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描述

2025-0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描述(通用8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描述 篇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描述

本专业教育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两个方向,其中,涉及的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非师范类教育都是由教育管理专业衍生而来。教育管理专业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是以近代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以近代公共教育制度建立发展的进程为背景。

19世纪以来,欧美各国先后设置管理全国教育的教育行政机构,1817年普鲁士设置教育部,1828年法国设教育部,1871年日本设立文部省,1899年美国成立教育部,德国直到1979年才设立联邦教育部。然而教育管理专业的开设是20世纪的事情,本世纪初法国首先出现培养教育管理人才的现象,这是由于

当时法国认为:国家有权把整个教育事业作为制度加以组织管理,并负责建立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任用教育人员,建立教育的诸种设施,以及用法律规范、国家控制或干预教育活动的程度。德国培养专门的教育管理人才的做法影响其他如美、法等国家并使这些国家也开设了专门培育教育管理人才的专业,以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管理。

在新中国建国后,包括教育管理专业在内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人们称为一门被遗忘的学科而长期排斥在教育科学之外。这是由于当时的具体背景条件决定的:在当时,我国百废待兴,各项事业的建设刚刚展开,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由于经过长期战乱而远远落后,由于科技水平的落后,专业人才的匮乏,因此认识不到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加上受前苏联的影响较大,教育体制基本按照前联苏斯模式建立,这导致了一度开放的教育管理课程停上。

二次大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生活中的文化教育、体育事业、卫生事业等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另外经济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恶化也使环境保护机构普遍设立,社会保险等社会的稳定器也开始出现于经济生活中,这些公共事业机构的产生要求社会对它们进行有序的管理,这样教育管理专业就由单一型方向产生出包括文教、卫生、体育、社会保险、环境保护等方向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且由于这些公共事业机构直接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而受到高度重视,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人员要求具有专门的知识,受到专门的训练,这样,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普遍在西方发达国家教育中建立起来,并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了公共事业的所有方面。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人们生活也得到提高。经济交往日益频繁,人们对文教、卫生、体育、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机构 的建立和完善呼声日涨,各项公共事业机构随之建立起来,而此时国外公共事业机构管理经验,管理方法也进入我国,这就迫切需要专业人才来加以掌握,以便更加科学、有效地管理公共事业机构,使这些机构处于良好的运作状态之中,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运而生,并加以了细化分类。即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经过近10多年的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已在我国初具规模,不仅有许多院校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而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从培养专科、本科大学生到培养硕士、博士生。每年向全国各地招收大量的学生,并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在文教、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开设具有较长的历史,已发展成为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描述 篇2

所谓公共事业管理, 是指对于兼具公共性和非营利性两种特性, 且从事涉及全体社会公众整体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果的相关组织的管理。具体而言, 公共事业管理是指对于我国传统的事业单位、公用事业组织、行业协会以及慈善组织等的管理。

显然, 公共事业管理的管理特性决定了其只能隶属于“管理学”这一大的学科门类, 至于其作为一级学科既无可能 (其学科内容只是整个管理科学的一个子集) , 也不现实 (无论从其发展现状抑或未来发展趋势而言均差强人意) , 因此它只能拥有二级学科的地位。此外, 由于公共事业组织所兼具的公共性与非营利性特征, 它显然又不能作为如“工商管理”等营利性组织管理研究的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而只能隶属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某一二级学科。而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横向地位的确定, 笔者认为其理应拥有与“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等教育部业已颁布的三个二级学科、专业平等的地位。而教育部原颁布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以及“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两个二级学科、专业则应该予以撤销而取而代之以“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专业, 因为社会医学、卫生事业以及文教等等组织均无一例外隶属于公共事业组织范畴。再者, 与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专业的二级学科、专业地位相对应,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所授学位也相应只能分属于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及医学等四种不同学位类型。

2.贯彻与执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构建与实施多元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尽管教育部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极为明晰, 然而, 反观其实施现状, 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消除目前的执行不力现状, 可从两个方面着手。

其一, 强化人才培养责任意识, 树立专业建设质量观念。作为培养我国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高级专门人才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其人才培养的好坏微观视之似乎只是关系到上述这些部门的公信力大小及其健康发展与否问题, 然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联动效应以及众所周知的“蝴蝶效应”却预示着我们不可对此小而视之。因此, 实施诸如集中宣讲、责任到人、绩效考核等相关宣传与激励措施, 强化相关专业建设人员与专业教师的专业人才培育意识, 牢固树立其专业建设质量观念, 便成为当务之急。

其二, 提升专业办学水平, 打造专业建设精品工程。“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对于专业建设而言, “利器”实则就是提供专业建设所需的人、财、物、信息资源。对于总体上处于各高校专业弱势地位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来说, 其“利器”更为必需、必要, 也更为急迫、关键。因此, 配备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 购置能够满足教学需求的软、硬件设施, 尽可能提供专业建设、发展乃至完善所需的经费支持等等, 便成为了打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精品工程的必备要素。

我国公共事业组织涵盖面的广泛及其对应人才技能的多样性需求等, 均昭示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向度与多元化的诉求。为此, 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其一, 构建科学且合理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对于相对年轻与弱小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来说, 其发展征程上诸多方面的稚嫩和不成熟自在情理之中。反映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 课程开设数量不足、开设质量差强人意、课时分配主观随意、课程特色“各显神通”等特征十分明显。鉴于此, 相关高校应该组织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部门及其相关人员, 认真研究专业课程的性质及其功能目标, 坚持以“宽口径、厚基础、多方向”为课程总体构建原则, 科学、合理地设置出一个组合结构相对合理的课程体系。

其二, 配备优质专业师资。鉴于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师资的原初人马多为“游击队员” (即由各高校原马列主义公共课教师转行而来) 出身, 亟须对他们实施培训进修、提升学历等工程以增强其学科知识素养。对于专业新进师资, 则务必在学历层次、学科专业方向、科研能力、教学水平等诸多方面严格遴选, 以确保其业务综合素质尽可能优秀;此外,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尚需高校聘请与配备相应数量的供职于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的“社会导师”, 以充分发挥他 (她) 们实践经验丰富、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固有优势。

其三, 建设满足专业教学需求的专业实验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的特征, 既预示着课程制定者应该在条件许可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开设名实相符的相关实践性环节课程, 以及包含实验、情景模拟等相关内容的课程, 也尽可能配备相对完善的教学软、硬件设施。因此, 一个能够满足专业实验教学需求、设施相对齐全、功能相对完善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极为必需, 它可以加强对学生必需的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相关问题探讨 篇3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021-01

一 公共事业管理的内涵

“公共事业管理”起源于美國,后来被引进国内。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公共事业管理这个概念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时间都很短。在这里, 有必要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内涵先作一分析。

1.公共事业。是指介于政府组织与企业之间的为人民群众提供社会保障的各种福利及福利设施体系。它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公共事业的发展水平如 何, 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物质文化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之一。

2.公共事业组织。在国外多被称为非赢利机构(简称NPO) , 即不以赢利为目的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它是非政府组织(NGO )的一种。

3.公共事业管理是指社会公共组织为了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 满足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共同需要采取各种形式, 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生产调节和控制的过程, 是以管理学为主, 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的综合。

4.公共事业管理的内容是社会公共事务,范围遍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全体公民。从公民个人的衣食住行到全社会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再到整个社会综合素质的提高等。

公共事业管理在中国的发展在我国蓬勃发展同时,在该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面临专业定位不太清晰、专业特色不够明显、课程设置较为混乱、就业形势相对严峻等诸多问题。

二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的困境

1.专业教育与非营利组织发展不平衡

(1)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缓慢。非营利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在我国社会结构由二元格局向三元格局转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载体,起到承接原来由政府承担的具体的执行性和事务性职能的作用,而且能够为市场经济提供有效的、不可或缺的社会服务。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凭借其独特的职能优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和市场失灵,并且在沟通政府与社会之间起到中介桥梁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步伐缓慢,严重影响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就业。

(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发展迅速。1999 年秋季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在全国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随之,2000 年,全国有57 所高校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2001 年招院校是132 所,2002 年是180所院校,2003 年是220 所,2004 年发展到300 多所院校,它们广泛分布于农林、医学、科技、师范、财经、综合等各类院校。虽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在教育“产品”的“销售”问题未能妥善解决的情况下过快过多地培养专业人才,无疑造成了人才的巨大浪费。

2.专业定位不太清晰

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就业定位不清晰、专业特色不明显,导致人才专业显示度低、缺乏不可替代性,严重影响了专业社会认可度。由于公共事业涉及领域广泛,导致许多高校专业目标不明确,对学科内涵和学科属性存在模糊认识,造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社会普遍认为是“万金油”专业的现象存在。专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低影响了人才“供给”的质量,无法满足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促使大量专业人员未能实现专业初创时的预期目标,无法顺利地进入公共事业管理领域就业。

3.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的普遍认识不足, 不知道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区别在哪里, 不明白公共组织和政府机关究竟有那些分工。

4.毕业生实践能力薄弱

毕竟公共管理事业在我国发展还不成熟,所以社会以及高校包括学生自己,对专业定位模糊,以致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不清,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和有效运作;实践教学内容设置狭窄,主要集中在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落后,专业实验室落后,实习基地利用率不高;专业教师普遍没有参加过基层的专业实践锻炼,缺乏实践经验,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缺乏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等。目前多数高校尚未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标准,且多采用以理论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加上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严重抑制了师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三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出路

1.培养学生和综合素质

应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强调课程设置的整体优化,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突出公共事业管理的特点和规律, 让学生有扎实的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做到厚基础, 宽口径。做到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 公共事业管理的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 传统学科知识和新兴学科知识相结合。特别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使他们能不断学习新知识, 汲取新营养, 适应新要求, 取得新发展。使他们具有应付各种变化的能力, 增强对社会的广泛适应性。

2.确立明确的培养方向

由于公共事业管理涉及面的广泛性, 导致很多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目标不明确, 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学科内涵和学科属性存在很多模糊认识。开设的课程过于趋同, 常常想开设尽可能多的课程, 涵盖尽可能多的领域。使得这些学校无法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基础, 形成一个具体的培养目标, 没有针对性。学生似乎什么都在学, 什么都懂,什么地方都能就业, 但由于在知识结构上缺乏层次性, 管理能力不明确, 实际技能欠缺。因此, 到了实际工作中却又什么都不会, 质量不高, 没有自己的特长, 不符合社会的要求, 最后的结果是学生不满意, 家长不满意, 社会也不满意。特别是对一些综合性大学而言, 更容易犯这样的错误。目前, 我们渤海大学文理学院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做下适当的调整。

3.加强实践促进就业

改善各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通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必须以实践促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应用型人才。建立包括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实践活动三块教学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避免流于形式;依据相关课程群建设专业实验室;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提高教师实践水平。

4.推进公共管理体制改革

(1)促进公民社会成熟,推动公共事业社会化。强大的公民社会是非营利组织生存的土壤。促进公民社会的成熟,实现政府、社会与市场有效的分工合作,可以为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鼓励多方投资、融资,推动全社会兴办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实现公共事业多元化,如此能够为社会增加就业岗位,扭转专业人才供大于求的局面,而且能够让其学以致用,不断地推动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的发展。

(2)规范指导专业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属于新办专业,教育部可以展开专业人才需求预测,进而确定专业培养规模和布点,并对现有专业布点进行调整,同时为各高校招生提供决策参考,有必要针对各高校的专业建设开展切实有效的规范与指导,以免造成人才的浪费,顺利推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文范.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联合培养方式[J].中国高教研究, 2000, ( 4) .

[2] 朱海伦.关于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嘉兴学院学报, 2002, ( 1).

物流管理专业描述 篇4

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还是管理比较实用.并且工程比较难学.可是看你了,两者偏重不一样,一个工学,一个经管类.本科毕业后,我的同学大都去物流公司了.可是一毕业没经验的,都去了些小型物流或者货代公司做操作员或者跑业务.如果你本事强,机遇好的话,也不乏能够去马士基,怡之航等世界巨头船公司.中国此刻物流业发展比较好的领域就是船运.

我们学校的物流工程是以海运为背景的,所学课程多涉及海运相关知识,同学里面几乎没有去物流公司的,基本是去海运相关公司,比如船公司,港口,船代,货代,租船公司,经纪人公司,货主公司(从事租船)等等。这是大连海事的特色。可能物流工程的研究生会有一些从事物流相关工作的。

简历专业描述与目标描述 篇5

一般简历里的专业作用肯定比目标有用,因为专业属于实质性的东西,毕业生已经就读过该专业所以这是一种积累性的东西,而目标则属于一种未来性质的而不确定的东西,在现在还没有发生过所以按照实质性方面来看专业明显比目标重要,但是毕业生的专业不过是流于表面而已,他们即使在学校参与过有关专业的实习,但是实习的时间不过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而且这种实习根本没有什么效果,甚至大部分学校组织的实习根本不用动手,根本就是到企业参观而已,跟参观展览会差不多,这样又有什么作用了?

为此在简历里专业描述不一定比目标描述有用,作为专业很浅的大学生应该更加注重目标的描述,企业其实根本不大重视他们的.专业深度,而且专业水平到底怎么样,单单凭着简历是不可能看得出来的,也许你的专业课程分数高但是你在实际当中做得怎么样了?这个成绩跟实践可以说是两码事,擅于做事才是关键,擅于考试那可是学生们的事情,企业不需要会考试的人而需要能够做事的人。当然专业最好要和企业的需求相符合,在这种前提之下我们再去重点打造目标方面的东西。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描述 篇6

关键词:公务员招考,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

从1999年云南大学和东北大学第一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下简称公管专业)招生开始,公管专业在最近十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许多高校都相继开设公管专业。基于公管专业的特点和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毕业生的专业对口就业领域应该是政府部门及其下属的大量承担公共事业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但由于近十几年来我国公务员实行“逢进必考”的招考录用制度,并且以往的公务员招考职位限制公管专业毕业生报考,导致公管专业学生很难通过公务员考试途径进入专业对口的就业领域,就业质量整体较低[1]。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基层化导向越来越明显,国家机关及各级地方政府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制度也相应改革,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趋势,笔者认为这些变化趋势为公管专业学生提升专业对口就业率创造了新的契机。我国高校公管专业应充分认识并抓住这一契机,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诸多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公管专业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进而提升公管专业的整体就业质量。

一、公务员招考变化趋势分析

为了分析近年来我国公务员招考的变化趋势,本文选取广东省直机关和广东省内的广州(发达地区)、茂名(欠发达地区)两市的公务员招考情况进行重点研究。在搜集广东省直机关和广州、茂名两市2008—2011年公务员招考公告等资料的基础上,对其公务员招考公告中的职位数据进行定量统计和分析。基于统计结果发现,近年来我国公务员招考制度呈现出如下三个明显的变化趋势。

(一)从以招录应届生为主,逐渐向以招录社会人员为主转变

我国实施公务员招考制度之初,公务员招考对象绝大部分都是应届大学毕业生[2]。但随着近年来我国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和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逐渐加剧,国家提出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进入西部和基层就业的指导方针。根据这一指导方针,公务员招考的对象也逐渐进行调整,从以往以招录应届生为主逐渐向以招录社会人员为主转变。近几年来,在我国各级公务员职位中面向社会人员的比重逐渐超过应届毕业生的比重,并且所占比重逐渐加大。以广东省为例,2009—2011年,广东省直机关公务员招考社会人员职位比重均超过60%,分别达到60.3%、62.5%和64.4%,并且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广州市和茂名市2009—2011年公务员招考职位统计呈现出同样的规律(见图1)。据2012年广东省公务员招考的相关信息,2012年广东省各级政府部门公务员招考的所有职位均面向社会人员,反映出我国公务员招考对象正式全部实现了社会人员化。这种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应届公管专业大学毕业报考公务员,但对毕业后进入基层工作的公管专业学生而言则是极大的利好,他们在社会基层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再报考公务员,将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公务员队伍。

(二)不限专业职位的比重逐渐增大

我国以往的公务员招考非常注重对招考职位的专业要求,无论是国考、省考还是各个市县的公务员招考,绝大部分职位均限定专业要求。这一做法固然可以确保政府部门招到适合不同岗位的实用专业技术人才,但却剥夺了许多新专业和冷门专业毕业生的报考资格。公管专业在我国是开设较晚的一个新专业,社会认可度较低,导致其在各级公务员招考过程中经常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公管专业能够报考的职位非常有限,但这一现象在近几年逐渐有所改变。从近三年广东省直机关及广州、茂名两市的公务员招考职位要求来看,对专业有明确要求的职位数量及比重在不断下降,而不限专业的职位所占比重则逐年增加(见图2)。在广东省直机关公务员招录中,不限专业职位数占总职位数的比重由2009年的2.1%上升至2011年的18.3%;广州市的这一比重则从2009年的15.6%上升至2010年的19.2%,2011年上升至40.5%;茂名市不限专业职位数的比重从2009年的49.3%升至2011年的68.8%。这反映出近几年我国公务员招考对专业的限制逐渐放松,不限专业的职位比重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这对公管等冷门或社会认可度偏低的专业毕业生报考公务员是一个明显的利好。在职位表提供公管专业的招录人数不多的情况下,公管专业的毕业生可以选择报考不限专业的职位,从而有利于增加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概率。

(三)注重从基层一线招录公务员

为了提高公务员队伍的基层工作经验,更好地引导高校毕业生切身体会民情、服务基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出台《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规定从2006年开始,省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具有2年以上基层经验的高校毕业生比例不得低于1/3,以后还会逐年提高,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以下基层工作两年以上的毕业生。在这一意见的指导之下,近年来我国公务员招考逐渐加大了从基层和生产一线考录公务员的力度。以广东省为例,2009年广东省直机关招录需要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仅为10.1%,到2010年增加到16.3%,2011年增加到45.6%;广州市2009年这一比例只有5.3%左右,到2011年则增至33.7%,茂名2009年只有8.5%,2010年增加到13.1%,到2011年增加到25.9%(见图3)。另据相关统计,2010年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用于招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计划数比2009年高出20个百分点,总体达到70%以上。同时还拿出一定职位招考适当数量的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及大学生村官等项目的人员,反映出我国公务员招考对象基层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二、公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建议

(一)确立“曲线对口”的就业理念

目前我国公管专业的对口就业率一直偏低,尤其是地方高校本专业的毕业生,绝大部分毕业生都无法直接进入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只能选择到基层企事业单位工作。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公管专业毕业生每年毕业后直接进入基层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比重均超过70%。随着近年来我国公务员招考对象的基层化和社会人员化,公管专业的初次就业对口率将进一步走低。目前公管专业就业的基层率比较高,这一现象恰恰与公务员招考的基层化和社会人员化趋势相一致,进入基层就业的公管专业学生可以先工作两年或更长时间之后再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专业对口就业的几率将大大增加。因此,公管专业学生需要逐步树立“曲线对口”的就业理念,即毕业之后可以先到基层一线从事专业对口或不对口的工作,等积累一定工作经验之后再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从而曲线实现专业对口领域就业的目标。

(二)加强学生的职业和人生规划教育

树立“曲线对口”的就业理念,毕业后先到基层就业是当前就业形势下高校公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现实选择,但这种选择不应是一种盲目的选择,而应是一种有计划、有规划的选择,是建立在明确的职业和人生规划基础上的一种选择。高校如果不注重学生的职业和人生规划教育,只是一味盲目地鼓励学生进入基层就业是一种完全不负责任的表现,对公管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可能是一场人生灾难。因此,高校在鼓励公管专业学生树立曲线对口就业理念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加强学生的职业和人生规划教育,通过设置相关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加大就业指导课中职业和人生规划教育的比重、举办多种多样的职业和人生规划大赛、邀请成功校友回校做报告等形式,提升公管专业学生的自我职业和人生规划能力[3]。要确保公管专业学生在进入基层就业之前制定出个人职业和人生规划,明确进入基层工作的目的,在工作过程中需要着重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若干年后的发展方向等问题。通过明确的职业和人生发展规划,公管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时充满信心,勇于迎接挑战,最终实现曲线对口的就业目标。

(三)以基层就业为导向

随着我国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的基层化和不限专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基层工作能力强、表现优秀的毕业生将更容易进入公务员队伍。这就要求到基层就业的公管专业必须具备较强的基层工作适应性和工作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招考中脱颖而出。基于此,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公管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特别注重学生基层工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到基层就业及未来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竞争力。

一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公管专业应该进一步增加适应基层工作需要的课程,例如,针对城市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就业的需要,可加大社区管理等课程的学时比重,同时增加基层民主与社区治理等相关课程;针对农村基层工作需要,可开设农业经济学、农村政策与法规、农村民主建设等课程,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掌握我国城乡基层公共事业管理的现状、模式和方法[4]。

二是在专业实践教学方面。一方面,公管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凸显基层化倾向,将实践教学基地更多地选在区县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城市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或广大的农村基层管理机构,通过设置办公室主任助理、街道办主任助理、村长助理、社区居委会主任助理等实践岗位,让学生更多地进入基层工作岗位锻炼学习[5]。另一方面,要力争做到实践教学内容基层化,在对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未来基层工作的实际需要,将目前我国城乡基层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环节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城乡基层重点、难点工作的知识和技能。

三是在假期社会实践方面。目前我国高校大多设有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利用假期进行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了更多地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公管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这一社会实践环节进行较长时间、较大规模和范围的基层社会调研活动。这些调研活动应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深入城乡基层,围绕城乡基层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调研,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获取第一手的城乡基层资料,又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

(四)建立毕业生在职辅导和培训体系

对到基层工作的公管专业学生,高校应当做好学生到基层工作的后续跟踪服务工作。

首先,高校要保持与基层就业学生的经常性联系,可以通过建立QQ群、基层就业论坛、校友探访等活动,从多渠道了解关心在基层工作的毕业生[6]。同时要鼓励毕业生走上基层工作岗位后,通过电话、网络等各种途径,及时将当地情况及个人工作情况反馈到学校。

其次,高校应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帮助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例如,可以出面与地方政府部门相关部门交涉,帮助解决基层就业毕业生的住房、社保、医疗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与地方政府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合作为基层就业毕业生提供免费或优惠的职业技能培训,还可以通过主动与电视台、网络、报刊等各类新闻媒体合作,搭建平台,为基层工作的毕业生提供各类帮扶和宣传。

最后,针对基层就业毕业生考研和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需要,高校应建立学生网上自学资料库和网上自测试题库,让进入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和在校生一起形成广泛的资源共享。网站可以对毕业生提出的疑问进行在线解答,并为毕业生及时提供考试公告、大纲等相关急需资料;还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考前网上测评和训练,让毕业生系统掌握考研或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相关知识和面试技能,提高基层就业毕业生进入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比重。

我国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逐渐呈现出招考对象社会化、基层化和招考专业模糊化等新的发展趋势。这些发展趋势对高校公管专业而言,既是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是一场严峻的挑战。高校公管专业应牢牢地抓住这一机遇,进一步深化公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实习基地的建设、学生职业和人生规划教育、毕业生的后续跟踪扶持等方面不断创新,为公管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实践“曲线对口”的就业理念奠定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从而进一步提高公管专业学生的整体就业质量,促进公管专业的长足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君,郑蓉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困境的分析与应对[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12).

[2]罗珍.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6).

[3]王毅.对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4).

[4]包红梅.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2).

[5]谢舜,谢清,杨欣.地方综合性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8).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描述 篇7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实践 应用型

每一个成熟、有序的国家和社会都需要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公共事业。随着国家对民生建设的重视和强力推进,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速度得以加快,公共事业领域的人才需求进一步扩大,全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性要求日益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从业人员的培养逐步走向规范。

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历程及前景

1998年,教育部正式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明确规定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和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1999 年秋季,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始招收本科学生,目前我国已有数百所高校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更多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提高公务员定向招录和事业单位优先招聘比例。”可见国家对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和人才输送的重视。而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市场主体的逐步壮大,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过程之中,企业、非政府组织对熟悉政府运作方式和相关政策法规的人才需求也在增加,国家和地方各级各类文件都提出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参与社会公共事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公共物品的提供,必然需要配备相应的专业人才,这无疑拓宽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为本专业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2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遭遇困境

公共事业管理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专业,专业招生至今只有15年时间,虽然其发展速度快、规模大,但在专业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日渐突出:

2.1 专业涵盖范围广,专业性不突出

“公共事业”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它涵盖了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等社会领域,涉及的组织类型包括政府、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公共部门,可以说几乎覆盖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公共事业管理的课程设置和培养过程中,内容广、跨度大是其主要的特点,以至于常被称为“万金油”专业。建设时间短、培养目标模糊、课程泛而不精、专业特色不鲜明,造成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茫然,也导致社会及用人单位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认知和认可程度不高,在招聘过程中远不如人力资源管理、文秘等相近专业受欢迎,更比不上与之渊源颇深的行政管理专业。

2.2 理论性课程偏多,实践环节较少

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行政管理专业极深的渊源,加之行政管理专业在我国发展已将近30年时间,众多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大多沿袭和模仿了行政管理专业,这也导致其偏重理论性的特点同时被拷贝了过来。行政管理专业注重对政治学、行政学和政策科学理论的讲授,着眼于对政府行为和公共政策的研究,故其理论环节偏重;而公共事业管理与之相比,更加关注社会性公共事务的解决,强调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执行性,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理应定位于培养实践性与应用型人才。实践环节的薄弱甚至缺失是众多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和建设的误区,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课堂的讲授而忽略了课外的实践,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也远远滞后于专业需求,这也导致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在求职和工作过程中往往只能纸上谈兵、动手能力不强,学校所学的东西用不上、而面对各种现实问题却缺乏分析和解决技能,成为毕业生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障碍,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未来发展。

2.3 师资力量薄弱,实验设备缺乏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建设时间短,高层次人才短缺,本专业出身的师资队伍年资浅、教学与科研经验不足,这是众多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软肋。此外,目前许多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没有专用实验室,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难以开展。出于专业和岗位特点,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尤其在入职初期多从事办公室的行政工作,而由于缺乏专用的实验设备,学生对办公软件的学习和操作仅仅通过公共计算机课程获得少部分了解,没有接受有针对性的办公软件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对电子政务和电子公文系统、打印、复印、摄影等办公设备更是缺乏接触,作为行政人员的基本能力欠缺,导致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从零开始、无法快速进入角色。

2.4 公共部门招考方式改革,学生就业遭遇尴尬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口单位主要是政府、事业单位及其他公共部门,然而随着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招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必须与其他专业毕业生一同参加统一考试,并不享有任何的优先权和特权;甚至在一些对口岗位发布需求专业信息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不被列入其中,毕业生失去参与竞争的资格和机会。同时,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推进,政府和事业单位在机构调整、消除冗员方面的改革力度逐年加大,公共部门人员编制呈现出削减趋势,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来说,就业难度进一步增加。

在近年来各类机构发布的全国大学专业就业率统计数据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往往处于排名靠后的状况,毕业生就业的对口率也较低。2014年6月,在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列为黄牌专业,即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就业满意度较低,这也是该机构自2010年发布“就业红黄绿牌专业”以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连续5年呈现这一状况。由此可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就业尴尬和瓶颈已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如何解决这一困境,为毕业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前景,成为开设此专业的各个高校需要共同思考的课题。

3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思路

3.1 教学改革总体思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理应定位为应用型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转型首先需要调整思路,开展教学改革。依托教改、科研项目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用人单位调研人才需求,同时通过学习、交流等方式借鉴兄弟院校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的成熟经验和做法,力求填补岗位要求与毕业生实际能力之间的鸿沟、提升毕业生的求职自信、缩短毕业生入职后的角色适应时间,培养用人单位用得上的专业人才。

3.2 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结构改革。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动手能力、写作能力、工作应变能力和主动性不强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最集中的弱点,而针对毕业生的调查问卷也显示了相同的结果。毕业生普遍反映在校期间本专业安排的理论课程偏多,实践类的课程和有针对性的训练较少,毕业后能在工作中用得上的技能极为欠缺。针对这些问题,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结合专业特征,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做出相应调整,集中体现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方向,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

①通识教育课程平台部分。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均显示,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具备较强的文字功底、摄影技术和相应的图片处理能力。针对这些要求,在通识课程部分增加《大学语文》课,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字理解和运用能力打下基础;在计算机类课程的设置方面,除全校必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外,选择开设《PhotoShop》课程。②学科专业课程平台部分。将《公文写作》、《秘书学》、《办公室工作实务》和《社区管理学》列为必修课程,突出实操类课程在必修课中的比重;在选修模块中增加《非营利组织管理》、《社会工作导论》、《企业管理学》和《经济法》等课程,拓宽学生视野,适应社会组织和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事业的趋势和人才需求。③实践教学平台部分。设置《社区工作实践》、《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区域公共资源调查》和《办公室运作综合训练》等实践内容,结合自主创新学分,加大实践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例。

3.3 教学(考核)手段方式的改革。①改革课堂教学方式。鼓励开放式教学、鼓励师生互动,利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增强课堂活力,加大课内实践学时比例,通过现场教学和情境模拟等途径尽可能为学生营造与实际工作场景接轨的教学环境。②实习实践教学方式改革。建设和利用公共事业管理专用实验室,加强学生公共事业管理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专业领域的各个模块,熟悉办公软件和工作中需要接触的办公设备,激发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自主性。在保持与政府、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实习实践基地的基础上拓宽渠道,拓展与企业、非政府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更多元的实习实践机会,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公共管理和服务人才。与合作单位共建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到教学实习单位岗位实习,开展企业公共事业管理运行体制调查,增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提高专业素养。③鼓励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开展科研和创业实验。鼓励学生在完成学校课程的基础上考取人力资源师、秘书等职业资格证书,增加求职砝码;形成指导学生科学研究的管理模式,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社会调查等项目,倡导学生自愿组成科研小组并申请学校为学生设立的科研项目开展科研活动,引导部分对专业问题有兴趣的学生自主开展研究等。邀请成功人士举办讲座、与学生座谈,介绍创业经验,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学校与企业共设创业基金扶持学生创业项目。

3.4 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行业和企业从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急需有政府、事业单位或企业管理部门工作经历的教师。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注意从外引、内培两个方面着手,既在新教师招聘中筛选相关人才,也鼓励原有教师通过挂职、培训、体验等方式补充相关岗位的实践技能。

3.5 聘请相关行业、部门专家为学生授课。注重与相关部门的专家联系,吸收一线工作者经验,为学生带去最直观的行业视野和体验。根据已有经验,外聘教师在在指导和授课过程中善于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加之灵活、幽默的授课方式,深受学生欢迎。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当与更多的专家、一线工作者建立联系和合作关系,壮大客座教授(教师)、外聘教授(教师)和导师队伍,邀请行业专家、学者举办专业发展前沿理论讲座,邀请优秀毕业生开展就业与实践经验分享,多渠道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培养和夯实从业技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中共中央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颜军.以就业为导向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J].经济师,2008(08).

[4]王培章,陈燕玲,高晓宁.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02).

课题项目:本文系贺州学院2013年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贺州学院为例》(hzxyjg201332)的阶段性成果。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英语 篇8

The demand or benefit from a public good is the sum of the willingness-to pay or benefit by consumers for each unit of the good.Each consumer shares the benefit from each unit of the good.This is unlike a private good,where each consumer gets a private benefit from each unit the consumer purchases without sharing the purchase or benefit with other consumers.Therefore,with a public good the benefit is the sum of the benefits from each consumer that receives a benefit from the unit of output.This is illustrated in the table below:

公共产品的需求和收益是消费者为每单位物品的支付意愿或收益的总和。每一个消费者享有每一单位物品的收益。这不像一个私人物品,在私人物品中,每一个消费者在不用与别人一起负担购买和分享收益的情况下,可以从每一单位的物品购买中得到得到每一单位的私人收益。所以在公共物品中,收益是每个从单位产出得到收益的每个消费者的收益的总和。这将会在下面表格陈述:

In the fictitious(虚构的)example in the table,the three scientists share a laboratory and are considering jointly purchasing several journal subscriptions.The journal subscriptions would be shared among the scientists.The table simplifies this decision by assuming that the journal subscriptions are similar and the benefit they receive from the first is the highest for all three scientists.The three scientists have a common second choice that they value less,a third choice,etc.,for the five journals they are considering jointly purchasing subscriptions to.在表格里虚构的例子中,三个科学家共同享有一间实验室并考虑一起购买几种期刊订阅。期刊订阅将由三个科学家共同享有。通过假设期刊订阅是相似的而且他们从第一本得到的收益是最高的来用表格简化决策。这三个科学家有共同的第二种选择,但是他们对其评价要比第一本低一点,第三种选择所受到的评价又会再少一点,他们考虑共同购买的五本期刊以此类推。

Public goods should be jointly financed.The scientists may pool(合伙)their funds to purchase more journal subscriptions than each would individually.Assume for this example that a

personal subscription to each journal costs $100.If the scientistspurchase journals only for their private use,then George will subscribe to two journalswhile George would pay a total of $200for two journal subscriptions.George’sconsumer surplus would be $50(the $250in benefit minus $200cost).

公共物品应该共同负担。科学家们可以合伙集资去买更多的期刊订阅,这样就会比一个人单独买的多。假设这个案例中一个人买一本期刊的话就要花费100美元。如果科学家只是购买期刊自己使用的话,乔治就会订阅两本,这就要花费掉他200美元。乔治的消费者剩余就会是50美元(250美元收益减去200美元成本)。

However,if the scientists pool their resources and order several subscriptions at$100each,they will purchase four journal subscriptions.The fourth subscription has a shared benefit of $104,while the fifth subscription has a shared benefit of $87.The scientists would pay a total of $400for the four subscriptions.Their consumer surplus would be $259(the $659in benefit minus $400 cost).The journals are public goods,shared by the three scientists.The scientists’ public good demand and optimal number of subscriptions is shown in the figure below:

但是,如果科学家合伙集资以每本100美元的价格去订阅几种期刊,那么他们将订四本。第四本期刊有104美元的共同收益,而第五本只有87美元的共同收益。科学家将会支付400美元购买前四本期刊。他们的消费者剩余就会是259美元(659美元收益减去400美元成本)。期刊这样一来就是公共物品了,由这三个科学家享有。这三个科学家的公共物品需求和订阅的最佳数量在下图中展示:

in the figure,the public good demand curve is the vertical summation of the three scientists’ demand curves.The price line at $100 crosses George’s demand curve at two subscriptions and the public good demand curve at four subscriptions.

在图中,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是三个科学家需求曲线的垂直相加之和。100美元的价格水平线将乔治的需求曲线的订阅数为2本那里穿过,而在公共物品需求曲线的订阅数为4本那里穿过。

This is an example of a special or corporate library.In this small corporate library there are three scientists who have a public good demand for journal subscriptions.In any library,there are patrons(顾客)who have a public good demand for access(to cooks,journals,databases,reference services,and other materials and services.The use of library services reflects the demand for these services by patrons.Even if patrons are not charged a price for access,they have an opportunity cost of time spent traveling to and using the services.The public good demand curve for library services can be constructed by summing the value of each patron’s demand.In a corporate library there is also the benefit to the corporation of the scientists’ access to the library services.New products and services developed by scientists increase the profitability(营利能力)of the corporation.The increase in corporate profit,over and abovewhat the scientists view as their demand for the library,is also part of the public good demand for the corporate library services.

这是一个特殊或共用的图书馆例子。在这一间小小的共用图书馆有三个科学家,他们都有对期刊订阅的公共物品需求。在任何图书馆,都有对烹饪、期刊、数据库、参考咨询服务和其他资料有需求的顾客。图书馆服务的使用体现在顾客对这些服务的需求上。即使顾客没有为这些使用缴费,但他们也可能存在用在路途上和使用这些服务的时间成本。图书馆服务的公共物品需求曲线可以通过对每个顾客的需求评价叠加来构建。在一个共用的图书馆也存在科学家共同使用图书馆服务的收益。科学家开发的新产品和服务可以增加共同的营利能力。共用营利的增加超过了科学家们认为对图书馆的需求评价,也是共用图书馆服务的公共物品需求的一部分。

Estimating demand for public goods is difficult.When consumers are charged for access,we can use data on the amount they purchase to estimate their demand.For example,the number of newspapers,copies of a software program,cell phone minutes of access,or movies tickets sold can be used to estimate demand.However,when consumers are not charged for access,economists must be creative in finding metrics to use for demand analysis.The use of special,public,school,or research libraries along with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this use can be helpful in determining demand for these public goods.Proxies for use include circulation,reference

questions asked,interlibrary loan items requested,library web page hits,and number of library visitors.

对公共物品的评估是困难的。当对消费者收费时,我们可以通过他们购买数量的数据来评估他们的需求。举个例子,新闻报纸、软件程序的副本、电话使用分钟数或者是卖出电影票的数量可以被用来评估需求。但是,当消费者没有为使用付费时,经济学家在寻找用来做需求分析的度量标准就必须要有创造力。特殊的、公共的、学校的或者是调查研究的图书馆的使用连同使用的机会成本都会对决定这些公共物品需求有帮助。使用代理包括循环、要问的参考问题,要求的图书馆馆际的贷款项目,图书馆网页页面点击量和图书馆游客的数量。

Demand for public goods is also estimated by asking patrons or citizens to quantify the benefit they receive from the goods.For example,surveys of library patrons ask which services patrons would like increased or decreased.Surveys of citizens ask about the financing of community services.Economists have found that it can be difficult to calculate the demand for public goods from these surveys because citizens have an incentive to misrepresent the benefit they receive from services if they feel it may increase these services or increase their taxes.Finally,many public goods produced by governments are influenced by election results.Public school and public library budgets are voted on by local residents.The residents express their demand for these services by voting for or against the proposed level of spending.Although these methods of measuring the demand for public goods may be imprecise,it is important to try to assess the demand and cost of a public good to determine the efficient level of output.

公共物品的需求也可以通过叫顾客或者市民来量化他们使用这些物品的收益来进行评估。比如,图书馆顾客的调查可以询问顾客希望增加或减少哪种服务。市民的调查可以询问社区服务的筹措资金的问题。经济学家已经发现很难从调查中计算公共物品的需求,因为如果市民觉得它可能增加这些服务或提高他们的税收,他们就会倾向歪曲他们从这些服务中得到的收益。最后,由政府生产的许多公共产品会受到选举结果的影响。公立学校和公共图书馆由当地居民投票决定。居民通过投票支持或否决提出的开支来表达他们自己的需求。尽管这些衡

上一篇:一年级数学上单元教学设计下一篇:坐井观天完整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