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科学教学设计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学设计(精选18篇)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学设计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从而知道两种颜色加到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

2、通过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记录实验结果。

3、通过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发展幼儿大小肌肉动作。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一瓶黄颜色的水。每组三个透明的小缸,分别装有红、黄、蓝色三种颜色及棉签等

2、记录材料每组一份,涂色纸若干。

3、魔术师帽子。

情境准备:

1、魔术天堂

经验准备:

1、认识颜色、熟悉叶子、橘子、茄子的颜色和及气球的画法。

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以看魔术表演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 “小朋友们看看,我是谁啊?告诉你们,我是一个魔术师。我会变魔术!你们相信吗?”*“那你们先看看老师这有瓶什么颜色的水?”(黄色。)

*“好了,小朋友仔细看清楚了,魔术师要开始变魔术咯!千万不要眨眼睛哟!”

*教师摇晃瓶子,变变变,请幼儿观察。

“好了!我们一起来喊一二三,好不好?一,二,三,变成什么颜色拉?”(绿色)

*教师揭开谜底,将蓝色和黄色混合就会变成绿色。

“谁看出魔术师是怎样变魔术的呀?他怎么变?最后怎样?”

2、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颜色的变化。

*你们想成为魔术师嘛?你们想不想也去变一变呢?”老师为每组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请你们随便选两种颜色混在一起调均,看看,蓝和红两种颜色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呢?黄和蓝两种颜色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然后把你的操作记录下来。

*教师讲解操作时注意事项。

现在,请小朋友也来当魔术师,好不好?不过当魔术师有个小小的要求:不能把颜料涂在衣服或者桌子上。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操作,并注意引导幼儿记录操作结果。

3、说说颜色的变化.*你们用红和黄两种颜色变出了什么颜色的?还有哪一组和他们是一样的?同样的方法:红和蓝手拉手变出了什么颜色?蓝和黄手拉手变出什么颜色啦?

*幼儿说一种,教师就出示一张调色卡。

红+黄=橘黄

黄+蓝=绿

红+蓝=紫

念儿歌:红和黄手拉手,变出橘黄色画橘子;

黄和蓝手拉手,变出绿色画叶子;

蓝和红手拉手,变成紫色画茄子。

4、通过涂色游戏,发展幼儿对颜色的感知力。

*我们也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变出你喜欢的颜色的气球来装扮我们的教室,好吗?

*最后把幼儿的作品粘贴在主题墙“我变的颜色”。

会变的颜色

颜色 + 颜色

我的猜想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学设计 篇2

一、选择合适的内容

兴趣是幼儿认识世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内部动力。幼儿天性好奇, 好奇心驱使幼儿对周围事物产生兴趣, 表现出强烈求知欲。在感知方面, 幼儿往往是注意最突出或最生动的部分, 对事物的明显特征感兴趣。因此, 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合适的观察内容是关键。

(一) 走向自然

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直接学习, 获取直接的经验”。大自然生机勃勃, 变化万千, 它为幼儿科学教育提供了最充分、最直观、最生动的材料。如带幼儿看看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 观察园内的花草树木的四季变化, 激发探索的兴趣, 感受大自然和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观察各种有趣的水的现象如水会结冰、热水有蒸气、倒在杯子中会有许多小水珠;观察温顺的小鸡、兔、金鱼等小动物。幼儿自己的眼睛发现了这么有趣的现象, 是多么的喜悦, 从而有了发现现象并进行探索的科学兴趣。

(二) 留心生活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 幼儿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高科技的产品, 如现代交通工具、现代通信工具等, 他们对“电话为什么能传来远处的声音”、空调会变热变冷、“玩具为什么会走”等等问题都有着浓厚兴趣。生活中也处处有科学, 科学对于现在的幼儿来说并不神秘, 我便利用这样的机会加以适当的引导。

二、创设观察的氛围

幼儿对科学观察活动有了一定的兴趣和欲望, 教师就应根据幼儿的需要, 有计划地创设便于幼儿观察、探索的的氛围, 从而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

(一) 丰富环境布置

中班幼儿无论从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处在迅速发展的时期, 他们对什么东西都想看看、摸摸,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 是通过他们自身的感知活动形成的。在角区活动中, 幼儿可以自由选择, 不受他人干扰, 尽情探索、讨论, 这正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角区活动为幼儿的感知、探索、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也有利于幼儿获取最直接的科学经验。在自然角中, 我和幼儿一块儿种上菜籽、种子、等幼儿熟悉、生长较快的农作物, 让幼儿能看到自己种植的植物, 当他们看到自己种的种子发芽, 然后慢慢长大, 越长越高, 还能开出一朵朵黄色、白色的小花, 观察的更仔细了, 当他们看到花落了, 长出菜籽由绿变黄成熟了, 看着自己的收获, 甭提多高兴了。在生物角, 我放置了乌龟、蚕卵、蝌蚪等, 幼儿一有时间就去看, 他们自由地观察这些物体, 时间长了, 他们自然把这些物体看成自己的小伙伴。当他们发现蚕卵变成小蚕、蝌蚪长尾巴了, 他们的观察探究兴趣更浓了。

角区活动中, 幼儿学得特别轻松, 他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只要他们感兴趣的, 他们就会运用自己的感官, 运用自己的方法, 尽可能地感知来自自然、社会的直接经验、感知、发现有趣的自然现象。

(二) 保持愉悦情绪

研究表明, 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心理前提, 幼儿的观察力需要教师的支持和培养, 因此, 教师的行为对幼儿学习的心理环境起着主导作用。中班幼儿由于年龄特征的关系, 对许多东西或现象都易产生兴趣, 但往往持续时间不长, 经常“喜新厌旧”, 对刚培养起来的兴趣, 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加以巩固。教师要注意捕捉幼儿的观察成果和点滴的成功, 及时给予鼓励, 使其获得成功的愉快体验与满足感。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在观察过程中发现的速度有快有慢, 但只要幼儿是主动参与, 认真观察, 不管怎样, 教师都应给予表扬与鼓励, 并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对于能力弱的幼儿, 教师要给予及时帮助, 及时进行启发和点拨, 引导其继续观察的自信心。如观察比较小鸡和小鸭有什么不同时, 一个幼儿就说:“我不知道。”我便引导他看一看小鸡的嘴巴是什么样的。小鸭的嘴巴是什么样的。每当他回答一个问题, 笔者都及时给予肯定, 继续引导他观察。就这样, 教师和孩子一起观察, 一起交流, 共享成功的快乐。

三、提高观察的效果

(一) 调动多种感官

人的大脑信息百分之八十来源于视觉, “看”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在科学观察活动中, 看是极其重要的, 通过观察物象,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如在认识哈密瓜时, 我让幼儿讲讲自己的发现和感觉。先让幼儿详细看看哈密瓜的形状、颜色等, 再让幼儿去摸一摸, 哈密瓜有什么感觉, 刺激他们的触觉;推一推, 发现哈密瓜会滚;敲一敲、听一听, 哈密瓜成熟了会发出什么声音。再切开瓜, 看看瓜里面是什么样, 然后再闻一闻、尝一尝吃起来味道感觉这样。通过提问、点拨, 让幼儿逐步学会围绕主题、运用抓重点、按方位和多种感官共同运用的观察方法, 让他们在活动中, 不但提高了观察事物的能力, 也初步懂得了圆的东西会滚等生活常识。

(二) 采用现代化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 它能使某些不能直接触摸、不易见到的自然现象、物品和科技产品, 化远为近、化小为大、化听不到为听得见、化静态为动态, 是平面图形立体化, 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幼儿眼前、耳边, 帮助幼儿观察、理解事物。幼儿集中注意去观察、去聆听, 在浓厚的兴趣、唱唱、跳跳、说说中, 不知不觉地进行活动。如在认识小鸡时, 小鸡是怎么从蛋里出来的呢?幼儿很好奇, 可我们又不能提供真实的小鸡出壳的过程给他们看, 就借助动画, 让幼儿观察小鸡出壳的过程, 幼儿很感兴趣, 特别是听到蛋壳“咔嚓、咔嚓”声, 小鸡随着蛋壳的裂开慢慢地探出头来时, 他们都高兴地叫起来, “真好玩、真好玩, 小鸡出来了”。由于幼儿喜欢这种教学形式, 他们观察的积极性有了, 使他们在欢乐的情绪中, 对科学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

四、利用辅助手段巩固幼儿的观察结果

幼儿在观察过后, 需要用一些方法来将看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这样便于幼儿记忆。记录的方法可以是表格式的, 也可以是绘画式的。表格式的显得更规范, 记录的更准确。

观察只是科学活动中的一个部分, 但它却是贯穿整个活动中的灵魂。所以让幼儿在动手操作的同时, 注意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总之, 通过科学观察活动, 不仅创造了幼儿与周围世界之间接触的机会, 使他们获得最直接的科学经验, 还可以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技能, 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把他们带入学科学之门, 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摘要:科学观察活动是一种以提供实物实景, 让幼儿在直接感知中学习, 获得最直接的科学知识和经验的一种科学活动形式, 中班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 在中班最适宜科学观察活动。如何开展中班科学观察活动呢?

幼儿中班科学:水果棒棒棒 篇3

最近一段时间,由于气温的变化,有些小朋友患上感冒,在保健老师的喂养下,他们能说出吃的药是什么口味的,细细一看,很多的药品上都有草莓味、香蕉味、苹果味等的标识,在喂养时,他们也比较乐意服用。再发现有很多的食品、日用品等包装上也有什么什么口味的,小朋友们说起来头头是道。结合中班幼儿对水果的了解和喜爱,引导幼儿发现水果其他作用,设计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几种常见水果的特征。

2.能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乐于和同伴、老师进行交流。

活动准备:

水果篮里装有苹果、桔子、香蕉、草莓等水果;果盘16个(装有切好的各种水果,水果上插好牙签);小超市:各种水果口味的物品(糖果、饼干、饮料、药物、孩儿面、牙膏等)

活动过程:

一、尝水果 感知水果的味道

师:今天高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几种水果,切好了放在果盘里,你们想不想尝一尝?师:请每个小朋友选一个果盘,尝的时候想一想,你吃的是什么水果?是什么味道的?还要注意牙签不能戳到嘴呀。(幼儿品尝)

师:好吃吗?告诉大家,你吃的是什么水果?是什么味道的?

师:老师这里还有很多的水果宝宝,能把你刚才吃的水果找出来吗?

(4种水果各5个,幼儿找出相应的水果,找好后拿着水果宝宝坐到位置上。)

环节自评:水果品尝会,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巧设问题,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二、找水果 了解水果的外形特征

师:都找到刚才品吃的水果宝宝了吧!(一一认识水果,说出名称)

师:请你说一说,你手中的水果宝宝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儿?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师:幼儿到前面来介绍,请和他找的一样的小朋友把你的水果宝宝举起来。

师:水果宝宝真可爱,我们一起来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幼儿介绍,相关的词语带领其他孩子学着说一说。)请把你的水果宝宝放在果盘里。

师:除了老师带来的这些水果,你还吃过哪些水果呢?(出示相应的实物和玩具)

师小结:水果宝宝都有自己的名字,它们穿的衣服不一样,长的也不一样,有的长长的、有的圆圆的、有的扁扁的,摸上去有的硬硬的、有的软软的、有的滑滑的、有的毛毛的。

环节自评:此环节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了解各种常见水果的特征。教师积极鼓励幼儿表达,及时表扬和引导,幼儿能积极互动,效果明显。

三、超市寻物 了解生活中水果的妙用

师:水果很好吃,非常有营养,我们平时可要多吃水果呀。水果不光好吃,还有很大的作用呢!

师:有些水果和我们小朋友玩躲猫猫的游戏,它们藏起来了,请你到小超市里去找一找,每人选一样,看看什么水果藏在里面?

(布置的小超市:各种水果口味的口香糖、饮料汁、糖果、饼干、水果味的药物颗粒、水果味的幼儿护肤品、牙膏等)

找好后回到位置上。

环节自评:此环节教师设置了生活中的情境,将身边的超市“搬进”了课堂,充分调动幼儿对超市的了解,给予幼儿视觉上的冲击,引发新的思考。

师:都找到了吧,来,说一说你找的是什么?哪种水果藏在里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水果宝宝藏在这些吃的、用的东西里面里面有什么用呢?

师:真的吗?我准备了一些水果糖,尝一尝,是什么水果味的?好不好吃呀?

师小结:原来水果宝宝不仅可以吃,补充我们需要的营养,还可以加工到饼干、糖果、饮料、药里、宝宝霜里,使这些物品的味道更加香甜!

师:现在,请带上你找的东西,我们去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来尝一尝,行吗?

环节自评:幼儿通过进一步品尝、验证,有效地将已有经验进行了升华,使科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活动反思:

内容选择的生活化。这节活动在设计之前,我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发现中班的小朋友比较喜欢吃常见水果,能说出常见水果的味道,对水果在药物中的应用有所了解的。但水果在其他物品、食物中的应用,部分幼儿知道,还有一部分幼儿不知道。于是带领幼儿到超市认识,家园联动让幼儿熟悉,确定了主题。

材料选择的真实性。中班第一学期的幼儿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好摸、好动、好比较,因此,本次活动我情境创设、材料准备上做到了真实。活动中,超市,是幼儿生活中正常接触到的地方,准备的实物材料,幼儿熟悉真切,现场品尝,更是切身体验,不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更通过环节设计,加强了生生间、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学习,孩子们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效果也就更加明显。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学专题总结 篇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开展科学专题园本教研活动一年以来,教师们都已经摈弃了过去对于科学活动的陈旧观念,(过去我们的教师经常怀着一种“任务”意识在传递知识、教授技能,至于”到底幼儿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他们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运用到这些知识?”等问题却极少思考)。从教师们在本学期的科学教研活动中的表现来看,大家都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如果科学教育没有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学习的知识就难以被幼儿掌握、内化。在纲要精神的指引下,教师们通过自身的实践,深刻意识到,幼儿科学活动必须贴近生活、来源于生活。

一、幼儿科学活动内容必须来源于生活

首先,我们要树立”时时处处有教育”“方方面面有科学”的观念。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有效地组织科学活动。如一次大班孩子在绘画活动的过程中,有一位幼儿不小心碰翻了老师的水杯,结果画面上用彩笔涂的部分模糊了,而用油画棒涂的部分却安然无恙,这一现象引起了幼儿极大的兴趣。大班教师抓住这个教育契机,生成了科学《油和水真奇妙》系列活动,通过实验揭示现象,又根据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不断深入,层层递进,极大满足幼儿好奇心的同时,又丰富了孩子们对生活中油水现象的各种经验。如为什么炒菜时油放多了,菜汤上会漂一层油等等。

其次,我们要有一颗细致观察的心,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即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敏感地捕捉住幼儿的那些稍纵即逝的消息,发挥它们的教育价值。在一次户外活动时,小

(一)班幼儿突然发现附近建筑工地上的大吊车,由于当时教师正在和孩子们一起进行《车子叭叭叭》科学探究主题活动,于是孩子们兴奋极了。不一会儿,参与议论的幼儿越来越多。如何利用这辆大吊车,发挥它的教育价值呢?教师大胆的组织幼儿走近大吊车,观察吊车的运作过程,让幼儿了解到吊车的作用,知道大吊车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困难,为我们生活带来便利。

最后,我们要迅速作出反映,调整教育策略。中

(四)班师生们共同生成的科学主题活动”蛋宝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幼儿在制作蛋壳娃娃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要想将蛋清和蛋黄取出,但又不能破坏蛋壳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如何让生活中这一十分常见的现象,给幼儿深刻的印象和实用的经验呢?中

(二)班教师迅速调整教育策略,运用反向思维的方式,请幼儿每人找一个蛋宝宝,保护它不让它受伤。幼儿想出了许多方法:有用手帕、餐巾纸包住的,有放在枕头里、水杯里的,有的请爸爸妈妈给蛋宝宝做舒适的窝的,五花八门的方法全部施展出来,在整个带着幼儿感情的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发现是不断出新,幼儿对蛋易碎、不易运输和保存等特点的掌握也是生动而又感性的,这比教师天天提醒幼儿拿蛋宝宝要小心来的更自然和生活化了。

二、幼儿科学活动形式应尽量生活化

日常科学活动的生活化。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是在与周围的人或事物的交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因此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也应为幼儿接触周围自然物、认识和了解科学现象打好基础。

我园地处环境优美的海核社区,园中有草坪,孩子们可充分活动及散步,有饲养区,里面养着幼儿喜爱的小白兔、小鸡等可爱的小动物,能让孩子在饲养、管理小动物的过程中了解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生长过程等等,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的爱心、增长了知识。另外玩沙、种植园地、科学活动区、自然角等也是孩子游戏及动手探索科学知识的好场所。例如中

(一)班《种子发芽》系列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在自然角内,放了装有蚕豆的三个杯子,其中一个不放水、一个放一点水,另一个放一杯水。引导孩子每天观察,看哪个杯里的蚕豆会发芽,并将每天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以此让孩子懂得:种子发芽需要空气和适量的水。

三、幼儿科学活动应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语),“教育是为了完美的生活”(斯宾塞语)。由此可见,教育的目的本是使人生活得更美好,教育应以帮助幼儿适应现实及将来的社会生活为主要目的。所以科学启蒙教育更应以幼儿的生活及周围环境为基础,使教育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感性经验相结合,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最终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次小

(一)班一位幼儿把积塑塞到卫生纸的卷筒里,两个圆圆的积塑正好卡在卷筒的两头,就此疑难,小

(一)班教师开展了科学探索活动:”营救积塑宝宝”,幼儿兴奋不已,跃跃欲试,主动积极地寻找材料,反复操作,最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充分运用了已有知识、经验,如:比较长短、学习连接,使得整个探索过程具有无可估量的教育价值。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从学过的知识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活动又帮助幼儿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所以当幼儿碰到实际问题时,我们不必马上排忧解难,可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尝试解决,以此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科学知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另外,幼儿科学活动应渗透生活中的各项技能。科学活动时,应该把多种潜在的教育因素有机地整合在整个活动中,让幼儿生活中的各种经验得到丰富,技巧得到验证。比如在小

(二)班活动"多种多样的糖果”中,教师不仅给幼儿提供充分的语言交流机会,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剥糖纸时又面临着生活技巧的问题;撕和剥又能发展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幼儿在互帮互助中提高交往能力,对糖纸的处理又涉及到环境整洁的问题,多样技能的渗透使科学活动更显丰实。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学设计2 篇5

一、活动目标:

1、乐意摆弄各种各样的夹子,感知夹子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2、尝试了解不同夹子的不同功用。

3、在游戏中体验探索发现的快乐。

二、活动重点:

尝试了解不同夹子的不同功用。

三、活动难点:

在游戏中体验探索发现的快乐。

四、活动准备:

1、情境创设:小兔家(矮柜、衣架、小兔一家的合影等)。

2、各种各样的夹子(食品夹、发夹、衣服夹、被子夹等)。

3、三组幼儿操作材料:一组,用夹子打扮娃娃;一组,把食品分类;一组,晾衣服。

4、特殊夹子:封袋夹,核桃夹,报夹、锅夹、饺子夹等。

5、藤编篓,核桃,音乐等。

五、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活动兴趣。师:今天小兔搬家,我们一起帮帮忙吧!来,出发吧!(听音乐四人一组搬箱子进入活动室。)小兔家到了,我们把箱子放下来。(幼儿依次放好。)

2、师:兔妈妈还没到,我们一起把搬来的东西整理好,给兔妈妈一个惊喜,好吗? ⑴、师:让我们来看看你们搬的是什么?(分别出示箱子里的物品。)⑵、(给孩子看食品篓)“哇,有这么多好吃的呀,该摆到哪里呢?” “这是小兔的洋娃娃,我们帮她摆到柜子上吧!”

“哇,还有好多小兔的衣服、被子呢,快去帮她摆放好吧”

3、探索实践,了解夹子功用。(1)自由选择夹子进行探索并交流。

师:你们可真棒呀,把搬来的东西都整理好了!老师刚才也搬了一大箱东西,一起来看看里面有什么?(出示夹子。)你们玩过夹子吗? 师:请你们来玩一玩夹子,和好朋友说一说这些夹子都有什么用。(注意出示完以后及时盖上箱子的盖子。)孩子玩一玩,说一说,夹一夹。

师:现在请你们把筐子子里的夹子都夹到身上,(不好夹的拿在手上)回到位置上。

师:来,每个人多带几个夹子,全部带到位置上。

分别请幼儿说一说:你拿的什么夹子?有什么用?(可请幼儿到前面介绍。)有意识介绍几种,为分类作准备。师:现在要请小朋友来送夹子了。怎么送呢?(出示标记,标记夹在一含篓子上。)看谁送得又快又对!(2)尝试运用夹子帮小兔收拾房间,了解不同夹子的功用。师:“小兔家有这么多的夹子,要放到哪里呢?”

教师引导并鼓励幼儿与同伴商量合作,尝试使用各种不同的夹子完成任务。(音乐)“你们看这么多的好吃的都放到了一起,等会儿请你们把相同的食物放到一个盘子里。注意不能用手拿哦!想想用哪个夹子来帮忙。”

师:娃娃的头发有点乱,请你们来帮娃娃打扮头发呢,该用哪种夹子呢? 师:还有这些衣服、被子,你们要找合适的夹子将它们夹到绳子上。

⑶师:“现在四个人一组商量一下,你们玩什么,要请哪个夹子来帮忙。”教师请幼儿同伴间商量,请每个组派一个小朋友说一说并找到相应的夹子(分别请各组幼儿去操作。)⑷集体检查幼儿收拾、整理的情况。

小结:(带幼儿参观)终于收拾好了,小兔家很整洁!

4、拓展经验

⑴教师拿出一大包薯片,作为孩子们劳动的奖励,给每个孩子分享一片。

(神秘地)出示封袋夹,让幼儿猜一猜这是什么,有什么用? 师:(悄悄打开夹子)这也是一种夹子,你们认识吗? 师:你看吃剩下的薯片我们可以把袋子的口封起来,看我!(边说边拿封袋夹封住袋口)让幼儿说一说:为什么要用这个夹子把袋口封起来?(防止灰尘、不会坏、保鲜等)——咦,这个夹子真神奇!⑵师幼互动,尝试打开核桃。

师:(出示一个核桃)小兔家还有核桃呢,可是它不知道怎么打开,请小朋友想想办法!(幼儿说出摔、拍、敲、咬、踩等,)师:我这儿有个夹子,谁来试试看,能不能用它打开核桃? 师:这个核桃夹用处可大了!(小结)生活中还有许多奇妙的夹子呢。(出示PPT长长的报夹、锅夹、饺子夹等稍作介绍)——夹子真是我们的好帮手!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学设计 篇6

了解蜂蜜的味道及其在生活中的用处。

认识养蜂行业。

活动准备:

“社会”:《养蜂人家》。

挂图:《蜂蜜是怎么来的》。

有关养蜂的小知识。

蜂蜜、可做果汁的蔬果,如胡萝卜、黄瓜等。

活动过程:

将蜂蜜放在碟子里,请幼儿尝尝味道,然后猜一猜:

--这是什么?

--你们知道它是哪里来的吗?

观察挂图《蜂蜜是怎么来的》,介绍蜂蜜的由来。

--蜂箱是养蜂场里养蜂的地方。

--收蜜时,采蜜人先戴好面罩打开蜂箱盖;然后用喷烟器喷一喷,让蜜蜂飞走。

--再取出一片片蜂巢。

--用刷子刷下还留在蜂巢上的蜜蜂。

--最后将一片片蜂巢放到机器上旋转,把蜂蜜甩出来。

--流出来的蜂蜜,经过处理,就可以装瓶上市了!

大家一起来榨果汁啦!

--请幼儿选择一中事先准备好的蔬果,放入果汁机,加入适量的水,盖好盖子,开始榨果汁。

品尝果汁,并进行比较。

--把榨好的果汁倒出来,请幼儿品尝,说说是什么味道。

--加入蜂蜜后再请幼儿品尝,并说说又是什么味道;加蜂蜜前后哪一种更好喝。

中班科学活动:找空气 篇7

空气是一种无形无色无味的物质, 幼小的孩子往往不注意, 但与空气相关的一些现象, 孩子常接触或有体验, 如空气流动形成风、吹气能让气球鼓起来、憋气很难受……本次活动, 借助塑料袋这一材料, 再辅以空间图, 帮助孩子化无形为有形, 变虚无为实在, 使幼儿对身边无处不在的空气发生兴趣, 并引发探究的欲望。

活动目标

1.通过找空气, 感知空气的存在与性质。

2.初步确立做前思、多试试才知道的科学意识。

活动准备

1.大号食品袋若干:数量多于幼儿数, 透明度越高越好, 事先应至少打开过一次。

2.教具:活动室的二维图一张 (事先贴在KT板上) , 红色水笔1支~3支。

活动过程

一、猜猜、说说, 引发第一次认知冲突

1.用言行吸引幼儿的注意和参与。教师拿出一个食品袋, 自顾自地正面看、反面看、拎高看、张开袋口朝里看……当幼儿忍不住要问时, 抛出问题:袋子里面有东西吗?

(一般情况下, 绝大部分孩子会回答“没有”, 极个别的孩子会说“有”, 是“气”“空气”。)

2.回应幼儿。教师一边问“到底有没有”, 一边慢慢收紧袋口, 让幼儿判断。

(刚才回答“没有”的孩子会出现分化, 他们中的大多数会改变初衷, 相信袋子里有东西。)

3.针对幼儿不同的看法, 教师采用不同的回应。比如, 让还是认为袋子里没有东西的孩子拍拍、捏捏鼓着的袋子;让认为有东西的孩子说说“里面是什么”。

4.揭示词语:空气。

(至此, 孩子初步感知到空气的存在与“空气是看不见的”这一性质, 他们的第一次认知冲突得以解决。)

二、找找、捉捉, 引发第二、第三次认知冲突

1.教师第二次捉空气, 并用夸张的语气说:“空气被我捉到袋子里喽, 我好厉害。”然后, 重新拿个袋子, 提出问题:“我还能捉到空气吗?到哪里捉?”

(这是第二个冲突点。一般情况下, 有孩子会说“捉不到了”, 也有孩子会说“能”, 并告诉教师到哪里捉, 比如到活动室某个地方。教师顺应某个幼儿的参与, 到他认为有空气的地方再捉一次, 装、收口、拧紧等动作要夸张, 起到隐性示范的作用。孩子会很期待地关注教师的动作、结果, 并会因此而欢呼。这时, 教师一定要点拨一句:“到底有没有, 试试才知道!”然后, 教师用红笔在二维图的相应位置上画圈做标志, 边画边说:“我在某某地方又捉到了空气。”)

2.幼儿捉空气。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还有空气吗?哪里有?”

让孩子先说出他认为有空气的地方, 然后再次强调“到底有没有——”, 让幼儿跟说“试试才知道”, 并要求幼儿到刚才猜想的地方去捉。

教师关注幼儿:一是捉的地点。二是捉的过程。针对个别旋转着捉或跑起来捉的孩子, 多问一句:“为什么这么做?”三是有没有捉到。

3.幼儿回到座位, 组织交流。

(1) 孩子相互交流:捉到了吗?在哪里捉到的?

(2) 集体交流, 并在空间图上作标志, 可以让孩子自己画。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关注孩子的交流语言, 提醒、帮助孩子尽可能找对参照物, 用对“前后、上下、旁边”等方位词。)

(3) 对比观察, 引发思考, 让孩子自己发现“空气会流动”的特点。

在捉到以及没有捉到的幼儿中, 各选一人展示他们的成果。请没有捉到的孩子说说原因, 一定要让其边说边演示过程, 而后大家一起分析:为什么没有捉到呢?让孩子们从“袋口抓紧与否”的行为中发现秘密, 感知空气的流动性特点。

三、看看、说说, 用孩子的语言表达对空气的认识

结合二维图, 师幼一起看看、说说, 共同完成诗歌《神奇的空气》。

空气空气, 我看不见你,

空气空气, 你在哪里?

(以开火车方式让孩子接——)

我在桌子下,

我在空调前,

我在窗台上,

我在……

空气空气, 我看不见你,

空气空气, 我要抓住你,

(师幼一起边做边说——)

一不小心, 你又跑了。

这次我要抓紧、抓紧、再抓紧……

哈哈, 你跑不掉啦!

(教师带幼儿拍着鼓鼓的袋子, 由轻拍、稍重拍, 到用力拍。)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学设计 篇8

日常生活中,物体的滚动现象是常见的,也是幼儿乐于探索的。如:幼儿在玩皮球的时候,总喜欢把球放到滑梯上让它自由滚落,或者用手推、用脚踢等,在玩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进行无意识的尝试,在尝试中去发现其中的“奥妙”。平时在玩积木和笔及其它玩具时常会不自觉地让它们去滚动,这种无意识的尝试让我想到有必要引导孩子去发现一些原理。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生活和它们的关系。

3.体验自己身体滚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球、瓶、桶、积木、轮胎、圈、瓶盖等材料若干。

2.适合滚动的场所、垫子。

[活动过程]

(一)探索发现会滚的物品

1.谈话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很多好玩的东西,想不想玩啊?(想!)

玩的时候可是有任务的:(1)你们必须找出哪些东西会滚动起来。(2)要注意安全。(3)玩后要把东西整理好。能完成这些任务吗?(能!)

2.幼儿玩准备的玩具,教师参与活动,并和幼儿进行交流。

3.请幼儿说说哪些东西会滚动?并滚给小朋友们看一看。

(我发现圈会滚;我发现球会滚;我发现垃圾桶会滚……)

师:刚才小朋友说得都很好!请小朋友再去玩一玩、找一找看还有哪些东西会滚!好吗?

4.师生共同总结探索结果

(1)师:为什么球能滚动、瓶能滚动、圈能滚动,而有些物体不能滚动?

(2)引导幼儿讲述自己在玩中的新发现、新问题。

(3)教师小结:只有球才能向不同方向滚动;瓶、桶、轮胎等圆柱体能向前后(左右)滚动;而其它物品我们用手能让它动起来,它却不会滚动。

(二)讨论生活中的物体滚动现象

1.在我们的生活中还能看到哪些会滚动的物体?

2.幼儿寻找生活中的球体、圆柱体。

3.人们为什么在生活中设置这么多滚动的物体?

4.能不能把这些滚动物体替换成不能滚动的物体?

5.教师小结:能滚动不仅仅是好玩,在生活中安装滚动的零件可以帮助人们轻松搬动笨重的物品,给生活带来了方便。

(三)幼儿滚动身体

1.师:小朋友找到了很多会滚的东西,真棒!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小手也会滚动呢!不信,你们瞧!

教师做游戏《乒乒乓》,并介绍玩法,将手臂弯曲,按儿歌节奏在胸前绕环边做边说“乒乒乓乒乒乓,轱辘轱辘一,轱辘轱辘二,轱辘轱辘三,轱辘轱辘四,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大家一起滚起来。”

2.幼儿学做游戏《乒乒乓》

3.师:我们的小手会滚动,我们的身体也可以滚动,大家想不想试一试?(想!)

幼儿在垫子上尝试身体滚动的方法。

4.请小朋友示范身体滚动的样子。

5.请幼儿再试一试身体是怎么滚动的。

(四)小结

师:今天,小朋友们不仅找到了很多会滚的东西,而且还能让自己的小手和自己的身体滚起来,真好玩!那么,幼儿园的操场上还有哪些东西会滚呢?我们一起去找一找、玩一玩,看看它们是怎样滚动的,好不好?

教师和幼儿一起走出活动室,到操场上去找会滚的东西。

(五)活动延伸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学设计 篇9

设计背景:

让幼儿知道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通过人为因素让不同的声音组合成有节奏的乐曲。

活动目标:

1、辨别几种不同的声音,知道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2、初步了解同种物体,由于数量的多少,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3、初步尝试用不同声音的套桶为乐曲伴奏。

4、培养幼儿的操作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让所有的幼儿有兴趣参加,并能感知出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也不相同。

活动难点:

用不同的物体组成乐曲伴奏。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个套桶娃娃,蚕豆、米、绿豆等若干。

2、《小手爬》的音乐,透明的瓶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让套桶发出声音。

出示空套桶,“今天套桶娃娃想和我们小朋友做游戏。”

教师摇动空套桶,“你们听,怎么没声音?”

1、教师设问:你有什么办法让空套桶发出声音?(在套桶里装上东西)“我们一起动手让套桶娃娃发出好听的声音,在你的套桶里装上一样东西,盖好,握握紧,摇一摇、听一听。”幼儿探索、操作。

2、集体探索:“你们的套桶娃娃发出声音来了吗?让我听听。”(幼儿集体摇动套桶。)“你的套桶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3、交流、分享:你在套桶中放了什么?(个别回答)它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我们来学一学。(集体)这个声音像什么?

二、探索比较,知道不同的物体在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不同。

1、分组活动:

让幼儿尝试换一种东西放在套桶中,摇一摇,听一听。

“小朋友在套桶里放了一种东西,你想不想再换另一种东西放在套桶里,听听刚才的声音和现在的声音一样吗?”

“小朋友拿着你的空套桶找一组你没玩过的放在你的套桶里,摇一摇、听一听。”

2、教师指导幼儿分辨不同的声音。

让幼儿比较前、后两种声音有什么不同。

“你第一次玩了什么?这一次玩了什么?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教师让两个幼儿比较,“你们俩的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3、集体讨论,请三位幼儿示范。

“小朋友,你们听,他们的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请你们猜一猜,小朋友的套桶里装的是什么?”

让幼儿猜测,“你们猜的对不对呢?”

教师帮助个别幼儿把东西倒进透明瓶子里让幼儿验证猜的是否正确。

得出结论:不一样的东西,在套桶中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三、观察、比较同种物体在套桶里发出不同的声音。

教师演示两个装有同种物体的,数量不同的套桶,让幼儿比较。

“你们既能听出声音来又能猜出来,你们真能干。”

“我这里也有两个套桶娃娃,你们听一听,他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你们来猜一猜,这个套桶里装的是什么?”(幼儿猜测后,打开让幼儿验证)两次。

“为什么一样的东西,在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呢?”(一个多、一个少)

得出结论:一样的东西,一个多,一个少,它们在套桶中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

“小朋友的套桶娃娃发出这么好听的声音,那我们来为乐曲《小手爬》伴奏。”(集体伴奏两遍)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科学活动,整个活动层次清晰,层层推进,幼儿很感兴趣,在操作活动中尝试、观察、比较,发现问题,成分体现了“玩中学”的理念。但现在如果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在教学准备上建议提供给幼儿两个套桶,让幼儿同时感知声音的不同,同时,最好选择声音差别大一点的物品放在套桶里。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学设计 篇10

活动目标:

1.在比较叶子间不同及其与其他物体间相同的过程中,激发观察兴趣,提高观察能力。

2.体验与感受叶子的趣与美的独特性、丰富性。

3.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1.一些关于树、叶子的图片PPT、春天叶子萌芽视频

2.纸船、苹果、羽毛球拍、糖果纸袋、铲子、刷子、纸巾等

3.电脑、电视机

活动过程:

一、树图片,引起幼儿注意

师:今天跟杨老师来上一节有趣的课,看看,图上有什么?(树)

师:我们幼儿园有树吗?这棵树是什么颜色的?可是现在,我们幼儿园的树是什么颜色的?

师:看什么掉下来了?(落叶)

师:那你们觉得同一棵树上的落叶长得一样吗?

二、依次出示PPT图片

让幼儿根据老师出示的双胞胎叶子图片做比较,找出5个不同点

三、出示梨子和树叶对比图,让幼儿仔细观察

让幼儿找出梨子和树叶的相同点,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教师讲操作要求,幼儿开始操作

师:2种不同的东西,都能找出很多一样的地方,现在后面2张桌子上放着许多不一样的东西,杨老师请你们等会仔细去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然后去为我们的叶子找一个朋友,只要找一个朋友,只要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就可以做朋友,好不好,找到了就坐到位置上。

五、幼儿开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讲评幼儿为叶子找到的朋友

请个别幼儿上前讲述和叶子的相同点。

七、播放春天叶子萌芽的视频

总结:现在,我们是什么季节?冬天到了冬天过去了,春天还会再来,现在已经是2014年的年尾了,2014年过去了,马上又会迎来2015年,叶子掉落了,到了春天,叶子还会再长出来,这就是循环,在我们美丽的大自然,只要你用眼睛去看,去发现,去寻找,去感受,还能发现我们大自然的小秘密,你们说对吗?下次我们再去找一找,好不好?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一开始我先出示树的图片,引起幼儿的注意,然后再慢慢引导落叶,让幼儿在两片双胞胎叶子中找不同点,幼儿找得还是很仔细的,有很多幼儿都能说出两片叶子的不同点,但在幼儿在找梨和叶子的相同点的时候,有点困难,但经过老师的引导,幼儿幼儿能说出几个,所以老师的引导还是很重要的,最后让幼儿观看了春天叶子萌芽的视频,让幼儿充分的感受到了大自然循环的规律。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学设计 篇11

【关键词】语言教学 幼儿园中班 电子白板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40-02

在幼儿园中班语言教学中应用电子白板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激发幼儿对学习语言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促进幼儿思维的发散性发展,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园中班语言教学中急需加大对电子白板的应用。

一、幼儿园中班传统的语言教学存在的不足

1.幼儿与教师之间缺少直接交流

在幼儿园中班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往往是在电脑前进行教学操作,在实际教学时,显示屏会遮挡住教师的视线,导致幼儿、教师之间的直接教学难以有效实现,使得教师对幼儿学习反应、学习掌握的情况难以实现准确的掌握,另外对幼儿的学习来说也是不利的。

2.幼儿的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

幼儿各方面的能力还没有掌握,且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也没有深入的认识,所以造成幼儿在学习时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讲课时溜号等问题的产生,从而导致教学的效率低下,幼儿的学习质量不高。对幼儿的成长非常不利。

3.幼儿的学习兴趣不足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幼儿之间的互动较少,且在教学中没有凸显出幼儿的学习主体性,从而造成幼儿得不到足够的教学重视,长期以往就导致了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影响学习质量。

二、在幼儿园中班语言教学中运用电子白板的策略

1.运用电子白板的画笔和拖动功能

在语言教学中运用电子白板,首先将电子白板软件打开,建立一个新的空白页面,利用其画笔功能,通常情况下电子白板的画笔有毛笔、荧光笔等多个画笔工具,在用鼠标点击选中某个画笔之后,就可以书写涂画在建立的空白页当中。例如在学习《太阳公公爱画画》这首儿歌时,教师在教会幼儿诗歌内容之后,向幼儿提出问题,如“在这首儿歌当中太阳公公都看见了哪些小动物啊?”“还有哪些小动物可能会被太阳公公看见呢?它们又会画些什么呢?”,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引导幼儿自己进行创编,使用“看见谁画什么”的句式,然后在电子白板的表格当中进行记录,而在呈现幼儿所创编的内容时可以使用电子白板的照相机功能,同时也能够记录下来幼儿创编的内容,当幼儿在朗诵自己创编的内容时就可以直接参照电子画板,有利于幼儿记忆的加深。

另外还可以应用其拖动功能,在传统的教学中板书往往是固定的形式,随意的移动是无法实现的。而在电子白板中其拖动功能能够拖拽任何一个图形到任何的位置上,例如在学习儿歌《别说我小》之后,利用电子白板让幼儿使用拖动功能匹配穿衣洗脚的图片和妈妈的图片,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操作能力,还能够对幼儿加深对儿歌的理解发挥极大的帮助。

2.运用电子白板的聚光灯功能

教师在语言教学中运用电子白板的聚光灯功能,能够将教学的重点集中起来,也可以将幼儿的学习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使幼儿的学习思维跟上教师的思路。在具体应用中可以有计划的演示失误的由整体到部分、由近及远、由大到小的形态,然后引导幼儿对其进行观察,从而观察中掌握变化的规律,然后将其发展的变化说出来,并对其给予及时的鼓励,从而在实现教学效果的同时引导幼儿在学习中学会集中注意力。

3.运用电子白板的隐藏功能

电子画板的隐藏功能能够将语言教学中的内容逐一呈现出来,实现丰富空白的电子白板内容的效果,充实原本单一的教学情境,给幼儿展现出一种神秘的学习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七只瞎老鼠》时,可以将小老鼠的身体隐藏起来,将其尾巴露出来,然后让幼儿猜测这时什么动物,这时幼儿就会充分发挥想象力,猜测它是壁虎、老鼠、蛇、小狗等等,当听到幼儿们想象出的答案之后,教师在通过电子白板将隐藏的图片显现出来,当幼儿看到这神奇的一幕时,就会欢呼雀跃起来,若是哪个幼儿猜中了更是兴奋不已。同时也会增大对其兴趣,有利于达到吸引幼儿的目的。

综上所述,通过对电子白板在幼儿园中班语言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从中可以了解传统教学中存在幼儿与教师之间缺少直接交流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于是本文提出了在幼儿园中班语言教学中运用电子白板的策略,如运用电子白板的画笔和拖动功能等。

参考文献:

[1]丁徐菁.活力白板,魅力无限——浅谈电子白板在幼儿园儿歌教学活动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246.

中班社会、科学:生活中的数字 篇12

本活动设计是围绕“我发现生活中的数字”展开活动的, 在此活动中我们不仅让幼儿去发现去注意我们生活中的数字, 还切身的让幼儿感受到了我们生活中数字的巨大作用, 让幼儿发现数字已经和现在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了。

二、目标预设

1. 发现生活中常见的数字标记。

2. 初步理解数字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作用和意义, 感知数字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重点、难点

1. 发现寻找生活中数字在哪里, 这个数字在它特定的位置上有什么作用。

2. 用数字进行组合, 需要对数字的作用有一定的概念的同时进行操作。

四、设计理念

到了中班, 大部分幼儿对数字都比较熟悉了, 有一次我在给小朋友玩“抢椅子”的游戏, 游戏的过程我们每一次减少一人, 我无意间问了一句:“你们都能倒数数字了, 那你们在什么地方发现数字是倒着数的?”聪明的孩子马上说:“在马路上, 红绿灯就是倒着的”看来这都难不倒他们了, 我想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在我们日常成活中的各种数字所以设计了本次活动“我的发现”让幼儿通过此活动能够对生活中的数字更加熟悉了解。让他们觉得生活中的数字原来就驻扎在我们生活的周围。

五、设计思路

1. 通过数字游戏激起幼儿的兴趣。2.通过播放有关的数字有关的照片, 让幼儿了解在我们的生活中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3.让幼儿去寻找我们生活中和周围的数字, 了解这些数字的用途。4.幼儿操作数字组合活动, 巩固幼儿对生活中数字的作用。

六、活动过程

活动准备:

1. 事先请幼儿自己去观察发现生活中的数字。

2. 各种生活中的数字的图片3、0-9的数字卡若干

活动过程:

(1) 游戏导入, 激起幼儿兴趣。

师:我们来玩一件简单的数字的游戏吧, 虽然这个游戏很简单但是要求我们小耳朵一定要仔细听好, 不然很容易出错哦。老师说出一个数字请小朋友们用手指表示, 老师会说的非常快, 请仔细听好。准备好了没有?开始啦! (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教师小结:看来我们班的孩子反应能力都非常快, 老师说的那么快很多小朋友都能跟的上, 真的很棒, 表扬一下自己吧。

(2) 播放生活中和数字有关的照片。让幼儿初步的感知数字与人们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师:今天老师带了了一些照片, 这些照片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留意?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什么?你看到的是什么?请你告诉我好吗? (出示电话机, 汽车牌照, 电视遥控器, 钟等照片)

师:这些东西上有一样共同的东西, 仔细看看猜猜是什么?

师:真是些聪明的孩子, 一猜就猜出来了, 对, 是一些数字。那我们再仔细看看这些东西上面有些什么数字呢?

师:你认真看看这些数字有什么用呢?电话机上的数字有什么用?

师:你见过一样车牌号码的车吗?

教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常见的数字, 这些数字用在各个地方都有它应该有的用处, 而且像我们的电话号码、车牌号等等一些号码都在一个地方都有一些不同的数字组成, 不能有重复的, 不然就乱套了!

(3) 寻找生活中的数字, 了解数字的用途。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字, 比如:每天我走进门就会发现我们小区的门牌号。一个小区里面每一幢都有一个号码, 这样有客人进来, 或者快递进来的时候要找到我的家就比较方便了。你们开动脑筋想想在什么地方还有数字呢?

师:你知道你找的数字有什么用处吗?每个数字在一个特定的地方都有它特定的用处。

师:我们身上有数字吗?教室里有数字吗?我们也一起来找一找。再想想它有什么用呢?

师:请小朋友讨论讨论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没有这些数字会怎么样呢? (给幼儿几分钟时间让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小结:你们真能干, 找出了那么多数字, 这些数字看看就这么几个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帮我们很多的忙, 它颠来倒去的排列着使我们生活更有序。更节约我们宝贵的时间哦。所以数字对我们的生活真的太重要了, 如果没有这些数字, 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很乱而且会带给我们很多不方便的地方。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学设计 篇13

设计思路:

现在的科学技术发展迅猛,而通信工具也越来越多,小朋友的家里有电话、有手机、有电脑、有可视电话……可是幼儿对这么多的通信工具的用途并不了解。针对幼儿关注的话题,我们预设了本次活动,激发幼儿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幼儿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一、活动背景:

随着时代的前进,现代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小朋友在生活中会发现许多科学。为什么沙发有弹性?为什么轮子都是圆形?如果用方形或三角形做轮子会怎样?为什么有光的地方就会有影子呢?为什么影子有的时候长,有的时候短?当我们仔细观察和思考的时候,会发现我们身边有许多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去了解。

在“我们身边的科学”这个课程活动中,我们希望通过以生活中常见的科学为话题,从生活中幼儿常接触和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可以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培养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活动目标:

1.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感兴趣,能积极地参与探索活动,会用语言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

2.通过尝试、感知和操作,积累一定的学习体验,形成有关概念。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三、区角环境的创设:

1.益智区:

1)幼儿比较并记录自己的发现,看看什么更有弹 性。

2)幼儿尝试、比较让玩具动起来的不同方法并记录。

2.阅读区:

教师提供小汽车、树、花图片,让幼儿有表情地讲《蓝汽车》的故事。

3.表演区:

利用小动物的头饰,等东西,根据顾客需要的物品,玩小猴卖“ ”的游戏。

4.生活区:

提供大小不同的刷子,豆类、米、沙子等;咖啡色或黑色卡纸、白色绘画纸、黄色绘画纸、瓶盖子、笔、糨糊、剪刀。

5.美工区:

教师提供大大小小的牌形硬卡纸。

6.建构区:

利用大、中型积木和拼插片等材料搭建汽车等各式玩具,建一个开心科技园。

四、活动网络图:

最喜欢的玩具 玩具动起来 弹性 我的好帮手 轮子

会变的图形 玩水游戏 小猴卖“;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 颜色变变变 好玩的泥 奇妙的刷子 通信工具

五、活动过程实录:

子活动一:最喜欢的玩具

活动目标:

1、了解周围人喜欢的玩具(包括大人小时侯喜欢玩什么),感知玩具的多样性。

2、活动中能积极大方地与人交往。

3、让幼儿对自制玩具产生浓厚的兴趣。

幼儿言行:

韦敏:“我的玩具叫‘奥特曼遥控赛车’,它跑的速度可快了,在玩的时候要注意遥控器一定要对着汽车前的天线,这样它可以传送电波,汽车就能启动了。”

郭家君:我的玩具是只会说话的小猫,你说什么,它就会说什么,不信你试试!

讨论:你们知道大人小时侯玩什么玩具吗?

华正:我爸爸小时侯用木头做一把****,用木头销成一个陀螺。大人小时侯玩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

张玮乐:大人小时侯会玩好多民间游戏,我妈妈说:捉迷藏、扔沙包。

教师回应:

小朋友对大人小时侯玩的玩具特感兴趣,他们一个劲地问我小时侯玩过哪些玩具,当知道老师玩的玩具也是通过自己动手做的,如:毽子、沙包、牛皮筋等,小朋友说:回去我也用一些材料做玩具,这就是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目的——让幼儿学会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玩具,使自己玩有所乐。

子活动二:小猴卖“ ”

1、理解故事内容,能根据故事中各种动物的语言分析出它们所要的圆圈各表示什么。

2、对物体的形状感兴趣。

教师指导策略:

老师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了解各种小动物各自所需要的物品,让幼儿在游戏中知道故事情节,并能自己改编故事内容。

讨论:小猴看到“ ”后,为什么就知道它们所要的物品呢?

幼儿言行:

陆家铖:因为小猴问它们要什么,小鸭说它要学游泳,所以小猴给它一个游泳圈;小猫说要照着洗脸,小猴就给它一面镜子……

马一冰:因为小猴听它们说的话就知道它们想要的东西了。

讨论:除了用圆圈来表示自己所要买的东西,你们知道还可以用其他图形来表示自己所要买的东西吗?(如:)

教师回应:

让幼儿在区角中根据图形的不同来改编故事内容,同时让幼儿在表演中知道每个图形的用途,知道它们也是不可缺少的,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寻找各种图形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子活动三:轮子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轮子的特性和用途。

2、了解周围世界中有各种轮子,对轮子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兴趣。

活动记录:

事先我制作了一张调查记录表“我看到的轮子”,要求幼儿用图示记录在表上,同时让他们寻找一些有关轮子的玩具,并与家长商量轮子的特性和用途,了解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轮子。

讨论:为什么轮子都是圆的?

徐健威:如果轮子不是圆的,就会出交通事故。

仇苏阳:只有圆的轮子才可以滚。

教师指导策略:

幼儿虽然能说出轮子的特性和用途,但是他们不知道轮子可以省力,于是我们开展了游戏活动——运物,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让幼儿尝试、比较,理解轮子不仅可以省力,还可以省时。

子活动四:奇妙的刷子

活动目标:

1、积极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刷子,了解刷子的不同用途。

2、对生活中的小工具产生兴趣,体验工具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幼儿言行:

小朋友拿了各自带来的刷子进行尝试活动。看:徐健威和邵鄢拿了长柄刷到卫生间去打扫卫生,周宸看见了也去帮忙;华正拿了衣服刷在“洗衣服”;马一冰拿着鞋刷在像模像样地刷皮鞋;这时,传来小朋友哈哈大笑地声音,我跑过去一看,原来蒋逸文小朋友用睫毛刷在化妆呢,只见她两只眼睛黑糊糊的,象只“熊猫”似的,可是她非常开心;有的小朋友拿着自己带来的刷子和同伴交流,不懂的他们也能问老师这些刷子的使用方法。

教师指导策略:

让幼儿在尝试过程中,知道了刷子的不同用途,掌握了各种刷子的使用方法,同时也体验到刷子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子活动五:通信工具

活动目标:

1、了解通信工具的外型结构和用途,知道通信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2、让幼儿正确使用通信工具,并有礼貌地与人交往。

教师反思:

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与小朋友一起去收集资料,并进行讨论了解通信工具的种类、用途,知道电话有固定和移动两种;小灵通和手机的不同;可视电话和电话的不同;对讲机与手机的不同等等。在整个活动中小朋友的积极性很高,小朋友的接触面比较广,而且信息也比较灵通,象周宸知道还可以用传真机来发送照片、信;华正知道可以上网运用语音与爸爸讲话。通过本次活动小朋友对通信工具比较感兴趣,因为他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自己身边的通信工具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所以他们能积极投入到此活动中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小朋友会问:老师,为什么轮子都是圆的?老师,为什么有月亮时就有星星,而没有月亮的时候,天上就没有星星?针对孩子们的提问,我们查找了一些资料,告诉他们。我们让孩子找一些有关弹性的物体﹑电话的种类﹑刷子的种类等等。

王涵小朋友和妈妈一起收集了弹性物体:轮子﹑沙发﹑海绵﹑氨纶﹑球类﹑牛皮筋……

刘翼小朋友和妈妈收集了电话的种类:公用电话﹑移动电话﹑无绳电话﹑母子电话﹑小灵通﹑手机﹑遥控电话﹑卫星电话﹑对讲机﹑网通电话﹑网络电话﹑可视电话﹑传真机……

各种各样的刷子是由小朋友自己带来的,他们互相介绍自己的刷子,并能讲出刷子的用途以及给人类带来的方便,小朋友一边尝试,一边交流,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了解我们周围的科学,知道我们的工具是通过科学家和工人用他们的智慧来建造的,同时要求小朋友从小就要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并知道科学会给人类带来方便,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学设计 篇14

目标:

1、乐于参与活动,体验过伞关游戏的乐趣。

2、认识伞的特征,通过故事让幼儿了解伞的多种功能。

3、在游戏中促进幼儿跳、跑、爬、投掷等能力的发展。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准备:

1、实物:伞 16把、图片(PPT)、2、故事图片:小老鼠摘苹果

3、自制小纸伞人手一把、沙包8个、篮子4个

4、音乐:歌曲《小雨伞》、下雨和打雷的声音

过程:

1、幼儿手拿小纸伞随着歌曲《小雨伞》唱唱跳跳进场。

2、听到下雨打雷的声音,幼儿找地方躲起来(坐垫子)。

师说:“下雨了怎么办?用什么来挡雨?”

幼儿说:“雨伞。”

3、老师出示伞,让幼儿观察。

师说:“伞是由伞柄、伞骨、伞面构成。伞柄是伞的主心骨,支撑着整个伞。伞骨支撑伞面,(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伞面制作材料是布,可以遮雨。”

师说:“伞可以用来做什么?”

幼儿自由地说:“遮雨、遮太阳……...”

(老师出示PPT,让幼儿观看)

4、老师边演示图片边讲述故事《小老鼠摘苹果》,幼儿倾听。

听完故事后,老师提问:

(1)小老鼠是怎样过河呢?

(2)小老鼠想到什么办法来摘苹果呢?

(3)小老鼠的伞有什么用呢?

5、老师小结:伞可以用来挡风雨、遮太阳、当小船、当拐杖、勾东西。(老师出示PPT,让幼儿观看)

6、游戏:《过伞关》

(1)幼儿观看教师创设的游戏情景,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

(2)将幼儿分成四队,请幼儿聆听游戏的玩法:

第一关:跑到第一伞关时,要双脚跳过伞。

第二关:跑到第二伞关时,要转动三圈伞。

第三关:跑到第三伞关时,在斜放在地上打开的大伞处,从伞面、伞柄和地面构成的洞中爬过。

第四关:跑到第四伞关时,将两个沙包投入倒放在地上的伞中。完成将伞中沙包捡起放回篮子里,(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然后返回跑,轮到下一个接着游戏。最快一组则赢。

7、老师小结,幼儿随着歌曲《小雨伞》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我们带领孩子认识了伞的式样、材质和种类,了解了伞的功能。活动中让孩子们积极探索,学着自己开伞、收伞。期间,孩子们还掌握了一些正确使用伞的安全常识,如,开伞时不能对着、当心夹着手;不能拿伞当玩具打来打去会伤人;撑伞时要把伞举高些,免得遮住视线等等。

在区域的延伸活动中鼓励孩子们用点、线、面来表现伞面的图案。我们策划组织了一次亲子活动“创意伞造型大会”,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寻找废旧材料,合作制作伞的造型。结果大家各显神通,选用了彩纸、塑料纸、花布、竹竿、吸管、电线等材料进行了制作,在整个制作过程中,不是家长一手包办,孩子们也有参与的机会,折一折、贴一贴,画一画,孩子也尽着自己的一份力。当孩子们把他们的作品都带来后,我们进行了展示、介绍,还让幼儿撑着自己的伞,走着台步进行了自我展示。幼儿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本次主题活动中真是受益匪浅,看到孩子们的点滴进步,心中无比快乐。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学设计 篇15

一、抓住生物进化核心, 确定适宜的认知目标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生物自身的自我复制, 即生物成功地繁衍后代。繁衍后代的前提是能保护好自己的子代。找到这个核心之后, 结合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 我将认知目标确定为:1.通过观察, 让幼儿认识到生物的后代是什么;2.生物为了保护自己的后代, 采取了哪些保护措施;3.让幼儿体验生物进化的神奇。

二、选取恰当的素材, 找到合适的生物进化教学范例

为了寻找教学范例, 我搜索了大量的文献, 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素材。在一次吃完桃子时, 我突然想道:如果把桃核弄开会怎样?于是我将桃核弄开, 桃仁便出现在我面前, 一尝是苦涩的。这使我联想到处于野生状态的桃树的情况:桃树上结了很多的桃子, 数量的优势使一定数量的桃子能长到成熟状态。由于桃肉的诱惑, 动物会来采摘桃子吃。这样桃子就开始了新的运动状态, 增大了自身繁殖后代的空间范围;桃核是坚硬的, 这减少了动物吃掉或损坏里面桃仁的几率;即便一些动物把桃核打开了, 桃仁是苦涩的, 这也会增加桃仁完整保存下来的几率。桃仁在适宜的地方、合适的气候条件下, 就能重新生根、发芽, 长出一棵新的桃树来。

联想到这里, 我心中豁然一亮, 这不正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范例吗?经过慎重考虑和预实验, 我决定采用桃子做生物进化的教学范例。中班幼儿平时见过、吃过桃子, 对桃子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情感基础。

三、开展教学, 逐步引导幼儿体验生物进化的深层机制

【情境】多媒体播放“野外的桃林”:一片桃林已有不少桃子成熟。其中一棵上, 桃子一个挨着一个, 非常诱人。其中一些已经泛红, 一股股桃子香味扑鼻而来。

1. 精心观察桃子的外部特征, 让幼儿理解大量的桃子对桃树繁殖的意义

观察前, 我先抛出问题:大家数数看, 有多少桃子在树上?幼儿很快完成了任务。我接下来让孩子们观察:是不是每个桃子都是完好无损的?有没有完好无损的桃子?那些被损坏的桃子是什么造成的?幼儿观察一段时间后, 我们就围绕问题进行师幼对话。

师:有损坏的桃子吗?

幼:有。

师:是谁损坏了桃子呢?

幼:虫子, 小鸟, 小动物……

师:有没有完好的桃子呢?

有:有。

最后, 回到了核心问题上:这么多桃子对桃树繁殖后代有什么用处呢?为了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 我运用了反向启发法:

师:野生状态下, 是不是一定有损坏的桃子呢?

幼:是。

师:是不是所有的桃子都被损坏了呢?

由于有了刚才的观察经验, 幼儿回答说:不是的, 会有桃子未被损坏的。

师:大量的桃子对桃树繁殖有作用吗?

幼:有。

启发到这里, 我做了小结:数量众多的桃子可保证桃树有完整的后代会长到成熟状态, 以便于繁殖。

2. 通过体验和想象, 让幼儿深入理解生物进化的深层次机制

第一步:体验让幼儿获得感性知识。通过品尝, 让幼儿知道成熟前桃肉是酸酸的, 成熟后则比较甜;用牙齿咬桃核, 桃核比较坚硬咬不开;品尝里面的桃仁, 知道桃仁是苦涩的。

第二步:让幼儿设想自己就是小鸟或小动物, 体悟小动物品尝桃仁后的感受。

师:如果你是小熊, 你尝到酸酸的桃肉后会怎样?

幼:不想吃下去。

幼:把它扔掉。

师:这对桃仁有没有保护作用呢?

幼:有, 扔掉后桃壳里面的部分就完好了。

师:如果小熊吃到桃仁, 会是什么感受?

幼:苦涩的。 (幼儿自己品尝的经验)

师:那它接下来会怎么做?

幼:不想吃。

幼:扔掉。

师:那对其他桃仁有没有作用呢?

幼:小熊不愿再吃其他的桃仁。

这个想象和移情的过程很重要, 能让幼儿把自己的感受转移到客体桃子上, 并理解到桃子本身的这些特征对桃树繁殖的意义。

中班科学活动:上面和下面 篇16

兔八哥:“小熊,你在家吗?我要向你借块地用一用。”

熊:“行,但是我有要求!庄稼咱们平分。”

兔八哥:“可以,那你要上面的?还是要下面的?”

熊:“哦,让我想想。”小熊伸了个懒腰说:“好吧,兔八哥,我就要上面那半。”

兔八哥笑了一笑,说:“小熊,那就这么说定了。”

教师:“小兔们,兔八哥会种什么呢?”

小熊天天睡觉,小兔下地干活儿,播种、灌溉、除杂草。

农作物一天天地长大,小熊还是一天天地睡他的大头觉。

丰收的日子到了,兔八哥叫醒小熊:“醒醒,小熊,醒一醒!上面那半是你的,下面那半就是我的了。”教师先示范把一个植物分给兔八哥和小熊。

教师:“请小兔帮忙来把这个分给兔八哥和小熊。”

小熊瞪大眼睛看着自己的这些叶子,说:“不对呀,兔八哥,怎么最好的都在你那边?”

(兔八哥)“小熊,是你选择要上面的那一半的。”

(小熊)“好吧,兔八哥,这次算了。你再耕作一次,但是下一季的收成,我要下面的那一半!”

兔八哥同意:“就这么说定了!”

于是,小熊还是接着睡大觉,兔八哥下地干活儿,他忙着播种、灌溉、除杂草。(介绍植物:这是什么?它的果实在什么地方?)

又到了丰收的时候,兔八哥采收了白菜、花菜和芹菜。他们摘下长在地面下的,交给小熊,把长在地面上的,留给了他们自己。

教师:“请小兔来把上面的留给兔八哥(一个幼儿操作,把上面送到兔八哥的篮子里)。”

教师:“再请小兔把下面的交给小熊(一个幼儿操作,把下面的送给小熊)。”

小熊皱着眉头看着自己的这堆乱糟糟的菜根,说:“兔八哥,我又上了你的当。”

兔八哥回答:“不对,小熊,这回是你选择要下面那一半的。”

小熊怒吼起来:“兔八哥,你再耕种一次。下一季的收成,我要上面那一半,也要下面那一半。你骗了我两次,这是你欠我的。”

“你说得对,小熊。”兔八哥叹口气说,“下次收成的上下两半都归你,这样才公平。小熊那就这么说定了。”

小熊接着睡觉,兔八哥在地里干农活!

丰收的日子又到了,兔八哥叫醒小熊熊:“醒醒,小熊,醒一醒!这次上面和下面的全都是你的了。”

这次小熊家门前种的,是一大片高高的黄瓜、玉米、辣椒。兔八哥把植物一棵棵地拔起来。扯下长在最上面的穗子和地面下的根,堆成一堆交给小熊。再小心谨慎地摘下长在中间的果实,放在自己的这堆。

小熊揉了揉眼睛,看了又看。

“你瞧,小熊?上面和下面两半都给你,我拿中间的。没错吧,小熊先生,我们就是这么说定的!”

这时,小熊完全清醒了。他气得大喊大叫:“我受够了,兔八哥!从现在开始,我自己耕种,所有的上面、下面、中间,都是我的!”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学设计 篇17

活动设计背景

户外活动时孩子们拿着风车正玩得开心,突然一阵风吹来使孩子们格外兴奋,大家都在比较站着不动谁的风车转的快,为此争论不休,可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谁也不理解?《纲要》中指出幼儿园以激发孩子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及探索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关心、爱护自然地积极情感和态度。为了让孩子清晰地了解这一现象,特设计本节课。

活动目标

1、感受风吹来的方向。

2、了解风为自己的生活带来的方便。

3、能观察、比较出不同的风。

4、通过观察记录和动手操作活动,容幼儿尝试产生风的各种方法,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5、初步了解风力有大小之分,风力大小与人们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风的方向。

难点:观察、比较不同的风。

活动准备

风车、扇子、风筝、小盘子、图书、纸张、泡泡水、纸飞机、纸飞镖、羽毛、电风扇、课本(人手一本)

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

教师:“谁也看不到我的影子,谁也捉不住我的身子,沙沙沙,有时我只摇摇树枝,哗哗哗,有时我要推倒房子,请你猜猜我的名字?”(风)还有什么方法能使风儿出现?

幼儿探索各种可以起风的方法。

2、有关风的图片(有益的风和有害的风)

(1)游戏:《我们会制造风》通过幼儿自由玩风车、吹泡泡、玩纸飞机、纸飞镖等各种活动体验风的方向、风力,进一步提高幼儿游戏兴趣。

(2)探索怎样让风为我们做好事?让幼儿了解植树造林可以减少风沙的常识,强化幼儿爱护树林,不乱让垃圾的行为。

3、讨论交流。

(1)观察课本了解风吹来的方向是四面八方的。

(2)游戏:寻找风吹来的方向

在游戏中感受不同方向吹来的风,我们身上的衣物也会朝另一个方向摆动,寻找户外还有哪些东西告诉我们风来了

(3)教师也可以在电风扇上绑上长纸条,[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然后改变电风扇方向,再请幼儿观察纸条飘动的方向。

(4)活动结束

延伸活动:

小朋友继续尝试用长纸条在有风的地方找“风”。

教学反思

1、学习过程中幼儿的参与度很高,接受的也很快,但似乎老师的期望值太高,孩子们一直答不出来,这时老师的主导性就加强了,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思考空间,答案会不可思议的。

2、事先对幼儿的已有经验了解不够,导致课堂上有些被动。

3、师幼配合的相当默契,但是一再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这样孩子的思维有些局限。

4、科学课要求老师的语言组织要相当严谨,流程之间的衔接要过渡自然,今后上课我会多注意。

5、提醒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完整句的表达。

6、科学课重在让孩子操作,教师的及时总结,帮助孩子清楚地理解这一现象,如果重新上,我会多准备些材料,让大家自主分组讨论操作,然后师幼共同验证,只有孩子亲自操作才会把实验结论清楚地记住。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学设计 篇18

活动目标:

1、看看、猜猜、说说,了解动物尾巴的不同功能。

2、乐意在集体面前用较完整的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培养幼儿对局部事物的观察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课件《找尾巴》、动物画纸、报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

1、师幼共同演唱歌曲《问答歌》。要求幼儿用唱歌的形式回答老师的问题。

2、哪些动物有尾巴?这些动物的尾巴一样吗?[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请幼儿用“有的尾巴……有的尾巴……”来回答)

二、看课件帮动物找尾巴。

三、欣赏故事《苍蝇借尾巴》,并回答问题。

1、苍蝇去问哪些动物借尾巴? 为什么?

2、借到了没有?

3、大家为什么不借尾巴给苍蝇呢?(请幼儿看课件)

四、尾巴的用处 看课件说一说动物尾巴的作用。

五、游戏活动。

1、报纸变尾巴。

2、贴尾巴。

3、画尾巴。

教学反思

动物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各种动物的不同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常会引发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在分享阅读《尾巴》的活动中,幼儿表现出了极大兴趣,幼儿对尾巴的外形特征已有所认识,但是对尾巴的作用却不是很了解。为了让幼儿更进一步的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我设计了《动物的尾巴》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中,我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当我抛出第一个开放性问题,老师手中的绳子像什么时,一下子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有小朋友说像电线;有小朋友说像女生的长辫子;有小朋友说像动物的尾巴……孩子们的回答让我觉得欣喜不已。接下来我出示了多媒体课件与孩子们进行互动游戏,幼儿们通过帮小动物们找尾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尾巴的一些特征,这不仅培养了幼儿对局部事物的观察力也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接着我让孩子们观看了动画《苍蝇结尾巴》,在看动画前我让孩子们带着苍蝇问哪些小动物借到了尾巴和苍蝇借到了尾巴这两个问题去看,所以他们听的非常认真,看完动画后能积极的回答老师的问题,而且了解了一些动物尾巴的功用。为了加深孩子们对尾巴功用的了解,我又请孩子们猜测了其他动物尾巴的作用,并用课件内容验证了他们的猜测。最后我为孩子们准备了报纸这一材料,让他们运用平时学过的纸工技巧自己做一条尾巴,在快乐的氛围中结束了此次的活动。

在整个活动的执教过程中,自己觉得还是比较流畅的,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亲和力,我应该通过表情、动作、语气来丰富自身的亲和力,要真正的投入到教学中去,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其次课前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吃透教材,不能只接收说的对的信息,要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局限他们的答案,这样才能对于幼儿抛出来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回答;再次在活动中的操作环节,我应该适时的指导幼儿,给予幼儿正确的提示,帮助幼儿找到方法来完成操作活动。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会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注意活动中的每个细节。

上一篇:廉洁自律准则对照检查下一篇:民族团结联谊活动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