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科学教案三上

2024-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湘教版科学教案三上(精选5篇)

湘教版科学教案三上 篇1

1、身边的植物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够调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 征,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2、能做一份植物的观察记录。

(二)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字。

2、知道植物的特征,包括颜色、气味、外形等内容。

教学重点: 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表、放大镜、植物卡片、各种奇异植物的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有多少种植物?那你知道咱们校园里 有多少种植物吗?

教学新课

一、认识周围的植物

1、谁能说说我们周围有哪些植物?向同学们介绍它的名字及其特征。

2、看教材活动图例,让学生了解可以通过手摸、鼻闻、眼看来掌握植 物特征,认识植物。

3、提出课外观察的任务及注意事项,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4、分小组进行课外观察活动,教师巡视。

5、学生汇报,检查观察记录表的记载情况。

5、教师小结。l 拓展延伸 继续了解认识本地的一些植物。

1、身边的植物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1、介绍我国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

2、李时珍认识了上千种植物,在《本草纲目》里还给植物进行了分类。

教学新课

一、给身边的植物分类

1、请同学们按照不同的标准,试着给下面这些植物分类,将同一类植 物做上相同的记号。

2、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分类标准。

3、把自己上节课观察到的植物按照自己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4、学生汇报,教师记录。

5、教师小结。

二、有趣的植物

1、学生了解书中介绍的四种有趣的植物。

2、学生展示搜集的有趣植物的资料并相互交流。

3、教师补充、小结。

三、拓展延伸 课后继续搜集了解植物的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身边的植物

1、认识周围的植物

2、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

3、有趣的植物

2、常见的动物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运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 征,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

2、能观察记录。

3、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条件下的定性观察。

(二)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更多常见动物的名称,在对动植物进行分类的过程中体会动物 分类的标准;初步意识到要抓住动物的典型特征来认识动物。

2、在对动物进行特征描述的过程中增加对动物的了解。

教学重点: 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知道进行科学研 究,先要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题目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表、放大镜、动物卡片、相关动物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1、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 150 万种。

2、我们认识哪些动 物呢? l 教学新课

一、认识常见的动物

1、分小组交流自己知道的动物名字及其特征。

2、学生汇报。

3、把你知道的常见动物填写在书上记录表中合适的位置。

4、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填写理由(自己的分类标准)。

5、教师小结。

二、猜动物

1、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别人很快就能猜到结果?

2、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的特征,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2、常见的动物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猜谜语活动。

教学新课:

研究一种常见动物的特性

1、请每一小组选择一种合适的动物进行研究,并确定好研究的题目。

2、小组交流确定研究选题。

3、学生汇报,教师对选题的确定进行指导。

4、分小组进行研究,并把研究结果写下来。

5、学生汇报,互相交流。

6、教师小结。

7、拓展延伸

出示指南车信箱,学生探讨:蚯蚓会唱歌,这是真的吗?古人的这种 结论可信吗?

板书设计:

2、.常见的动物

(1)认识常见的动物

(2)猜动物

湘教版科学教案三上 篇2

一、研究课程标准,分析内在联系

要做好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的有效衔接,任课教师必须要熟悉小学科学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从表1可以得知,两者基本理念有共通之处,都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学习的内容知识、组织形式、作业评价等均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而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小学科学是强调以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科学启蒙课程,着重强调活动探究过程的重要性。

表2中较为详细地对比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小学科学为初中地理教学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在适龄阶段接触到了最基础、最贴近生活的地理知识,仔细梳理会发现有些知识是与初中重合的。例如:人类认识地球及地球运动的历史中涉及的“地心说”与“日心说”、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以及地球的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地球的公转与四季的关系、影子的长短与季节的关系等等。有些知识范围甚至高于初中,比如: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的第四章第六节“地球在公转吗”中出现了恒星的周年视差,六年级下册中出现月相、月食、日食等天文知识。这些宇宙天文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初中的地理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小学科学课程里设有地球仪知识的课标内容,要求为“了解”,教材里出现了“地轴”“北极”“南极”等字样,而地球仪部分也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难点,要求则上升为“运用”,这些都为初中地理学习埋下了伏笔。由此可见,初中地理教师有必要熟悉小学的课程标准,在教学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详略得当,有效衔接。

二、准确把握学情,实现高效课堂

初一学生经过六年的小学基础教育,个体的学业水平差异显著,在家长、学生心中小学科学课程也是“副科”,学生对于“地球与宇宙”部分的掌握情况不可一概而论,对于我们初一的地理教师而言更是不得而知了。依据近两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就地理素养而言,学生表现出的差异性较大。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较为敏锐、活跃,课外知识比较丰富。例如在学习麦哲伦环球航行部分时,有些学生可以侃侃而谈、娓娓道来,把麦哲伦的生平事迹都了然于胸,对于这类学生,课本上的阅读注释已索然无味了。相反,有些学生对于小学阶段所学的课本知识都难以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准确地把握学情。

一方面,在开学之初,做一个简单的关于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知识的测评,如此一来便可知所教学生掌握的旧知识情况了,以便于把握整体教学的知识难度和教学进程。另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地理导学案。例如:地球运动部分,教学参考要求是一课时内容,但实际教学时会发现,课时容量较少,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课间使用导学案会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发挥教学机智,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以实现高效课堂。此外,有些教师经常会在课堂上随意地提出一些无效问题,例如:我们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啊?地球是围绕太阳转吗……等等,课堂提问是面对大多数学生设计的,这样的类似问题,对于初一学生而言明显是无效、无价值的,根源就是教师对初一新生的学情不了解、对小学课程的不熟悉所造成的。

三、“吃透”教材,找准衔接点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篇3

第一单元 冷与热 1. 知冷知热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2. 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

2.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的事物或现象。

科学知识:

1. 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知道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的温度。教学准备:

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各种各样的温度计。一.教学导入:

1.讲述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的人们当时制作豆豉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一事。

2.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 二.活动 感觉冷热

1.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的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的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第2页的活动。

3.当学生发现同一杯温水,不同的手感觉竟然不一样时,教师提出: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

4.释疑:光凭感觉难以准确的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5.教师讲解温度的概念。三.活动 测量温度

1.出示温度计模型,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刻度、玻璃管、玻璃泡)2.利用南车信箱介绍了“摄氏温标”。知道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3.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4.测量水温:教师应首先示范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说明道理。让学生学习使用 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再测4杯水的温度。(安全教育)

四.拓展: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1.)出示学生搜集来的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并先让他们做些介绍,教师再做补充。(2.)详细介绍体温计的认识和使用。课后反思:

2.热胀冷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教学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温度计,提问:你们想自己有一支温度计吗? 2.教师介绍伽利略和雷伊发明的温度计。

3.这两种温度计利用了空气与液体的什么性质?让我们来研究吧!一.活动 自制“液体温度计” 1.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

(1.)出示器材: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聪明的同学们,能否利用这些器材和以学的知识讨论这怎样来制作“液体温度计”?(3.)小组讨论制作方法。(4.)制作“液体温度计”,对于学生作品,教师组织进行评价。2.观察自制“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对学生的实验、记录、描述提出要求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3.)学生观察。(4.)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3.研究不同液体制作的“温度计” 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2.)预测: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3.)方法指导。(4.)学生观察。

4.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1.)实验中,几种“温度计”发生了哪些共同的变化?(2.)引起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3.)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4.)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学生解释自制“温度计”的原理。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科学知识

1.知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一.教学导入

1.复习: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2.提问: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活动 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实验的设计:

(1.)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两个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①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

②用什么方法能看到空气的膨胀和收缩现象?(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补充或完善: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启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

·借助因受热膨胀而冒出的空气在水中冒泡,因受冷空气收缩,外界气压将水压入管中或瓶中来发现。

·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3.)评价:在此环节思维活跃的同学给予肯定。(4.)形成各自完整的实验方案。2.实验现象猜想。3.按设计的方法完成实验。4.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5.分析比较,我们的猜想和观察到的现象一致吗? 三.小结:

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四.学生解释伽利略温度计的原理。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2.观察认识多种物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合理分析实验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科学知识

1.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道一些液体、气体、固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相关应用。教学准备

小气球、酒精灯、火柴、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踩瘪的乒乓球等。一.教学导入 1.阅读指南车信箱。

2.液体、空气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思考: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 3.让我们一同来研究研究吧!二.活动 研究铁轨间为什么留缝隙 1.实验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1)教师演示: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步骤:

①左手扶灯体,右手摘下灯帽,口朝下倒扣在桌上。②划着火柴,让火焰朝上接近灯芯点燃酒精灯。③甩灭火柴,将熄灭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④讲解火焰的分层,指出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要使用外焰。

⑤熄灭酒精灯时,左手扶灯体,右手取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火焰熄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2)学生练习使用酒精灯(交待注意事项。)(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

(4)描述实验过程和看到的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2.补充实验:玻璃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老师演示:注射器的玻璃活塞(熟玻璃制成的,受冷受热不易炸裂)可以顺利地进入管内到达底部,用酒精灯加热注射器的活塞,再放入管内,你们想,会有什么现象?接着使活塞受冷后,把它再放入注射器内,你们又推想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

(2)组织学生描述实验的过程和看到的现象。(3)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4)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三.小结

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四.拓展: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1)解释教材出示的三种现象。(2)找一找,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现象?

热的传递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探究热的传递规律过程。

2.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连续观察并记录的能力。3.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及数据,找寻其中的科学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科学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认真细致的观察。2.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懂得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乐于合作,扎实完成自己的任务。科学知识

1.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2.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部分)传向低温物体(部分),直到物体温度相等为止。

3.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金属棒、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或蜡、支架、温度计、大烧杯、小烧杯、热水、冷水。拓展课准备:酒精灯、火柴、三角架、石棉网、烧杯、水、茶叶、有关热辐射的录像资料。一.教学导入

1.演示:将开水倒入杯中,放上汤匙,过会儿,让学生摸摸。

2.提问:“汤匙变热了,热怎么传递过来的?” 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后,进入下面的实验研究。二.活动 物体怎样传热

1.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材料。

2.猜测:火柴棒掉落的顺序会怎样?(猜测的理由)3.交待实验注意事项。4.学生实验。5.汇报。

6.检查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7.归纳:热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三.活动 测量变化的水温

1.组织学生预测:两杯水的温度各会有怎样的变化?两杯水最后会怎样?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 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

3.分组测量,认真观察、准确读数和及时记录。4.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热从热水杯传向冷水杯,温度的变化先快后慢,最后直至两杯水温度相等。四.拓展:热的传递方式 多媒体课件辅助介绍。

第二单元 变化的天气 1.多姿多彩的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会描述不同天气现象的特点。

能用游戏等方式来表现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美丽的天气。

知道我国古代就有了天气现象的各种记录。科学知识

知道各种不同的天气现象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体验到天气对人类工作、生活的影响。教学准备:

各种天气现象的图像资料;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课件);各种天气现象的卡片与之相适应的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卡片。一.教学导入:

1.课件出示:古代有关天气现象的记录。2.提问:我们知道有哪些天气现象? 二.活动 欣赏天气现象

1.认识各种天气现象并描述其特点。(1、)课件出示:教材第16的插图。要求:仔细观察,认识各种天气现象。(2.)提问: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天气的特点。(3.)组内同学互述。(4.)指名全班描述。

(5.)教师总结概括不同天气的特点。2.收集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与成语。

(1.)课件出示教师搜集的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2.)学生欣赏,教师针对资料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此环节能实现科学与语文、美术等学科的整合。)(3.)布置学生课后收集资料并编成小报进行传阅与展示。三.活动 我们与天气

1.布置任务:设计用游戏来表现天气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2.指导学生看教材的两幅图,提问:从图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3.交待游戏规则与注意事项。4.学生游戏。四.小结

1.总结不同的天气现象及其特点。2.评价在每一环节中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

2. 测量气温 第一课时

科学探究

1.定时观察、测量并记录校园里不同地点一天的气温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团结合作地开展气温的观测活动。科学知识

1.知道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 2.学习测量气温的方法。教学准备:

红水温度计、气温记录表、百叶箱的课件等。一.教学导入:

1.复习:我们知道哪一些天气现象?

2.讲述:每一种天气现象有它的气温——空气的温度。3.过渡:今天让我们来测量气温。二.活动 测气温

1.猜一猜:校园里什么地点、什么时候气温最高?说一说你猜测的依据。2.交流。

3.我们的猜想正确吗?还是让我们的行动来说话吧。4.教师交待活动要求:(1.)活动地点:操场、教室、花园、宿舍四处。(2.)分 组:全班分4组,每组负责一处地点。

(3.)人员分工:拿温度计的、读数的、记录的都安排到人。(4.)时间安排:每一节课后以及中午午休、放学后。(完整的一天)5.布置任务,交待下一节课进行汇报。6.认识百叶箱:

(1.)出示百叶箱课件,学生观察。

(2.)教师讲解:气象站测气温用的是百叶箱,百叶箱箱门朝北安置。三.指南车信箱(1.)介绍竺可桢。

(2.)学生自由阅读指南车信箱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学习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分析数据得出某些结论,交流有关发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团结合作地绘制一天的气温变化曲线图。科学知识

1.知道一天里气温变化的规律。记录表、气温曲线图等。一.教学导入:

1.课前我们测了一天中几个时间点的气温,每一小组能将所测得的数据告诉大家吗?

2.各小组汇报数据。

3.过渡:从数据中我们能获得一些东西,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用一种直观、形象的方法来分析数据,看一看我们有什么新的发现。二.活动 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1.出示一张气温变化曲线图,学生认识其要素。2.指导学生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1.)在最下面一行中填好测得的时间。

(2.)在最上面一行标记好相对应时间测得的温度。

(3.)在相对应的温度计刻度上标记好当时的温度。(在对应位置标小圆点)(4.)用线连接每支温度计上的小圆点。3.学生绘制自己所在小组的气温变化曲线图。4.评价:哪张图绘制得最好。三.分析曲线图

1.学生观察气温变化曲线图。

2.讨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情况是怎样的? 3.交流。

4.了解:一天中14点之前气温逐渐升高,14点之后逐渐降低。5.比较各组的数据,校园里不同地点的气温一样吗? 四.作业

你能在假日测出家里某个地点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并制成曲线图吗?

第二单元 变化的天气

3.观测风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用简易风向标和其他的简易方法来观测风向。2.能用目测的方法判断风力的大小。3.会制作简易的风向仪。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辩证地看待自然现象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与好处。科学知识

1.知道风有方向与大小的不同。

2.知道气象站用风向标与风速计来观测风。3.知道风力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与灾难。教学准备:

自制简易风向标的材料、风向标、风速计的实物或图像资料。一.教学导入

1.(教师打开电风扇)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感受到什么? 2.说说你对风的认识。

3.过渡:今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学习有关风的知识。二.活动 观测风 1.明确:风有方向、大小的不同。

2.提问:平日里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判断风向? 3.学生回答问题并演示其方法。

4.出示方向图,认识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八个方向。5.明确“风向” :

“丝巾飘向什么方向?”、“说明风是从什么方向吹过来的?”、“说一说此时的风向?”。总结:风向与丝巾飘扬的方向相反。6.根据风级图目测风力。

(1.)观察风级图,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每一级风的特点。(2.)阅读指南车信箱。

(3.)教师将风级图编成风级歌,帮助学生记忆。

(4.)用目测的方法来判断风力的大小,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教材第21页的表格中。

7.认识风向标、风速计。三.活动 自制简易风向标 1.指导看教材的制作步骤。2.检查材料是否齐全。3.学生动手制作风向标。

4.学生展开交流,说一说自己制作的风向标的结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制的风向标进行评价。5.将自制简易风向标带到校园内进行观测。

第二单元 变化的天气 4. 雨下得有多大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用简易雨量筒来测量雨量。2.会制作简易的雨量筒。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科学知识

1.知道雨量筒的结构和用途。2.知道雨的大小是根据雨量来判断的。教学准备:

雨量筒的实物或模型、自制简易雨量筒的材料。一.教学导入

1.猜谜: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

2.指导学生看教材第23页导入部分的三幅图,提问:怎样判断雨的大小呢?二.活动 测量雨量

1.出示实物或模型让学生观察,使他们了解其构造。2.明确:雨量筒是测量雨量的仪器。3.指导制作雨量筒。

(1.)看图。

(2.)所需材料:大可乐瓶、剪刀、刻度尺等。(3.)讲解制作步骤。4.自制雨量筒。5.交流、评价。

6.教师教给学生测量雨量的方法。7.雨量等级表

(1.)明确:人们根据雨量的大小,制定了雨量等级表。(2.)学生熟悉雨量等级表的划分。

(3.)对照雨量等级表,确定所测雨量的等级。

8.布置作业:下雨天用自制雨量筒测量雨量并填写教材第24页的记录表。三.指南车信箱 1.学生自由阅读。2.教师补充介绍。

5. 怎样预报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依据天气谚语来预报天气。

2.会收集天气谚语等有关天气预报的资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人们是怎样预报天气的,有学习的兴趣。

2.知道科学探究需要众多的人合作、需要各部门协同作战才能完成。科学知识

1.能列举天气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2.知道天气谚语是人们长期观察天气现象的经验总结。3.知道气象台预报天气的过程。教学准备:

天气谚语与其他有关天气预报的资料。一.教学导入

1.讲述:天气谚语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观察天气现象的经验总结。

2.过渡:让我们来搜集古代劳动人民的这种文化遗产吧。二.活动 搜集天气谚语

1.指导看教材第25页的图,对照图,了解有关天气谚语。

2.你还知道哪些天气谚语? 3.交流,教师补充适量的天气谚语。4.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天气谚语的分类。5.布置任务:课后搜集天气谚语。三.阅读 气象台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1.阅读资料。主要目的是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过程和大概面貌。2.教师讲解。讲解的过程应该是丰富和解释过于简单的图示化的教材。3.议一议:通过阅读和讲解,对天气预报有什么认识,还有哪些问题。四 拓展活动 小小气象站

利用我们自制的气象仪器,建立小小气象站,像竺可桢爷爷那样长期观测、记录天气现象。元 我们来养蚕

1.蚕宝宝出生了 第一课时 布置养蚕任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查资料或询问他人,了解养蚕的有关知识。2.能制订计划,做有计划的观察研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善思考与爱提问,能围绕养蚕的话题,提出一些科学问题。科学知识

1.知道养蚕的有关知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意识到人类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物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教学准备

蚕卵、以及用来孵化蚕卵的丝绵纸,小纸盒等。养蚕史及养蚕过程的有关课件。

课前布置查阅资料或向他人请教怎样养蚕。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学生了解我国养蚕的历史。

2.提问:我国有这悠久的蚕文化和如此发达的丝绸业,你有什么想说的? 3.过渡:想不想我们动手来养蚕? 二.活动 了解怎样养蚕 1.提问:怎样养蚕? 第三单

2.学生根据所查资料或向他人请教的汇报。3.交流后明确:

蚕宝宝的家的安排:温暖、通风、清洁、舒适的环境。(准备丝绵纸,小纸盒等。)蚕的食物:新鲜、干净的桑叶。

4.为了能把蚕养得更好,根据自己的设想,制定一个养蚕计划。三.布置养蚕任务

1.分组,按家庭住址就近为原则。

2.分发蚕卵,课后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形状。

3.密切注视蚕卵的孵化,结合教材第30页的提示探究怎样的环境更适宜蚕卵孵化。

4.做好观察记录(写好观察日记)。记录孵化出来的蚁蚕(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子的。

5.待大多数小组都开始孵化的时机组织课上观察和讨论。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1.蚕宝宝出生了

第二课时 养蚕第一次集体展示、交流和评价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细致观察蚕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以及蚕卵孵化的过程,并用合适的方式做好记录。

2.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什么样的环境比较适宜蚕卵孵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爱生命,善待蚕卵、蚁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

1.知道蚕卵孵化与气温等条件有密切关系。

2.观察蚕卵和蚕蚁的特征,以及从蚕卵到蚁蚕发生的变化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意识到人类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物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意识到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命体和人类是有密切关系的。教学准备

(学生在平时的养蚕活动中需要:蚕卵、以及用来孵化蚕卵的丝绵纸,小纸盒、放大镜、气温计、记录纸等。)养蚕记录表、养出的蚁蚕。一.教学导入

1.提问:同学们,老师发给你们的蚕卵孵出蚁蚕了吗? 2.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交流其中的发现吧!二.交流 蚕宝宝出生记

1.指导交流:围绕中心、语言简洁、如实描述。

2.交流:通过观察蚕卵,你能描述蚕卵的形状、大小、颜色吗? 学生描述。

评价观察得好的小组和个人。3.交流:怎样的环境更适宜蚕卵孵化 学生汇报探究的过程和其发现? 教师评价。

明确:蚕卵的孵化与温度和湿度有关。

交流:孵化出来的蚁蚕(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如实描述。

明确:体呈褐色或赤褐色,细小。蚁蚕体长约2.5mm,体幅约0.5mm。三.展示

1.出示:各小组孵出的蚁蚕。2.集体评价:哪一组的蚕长的最好? 3.优秀小组进行经验介绍。4.教师补充在后续养蚕活动中要注意的问题。四.作业

1.继续观察蚕的生长情况,及时写好观察日记。2.两周后进行交流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2.蚕宝宝在长大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耐心细致的饲养蚕宝宝,关心蚕宝宝的生长。

2.能坚持长期的细致观察,能设计一些表格,比较细致的记录养蚕过程中的各种信息。

3.能设计一些可行的小实验来探讨自己提出来的一些问题。4.能及时做好观察记录,并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爱生命,能精心照顾好蚕宝宝。

2.爱护蚕宝宝,设计和进行实验时,不伤害蚕宝宝。3.乐于交流与合作,能及时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养蚕的心得。科学知识

1.知道蚕幼虫生长的大体过程和发生的变化。2.知道蚕宝宝生长过程中的一些正常生理现象。

3.积累一些养蚕经验,能认识到蚕的生长和周围的环境有密切关系。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体验到人类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教学准备

放大镜、温度计、新鲜桑叶、纸盒或其他养蚕器具、尺子、观察记录本等。蚕宝宝顺利出生了,怎样才能把它们养得又大又壮,它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让我们一起关注蚕宝宝的成长吧!二.活动 观察蚕体生长与变化

1.蚕宝宝出生有两周了,在这两周里,大家发现蚕宝宝的哪些变化? 2.交流蚕的新变化:

(1.)描述蚕宝宝身体大小、颜色等方面的变化。(2.)描述蚕宝宝吃桑叶的情形及蚕宝宝食量的变化。(3.)描述其他新发现。

3.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可以用放大镜、温度计、直尺辅助观察)4.鼓励提出新问题进行探讨,并指导学生制定相应的观察记录表。三.活动 蚕宝宝还喜欢吃什么

1.过渡:在不伤害蚕宝宝的前提下,我们在饲养过程中还可以针对自己的问题做一些小实验。

2.提问:你打算针对哪些问题做一些小实验? 3.学生罗列问题。以“蚕宝宝还喜欢吃什么?”为例:

(1.)设计方案:把几种食物放在大容器的边上,再把蚕放在中间,看他到底喜欢食用那种食物。当蚕爬向某种食物并开始进食时,我们还只能肯定蚕喜欢这种食物,而不能完全肯定它不喜欢其他食物。此后还需进一步研究和证实。比如,把蚕直接放到某种食物上,观察它到底是否食用。(2.)学生实验、做好实验记录。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2.蚕宝宝在长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耐心细致的饲养蚕宝宝,关心蚕宝宝的生长。2.能及时做好观察记录,并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爱生命,能精心照顾好蚕宝宝。

2.乐于交流与合作,能及时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养蚕的心得。科学知识

1.知道蚕幼虫生长的大体过程和发生的变化。2.知道蚕宝宝生长过程中的一些正常生理现象。

3.积累一些养蚕经验,能认识到蚕的生长和周围的环境有密切关系。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体验到人类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教学准备

蚕宝宝“睡眠”和“蜕皮”时的录象。处于眠前、眠中和眠后的蚕。一.教学导入 1.观看蚕宝宝“睡眠”和“蜕皮”时的录象。提问:它们怎么了? 2.明确:这是蚕幼虫期最重要的生理变化现象:“睡眠”和“蜕皮”。3.过渡:让我们来仔细观察吧。二.活动 观察蚕宝宝换“新衣” 1.出示:处于眠前、眠中和眠后的蚕。

2.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蚕宝宝“蜕皮”前、“蜕皮”中、“蜕皮”后的情形。3.汇报观察结果。

4.把观察结果记到养蚕日记上。填好教材第33页的记录图。三.拓展

蚕宝宝为什么要蜕皮? 四.布置任务

课后观察自己所在小组养的蚕,统计其一生中要蜕多少次皮。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3. 蚕宝宝大变样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继续做好观察日记,培养长期观察并记录的能力和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将自己的进行探究活动与历史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科学知识 观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教学准备

硬纸板或稻草等制作“蚕山”的工具和材料。蚕宝宝吐丝结茧过程的录象。一.教学导入

1.汇报:蚕一生中要蜕多少次皮。

2.明确:一般蚕一生中要进行4次这样的“睡眠”和“蜕皮”。

3.过渡:当蚕进行完第4次这样的“睡眠”和“蜕皮”后,再过一段时间,蚕宝宝又不吃桑叶了,浑身通明透亮??这时,它要吐茧结丝了。二.活动 蚕宝宝“作茧自缚”

1.观察熟蚕:

(1.)学生欣赏熟蚕那晶莹透亮的美丽身体。

(2.)观察蚕成熟了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体色、体形、大小等各方面的变化等(3.)学生总结出熟蚕的形态特征,并利用这些特征去辨别自己养的蚕是否成熟。(4.)做好观察记录。2.阅读指南车信箱

明白:蚕熟之后,它们会本能的向上攀爬,以寻找一个适合它们结茧的立体空间,这种

现象就叫做“上山”。我国古代人们用干草扎在一起给蚕制作了一个可以依托的空间。现代,人们又用硬纸板做成了一个个小格子来给蚕做茧。3.过渡:我们也来做一个“蚕山”,帮助蚕宝宝结茧吧!4.指导做“蚕山”。

5.观看蚕宝宝吐丝结茧过程的录象,说一说,“蚕山”为什么能帮助蚕宝宝吐丝结茧?

6.阅读指南车信箱

了解:新型的蚕品种和蚕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3. 蚕宝宝大变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在观察中对观察对象进行适当的处理,以帮助更好的观察。2..继续做好观察日记,培养长期观察并记录的能力和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欣赏生命、珍爱生命的科学情感。

2.能将自己的进行探究活动与历史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科学知识 3.观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教学准备

剪刀、刀片、放大镜等 一.教学导入

1.设疑:蚕结茧后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2.学生口头猜测。

3.过渡:到底是怎样的情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二.活动 蚕茧里的秘密

1.把先结成的茧和刚结的茧轻轻摇动(注意:要提醒学生只能轻轻摇动,否则会撞伤蚕蛹),比较发出的不同声音让他们猜想蚕在里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指导他们剖开蚕茧,取出蚕蛹。

3.观察蚕蛹,描述蚕蛹是什么样的。做好观察记录。4.比较蚕蛹与熟蚕有什么不同?

5.辨别蚕蛹,区分雌蛹和雄蛹:雌蛹一般肥大,大腹便便。雄蛹个体比较瘦小,但显得很结实。

6.观察结束,还将蚕蛹装进蚕茧,并把剪下的蚕茧“盖子”还盖上。三.布置任务

继续观察:蚕蛹还会怎样变化?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3. 蚕宝宝大变样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主动运用观察工具进行观察。

2.做好观察日记,培养长期观察并记录的能力和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昆虫一生中形态发生的重大变化,培养学生欣赏生命,为生命而赞叹的科学情感。

2.能将自己的进行探究活动与历史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科学知识

3.观察了解蚕由幼虫变为成虫的形态变化过程。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教学准备

蚕蛾破茧而出时的录象、破茧而出的蚕蛾。一.教学导入

1.提问:蚕蛹还会怎样变化? 2.学生描述这段时间所观察到的。

3.学生观看蚕蛾破茧而出时的录象,教师讲述:把蚕蛾放在通风温暖的地方,过一段时间,蚕蛹就会变成蚕蛾,破茧而出。

4.过渡:老师这里有破茧而出的蚕蛾,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它吧。二.活动 破茧而出 学生自主观察蚕蛾。

1.提问:蚕蛾是什么样子?观察它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头、胸、腹三部分)

2.观察蚕蛾,结合蚕宝宝的观察记录提问:蚕蛾和蚕宝宝的外形、生活习性有何不同?

3.观察蚕蛾,提问:你能发现雌蛾和雄蛾有什么区别吗?

明白:,雌蛾肥大,大腹便便,行动缓慢;雄蛾瘦小精神,比较好动,行动较快。1. 讲述:当雄蛾嗅到雌蛾的气味后,会更加好动,主动歪着尾部向其靠近并与其交配。讨论:蚕蛾要产卵了,我们要做哪些准备?

2. 布置任务:观察蚕蛾交配是一件非常有趣的活动,观察雌蛾产卵的情景,看一看产了多少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

6.交待:蚕蛾死后,教师教育学生很好的处理蚕蛾的尸体,切不要随意乱丢,以此渗透珍爱小生物的教育。三.阅读指南车信箱

了解我国的蚕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之情。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4.昆虫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分析自己的养蚕日记,能够取得新发现。

2.能够学习“观察——比较、概括、总结——概念“这种认知方法。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与他人交流在养蚕活动中的新发现。科学知识

1.通过对养蚕经验、观察记录的交流,构建新的养蚕经验,对蚕的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2.了解昆虫的变态,掌握昆虫的特征。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搜集蝴蝶、蜜蜂等动物的一生的资料。一些昆虫实物。一.教学导入

1.交流:雌蛾产卵的情景——产了多少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 2.讨论:养蚕活动中,我们还有哪些疑问?在下次养蚕中继续研究。3.过渡:让我们一起来整理养蚕活动中的资料,看有什么新发现。二.活动 整理养蚕日记

1.出示所有养蚕日记。

2.整理养蚕日记,看有什么新发现。学生汇报。

3.分析养蚕日记,思考:蚕宝宝一生要经历哪几次大的变化? 学生汇报,填写好教材第38页的表格。

整理:蚕的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4.学生汇报课前搜集蝴蝶、蜜蜂等动物的一生的资料。5.比较这几种动物的一生有什么相同之处。6.教师归纳:变态。三.活动 比较它们的身体

1.出示蚕蛾、蜻蜓、蝗虫、蚂蚁等实物。

2.观察它们的身体由几部分组成?每部分是什么样子?它们的身体有什么相似之处?

3.记录观察结果并汇报。4.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5.阅读指南车信箱,加深了解。四.拓展 它们是昆虫吗

1.学生看教材第40页的图,指出这些动物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2.到你住宅的周围去找一找,看能找到哪些昆虫,把它们画下来,装订成一本昆虫图册。

第四单元 磁铁的奥秘

1.神奇的磁力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进行实地观察、实验并取得数据。2.经历一次完整探究活动的大体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重事实的科学素养 科学知识

1.认识磁力。2.知道磁极。教学准备:

透明塑料杯、图钉、条形磁铁、各种形状的磁铁、回形针。

教师教学前,有意地在教室里放置一些不同材料的物品或设备,如:仪器小车、地球仪、盆养植物等,一.教学导入:

1.指导阅读单元页,初步了解磁铁的应用。

2.演示实验:神奇的魔钓。(用带磁铁的鱼钩钓上带磁铁的鱼)3.提问:聪明的同学,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4.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因为鱼钩和鱼里面都有磁铁,所以吸到一起了。5.揭题:今天,让我们来了解磁铁的奥秘。

二.活动 探物游戏 1.教师出示条形磁铁。

2.布置任务:在周围试一试,它能吸引哪些物体。

提示:(1)不要让磁铁长时间靠近电脑、手表以及电视机等家用电器。(2)猜测它能吸引哪些东西,不能吸引哪些?(3)试一试它隔着书还能吸引哪些东西??? 1. 学生实验,并将结果填写在教材42页的记录表中。2. 学生汇报。

3. 思考: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什么材料做的?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又是什么材料做的?

4. 讲解:磁铁能够吸铁,能够吸铁的这种力是磁力。磁铁除了吸铁,还能吸引镍、钴等金属。磁铁有环行的、条形的、圆形的?? 三.活动 哪里磁力大

1.提出问题:磁铁的不同部位吸铁本领相同吗?

2.学生猜测。3.思考:怎样设计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4.结合教材提示设计实验方案。5.学生分组实验。6.汇报交流。

7.总结:磁铁磁力最大的部分是磁极。

2. 司南的启示 第一课时

科学探究

1.能在对古老的指南针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模拟制作出指南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对祖国的科技成就认识增加的基础上,意识到我们的祖国是多么值得骄傲。科学知识

1.知道自制磁针的方法; 2.学会自制指南针。

3.知道磁铁具有指示南北方向的特性,指南针和司南都是利用了磁铁的这一特性。教学准备: 指南针、条形磁铁、缝衣针、线绳、回形针若干、小碗、小水桶、水槽、旋转支架、泡沫小球。将司南的知识制作成课件。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了解司南。

2.出示指南针,讲解:指南针和司南的原理是一样的。3.过渡:让我们来自制一个指南针来研究它们的性质好吗? 二.活动 自制指南针

1.设疑:能让缝衣针变成小刺针吗? 2.指导看教材第44页的图,初知实验过程。3.学生操作。明确:

(1)目的:将缝衣针磁化成小磁针。

41(2)用磁铁的南极摩擦缝衣针的针尖部分,让针尖成为S极。(3)用缝衣针等钢质材料制作的磁铁磁性才能教长时间保留。(4)小心!别扎手。

(5)摩擦的时间应在20次以上。4.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磁针四法”。

5.选取其中的一种方法,用自己的小磁针制作指南针,还需哪些材料? 学生制作。

6我们做的指南针能指南北吗?它是否具有磁铁吸铁的性质? 实验验证。

湘教版科学教案三上 篇4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

学习重点: 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

学习难点: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学习准备: 纸和笔、一个小盒子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学习导入

一、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

学习新课

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1、4 页的内容。

二、达尔文是怎样寻宝的,谁能给大家说说? 认真观察—了解记录—采集标本 —整理资料—分析研究

三、学习达尔文进行寻“宝”游戏。

1、介绍游戏要求。(活动范围及安全事项)

2、查看寻宝清单。

3、开始校园寻宝,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4、“百宝箱”收集宝贝。

四、流寻“宝”发现。l 拓展延伸

一、教师检查“百宝箱”。

二、总结全课。布置学生保留“百宝箱”,下节课带来继续研究。板书设计: 校园寻“宝”

1、了解科学家:达尔文

2、寻“宝”游戏

学习后记:观察 宝贝”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学习并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能用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图画记录被 观察物的特征,同时提出问题并试着作出初步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观察与思考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浓厚兴 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 观察、认识一些自然物的性质。

学习重点: 学习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了解观察物的特征

学习难点: 能抓住被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

学习准备: 放大镜、前一课找到的“宝贝”、记录单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学习导入

一、展示找到的宝贝

二、你们为什么觉得它是宝贝呢?它有什么特别吗?你是怎样发现它 的特别之处的?你们很不错,发现了那么多。l 学习新课

一、只有细心观察的人才会有收获,我们这节课就带大家学习达尔文 观察宝贝。板书:观察宝贝

二、学习讨论达尔文的观察方法

1、观察的基本过程:观察、记录、提出问题(初步猜想、解释)

2、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

三、观察宝贝

1、如果每组选一样你们最感兴趣的宝贝观察,你们选哪一样?打算用 什么方法去观察这个宝贝?(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教师指导完善,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

3、学生观察宝贝,教师巡视指导。

4、讨论交流。(1)小组成员整理好桌上的“宝贝”,填写记录单。(2)分组说说你们的宝贝的特点及运用的观察方法。(3)对于你们的宝贝,有些什么问题,有什么解释吗?(4)小结:哪个宝贝最有价值? l 拓展延伸

一、活动:认领宝贝

1、观察一颗宝贝石头

2、上交石头

3、认领宝贝

4、小结

二、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观察“宝贝” 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 顺口溜:眼耳鼻舌手 人人身上有 帮我认东西 是我好朋友

学习后记: 整理 百宝箱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事物的共同特征,对它们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并能叙述自己 分类的理由,懂得给事物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2、能简单处理收集到的研究材料。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独立观察和思考,能乐于和其他同学合作。

2、善待被寻来的小动物,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观念。

(三)科学知识目标: 了解什么是分类,分类有什么好处,了解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学习重点: 指导学生学习“在事物的各种特征中找共同特征”,以共同特征为基础进行 简单分类。

学习难点: 能根据事物的共同特征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分类或排序

学习准备: 纸盒或瓶子作标本容器、标签纸、胶水、真标本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学习导入 学生拿出“百宝箱”,引导学生模仿达尔文的做法,整理自己的“百宝箱”。l 学习新课

一、给“宝贝”分类

1、学生检查“百宝箱”,想出自己的分类方法。

2、小组交流分类方法,全班汇报讨论。

3、说说自己分类的理由,说出分类的标准。

4、教师小结活动情况,强调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二、制作标本

1、科学家为了长期研究“宝贝”把它们制成标本,我们也来试试。

2、老师出示石头标本或树叶标本,激起学生的制作热情。

3、介绍标本的制作方法。

4、分小组制作标本,教师指导。l 拓展延伸

一、标本展览,成果交流。

二、“走进科学”单元评价

板书设计: 整理“百宝箱”

一、给“宝贝”分类

二、制作标本

学习后记:

第二单元 身边的动植物 身边的植物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够调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 征,会依据不同标 4 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2、能做一份植物的观察记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观察植物,激发学生参与科 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想了解与植物有关的事情。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字。

2、知道植物的特征,包括颜色、气味、外形等内容。

学习重点: 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

学习难点: 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学习准备: 观察记录表、放大镜、植物卡片、各种奇异植物的资料

学习时间: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导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有多少种植物?那你知道咱们校园里 有多少种植物吗? l 学习新课

一、认识周围的植物

1、谁能说说我们周围有哪些植物?向同学们介绍它的名字及其特征。

2、看教材活动图例,让学生了解可以通过手摸、鼻闻、眼看来掌握植 物特征,认识植物。

3、提出课外观察的任务及注意事项,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4、分小组进行课外观察活动,教师巡视。

5、学生汇报,检查观察记录表的记载情况。

5、教师小结。l 拓展延伸 继续了解认识本地的一些植物。第二课时 l 学习导入

1、介绍我国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

2、李时珍认识了上千种植物,在《本草纲目》里还给植物进行了分类。l 学习新课

一、给身边的植物分类

1、请同学们按照不同的标准,试着给下面这些植物分类,将同一类植 物做上相同的记号。

2、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分类标准。

3、把自己上节课观察到的植物按照自己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4、学生汇报,教师记录。

5、教师小结。

二、有趣的植物

1、学生了解书中介绍的四种有趣的植物。

2、学生展示搜集的有趣植物的资料并相互交流。

3、教师补充、小结。l 拓展延伸 课后继续搜集了解植物的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身边的植物

一、认识周围的植物

二、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

三、有趣的植物

学习后记: 常见的动物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运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 征,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

2、能观察记录。

3、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条件下的定性观察。

4、知道进行科学研究,先要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题目。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观察植物,激发学生参与科 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促进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更多常见动物的名称,在对动植物进行分类的过程中体会动物 分类的标准;初步意识到要抓住动物的典型特征来认识动物。

2、在对动物进行特征描述的过程中增加对动物的了解。

学习重点: 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征

学习难点: 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知道进行科学研 究,先要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题目

学习准备: 观察记录表、放大镜、动物卡片、相关动物的资料

学习时间: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导入

1、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 150 万种。

2、我们认识哪些动 物呢? l 学习新课

一、认识常见的动物

1、分小组交流自己知道的动物名字及其特征。

2、学生汇报。

3、把你知道的常见动物填写在书上记录表中合适的位置。

4、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填写理由(自己的分类标准)。

5、教师小结。

二、猜动物

1、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别人很快就能猜到结果?

2、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的特征,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3、合作游戏。教师准备动物卡片。出示后请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个说特 征一个猜动物名称合作游戏,在规定时间内哪一组猜的动物多。l 拓展延伸 指南车信箱公告:征集有关动物的谜语。

第二课时

学习导入 猜谜语活动。

学习新课 研究一种常见动物的特性

1、请每一小组选择一种合适的动物进行研究,并确定好研究的题目。

2、小组交流确定研究选题。

3、学生汇报,教师对选题的确定进行指导。

4、分小组进行研究,并把研究结果写下来。

5、学生汇报,互相交流。

6、教师小结。l 拓展延伸 出示指南车信箱,学生探讨:蚯蚓会唱歌,这是真的吗?古人的这种 结论可信吗?

板书设计: 2 常见的动物

一、认识常见的动物

二、猜动物

三、研究一种常见动物的特性

学习后记:

第三单元土 壤 1 本地的土壤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采集土样。

2、能够采用不同的方法观察土壤。

3、能够用自己设计的方式分离土壤里的物质,并填写实验记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验观察土壤的乐趣。

2、意识到保护土壤要从小事做起,能将研究后的土壤及其中的动植物放回 原处。

(三)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土壤的概念。

2、知道本地土壤的组成。

学习重点: 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学习难点: 了解土壤的成分

学习准备: 小铁铲、塑料袋、标签、笔、记录纸、托盘、报纸、筛子、水、烧杯、棒

学习时间: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导入 提问:有谁知道土壤是什么吗? 理解土壤的概念

学习新课

一、认识土壤

1、哪些地方有土壤呢?

2、土壤和植物、动物、人类有些什么关系呢?

二、采集土样

1、想去看看土壤吗?

2、教师宣布采集时的安全事项。

3、学习生做土壤标本的方法(18 页)

玻璃

4、带工具采集土样

三、活动总结

四、课后准备 将土壤样本交给老师保存。

第二课时

学习导入 提问:我们采集来的土壤,你想知道些什么?有些什么问题?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要靠大家认真地、仔细地观察

学习新课

(一)观察土壤成分

1、你已经知道土壤里有哪些东西?

2、你是用什么观察方法发现的?

3、讨论: 我们还可以用些什么方法观察土壤?

4、用自己的方法观察土壤。

5、汇报观察结果。

(二)设计方法分离土壤

1、讨论: 你怎样把土壤中看到的物体分离开来?

2、汇报分离方法。

3、分组按照自己的方法分离土壤。

4、学生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自己的发现。

(三)教师小结

(四)拓展应用

1、整理器材

2、留心观察不同的土壤。

板书设计: 1 本地的土壤

(一)观察土壤成分:土壤里有小石子、泥土、沙、腐烂物、(二)设计方法分离土壤:沉淀法、筛选法、挑拣法

学习后记:土壤的种类

水等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会做土壤鉴别类型的实验。

2、能够开展小调查活动,了解本地土壤类型。

3、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关注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2、乐于用所学科学知识、技能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

2、理解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的土壤里。

学习重点:

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

2、引起对家乡的关注。

3、通过中长期观察培养学生的坚持性。

学习难点: 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学习准备: 上节课所采土壤、笔、记录纸、种子、花盆、不同类型的土壤

学习时间: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导入 通过你们的观察,所有的土壤都相同吗?

学习新课

(一)认识土壤的类型

1、土壤的类型是根据砂和黏土的含量来划分的。

2、开书 21 页自行了解。

(二)鉴别土壤

1、讨论: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土壤中砂和黏土的含量?

2、学生汇报。

3、教师补充“手捏法”。

4、学生分组对上节课采来的土壤进行鉴别。

5、学生填写实验记录。拓展延伸 小调查

1、了解本地的土壤类型。

2、了解本地的土壤适合种哪些植物。

第二课时

学习导入 大家的小调查进行得如何?

学习新课

(一)科学调查讨论会

1、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进行调查的,有什么结果?

2、学生汇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3、教师宣布调查结论。

(二)研究不同的植物生活在不同的土壤里

1、了解仙人球、花生适合生长在什么类型的土壤里。

2、猜一猜,同一种植物生长在不同类型的土壤里会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 影响吗?

3、教会学生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对比实验)

4、学生动手实验。

5、嘱咐学生做一个有科学精神的有心人,坚持给豆子浇水、记得每天察。拓展活动

1、学生自己阅读了解无土栽培技术的知识。

2、教师补充说明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2 土壤的种类 砂质土:含砂较多。颗粒大,渗水快,保水性差,透气性好 黏质土:含黏土较多。颗粒小,渗水慢,保水性好,透气性差 壤土: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颗粒居中,渗水居中,保水性居中,透气 性居中

学习后记: 土壤的保护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会推测土壤遭受破坏的严重后果。

2、能够参与保护土壤的活动。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保护土壤的方法。

学习重点: 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能主动参与到保护土壤的行动中去

学习难点: 能设计保护土壤的活动

学习准备: 图片资料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但是人类却在破坏它。

学习新课

(一)了解土壤被破坏的方式

1、出示人们破坏土壤的图片资料。

2、这样做为什么破坏了土壤?

3、列举本地土壤被破坏的情形。

4、破坏本地土壤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5、生开展讨论:这样下去我们的大地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二)保护土壤

1、开书 26 页,讨论这些做法是否正确。

2、你能想到一些什么办法来保护土壤?

3、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保护土壤? ? 拓展延伸

1、角色扮演(土壤的申诉)、小实验(埋垃圾)

2、校外宣传

3、土壤改良

板书设计: 3 土壤的保护

(一)了解土壤被破坏的方式

(二)保护土壤

学习后记:

第四单元

奇妙的水 1 认识水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获取证据,能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描述对一定量的水的形状变 化的观察结果。

2、能设计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方案,并实施。能对各组实施的方案及效 果进行评价,在了解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易操作性、简便性的基础上,评出 1~2 个最优方案。

3、学会使用量筒进行测量。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1、尊重证据,用证据来说明问题。

2、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在设计方案时,能积极思考,方案严 密、可行。

(三)科学知识目标: 认识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学习重点: 认识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学习难点: 能设计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方案,并实施。

学习准备: 水、烧杯、量杯、漏斗、水槽、量筒、瓶子、不同形状的其他容器若干、尺、调匙、滴管等。

学习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导入

一、阅读单元页,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二、提问:关于水,我们有哪些认识?有哪些问题?

学习新课

一、拿出清水、杯瓶等各种容器。

二、试猜想:将水倒入这些容器中,水的形状会是什么样子?

三、学生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四、交流汇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容器内水的形状。拓展延伸 你能画出容器里水的形状吗?

第二课时

学习导入

学习新课

一、提出猜想。

1、出示三瓶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水。

2、谁的肚子里装的水最多呢?(学生回答)

3、教师统计学生所持观点情况。

二、实验验证。

1、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根据现有材料选择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4、办法可行吗?这需要咱们亲自动手试一试。

学习过程: 温馨提示: 1)你们小组准备使用哪种实验方法?需要什么材料呢? 2)小组内的同学怎样分工?

5、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6、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三、反思猜想。通过刚才的猜想和动手实验来验证,说说你有什么想法呢?

四、认识量筒。

1、为了精确地测量水的多少,我向大家推荐一个专门用来测量水的仪 器——量筒,它是测量液体多少的仪器之一。

2、小组观察量筒,认识“毫升”。

3、介绍量筒的使用方法。

4、比赛:教师说出多少毫升水,学生马上量出水。比一比,哪个小 组倒得快?

5、先估测,再用量筒测量一号瓶的水,并填写实验记录单。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有刻度的物体,可以来测量液体的体积呢?

板书设计: 1 认识水

一、关于水,我们有哪些认识?有哪些问题?

二、水的特点: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有一定的体积但没 有一定的形状

学习后记: 流动的水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材图示,小组分工合作制作小水轮模型。

2、对如何使小水轮转得快做出设想,并用实验证明。能找到两种以上的 办法使小水轮转得快。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积极思考,大胆设想。

2、注重实践,尊重事实。

3、能意识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都有有利和有害的一面,科学能帮助 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能帮助人们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力量,趋 利避害,甚至化害为利。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列举实例说明流水有力量。

2、能初步了解人类科学利用流水的历史。

学习重点: 小组分工合作制作小水轮模型。

学习难点: 对如何使小水轮转得快做出设想,并用实验证明。

学习准备: 红萝卜、小塑料片若干、铁丝支架、水槽、烧杯或可乐瓶、与流水有关 的图片和声像资料等

学习时间: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导入

一、阅读指南车信箱,介绍古时水磨及这一技术发明给人类带来的好 处和它创造的价值。

二、提问:水磨是怎样利用水力的?

学习新课 自制小水轮。

1、教师出示一个小水轮范例。

2、介绍制作小水轮的材料及基本制作方法。

3、学生动手制作。

4、简单测试后展示自己的作品,交流制作经验。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16 课后做出更多的各具特色、新奇有趣 的水水轮。

第二课时

学习导入

一、展示学生课后制作的作品。

二、让小水轮转起来,想想,怎样才能使小水轮转得更快呢?

学习新课

一、研究讨论。

1、小组讨论:小水轮转得快的条件和原因有哪些?试做猜想。

2、汇报交流,互相补充。

二、实验探究。

1、提问:我们的小水轮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2、学生实验尝试,教师指导。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控制变量。

3、汇报交流。通过实验体验“流动的水有力量”和如何用好这种力量。拓展延伸

1、教师展示有关水利和水害的图片,让学生谈谈水力对人们的生产生 活有什么影响?

2、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利用水力,减少水力的危害?

板书设计: 2 流动的水

1、水磨是怎样利用水力的?

2、自制小水轮

3、流动的水有力量

学习后记:

溶解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2、经历简单的猜测,验证活动过程。

3、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并将科学探究中得到的发现用于生活中。

(三)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溶解现象。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学习重点: 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学习难点: 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

学习准备: 水、烧杯、搅拌棒、粗盐、糖块、高锰酸钾、红糖、沙子、石子、粉笔、肥皂、洗衣粉、橡皮、面粉等

学习时间: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导入

一、教师出示一杯清盐水。提问:透明的水中能“藏”东西吗?(学生回答)

二、请几个学生尝杯中的水。提问:水中藏没藏东西,“藏”的是什么?

学习新课

一、观察实验:盐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1、教师出示实验的器材:水、烧杯、搅拌棒、粗盐。

2、指导学生认识实验的器材,并教给学生正确的搅拌方法。

3、提出观察实验的要求: 1)按照“没有放入水中时”、“刚放入水中时”、“搅拌一会儿”、“搅拌较 长时间后”的观察顺序进行细致的观察。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填写观察记录表。(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3)安全提示:实验的液体不能随便尝,这样很危险。只有经过老师确 定无危险,且得到教师的允许才能尝。

4、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二、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2、认识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是:由大颗粒→小颗粒→微粒→“化”在水 中。

三、对比实验。

1、观察沙子和高锰酸钾放入水中的情况。

2、理解溶解的科学含义:溶解就是像盐这样,在水中慢慢消失、慢慢 溶化的现象。

3、使学生知道:有的物质在水中容易溶解,有的物质在水中不容易 溶解。拓展延伸

1、你还有什么问题?

2、归纳问题,引导感兴趣的学生课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第二课时

学习导入 学生汇报交流上节课后深入研究的情况。

学习新课

一、提出猜想。

1、学生拿出准备的材料:石子、红糖、粉笔、肥皂、洗衣粉、橡皮。(允许学生补充其它的材料)

2、学生预测这些材料放入水中后将如何变化,并说出预测的根据。

二、观察实验:其他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实验过程中细心观察,并且做好实验记录。(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2)实验完毕整理观察结果,得出哪些材料容易溶解、哪些材料不容易 溶解的结论。

2、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三、汇报交流。拓展延伸

1、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溶解现象?

2、怎样使糖块溶解得快?把自己的方法与同学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 更好。

板书设计: 表一: 没放入水中时 刚放入水中时 搅拌一会儿 搅拌较长时间后 盐粒的样 子 表二: 石子 红糖 粉笔 肥皂 洗衣粉 橡皮 溶解 没有溶解 学习后记浮与沉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2、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3、能设计实验证实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4、能找出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集思广益”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 19 最好的结果。

(三)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学习重点: 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学习难点: 能设计实验证实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能找出改变物体浮沉 状态的方法。

学习准备:平衡尺、绳、橡皮筋、测力计、水槽、铁块、木块、塑料块、卵石、橡 皮泥、气球、吸管、蜡烛、牙膏皮、橡皮、可乐瓶、有盖和无盖的小玻 璃瓶、肥皂、萝卜、马铃薯、锡箔纸、海绵、棉线等

学习时间: 三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导入

一、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生活经验:物体在水中有的浮,有的沉。同学 们回忆一下,举例说说。

二、提问:试预测,我们将所带材料放入水中,哪些会下沉,哪些会 上浮?并说出预测的依据。

学习新课

一、观察实验:材料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

1、我们来用实验验证预测是否正确。

2、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做好实验记录。浮在水面上的物体 沉入水中的物体 2)实验时,放入水中的物体,应轻拿轻放,防止水溅出。

2、学生准备实验材料。

3、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二、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2、检查原来预测的依据是否正确,现在有什么发现。拓展延伸 你对物体的浮与沉还有哪些疑问?课后可以查阅这方面的资料。

第二课时

学习导入 是什么力量使这些物体浮在水上面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这个问 题。学习新课 学生动手实验,感知浮力。

1、教师说明实验方法,提出探究问题:将空可乐瓶放入水中,它浮在 水面上。用手缓慢将可乐瓶向水中压,有什么感觉?

2、学生动手实验。

3、汇报交流实验感受,得出科学结论。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的作用。

4、提问:水对浮在它上面的物体有浮力,那么水对下沉的物体是否也 有浮力呢?

5、学生提出猜测。

6、学生进行实验验证。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准备好半桶水,将 2~3 千克的卵石装入网丝袋 中。每位同学认真体验 1~2 次,提牢网丝袋,慢提慢放,注意安全。另 外,让装卵石的网丝袋浸入水中时,不要触及桶底或桶壁。2)学生预测:用手提着装了卵石的网丝袋放入水中,感觉会变重还是 变轻。3)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7、学生汇报交流。拓展延伸 你还有哪些方法来对此进行验证?

第三课时

学习导入 教师演示沉船实验。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沉船打捞上来呢?

学习新课

一、探究实验:怎样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呢?(实验前,教师为每组准备两种不同的材料)

1、分组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并做好记录。

2、分组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

3、学生汇报交流。

二、打捞“沉船”。

1、学生分组设计打捞方案。

2、分组实验,教师及时指导。

3、汇报交流。拓展延伸

1、打捞“沉船”,还有没有其它新的办法呢?

2、课后,我们可通过上网、上图书馆或新华书店、访谈等途径收集信 息,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打捞沉船的方法。

板书设计: 4 浮与沉

一、预测:材料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 思考:为什么物体能浮在水面上? 物体在水中会受 到水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的作用。

二、汇报交流 三.打捞沉船

学习后记: 地球上的水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查阅资料,了解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和分布。

2、能用图表形式表示地球上咸、淡水分配比例信息。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和与水有关的自然景观。

2、意识到水对于生命的意义,认识到水的无比珍贵。

3、将“珍惜每一滴水”化为学生每天的实际行动,养成节约用水、一水多 用的好习惯。

(三)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和分布。

2、知道生命离不开水。

3、了解自然界淡水资源的缺乏。

学习重点: 意识到水对于生命的意义,认识到水的无比珍贵

学习难点: 知道生命离不开水

学习准备: CAI 课件、榨汁设备、蔬菜、水果、彩笔等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导入 提问:我们周围哪里有水?冰和雪是不是水? 水还有哪些状态?地球上还有哪些地方有水?

学习新课

一、多媒体播放课件。地球上的水的形态和分布有关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自然 水域和风景,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水资源信息等。)

二、感受生命体内也存在水。榨水果或蔬菜汁活动。

三、生命离不开水。

1、学生举出人类和动植物都离不开水的事例。

2、假如没有水,我们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

3、将自己的观点写或画在纸上。

4、对比认识:生命离不开水。我们要节约用水。

四、珍惜每一滴水

1、要求学生用彩色笔将咸水、淡水、可利用的淡水分别占有的份数在 教材上的方格坐标图上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让学生感受水资源的 缺乏,要节约用水。)

2、提问: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现象?关于节约用水我们应该怎样做? 你有哪些建议?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拓展延伸 课后可将自己好的建议写成书面报告,寄给水资源管理局。

板书设计:5 地球上的水 一. 地球上水的分布 二. 生命体内也有水,生命离不开水 三. 珍惜每一滴水

学习后记:

第五单元

空气 1 周围的空气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借助其他物体直接观察空气,在观察空气的存在。

2、能运用多种感官对空气进行观察,并能描述空气的形态特点。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做出猜想,并能检验猜 想是否正确。

2、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探究欲,并愿意 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三)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2、知道空气没有固定的形态。

3、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找空气”,用各种感官观察空气,证明空气存在于 我们的周围,并用语言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空气

学习难点: 设计简单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学习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透明塑料袋、扇子、气球、海绵、粉笔、橡皮泥、碎砖 块、小卵石、水槽、矿泉水瓶、塑料吸管、大烧杯、锥子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谜语引入“围着我的身,无色又无形” 学习新课

(一)找空气

1、你能看见空气吗?请你们利用手上的材料想办法 把空气找出来。①用塑料袋找空气 ②用扇子、气球找空气 ③说说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观察空气。④观察空气。

2、土块、粉笔、石头、橡皮泥、海绵里有空气吗? ①猜一猜 ②动手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3、你观察到的空气是什么样的?。

(二)吹气球

1、按书上的方法把气球装在矿泉水瓶中。

2、吹一吹,试着把气球吹大。

3、为什么吹不大,猜一猜。

4、用什么方法可以把气球吹大,试一试,为什么?

5、怎样才能让我们看到空气跑出去了?再试一试。

6、说说你的发现。拓展 留心观察生活中与空气有关的现象

板书设计: 1.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2 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3 空气要占据空间。

学习后记: 流动的空气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自制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2、能运用多种感官对流动的空气进行观察。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制作纸风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的习惯。

2、学习用尝试的方法来探究热空气的流动,初步培养学生百折不饶的科 学态度。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空气能够流动。

2、知道热空气会上升。

3、知道风是流动的空气形成的。

4、了解风力的作用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制作、体验、实验来研究空气流动,认识空气能够流动,知道热空气会上升。

学习难点: 制作纸风车

学习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边长 5 厘米的正方形、圆规、图钉、竹筷、剪刀、蜡烛、火柴、电风扇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玩过纸风车吗?这节课我们利用纸风车来研究空气的流动。

学习新课

(一)制作纸风车

1、开书 44 页看图学习纸风车的制作。

2、老师学习生制作。强调剪刀的使用安全。

3、分组制作。

4、相互评价制作的纸风车。

(二)旋转的纸风车

1、根据你的经验使纸风车转起来。

2、说说你用的什么方法。鼓励用更多的方法。

3、想一想,是什么推动纸风车旋转的?

4、怎样使纸风车旋转得更快?

(三)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1、讨论:将纸风车靠近点燃的蜡烛,它会转动吗?

2、有几个可以放的位置,猜想在各个位置时可能发生的现象。

3、分组动手实验让纸风车转动。注意别将纸风车点燃。

4、讨论交流: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拓展 介绍走马灯、孔明灯

板书设计: 1.热空气轻,冷空气重. 2.空气的流动形成风.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形成的。热地方的 空气向上升,冷地方的空气就会流过来补充,从而形成风(冷到热)。3.风有力量.

学习后记:

虽然学生很有兴趣,但制作的风车五花八门,旋转效果大都不好.有少数 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按书上的介绍做出了风车.做风车的要点是几片可以旋 转的叶子要用粘贴纸先粘在一起,然后再钉上图钉,插在筷子上.最好选 用一次性筷子,用图钉很容易摁进去.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要在爸 爸妈妈的协助下摁图钉。因为连我自己做风车时也被图钉弄伤了手。

学习后记:

压缩空气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指导学生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 能力。

2、学习用自己的实验结论来解释某些现象,体验“科学结论可以通过重复 实验来验证”这一重要的科学本质和特征。

3、培养学生通过实践,自己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科学的初步办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成功与喜悦,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 的作用,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应用所学知识的热情。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空气有可以被压缩的性质。

2、认识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

3、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

4、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重点: 认识空气有可以被压缩的性质、认识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知道压缩空气 有弹性、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学习难点: 通过“挤压空气”的实验来认识: 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特征 学习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篮球一个、打气筒一支 分组实验材料:甘油注射器一只、橡皮擦一块、硬吸管四只、牙签四只、橘子皮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演示实验引入 :“ 给篮球充气” 解释这种现象。

学习新课:

(一)挤压空气

1、介绍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

2、预测会发生什么现象。

3、提示操作注意事项,分组实验。

4、填写实验记录表。

5、交流实验结论,再次解释:给篮球充气这一 实验现象。

(二)制作空气枪

1、演示教师制作的空气枪,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教师讲解制作方法进行安全教育。

3、分组制作实验,分析子弹是怎样射出去的。

(三)压缩空气的应用

1、学生说生活中的例子。

2、看插图补充说明。拓展 留心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压缩空气。

板书设计:

1、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

2、空气能被压缩。

3、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学习后记: 空气中的灰尘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空气中的灰尘,初步学会在对比研 究中控制变量的方法。

2、培养学生根据已有经验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相似现象做出判断的能 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的研究,引起学生对空气环境的关注,使他们认识到保护空 气环境的洁净自己应该怎样做。

2、在研究空气中的灰尘的实验中,培养学生乐于、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 精神,体会合作的成功与喜悦。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空气中有灰尘,知道不同的环境里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不同。

2、知道吸入过多的灰尘会危害人体的健康。

3、知道减少空气中灰尘的办法。

学习重点: 研究不同地点空气中的灰尘

学习难点: 会应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来对类似的现象做出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学习准备: 幻灯机一台、宽胶带一捆、小方凳 5 条

学习时间: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导入 每天来到学校都会发现桌子上布满灰尘,猜猜这些灰尘 从哪里来的?

学习新课

(一)光柱中的发现

1、我们现在怎么没有看到空气中有灰尘呢?你在哪里 看见过空气中的灰尘?

2、你能想办法让同学们看见空气里的灰尘吗?试一试。

3、学生分组观察、记录。

4、你还有哪些办法可以找到空气中的灰尘?

(二)研究不同地点空气中的灰尘

1、空气中的灰尘会一样多吗?

2、猜测学校哪些地方的灰尘会多,哪里会少?

3、讨论:怎样才能知道那里的灰尘有多少?设计出一个实验方案。

4、汇报方案,教师指导完善。

5、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汇报实验记录

1、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2、总结室外研究活动,得出学校各个地点的灰尘含量。

(二)比较不同环境下灰尘的多少

1、观看插图。

2、比较判断,分析灰尘多少的原因。

3、了解灰尘对人体的危害。

(三)判断图中的对错

1、观察图片。

2、判断并说明原因。

3、说说你平时是怎样做的。课后拓展 连续一周收集讲台上的粉笔灰,看看有多少?发表你的 看 法,要 使 它 减 少 我 们 该 如 何 做?

板书设计:

1、空气是不纯净的,里面含有尘埃和其他杂质。

2、空气污染越严重的地方,空气中所含的杂质越多。

3、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持空气的洁净。

学习后记:

第六单元 各种各样的材料 形形色色的材料

学习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分析制作物体的材料类型并做记录。

2、把不同的物体按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2、意识到有些材料的不可再生性,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情感和 态度。

(三)科学知识目标:

1、建立“材料”的概念。

2、知道可以把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学习重点: 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分析制作物体的材料类型并做记录。

学习难点: 把不同的物体按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

学习准备: 教师:观察记录表、橡胶、陶瓷、塑料、丝绸的历史资料。学生:每人自带玩具及各种日常生活用品。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学习导入 同学们,咱们身边的物体都是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的。l 学习新课

一、它是用什么做的

1、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或你带来的物品,它们各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

2、学生分组活动,指名回答。

3、把这些物体按不同的材料分一分类。

4、学生分组讨论,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5、交流汇报。

6、小结:我们生活中的物品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的,我们的生活离 不开材料。

二、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1、观察棉花和石油这两种物体的材料来源:棉布来自棉花,塑料来自煤 和石油。

2、体会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区别。人们把像棉花这样,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叫做天然材料;像塑料这样,由人类合成制造的材料叫做人造材料。

3、说说你知道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l 拓展延伸 你对材料还有哪些问题?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尝试着解决问题,了解有关材料的更多知识。板书设计及

学习后记: 1 形形色色的材料

1、你知道哪些材料?塑料、玻璃、木材、橡胶、棉花

2、材料的分类:天然材料 人造材料 对于简单的特征明显的材料,学生分类很清楚,但有些不熟悉的学生就不 能准确判断了,很多学生把材料和物品混为一谈。

学习后记: 我们的衣服

学习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调查身边常见服装材料的种类。

2、能够运用多感官和工具探究服装材料的特点。

3、初步尝试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检测不同材料的特点。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感受到与人合作学习的乐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的服装材料,如棉、丝、毛、尼龙等。

2、知道服装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学习重点: 能调查身边常见服装材料的种类。

学习难点: 能够运用多感官和工具探究服装材料的特点。

学习准备: 教师:关于服装材料发展历史的资料,丝绸、棉布、尼龙布、毛料四种同 样大小的服装材料,钩码、一次性杯、温度计、热水、放大镜、镊子。学生:各式服装、手电筒、砂纸、剪刀、木块。

学习时间: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导入

1、P54 观察五幅不同时期服装的图片。说说各个时期服装的材料。

2、随着科技的发展,服装是变化的,制作服装的材料越来越丰富。

学习新课

一、调查了解服装衣料的材料组成。

1、拿出所带来的服装,查阅服装的标签说明。

2、分组填写调查记录表。

3、交流汇报。

4、请同学们说说:使用不同的材料织成的面料有什么好处?多种材料混 合使用是否可以扬长避短?

二、衣料的研究。

1、你想研究衣料的哪些特点?确定研究的问题。

2、分组讨论:对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需要的材料、讨 论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拓展延伸 课后,对小组的研究计划再做修改。

第二课时

学习导入

学习新课

一、衣料的研究。

1、交流汇报制定的实验计划。如: 实验一:将衣料蒙在手电筒上,用放大镜观察衣料的纹理。实验二:把砂纸固定在桌上。把衣料包在一个木块上,在砂纸上磨。研 究衣料的耐磨性。实验三:用四个同样大小的杯子装上同样多和同样热的水,同时用不同 的衣料包裹住。一定时间后,同时测量四杯水的温度。研究衣料的保暖 性。

2、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并做好实验记录。

3、交流汇报。

4、小结。

二、选择衣料设计服装。我们从事不同类型的工作、参加不同的活动通常需要穿上不同衣料制成 的衣服。观察 P57 图中不同的人穿的衣服各需要应用衣料的什么特点? l 拓展延伸 我设计的未来服装。长大了,你想做什么工作、参加什么活动?根据工 作或活动的需要,使用合适的衣料设计一种未来的服装。

板书设计: 2 我们的衣服

一、服装衣料的材料组成

二、衣料的研究:纹理、耐磨性、保暖性

三、设计的未来服装

学习后记:

学习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制定研究计划,再深入探究不同纸的各自特点。

2、能用简单器材做观察纸的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3、能模拟蔡伦造纸的过程造一张纸。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到为保护森林资源,我们要节约用纸。

2、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3、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三)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生活中常见纸的一般特点和用途。

学习重点: 知道生活中常见纸的一般特点和用途。

学习难点: 能制定研究计划,再深入探究不同纸的各自特点。

学习准备: 教师:镊子,放大镜,同样大小的牛皮纸、报纸、复印纸、餐巾纸每组各一 份,铁架台,钩码,大头针,双面胶,解剖盘,红水,蔡伦造纸的图片资料。学生:各种纸制品,收集废纸或其他造纸原料,搅拌棒,棉布或过滤网,毛 巾或旧报纸,一大堆书,胶水。

学习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导入 请同学们拿出所带的纸制品,进行展示。

学习新课

一、提出问题。

1、欣赏、观察大家所带来的纸制品。

2、说说纸有哪些类型、用途及纸制品的优点。

二、研究纸的相同特点。

1、这节课我们着重研究纸的相同特点。

2、同学们运用感官认真观察,桌上的这几张纸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3、还可以通过以下下两种方法观察纸。1)将纸片撕开,观察撕开的纸有什么相同的特点。2)把纸揉搓后展开,观察揉搓后的纸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注意:观察过程中要用放大镜,33 并把放大镜下纸纤维的样子画下来。

三、制定研究纸不同特点的研究计划。

1、关于纸,你有哪些问题?将它写下来。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选择吸水性和抗拉强度等特点进行板书。

3、每组选择一个想研究的问题,分组做好研究计划。纸的研究计划 第 组 研究的问题: 我们的猜想: 研究方法: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

4、布置分组带好材料。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学习导入

学习新课

一、制定研究计划。

1、交流汇报各组制定的研究计划,并做适当的评价。

2、各组修改完善研究计划。

二、实验探究。

1、交代实验的注意事项。

2、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并做好实验记录。

3、交流汇报。

4、总结。拓展延伸 说一说,生活中的纸制品分别应用了纸的什么特点?

第三课时

学习导入 请一位同学说说蔡伦造纸的方法。

学习新课

一、学习造纸的方法。

1、大家从蔡伦造纸的活动中,提炼出造纸的方法。选择树木、废纸等原料 把原料捶捣或搅拌成纸桨 把我们抄好的纸晒干

二、自己造一张纸。

1、学生分组合作生动手造一张纸。

2、展示所造纸的原品。

3、说一说,我们自己制造的纸有什么特点? l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2 我们的衣服 1.常见的服装材料有棉、丝、毛、尼龙等 2.调查我们自己

的衣服 3.衣料的研究

学习后记: 材料的应用

学习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利用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材料发展的历史。

2、知道物质有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

3、查找资料了解生活中处理可再生物质和不可再生物质的方法。

学习重点: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学习难点: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材料发展史、材料的回收和利用的图片或资料。学生:收集材料发展史、材料的回收和利用的图片或资料完 整。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学习导入 人类生产技术一次又一次的飞跃发展,材料的开发和利用起到了极其 重要的作用。

学习新课

一、阅读材料发展的历史。

1、学生阅读教材 P61 的史话材料。

2、教师做介绍、补充。

3、小结。

二、材料的回收利用。

1、请同学们阅读 P62 图片。你认为下图中谁做得对吗?谁做得不对?

2、如果人类无节制地使用自然界中的材料而不知道回收利用,你认为 会出现什么后果?

3、小结:地球上可供人们利用的材料大部分是有限的。我们要尽量使 用可再生的材料,节约资源。拓展延伸 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新型材料。

板书设计: 4 材料的应用 1. 材料是不断发展的. 2. 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要节约使用. 3. 材料的回收利用.

学习后记:

第七单元 我学习了观察

我学习了观察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回顾本学期经历的观察活动,对如何做好观察进行总结。

2、在学生对科学观察的认识逐步条理化的基础上,有效促进学生观察能力 的发展和提高。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反思,乐于与他人交流,能正确对待他人的意见。

2、意识到科学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三)科学知识目标: 对观察方法进行总结和掌握。

学习重点: 回顾本学期经历的观察活动,对如何做好观察进行总结。

学习难点: 在 学生对科学观察的认识逐步条理化的基础上,有效促进学生观察能 力的发展和提

学习准备: 大白纸、放大镜、实验记录资料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学习导入: 观察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几乎所有的科学研究 和过程都离不开观察,这一学期你经历了哪些观察活动?

(一)感官观察的总结

1、你们喜欢吃西瓜吗?你怎样才能选出一个又红又甜的 西瓜呢?

2、学生汇报。

3、总结用感官观察的方法,板书: 看 视觉 “形状”、“大小”、“颜色” 摸 触觉 “光滑程度”、闻 嗅觉 “气味” 尝 味觉 “味道” 听 听觉 “声音” 单个感觉器官只能判断事物某一

方面的特征,只有将所有的单个感觉结 合起来,才会形成对事物的综合感觉,这样的了解才更全面。

(二)运用工具观察的总结

1、我们曾在哪些课上用到了这些工具,它们对我们的观察活动有些什么 帮助?

2、你还知道哪些观察工具?可以用它们干什么?

(三)对观察对象进行处理的观察方法的总结 观察土壤时我们对土壤进行了哪些处理?说说这些方法的好处。

(四)思考与观察的总结

1、不断的思考,能让观察的发现更多,观察更深入。

2、有计划的观察使观察活动保持持续和有序。

3、坚持长期观察使我们了解事物发展的长期趋势,发现隐蔽的规律。学习板书:

学习后记: 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综合运用所学习的观察方法,以岩石等为主题内容展开相对自主 的研究。

2、能以合适的方式,比较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究,能积极参加岩石的观察研究。

2、爱思考,能在观察和研究中提出自己的发现和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了解岩石有不同的种类、特征,了解人类对岩石的运用。

学习重点: 岩石的观察研究

学习难点: 了解岩石有不同的种类、特征

学习准备: 放大镜、盐酸、铁钉、锤子、滴管、铜钥匙、小刀

学习时间: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导入 研究岩石

(一)提出问题,研究问题

1、关于岩石你想研究哪些问题?小组讨论。

2、集中汇报,教师板书。

3、在教师指导下对问题进行选择。

(二)制定观察研究计划

1、出示 66 页研究计划样本。

2、学生了解研究计划的制定方法。

3、小组讨论选定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

4、教师抽查研究计划,全班指正。

(三)收集岩石

1、课堂收集。

2、课外收集。

第二课时

学习导入 观察研究岩石

1、拿出采集来的岩石标本。

2、检查研究计划,完善研究计划。

3、分工合作,观察岩石。整理记录,展示成果

1、整理记录。

2、全班交流汇报研究成果。

3、选择好的张贴展示。拓展活动

1、小组之间展开互评。

2、教师总结评价。板书设计及

苏教版科学三上《纸》教学反思 篇5

反思者

杨 升

多媒体的使用大大为我节省了时间和空间缩短时间和空间,譬如说各类纸质之物品的搜集和呈现是很困难的,但用课件展示同样能达到预期效果,还省时高效。还譬如实验步骤的呈现,我用了课件,图文并茂,学生一目了然,教师节约了课堂板书时间。课件呈现纸的发展史以及造纸过程,更是打破时空的限制,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印象。

本课涉及到了四个需要孩子们动手实验的环节。我想:如何使实验简单、高效?有效的利用时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对教师实验活动的控制。对活动的控制又是建立在教师的引领是否有效,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是否简洁、高效上的。我首先把书上展示的孩子们自己动手准备报纸条的环节精简掉,由我动手为孩子们准备报纸条,我认为这样可以保证教具的规格统一,保证实验顺利的进行。如果你让三年级的孩子自己动手来裁报纸条,第一他有可能出现不安全的事故,或者裁的报纸条达不到实验的要求。其他三个实验比较简单,我放手让孩子自己做,放大镜和滴管的使用已经不止一次了,可以说轻车熟路了,我只是强调了一下快速给指定的四种纸上滴上相同的一滴红墨水,意在暗示他们控制变量。而且我开出的实验是12组,四个人同时实验,然后交换做,可以是实验动手操作率达到百分之百,也就是科学教育面向了全体,关注到了每个孩子的成长。

在课件准备上我为了体现科学课的条理性。我还把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用课件展示出来。每一步该做什么孩子们一目了然,我也一目了然,使整堂课井然有序的进行。

教材中只提到提到造纸需要砍伐大树,我将“造纸还需要排放大量污水也,对水体的污染也非常大”的内容也带进了课堂,让学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节约用纸不仅保护大树,也保护空气和水资源,乃至保护我们的整个生存环境。

本节课中我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在学生汇报实验情况时,我没有让所有的组都汇报,只是汇报了几组后,进行了统计,哪些组和汇报的组相同哪些不相同,这样学生交流的权利打折了。

其次,在汇报放大镜下看到的景象,学生不会表达,我给的帮助太早了,以至于学生没有别的描述语言,都和我说的一样:许多小毛毛,就是木质纤维。

然后,就是节约用纸方面应该展开一些交流,一能展开彻底的环保教育,二则训练学生的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当然需要教学环节再紧凑些挤时间了。

最后,虽然首次接触对比试验,对变量控制故意淡化一些的,但也太淡化了,回过头来想想,作为新知识还是应该稍作强调一些,控制好难度就醒了。典型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纸》教学反思

执教、反思者

杨 升

上一篇:大班美术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丰富多彩的贺卡》下一篇:我第一次参加比赛小学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