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理工学院是几本院校(推荐10篇)
学校于1990年筹办,1992年4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3月经教育部批准变更为本科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5月获批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5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6月与清华大学等61所高校一起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9月被确定为广东省重点支持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单位,205月被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年11月,学校大学科技园入选“国家大学科技园培育单位”,7月成为全省唯一省市共建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名单。现有松山湖、莞城两个校区。
一、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势(Srengths)
(一)学院领导高度重视
学院领导班子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比较到位。学院曾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制定了《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从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基本内容和具体措施等方面对全院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同时,学院领导班子也能从政治层面认识校园文化对学院发展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地位。
(二) 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比较到位
在发放的630份调查问卷中,共收到622份有效问卷,对“校园文化建设对学院发展的作用如何?”的回答,选择非常重要的共有515人,占81%;选择一般的93人,占14%;选择不重要的4人;选择没有关系的10人。这充分表明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非常正确的认识,为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 在回答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是什么人时,占65% 的人认为学生是主体,12%的人认为教师是主体,18% 的人认为学院领导是主体,2%的人认为是其他教育人员是主体。这一调查显示全院师生对校园文化的主体的认识是正确的。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学院领导起着引导者和管理者的作用,师生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因此,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在学院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 让校园文化建设有坚实的存在土壤。
(三)办学经费充足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是东莞市人民政府投资兴建的高等学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财政上给予学院大力支持。学院的发展避免了很多高职院校面临的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目前,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不存在资金短缺这个问题,因此为学院的快速、内涵发展解决了后顾之忧。
(四)地理位置优越
学院位于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东莞地方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氛围浓厚;松山湖园区,环境优美,山水共科技一色;特别是东莞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校企合作势头喜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能够有效对接。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引进学校,也可以让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感受企业文化,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劣势(Weaks)
(一)师生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在认识上存在偏差
1.师生对校园文化内涵的理解有所偏差。不少学生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如在调查“你最喜欢参加的校园文化活动”的答案中,选择“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类”的只占3%;而选择“文化艺术与体育娱乐类”的占4 4%;选择“学术科技与专业竞赛类”的占10%;选择“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类”的占35%;其他占5%。由此可知,学生偏重娱乐文化,所以如果文化娱乐活动的层次不高,则既难以起到导向作用,也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较低层次上,或陷入“为了活动而搞活动”的误区,导致校园文化活动表面的虚假繁荣,而缺少精神底蕴的支持,最终使校园文化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削弱了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功能。不过可喜的一点是学生选“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类”的比例也较大,反映了学生渴望动手和创新的特点。
同时,学生对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从调查问卷中可知各种目的的比例分别是:学习知识的占15%;增强自信占12%;结交朋友的占16%;丰富业余生活的占20%;积累实践经验的占16%;提高综合素质的占14%;赶时髦和其他各占1%。 其中丰富业余生活的所占比重最高,表明学生主要还是把校园文化看作一种娱乐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内涵存在理解上的偏差。
2.师生在建设校园文化的态度上不乐观。调查显示:对校园文化活动很感兴趣的只有6%;比较感兴趣的为43%;不太感兴趣的占到40%;没有兴趣的也占8%。对校园文化的态度感兴趣与不感兴趣几乎各占一半。可知学生对校园文化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从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情况来看,同时参加几项活动占17%;只参加一项活动的占20%;想参加,但还在犹豫中的占50%;从不想参加的占10%。调查结果表明有60%以上的学生并没有参加某一项校园文化活动。这说明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态度不乐观。
3.没有形成统一协调的部门和专门的校园文化建设队伍。目前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多头管理而又管理不到位的现实。没有具体部门牵头,对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整体设计。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缺乏专业人士。
(二)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在实践中存在偏差
1.师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数量不满意。从对学院校园文化活动的数量的调查显示:认为校园文化活动数量太多的占1%;正好的占6%;一般的占44%;较少的占33%;太少的占13%。数据表明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次数并不满意,这与前面的参与度不高也有必然的联系,因为校园文化活动少,必然限制很多同学参与其中。也就是有的学生想参加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却不能给他提供平台,从而使他徘徊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外围,也就失去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凝聚力作用。
2.师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不满意。从对学院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调查来看,满意度更加糟糕。学生认为非常好的只有1人;认为比较好的占11%;认为一般的占62%;认为较差的占16%;认为很差的占8%。这也说明校园文化活动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导致了资源的浪费。
3.师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不满意。从目前对校园文化形式的调查来看,认为形式新颖、丰富的仅占9%;认为形式陈旧、单一的占36%;认为形式一般的占50%;不关心、无所谓的占3%。这表明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还要在活动形式上多动脑筋和下功夫。
4.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文化内涵。目前,学院举行的活动比较多,有社团月、文化周及各种迎新、元旦晚会等。表面上看起来轰轰烈烈,其实只注重在形式和表面上做文章,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 长期如此,必然使校园文化流于形式,丧失其塑造学生灵魂的功能。调查显示: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很有收获的占21%,收获一般的占52%,收获较少的占20%,没有收获的占4%。由此可知,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还大有提升的空间。
(三) 对网络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影响研究不够
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上网已经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校园时尚。通过问卷调查学生的课余时间的安排情况。在课余时间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占8%,上网(聊天、打游戏)的占26%,去图书馆拓展知识视野的占15%,自习的占9%,打工、兼职的占11%,谈恋爱的3%,体育锻炼的占11%,不知道干什么,很无聊的占8%,其他占3%。尽管学生的课余活动丰富多彩,但不难看出在所有的课余时间安排中,上网主要是聊天、 打游戏占到了第一。进一步的关于上网时间的调查显示:上网时间每天1小时以下的占7%,1~5小时的占74%,5~10小时的占13%,10~20小时与20小时以上的都占到了1%。看得出来,学生的课余时间基本上都消耗在网络上。从“上网一般是做什么”的调查来看,查学习资料的有14%,阅读网络书籍、新闻、报刊等的有17%,看电视、电影或娱乐八卦的有21%,在论坛或QQ聊天、写博客或微博的有33%,打游戏的有9%,联系业务,如网络生意的有1%,其他占2%。这个调查表明学生上网主要是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因此,如何发挥网络文化的正面影响、克服其负面影响,是教育者必须认真研究的现实问题,也是有效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
(四)建校时间短,缺乏文化底蕴
东职院成立于2009年,办学规模由原来的2600多学生发展到现在的近万名学生,学院日常管理、教育教学各项工作都在稳步前进,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也不断推进。但因办学历史较短,还不具备形成深厚文化底蕴的时间条件,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理论和模式。同时,从生源质量来看,学生基本来自3B,中职部分学生也占有一定分量,这些学生文化基础较为欠缺,使得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显得更加迫切。
(五)人力资源力量不够,没有构建校园文化建设团队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加快培养造就学院文化人才队伍。另外,目前学院还没有集中精力学习、思考和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因此, 校园文化建设还没有系统规划。
三、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机遇(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
(一)外部机遇和挑战
一是党的政策、方针有利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既提供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东莞市建设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东莞旨在通过用10年左右时间,把东莞打造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和岭南文化精品名城,全面提升全民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软实力。东职院作为东莞新建的一所全日制高等院校,在“四大名城”建设中应该大有作为。党的十八大又一次隆重提出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二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的大环境,尤其是东莞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给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教育的发展有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东莞市政府对学院经费的支持,为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另外,随着学院与国(境)外一些高校的不断交流与合作,国外高校文化建设的丰富经验不断地引入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学院的师生可以不断开拓视野、创新思维,将校园文化建设的举措与国(境)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有效措施很好地结合,以更好地促进本院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这些都给东职院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发展机遇。
(二)内部机遇和挑战
学院新建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全新规划, 使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能够“起点高、体制新、有特色”, 尤其是在校园网络的建设方面。具体体现在:一是学院通过建设数字化校园,大大拓展了校园文化的传播途径。目前,学院各二级单位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特别开设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这些网站的建立, 有利于增加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网络技术进一步提升了学院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校园网络文化以其形式活泼、内容丰富、方便快捷、易于让人接受的特点,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者的观点,从而促进大学生主动地接受教育和实现自主教育。
然而,学院新建客观存在的文化底蕴不深、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地域教师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冲突、学生来源的单一(基本上是东莞籍学生)导致校园文化的单一,也是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面对的现实挑战。
摘要: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是由东莞市人民政府投资新建的一所普通高等学校。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刚刚起步。通过对问卷调查的SWOT分析,初步总结了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以后学院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举措提供了理论支撑。
关键词:校园文化,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共青团.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Z].教社政[2004]16号,2004.
[2]宋德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燕京理工学院 湖南 文科 二批 燕京理工学院 山东 理科 二批 燕京理工学院 湖南 理科 二批 燕京理工学院 广西 理科 二批 燕京理工学院 广西 文科 二批 燕京理工学院 内蒙古 理科 二批 燕京理工学院 浙江 文科 二批 燕京理工学院 浙江 理科 二批 燕京理工学院 福建 文科 二批 燕京理工学院 福建 理科 二批 燕京理工学院 山东 文科 二批 燕京理工学院 山东 理科 二批 燕京理工学院 湖南 文科 二批 燕京理工学院 湖南 理科 二批 燕京理工学院 广东 理科 二批 燕京理工学院 新疆 理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北京 理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天津 文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天津 理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河北 文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河北 理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辽宁 文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辽宁 理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吉林 文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吉林 理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黑龙江 文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黑龙江 理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江苏 文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北京 文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江苏 理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贵州 理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云南 文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云南 理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陕西 文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陕西 理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甘肃 文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甘肃 理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青海 文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青海 理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宁夏 文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宁夏 理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新疆 文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贵州 文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安徽 理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安徽 文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江西 文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江西 理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河南 文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河南 理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广西 文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广西 理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海南 文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海南 理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重庆 文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重庆 理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四川 文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四川 理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辽宁 理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河北 理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北京 理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吉林 理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河南 理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重庆 理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河南 文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江西 文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重庆 文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四川 文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云南 文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陕西 文科 本科三批 燕京理工学院 青海 文科 本科三批
说明:教育部本没有严格一本大学、二本大学、三本大学之分,只有第一批次招生、第二批次招生、第三批次招生,毕业证上也没有一本、二本、三本之分,都是本科。
燕京理工学院师资精良,具有学缘、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1000多人的高水平自有师资队伍。教师的主体为硕士、博士和海外留学归国学者;配备有数量充足、经验丰富的企业和社会导师;聘请了包括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长江学者在内25位国内知名专家教授组成的专业团队,领衔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
燕京理工学院有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会计学院、管理学院、文法学院、国际商学院、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9个二级教学单位,设置了39个本科专业。
1、普通本、专科学生均享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学校奖助学金等,平均获得比例为30%左右。
2、学校实行特困生救助基金制度,并提供部分勤工俭学岗位等,以保证特困生的.正常学习。
3、为了保证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在校的正常学习,我校允许特困学生在校就读期间休学打工,休学时间最长两年,学校予以保留学籍。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物流管理等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重点建设专业:航海技术等
省级高水平高职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等
省级特色专业:土木工程检测技术、工程造价、汽车营销与服务、会计、铁道机车、电子商务等
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道路养护与管理、汽车电子技术、航海技术等
上海电机学院是一所面向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以工学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理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院校。
学校成立于1953年,由原第一机械工业部电器工业管理局筹建,并由上海中学、上海工业学校、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部分师生组建而成。学校初时校名为上海电器制造学校,先后历经了上海电机制造学校、上海电机制造技术专科学校、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演进。学校1985年在全国首批试点举办五年制技术专科教育,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高职专科院校。,上海机电工业学校和上海机电工业职工大学并入学校;同年9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上海电机学院,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办列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开始硕士研究生教育。
学院前身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创建于1956年1月。1957年,学院归属文化部领导,中央工艺美术科学研究所并入学院。1960年5月,被文化部确定为12所重点艺术院校之一。1998年1月,中国轻工管理干部学院并入学院。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学院的主管部门国家轻工业局并入国家经贸委,9月,学院归属北京市。1999年11月20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正式并入清华大学,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学院有11个教学单位,设有25个本科专业方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设计艺术),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设计学、美术学、信息艺术设计交叉学科)。
广东理工学院简介:
学院坚持依法依规办学,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教学和管理,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目的,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努力培养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模式,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学院多次获得国家、省级的表彰和授予荣誉,主要有: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民间组织”,连续十年被授予“广东高等教育院校(民办)竞争力10强单位”称号,先后获得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科研单位,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试点单位,广东省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孵化基地等称号。
获批战略性新兴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成为长三角高校新媒体联盟首批会员单位,获批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理事单位,被安徽省教育厅授予“安徽省高职扩招标杆校”称号。学校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紫蓬山风景区,学校1984年创办。
截至5月,学校拥有紫蓬山校区和濉溪路校区,占地面积近千余亩,办学涵盖交通运输类、财务会计类、机械制造类、市场营销类、建筑工程类、土建施工类、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金融类、电子商务类、市场营销类、旅游类、汽车制造类、通信类、艺术设计类、文化服务类和公共管理类等16个专业类别,29个专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5000余人。
长春理工大学(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吉林省、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长春市共建高校,教育部批准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学校,吉林省重点大学,吉林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上海合作组织大学项目院校,中俄工科大学联盟项目院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院校,首批教育部、国家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项目A类;具有硕士研究生单独招生考试权、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推荐权、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