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存瑞的故事简介(精选7篇)
董存瑞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不怕牺牲,挺身而出的精神所感动着我们。在1948年5月25日,攻城的大炮震撼了隆化城,解放的战争打响了。在隆化中学墙外的一条旱河上,有一座十分坚固的碉堡。必须炸掉碉堡才能取得胜利。这时董存瑞紧靠一片凹地,暂时隐蔽自己的身体。敌人以为他死了,朝别处打去。可是董存瑞这时急中生智毅然用左手托起炸药包,用右手拉起导火线,用尽全身力气,喊道:“同志们,为了新中国的胜利,前进啊!”“轰”地一声,碉堡炸飞了,董存瑞用自己的身体开辟了部队前进的道路。以自己的生命解救了数百人的生命。在临牺牲前还不忘鼓励战友,奋勇杀敌。这种精神令人敬佩。他说:“我牺牲了,这些就作为我最后一次党费。”说完便扛着炸药包冲了出去。通过他与战友的对话我感受到了董存瑞自己的生命都有危险了,但他的心中还是一直想着党。
听完英雄事迹后我想董存瑞可真是一名爱国英雄,他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祖国的解放,不顾个人的安危,宁愿自己牺牲,也不让别人受伤,真是一个勇于奉献,舍生忘死的英雄人物。为了党的我们的新中国洒热血,虽然他牺牲了,但他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值得我们去传颂和学习。
我觉得董存瑞很伟大,我们班也是一个集体,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虽然现在已经不需要我们流血牺牲了,但我们仍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关心他人,今后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使祖国更加强大,繁荣昌盛。
董存瑞炸碉堡的故事
董存瑞炸碉堡的故事发生在1948年的5月25日,但是共产党的军队正在解放隆化县的战役中酣战。当时共产党部队已经获得了优势,但是在第二次总攻发起之后,敌方的机枪突然就像暴雨一般扫射过来,原来敌方在暗处修建了一个暗堡,拦住了共产党部队的去路,并且造成了伤亡人数直线上升的局面。
董存瑞向两张请示要去炸掉这座碉堡,董存瑞还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前,对连长说,如果自己回不来,那么这是最后一笔党费了。于是董存瑞背起炸药包就冲了出去,借着战友的火力掩护,董存瑞渐渐的接近了暗堡所在的位置,但是董存瑞的右腿还是被敌方给射中。董存瑞冲到了暗堡下,发现这座暗堡有一个多高,又没有什么支撑的地方可以固定暗堡,但是这时总攻的冲锋号已经吹响,董存瑞毅然站起了身子,用手托住了炸药包,笔直地站在了碉堡下。随着一声巨响,暗堡被炸毁了,董存瑞的战友高喊着,为了新中国,冲了出去。
董存瑞的简介
董存瑞,原名董春睿,出生在河北省的一个小乡村,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所以只读过一年的书。1940年的时候参加儿童团被选为团长,十三岁的时候就掩护区委书记王平躲避日本人的追捕,被称为是抗日小英雄。后来王平因被人出卖而与日本人同归于尽,董存瑞于是在心里种下了抗日的种子。
后来董存瑞就加入了抗日自卫队,不久之后就参加了八路军,在一次战争中夺下了国民党士兵的一把机枪,被授予了勇敢勋章。在后来的战争中,董存瑞表现英勇,多次出色的完成任务,立了大大小小的功,还获得过毛泽东奖章。在1943年的时候,董存瑞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再后来在解放隆化县的战役中,因为当时战事需要,共产党的军队受困于敌方的暗堡,董存瑞挺身而出,在暗堡下举起炸弹,用自己的身体当做支架,成功炸掉了暗堡。死的时候还没到19岁。
董存瑞电影的争议
电影《董存瑞》是在1955年的时候,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一部时长100分钟的黑白电影,主要演绎了董存瑞的英雄事迹和传递了董存瑞崇高的精神,由著名演员张亮扮演董存瑞,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但是这部电影却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因为在第八期的《大众电影》中刊除了导演郭维对《董存瑞》的看法,说,没有谁亲眼见过他(指董存瑞)托起炸药包的情景,这完全是时候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断出来的·······等等类似的言论,董存瑞的妹妹董存美和弟弟董存金就将《大众电影》、中央电视台和郭维都告上了法庭,事情最后以庭外调解告终。
这部1955年上映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广为人知的革命英雄故事。1945年5月, 见习小八路董存瑞希望与其它青年同胞一样参军抗日、保家卫国, 因年龄为达标被婉拒。一次反“扫荡”中, 区党委书记王平不幸牺牲, 临死之际, 他托付董存瑞替他上交最后一次党费, 董存瑞在王平书记“党费”的引荐下, 也如愿成了八路军的一员。经历抗日战争和内战的枪火洗礼以及首长的批评、启发、教育, 董存瑞逐渐由冲动、无纪律的“刺头”蜕变成为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和中共党员。1948年5月, 在解放隆化的战役中, 董存瑞被任命为爆破队长, 在执行任务的紧要关头, 董存瑞为了减少部队损失, 点燃了高举手中的炸药, 以自己的牺牲换取了战斗的胜利。
董存瑞的成长史可以说就是一部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教科书, 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原理也在其中有很好的体现,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总结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沟通疏导、情感渗透、心理相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个别教育等六个原则, 它们在电影中都得到了良好的展现。赵连长和王平同志对倔脾气的四虎子耐心细致的说理教育、严肃认真的批评教导, 说“打完了日本鬼子还要建立新中国, 到那时候你们参军也不晚”是沟通疏导;在董存瑞初入部队遇到诸多不适应烦犯了错误后为其排忧解难、充分尊重它, 先批评后开导安慰是情感渗透;指战员说“四虎子简直跟我小时候一个样”, 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建立起心里共识、心理互换、心理平衡、心理愉快, 是心理相容;“真正的战士不是一口气吹起来的, 要经历锻炼, 懂得为谁去作战”、这是晓之以理;以王平同志为保护村民转移不惜牺牲自己的事情对其进行教育, 说“想想王平同志和那些英雄, 死了依然活在人们心中”是动之以情;每每单独与其交谈, 具体情况、具体人物、具体时间分析, 根据董存瑞不同时期心理活动的不同特点,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具体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知觉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知觉理论主要是依据人类知觉的诸多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这部电影中, 主要体现的是对整体性、选择性和理解性。整体性强调的是过去的经验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影响, 董存瑞在入伍以前所掌握的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战士光荣战斗的一面, 也习惯了自由闲散的生活, 但作为军人需要遵守纪律、服从命令听指挥, 因此在对他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格外注意改变他长久以来形成的经验对他的不利影响, 多补充新的观念和认识, 而事实上针对“子弹少, 乱放子弹”问题开展的数次讨论便是一次对其经验的扩展。选择性体现在客观对象上, 要考虑其与背景的差别、各部分的组合、活动性、新异性, 体现在主观上, 要考虑活动的目的和任务, 以及人的需要、兴趣;总的来说, 知觉的选择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吸引力, 我们一开始便听到《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的歌曲, 也看到热热闹闹的摔跤比赛, 这都是极其有效的教育形式, 在艰苦的革命年代中这些愉快的场景充分体现了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和新异性, 也满足了战士们的兴趣。最后, 知觉的理解性反映了人们的知觉受到过去的知识经验、言语的指导性和当时的情绪状态影响;可以说, 王平书记和赵连长都有意无意的考虑到了这些因素:在语言上话糙理不糙、有时严厉批评有时娓娓道来;王平同志在牺牲时将党费给董存瑞代缴、赵连长在董存瑞情绪低落时主动安慰、当美国的飞机略过人们的头顶这是鼓舞大家继续战斗的最好时机。
三、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理论
需要是人类维持生命和种族延续、发展自身所必需的条件以及相应社会生活的稳定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历史上中外也有不同的需要理论, 这些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有运用和启示, 《董存瑞》这部电影也有很好的体现。其一, 深入群众之中, 了解群众的各种需要:无论是王平同志还是赵连长都积极与战士、群众交谈沟通, 了解大家入伍的需要、入党的需要、立功的需要、爱情的需要等。其二, 因人而异, 满足不同层次的正常需要:王平同志让董存瑞离开战场是为满足他的安全需要, 董存瑞入伍、入党是满足其归属需要, 而与此谈心、安慰他、为他授予军功章、任命他为爆破队长是满足其尊重需要, 而董存瑞最后的牺牲就义则是自我实现;其三, 耐心引导人民们追求高层次的需要:可以说, 董存瑞本身是思想上十分先进的, 从他那么年轻长期坚持参加军队抗日到抗战结束留下来继续战斗, 从积极加入共产党到成为爆破队队长英勇就义, 但由于年轻董存瑞也免不了有些轻慢、躁动, 对其引导教育必须要循序渐进、充满耐心, 这才使得董存瑞的精神一步一步走向升华。
四、思想政治教育挫折理论
在《董存瑞》电影中反映最为全面的可能就是挫折理论了, 因为我们看到董存瑞从一开始就不断遇到挫折, 战胜挫折。挫折, 在心理学上解释为当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 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 致其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董存瑞想参军, 不行;想参与战斗, 不让;王平同志牺牲在自己面前;初为军人的他触犯军队纪律、闹情绪;乱开枪, 遭到取笑;想为战局出力, 出于战术请求出击, 被班长拒绝;炸碉堡遇到困难……他不断遇到这些“挫折”, 也不断做出反应。随着时间的推进和个人的成长, 董存瑞遇到挫折做的反应也不断变化;一开始他面对拒绝表现的是不理解不配合, 与首长争论、固执, 坚持自己的观点;面对王平同志的牺牲, 悲伤不已, 展现出不安;面对他人的批评和取笑, 先是愤慨、委屈, 接着逐渐接受批评、改正;后来在面对班长拒绝出击时, 他选择了坚持自己的原则但事后向指战员勇敢的担负责任、解释原有、承认错误;最后在炸碉堡时, 他毅然决然牺牲自己成全大局。其实, 董存瑞面对挫折所表现的状态是不断进步的, 这也与政工干部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关系。挫折理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动亲近受挫者, 帮助他们释放情绪、恢复理智, 树立正确挫折观, 提高挫折容忍力、调整人际关系、知觉重组。我们从电影中可以看到, 每当董存瑞受到打击、被批评或者取笑, 都有人站出来语重心长的跟他做工作、安抚他的情绪;我们也可以看到每当董存瑞遇到这些挫折, 他都能有机会释放, 无论是狠狠的摔跤、哭、或者争吵, 这都是很好的发泄情绪、恢复理智的机会;并且, 赵连长也经常与其交谈, 帮助董存瑞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也十分注重战士之间的沟通帮助调整战士们的人际关系。这些都帮助董存瑞在遇到挫折后能有好的反映。
五、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原理
除此之外,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还有思维理论、激励理论、态度理论等, 都在这部电影有所体现。比如赵连长对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法的有效运用:他实事求是, 是谁的错就批评谁, 做对了嘉奖做错了批评;他用矛盾、联系、发展的辩证观点对董存瑞的思想变化进行分析、预测和引导;他遵循控制论, 批评了董存瑞之后根据他的情绪反馈又进一步实施疏导教育等等。又比如首长们对董存瑞的多种激励方式, 有时用正面表扬有时用反面刺激, 有时用言语鼓励有时授予奖章提升军级以嘉奖, 有时通过交谈有时通过公开宣讲, 这些都是对激励方法的有效运用。
董存瑞由一个添乱的“刺头”成长为一名伟大、优秀的革命战士, 这一过程正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也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我们党思政工作当中长期、有效的运用。对于我们来说, 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对于我们今后无论是专业工作还是其他事业都有极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张广明.董存瑞[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2.
多少年来,我们只知道董存瑞喊出的是“为了新中国,前进!”多么豪迈,多么“高大上”!但据近日中新网采访董存瑞牺牲地河北党史研究部门的考证,烈士当时喊的却是另一句话:“卧倒!卧倒!快趴下!”
其实董存瑞牺牲三个月后的《人民日报》,曾首刊《手托炸药箱毁敌碉堡,董存瑞同志英勇牺牲》,详细还原了烈士牺牲的全过程,并没有那句“为了新中国”的豪言。而1950年9月29日的该报,刊发对董存瑞战友郅顺义的专访,郅顺义说他看到董存瑞拉开导火索后就向董跑去,但董存瑞朝他们大喊“卧倒!卧倒!快趴下!”接着一声巨响,敌桥形碉堡被炸得粉碎——不光郅顺义,到董存瑞烈士纪念馆来的当年战友都回忆,当时喊的是让他们趴下……
董存瑞烈士纪念馆馆长孙小梅认为:“他当时只是十七八岁的孩子,一下也想不到那句话,这句豪言属于艺术加工,给英雄形象一个升华。”但以我所见,董存瑞当时如果高呼的真是这句“卧倒”,那更为真实可信。一个十七八岁的解放军战士,临难最后一刻,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战友的安危,这是什么胸怀?这是何等高尚的形象?甚至可以更深刻地震撼人心!
为什么要不惜笔墨地“辩证”董存瑞的最后一呼呢?当然是因为过去的某种历史条件下,我们曾对英雄进行“必要”的“升华”,甚至走向过不近人情的“拔高”。不但是样板戏中,便是在日常宣传中,“三突出”曾成“规则”,“高大全”曾为“标准”,英雄人物往往不食人间烟火,甚至变为百毒不侵、刀枪不入的“超人”,做的事不近常理,说的话句句豪言壮语。“高入云端”的结果,虽然在当时语境下的确起过某种“教育”作用,但一到多元态势下,便因不够真实,引起公众疑窦,这种教训,是应当汲取的。
问题在于所谓的“左”与“右”,都是互相惩罚的。如果说,过去某些过度拔高的宣传,是走了一个极端的话,那么近年以来,关于英雄人物的“解构”,则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这甚至可能演化成当下的主要倾向。我们是要“还原”英雄,“恢复”真实,但如果在“颠覆”的口号下,陷入亵渎的泥沼,那就岂止是“走过了一步”?比如说,把狼牙山五壮士说成是“流寇”,又把铁道游击队说成是“恐怖分子”;再比如说,将侦查英雄杨子荣胡诌成与土匪“共用一个情人”的“更土匪”,把刘胡兰的引颈牺牲,说成是被“颤抖的乡亲们铡死的”等等,这是“还原”与“恢复”吗?
对于反派人物,也在“走另一个极端”。比如过去,将大邑收租院中的大麻库房添加个水牢,固然有失“真实”,但是近些年来,刘文彩却成了办学赈济的“善人”,连他的剥削尤其是这个“中将清乡司令”手中包括共产党人萧汝霖在内的九条人命,也“不许讲了”,谁讲,就“人肉”谁!又比如汪精卫,过去不讲他年轻时也曾行刺清摄政王的“英勇”,固然有片面性,但是现在呢?因为要“重新审视”,于是便把他的投敌叛国,同当年的行刺归为“一样的心路”,这便是“甘为釜山柴薪,造就革命胜利焰火”,就是“我不入地狱,谁下地狱”的“自我牺牲”式“担当”。从马步芳到张灵甫、从陈公博到胡兰成、从张国焘到周作人,这种奇怪的“还原”,不是林林总总吗?
从不近人情的无限“拔高”,因为有欠真实,故不可信,所以应当“还原”。但是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变成更不真实更不可信的“颠覆”——一个总是在两个极端上跳来跳去的民族,终究难以真正受人尊重。
【原载2016年1月7日《解放日报·评论》】
插图 / 董存瑞 / 佚 名
《董存瑞的故事》1
1948年5月25日凌晨,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突然,隆化中学东北角横跨旱河的一座桥上出现了暗堡,我军总攻受阻。
此时董存瑞挺身而出请战,“让我去炸,保证完成任务!”随后挟着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董存瑞的腿部受伤,他强忍疼痛,拖着腿、抱着炸药包冲到桥下。然而这桥离地面一人多高,两旁是砖石砌的,找不到放炸药包的地方,也找不到任何东西代替支架……这时,我军发起了冲锋,董存瑞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紧紧贴住桥底,镇定地用右手拉开导火索……随着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桥型暗堡被炸得粉碎。
董存瑞牺牲后,时任东北野战军11纵队32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程抟九撰写了报道稿《马特洛索夫式的伟大战士——董存瑞》,并向《冀热察导报》的林记者汇报了董存瑞的壮烈事迹,希望在党报上发表。林记者看完稿子,表情严肃地说:“这个战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使人敬佩,可是,要从领导上检查,恐怕就有问题了。这个战士本来是可以不牺牲的。他没带爆破支架,说明准备工作还做得不细……”一席话给程抟九当头一盆冷水,报道稿被“枪毙”了。
据程抟九了解,董存瑞的连队属于总攻的第二梯队,参战前,就已经把半数的三角爆破支架支援给第一梯队了。董存瑞在炸掉桥型暗堡前,已经完成了9次爆破任务。当时爆破三角支架已经用光了。
《董存瑞的故事》2
81岁的吕小山大半辈子的工作都和董存瑞紧密相连,为了还原英雄人物、弘扬英雄精神、捍卫英雄形象,他一直不知疲倦地工作着——
相伴存瑞50年,英雄从未走远
1967年,吕小山32岁,是河北省隆化县二完小(现存瑞小学)的一名教师。为筹备董存瑞烈士牺牲20周年纪念大会,他被借调到董存瑞烈士陵园工作,自此,他的生活再也没有离开过董存瑞。
68年前的今天,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19岁的董存瑞烈士舍身炸碉堡。自此,隆化与董存瑞紧密相连。在董存瑞烈士陵园工作的30多年中,吕小山接待过中外参观者600多万人次,他自己访问过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百余位知情者,还写了不少关于董存瑞的文章。
退休之后,他四处巡回演讲,宣传董存瑞精神。为捍卫英雄形象,他打了两场官司。如今81岁的他,每天上午还到董存瑞烈士陵园整理董存瑞的相关资料。
“我相伴存瑞半个世纪,英雄从未走远。你越走近英雄,越感到英雄的伟大;越学习英雄,自己的精神世界就越丰富。”吕小山说。
董存瑞生前屡立战功,成为英雄绝非偶然
董存瑞牺牲时,吕小山12岁,在他年幼的世界里,“董存瑞”只是3个模糊的字。除了在课堂上学过董存瑞的事迹外,他的生活和这位英雄没有交集,直到他成了存瑞中学的首届学生。“我家里穷,没有因董存瑞而设立的助学金,我是读不到高中的。”吕小山说。
那个时候他就想知道,董存瑞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可是,20年后,吕小山到董存瑞烈士陵园工作时,陵园仅有一张董存瑞童年照片、一块烈士碑文和两份材料。至于解放隆化的战斗最早从哪里打响?我军是如何部署的?董存瑞所在的部队是怎么进攻的?董存瑞又是怎样舍身炸碉堡的?……这些细节都不十分清楚。
“我想知道一个更鲜活、更真实的董存瑞!”抱着这样的想法,吕小山开始了数十年的考证之路。
《董存瑞的故事》3
“红五月、五月红,存瑞幼儿园赞英雄,树立雄心与壮志,存瑞精神永传承……”
这是为了迎接董存瑞牺牲68周年“5·25”纪念日,隆化存瑞幼儿园邀请吕小山撰写的《存瑞幼儿园赞英雄》儿歌。
“别看吕老81岁了,可只要有宣传董存瑞的活动,老人家总会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隆化存瑞幼儿园园长吴红梅说。
每年的5月25日,对吕小山而言,是最重要的日子,也是一年中他最忙碌的日子。
“因为生活经历局限,董存瑞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并不是一个清晰、具体的生命个体。可是每年5月25日,我还是坚持到学校开办存瑞精神讲座。虽然他们现在不懂董存瑞精神,等长大后总会有理解的一天。我们不能忘了董存瑞,忘了英雄就忘了本!”吕小山说。
吕小山退休后,受聘担任北京市、承德市和隆化县11所学校及驻隆部队的社会辅导员。最初几年,他一年有10个月的时间四处巡回演讲,宣传董存瑞精神,每年受教育者达2万多人次。他说自己最喜欢给小学生、中学生讲董存瑞的故事,因为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从孩子抓起”。
一个孩子曾向他提问:“董存瑞是为了解放中国牺牲的,可是现在没打仗,不需要牺牲,那我学习他什么?”
吕小山回答:“你是学生时,遵守纪律、不怕辛苦,把知识学深学透。你走向社会后,勇于担当、乐于奉献,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这都是学习。”
在和吕小山的谈话中,他反复提到董存瑞精神,那就是:“甘于吃苦,严于守纪,勇于担当,乐于奉献”。他说,一代代隆化人用实际行动将存瑞精神实践着、传播着,董存瑞精神永存,永远值得后人纪念学习。
《董存瑞的故事》4
时光荏苒,当年21岁的“董存瑞”——辽宁本溪人张良如今已是两鬓苍苍的老人了。
虽然已经68岁了,但张老最近一直在为党的80岁生日忙碌着,刚刚在北京参加完“华表奖”,又到南京出席了一系列庆祝活动,过几天还要到央视录制节目。屈指算来,他已经快一个月没有回家了。张老说,虽然身体感觉有些疲劳,虽然家里有很多事等着他去处理,但是在这个庄严的历史时刻,我这个年近古稀的老人,还能为党的八十大寿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我真是高兴呀!张老的成功表演使董存瑞的英雄形象至今仍活在老少几代观众的心中。有一次,他出席了一个和电影有关的活动,当主持人介绍“这位便是董存瑞的扮演者张良同志!”刹那间全场欢呼,掌声雷动。“一大把年纪了,我也享受了一次被人‘追’的感觉,挺有意思的。”他觉得,热烈的掌声说明大家对英雄董存瑞的敬仰与怀念,没有忘记历史,“饮水思源是值得称赞的,但这个‘思’不能停留在表面上,一定要了解这个‘源’是怎么来的。当董存瑞举起炸药包时,他难道不知道自己会被炸得粉身碎骨吗?他对祖国对人民对党实在是太热爱了,是这种信念给了他勇气。但,这种信念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生活的锤炼,是党长期培养的结果。”让记者没有想到的是,张老竟然讲起了董存瑞的缺点。
在部队里,董存瑞曾经是个“刺头”。连队一开饭,他都抢着去为班里打饭,而且每次都嚷着得多给他打勺菜。指导员知道后,没有马上找他谈,而是出了个主意。有一天晚饭时,董存瑞一到炊事班,炊事班长就对他说:“今晚吃炖肉,你来帮着分菜,我打饭。”董存瑞接过勺子,三下五除二,一大锅菜分完了,可还有两个盆空着呢。他从这盆里舀一勺,那个盆舀两勺,可怎么也分不匀。他的脸涨得通红,端起一盆最少的要走。炊事班长笑了,急忙帮他重新分匀了。饭后,指导员又给他讲了很多道理,告诉他一个真正的战士就要处处想到全局,只想到自己班还不够……
《董存瑞的故事》5
存瑞陵园管理处原主任吕小山曾访问过《真正的战士棗董存瑞的故事》作者、电影《董存瑞》的编剧丁洪、赵寰、董晓华。1977年1月8日赵寰说:“1948年正是解放战争处于大反攻阶段,党中央发出‘五一’号召,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为了新中国,冲啊!’这句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丁洪发表在《解放军报》1980年8月19日3版上的文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放光芒》指出,战斗故事片《董存瑞》,是根据原型,在舍身炸碉堡的人民英雄董存瑞生平事迹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创作出来的。它是文艺作品,有虚构的成分,但是构成电影故事的中心事件和影片所着力表现的主人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来说又是真实的……”
曾亲眼目睹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郅顺义回忆说:“董存瑞突然身子向左一靠,左手托起炸药包,紧紧贴住桥形碉堡,右手猛地一下拉开了导火索。导火索咝咝地冒着白烟!我被这情景惊呆了。导火索只能燃烧短短七秒钟,他是知道的呀!他更清楚这大包炸药具有多大的威力!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纵身一跳就朝他奔去,董存瑞看见了,厉声对我喝道:‘卧倒!卧倒!快趴下!’接着一声巨响,天崩地裂,桥型暗堡被炸得粉碎。”
董存瑞在炸碉堡瞬间喊的最后一句话是:“卧倒!卧倒!快趴下!”董存瑞即没喊过“为了新中国,前进!”,也没喊过“为了新中国,冲啊!”但这并不影响他舍身为国的伟大形象。正如齐肃所说:“写新闻报道和写传记文章一样,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它不同于写小说、故事等文艺作品,可以虚构,进行艺术加工。不写‘为了新中国,冲啊!’的喊声,丝毫不影响英雄董存瑞舍身炸堡,为国捐躯的伟大光辉形象。”
突然,他发现迎面的桥身却是一座经过伪装的暗堡,从里面扫射出来的子弹阻挡了解放军的前进道路。为了减少战友伤亡,在找不到炸药支撑点的情况下,董存瑞在桥下高举炸药包并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突然间,一声巨响,地动山摇,敌人的桥型暗堡被炸得粉碎。我看了这本书,感动极了!董存瑞为了后继部队的不断前进,为了战斗胜利,为了中国的解放,为了人民更好的生活,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舍身为国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革命英雄不断前进。
就是一个个像董存瑞这样的共产党员们用鲜血和生命才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我们才有了现在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学习。看看我们生活在幸福温暖的家庭,环境优美的学校,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这些都是谁给我们创造的?当然是共产党给我们创造的。她就像一轮无私奉献的太阳,我们就是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花朵,在阳光的呵护和滋润下茁壮成长,竞相开放。想到这里,让我不禁想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共产党他辛苦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正是因为有了共产党,才有了新中国,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才能建设祖国,发展祖国,报效祖国。
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座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时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毅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前进!”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一条前进的道路,此时,他年仅19岁
据中新网消息, 在包括电影《董存瑞》等 宣传材料中, 都写到董存瑞牺牲前高喊“为了新中国前进”等。河北省红色历史专家、省党 史人物研究会常务理事王律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 “根据当时历史资料看, 董存瑞牺牲时并没有喊‘为了新中国前进’等豪言壮语, 他战友回忆其炸碉堡瞬间喊的应是‘卧倒!卧倒!快趴下!’。这些话语虽普通但挂念战友安危让他的形象更高大。”他希望通过史料还原一个真实的英雄。在几份已泛黄的报纸上记者看到, 中华民国37年 (1948年) 9月17日《人民日报》刊登《手托炸药箱毁敌碉 堡董存瑞同志英勇牺牲》一文, 详细还原牺牲的整个过程。文中描述“他……抱起炸药箱子冲到敌堡垒跟前……而放在堡垒下面则又炸毁不了它。董存瑞……毫不犹豫地一手托住炸药箱, 一手拉开导火线, 在震天的一声轰响中, 堡垒被炸毁。”文中并没有写他牺牲前的豪言壮语。1950年9月29日出版的《人民日报》, 刊发了对董存瑞战友郅顺义的专访。王律说, 郅顺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说, 他看到董存瑞拉开导火索后就朝董存瑞跑去, 但董存瑞看见后朝他们大喊“卧倒!卧倒!快趴下!”接着一声巨响, 敌人的桥形暗堡被炸得粉碎。
【董存瑞的故事简介】推荐阅读:
《董存瑞事迹》的小学生读后感06-21
革命英雄事迹——董存瑞舍身炸碉堡09-06
恐龙的故事幼儿故事07-19
儿童故事小狐狸的故事07-06
小孩故事书中的故事06-05
婴儿故事书中的故事10-27
名人的故事郑板桥教子的故事11-12
哲理故事书里的故事07-14
名人故事:卡耐基的童年故事09-08
牛的故事儿童睡前故事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