浅析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2025-0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析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浅析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篇1

【摘要】:师生关系在在学校人际关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对保障正常的教学活动、丰富多元师生生活、充实校园文化意义匪浅。当今社会,互联网络日益普及并随之出现各种新媒体应用平台,学生因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而迅速成为网络新媒体的主流使用群体。新媒体对于学校尤其是师生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我国目前新媒体环境下的师生关系研究却严重不足。鉴于此,深入研究新媒体时代的师生关系对于发展完善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基本理论、促进师生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课堂教学并提高教育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关键词】:新媒体;师生关系;构建;优势;策略

一 绪论

师生关系作为高校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人际关系形式之一,对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我国自古以来便有“一日为师,百日为父”、“教不严、师之惰”等警训,提倡“尊师重教”、“为人师表”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在在学校人际关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对保障正常的教学活动、丰富多元师生生活、充实校园文化意义匪浅。当今社会,互联网络日益普及并随之出现各种新媒体应用平台,学生因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而迅速成为网络新媒体的主流使用群体。新媒体对于学校尤其是师生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我国目前新媒体环境下的师生关系研究却严重不足。鉴于此,深入研究新媒体时代的师生关系对于发展完善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基本理论、促进师生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课堂教学并提高教育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渐人“深水区”,出现了师生关系功利、师生感情淡漠以及师生交流贫乏等诸多问题。

通过访谈调查研究,本文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师生关系的优势所在:1.在教育教学方面,师生之间的协调配合有所提升,师生双方的融洽性不断增强。2.在情感态度方面,师生的满意度逐渐上升,师生双方的影响逐渐强化。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新媒体时代师生关系现存的一系列问题:1.新媒体在师生交流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2.师生通过新媒体交流的内容有待拓宽。3.师生通过新媒体沟通的情况参差不齐。最后,针对新媒体时代师生关系的显著优势以及现存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构建新媒体时代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优化策略,分别是:1.拓展新媒体在师生交流过程中的途径。2.充实师生间以新媒体为纽带的广泛交往内容。

二 新媒体时代的界定及特点 新媒体时代的界定

新媒体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2 新媒体时代的特点

首先,新媒体强调的是影音文字信息的整合,比如我们阅读网上的一篇文章,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联到其他相关的文章;有的字、术语不明白,我们可以将其点中,字典词库会告诉我们它的意思,甚至演示一段动画或音乐给我们看和听。但我想这应只是新媒体发展的初始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将获得更多选择的权力,并获得视、听、触、嗅、动等多方位的体验与享受。

其次,互动性是新媒体独特的魅力所在。“互动”赋予新媒体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从传播理念到产业模式的全面提升和变革,是传媒发展战略中的资本砝码。虽然欧洲在全球互动电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大部分互动技术研发始于欧洲,但其对中国数字产业的发展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英国《经济学家》在一个专题报道所言,大众媒体时代正逐渐让位于个人和参与新媒体时代,这将改变媒体行业和整个社会。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影响力不断增强,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也越来越大。有专家预测,未来的几年内电脑和电视可能已经整合,技术转变下,媒体已进入一个反客为主的新时代。

三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师生关系的优势 1 教育教学方面的优势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师生关系的优势在教育教学方面,主要表现在师生之间的协调配合有所提升,师生双方的融洽性不断增强。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现代教育教学中,师生间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进行沟通和交流,这种交流有效得避免了传统师生关系中学生不敢当面和老师谈心交流的问题。通过这种新型的交流方式,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此外,将新兴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还能够提升师生之间的配合的默契程度,增强教学活动的协调性和互动性,让师生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局面,有效得避免了传统课堂教学中频频出现的教师“一言堂”的被动局面。同时,师生间的协调配合有所提升也会进一步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只有师生间协调配合,才能促进教师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才能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并促建师生关系不断持续发展。2 情感态度方面的优势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师生关系的优势在情感态度方面,主要表现在师生的满意度逐渐上升,师生双方的影响逐渐强化。这一点与新媒体时代背景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优势密切相关。由于教与学的活动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新媒体而形成的健康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样也反映在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新媒体会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彼此之间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会攀升。学生更愿意接受教师正确的引导,教师也更愿意跟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影响不断加深,一方面学生接受教师的影响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教师接受学生的影响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教师永续发展并接受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新事物,有利于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四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师生关系的优化策略 拓展新媒体在师生交流过程中的途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进步,新媒体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发展,早已突破了传统的文字传播信息的方式,发展为语音传播或者视频传播。同时,在新媒体的传播工具方面,近年来兴起了微信、微博、SKY网络电话等等。因此,在新媒体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师生间交流沟通的途径也应该不断创新、不断拓展。例如: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广泛利用校讯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加强与学生以及家长之间的沟通,家校合作更好地关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拓展新媒体在师生交流过程中的途径,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促进教育信息的传达,以保证师生间的沟通畅通无阻,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师生间沟通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以利于建立有效健康的新型师生关系。2 充实师生间以新媒体为纽带的广泛交往内容

浅析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篇2

一、营造民主气氛,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实现教育民主化, 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教师和学生虽然在教育中的职责和作用不同, 但地位是平等的。作为教师, 首先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民主的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 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个性的机会,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为创新提供生存的土壤, 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学生只有置身于宽松、民主、平等的氛围中, 才能敢想、敢问、敢说、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独特的见解。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学得轻松、学得快活、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二、依靠人格魅力,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 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 仅有责任心、事业心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 人格的魅力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可以产生巨大的感召力、推动力, 教师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人格魅力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就是教师要有健康的高尚的人格以及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无论发生什么事情, 都要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和蔼可亲的, 是伟大的, 千万不要让不良情绪影响到学生, 因为这会给学生造成直接的, 甚至更为深远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 当我走进教室, 站在讲台上, 表情严肃地看着我的学生时, 我会觉得我的学生个个面无表情, 死气沉沉, 毫无激情, 而这种情绪又会影响到我, 使我觉得自己是不受学生欢迎的人。同样我的情绪又反过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就这样互相影响, 使得课堂气氛变得沉闷、杂乱, 在这种气氛下, 很难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师生关系变得冷淡疏远。而当我面带微笑充满活力走进教室时看到的是一张张充满笑脸的面孔。学生对我是那么友善、可亲, 讲起课来也充满激情, 那时我真的感觉教学很成功。用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用美好的人格去教育学生,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你的人品、风度和教养。

三、通过尊重学生,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 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 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 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 由此导致消沉。反之, 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 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 赏识学生。

尊重学生, 就是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宽容即理解, 是对学生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 很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 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 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 进行有效的教育, 并培养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 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 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 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 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 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 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对教师而言, 宽容地对待学生, 在是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 可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松的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为深刻, 教育手段更为成熟;教师宽容的对待自己的学生时, 就是科学的看待教育过程。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 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并把这闪光点放大, 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都因成就感而获得自信。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良好情感方面有不可低估的力量, 这就提示我们教师要胸怀育人大目标, 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的发展考虑, 寻求学生发展的最佳方法, 激发他们对自身发展的要求和热情, 敞开心扉, 走出“师道尊严”的束缚, 视学生为朋友而不是下属。只有当学生认为老师值得信赖时, 教师的言传身教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

在新媒体环境中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篇3

一、图说信息技术课堂中师生关系的演变之路

以上图中的矩形代表学生,椭圆代表教师,单向箭头代表从属关系,双向箭头代表交互关系,空心箭头表示转变过程。

①:类似于族谱树状结构,是一种典型的师徒制。教师是“讲坛上的圣人”,是知识和技能的权威拥有者,甚至是唯一传播者。学生和教师之间是直接传递与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是“唯师是从”。

②:教师开始撩开“师道尊严”的面纱,走到学生中去。但教师是太阳,学生只是行星,不停地围绕太阳转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师是领导者,决定学什么和怎样学;学生是跟随者,离开了教师就无所适从。

③:教师慢慢地走出中心,以近乎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作为学习的同伴,共同建构知识,解决问题。此时,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支架,学生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和教师一起构成学习的共同体。

这实际上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的体现。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等方面,都起着领导和指挥作用,处于主导的地位;而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客体。但是这里必须明确:学生客体作为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一切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其自身的努力才能达到目的。因此,学生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种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理念,被视为一种辨证的学生观。

④:教师逐渐撤去支架,让学生自己形成有效的学习共同体。此时,教师如同教练,学生就像球员,球场上是球员们表演的地方,教练一般隐身于球场之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通常由学生决定学什么和怎样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于自己的知识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因此,课堂教学要以教师创造l生的“教”为主导,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发展为主线,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和独立思考的环境。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推行民主,创设情境,适当引导,主动遥控。

二、信息技术课堂中新型师生关系的探索和追求

教育民主思想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对教师的传统角色发出挑战,要求教师角色从中心转变到边缘。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一般情况下,教师仍然是知识的化身、信息的源头,学生绝大部分的学习信息来自教师,教师还是被视为知识传授、信息传播的权威以及教学的中心。

但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犹如催化剂,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变成为一种必然。此时的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和“中心”位置也开始动摇。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于学生先前经验和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引导学生利用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知识。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从中心走向边缘。为了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教师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加强认识并力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的—个重要目标是,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课堂教学结构,转变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充当主人,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示。同时,要把握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学生学习的监督者。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这是构建并形成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

二是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积极探索并尝试新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有利于课堂创新的氛围;努力创设情境,从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亲历过程,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导到课堂中来。如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和基于任务驱动的相互协作式教学模式等,都是十分符合信息技术课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首先是精心组织教材内容、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其次是在课堂中合理设置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活动过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课堂结构。这是构建和形成民主和谐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

三是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针对学生起点(即基础)的不同,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只有面向全体、关注差异、鼓励个性,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师生之间民主和关爱的氛围,这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

四是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教师应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着力训练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体现出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真正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主动适应未来新环境和新知识的社会。俗语说得好:“青出于蓝胜于蓝”,“生不必不如师”。教师可以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些让师生转换角色的活动,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事实证明,这是建立民主课堂氛围的一个好方法。

五是合理评价乃改善师生关系的有效方法。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教师应多采用鼓励性的评价,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从而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减轻评价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多为分数压力。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充分起主导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如师评生、生评生、生评师等方式,改变一贯以教师为权威的不平等的评价方式。

浅析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篇4

苏州工业园区第三中学

叶晓平

一、课题的界定:

新型师生关系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以语言为媒介进行交往而产生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和谐、民主的关系。新型师生关系会使学生在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氛围中完成对学习的体验。师生间的感情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师生关系好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进行激励性评价,能实现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和促进了学生内在的发展与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有效教学的核心内涵: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有效教学。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双方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度过每一分钟,学生的身心必定得到健康的发展,教育的有效性得到保证。

影响有效性教学的原因很多,本课题重点研究通过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促进有效教学的策略,属于实践性课题。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多项不同的智能,且不同的智能强弱各有不同,因此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发展的潜力,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的空间。只要对地理学习困难的学生注意引导,提供平台和机会,相信他们一定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2、主体教育理论。把学生当成教育教学的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3、激励教育理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管理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因受激励而产生的。研究表明受到充分激励的人其能力可发挥到激励前的三到四倍。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因素,创设一种积极的教育时空环境和情感体验,更多地采取表扬、赞美、宽容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努力挖掘自身的潜能、审视自己学习的过程、修正自我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使学生成为学习上的成功者。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结论,学生虽然是教学的主体,但是教学的有效性不完全是学生智力因素决定的,很大程度是由非智力因素决定的,所以说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高中地理有效教学。

三、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完成中学地理基础教育让学生获得地理素养的同时,为作为未来人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精神营养。现实中,高考的压力环境,让我们不知不觉中在穿新鞋走老路,如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死记硬背知识学习为主,教师居高临下一人说了算绝对权威的地位的不良师生关系等,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了没有摆正真正的师生关系,没有真正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些教育的种种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如果不加以研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加以实施就无法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教育心理学中提到的皮格玛利翁效应也充分说明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信任可以产生“教师期待的效果”。当师生关系融洽时,学生信任老师,教师的教导也就愈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尝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个性化教学;尝试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情感激励、竞争激励、环境激励、评价激励等多种激励手段,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激励目标,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内在资源;尝试改良作业批改、学生作品等的评价体系建立等一系列策略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挖掘学生各自的闪光点,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师生关系对高中地理有效性教学影响的现状的调查研究。

2、构建体现新型师生关系促进有效教学的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

3、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实现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促进有效教学的策略并付诸实践。

4、改良作业批改、学生作品等的评价体系,畅通师生情感的沟通渠道,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研究。

5、个性化教学也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促进有效教学的策略之一。对学生个性进行测定,特别是认知方式的检测。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也是本课题研究内容之一。

6、改善师生关系的个案研究。选择数个对地理学习淡漠师生关系不积极的学生,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分析他们不喜欢老师及不喜欢学习地理的原因,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深刻了解学不好地理的原因,制定相应帮助措施。

五、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一)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2009年9月-10月):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目标,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2.调查阶段(2009年11月-12月):制定研究计划,进行文献研究,进行相关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

3.实施阶段:(2010年1月-2009年8月):分析原因,制定策略,并付诸实践。通过个案研究,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同时撰写相关的研究论文。

4.总结结题阶段:(2010年9月-10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二)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文献的研究,为此课题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2.调查法。通过此方法去了解高中地理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现状。

3.个案法。通过对因师生关系不和谐造成的地理成绩差的学生进行了解,制定策略,尝试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4.行动研究法。教师运用自己掌握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通过对师生关系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及现象的调查和分析,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把这种策略实践于教学实际,通过对策略的不断修正,最终达到通过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实施有效教学的目标。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条件

1.研究者热爱教育科研工作,是市、区优秀青年教师,有多年的教学经验,教多个班级的地理课,有较好的与学生交流的条件,能深入实施课题研究。2.学校积极支持教师的教科研,能给予该课题经费支持。

(二)预期成果:

1.《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报告 2.高中地理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现状调查报告

3.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促进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案例(教师)4.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促进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案例(学生)5.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促进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教学设计

七、课题组成员:

姓 名 性别

许铭 男 王晨光 男 李富荣 女 张丽珏 女 张燕妮

年龄 职务 职称 40 中学高级 37 中学一级 26 中学二级 28 中学二级 28

浅析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篇5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课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重建

王春湘

摘要:在以往的课堂上老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学生只有服从,没有自主。那么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历史教学中怎样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关键词:师生关系;新课程标准;历史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它直接影响着历史课堂的效率。以往的课堂老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学生只有服从,没有自主。那么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一、转变教师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和终身学习观念的确立,社会对以往人们观念中的教师角色的期待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师的工作并非只是传授信息,甚至也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以陈述问题的方式介绍这些知识,把他们置于某种条件中,并在各种问题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师生关系旨在本着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这将加速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主动学习转变。由此,师生关系将发生变化,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改变原有的课堂模式,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1.改变“你讲我听,你说我记”的教学模式,形成平等民主关系的组织模式

改变原有的课堂模式,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传统教学中,教师始终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学生与教师之间就会有距离感,学生有什么想法也不敢发表,师生关系也就无法融洽。所以,我们可以采取多种组织形式,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将会使学生的心情与兴趣有所提高,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自然地就拉近了。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自觉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在形成平等民主的关系时也提高教学效率。

2.形成亲切的教学语言风格,强调尊重与信任

尊重和信任是人的一种高级心理需要。作为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教师,也才会积极配合教师搞好教学工作,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教师习惯于使用命令式的口气,在某些情景下可以使用这种命令式的口气,但不应该整堂课上都充斥着命令式的声音。比如,对学生在认知某个知识时,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不管对与否都应该做到暂缓批评性的意见,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而且教师应用亲切的眼光和语气上课,表示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会让学生和教师都得到提高。

3.交往策略的改变

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要解决师生相处时所遇到的问题。面对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需要耐心倾听学生对自己的关切和对问题的诉说,与他们交谈并积极地倾听。如果由于学生的行为使教师愤怒,使教师感到受挫,这种行为便是教师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是,教师一方面积极地倾听,一方面尽可能真诚和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感情。包括具体说明使自己生气的行为及其后果,以及后来教师有什么感受。教师表达的这种信息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亲切感,没有强制的味道。相信学生会乐于接受教师这样的表达。如果问题是师生双方的问题,比如,学生有不良自尊心的表现,因此可能会做出使老师感到不愉快的事情。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还是应该积极倾听学生并坦诚陈述自己对事情的看法,这些问题仍然可以得到解决。在遇到冲突时,教师应采取“不失面子”的策略,问题的解决应使有关各方面都满意,不以牺牲任何一方为代价。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因为,“师道尊严”的思想让教师希望使用自己的权力。如果教师不适当地使用自己的权力,将失去与学生建立真诚、有效的师生关系的机会。

总之,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以往那种教师高高置于学生之上的观念可能会被师生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做法所代替。教师教学时也不需要对学生发号施令,而是采取与学生平等地讨论问

题或进行交流的方式,课堂必将出现和谐、自然、默契的氛围。

(作者单位甘肃省山丹县第二中学)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几点心得 篇6

从古至今,“老师”一直是一种权威的化身,“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古时候常把老师的地位与双亲并立,学生是唯师命是从;但是随着旧的社会观念的过时和新教育的提倡下,老师权威的偶像渐被打破,在社会普遍追求“民主”、“自由”的价值观之下,传统老师“权威”的角色也受到严厉的挑战。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际交往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师生交往是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教学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有很好的帮助。新课标的颁布,新教材的试运行,给我们昭示着素质教育已日渐深入。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呢?

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新教育的必然趋势。

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关系,又包含有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

师生关系必然同一定的经济基础相联系并为之服务。在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的大部分时期教师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是主宰、是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到了后工业经济时代,由于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个性发展的要求已日益强烈。教育途径的不断拓宽,教育管理和教育手段已逐步现代化、科学化,以教师为主体的活动舞台已逐 渐被学生占领。因此,旧的师生关系势必遭受强烈的冲击甚至瓦解。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优化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所以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建立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学习空间,以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如:在学习《抗美援朝》中的《黄继光》一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再让学生仔细看图,练习说话,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以充分发挥。这时以图画为中心,根据画面展开合理的想象,想象人物的表情、心理活动、动作要点,也可以想象未出现的战士们的愤怒之情。此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人人争先恐后,跃跃欲我。

1、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师现在面对的每一个学生,他们无论字写得好坏、无论她活泼开朗,还是沉默寡言,哪怕他考试不及格,也都将走向未来,都将居于新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人格上得到最大的尊重。我们要与学生交心,不妨蹲下身来或坐在孩子们当中与他们谈话,而不要让孩子们仰视你;不妨耐心听孩子们那不够流畅,甚至答非所问的话,而不去打断他。如:在教改革开放这一文中,让学生谈自己调查的结果,讲得好的给与赞扬和鼓励;讲得差一点的也不给予歧视。学会尊重他人,形成健全人格,并且使师生的心融为一体,产生共鸣。

2、教师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使孩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开端,它反映了孩子对知识的一种渴求,使教师利用的资源,要充分保护它,利用它。锻炼他们的能力。如:在和学生的接触中,会经常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应尽最大努力满足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观察发现问题。

3、教师要发展学生的自信心。

有实力才有自信。班上几十个孩子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不足。学生实力不足的地方,正是需要教师特别关注的地方。对待学生的不足甚至是错误。教师要相信自己的教育,相信自己的学生,以尊重、理解、信任和鼓励的强大精神力量去感化学生,诱导学生,给学生自我修正的时间,自我进步的主动性。实践中,我经常有意识的让腼腆的孩子领读课文,代表小组发言,让性格急躁的孩子跟细心的孩子一起办板报,让不爱读课外书的孩子帮助老师查阅资料„„渐渐的孩子们在愉快的活动中受到锻炼,增强了自信心。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变“我能行吗”为“我能行”。

三、树立新理念、确立新角色

我们都知道,任何改革首先必须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具有全新的理念,良好的素质和改革的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加油”、“充电”,提高自身理论知识和教学艺术,是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渗入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着重培养学生素质的新模式。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再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侥有兴趣地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他们的观赏、调查、讲述、写作等,并乐此不疲。教师的角色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有凌驾于受教育者之上的“灌输者”、“管束者”转变为学习主体发展的良师益友,和作伙伴。密切了师生的关系,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与学生民主相处,是新型师生关系的思想基础。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思想,不能认为高学生一等而居高临下。教师要树立民主思想,相信学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相信他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同时,更新管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今天的学生周围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之绝大多数又是独生子女,他们可以说是普遍娇气重,心理脆弱好冲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既要会当学生的老师又要会做学生的朋友。调查表明,学生认为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应当是“老师和学生互相帮助,成为朋友,共同进步”,“教师应该不仅在课堂上,在学习上关心我们,在课外也能和我们友好相处,不要时时摆出一副老师的架子,对成绩好或差的同学要一视同仁。”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育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只有这样,才可能缩小师生之间物理和心理间的差距。也只有学生把老师真正作为他们的朋友时,才会相信老师,有什么心里话才会对老师讲。师生间达到对父母不敢讲的话还敢跟老师讲、甚至是无话不说的地步时,就足以证明师生关系的亲密无间。

2、关爱学生,是新型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

爱是人类的情感之一,它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巨大的作用。赞可夫说:“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关爱学生,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对于后进生,要特别关心、爱护、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辅导。我班一名学生,有一天上课打不起精神,我就找她谈心,可是她沉默不语,最后,在我的耐心开导下,她只说是爸妈发生争吵。于是,我便走访家长,了解到其父母在闹离婚,经过分别多次做父母工作,父母停止了争吵,学生情绪也稳定下来,还认识到只有好好读书,考出最优异的成绩才是父母和好的一剂良药。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后,更加发奋学习,成绩很快赶上来。要搞好教育,离不开老师的循循善诱,更离不开一种特殊的催化剂,那就是爱。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我相信,教师的真情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3、提高教学水平,纯化师生关系。

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利用好教学过程这个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首先良好的教态是学生心灵非常有益的阳光,教师是播种春天的人,我们老师的亲切目光,一举手、一投足,在学生心中会产生阵阵涟漪。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对话、研讨学习;让学生自由表达观点,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我们常常看到: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育对象,有的老师课堂回应频频,一堂课下来师生各有所获;而有的老师却收获寥寥,其微妙之处何在?细细分析原因,主要是前者更讲究教学艺术,因为教学艺术更讲究恒常性、广泛性,把微笑带给每一个学生。我曾经接触过一个低年级的孩子,当别人问他:“今天挨表扬了吗?”“表扬了。”“怎么表扬的?”“一般性表扬。”“什么是一般性表扬?”“教师给一个微笑。”一个微笑,这在孩子的心目中产生多么大的反响!说明我们的老师是多么吝啬微笑啊!如果我们的教师每天都带着微笑去爱护他的学生,爱每一片绿叶,哪怕是有斑点的绿叶,这样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就会更喜欢上我们的课,上课听讲注意力集中,就会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在这样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效果显著。相反,不喜欢某老师上课,则会挑老师的错,不配合老师的教学,老是唱对台戏,甚至搞恶作剧捉弄老师,这样的课堂不利于师生间的交往互动,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的课上得有声有色,使学生更爱上自己的课!只有学生接纳了老师对他们的教育影响,课堂气氛才会宽松、愉快,师生关系才更和谐,才能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现代的教学中,将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和理念的交流。知识资源能力简洁的共享,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整个民族的素质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成为一名学生心中的好老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注重情感教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几点心得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乌山中学、韩

浅析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篇7

一、教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

虽然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传统课堂也强化了教师的这种认识,但是对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有些陈旧的观念已经不适合课改的需要。传统课堂中,教师习惯于自己的高高在上,不能与学生保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师道尊严”的思想也比较浓厚。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必须摒弃这种想法。现在每个行业都提倡面带微笑,其实在音乐课堂上,教师也可以面带微笑进入课堂,面带微笑进行授课,这样不仅能让自己的心情愉悦,同样能让学生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学手段的不断进步,音乐教学逐渐变得比较轻松容易些,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等资料给学生进行教学,但是这样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同时也貌似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无疑让师生之间的互动机会大为减少。试想,教师在讲台上声情并茂的演唱,虽然不及歌唱家的歌唱效果好,但是现场的效果却是多媒体播放的视频所不能替代的。教师的教学演唱是直观形象的,让学生有了亲切感和现场感。同时,教师现场的歌唱也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二、音乐教育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剂良药,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对音乐课程比较感兴趣,那他们自然就喜欢上音乐课程,反之,音乐课程就会成为他们的负担。

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展示的机会,给学生构建自我展示的平台。初中阶段的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不断地形成,他们有比较强的自我表现的欲望,尤其是一些在音乐方面比较突出的学生,更乐于借音乐课的大好机会展现自己多才多艺的一个方面。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比较了解,要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学有所长和有表现欲望的同学创造更多的自我表现的机会,这样不仅让学生兴趣满满,同样也有效地充实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音乐教学本身是一种享受教学和欣赏教学,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致力于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动起来,全身心投入到音乐学习的环节中。其中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如通过音乐游戏、音乐欣赏等,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和谐的气氛是教师努力营造的结果,也是师生气氛和谐的体现,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把学生看做课堂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在教授歌曲《啊,祖国的土地》时,教师可以根据歌曲的特点,通过声情并茂的演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伊始,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祖国的壮丽河山的景色,配上动听的音乐,让学生在欣赏音乐和美景的同时,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之美,同时也欣赏到音乐的动听之美。

又如,在给学生讲解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观察身边的绿色,让学生理解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不仅丰富了音乐教学的内容,也让学生树立起社会责任感,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音乐课程来自于生活,同时也高于生活,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所教学科和内容的实际特点,进行优美教学环境的构建。这种优美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音乐课程全面发挥作用。

四、注重情感交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让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构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这一交流的平台,实际上是教师给学生提供的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与空间。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尊重的基础上,也是构建在教师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

在音乐课堂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获得音乐知识,提高音乐鉴赏的基本能力,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健全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的必然选择。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师生之间应该有更好的情感交流的机会和途径。音乐作品就是师生之间有效交流的重要媒介。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鼓励表扬,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促进有特长的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这样不仅能够起到榜样的作用,而且能够增强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看似是教学之外的事情,但是对教学却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属于“功夫在诗外”的那种因素,教师和学生的良好情感,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和高效课堂的构建。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的构建 篇8

一、更新教师观念,增强主体意识

1、转变教师观

随着时代和课程改革的发展,本文认为现代的教师观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现代权威观。教师的权威来自于教师的内在的精神力量,而不是传统的权威和法理权威的力量。(2)现代职能观。在过去的年代里,教师角色的职能不过是将人类社会积累知识经验传授给年经一代。现代教师的职能远为不局限于此。我们不能把教师看成是已定型的传声筒,面应该把老师看成是先知、导师、课程设计者、学科设计者和文化诠释者。(3)现代专业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专业观念,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专业道德和专业精神。(4)现代合作观。现代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中优秀的合作者,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5)现代学习观。现代社会是个终生学习的社会,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真正成为知识和文化的化身,才能担负起培养英才的责任。(6)现代责任观。教师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角色,除了高度的教育责任观之外,更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观。

2、转变学生观

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所以教师不能再把学生看作是消极的知识的“容器”,应该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他们拥有无穷的创造的潜力,是期待点燃的“火把”,有着自身的力量和不同的兴趣。教师应关照学生的自主性和差异性,采用个别化、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去学习。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特征表现在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方面。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必需首先认识并认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转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做法。

3、增强课程意识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参与课程变革是教师专业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

(1)教师增强课程意识有利于加深对课程概念的认识和课程观念的转变。课程不仅指学习材料,也不单单是学科科目,它还是一种过程,是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教师增强课程意识,就可以超越原有的只是把课程作为学习材料或学科看待的做法,有意识地安排学生的学习,组织活动以丰富学生经验,在真正的教育意义上对学生实施教育。

(2)教师增强课程意识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一方面,课程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课程解释与实施的质量,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精神,那么就很难取得好的成效。另一方面,教师往往用自己的观念、态度和意识来解读新的课程政策,他们对课程的认识直接关系到课程推行的效果。

(3)教师自觉培养实施综合课程的能力的重要性。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精神,那么就很难取得好的成效。所以教师应该自觉培养实施综合课程的能力,提高能力才能提高认识,才能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

二、改善教师的角色,走出自身误区

《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教师应该担任好以下角色:

1、教师应该是学生的观察者、倾听者、记录者

教师成为观察者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正确处理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提倡教师要做“无名英雄”,把学生推向前沿,成为活动的主角。教师应该甘愿做一个谦恭的观察者、倾听者、记录者。

2、教师应该是学生行为的促进者、支持者

教师成为支持者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给以学生环境支持、活动支持和情感支持。努力为学生创设和提供各种丰富的学习、活动的机会和材料,积极鼓励学生操作、探索和与人交往。创建积极的情感氛围,着力于无痕迹的、动“情”的教育,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与愿望。

3、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教师要相信学生有学习的能力,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教师要把真正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安排每一个学习环节,组织课堂步骤,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过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卷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在明确自身优势的同时,应该注意到自身的缺点,不断的向课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家长学习,向我们的孩子学习,弥补自己的短缺。在教学实践中放大自身优势,不断完善,形成教学风格、教育个性,要敢于突破教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总而言之,教师要充满自信,灵活教学,把握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和角色。

三、加强心理通融,缓解师生情感

师生之间如果缺乏交往与对话,谈不上理解,更谈不上精神上的交融。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莱雷认为:“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教师式是学生和学生式的教师。”本文认为要实现新课程的目标,就必须达到师生感情上相互的认可。

1、要尊重学生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是是有个性的“独特”的人,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要给学生充分展现个性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发现自身的“我”,完善自身的“我”,从而使学生真正找到自我。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不仅是一种认识关系,更是一种交往关系,一种共同创造的关系。师生双方都作为整体的、独立的个人而相遇与交往,在相互对话理解中接纳对方。教师要真正体会到学生作为独特个体的需要,情感,态度和发展的意向;体会到学生作为发展主体的独特个性及自由,创造和选择。教师要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而不是把学生看作年幼无知的不成熟的人而强迫他们服从自己的意志,接受自己的

权威。

2、要欣赏学生,以挚爱影响学生

中国的教育观念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教师的目光自始至终都盯着学生的缺陷。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希望自己的长处得到他人的肯定与赞赏,希望自己存在的价值得到认可。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想着如何去教导学生,而是更应该学会如何去欣赏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学生所承担的工作的热情,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更好的成为一个“活”人。

3、加强师生的心理沟通

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不仅是一种认识关系,更是一种交往关系,一种共同创造的关系。教师要真正体会到学生作为独特个体的需要,体会到学生作为发展主体的独特个性及自由,创造和选择。同时,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师生以不同的角色出现,以朋友的关系加以沟通,增进双方的感情,密切双方的关系。

4、亲密有间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过于随便,会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有时甚至会出现非常尴尬的场面。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隐私和个人空间,只有个人空间得到充分尊重,才能心态平和,做事会比较冷静。亲密有间,并不代表心有多远的距离,只是向后退一步,双方更容易沟通和欣赏,这是对感情的尊重和珍惜,这既是自然法则决定的,也是师生所处的不同角色和使命所决定的。建立民主和谐、尊师爱生、心理互融、教学相长、继承创新特色的师生关系,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深化课程改革,创建和谐的学校文化,是新课程予教育者的责任,更是历史赋赋予教育者的使命。

浅析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篇9

那么如何改变目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我就本人的几年的工作体会谈谈本人的体会:



一、民主性

教师的人格对以身作则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起着十分重要作用。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深刻地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影响最大的人往往是他的老师。“亲其师,信其道。”现代教师人格,内在地规定了教师应成为学生政治思想的领路人,道德品质的塑造者。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若不重视自身思想品德修养,在言行上出现双重人格,学生对教师关于做人的教诲就难以信服,(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正如孔子所讲的那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生活在大家庭的学生当中,班主任,就好比这个家的家长,班主任是梁子,而且是上梁。一个班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因为他的一言一动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不自觉地影响着班上的学生,他的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班主任要管好自己班的学生,首先要管好自己,自己要以身作则,起到表率的作用,在学生面前要树立榜样,自己班上的班规班约没有,所谓的班规班约就是以班主任的言行为班规班约,学生看班主任,跟着班主任走,本人在班上强调:如果班主任迟一次到,学生可以迟五次到,班主任规定的五到场缺一次,学生可以旷课两天,班主任上操迟一次到,学生可以缺操五次……

这样,本人处处从严要求自己,学生对班主任也会产生一种信任感,从而自己也会从严要求自己,这样一来,会不自觉地把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从而达到和谐的关系。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实现教育民主化,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这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教师和学生虽然在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二是学生虽然在个性特点、学习成绩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但在教师眼里地位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意味着教师不(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以“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家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以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得轻松、学得快活、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对学生既讲民主、又讲集中;既严格要求,又热心指导;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及创新精神,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

二、尊重学生

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

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牛顿,你的讥笑里中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

三、注重情感性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仅有责任心、事业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寻找多种方法,掌握一定的技巧,去赢得学生的心,使学生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这就需要教师要用情感去教育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情感性原则要求教师把感情投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教学思想和语言的表达,更为主要的是影响着学生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认识活动以及学习动机、兴趣、态度等。情感性原则要求教师把学生视为朋友、亲人。以诚相待、以情相待、以友相待,为他们着想、替他们办实事。情感性原则要求教师热爱每一个学生。北京西四北四条小学教师(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梁勇提出了一个理念:“不听话的孩子也是可爱的”。我们还应该说:成绩不好的学生也有可爱之处。即我们不能用学习成绩这一单一的评价体系看待去学生,而应当从不同的视角、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去看待学生。这个原则的大前提就是热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消除对学生的偏见,只有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师爱,才容易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教师应在沟通师生情感方面多做文章。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在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形成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情感关系的形成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之上的,教师只有全面地了解认识学生,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感触到教师的关心,从而表现出学习等方面的积极性。

浅析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篇10

【关键词】高中  和谐师生关系  现状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57-01

一、引言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发生联系,为完成“教”与“学”目标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是学校里的基本人际关系。教师“教”的对象是学生,“教”与“学”是双边活动过程,只有教师与学生默契配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当前普通高中师生关系的现状

1.师生缺乏深层次精神层面的交往

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解答学习问题,传道授业解其惑;在课下,教师和学生应当是朋友关系,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惑。然而不少教师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上课时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下课铃声一响教师的任务就完成了,与学生之间缺少精神层面的沟通,没有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教师与学生在交往过程中是单向的授受关系,缺少双向互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激情,学生对于所学内容也是麻木默然,将学习当成了任务,没有对课堂产生激情。

2.师生关系不够亲近

高校教学资源与办学规模之间的矛盾日益扩大,面对一个班级的上百名学生,一位教师很难投入全部身心,挨个照顾。有学生误会教师上课不认真,偏爱成绩好的学生,教师没有掌握与后进生的沟通技巧,说得多了,怕损伤学生自尊心;少说或者不说,又提高不了学生成绩。在学校,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是传授知识的工具,师生仿佛各自为政。应试教育是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情感发生淡化的主要原因,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冲刺大学,学生没有属于学习之外的自由时间,同时也谈不上创新和得到发展。教师忙于备课、教研会议,没有时间和学生交流。

3.学生自身因素

在长期的教育工作实践中,论者发现,学生对师生关系的和谐构建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很多学生害怕老师,不敢或者不好意思与教师沟通。

同时,对中职学生而言,大部分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且具有一定的厌学情绪,个别学生只想混张中职毕业证,不配合教师工作。部分学生改不掉懒散的毛病,学习缺乏目的性和主动性,不听从教师意见,群体中偶尔有上进学生也容易被大势左右,教师的教学任务难以执行到位,师生未能实现有效互动。

只有学生尊重、爱护和亲近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得之如愿、事半功倍。面对新课程大背景下相关教研活动所提出的新要求,当前普通高中师生关系的现状必须予以改变。

三、普通高中校园应当如何建构和谐师生关系

1.放下“师道尊严”,走进学生的内心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是学生的长辈,时刻都应保持长者风度。但是,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不妨适当放下“师道尊严”,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情感世界,发自真心的关爱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愿意亲近教师。在影响师生关系的三要素中,教师、学生、环境都相当重要,但从可控因素来说,教师扮演着最直接的变量角色。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离不开教师的奉献和付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教师要时刻关注,帮助学生更上一层楼;学生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帮助其分析原因,解决问题。教师必要形成自己的个人魅力,用博学多才的学科知识、专业扎实的学科素养、平顺温和的教学语言、乐观积极的工作心态、善解人意的性格行为俘虏学生的芳心,从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等细小方面给予学生信心,培养学生对教师的好感。

2.创新教育模式,提升学科魅力

人是情感的动物,对于学生而言,哪个老师对他好,他就更愿意学习哪门学科。想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善于在课堂互动中加深师生情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个别教师遇见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容易失去耐心,这是不正确的。高中生从年龄上来说,已经是成年人了,尤其学习不理想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更加敏感,这样做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激发学生对学科的探索欲望,无益于师生情感的交流。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振动它就会发出音响,要使每个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比如数学不好的学生,是否有其他擅长的科目,阅读情况不好的学生,是否在写作方面有独特的天赋?善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知道教师并没有放弃他,避免厌学心理的发展。

3.关注学生生活,掌握交往策略

我们常开玩笑:两年一条小沟,五年一条大沟,代沟的产生会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担任高中教学的老师,大部分是经验丰富、教龄较长的老教师,而现今的高中生一代,基本都是在高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总觉得与教师之间没有共同话题,除了作业、考试,没什么好聊的,造成师生关系疏远。教师要主动出击,掌握有效的交往策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从生活中寻找突破口,有效开展教育工作。教师要主动接触学生,加强与学生在生活中的对话,了解学生的课外情况,熟悉学生在学校之外的情况,掌握与学生交往的技巧,例如寻找共同的话题、一起参加课外活动、邀请学生到家做客、建立微信群联系等。

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成败。每一位学生都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尤其是高中学生,思想普遍比较成熟。教师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融洽相处,让学生原意把心敞开,把大脑敞开。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学生会更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的用心经营,教师要用语言感染学生,用行动影响学生,在平时多与学生交流,多沟通,学生遇到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想办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从而使学生爱学并乐学。教师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完善教学艺术,扮演好一位长者和首席的角色,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史家莹.从高校课堂教学谈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

上一篇:部编版八年级上教案下一篇:中介二手房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