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业与泡沫经济

2024-1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房地产业与泡沫经济(共8篇)

房地产业与泡沫经济 篇1

要弄清房地产业与泡沫经济的关系,首先要搞清泡沫经济的涵义。

什么叫泡沫经济?《辞海》(1999年版)中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解释。该书写道:“泡沫经济: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泡沫经济主要是指虚拟资本过度增长而言的。所谓虚拟资本,是指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并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如企业股票或国家发行的债券等。虚拟资本有相当大的经济泡沫,虚拟资本的过度增长和相关交易持续膨胀,与实际资本脱离越来越远,形成泡沫经济,最终股票价格暴跌,导致泡沫破灭,造成社会经济震荡。

(2)地价飞涨,也是泡沫经济的一种表现。如果地价飞涨,脱离土地实际价值越来越远,便会形成泡沫经济,一旦泡沫破灭,地价暴跌,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危害。

(3)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正常情况下,资金的运动应当反映实体资本和实业部门的运动状况。只要金融存在,金融投机就必然存在。但如果金融投机交易过度膨胀,同实体资本和实业部门的成长脱离越来越远,便会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形成泡沫经济。

(4)泡沫经济与经济泡沫既有区别,又有一定联系。经济泡沫是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所谓经济泡沫是指经济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非实体经济因素,如金融证券、债券、地价和金融投机交易等,只要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中,对活跃市场经济有利。只有当经济泡沫过多,过度膨胀,严重脱离实体资本和实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会演变成虚假繁荣的泡沫经济。可见,泡沫经济是个贬义词,而经济泡沫则是个中性范畴。所以,不能把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简单地划等号,既要承认经济泡沫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又要防止经济泡沫过度膨胀演变成泡沫经济。

二、经济泡沫的利与弊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经济泡沫之所以会长期存在,是有它的客观原因的,主要是由其作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

一方面,经济泡沫的存在有利于资本集中,促进竞争,活跃市场,繁荣经济。

另一方面,也应清醒地看到,经济泡沫中的不实因素和投机因素,又存在着消极成分。

三、房地产业与泡沫经济的关系

在搞清了泡沫经济的涵义以及泡沫的利与弊之后,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研究房地产业与泡沫经济的关系这个主题了。研究的结果是:

1、房地产业本质上是实体经济和实业部门,其本身决不是泡沫经济。

首先从房地产的属性来看,房地产是不动产,房地产商品兼有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双重属性,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实实在在的实体产品,同金融证券(包括股票、债券)仅仅是收益权利证书相比,根本不同,它本身并不是泡沫经济。

其次,房地产业部门是实业部门。它同金融证券等虚拟资本也是根本不同的,谈不上泡沫经济。

再次,房地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属于先导性、基础性产业,处于主导产业地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发达国家内生产总值中,房地产增加值一般要占到10%左右。房地产业以其产业关联度强、带动系数大的特点,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事实已经证明,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业的兴旺发达,是我国经济繁荣的标志之一,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所谓虚假繁荣的“泡沫经济的第二次高潮”。

2、房地产业也含有某些经济泡沫成分,如果任其膨胀,也存在着发展成为泡沫经济的危险性。

应当承认,房地产业成长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经济泡沫,主要表现在:

(1)地产价格泡沫。如前所述,土地价格由于其稀缺性和市场需求无限性的拉动作用,及其土地市场投机炒作,会出现虚涨,这种虚涨的部分就属于经济泡沫。如果土地价格成倍、甚至几十倍地飞涨,就会发展成泡沫经济。如日本的地产价格暴涨就是鲜明的例证。日本六大城市的地价指数,在上世纪80年代的10年间上涨了5倍,地价市值总额高达4000万亿日元,相当于美国地价总值的4倍,土地单价为美国的100倍。1991年以后地价暴跌,泡沫破灭,至今经济尚未恢复过来。地价虚涨是不能持久的,在一定阶段便会破灭。

(2)房屋空置泡沫。在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中,商品房供给超过市场需求,超过部门的供给增长属于虚长,构成经济泡沫。按照通用的国际经验数据,商品房空置率达10%以内时,这种经济泡沫是正常的。如果超越过多,引起严重的供给过剩,形成泡沫经济,导致房价猛跌,开发商遭受巨大损失甚至破产倒闭,失业率上升,经济混乱,社会动荡。

(3)房地产投资泡沫。一般规律,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应与房地产消费增长率相适应,力求平衡供求关系。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阶段,百业待兴,房地产投资增长率略大于消费增长率,形成供略大于求的市场局面,对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和刺激经济增长是有利的。只有当房地产投资过度膨胀,商品房严重滞销,造成还贷困难,连带引起金融危机时,才形成泡沫经济破灭。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泰国就是一例。

(4)房价虚涨泡沫。房价是与地价相联系的,房价泡沫与地价泡沫密切相关。此外,开发商对利润的期望值过高,人为抬高房价,也会形成经济泡沫。如果房价飞涨,开发商攫取暴利,购房者难以承受,由此也会形成房地产泡沫经济。

可见,房地产确有经济泡沫,存在着发展成为泡沫经济的可能性。但绝不能把房地产业等同于泡沫经济。

3、房地产经济泡沫的存在有利有弊,关键在于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避免出现泡沫经济,导致大起大落的波动和震荡。适度的经济泡沫,例如土地价格微幅上扬、房价稳中有升、房地产开发投资高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商品房供给略大于市场需求等等,对活跃经济,促进竞争,推动房地产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是有利的。同整个国民经济一样,没有一点泡沫房地产业是不能繁荣的。而如果泡沫过多,过于膨胀,造成虚假繁荣则是不利的。关键在于要控制这些经济泡沫过度膨胀,不致形成为泡沫经济,带来严重危害。

四、辩证地看待当前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形势

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形势究竟处于什么状态,是否已达到泡沫经济程度?这不是凭印象可以判别的,而是必须按照实际数据科学地进行评价。

衡量房地产市场形势必须树立一些基本标准。笔者认为,首先要看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状况的适应度;其次要看商品房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态;再次,要看商品房价格的波动状况及其走势。只有抓住了这些基本标准,才能进行正确判别。

以上述基本标准来衡量,当前上海房地产市场,适应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要求,主流是处于持续发展的繁荣阶段。其主要标志是:

(1)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基本平衡,求略大于供,呈现出供求两旺的态势。据上海市房地产交易中心、上海市统计局发布的2002年1~6月房地产市场信息数据汇总资料,已登记的商品房预售面积1230.14万平方米,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49.9%,批准的预售面积(1138.86万平方米)与实际预售面积之比为1∶1.08,实际预售面积略大于批准预售面积。已登记的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19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5%,大大超过商品房竣工面积(468.51万平方米)。不少优质楼盘,出现少有的排队购房现象。前几年累积的空置房逐步消化,大幅减少。住宅市场旺盛的需求,拉动着上海房地产市场出现繁荣的局面。

(2)存量房交易大幅增长,向着房地产市场主体的方向发展。2002年1~6月,已登记的存量房买卖面积达到811.23万平方米,同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1%。日渐接近增量房交易,部分区内存量房产交易量已超过增量房交易量。预示着上海的房地产市场逐步成熟。

(3)房地产开发投资更趋理性化,市场基础扎实。与20世纪90年代初那种不顾市场需求、盲目开发的情况不同,如今的房地产开发商普遍比较重视市场调研和目标市场定位,使房地产投资开发牢固地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可以说属于市场需求拉动型投资扩张。2002年1~6月的上海房地产开发投资额达到355.36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45.3%,预计全年将超过700亿元,这对拉动投资需求,平衡供求,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是有益的。

(4)商品房价格稳中有升,基本合理。2001年上海的房价上升了8%左右,2002年上半年上涨了5.8%。从其成因来分析,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楼盘品质提高、环境改善,成本推进型上升:二是居民收入提高,消费结构转换形成的需求收入弹性促进型上升;三是商品房阶段性、暂时性供不应求的需求拉动型上升。2001年上海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9.9%,而房价的增幅仍低于收入增长幅度。从长期发展趋势看,房价稳中有升是符合市场经济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也是合理的,它恰恰是房地产业景气的重要标志之一。

通常人们喜欢用“冷”和“热”来形容房地产市场状态,这种通俗的说法容易引起误解,是不科学的。正确的提法应当用繁荣还是衰退,即景气度来表示。当前的上海房地产市场处于正常发展的佳境状态,如果从房地产经济周期角度看,则是繁荣阶段的高峰期,笔者预测还会延续二三年时间。那种把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扣上“泡沫经济”的帽子是站不住脚的。

当然,也应当看到当前的上海房地产市场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出现了一些泡沫过多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1)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过猛,隐含着再次出现供给过剩的危险。从现在开始就应适当控制土地供应量和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

(2)商品房开发结构过于向高档房倾斜,中低档住宅开发不足。要积极引导开发商多建中价位住宅,避免结构失调。

(3)房价涨幅偏大,经济泡沫成分渐增。要尽力避免房价大起大落的波动引起的震荡。

房地产业与泡沫经济 篇2

要弄清房地产业与泡沫经济的关系, 首先要搞清泡沫经济的涵义。

什么叫泡沫经济?《辞海》 (1999年版) 中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解释。该书写道:“泡沫经济: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 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 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 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 最后必定泡沫破灭, 导致社会震荡, 甚至经济崩溃。”

从这个定义中,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泡沫经济主要是指虚拟资本过度增长而言的。所谓虚拟资本, 是指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 并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 如企业股票或国家发行的债券等。虚拟资本有相当大的经济泡沫, 虚拟资本的过度增长和相关交易持续膨胀, 与实际资本脱离越来越远, 形成泡沫经济, 最终股票价格暴跌, 导致泡沫破灭, 造成社会经济震荡。

地价飞涨, 也是泡沫经济的一种表现。如果地价飞涨, 脱离土地实际价值越来越远, 便会形成泡沫经济, 一旦泡沫破灭, 地价暴跌, 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危害。

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正常情况下, 资金的运动应当反映实体资本和实业部门的运动状况。只要金融存在, 金融投机就必然存在。但如果金融投机交易过度膨胀, 同实体资本和实业部门的成长脱离越来越远, 便会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 形成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与经济泡沫既有区别, 又有一定联系。经济泡沫是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所谓经济泡沫是指经济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非实体经济因素, 如金融证券、债券、地价和金融投机交易等, 只要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中, 对活跃市场经济有利。只有当经济泡沫过多, 过度膨胀, 严重脱离实体资本和实业发展需要的时候, 才会演变成虚假繁荣的泡沫经济。可见, 泡沫经济是个贬义词, 而经济泡沫则是个中性范畴。所以, 不能把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简单地划等号, 既要承认经济泡沫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又要防止经济泡沫过度膨胀演变成泡沫经济。

2 经济泡沫的利与弊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经济泡沫之所以会长期存在, 是有它的客观原因的, 主要是由其作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

一方面, 经济泡沫的存在有利于资本集中, 促进竞争, 活跃市场, 繁荣经济。

另一方面, 也应清醒地看到, 经济泡沫中的不实因素和投机因素, 又存在着消极成分。

3 房地产业与泡沫经济的关系

在搞清了泡沫经济的涵义以及泡沫的利与弊之后, 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研究房地产业与泡沫经济的关系这个主题了。研究的结果是:

3.1 房地产业本质上是实体经济和实业部门, 其本身决不是泡沫经济。

首先从房地产的属性来看, 房地产是不动产, 房地产商品兼有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双重属性, 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实实在在的实体产品, 同金融证券 (包括股票、债券) 仅仅是收益权利证书相比, 根本不同, 它本身并不是泡沫经济。

其次, 房地产业部门是实业部门。它同金融证券等虚拟资本也是根本不同的, 谈不上泡沫经济。

再次, 房地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属于先导性、基础性产业, 处于主导产业地位, 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发达国家内生产总值中, 房地产增加值一般要占到10%左右。房地产业以其产业关联度强、带动系数大的特点, 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事实已经证明, 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业的兴旺发达, 是我国经济繁荣的标志之一, 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所谓虚假繁荣的“泡沫经济的第二次高潮”。

3.2 房地产业也含有某些经济泡沫成分, 如果任其膨胀, 也存在着发展成为泡沫经济的危险性。

应当承认, 房地产业成长过程中, 确实存在着一些经济泡沫, 主要表现在:

地产价格泡沫。如前所述, 土地价格由于其稀缺性和市场需求无限性的拉动作用, 及其土地市场投机炒作, 会出现虚涨, 这种虚涨的部分就属于经济泡沫。如果土地价格成倍、甚至几十倍地飞涨, 就会发展成泡沫经济。如日本的地产价格暴涨就是鲜明的例证。日本六大城市的地价指数, 在上世纪80年代的10年间上涨了5倍, 地价市值总额高达4000万亿日元, 相当于美国地价总值的4倍, 土地单价为美国的100倍。1991年以后地价暴跌, 泡沫破灭, 至今经济尚未恢复过来。地价虚涨是不能持久的, 在一定阶段便会破灭。

房屋空置泡沫。在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中, 商品房供给超过市场需求, 超过部门的供给增长属于虚长, 构成经济泡沫。按照通用的国际经验数据, 商品房空置率达10%以内时, 这种经济泡沫是正常的。如果超越过多, 引起严重的供给过剩, 形成泡沫经济, 导致房价猛跌, 开发商遭受巨大损失甚至破产倒闭, 失业率上升, 经济混乱, 社会动荡。

房地产投资泡沫。一般规律, 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应与房地产消费增长率相适应, 力求平衡供求关系。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阶段, 百业待兴, 房地产投资增长率略大于消费增长率, 形成供略大于求的市场局面, 对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和刺激经济增长是有利的。只有当房地产投资过度膨胀, 商品房严重滞销, 造成还贷困难, 连带引起金融危机时, 才形成泡沫经济破灭。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泰国就是一例。

房价虚涨泡沫。房价是与地价相联系的, 房价泡沫与地价泡沫密切相关。此外, 开发商对利润的期望值过高, 人为抬高房价, 也会形成经济泡沫。如果房价飞涨, 开发商攫取暴利, 购房者难以承受, 由此也会形成房地产泡沫经济。

可见, 房地产确有经济泡沫, 存在着发展成为泡沫经济的可能性。但绝不能把房地产业等同于泡沫经济。

3.3 房地产经济泡沫的存在有利有弊, 关键

房地产业与经济发展探析 篇3

关键词:房地产;房地产泡沫;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一、房地产业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作为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和先导型产业,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对GDP增长贡献很大。2003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6%,2005年之后基本能保持在10%左右。而这一比例在大城市中数额更大,北京市2009年GDP为11865.9亿元,商品房销售额为3259.66亿元,占GDP的27.47%。另一方面,房地产业的支柱作用在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上进一步得以表现,受危机冲击之后房地产业的迅速回暖,2009年商品房销售额占GDP的百分比达到13.01%,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复苏。可以看出,目前房地产业己经发展成为当今中国各大城市的支柱产业,在推动中国近年来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二)房地产业能带动大量相关产业发展

房地产业具有高关联度和强带动力的特点。其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之间的高度关联性使得它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建筑、建材、冶金、化工、纺织、仪表、家具、家用电器、金融保险、商业服务等众多产业的发展。

二、房地产泡沫

(一)房地产泡沫产生的原因

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是房价的有力支撑。人口增长、城镇化带来的城镇人口增加和投资性需求等都导致对房地产的需求不断迅速增长;而房地产供给却受土地这一稀缺资源的限制,无法跟上需求的快速增长。供给和需求的差距导致了人们对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的预期。

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房地产本身的资本价值,致使银行贷款的信用过度供给,大量的资金从银行流出。而我国金融体系发展不健全。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是吸收流动性的三大市场。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中,债券市场规模最大,一般为股市规模的数倍,中国债券市场规模尚小,以国债和金融债券为主,主要参与者是大型金融机构,普通投资者不能参与,资金吸收能力有限。经过近20 年的发展,我国股票市场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多层次的市场体系,为企业融资、吸收流动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2007 年股市泡沫破裂,大量资金流出股市[2]。在这样的背景下,从银行流出的大量资金只能涌入房地产市场。

上涨的预期和涌入的资金为房地产投机行为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大量的投机行为无疑会不断炒高房价,使其严重偏离商品价值,泡沫不断扩大。

此外,土地价格不断上涨是房地产泡沫的又一诱因。多数地方政府把土地出让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渠道,通过高价出让土地,获得建设资金。土地财政模式,把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绑到了一起,一旦房地产市场回落,除其他相关企业受影响外,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和各个阶段税费收入都将大幅下滑,部分对土地依赖性强的地方政府将面临入不敷出的境地。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地方政府全力支持房地产业发展,增强了地价上升预期,推动房地产业泡沫化[1]。

三、房地产泡沫的危害

房地產泡沫带来的经济威胁和社会危害是显然且多样的,这里提主要的几点。

其一,高房价透支了未来,在两个方面抑制了消费。一是让许多购房人提前消费了未来的收入,而房地产商接受了转移来的收入,却未能承担起继续消费的责任。二是让许多梦想购房的人,开始增加储蓄,减少消费。高房价套牢了中国当前及未来的可支配收入,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长期难以发挥[2]。

其二,由于GDP、相关产业和政府财政收入对房地产业的高依赖程度,泡沫一旦破裂,会影响到经济增长、与房地产有关的众多实体行业和政府财政状况,使我国经济陷入停滞。

其三,巨额的银行贷款时刻威胁着我国的资本市场。一旦泡沫破裂,房地产价格暴跌,必然导致银行贷款无法收回,巨额的坏账最终会使我国以银行业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崩溃。

其四,高房价不利于民生建设,大部分人买不到房的焦虑会降低社会安全感,从而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和安全。

四、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政策

2005年,提出抑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的八项措施(简称“国八条”),建立政府负责制,将稳定住房价格提升到政治高度。

2008年,得益于前期调控和金融危机,房地产投资迅速减少,国际热钱纷纷撤出,房地产市场进入观望状态,成交量日减,房价也有所下降。但为应对金融危机、保持GDP增长,08年后半年,政策松动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银行利率下调,大量资金从银行涌入房地产使房价迅速反弹。

2010年,应对完危机过后,政策重新转为抑制房价,出台“国十条”,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政策”。但由于各级部门的落实问题和房地产市场的复杂实况,国十条的威力未能完全释放。

自2010年至今,政策一直保持紧缩,房价也在小幅上涨中逐渐趋于稳定。

国家的宏观调控其实是政府态度在民生和经济之间的博弈,从房价持续上涨的现状来看,经济在这场博弈中一直占上风,这也是为何年年调控房价却迟迟下不来的主要原因。当然,由于房地产业牵一发而动全身,调控本身就是一件难事,一旦力度过大,造成泡沫破裂,房价“硬着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都是极其有害的。另一方面,由于民生问题越来越凸显,影响到社会安定,近年来政策开始表现出倾向于民生的趋势,房地产政策也将保持紧缩状态。

参考文献:

[1]王培辉.中国房地产价格泡沫原因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03):39-44

通用航空产业与区域经济转型 篇4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的时期,国民经济以年均超过10%的速度高速增长,我国已经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之相适应的是,区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地方实力也在不断增强。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长期以来我国建立在投资和出口导向基础上的经济增长是难以持续的。一方面,由于片面强调投资规模,我国很多地区的投资和引资是粗放型的,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往往伴随着能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高污染、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产的低效率。而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强化和劳动力成本的快速攀升,这种投资带动型发展模式越来越不可持续。另一方面,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对出口过于依赖,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较高,经济发展爱外部环境影响过大。虽然当前世界经济已经走出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低谷,逐渐开始复苏,但是由于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全球经济形势仍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欧债危机还在不断“发酵”,我国的外贸环境仍然没有等到根本改善,过于依赖外需也不利于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鉴于以上情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的低碳化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同时尽量引导并扩大“内需”,以内需促增长已经成为我国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在相关产业中,通用航空由于产业链较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大,同时还具备科技含量高、能耗低、污染小、社会需求旺盛、产业带动作用大和进入门槛相对较低等特点,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选择。通用航空完全有理由成为我国继汽车产业之后,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龙头性产业。因此,基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对区域经济有着极大拉动作用的通用航空也日益成为地方政府重点支持和发展的新兴产业。

一、通用航空是区域发展的带动型产业

通用航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行业和先导型高新技术产业,是一国现代化、工业化、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必然成为区域发展的带动型产业。

通用航空产业科技含量高,其中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分支的通用飞机制造业和通用航空运营业高度集成了大量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这一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为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提供广阔空间。作为尖端技术发展与集成的引擎,通用航空的发展还有利于促进冶金、化工、材料、电子和机械加工等领域的技术进步,有助于促进与之相关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通用航空领域的高技术可以转移应用于广阔的非航空领域,带动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可以说,通用航空的发展对于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使区域经济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有着积极的作用,通用航空有望成为我国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中的“新兴增长点”。

二、依托通用航空能够形成区域新兴产业集群

从通用航空产业整体角度看,通用航空的发展涉及到通用飞机制造、通用航空企业运营、通用机场管理,通用飞机的采购、维修、融资、租赁、保险等诸多方面。其产业覆盖面极为广泛,通用航空的发展直接涉及投资、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通用航空的触角也延伸到制造、维修、销售、服务等多个领域。

如果从通用航空的产业链角度看,居于上游是通用航空制造业,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作为技术、资金、知识密集型行业,通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又会带动航空仪表、电子、信息等自身产业链上的其它行业的发展和创新。居于中游的是通用航空运营业,它直接为社会和经济各领域以及百姓的生产生活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通用航空服务的应用领域会更加广泛,其创造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会与日俱增。居于下游的是通用航空服务业,它是由与通用航空制造和运营相关联的客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所要求的一系列高时效、高附加值的服务组成。与通用航空密切相关的各类辅助、配套和支持性服务产业对于扩大就业、繁荣地区的服务经济也有重大作用。通用航空所带动的物流、地面服务、金融、保险、娱乐等行业的发展无疑也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添上浓重的一笔。通用航空服务业作为新兴产业,未来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必将日益突出。

通用航空作为一个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它不仅科技含量高、而且比汽车工业形成的产业链条还要长。通用航空的发展能够带动区域内一系列相关产业,尤其是通用航空产业上游航空制造业和下游航空服务业的迅猛发展。通用航空能

够在区域内形成多个重要的新兴产业集群。所有这些,使得通用航空已经成为具有长期发展前景的,能够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成长型和带动型产业。毫无疑问,通用航空必将成为区域经济振兴的“助推器”。

三、通用航空对区域内需有重大拉动作用

我国要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着力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力。2010年,我国人均GDP就达到4361美元,北京、上海、天津等部分省市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应急救援为代表的公益性通用航空需求,以各种作业飞行为代表的经济性通用航空需求,以私人娱乐飞行为代表的消费类通用航空需求不断增长。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广大民众对通用航空领域的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已积累到较高的程度,通用航空消费的需求日益增加。这种需求集中体现在私人娱乐飞行、旅游飞行、公务飞行、航空训练飞行、体验飞行等方面,通用航空的巨大市场潜力正在逐渐被激发出来。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一些区域,如: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企业、个人自行购置航空器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个人购买飞行器和相关消费需要也日益增多,部分地区在修建自用机场、发展配套航空消费产业等方面也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随着我国通用航空外部保障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尤其低空空域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各地通用航空需求必将会出现爆发式增长,引导和满足各类通用航空需求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扩大消费需求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鉴于通用航空对区域经济转型和持续发展的重大作用,目前我国相当多的地方政府已经认识到了发展通用航空产业的重要性,已经开始制定本地区的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将发展通用航空产业视为优化升级地区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家已批准西安、珠海成立国家级通用航空产业园,此外,很多城市也都在积极发展以制造为基础的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其目标都是以通用机场或产业园为中心,打造航空高科技制造业集聚,形成带动力和辐射力极强的通用航空经济区。重点发展通用航空制造、通用航空运营、航空物流、航空服务等相关产业,使通用航空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实现区域经济的成功转型和协调发展。

近年来,国家已经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作为重要工作,希望通过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辐射和带动了一大批与之相关的经济区域的共同成长,从而促进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发展。这也给通用航空的发展带来了一个良机。作为民用航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通用航空的发展也开始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上至国家下至地方,各层次的通用航空相关支持政策也在陆续出台。在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社会资金也开始逐步进入通用航空领域,通用航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发展氛围,通用航空发展所需的外部环境正在改善,以通用航空发展服务地方的社会经济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产业经济学主要理论与知识要点 篇5

主要理论:

1,新古典企业与现代企业的含义差异。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不把企业看作是一种组织,而是一个可行的生产计划集。企业被理解为生产函数。

现代企业理论:

企业本质是一种制度对于另一种制度的替代。

u

市场和企业是执行相同职能因而可以相互替代的配置资源的两种机制,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

2.哈佛学派SCP结构主义理论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分析框架,结构,行为与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因此,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3产业组织论上的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的思想差异。

v

SCP分析框架将市场中企业数量的多寡作为相对效率的改善程度的判定标准,认为随着企业数的增加能够接近完全竞争状况和理想的资源配置效率。

v

哈佛学派将市场结构作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重点。“结构主义者”

v

在具有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的产业中,由于存在着少数企业间的共谋、协调行为以及通过市场进入壁垒限制竞争的行为,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其结果往往是产生超额利润,破坏资源配置效率。

v

因此主张必须对这些产业采取企业分割、禁止兼并等直接作用于市场结构的公共政策,以恢复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秩序。

在分析框架中突出市场结构、在研究方法上偏重实证研究。

芝加哥学派认为: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长期的竞争均衡状态在现实中也是能够成立的。

芝加哥学派甚至认为,即使市场是垄断的或高集中寡占,只要市场绩效是良好的,政府规制就没有必要。

芝加哥学派特别注重判断集中及定价结果是否提高了效率,而不是像结构主义者那样只看是否损害了竞争。

批驳了哈佛学派的“集中度——利润率”假说,指出高集中产业中的高利润率是生产效率的结果。他们注重效率标准,坚信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由于芝加哥学派注重效率标准,因此信奉芝加哥学派理论的人通常被称为“效率主义者”。

4进入壁垒的构成要素。

绝对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政策法律制度、阻止进入策略行为

5企业规模与技术进步的关系。

熊彼特等人认为,大企业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最大;谢勒等人的观点完全相反,他们认为小企业在推动技

术进步方面的作用更大。

6产量决策模型中同时博弈与主导企业领先博弈的均衡差异及其原因、含意。

斯坦克尔伯格的均衡总产量大于古诺均衡总产量,而产业总利润小于古诺均衡的产业总利润。不过这里企业1的产量和利润都大于其在古诺均衡中的产量和利润,而企业2无论是产量和利润都比在古诺均衡中少多了。这当然是由于该模型中两企业所处地位不同的结果,企业1具有先行的主动,他把握住企业2的理性心理,从而选择较大的产量获得了优势。这就是所谓的“先动优势”。

7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

v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

v

产业结构优化过程就是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再配置,来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

8罗斯托的发展阶段论与主导产业、产业结构变迁的一般规律。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把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大规模高消费阶段,1971年又补充了第六个阶段即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在这六个阶段中,第三、六阶段是社会发展的两次“突变”,也是最有意义的阶段。

罗斯托认为,起飞是一个社会的历史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时期,是近代社会生活中的大分水岭。所谓“起飞阶段”,是指一种产业革命,它直接关系到生产方法的剧烈变革。从经济角度讲,起飞意味着工业化的开始或经济发展的开端,是一国经济从停滞落后向增长发达过渡的重要转折点。判断经济是否起飞的主要标志,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程度;而起飞阶段的重要特征,是一国开始实行工业化发展战略,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

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

罗斯托通过长期研究首先提出了主导产业及其扩散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他认为,无论在任何时期,甚至在一个已经成熟并继续成长的经济体系中,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够保持,是因为为数不多的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而且这种扩大又产生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对其他产业部门的作用,即产生了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包括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罗斯托的这些理论被称为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

产业结构的演进如下几种规律性:

一.

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中期,后期及后工业化时期。

二.

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进有以农业为主导、轻纺工业为主导、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低度加工型的工业为主导、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主导、信息产业为主导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其独特的规律。

三.

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四.

从产业结构演进的顺序看

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各阶段是难以逾越的,但各阶段的发展过程可以缩短。从演进角度看,后一阶段产业的发展是以前一阶段产业充分发展为基础的。

9主导产业含义与形成的条件。

从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的角度,我们可以把主导产业(或新兴产业)看作是正处于成长期阶段的产业。其特点是发展速度很快,增长率很高,并对整个产业结构的变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主导产业(或新兴产业)之所以能够打破原来相对平衡的产业结构,是因为它创造并满足了新的社会需求。一般来说,主导产业(或新兴产业)往往代表着市场上产生的新需求,代表着产业结构转换的新方向,以及代表着现代科学技术产业化的新水平。因此,主导产业(或新兴产业)对整个产业结构系统的运行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而又可称之为“先导产业”。

10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效率来源。

产业集聚化是产业呈现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就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崛起是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趋势,是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难以相比的。

基本概念与重要知识要点:

1,主导产业

从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的角度,我们可以把主导产业(或新兴产业)看作是正处于成长期阶段的产业。其特点是发展速度很快,增长率很高,并对整个产业结构的变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主导产业(或新兴产业)之所以能够打破原来相对平衡的产业结构,是因为它创造并满足了新的社会需求。一般来说,主导产业(或新兴产业)往往代表着市场上产生的新需求,代表着产业结构转换的新方向,以及代表着现代科学技术产业化的新水平。因此,主导产业(或新兴产业)对整个产业结构系统的运行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而又可称之为“先导产业”。

2,先导产业

先导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往某一战略目标方向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

先导产业就是那些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很高,可以带动其它产业发展的产业。它们对国民经济未来发展起方向性的引导作用,代表着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先导产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作用,自然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产业。

先导产业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行业增长速度超过GDP,并且保持持续增长。

2、对国民经济的未来走向影响较大。

3、是财富积聚速度最快的行业。

4、市场潜力大,处于规模快速扩张的成长期。

5、产业关联系数大、技术联带功能强。

3,支柱产业

从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的角度,我们也可以把支柱产业看作是正处于成熟期阶段的产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处于成熟期的产业都是支柱产业。处于成熟期的产业能否成为支柱产业还应看它是否具备以下特点,即其产出或收入在整个产业系统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对其他产业发展的影响也比较大,而且维系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当然,支柱产业的地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有的主导产业(或新兴产业)逐渐进入了成熟期,成为新的支柱产业,而原来的支柱产业则会渐渐步入衰退期而失去其“支柱”的地位。

4,产业发展阶段论产业分类

a)

每一个产业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即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b)

对某单个产业而言,从本质上看它无非是一些具有某种相同生产技术或产品特性的企业的集合。因此,可以说该产业存在的基础是这些企业及其产品。

c)

而企业,尤其是产品,是有生命周期的,一般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5,产业组织

产业组织的“产业”范围较小,仅指生产具有密切替代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集合。

产业组织指产业内企业间的市场关系和组织形态。这一概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市场关系,是指同类企业间的垄断、竞争关系。它表现为产业内企业间垄断与竞争不同程度结合的四类市场结构,即完全竞争型、完全垄断型、垄断竞争型和寡占垄断型等市场结构。它反映了产业内不同企业的市场支配力差异、市场地位差异和市场效果差异。

第二,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形态是指同类企业相互联结的组织形态,如企业集团、分包制、企业系列等。这些不同的产业组织形态既根源于企业间技术关联的专业化协作程度,又取决于产业内企业间垄断与竞争的不同结合形态。

6,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

a)

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包括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

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

产业关联理论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

7,马歇尔冲突

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8,有效竞争

继梅森的研究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将有效竞争的标准从二分法扩展为三分法

a)

即市场结构标准

b)

市场行为标准

市场绩效标准

9,完全可竞争市场

完全可竞争市场:市场内的企业当其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从而企业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

一个完全竞争市场的重要标志是对快速进入缺乏阻止力。因此,完全可竞争市场条件下理想的竞争,可以作用于所有的市场结构形态。

市场是否是完全可竞争的,仅仅取决于是否存在沉没成本,而与产业内企业数量的多少无关

10,潜在竞争压力与可维持定价的关系

11,二元经济结构

刘易斯在其1954年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论文中,提出了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代表的弱小的资本主义部门和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的强大的非资本主义部门,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二元经济。基于这一特点,发展中国家应通过扩张工业部门来吸收农业中的过剩劳动力,从而促进工业的增长与发展,以便消除工农之间以及工农业内部的各种结构失衡问题.刘易斯将经济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由于工业资本不多,无力吸收全部剩余劳动力,因此无论对劳动力的需求如何扩大,总能在不变的低工资水平上源源不断地得到劳动力供给。这样,工业总产值中利润部分的增长速度将大大超过工资部分增长的速度,于是出现一个资本加速积累和迅速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长时期,直至剩余劳动力被吸纳完毕。此后,经济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在第二阶段,由于劳动力也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是稀缺的,而不再是无限供给的,因此工资水平也不再是固定不变的了。经济发展的成果、利益等开始在两个部门之间以及资本家和工人之间进行分配。刘易斯模式存在两大缺陷,一是不重视农业在促进工业增长方面的重要性,这会造成农业的停滞;二是忽视了因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应是农业中的劳动力向工业流动的先决条件,否则工业中吸收的来自农业的劳动力就没有口粮和其他农产品的供应。费景汉和拉尼斯两人后来对其进行了修正,建立了新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即“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式”。他们在刘易斯模式的基础上,把二元结构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与刘易斯模式基本相同,农业部门存在着隐性失业,劳动边际生产力为零或接近于零,劳动力供给弹性无限大;第二、第三阶段,农业部门也逐渐出现了剩余产品,可以满足非农业生产部门的消费,从而有助于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的转移。因此,农业促进工业发展的作用,不仅是消极地输送劳动力,而且还积极地为工业部门的扩大提供必不可少的农产品。但是,刘易斯等人的二元经济模式由于是建立在古典经济学劳动无限供给假设基础上的,并以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为依据,因而存在诸多不足,表现在:

v

劳动的无限供给与实际不符;

v

忽略了工业的技术进步;

v

忽视了工业部门产品的需求究竟源何而生,由何而来的问题。

12,资产专用性与机会主义的关系

13,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用于表示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的规模结构的指标。

考察市场的最重要要素

衡量指标:

a)

行业集中度

b)

洛伦兹曲线

c)

基尼系数

d)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14,产业集中度

指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

业的有关数值指标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企业规模与市场容量是影响因素)

具体计算指标:可以是产值、产量、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资产总额

a)

行业集中度是最常用、最简单易行的绝对集中度的衡量指标。

b)

指标含义:(计算公式)

c)

CRn:行业中前n位企业的行业集中度

d)

Xi:第i位企业的相应指标数据

e)

n:集中度指定的企业数

f)

N:产业内企业总数

15,赫芬达尔指数

简称H指数,它是某特定产业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X——产业市场的总规模;

Xi——产业中第i位企业的规模;

Si——产业中第i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n——产业内的企业数。

u

HHI=1,意味着什么?

u

HHI=0,意味着什么?

u

HHI越大,意味着什么?

16,洛伦兹曲线对产业集中度的判断

洛伦兹曲线是一种相对集中度的指标,它表明市场占有率与市场中由小企业到大企业的累计百分比之间的关系。

u

与对角均分线重合,意味着什么?

u

越偏离对角均分线向右下角,意味着什么?

u

当市场为几个大企业的寡头垄断市场时,洛伦兹曲线呈现什么形状?

17,产品差异化

产品差别化指企业在其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发顾客偏好的特殊性

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他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有效地区别开来,从而达到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

产品差别化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对市场结构产生直接的影响:影响市场集中度,形成市场进入壁垒。

产品差异化基本度量方法

需求的交叉弹性:(公式)

式中:θij——i产品需求量对j产品价格的交叉弹性;

dqi/qi——i产品的需求变化率;

dpj/pj——j产品的价格变化率。

18,广告密度

广告密度=AD/SL

式中:AD——产品广告费用的绝对金额;

SL——产品销售额。

19,退出壁垒的定义

定义:就是企业在退出某个行业市场时所遇到的阻碍。

20,退出壁垒构成要素

退出壁垒的构成因素:资产专用性和沉没成本、解雇费用、政策法律的限制。

21,最高阻止进入价格

22,产业绩效判定指标利润率、勒纳指数和贝恩指数的含义

绩效指标

(一)利润率(收益率)指标:

R=(π-T)/E

式中:R——税后资本收益率;

π——税前利润;

T——税收总额;

E——自有资本。

(二)勒纳指数(Lerner

index)和贝恩指数(Bain

index)

勒纳指数:

L=(P-MC)/P

式中:L——勒纳指数;P——价格;MC——边际成本

贝恩指数

会计利润

:πa=(R-C-D)

式中:πa——会计利润;R——总收益;C——当期总成本;D——折旧

贝恩指数

经济利润:πe=πa-iV

式中:πe——经济利润;i——正常投资收益率;V——投资总额。

23,X-非效率含义及成因

所谓X非效率,是指在垄断企业的大组织内部存在着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状态。

大企业内部普遍存在X非效率的主要原因是:(1)企业内不同集团的利益目标的不一致。(2)企业规模扩大导致组织层次增加、信息沟通的速度和质量下降,从而使企业的管理成本上升、效率下降。(3)垄断企业在没有竞争压力的条件下,缺乏成本最小化的动机。这样,就很难避免产生低效率的选择和行为。

24,无限次重复博弈与企业共谋的关系

25,罗斯托主张的经济增长的本质

现代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一个部门的过程。部门分析是解释现代经济增长原因的关键。他认为,经济增长是主导部门依次更迭的结果。

26,霍夫曼比例

霍夫曼比例是霍夫曼(W.G.Hoffmann)在1931年提出的解释了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它阐明了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经济文化,尤其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产业结构正由第二产业主导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变,并引入“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的概念。

霍夫曼比例(H')=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

霍夫曼定理的核心思想就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呈下降趋势: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不发达,此时,霍夫曼比例为5(±1);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发展速度比消费资料工业快,但在规模上仍比消费资料工业小得多,这时,霍夫曼比例为2.5(±1);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大体相当,霍夫曼比例是1(±0.5);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超过了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

题目所示的修改,实际包含了两个含义:

第一,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经济文化,尤其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产业结构正由第二产业主导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变,如下两图可以看出这一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霍夫曼对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结构变化的研究,是在国民经济只存在工业和农业两个部门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的,因此,他把资本品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的上升和居于主导地位,等同于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和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现在的修改,是将服务业,即第三产业加入到计算之中。

第二,引入“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的概念,从而可以利结合列昂惕夫投入产出表以及消费、投资需求关系理论进行进一步分析。

27,投入产出表中的行列平衡关系与含义

(1)各行的平衡关系是:各行的中间产品+各行的最终产品=各行的总产品

.反应各产业部门产品的流向。

(2)各列的平衡关系是:各列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各列新创造价值=各列的总产值

。说明各产业部门的价值形成的产出过程,反应了每一产业部门的产出与各产业部门为之投入的平衡关系。

28,投入产业表关联指数含义: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国民收入系数、直接劳动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又叫投入系数,其经济含义是生产单位j产品所直接消耗的i产品的数量。

完全消耗系数的经济含义是指某产业部门单位产品的生产,对各产业部门产品的直接消耗量和间接消耗量的总和。也就是说,完全消耗系数等于直接消耗系数与间接消耗系数之和。

直接劳动消耗系数。该系数是表示某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所需投入的劳动力数量,它是依据实物型投入产出表来计算的。

国民收入系数。亦称净产值系数,表示某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所创造的国民收入或净产值的数额。

29,中间需求率中间投入率的含义

所谓中间需求率,即某一产业的中间需求率,是指各产业对某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之和,与整个国民经济对该产业部门产品的总需求之比。

某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率是指该产业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

30,产业波及效果

产业波及,是指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当某一产业部门发生变化,这一变化会沿着不同的产业关联方式,引起与其直接相关的产业部门的变化,并且这些相关产业部门的变化又会导致与其直接相关的其他产业部门的变化,依次传递,影响力逐渐减弱,这一过程就是波及。这种波及对国民经济产业体系的影响,就是产业波及效果。

31,生产诱发系数含义

所谓某产业的生产诱发系数是指该产业的各种最终需求项目的生产诱发额除以相应的最终需求项目的合计所得的商。生产诱发系数用于测算各产业部门的各最终需求项目(如消费、投资、出口等)对生产的诱导作用程度,可以揭示和认识一国各最终需求项目对诱导各个产业部门作用的大小程度。生产的最终依赖度是用来测量各产业部门的生产对最终需求项目的依赖程度大小。

32,地区产业相关系数含义

33,产业结构政策种类

34,增长极理论的主要思想

狭义经济增长极

有三种类型.一是产业增长极,二是城市增长极,三是潜在的经济增长极。

广义经济增长极

意谓凡能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和生长点,其中包括制度创新点、对外开放度、消费热点等等。

经济增长极具有相对性和变异性,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均衡(20世纪50-70年代)-非均衡(80年代)-非均衡协调(90年代)的动态发展过程,典型的发展中大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一国情和区情,决定了我们应该采用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的非均衡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35,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大量事实证明,政治对于经济从来就不是无能为力的,国家权力可能促进或妨碍经济的发展。顺应经济规律的政府行为会促进经济的发展,而违背经济规律的政府行为则会阻碍、甚至破坏经济的正常发展。总之,政府总是影响经济的重要力量。

产业政策的本质是一种政府行为,是一种非市场性质的经济调控手段,是政府管理经济的基本工具。制定和推行产业政策是政府经济职能的重要实现形式

“市场失灵”说

——产业政策的兴起和存续是弥补市场缺陷、完善资源配置机制的需要。

“赶超战略”说

——产业政策是政府在市场机制基础上更有效地实施“赶超战略”的需要。

“国际竞争”说

——产业政策是当今世界各国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36,产业政策的种类

根据功能定位的不同,产业政策可分为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

根据政策的对象领域的不同,产业政策还可以分为农业政策、能源政策、对外贸易政策、金融政策、环保政策、中小企业政策。

房地产业与泡沫经济 篇6

最近几年来房地产产业在我国发展很快,法律法规的健全能够让房地产经济更加健康的发展’但是我国对于房地产经济的管理不是很全面,并且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就是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对低碳经济房产的排碳量没有严格控制,对于一些没有按照规定经营的房产商处罚力度不够。

2.低碳前提下对企业成本的控制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建筑过程中多

会使用环保型材料和技术,这样房地产的成本必然会提高,所以在房地产建筑过程中,需要做好成本的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尽量应用新型技术,有效地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所使用的绿色环保材料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有效地避免材料浪费的现象发生,科学对房地产建筑的前期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并制定具体的制度加以约束。

3.低碳前提下策划房地产业发展目标我国体制不断变革,而且速度越来越快,对

于房地产企业经济结构和发展的方式都要有相应变化,并爾房勺要求麵放低.耗能低,因此国家要对经济结构进行充分分析,为低碳背景下房地产如何纖发展做出策划,对于房地产

低碳经济下发展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予以指导和扶持,让房地产业能够平稳发展,降低由于低碳经济而对房地产业造成的经济影响程度。

4.低碳背景房地产经济管理体制的完善原本房地产的发展就有很多问题,而目前

提倡的低碳经济对房地产发展影响更大,问题也就越来越多,而房地产市场环境也愈来愈复杂,如果还是依赖于原有的简单的政策来对房地产经济进行管理,那么显然很难见到效果,因此低碳经济的前提下,国家要对房地产市场环境和企业本身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一些列规章制度,对房地产的经济做出指导,不断完善低碳背景下房地产经济管理体制,确保房地产在低碳经济下稳步发展。

5.低碳背景下地产财税政策的完善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量,这也导致投资风险增加。因此国家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来加大对房地产业低碳发展的支持力度,可以通过征收污染税及降低其他税收等措施来加快推动房地产业向低碳经济方向的发展。

结束语

中国宏观经济与房地产业发展研判 篇7

1.1 中国最大的宏观经济是中国的崛起, 这是一个基本判断

1) 从历史看, 中国从农耕文明开始, 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经济实力最强、科技文化领先的国家, 持续时间长 (至少可以从唐朝开始, 直到清朝结束) , 虽然由于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等因素, 中国不但错过了工业革命的历史发展机遇, 落后了, 而且, 由于世界列强瓜分市场的需要瓜分了中国, 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中国被迫成为“一穷二白”的国家。

2) 从1978年开始, 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 中国式市场经济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 多项指标位居世界前列。改革开发在中国已经成为富民兴国的共识, 中国市场经济也会坚定地走下去, 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3) 按西方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经济的发展取决于投资、消费和出口。中国每年吸引大量的国际和国内资本, 中国是世界经济的热点, 对资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中国产品价廉物美, 有很强的价格比较优势, 中国的出口优势明显。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中国人的消费能力也提高很快;现在, 中国人消费不但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而且也是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正因为如此, 我们说中国经济基础坚实, 后发优势明显, 中国的崛起是一个必然。

1.2 中国宏观经济存在的问题

客观地讲, 中国宏观经济也存在诸多问题, 如人口、土地等。在这些问题中笔者认为根本的有两大问题:腐败与官本位, 发展不平衡与三农问题。

1) 腐败与官本位问题。腐败是中国政府和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挑战, 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政府持续反腐的决心与行动, 中国政府的透明化运作与日益完善的民主法制是打击腐败的利器。与腐败同时存在的另一思想根源是官本位思想, 认为只有当官才有出路, 只有当了官才算是有成就, 这种思想是非常有害的。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们一定要用重商主义取代官本位思想。

2) 发展不平衡与三农问题。目前, 中国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表现在: (1) 东部沿海经济发展迅猛, 经济水平较高, 而中西部, 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 经济发展缓漫, 东西经济差异明显, 国家已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但东西差异目前并没有消除; (2) 中国城市经济水平远高于农村,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 这是一个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的重大问题, 现在也没有完全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 有赖于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农村真穷, 农民真苦, 农业真危险”简称“三农问题”已引起中国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助农、惠农政策。

2 房地产业发展研判

今天, 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1) 城市化与房地产业发展走势。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据有关资料统计, 全球城市化率200年前约为2%, 100年约前13%, 今天已接近60%, 说明城市化水平在不断加快;经济水平超高, 城市化率也超高, 如美国城市化率就很高, 农业人口不到总人口的1%。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城市化进度明显加快, 据预测, 城市化至少在未来20年仍将进行。据此, 我们可以说, 未来20年甚至更长时间仍将是房地产业发展的好时机。

2) 关于房价问题。房价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 包括土地供给、土地制度、物价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等。我国人多地少, 土地是我国经济中最稀缺的资源之一, 土地供给长期吃紧;我国现行土地制度, 特别是土地“招、拍、挂”制度对地价有上推作用;在物价方面, 世界各国在施行纸币制度时, 都存在通货膨胀问题, 我国也不例外, 而房地产具有保值增值作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长期向好, 多种因素综合决定我国房价长期看涨。但目前, 由于我国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 我国政府已采取措施以控制房价, 同时房价与经济发展周期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房价绝不是只涨不跌的。

3) 房地产中介业务:估价、房屋中介 (买卖、出租、代办) ;债券、保险与基金。房地产价值大, 使用寿命长。目前在我国房地产中介业务还不发达, 与房地产有关的中介业务主要有:

(1) 房地产估价业务。这项业务是当前我国评估公司的主要业务之一, 主要为银行放贷服务。

(2) 房屋买卖、出租及代办业务。这些业务在我国各城市普遍开展, 从事这些业务的公司众多, 竞争十分激烈。

此外, 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 还广泛存在以下业务:

(1) 房地产保险业务。财产保险业务包括动产保险和不动产即房地产保险业务, 目前我国房地产保险业务尚未全面展开, 以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巨额财产损失。

(2) 房地产基金业务。该基金业务是专门做房地产投资的基金, 具有专业性强、收益较稳定的特点, 是基金投资业务的一个重要产品。

(3) 房地产债券业务。是将房地产贷款证券化, 打包做成债券进行出售以供投资者选择。由于美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 对房地产贷款人审查不严等, 引发美国次贷危机的房利美公司和房地美公司就是从事这种业务的公司。

参考文献

经济未来与产业创新 篇8

茅于轼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创始人

汤 敏 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

李稻葵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杨 帆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教授

林永青 价值中国网创始人、CEO、价值中国商学院院长

朱 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经济导刊》执行总编

在一场以“中国经济未来十年”为主题的午餐会上,包括国内经济学界的重量级人物茅于轼、汤敏、李稻葵等在内的多位知名学者,与投资家和企业家一同探讨事关中国发展的长远问题。其间涉及到了“中国宏观经济趋势分析”、“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和“产业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话题。

主持研讨的是价值中国网创始人林永青。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高级经济学家管清友因故没有到场,在看到会后整理的精彩观点后,心有戚戚,写下如下感想:

从先秦以来中国历史的长周期来看,当下的中国正处于历史学家唐德刚所说的“历史三峡”;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史的变迁来看,当下中国正处于迈向国家制度建设时代的门槛之上。改革,是进行时,而非过去时。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建设一个经济学家奥尔森所说的“强化市场型政府”。实现这个目标,则需要现代国家哲学和制度的建设和创立。

中国的挑战,不在经济领域,而在社会和政治领域;不在短期,而在长期。中国经济的发展潜力仍然很大,但是,经济学家早已做过预警:增长未必带来发展。今天的中国,人们对于腐败、环保、自由的关注,丝毫不亚于对经济发展的关注。与改革开放之初的内外环境不同的是,如果我们不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撬动存量,改善分配,优化制度,那么长期的社会和政治领域的挑战将吞噬之前三十年经济改革的成果,乃至步入中等收入陷阱和权贵资本主义。

中国的改革,仍需要渐进式地逐步推进,但需要给予民众信心。设立清晰的目标,让民众参与之,汲取民间智慧;公布时间表,让民众期待之,获得广泛支持;明确一揽子改革方案,让民众认同之,争取时间和空间。国情复杂,不允许我们使用“休克疗法”。在渐进式的改革过程中,要明确“摸着石头过河”的对岸是什么。

制度重于技术,技术进步促进制度改善。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是国家放松管制的一个极好的案例。移动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产业,它还是一种商业模式、技术形态、基础平台,让市场竞争体制变成了市场竞合体制。技术革命是公平的,它让中国不需要经历“赶超战略”而直接与世界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传统国家治理的思路和模式,倒逼国家制度建设,以后也将极大推动中国的进步步伐。

中国宏观经济的趋势分析

茅于轼(著名经济学家,天则经济研究所创始人):首先当前整个经济形势不见得那么急切。大量呼声说改革不能推迟,我感觉还不到那个地步。我希望我们改革要稳步走。鸦片战争以来180年,只有最近30年中国人才享受和平和繁荣。没有内部动乱和外部入侵,百姓生活和收入都有所提高。但中国改革最重要的问题,我觉得还是制度问题,就是严格的产权保护机制。

再说说美国最近非常规能源带来了新发展。美国能源价格下降,极大降低了运行成本,美国就业增长率都开始恢复,对世界格局有重大影响。首先美国花了很大的军事力量在中东,现在对中东的依赖性在降低。对重要产油国和用油国的俄罗斯和中国的影响也非常大。美国的发展跟制度有密切的关系。能源投资回报率很慢,都得花十年以上,面临巨大的风险。美国的制度能够保护这样非常规能源的开发。从长远看中国经济发展,也要有很严格的产权保护,为创新建立良好环境。

杨帆(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博士生导师):美国人认为2008年危机过去了,新一轮危机又开始了,说有六大经济泡沫相继破灭,最后一个是黄金。上礼拜真就出现了黄金暴跌。用金融的非均衡思维,黄金都可以跌,还有什么东西不可以跌?第一我担心中国的房地产,第二是人民币什么时候出现贬值。1994年我最早就说人民币要升值。去年看国际舆论,认为人民币升值升得差不多了。我比较担心2016、2017年。

现在经济、政治、社会的不确定性都增长很快,未来人民币出境,一定时候会出现两个人民币市场,大陆和香港。那么什么时候出现贬值预期?这个和美国量化宽松什么时候停止有关,和美国新工业革命什么时候比较大的进展有关。中国可能很难避免一次金融风险,是大是小,什么形式发生,那要看我们宏观调控的水平。

黄剑平(著名投资银行家,剑平国际董事长):我的研究框架从时空观来谈。时间上,我们还会像过去那30年那么幸运,因为我们跟美国和欧盟两个最大经济体不在一条线上,是互补的。美国人要搞全球化,实际上最大受益者是我们。美国人要把亚太军事搞到中国来,最大受益者也是我们。时间上,美国经济和欧洲经济一时还上不来。空间上,我把空间看成拥有感,不是拥有比例。各种企业都一样。比如一个人可以决定一个企业,动力在于经济活动的拥有感。未来十年我们还会继续创造财富,从空间和时间上继续会得到前30年得到的。

我做能源研究和技术,也认为需要制度保证。美国能源技术创新持续两百年,因为如果房子是我的,底下的东西就是我的,可以拥有。每年美国打200万口油井,我们中石油、中石化却规定只能它们打,于是一口井都不会打,一个技术都没有。美国不是大公司搞的技术,而是千家万户,“机制”就是他的房子底下。但今天中国运气好,实际上中国非常规能源大概50%可开采,应该在准噶尔盆地,我是乐观派。

李稻葵(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我觉得中国未来十年,二八分。经济问题占20%,社会和政治问题占80%。为什么?因为中国仍然是人均发展水平非常低的经济体,按当前实际汇率计算,只是美国的20%,而且市场经济基本深入人心,老百姓能接受市场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潜力还很大,就算非常不幸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再换个角度,为什么经济问题不太?因为整个国家的公共财政,不像美国、英国的财政危机是因为政府没钱,相反中国政府手里控制的财力很多,财政不会出现颠覆性。财政问题只是效率高不高和好不好的问题,不会大规模崩溃。再加上新一代领导人,经济学素养比上几代领导人都强很多。

大的问题是国内社会矛盾、和国际上的中国危胁论,两件事情交织在一起。社会矛盾、舆论环境种种方面都会恶化,反而使经济改革、社会改革、政治改革难以推进。考验领导人的智慧和勇气,突破既有利益格局和意识形态格局,要及时推进争议比较小的改革,让改革尽快产生红利,从而再推动下一轮改革,一波一波地改革不掉链子,这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途径。

汤敏(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友成基金金常务副理事长):现在经济学家都变成社会学家,关心社会问题。我现在做公益面对弱势群体,六千万农民工,想想都可怕。没有前途,回又回不去,城市又住不下,个人发展、结婚生子,都是很大问题;而且农民工50%都是90后、80后。

现在老百姓跟官员的利益不一致,老百姓更关心PM2.5、食品安全,官员更关心GDP。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不能反映到官员的政绩或机制里。20多年前,问题没那么严重,现在越来越难。那时温饱还没解决,现在吃饱了、小康了,人们追求更多了。怎么办?我提出一种想法,就是执政的基础设施问题。比如用社会学方式多做民意调查,反映民意。

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

茅于轼:几位发言非常精彩。我同意杨帆说的危机不可避免,像房地产问题和银行坏帐;我也同意李稻葵说的,没什么了不起,爆发就爆发,因为中国跟西方不同,我们政府手里有大量的资产,有34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还有大量的土地、国有企业。

改革关系到根本利益,我也觉得比较难。但我认为中国始终是开放的,这就是了不起的事!中国政府官员和老百姓,对外面世界都了解得很清楚,所以普世价值,你认也好、不认也好,不断地影响中国,中国所有的进步都跟这个有关系。所以大趋势你抵制不了,你可能得益于一时,但从长远来看这条路是必然的,就是整个国家的民主化、法治化、保护人权,我是比较乐观的。

杨帆:我站在社会主义者和国家主义者立场,也认为确实要推行民主法治,这样左右两方有共识。经济不确定性咱们都知道,问题是危机爆不爆发,实际取决于政治上确定还是不确定。房地产要崩盘实际是两条,一货币政策宽松,二人民币贬值预期出现。和刚性需求一点关系没有,别被房地产商左右。另一方面,政府改革确确实实很糟糕,确实没有共识,本来已经达成共识的事,最近好像又没共识了。

黄剑平:我讲个观点,70亿人口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这件事情是不科学的。让70亿人都高兴,基本上不可能。于是才会有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凯恩斯“政府的手”,借无限的钱养无限的人。我甚至认为二战后,各国基本是在贿赂无产阶级,让他们不革命,于是借钱给他们福利,到现在要买单了。于是原来怎么样,现在就不能怎么样。

我还是谈“拥有感”。大部分80后、90后这批人拥有感绝对是零,不管家里有钱没钱。虽然几千年来在中国人里,80后是第一次,不会饿死、不会冻死的一代人。世界银行统计超过76%中国大学毕业生要考公务员,他们是为了拥有政府吗?根本不是,只是希望获得更多福利。中国的问题,不管宏观的微观的,不管公民的还是政府的,都要改革出拥有感。

李稻葵:改革到底还有没有动力、共识?我想任何改革,不管是邓小平、撒切尔夫人、里根的,都不可能有100%的共识,任何改革都有利益集团阻挠,否则就不是改革。改革最基本的动因是什么?还是问题导向、甚至危机导向。出了问题、危机就必须要解决。

改革会以什么方式推进?作为学者,我们不参与改革,是旁观者、预测者。现在最多的问题无非就是政府财政、国有企业、房地产,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互相交织。这些问题不解决,老百姓不满意,网民不满意,这样逼着政府出一些政策、一些根本的改革,这是未来改革最可能走的路径。我预测这届政府会抓住重点问题一点一点地改,而不是突然的、全面的改革。比如国有企业有利益集团,改革很难,但如果国家财政连续三四年出现3%、4%的赤字,如果地方债务严重加剧,政府就不得不去卖一部分的国有企业,等于给国有企业松绑。亏本的国企卖掉、关闭,跟朱镕基改革一样。

汤敏:现在跟30年前不一样,30年前没个人利益,但都在经济崩溃边缘。当时意识形态束缚一被打破,邓小平一言九鼎,很容易形成改革共识。现在每个人、每个部门、每个国企都有利益,牵一发动全身,怎么办?西方国家用选举的办法,每四年选一次,把民意清晰地表达出来。中国不搞选举,所以我提一个想法,我们可以做一系列很好的民意调查,部分弥补现在对民意了解不足的问题。这在西方已习以为常。美国总统办公室每年就有三百多次民意调查,大的小的,几乎每天一个。这样尽管有少数人在闹,他知道这是少数的,他心里有底,他就敢跟这些舆论对着干。

产业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许晨晔(腾讯公司主要创办人、首席信息官):企业发展创新、技术创新,要从社会教育层面开始。国外学校是让小孩学得很简单,更多是培养兴趣和自我学习。相反,中国学生到底有多少人能主动学习?对学生天马行空的思想,多少学校或家长会鼓励?美国这几十年发展,其它行业都较稳定,只有IT互联网是超速发展,这部分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率近30%。这就是创新和教育带来的结果。

未来的竞争还是创新竞争和教育竞争。如果教育机制把人的创新能力都扼杀掉,中国将来跟别的国家竞争会非常危险。现在整个社会的学习很被动,我们上飞机拿了iPad看电影,外国人是拿本书看,无论从学习到阅读习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都很有主动性。任何创新前提是先把我们的教育改为主动性学习,创造一些教育方法。

互联网思想家麦克卢汉六十年代就提出了“地球村”。2000年他去世时,《纽约时报》评论:经过50多年,全世界终于“已经”赶上了麦克卢汉。宏观讲,全球化的今天,互联网也是一个不同经济体之间展开竞争与合作最主要社会载体:思想交流、学习与教育、产业创新与技术创新、商业竞争与协作,全在里面了。

刘畅(腾讯公司副总裁、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不再是今天的重要问题了,本身中国经济的起点也低,可以产生出速度,未来十年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更加重要!作为互联网企业,我们很感谢过去十年给我们创造的好环境,改革开放我们是受益者,新技术给社会也带来很多价值,所以我们也特别希望中国社会未来持续地改革和创新。

看移动互联,中国新经济史无前例处于跟全球同步、甚至超前,但这种机会转瞬即逝。中国已错过前两次产业革命,现在第三次产业革命,从互联网和新技术产生的,尤其从PC转到移动互联网,必须抓住机会。五年前,中国互联网还是拷贝美国模式,移动互联网我们已经跟世界顶级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世界顶尖企业如Facebook都没有微信这样的创新产品。

经济学家谈产业结构调整,我认为政府应当把注意力从传统经济转移到更多地支持新经济,中国互联网产业在世界上是有话语权的,这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非常重要。我们不能错失未来十年,以新经济、互联网为切入点的一种结构调整。互联网严格来说不是一个具体产业,而是经济的基础环境和整个商业运营的基础平台。

可持续发展方面,互联网也有巨大贡献。我们提倡低碳经济,而互联网是“无碳经济”,基本不存在污染或高能耗。低碳节能和可持续,本质就是创新地“使用更多的知识和更少的物质”。

张晓峰(价值中国会联席会长,曾任联合国工业组织创业孵化中心中国秘书长):我们面临很多不确定性,而我长期在思考不确定性后面确定的驱动因素是什么。

第一是发展要素,即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创新说到底是知识创新,智力资本的运用创新。大趋势就是让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让知识超越资本!

第二是关系重塑。企业要跳出仅仅关注客户关系管理的单一模式,转向更广泛的视角,比如合作管理、社会管理。像腾讯让更多用户参与到创新,像价值中国网正在进行社会化知识服务。

第三是生态。以协同方式,搭建创业平台、企业家沟通平台、创新和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平台,就是搭建大的生态环境,价值创造就可以预期。像怎么看待未来,向全社会专家寻求智慧?引领思想市场?都是生态化。

第四是敬畏和关怀。敬畏将成为商业的竞争趋势。从现象到逻辑,我们就会产生对客户的敬畏,对合作关系、共同创造和价值方的敬畏。要对世界永远有一种敬畏感,不要只做零和游戏。再说关怀,社会要对弱势群体、对企业家精神、对创业者关怀;企业要对客户价值、客户体验关怀,对生态体系的自组织成长进行关怀。

朱敏(青年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经济导刊》执行总编):今天会议的不少争论,未来可能会写入转型思想史。这是食物盛宴,更是思想盛宴。中国正处于大转型前夕,转型速度远远超出我们的认知。是时候进行一些准备,特别是建立“思想市场”的准备。这种思想市场、思想交易恰恰在中国最缺乏,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君主时代,君师分离。君主是“天子”,管辖万物;但旁边有个导师,拥有国家意识形态的解释权和维护权。二者分离,不会创造诸如“唐太宗思想”或“宋太祖理论”。“文革”出现“君师合一”,知识分子就没有了自信。虽然现在这种意识形态已经式微,但知识分子阶层的拥有感还未建立起来,还有言论一味维护“传统正当性”;还是有利益在里面,知识分子也不容易。

上一篇:大学生学习思想工作总结下一篇:教工趣味运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