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整合课(通用11篇)
为了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改革,落实新课标目标理念,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长,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让学生学得会,有专长,高高兴兴的生活,快快乐乐的成长。本学期学校开展大教研活动,艺体组开展了音乐、美术整合课,选择了我和崔老师共同上一节《春天在哪里》。
开学初,组内经过讨论就确立了课题、授课教师和授课年级,此后每周二早前两节课都要进行教研,从初备课,开始有思路,到教案成型,进行组内试讲,再到思路清晰,正式讲课,我们一直反复备课,说课,磨课,组内老师毫无保留的传授经验,出谋划策,使我自身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本次整合课内容安排上把三年级美术课中《春天在哪里》和三年级音乐《嘀哩嘀哩》有机而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力求两者完美的融合,没有生拼硬凑的感觉,在备课过程中努力寻找两节课的共同点,找出两者的结合点,最终决定通过欣赏春天的乐曲和欣赏教师现场作画,感受春天,导出一群黄鹂鸟的叫声给我们带到了春天,导出歌曲部分;再通过歌曲的听和唱导出通过视觉感受春天,进入到绘画和手工部分,使音乐美术两节课合理的融合。教学中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有唱歌组、舞蹈组、打击乐组、还用绘画组和手工组,教师只是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尽量让学生去想,去做,去唱。在这节课中,美术和音乐的结合,使课堂充满艺术气息,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快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追求新知,抒发情感,在活泼愉快的学习中发挥潜能与创造力。
在评课的过程中,老师们给了我关于教学语言和组织教学方面的经验,也指出了我在这些方面的缺点,如:语言方面,讲话是不能正面面对学生,做范画是有背对学生的情况,还有课堂中有些语言不够精炼等。教学过程方面,有些话我可以引导学生说的,自己却直接说出来了,还有,课堂展示部分,有些学生显得没有放开,我应该在展示之前就给学生一些提示,明确不同类型的作品展示方法不同等。
通过本次整合课,我进一步感受到了备课的重要,以及集体备课的力量,卞老师对于我做范画的环节和展示的环节给了很多帮助,代老师对于我课堂仪态和语言方面给了很多建议,张扬老师为我们做了精美的PPT,组里给我这次讲课的机会,对于经验尚浅的我来说帮助很大,我很珍惜,也很感谢。
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 恰当地创设情境, 科学地组织学生的活动, 确立科学、全面、具体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利用多媒体展示的集成性, 超文本链接的选取性, 大容量存储的丰富性, 高速传输的便捷性, 超时空交流的共享性等特点, 让学生带着任务和目标进行资料查询、协作交流, 模拟操作多媒体情境创设以及动态模拟展示等, 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汇报过程中, 完成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的多向交流, 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的评价、反馈和指导, 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视觉和信息接收量, 有利于信息加工, 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运用和处理信息的现代化素质。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 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学校校园网的建立,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为教学创造了优异的条件。现代信息技术以播音员朗读范文的动人声音, 不但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 而且激起了学生的写作欲望。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处于愉快的教学情境之中, 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情,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能够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语文教学偏重知识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 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 语言教材中收录的少量文字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网络情境的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 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二者的结合。
需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动态的, 可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变动时间跨度和环节, 这并不意味着某一节课一定要具备所有环节。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 教师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而学生是对信息进行选择的主体, 具有充分的自主性。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 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 同时也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 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对比阅读 读写结合
走进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教学,自己就像一个新生儿,欣赏着名师执教一节节精彩纷呈的小语课堂,让自己震撼不已。在走进了窦桂梅老师撞击智慧火花的经典课堂;王崧舟老师诗意语文的魅力课堂,自己如同走进了一座金碧辉煌的殿堂……此刻,语文教学就像一块有魔力的磁石深深吸引了我。我反复思量着自己的成长的轨迹,心灵深处的提醒:老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构建以“真”为本,践行精彩课堂的起点!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白鹅》、《白公鹅》,这是典型的两篇描写动物(“鹅”)的文章,我是以整合课的形式呈现给孩子们的,主要是让孩子在写法对比中,梳理写法,读写结合,提升写作能力。虽然两位作者都喜爱鹅,但叙述的语气不同,丰子恺更多的是善意的掖揄,而叶诺索夫更多的是欣赏,并且语调轻松,颇有调侃的味道。写的都是鹅,但因地域不同:一个是中国,一个是俄国;习惯不同:一个是家鹅,一个是有野外习性的;丰子恺和叶·诺索夫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观察角度,描绘了两只性格迥异的鹅,就塑造了“鹅”不同的形象:白鹅是一个高傲的架子十足的“鹅老爷”;白公鹅是一个威武的自认为能主宰一切的“海军上将”,两篇文章都堪称写小动物的经典之作,怎样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学习一些写法,让阅读教学更高效呢?是我一直深思的问题症结。于是,针对本节的教学内容我想到了运用对比阅读的形式,通过比较文本内容而比较写法,梳理写法,更能凸显特性,更能深刻感悟抓“特点”的内涵,并学习新的反语,拟人,比喻的语言表达形式。于是我改编了原有的教学设计,我在分别引导学生学完两篇课文的第一课时的基础上,用第三课时来引导学生对这两篇课文进行对比阅读。因此整节课堂中我和学生一起,让“鹅老爷”和“海军上将”从比称呼、比吃相、比保护地盘、比步态四方面分别进行对比阅读,我觉得对比能突显人物特点的语言,分析写法,思路比较清晰。从整体上比较两篇文章,中国作家丰子恺与苏联作家叶诺索夫,因为国家文化背景的不同,两位作家以不同的笔触,塑造了白鹅是身份高贵的“老爷派”,白公鹅是威武的“海军上将”的“人物形象”,使“两只鹅”的形象变得鲜活,都是“傲”,白鹅是自命清高的“傲”,白公鹅是桀骜不逊的“傲”。孩子们对这种阅读方式非常感兴趣,在兴趣盎然中,我和孩子们一起经历了一节难忘的语文课。
在课堂中的词语学习正是最基础的语文,本节课我在词语教学上下了一些功夫,让学生学会理解词语的方法结合上下文、查字典、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的方法,并加强理解了词语“掂量、主宰”。在课堂上我也重视了品词析句,提高学生语言的欣赏能力。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总起—分述的结构描写了鹅走路时慢条斯理的样子,语言形象具体,值得细细品读。我引导学生通过品味重点词语、想象情景、比较体会等方法欣赏课文语言。如“它走起路来慢条斯理,仔细掂量着每一步。”一句,我引导学生先说说“掂量”是什么意思?(用手称称重量——反复思考应该怎么做,结果会怎样)再想想鹅在掂量什么?(这一步落在哪里好,怎样放下去好)体会鹅走路的“慢条斯理”,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
课堂虽然结束,但我的反思在不知不觉中蔓延……
备课初期,我在思考我们一直在研究高效课堂,怎么高效?通过这节课,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学目标的设定。本节课的目标就定位于通过对比阅读,感受两只鹅的不同特点,感受作者如何写出这样的特点,从中感悟如何才能写出特点。这个目标相对集中,去掉了枝枝蔓蔓的东西,学生在这节课上就是在纯粹地学语文,所以,一个课时的时间,整合了两篇课文的阅读,而且因为目标集中,达成度也非常高,孩子们对两只鹅的特点、写法感悟的非常深刻,在这节课后,我又用了一个课时,引导孩子们对比阅读了两篇文章的原文,这种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是很难达到的。单位时间内,让学生阅读最大的信息量,获得最深的感悟,这不就是把课堂推向了高效吗?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的内心有一种声音:是不是纯粹的语文,孩子们更爱学呢?相对于传统语文教学的挖深挖透,重思想而轻语言,我们更应该思考,怎么让学生在语文课上能学习语文,做好语文该做的事。原来总有学生说语文不好学,不愿意学语文,其实他们是被那种似是而非的语文搞怕了,在传统的语文课上,动不动要挖思想内涵,一段文字要掰开揉碎分析来分析去,让学生猜答案,这样的语文,学生怎能不怕呢?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让我意识到,我们抛开那些非语文的东西,纯粹地带孩子们来品味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孩子们是非常愿意学习的,他们感受到了语文还可以这么“好玩”,所以,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真的是要深刻反思,我们该给孩子们一种什么样的语文课。
前段时间我参与了“读中学写,读写结合”的课题研究,我认识到这也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所在。我想阅读不仅仅为了让孩子们读懂,这远远不够。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以,阅读中要学习品味语言,欣赏语言,而这么做的目的,我想就是让学生能学习如何写,语文的学习才会更巧妙。阅读教学要紧紧围绕语文学科的本体任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把语言文字运用作为阅读教学的目标追求,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学写是阅读的重要目标之一。
我认为这个环节处理的比较满意:提到步态,两位作家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想表现其从容,但方法就大不同了,丰子恺用鸭子比鹅之从容,用净角出场比喻鹅的大模大样,用对走来的人傲然不相让来捧白鹅之“霸道”,用词也只是局限于“从容”“大模大样”“傲然站立”这样的概括性极强的词;而叶·诺索夫是详写地描写了其一只脚的落地,“先如何,再如何,然后如何,再如何”,还有过泥泞的车辙路“任何一根细翎上都不沾上一点污泥”,从而慢条斯理之意思尽出,即使写与狗的交锋也是突出其“决不举步奔跑”“一动不动地挺着长长的脖子,好像头上顶着一罐水”。从而让我们认识了:白鹅是一个高傲的架子十足的“鹅老爷”;白公鹅是一个威武的主宰一切的“海军上将”。最后梳理:两只鹅不仅派头不同,写法也不同。
因为本节课重点是“读写结合”,在课堂的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孩子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比喻、反语、拟人的语言表达形式和细节描写,学以致用,完成一篇描写小动物的习作,阅读着孩子们的作品,同孩子们一起感受到了这节课的收获,内心洋溢着点滴的幸福!
每一堂课结束后,我都不断的自我质疑:如何给孩子们一个大语文呢?两篇文章的对比阅读,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能不能把这个单元的四篇文章(《白鹅》《白公鹅》《母鸡》《猫》)整合在一起来教学?答案是肯定的,一定可以,只要我们站在教语文的高度,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把语言的学习和实践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一定可以探索出一条更高效的语文教育的道路来。
马继东
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多媒体平台,力图创造宽松的、自由讨论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探索在教师指导下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摘果子”,摆脱了教师的说教,使学生深受启发。
1、在游戏情境中感受歌曲的旋律,愉快地学唱歌曲《谁找我呀》。
2、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电话铃声产生好奇。
3、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5、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愉悦。
活动准备
1、幼儿和家长一起制作的各种有趣的手机。
2、多媒体课件:打电话的动画。
活动过程
一、演唱歌曲《谁找我呀》
师:(多媒体播放美丽的森林背景)森林真美呀!我们一起来玩打电话的游戏好吗?(播放音乐,唱歌表演打电话。用问答的形式创设游戏情景:“喂,喂,喂,请问你找谁?”“我要找_×。”“找我干吗呀?”“和我一起做游戏……”)
二、在情景中感受、学唱歌曲
1、给小狗打电话(多媒体播放手机图案和动物电话本,拨打电话。)
师:小狗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幼儿看动画读电话号码,当铃声响起时,播放歌曲《谁找我呀》:你打我电话,找我有事吗?我正忙着呢,请你多等一下。马上就来了,马上就来了,你别挂!)
师:咦?小狗的电话铃声和我们的电话铃声有什么不同?(音乐铃声,会唱歌的铃声……)
2、给小免打电话
师:你们听到小兔的电话在唱什么?(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替换歌词重复唱。)
师:(扮演小兔接电话)“你好呀,我是小兔,找我干吗呀?”(鼓励幼儿用完整语言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如“小兔,我想请你去公园玩……”。)
3、给小鸭打电话师:我也想打电话给我的动物朋友,听谜语,猜猜我的电话要打给谁。
(唱出谜语:我有圆脑袋,穿着黄黄衣,走路摇摇摆,猜猜我是谁。幼儿回答正确后,再唱:唱歌呷呷呷,爱吃鱼和虾,我是小鸭子,你们猜对了)师生共同拨打电话,教师范唱歌曲《谁找我呀》。
4、给大象打电话
请幼儿说说大象和小免的电话铃声有什么不同。让幼儿辨别声音粗细、快慢的不同,并学唱大象的歌曲铃声。
三、设计歌曲铃声
师:小动物们的电话铃是歌声,真好听!我们也给自己设计一个音乐铃声吧!(教师演唱一首幼儿学过的歌曲作为自己的手机铃声,启发幼儿运用学过的歌曲为自己的手机设计铃声。)
教学内容:音乐欣赏《捉迷藏》 教学目标:
1.聆听钢琴曲《童年的回忆》和《捉迷藏》,表达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热爱。引导学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深切地体现本课《童年》的主题及“音乐与人”的亲密联系。
2.运用多媒体音乐播放软件windows
media
player播放音乐。使学生了解多种音乐播放器的运用。
3.听辨乐曲的速度与情绪,让学生具有初步的音乐赏析能力,初步了解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1、聆听、欣赏。听辨乐曲的速度和情绪。
2、运用音乐播放器打开音频文件。教学过程:
聆听钢琴曲《童年的回忆》
一、组织教学:
1、排队教室
2、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1、师:小朋友们,在小的时候,最开心的一件事是什么呢?回忆童年开心吗?你们觉得幸福吗?
让学生交流童年生活中最值得回忆的一幕(放背景音乐)
2、认识钢琴的种类。
3、认识并打开音乐播放软件windows
media
player。
4、自己打开并聆听两首不同版本的《捉迷藏》,并思考问题:乐曲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变化的?
5拓展练习:同学们还知道那些音乐播放器。
从课程的内容的原则看, 课程除具有连续性、顺序性外还具有整合性。整合性是在课程当中各种不同的课程内容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 以整合因分割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 从而达到最大的学习累积效果。换句话说, 整合性是指课程经验横的联系, 包括认知、技能、情感的整合与科目的整合。
艺术综合课程是在音乐、美术分科教学的基础上建构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综合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 并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过程中体现艺术的人文性、创造性、愉悦性, 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基础教育课程。
一、在教育、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 是指一种对于人的关注的思想, 一种追求人生真谛的理性状态, 是人本主义的核心内容。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即所谓关怀人生价值的实现, 关怀人的自由与平等, 以及关怀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 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终极关怀”。
1.通过各种艺术实践活动, 使学生的艺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 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在艺术实践活动中, 引领和促进学生不断发现自我、发展自我, 使得共性与个性和谐发展, 使得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3.通过宽松、民主、合作的教与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创造一种相互交流、默契配合的教学关系和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例如, 一位教师结合抗日山建园六十周年的系列活动, 自编了“不朽的丰碑”一课, 介绍抗日山的历史, 让学生谈谈瞻仰抗日山烈士陵园的感受, 让学生聆听配乐诗朗诵《抗日山组歌》。最后, 选学了《赣榆日报》登载的歌颂抗日山的歌曲, 编演抗日英雄故事小品。以抗日山浓厚的人文内涵、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感染着学生, 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4.能够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各种感官进行陶冶,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 从触摸中、从模仿中、从体会中学习。促进听觉、视觉、形体、言语这四大能力的发展, 从而形成互为补充的完整的艺术心理结构和综合艺术能力。例如,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红灯停, 绿灯行》这首歌曲时, 我创设了一种看交通警察手势和红绿灯的指示过马路的生活情境, 一部分学生扮演交通警察, 另一部分学生则表演通过十字路口的行人, 而我则手持红色和绿色的纸牌表示红绿灯。在歌声中, 我跟着歌声举牌, 扮“交通警察”的学生则看交通灯的指示做交通手势, 另一部分扮演行人的学生看手势来行路。在活动中, 有的学生表演司机, 有的学生扮演骑自行车的人, 还有的学生则扮演骑摩托车的人或步行的人,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这种情境中, 学生们既懂得了交通规则, 学会看交通警察手势, 也体会了歌曲的情绪, 培养了音乐表现力。
二、调整艺术课程的内容和方法, 以审美为核心
1.在教育教学中充分揭示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的各种表现作用, 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艺术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 而不是枯燥、乏味的专业化倾向。
2.让学生能在教育教学中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感受艺术的无穷魅力, 达到感情上的艺术共鸣, 升华内心对艺术的鉴赏能力, 反对说教方式。
3.注重艺术实践, 利用各种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实践的活动, 在活动中实现自身的审美、创造美的能力。
4.开发学生基本的思维范式和复杂的思维能力, 并教会学生们使用多种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了解社会, 在交流中接受新知, 培养学生想象、发明和创新等能力。
5.艺术课程的内容主要体现为两大类:从艺术门类上指音乐、美术、舞蹈、戏剧, 从学科内容上指美学、艺术批评、艺术史、艺术创作等。
三、以日常生活和学生真实的生存环境作为艺术学习的最初起点, 通过日常生活和艺术的连接, 汲取和扩展艺术想象、艺术创作的素材与灵感
比如, 一位小学的音乐教师在教歌曲《春天来了》一课时, 先选择几幅美术图案进行对比, 让学生形成重复和对比的概念。之后, 根据歌曲的意境及歌词内容, 选择语文学科中的画面和课文, 再配上《春天来了》的音乐, 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春景中, 从而用优美的声音来表现春天。另外, 我还在网上选择了关于春天的美术作品、学生的作文习作、关于春天的动画、不同国家表现春天的方式等, 编排到舞蹈中进行表演。这样,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知识进行了重新建构, 形成了关于春天的各种知识的联系, 能准、广、快地把握春天的艺术形象, 完成自我教学的目的。
四、表现形式不拘一格, 多种多样
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 通过探究式的学习和即兴创作, 表现的形式不拘一格, 多种多样, 有唱、奏、舞、相声、小品、诗歌、剪纸、绘画等。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 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比如: (1) 音乐、美术之间的情感结合, (2) 音乐、体育之间的律动交融, (3) 体育、美术之间的结构互动, (4) 音乐、语文之间的情景交融。
五、根据教学内容, 创设适合的环境
在教学中, 注意根据教学内容, 创设一种适合的环境,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从而使学生更能加深对教学内容的领悟与感受, 激发学生的创造表现欲望。
关键词:美术欣赏;学科优势;艺术人文
高中美术欣赏教材图文并茂,说明文字已经十分翔实,如果教师再照本宣科的讲读,内容、教法缺少新意,学生肯定会失去兴致,教学效果也必大打折扣。针对这些,我从教材的每一篇章中选取一两件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最有价值的作品作为典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讲解与剖析,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通过发散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会欣赏理解的方法与技巧。因为是整体深入介绍作品,这就涉及与作品相关的方方面面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发散开来,又与高中各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与美术作品有机成为一个整体,共同构成美术教学的过程与目标,学生通过对它的掌握与理解,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自身素质和人文素养。
中国书法蔚为壮观,估计花几节课从远古讲到当下,根本不现实,即使节选某一时期,也很难达到影响学生艺术审美的功效。面面俱到不如只抓一点,层层拨开,追根溯源。我选择用两节课只讲一件作品作为试点,那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序》。
对于两节课讲同一个内容,内容不能脱离主题,又要在相关学科中整合优势,围绕其进行分解剖析,同时还要求学生的集中兴致。这既是一个实践,同时又是一个挑战。
开始时讲到《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顺势而问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天下第一险(华山)、天下第一佛(乐山大佛)……
讲到王羲之被后世誉为“书圣”时,马上延伸到画圣吴道子、诗圣杜甫、兵圣孙武、茶圣陆宇、酒圣杜康、医圣张仲景、文圣孔子、史圣司马迁、武圣关羽……
讲到王羲之与儿子王献之在书法史并称“二王”,又让学生联想到文学史上的三苏(苏轼、苏洵、苏辙)、三曹(曹操、曹植、曹丕)、三班(班固、班彪、班昭)、两司马(司马相如、司马迁)、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讲到王羲之写《兰亭序》时,史书记载当时用的是鼠须笔和蚕茧纸,学生不懂,我趁机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文房四宝,向学生系统的介绍,让他们近距离的观察……
讲到《兰亭序》为什么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时,又让学生猜测有没有“天下第二行书”(唐·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三行书”(宋·苏轼《黄州寒食帖》)……
讲到王羲之的其他代表作品,如,《快雪时晴帖》时,又不可避免地讲到北京故宫的三希堂,讲到三件旷世珍宝的沉浮命运,讲到“三稀何时再三稀,有待祖国来统一”……
讲到《兰亭序》中22个“之”的变化时,让同学现场临摹、现场分析、现场讨论、现场发言,畅谈对“之”的理解、对书法的感言……
讲到行书,顺其自然地谈到书法的发展史,也是中国文字发展的一个过程。我在黑板列出不同书体,让学生排出发展的顺序——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并且说明个中原由……
讲到《兰亭序》随葬昭陵时,补充了有关昭陵六骏的知识点;讲到《兰亭序》的备受后人推崇时,提到《萧翼赚兰亭》的典故;讲到《兰亭序》的真伪之辩时,涉及郭沫若和启功两位大家的笔墨官司;讲到《兰亭序》内容中的“岁在癸丑”时,学生又更加深入了解到什么叫天干地支……
通过对《兰亭序》的讲授,我尝试从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整合了一些优势资源,并且适时切入,合理运用,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兰亭序》的课例只是一个摸索的过程,用两节课来讲,我最担心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与精神状态。因为《兰亭序》对于他们既似曾相识,又远在天边,高一语文教材要求全文背诵,但学生总是缺少一种融合的感觉。通过美术欣赏的学习,他们似乎已经融入其中,完全没有了那种疏离之感。课堂上的那种状态、互动、激情、气氛萦绕其中,学生的遗憾只是课时的短暂,同时对下节课的期盼。
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靠教师的导,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主去学习、探究。在自主学习中激发学生艺术学习活动的动机与需要,使其乐学;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积累;在自主学习中,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表现,尽情遨游在艺术天地,体验艺术活动的人文气息。
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把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阵地,教师要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的改革,重新认识和理解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融合人文精神,在课堂上逐步渗透人文思想。要加强对美术人文素养的教学,注重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重视哲学、历史和文学等人文学科的教学力度,改变专业课单一的局面,适当扩展美术欣赏课的范畴,使学生能接触较为广泛的知识,积累全面的人文素养,为他们一生的艺术道路打下基础。
总之,艺术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是人的素养,在艺术学科中注重艺术的熏陶感染,使学生的精神受到滋养,具有“交流”的情绪和能力;具有“传承”和“超越”的情绪和能力;具有“批评”的情绪和能力;具有“创新”的情绪和能力。
参考文献:
宋丽斌.浅论美术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内在联系.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浅谈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南海区罗村高级中学陈栩青
【摘要】新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给课堂教
学注入了新活力。但是教材过多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了突出的矛盾。解决问
题的关键在于认真研究课标,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与精心取舍。通过重新整
合以重构历史教学体系,使历史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更好体现历史
发展的时序性和整体性。通过合理取舍以强化主干知识,突出重点,把握核心,以取得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新教材整合取舍
课程改革带来的是全新教育理念,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既感振奋,又深感压
力。在课改实验过程中,遇到不少的困难及困惑,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会直接
影响教改的效果。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以重构历史教学体系
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改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及困惑
1.课时不足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活力,使传统的单
一、被动的教学方式,转变
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师生平等交往,教学互动,形
成合作学习的良好课堂气氛。但由于教材容量过大,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不
能充分展开,往往由于赶进度而被迫草草收场。过多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一
对突出的矛盾。
2.资源不足
首先,教师本身知识储备的不足: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新
课标的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历史学科的基础
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史学发展动向和
最新研究成果,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学科科研能力;教师既是学生的学习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教学的参与者,同时也是课程开发者。
但是目前教师面临知识老化、知识面太窄,学科渗透能力不强,教师的继续
教育又明显滞后,需要改变这种状况适应课改的要求。
其次,学生知识的缺失。新课程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适应高
中历史的专题教学。但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历史教学并不重视,学生的知识
漏洞严重,该掌握的知识没有掌握,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这也是造成教学
进度缓慢的主要原因。
尽管遇到各种困难,但是教改的步伐不会因此而停止。广大教师应该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踏上教改之路。作为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内强实力。至于教学进度缓慢,课时不足,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以重构历史教学体系,合理取舍以强化主干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体系重构灵活整合我们现在用的新教材是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合编为体系,其特点是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但同时也存在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差,知识系统破碎的弱点,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教材进行灵活整合,重新构建起相对完整的历史教学体系。
1. 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
全新的教学理念、新颖的教材编写方式、崭新的学习方式,对刚升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大挑战:
从教材模式看:打破历史学科严密的知识体系,突破王朝体系,改变编年史体例,从初中通史式的基础教学发展到高中中外合编的专题式教学模式,跳跃性较强。
从内容目标上看:为减轻学生负担,初中教材删减大量的基础知识,内容相对简化和浅化,高中教材却以专题教学,专业性较强;与初中相比,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更多地强调宏观性、思想性和开放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较大的知识落差。
从教与学的方式: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高中历史学习专题是在初中历史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它们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了解初中的教材,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才能使高中历史学习更顺利。
2.依托教材,灵活整合(1)重视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课程结构上,改变了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以“模块”+“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高中历史分成3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必修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 <<历史I>>反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历史II>>反映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有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基本史实;<<历史III>>则属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内容,有助学生探讨文化和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选取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作为学生的必修内容,有利于打好历史学习的基础。例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整合各模块的内容,例如对于中国古代史可以从文明角度来整合:
一、物质文明方面农业、手工业、商业如何发展。
二、制度文明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三、精神方面:中国传统文
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各模块之间,既各有侧重,又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相互参照,统筹兼顾。
(2)模块内的专题整合教师要建构起整体教学设计观,总揽全局,不要讲一课,备一课。而应该将教学设计置于课程模块的整体之中来考虑。例如近代史的内容整合为:一个主题: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外国列强的侵华,中华民族的抗争,另一条线索是中国人民为民族富强探索近代化的历史。三个阶段:晚清,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四个阶级:农民、地主、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五个部分的内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科技。通过这样整合,使内容更集中更易于理解和记忆。例如必修(I)这一模块而言,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政治人物。本模块分为七大专题共28课,其中中国史专题五个,世界史专题四个。专题之间既有纵向联系,也可进行横向比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重新的整合:(岳麓版为例)
(1)以问题为核心的系统化整合(第一、四、六单元)
----中国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2)以对比为目的的局部整合-----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第一、二单元)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的高峰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第一、三单元)
(3)世界背景与中国历史的整合----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与新中国外交(第六、七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与社会主义运动的成长壮大(第三、五单元)
(4)中国近现代史阶段性特征的整合-----中国人民抗争之路(第三单元)
------艰巨的民主法治之路(第六单元)
(5)以横向比较为目的的整合----近代中外民主政制的比较(第三、六单元)
----不同意识形态的碰撞与较量(第三、五、七单元)
通过整合,使历史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不仅更好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同时也能横向反映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与碰撞。如果说对教材进行灵活整合是属于宏观把握的话,那么,要取得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微观上对专题内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的取舍。
三.紧扣课标合理取舍
在教改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们普遍感到“三多二少”:内容多、头绪多、涉及面广;课时少、参考资料少。教学难度大,教学进度缓慢。要走出这个困局,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敢于大胆取舍:
1.紧扣课标,把握核心
课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教师备课时应该认真研究课标,把握每个专题核心内容及每节课的学习要点。《历史I》就以人类政治活动发展主线为线索,精选能够反映一个历史时期基本特征的重要内容来学习。在进行教材处理时,可分二步:(1)确定专题的主线(或核心)。如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岳麓版),其主线反映二千多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2)根据课标的“学习要点”和“教学活动建议”,拟订各课的重点和难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为四节课:1.“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重点在宗法制和分封制。2.“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本单元重中之重。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在初中历史学习已有所涉及,本课重点应该着力引导学生探究中央集权制对秦朝及后世的影响。秦始皇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产生巨大影响,以后历代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了解这一政治制度特点及其形成过程,就成为解开古代中国政治结构的钥匙。3.“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反映了从汉至元这一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应以时间纵线为线索,突出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从而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 专制三权的不断加强”这一课反映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这一课重点引导学生探究:明清时期是怎样强化君主专制的?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注重基础贴近时代
教材内容跨度大、跳跃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广、知识点多。哪些要详细讲、哪些略讲,哪些不讲?令人迷惘。
遵循时代性、基础性的原则,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必须精选素质教育必须的基础知识: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对现实仍具有一定影响或借鉴意义的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全方位互动联系;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间的联系的内容为必须掌握的内容。至于深度、广度如何把握?还是以课标为依据,“内容标准”中“学习要点”提出了“知识与能力”目标,对有关知识及其能力层次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相对具体的要求和规定,这是必须达到的最低目标。值得注意的是,课标没有对教学目标的上限作出具体规定,这就给教学提供了较大的回旋空间,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切忌过分拔高课程难度和拓展课程内容。课堂教学内容应该丰富,符合历史的真实,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应该少而精,更注重学科能力的培养。
3.以人为本、自主探究
新课标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处处渗透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课程目标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知识不再是独立的直接的目标,知识是培养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和方法及进行德育教育的载体。
为了有效地完成获取历史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目标,学生需要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和初步掌握各种学习方法。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尽可能给予学生实践和探究的机会。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因此,教师不必完全忠实于教材、一味地照本宣科,教师可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适当开展探究、调查、访问、资料收集、演示、表演、交流与讨论、反思等方式、使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动手实践。由于课时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取舍。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个从教会(接受)、学会(理解)到会学(举一反三)的过程。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体验、感受,通过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交往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展示个性、积累知识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并从探究中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会他学习的方法,比教会具体知识更令他终身受益。
4.活用不同版本教材
目前出版发行的四个版本的历史教材,都是根据<<历史标准>>编写的,虽然选取的主要史实基本上是一致的,但由于对课标理解的差异、把握角度的不同,各个版本的侧重点便有较大差别。教师在备课时,可先研究课标的要求,然后再阅读、比较各个版本教材,这样对全面、深入理解课标,把握核心内容有较大帮助。同时,不同版本的教材各有特色,是非常好的课程资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善加利用,以博取众家之长。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带来一些乐趣,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转眼间,我们的新课题研究已进行一学期。这一学期我们以课堂教学、教师队伍建设为基本点,以课改为工作重心,以创设开放、鲜活的课堂教学为工作重点,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努力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回顾一学年的课研工作,品尝成功喜悦的同时,也看到了失误之教训,为了能积累教学经验,使今后工作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现将本学期小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抓好常规,为课题研究服务
1、提高认识。
开学初我组就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情况召开以年级组为主的教学质量分析会,教师总结一学期的教学积累,沉淀了一学期的经验反思,反映出一学期的关注焦点,汇报一学期的实践研究。使每位教师整理教育理念提炼出教学经验。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增强质量意识,为提高教学质量解决了认识层面的实际问题。
2、作业内容丰富,批改及时到位。
其—、作业的形式多样化,基础性作业外,还出现拓展性作,如调查、收集、积累、实践活动、动手操作、制作、探索性作业等,展示成果形式活。如:采用小报、调查表、文字解说、资料收集等。其
二、作业的内容适宜,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提高学生“双基”训练 的能力。其
三、作业批改精心规范,我组大部分教师能做到面批,采用红花、有趣的小动物、喜欢的水果等各种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使用好学生的成长记录袋,逐步建立学生学科成长记录袋,并及时对成长记录袋的使用情况总结和研究。
二、突破教研,落实课题研究。
1、确定研究课题。
本学期结合我们中年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上课无精打采等实际情况制定中年级组以“语文学科与艺术学科的整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专题。有很多教师都参与到了课题之中,能在教研中献计献策,本学期教研专题聚集了每一位教师思想的闪光点。在专题研究的同时增强合作意识提高教师间的协作能力。
2、认真做好课题理论资料的积累。
札记突出课题,使每位教师认识到“札记”不是“杂记”,突出对自己研究专题的学习摘记,札记中记录有关课题的理论知识、优秀教学案例、优秀教学反思、阶段性小结等一切可以反映专题的资料。
3、优化备课。
由于教师普遍进行了合作备课,坚持学校二周检查制度及时对教师的备课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坚决杜绝无案上课。从而全力提高教案的质量,努力体现教案实用、创新、个性鲜明的要求。教师在课前能认真研读统备教案,准备教具和学具,上课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
源上好自己的课,达到音乐、美术、语文等多种学科同进课堂的效果,课后及时进行补充和修改,力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组织教师观看优秀教学光盘。
每个教师的学识、能力等各方面的不同,教研组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组织全组教师学习优秀教学设计(光盘),确定学校骨干教师为中心发言人,让其他教师们做下来“探讨”优秀教师每一部分的设计意图,从而理清自己的设计思路。把个人理论学习和集体听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中再提高教学水平。
5、指导教师课堂教学。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利通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精心设计教学,自觉进行探索实践,全面改革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自己的课堂变得鲜活起来。本学期结合学校中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组织我组每位教师交流听课10节以上,教研组长听课15节以上,我组教师也已形成良好的评课习惯,学会评实课、评进步课。同时我校也大力提倡开展组与组之间的交互听课活动。
6、优质课竞赛为契机,组织教师听课研课。
认真组织教师听小课题研究的优质课,讲课教师在活动中把自己积淀的理论应用到课堂中,听课教师发现别人的闪光点,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如熊燕的《观舞记》、谭树的《三峡》、谢青池的《月亮上的足迹》等,他们都在课堂上很好的运用了美术、音乐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认真渗透了小课题,受到听课同事的一致好评。
7、认真反思。
根据学校要求和年级组教师实际特点,我组教师都能进行单元课题反思,尤其是青年教师一学期写出13篇以上的课题反思,学期末组内每位教师都能上交优质打印的片断反思二篇、阶段性小结一份。
三、存在的问题
1、认识的模糊化。许多教师认为,不搞研究成绩照样好,用不着研究,但是教学过程中会不断遇到新问题,教学活动与教师研究本质上是融合为一体的。如果因为教师的潜心研究能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学质量就会因此而提高。
2、过程的形式化。有些教师教学研究只看数量不问质量,盲目追求课题立项的级别,注重对课题的包装,而忽略研究过程,这绝不是教科研的初衷,形式化的研究只能使教师更繁忙,还会干扰正常的教育教学。
3、理论、业务学习欠佳,导致教育观念有些滞后。
4、教师工作的热情不够高,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5、教师闭关自守的现象比较重。课堂教学中要加大听课的力度,尤其是学科间的听课,让教师之间有更多的交流,让学科之间更好的整合。
6、改进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要向课堂要质量,没有向40分钟要质量。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为每一位教师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实践就是研究,发展(师生共同成长)就是成果。选择教育科研,就是选
教学课例概述
《土地的誓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初中一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该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端木蕻良,写于1941年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字里行间充溢着深沉、炽热的爱国情感,抒发了流浪在外的人们对沦丧于日寇铁蹄之下备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并就此发出誓死保卫家乡的铁骨誓言。
本节课,授课教师选择在网络教室里进行,并将整节课做成了个人网站形式,内容结构和教学流程大致为:作者介绍→历史背景介绍→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生字、词、句→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拓展阅读→情感升华。在教学设计方面,以“学”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已经替代了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学目标也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了能力、态度、情感和语文素养的综合培养;教学资源丰富多彩;教学情境的设计形象、直观、紧贴课文内容;整体设计给学生留下了充分发展的空间,比较科学合理。在课件制作方面,教师采用了个人网站的形式,分模块进行,包括作者介绍、历史回顾、生字词学习、练习等模块,界面比较美观、流畅,多处设置了导航和链接,人机交互处理基本合理。但在某些环节的把握上,授课教师处理得不够得当,比如,网络环境下,面对生成资源没能恰当处理;背景资料的介绍太多太乱;教师引导欠缺;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等等。
教学课例分析
1.对课堂生成资源不能视而不见
片断一:作者介绍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本文的作者——端木蕻良先生。
(教师以一个附有作者头像和作者生平介绍的网页介绍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端木蕻良是笔名,还曾用过荃叶、罗旋、辛人、曹坪等笔名。写下了《科尔沁旗草原》、《曹雪芹》等许多优秀作品。)
生(一学生看过作者简介后,大声嘀咕着):作者怎么起了个日本名字,还写这样的文章表达爱国情感。
师:(微微一笑)这只是作者的笔名而已。接下来,我们继续了解这篇课文的相关历史背景……
评析:本节课选择在网络环境下,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给课文的讲解提供了支持。然而,在有学生发出疑问“为什么起这样一个日本名字”时,教师面对生成资源却没能做出恰当的处理,只是简单地说那是笔名,没有做过多深究,依然按照原先预定的步骤往前进行。这样一来,估计这个学生在这节课中就没有太大的心思继续学习了,如果许多学生都有此同感,那这个疑问的存在就会给学生对文章的后续理解造成影响。
已颁布并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当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成的经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因此,新课程十分重视课堂生成,对生成的资源要么当堂处理,要么课后解决,绝对不能视而不见或者胡乱搪塞。
本文的教学选择在了网络教室里,出现这个问题时,教师完全可以临时修订一下原先课程的安排,让在网络旁边的学生合作查找一下,不用两分钟就可以找到答案。其实,“端木”是中国的一个复姓,并不是四个字的日本名字。中国的30年代是动荡不安的,曹汉文写了小说后,突发奇想,给自己起一个既不让人认出、又让人难以模仿的笔名,于是就用了稀有的复姓“端木”,又把家乡东北代表性的红高粱的“红梁”作为移姓,就成了“端木红梁”,可当时处在白色恐怖中,使用“红”会招人嫌疑,于是灵机一动就改为了“蕻良”。用这样一个不像其人名的笔名,就能自由发表见解了。这样的处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当时中国的白色恐怖局面,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习到中国姓氏的常识,打消了认为作者取个日本名字的嫌疑;同时,也能锻炼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升信息素养。
2.过多的资源链接,会造成学生的认知负荷
片断二:历史背景资源链接
师: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请同学们打开课件上的“背景介绍”,找到提供的相关网站链接,或者从其他搜索引擎里去寻找相关信息,了解一下作者所处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然后,相同机位的同学为一组,相互讨论。一会,我们会找几位同学说说感受,比比谁说得最好。
(网站链接地址大约提供了八个,当然,学生从搜索引擎里找到的更多。在学生浏览的同时,教师播放端木蕻良作词的歌曲《嘉陵江上》。几分钟后,教师用教师机控制了学生机,这时,学生大声叫喊,有的说还没有浏览完,有的说部分网址打不开,教师只好让学生再浏览一会,又过几分钟,教师强行控制了学生机,学生情绪有点受影响。)
评析:《土地的誓言》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发生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那样的时代、那样的背景对今天的学生来说,似乎遥远得不可想象,因此,要让学生了解文章撰写时,作者的热切情感和强烈感受,就必须要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用图文并茂的网络资源拉近学生和文章之间的时代距离和心理距离。这一点,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可以说是非常充分。遗憾的是,教师提供的链接过多,资源显得重复而且混乱,而且是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一旦进入,就容易迷失方向。再加上小组比赛的过程,整个背景介绍环节就占用了大约25分钟,都快成一节历史课了。
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给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是,有许多资源尤其是网络资源,其真实性、可靠性都是让人置疑的,而且很多资源是重复的、混乱的,必须要进行积极处理才能使用。因此,教师在教学准备时要从众多的资源中提取精华,而且在展示给学生时也不适宜提供过多的资料,只要是能表达意义、起到作用就要适可而止,不能一味地为情境创设而创设。图片再漂亮、资源再丰富,一旦到了冗余的地步就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负担,带来认知负荷。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以及师生评价不能沦为形式
小组合作探究是培养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协作的精神,在课堂上经常可以见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手段。越来越多的教师认为使用小组学习模式是一种时尚,然而却不问是否使用得当,是否考虑实际情况,有没有实际效果。小组成员组成是随意的,组长也是随便选派,几个人一组合就是小组合作。经过一定时间小组合作完成后,对小组学习的评价也很欠缺,教师一句“××小组做得好”就完事了,组间评价、组内评价都没有,以至于学生认为小组合作可以“浑水摸鱼”通过。更有甚者,在并不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反而影响学习效果。
片断三:明确学习目标
师:(课件显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同学,请你来读一下第一条。
学生A(读学习目标1):饱含感情朗读课文。
师:×××同学,请你来读一下第二条。
学生B(读学习目标2):认识生字词、品味优美语言。
师:我们再看一下第三条学习目标,×××同学,请你来读一下。
学生C(读学习目标3):感悟作者爱国情感。
评析: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活动后所能达到的预期效果,提前告知学生学习目标,将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选择学习策略、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致过于脱离正常轨道。教师设置了学习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情感三类,并提前告知,这一点做得很好。但接下来教师再让学生合作读学习目标这一教学活动,就很让人费解了。不知授课教师是出于什么目的,是要体现合作学习么?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授课教师就对合作学习的理解有些偏颇了。其实,这也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容易犯的错误,认为几个学生凑成一块就是合作学习,却只是理解了合作学习的外在现象,没有理解其本质内涵。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这里的合作在笔者看来意义不大。
片断四:背景资源搜索及评价
(教师提供相关背景的地址链接,要求学生以同一机位的为一组合作搜索更多背景并进行讨论。)
师:看了这么多有关那个年代背景的介绍,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生1:当时情景真是太悲惨了,日本侵略者真是没有人道。
教师:嗯,真棒。下面再找个同学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生2:面对日本侵略者,我们要保护国家,保护土地。
生3:日本侵略者真可恶。
师:大家理解得都很好。这就是文章的写作背景。
评析:由于机位的原因,选择同一机位的学生为一组进行合作探究是比较合理的;了解了背景后,让学生谈感受也是必要的,但教师的评价没有起到总结、提升的作用,一句简单的“真棒”、“很好”,让评价流于形式。
片断五:组织学生朗读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饱含感情地朗读课文,认真品味。先听录音示范读,然后分男生组和女生组一组一段读,最后各组选一个代表,一人一部分朗读。(播放录音)
生:(听录音。)
师(听完录音后):下面我们分成男、女两组,一组一段地进行齐读,注意学习录音中的语气语调,看哪一组读得更有感情。
生:(分组分段朗读。)
师:哪组读得更好?
生:(纷纷发言,有总体说男的读得好的,有具体说某一段读得好的。)
师:两个组都不错,男生的声音激昂些,女生温柔些但也很有感情。我们再请每组各选一名代表来分段朗读一下。
生(男、女生各选一代表,两人分段朗读。)
师:两位同学读得真棒!接下来,我们阅读一篇文章……
评析:在这样的地方进行男生一组女生一组的分组朗读比赛就算小组学习吗?笔者认为这样的合作探究没有用到实处,可以说没有必要,而且小组随便组合,形式大于内容。
4.教学形式选择要根据实际情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多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两种形式,形式的选择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教学特点、学生情况等诸多因素。并不是像有人认为的网络机房里教学似乎比在多媒体教室里上课更先进,更能诠释教学新理念。多媒体教学是用多种媒体手段将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作用于学生,形象直观、促进记忆、提升学习效果。网络教学则是提供网络这一最大的媒体,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提升信息素养。两种教学方式相比各有优劣,在多媒体教室里,教师能更好地控制课堂局面,而在网络机房里每个学生面前摆有一台计算机,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从教师身上转移到电脑那里,这就对教师把握课堂提出了挑战,需要教师更好的引导。当然,网络教学也会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自主学习空间。
【艺术整合课】推荐阅读:
三年级音乐整合课《捉迷藏》教案09-24
艺术鉴赏课总结11-25
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优秀公开课教案10-30
励志成语整合10-04
鲁迅单元整合11-24
整合性01-01
整合学校德育资源06-04
英语写作信息整合06-14
美术课程整合总结09-22
语文学科整合思考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