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培养想象力(通用8篇)
《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没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就没有牛顿;没有十万个为什么,就没有自然科学时代千千万万的发明,鱼是不会思考它终生都在其中游泳的水的存在的,可是人有坚强的内心,----我思故我在!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神奇的大脑,大脑有左右两个半球,左脑处理语言、逻辑、数学、秩序,即所谓的学术性活动,右脑主要处理节奏、旋律、音乐、图像和幻想,及所谓的创造性活动。
当今社会,人类极其重视对右脑的开发,而开发右脑,发挥创造力,主要是运用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是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著名论断。他还说,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然而,谁能知道,这个头发蓬乱、不修边幅的犹太人,在中小学时代竟然常常被斥为“智力迟钝”,甚至被断言将来“一事无成”。
爱因斯坦在回顾自己童年时,多次谈起他所体验的惊奇感。他说:“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他认为,学生最可贵的动力是想象力、好奇心、求知欲、学习中的乐趣以及对学习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而学校的最重要任务是努力引导学生形成这些能够启发创造性的心理能力。
文学,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完成从创造到符号再返回丰富的现实世界中来的过程,这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离不开想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学习语文知识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想象获得大量间接的语文知识;想象还可以使学习者知识深化,帮助学习者正确理解和记忆所学习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准确的理解和丰富的感情熏陶;通过想象学习文学知识使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有所创见”,激励学习者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中,而这比获得文学知识本身更有意义。所以,我们认为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想象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学生的感情,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活化学生的“右脑”功能,优化学生的想象环境,强化学生想象的形式训练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使语文教学进入既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又发展学生能力的境界,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想象 想象力 语文知识 语文教学
一: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它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这里的表象是指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或者说是在没有刺激呈现的情况下,人们关于物体的心理复现。这里的新形象是指人们从未接触过的事物形象,它可能是现实中已经存在而人们尚未接触过的事物形象,例如我们学习散文集《羊想云彩》中的《安塞腰鼓》,也许学生们从来没有去过黄土高原,但当读到这篇文章时,我们头脑中就会形成一幅幅黄土高原厚重而苍凉的雄奇的画面;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鼓声隆隆的壮阔豪放的场面,耳朵听到了隆隆隆隆的声音,肌肤感受到了惊魂动魄搏击的力量,亲眼目睹了那奇绝壮丽的舞姿......学习《愚公移山》,也可能同学们头脑中会出现是现实中从未见过的不存在的甚至是根本不可能有的形象,如作品中塑造的大力神等形象等。想象创造的新形象,是通过对已有表象的分析综合加工而实现的,或者是从已有的表象中,把需要的部分从整体中分解出来,然后再按一定的关系,把它们综合成为新的形象,所以想象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与其它心理活动一样,想象也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想象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人类生产劳动的主要特点是要求人们在劳动之前,必须在头脑中预见行动的后果,然后按照预想的目标,有目的地行动,这种关于行动过程及行动要求达到的目的的预想,实际上就是想象。人们在各项实践领域里创造性的活动,无不需要丰富的想象活动参与。在学校,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也都离不开想象。富有想象力的教师总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设计教学方案,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自己的教学更富有成效;同样,富有想象力的学生总是在学习中凭借丰富、精确而又灵活的想象来理解空间、时间和事物的形象、数量、情境、分布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说,学校的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着想象。关于想象的作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的话提醒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二:文字是干瘪的、枯燥的、乏味的、语文却是是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人们生来就生活在语言文字的环境里,想象可以帮助人们摆脱狭小的生活圈子,大大地扩大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经过构思,从而形象地感知整个人类世界。这就是说,想象在人们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具有补充的作用,通过想象人们可以获得大量的间接的知识。毫不夸张地说,通过想象间接获得知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要渠道,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活动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它主要处理图形信息,是以直观形式呈现在人们头脑中的表征。研究表明,人们对形象材料、图形信息较之抽象材料、词和符号,印象更为深刻,记忆更为牢固,更不容易遗忘,这是因为人们对形象材料和图形信息的感知是以具体形象为内容的,它主要保存事物的感性特征,具有显著的直观性。实践证明,鲜明、生动、形象的语言容易唤起人们的想象,而人们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新形象往往使人们感到它比词或符号更清晰、直观、生动、有趣。所以,通过想象不仅可以使知识变得容易理解,而且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人们的学习积极性。正因为如此,人们在学习知识时总是设法通过想象将词或符号转化为影像信息,把抽象材料转化为形象材料去理解记忆,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由此可见,想象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具体地、生动地、形象地、直观地理解和记忆所学习的语文知识,进而在人们头脑中形成明确的、准确的理性和感性的认识,从而深化人们所学习的知识。例如,背诵和写作时语文学习的老大难,有的学生形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是当我们循着教材中的文字叙述,从大脑的记忆闪烁的的影像、片段,人物......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再现重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时,我们不但会准确地理解、领会文章,而且对文章会有一个鲜明的认识,这种在“头脑中放电影”式的学习方法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乐事。这也即是所谓的“画脑图。” 创造想象并不是人人都具备的,只有当人们的想象力达到一定的境界,人们才有可能不必依据别人的描述和描绘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在学习语文知识时,更多的是根据别人或著作中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各种自身的经历,在头脑中再造出与其相应的新形象,即属于再造想象的范畴。再造想象虽然不是想象者自己独创出来的,但仍含有创造性的因素,这种创造性的因素常常使学习者饱尝想象和成功的喜悦,激励人们以更高的积极性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中,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知识的海洋,以百倍的信心去参与各种文学创造活动。所以,在人们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想象更重要的作用是通过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有所创见”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不断地为学习者注入新的动力,使学习者永不疲倦,永不满足,学而不厌,而这比获得知识本身更有意义。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
想象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早已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和钻研教育理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借鉴最新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深入探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尽上我们的绵薄之力。可是,悲哀的是:想象力是不能教的。甚至有误区,现在很多老师讲与时俱进,每逢上课必用课件,视频,音乐,影像,花里胡哨,异彩纷呈,上课惯用一套多媒体组合拳打压得学生透不过气......“新语文教育”代表人物韩军曾说过:图画使文字的内涵变得单薄,扼杀想象力,朗读使文字的内涵变得更丰富。新语文讲新,不是除旧布新,而是返本归新,厚积而薄发,精讲多练,少讲多练,学陶渊明不求甚解,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点到即止。填鸭式,追求讲深讲透讲全,反而误人子弟;有些人创新对举一反三极度迷信,韩军却极度恐惧。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韩军提倡以少胜多。“每期只教60篇 背100篇古文,200现代诗 300首古诗词,语文不必学了。”那么,特级教师的成就在哪里呢?数字之外,也许就是思考,是想象力。也许想象力等于新语文。我想,我自己可以尽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学会整合教学资源,加强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满足学生需求。
当今语文教学,单靠课本与课堂教学是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生活经验,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吸收时代信息,收集整合教学资料,来扩展或更替教材,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的 能力,有利于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促进智力的发展,而且对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道德品质、意志品质的培育,都有重大的作用,因此教师整合教学资源的质量如何,关系到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要求的和教学目的的实现。所以,新课标要求教师打破课堂和校园的围墙,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向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开放,引导学生将教材里的一些课文与生活的观察实践结合起来,这比教师在教室里用口述,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要更直接,更生动。比如《秋天》一诗,教师就可让学生自己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感悟、体会秋天的景色和韵味,使阅读课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而且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并与学过的内容相结合,以加强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和探究意识。
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对事物有新鲜的感受、独特的见解,就是学生的创新萌芽。尽管有时这种见解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不成熟的,我们还是要给予珍惜和爱护。怎样爱护、培育学生的创新萌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大胆质疑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头脑里产生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在课堂上学习新教材之前就让学生积累疑问——这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平静的死水。设置疑问,唤起思维,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有的教师生怕学生质疑会打乱教学思路,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处理,所以不敢、不愿让学生质疑,这是没有摆正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的缘故。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掌握思考方法,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主动地获得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安排质疑时机。一般来说,质疑可分三个阶段:即课前、课中、课后。每次质疑的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根据课题发问,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发问,从文章写作特点方面发问等。教师还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选用恰当的诱导方式,并相机进行调控。初读前,可用“直入式”。开课后,直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这时的质疑特别要注意关照差生,鼓励中等生,让他们勇于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细读中,运用“诱导式”,如教学《赤壁之战》,在学生弄清了曹操和东吴的兵力对比后,问学生“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周瑜是怎样打败曹军的?”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寻求答案,兴趣浓、效果好。精读后,可用“询问式”,如“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老师有哪些地方没讲清楚,请你告诉我。”以此让学生回顾教学的过程,进行信息反馈,进行学习的再创新,促使学生的“创新萌芽”快速成长。
(三)课外阅读教学使学生增长知识,宽阔视野,发展能力。
语文的课外阅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学生阅读一篇课文,可以认识多种不熟悉的动物、植物、如大象、骆驼、松鼠、杨梅、蒲公英等等。可以增进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四季的变化的了解。可以欣赏草原、日月潭、桂林山水、小兴安岭等奇丽的自然景色。可以领略古今中外的伟大建筑,如长城、赵州桥、人民大会堂等。可以学习人民领袖、战斗英雄、科学家、发明家、的优秀品质。可以了解一些历史事件,懂得一些浅显的事理。总之,阅读教材在学生面前展示了大千世界中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学生读后不但能够增长各方面的知识,大开眼界,而且有助于活跃思维,发展智力,提高认识能力。教与学是课堂教学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中“授人以渔”的学法指导,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其成为知识获取的主人。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的老师喜欢搞“统一”,统一的思路、统一的学法、统一的思想感情,以此套住学生,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思维、个性得不到发展,更谈不上创新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除了要注重学法传授,还要强调个性。可先由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再举一反三,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悟出学法。学生的智力、理解能力不同,悟出的方法和道理就不同,这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创造性。比如一篇课文,可以让每个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并且说出为什么,这样,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所悟出的道理就会丰富的创造色彩。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处理,可以使教学方法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每一偏课文都是一曲优美的旋律,在教学时要激发学生用心去学感悟、内化课文内容,放胆让学生去想象和联想,让学生能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中碰撞,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例如《小摄影师》结尾处的空白,就可以要求学生由此展开想象“那小男孩还会再来吗?为什么?”,结果会有两种,有的学生会说小男孩还会再来,有的可能会说小男孩不会再来了,这个时候老师要对这两种意见都予以肯定,只要孩子们能说出理由,这样就已经达到了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了。
(四)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不甚了解的文本,要使他们运用的心力,尝试去了解尝试的结果,假如果真了解了,这了解是自己的收获,印入必然很深,自己对于他的情感必然较浓。假如不了解,也就发现了困惑所在,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就困惑所在加以以解答。都将感到恍然的快感。对于以后的尝试,这是有力的帮助和鼓励。无论成功与否,尝试都比不尝试有益的多。其故就在了一番心力,那一心力一辈子要运用的除非不要读书。我们今天读来,觉得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仍有现实的意义。自学中可以让学生先背诵,并不急于理解,也可以 画画,编写课本剧,表演,写作,等等,要相信自学过程中你的学生自会心领神会,豁然开朗。
表象是想象的材料,表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想象力的水平。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越深刻,想象的内容也就越丰富;表象越贫乏,想象就越狭窄越肤浅,想象的内容也就越贫乏。表象越准确,想象就越合乎情理;表象越错误,想象也就越荒诞离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充分利用阅读、听读、背诵、绘画、等直观教具和形象化的材料,采用录像、录音、投影、幻灯、电影、电视、电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扩大学生头脑中记忆表象的数量,充分贮备有关的地理形象,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语文知识。同时,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开展好语文课外活动,经常组织学生到野外参观、考察、游览,观看各种相关影视片以及参加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广泛接触、仔细观察生活,体验社会,热爱生活。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割裂脑的研究表明,大脑半球的右侧主要处理图形信息,具有形状知觉、空间综合的能力,并能将感觉信息译成表象。所以心理学家们认为,大脑右半球在想象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言外之意,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去开发学生的“右脑”,活化学生“右脑”的功能,就会锻炼学生的想象,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右脑”的方法很多,例如:根据右脑支配人体左半部的原理,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多使用左手、左脚、左眼、左耳;根据右鼻孔获取的气味信息可以直接被送进右脑的道理,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训练用右鼻孔嗅觉;下棋时少去思谋招数,多去注意棋局上那犬牙交错的形状;闲暇时多去欣赏一下自然风光和绘画作品,或看看体育比赛,锻炼一下黑夜走路;每天学习之前独自静静地开动右脑,形象地构思一下自己学习的情景;学会随时预测并尽可能使用图形代替语言表达思想。所有这些都可以使学生的右脑得到刺激和锻炼,促进学生右脑的活化。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从平面教育的方法中解脱出来,开展立体的、形象的教育,借鉴活动课的特点,让学生在课上动起来,引导学生走出二维世界,进入广阔的立体空间。如教《曹刿论战》或《核舟记》等,结合课文用“课本剧表演法”进行教学。由于表演具有鲜明、生动、真实性的特点,所以这样的教学方法新鲜、形象、生动、有立体感,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直观能力,活化学生的“右脑”功能,又能唤起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这样教学的结果是使上述教学内容不是以文字的形式而是以生动的形象信息储存进学生的大脑,形成鲜明牢固的记忆,为以后的语文想象活动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临床观察发现,下丘脑-----边缘系统受损伤的病人,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神经错乱,他们的动作常常是盲目的,不能按一定的程序和计划进行,也不能拟定简单的行动计划和预见行动的后果。另外,有人在研究了情绪对想象活动的影响后指出,在想象过程中,皮下中枢是活跃的。这说明,人们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想象更能积极地进行;相反,人们在受到惊吓和伤心苦恼时,他的想象就会出现一些不符合现实的情景。这提醒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必须学会驾驭课堂,积极有效地组织教学,注意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及时调节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创造一种积极、轻松、愉快、活泼、和谐的教学气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想象环境。大脑放松术,也即是脑部按摩。
丰富的想象必须以深切的感受为基础。鲜明的表象为学生想象提供了材料,但光有材料还不能唤起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只有学生对事物有了深切的感受,才能给这些材料注入生命的活力,才能使鲜明的表象在强烈的感情催化下活跃起来,升腾起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师应十分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素材,在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调动自己的情感,准确地把内部感受转化为外部语言,通过自己的情绪、言语去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感受,把学生带入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得到从理性到感性的升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结合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想象的形式训练。如:在授课中,对课本中的插图、教学用的图片,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掌握它们所隐含的丰富的教学内容;对教材中描述性的材料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想象来体会、理解,试着让自己在头脑中“看见”或“听见”描述的一切;对教材中以文字形式出现的内容,可以要求学生把它们用图画或者语言描绘出来。此外,还可以结合教学,要求学生对静物作动态的想象,变无声为有声的想象,对抽象作具体形象的想象,对地理事物作拟人的想象,对无色事物作有色事物的想象,对个别事物作概括的想象。通过这一系列想象的形式训练,学生便能逐渐掌握静观默想、浮想联翩的本领。当然,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应当是学校各科教学活动共同的责任,而不是语文学科的专利,这是勿庸置疑的。
一、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学科重在语言文字的理解, 根据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 对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很有好处的。有时为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内容进行拓展, 通过新的语言文字更具体地进行描述, 实现从文字到文字的加深。在这个过程中, 思维活动要贯穿其中。结合课文, 展开想象, 既能引起学生对文章所描述内容产生共鸣, 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让学生学习到作者的写作方法, 又能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1. 展开想象, 化略为详。
写文章要惜墨如金, 教材中许多写得较略的内容, 我们可以加以利用。如在这些略写的部分, 教师可以恰当地设置一些疑问, 让学生去思索、去补叙, 这样不仅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 处于“愤”“悱”的活跃思维状态, 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纪念刘和珍君》叙述烈士遇难的经过, 有这样一段:“刘和珍中弹倒下, 张静淑想扶她, 中四弹, 其一是手枪。杨德群又想去扶她, 也被击, 一个兵在他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 于是死掉了。”我抛出这样的问题:“她们三人当时处于什么样的境地, 为什么张静淑、杨德群敢于救助?”学生很容易得到答案:“危险的境地, 因为他们勇敢、相互友爱。”这时, 我让学生合上课本, 想象当时的情形, 三人的表情、动作、心理活动, 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因为学生从影视作品中看到过很多这样的故事, 再加上刚才对课文的理解, 即使是那些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多多少少也能写出一部分内容来。这样, 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而且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次思想教育。
2. 展开想象, 化抽象为具体。
职高学生由于种种原因, 对于课文中含义深刻、较为含蓄的内容, 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可以采用想象的方法, 化难为简, 变抽象为具体, 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涵, 又能达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目的。如在讲授《邓稼先》一文时, 作者说:“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 我要向他建议背景音乐采用我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者为什么建议要采用这首歌呢?教师不应简单地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而要让学生积极思考, 展开想象, 回忆祖国百年的屈辱史, 以及邓稼先二十八年来工作在茫茫戈壁的种种困苦、危险和他为国家作出的丰功伟绩。这样, 学生的思维就能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体会到两弹元勋和祖国、民族的血肉联系, 从而认识到并加深对邓稼先身上那种崇高的品格的理解。
3. 展开想象, 续写课文。
职高生已经有了相当的生活经验, 头脑中也已经储备了不少的事物表象, 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展开想象, 延伸故事情节, 补充作者未言之意, 创造自然和社会环境, 深化作品主题, 使学生由再造向创造转化, 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深入理解文章的捷径。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项链》, 生动叙述了玛蒂尔德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的情节, 展示了人物的命运及其思想性格的变化。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玛蒂尔德这个人, 把握作品的主题, 我要求学生根据玛蒂尔德的性格特点, 续写她通过十年艰辛, 终于还清债务之后的生活。这样, 学生就把课堂上老师分析的内容, 通过自己的想象进行了创造, 从而进一步了解了时代、社会和人物的关系, 了解了玛蒂尔德悲剧产生的根源。
二、通过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 充分发挥课文示范效应, 由仿作到创作。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认为语言的使用也是一种技能。要让学生, 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 应该说模仿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当然, 这种模仿不仅仅是对作家遣词造句的简单模仿, 还应该包括作品谋篇布局、表现手法甚至思想感情等方面的模仿。我们不但要把课堂作为传授知识的场所, 而且应该作为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主阵地, 让学生领悟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 揣摩名家们独具匠心的构思技巧, 把课文作为范文去借鉴, 模仿其写法,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 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例如在教《白杨礼赞》一文时, 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对白杨树的描写, 引导学生挖掘意境, 体悟形象、结构之美, 使学生思想受到感召, 心灵得到净化, 感情得到升华。随后让学生模仿课文练习写作, 写自己熟悉的事物, 如《红烛赞》、《菊花赞》、《树根的联想》等。在讲授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课文正反论证的结构模式, 学习写作议论文。模仿名家学习写作, 既能解决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从何下笔的难题, 又能使文章写得深刻、有所创意,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借助课堂作文感悟技巧。
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的事物, 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 就能得出不同的效果。因此, 在作文辅导课上, 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例如苏教版职高教材第一册的第一篇作文《校园风景线》, 学生既可以从头至尾都描写校园美景, 又可从校园风景入手, 侧重写校园中勤奋读书的莘莘学子, 结尾点题“正是他们才是真正的校园风景。”还可以写校园里的园丁, 从春到秋, 他们勤劳的身影成为校园风景线。所谓文无定法, 每一篇文章, 都要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构思、去选材, 这样才能写出有独创性的作文。
三、通过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 组织表演性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蓝本, 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就应该充分提高教材的使用效率。教材中的不少故事, 都可以改写成课本剧。在改写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 就能把再造性想象升华为创造性想象。例如, 我让学生把鲁迅先生的《药》改写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 学生就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头脑中要有华老栓、华小栓、康大叔等人物形象的心理、性格、行为的表象, 甚至人物的服饰、环境的布置等都要了解。进行舞台表演时, 借助想象, 学生头脑中的形象融入了他们自己的理解, 再造想象升华成创造想象。教材中大量剧本更是可以由学生直接搬上舞台。在学习曹禺的《雷雨》时, 学生对作品中人物潜台词的理解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在讲授过程中, 我让学生体会情境, 了解那个时代的人物形象, 然后进行表演。此时, 学生如同身临其境, 在头脑中形成了剧中人物当时的表象。这样, 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更达到了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目的。
2. 利用探究性活动, 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要根据校园、社会、职业生活的内容, 创设情境,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从而达到提高语文应用能力的目的。其实, 语文活动的开展, 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与先贤对话》, 要求学生选择一位景仰和信赖的先贤, 用对话的形式写下和先贤们之间的思想感情交流。这就要求学生自己搜集资料, 了解先贤及其成就和他所处的时代, 并形成自己的表象。在本次活动中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远古的年代, 一方面了解了先贤的学术成就, 另一方面通过想象, 语言文字升华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语文综合学习活动《走近鲁迅》, 要求学生阅读、搜集鲁迅的有关资料, 通过小组研究, 形成读书报告, 并进行多媒体展示。因为是分组展示成果, 学生们探究的积极性都很高, 全班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最后各组的研究成果都令人耳目一新。在本次活动中, 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得到培养, 也有了显著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想象力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一、借助教材中的优美文章,诱发学生的想象力
课堂中的优美文章是作者想象能力的一种展示,也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阔视野、储存知识的重要的“训练器材”。文章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法组成生动的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那些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生动、感情充沛、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教学时,可借助于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唤起学生内心的想象,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从而启发学生想象力。
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写到:“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段荷叶、荷花,都处在朦胧的月光中,引导学生想象那种奇异的光彩,就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让学生运用想象仿佛置身其中来感受幽雅淡远月夜,从中获得美的享受。荷香本是嗅觉形象,作者却把它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形象,讲解这种修辞方法,启发学生更加广阔深远的想像,让学生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二、增加现实生活的储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理学家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告诉我们,要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只限于课堂,只限于课本,那就太狭窄了;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观察生活;要经常带领他们到大千世界去接触,去思考,去学习,去受影响,并有的放矢,随时点拨,方可收到预期效果。想象是离不开现实生活的,知识经验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基础,让生活与教材结合,学生就能从中进发出想象的火花。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阅历丰富的人,知识储备才丰富,知识储备丰富才利于通过粘合、夸张和联想等方式创造出更多的想象,而课堂之外的天地是极其广阔的。因此,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山川河流、去观察草木鱼虫;引导他们接触社会,去体验人间冷暖、去感受世态炎凉;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知识,让学生为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之中,调动已有的生活知识和阅历,不断地发展自己的想象力。
素材是想象力的翅膀,而情感是想象力的动力。学生如果知之不多、知之不真、知之不广、知之不深、知之不新,想象力就会失去源头活水,难以插翅飞翔。想象力必须以素材和情感为底蕴、为依托,才能充满活力,腾飞到更广、更深、更高的水平。课堂之外的素材是无穷无尽的。因此,要开辟“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学生头脑中的储备越多,他们的想象就越丰富,越开阔。这样,就能让学生进一步走近作者,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与内涵上的感悟。而想象又是创造的翅膀,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有了想象,思路就开阔,思维就灵活,语言就丰实,写文章就会妙笔生花。
摘要:语文课程作为当今初中教育一项重要的课程,愈发受到社会、学校和学生的重视,语文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识字的学习,还是宝贵的思想文化和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在于帮助学生树立完整的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和品格。同时,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学生的想象力也可以得到丰富和完善,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和部分。在当今的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应该着重考虑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培养。如何做到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充分帮助学生树立思维方式并且采用正确的策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是本文所要讨论和研究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想象力;培养策略
想象力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我们初中学生而言,想象力更是一笔无比重要的财富,拥有想象力,就好比插上了一双思维的翅膀,可以在广阔的时间空间内翱翔,自由的驰骋在宇宙之内。其中,我们需要了解,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就是重视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力、思考和想象的能力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就是包括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内的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尤其注重。
1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我们所注重的应试性的教学内容,是我们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接受着相同的`教学内容,树立相同的教育规范,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对于学生的想象力来说,这无疑是一剂毒药,因为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每一个人都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应该得到和其个性相一致的教育方法的教育。传统教育中教师不断用各种各样的规范约束和打磨学生,使学生日益符合教育的要求的同时也削减了学生的个性能力,使学生的想象能力被成人世界的教育所扼杀。对此,我们应该大力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教师,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兴趣爱好,发扬学生的个性,解放被束缚的思维,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有着很大的益处。同时,在自身兴趣的刺激之下,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又会得到更好的锻炼。所以反战学生的兴趣爱好对于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很重要的影响。对于想象力的培养来说,一尘不变的固化思想是最大的敌人,鼓励学生寻找最适合自己兴趣的发展道路,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推动自身的发展,切忌形而上学、照搬照用,这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所有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都应该是围绕着学生来进行的。但是目前的教育现状是,学校和教育机构要求学生逐步符合教育,而不是督促教育符合学生的要求。于是出现了各种压抑学生个性和能力的现象,“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仍然是当今语文课程教育的主流教育方式,主张学生大量记忆诗词,课文等,通过背诵和默写来达到记忆的教育目的,显而易见,这种方式是非常传统且效率低下的,不仅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还会使学生逐步对学习失去兴趣,对于长期受到学习压力的学生来说,甚至会导致学生对于学习活动完全失去信心,更不要说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要求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初中学生不同于小学生,他们在三年的初中生活中,最多的时间就是在和老师以及同学们的学习活动中进行的,为中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对于其有终身的意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就要求我们关注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实践,使学生在创造力和想象力相结合的教育环境下学习。我们之前的教育出现简单化、机械化和固态化的弊端,强调学生都应该整齐划一,强调学生的整体性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校表现出超出年龄的乖巧老实,走向社会后缺乏各种能力,多了一个遵纪守法的乖孩子,而丢失了一个可以打破常规创造奇迹的天才。而这一切,都是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造成的。
3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的中心
有了学习的兴趣爱好动力,学生还需要一个学习的中心:即围绕这个中心进行学习和实践活动。处于初中学习阶段的学生往往不具备这种寻找学习中心的能力,所以需要教师帮助其确立一个正确有效的学习中心。举个例子,有的学生兴趣爱好在于阅读有关史实的书籍,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就应该帮助其确立偏向于文科方面有关于政治历史方面的学习内容;又比如,有的学生对于太空、自然感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帮助学生学习有关于理科物理化学方面的内容。帮助确立一个符合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中心点,有利于学生发挥自身的能力和特长。这样的教育活动,不仅仅教育内容本身得到高效的开展,还锻炼了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和想象能力。同时我们不但要在精神方面支持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还应该在物质方面使他们得到满足,购买更好的学习设备和仪器,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设施等教学手段,通过视频音频等丰富学生对于未知世界的了解和感受,促进学习内容进入到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满足学生梦进世界文化上下五千年,跨越时间空间,在太空海洋里穿梭,在自己的想象空间里使思维插上翱翔的翅膀。
4结语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学生作为一切学习活动的主体,应该全面了解和掌控自己学习的内容,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加以深刻了解,不感兴趣的浅尝辄止。教师应在全面的多媒体设施等设备辅助之下,开展各种手段,挖掘学生最深层的潜力资源,也就是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自身兴趣和爱好的动力鼓舞之下,发扬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打破传统思想的桎梏,为学生带来更多更有益的思想和方法,大力培养想象力,将书本上的内容带入学生的身边和实际,破除应试教育对学生身心的伤害,用符合学生发展的手段创造出拥有出色想象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凤悟.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有效培养[J].新课程(中学),,11:89.
叶加裕
摘要: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力,所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成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空白艺术”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径。教师不但要充分地利用教材中的“空白”,引导学生去理解和填补,开启学生的思维;还要掌握教学布白艺术,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关键词:想象力 阅读教学 空白艺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以说,想象是人类最杰出的本领,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精灵,是人类发明创造的动力。笔者认为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只有调动想象力,才能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从而领悟作品的深层意味,升华作品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学就其本质来说必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有很多,我觉得在语文课堂上运用 “空白艺术”进行教学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空白”是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的部分。古希腊的维纳斯女神雕像断臂的空白艺术,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中国古代《诗品》中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文学创作空白艺术,更让读者展开充分的想象,对文学形象、意境等进行积极的再创造。空白艺术强调的是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追求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所以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是开启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1、填补文章中故事情节的“空白”
这种“空白”,虽然是文学作品中未明确写出的部分,但它仍是文中已实写的内容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部分。它最明显的是存在于情节结构层面上。如《孔乙己》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学过程中,我在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小说的结局时,提出一个问题:孔乙已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后命运如何?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全文,思索他的结局如何?他死了吗?他是怎么死的?这里我就启发学生联系上文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性格、品行去思考,这样不少同学能认识到:孔乙己受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而好逸恶劳,四体不勤,又死要面子,被丁举人打折腿后,连“窃”也不能,其结局的这一空白点充溢了作者独特的感情。到这里学生想象的翅膀已展开,并各抒己见,解说这一空白:有的说孔乙己在冰天雪地中冻死,有的说他没钱医治活活痛死,有的说他饿死;也有的学生说孔乙己没有死,他借钱治好了腿,后来还中了举,也像丁举人一样淫威乡里„„如果作者写出了结局,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争论,就会缩小读者思考的空间,作品的余味也会降低。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这不是很好吗?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这样的“空白”还有很多。如:《故乡》中的宏儿和水生二十年以后的友谊是否如“我”和中年闰士的隔膜?《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在游行完毕回宫后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等等。
2、填补文章中人物描写的“空白”
有些课文描写人物的语言时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其实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如《故乡》中对闰土的语言描写,写少年闰土用了四处省略号,写中年闰土用了十处省略号,这实际上是留下了需要我们去仔细体味的空白。我就在此处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让他们进行艺术的再创造,把文中空白处合理、恰当、具体地填补出来,然后再让他们比较补充后与原文“空白”的优劣。学生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不仅真切地感受到了闰土处境、地位的变化,准确地把握了人物鲜活的性格特点,同时也理解了这些省略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3、填补文章中思想感情的“空白”
在一些文章(包括诗歌)中,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常常不直接说出来,而是借助某些形象含蓄地表达出来,让读者去腾飞想象,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作品中启发性、暗示性的语句进行联想,去体会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或相近之处,去感受作品中隐含着的“言外之意”。如《炉中煤》为什么把祖国比作“年轻的女郎”,把自己比作炉中煤?《我爱这土地》中又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鸟呢?这就要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郭沫若、艾青的思想,以填补作品中这一思想感情的“空白”,便于学生更准确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除了合理利用教材中的“空白”以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在教学时留有余地,有目的地创造知识上、心理上、板书上的暂时性“空白”,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使学生生出“实”来,以收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形成幽远的教学氛围。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布白艺术。对此就本人的理解和教学实践略述之。
(1)引人入胜留“空白”
导入新课时,教师有意识地留白,一定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如在《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我首先抓住课题这个训练点,并结合一些优美的图片(多媒体展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欣赏、感受、体味,并适时提出一个问题:都说“诗情画意”,这么美的画面,谁能给配上几句诗呢?此时,教室里一片寂静,但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了,不到一分钟,就有许多同学举手了。如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学过的名家诗句都一一地回忆起来了,而且与画面的意境也能吻合。学生们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修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就趁机引导:我们今天就到这么美,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去游览一番吧!这一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2)悬而迟决布“空白”
“学而不思则罔”。为了使学生学得更深更透更好,就需要留有时间让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讲授过程中,应该巧妙设疑,有意识地制造悬念,教师并不急于说出答案,而是稍作停顿,布下空白。此时,整个课堂表面上是处于静态,而实质上是动态,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活动中,恰似“于无声处听惊雷”。如教学《最后一课》,在探讨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时,有学生说是小弗朗士,也有学生说是韩麦尔先生,争论不休。此时,我不作判断,也不回答,有意识地形成“空白”,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然后我引导他们认真看书,并结合本文的主题思想来思考回答。待学生回答完毕时,我也不急于肯定、否定或补充,而是,让回答问题的学生有稍作反思的时间。对于其他的学生,也拥有对照、鉴定、修正的时间。对于教师来讲,延迟评价则有搜集反馈信息和作出正确处理的时间,使教师的总结更具准确性与全面性。(3)欲擒故纵设“空白”
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知识“空白”。当学生发现从教师和教材上得不到所缺的知识时,那块“空白”就会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如果教师将内容面面俱到地讲给学生,过于注重教学的“实”,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这就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只有化实为虚,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才能给学生带来无穷的意味。当然,在这里,故意保留某些内容不讲,并不是对知识的“舍弃”,而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这样就起到了“吊学生胃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的作用。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教学空白艺术的运用正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的有效途径。不过在一堂课中,可以布白的地方很多,教学时要根据需要适当地运用,不能为布白而布白。如果教师布的“白”太多,或竟是一片毫无意义的空白,让学生无从捉摸,则不能取得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惟有艺术地利用“空白”,才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还能淡化教育的痕迹,增强教学的艺术性。只有这样,才能让“空白”美丽起来,精彩起来,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更富有成效,最终适应新时代、新课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一、问题的提出:
虽然,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有了可观的发展,《幼儿园工作规程》的颁布更使幼儿教育上了一个层次。但是受长期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只有教师教,幼儿才在学”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尤其是在大班幼儿绘画教育中,教学内容仍以认知、注重技巧为主,教学方法也常采用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固定模式。教师的范例束缚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这个传统教学模式又是幼儿被动的学习过程。这样画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成人思想的翻版淑乏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而我们所说的“儿童画”指的是幼儿自己画的画,一幅好的儿童画往往充满了稚趣,画面上的每一根线条,形状、形式和色彩都传达了幼儿思维和情感,并且充满了想象和创造。
每个幼儿的画应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有的敢于写实,有的富于想象,有的工整,有的粗扩,表现了幼儿对生活事物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作为绘画教学是幼儿美术教育中的最主要内容之一,绘画是促进幼儿想象和创造力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是幼儿借助绘画活动表现自己对生活、事物的态度,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手段。
从幼儿绘画发展规律来看,幼儿的绘画创作能力大致分为涂鸦阶段(1.5-3岁),基本形状阶段(3-4岁)和初期图式阶段(4-6岁)。从这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验调查分析中得出:(2-3岁)小班幼儿在活动中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画面形象单一,似象非象;(3-4岁)中班幼儿已能把简单的形状与实物联系起来。
但画中的物体之间联系性差,缺少想象的情节:(4-6)大班幼儿的画面一般很丰富,且与主题有关,能用多种色彩作画。这一阶段的幼儿能把前一阶段(3-4岁)时所绘的基本形状有选择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图像,企图使涂写的东西符合自己的心中的形像,企图使涂写的东西符合自己的心中的形象。
这时期的幼儿已有一定的美术表现技能和欲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正处于良好的发展期。幼儿也正处于从象征中事物的象征期过渡阶段,且已不满足已有的水平,希望尝试探索更高级的表现形式,因此,原来“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教学模式不适合在大班进行。
《规程》对美育(包括美术教育)也明确提出“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并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因此我按照幼儿绘画发展规律和实验调出分析的结果,并以《规程》为指示,对大班幼儿绘画教法进行新的探索。提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手法,并把幼儿绘画活动贯穿于游戏中,通过幼儿主动参与,并摸索绘画的技能技巧,发展幼儿美术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使幼儿的画成为真正的“儿童画”。
二、研究对象 大班全体幼儿
三、研究方法
观察法(自然观察法)、事件取样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了解法等
四、研究步骤
本课题主要从绘画教法的改革方面着手,在幼儿发现、感受、表现美的过程中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也就是使幼儿在观察、欣赏阶段的基础上提高幼儿绘画创作、表现能力和评价作品能力。
第一阶段中,我设计以通阶段性发展的。必须按照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实施美术教育,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到对每一个幼儿的当前水平和经过努力可到达的水平胸中有数。
并采用新的方法、内容和形式,使幼儿在不断尝试、探索之中提高 自身的美术能力和素质。过对比观察法观察实物(如欣赏生活中的大自然、美术作品等),用对话法引导幼儿欣赏故事、音乐。诗歌等,让幼儿在积累大量的生活经验的同时,提高观察和欣赏的能力和兴趣。
第二阶段是设计通过多种绘画教法(如写生画、简笔画、意识画等),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积极进行创作构思,让幼儿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启发引导他们把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画出来。
第三阶段中,通过幼儿对自己或别人的作品的评价,也就是用自评和互评两种方法来提高幼儿评价能力和审美各种意识。
五、遵循的原则;
1、审美性原则:
把握幼儿审美特点,引导他们捕捉生活中事物的特征,激起审美热情,形成美的意象,使对美的追求成为幼儿美术活动的内在力,并贯穿于观察、欣赏、创作的各个环节。审美性在美术教育中特别重视,主要旨在增强其独创性,发展创造美的能力。
2、积极性原则:
把幼儿作为美术活动的主体,引起和保持他们对美术的兴趣和主动的态度。使它们热忱投入美术活动,情感与智力各个方面活跃起来,各种潜能充分发挥,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喜爱美术,乐于从事美术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萌芽中的兴趣,保持、引导、发展它。并有意识地向幼儿展示新的领域,开阔视野,提出新的美术活动形式和方法。
3、发展性原则:
幼儿美术能力是有规律地由低到高呈阶段性发展的。必须按照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实施美术教育,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到对每一个幼儿的当前水平和经过努力可到达的水平胸中有数。并采用新的方法、内容和形式,使幼儿在不断尝试、探索之中提高自身的美术能力和素质。
4、创造性原则:
创造首先是一个过程,它又是美术的根本特点,对幼儿来说就是要“自己想,自己做。”在绘画活动中,幼儿用线条、图形和色彩等,将自己头脑中的经验、印象和情感转化为美术形象。教师必须为幼儿创设能诱导幼儿进人创造的过程,使幼儿学会观察、体会,并表现出来。
①具有主体性:要保证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引导、启发、鼓励幼儿创造新异的作品,勇于探索和尝试。
②具有操作性:要注重实际动手,让幼儿随时去动手实现他们的创造愿望。
5、差异性原则:
针对各个幼儿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的不同,幼儿的美术能力都是不一样的,要考虑到个体差异性,对此需创造条件,给予不同的指导,使他们得以发挥。
马克思曾经说过, 想象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爱因斯坦也强调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的任务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 另一方面要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而培养想象力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想象力既然如此重要,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
一、运用教材, 启发想象力
在教学中, 注意引导学生把阅读的思路和作者的文章创作思路统一起来, 并根据文章内容认真地感知文章所再现出来的具体情境, 形成“感知———理解———思考——领悟”这一思维过程, 从而拓展学生知识, 丰富学生想象力。
1. 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增强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 不但能借助媒体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 而且使用多媒体本身, 就是教师教学过程的创新体现, 对学生有一种言传身教的影响。因此, 我们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运用视听、音像、电脑等多媒体辅助教学, 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各种知识积累、释放、组合、撞击的舞台。如我在教《看云识天气》时, 配以挂图帮助学生认识云的种类、形状;教《望天门山》时, 借助幻灯投影图象,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天门中断楚江开”的雄奇景象和“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壮丽景色。
2. 比较阅读, 开启学生的想象。
如学了“碧水东流至此回”“春来江水绿如蓝”“黄河流水鸣溅溅”“桃花流水鳜鱼肥”等诗句后, 我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领会诗人借助流水表达出的不同的感情。通过比较阅读, 学生意识到, 正是由于诗人对水有了整体、充分的认识, 才能从大小、冷暖、颜色、气势、速度等方面来塑造文学形象, 表达不同的感情。
二、引导质疑, 展开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们常常发现, 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 其想象力就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 其想象的描述便枯燥乏味。由此可见,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 努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不然学生仅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丰富的语言, 他们的想象力就只会停留在直观、形象的水平上, 而不能上升到词的思维水平上, 其想象力的广阔性、深刻性和逻辑性也就无从谈起。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用语言描述想象内容的训练。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 我让学生结合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 想象“美丽的街市”中牛郎织女是怎样生活的?学习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 我让学生想象“若小孩的话皇帝没听到或没人说真话的情景”, 以及“皇帝回宫后的情景”等等。并且要求学生根据想象, 用自己的语言流畅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样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了学习的效率。通过再造想象, 学生不但锻炼了想象能力, 而且由于语言的调节而提高了想象的水平。
三、训练写作、激发想象力
“创作永远离不开想象” (老舍语) 。作文的天空永远需要想象的翅膀。生动的描写, 准确的说明, 精辟的议论都离不开想象。培养学生想象力可从训练学生写作入手, 进而分析, 再进行想象。如诗歌教学中, 由于诗歌局限于篇幅, 往往是点到为止, 不能展开而留下空白, 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体会这“意无穷”, 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 加以补充。
通过作文训练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更深层次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比如“口头作文”的形式可以有复述课文精彩片段、编讲故事、描述见闻, 这样既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表象积累。“书面作文”可以有扩写、改写、补写、续写、看图写作文等等, 这些自由驰骋空间较大的“大作文”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无疑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四、延伸课外, 丰富想象力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告诉我们, 要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就得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阅历丰富的人, 表象储备才丰富, 而表象储备丰富才利于通过粘合、夸张和联想等方式创造出更多的想象。
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 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 懂得文章的谋篇布局, 而且可以间接地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 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打下基础。因此, 有目的的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很重要的。如中国的《西游记》、《聊斋志异》, 外国的《骑鹅旅行记》、《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等文学作品, 都是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器材”。除此而外, 还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不要抑制自己的想象。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看到母鸡孵蛋, 相信自己的身体也可以孵出小鸡来;看到气球上天就想象人吃了苏打片, 肚皮里有了“气”, 人也可以腾空, 虽然充满稚气, 但其中就蕴含着让人惊讶的“想象”元素。事实上许多有成就的人物, 其共同点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 唯其如此才会做傲人的成绩。
描述和说明事物。在教学中要认真启发学生明确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要明确想象的内容,理解说明的问题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比如《荷花》一课中,“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这一段就是典型的关于想象遥描写。其中,“我”的衣裳、“阳光”、“风”、“舞蹈”、“蜻蜓”都不是真实存在的事物,而是作者想象的结果。作者通过这些想象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境,一种感情。我们要通过阅读让学生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想象来描述事物,展示心境的。
二、启发思维,引导学生想象
在阅读中,对那些“意在言外”或者“言尽而意未尽”的地方,要很好地体会,要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想象丰富自己的认识,充实自己的理解。
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对鲁迅先生热情帮助黄包车夫有一段描写,“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读这一句时,如果从字面上理解,那就太肤浅了。这就需要启发学生思考——从鲁迅先生的面部表情上可以想象出他怎样的心理活动?学生就会想到这是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对旧社会的无比憎恨。通过想象鲁迅先生当时的心理活动,就会加深对乐于助人、爱憎分明的崇高思想的理解。
三、观察图画,启发学生想象
小学语文课本配有很多教学插图、挂图、幻灯片。这些图片都是根据直观性教学原则编排的,目的在于通过具体的图画把课文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形象化。学生通过观察圖画,把图中的形象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可以形成具体而鲜明的表象,再造成完整的新形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合理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
在讲授《我的战友邱少云》时,要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首先看整个画面,在此基础上,再重点观察一些细节,其中包括邱少云的动作,面部痛苦、坚毅的表情,最后引导学生想象、体会邱少云的心理活动。一方面是严明的军记,是战友的安全,一方面是个人的痛苦,是生命危险。到底怎么办?邱少云没有说一句话,但是他用行动做了最好的回答。这时候,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设想出课文中没有的情节,使英雄的形象在学生脑海中树立起来,情感的波澜开始掀起,学生会深刻地体会到英雄的坚强意志和惊人的毅力是来源于英雄的内心世界和他不怕牺牲、严守纪律的精神。
四、创设情境,诱发学生想象
在深入讲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有感情的阅读练习,增加课文的感染力和形象性,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讲述的是一个冬天里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除夕之夜,活生生被冻死街头的故事,反映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严重不匀。这是一篇很有名的童话作品,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含意,体会其深沉的主题,上课时,教师必须根据课文内容声情地朗读。通过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调节,将课文中所描写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她的孤独和无助恰当地表现出来,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
五、通过想象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
在阅读教学中应通过想象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比如《饲养员赵大叔》一课,课文中的第十三段,写得尤其精彩。对人物的性格以及大公无私、关心集体的品德表现得很充分。可是接下来,作者却转入下一段。对于赵大叔“回到家里”之后发生的故事没有交待。这个“空缺”,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一个剃了半个脑袋,淋得浑身湿透的人回到家里肯定有精彩的故事发生。从这个“已知”出发,让学生充分展开和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是很有意义的。
【语文教学培养想象力】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学生想象力培养解析论文09-21
情境作文教学与想象能力的培养06-14
作文教学中观察与想象能力的培养07-07
成功作文教学与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10-23
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07-26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09-08
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09-17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10-09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体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