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钟摆教学反思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机械钟摆教学反思(通用8篇)

机械钟摆教学反思 篇1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时间精确度的要求也提高了。学生探究过日晷、水钟、沙漏等建议的计时工具,本节课的机械摆钟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

1.根据需要,应运而生

从学生认识古人利用太阳计算时间明了有规律的自然现象都能用来测量时间再到认识古人在没有太阳光的情况下利用水钟进行测量,在测量过程中得出水钟在测量过程中存在误差。日晷、水钟、沙漏不再满足人类的要求,科学家们都发明了机械钟摆。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机械摆钟出现的必然性。激发学生研究摆钟的兴趣。2.合理选材,做好记录

本节课对材料的选择需要:摆绳要求细的绳。摆锤要重一点的原则,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确保了实验的顺利进行,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每一次试验都做了详细记录。特别是找到了实物摆钟进行了实际测量,突出了了教学重点。3.多次实验,减少偶然

学生在探究为什么摆钟计时会比其他工具更准确呢?学生在认识摆钟计时准确度,组装好实验设备,孩子们进行实验,这里要求学生多次实验,增加实验的准确些。孩子们在这里幅度不同,然而每次摆动的次数都是一样,这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再次进行实验,发现结果仍然是一样的,从而得出同一个摆钟,无论摆幅多大,所用时间都是相等的,即等时性。

不同的小组的摆绳不同,也使得他们每组摆动的次数是不一样的。

4.引出问题,延续下一课

在本节课学习中,孩子们的摆锤和摆绳长度不一,使得实验结果不同,这是为什么呢?激发学生继续探究,下一节课继续研究摆。

本课设计合理,环节清楚,实验器材预备得当,实验效果特别好。很轻松地完成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机械钟摆教学反思 篇2

一、《机械制图》在人才培养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的主要基础课, 担负着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绘制和阅读机械工程图样的能力的重要任务, 工程图样被喻为工程界的技术语言, 在机械类人才培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任何关系机械类人才培养的改革都离不开《机械制图》教学的改革, 《机械制图》教学改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续课程改革的成功和整个人才培养的最终效果。

二、改革传统《机械制图》课程的必要性

人类已进入21世纪, 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来临, 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 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发展越来越明显, 社会对高级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更加全面, 不仅要懂专业技术, 还要会管理, 对专业技术的要求也不是单一的、狭窄的, 而是多学科的、宽广的, 因此增加新的课程和新的内容已是必然的趋势。但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 要增加新的课程和新的内容、必须首先压缩传统课程和传统内容的学时, 并且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全面改革, 为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新型人才创造条件。

《机械制图》课程学时为各门技术基础课之最, 一门技术基础课占这么多学时, 显然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特别是随着计算机制图的产生和日益普及, 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因此《机械制图》课首先就要解决好既要减少学时、又要增加内容的矛盾。怎样实施改革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必须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实践。

三、《机械制图》改革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根据学校教学改革的方针, 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改革总方案的要求, 学生不仅要达到传统《机械制图》课的最终要求, 还要掌握计算机绘图的内容和计算机绘图的技巧, 以及公差与配合在图纸上标注的有关内容。要完成教学任务, 如何进行教学才能保证质量, 必须通过认真的分析, 制定出科学的实施办法。

(一) 改革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的传统方式。

我们对机械课程学时居高不下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 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教学上把空间想象能力、空间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放在了画法几何上, 通过点、线、面的投影及其相互位置关系, 作图直观性差, 学生难掌握, 效果又不好, 而且与绘制和阅读机械工程样的联系又不是很紧密。经过分析, 我们决定改变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逻辑思维能力的方式, 改变以前的直观性较差的点线面及相互位置关系的定位、定量投影作图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 由于主体的直观性较好, 所以既大大降低了难度, 且能紧密地与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相联系。加强投影制图教学, 既减少了学时、又降低了难度、且加强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能力的培养的效果, 可以说是一条捷径。

(二) 把计算机绘图既作为教学内容又作为改革传统《机械制图》的手段。

根据基础系列课程改革的总要求, 计算机绘图的内容, 由过去的选修变为必修, 并且讲课和上机相结合。如果只从学时上看, 它确实是一个负担, 但我们认真分析后, 不仅把它作为必须掌握的内容, 而且把它作为改革传统《机械制图》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压缩学时的一种有利措施。

《机械制图》学时居高不下的另一个原因是要通过大量的手工仪器绘图训练来提高绘图技能技巧和图面质量。由于有了计算机绘图这种现代化的先进手段, 一方面, 手工仪器训练可以适当削弱, 压缩出一部分学时。另一方面, 计算机绘图的三维绘图和三维实体造型技术可以进行三维曲线、曲面的绘制, 还可以组合造型, 这样就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形体分析方法和训练空间构思能力,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既节省学时, 又加强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还能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计算机绘图的内容和技术技巧。

(三) 改革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为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

传统的《机械制图》, 由于直观性较差, 抽象难学, 因此老师讲课特别多、特别细, 又是模型、又是挂图, 没有模型和挂图就画立体图, 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接受地位, 没有主动积极思考的余地, 尽管老师讲得很卖力, 学生的掌握情况与老师的期望值仍有很大差距。现在学时压缩了, 内容增加了, 我们必须改革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 对于本课程关键的、有关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内容必须仔细讲清楚;对于应用性的和信息化的知识只讲它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 进行引导性讲解,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思考来解决。这样看起来讲话的速度不快, 但每堂课给学生的信息量并不少, 知识面同样很宽。

(四)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机械制图》的传统教学手段是粉笔、黑板加模型图, 由于画图费时多, 一节课讲授的内容很少, 一些图只为了作某些说明, 画了十多分钟只讲3~5分钟就不用了, 挂图和模型由于是事先定制的, 成本高、灵活性差, 使用时有很大的局限性, 而且计算机绘图这种内容, 不在计算机上讲很难讲清楚, 既费时效果又差。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CAI课件等, 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加大信息量, 同时又能形象直观地加强教学效果。

四、实施效果

一是压缩了学时, 提高了效率, 改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拓宽了专业知识, 为新课程的开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是改变了以往教学中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的方式, 加强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的效果。由于CAI课件, 多媒体素材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计算机三维造型等内容的学习, 和以三维型状相关位置的空间逻辑思维及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加强,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从抽象走向直观, 学生感觉轻松, 提高更快。三是计算机绘图的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术的积极性, 对学生绘图能力的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计算机绘图融入《机械制图》中, 使每个学生都亲自体会到计算机绘图的方便、快捷和高质量, 从而对学习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四是计算机绘图, 使学生掌握了计算机绘图的技能技巧, 为后续开设的现代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计算机绘图的学习, 学生掌握了计算机绘图的技能技巧, 为后续的CAD、CAI等现代技术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总之, 应用现代的计算机绘图技术改革传统的《机械制图》收到了既压缩学时, 又增加了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内容, 改变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了学生能力培养的效果, 对于课程教学大有裨益。

五、结语

机械基础教学反思 篇3

篇一:机械基础>教学反思

《机械基础》是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这门学科包括工程材料、静力学、材料力学、平面机构、机械零件、机械传动、金属材料、轴系和液压传动为知识主干的课程,教材主要是机器的组成,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常用机构传动常识,轴系零件,液压气压传动的原理等内容,作为基础理论课概念繁杂,理论抽象,对于我们在校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

一、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几年的专业课教学我发现,我们使用的教材比较注重理论部分且内容有限,那么有些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就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造成了学生的死记硬背,而我们的学生恰恰就是不爱理论学习,又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而且对事物充满好奇的一个群体。认识到这一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用专业理论课为专业实训来服务这样的理念,使整个知识体系与生活,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常用机构的教学中,为了引起学生兴趣,我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讲解,学生对演唱会感兴趣,那我就问学生知道演唱会是怎么从现场转播到电视中的吗?引发出本节的内容,四杆机构,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都认真的听老师要讲的内容,了解到原来就是我们所学的铰链四杆机构,知道了这四个看似简单的杆件,谁担负着整周回转运动,哪一个又担负着往复摇摆运动,四个杆件的不断变化,而形成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曲柄摇杆机构。在好奇心下期待出谜底的揭晓。这样学生就有光彩炫目的舞台是靠我学习的铰链四杆机构来传递的满足感中找到自信。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让学生以骑自行车为例,车身为机架,脚踏板为曲柄,小腿相当于连杆,大腿相当于摇杆。是以摇杆为主动件的曲柄摇杆机构。这样的分析更能让学生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来讲解专业的内容,比如缝纫机的驱动靠的是我们学习的四杆机构,公交车门的启动关闭,自卸货翻斗车等。这些实用性很强的事例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使学生既想学又能学,既激发了兴趣,又调动了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说打开知识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我给学生设置问号,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使课堂成为知识传授,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然后和他们一起解决问号。在这样的过程中我充分的给予了学生参与的权力和机会,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

二、注重直观性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相连

对机械基础这门枯燥,繁杂不系统的学科来说,不进行教学信息双向交流学生必学之无味,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学习较差的学生。始终唤起比保持学生的兴趣,就更需要老师下工夫,在讲解轴、轴承的部分教学中,我拿出实物,让学生亲眼看到轴承的构造及安装,轴的结构、接触了真实的、活生生的具体事物,获得的初步印象。在感知过程中引导学生,我在讲解轴的加工时,对轴的结构要求,为什么按装在轴上的零件,要能牢固而可靠的相对固定?实现了轴向或周向固定。轴要便于加工和减少应力集中,在讲解应力集中的问题上,我拿了一块有裂痕的玻璃,和完好的玻璃都施加同样大小的力,让学生来猜测结果,这正符合这个时期学生活跃,好动的特点,这样就顺理成章的把应力集中的危害讲清楚。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助于加深理解,记忆比较牢固。

三、注重由浅显易懂的>故事逐步归纳结论

关于静力学,材料力学部分学生普遍感觉比较难学。那么我根据岗位能力培养的目标,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一系列教改探索,把涉及计算设计的内容简单介绍,让学生了解,然后直接运用结果,应用在材料选择上。像机械零件的力学性能中提出了强度、硬度耐、磨性、塑性、疲劳强度等性能要求,这就涉及计算,我就从金属材料热处理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学,其实材料的性能改变就是加热,保温,冷却三个阶段形成,如果我只是讲解加热的温度是多少,保温的时间是多少,冷却的时间有多长,就这么一串数字的罗列,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还是那句话,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我给学生讲了神刀蒲元、吴王征战的故事。战争中吴王连连吃了败仗,他想要取得战争的胜利,不断的寻找原因,最终发现是兵器不如对方,就命令铁匠半月内打造出锋利坚硬的兵器,老铁匠们是用性命在打造这批兵器,反复的实验,不断的总结,打造出锋利强韧的兵器。给学生呈现一个古代战争的场面,这些的铺垫都是为了引出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发生变化,那我就告诉学生铁匠烧铁,实际就是对金属材料的加热过程,是热处理的第一步,铁匠的不断捶打就是给金属材料的一个保温过程,直至冷却。这样本来需要大量数据计算得出的结论,我们就故事使学生找出其根本原因,直接应用到生产材料的选择上。既避免了大量的计算过程,又能准确的选择材料。

众所周知,职业学校目的是培养出有动手能力,能掌握基本操作体系的学生,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技术工人。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了解简单的基本技能操作,为生产实习,将来就业打好基础。

篇二:机械基础教学反思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使职业教育能够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步伐,改革传统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已是必然。机械制图教学面临着既要减少学时,又要增加内容、还要提高教学质量是机械制图教学改革方面的难题,下面浅谈几点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作法及体会。

一、机械制图在人才培养改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的主要基础课,担负着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绘制和阅读机械工程图样的能力的重要任务,工程图样被喻为工程界的技术语言,在机械类人才培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任何关系机械类人才培养的改革都离不开机械制图教学的改革,机械制图教学改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续课程改革的成功和整个人才培养的最终效果。

二、传统机械制图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

机械制图课程学时为各门技术基础课之最,一门技术基础课占这么多学时,显然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制图的产生和日益普及,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因此机械制图课首先就要解决好既要减少学时、又要增加内容的矛盾。怎样实施改革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必须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实践。

三、机械制图改革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根据我校教学改革的方针,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改革总方案的要求,要求学生不仅要达到传统机械制图课的最终要求,还要掌握计算机绘图的内容和计算机绘图的技巧,以及公差与配合在图纸上标注的有关内容。要完成教学任务,如何进行教学才能保证质量,必须通过认真的分析,制定出科学的实施办法。

1、改革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的传统方式。

我们对机械课程学时居高不下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教学上把空间想象能力、空间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放在了画法几何上,通过点线面的投影及其相互位置关系,作图直观性差,学生难掌握,效果又不好,而且与绘制和阅读机械工程样的联系又不是很紧密。经过分析,我们决定改变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逻辑思维能力的方式,改变以前的直观性较差的点线面及相互位置关系的定位、定量投影作图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由于主体的直观性较好,所以既大大降低了难度,又能紧密地与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相联系。加强投影制图教学,既减少了学时、又降低了难度、又加强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能力的培养的效果,可以说是一条捷径。

2、把计算机绘图既作为教学内容又作为改革传统机械制图的手段。

根据基础系列课程改革的总要求,计算机绘图的内容由过去的选修变为必修,并且讲课和上机相结合。如果只从学时上看,它确实是一个负担,但我们认真分析后,不仅把它作为必须掌握的内容,而且把它作为改革传统机械制图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压缩学时的一种有利措施。

机械制图学时居高不下的另一个原因是要通过大量的手工仪器绘图训练来提高绘图技能技巧和图面质量。由于有了计算机绘图这种现代化的先进手段,手工仪器训练可以适当消弱,压缩出一部分学时。

另一方面,计算机绘图的三维绘图和三维实体造型技术可以进行三维曲线、曲面的绘制,还可以组合造型,这样就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形体分析方法和训练空间构思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节省学时,又加强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还能使学生更全面的掌握计算机绘图的内容和技术技巧。

3、改革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为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

传统的机械制图,由于直观性较差,抽象难学,因此老师讲课特别多、特别细,又是模型、又是挂图,没有模型和挂图就画立体图,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没有主动积极思考的余地,尽管老师讲的很卖力,学生的掌握情况与老师的期望值仍有很大差距,现在学时压缩了,内容增加了,我们必须改革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对于本课程关键的、有关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内容必须仔细讲清楚,对于应用性的和信息化的知识只讲它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进行引导性讲解,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思考来解决,这样看起来讲话的速度不快,但每堂课给学生的信息量并不少,知识面同样很宽。

4、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机械制图的传统教学手段是粉笔黑板加模型图,由于画图费时多,一节课讲授的内容很少,一些图只为了作某些说明,画了十多分钟只讲3―5分钟就不用了,挂图和模型由于是事先定制的,成本高、灵活性差,使用时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计算机绘图这种内容,不在计算机上讲很难讲清楚,既费时效果又差。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CAI课件等,即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加大信息量,同时又能形象直观地加强教学效果。

四、实施效果。

1、压缩了学时,提高了效率,改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了专业知识,为新课程的开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改变了以往教学中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的方式,加强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的效果。由于CAI课件,多媒体素材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计算机三维造型等内容的学习,和以三维形状相关位置的空间逻辑思维及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加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从抽象走向直观,学生感觉轻松,提高更快。

3、计算机绘图的学***提高了学生学习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术的积极性,对学生绘图能力的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计算机绘图融入机械制图中使每个学生都亲自体会到计算机绘图的方便、快捷和高质量,从而对学习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4、计算机绘图,使学生掌握了计算机绘图的技能技巧,为后续开设的现代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尊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计算机绘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计算机绘图的技能技巧为后续的CAD、CAI等现代技术课程的学习尊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了知识上的准备。

从上述可以看出,我们应用现代的计算机绘图技术改革传统的机械制图收到了既压缩学时,又增加了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内容,改变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能力培养的效果。

五、教学改革的体会。

用计算机绘图这种现代科学技术改革传统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所取得的一些成果,给了我一个重要的启示,进行教学改革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教学改革的推动力,把现代科学技术既作为教学内容,又作为改革传统内容、传统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措施和强有力的手段,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好方法。

篇三:机械基础教学反思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的主要基础课,担负着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绘制和阅读机械工程图样的能力的重要任务,工程图样被喻为工程界的技术语言,在机械类人才培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任何关系机械类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机械制图这门基础课程。

中职《机械制图》教学反思 篇4

一、教学对象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职招生规模的扩大,中职门槛急剧降低,中职生的“总体素质”是“每况愈下”。中职学校招收的这些学生基本上都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失败者,他们普遍年龄偏小,综合素质偏低,基础知识偏弱。一部分是学生思想品德和学习表现比较落后或自身缺点较多的后进生。他们习惯于保姆式的教育方式,养成了被动学习、被动接受式的“被看着”的习惯,自我控制能力及学习能力十分有限。他们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学习主动性较差,学习兴趣很容易丧失,极易产生厌学情绪。

随着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的确立,目前我国需要越来越多的从事制造业的技术工人。作为中职学校,这几年的机械专业的确很红火,选择这一专业的学生较多。他们一般都没有学过立体几何,空间概念较淡薄,空间想象力较弱,刚开始学习《机械制图》课程,遇到困难这是很正常的。

二、培养目标分析(即企业要求)

我们机械专业培养的是在一线工作的中初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从事的是技术工人的工作。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读懂设计人员画好的图纸,然后根据图纸要求选择合适的坯料,选用合理的加工工艺及装备,完成该图纸所示零件的制作。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能看懂技术图样是首要的,只有能读懂图纸才能加工出合格的产品出来。

三、教学反思 1,课程特点分析

《机械制图》是机械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基础课程,它实践性和应用性都较强,是学生入学后就进入学习的新课。课程以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的训练贯彻始终。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解决画图和识图问题(其中以识图为主),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该课程的教学很抽象,教学过程中非常需要理论联系实践。

2,现行教材主要内容分析

教学过程中,虽然我们尝试使用过几种不同版本的教材,但目前各类中职学校选用的《机械制图》教材基本上都包含了以下这些内容,国家标准在制图上的基本规定,正投影法和三视图的投影规律,组合体视图的读图方法,图样的表达方法,常用件的表示法,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内容等等。其中三视图的投影规律,组合体视图的读图方法,零件图的内容等是该教材中的教学重点所在。

3,学生学习结果分析

近几年,我连续担任了几届学生的《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虽经努力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但由于该课程以及我们学生的特点,学生学习后的掌握情况不太满意。每届总有部分学生接近一无所获。当然,由于方法的改进,学生的学习结果还是有较为可喜的进步。

4,教学革新 1)课程内容的改革

根据前面所述中职学生的特点,结合中职毕业生在工作中的实际需要,实际教学中课程教学内容要尽量降低难度,毕竟,这些十五、六岁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还不足,学好这门课还是存在较大的难度的。想当初我们在上大学时,学习该课程时尚有许多同学感到很吃力,何况他们呢!所以我们要以“必需”、“够用”为出发点,精简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注重实践训练,加强与机械专业其它相关课程联系精密的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识读和应用图样的能力,以会“读”为学习的主要目标,学以致用,以适应企业需要。

为此,教学中我们对有些内容进行了舍取和简化。如在讲授常用件的特殊表示法时,结合企业要求,我认为学生只要能弄明白图样上相关常用件的含义就行了,具体参数的解释在《机械基础》等相关课程中有专门的阐述,无需更深的了解。至于轴测图部分的内容,它主要是帮助我们空间想象的,时间不允许的时候可以不去了解。

2)教学方法的改革  实物制造教学法

中职学生的生源特点,注定要求我们必须采用不同于普通高中的教学方法。他们的智力类型更适合于“行动课程”的学习,即适合动手操作、现场实践、手脑并用的技能性知识的学习。这种学习方法不仅仅适用于技术能力的培养过程,对专业基础学科的学习也是非常有用的。如在讲解组合体特别是切割类的组合体-2 的投影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图形分析的步骤,运用切割类组合体的读图方法,采用橡皮泥、土豆、萝卜、或泡沫塑料等材料让学生一步步完成该形体的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完成对该图样的识读。与此同时,当学生完成上述制作后,结合学生制作的实体,对相应的点线面投影加以分析、讲解,又加深了学生对教材中点线面正投影法投影规律的理解。这种教学过程设计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教学中的动手过程里也包含了部分机械加工工艺的知识,通过制作的完成,为以后加工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帮助。

 模型——图形对应法

在三视图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参照大量不同的实物模型,绘制出各模型对应的三视图,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将它们对应起来,以此来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促使他们能更进一步地理解以正投影法为理论支持的三视图的投影规律。

当然,模型的使用,不仅仅只作为教师的教具,我们要让它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我们要把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揣摩,让学生去理解,让学生学会用视图去表达这些模型实体,或把模型和相应的视图表达建立起一一对应关系。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只做教学中的指导者,做问题的制造者,做学生学习的咨询对象,做学习结果的评判者。

 加强校企合作,充分运用企业课堂

企业生产中有许多与产品生产相关的零件图纸,这些技术图纸应该说是较为规范的,表达较为合理,清晰,是经过企业生产实践检验了的。让我们的学生经常进入企业实地学习,把企业生产的零件(实物)和相应的图纸文件进行比较,潜移默化地建立起两者之间的关系,达到综合学习的目的。

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模型的使用使得学生在学习有些内容时变得相对容易,但有时受到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把有关知识都用模型表达清楚。有时多媒体的运用比模型更能起到效果。比如我们在讲解两个圆柱体正交形成相贯线的知识时,完全可以把由不同直径的圆柱体相贯而形成相贯线的几种情况用动态的课件制作出来,通过多媒体演示这种规律,让学生学习。又如我们在学习截交线知识时,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演示出一平面沿不同位置截过一基本体后的各种情况下所形成的截交线的-3 形状,这样就能让学生能非常直观地理解这部分知识。

 加强课程之间的知识衔接

《机械制图》这门课程,作为教学,正投影法是理论基础,读懂三视图的目的是为了建立起良好的空间构造能力,为识读图样打下基础。而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能够独立完成对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识读。这就说明光有空间想象力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能掌握那些图样中所能表达的其它有用信息。比如我们要能通过图纸了解相关的尺寸基准的知识、尺寸公差的含义、形位公差的含义、表面粗糙度含义的等等,这些内容的掌握一定要用“加工”的概念来加以演绎。离开了相关知识的支撑,这部分内容就变成空中楼阁,难以理解。

机械效率教学反思 篇5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一开始先借助在吃桃时我们吃的是外面的果肉,而桃核对我们来说是无用的,然后举例:端着碗喝稀饭时对碗和对稀饭做的功哪部分是有用的,哪部分是无用的。然后引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并强调找有用功时一定要看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对我们有用的就是有用功,对我们没有用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就是总功。这样用生活中的例子,更贴进学生的实际,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学生就容易接受。

然后通过几个实例比如用桶在井里提水时有用功是哪一部分,当桶掉到水里我们要把它捞上来时有用功又是哪一部分,两次虽然都是提水和水桶,但是目的不同有用功部分也不一样,帮助学生巩固三个基本概念,学生理解的还不错。

但是机械效率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通过做题发现很多同学把机械效率和功率混为一谈,在计算机械效率时,对于有用功和总功的计算应用太机械,不会灵活变通,还需要在遇到相应的题目时对这部分进行扩展。

机械效率教学反思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本节内容是第九章《机械与人》当中的第五节,教材在之前已经安排了有关于各种简单机械和功的内容学习,《机械效率》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也可以说是对这些内容的综合分析和实际应用,体现了物理知识最终要服务于生产和生活的理念。

(二)教材内容:

本节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2、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3、探究“滑轮的机械效率”实验。

(三)学生分析:

从学生方面来看,由于机械效率概念涉及到“总功”、“有用功”、“额外功”等概念,而功的概念本身又比较抽象,因而要区分并理解这些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要能轻松自如地解决有关机械效率的问题,关键是真正弄清有关概念,并能正确地加以区分,所以本教学设计以及实际教学中在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理解上花的时间比较多。

二、教学过程:

(一)创建情景引入

本节课由教师演示实验中直接用手拉和用动滑轮拉所做的功,引导学生分析计算两次做功的不同,从而引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通过简单的实验,创建直观的情境,让学生从简单内容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二)自然连贯过度

本节课内容在每个知识点之间都能注意承上启下,在学习了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后,自然的过度到对现实案例中的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分析,分析完后,有对三种搬砂方案中的额外功进行比较,对三种方案的优劣进行比较,自然的过渡到机械效率这个知识点.在机械效率这个知识点上,按“定义→公式→例题→练习→现实中的机械效率分析”物理知识点学习的一般顺序进行。再由”不同机械效率不同,那么同种机械效率相同吗?”马上就进入了第二个主要知识点“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因素的学习。

这样设计体现了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计算让学生经历了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获得更深刻的感性认识,同时也突出了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

(三)有效突破难点

1、突破对三种功的理解,我安排了对几种功进行分析的练习:

(1)讨论:用水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所做的功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的时候,捞上的桶里带了一些水,这种情况下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

通过讨论,既让学生巩固了基本概念的掌握,又让学生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应用到基本问题上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2)引导学生讨论运沙的例子,加深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概念的理解。

这样进一步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突出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并为后面的教学让学生自然得出机械效率概念打下基础。

2、对机械效率的突破

安排了例题和练习题熟悉和巩固机械效率的公式和使用,同时狭义个知识点中安排了学生对三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计算,也在一次熟练机械效率的计算。

这两个题目不仅巩固知识、强调本节课的重点之外,也为后面的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做好了铺垫。

3、对影响滑轮机械效率的因素的突破

这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实验开始前通过设疑——猜想,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实验过程以教师引导、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形式展开,让学生经历“提问—猜想—实验—归纳—交流”的学习过程。

通过结合具体生活事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和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又可从中学会分析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四)精心设计作业

1、完成该同学三次搬砂的各种功的计算和机械效率的计算。

2、利用网络了解和收集生产中的各种机械的效率,以及通过什么途径来提高机械效率?

第一题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第二题则强调知识的延伸。既有对新知识的巩固,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拓展认知领域。

三、课堂重构

(一)存在问题:

本接课安排的内容较多,可以考虑用两个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学生参与较积极,但学生的参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生自己饿参与和发挥不过,学习过程学生自己的探索较少。由于准备时间比较仓促教案中有出现一个地方漏字。

(二)课堂重构:

机械钟摆教学反思 篇6

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教学中学会反思,又如何在反思中学会教学呢?在逐步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实践中,我对自己以前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设计进行了逐一反思,对那些曾经被自己视为经验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设计进行了重新审视,前后比较产生的巨大落差让我感触颇深。

一、从研究教学的重点问题入手进行教学反思

汽车机械识图是汽车修理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机械识图的课堂教学中,中职学生的绘画、识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待提高。因此,教师应对重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反思,找出不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挖掘其中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不妥之处,发现其不适应新的教学理念的方式方法,以便在以后教学中改进,这是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关键所在。

可以采取的具体方法是:收集自己在机械识图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对课堂教学中不易突破的难点、重点进行专项研究,探寻一种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新教学方法,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教师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比如:在汽车机械识图的教学中,已知两视图补画第三视图是机械识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刚开始教学时,学生的空间感较差,补画三视图感觉无从下手,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根据已给的两视图分析物体的结构特征、尺寸、位置和方位关系并想象出其空间形状,并逐步补画出三视图,我通过对自己教学设计的不断反思、总结、归纳、实践,采取实物模型展示和多媒体动画展示的课堂教学设计,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三视图的形成过程,学生对该物体的结构特征有深刻的感知,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从而正确补画出第三视图,达到突破知识重点和难点的目的。

二、与学生在课堂交流中进行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有时与学生的一个简短的对话,一个小小的问题,都有可能是教学的遗漏和疏忽,都有可能是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只有我们细心注意教学中的细节,挖掘其中隐藏的教学观念的问题,通过对学生的对话、沟通,进行教学观念的反思,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三、在自我反问中进行教学反思

“反躬自省”是我国古代先贤对现代教学的先见之明,“反躬自省”就是自我反思,这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自我观察、检验、修正的一种重要反思方式,也是进行教学自我评价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在自我反问中进行教学反思,可以明确反思的方向,有利于教学经验的归纳、总结。反思方式可以采取自我提问的方式,比如:“学生已经拥有哪些机械识图的知识?”“这节课可以给学生讲授哪些知识?”“学生可能接受哪些知识?”“教师可以拓展哪些机械识图的知识?”“怎样依据新的教学理念进行学生容易接受、理解的课堂设计呢?”“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知识中会预计出现什么情况?”“课堂出现没有预计的情况如何处理?”等等。采取自我提问的方式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在课堂教学案例中进行教学反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远过矣”。教师可以在充分理解新课堂理念的基础上,收集、归纳、整理其他教师的教学案例,对其教学案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反思、探究。比如:对案例中课堂教学采取的方式,课堂教学设计的活动,以及课堂教学采取的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发掘其中值得借鉴的地方,总结其中的不足,拓展思维方式,改进自己的教学。

五、在教学总结和记载中进行教学反思

“吾日三省吾身”,一个责任心较强的教师,完成了一天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后,往往会暗自思考:自己的教学有没有什么遗漏的地方?教学重点、难点是否突破?教学设计、教学安排是否合理?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清楚?学生学习情绪、学习兴趣高不高?学生学习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没有?应用新的教育教学手段没有?怎样简化课堂教学手段,使教学变得清晰、简单、易懂、易学?自己的教学方法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养成随时总结、随时记录、随时答疑的习惯,长期坚持必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并通过累积的经验随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综上所述,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必经环节,也是提高教师学科专业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效果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只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积累,才能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迅速提升,才能成为学生爱戴、家长信赖、学校推崇、富有经验和智慧的优秀老师。

参考文献

[1]胡建生主编.机械制图.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机械效率》的教学反思 篇7

利用多媒体设计了合适的情景,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引入:设计了一个情景,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哪是“有用功”,什么是“额外功”,最后再明白“机械效率”的概念。进行新课时: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书上图15.2--1中三种方案,每一种方案中人做了多少功?(书上没有这个要求,但这个问题对前一个节“功”的知识是个很好的巩固,对本节内容:“有用功、总功、额外功”概念的理解很有益)。2、什么是有用功?总功?额外功?机械效率?3、在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如何计算有用功,总功?需得测量哪几个物理量?如果要是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又得测出哪几个物理量?(这个问题是课后练习题)4、实验探究斜面是越缓机械效率高还是越陡机械效率高?

本节书涉及的计算较多,因此设计了足够的题目让学生得到及时的练习巩固。

对教法学法的反思:

主要以练习法、讲授法和讨论法进行。根据实例讲授了概念后,让学生练习“课题导学”上相应的内容。学生自己完成问题后,(效率不高,因为有不少学生纯粹是在等时间,没有对问题做真正的思考),我结合问题,把本节内容做了系统讲解。重点是讲了书上图15。2--1中分别做了多少有用功,总功,进一步算了机械效率。当时我在想这几个概念不难理解。于是要求学生自己看书上的例题,我没讲。

实验演示法:今天上课前我首先给学生 “斜面的机械效率”实验。用了大约10分钟,并让学生自己计算有用功和总功。当时有4名学生演板,结果有两名学生做错。我又对错误做了简单分析。处理完了课后练习题。作了一个小检测。

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课堂小测》的结果为:两个班分别只有32名和344名学生做全对。我在认真分析这些题目,真的不难,最多只有一个过渡量,有很多只是套公式。学生错在对物理量的理解上,比如有一个题目是说:把一重为3600N的货物提高到4米的高处,额外功是9600J,则这个起重机的有用功是多少?总功是多少?机械效率是多少? 这个题目,学生不理解“对货物作的功就是有用功”,所以做错了。还有一个“一个质量为50kg的货物放在350kg的雪橇上,用马拉到3000m的工地上,已知雪橇和雪地的摩擦力是800N,求马做的功是多少?”有半数以上的学生不是用马的拉力等于摩擦力来算功的大小,而是算出重力来乘以通过的距离。拉力和摩擦力的关系在前面训练过多次,学生应该能理解,可在这题目计算中学生总找不出“用什么力来乘以距离”来。结果又错了。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教学反思 篇8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教学反思1

1.教材中关于机械运动的描述十分容易,但是对于同学来说却很抽象,因此本节课的开篇,我通过一些教学视频的利用,直观生动的使同学对于运动的熟悉变得很轻松,在此基础上,我带领同学做了一个在同学闭眼过程中推断我是否运动了的小试验,让同学真正的懂得,我们所认为的运动或者静止,就是按照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作为推断依据的,从而轻松突破这一难点。

2.在此基础上,我通过引导同学探讨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是相对而言的?如何推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先让同学通过看书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感知,再结合其次段视频的观察,最后让同学通过小组举行学习、沟通,并要求同学人人都要发言,我在各组间巡察指导。看到学生们都能够举出无数日常生活中现象和实例来说明上面的问题,是同学真正懂得了,我们所说的运动或静止都是依据情境中的某个特定的物体来说的,依据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今儿说明白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是相对而言的。再通过全班的汇报、总结。老师做容易的概述,并协助同学准时的订正在沟通中浮现的错误或片面的熟悉。同时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概括出参照物的概念、参照物挑选的办法及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等学问。这一节课整教学过程中同学都处在一种高兴的状态之中,学习效率很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足之处:

因为受课堂时光的限制,对于相对性的研究没有更多的深化,部分同学对这一学问的熟悉还不够。在喧闹的研究之后,没能给同学一定的静思时光,让同学重新理解这一问题和学问点。在同学的作业中仍然发觉参照物挑选不明,推断错误的现象。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教学反思2

初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二、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物理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

在新课程内容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建立起协作的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取长补短。

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学习、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授课中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趣闻和物理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物理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启于思,思启于问”。在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这样: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的养育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殿堂,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有了探索新知识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有了亲身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物理教学反思才具有它真正功效。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教学反思3

一、课堂教学程序各环节的思考及完成情况

1、在课堂引入环节,老师拿一个杯子,提请学生思考杯子的运动,相对于地面是运动还是静止?以人为参照物,是运动还是静止呢?然后讲了我们既可以说杯子是运动的也可以说杯子是静止的。本环节意图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引入课题《机械运动》,又提前做了知识回顾的第3题。

2、在“基本知识回顾”环节,采用了点名提问的方法,询问了十名学生。学案上的题只有5道,但是在长度的估读问题中,学生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用了诸于“mm、最小值、最小值的下面”等不规范词语。问了三个学生后,仍然获得不了我心目中的理想答案,只好将课本上的“分度值的下一位”指明了。

在辨别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时,列举了几个例子,又问了两名学生。

为了解决单位换算的格式,也为将来运用P=Fv计算做铺垫,我让一名学生演板计算过程,并出了18km/h=m/s,强调了组合单位的换算途径。

二、关于以后对于类似本节复习课的思考

1、知识勾勒方法较好,能在短时间内展现主体基础知识,节约了时间又到边到角;从授课完毕后看来,时间还是花长了一些,有些如“长度的估读”和“速度两种单位换算”可以更简洁明了以缩短时间。

2、从课后完成反馈练习上面看来,突破相对运动研究对象这个问题时,解决得不够好。当时应该举出“月亮走,我也走”等例子,联系言语情景回答问题的。

3、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没有进行,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来求平均速度虽然简单,但也是要求掌握的重要知识。这个点在复习时是个缺陷,下次要补充要改正,给予学生完整的东西。

4、由三个物体之间的运动情形来判断他们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问题,没有指导他们方法。只要抓住相对于地面静止物体的描述做突破口,从题干中有诸如“看到建筑物向南”“树木向东”等语句,决定一个的运动状态后,再顺藤摸瓜得到解答。

5、没有进行小结环节。从区推广的模式来评价,要有个归纳小结环节。我在课堂的最后时间内,将时间让学生进行训练了,而没有对复习过的知识简单归纳,也算得上一个不完整之处。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教学反思4

本课程是八年级物理教材中第二章第一节课,在知识的要求上,主要是“知道”和“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不多,但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如何恰到好处的设计好教学,让学生能有较高的兴趣来参与教学活动;如何深入浅出的教学,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物理,这是两个很重要的问题,解决的好,就能上好这节课。同时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的科学规律解决问题,还要让学生初步领略到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形成对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共处的情感。

作为一节概念课,如果只是死板的表达知识内容并加以一些练习,效果可能是不会太好。本课程教学设计,从实际出发,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出发,通过例子,引导学生从实例中总结出规律,引发对规律的思考,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并且在解决一些实际的例子的时候,掌握对知识的运用。课堂上,用多样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对学生的感官予以较为强烈的刺激,加深其对知识的印象。

上一篇:按要求改写句子五年级下一篇:大班主题教案《玩缸》含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