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地震学(精选7篇)
花开无声,岁月无痕,转眼间我们的公选课《天然地震学》也已经结课。作为一名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的大三学生,我学过一些地震相关方面的专业基础课程,因为想了解更多地震方面的知识,所以我选择了这门公选课。在这篇结课作业中,我将简单地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对本课程的评价和建议。
一、本课程的收获
1.对地震的认识
目前,大自然还有许多人类无法准确预测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地震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复杂而又奇妙的天体,其内部时刻都在不断地运动,而这些变化都有可能带来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危害,甚至是毁灭性的。比如我们都知道地球主要是由六大板块组成的,由于这些板块的运动,相邻的两个板块就会相互拉张、挤压、剪切,产生地应力,从而导致地震的发生。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说:世界范围内主要有两个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其中,我国东部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而西部和西南部地区分布在欧亚地震带。
据统计,地球上平均每年发生震级为8级以上、震中烈度11度以上的毁灭性地震两次;震级为7级以上、震中烈度在9度以上的大地震不到20次;震级在2.5级以上的有感地震在15万次以上。这些大大小小的地震每年至少造成8000人死亡,26000人受伤。我国东
临环太平洋地震带,南接欧亚地震带,地震分布相当广泛,除了个别省市,绝大部分地区都发生过大地震。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发生的大地震有1976年的唐山地震、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2010年的玉树地震。
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但是由于当今科学技术的局限性,虽然我们饱受地震的折磨,却不能对地震进行比较准确有效的预测。既然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地震是无法及时准确预测的,那么未雨绸缪,做好防震准备工作以及掌握一些基本的震后自救、逃生知识和技能,对我们每一个人而言,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灾难发生后,生命高于一切,提高民众的防震自救意识,这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目前我国主要依靠学校等相关媒介来宣传。可是在我们国家,民众的防灾意识普遍比较弱,抗灾意识就更不用说了。虽然在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政府和民众对地震的认识有所加强,但这还远远不够,做好地震的宣传工作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而《天然地震学》这门选修课也可以说是一种宣传媒介,并且我认为与其它媒介相比,它的效果更好。因为它图文并茂,再加上上课的都是大学生,其效果会更好,而且课堂上的相关地震的纪录片、视频,给人更为直观、深刻的认识。上了这么久的课,对课堂上的知识我没能记住多少,但是对于一些地震发生时的灾难性画面却历历在目。每次观看视频,尤其是地震发生时和震后满目疮痍的画面时,我都有很大的触动。虽然我现在对地震的了解有限,不过跟以前相比,我对地震的认识大大加深了,我相信其它的同学也会有相同的感受!上了一个学期的天然地震选修
课,我最大的收获并不是我学到了多少地震方面的专业知识,而是我对地震有了一个新的、全面的正确认识。
2.地震预测与预防
在14周星期二晚上的课堂小讨论,大家的主要话题是关于地震的预测与预防,在这里我将再次谈谈自己的看法。关于地震,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及时准确的预测,尽管大家都持乐观的态度。据《自然》杂志网站报道,前震的准确预报只有一个特例,那就是发生在1975年的中国辽宁的海城地震。然而,即便是这个提前预测成功的特例,在另一本科学杂志《科学》看来,其可信度也仍然令人怀疑。在《科学》杂志发表的一篇关于“地震是不可预测”的文章中报道,“按照1988年中国公布的官方数据,中国这次地震最终还是造成了1328人死亡,16980人受伤”。在15周的课堂,老师也说这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因为虽然我们国家成功预测了1975的海城地震,然而次年的唐山地震却没能提前预测。
那么,地震到底能不能预测呢?
对于地震灾害,难道我们人类只能俯首称臣么?随着当今科学的发展,在将来的某一天,我想地震一定能准确预测,只是那一天我们目前还无法预知。
目前,关于地震的预测,很多时候科学家是以动、植物以及天气的异常作为根本依据,可是却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把这些作为地震研究的依据,其可信度就不得不大打折扣。地震发生之前,很多时候震源都会出现动、植物或者是天气的异常,但是同样也有很多
地震发生前没有出现任何异常。更何况一个地方出现了这些异常,更多的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并没有发生地震。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地震发生前,政府官员不相信专家的预测,因为你无法说服别人。另外,把动、植物和天气的异常作为地震研究的根本依据,这实在是不妥,因为至少目前科学家也没有明白两者的关联,我认为应该把地球内部的变化作为研究的根本依据。
我所学的专业是道桥,属于建筑方向,而建筑跟地震密切相关,所以在这里我将从我的专业出发,谈一谈自己对地震预测和预防的看法---预防为主,预测为辅。不管是地震的预防还是预测,它的首要目的都是减少人员伤亡和减小经济损失。我在谈论课上说过:第一次我们院长许成祥博士跟我们上专业基础课,对于地震,他说“地震本身是不会死人的,不过地震引起的房屋等建筑的倒塌和饥饿、疾病等次生灾害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其中,房屋的倒塌是地震导致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于地震我认为应该以“预防为主,预测为辅”。为什么呢?假如,某一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专家可以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突然有一天他们预报某个大城市在一个星期后将发生8级以上的毁灭性大地震,那么将会发生什么呢?在第一时间里,政府将通过各个媒介发布这个消息,并开始组织人民转移,城市的所有人都会陷入恐慌之中,出现我们无法预知的混乱。由于这个城市的人口众多,转移工作量很大,可能会乱成一团,甚至出现踩踏死亡等事件,政府好不容易在地震前转移了所有的人和部分文物、珍稀动物,但是地震发生不久后,又得展开灾后重建
工作,得几年甚至几十年恢复经济建设。如果我们采取预防的措施,将建筑物建得很牢固,达到我们的建筑抗震要求“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在地震预报后,人民只需要提前做好一些安全措施,甚至是什么也不做,那也只会造成很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几个月这个城市就会恢复正常。所以,从全局考虑,我认为对于地震应该以“预防为主,预测为辅”。
3.未来的地震处理措施趋势
不管地震能否预测,我认为未来的地震处理措施趋势是“预防为主,预测为辅”。具体表现措施主要有:
(1)加大建筑建设的经济投入,进一步提高建筑抗震的要求和标
准,使建筑更加牢固,发生大地震时仍然不倒塌;
(2)新的建筑抗震理论出现,在地震发生时使建筑局部破坏,整
体不倒,用以抵消地震的能量;
(3)提前预测地震的发生,找到震源,在震中挖一个很深的大洞
并对其进行处理,在地震发生时使能量得以泄出,不造成大规模的破坏,或者在地震发生前采取其他的措施,能阻止地震的发生。
这三个未来趋势虽然现在还很难实现,但是我认为这些都很有意义,并相信将来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一定可以实现甚至做得更好。
二、对本课程的评价
下面我将就本课程提一下我对您的一些看法。在选这门公选课之前,我问过一些上过的同学,您在他们之中的口碑相当不错,被称赞
为“很牛”。上了您的课后,也确实觉得你是名副其实的牛,知识渊博,上课也很有激情。但是,就单纯的上课来说,我觉得您做得并不是很好,作为一门公选课,您的课堂气氛由于过于严肃而不够活跃,师生互动不多,这主要表现在开始几节课。而且由于出差的缘故叫班长代讲,效果不好,甚至我觉得是敷衍我们。当然,您也有很多优点,例如上课准备充分,讲课有激情,不像其它一些公选课老师 “打酱油”,上课不做准备以放视频为主。这学期您给我们一次自由讨论的机会,让同学们自己找资料,然后上讲台对一些问题各抒己见,这是您的课最值得肯定的地方。这是一种很好的互动,它不但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也让大家得到了一个宝贵的锻炼机会。这次上讲台表达个人对地震的一些看法,是我上大学以来第一次主动走上讲台,因为我对这次谈论的内容很感兴趣,在这里我对老师表示真诚的感谢。同时,我希望这种自由谈论在老师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并发扬、丰富。
三.对本课程的建议
作为一名大三的学生,我也上过不少的公选课,通过与其它老师的公选课对比,在这里我将提几点建议:
(1)我个人认为作为一门公选课,您上课点名过多,特别是开始几次次次点名,班上人数很多,点名占据了我们大量的课堂时间,我建议您的点名形式改为不定期抽查;
(2)您上课方式不够活跃,吸引力不够,大量的讲授,效果并不太好,我建议您上课多放一些小视频,增加一些师生互动,也许公
选课很多同学热情不高,但是在一些有兴趣、热情同学的影响下,会带动大家,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如果您出差,次数不多可以让班长代讲,不过如果次数较多,我建议停课。因为班长代讲效果很差,次数多了同学都会有意见。
四、小结
一、地震仪信号采集系统的方案设计
地震仪检测到地震信号后, 会将检测到的信号转换成电信号, 数据采集系统接受地震仪输出的电信号, 并且将接受到的电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再将数字信号发送到计算机中。利用相应的计算机软件, 对地震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和分析。常用的地震仪器通常能够检测东南西北和上下三个分量的地震信号。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现阶段地震信号强度低、频率小的问题, 需要设计出精度高、低频信号采集好的单分量采集元件, 通过采用特定的电路, 使采集元件输出单分量的电信号, 形成单分量信号传感器。将三个单分量传感器组合成一个整体仪器, 经过密封处理后就可以得到三分量地震信号测量仪。如何高效采集地震仪器输出的电子模拟信号, 是提高地震信号检测精度的关键, 因此地震仪数据采集器的效率和精度非常重要。地震发生时间、发生次数、持续时间、地震强度都是变化不定的, 因此需要地震仪的数据采集系统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 以及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设计的数据采集采集系统, 要发挥良好的效果, 需要具备以下基本功能, 地震仪的数据采集系统要能连续的采集地震信号, 而且能将采集的信号实时的同步显示, 信号采集系统可以实现多路多类型地震信号的采集。可以既将采集到的地震信号存储成规定的形式。并且能能够对检测存储得到的地震波信号进行回放。将地震信号采集系统的各项装置和功能, 合理的安排到整体系统中, 建立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 同时能实现系统各个功能和参数的设定。
二、地震仪信号采集装置设计
设计的三分量地震仪可以测量三个方向上的加速度, 三分量地震仪由三个分量加速度测量装置组成。天然地震信号的频率范围小, 频率较低。需要地震仪具有良好的性能, 特别是系统的加速度芯片的性能要好。加速度芯片功能是将系统的加速值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 衡量加速度芯片性能的指标主要有, 芯片的精度、测量范围、灵敏性等参数。可以用做地震仪加速度芯片的种类很多, 每种类型都有各自的工作原理。其中电容式的加速度芯片, 利用特殊设计的结构, 可以将地震产生的信号, 转变成电容值的大小的变化, 进而通过电容的变化来反应电压的变化。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好, 测量精度高, 对地震信号的响应效果较好, 特别是对低频信号, 具有良好的响应特征。利用惯性力原理做成的加速度芯片, 电容式加速度芯片类型是非常好的选择, 该芯片结构的质量小、对温度的适应性高。因此作为本设计中理想的加速度芯片类型。扭转摆动类型的加速度芯片, 是一种电容式的加速度芯片。利用惯性力的作用, 质量片可以通过中间轴扭转, 从而产生电容的变化。该类型加速度芯片的质量片, 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其中有两对是对称分布的, 只有一个是单个存在的。由于这种不对称性的存在, 才会形成中心轴两侧的质量不相等。所以当有地震信号输入时, 就会影响到质量片的平衡, 造成质量片的扭转运动, 在质量片的下部安装有玻璃基片, 玻璃基片和质量片相互配合形成电容。当质量片发生扭转时, 电容的电容值就会发生变化。而且在中心轴的两侧, 一侧的电容会增大, 另一侧的电容会减小, 形成电容的差值。形成的电容差经过电路的放大和处理后, 可以形成变化的电压信号。由于地震信号的强度不高, 地震仪的使用环境比较复杂, 检测到的地震信号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因此需要对测得的地震信号进行处理和放大, 放大出实际的地震信号, 减小其他噪声的影响。信号的放大电路通常设计到最前部, 放大电路的精确性对于后续信号的处理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选择精度高稳定性好的前置放大电路。前置放大电路的噪声要低, 由于电路的存在, 都会存在一定的噪音, 因此当没有地震信号输入时, 电路的输出端也会检测到信号, 这就是电路内部的噪音。因此需要选择输出噪声低的前置放大电路结构。地震仪的干扰信号中, 雷电形成的干扰会以共模的方式存在, 其信号的幅度要明显的小于地震信号。地震仪的前置放大电路通常需要较高的共模抑制比, 来减小其他因素对于地震信号的影响。
结束语
通过对地震信号的准确监测和分析, 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认识地球结构和分析利用地震的能力。天然地震信号强度低, 信号频率低, 给信号的检测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将三个单分量传感器组合起来, 进过密封处理后就可以形成三分量地震信号测量仪。衡量加速度芯片性能的指标主要有芯片的精度、测量范围、灵敏性。电容式加速度芯片, 可以将地震信号转变成电容量的变化, 再通过电容的变化来转换成电压的变化。扭摆型加速度芯片的结构稳定性好, 测量精度高, 对于地震信号的响应效果好。通过研究对于提高地震信号的采集和检测水平, 提高地震仪的测量精度和工作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摘要:通过对地震信号的收集和测量分析, 可以进一步的分析地的构造, 对天然地震进行有效的预测和预报, 从而减小天然地震的灾害, 到达利用地震信号的目的。天然地震信号强度低, 频率小, 频率范围窄, 这给信号的检测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文章通过调研分析, 设计了一种高效率的地震信号检测系统。通过研究对于提高地震信号的检测精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地震仪,天然地震,信号,采集,检测,分析
参考文献
[1]潘中印.微电子-机械系统传感器及其应用[J].物探装备.2003;13 (4) :217-219.
[2]孙传友, 潘正良.地震勘探仪器原理[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
关键字矿山爆破;天然气管道;防震设计
露天矿的爆破工作是采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炸药在岩石中爆炸时释放出的巨大能量,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逐渐衰减为地震波而引起介质质点的强烈振动。生产爆破地震效应对爆区地下的天然气管道设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及破坏作用,如埋地天然气管道出现裂缝。为了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应对采场周围埋地天然气管道所受爆破影响进行分析,以指导矿山的爆破工作,最大可能地降低爆破震动对埋地天然气管道的破坏,保证矿山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一、矿山爆破产生的地震波原理作用
(一)爆破震动原理
炸药在原岩中爆炸时,在弹性变形区内引起岩石质点的振动,这种引起岩石质点发生振动的弹性波就是地震波。地震波的能量占炸药爆炸时释放总能量的很小一部分,其百分率随岩石性质不同而异,在干土中约为2%-3%,湿土中约为5%-6%,水中约为20%,岩石中约为2%~6%。地震波有体波和面波,体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的特点是周期短、振幅小,横波的特点是周期长、振幅大。体波在传播途中,遇到地面、岩层层理和节理时,均会发生反射和折射。面波只限于沿介质表面或分界面传播,它分为洛夫波(L波)和瑞利波(R波),在地震破坏中起很大的作用。
(二)爆破震动测试
为了研究爆破地震效应的破坏规律,找出减小爆破振动的措施,对爆破地震效应进行系统的测试是非常必要的。爆破地震效应观测的方法有宏观调查和仪器观测两种。宏观调查是指爆破前后,在爆破区以内和仪器观测点附近选择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及专门设置的某些器物进行观测、描述和记录,用对比的方法了解爆破后的破坏情况;仪器观测是利用非电量电测法原理,对爆破工作和建筑物进行监测,测量仪器由传感器、测振仪和记录装置组成。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效果较好。根据目前国内的情况,对危险的建筑物要实现长期不间断的监测工作,对破坏程度不大的建筑物要进行定期的测试工作。目前,国内采取的主要监测手段是测定爆破地震波振速的大小以及加速度、频率、波延时间等。振速V是药量Q和距离R的函数。根据实测的数据确定K、a值,然后计算出建筑物所达到的最大振速。通过实测数据进行理论分析,以便了解哪些因素对建筑物的影响较大。
二、地震波对埋地管道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对地下管道按以下3种地质情况进行研究:在均匀介质中、非均匀介质中和跨越断层区。孙建刚等以管道在均匀介质中为模型,进行了动力反应分析。经过计算发现: (1)对于软弱土,流速对频率、内力有一定影响,对于坚硬土几乎没有影响。(2)即使对于软弱土,在一定流速范围内,流速对横向弯曲振动的频率、相对位移、内力影响也不大。(3)土质条件对内力影响较大,土质越差,反差越大,可达几十倍。
王世圣等根据地震波在地表层传播时的不同特征,分析和研究了地震波引起的土壤变形对埋地管道的作用,指出:由于管道的重量相对于夹裹其土壤的重量要小得多,再者由于土壤的限制,管道的振动难以被放大,计算时可以忽略作用在埋地管道上的惯性力,最后给出了埋地管道强度的简化计算方法。冯启民等对跨越断层的埋地管道进行了屈曲计算,发现:在大位移断层运动作用下,埋地管道存在明显的非线性效应,断层类型、管道埋深等因素不能忽略。地震激励的空间相关性会使管道产生过高的随机应力,帅建等将实际地震地面运动看作平稳随机过程,研究了埋地管道的非平稳随机响应,考虑地面运动的相关性,导出了轴向和横向振动响应的相关函数和功率谱密度函数的解析表达式。侯忠良等利用地震行波作用下埋地管线三维反应计算方法,以土弹簧模拟管一土之间的相互作用,按场地和地震条件拟合地震位移时程并将其作为输入,考虑管道与周围土体的相对位移和地震作用的最不利入射方向,按埋地管道的真实三维模型求解管道的地震响应。郭恩栋等采用有限单元法,将管线模拟成粱单元,将土体模拟成弹簧单元,并同时考虑其非线性特征,求解了在断裂位移和连续渐变位移作用下管土弹簧系统的动力平衡方程和振动响应。薛景宏等考虑了管一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管一内流之间的耦联作用,研究了埋地管线在横向传递的剪切波和轴向传递的压缩波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并利用有限元方法对运动方程进行了求解,研究了土壤特性的改变对埋地管线地震响应的影响。张进国等针对地震作用下的埋地管道纵向振动微分方程,利用加权余量法计算了地震作用时管道的纵向运动位移响应。周晶等利用水下振动台研究了海底悬跨管线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孙政策等针对海底管线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海底管线的实际铺设环境,研究了地震条件下海底管线和地层的相互作用,给出了地震条件下管一土之间约束状态的判断准则。
三、埋地天然气管道的防震设计
天然气管道的使用期限都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其服役过程中由于环境荷载作用、疲劳效应、腐蚀效应和材料老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严重削弱了系统的抗震能力。对于这些系统检测困难,不能实时地把握元件累积损伤的状况、继续使用的可靠度。评估现有或建设中的埋地生命线系统抗震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是加强对其智能监测,以确保适时发现薄弱环节。
我国学者经过多年研究,总结出天然气管道遭遇地震波时的抗震措施:(1)浅埋;(2)提高管材的延性;(3)正确选择管道穿越地质断层的位置;(4)提高管子的壁厚;(5)回填土应采用较低摩擦系数的砂或砂砾石;(6)设置一定数目的弯头。
景悦等和李长升等进行了地震作用下5种工况的砂土液化实验分析。为防止管道上浮,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将地下管道固定埋置在非液化层的桩或地锚上;(2)采用混凝土涂料来加重管体以平衡浮力;(3)沿砂化地域在管道上设置平衡物。
四、结语
本文介绍了台阵地震学的发展,国内外地震台阵的建设和工作进展以及地震台阵与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国际监测系统(IMS)的.关系.另外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台阵地震学在地震精确定位和地球内部构造反演中的应用.
作 者:郝春月 郑重 牟磊育 Hao Chunyue Zheng Zhong Mou Leiyu 作者单位:郝春月,郑重,Hao Chunyue,Zheng Zhong(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5号,100081)
牟磊育,Mou Leiyu(北京市地震局,中国北京,100080)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1度,东经96.7度)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玉树地震的思想汇报 玉树县地震思想汇报 玉树地震思想报告 玉树地震的思想报告。截止14日18时00分,灾区共记录到余震总数为606次,其中4.0级以上4次。
从青海地震前方记者发来的视频可以看到:玉树宾馆被震裂了一条大裂缝,州委办公楼四楼会议室倒塌,倒下的建筑物将一辆停在楼下的车辆砸毁;大街上到处都是伤员,根本没法统计,很多人头上还流着血。在州职业学校,由于校舍倒塌,很多学生被埋在下面。“现在到处都是人,有点慌乱,总体社会秩序稳定。州公安、武警以及州委州政府的干部们都已出动,参与到抢险救援中。
目前,多部门均已启动应急机制,确保抗震救灾顺利进行。救援队伍、消防官兵、医疗人员正在赶赴灾区。部分救援人员已经抵达地震现场,正开展救灾工作。中央财政已紧急下拨救灾资金2亿元,用于青海地震灾区的抢险救灾、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和生活救助、伤员救治、卫生防疫等工作。
胡总书记和温总理分别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为做好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工作,中国国务院已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副总理回良玉任总指挥。回良玉一行于当晚8时左右进入地震震中结古镇,并立即进行灾民慰问活动,了解灾情,组织抗震救灾工作。
愿天佑我中华,天佑玉树灾区,思想汇报《玉树地震的思想汇报 玉树县地震思想汇报 玉树地震思想报告 玉树地震的思想报告》。从来大难兴邦,手足同胞之情将我们系于一脉。青海地震,更是一条迎风飘扬的黄丝带,高悬中国。这条上书SOS的黄丝带,是亲人离散后的求助标志。那些身在震区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所要竭力寻找的离散于灾难、血浓于水的亲人。
大难兴邦。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定能战胜当前困难,勇往直前,创造我们的美好生活。
此致
敬礼
敬爱的党组织: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1度,东经96.7度)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截止14日18时00分,灾区共记录到余震总数为606次,其中4.0级以上4次。
从青海地震前方记者发来的视频可以看到:玉树宾馆被震裂了一条大裂缝,州委办公楼四楼会议室倒塌,倒下的建筑物将一辆停在楼下的车辆砸毁;大街上到处都是伤员,根本没法统计,很多人头上还流着血。在州职业学校,由于校舍倒塌,很多学生被埋在下面。“现在到处都是人,有点慌乱,总体社会秩序稳定。州公安、武警以及州委州政府的干部们都已出动,参与到抢险救援中。
目前,多部门均已启动应急机制,确保抗震救灾顺利进行。救援队伍、消防官兵、医疗人员正在赶赴灾区。部分救援人员已经抵达地震现场,正开展救灾工作。中央财政已紧急下拨救灾资金2亿元,用于青海地震灾区的抢险救灾、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和生活救助、伤员救治、卫生防疫等工作。
胡总书记和温总理分别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为做好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工作,中国国务院已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副总理回良玉任总指挥。回良玉一行于当晚8时左右进入地震震中结古镇,并立即进行灾民慰问活动,了解灾情,组织抗震救灾工作。
愿天佑我中华,天佑玉树灾区。从来大难兴邦,手足同胞之情将我们系于一脉。青海地震,更是一条迎风飘扬的黄丝带,高悬中国。这条上书SOS的黄丝带,是亲人离散后的求助标志。那些身在震区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所要竭力寻找的离散于灾难、血浓于水的亲人。
大难兴邦。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定能战胜当前困难,勇往直前,创造我们的美好生活。
此致
在XX年11月22日下午(注:康定“6.3”级地震),我和朋友们决定为表演话剧《负荆请罪》而去了林业局楼下排练,我们大家当时都十分认真,想争得第一的“宝座”,4点50分时,我们4人有说有笑地准备回家了,走着走着,我突然感觉到地下在莫名地颤动,我原本以为是一辆大货来来了,便不以为然,可是颤动越发猛烈,我一抬头就看见对面楼房的一扇扇玻璃在不停地抖动,阳台上的花像喝醉了酒,摇来摆去的。不对劲啊!这……这难道是……
“地震”泽仁斯朗大吼一声,面色苍白,我吓得失魂落魄,虽然我看过不少有关地震的知识,但却没有亲身经历过类似事件,所以根本不知所措!但是,我们大家习惯地飞速奔跑起来,我突然觉得我好象站在时钟上,与秒针大步地賽跑着,我感觉地震停了下来,才逐渐放慢脚步,我茫然了,心“扑扑”地跳着,吓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李嘉雯惊魂未定地掏出手机,手指颤动着拔着家人的电话号码;泽仁斯朗大口大口地喘着气,面色苍白如纸;泽仁拉姆也不知所措地愣在原地,仿佛丢了魂儿,大家都惊魂未定,我们在那儿停留了很久才想起应该回家看看家人,由于我们各自回到家中。
关键词:地震;危害;地震预警
地震预警的时间提前量只有几秒到几十秒,却是千钧一发之际挽救生命和财产损失的黄金时间。 事实上,人类必须面对地震无法完全预防、只能尽量减灾的现实。基于这个情况,地震预警被高度重视起来。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是明显的晃动。
一、中国的客观地理条件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大地构造位置决定,地震频繁震灾严重。在20世纪里,全球共发生3次8.5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其中两次发生在我国;全球发生两次导致20万人死亡的强烈地震也都发生在我国,一次是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造成 23万多人死亡;一次是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这两次地震死亡人数之多,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统计数字表明,中国的陆地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十五分之一,即百分之六左右;然而中国的陆地地震竟占全球陆地地震的三分之一,即百分之三十三左右,而造成地震死亡的人数竟达到全球的1/2以上。当然这也有特殊原因,一是中国的人口密、人口多;中国的经济落后,房屋不坚固,容易倒塌,容易坏;第三与中国的地震活动强烈频繁有密切关系。
二、地震预警科学水平
地震预警有三个关键:地震预警科学水平、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应对灾害的社会素质。中国地震预警的现状是:地震预报水平虽领先各国,却仍处于“荆天棘地”的摸索前行时期;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应对灾害的社会素质,均亟待提高。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高新技术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地震科学水平酝酿着飞跃。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于2000年通过国家验收。总投资近23亿人民币的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在汶川地震一个月前的2008年4月11日刚刚通过验收。唐山地震之后全国有群众测报点3万多个,业余测报人员20万人,其中四川省业余测报有1.4万人,堪称群测群防大省,但是,群测群防队伍被认为科学性不足,1979年开始整顿,1980年底全国测报点降到5000多个,业余测报人员降到2万,四川到了1985年,含重庆,全省不到1000人做这个工作。
2006年唐山地震30年,中国地震局局长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访问时说,我们国家对20多次地震做过较为成功的预报,目前能做出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测大概是10%。1990年以来被成功预报的地震,包括北京小汤山1990.9.22:4级地震、青海共和1994.2.16:5.8级地震、云南省孟连县中缅边境1995.7.12:7.3级地震、四川甘孜白玉——巴塘1996.12.21:5.5级地震、新疆伽师1997.4.6:6.3、6.4级地震、云南宁蒗1998.10.2-11.19:地震群;最大6.2级、辽宁岫岩一海城1999.11.29:5.6级地震、四川绵竹(震中在汉旺镇)1999.11.30:5.0级地震、云南大姚2003.7.21:6.2、10.16:6.1级地震、甘肃民乐2003.10.25:6.1级地震、云南宁洱2007.6.3:6.4级地震、开幕式前发生的“亚运会地震”。其中有三次地震,四川甘孜白玉、云南宁蒗、四川绵竹都是因四川地震工作者的临震预报,而被成功预警的。
地球周边的宇宙环境,特别是磁场环境对地球有着重要的影响。地震的根本原因是地球大气磁场受外部磁环境的变化影响引起异变并诱发地核的磁能量无序爆发,使岩浆流动承受爆发性推力,进而冲击大陆板块产生界面挤压应力集中区,在地球径向抬升内应力的作用下产生界面断裂震动。完整的地震预报网由地球南(北)极的地磁通量密度测试总站和地震带区的次声、磁场、红外辐射、大气电离监测网站构成。
三、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
唐山地震后的十年間,余悸未消,地震部门最怕“漏报”,政府最担心“漏警”。而1986年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虚报”和“虚警”的担心则上升到主要地位。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中国大陆经济高速发展,地震活动却相对平静。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本地的稳定,对任何可能“影响投资环境”的负面信息都严加控制,震情信息自不例外。
地震以及其它重大灾难的预警,政府必须有决策,决策不能闭目塞听而作,但也不能期待握有充分信息后才出,政府即使尽最大努力预先获取准确信息,决策的盲区仍将无可避免地存在,因此政府的决策势必是风险决策。
四、对地震预警的几点建议
1、强化政府在预警中的关键位置。
2、给地震科研充分学术自由。
3、逐渐增加地震信息开放度。
4、政府要给科学界减压,社会要给政府和科学界减压。
5、 预警过程要“复盘核查”。
地震和刮风下雨一样,都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它来临之前是有前兆的,特别是强烈地震,在孕育过程中总会引起地下和地上各种物理及化学变化,给人们提供信息,只要人们认真观测并掌握地震前兆的规律,地震预报总有一天会实现。
在地震预报方面,我国地震工作者已经取得可喜的成绩。
最近十几年又有几次较好的地震预报。成功的地震预报不但极大地减轻人员伤亡,而且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震例说明地震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预测、可以预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