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推荐11篇)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简介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建设立足于宁夏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依据宁夏机电制造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以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培养机电设备操作、机电设备装配、机电设备维修、机电设备管理等岗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专职教师共21名,其中专业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6名,专业教师13名,具有“双师”素质教师17名,聘用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为主的兼职教师25名,形成了一支职业能力较强,教育教学能力过硬,具有较高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的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精密机械、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门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 它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推动了当前制造技术的迅速更新换代, 是产品向高、精、快迅速迈进, 使劳动生产率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包含数控加工技术、精密机械加工, 机械手、机器人和加工中心的运动控制和加工编程,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 生产自动线的数控加工与在线自动检测等。它的核心技术还包括:可编程程序控制、生产自动控制器、数字信号处理器、集散控制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
2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精密机械、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门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 它的发展与相关学科的发展相互促进和相互依存。因此,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发展如下。
2.1 光机电一体化
光机电一体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及必然趋势。是在微电子技术的基础上, 以当代光纤技术为先导、以先进制造技术为基础, 融合传感系统、人工智能系统、资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机械结构等而形成的综合性高新技术, 是当今信息业与制造业的最佳结合点和发展方向。因此, 引进光纤技术, 发挥光纤技术的优点, 使其能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系统、人工智能系统、资源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随着光、机、电的一体化发展进程, 机电一体化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2 机电微型化
微型化技术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 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观领域发展, 并使机电产品发展成为微机械电子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微米、纳米材料的问世, 届时机械和电子完全可以融合, 机械系统、执行系统、传感系统、信息处理系统等可集成在一起, 发展成为微加工型产品, 成为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的产品。
2.3 网络模块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随着网络的普及, 网络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基本上进入了千家万户, 而基于网络技术的各种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属于机电一体化产品。
由于近几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 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 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智能仪表信号源、控制终端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 世界制造技术相互促进的同时又相互渗透, 为了节省资源, 更好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很多大企业通过强强联合, 技术共享的原则, 已经开发出集减速、智能调频、调速电机及多功能的伺服系统于一体的动力单元, 具有人工智能的图像处理、识别等功能的控制单元, 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这样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出新产品, 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 极大地提高了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因为机械产品已经有完善的标准, 且国内、国际及一些发达国家的标准可以互换、互相对照, 所以从电气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 各控制元件及各个接口的模块化无论是对生产标准机电一体化单元的企业还是对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企业, 都会产生巨大的效益。因此, 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朝着网络模块化方向发展。
2.4 仿生物系统化
今后的机电一体化装置的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生物工程的发展对机电一体化的影响日益得到重视, 机器人的产生、数控机床的发展及实现人机对话等功能就是很重要的应用。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把控制系统比做成生物的大脑, 使产品充满活力。我们可研究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机构, 使其为机电一体化装置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的产品。要使机电一体化装置成为高性能、高速的微控制处理系统的高智能产品, 朝着仿生物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还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3 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学习
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是精密机械、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门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 因此学生在校期间, 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气CAD、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CAD/CAM、材料科学、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微型计算机 (含单片机) 原理及应用、公差与技术测量、电气控制、机械制造基础、自动控制系统、数控加工技术、数控机床与数控系统, 还得进行必要的实验和实习训练:如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上机操作, 机械CAD/CAM软件应用 (上机操作) 、微机、电气控制、自动控制系统、技术测量 (含公差) , 钳工实习、车工实习、电工实习、电子实习、生产实习等, 学会最基本的仪表操作、数控车床加工与编程、和网络技术应用等。并且能活学活用, 有机地把这些专业融合在一起, 发现其中的必然联系。
4 机电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实施
以知识的应用为重点, 精简教学内容理论教学, 加强实践性教学。授课计划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制订, 授课教师要做好课程之间的衔接。对复杂的理论推导、求证, 尽可能略讲。改革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施“模仿操作法”、“项目式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 打破传统分隔式教学模式。我们在教学中探索使用现场教学法和模仿教学法。对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实践性非常强, 而指令和编程抽象的专业课。我们采取综合实验的办法。在实验室边讲边练习,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如《数控机床的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的教师在探索“项目教学法”时, 让学生到生产车间或上网调查收集有关“项目”的资料, 根据“项目”要求编写维修工艺流程和实际的操作过程, 分析故障现象写出维修报告, 使教学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教学方法的改革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5 结语
由于机电一体技术涉及多学科的集成, 而且实践性很强, 除了具备必要的基础课知识 (如机械、电工、电子、计算机以及控制等) 以外, 同时, 必须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安排好课程要求的实践环节。学生必须做好相关的实验和课程设计, 或参加相关的技术改造任务和研究开发课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2]高钟毓.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一、坚定走校企合作之路是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前教育部长周济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上的讲话也指出:“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是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基础和前提的。”在示范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紧密结合企业的需求去培养人才,紧密依靠企业来开展人才培养,探索校企互融的新型合作关系,共同创建“校企互融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1.以互利共赢来构建校企互融的新型合作关系
(1)与世界500强企业——×××科技集团创建订单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一般具有以下五个特征:双方签定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商议人才培养计划;企业投入专项资金和设备及人力资源,利用校方的资源,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培养人才;企业参与评价学生质量;企业接收学生实习与就业。所谓“校企互融订单式”,即企业以资金、设备、人才资源和学校开展深度合作,双方组成人才培养同盟,以订单为目标,在上述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科技集团先后把价值375万元的生产设备搬入校内建设生产车间,还派工程师来校上课指导,并提供企业生产必须的岗位知识、技术标准和培训教材。同时,还接受教师到企业学习,增强教师对企业文化的了解,真正实现校企互融共建共享。为了鼓励学生学习,企业设立助学金,这种深度合作创建了高职教育崭新的人才模式,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竖起了一面旗帜。
(2)与柳州奋达模具有限公司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由校方提供场地和师资,企业派出技术员和管理人员驻校指导,并投入必须的设施,校企双方共建共享的校内生产性实训车间。这种车间已经具有产品加工、生产的功能,再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按照生产的工序流程来布置,实训的过程与生产过程一致,从而使基地建设实现“六个融合”:教室与生产车间融合,学生上课的教室就是实训室,也是产品的生产车间;学生与学徒身份融合,在生产性实训基地里,学生既是专业技能的学习者,又是生产产品的学徒;教师与工程师互相融合,车间里既有教师又有企业工程师指导,企业技术员起主导作用,是师傅又是岗位知识的教授者;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融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式、任务式形式驱动学生学习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从而完成该专业课程的学习;教学用具与生产工具融合,教学设备就是生产设备,教学素材就是生产的原材料;作业与产品(作品)融合,学生完成的作业不仅仅是写在作业本上的,而是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2.突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
(1)重构突出“五个一致性”的新课程体系。示范建设前,多采取本科压缩型的课程体系。进入示范行列后,围绕“校企互融订单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突出“五个一致性”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五个一致包括:课程模块与岗位能力的一致性,即根据岗位能力所需知识点来确定课程模块;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的一致性,即由生产实际需要来重构教学内容;校内实训与企业工作的一致性,即将企业岗位技术要求引入课程实训;校内课程考核与岗位技能考核的一致性,即把行业标准作为课程考核的依据;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一致性,即学校管理企业化。改革教学方法和实训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使校内生产性实训由35%增加到82.5%,毕业生的双证率从93%达到95%以上,强化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校企联合开发专业核心课程。与南宁市广发设备集团、南宁市金牛集团、南宁机械厂等企业合作,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构建符合岗位技能要求,突出职业特色的优质核心课程。并按照精品课程标准,建成《工程技术语言》《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较复杂零件制作》《数控机床控制的检测、调试与维护》《普通车床机械部件装配、调整与检测》《零件的数控车加工》《设备控制编程与实现》《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典型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等十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以适应校企互融订单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需要。其中,《机械CAD》和《模具材料》等课程先后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3.实训基地建设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基础
(1)打造出一流的实训条件。为实现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的“零对接”,除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外,还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建设的方式共建企业化实训基地;建立健全教学实验实训建设管理制度,保证本专业有关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有效实施与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主要针对广西区域机电企业对岗位能力的要求,构建相应的能力工种训练模块。以工种训练模块为单元,将实训基地建成既像企业的车间,又便于开展实训教学的生产实训环境,使学生直接参与实际产品的生产过程。
(2)创新基地建设与管理模式。在完善实训车间硬件的同时,引企入校,采取校企共同管理模式,由校企共同制定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制度,形成工学结合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同时,借鉴机电行业的职业岗位标准建设基地,制定校内生产性实训标准、校外顶岗实习标准,研制实训指导手册和实训管理手册,确保工学结合实训的健康运行。通过校企合作建设的方式共建企业化实训基地,建立健全教学实验实训管理制度,保证本专业有关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以及有效实施与利用,使之有力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
4.“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方式转变的主力军
原教育部高教司张尧学司长在国家示范高职建设院校教学改革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构建专兼职的教师队伍。既然是教授学生的技能,就必须请能够教授技能的老师。基础课老师主要通过专职教师来解决,技能课老师通过兼职教师来解决。”在示范建设的过程中,针对技能要求高的课程教学和训练,主要从企业聘请技术水平高的技师或技术能手来校上课,指导学生的学习与训练,或者把课堂搬到企业车间,由企业师傅手把手教,学生边学边做。
通过示范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水平、专业建设能力、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由专兼职教师组成,其中从企业聘请的能工巧匠兼职教师52人。这些老师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校内教师较强的教学能力互补,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科技服务能力强的专兼职教学团队,很好地适应了专业教育发展和教学质量建设的要求,实现了教学质量提升与教育改革发展的良性循环。
5.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设是合作成功的保证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学校与富士康科技集团等企业进行了深层次的合作,制定了一系列校企合作的管理办法和制度。
(1)实践教学学分管理制度。学校把学生的企业认识实习、中间见习、顶岗实习课时,按标准计算学分纳入分管理体系。顶岗实习占12学分,实习初期、实习中期、实习后期各占4学分,企业参与对学员的考核。企业评价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四个内容。四个内容评为合格以上获得相应学分,一个内容不合格将给予学生指导,扣0.5学分;最后学分不足,将延长实习时间1~4个月。
(2)专业辅导员管理制度。职业院校的学生除了要加强政治辅导外,还要加强专业辅导。与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建立常态的互动关系,并从企业的技术人员中挑选专业辅导员,全过程监控学生的专业成长。
(3)实习跟踪反馈制度。一方面对认识、中间见习、毕业实习阶段的情况建立跟踪反馈制度;另一方面要对就业情况建立跟踪反馈制度。
(4)教学团队工作管理制度。理论教师和实习培训师是校企合作教学结构中两个不可或缺的主体。只有将两者在教学中的角色与功能准确定位,并在运作中艺术地结合,才能使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理论教师和培训师之间、理论教师之间以及培训师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联度。只有师资之间相互沟通、紧密配合,才能真正形成合力,发挥出“双师型”团队工作效能。
二、以服务谋支持,以贡献促发展
1.主动服务企业
示范建设以来,机电一体化教师利用休息时间对合作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共参与3家企业6个产品的研制工作。目前,已有3个产品完成试生产并投放市场,产值1100多万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为企业培训各类人才2954人次,促进了本地经济的发展。
2.有效实施专业对口帮扶
示范建设以来,培训了3所对口支援院校教师4人。与对口支援院校联合培养机电类专业学生200多人。与周边院校共享资源平台,实现2门专业课程资源的共享。向7所本地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宣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多次派出教师到本地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在本地高职院校中起引领作用。
3.报考人数不断上升,学生质量稳步提高
近两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第一志愿上线报考率均达300%。2008年录取的新生中高考成绩达“三本”线以上的达88%。2007年机电专业学生代表广西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制作竞赛荣获一等奖,2008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高职组“自动线安装与调试”项目大赛三等奖,2009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技能大赛荣获二等奖。毕业生具有“适岗、应用、变岗、创新”的良好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获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达95%以上,一次就业率高于95%,对口就业率80%以上,用人单位工作称职率评价高于90%,就业质量逐年稳步提高。
4.学生质量好,企业订单人数不断增加
示范建设使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的内涵发生了根本变化,吸引了多家知名企业主动上门要求合作。其中世界500强之一的富士康科技集团与学院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以“校企互融订单”方式举办SMT班,每年培养300名专业人才。由于毕业生在企业中表现出色,富士康集团近期提前录用228名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并追加了订单培养的学生数量,2009年计划联合培养400人。
三、体会
1.高职教育必须要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论学习及实训,既能学习专业知识、锻炼操作技能,又能切身体验企业岗位工作过程及管理方式,了解车间的生产组织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人事管理、纪律管理、5S等管理方法,同时对相关的专业技术标准、企业工作标准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以企业项目驱动,专业技术、工作标准为主线的校企合作课程教学的方式,打破了学与做、教与用的界限,形成了提升职业教学质量,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学生初具就业实用本领的多方“互利、共赢”的新机制,是一条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新路子。
2.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实现双赢
校企合作开发生产新产品,是双方优势互补的结果,实现了双赢的目的。在合作过程中,学院以经验技术为基础,以合作项目为载体,以发展和应用为目的,深入企业研究,多次与企业领导、技术骨干研讨分析,共同解决项目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合作,锻炼和培养了一批教师骨干队伍,为今后与更多企业进行项目合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企业通过合作,解决了设计人员不足、思路不够开阔的难题,为企业占领市场赢得了先机。
企业是学校生存的依靠、发展的源泉,学校则是企业发展的人才库、技术革新的思想库。校企深度融合,就能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人才培养计划,以行动导向设计学习领域、学习情境,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机电设备控制技术、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微机原理及应用、可编程控制器、测试技术、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CAD实训、数控机床的编程和操作实训、机床电器控制实训、数控加工实训、液压与气动实训、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毕业实习(设计)等课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掌握必需的制图、机械、电工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掌握机械加工过程的基础理论、生产工艺和操作技能。熟练使用AutoCAD等常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绘制各种产品装配图和零件图;能熟练地编制数控机床加工程序,操作普通数控机床加工工件,具有安装、调试、使用普通数控机床的基本技能;具有分析解决专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以及进行科学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初步能力。具备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初步组织管理和技术指导的能力。具备工科大学生所需的分析计算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以及较好的外语能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使用和技术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机电设备操作应用、维护维修”为核心能力,以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专业建设模式,逐步建成和完善适应技术岗位要求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
1.确定职业岗位群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素质,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应用、维护维修及技术管理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毕业生主要岗位有: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安装调试、维护维修,供配电系统的运行、安装调试、维修,机电一体化设备的销售和售后技术服务等。
2.重组职业能力模块、完善课程体系
根据岗位要求和职业考核标准,分解职业能力,形成基本素质和能力、职业能力课程、职业拓展课程三个层次的能力体系。根据能力目标,形成三个个课程模块:基本素质课程模块、专业职业能力课程模块、专业职业拓展课程模块。本专业分为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与机电一体化设备控制两个方向。
一、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脱节的现象, 专业定位不准确导致学生就业困难, 难以形成“进口旺, 出口畅”的良性循环。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 课程体系的学科型色彩较明显。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讲授的主导作用, 没有真正实现从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相对滞后, 课程建设仍然比较强调知识的系统性, 没有深入研究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校企合作依然保持在浅层次, 由于专业很难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企业缺乏合作的动力和热情, 相互促进, 合作共赢的机制还不能有效建立。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1. 实行“弹性学制、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弹性学制、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1) 弹性学制。本专业实行2.5年至5年弹性学制 (标准学制三年) , 要求在两年内必须完成基本学分, 然后由系里安排在第五学期参加顶岗实习, 达不到要求者可以向系里提出书面申请参加顶岗实习, 完成顶岗实习任务后再在第六学期继续选修完课程, 完不成者向后顺延到第七至第十学期。 (2) 工学交替。本专业实行弹性学制下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企业的需要安排顶岗工作时间, 实行弹性学分制。工学交替是职业院校一种全新培养模式, 也称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 是指职业院校学生在校外企业“厂中校”学习与校内实习基地“校中厂”学习交叉交替进行。实现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 工作与学习结合, 学习与就业结合, 工学交替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宗旨, 是培养职业型、技术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弹性学制下的工学交替可以保证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基本学分的学生或因到企业顶岗生产而耽误的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学生, 用延长学制的方法解决。 (3) 教学做一体。通过在校内机电专业实训工厂、校内电子电工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实现“校中厂”、厂中校”的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具体操作融为一体。
2. 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具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大专水平相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 掌握机电产品的设计、制造及生产工艺等专业知识, 同时具有较强的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检修及管理等方面实际操作技能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专业分数控加工工艺设计与管理和机电设备管理两个培养方向。
3. 人才培养途径。
把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人才模式改革的重点是:以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改革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 以融“教、学、做”为一体作为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中心, 抓住课堂实训、课程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训四个关键环节, 推行订单培养, 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训力度, 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训比例逐步加大,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4. 实践教学体系。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采用“课堂实训—课程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四阶段循序渐进式实践教学方式。第一阶段为课堂实训, 采用理论教学、现场演示和实际操作于一体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熟练掌握课堂所涉及的技能点。第二阶段为课程综合实训, 本阶段采用项目实训式, 即把每门专业技术课程所涉及的技能点根据实际岗位任务综合汇总为若干个技能项目, 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 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 模拟实际岗位工作, 按要求完成各项目所规定的任务。第三阶段为专业综合实训, 采用项目教学法,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 在真实或仿真模拟的现场操作环境中,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多种实验原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强化学生专业综合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为主要目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 它整合了专业单项课程中的知识和技能, 融合了各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践, 是人才培养模式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此阶段, 我们聘请合作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实训教师, 向学生演示和指导学生实训。第四阶段为顶岗实习, 在课程进行适当的时候, 把学生分组安排到多个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接触和熟悉企业生产一线的实际情况。
5.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 校企合作保障, 通过完善政策、建立机制、加大宣传等手段, 充分发挥职能优势, 积极推动校企合作, 搭建合作对接和信息沟通平台。校企合作要形成校企按需组合, 相互支持、集合优势、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专业设置上, 职业技术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课程体系建设上, 职业技术院校可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把知识能力变成行为能力;培养方向上, 企业要成为师生的生产型实训基地, 通过合作使实训基地变成产品研发中心、新产品的展示中心和企业文化窗口。 (2) 教学团队保障, 骨干教师要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学团队要加强团队内部管理和建设, 充分发挥团队作用, 加强团结凝聚力和合作精神, 确立发展目标, 注重实效。 (3) 教学质量评价, 学生评价每学期集中安排1~2次。各系应按教务处的统一安排组织本系全体学生进行网上评教, 学生评价对象为本学期所有修读课程的任课教师。每学期应组织本系教师相互听课, 应认真填写“听课记录表”。评议结果为教师年度考核教学质量评价各部分构成比例分别是:学生评教占60%, 系上教学领导干部评教占30%, 教学资料检查评定占10%。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将进行详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并贯彻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实际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彭娟.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11)
关键词:人才培养机制 校企合作 订单式办学
1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基本现状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除了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还包含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测量技术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作为一种复合型专业,需要配置大量专业实习实训设备来满足教学要求,这些设备价格较高、更新又快,致使学校不可能大量购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所需的所有设备,因此借助企业的资源进行专业教学,即校企合作成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的主流方向。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大多是高职学生,起点高,且大多数学生学习基础好,自2009年招得第一届学生以后,招生情况每年都在大幅度递升,不断扩大的学生规模给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教研室带来严峻的考验。从教学内容来看,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研室具备一些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践条件,但机与电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实验或综合型课程还有些匮乏,应采用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尽快提升层次。
2 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简要分析
2.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直接明确了专业培养的目标,即为企业输送优秀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了保障,优化节约了学校教育资源,减少企业人才招聘成本,实现了学生、企业和学校三者的共赢。
2.2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要素
2.2.1 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在学校和企业之间,通过签订委托培养及用人需求就业协议的形式,将院校的学生教育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紧密联系起来,明确责任方应承担的相应责任和义务,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为学校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2.2.2 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可实施性和准确性。用人单位(企业)和学校应正确定位,共同研究,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可实施性和准确性,目标确定得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利于人才的培养的。用人单位(企业)与学校需共同研究,认真分析岗位所需要的操作技能、实践知识,正确定位培养目标,切实符合用人单位(企业)岗位所需,才能使学校针对培养目标顺利实施教学。
2.2.3 高度重视“订单式”办学,改革、调整教学内容。“订单式”办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当属其开放式的教学组织制度,根本上改变了长期延续的传统教学模式,它不是订数量,而是订特色、订质量。学校要在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适应“订单式”办学的需要。还要认真分析研究用人单位(企业)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构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更新调整教学内容。
2.2.4 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学员管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订单”学员其实可以同时接受企业和学校两方面的管理,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初步掌握企业的运作流程模式,汲取企业的优秀精神文化,熟悉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做好相应的岗前培训,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2.2.5 企业“买单与享用”,实现校企“双赢”。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种人才引进模式,具有很好的实际效果。因为在学生的实际学习培养过程中,按照企业的需求标准,更多的植入了一些比较实用的岗位基本能力教育,这些培训教育,其实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企业的招聘培训成本,同时,这种方式也提高了引进人才的效率,提高了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也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2.2.6 营造企业文化融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前将企业的管理制度文化、业务流程、生产纪律、竞争意识等灌输给学生,同时,将学生所学的教材理论知识,与实际企业岗位需求进行深度融合,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环境改变带来的文化氛围变化,订单班的毕业生将实现学院、企业、学生的“共赢”。
3 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完善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还需要发挥企业上层技术人员、行业专家、专业骨干教师在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成立产学研结合工作委员会,更多地吸纳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并制订和完善学院产学研结合工作条例、建立有利于产学研结合工作的管理体制,使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融合,这样才能为社会输送机电一体化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參考文献:
[1]陈少烽,高南林.“校中有厂 厂中有校”顶岗实习模式初探[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
[2]刘一兵.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3]赵海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实践模式及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1(10).
1、机械设计基础
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具有选用通用机械传动装置和初步具有设计简单机械的能力,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是机电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本课程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解决机械技术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
课程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掌握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和运动特点,初步具有分析机构和选择传动方案的能力。掌握通用零部件的功能和结构特点,初步具有分析简单机械和设计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2、工程材料及机制基础
课程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的基础知识,主要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应用范围。熟悉制订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基本知识。具有确定零件加工方法和制订典型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初步能力。具有综合运用工艺知识,分析零件切削加工与装配结构工艺性的初步能力。熟悉常用的机械工程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加工工艺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规律。掌握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性能与应用,具有选用常用机械工程材料和改变材料性能方法的初步能力。掌握主要热成形方法和板料冲压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应用,熟悉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熟悉毛坏或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并具有设计抟坏或零件结构的初步能力
3、电子技术
掌握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的基本原理及分析方法,熟悉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放大电路、负反馈放大电路、集成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线性与非线性应用、波形发生电路、功率放大电路、数字逻辑基础、逻辑门电路基本知识及DA与AD转换电路等基本知识。
课程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对于模拟电子和数学电子的一些基本电路和应用电路具有建模能力和一定的分析设计能力,对于典型电路及其基本电路要求会计算重要电子电路参数,实验课应重点偏向于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自己动手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及加深,计算能力,分析设计能力主要从考试及平时提问和作业来进行考核,实验则主要通过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及连线,实验结果的是否实现来考核。
4、可编程控制器
可编程序控制器是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综合了计算机控制技术和通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通用的自动控制装置,近来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本门课程作为机电工程技术专业的必修课。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PLC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及其简单的系统设计,为学生将来在生产中的具体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 养成对小型控制系统要达到会分析被控对象的运动规律的分析能力。养成对小型控制系统要达到会选择可编程序控制器型号、外围设备及其相应的程序设计方法的设计能力。养成能运用所学的可编程序控制
器软、硬件知识,对类似机床进给、换刀等小型系统进行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的职业岗位综合能力。
5、单片机与接口技术
了解微机组成与结构,熟悉并掌握微机指令系统和汇编程序编制方法。熟悉扩展存储器、输入输出电路AD和DA等、接口电路的使用方法,具有分析、调试汇编程序和简单系统硬件能力。使学生从应用角度出发,在理论和实践上掌握单片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基本接口及其接口扩展方法。使学生学习后具有单片机应用系统硬、软件的初步开发能力。
课程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熟悉单片机的基本组成、基本特性。掌握单片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熟悉上机调试过程。掌握单片机中断工作方式及中断处理过程。掌握单片机计数器/定时器各种工作方式及其应用程序设计。掌握单片机内置接口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方法。掌握单片机存储器及I/O接口扩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方法。
6、数控机床及编程
了解数控机床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熟悉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掌握典型的机械传动和控制数控机床运动的插补原理及刀具补偿运算。了解数控编程的一般方法,熟悉数控编程指令,能对需要编程的机械零件进行必要的工艺分析和轨迹计算,能对典型的加工零件进行数控编程。
应聘职位:机械设备维修类:技工类 机电工工业/工厂类 质检员
个人工作经历:参加校内每学期各个工种的实习,学校自己有实习车间,每学习一个工种都是实际操作,本人基础知识扎实,熟悉操作流程、能熟练完成安排学校的实习操作。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本人在校期间,虚心求学,刻苦认真基础扎实,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较好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能力,有高度的责任心,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重视团队合作精神。
详细个人自传:本人性格稳重大方,性格开朗、细心、工作负责,有团队精神,勇于承担工作的压力。本人专业基础扎实,机械绘图等.简历自我评价
真诚`自信`充满亲和力的我相信一定会给公司带来不少冲劲.学习能力强。喜欢与人沟通`热情开朗`热爱交际也为我做销售行业带来了很大优势.我相信机遇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只要肯用心就一定能成功!
个性活泼开朗,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人热情乐于助人。
工作态度积极,有热情能处理好人际关系。
在工作那种做到实事求是,能胜任自己本职工作,努力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本人综合素质佳,能够吃苦耐劳,忠诚稳重坚守诚信正直原则,勇于挑战自我开发自身潜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 G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0-123-2
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发展概况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的长足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先进制造技术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物质需求的主要推动力量,成为加速高新技術发展和实现国防现代化的主要技术支撑,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求得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在机械行业,采用纯机械制造的份额越来越少,而机械与电气、机械与自动化技术、机械与微机技术、机械与光电技术等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综合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驱动技术和机械制造技术等交叉的系统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在贵州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承接包括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要培养能够满足服务地方经济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必须有一支优秀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2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现状
2.1 团队“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偏低
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原来几所中职学校合并组建的,在缺乏专业教师的情况下,团队成员中有部分教师是物理学教师通过自学和培训,承担了工科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任务,还不具备“双师素质”。加之高职教育发展较快,专业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派教师到企业一线顶岗实践比较困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偏低,达不到教育部的规定比例。
2.2 团队教师来源结构比较单一
团队新进教师大多是从高校的毕业生直接到学校,有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较少。
2.3 团队师资队伍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
从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分布来看,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10%以上,副高以上职称占30%左右。
2.4 校内实训室建设滞后
一是实训设备、设施普遍落后于企业,实践训练水平不高;二是机电类实训设备更新淘汰快、价格贵,投入大。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地方院校,学校虽然重视,但受财力和场地建设掣肘,实训室相对简陋,满足不了基本的实训要求,影响了团队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的提高。
3 打造省级优秀专业教学团队的措施
3.1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建设一支能够适应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要求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①学院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引进力度,吸引省内外其它高校中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②从企业聘请专家、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等充实到团队中来;为培养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③鼓励和选送中青年骨干教师脱产或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等在职学习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学历层次。
④组织团队教师积极参加学术活动,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来校开设短期培训和专题讲座,拓宽教师视野。
⑤搞好新老教师结对传帮带,组织教改、教研及科研项目课题小组,如开展说课、优质课比赛、技能大赛等,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提高。
⑥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课程改革。开展任务驱动、项目化等教学和精品课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⑦轮流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一线顶岗实践,提高教师“双师素质”比例。在专业教师教学任务重的情况下,采取寒暑假到企业顶岗实践一个月左右,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
设备的操作。每年安排1-2名青年骨干教师参加3个月的“国培”项目,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指导实训能力。
⑧建立完善评聘制度,真正吸引企业参与教学团队建设,是打造优秀教学团队的关键。学院要制定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考核、激励、交流、教改和科研等方面的制度,将兼职教师纳入专任教师的考核体系,每学期召开合作企业座谈会,通报企业兼职教师的综合考评情况。对于综合考核成绩优秀的兼职教师,学院给予奖励,对于学期综合考评中等以下的兼职教师,向企业反馈信息,企业另推荐专业技术人员。这样才能保证兼职教师队伍的先进性。
⑨下大力培养好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学术带头人。学院要有计划安排该专业带头人到德国等高职教育先进的国家或国内国家级骨干示范院校进行学习考察,了解把握国内外本专业的最新动态,提升职业教育理念,引领专业发展,定位好专业建设方向;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引领教学团队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技术研发与推广,主持完成科研或教学改革课题,指导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科研活动,逐步树立学术威信并形成个人影响力。
通过打造省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使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占教师总数比例达50%以上,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在50%以上,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达专职教师总数的85%以上,培养专业学术带头人1-2人,院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达到25%。进一步优化团队师资队伍结构。
3.2 深化校企合作
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离不开校企合作,企业的配合与支持是提高专业教学团队“双师”比例的重要保证。专业教学团队与合作企业深度融合,签订学院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互派互聘”协议,制定并实施两类人员的相互交流挂职的岗位设置、岗位职责、绩效考评等系列管理制度。形成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以专任教师为主,实训教学与企业顶岗实习以兼职教师为主的教学组织格局。
3.3 建立“校中厂”和大师工作室
利用2000万欧元“德促贷款”项目的实施,重点建设我院工业系生产实训中心(“校中厂”),采购先进的机电实训设备,改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内实训设施和场地的不足。校内可以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进行实训,对外可以承接生产和加工,为师生提供真刀实枪的操作环境。对企业来说,一些小型机械的零部件制造、机械设备的简单组装等都可以在校中厂进行,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节约了企业的人力资源,企业还可以利用学院的设备来进行开发研究,减少了企业的设备投入,由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来给学生上课,既能够完成学生的实训任务,还能够完成企业的生产计划,再为企业减少成本的同时扩大企业效益。建立团队的大师工作室,指导专任教师共同开展企业科研活动。
3.4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团队要强化社会服务意识,主动加强与政府的联系,主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拓展与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的新途径,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全面开展对社会、企业的服务工作,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开发合作项目、职工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通过全面服务企业,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建设,使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在省内同行达到领先水平。促进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的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专业特色更加鲜明,为六盘水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和技术保障。
参 考 文 献
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2007年示范建设中被评为央财支持建设的重点建设项目, 在2010年评估过程中, 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国家验收。为了进一步发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省教育厅指导下, 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认真贯彻执行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精神, 从2008年到现在, 我们共进行了6批, 分别来自全省各中等职业院校及职教中心200多名的培训。通过培训, 提高教我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实践和操作水平, 提高老师对课程的开发和设计能力, 推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 提高专业院校机电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
2 培训的过程总存在的问题
经过这么几年的培训工作, 我们总结出在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受培训教师专业的不齐
受培训的教师来自陕西的不同中职及职业高中的老师, 他们所从事的专业不统一, 有的老师专业是机械制造类, 有的是电子类, 还有的老师是基础课部的, 这样就给我们培训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2 教师想要了解的内容不同
受培训老师来自不同的地域和学校, 各个学校的特点不同, 受培训的老师目的就不同。有的老师想在专业知识方面进行深化, 主要是专业实践的动手能力方面想得到加强, 有的老师想了解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的内容, 这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 培训时间不确定
受培训的老师一般都是4月、10月, 有时会安排到7月到8月之间。这就要求我们和其他部门如计算机活动中心、网吧、体育活动中心等相关负责的人员要配合培训工作, 保障学员的吃、住、行、娱等问题, 保障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3 培训问题的处理方法
针对我们在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经过前几期的培训工作, 进行了以下方面的处理:
3.1 首先进行教师前的咨询
每次在组织培训之前, 我们进行咨询, 了解参加培训老师的要求, 并根据老师的回馈信息, 有重点的安排, 尽可能满足老师的不同要求。通过我们给每个院校发放培训咨询记录表, 对反馈信息统计教师所关注的主要专业方面、课程改革和实训教学等方面的问题。培训关注的重点是:讲授前沿的机电一体化设备, 提高专业技能, 深化教学改革的方法和理念;专业课程开发与课程标准的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如何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否有创新实训教学;项目化教学改革;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如何根据学生素质下降调整课程的设置;教学模式的改革及部分专业知识。有了这些方面的内容, 使我们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
3.2 采用模块化培训项目
为了适应老师需求多样性要求, 在授课过程中与企业深度合作, 采用模块化授课方式, 根据受培训教师的要求, 灵活进行组织。具体模块化课程见表1。
3.3 多级管理制度和教学反馈机制
首先成立了由学院副院长任组长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教务处、自动化工程系、国际交流中心、实习实训中心等单位抽调骨干力量, 成立了培训工作小组, 同时建立起班级管理制度, 指定班主任, 选出班委, 培训班的日常管理主要由班主任和班长具体负责, 负责学员的出勤情况、请假情况、通知上课地点时间, 并在课余时间进行班级活动, 通过这种关系的建立, 使学员们更有凝聚力, 既学习了知识, 又充分了解各个兄弟院校专业建设、课程等方面的情况。重视学员的建议与要求:通过《学员培训登记表》收集学员的意见和建议, 不断完善教学组织工作。良好的生活环境及稳定的教学工作秩序, 使整个培训过程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4 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培训工作, 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从2011到2012年我们连续申报了全国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师资培训工作, 得到了省教育厅职称处的支持, 我们将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 切实加强组织和领导工作, 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扬成绩, 改善条件, 克服不足, 努力把培训工作做好, 为陕西省乃至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师资培训项目是专业发展、社会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主要分析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过去几年师资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多方位的满足了受培训教师的要求, 保证培训质量, 达到培训目的。
关键词:教师,培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参考文献
[1]张艳颖.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 2011.
[2]刘常青.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初探[A].2007高等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 (中国.青岛) 论文集[C].2007.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推荐阅读: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顶岗实习方案07-27
机电一体化专业剖析06-16
机电一体化专业自考11-03
机电一体化实验技术作业10-18
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报告11-21
2024机电一体化专业调研报告10-20
机电一体化专业个人简历制作11-29
精品机电一体化专业自荐信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