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责任追究制度的思考

2024-08-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责任追究制度的思考(精选8篇)

关于责任追究制度的思考 篇1

近闻,一些地方的党政、纪检部门在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全面推行干部连带责任追究制度,出了问题不仅要处理当事人,而且要追究分管领导的责任。这种做法值得提倡。

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就必须既对事,更对人;既要对当事人,更要对主要领导人作出明确规定。目前,尽管有些单位也

制定了责任追究制度,但多数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例如,一些单位有了违法违纪问题,发生安全责任事故等等,往往只处理当事人,却不追究分管领导责任,当领导的大不了冠冕堂皇、不痛不痒地说一句“这事我也有责任”的话,就再也没有下文了。

关于责任追究制度的思考 篇2

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是全党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 深化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举措, 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纪律要求, 同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企业科学和谐、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制度保证。责任追究是企业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关键环节、核心问题, 也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进行责任分解、责任考核、配套制度的兑现。只有建立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 坚持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追究的原则, 及时准确地进行责任追究, 才能保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真正落实, 从而达到从严治党、从严治企的目的。从近几年的实践看, 企业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对于加强企业党的建设, 特别是在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 促进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开展方面, 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企业责任追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有偏差, 不重视责任追究。

认识上有偏差, 这是责任追究不能落到实处的关键。认识上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企业领导干部的几个“怕”字上。一是怕“引火烧身”。有的企业领导认为, 一旦搞责任追究, 大小事就会追到领导头上。二是怕挫伤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不少企业干部认为, 如果下属职工中出现问题也要追究领导责任, 恐怕会挫伤领导的工作积极性。三是怕影响企业的发展。有的干部认为, 现在是市场经济, 企业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扩大营销, 追求利润, 如果事事都按规章制度办事, 企业就很难生存和发展。

2、制度不到位, 不愿意责任追究。

有的企业把责任制写在纸上、挂在墙上, 只搞“纸上谈兵”;有的把责任制与安全生产、经营管理责任制脱离开来, 形成两张皮, 出了事故不追究, 年中考核不挂钩、年末考核不兑现;有的企业领导认为出了问题追究当事人责任就够了, 对于违反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的领导干部, 以种种借口和理由不予追究;有的在责任追究中“避重就轻”、“避实就虚”, 从轻处理;有的能够较好地追究下级领导干部的责任, 但对于“负直接领导责任的”同级领导和上级领导却难以追究。

3、患得患失, 不敢大胆责任追究。

有的怕进行责任追究得罪人, 追究上级领导怕影响前途, 追究同级领导怕影响团结稳定, 追究下级领导怕影响工作关系;有的怕责任追究会在社会公众中引起不良反应, 损害企业形象。

4、职责不清, 难以进行责任追究。

有的企业由于分解责任条款过于原则, 不具体, 内容不明晰, 或结合生产经营实际不够, 如“负总责”、“负直接领导责任”等规定的追究政策界线也不十分明确, 以致实践中量纪较困难;责任追究的工作机制不健全, 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 对责任追究案件检查督促不力, 造成责任追究难以施行, 导致出现问题后得不到及时处理, 群众意见大, 最终是破坏了单位形象, 影响了该项工作的正常深入开展。

三、企业责任追究中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领导认识不足。

少数领导干部没有摆正党风廉政建设在工作中的位置, 片面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没有把党风廉政建设同经济工作一同部署、一同考核, 以为经济效益搞上去了, 就“一俊遮百丑”, 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满足于一般的号召和部署, 很少付诸于行动;或瞻前顾后, 顾及上下, 碍于左右, “官官相卫”, 互相护短, 根本不想去追究。

2、工作透明度不够。

责任追究是一件公开的事情, 公开的程度越高, 以此为戒受教育就越大。可是, 现实许多重大责任的追究往往是领导或少数领导说了算, 责任追究的情况也只有少数人知道, 不愿公诸于世。一些重大责任, 追究的结果透明度极低, 责任追究似乎可有可无, 这必然会导致责任追究的淡化。

3、工作机制不健全。

实施责任追究是一件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一定要按程序和原则办事。现在, 关于责任追究有一些大的原则规定, 但可操作性不强, 有的制度太抽象, 弹性大, 不好执行;有的企业把制度作为应付上级的挡箭牌, 根本不执行。没有健全机制, 责任追究的规范化则无法落实, 也就失去了其科学性、严肃性、权威性, 形成自流化, 使责任追究效应减弱或消失。

4、追究渠道不畅通。

责任追究的渠道是进行责任追究的重要的组织保证, 它应当形成上下结合的追究网络体系, 这个体系既具有代表党委行使追究的权力, 又具有独立性, 与决策体系平行, 不是领导者或决策机构的附属物。但在目前, 作为追究主体的纪委与作为追究对象的同级党委共处于同一体系中, 并受其领导。这种隶属关系, 使纪委的活动受追究对象所左右, 往往造成追究渠道的阻塞, 纪委难以发挥追究的职能作用。导致追究下级责任易, 追究同级责任难, 而追究上级责任更难, 使领导干部应追究的责任却难以追究。

四、加强企业责任追究的对策思考

1、加强宣传教育, 不断强化领导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意识。

把强化领导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意识作为治本之策, 常抓不懈。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责任制, 宣传责任制, 落实责任制”的活动, 用党风廉政建设的实实在在的效果去教育人、引导人, 通过正反典型的宣传, 使领导干部明确责任追究的必要性、复杂性, 让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的领导干部心中有压力、肩上有担子, 不断增强责任心。

2、抓好责任分解, 细化责任追究规定。

分解责任是进行责任追究的前提, 是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与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结合的基础性工作。要结合生产经营实际, 按照权力与责任对等的原则, 突出抓好主要领导、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的责任分解工作, 把各项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各个领导班子成员和各有关部门头上, 明确责任要求和工作标准, 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逐步分解、逐级负责的责任网络。在此基础上, 制定《责任追究实施细则》, 明确追究的主体、追究的对象、追究的程序, 对各级领导班子和每位领导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所承担的任务、应达到的标准、出了问题时应负的责任、怎么追究等, 都进行分解细化。

3、建立配套的责任追究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抓责任追究的领导机制。各级党政一把手既是责任的主体, 又是落实责任制、实施责任追究的组织者、领导者。因此, 必须注意抓“一把手”, 把责任追究放在突出位置上, 明确规定责任主体各级党委、行政主要领导和重要领导在落实责任制中的责任, 由上至下层层落实责任。使“一岗双责”具体化, 制定“一岗双责”岗位责任细则, 明确分管领导“一岗双责”中党风廉政建设的具体任务和领导责任, 明确惩戒性规定。

二是建立责任追究与执纪、执法部门的联系机制。党委、行政主要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每年联系一个责任点, 负责一个责任区, 定期不定期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指导帮助和协调各类问题, 通过重要案情通报会、碰头会、例会等形式沟通信息, 掌握、分析、筛选案源, 研究、部署、检查责任追究制度的落实情况, 处理落实情况中的棘手问题, 不断促进责任追究工作的落实。

三是建立上级纪委协审和下级纪委报告机制。坚持实事求是、上追一级、下管一级的原则。对属于下级党委管理的干部立案调查的, 上级纪委派人协审;对属于上级党委管理的干部需进行责任追究的, 必须报告上级纪委。

四是建立检查考核制度。各级党委把对下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行责任情况的检查纳入考核体系中, 定期进行检查考核, 发现问题追究责任。

五是实行公示制。纪检监察机关对处结的每一起责任追究, 都要在适当范围内予以公示, 以便接受群众监督和发挥教育作用。

六是实行责任终生追究制。为避免领导干部的短期行为和侥幸心理, 必须实行终生追究。对在任期内发生的党风廉政建设问题, 不论什么时候暴露出来, 也不论其职务和岗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都要严格追究其领导责任。防止再现对现职领导追究严, 对离任领导追究宽, 甚至不追究的现象。

4、突出追究重点, 加大工作力度。

责任追究的范围很广泛, 当前要着重追究如下情形中企业领导干部的责任:配偶、子女、身边工作人员违法违纪造成重大后果的;所分管的部门和单位的干部发生重大问题和重大案件的, 对本单位、本部门由于失职、渎职以及官僚主义等原因造成重大损失、重大浪费、影响很坏的;对于用人不当, 大多数群众不同意提拔, 不该重用的人, 领导偏要提拔的;对于在反腐败斗争中揭露的问题或案件, 压案不办, 隐案不报, 查了不处, 对违法违纪人员袒护、包庇, 甚至弄虚作假, 提供假材料, 设置障碍, 阻挠办案的;对举报人、证人打击报复的。要善于从企业非正常亏损、重大经济损失、重大事故等问题中发现案件线索, 追究领导责任。同时, 通过开展效能监察, 发现需要追究的问题。当然, 实施责任追究, 还要分清集体责任与领导个人责任, 主要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

5、充分发挥纪检监查部门在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作用。

从当前企业的现状来看, 必须充分发挥党风廉政建设专门机构的作用, 明确企业纪检监查的地位和作用, 赋予其发挥监督保证作用的有效职能和实际权力;建立精干的专职纪委工作机构和配备得力的纪检干部, 参加党委会以及其它经营管理决策会议, 对企业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规、法令的情况, 对企业党员干部、职工思想作风情况进行有效监督;设特派廉政专员, 人员、开支不隶属企业, 直接向上级党委、纪委负责, 通过强有力的监督, 促进企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 为企业深化改革、加速发展服务。

总之, 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各级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是必须完成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是党性观念强不强的具体表现。不抓就是失职, 不认真抓就是没尽职, 抓不好就是不称职。我们决不能容忍那种借口集体负责, 而实际上谁都不负责的现象。因此,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能不能执行好, 各级领导干部能不能切实担负起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 关键是能不能严格实施责任追究。没有责任追究, 就没有责任制。只有抓住了责任追究,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作用才能有效发挥出来, 领导干部才会切实负起责任, 兢兢业业工作, 努力去预防消极腐败现象的发生, 才能促进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根本好转。

参考文献

[1]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Z].

[2]中央纪委法规室: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释义[Z].2011-01-01.

[3]编写组:新形势下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学习读本[M].红旗出版社, 2013.

[4]李法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J].求是, 2013 (9) .

[5]全素英: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1 (3) .

[6]崔立武:国有企业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3 (4) .

略论法官实体错案责任追究制度 篇3

关键词:法官;实体错案;责任追究

中图分类号:D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117-04

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在法治社会中,公正司法对于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必须依靠公正的司法才能得到贯彻实施。

作为司法的主体,法官的素质与能力,决定着司法是否能够得到公正有效实施,进而决定着国家的社会稳定,甚至决定着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在我国现阶段,司法不公、司法腐败成为司法领域中的突出问题,引起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为了维护司法公正,我国制订了不同层次的包括错案在内的法官责任追究制度,以制约法官滥用司法权力,防止司法腐败,维护法律的权威。但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和历史原因,我国在法官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争议,针对此类问题,尤其是颇受争议的法官实体错案责任,本文将进行初步研究和探讨。

一、我国当前法官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的现状

在我国,现行法官责任追究制度有多种提法,如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追究执法违法责任制度、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制度等。究其实质,均是追究法官的责任。目前,从我国现有法律规定看,对于法官责任的追究,主要包括在《刑法》、《法官法》、《国家赔偿法》、《人民法院审判人员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处分条例》以及地方各级法院制订的相关责任追究制度。

就法官错案责任而言。1990年1月1日秦皇岛海港区人民法院在全国首先确立了人民法院错案追究制度,1992年该制度在河北省法院得以推行,1993年,在全国法院工作会议上,错案追究制度作为最高法院的新举措,在全国各级法院予以推行。1998年9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人民法院审判人员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以下简称《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作为全国人民法院系统错案责任追究的基本规范。

《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是从程序、审理和执行等方面对法官承担责任的范围进行规定,但没有对错案作出明确定义。各地方在各自的错案责任追究制度中均对错案作出了自己的界定。如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认为,错案是审判人员在审判过程中对实体法或程序法适用错误,致使案件出现明显错误或造成不良影响,应由审判人员承担责任的案件。”[1]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采用列举的方法,将认定的基本事实错误、是非责任颠倒、裁判严重不公,适用法律明显错误导致案件错误裁判等七种情况列为错案。”[2]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认为,错案一般是指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在办案过程中故意违反与审判执行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致使裁判、执行结果错误,或者因重大过失违反与审判执行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致使裁判、執行结果错误,造成严重后果的案件[3]。

关于错案责任,由于无明确法律规定对错案进行权威性的界定,理论界有人提出,不可提错案责任,应提违法审判责任。不管错案的提法是否恰当,统观各地的规定,错案责任一般包括法官违反程序的错案,以及违反实体规定的错案。其中违反实体规定的错案,就是法官由于认定事实不清或适用法律不当作出错误裁判的案件。

针对实体错案,《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出错误裁判的。因过失导致裁判错误,造成严重后果的”属于追究的范围,但同时该办法第22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审判人员不承担责任:一是因对法律、法规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而导致裁判错误的;二是因对案件事实和证据认识上的偏差而导致裁判错误的;三是因出现新的证据而改变裁判的;四是因国家法律的修订或者政策调整而改变裁判的;五是其他不应当承担责任的情形。

颇引起关注的《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错案责任终身追究办法(试行)》中对实体错案也做出了规定。该办法第7条第7款规定,“其他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致使裁判、执行结果错误或因重大过失致使裁判、执行结果错误并造成严重后果,被审判委员会确认为错案的。”也属于错案追究责任的范围。但该办法第八条同时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担错案责任:第一,因法律法规规定不明确或对法律法规、事实证据理解和认识上存在偏差的;第二,在二审或审判监督程序中,当事人提供新证据致使案件事实发生变化的;第三,因国家法律的修订或者政策调整而改变裁判的;第四,其他经审判委员会依法确认不构成错案的情形。

对于违反程序的错案,无论是司法实践中还是理论界对此并无太大的争议,但是对于违反实体规定的错案,存在大量争议,甚至强烈呼吁取消对此类错案的责任追究。

二、对追究实体错案责任的异议

在学理界,有些人提出,对于错案,滥用程序属于惩戒事由,而实体判决,包括事实的认定错误和法律运用不当,不得作为惩戒事由。他们提出,现行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传统的“规则主义”或“法律形式主义”,认为在判决过程中,只要有明确的法律事实就会有相应明确的法律规范与之相对应,有明确的法律事实和相应明确的法律规范就会得出唯一正确的结论或裁判。而实际上,“法律运行过程中存在来自三个方面的不确定性,即法律条文的不确定性、事实认定的不确定性和法律以外的其他社会和个人因素(甚至非理性的因素)的不确定性。由于这些不确定性的存在,想明确的界定什么是‘错案’是一件十分棘手的工作。”[4]

有人甚至提出,按照现行的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只要出现了错误,法官就要承担责任。这实际上是“主观万能主义”的论调,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当作万能的,认为只要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就不会犯错误。实际上,这是十分错误且有害的,是司法“非人性化”的典型表现。在反对实体错案者看来,追究实体错案会产生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

第一,实体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妨害了司法的独立性。审判独立前提是法官的独立,而错案追究却让法官承担了过重的压力,不利于其独立裁判。有的法官由于惧怕责任追究,将一些本应按照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而要求采用普通程序来处理,或者对稍存疑难的案件尽量移送审判委员会。如此一来,不但浪费了宝贵的司法资源,而且还会导致许多案件只能草率结案,造成更严重的司法不公。同时因为将矛盾上交,导致相关责任无法追究。

第二,实体错案责任追究机制抑制了法官工作积极性。因为实体错案责任追究的存在。现实中不少法官不愿意办案,或者能少办案就少办案,不办案就无错案。一遇到疑案,宁愿选择拖着不裁不判,也不愿意去承担判案之后的风险。

第三,实体错案责任追究,削弱了司法体系内部监督,造成更严重的司法不公。有些反对者提出,法官为了摆脱自己的责任,在工作中会上下串通,与领导搞好关系。判案过程中,上下互通,事先定调,使法院内部审判监督形同虚设。这些现象将会进一步损害了司法公正,加重司法腐败。

第四,实体错案追究制度严重违背了司法活动规律,制约了司法作用的发挥。错案追究机制过于注重追求裁判的正确,忽略了案件事实认定过程中,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之间的差距。在司法过程中,法官只能对法律事实负责,而不能对客观事实负责。这是人类在认知上的局限,也是法治国家应该理解和接受的。错案追究机制却苛求法官达到客观真实,否则需要承当相应责任,这严重违背了司法活动的规律,妨碍了司法作用的发挥。

三、追究实体错案责任的必要性

鉴于上述异议理由,有不少反对追究实体错案责任者进一步提出,要采取措施对法官实行责任豁免。在笔者看来,法官实体错案责任,不但不能豁免,而且还要认真追究。理由如下。

(一)实体错案责任追究,有利于增强法官的责任意识,促使法官提高办案水平,防止司法不公,提高司法效率

诉讼是公民权利救济的最后手段,司法判决出现问题,不但严重影响了公民的个人利益,同时还会严重影响国家司法体系,乃至对整个政权体系的信任。正如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的,“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判断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断则把水源败坏了”[5]。

诚如反对者所言,在司法判决过程中,无论是对事实的认定,还是法律的适用确实存在极大难度,难有唯一正确的标准。但是,任何诉讼均不是无中生有,让法官凭空猜测。诉讼当事人均会提交证据,在有证据证明的情况下,虽然每个人对事实的认定会受自己认识水平以及其他主观因素的影响,但是对有证据证明的法律实事应当有一定的相对客观认定标准。不可能出现西方现实主义法学家所提出的认定虚无主义的存在。如果事实的认定没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一千个法官判案,会有一千个结论,这样还何存司法的公正?还有必要将争议提交诉讼解决吗?对事实认定的难度,绝不是法官任意胡作非为的理由,更不是其摆脱责任的借口。

在法律适用方面,任何法律制度都不可能囊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肯定会存在各种不足之处,这也导致了法官自由裁量权的产生。但是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绝不是允许其肆意妄为,任意解释法律。任何法律的制订都有其原则与目的,在法律规定不明确的情况下,正确运用法律原則,不会导致法律适用出现千奇百怪的结果。

其实,我国现有的法官实体错案追究制度,并没有对法官提出苛刻的要求,均提出了不予追究责任的情况,并且严格将法官责任追究的主观要件限制在故意或严重过失。在此情况下,坚持对法官追究实体错案责任,将会制约法官严格司法,恪守职业道德,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以及办案经验,使自己能够认真履行作为司法者的职责,切实作为公正与正义的化身,解决诉讼中的矛盾与问题,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实体错案责任追究,有利于加强司法系统内部监督,制止司法腐败

当前,我国司法腐败最重要的原因是司法不独立。法官在判案过程中,之所以会发生错案,是因为其经常受到来自方方面面,尤其是上级领导的干预。实践中,办案法官往往屈服于此类不正常的外界压力,在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方面做出不当认定与裁判。在此情况下,如果追究办案法官的责任,表面上看是对办案法官不公平。但如果没有对法官责任的追究,法官会更容易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外界的不当干预,进而产生严重的司法腐败。有了对法官责任的追究,会迫使法官自动抵制不正当的干预行为,维护法官及当事人的正当权益。正如有人所指出的,在面临有可能被追究责任的情况下,法官会自动地把领导干预案件的证据,比如当面指示以及审委会领导的表态等记录在案、存档,进而有利于减少权力对司法的干预[6]。对司法行为的不当干预,当事人在外部通常是无法获知的,进而也无法进行监督和抗议,只有通过内部强有力的监督与抵制,才可杜绝不当干预,维护司法的公信力。

(三)实体错案责任追究,有利于加强法制建设,促进法治进程

法官实体错案责任追究饱受诟病的理由之一,就是在法律规范不完善的情况下,不应当追究法官的办案责任。其实,我国目前法官错案追究制度并未对法官提出苛刻要求。如河南省高院的错案责任追究办法就明确指出,“因法律法规规定不明确或对法律法规、事实证据理解和认识上存在偏差的”,不属于错案范围。

上述规定在实施过程中,确实存在一定难度。难免会造成有无责任界限模糊的现象出现。但即使存在难度,也不能完全像有人主张的那样,豁免法官错案责任。有了错案责任的压力,法官在办案地过程中,才会主动地发现并提出当前法律规定不明确或有缺陷之处,提出立法建议,完善法律规定,健全我国的法律体系。法官作为专职司法人员,在工作中最能发现法律规范的不完善之处,最能系统地提出完善的建议。否则,允许法官随意判案,不对法律规范进行完善,此类无法可依的判案与人治有何区别?

另外,即使有时会让法官受到不正当的责任追究,但我国现行规定均允许法官对此提出异议。在提出异议的过程中,法官可以阐明理由,进行自己的权利救济。在权利救济过程中,通过争论与辩解,可以更好地论证法律规定不明确与失当之处,并向立法部门提出建议,要求进行立法改进或弥补,进而促进我国法制的完善。

四、完善我国实体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的建议

实体错案责任追究,无论是对加强法官队伍建设,维护司法权威,促进我国法治进程,均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我国目前在法官实体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统一法官错案追究立法

正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述,目前,我国对于法官责任的追究,主要包括在《刑法》、《法官法》、《国家赔偿法》、《人民法院审判人员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处分条例》以及地方各级法院制订的相关责任追究制度等众多制度中。对于法官责任的追究,不但政出多门,而且不同制度的规定不统一。有鉴于此,建议全国人大专门制订统一的法官责任及错案追究法,统一追究法官责任的主体、标准及程序,提高相关规定的效力层级,从法律制订的层面加强制度的权威性与可执行性。

(二)完善法官错案责任的认定及追究程序

目前,对于法官错案责任的认定主体及追究程序,《人民法院审判人员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规定,“人民法院的裁决、裁定、决定是否错误,应当由人民法院审判组织确认”。“各级人民法院监察部门是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违法审判线索的收集、对违法审判责任进行调查以及对责任人员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监察部门应当从二审、审判监督中发现审判人员违法审判的线索”。“人民法院各审判组织和审判人员应当配合监察部门的工作,及时将在审判工作中发现的违法审判线索通知监察部门,并提供有关材料”。《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错案责任终身追究办法(试行)》规定,“纪检监察部门、审判管理办公室负责错案线索的收集,法院各部门应当配合纪检监察部门、审判管理办公室的工作,及时移送在工作中发现的错案线索,并提供相关材料”。“纪检监察部门、审判管理办公室对收集到的错案线索,甄别分析后交由相关人员就涉错事项作出说明。对不能作出合理说明的,由审判管理办公室对案件是否构成错案以及错案性质、责任划分进行初步评查认定。评查案件时,应听取相关人员的陈述和申辩”。“审判管理办公室组织评查后认为构成错案的,將评查结果告知相关人员。相关人员对评查结果无异议的,审判管理办公室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确认。相关人员对评查结果有异议的,应在十五日内向审判管理办公室申请复议,审判管理办公室另行组成评查组进行复议。经复议仍认定构成错案的,由审判管理办公室提请审判委员会讨论确认。审判委员会讨论时,应听取相关人员的陈述和申辩”。

针对上述错案的认定及追究程序,反对者提出,对于案件是否属于错案,不是二审或再审的结论所能证明的。一审的判决不一定是错误的,二审或再审的结果不一定是正确的。二审或再审的审判决人员的能力与素质不一定比一审的强。另外,以监察部门作为追究的主体不恰当,监察部门的人不属于审判部门,业务素质不如专业法官,让他们发现案件是否属错案,更不适当。

笔者认为,在目前的实体错案认定过程中,以二审结果为认定标准有其合理性,但需要完善。虽然不排除二审审理过程中,法官的能力与素质不一定比一审法官强。但总体而言,在一审审理的基础上,二审通常要比一审更客观,更公正。作为法院内部监督措施,一些法院目前将二审改判或发回重审的案件完全定为错案,确属不当。此类监督,应当区别情况,将其作为内部监督或纠正措施,加强对办案法官的监督,对其提起警告。甚至可以作为法官是否称职的内部考核标准。但至于可以追究更严重责任的实体错案,笔者认为,不应当由法院系统自行认定。此类错案的认定应当由独立于法院系统的单独机构实施。并且不能基于二审结果进行追究,而应将再审结果作为认定是否为错案的标准。

如此一来,对于已经生效的裁判的再审不应由法院审理,而应由独立法院系统的单独机构实施。如可在司法行政部门设立此类机构。由法院系统自行组织审理,会存在一些固有的问题,导致再审结果不公平、不公正。在我国,尤其是在我国目前法治意识不强的人情社会中,由法院系统自行组织对案件进行再审,法院系统,不管是同一法院之间,还是上下级法院之间,人员都相对固定,很难保证案件再审及责任追究不受内部熟人及人情关系的影响,以及上级领导等不正当压力的干涉。

此类该机构的组成人员不应像法院法官一样采取固定编制,应采取仲裁委员会的专家组成方式,建立专家库,随机组成审理小组。所有参加错案审理的专家,均由非担任法院现职法官的专家或学者担任,此类专家与学者必须要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和案件处理能力。每次审理错案时,像招投标选择评标专家一样,均随机抽取专家库的名单,组成三人或五人审查小组。人员确定后,对外保密,不得向外界透露审查小组的人员名单。审理封闭式进行,审理过程对外部严格保密,防止外部影响的不当干预,确保审理过程及结果的公正与公平。如审查小组认为某一案件确属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错误,则可认定其为错案。据此结果可追究相关责任人的错案责任。

上述措施,可以使再审及错案认定独立于法院之外。虽然反对者会提出,这种做法破坏了法院的独立审判权。但在目前我国法院系统存在大量腐败现象的今天,此类措施对于纠正司法腐败,提高司法公信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也算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措施。

另外,再审案件的提起以及是否决定再审立案,应由当事人向各级人大提起,由人大决定是否立案。再审立案的决定权不在法院。这样,才可以对法院及法官产生更严格的监督与制约。

(三)加强法官队伍建设,增强法官职业技能与道德水平

实体错案的出现,与审理案件的法官的素质及能力直接相关。我国目前选任法官,虽然也通过参加司法考试等方式,选拔法官。但与国外不同,我国任命的法官,无论是在业务能力还是审判经验方面均存在严重问题。大量的学校毕业生,没有经过司法实际工作的锻炼,即被直接任命为法院的审判人员或工作人员,参与案件的审判。这些经验与能力均不足的审判人员,其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及法律的适用,难免会出现问题,做出不恰当的错误裁判,给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影响。

为防止此类现象的出现,我国应加强法官队伍建设,将业务能力强、德才兼备的人员吸引到法官队伍中,在严格追究法官错案责任,包括实体错案责任的同时,适当提高法官的待遇水平。防止其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而枉法裁判,故意对事实做出不恰当的认定以及对法律做出不当适用。

对于业务能力不强、职业道德水平差的法官,法院内部应采取严格的考核措施,将其清洗出法官队伍。同时规定,被清理出法官队伍的人员,不但不得再行担任法官,同时也不得从事包括律师在内的法律服务工作,将其驱逐出法律职业之外。这样,会迫使法官珍惜工作的机会,认真履行职责。

另外,在任命法官时也可考虑推荐制,即打算从事法官工作的人员,在进入法院系统工作前,必须由熟悉其能力及人品的业内知名人士推荐,推荐人对于被推荐的人要承担推荐失察的责任。通过采取此类措施,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营造法官的公正形象,树立司法公信力。

(四)提高立法科学性,完善我国法律体系

法官在判案过程中,最担心无法可依,或者依据的法律规范不明确。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成文法是法官判案的依据。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虽然我国的法制建设在建国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不得不承认,我国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在诸多领域,尚未制订明确的法律规范。即使已有法律规范,法律规范仍不完善,不能涵盖并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在法律规范失缺的情况下追究法官错案责任,确实存在不合理和不恰当之处。为此,要想完善法官实体错案追究制度,必须要首先健全我国的法律体系。

在立法方面,要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高我国立法者的素质。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我国的立法机构,应切实发挥其立法的作用,制订出能够满足现实需求的法律。参与立法的人大代表,应当切实具备立法者的素质与能力。人大代表不能再成为荣誉称号,应让更多的从事法律工作或在各行各业有实践经验,并确实对立法工作充满热情并具备立法知识的人员,参加到立法过程中,以便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法律规范。切实解决法官审理案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问题,尽可能消除法律规范不完整或不明确的现象。从法律依据上,尽可能避免法官客观上无法适用法律或无法正确适用法律的情形的存在。

参考文献:

[1]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坚持错案追究制度、保障审判方式改革健康发展[G]//经济审判资料选编.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

[2]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经济审判方式实施意见[G]//经济审判资料选编.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

[3]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错案责任终身追究办法(试行)[EB/OL].河南网,[2012-04-06].

[4]王晨光.法律运行中的不确定性与错案追究制的误区[J].法学,1997,(3).

[5][英]弗兰西斯·培根.论司法[C]//培根论说文集.水同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93.

[6]瞿玉杰.错案责任终身追究值得推广[N].法制日报,2012-04-07.

关于责任追究制度的思考 篇4

二、凡受到责任追究的村或单位,当年不得评为文明单位或先进集体。凡被发出党内廉政监督通知书的有关领导,当年度不得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被发出行政监察建议书或廉政警诫通知书的有关领导,当年度不得评为先进工作者。

三、凡要求限期改正的单位和个人,必要时可组织专项考核,对改正不明显或问题基本上没有得到纠正的单位,要对负领导责任及直接领导的有关领导追究纪律责任或者给予免职。

四、各单位一把手应确实负起监督责任,如果所辖部门和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有不廉行为,但可免予处分者,单位一把手要找其谈话或告诫。直接管辖范围内发生重大案件,致使国家、集体资产和人民群众生命遭受重大损失的,或单位发生团体窝案,或者性质严重,数额较大、影响恶劣的违法违纪案件,不能及时发现的应追究有关领导的失察责任。或者发现苗头,未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或发现后,未进行查处,隐瞒不报、包庇、纵容的,应追究责任并加重处理。

五、对违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有关规定,情节较轻的,给予批评教育,责令作出检查、告诫,情节严重,需要追究纪律责任的,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规定》及其他党纪政纪法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六、对配偶、子女,身边工作人员严重违法违纪知情不管的,授意、指使、纵容下属人员阻挠、干扰对抗监督检查或在案件查处时,对办案人、检举控告人、证明人打击报复提供假证据袒护下属,给监督检查、查处工作造成困难的,在追究其领导责任的同时,对其妨碍执行公务的行为依法追究责任。

七、任何单位和个人包括各级领导干部不准利用职权或影响,以任何方式干预和插手工程承包活动的正常运行。对干预和插手工程发包承包的,不管有无谋私利,都是违反纪律的行为,要根据情况作出处理。授意、指使、强令下属人员违反财经、金融、税务、审计、统计法规,弄虚作假的应追究负直接领导责任的主要主管人员的责任。

社区责任追究制度 篇5

一、责任追究制度(行政问责制)是指在工作中违反有关规章制度,不能较好地履行职责,导致差错或过失事故发生,或者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产生严重后果的,应当追究其责任,并给予相应处罚的制度。

二、本制度适用于我院的全体工作人员。

三、执行问责制,应遵循依法从严治院、追究过错与责任相对应、行政问责与改进工作相结合、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四、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不按行政处罚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有关责任人诫免谈话、告诫、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取消评优资格、调离岗位、离岗学习、降职、免职等处分。

1、不佩证、牌上岗,经批评不改的;

2、没有遵守《首问责任制》向办事人告知经办部门、联系方式的;

3、不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首诊科室、首诊医生推诿病人的,不及时接诊治疗的;不遵守考勤制度,迟到、早退或擅离岗位的;

4、,服务态度差,作风粗暴或故意刁难服务对象,甚至与病人争执、吵闹的,对病人提出的问题不做耐心解释,或群众投诉经查属实的;

5、工作责任心差,办事不认真,多次出现差错事故,造成不良影响的;

6、工作推诿扯皮,效率低下,不求上进,技术较差,对工作马马虎虎,对患者敷衍了事,工作出现差错的,有人民群众书面反映的;

7、违反行风建设及反商业贿赂有关规定,以职谋私,索要或暗示要“红包”、“礼品”等钱物证据确凿的;医疗设备、医疗器械、药品、试剂等生产、销售企业或个人给予的回扣、提成证据确凿的;不坚持因病施治、因病检查原则,开大方、乱开特殊检查的。

8、不能正确履行岗位职责,在贯彻执行法律法规政策时出现较大偏差,并给服务对象造成损失的;

9、违反《首问责任制》,对办事人未实行一次性告知有关事项的;或故意不告知,导致办事人多次往返的;

10、办事拖、压、卡,或无正当理由超过办事期限未办结的;

11、对来信来访或电话投诉不按规定进行登记、转交、办理、办结的,并造成不良影响或损失的;

12、凡属违反纪律的行为,情节严重的,按照《国家公务员管理条例》及有关党纪政纪处分规定进行惩处。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13、不依规章制度办事,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违法乱纪。

五、对工作人员所作出的处分决定,要形成书面材料,整理归档,载入个人档案。

六、责任追究,一把手负总责,各分管领导各负其责,一级抓一级,一级管一级。

七、本制度自____年___月___日起执行。

___年____月____日

社区责任追究制度范文二:

为确保我镇各村(社区)认真履行创建无传销村(社区)工作职责,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进一步推动全镇创建无传销村(社区)工作的开展,制定本制度。

1、未按照规定履行创建无传销村(社区)工作职责;或者未及时贯彻、落实镇人民__关于创建无传销村(社区)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制度、规定不健全,执法监管不到位,检查落实不力或者未及时作为,造成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追究责任。

2、对监督检查中发现、新闻媒体反映、相关部门通报的传销违法行为未及时或者移送;对应当进行应急处置的重大传销案件不按照有关规定、镇人民政府的安排部署及时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提前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置;进一步畅通信息传输渠道,严格重要

事项报告制度,对按照规定应当上报的重要事项瞒报谎报、缓报、漏报的;或者在创建无传销村(社区)工作中不力的,追究责任。

3、凡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的村(社区)列入全镇创建无传销村(社区)整治重点村(社区),连续十年被列入重点村(社区)的,要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相应责任,追究责任。

4、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责任。

关索镇人民政府

___年____月____日

社区责任追究制度范文三:

1、责任追究范围

①党支部书记(由院主管党务工作领导)同志对医院党风廉政建设负总责,并对班子成员的党风廉政建设负有直接责任。

②医院班子成员根据分工,对主管的科室领导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负直接领导责任。

2、责任追究对象:班子成员和全体党员干部

3、责任追究的内容

①对县委、县纪检__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部署和要求不贯彻落实,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的责任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状况不分析研究,没有制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计划,没有分解下达责任目标或没有按照“一岗双责”制度组织实施的;

②不注重抓党风廉政建设治本工作,对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不研究治理防范措施,不注意改革管理制度机制体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

③对本系统的廉洁自律、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三项工作不重视,对执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责不支持的;

④对开展党性党风党纪和廉政教育工作不重视,不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宣传党风廉政建设理论和党风廉政法规的;

⑤不严格按照规定录取职工或选拔任用干部,用人上存在不正之风的。

⑥对家庭成员和身边工作人员不进行党的纪律和法律法规教育,以致其发生不廉洁问题的。

⑦有下列行为的:违反规定收授“红包”、授受宴请,分解收费项目乱收费,服务态度恶劣等,且长期得不到解决的。

1、责任追究的方式包括:口头批评、责令写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组织处理。

2、在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中,有对责任范围内的反腐倡廉工作,不组织检查考核,对党风廉政建设各项目标和规章制度不督促落实的,或对配偶、子女、身边工作人员严重违法违纪不问不管等情形之一者,分别予以通报批评或上报组织处理。

3、责令写出书面检查以上的处理情况的有关资料和手续装入该干部廉政档案。

4、医院考核办公室在进行考核和监督中,对认为有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干部,提出责任追究的建议。

5、医院领导班子研究认为需要追究责任的,责成考核办公室进一步核实。需进行通报批评或组织处理的,经院领导班子报县委或县纪检委同意后实施。

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篇6

为强化村级事务民主决策的权威性和连续性,坚持“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保证民主决策事项不随意更改,强化村级事务民主决策的严肃性:进一步增强村两委干部组织观念,强化责任意识、风险意识、服务意识,确保政令畅通,推进干部工作作风转变,优化服务,促进各项工作尽责高效,决定在村两委干部中实行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具体如下:

一、适用对象:村两委班子成员。

二、适用内容:村两委干部自身职责岗位上实施下列事项需尽心尽责:

1、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实施的事项;

2、村两委集体决定实施的事项;

3、镇党工委、办事处布置的工作事项;

4、群众急需解决的事项;

5、其他需责任追究的事项。

三、追究范围:

村两委干部在工作活动中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追究责任。

1、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和乡党委、政府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布置的各项工作不力,造成一定影响和后果的;

2、村干部向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通报工作情况,并由党员和村民代表评议确定为不合格的;

3、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和管理中违反村务公约,独断专行,自搞一套;

4、村务公开不及时、不全面、弄虚作假,造成一定影响和后果的;

5、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会后散布与集体决定不符的言论或向外泄密表决中的个人意见,影响班子团结和正常工作的;

6、缺乏事业心、责任感,不认真履行职责,工作不负责或不作为,群众反响较大的;

7、因违法、违规、失职而引起的社会不稳定及不稳定因素不及时报告造成事态扩大的;

8、其它需责任追究的事项。

四、追究方法及程序

责任追究时,村民对追究人的意见,向村两委提出,村两委接到意见后对情况进行核实,并听取当事人口头和书面解释,再召开村两委会议集体审定,并报请镇党委政府予以责任追究。

1、每发生一起,在本村村务栏内公开,并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党纪政纪处分;

2、对评议不合格的,取消评先资格和村干部岗位补贴。

3、累计发生二起或任期内二次工作测评不合格的,是村党支部班子成员的,按党内有关规定处理;是村民委员会成员责令其辞职,不辞职的启动罢免程序。

五、要求

1、坚持集体决定高于一切,千方百计将决定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之中,共同维护集体组织的形象。

2、坚持服务第一、自身第二,将群众列为第一服务对象,以亲和的态度、恰当的方式处置好相应关系。

3、坚持尽心尽责,团结互助,既努力抓好份内工作,又相互支持、帮助。

关于责任追究制度的思考 篇7

一、扭住“牛鼻子”, 细化责任追究对象, 解决追究谁的问题

根据基层地税部门组织架构和部门特点, 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行细化, 分解到责任单位, 落实到责任部门, 明确到责任岗位, 形成了全覆盖、立体化、无缝隙的责任体系。

夯实三个追责层级。对各县 (市、区) 地税局党组领导班子、党组主要负责人以及其他党组领导班子成员, 追究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对各县 (市、区) 地税局纪检组主要负责人 (含市局直属单位纪检工作负责人) , 追究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责任;对市 (县、区) 局直属单位、基层分局、内设机构主要负责人, 参照追究主体责任。

压实三个追责对象。每年年初, 围绕当年中心工作, 结合业务工作, 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行层层分解, 明确主办单位、协办单位和分管领导, 做到任务细化到人, 职责明确到人, 督查落实到人, 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主次分明, 防止出了问题互相推诿扯皮, 打混账, 推卸责任。

落实九类追责主体。涵盖所有股级以上领导职务, 包括县 (市、区) 地税局党组主要负责人、纪检组主要负责人及其他班子成员, 市局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负责纪检工作负责人及其他副职领导, 基层分局分局长, 市局机关科长 (主任) 及县 (市、区) 局股长 (主任) 等九类领导职务。

二、扎紧“铁笼子”, 量化责任追究机制, 解决如何追究的问题

从源头上抓好责任制落实,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以制度约束人、管理人、考核人。严格责任追究的标准和程序, 做到规定在前、惩处在后, 坚决防止处理过程中失之于宽、失之于软, 避免或减少随意性, 真正体现责任追究的严肃性、惩戒性和可操作性。

规范失责追究种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试行)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和《税收违法违纪处分规定》, 结合地税部门工作实际, 对相关的处理规定进行整合、量化, 确定责令作出书面检查、诫勉谈话、通报批评、调整岗位、责令辞职、免职、降职等具体追究种类, 使追责有据可查, 有规可依。应当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或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

合理界定责任划分。准确区分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上级责任和下级责任。凡是在责任范围内因履职不到位而出现问题的, 无论是谁, 都要视责任大小和情节轻重, 相应进行责任追究。

严格“一案双查”。发生违规违纪行为, 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明确追责调查内容, 倒查“两个责任”的落实情况, 既查直接责任, 又查领导责任, 既查案件本身的问题, 又查监督监管不力的问题, 尤其是要抓住第一个打破“窗户”的人, 形成强大震慑力, 确保制度刚性运行。

畅通申诉渠道。应建立被追究人申诉机制, 被追究人 (单位) 不服责任追究的, 可以书面形式向作出决定的地税部门申辩, 也可以直接向上一级地税部门申辩。申辩期间, 追究责任决定不停止执行, 但处理决定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可以停止执行。

三、种好“责任田”, 深化责任追究内涵, 解决追究什么责任问题

按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制的要求和职责分工, 将任务逐项细化, 明确具体失责追责情形, 做到“履行责任有规范, 检查考核有标准, 追究责任有依据”, 形成“千近重担人人挑, 每个领导有指标”的齐抓共管的局面。

强化领导班子“集体责任”的监督。重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组织领导、选好用好干部、深化作风建设、维护群众利益、坚决惩治腐败、推进源头治腐、强化权力制约监督及加强党风廉政教育等责任失责追究。

强化党组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的监督。重点对负责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传达上级工作要求、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研究部署推进本部门廉政工作、管好带好队伍、当好廉政表率、带头依法治税等情况的监督, 强化对“四重两报告”进行考核问责。

强化纪检组负责人“监督责任”的监督。重点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组织协调、强化纪律监督、加强监督问责、严肃查办案件、对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的提醒监督及反腐倡廉教育履职情况的监督问责。

强化其他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的监督。重点对是否将党风廉政建设同分管的业务工作是否做到同部署、同落实、同监督、同考核, 分管部门是否发生腐败案件、职务犯罪、干部违反作风纪律被查处曝光情况监督问责。

强化部门负责人“直接领导”的监督。直属单位、基层分局、内设机构科 (股、室) 主要负责人对所在部门党风廉政情况负有直接领导责任, 重点对贯彻上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部署、完成上级交办工作、开展廉政教育、加强基层建设, 所在部门是否发生腐败案件、职务犯罪、干部违反作风纪律被查处曝光和违反依法治税规定情况进行监督问责。

四、通上“高压电”, 硬化责任追究力度, 解决追究不到位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强化责任追究, 不能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规章制度出台后, 必须坚决贯彻落实, 实现由权力追责向制度追责转变。为此, 必须强化“四不”的追责纪律。

不论职务高低。在责任追究过程中, 不论是直接责任人还是分管责任人, 乃至“一把手”, 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就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做到纪律面前人人平等, 防止出现“追下不追上、追小不追大、追软不追硬、追疏不追近”的不良现象。

不讲客观理由。客观因素只能作为情节给予考虑, 但不能作为放弃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者责任追究的因素。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是领导干部应尽的政治责任, 不能因为客观原因的存在推卸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不准说情开脱。“两个责任”失责被追究的对象都是领导干部, 在实施责任追究的过程中, 往往会遇到来自各个方面的阻力, 甚至有的人旁敲侧击地说情帮助开脱责任。对此, 党组态度一定要鲜明, 对说情者视作违纪, 一并处理。

不可追责不到位。不准以批评教育、经济处罚代替组织处理、纪律处分, 软化、淡化追究效果。对领导干部职责范围内发生的问题, 敢于揭露, 认真查处。

关于责任追究制度的思考 篇8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1、 环境责任保险概述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事故以及突发性的事件频繁发生,比如,2010年5月5日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2010年7月16日我国大连新港中石油油库的一条输油管道发生爆炸,等等,这些环境污染事故对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以及对环境造成了重大损害。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其对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危害,因此,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和公众环保意识得以逐步增强,并且促使许多国家相继制定环保法案,这些法案对污染行为造成的后果实行严厉惩治,而且,民事侵权责任制度也伴随着发生了有利于受害方求偿的变化,例如,无过失责任原则以及举证责任倒置等,这些举措增加了企业的排污风险。因此,环境责任保险便应运而生,环境责任保险为企业转移环境污染责任风险、避免因非故意污染行为导致破产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环境责任保险是指在发生环境污染和环境事故时,责任保险人根据责任保险合同的约定,代被保险人向受害人支付赔偿金方式的保险。环境责任保险是伴随着环境事故的不断出现和公众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而出现的。“世界范围内的环境责任保险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环保浪潮,到了70年代,公民环境权的理论极大地推动了环境侵权理论的发展,西方国家一系列环境保护法案纷纷出台。为了遏制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各国都实行严格责任,对污染行为给予严厉的处罚,金额之高甚至会使造成污染的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危险。因此,企业迫切需要将这些不确定的风险转嫁出去,环境责任保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环境责任保险的意义有:1、有利于分散行为人的责任风险,并可以及时补偿受害方。2、环境责任保险可以通过市场化手段分散风险,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3、环境责任保险有利于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 、我国环境责任保险的现状

环境责任保险在我国保险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极其微小,只在相关的保险业务,比如公众责任保险以及第三人责任保险中有所规定。直接涉及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保险业务目前只有油污责任险和渗漏污染责任险。其中,油污责任险主要承保被保险船舶的漏油或其混合物对沿海的污染而造成的责任,其最高赔付限额为每一事故1亿美元。渗漏污染责任险则主要承保因为生产作业从而产生的渗漏污染,并直接或间接造成的污染责任。此外,海上石油开发工程建造险条款、石油与天然气钻井设备一切险条款、陆上油气钻井险条款等也有少量涉及环境污染责任的内容。 这些在我国的立法中也有体现,如我国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83年)第9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作业者应具有有关污染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其他财务保证。”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法第28条第2款也规定“:载运2000吨以上的散装货油的船舶,应当持有有效的《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其他财务保证证书》,或《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信用证书》,或提供其他财务信用保证。”由此可见,我国现有的环境责任保险的立法主要局限在海洋石油勘探和油污损害赔偿两个方面,而对于其他亟待解决的环境责任问题却几乎没有涉及。

面对这种情况,我国保险业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但是收效甚微: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保险公司和环保部门曾经合作推出了污染责任保险,并先在大连试点,之后推广到沈阳、长春、吉林等城市。但是这种污染责任保险在我国开展的成效并不大,只有几个或几十个企业投保,并且投保呈不断下降趋势,有的城市因为无企业投保,已陷入停顿状态。污染责任保险陷入无人投保的尴尬境地。

3、构建我国环境责任保险的建议

3.1完善配套的法律制度(下转第21页)

(上接第108页)首先,建立《环境责任法》,并将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纳入环境责任法。在《环境责任法》中应明确规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并且在各单行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中做出配套规定,根据专门规定的某一环境要素,确定具体的对于何种环境污染损害和何种企业实行何种的环境责任保险;为开展环境责任保险提供强有力的法律基础。其次,应完善激励机制。环境责任保险的性质是属于准公共产品,为了提高保险公司的承保积极性,其中心思想是设计怎样的机制,让保险公司在不亏损的前提下,有效率地向社会提供保险产品。最后,加强执法监督并严格执法。保险公司对投保企业应该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查和查处工作,把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真正落到实处。

3.2借鉴发达国家地保险业先进经验,提高企业投保积极性

我国要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同时,还要考虑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完善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建构。在制度的构建中,我们要不断学习国外保险企业提高企业投保积极性的方法,并不断增强企业的管理人员的投保意识和风险意识,并使其在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中发挥积极作用。

3.3设计科学合理的环境责任保险体系,并完善环境责任保险的产品设计

首先,保险公司应选择合理的承保方式,根据我国的目前的现状,环境责任保险宜实行以强制责任保险为主,自愿保险为辅的保险方式。其次,在考虑承保责任范围时,可根据企业的污染程度,先承保污染事故频繁、高危险的企业,再扩大范围,承保轻度污染的企业。再者,对不同污染程度的企业实行差别定价,即对高事故频率、高危险的污染企业征收较高的保险费率,而对轻度污染企业征收较低的保险费率。同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扩大环境责任保险的险种,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并对险种进行系统、全面的设计,满足不同企业的有效需求。同时,保险公司还可以对承保业务进行再保险制度,分散保险公司的承保风险。最后,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满足公众、社会、企业的有效需求。

上一篇:洒满阳光的记忆800字初三作文下一篇:酒店员工流失率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