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消防试点建设调研报告

2024-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消防试点建设调研报告(精选8篇)

农村消防试点建设调研报告 篇1

一、xx州基本概况

xx省xx州地处xx省东南部,辖1市15县1个开发区,共206个乡(镇),3549个行政村,总人口438.4万人。全州人文景观独特,自然风光绮丽,森林和旅游资源丰富,素以苗家的吊角楼、侗家鼓楼及风雨桥等标志性建筑为特色,有“杉乡、林海”之美誉,为全国重点林区之一,是一个典型的以农、林业为主的农业大州。由于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经济条件等原因,xx州广大农村大村寨多,连片居住突出,房屋鳞次栉比,几十户、几百户甚至上千户的自然村寨随处可见,仅50户以上自然寨就有3453个,其中100户以上自然寨多达1288个,这些村寨又多以木质结构建筑为主,85%以上为木质结构房屋,耐火等级低,火灾荷载大,不但失火频率高,且发生火灾后,蔓延迅速,一烧就是几十户、上百户。历来是全省乃至全国农村火灾“重灾区”,农村消防工作难度大,防火任务异常艰巨繁重,可以说,xx州是坐在“火堆口”上谈防火。

二、xx州近年来农村防火工作经验

农村消防工作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多年来,我省农村消防工作在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始终把加强农村消防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民心工程来抓。1999年,全省农村消防工作试点启动。2003年来,省政府在xx州从江、锦屏两县开展农村防火试点的基础上,已经改造了木房8.8万栋,茅草房12.1万间,修建了消防水池(塘)1.2万口,安装了消火栓1.3万个,配置了消防泵5200台,改农村“老虎灶”为节柴灶17.8万个,建成沼气池99万口,还于2006年制定出台了《xx省农村消防管理规定》。

全省公安消防部队在省委、省政府及省公安厅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总队几届党委班子和全省广大消防官兵的辛勤探索和反复实践,在xx州先后总结推广了“三大法宝”、“四个结合”、“五改工程”、“八个落实”等一系列经验措施,三大法宝即:“义务消防队、消防水池、手抬机动泵”。四个结合即:一是使农村防火试点工作与城镇、农村规划建设相结合,做到同步实施,协调发展;二是与安居工程、解困工程、人饮工程、生态农业沼气工程、扶贫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一举两得,加强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提高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引导农民移风易俗,革除陋习;四是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保持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打牢农村消防基础。五大改造即:水改、寨改、房改、电改、灶改。八个落实即:一是领导责任要落实;二是组织制度要落实;三是安全措施要落实;四是教育培训要落实;五是隐患整改要落实;六是宣传工作要落实;七是消防器材配备要落实;八是达标、验收要落实。这些防火经验使农村火灾高发猛发的势头逐步得到有效遏制,农村特大火灾由上世纪90年代平均每年发生6-7起下降到近年的1-2起,农村火灾财产损失从2001年的4614元/万人下降到目前的1935元/万人。

三、xx州农村防火工作薄弱环节及问题

从总体上看,因我州经济总量较低,对消防投入不足,加之受历史、习俗等各种因素影响,我州农村火灾隐患量大,火灾高发、多发的严峻形势仍未得到根本改变,烧了一个寨、毁了一片林、贫困数代人的现象没有得已根除,民族大村寨、旅游村寨甚至农村防火试点村寨仍时有火灾发生,甚至一年烧掉一个旅游大寨(2003年3月6日,xx州从江县丙妹镇銮里村因村民生活用火不慎,引发特大火灾,受灾89户,直接财产损失45.1万元;2004年4月19日,xx州黎平县大稼乡大稼村因村民吸烟,引起特大火灾,受灾81户,直接财产损失51.1万元;2005年7月17日,有着500年历史、被誉为“中国环保第一村”的xx州锦屏县河口乡文斗村上寨发生火灾,除47户村民家当尽失外,还使约5000份“国家级”珍贵文献——清代林业契约化为灰烬。这批林业契约文书是继故宫博物院的清代文献、安徽“徽书”之后的第三大珍贵历史文献;2005年9月19日,xx州从江县下江镇巨洞村三组因村民酒后卧床吸烟,引起特大火灾,受灾83户,死亡3人,直接财产损失68万元;2006年4月14日,xx州黎平县南加镇茅贡乡地扪村因瘫痪病人在卧室用火取暖不慎,引发火灾,受灾42户,死亡1人,直接财产损失43.1万元;2007年2月13日,已经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琵琶大歌”之乡——xx州榕江县寨蒿镇晚寨村因小孩玩火,引发特大火灾,受灾162户,直接财产损失97.2万元,整个大寨几乎全毁)。这些火灾事故,不仅给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损失,更损毁了我们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旅游的珍贵的无形资源——这些村寨灾前仍保存着从渔猎、采集到畜牧、农耕等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各种信仰、习俗、节庆、仪典,音乐、歌舞、语言、文字、建筑、雕塑……各民族古老的手工技艺更是几千年保存下来的宝贵遗产。这些保存有大量人类文化遗产“活化石”之称的民族村寨,在中国乃至世界已不多见,堪称“无价之宝”,其无形资源价值损失之巨,无法用金钱衡量,给后人留下了莫大的历史遗憾……。xx少数民族自治州至今仍是我省乃至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民族聚居密度最大、贫困程度最深、农村火灾最严重的地区,“全国农村火灾看xx,xx农村火灾看xx”,每年仍有近万名群众因火灾返贫。

农村消防工作深层次的重大问题、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多年来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一些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未能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农村消防工作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大意义和关联性,重视程度和领导力度不够,农村消防工作管理机制不健全,责任制落实不力;二是政策措施不配套,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群众利益的协调机制不健全,村镇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小、投资分散,农村综合改革滞后,实施建设项目时各自为政,单打独斗,“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未能有效整合,形不成合力;三是为保护珍贵的民族旅游和文化资源,必须保留住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木房建筑风格和民族习俗、文化,保留浑然一体的大寨风貌,但包括消防安全在内的“硬件”、“软件” 保护措施十分滞后;四是科技含量低,未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装备技术建设改造农村基础设施,消防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五是农村消防保障机制尚未形成,经费保障不力,整治农村火灾仍停留在低层次和“治标”上,达不到“治本”的目的,反而浪费了资金和政策资源;六是多种形式消防力量建设发展缓慢,稳定性差;七是消防安全宣传教育不深入、不普及,群众消防安全意识不强,素质不高,抵御火灾能力弱。

四、xx州农村消防工作对策措施

实现xx州农村消防工作跨越式发展,最根本的出路就是要抓好农村消防试点建设工作,以点带面,全面展开。xx省人民政府2007年第144次省长办公会批准实施的《xx农村消防试点建设实施方案》中指出,到2011年,使全州试点村寨公共消防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消防工作责任制基本落实,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基本建立,人员、装备配备达到标准,农民消防安全意识普遍增强,消防安全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村防控火灾能力明显提高,农村重特大火灾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实现农村消防工作与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笔者认为,真正抓好以xx州为典范的xx农村消防工作的整体推进,开创农村消防工作新局面,要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农村消防试点建设调研报告 篇2

一、试点村的基本情况

内官镇崖湾村位于镇区西南部,定临公路沿线。项目区属纯农业山区,虽交通便利,信息畅通,但地理条件较差,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主要以马铃薯种植和劳务输出为主。项目区按照“推一带三”的模式,覆盖崖湾、中河、文昌、文山4个村29个村民小组、894户3959人,耕地面积1089公顷,人均0.27公顷。2006年人均产粮400公斤,人均纯收入1850元。

二、试点促进了全面发展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镇党委、镇政府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特别是杨市长调研时提出的“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先行,稳步推进;尊重民意,不走形式”的建设原则,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在各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立足点,以改善基础设施、加快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为突破口,以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为着力点,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推动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㈠基础设施方面投资3.8万元建成翻水桥一座;投资9万元机修梯田60公顷;投资68万元新修等级路15.2公里、田间农路5.2公里,水泥硬化道路2公里;投资15万元完成荒山绿化33.3公顷;投资8.4万元完成定临公路两旁排水渠道。争取农电西部完善工程资金12万元,完成3公里农电线路改造;投资9.6万元建成沼气池80座。

㈡产业开发方面投资60万元完成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245.6公顷(其中:庄薯3号13.3公顷,陇薯3号一级良种67公顷,陇薯6号80公顷,陇薯5号85.3公顷,基地内种植地膜马铃薯20公顷,机械播种17公顷),调运马铃薯良种450吨;马铃薯总产量达7360吨,每公顷产3万公斤。投资10万元开挖马铃薯储藏窖500眼;投资30万元建设马铃薯储藏库17座;投资25.6万元完成圈舍改建160间,引进良种羊360只,良种牛40头。

㈢住宅示范方面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织修建、统一调配土地、统一配套公共设施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投资119万元完成45户住宅示范工程和投资120万元完成60户的前店后院经营户住宅示范建设。

㈣社会事业方面聘请甘肃省农科院王一航教授和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庞勇教授,在项目区内举办培训班4期,参加培训人员1200人(次)。进一步完善了五保户供养、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10户“五保户”在衣食住行全部供应、合作医疗全部提供保险资金。项目区内有低保户54户、203人,占总人口的5%,发放低保金1.95万元。普及和巩固农村9年制义务教育,对项目区学生全部实行“二免一补”。加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建立村级医疗点5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3939人,参合率99.5%,年内45名群众报销医疗费用2.28万元;大病医疗救助2户5人,补助金额3311元。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分别对23户二女户结扎对象提供了良种牛1头,马铃薯良种1500公斤。

㈤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坚持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建立健全和完善村民自制机制,组建成立了村容整洁管理委员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委员会、红白理事会、平安建设管理委员会、扶贫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马铃薯经销协会、养殖协会、劳务协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了外接广阔市场、内联千家万户的桥梁作用,改进了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转变了干部的工作作风,增强了干部处理农村事务的能力。投资3万元建成占地120平方米协会办公场所一处。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7.8万元建成了148平方米的中河村文化卫生阵地,投资36万元建成了崖湾村文化卫生阵地主体工程。

三、试点中的主要做法

㈠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规划先行,稳步推进,在项目实施方案初步形成的基础上,组织镇村干部走村串户,广泛深入征求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适时调整修订方案。在具体工作中,主要做了三个规划:一是道路建设规划。项目区道路按照通达通畅网通的原则,对原有道路进行拓宽改造,对急需新修道路的地方开辟新修。共设计道路13条50.9公里,其中:已成型5条26公里,2007年规划新修道路4条15.2公里(已全面完成),2008年规划新修道路4条9.7公里。二是产业发展规划。为了加快优良品种的推广步伐,立足提高马铃薯品质,将原来的商品薯基地规划为良种扩繁基地。三是新农村住宅规划。根据项目区农户经济来源状况,区别对待,确定了分三个层次建设新农村住宅的规划。即:第一层次是在定临公路沿线农户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地方以新建为主,规划了新农村住宅示范点;第二层次是在农户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但群众不愿集中入住的以改建为主;第三层次是在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首先搞好规划,逐步实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方案要求和规划设计内容,组织农户分步实施,确保了项目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同时也有效避免了单家独户规划不统一、建设无标准、质量难保证的问题。

㈡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镇党委、镇政府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听取群众意见,从群众急盼解决的事做起,从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做起,从具备条件的事做起,从有能力有实力办的事做起,让群众具有广泛的知情权、参与权和选择权,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项目建设前期,为了保证项目实施的进度和质量,镇上与项目区农户签订了项目建设协议,并采取广播、标语、横幅、举办项目培训会、召开群众会议等行之有效的手段,大张旗鼓地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具体内容、措施要求,高度统一了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同时,通过召开群众会议广泛宣传,聚集吸纳社会能人在崖湾村规划新建了60户以个体经营为主的专业门店,36户已投入运营,其中:发展餐饮业4户,马铃薯收购贩运21户,农机具维修3户,面粉加工2户,个体药店2户,小百货经营4户。目前,项目区收购马铃薯户已比去年增加15户,马铃薯收购市场的形成一方面降低了运输成本,另一方面使崖湾村形成了价格高地。

㈢提升产业,富裕群众崖湾村立足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坚持用区域特色经济的理念抓马铃薯产业,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抓畜草产业,用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理念抓劳务产业,使三大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投资60万元引进马铃薯良种450吨,建成245.6公顷的马铃薯良种扩繁基地,按平均每公顷3万公斤产量、以每公斤鲜薯销售价0.90元计算,可创经济收入662万元,项目区农户人均可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的收入达1487元,比项目实施前增收200万元,人均增收50元。在加强马铃薯良种扩繁基地建设的同时,引进良种羊360只,良种牛40头,加快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并克服项目建设劳动力紧缺的实际压力,组织劳务输出1200人,就地转移剩余劳动力130多人,按人均月工资额750元、输出时间6个月计算,可增加劳务收入598万元,项目区人均劳务收入1500元。

㈣项目支撑,聚集资金按照“向上争一点、社会帮一点、部门配一点、群众筹一点”的原则,把资金争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和支撑,充分发挥项目资金杠杆的作用,广泛聚集社会各类资金,保证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据统计,去年共完成项目投资515.6万元,其中道路建设群众筹资筹劳12万元,住宅建设群众自筹资金222万元,圈舍建设群众自筹资金32万元,马铃薯贮藏库、贮藏窖建设聚集社会资金12万元,争取天津帮扶资金60万元。

农村消防试点建设调研报告 篇3

一、黑龙江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情况

(一)试点工作开展情况。

2011年,方正县和阿城区被列为国家级首批试点单位,根据国家批复的《方案》及时启动了试点工作,到2013年底,黑龙江省方正县全部完成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任务。方正县在总结宝兴乡先行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县集中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采取乡村干部入户登记、丈量土地、标注四至、绘制草图、农户签字、张榜公布、资料录入和确权发证等措施,对3万农户逐地块进行了核查,最终核定农村实有耕地85.1万亩,比确权前增加25.6万亩。目前全县已经完成4个乡镇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任务,做到每户1个档案袋,每村1个档案柜,每乡1个档案室,县里统一开发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系统,实现县、乡、村、户、地块全面联网,做到可查询、可追溯、可展示、可汇总,充分发挥了土地登记管理、土地纠纷调处和土地流转信息发布等功能,全面提升农村土地信息化管理水平。阿城区选择两个乡镇开展试点,现已完成红星镇全镇和杨树镇两个屯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任务,涉及面积39589亩,实测面积为50026亩,新增耕地10437亩。

2012年,国家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黑龙江省北安、海伦和克山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试点单位。北安市在石泉镇解放村开展试点,现已完成解放村两个自然屯、470个农户的1.5万亩耕地的丈量登记工作,正在推进土地数据整理和软件录入工作。海伦市按照“先行试点、大胆探索、积累经验、稳步推开”的总体思路,首先在乐业乡的南阳村先行试点,现已完成前期资料准备、入户权属调查、测量地块成图、公示确认等环节的内容,实际测量面积11946亩,涉及承包户数334户,1287人,现正在进行数据加工处理和农村土地承包信息数据库创建。克山县在北联镇新兴村开展试点,采用实测实量和虚拟物化相结合的方式,共核查耕地面积21300亩,涉及农户926户,现已完成了北联镇新兴村的确权登记工作。

2013年底,黑龙江省又确定了讷河、桦川、庆安、五常和绥滨5个县市开展省级试点,省级财政拨付专项补贴资金220万元。目前,5个省级试点县(市)已完成了确权登记工作方案制定、机构组建和人员配备,正在开展人员培训。

按照中央要求和国家部署,2014年全省继续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范围,在继续抓好方正县等5个国家级和五常市等5个省级试点的基础上,13个市(地)各选择1个县(市、区)确定一个乡(镇)开展试点工作,全省试点县(市、区)达到23个,为明年全省全面开展这项工作积累经验、探索路子、提供示范。

(二)工作主要做法。

一是强化组织机构,健全工作机制。2011年初,根据农业部等6个部门出台《关于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的意见》精神,省里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黑龙江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了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试点内容、方法步骤等,保证了试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方正县成立了县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将确权登记工作列为全县“一号工程”,举全县之力组织推进。出台了《方正县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考核办法》,将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实行县领导包乡镇工作制度,每个试点乡镇安排一名县级领导包扶,一线指挥,一线推进,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是广泛宣传,开展培训。省里组织协调中央及省级新闻媒体对方正等试点县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工作进行了系列报道,使各地干部群众对确权登记工作有了明确深刻认识,增强了推进这项工作的信心和主动性。省里每年春耕前、秋收后都组织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两年来共培训870多人次。

三是精心组织,规范操作。为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指导,省里专门设立了确权登记指导专家组,对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进行分类梳理和集中研讨,形成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去年省里还召开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试点方正现场推进和第二批国家级试点启动会议,采取现场观摩、座谈答疑的方式,总结推广了方正县试点经验,对下一步农村土地确权登记试点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明确方正县实施整县推进,阿城区实施整乡推进,海伦、克山、北安实施整村推进。

四是把握政策,解决问题。为确保在试点中准确把握政策法律,依法依规推进确权登记工作,省农委组织编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律法规政策汇编》,发放到各试点县乡村。方正县针对确权登记中遇到的普遍问题,专门制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问题答疑》,对30个具体问题逐一进行了解答,及时解决了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促进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试点工作的开展。

二、农村土地确权登记试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按规定的时限完成难。黑龙江省耕地面积大,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复杂,特别是农村与垦区、农村与森工林区、农村与县域地方国有土地权属争议问题十分突出。全省有500多万农户、1.5亿亩(实际更多)和1200多万块承包地需要确权登记,推进这项工作任务重、困难多。从试点县(市、区)的实践看,土地核查确认和地理信息录入是确权登记工作两个关键环节,需要大量人力和时间,特别是地理信息录入需要软件操作人员在地域航拍图上逐户逐地块“抠图”,由于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全省在国家规定的5年内全面完成确权登记工作任务难度较大。

nlc202309042244

二是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经费保障难。根据测算,黑龙江省平原地区确权登记工作所需费用每亩需30元左右(山区、半山区没有试点,实际费用会更多),如按全省农村耕地面积1.5亿亩计算(实际面积要大得多),需确权登记工作资金需50多亿元。这样巨额经费对黑龙江省省级及地方财政而言,很难保障。如果国家不据实补贴,黑龙江省推进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困难很大。

三是确权登记中出现的问题解决难。通过试点看,核查后的农村土地经营情况比较复杂,如地方村屯与林场、农场交界历史遗留权属不清问题、多数农民实际耕种面积大于承包合同面积问题、二轮承包遗留问题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法律法规和政策没有明确细化的规定,亟需出台具有突破性的政策意见,有效解决确权登记工作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三、有关建议

(一)加大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区的补助力度。

黑龙江省耕地较多的产粮大县大部分是财政穷县,这些县市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普遍缺少发展和建设资金,保正常运转都很困难。据测算,黑龙江省耕地规模较小的县市需要确权登记资金3000—5000万元;耕地面积200—300万亩中等县市需要确权登记资金6000—9000万元;耕地面积400万亩以上大县市需要确权登记资金在1亿元以上,这样大额资金地方财政难以承受,建议争取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区土地确权登记给予全额补助。

(二)试点单位要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节省经费。

从前期试点工作看,各个试点单位在经费支出上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单位由于采取了节约措施,综合成本每亩不足20元,有的单位则超出了30元,为此,建议各县(市、区)在开展确权登记时,要积极采取措施,压缩成本支出。一是在购买相关设备和聘请专业公司方面,要做到统一采购、统一聘请,形成规模,降低价格,节省开销。二是在工时费方面,增加专业工作人员数量,减少对社会雇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劳务费支出。三是整合现有资源。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有人的出人,有物的出物,节约部分费用。

(三)尽快解决土地确权登记技术支撑问题。

试点阶段国家确定8家公司提供技术服务,但这8家公司技术能力有限,已影响到试点进度和质量。如果全国全面推开这项工作,技术人才不足是最大的制约因素。建议国家统一确权登记信息管理系统,允许具备专业测绘公司参与此项工作。

(四)尽快出台全国土地确权登记政策意见。

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有10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确权登记试点,各地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建议国家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确权登记工作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出台统一的指导性意见,各地在全面推进此项工作中有所遵循。特别是对确权登记中新增耕地要有明确的政策规定。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农业处)

责任编辑:洪峰

农村消防试点建设调研报告 篇4

试点先行 品牌辐射 横县共青团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初见成效

—横县开展全国共青团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工作报告

2009年,横县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单位.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团委的指导下,团县委立足“党建带团建”,坚持“试点先行、品牌辐射”,团结带领全县42万团员青年在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全国农村基层团建试点工作”中谱写青春华章,具体情况如下:

一、立足于党建带团建,为推进试点工作添动力

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县委、乡镇党委等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全区动员会后,横县团委迅速行动,专题汇报,并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各级党政领导更是为试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人力支持和后勤保障等大量而具体的支持,为试点工作指明了方向,优化了环境。

二、立足于明确新思路,大力推进试点工作的顺利启动

从09年8月开始,横县团委就对试点工作进行了大量的专题研究和调研,由原团县委简霞书记亲自带队深入到全县17个乡镇和40多个村(社区)、学校、企业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前期调研,并分层次召开了基层团干、团员青年、非公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广泛听取基层的意见和建议,设计发放《横县农村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调查问卷》200多份,收到各类意见建议80多条,及时掌握全县基层团组织的基本情况,为制订试点工作方案和有效开展工作提供第一手的依据。进一步完善了 “123”工作思路,即突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主线,推进志愿服务行动和希望工程行动这两项行动,树立“农村团建试点工作、服务青年就业创业和党建带团建工作”三大工作品牌,形成了《关于开展全国共青团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为试点工作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立足于培树新亮点,扎实推进试点工作的品牌化建设

抓试点,求突破,关键是要探索创新,在创新中形成团建工作品牌,打造工作亮点。一是全面铺开“一团一品”活动,深化横县品牌体系。横县团委在此次试点工作中着重就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品牌活动进行探索,确定了“一团一品”特色工作创建的工作思路。选择了4大类内容(工作阵地类、民主建设类、主题活动类和整合资源类)作参考课题,由全县42个基层团组织进行选择,并推荐一个代表性的团(总)支部作为支部试点。目前,全县所有基层团组织都已确定了“一团一品“工作课题,并已着手实施。

二是着眼于夯实基层基础,开展“**商圈团旗飘”活动。试点工作推开后,横县团委将扩大团组织覆盖面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结合横县新商圈的形成,选择规模较大、符合建团条件的商场和超市建立团组织,同时要求各乡镇(街道)广泛在非公企业、两新组织等开展建团工作,至今,已在包括六景工业园区、农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中成立团组织10余个。此外,积极推进乡镇团组织格局创新,以我县云表镇为试点,通过公开竞聘等方式从农村致富能人、“两新”团组织负责人等各条战线上的优秀青年中选配4名编制外团委副书记,探索建立新形势下的乡镇共青团工作机制,并取得实效。今年横县团委还将结合全县乡镇换届的契机,将乡镇团组织格局创新在全县铺开。

三是以“服务”为抓手,加大“青春建功新农村——服务农村青年就业创业行动”力度。积极推进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和“青年孵化园”建设,举办包括横县乡村青年SYB(创办你的企业)培训班等各类培训班,开展了“横县移动携手青年创业行动”,广泛征集优秀的青年创业项目,建立创业项目库,积极推进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工作,目前,已与县农村信用社合作,发放贷款600多万元,帮扶农户241户。成立了服务农村就业创业**青年志愿服务队,开展送书送技术、义务宣传、法律援助等活动。低收入农户青少年关爱行动全面展开。通过开展服务青少年活动月和与南国早报“爱心驿站”栏目携手,共计发放爱心助学金39750元,慰问帮助困难青少年610多名;为我县60多名孤儿和单亲孩子争取到社会爱心人士100以上∕月的长期资助。此外,横县团委还积极开展圆梦行动—贫困大学生助学工作,发动爱心企业家、青年文明号参与结对助学。

四是大力实施“推优”工程。农村基层团建试点中,横县团始终坚持“推优育苗”这个党建带团建的结合点,建立“一挂两定三延伸”制度。“一挂”就是乡镇党政领导分别挂点联系一个行政村,负责联系指导该村党团支部的“推优育苗”工作;“两定”就是定时培训和定人培养,即每月集中培养对象到乡镇培训一次,每名培养对象都定有一名党员负责联系,进行党团“一助一”活动。“三延伸”即向外出务工青年延伸、向中学和军营延伸和向回乡创业的青年延伸。开展试点工作半年以来,全县共培养农村“推优育苗”对象200多人,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有近百人,与去年同期相比推优工作成效显著。

五、创新活动服务载体,提升镇、村团组织凝聚力。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村青年的文化需求,横县各级团组织以“乡村青年文化节”活动为品牌,为农村青年精心烹制了文化大餐。在以“实践科学发展观 繁荣乡村青年文化 服务青年创业就业”为主题的2009横县乡村青年文化节中,来自全县17各乡镇的近5000多名农村青年参加了第二届横县乡村青年登山拓展竞技比赛、第三届横县乡村青年歌手大赛,“青年创业金点子”大赛,乡村青年文化节晚会等活动。此外,按照团中央提出的把全团面向基层工作的桥头堡从团县委推到乡镇一级的工作方向,今年横县团委将立足乡镇一级的平台,结合团县委机关干部挂点联系制度和万名团干下基层活动,开展“团旗进乡镇”送活动下乡行动,要求团县委每位团干每年至少到挂点乡镇开展一次“三个一”活动,即一次开展调研活动+一次青年恳谈活动+和一次团队主题活动,其中团队主题活动必须由团县委机关同志整合联系县城各机关、企业和学校资源与乡镇团委共同策划开展,形成“月月活动送乡镇 月月基层团旗飘”,从而改变过去乡镇团委团队活动单

一、资源不足的局面,探索新时期下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区域联动,提高镇、村团组织凝聚和服务青年能力的有效方式。

四、立足于健全新机制,确保推进试点工作有效落实

一是探索流动团员组织和服务方式。为了加强流动团员管理,横县团委抓住中学毕业未升学团员这一重点,做好学校团组织和户口地团组织的工作衔接,避免团员流失。此外,还积极探索网上管理、双重管理等管理机制,尝试在如横县职教中心驻广**信多媒体有限公司流动团支部等在外临时团支部的管理机制和方法,完善对流动团员的管理和服务。

二是改进创新县级共青团工作考评体系。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工作作为今年横县共青团工作的主抓手,分别针对乡镇、学校和县直团委制定考核目标,同时创新共青团系统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工作实绩为重点、以党政部门评价为重要尺度的团内考核与团外考核并重的考核评价体系。

新农村试点建设工作思路 篇5

一、总体思路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原有试点的基础上,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扩大试点示范面,在三条二级公路沿线(河谷线、南部线、北部线)每个县(区)分别选择基础较好,交通便利,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屯作为新的试点,推进面上新农村建设,连点成线,以线扩面,逐步形成点、线、面整体推进。

二、建设目标

试点村屯要实现“十个一”建设目标,即有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一个合理科学的村庄建设规划;一个具有优势特色的主导产业;一个为民办实事、能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村民自治组织;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一处健康文明的活动场所;一块内容丰富的宣传阵地;一个带动力强的经济合作组织;一批标准较高的文明户;一个创业致富的“双带”领头人。

三、工作重点

(一)进一步完善提升原有试点建设。

1、继续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已做好计划、落实好资金的项目工程建设加快完成,继续加强试点基础设施项目的申报工作,争取新上一批项目,尽快完善生产、生活及农村事业设施建设;

2、狠抓产业培植。尽快完善操作性强、较为全面的产业规划,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相关配套产业,提高试点农产品质量,力争达到无公害标准以上,努力打造试点品牌;

3、健全新农村自治组织。规范新农村建设管理委员会、专业协会等新农村自治组织运作方式,尤其是加大对农村专业协会扶持力度,切实发挥其带动作用;

4、完善落实各项民主管理制度。积极探索执行民主管理制度的有效办法,用制度来管理人和事,把制度具体落实到户到人,规范化村务公开和档案管理。

(二)调整试点布局,扩大示范面。

各县(区)要在三条二级公路沿线(河谷线、南部线、北部线)分别重新选择基础较好,交通便利,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屯作为新的试点。新的试点要以下几方面为重点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大力培植主导产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把产业发展放在新农村建设首位。着力抓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的培植开发,明确1-2个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和具体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同时抓好对农民的培训工作,加大培训力度。

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屯内的道路硬化、饮水工程、沼气池建设等,有条件的地方在群众自愿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新建房屋和旧房改造。在抓试点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充分征求当地群众意见,科学做好各项建设计划,对群众建设热情较高的村屯,以群众投入为主体,政府采取以奖代拨的形式给予适当的补助,要做到量力而行而不盲目攀比,民主协商而不强迫命令,引导扶持而不包办代替,要注重面上推广效应,不搞大拆大建。

三是抓好村容环境整治。各地要坚持政府引导,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要着眼于改善村容屯貌,科学规划,充分显现农村风貌,体现农村特点,方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逐步建立农村居民自我管理的村庄保洁长效管理机制。

四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党建工作,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健全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健全专业协会组织,每个试点要有1个以上为农民发展生产经营和维护社合法权益提供有效服务的专业协会组织;切实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使农民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形成文明向上的精神风貌。

五是着力培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注重培养选拔优秀人才,改善村级干部队伍结构;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村级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村务管理,规范村干部工作行为;完善保障激励机制,稳定村干部队伍;培育“中心农户”、“骨干农民”。开展以“农村党员大培训”、“农家课堂”等形式的农业生产技能培训。

四、保障措施

(一)精心组织实施。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实纳入重要工作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要从基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基本素质提高、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等抓起,分清轻重缓急,抓住关键环节,集中力量加以突破,推动面上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二)进一步整合帮扶力量。2008年市级试点不再扩大,原有8个重点试点中,村部所在地(包括田东县下东屯、田林县平旺屯、靖西县旧州街、德保县窑庄屯、乐业县火卖屯)的5个试点,原来联系的市直责任单位不变;其余3个重点试点(包括右江区濑浩新村、田阳县那生屯、平果县下甫新村),每个点只保留两个责任单位;那坡、凌云、隆林、西林四县的四个试点,每个安排5个责任单位;田东县作为全市的试点示范县,进一步加强帮扶力量,其它剩下的责任单位整合到田东县中平村。

(三)充分

尊重群众意愿。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收入水平不尽相同,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分阶段进行,先从解决好当前农民最关注的问题入手,尊重群众的意愿和能力,充分调动群众的意愿和能力,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

(四)进一步完善机制。一是完善政策推动机制,切实加大投入。各级财政要把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列入预算,要积极研究和制定财政支持的政策措施,并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今后要改变资金投入的侧重点,要从重点投入改善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到发展产业上来,加大农业生产条件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农业新技术推广示范,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抓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的培植开发。二是完善工作激励机制,保证有人干事。要制定明确的任务目标和奖惩措施,引导民间资金积极介入。三是完善检查考核机制,保证有序推进。要坚持经常性的检查指导和考核督导,及时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指导工作开展,努力形成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每年全市要召开1-2次现场动员会,组织开展2次以上的督查工作,各县(区)也要定期不定期的开展督查工作。

农村消防试点建设调研报告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揽,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共青团十五大精神,适应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当代农村青年的新特点,以保持团的先进性为核心,以密切联系青年、有效服务青年、积极引导青年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充分运用社会化、市场化手段,统筹整合社会城乡资源,大力推动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创新,更好地服务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农村青年增收成才。

二、目的意义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所面对的国际国内形势已经并正在发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变化。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必须紧紧围绕党在新时期的中心任务,把广大青年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拥有强大的生力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适时进行基层团建创新,使基层团组织做到联系青年经常、服务青年有力、引导青年有效,团结引导带领青年永远跟党走,这成为新阶段做好农村共青团和农村青年工作的关键所在。

第一,建设青年中心是创新共青团基层组织形式,扩大团组织覆盖面的迫切需要。建设一个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基层组织网络,是共青团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全团上下积极探索,努力工作,推动基层组织建设不断进步,取得了明显成绩。但是,从目前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问题仍然存在,乡村基层青年工作力量严重不足。长期困扰共青团的整瘫轮回怪圈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在“双新组织”和流动青年中还存在大量团建空白点。因此,大胆地进行基层组织创新,努力扩大基层团组织的覆盖面,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

第二,建设青年中心是加强共青团服务能力建设,增强团组织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的迫切需要。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村青年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等越来越多样化,他们迫切需要多样化的服务方式和高质量的服务水平与之相适应。但是,农村基层团组织普遍存在服务力量薄弱、服务手段缺乏、服务时有时无等现象。农村青年高涨的需求与农村基层团组织服务能力严重不足形成十分突出的矛盾。建设青年中心,就是要最广泛地整合城乡资源,为农村基层团的组织搭建一个强有力的服务平台,及时满足青年的现实需求,从而全面提高基层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三,建设青年中心是加快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迫切需要。党中央吹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解决好“三农”问题成为现阶段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为全团指明了工作方向。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青年农民是农本文来源于文秘知音网站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也是全国青年的主体。农村青年科技文化素质和组织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影响农村,而且影响全局;不仅影响当前,而且影响未来。青年中心建立后,可以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等手段,为青年农民提供一个综合性服务平台,一方面推动农村青年带头示范、带动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另一方面,提高农村青年的就业创业能力和水平,开发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带头发展二、三产业,积极向非农领域转移,实现劳动力优势向人才优势的转变,最大可能地满足现代化、城镇化发展要求。

三、试点范围

青年中心建设鼓励各级各地积极开展试点,原则上每个省(区、市)至少选择1至2个市(地)、县(市)进行试点,由团省(区、市)委直接联系指导。各市(地)、县(市)也可选择部分地方开展试点。

为推进试点工作,团中央确定辽宁省沈阳市、浙江省台州市、广东省东莞市和北京市密云县、山西省灵丘县、吉林省公主岭市、江苏省常熟市、河南省偃师市、湖北省应城市、四川省双流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市等地作为联系点,进行重点联系。联系点所在地区60%以上的乡镇应建设青年中心。

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对接,在西部12省(区、市)各选定2个市(地)、县(市),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各选1个县(市),开展试点工作。6000名被选拔派遣到西部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都可专职或兼职参与青年中心建设,工作需要、个人条件特别优秀的可挂任乡镇团委副书记兼青年中心主任,其他大学生志愿者可挂任青年中心主任或副主任。试点地区由有关省级团委确定,报团中央备案。

选择的试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应具有一定基础,小城镇建设发育有一定规模,团的工作基础和外部环境较好,所在地区具有试点工作积极性。

四、工作内容

青年中心是新时期农村基层团建创新的重大举措,实现团的组织、工作、阵地有机结合,辐射带动基层团组织整体活跃。青年中心按照“先建设、后规范”的路子,逐步实现“七个一”的规范化建设目标。

一个组织。青年中心在当地团委的领导和指导下,通过会员制或青年社团的形式联系凝聚广大团员青年,以理事会制民主管理青年中心事务,依照国务院颁布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运行。

一个依托。青年中心可依托中学、文化站(中心)、广播电视站(中心)、图书馆、影剧院等已有的固定场所建立。有条件的也可单独建设。

一个网络。青年中心要配备至少一部电话、一台计算机、一台电视机,拥有卫星接收设备和互联网接入线路等一套电子信息基础设施,形成一个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工作阵地。

一个骨干。每个青年中心都要招募至少一名大学生志愿者作为骨干力量,专门从事青年中心工作。大学生志愿者由市(地)以上团委负责招募选派,定期轮换。

一套项目。青年中心应结合当地实际,选择易于为青年提供便利服务的一个以上产业发展服务项目和其他服务项目,用项目促进青年中心建设,用项目吸引青年参与,用项目服务青年增收成才。

一个章程。青年中心要制定统一的章程,实行规范化运作、项目化服务、品牌化经营、企业化管理。

一个形象。青年中心要统一进行形象设计,共同树立青年中心形象,共同传播青年中心文化,共同打造青年中心品牌。

试点工作要围绕着建设、运转、管理三个环节,努力探索青年中心建设的规律和机制。

1.建设。青年中心是新形势下扩大农村共青团工作覆盖面和组织覆盖面的新途径,是服务青年的新载体,是凝聚青年的新阵地。青年中心依照国务院颁布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在当地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在当地团委领导和指导下,承办团务和政府委托的部分青年事务,以青年社团联盟的形式建设成为各类青年社团和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会所。每个青年中心至少配备一部电话、一台计算机、一台电视机,拥有卫星接收设备或互联网接入线路等一套电子信息基础设施,形成一个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工作阵地。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建设思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独立建设青年中心,也可依托乡镇中学、乡镇文化站(中心)、广播电视站(中心)、图书馆、影剧院等已有的固定场所建设。可以整合当地现有资源,采取合作方提供场所阵地,团组织主要从事软环境建设等方式进行合作开发。可以调动社会力量,采用股份制等市场化手段进行合作建设。也可以争取财政和有关部门支持进行自主建设,形成团属阵地。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选择的场所应交通便利,适宜人群聚集,适合成为服务窗口。试点地区要形成青年中心统一管理、相互联通的工作机制,统一青年中心标识,逐步开发共同活动项目,共同树立青年中心形象,传播青年中心文化,打造青年中心品牌。

2.运转。青年中心以开发农村青年人力资源、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为主要任务。一是开展远程教育和技能培训。利用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联合开办远程教育、学历教育等业务,满足农村青年学习科学文化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开展职业技能、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引导农村青年自主创业,带头兴办二、三产业,带头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根据国家职业准入制度,帮助青年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二是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利用互联网络等现代信息传媒,开展科技、市场、人才、项目等信息查询、信息发布、资料收集、数据分析等服务;开展劳动中介服务,帮助青年就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开展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咨询活动;承办远本文来源于文秘知音网站程医疗,举办婚姻家庭、健康卫生知识讲座、心理咨询等。三是开展青年联络与交流活动。可采取会员制的办法,以青年中心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凝聚广大农村青年;以共青团组织为核心,以青年中心为平台,以各类农村青年专业协会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为支点,促进城乡各类组织在市场、技术、文化、产业等资源与信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四是办理团务和承办部分青年事务。在当地团委领导下,参与管理本区域团的日常事务,落实团的工作项目,促进基层团支部工作活跃;受政府委托,协助政府管理部分青年事务,逐步参与管理青年社团、青年志愿者行动、维护青少年权益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等青年事务。

3.管理。青年中心在当地团委领导和指导下,通过会员制形式联系凝聚广大团员青年,以理事会制民主管理青年中心事务,依照国务院颁布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运行。每个青年中心至少有一名志愿者作为骨干工作力量,该志愿者可挂任当地团委副书记,专门从事青年中心工作。青年中心将制定统一的《章程》,进行规范化运作,项目化服务,品牌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以低偿养无偿,形成长期良性运行机制。全国青年中心建设规划和统一网络平台建设由团中央负责,青年工作志愿者的招募、派遣和管理以团中央、团省委两级为主实施,各省(区、市)和试点市(地)团委负责统筹城乡社会资源、为青年中心建设管理提供力所能及的政策物资支持,试点县(市)团委负责具体实施和指导日常管理。

五、实施步骤

青年中心的建设,按照试点先行、全面铺开、全国联网、规范运作四个阶段分步实施。从现在试点工作开始,力争用5年时间,在全国符合条件的乡镇基本建立起青年中心(符合条件的中心村也可建立)。试点工作将分三个阶段实施。

1.部署安排阶段。各试点地区根据有关要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具体实施方案。团中央适时召开全国农村青年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现场推进会,对试点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安排。

2.组织实施阶段。各试点地区按照制定的具体实施方案全面开展试点工作。团中央和有关省(区、市)、地(市)团委加强调研指导,畅通信息交流,提供必要服务。

3.总结推广阶段。各地对试点工作进行阶段性

农村消防试点建设调研报告 篇7

一、试点目标情况

㈠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全县第一产业收入由2005年的2.4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01亿元, 增长了23%, 农村经济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113元增加到2008年预计的2746元, 增长了30%, 年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省列试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1000元以上, 其中阳洼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1950元增至2008年4400元, 年增31%, 砂岗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2216元增至2008年4600元, 年增28%, 市列试点村年增500元以上, 远远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㈡基础建设步伐加快三大水利工程渠系水利用率提高到68%;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达到51%;90%的行政村通了柏油路;农户通电率达到100%;沼气、电磁炉、太阳能等洁净新能源农村普及使用率达到51.2%, 新建农宅配套了卫生厕所和洗浴设施;广播、电视、电话入户率达到98%、96%、89%, 试点村达到100%、100%、96%, 试点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和体育活动场所建设配套率达到100%。

㈢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坚持不懈地每月10日组织开展全县群众性环境集中整治活动, 全县71个行政村均设立了生活垃圾集中堆放点, 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100%, 群众户均参与率达到100%。试点村新建农宅全部进入规划区, 住宅区适用、经济、安全、整洁, “三清三改”、沟渠整治、污水处理等落实到位, 村公共场所修建公共厕所, 整治小街巷150公里, 绿化植树56万株, 通村道路两侧、村内房前屋后基本实现了绿化美化, 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㈣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县71个行政村中小学校“两基”达标率100%;农村计生率达96.18%, 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85‰以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3.7%, 乡镇卫生院完成改建, 实现村村有卫生所、计生室、合格药房、接诊室、治疗室, 基本卫生医疗设备齐全;五保户供养率、特困户救助率达到100%,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

㈤村务管理规范有序新建改建了30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69个村达到了“五个好”的标准, 建成市级“五好标兵”村党组织9个、县级“五好标兵”村党组织13个, 村务公开率保持在100%。试点村党支部创建为“五好”班子, 村民委员会工作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民主议事制度等健全规范。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健全, 作用发挥良好。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的治安防控体系, 达到了“平安乡村”标准。

㈥精神文明稳步推进2006年以来, 创建国家级文明村1个, 省级文明村1个, 市级文明乡镇2个、文明村5个, 县级文明村48个。“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参评率达95%, 法律普及率达到100%。

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

㈠突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发展新产业依托皋兰地处两大城市的区位和相对优越的水土光热资源优势, 按照“服务城市、提升农业、发展农村、富裕农民”的思路, 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是抓调整,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按照调优、调特、调大、调强的原则, 做大做强高原夏菜、皋兰西甜瓜、种草养畜等优势主导产业, 做优做特红砂洋芋、皋兰金枣、和尚头小麦、软儿梨等特色产业, 积极培育发展玉米制种、花卉种植、水产养殖等新型产业, 推进农业由种粮向种菜、一茬向多茬、露地向设施、低效向高效转变。2008年全县设施农业面积达到0.12万公顷, 高原夏菜面积0.59万公顷, 西甜瓜面积0.31万公顷, 皋兰金枣面积0.37万公顷, 红砂洋芋面积0.27万公顷, 玉米制种面积0.03万公顷, 畜禽存栏48.65万头 (只) , 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种植面积达到1.65万公顷, 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8.3%。初步形成北部农牧结合区、中部特色产业区、南部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区的布局, 粮经比例由54:46调整为45:55。特别是把发展日光温室、高架大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和战略任务来抓, 精心打造什川-石洞-西岔百里万亩绿色农业长廊和阳洼窑千亩高新农业示范园区。试点村普遍培育了1个~2个特色优势主导产业, 三年新增日光温室、高架大棚100.67公顷, 占全县面积的18%。

二是抓龙头,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按照“抓龙头、育产业、带基地、创组织、建队伍、抓市场、增效益”的思路, 先后引进双龙、万和、延祥、同泰等农字牌龙头企业22家。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各类协会和农民经纪人队伍, 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保鲜、贮藏和运销业, 拉长产业链条, 促进产销对接, 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目前, 全县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累计达58个、会员10627人, 培养农民经纪人619人, 其中试点村龙头企业7家,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28个、会员3660人, 培养农民经纪人126人, 分别占全县的31.8%、48%、34.5%和20%。新组建的“碧玉高原夏菜”、“金园西甜瓜”等10家专业合作社, 覆盖全县7个乡镇45个行政村, 吸收股金21万元, 发展合作社成员1860人, 成为全省首批依法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县订单农业面积由2005年的0.33万公顷发展到了2008年的0.73万公顷, 翻了一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由2005年的0.46万公顷发展到了2008年的1.4万公顷, 扩大了3倍。

三是抓服务, 强化农业技术保障。建立县乡农技人员驻村包点、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机制, 引进和推广新技术10项、新优名特品种80多个。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 开通“农技110”和“12316”三农服务热线, 为71个行政村配备了电脑, 搭建县乡村对外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 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试点村农业科技培训率达80%以上, 户均掌握1-2门农业生产技术, 良种良法推广率达98.1%, 机械化耕作率达42.6%。

四是抓输转,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把劳务输转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来抓, 县乡两级成立了新农村劳动力培训协调领导小组和培训服务机构, 强化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 建立稳定的务工渠道和基地, 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政策咨询和法律服务。印发内容全面、信息量广的《进城就业100问》、《农民工就业指导》等免费教材, 在北京、青岛、新疆等地建立了45个稳定的劳务基地, 劳务技能培训率达80%以上, 年输转劳动力达到3万人次, 劳务收入过亿元。试点村外出务工和从事非农产业的占总劳动力的40%, 劳务收入占总收入的46%。

㈡突出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 建设新村庄按照“完善配套设施、夯实生态基础、改善村容村貌”的思路, 围绕群众基本的行路、用水、用电、通信等, 狠抓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建设安全实用新农宅。试点村新建住房的农户, 统一建设区域、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招标施工、统一配套水电路基础设施, 建造安全、美观、实用、经济的住房。其它村按照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按要求和标准建设、改造住宅。2006年以来, 11个试点村累计新建复式楼房、平顶房、砖瓦房等新农宅330户。

二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全县铺设人饮安全管网12处、177公里, 覆盖31个村, 受益群众7万多人;破解季节性供水对发展设施农业的瓶颈制约, 加大蓄水塘坝建设力度, 新建长川、老鹳、和平等蓄水塘坝27座;完成三期耕地占补平衡项目面积621.47公顷, 改造中低田0.13万公顷, 改良土壤0.08万公顷;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升级, 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完成乡村公路拓建改造69条479公里;建成“一池三改”沼气池5400座、改厕1500户, 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11个试点村累计铺设人饮安全管网23.2公里, 改造电网25.6公里, 硬化村庄道路24.2公里, 建成“一池三改”农户1775户。

三是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以“三清” (清院落、清垃圾、清路障) “三改” (改厕、改圈、改厨) “三整” (整屋顶、整墙面、整管线) “三化” (庭院绿化、道路绿化、村庄绿化) 为主要内容, 制定《皋兰县群众性环境集中整治活动实施意见》, 坚持不懈地每月10日组织开展全县群众性环境集中整治活动。试点村垃圾堆放、街道清扫等环境整治措施列入村规民约, 主干道架设路灯, 村公共场所修建公共厕所, 整治小街巷150公里, 绿化植树55.9万株, 通村道路两侧、村内房前屋后基本实现了绿化美化, 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㈢突出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培育新农民从教育、引导、培训等关键环节入手, 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一是提高文化素质。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坚持提高农民素质从基础教育抓起, 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去年以来, 共兑付“两免一补”资金1175万元, 为1120多名贫困生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1184万元;投入农村中小学危改资金2842万元, 修建校舍4.16万平方米, 撤并农村学校17所, 建成农村寄宿制中小学11所、光彩小学10所。小学普及率和中学普及率达100%, 全县农村中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二是提高技能素质。通过“绿色证书工程”、“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等, 整合农牧、扶贫、科技、职教和劳动就业等机构的培训资源, 加强对初高中毕业生、农村青壮年、贫困家庭“两后生”的劳动技能、实用技术和政策法律等的教育培训, 使更多的农民由种养型向务工型、工商型转变。2006年以来, 共举办实用技术、政策法规、务工常识等面向农民的各类培训126期12300人, 有近2000农民获得绿色证书、565名农民获得技术职称、1000多农民拥有特有工种职业资格鉴定证。

三是提高思想素质。针对农民中普遍存在的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小富即安等的实际, 先后组织33批次1200人次的科技“明白人”、产业带头人等到发达地区和周边县区学习取经;邀请农技专家、科技特派员等深入村社送科技、送法律、送政策、送文化;组织致富能手、种养大户、产业带头人等到各村巡回宣讲。通过实地观看、学习技能、算帐对比、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等一些管用的办法, 转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 增强他们的发展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

㈣突出创建平安文明和谐乡村, 塑造新风貌把解决好民生民利问题作为构建和谐乡村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根本任务, 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始终。

一是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品牌创建、典型创建、文化创建、和谐创建为载体, 从村庄、企业、家庭等基层单元抓起, 制定并倡导《皋兰县村规民约》、《皋兰县村民道德“十不”》等一系列思想道德规范, 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生态村和文明农户、五好家庭、好公婆、好儿媳等群众性创建活动。2006年以来创建国家级文明村1个, 省级文明村1个, 市级文明乡镇2个、文明村5个, 县级文明村48个。先后完成了53个村的“农民健身工程”, 9个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和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建成18个“农家书屋”, 为11个试点村和7个乡镇配备了体育健身设施。

二是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先后建成标准化村卫生所67个, 充实乡镇和村级专业医务人员412名。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 启动农村特困群众医疗救助试点, 全县农民群众的参合率达93.7%, 2006年至今累计支付医疗补助和体检费1408.48万元, 被评为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试点县。加强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乡村文化阵地的作用, 组织农民群众开展以兰州鼓子、兰州太平鼓、秦腔、剪纸等为主要内容的地方特色民间文化活动, 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试点村成立了文明社、红白理事会等10个农村文明组织。2006年以来, 先后完成了53个村“农民健身工程”, 9个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和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建成18个“农家书屋”, 为11个试点村和7个乡镇配备了体育健身设施。

三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启动农村特困群众医疗救助试点工作, 提高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能力, 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形成。三年共建成“五保户”住房207户, 发放农村五保供养补助123万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391万元;启动投资180万元的县城综合福利院建设, 完成50户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程。落实农村“两户”养老储蓄、二女结扎户奖励、计生家庭特困救助等资金142万元, 农村计生率96.18%, 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85‰以下。基本实现了确保每个村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每个困难家庭子女都有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每个考上大学的学生不因贫失学、每个困难家庭患病者得到基本医疗救助、诉讼困难的群众得到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的“五个确保”。

四是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深入开展“送法下乡、法律进村”和“政策法律进农家”等活动, 建立乡镇矛盾纠纷调解中心, 开展机关干部下基层排查调解矛盾纠纷和县委书记大接访活动, 协调处理农民群众的各种利益关系。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遏止“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杜绝重大刑事案件发生, 农村呈现出安居乐业的和谐景象。

㈤突出改革创新, 建立新机制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推进机制体制创新, 不断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

一是建立农村基层管理新机制。积极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 特别是把乡镇机关内设机构统一整编为“一委、一部、一办、四中心”, 进一步把乡镇职能由行政管理为主转变到增强综合服务上来。

二是深入推进农村配套改革。适应特色优势种养产业规模化、设施化要求, 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建立完善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新机制, 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近年来, 采取反租倒包、二次流转等方式, 流转土地200公顷以上, 建成日光温室2000座, 为设施农业发展创造条件。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 调整农业信贷结构, 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投入。目前, 共创建信用村51个, 信用农户2555户, 三年累计发放贷款2.4亿元, 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瓶颈问题。

三是探索建立乡村治理新机制。建立健全以村民“一事一议”为主要形式的村级民主决策制度、以村民代表会议为核心的民主管理制度、以党务村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探索支部、村委会与产业协会等新型经济和社会合作组织多位一体的运行新机制, 逐步把当前以乡镇行政管理、村社自治管理为主的治理方式, 转变为以市场为基础、以服务为重点、以各类社会组织为主体, 行政管理、村社自治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有机结合的乡村治理新机制, 不断提高乡村社会管理水平。

㈥突出能力建设, 创建好班子紧紧抓住提高引领发展能力这个重点, 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工作载体,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为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是强化教育促提高。充分发挥县乡党校、70个行政村远程教育平台和县乡村文化站所等的阵地作用, 利用党课、职业课、田间课三个课堂和户代表会、党员大会、两委会三个会议, 采取集中培训、技能专训和选送学习多种方式, 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培训, 使基层党员干部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二是强化功能促服务。把两委班子强不强作为确定试点村的重要条件。全面推行“公推直选”、“两推一选”, 使一批致富能手、群众威信高的优秀人才进入了村两委班子。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需要, 在产业链、致富项目、合作组织中建立党组织, 推行村两委班子成员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间的相互交叉任职, 增强基层组织服务发展的能力。全县28名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与协会会长实现了“一肩挑”。采取财政投一点、党费拿一点、乡镇筹一点, 投资500多万元新建、改建、维修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村级阵地46处。县上每年为各村解决办公经费2000元, 年终为每名村干部发放补助500元, 切实解决村社干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三是强化制度促规范。根据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的实际, 健全党建工作指导员、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代表议事日、民主评议村组干部、两兼任一体化、县乡村互联互动、党务村务公开、村组干部兼任、培养致富带动明星户和明星党员等10项村级组织管理制度, 完善村级组织“两委”联系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财务管理等21项工作制度, 促进了村级组织建设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

三、做法和经验

为了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能够落到实处, 结合县乡村实际, 采取六项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推动工作落实。

㈠强化组织领导, 安排部署到位及时成立了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 发改、农牧、交通、民政等44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 定期研究部署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重大事项和突出问题。在全省第一个设立新农村建设办公室, 具体负责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日常工作, 各成员单位、各乡镇也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 试点示范村“两委”班子集中精力抓好组织实施。全县形成条块联动、上下一心、主抓靠县、落实在乡、行动在村的工作格局。

㈡注重规划先行, 工作思路到位立足农业小县、工业弱县、资源贫县、财政穷县的基本县情, 确定了解决农民干什么事情、住什么地方、做什么人三大主题, 大力破解民生、民安、民主、民和、民魂五项命题, 突出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庄、培育新农民三个重点, 努力实现“五新一好” (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庄、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貌、建立新机制、创建好班子) 目标的新农村建设思路。编制了《皋兰县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和十二项专项规划, 对新农村中长期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5大类20项具体要求。对全县71个行政村分五个批次进行建设, 第一批次建设阳洼窑、砂岗、上车3个村, 第二批次建设河口、岘子、涝池、兰沟等12个村, 第三批次建设中窑、九合等21个村, 第四批次建设蔡河、山字墩等21个村, 第五批次建设涧沟、丰水、赵家铺等14个村, 因地制宜地打造特色产业型、生态示范型、文化旅游型、工业主导型、三产服务型新农村, 力争一年突破、三年见效、五年变样。

㈢强化宣传教育, 舆论引导到位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多角度、多层次地宣传全县新农村工作的建设成效和典型经验;整理编发《工作简报》130期, 及时反映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动态。制作了新农村建设专题片, 在县有线电视台开设《建设新农村专栏》, 播出16期;统一制作下发宣传资料1.5万份、宣传画册2900份, 乡村制作固定宣传栏 (墙) 980块, 各试点示范村制作各种知识宣传栏 (墙) 330块, 宣传横幅120余幅, 大张旗鼓营造了建设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㈣强化机制保障, 落实责任到位将新农村建设纳入目标管理, 层层签订责任书, 作为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与领导干部选拔使用相挂钩。建立和明确县委县政府是领导主体、县直主管部门是服务主体、乡镇党委政府是责任主体、村级组织是建设主体的工作责任, 实行县委常委联系乡镇、县级领导和部门包村、企业扶村、乡镇领导驻村指导工作, 构建了齐抓共管的整体联动机制, 确保了各项工作级级有责任、件件有人抓。26个县内外企业从良种良法、劳务输转、公益设施等方面对新农村建设进行帮扶, 累计投入资金245.2万元。

㈤强化资源整合, 各项投入到位制定实施了《皋兰县关于优化职责、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推动新农村试点示范村建设的办法》、《皋兰县关于新农村建设整合资金集中使用的办法》, 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 每年对全县“三农”和社会事业各类项目资金进行有效整合, 重点投向试点示范村, 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办大事, 做到试点一个、成功一个、带动一片。2006年以来, 共整合各类项目资金4.52亿元, 其中试点示范村1.28亿元。试点示范村争取省市级专项补助2014万元, 部门整合5329万元, 引进产业化龙头企业10户、投资2.2亿元, 带动农户1200多户,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证。

㈥强化督促检查, 落实奖惩到位制定《皋兰县农业项目建设与产业化发展奖励暂行办法》、《皋兰县新农村建设奖励办法》、《皋兰县农业科技推广奖励办法》等奖励措施, 从项目支撑、资金扶持、信贷支持、土地利用、招商引资方面提供优惠和奖励。三年来, 县上每年拿出30万元, 重奖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贡献突出的乡镇、部门和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中投入不到位、责任不明确、工作不落实的单位和个人, 从严处罚, 充分调动了各方面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年的试点工作, 为今后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许多启示, 我们深刻体会到: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 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 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活环境;必须坚持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引导群众, 充分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必须坚持以政府引导为关键, 引领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创新机制为动力, 推动各项要素有序流动、各项工作规范开展, 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 皋兰县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也存在建设资金缺口大、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农民思想观念落后保守、体制机制不健全等一些突出问题和困难。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四、巩固试点成果的措施

㈠强化规划制定, 明确目标定位坚持用科学的规划引领新农村建设, 从乡镇和各村的资源条件、区位交通、发展基础、人力状况等实际出发, 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 准确定位拟建新农村的发展思路、方向和目标, 精心制定产业发展、村庄建设、新农民培训等专项规划, 确保规划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不走弯路。

㈡强化基础建设, 夯实硬件设施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采取向上级争取、融资、借贷、捐助等多种形式, 多方筹措新农村建设资金, 解决好与农民生产生活系系相关的行路、用水、供电、住房、就医、上学等基础建设, 突破发展生产中的一些瓶颈制约, 打牢新农村发展的基础。

㈢着力发展生产, 建设现代农业按照现代农业市场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的要求,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突出区域特色, 推进产业合理分片布局, 积极开发名特优新产品, 大力发展日光温室、高架大棚等科技含量高的设施农业, 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做大做强、做优做特一批特色优势主导产业,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㈣注重农民培育, 强化人力支撑进一步加大新农民的培育力度, 积极探索“订单式”培训的新路子, 使新农民的培育有专业的培训机构、可靠的输转基地、安全的务工保障、稳定的收入来源, 推进职业技能培训专业化、经常化、规范化。发挥行业协会、合作组织等的作用, 积极为企业等用人单位和农民牵线搭桥, 进一步拓宽农民就业的门路。

农村消防试点建设调研报告 篇8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消防安全 工作要点

1、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农村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明确提出了“加强农村消防工作”的要求,充分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消防工作非常重视,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十分关注。如何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本文就新农村建设中的消防问题谈几点看法。

2、当前农村消防工作现状

2.1农村火灾形势严峻

《中國火灾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表明,严峻的农村火灾形势和触目惊心的重特大火灾事故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火灾四项指数均呈上升势态。且由于农村火调工作力量薄弱,农村火灾漏报现象突出,实际的火灾形势可能比统计情况更为严峻。

2.2消防安全责任制未得到有效落实

近几年来,县、乡(镇)、村三级消防工作网络虽然得到加强,但由于责任机制和考评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因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很多乡镇、行政村对上级关于消防工作的部署不能落实,应该建立的消防组织不能建立,应当开展的消防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2.3消防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

农村消防宣传教育缺乏统筹安排,各自为政。主要是靠消防部门的安排,乡(镇)、村临时“突击”应付式地进行,由于宣传不力,疏于教育与管理,防火制度不健全。

2.4村镇消防规划工作薄弱

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大量易燃可燃材料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增大了火灾隐患。

2.5用电设备增多,电器线路潜伏火灾隐患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增加,洗衣机、空调、冰箱等家用电器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在使用电器设备的过程中缺少一些基本的维护保养的常识,使一些线路设备老化,超负荷工作,极易酿成火灾。

2.6农村消防监督不到位

警力不足,对农村消防工作监管不力,使农村消防工作得不到系统化指导,消防法律法规得不到落实。农村公安派出所驻片民警、农村基层干部及安全管理人员对消防法律法规知识知少甚少、消防专业知识相对缺乏,发现火灾隐患的能力不强,督促整改的措施和监督手段相对单一。严重困扰了消防工作的宏观控制能力,使火灾多发的势头得不到控制。

3、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消防工作的几点思考

当前的村消防工作,既有传统现实的薄弱,更有建设发展中的不足。尤其是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因此如何在新形式下做好农村消防安全工作,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3.1建立新型的农村消防工作机制

要全面贯彻落实《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消防工作的指导意见》,努力推动构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村民委员会组织管理、村民群众共同防范”的农村消防工作机制。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农村消防安全管理机制。

3.2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监管网络

建立完善由政府负责,派出所、综治、民政、农业、林业以及教育、文化等部门参加的农村消防安全管理机构,加强对农村消防工作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要运用好乡镇(街道)成立综治办、村设立综治协管员的有利条件,推动乡镇专(兼)职防火员配备工作,努力构筑消防安全管理网络。不断落实农村消防工作措施,努力消除农村消防安全工作的空白点。

3.3加强农村消防组织制度建设

要整合农村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资源,运用科学、民主、法治的方式,落实有关政策和经费保障,发挥乡镇政府、村委会、公安派出所、民兵组织、治保积极分子、义务消防队的骨干作用,制定和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层层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和严格考核奖惩,着力构建农村社会消防管理网络体系。

3.4强化基层公安派出所对农村消防监督管理职能

根据公安部73号令要求,发挥基层公安派出所的职能和优势是抓好农村消防工作的重要环节。要充分依靠公安派出所的力量,发挥公安派出所的消防监管主力军作用,解决和弥补公安消防部队基层防火监督岗位警力不足的有效手段。公安消防部门要加强对派出所民警的业务指导和培训,提高派出所消防三级监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3.5结合新农村文化建设,健全农村消防宣传工作新机制

要按照依法治国方略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制定消防宣传进农村中长期规划,结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积极联系教育部门,将消防宣传教育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内容,从娃娃起就开始抓消防安全教育。

3.6发展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培植农村灭火救援好能手

国务院《消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县城以下乡镇的农村因地制宜建立乡镇自办、政企联办或几个乡村联办的消防队。加强对农村专兼职消防队的管理和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技能水平。

3.7强化宣传,重点提高消防安全意识

在推进农村消防工作中,应始终把组织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摆在首位。各级公安消防机构要以新农村文化建设为契机,以传播新农村消防平安文化为载体,大力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提高群众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努力将消防安全知识传递给普通百姓。要结合实际,采取利用村务公开栏、村民防火公约等多种形式,营造新农村消防文化良好氛围。

4、结语

建立农村消防防控体系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公安消防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宣传力度,让建设新农村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消防安全工作深入民心;以人为本,创新思路,勇于实践,积极引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消防安全宣传和教育工作,大力提高农民消防安全意识,切实做到“人人知消防、人人懂消防、人人遵守消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参考文献:

[1]林榕.加强农村消防工作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安全保障[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

[2]卢启华.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消防工作[J].科技咨询.2006

[3]郭铁男.构筑社会主义新农村消防安全基础[N].人民日报.2006-.

上一篇:最美的瞬间小学优秀作文下一篇:高中物理公式整理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