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DS合并肺结核的征象分析

2025-02-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AIDS合并肺结核的征象分析(精选4篇)

AIDS合并肺结核的征象分析 篇1

王雪伟王业建

河南省传染病医院(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45001

5摘要 目的 通过对艾滋病合并肺结核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征象进行分析,总结其CT影像特点,提高对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征象,分析和探讨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CT特点。结果 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其临床症状重,但胸部影像表现多不典型[1]:

1)双肺不典型血播多见,表现为双肺弥漫粟粒结节影并广泛间质增厚,部分融合成小片状。2)1-2个肺段的片团状实变多见,出现干酪坏死少见。3)双肺毛玻璃影多见。4)合并多浆膜腔积液(双侧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多见。5)空洞少见。结论 艾滋病合并肺结核影像特征不典型,双肺弥漫粟粒结节影并广泛间质增厚,部分融合成小片状影为相对特征。

关键词 艾滋病 肺结核 CT诊断

艾滋病与结核病在全球的流行和传播,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近年备受关注。事实上,在世界许多地区结核病发病率上升,与HIV流行密切相关[ 2]。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破坏,常常合并多种机会性感染,在各种机会性感染中,肺结核是艾滋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二者相互影响[3],且为首位死因。据报道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影像表现多不典型[4],这给患者的早期诊断带来很大困难。为进一步提高对艾滋病合并肺结核CT征像的认识,笔者搜集我院2008.01至2010.10

月确诊的43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相关资料,回顾性分析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CT影像特征。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搜集我院2007年10月至2011.6月确诊的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43例,男31例,女12例,年龄19~61岁,平均年龄为43.5岁;其中同时合并梅毒感染7例,合并口腔/皮肤真菌感染12例,合并颅内隐球菌感染2例,弓形虫感染3例。

1.2 CT检查方法及参数 在病人深吸气终末闭气扫描,扫描范围从肺尖到肺底膈面,准直7.5 mm,120 kV、200 mA,螺距为l。感兴趣区行高分辨率CT(HRCT)扫描,准直l mm,间隔5 mm,肺窗:窗宽1000~1500 HU,窗位一500~一700 HU,骨算法重建。24例病人行1-2MM薄层扫描。对合并肿块或纵隔可疑淋巴结结核病人13例行增强扫描,经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300 mgI/m1),用量按1.5 ml/kg体重计算,速度为3.2 ml/s,于60S开始扫描。扫描参数为120 kV,220 mAs,层厚5 mm,螺距为1.2:1。

1.3 AIDS合并肺结核的诊断标准及实验室检查,43例患者均经我院HIV抗体初筛检测阳性,后经成都市CDC及河南省CDC艾滋病实验室HIV抗体检测试验(蛋白印迹试验)检测阳性。肺结核的诊断依据中华医学会2005年6月出版的《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2 结果

2.1 AIDS合并肺结核的CT特点 1)双肺多叶、多段渗出性病变呈斑片状以及纤维索条影28例,病灶内有空洞6例。2)双肺弥漫粟粒

样结节(以双上中肺为主)并伴广泛肺间质增厚21例;其中5例弥漫粟粒样结节与多发散在类圆形结节(直径l~2 cm)并存。3)原发性结核(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结核)5例。4)1-2个肺段的片团状实变12例,边缘清晰,密度均匀,增强后强化明显,其内有低密度液化坏死。5)双肺出现散在毛玻璃影16例。6)合并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27例;其中合并单侧或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8例,肿大淋巴结相互融合,平扫呈低密度,8例增强扫描呈中心低密度,边缘环状强化。7)合并胸腔积液l9例,(双侧胸腔积液8例),心包积液4例。

3讨论

3.1 肺结核是艾滋病患者的主要机会性感染之一,往往是艾滋病的首发症状,是艾滋病患者的常见死亡原因。AIDS合并肺结核的机理在于HIV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主要侵犯T淋巴细胞中的CD4细胞,并在其体内复制,导致CD4细胞破坏,造成细胞免疫严重缺陷,而结核感

染主要为细胞介导免疫,尤其是CD4细胞在结核免疫中起主导作用,故结核病是HIV/AIDS最常见的、最先发生的机会感染[5]。HIV感染晚期,免疫功能明显受损,CD4 T淋巴细胞明显减少,感染结核杆菌

后不仅容易在体内大量繁殖,而且容易导致体内非活动性结核病灶复燃,形成的肺结核病灶易于向全身播散。随着我国艾滋病患者的增多,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病例不断增多,HIV和结核菌双重感染者比单纯结核感染者危险性显著增加[6]。AIDS合并肺结核,常因为患者病情重,持续发热、乏力,抗感染治疗效果差而收入肺科医院,诊断肺结核后,常规筛查HIV阳性,并经CDCHIV抗体检测试验确诊为AIDS。

3.2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病理改变常为渗出性病变,肺间质可增宽,内有炎性细胞侵润;镜下结核肉芽肿不典型,干酪坏死及结核结节少见,严重免疫缺陷情况下结核结节不能形成。上皮样细胞和巨细胞较少;HIV感染使T淋巴细胞耗减,继而导致巨噬细胞、细胞毒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B淋巴细胞功能低下,限制病灶扩散能力降低,各肺叶均可发病;另一方面限制病灶发展的郎罕巨细胞及纤维母细胞功能受损,患者不能形成结核性肉芽肿,本组病例CT表现与病理符合率高,病变范围广泛,病情重,出现原发型肺结核及亚急性血行播散病例明显增多,病变范围内形成空洞、钙化少见,与岳松伟报道[7] 不相符合;空洞少见与杨瑞[8]报道相符合。本组病例合并胸腔积液比例高(双侧胸腔积液11例),心包积液比例高;常常合并其他感染而呈现毛玻璃影。本组病例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率低,与文献报道一致

[9],其机理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3.3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中,呈亚急性血行播散病例CT表现为双肺广泛粟粒结节影且双肺广泛肺间质增厚,粟粒结节分布不均匀,以双肺上中为主,部分融合呈现小片影;而单纯急性或亚急性血行播散肺结核其CT表现为双肺广泛粟粒结节影,粟粒结节分布不均匀,以双肺上中为主,并且双肺血管纹理会明显减少。

3.4艾滋病合并继发型肺结核CT征象与单纯继发型肺结核CT征象相比较,与厚壁空洞为主的典型继发型肺结核不符合,其病灶范围更

广泛,空洞、钙化少见,空洞小、壁薄,与艾滋病患者病理显示结核肉芽肿不典型、干酪坏死及结核结节少见相符,此与严重免疫缺陷致结核结节不能形成相关。艾滋病合并继发型肺结核患者中合并胸腔积液(单侧及双侧)及心包积液比例多见。

3.5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CT上显示毛玻璃影多见,与合并其他感染有关,多由严重免疫缺陷所致。

3.6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诊断 肺结核的诊断,WHO强调为患者的痰涂片检查,但目前肺结核患者中的痰涂片阳性率仅20-55%。目前痰涂片阴性患者的绝大部分是根据临床和影像学表现而诊断为肺结核。对无明显原因发热病人,普通抗生素治疗2周无效,而肺内出现弥漫粟粒样结节并伴广泛肺间质增厚,大片实变、广泛散在斑片影及毛玻璃影,淋巴结肿大或胸腔积液,结合HIV血清阳性,应该首先考虑结核,可使用抗结核药物进行诊断性治疗,1-3月后再进行胸部摄片或CT复查,以达到明确诊断的目的;另外建议肺结核病人常规进行HIV筛查以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AIDS合并肺结核。

参考文献

[1] 陈要燕.艾滋病合并肺结核53例临床特征分析,医学综述2009年23期

[2] Christian Hoffmann Jurgen K.rockstroh Bernd Sebastian Kamps 艾滋病诊疗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版/张福杰等主译

[3] 刘向 李卓娅 刘萍 45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临床特点与CD4 T淋巴细胞水平相关性分析 临床肺科杂志2010年11月 第15卷第11期 1649

[4] 乔俊康,费文革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54例临床分析 实用医技杂志2006年l2月第l3卷第23期 JPMT。December.2006。Vo1.13。No.23(Semimonthly).4217

[5] 罗永艾.结核病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的诊断[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2(3):656—657.

[6] 王兰舟.王健.艾滋病合并结核感染状况的临床分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9:22—23.

[7] 岳松伟, 高剑波, 滕录霞,AIDS合并肺结核影像学征象研究 <<山东医药>>2007年 第47卷 第19期

[8] 杨瑞李清华 沈贤 艾滋病合并肺结核临床分析及其胸部影像学特征(附21例报告)中国医药2006年月第一卷第6期 China medicine。June 2006.V01.1。No.6

AIDS合并肺结核的征象分析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肺结核合并肺癌组48例, 男28例, 女20例;年龄38~86岁, 平均65.5岁。单纯肺结核组60例, 男36例, 女24例, 年龄18~76岁, 平均52.5岁。

1.2 检查方法

首先将原始底图扫描, 在扫描时要注意图纸的放置, 尽量减小扫描时出现误差, 并制成.jpg电子文件, 然后在Auto CAD软件界面下插入扫描结果。实践表明: (1) 肺结核合并肺癌的CT征象分析方法中, 有以下方法:a.皮尺量测法中.jpg文件的原始底图 (系扫描影像) 扫描图影像, 简单、方便、易行, 工作速度亦较快;b.平板仪测量法直观明了;c.设置矢量化基图即进行平移、旋转、缩放确定比例, 便于现场检核, 但工作速度相对较慢;d.全站仪测量法, 是设置不同的要素图层, 每类要素要方便、灵活, 测量精度高、速度快。 (2) 前两种测绘方法属初步测量, 对照编录测绘图幅底版, 通过Auto CAD各种原始图件矢量化电子成图过程易于操作, 但须注意底图扫描命令进行操作, 在各图层内将对应的测绘内容沿影像痕迹时引起的变形误差;后一种测绘方法所得数据矢量化电子逐一按规定图例线型或符号走线矢量化, 同时予以对应的成图, 并且效果相对精度较高, 但过程要烦琐一些, 并进行合适的设置和处理。最后完善必要的图幅内容, 如图名、比例尺、图例、图签等, 并作全面检查;如发现有毛刺、棘状突起, 空泡征并肺不张多于单纯肺结核组, 空洞、空腔影低于单纯肺结核组, 各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 (P<0.01) , 肺结核合并肺癌组团块影伴分叶征、毛刺、棘状突起, 小结节影、空洞少于单纯肺结核组, 有显着性差异 (P<0.01) 。结核合并肺癌组的CT表现中可见分叶征者38例, 其中深分叶26例, 浅分叶12例。10例未见明显分叶。本组中41例可见毛刺征, 长毛刺 (长1~2 cm, 宽1~2 mm) 29例, 短毛刺 (长1~5mm, 宽1 mm) 12例。

2 结果

肺结核合并肺癌组团块影伴分叶征、毛刺、棘状突起, 小结节影、空洞少于单纯肺结核组, 有显着性差异 (P<0.01) 。

3 结论

肺结核合并肺癌现象并不少见, 不典型肺癌容易被误诊、漏诊, 对于陈旧性或进展期肺结核, 临床症状加重, 肺部影像学征象异常改变, 应高度怀疑肺结核合并肺癌可能, 及时进行相关辅助检查明确诊断。

4 讨论

4.1 肺结核与肺癌的关系肺结核与肺癌是否有直接关系

大咯血的治疗依据其严重程度、出血原因和患者的全身状况不同而不同, 其治疗的二个任务是防止窒息, 阻止出血, 治疗原发病。如果咯血量大 (>200m L/d) 或呼吸储备能力很少, 就非常紧急, 治疗的首要任务是发现出血部位、止血, 防止血液涌入大气道。经验丰富者能运用FOB确定出血部位, 在一些大出血的病例中, 需采用硬质支气管镜。若有必要, 可在出血点下压迫气囊并留置数小时或数天, 直至病情稳定可行手术治疗。如果考虑进行诊断性支气管动脉栓塞, 放置Fogarty气囊可争取时间, 以进行必要的动脉造影检查。另外一种保护功能气道的方法是插入一个特殊的气管内导管到未出血的右或左主支气管, 其远端有可充气膨胀装置。双腔管的运用可对血液进行吸引, 但插管一定要由熟练人员操作[3]。

做好蓝光疗法和药物疗法的准备工作与护理工作:具体见蓝光疗法和药物疗法。 (1) 遵医嘱给予血浆、白蛋白和肝酶诱导剂:非结合胆红素增高明显者遵医嘱尽早使用血浆、白蛋白以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危险。白蛋白一般稀释至5%静脉输注。溶血症者遵医嘱正确输注丙种球蛋白以抑制溶血。 (2) 杜绝一切能加重黄疸、诱发胆红素脑病的因素:避免发生低温、低血糖、窒息、缺氧、酸中毒、感染, 避免不恰当使用药物等。a.做好保暖工作, 监测体温, 维持体温正常。b.供给足够的热量和水分, 如病情允许及早、足量的喂养, 不能进食者由静脉补充液体和热量。监测血糖, 及时处理低血糖。c.监测血气分析、电解质, 缺氧时给予吸氧, 及时纠正酸中毒。d.避免使用影响胆红素代谢的药物如磺胺类、吲哚美辛等。e.防止感染:加强皮肤、黏膜、脐带、臀部护理, 接触患儿前洗手。f.保持大便通畅, 必要时开塞露灌肠, 促进胆红素排泄。g.避免快速输入高渗性药液, 以免血脑屏障暂时开放而使胆红素进入脑组织。嘱附患者, 如感到喉头有血或发痒时, 轻轻地将血咳出。按医嘱给予垂体后叶素等。 (3) 咯血严重时禁食, 咯血停止后饮食应有足够热量, 富含维生素和易消化的温流食, 禁止进刺激性强的饮食, 注意保持大便通畅。 (4) 窒息的抢救配合患者发生窒息时, 立即配合抢救。立即置患者头低足高位。充分给湿化氧, 直到呼吸困难和紫绀消失为止, 可纠正缺氧。湿化氧的目的, 可防止气管内分泌物黏稠、结痂而影响呼吸道通畅。自主呼吸微弱或消失时, 给予呼吸兴奋剂, 进行人工呼吸或机械通气管。 (5) 按医嘱迅速有效地应用止血药物。

3.2 CT表现特点三点启示

专人护理大咯血患者, 指导患侧卧位。减少肺的活动, 有利止血, 并可避免血液流向健侧。嘱附患者, 如感到喉头有血或发痒时, 轻轻地将血咳出[3]。按医嘱给予垂体后叶素等。咯血严重时禁食, 咯血停止后饮食应有足够热量, 富含维生素和易消化的温流食, 禁止进刺激性强的饮食, 注意保持大便通畅。窒息的抢救配合患者发生窒息时, 立即配合抢救。立即置患者头低足高位。充严格卧床休息, 应用止血药物 (如垂体后叶素) , 必要时可经纤维支气管镜止血, 或插入球囊导管, 压迫止血, 或明胶海绵止血。若咯血量过多, 可酌情适量输血。需严加防范和紧急抢救咯血窒息, 因其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密切注意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发生大咯血, 护理人员应准确执行医嘱, 积极抢救, 并通知其他医护人员, 立即进行体位引流, 排出积血分秒必争, 从而降低病死率[4]。

另外, 护理人员要经常巡视病房, 对一些高发人群要作为重点观察对象,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认真做好各项记录;对患者要给予多方面的关心、照顾, 使其保持乐观态度,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争取早日康复。化疗是结核病的关键治疗。护士要向患者及其家人解释化疗的意义, 用药时的注意事项, 同时注意观察患者服药情况, 及时发现药物的副作用, 如利福平可出现黄疸、转氨酶一过性升高及变态反应;链霉素可出现耳聋和肾功能损害;对氨水杨酸可有胃肠道刺激、变态反应;异烟肼可有周围神经炎、中毒性反应;乙胺丁醇可以出现球后视神经炎。一旦出现副作用及时就诊。

参考文献

[1]罗继征, 罗向东, 武建英.表现不典型的老年肺结核的诊断探讨[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4, 29 (8) :740-741.

[2]储成凤, 刘万花, 高广如.周围型肺癌X线动态观察 (附14例分析) [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0, 19 (11) :695-698.

[3]周燕发, 田芳, 陈辉, 等.肺内球形灶棘突CT征与病理对照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2, 21 (3) :199-200.

AIDS合并肺结核的征象分析 篇3

【关键词】 艾滋病 肺结核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9-0153-01

引言

艾滋病是因为HIV病毒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免疫功能低下造成的机会性感染,。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这种传染病,主要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母母婴传播等方式进行传播。所以在护理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及用药指导等。艾滋病非常容易引发肺结核,据统计艾滋病患者的结核病发病率是正常人群的30倍,[1]严重的影响着艾滋病患者的生命健康。为了提高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本文对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20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病人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滋病合并肺结核20例,男17例,女3例,年龄23~48岁,平均33岁,已婚19例,未婚1例。职业分布:无业2例,農民18例。HIV感染途径:性接触19例。静脉吸毒1例。

1.2 临床表现

20例患者均出现持续发热,高热(39℃以上)为主,明显消瘦19例,咳嗽、咳痰17例,胸闷呼吸急促3例,2例合并口腔念珠菌感染。

1.3 护理方法

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住院后对患者进行X线胸片及肺部CT检查20例患者均行胸部X线片,5例行肺部CT检查,两肺弥漫性粟粒阴影为13例,肺部斑片状阴影7例,肺部纵隔淋巴结肿大3例。并根据检查结果,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控制并改善患者的病情,同时加强患者的护理,提供护理保障。针对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采用的护理措施有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症状护理、用药依从性护理、饮食护理、出院指导等。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6.5±2.5天,15例坚持抗结核治疗,症状改善,X线胸片病灶吸收好转,最终完成疗程,3例因重症感染,持续高热,全身衰竭而死亡,2例在抗结核化疗期间由于艾滋病进展死亡。

3 讨论

艾滋病是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所引发的一种严重的综合型免疫缺陷症,而且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2] 。

HIV病毒主要是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主要侵犯了T淋巴细胞中的CD4细胞,并在其内复制,导致CD4细胞破坏,造成细胞免疫严重缺陷,而结核感染主要为细胞介导免疫,尤其是CD4细胞在结核免疫中起主导作用,故结核病是艾滋病病人最常见的最先发生的机会感染[3]。肺结核是艾滋病患者的主要机会性感染之一,往往是艾滋病的首发症状,是艾滋病患者的常见死因。

随着艾滋病发病率的上升,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的趋势,在艾滋病合并肺结核发病率上升的过程中,针对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研究也在增多。加强护理,尤其是护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的控制艾滋病的传播,提高病人的依从性,提高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生活质量,将其生命延长。

(1)心理护理

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需要承受疾病、社会、家庭、治疗费用等多方面的压力,进而产生心理问题。但是因为文化知识、职业等条件不同,所以患者产生的心理问题程度不同。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的心理,影响治疗效果,为此需要加强心理护理,为患者讲解与其病情相关的知识,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反应程度,采取人性化的护理,并加强患者家属的思想教育,让患者的家属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症状护理

对于发热的病人应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尤其是体温的变化。体温在38 ℃以下应给予物理降温(温开水擦拭全身大血管处;冰块冷敷等);超过38 ℃遵医嘱给予相应的退热药物。注意及时更换湿被褥及衣物,防止着凉;咳嗽、咳痰多者,给予止咳化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氧气吸入;口腔溃疡者可给予碳酸氢钠混合液漱口。

(3)用药的依从性护理、消毒护理

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病人为双重感染,服用药物多,疗程长,病人负担重,往往不能坚持治疗。许多研究发现依从性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即依从性越好,治疗的效果越好[4]。要向病人强调大于95%的服药依从性对治疗的重要性。通过直视下督导、床头贴纸条、设置闹钟、家人提醒等方法,指导病人按时正确服药,确保服药依从性,同时还要密切观察药物副反应,定期检查肝功能、肾功能及血象,发现异常及时给予对症处理。同时在实施护理过程中主要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并做好病房的总末消毒。

(4)饮食护理和出院指导

针对艾滋病感染肺结核病的患者因为长时间的厌食,再加上结核的高消耗,会出现营养不良,消瘦,需要食用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的食物。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饮食环境,根据患者喜好合理的为患者搭配食物,鼓励患者进食。患者在出院以后,抗病毒治疗和抗结核治疗都需要继续,指导患者不能过渡劳累、酗酒。要加强营养,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还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降低艾滋病的传播率。

参考文献

[1]任钟贤.艾滋病和结核病的流行病学,临床与预防.中国防癌杂志,1996,16:31-41.

[2]张宗云.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心理护理要点[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7):810-812

[3]罗永艾.结核病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的诊断.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23(1):656-658.

AIDS合并肺结核的征象分析 篇4

关键词:脊柱结核,X线及CT,征象体会

脊柱结核占全身关节结核的首位, 其中以椎体结核占大多数, 附件结核十分罕见。在整个脊柱中腰椎活动度最大, 腰椎结核发生率也最高, 胸椎次之, 颈椎更次之, 至于骶尾椎结核则甚为罕见[1]。本文回顾白城中医院2006年6月~2011年6月间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的62例脊柱结核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常规的X线及CT征象特点,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脊柱结核62例, 均为门诊及住院患者, 其中男性36例, 女性26例, 年龄11~67岁, 平均为34.6岁。病程为5个月~8年。

1.2 仪器设备

采用日本田中500mA、美国GE公司生产的DR X线机和CT检查设备为GE-CT/e全身扫描机。

1.3 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颈部、背部、腰部疼痛, 脊柱畸形, 下肢活动受限等临床表现。

1.4 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均常规摄有颈椎、胸椎或腰椎正侧位X片。其中46例进行了病变部位CT扫描, 层厚3mm, 分别摄有软组织窗及骨窗片。14例进行了强化扫描。

2 结果

2.1 部位

在本组病例中, 累及颈椎2例, 胸椎38例, 腰椎22例。其中有6例为单一椎体受累, 42例为两个相邻椎体受累, 14例为两个以上椎体受累。有8例累及附件。

2.2 X平片表现

其椎体破坏形式为椎体失去正常形态。本组病例中椎体上、下缘模糊或不规则24例, 椎体楔状塌陷改变38例。被破坏的椎体间隙不同程度变窄, 其中6例椎间隙完全消失, 对应椎体面参差不齐。28例椎体旁可见软组织肿胀。24例可见胸椎旁有梭形脓。4例有腰大肌脓肿。另外, 脊柱后凸畸形有26例。

2.3 CT表现

28例破坏椎体内呈斑点状、片状低密度区, 边缘成鼠咬状改变, 有的可见硬化边。22例表现为斑点状、片状致密, 期间夹杂有低密度破坏区。14例破坏椎体内可见片状、条索状死骨。8例椎体破坏严重, 崩解碎裂。22例可见压缩骨折。34例伴有椎体周围脓肿, 所有冷脓肿与周围界限清晰;其中6例平片未发现。24例椎体周围脓肿内可见小片状、沙砾状钙化。冷脓肿跨过2个以上椎体22例。增强扫描冷脓肿呈厚壁多房状增强。8例椎体膨胀性破坏后, 碎骨片后移压迫椎管, 在62例脊柱结核中, 仅有6例椎体的椎弓根内出现片状骨质破坏, 均为椎体病灶累及所致, 其中4例表现为片状低密度, 2例表现为椎弓根骨质密度增高, 边缘不规则。

3 结论

3.1 脊柱结核占全身关节结核的首位, 其中以椎体结核占大多数, 附件结核罕见。

椎体以松质骨为主, 它的滋养动脉为终末动脉, 结核杆菌容易停留在椎体部位。此病主要由血行播散进入到骨髓腔引起, 当结核杆菌侵入椎体后, 局部骨组织即出现干酪坏死[2]。产生局限性骨破坏, 破坏区内可出现死骨, 炎症可扩展至相邻的椎间盘, 破坏椎间盘后可延及相邻的椎骨, 重者造成椎体塌陷。

3.2 脊柱结核X线平片表现以骨质破坏和椎间隙狭窄为主。

中心型的骨质破坏集中在椎体中央, 在侧位片比较清楚。很快出现椎体压缩成楔状, 前窄后宽。也可侵犯至椎间盘, 累及邻近椎体。边缘型的骨质破坏集中在椎体的上缘或下缘, 很快侵犯至椎间盘, 表现为椎体终板的破坏和进行性椎间隙狭窄, 并累及邻近两个椎体。

3.3 脊柱结核CT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病灶部位, 有无空洞和死骨形成。

即使是小型的椎旁脓肿, 在CT检查时也可发现。CT检查对腰大肌脓肿有独特价值。另外, CT可清楚显示脊柱结核时椎管的受累情况, 椎间隙变窄是脊柱结核的典型表现。有人认为, 椎间隙的变窄并非椎间盘本身病变所致。由于椎板破坏, 一方面椎间盘通过病变椎体终板疝出, 使椎间盘膨胀, 另一方面由于椎体终板的破坏, 椎间盘的水分代谢停止, 导致脱水退变而表现为轻度或中度变窄[3]。

3.4 临床病理将脊柱结核在X线上分为四型:

边缘型、中心型、韧带下型、附件型。其中边缘型、中心型多见[4]。因中心型脊柱结核骨质破坏早期在椎体中央, 椎间盘破坏较晚, 病变椎体不能负重, 易造成脊柱后凸畸形, 而边缘型脊柱结核骨质破坏在椎体上、下椎间盘附近, 椎间盘出现改变早, 椎体尚能负重, 不造成脊柱后凸畸形。椎体破坏变形、椎间隙变窄、椎旁冷脓肿和脊柱后凸畸形等X线表现可作为脊柱结核平片诊断依据。

4 鉴别诊断

4.1 骨髓瘤

起源于骨髓造血组织, 浆细胞过度增生所致的恶性肿瘤, 常见于40岁以上男性, 好发部位为含有造血骨髓的骨骼, 依次为脊椎、骨盆、肋骨、颅骨和胸骨等。X线主要表现为多个溶骨性破坏和广泛的骨质疏松。

4.2 转移性骨肿瘤

是指原发于骨外器官或组织的恶性肿瘤, 好发年龄40~60岁, 好发部位为躯干骨, 常发生骨转移的肿瘤为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肾癌等。X线表现为溶血性、成骨性和混合性骨质破坏, 以溶骨性为多见, 骨扫描是检测转移性骨肿瘤敏感的方法。

4.3 化脓性脊柱炎

起病急、X线摄片可显示椎体破坏, 椎旁阴影增宽、密度增高、椎间隙变窄、但其骨破坏同时出现骨硬化增生, 很少引起椎体塌陷和脊柱后凸畸形。

4.4 强直性脊柱炎

本病均有骶髂关节炎症, 没有全身中毒症状, X线检查看不到骨破坏与死骨, 胸椎受累后会出现胸廊扩张受限等临床表现。

5 小结

临床上X线及CT表现对诊断脊柱结核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CT检查对腰大肌脓肿更有独特价值, 所以CT扫描优于X线平片。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876-880.

[2]李国珍.临床体部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270.

[3]孙亚河, 王滨.脊柱结核MRI表现及早期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2, 19 (5) :302-304.

上一篇:公司收购后的情况汇报下一篇:三年级经典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