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教学设计详案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燕子教学设计详案(精选8篇)

燕子教学设计详案 篇1

吉林市丰满区艺术实验小学 梅丹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背诵积累优美句段抓住重点的字、词、句,学习作者是怎样描写燕子和春天的。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创设语言训练情景,尝试仿写小动物,续写春天片段、品读欣赏动静结合优秀段落,做到读写结合,读练结合,读赏结合。

3、通过朗读,小组合作交流汇报感受,体会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一、复习导入,回顾课文。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郑振铎笔下的《燕子》,齐读课题。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小燕子的?板书(外形美 春景美 飞行美 停歇美)

这节课,我们就要练习把课文读好,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同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读好课文)

2、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情感)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练习运用。

(写法运用)

二、活动一:探究外形美:

1、目标明确,让我们先来感受小燕子的外形美。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燕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活泼可爱 美 评价朗读(把描写小燕子样子的词语读得突出些,读得重行吗?乌黑光亮是发着亮光的,多美呀,读!俊俏、剪刀似的尾巴)

2、同学们想不想看看小燕子,出示图片。引读:一身__,一对__,加上__似的尾巴,才凑成__的小燕子。喜欢小燕子吗?用喜爱之情读读。乌黑发亮的羽毛,运用恰当的形容词可以把事物写得更加生动具体。

3、出示句子,这段话中凑成能不能换个词?把换的词放句子中再读读,体会一下,作者用凑好在哪?

4、“凑”是聚集的意思,“凑”更能体现出小燕子集美丽为一身,这一句在小节中起了一个概括的作用看,作者用词多准确呀!

5、作者在写小燕子时,为什么只写从整体上写它的羽毛部分描写了它的翅膀、尾巴,而没有写头、爪子等呢?

6、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是最有特点的部位,作者就是抓住了小燕子的特点来写的,不是面面俱到,这样在我们的心中印象才深。(板书抓住特点)

7、读了这么多遍了,能不能背下来,试试。

8、现在请你仿照作者的方法,用几句话描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看谁想的最棒。

活动二:感受春景美

1、同学们,你们能学以致用,真了不起。小燕子是春天的使者, 把我们带到美丽的春天。在作者笔下春天是怎样的?请同学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你的感受。

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思考:作者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

2、对照图画,找一找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用笔勾画出来。

3、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小组内谈谈感受。

1、(光彩夺目的,美丽)你从哪句话里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微风

2、才展开黄绿眉眼,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看图片:刚长出的柳叶,看,那小芽多像眼睛。看完图片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这段话。

3、“青的草,绿的叶”这句里面有个赶集是什么意思?(本来是指农民们带着各种农副产品,从四面八方集中到一个小镇上来卖,这叫“赶集”。这里的“集”主是指“集市”)。

4、看图片理解,这是个什么样的集市?文中写谁在赶集?作者把草、叶、花当人来写,你觉得写得怎么样?这段话中有几种修辞手法?。这样一比喻、一拟人,好像我们也看到了花儿、草儿,一下子都赶到春天里来了。看来通过描写事物的颜色,运用恰当的修辞可以使文章更生动具体有感染力。

5、看图后,你想怎样读?瞧,这春天多美呀!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春天的画卷,引读。

6、谁愿意伴着音乐再来读读。

7、作者在描写春天的时候,主要抓住了最能表现春天特点的(图片春雨、柔柳、草、叶、花、小燕子)这么美的文字,我们能不能把它背下来?

8、课文是讲燕子的,作者在第二段中,为什么浓墨重彩地写春景呢?(春天美引来了燕子,燕子又为春天增色。作者不仅要表达对小燕子的喜爱,还要表达对春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你想怎样读出春天的美丽?

9、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你眼中的春天,可以用上书中的句子。

在田野里,在院子里,到处都是 的小草,的柳条,还有 的油菜花,的梨花,的桃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活动三:感受飞行美、停歇美

1、在第一二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采用了抓住特点——读中感受——体会写法——练习运用的学习方法。下面请同学们利用以上学习方法,小组合组学习第三四自然段,看看小燕子为春天增添了哪些生机? 汇报飞行美。

1、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燕子飞行的速度快?(掠过)你们小组能用读出这种感受吗? 其他组有没有补充?

2、快,灵活读出来了吗?谁还愿意读?

课件出示: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身子在天空中()过,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有的()过波光粼粼的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就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课件出示)

这些词语都是()词。有什么好处?其中,()写出燕子飞行姿势优美,()、()和()写出燕子飞行速度快。

3、小圆晕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呢?

4、在作者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圈波纹,就像日晕、月晕一样美。现在,让我们用赞美、快乐的语气再来读一读这一段,领略燕子的飞行之美吧。

5、作者通过这些动词的描写,展现出飞行时燕子的姿势优美,轻巧灵活。

6、读的时候要把动词读得重一些,突出燕子姿态的优美,动作的轻巧灵活。引读齐读。汇报停歇美。

燕子的停歇美?哪组来汇报一下?

1、从哪个地方看出细?其他同学呢?

2、出示句子:平时说几根细线,这里用的是几痕,你感受到了什么?(隐隐约约,若隐若现)读读句子。

3、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这电线上,这“落”字你觉得怎么样?(板书:落)从高处到底处;由动到静,把燕子伶俐轻巧的动作写出来了。这一个“落”字用得真好。)

3、图片出示:看课件四,你们觉得停在电线上的燕子,这情景象什么? 这燕子像小黑点,正像那一个一个音符。

4、课文最后不只说“这多么像曲谱啊”还加上“正待演奏的”,你觉得好在哪儿?这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

5、作者在写燕子给春天带来的生趣时,抓住了燕子飞行的动态美和停歇时的静态美,这种动静结合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赏析:夜晚的星空像是被喷了墨水的白纸,一颗金黄色的流星飞快的闪过,划破了夜晚的宁静。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可以使我们写的文章更唯美。

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的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三、总结

1、思维导图总结全文。

2、(配乐)春天是美的,燕子也是美的。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更有生趣;而燕子因为有了春天的衬托,又显得更矫健。让我们在歌声中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四、作业:

1、模仿课文,写一个你喜欢的小动物。

2、搜集你喜欢的

燕子教学设计详案 篇2

在编入教材时, 编者从儿童的视角出发, 从儿童学习语文的角度进行选择, 根据其在教材中的位置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改动后, 进入教材的《燕子》基本保留了以上特点, 语言上, 把距离儿童生活较远的生僻词语, 换成学生常用的词语, 对句式结构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降低难度, 更贴近儿童, 明了直白, 一读就懂。当然, 改动后, “燕子”已不完全是原文中的艺术形象, 其艺术感染力削弱了, 文章也不能完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笔者比较了不同教材中的《燕子》一文, 发现内容差不多, 语言修改却有着不一样, 特别是关键词句, 表达效果不尽相同。比如描写燕子外形的第一自然段: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 加上剪刀似的尾巴, 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人教版课标本三年级下册)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 加上剪刀似的尾巴, 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苏教版课标本四年级下册)

一身乌黑的羽毛, 光滑漂亮, 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 加上一个剪刀似的尾巴, 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原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课本第十册)

“凑成了”与“这就是”哪个更妥当,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与“一身乌黑的羽毛, 光滑漂亮”哪一句更合适, 原文更好还是修改更恰当, 笔者并不想去分析, 更不想去探究哪个版本的修改为最佳。我在想既然有这么多不同的修改, 何不拿来为我们的教学所用, 让我们的教学多一点新的尝试, 于是, 我

第一步:观察燕子, 练习说写, 比较品评

1.说一说:观看录像 (现在, 即使是农村的孩子, 想看到燕子都很困难, 只能观看录像) , 说说燕子的样子, 你喜不喜欢燕子。

2.写一写:用几句话描写燕子的外形特点, 尽量表达自己的感情。

3.比一比:出示不同教材中燕子外形描写片段 (上述) , 让学生阅读, 并与自己的描写比较, 哪些一样, 哪些不一样。

4.品一品:都是描写小燕子的外形, 你更喜欢哪段描写?为什么?引导学生品味关键字词的意思, 如:俊俏轻快、凑。

5.背一背:将自己最喜欢的描写背下来。

一改通常的做法, 先让学生观察说写, 用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来表达。在描写事物外形时, 不少学生常常用这样的句式:“燕子的羽毛是……, 翅膀是……”通过比较, 就容易发现问题, 学生才会更真切地体会到课文中语言的准确和生动, 锻炼遣词造句的能力。更重要的是, 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第二步:感受美丽春天, 学习抓典型景物描写

1.过渡:相信每一位小朋友心中都有一只飞翔的燕子。小燕子只有在春天里才能尽情飞行, 让我们和小燕子一起走进春天。

2.师:我们一起找一找, 春天在哪里? (让学生先说说自己找到的春天)

3.出示课文语段:

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 绿的叶, 各色鲜艳的花, 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人教版课标本)

师:读一读, 看看作者从哪里找到了春天? (相机板书:雨、风、柳、草、叶、花)

4.师:雨是什么雨?风是什么风?柳是什么柳?草是什么草?叶是什么叶?花是什么花?强化感受景物的特点。

5.师:再读这句话, 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引导整体感知, 理解“赶集似的聚拢来”这种拟人化的描写所表达的效果。

6.师:细雨、微风、柔柳、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也有人这样写, 一起欣赏一下:

二三月间, 微风轻轻地吹拂着, 毛毛细雨从天上洒落下来。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 绿的芽, 各色鲜艳的花, 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 (苏教版课标本)

7.师: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了, 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板书:赶、增添、生趣) 围绕这几个词语, 你能自己问一问, 并答一答吗?

第三步:比较阅读, 咬文嚼字中揣摩词句的表达效果

1.师:小燕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它的飞行, 它的停歇都是那么富有生趣。先来看一看它的飞行。读一读课文中小燕子飞行的描写:

在微风中, 在阳光中, 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 唧唧地叫着, 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 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 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 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人教版课标本)

师:读一读, 看看写了飞行的哪两个场景?

在讨论中板书:稻田上→柳树下横掠沾荡漾

同时指导书写“稻”“掠”“沾”“漾”。并用弧线、直线、圆轻轻地画出小燕子飞行的轨迹, 留下的痕迹。

师:从这段描写中你感受到什么?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师:小燕子的飞行, 也有人这样描写:

在微风中, 在阳光下, 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 “唧”的一声, 已由这边的稻田上, 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还有几只横掠过湖面, 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 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苏教版课标本)

师:比较一下, 这两段描写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段描写?说说你的想法。

“一转眼”“‘唧’的一声, 已……”都表现了小燕子飞行的轻快, 但表达的效果有区别, “一转眼”只表示时间短, 而“‘唧’的一声, 已由这边的稻田上, 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写得有声有色, 更形象。“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直接易懂, 把“波纹”说成“小圆晕”似乎更有情趣。

引导学生品味时, 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理解, 教师不要过多牵制, 最终让学生体会用词造句的细微差别, 以培养他们敏锐的语感。

3.师:选择你喜欢的那段, 读一读, 比一比, 看谁更能表现小燕子飞行的轻快敏捷, 优美而富有生趣。

4.师:小燕子的停歇是一样的美妙, 一样的有趣, 那简直就是一幅画, 就是一首歌。出示:

几对燕子飞倦了, 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 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 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 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人教版课标本)

几对小燕子飞倦了, 落在电线上休息。在蓝天的映衬下, 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 多么像五线谱哇。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 谱出一支春天的歌。 (苏教版课标本)

师:分别读一读, 你看到一幅什么画面?

师:这两段话写得基本一样, 它们为什么都说“几痕电线”不说“几根电线”? (板书:几痕) 请同学们品一品。

几对燕子飞倦了, “落”在这电线上, (板书:落) 从“落”字你感受到什么?

燕子是音符, 谱出了春天的歌, 这首歌会歌唱些什么?

5.师:这两段话微小的差别在哪里?如果你来写, 你打算怎样写?

最后, 将郑振铎的原文《燕子》推荐给学生阅读。

《燕子专列》教学设计 篇3

本设计凸现“用教材”的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用“图”、“文”,把图作为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文字训练的材料,把文作为提高朗读能力和品词析句的一个范例。在教学中,教师关注的不是教材本身蕴含的知识目标。而是追求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欧”“洲”等11个生字,会写“欧”“洲”“瑞”等14个字。正确读写“欧洲”、“瑞士”、“舒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受到爱护动物的教育,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谊。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难点]

领会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表达的效果。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的挂图或投影片,搜集有关燕子春来秋去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激发兴趣

1.喜欢小燕子吗?能唱一支赞美小燕子的歌或背一首描写燕子的古诗吗?

2.板书课题,齐读质疑: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读了课题.你想了解点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歌曲、诗入手,虽简单、朴实。但这是“真功夫”,是“厚积而薄发”。“发”在哪儿?这就要教师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的平台,巧妙引导。灵活渗透,实现新旧知识的建构。当学生面对《燕子专列》这一富有个性化的课题时,趣——自然浓!情——自然深!问题——自然也不少!可以说为学生进入文本奠定了情感基调。]

二、初读课文,自读感悟

1.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讨论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从两方面想:一是政府方面做决定,呼吁人们寻找燕子,开出燕子专列;二是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竭尽全力寻找燕子,专程为燕子送行)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自读向浅悟发展,教师要适时进行引导,在对文本“预设”与“生成”的双重情境中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建构起对文本的整体认识。]

三、再读课文,自主探究

1.默读课文,标出小节,画出生字新词。

2.分学习小组自学生字新词,教师巡视,相机点拨。

3.检查反馈:(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参与评价。

(2)指名认读生字,注意“殊”不要读成chu;“骤”不要读成zou;“濒”不要读成pin。

相互交流识记生字的妙招。

(3)开火车读词语:欧洲、瑞士、舒适、启程、特殊、骤然、跋涉、政府、踏雪、救护、载着、饥寒交迫、温暖、救护、车厢、致谢。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思考:人们为燕子做了什么,课文是怎样把人们对燕子的关爱写具体的。

5.汇报交流:①政府的呼吁;②概括地写居民们是怎么做的;③具体写一位小姑娘是怎么做的。

[设计意图:教师的教学设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考虑学生的学习情态,更应该根据课堂上生成的情景推进教学的进程,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扫除阅读障碍,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读有所得。]

四、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1.小结过渡:人们帮助燕子也好,救助燕子也罢,都是源于一种最朴素、最真挚的感情,那就是爱!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到“爱”呢?我们要怎样读才能体会这种爱呢?

2.重点指导读好第三、四自然段。

(1)第三段,应读出居民纷纷走出家门,不顾天气恶劣、路途艰难去寻找燕子的情感。

(2)第四段,要读出小姑娘贝蒂和父母一起,不怕危险、不怕寒冷寻找燕子的经过,要突出险(“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救助燕子多(“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丝毫不想自己(“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这三层意思。

3.指导看图,引导想象。小贝蒂在哪儿发现了燕子?她是怎么做的?会说什么呢?

(1)自己练习讲一讲;(2)指名说一说。

4.总结谈话: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在寻找燕子的过程中,这样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个!人们用爱、用情,编织了多么美好的故事。让我们再读课文,去体会人与动物之间这美好的感情吧!

[设计意图:攀疑入境,缘文解情,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用“爱”来凝聚学生的思绪,让学生潜心会文,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欣赏、感悟,体会人们对燕子的深深爱意。]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指导书写,描红,学生抄写生字和生词。

2.熟读课文,上网搜集或查阅报刊资料:①了解燕子的信息;②阅读有关人与动物之间和谐共处、互相帮助的文章。

[设计意图:立足文本,超越课堂,每一节课我们都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把搜集或查阅资料看作是一次难忘的旅行,有惊喜,更有收获……只有这样,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听写词语:欧洲、瑞士、舒适、启程、特殊、骤然、跋涉、政府、踏雪、救护、载着、饥寒交迫、温暖、救护、车厢、致谢。

2.根据自己的体会,在“人”和“燕子”之间加上合适的词。

3.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可能’加上“帮助、喜欢、爱、救助”等词。

4.解题、质疑:什么叫专列?燕子会飞为什么用专列送?课文哪一节说明了原因?

5.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节,交流用专列送燕子的原因。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不能拘泥于简单的对词语的识记和对文本内容的粗浅认识,应该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

二、细读课文,深化理解

1.小结过渡:人们帮助燕子、救助燕子。都是源于一种最朴素、最真挚的感情,那就是对动物的爱!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爱”呢?

2.读书圈画,讨论交流。

(1)居民:纷纷(),冒着(),顶着(),踏着(),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概括写)

(2)贝蒂:脸冻得(),手冻得(),但她一点也()。(具体写)

3.重点指导读好第三、四段。

(1)你觉得该怎么读?

(2)学生练习后指名读。

(3)评议,再读。

4.看图,引导想象,丰富课文内容:小贝蒂在哪儿发现了燕子?她会怎么做、怎么说呢?(先自己练习讲一讲。再指名说一说)

5.让学生看图,将课文第四节内容进行扩充、写具体。

6.交流。

7.总结过渡: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在寻找燕子的过程中,这样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个!人们用爱、用情编织了多么美好的故事,让我们再读课文,去体会这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感情。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是重点。应通过析词品句,将“爱”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和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入境始与亲”让学生去品、去悟、去思、去表达,让贝蒂的言行在学生的心目中“沉淀”。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感情。]

三、品读欣赏,迁移运用

1.创设情境,指导写话。

(1)列车载着获救的小燕子。也载着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之情。驶向温暖的远方。你读了这个故事,想对贝蒂说些什么呢?请用几句话写下来吧!

(2)学生自主写话。

(3)指名读,评价,修改。评价应着眼于学生语言是否流畅、用词是否准确,允许学生内容有所不同,只要发自内心。合乎情理即可。

2.表情朗读,体会感情。(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在情感充溢而又迫切需要表达的时候.教师就要适时为学生创设一个“相”与“析”的平台,思想的碰撞、语言的砥砺。必然能带来学生曼妙丰盈的心路历程。]

四、交流资料,拓展延伸

1.播放歌曲《丹顶鹤的故事》,讲述歌曲中的故事。你还知道这样的故事吗?请讲一讲。

2.朗读人们爱护动物的诗歌。

3.总结: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像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样爱护动物、爱护环境,更希望这样的故事不再是新闻!

4.写倡议书,呼吁全世界的人们都来保护动物。

[设计意图:“一粒沙子看世界。”演唱歌曲、朗诵诗歌、写倡议书……简简单单,实实在在,不经意间学生已经迈进了保护环境的行列,因为语文的拓展就是要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学到这儿,谁能告诉大家什么叫“专列”?课题为什么叫“燕子专列”?

2.出示有关家燕的资料,让学生读一读,自己也写一首关于燕子的诗歌。

(1)春天的时候,家燕们随着温暖的春风来到它们的故乡。在那时,家燕们大量繁殖,遍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天气转凉的秋天,它们成群结队地向南移,飞到印度、南沙群岛等暖和的地方,再建一个新家。

(2)家燕有一个“怪癖”:它们总是在夜深人静、明月当空的夜晚迁飞,而且飞得很快,有时只能看见它们的影子一闪而过,根本看不清楚它的模样。

(3)家燕还有着惊人的记忆力,无论迁飞多远,哪怕隔着千山万水,它们也能够靠着自己惊人的记忆力返回故乡。

(4)家燕返回家乡后。头一件“大事”便是雌鸟和雄鸟共同建造自己的家园,有时补补旧巢,有时建一个新的巢穴。家燕们不断地用嘴衔来泥土、草茎、羽毛等,再混上自己的唾液。没多久,一个崭新的碗型的窝便出现在你家的屋檐下了。

(5)有时,霸道的麻雀会坐享其成,强占家燕们舒适的窝,家燕可不会就此罢休,它们群起而攻之,把麻雀轰走。有时实在赶不走麻雀,家燕便会十分“残忍”地衔来泥土、树枝,封死巢穴。把麻雀们统统“活埋”了。

(6)家燕体态轻盈,一对翅膀又窄又长,飞行时好像两把锋利的镰刀,家燕飞行时似一根刚离弦的箭,“嗖”地一声发射出去,它是个捕虫能手。几个月就能吃掉25万只昆虫,所以我们千万不能伤害它哟!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情感活动各异,知识、经验深浅不一,因此对同一问题就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对同一事物的观察就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对同一个情境下的刺激也就有不同的反应和表现。鉴于这些.教师要恰当地利用课外资源,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倾听不同的声音,整合各种各样的材料。用爱、用情编织更美好的诗歌。]

[特别建议]

《风雨》教学设计 - 详案 篇4

【设计思路】

根据群文阅读的理念,将本课设计为群文阅读课。通过本文与其他三篇文章(段)的比较,学习写景角度、写景方式、情感表达方式。【教学方法】

群文比读 【教学过程】

导入:

为了缓和大家的紧张气氛,我们先进行一个小游戏:请同学们说出你所知道的含有“风”和“雨”的成语。“Are you ready?”

(生:风和日丽、风调雨顺、狂风骤雨、倾盆大雨、瓢泼大雨、风雨同舟„„)

一、整体感知文意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多关于风雨的成语,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关于风雨的散文。(点课件2,稍做停顿。)请同学们打开课本72页,快速阅读全文。然后想一想可以用你们刚才说到的哪些成语来概括本文风雨的特点。(出示课件3,学生阅读)

(学生阅读时间大约5分钟,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比如生字词,提醒标注段落等。)

生:(疾风骤雨、狂风暴雨)师(过渡):为什么是这些成语,不是“风和日丽”(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了风狂雨暴?)

二、比读

【设计意图:比较写景角度的不同:《风雨》是侧面描写;《在烈日和暴雨下》正面描写】

1、分析《风雨》的侧面描写。

学生可能会说到文中的树林子在风中的情态,垂柳、杨叶、芦苇、断了绳的羊、牵羊的女孩、葡萄蔓、鸟巢„„说到2-3处就行。重点举例分析:(出示课件4,分析)

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分析:“精湿”完全湿透,“拼命地”竭尽全能的跑,也是为了躲避大雨。从侧面表现了雨之大。

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 分析:这几个关键词,从侧面表现了雨大水急。

2、分析《在烈日和暴雨下》正面描写。(出示课件5,分组读)

师:课文通篇用了侧面描写来表现风急雨骤,现在来看看《在烈日和暴雨下》是怎样描写的?

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直的雨道,扯天扯底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板书:

写景角度:侧面——正面

过渡语:刚才我们分析了写景的角度有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本文是侧面描写。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写景的方式。

三|、比读【设计意图:古诗的写景是概括而形象的;《风雨》的写景是具体而生动的】

《风》诗歌(出示课件6,齐读)

师:同学们能找出描写风力强劲的诗句吗?“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师分析:“千尺”表现风经过江河时掀起的巨浪之高。“万竿斜”风刮进竹林时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这句写景是概括描写,一个词甚至一个字就写出了风力强劲的特点。..师:我们课文中也有一处写风吹树斜,请同学们看第一段描写。(出示课件7)

树林子像一块面团子,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

师:通过这些词语,描写树林子在风的持续状态下狂乱的状态。本文写景是具体细致的....描写,描绘出一个个具体的画面。

板书:

写景方式:具体——概括 过渡语:“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中的风雨,在不同作者的笔下蕴含不同的情感。

四、比读【设计意图: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风雨》的表达是含蓄的;诗歌《风雨》的表达是直白的】

选最后一段来进行比较。(出示课件8)

最北边的那间小屋里,木架在吱吱 地响着。门被关住了,窗被关住了,油 灯还是点不着。土炕的席上,老头在使 劲捶着腰腿,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 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分析: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是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在其他景物和人的衬托下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成了这个世界最美好、最感人的东西。这篇课文的情感表达是含蓄、隐晦的。需要我们的深入分析。而情感的表达也可以是直白的。

(出示课件9,师范读)

风雨

芦荻

风中大地卷来

雨中大地卷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的舵手的情怀

在大地的海上

师:同学们能找出这首诗表达情感的句子吗?(最后两句)表达的是搏击风浪的豪情。直白的表达了诗歌的情感。

板书:情感表达方式:含蓄—直白

师总结:今天,我们用了一种新的阅读方式,阅读了一组关于“风雨”的文章,学习到..写景角度有正侧面描写,写景方式有具体和概括,情感表达方式有含蓄和直白。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大家有所收获。谢谢大家,谢谢同学们热情的参与,谢谢!

板书设计:

写景角度:侧面——正面

写景方式:具体——概括

《麻雀》教学设计详案 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议课文,从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故事中,懂得母爱的伟大。

2、抓住重点语句,继续练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习重难点:

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感受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而表现出的那种精神的伟大。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麻雀》。自由读课文说说故事发生在哪儿?课文提到几只麻雀?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猎狗、小麻雀、麻雀)

2、透过这个故事,我们看作者是怎样把它写具体的?你觉得这4个主角有什么特点?(小麻雀:弱小、惊慌;老麻雀:舍身忘己、奋不顾身、紧张、坚强;猎狗:害怕凶猛、惊奇、张牙舞爪)

二、读议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指名读一至三自然段思考:老麻雀为什么要救小麻雀,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小麻雀的弱小?

2、议一议“无可奈何”“拍打”“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等词的作用,给“分明”换一个词代入读一读,说说体会到什么?

3、弱小无依的小麻雀多可怜哪!你能读出对小麻雀的同情吗?(自由读、指名读,及时给予激励评价)

过渡:这样一只弱小、可爱又害怕的小麻雀,被猎狗发现了,多么紧张,多么扣人心弦啊!特别是第四、五自然段。

三、读议课文四、五自然段

1、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看看,从这两段话中,你看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些什么?一边读,一边拿出笔来在你认为很重要的地方画上横线,还可以将你想到的内容用简单的话写在句子的旁边。

2、学生:自主阅读,一边读一边尝试在书上圈点、做批注(适时作学法指导)

师:没有写完没有关系,咱们现在换一种方式,把你的所思所想说给大家听,好吗?从这两段话中,你看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些什么?谁来说说。

3、学生交流学习体会。(教师适时引导朗读体会)

生:我认为老麻雀非常勇敢,当猎狗要吃小麻雀的时候,它奋不顾身地从树上飞下来救小麻雀,它很了不起。

师:你说到,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奋不顾身”,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从这两段话的哪些字里行间你看到了老麻雀的“奋不顾身”?

生:我从这儿看出来的:“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生读的时候,很动情,语音强调了两个“自己的”)

师:你现在站的就是老麻雀站位置,看,你的前面是„„.想想,在你的身后是„„把你现在急于想说的话告诉我们大家。

生:我看到大猎狗正一步步逼近我的孩子,我不能让它吃了我的孩子,我要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它。

师:你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情景,请你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一听,好吗?你现在心里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就把你现在的感觉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师:谢谢你让我们分享了你的感受。还有哪位同学想说一说吗?

生:我觉得老麻雀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心中充满了对孩子的爱。

生:我从这两段话也感受到老麻雀的母爱。

师:(教师若有所思)伟大„„母爱„„的确如此,那这“伟大的母爱”你从哪些地方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的呢?

生:“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师:鸟是会飞的,可这儿却说,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你看到这儿,你怎么想?

生:我觉得它当时飞下来的时候,什么也没有想,很快就飞下来了。

师:你感受到它的速度之快。请你读。(生读句子)

生:我认为老麻雀的心里一定很着急,它想赶快飞下去救自己的孩子。

师:你感受到了它心中的急切。请你读。(生读句子)

师:老麻雀心里为何这么急,它飞下来的速度为什么这么快?当时情况如何?

生:(读)“猎狗慢慢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师:我们读的时候,都感觉好紧张,更何况老麻雀当时正面对着这一切。来咱们合作来读一读这段话。(教师读描写猎狗的句子,学生读描写老麻雀的句子)

师:我刚才见你读到“扎煞起全身的羽毛”时是这样的表情。(教师模仿学生的表情)你为什么这样,你想象“扎煞起全身的羽毛”是怎样的情景?

生:老麻雀太紧张了,它把全身的羽毛都竖了起来。它张开翅膀,挡在小麻雀的前面。

师:(指着板书)看,猎狗是如此庞大,老麻雀是这么弱小,可是它落在了猎狗的面前,落在孩子的前面,张开翅膀保护着孩子。谁想再读读这段话。

生:(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师:从这两段话中,你还看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些什么?

生:我觉得老麻雀从来就没有放弃过救自己的孩子。

师:你说得太好了!从哪里可以看到它从未放弃?

生:“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

师:搏斗?(指板书)谁和谁斗?老麻雀用什么和如此庞大的猎狗搏斗?

生:老麻雀用自己锋利的爪子和猎狗斗。

师:指导看图:你看,(教师指着猎狗的牙齿)这是什么?

师:(教师指着老麻雀的爪子)看得见吗?

师:是啊,搏斗就将在他们之间展开。假如这场搏斗会进行,结果会如何?

生:可能都会被猎狗吃掉。

师:是啊,它既没有庞大的身躯,也没有锋利的牙齿,它只能“扎煞起全身的羽毛,发出绝望的尖叫”;尽管“紧张,浑身发抖”,但它仍“呆立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为什么,为什么,老麻雀呀老麻雀,你是如此弱小,可你哪来这么大的勇气?

生:因为它不能看着自己的孩子被猎狗吃掉。

生:因为有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师:是的。来我们一起读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出示课件)。

生:(读)“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师:“这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力量?

生:是它心中对孩子的一种深深的母爱。

生:是母爱。

师:是的(板书:爱),同学们的发言让我感受在这个世界上一个最深又是最浅,最复杂又最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当孩子遇到危险的时候,它的父母会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段话,你们想怎么读?(自由读、指名读)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世界上无论人或动物都有母爱,母爱是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博大的爱,这种爱是一种奉献。它能产生强大的超乎寻常的力量,冲破一切艰难险阻,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自己的一切。你能读出这种母爱的情感吗?(齐读)

四、读课文六、七自然段,感情升华

1、母爱的强大力量使来势汹汹的猎狗怎样了?(自由读六七自然段)

2、看着这惊心动魄的狗鸟之战“我”被老麻雀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了…..想到这儿,“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3、在自然界中,我们常常可以感受到这爱的力量和爱的所在,学习了这篇课文,谈谈自己对母爱体会到什么?用一两句话写在卡片上面,写好后给大家读一读。

五、总结

读了这篇课文哪些地方使你最受感动?带着感情放声读尽量把有关的段落背下来。

六、作业布置

1、想想猎狗走后,老麻雀和小麻雀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运用学到的真实、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为文章加上一个精彩的结尾。

主题班会教学设计详案 篇6

学校:上罗中学

授课人:胡容

一、主题班会设计的背景

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学生实行友善是当前德育工作的重点。我们的对象是中学生,他们对于空洞的教育熟视无睹,于是,我留意学生们在学校的言行举止,发现与人为恶,唯吾独尊的现象一幕幕的孩子们的身上上演:在公共汽车上,有人不小心踩了你的脚,恶言相向;在班集体中,有同学无意中弄坏了你的书本,引发争吵;在雨中行走,别人不小心溅了你一身泥水,骂骂咧咧;在食堂吃饭时,有同学不小心将菜汤碰翻到你的衣服上,拳眼相向;课间同学们言谈中无意间的一句话伤害了你的感情。为此,我设计了这次主题班会《友善》,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白友善的含义,懂得怎样做才是一个友善的人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代社会更需要友善。

2、知道友善的含义,学会做友善的人。

3、通过此次班会,增强学生自信,能纠正同学们的错误行为。

五、教学过程:

(一)小故事导入,启发思考,引出主题。

师:俄国托尔斯泰说过:如果一切皆善,那么一切皆美,其实,与人为善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出示六尺巷的图片)这是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幻灯片展示六尺巷的由来: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个一个著名的家族,权势显赫,这就是张家张英、张廷玉父子。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倒县衙门。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京城当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6尺的巷子。张英的宽容与豁达让六尺巷的故事被广泛传诵,至今任然带给人们不尽的思索和启示。

师:听了这些你有何感想?

生:(宽容友善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关于友善的话题(课件出示课题,板书课题:《与人为善,做个暖心人》

(二)感悟友善—明白什么是友善。

师:生活多姿多彩,人与人之间的小摩擦在所难免,如果你遇到下列场景你将会怎么做?

公共汽车上,有人不小心踩了你的脚; 课间,有同学无意中弄坏了你的书本;

雨中行走时,别人不小心溅了你一身泥水;

食堂吃饭时,有同学不小心将菜汤碰翻到你的衣服上; 课间同学们言谈中无意间的一句话伤害了你的感情„„

师:我们刚才的做法可以哪些用哪些词来概括呢?(友善、宽容、与人为善)能结合自己的理解,你能说说友善是什么吗?

(友善就是与人为善,宽容谅解他人,相互谦让)

(三)感悟友善 —明白为什么要友善

师:然而,生活中时有意外,请欣赏三位同学给我们带来的小品《教室**》

白话员:待人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谐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如果人们都能以“与人为善”的态度去处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那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

白话员:教室里,小女孩不小心把男孩的书碰到地上 小男孩:你神经病,不长眼啊 小女孩: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小男孩:对不起有用吗?对不起就能抹平你把我的书弄地上的事实吗?如果我捅你一刀也和你说一声对不起行吗?

小女孩:不就是把你的书碰地上了吗?有必要这么得理不饶人吗?

白话员:说着两个人吵了起来,诶,真不明白,一句对不起,没关系的事情怎么会变成这样?

师:如果是你,你觉得会怎么做?会有什么收获? 师:由此可见友善它有什么作用呢?

幻灯片展示:对个人:有利于提高品德修养,有利于与他人交往;有利于个人生活 幸福,对社会:有利于安定与和谐,对国家:有利于发展和进步

师: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不同的处理方式,不同的结果,它告诉我们生活是一面镜子,当你面带友善走向镜子时,你会发现,镜中的那个人也正满怀善意地向你微笑;当你以粗暴的态度面对它时,你会发现,镜中的那人也正向你挥舞拳头。

老师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如果发生了纠纷请以友善的方式解决。如果你以前以不友善的方式解决了纠纷,现在想承认错误但是又没有勇气当面说出来,那就把它设计成友情卡,把你想对他说的话写在上面,然后交给他吧!

(四)学会友善—怎样做是友善 齐读快乐生活作业

(五)适可而止—友善是有原则的

师:任何事情适可而止,都有一个度,当宽容友善过头时题就变成纵容,友善是有原则的,友善不是无原则的饶恕和纵容(漫画启发引导)“钓鱼岛是中国神圣的领土。如果日本一意孤行,中方将会采取进一步行动,由此造成的一切严重后果,日方要承担全部责任” 温家宝总理当地时间9月21日晚上8点在纽约会见当地华人华侨、留学生代表和中资机构时说。钓鱼岛并不是简单的只是一块土地,它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独立自主和领土主权完整,友善不代表软弱无能,中国对钓鱼岛事件处理的态度并不是对日本的不友善,而是对自己权益的维护

(六)情感的升华—对自然地友善,全班齐读友善宣言

友善宣言:无论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遭到了危险,我们都要大胆地承担下来,尽力帮助人家,根本不考虑自己要付出多大的代价。——马克吐温《狗的自述》 等我长大成人,我一定要勤劳,知足,善良,要为别人做一些好事,如果可能的话,还要博得别人的欢心。——狄更斯《荒凉山庄》

(七)总结班会,提出希望。

《燕子专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1.认识11个生字, 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欧洲、瑞士、舒适、空调、启程、特殊、长途等词语, 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体会恶劣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 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4.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 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经历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过程, 学习、体验识字、理解课文内容及语言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人们对燕子的博大爱心, 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人们对燕子的博大爱心, 增强保护环境, 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明确目标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你都知道了什么?

2.明确本课探究的重点。

二、精读理解, 体会感悟

1.自由读文, 勾划重点词句, 体会感悟人们对燕子的关爱。

2.组内交流后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说理解, 谈感悟, 并相机指导朗读。朗读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 读出体验, 读出感悟。)

交流的要点:

(1) 政府方面对燕子的关爱。1) 引导学生抓住题目“燕子专列”及“瑞士政府知道了这个情况, 决定用火车把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这句话, 体会政府方面对燕子的关爱:作为动物的燕子都坐上了专列。引导学生体会政府决定的难能可贵。2) “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车正准备起程, 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A.引导学生抓住“漂亮舒适”“空调车”“站满”“送行”等词, 体会政府的重视, 对燕子的高级待遇, 从而感受政府对燕子的关爱。B.相机指导学生朗读。3) “政府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 寻找燕子, 把它们送到火车站。”引导学生透过政府的做法体会政府的关爱之情。

(2) 人们对燕子的关爱。1) 课件出示:“听到消息后, 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 冒着料峭的春寒, 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 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 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A.引导学生抓住“纷纷”“冒着”“顶着”“踏着”“四处”这些词语, 体会人们了解燕子的危险境况后内心的焦急之情, 以及人们不畏恶劣天气拯救燕子的高贵品质。 (教师相机渗透恶劣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 B.练读, 指读, 齐读。2) 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A.引导学生抓住“通红”“僵硬”“一点也不在乎”等词, 体会小姑娘对燕子的博爱之心, 并相机指导朗读, 加深理解, 体会情感。B.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 透过当时的环境及贝蒂的姿势、动作、神态, 体会小姑娘的关爱之心。 (课件出示插图) C.由贝蒂拓展到更多人, 进一步体会人们保护动物、维护生态环境的博大爱心。D.指导感情朗读, 读出小姑娘关爱燕子之情。3) “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们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

引导学生抓住“站满”“送行”这些词, 体会人们没有将燕子作为动物来对待, 而是将它们当作了富有人性化的客人, 更深一层地体会人与动物是朋友, 应该和谐相处。

3.自由读课文, 思考:作者是怎样将人们对燕子的关爱写出来的?

4.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并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一说)

A.既写了政府的呼吁, 又写了居民们是怎样做的, 在概括地写了居民们的做法之后, 又具体地写了一位小姑娘是怎样做的。B.先写了人们到车站送燕子专列, 然后才叙述事件的经过, 采用了倒叙的写法。 (引导学生加以体会) C.采用了衬托的方法。描写了恶劣气候与环境, 实际是反衬出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之心。D.用词准确。引导学生结合“温暖舒适”“站满”“送行”“纷纷”“冒着”“顶着”“踏着”“四处”等词具体讲一讲表达效果。

5.指名朗读全文。

三、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想对贝蒂说的话写下来。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详案) 篇8

深圳罗湖凤光小学李丽梅

教学目标:

1、学会“壁、侧、缘”三个字词,注意区分形近字“璧、测、喙”;

2、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游戏导入,讲练结合,点拨启发等。课前准备:

1、学生背新三字经。

2、学生讲小故事。

3、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刚下XX同学讲的故事真精彩!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节目,要考一考大家。(出示六色方竹体)

师:请同学们各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过来,然后大声告诉老师,你所看到的方柱体是什么颜色的?

生:红!蓝!绿!白„„

师:老师听到同学们说了很多种颜色,那谁能告诉我,到底是哪一些同学说对了呢?

生:„„

师:好,同学们说得真好!其实同学们都说对了!因为每个同学坐的位置不一样,那他所看到的老师手中的方柱体的颜色也不一样。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谁能给大家说说?(指名学生说)生:„„

师:非常好!它告诉我们的小道理就是:同一样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就不一样。其实啊,这个小道理在北宋时候就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通过他的一首古诗告诉过人们。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呢?

生:想!

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会会他,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五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题西林壁》(板书课题、作者;故意写错两字“壁”、“轼”)。

师:同学们先仔细看黑板,看看老师的字都写对了吗? 生:(指出错字)

师:(纠正,并出示形近字,易错字)

(二)解题

师:《题西林壁》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写在庐山上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请同学们看古诗

下的注释,这里的“题”是“题写、书写”的意思;“西林”就是指“庐山上的西林寺”;“壁”就是“墙壁”的意思。连起来题目的意思就是“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师:好,咱们一起来读两遍题目。

(三)初读课文,朗读背诵

1、请大家自由读一读古诗,圈画出不会读的字。

2、指名一学生朗读!教师明确难字读音:

侧:cè庐:lú缘:yuán3、听录音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重轻音、快慢等。

4、请学生范读。

5、全班同学跟录音齐读,并默记古诗。

6、全班尝试背诵古诗。

(四)探究诗意

师:同学们,老师开头说作者苏轼在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那就是“同一样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也就不同”,咱们刚才也读了好几遍这首诗,那你能知道诗中哪句诗是说明这个道理的吗?先和你的同桌说说,等会再和我们大伙说说。

生:(讨论)

师:(指名学生回答后明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Q1:从这两句诗看,作者都站在哪些角度看庐山呢? 生: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板书)

师:横看是怎么看呢?(引导是正面看的意思)

Q2:作者从这些角度看庐山的景色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

师:诗中哪一个字告诉我们这些景色的不一样?

生:“各”字!

师:好,咱们一起大声把这两句诗读一读,把他们不一样的感觉给读出来!

生:(齐读)

师:好!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我们也去看庐山,除了可以像作者这样按照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的方位顺序来看庐山外,我们还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去看庐山呢?

生:(讨论,举手回答)

师:(引导学生从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等方面展开联想)

师:同学们真的很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诗中所说——

生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我们理解了前面两句的意思,再来看下面两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师: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生: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

师:谁能反过来说一说。用“因为„„所以„„”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学生练说,指名。

生:因为自己身在在这座山中,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师:大家想想,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生:有,我们下象棋,自己下的时候,走错了也不知道,在旁边的人却一目了然。

师:这叫做当„„

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师:那同学们,如果我们想看清地球的真面目,我们应站哪看?是在地球上看吗?

生:不是,应该在太空。

师:非常好,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就曾经看到了地球的真面目,而我们不识地球真面目,——

生接:只缘身在地球中(众笑)。

(五)归纳小结,升华主题

师: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其实作者在这首诗中告诉了我们两个小道理,一个是“同一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或看法,这就要求我们以后无论判断什么人,或看待什么事情,都要多方面,多角度去观察,多听取他人意见,这样才能更全面点。”另一个

小道理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就要求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忠言逆语利于行!

师:好了,同学们,咱们这首诗就学到这,请同学们大声地诵读一边课文,想一想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一起来解决的吗?有的话,就请大胆举手提出来!

(六)、布置作业。

上一篇:致家长作文下一篇:《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