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阅读答案(节选)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白杨礼赞阅读答案(节选)(共11篇)

白杨礼赞阅读答案(节选) 篇1

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感觉没啥特别的,可当我继续看下去的时候感觉它是那么的美丽、勇敢、坚强。

它没有美丽的外表,但它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这是多么倔强的一种树呀!哪怕只有碗来粗细,它也是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饶,对抗着西北风。

它伟岸、正直、质朴、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种的伟丈夫!

看完了这篇文章,我觉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和白杨树一样坚强,不要轻易屈服。

《白杨制礼赞》中心思想:

白杨礼赞阅读答案(节选) 篇2

其实, 青桐是乡村最为稀少的树之一。 我很少看到乡村里有成群的青桐。 大多是一棵, 突兀地站在村头。 多的时候, 也无非两三棵。 这种独立的树, 或许正应该独立着。 它在月光里, 高大挺拔, 莞尔修正。 月光清亮, 青桐清净, 月光和青桐的身影交织着, 就很能让人想起乡村上那些一直留着的灵魂了———他们也大都在乡村的月光里立着, 瞩望着乡村。

我一直想:青桐是被露水浇灌的。 它在春天长出宽大的叶片。 露水在朝阳之中, 从叶片的中间向边缘滑落。 而到了秋天, 它的叶子开始飘散, 那些露水, 从青桐的树尖, 从青桐的皮肤上, 一点点地渗透进去。 设若没有露水, 世上是难得有如此清洁的树的。 它清洁得让人只可在月光里远远地看它, 远远地, 有如神明。

乡村上所称“桐”的树有多种。 世人常说的那种凤凰止于其上的, 就是青桐。 古往今来, 不少人为青桐写过诗词。 比如“桐花万里丹山路, 雏凤清于老凤声”, 这真是好诗, 李商隐总让人动情。 温庭筠有“梧桐树, 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 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 李煜有“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如此, 青桐还寄托着相思与离愁了。 我喜欢武侠小说, 少年时期读《书剑恩仇录》, “霍青桐”这名字真的好, 有种遗世独立的美。 就喜欢这个驰骋在大漠里的女子, 既为她的惊世骇俗而震慑, 也为她的深情大义而折服, 恰像青桐树, 要么, 在挺拔中撑出一伞青翠, 要么, 只向着月光独立着光净的树干。

真正的桐, 就是青桐。独立着, 如有灵魂般的孤傲;又常以不蔓不枝的形象示人, 因此便如剑一般, 常被藏于自然的箧中。 即使有花, 也是细碎而深秀的;即使有果, 也是高远而内敛的。 青桐既成了乡村上那些读书人的观照, 又是普通的农家子弟的念想。 青桐在月光里, 在秋雨里, 在夕阳里, 在吹吹打打的唱诗声里, 都是不卑不亢, 都是直指苍天, 了然生死。

青桐的实用之处至今想来也无非三样:古人用来制琴, 制上好之琴———那一定有种幽静之况味。 第二种用处是皮可用来制绳。 将新鲜的青桐皮置于水中, 浸泡半月, 捞起, 晾干, 便形成极有韧性的粗纤维。 以之制绳, 拉力大, 且经久不折, 为人所喜欢。 第三种用处便是它的籽实, 可炒食, 也可榨油。 只是现在, 乡村上的青桐也少了。 制琴已成绝唱, 制绳亦已不必, 炒食桐子更已遥远。

我第一次知道青桐, 便是老家村头高岗上那树在月光里的模样, 独立着。我喜欢青桐光洁的皮肤, 喜欢从它的叶片上滑落的露水。 后来, 又开始喜欢它在月光里的清寂。 而我所移居的日益繁华的城市里, 有一日突然长出大片的青桐来。 我反复地看了几次, 觉得与乡村上的青桐有异。 至于异在什么地方, 也说不出来。 既然说不出来, 便不觉得它是青桐, 只是景观树罢了。 我喜欢的青桐, 它高大挺拔, 独立莞尔;它清净清幽, 如琴如梦;它孤寂嶙峋, 如骨如灵;它聚集着我乡村上祖先们的瞩望, 永远在月光里, 倾听……

(选自2014 年12 月15 日《人民日报》, 有删改)

鉴赏空间

何为“令”? 词之短小者曰令。 上述散文是一曲青桐的颂歌, 作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绘青桐、赞青桐, 相当于为青桐谱写了一首词 (小令) 。 我们可以将其与茅盾的《白杨礼赞》作比较阅读:《青桐令》中的青桐高大挺拔, 独立莞尔, 清净清幽, 孤寂嶙峋, 高远内敛, 有实用价值;《白杨礼赞》中的白杨则力争上游、坚强不屈 (不折不挠) 。 上文作者洪放借写乡村青桐树, 赞美了“乡村上那些一直留着的灵魂”; 而茅盾则借写白杨树赞美了北方军民, 歌颂了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细细品读, 你一定会加深对“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

读有所思

白杨礼赞阅读题答案一课一练 篇3

一、基础训练

1.《白杨礼赞》作者 ,原名 ,“礼赞”的意思 。

2.根据下列词语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若不是(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

⑵无边无垠,(平坦得像磨刀石),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

⑶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不(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

⑷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驰骋,冲杀突击),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

3.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汽车在望不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一条黄绿错综的大毡子。(比喻)

B、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着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只觉得它是树?(反问)

C、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拟人)

D、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面对它们,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比喻,设问)

4.填空:

作者采用 的手法,托物言志,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 ,歌颂他们 的精神。

5.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请从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气质三个方面具体说说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不平凡”:

外部形态“不平凡”:

内在气质“不平凡”:

6.请你对下面句子中划线部分作简短的说明。

⑴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

“另一种味儿”指:

⑵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极强的生命力”指:

7、象征产生于联想,看到白杨树,作者联想到北方的农民,看到下面的事物,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呢?请任选以下两个事物加以说明。

⑴小草:

⑵帆:

⑶粉笔:

⑷放风筝的线:

二、同步解读

⑴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珠,一珠,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

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⑶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达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⑷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⑸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珠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⑹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⑺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8.第一段为什么不直接写白杨树,而是把突出点放在“我”的情绪转变上?

9.第三段对白杨树的描写,请分析其描写的角度和中心。

10.第五段可分为两个层次,请按下面的划分概括内容:

第一层:

第二层:

11.第五段第一层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举例说明。

12.第五段第二层,文章用了四个反问句,其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加深的?

13.说说反问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14.第六段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15.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作用是( )

A、用贵族化的楠木反衬白杨的平凡而伟大。

B、用平凡而伟大的白杨树反衬楠木贵族化的丑态。

C、抒发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的愤恨鄙弃之情。

D、抒发对楠木自居高贵的批判之情。

16.联系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请指出结尾与开头的关系和表达作用。

赤脚礼赞阅读答案 篇4

9.细节描写。妈妈挽起的裤管,裤管上面沾着的泥点,都说明她已在稻田里赤脚忙了一大清早,突出妈妈的勤劳。(3分)

10.“抠进”这一动词,以及将“脚趾”比作“铁锚”的比喻都准确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母劳动的艰辛,突出了他们勤劳、坚韧的性格特征。(3分)

11.不矛盾。第四段突出赤脚让孩子们更亲密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自由的快乐。第五段突出艰难环境里孩子成长的不易。这两段意在表现在艰难岁月里,孩子成长的快乐与艰辛。(4分)

白杨树的阅读答案 篇5

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对抗着西北风。

②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③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在第①段文中的横线上填上空缺的词句。(2分)

2.第①段文字从等几方面描绘了白杨树,突出其不平凡。(2分)

3.选段文字是从两方面来突出白杨树是一种不平凡的树(2分)

4.为什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用原文回答)(4分)

5.第3段文字中划线部分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其作用是(3分)

6.作者借白杨树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叫托物言志,请合理想象,用一种事物作象征体,来象征清洁工,并说说理由。(3分)

参考答案:

1、(2分,每空0.5分)一律向上斜生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2、(2分,每空0.5分)干、枝、叶、皮

3、(2分,每空1分)外部形态、内在气质(精神风貌、精神品质)

4、(4分,每问2分)(1)因为“它没有婆挲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2)因为“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而且“坚强不屈与挺拔”。

5、(3分修辞1分,作用2分,)排比、反问,从外到内,逐层深入的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或“强调和深化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白杨礼赞 篇6

1、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

2、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讨论完成对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对5、6段的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教学重点:

1、掌握字词,简介作者、时代背景;

2、粗读课文,理清全文脉络;

3、重点讲读第二部分(第1,2自然段)。教学难点:

1、找出线索,理清结构。

2、白杨树形象和精神的不平凡中寄寓作者怎样的感情。教学手段: 多媒体图片

教学安排:熟悉课文,介绍背景,解决字词,理清结构,重点突破5、6段内容。课前预习作业: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礼赞白杨树的?

2、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用原文回答)

3、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4、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总特征?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抗日时期很多文人学者以笔当枪积极投身抗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茅盾写的《白杨礼赞》,看一看他在文中抒写了怎样的情怀。(板书课题)

一、本文体裁:叙事散文。(简单复习散文文体知识)

二、关于“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

三、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学生: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一九三八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一九四○年三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四、关于文体知识:

1、什么是象征手法?

象征:是要把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的一种写作方法。写法上对托意的物要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刻细致的评价,加以评论点明象征意义。

2、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1)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方法,是就语言来说的,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2)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都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大体都用在立意上,而拟人则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写的生动形象。

3)象征与比喻的借喻的相同点都是使事物形象化,但象征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要作细致地描写,而借喻式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无需描绘或刻画。

3、象征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主要有:

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五、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识的字的读音。

1、进行注音练习,给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注意: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毡子 主宰 倦怠 潜滋暗长 恹恹欲睡(yānyān)虬枝(qiú)旁逸斜出 婆娑(suō)秀颀(qí)

2、解词:见注释。

五、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一种感情(即解题)

2、找出文中抒情语句,学生在书中找到并做上记号 1、4、6、8、9几段中都有。

3、说说1、4、6几个自然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它们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正是它们使课文的线索清晰,结构严谨,将课文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助于强烈感情的抒发和主体的表达。

4、理出线索: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生长环境是平凡的,但外形和精神上的美是不平凡的)

5、理清思路:再读课文,指名几位朗读好的同学读课文。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黄土高原)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农民,哨兵,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进行.(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景美,形美,神美。

6、理情结构:学生作业后,教师点拨:以上的练习,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

指名读课文2、3段,思考问题:(讨论回答)

1、第2自然段主要写什么?西北高原的景色及感受。

2、怎么描写的?找出文中关键词句。(所见)

本小节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高原:“黄绿错综”写其色彩;“无边无垠”写其辽阔;“坦荡如砥”写其平坦。

3、作者感受如何?一是,雄壮、伟大,一是,倦怠、单调。

4、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呢?

1)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2)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的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欲扬先抑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

归纳写法特点:欲扬先抑,由面到点,正面烘托,反面衬托。

七、作业:

1、小结本课内容

2、预习题:熟读课文5--9段完成以下练习1)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总特征?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作者细致描写赞美白杨树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课文第7自然段用了哪些词语赞美白杨树?请用横线勾画出来。5)文中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白杨树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

6)文中连用四个反问句,其反问意思怎样逐步加深的?这组反问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作者写白杨树的外形美和精神美都运用哪些写作方法? 《白杨礼赞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象征手法。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体味情感和语言。

2、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教学重点:

1、分析5、7段内容,归纳托物抒情的写法。

2、学习托物抒情的手法;及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训练。教学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2、探究文中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图片

教学安排:复习本文线索,思路。重点突破第5、7段内容及写法,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背景,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我们先复习几个问题:

1、本文的线索:白杨树是不平凡的。

2、作者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3、描写西北高原运用那些写法?欲扬先抑,由面到点,正面烘托,反面衬托。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分析5--9自然段内容,理解白杨树象征意义,学习本文优美的句式以及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训练。一、一起学习5、6自然段; 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白杨树给你的总得体印象是什么?团结向上、努力向上。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白杨树的美?(外形、色彩、品格)

3、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杨树的外形美的?(干、枝、叶、皮)划出描写白杨树外形.特点和品格特征的词语?读一读

4、作者细致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反复赞美白杨树的目的是什么?

干,笔直

外形 枝,靠拢 旺盛,力争上游

叶,向上

皮,光泽 白杨树

描写,倔强挺立

刻画 精神 向上发展 坚强,有斗争精神

不折不挠

明确:作者从干、枝、叶、皮四方面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目的是突出树的正直,团结,进取,朴质,倔强,不折不挠,力争上游的精神。把白杨树拟人化了。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同学们思考归纳这两段的写法特点:由远及近,由下至上,由平视到仰视,由外在形象到内在品质。

二、学习第7、8自然段。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7、8自然段内容。要求:

1)学生画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说说前4句运用什么写法? 明确: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全面地赞美白杨树。

2、学生齐读5---8句,看主要运用那两种修辞手法?反问、排比

讨论:这四个句子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逐层加深的? ① 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

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由外向内,由树及人,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3)第8自然段有何作用?

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揭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4)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是怎样揭示出来的?

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哨兵,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种手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在前文铺垫的基础上,第7段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运用排比反问修辞由树及人,层层深入,揭示象征意义,第8段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揭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齐读在书上划下揭示象征意义的语句

三、读第9自然段

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楠木指哪些人?运用什么写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楠木”在文中象征诸如国民党反动派等。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愤慨、鄙弃之情。先抑后扬,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首尾呼应。再次赞美白杨树,深化主题,结束全文。

四、归纳本课重点写作手法:文章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先写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的美,再写外形的美,过渡到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的美,再联想到人的精神,由树及人,可见文章是借白杨树的形象,赞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表达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同时,作者把要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并对托意的物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刻细致的评价,加以评论点明象征意义,这又是第一节课给大家介绍的象征的写作手法。

试试看:下列形象可以象征什么?(可简单说,也可以说一段话,课下做为作业也可以写你想到的其他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叶、梅花、老黄牛、鹰、荷花、蜡烛、小草、翠竹、孔雀 例: 见附页。

五、在本文写法上我们有哪些收获?

写作手法: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对比衬托,欲扬先抑。描写景物:由点到面,由近及远,由下到上,由平视到仰视,由外在形象到内在品质。语言句式:多用修辞(排比、反问、比喻 拟人)语言优美,富有感情

六、学习运用:] 结合本文主要写作特点:学习句式及托物言志的写法,进行仿写练习。结合屏幕所给图片仿写一段话。仿写抒情句:

1)当你……难道……难道……难道…… 在茫茫的竹林(深林,雪原,高原…)走过,2)我赞美莲花(菊花,梅花,落叶……),就因为……不但……尤其…

3)让那些……人们去赞美……的牡丹,去鄙视这……的莲花。我要高声赞美莲花!

七、作业

1、运用象征手法,任选一幅图片。礼赞“落叶”或“梅花”等,在话题本上完成200字的片断。

白杨礼赞教案 篇7

朱效永

一、教学目标

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 “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为捍卫党、捍卫社会主义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同时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重点掌握文中的字与词。

①“垠、砥、恹、虬、娑、楠、欣”等字的读音与写法。

②掌握以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妙手偶得、锤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 睡、倔强、参天、不折不挠、伟岸、朴质、挺拔、宛然、纵横决荡、秀颀。

二、难点、重点分析

1.作者是怎样用直接抒情的句子把全文内容贯穿起来的?

分析:直接抒情,贯串全文。开头直接抒情:“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定 下全文歌颂、赞美的基调。紧接着描绘白杨树生长的黄土高原的壮阔背景,在此基础上直接 抒情:“那就是白杨树,„„”接下来作者对白杨树的外形作了细致的描绘,又直接抒发感情“这就是白杨树,„„”然后又对白杨树的内在美进行描绘,并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它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最后作者直接抒情把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推向高峰:“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作者是怎样以审美眼光来观察并表现“美”的?

分析:《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 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接下来文章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描绘了白杨树的“外形美”。它的干是笔直的,它的枝一 律向上,它的叶片片向上,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 的“内在美”,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继而揭示它的象征美:它不仅 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而且象征了我们民族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来“礼赞”白杨树的?

分析:以“礼赞”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

文章开宗明义,点出“我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就在于它的“不平凡”。接着通过介绍白杨树 的生长环境引出那“傲然地耸立”的白杨树,继而描述了白杨树的外部形象和内在气质,突 出了它“不平凡””的特点,并再三赞美它“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然后紧扣这“不平凡”展开联想和想象,由树及人,道出了它的象征意义,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最后,巧借桶木比,反衬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更以激昂的语调发出“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的呼声。自此照应开头,情感聚焦,中心突出,使本体(北方农民)和象征体(白杨树)都形象鲜明,令人感奋。全篇脉络清晰,一线串珠,层层推进。

4.本文是怎样巧妙的运用对比烘托的?

分析:开篇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西北高原,为下文引出白杨树设置了廓大的背景,渲染了粗扩、豪迈的气氛,并且抓住“黄与绿主宰着”这一特色,突出了“雄壮”、“伟大”,对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色泽起了正面烘托的作用。同时,又用“单调”、“恹恹欲睡”与 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起了反衬作用;在描述白杨树的外形和精神时,又反复用 “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与“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和“决不是平凡的树”相对比,突出

白杨树的美;紧接着就其外形用“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反喻先行一抑,转而用“它 是树中的伟丈夫”设喻一扬,对比映衬,形神兼美。文章结尾把白杨与楠木作比,怒斥国民 党反动派,高声赞美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显示了文章鲜明的爱憎感情和战斗风格。

5.本文勾勒出了几幅图?反映了什么?

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高原风景图、白杨远视图、白杨特定图、物人联想图(敌后抗战图),每一幅都有诗情画意,都能给人以情感激发和思想熏陶。而作者正是怀着崇敬的感情,热情奔放地对这一幅幅图画的“不平凡”给予赞美,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图美、文美情更美)。

6.这篇散文主要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 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 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

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在初一的时候,我们读过茅盾的一篇什么文章?(学生:《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

(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

(学生:茅盾已于1981年3月27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树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指导预习。

1.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做好填空练习,初步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3.划出课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句子。

(三)研习新课。

播完录音。挂出黑板(或打出幻灯)。学生课堂练习内容: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可运用工具书。)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恹恹欲睡(yān yān)虬枝(qú)

婆娑(suō)秀颀(qí)倔强(jiàng)

(把形声字“垠与银”,“砥与底”的形旁作比较。说说“倔强”的“强”的其他读音。)

2.填空: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8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

,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和反动势力,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口答:课文在1、4、6、8四个自然段中直抒胸臆,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教师点拨:填空练习反映了作者写作的基本思路和抒情线索,本文可分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把白杨树与楠木作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3.学习第一段。

问:开篇一句单独成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1)点明题旨。

(2)赞美的原因是“不平凡”,用“实在”来强调到底怎样的“不平凡”?下文便以此为线索,从不同方面展开描述。

4.学习第二段。

指名学生朗读第2~4自然段。

作者开头赞美白杨树后,却没有直接描写白杨树本身,笔锋一转,用亲切舒缓的语气,把读者带到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打出白杨、黄土高原的幻灯。)

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觉得黄土高原像“一条大毡子”。作者运用哪些词语,从哪些方面描写黄土高原景色?

黄绿错综:黄土——“伟大的自然力”。麦浪——“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色彩)

无边无垠:没有边际。(空间)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地形)一幅雄伟辽阔的黄土高原的风景画面“扑入”视野,人们的感觉是什么?

先是“雄壮”、“伟大”,由于汽车长时间地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奔驰,人们产生了“倦怠”、“单调”的感觉。就在这时,“猛抬眼”看到了“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白杨树,人们 精神为之一振,作者要歌颂的形象——白杨,奇迹般地出现了,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作者视野的角度有什么变化?

作者远看,由面收缩到点。从一排、三五株,到一株。

第4自然段点明那是白杨树,“那”和上文中“远远”呼应,是远指。

为什么说白杨树“极普通”而又“实在是不平凡”?

它极常见,极易生长,所以说它“极普通”;说它“实在是不平凡”,是因为在

“单调”的“恹恹欲睡”的情绪中,白杨树的出现出奇制胜,使人清醒,使人振奋。

描写高原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白杨树生长在辽阔广大的肥田沃土上,挺立在“雄壮”、“伟大”的背景中,扎根在温暖宽厚的土地母亲的怀抱里。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环境、背景与白杨协调一致,渲染了气氛、衬托了白杨。

5.学习第三段。

分析: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它

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含义?(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含义?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 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 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含义十分深刻。

板书: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方面,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待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板书:

总的性格倔强挺立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 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 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6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

(l)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 “伟丈夫”

(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采用什么手法?

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这是第一层次。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

(2)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思。第一句由树 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3)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口头表述加以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①要求句式变换正确。

陈述句:你不应该只觉得„„,你应该想到„„,你也应该联想到„„,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②朗读体会语气。

陈述句语气一般,反问句寓问于答,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加上运用排比形式的反问,加强了气势,更加肯定有力。

(4).用幻灯打出板书:

7.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思考讨论:

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8自然段有什么不同?

教师归纳: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 “极普通,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学生集体朗读第5~8自然段,要求读出反问的语气,注意重读和停顿。

8.指名学生朗读第9自然段。

(1)“贵族化的捕木”象征什么?

讲解: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捕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2)写楠木的目的何在?

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9.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 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比喻可以用于表 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10.本文通篇采用象征手法,主要通过什么形象表现什么感情?

象征手法,首先是选择能引起读者联想的形象,抓住这个形象的典型特征加以描写。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热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11.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散文在结构上往往有一条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整体,作者可以围绕中心展开丰富的联想,如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似乎是游离中心的闲笔,其实不然,它的作用前面已经分析过。文章结尾又以楠木作对比,也是为了烘托、赞美白杨树,我们可以把这种特点叫作“形散神不散”,它还表现在语言形式的整齐有力富于韵律上。

12.总结全文,掌握全文的抒情线索。

初二语文《白杨礼赞》 篇8

构成递进关系。作用,引导读者去思考,让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欲扬先抑,虚抑实扬,揭示白杨树与种树不同,突出白杨树的内在美,由赞树到赞人过渡自然。

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也许”表示某种可能,说话留有余地,委婉而有分寸,意思是人们不一定都认为白杨树美,话中流露出作者对白杨树之美的肯定。

白杨礼赞1 篇9

一、设计说明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来抒情的经典散文,它线索明晰,感情真挚。故理解和掌握象征手法,清理线索:环境不平凡——形神不平凡——象征意义不平凡是本文教学的重点。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着什么。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本文的教学中,意在多读,预习熟读、课堂赏读、品味再读。以读代讲、以读感悟、以读品情。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加强学生对散文多种写法的掌握(特别是象征),在比较阅读中拓展运用,在写作练习中提高升华。

二、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

2.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理解并初步运用象征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学习,让学生自然生成象征手法的有关知识;朗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层层深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情感目标: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

2.难点: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五、课前准备

(一)学生准备

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正音,理解词语,了解文章大意。

2.收集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等资料,以备课堂上交流。

(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教师准备

1.准备在课堂上播放的多媒体文件《小白杨》;

2.准备有关作者、背景及象征手法概念的多媒体文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多媒体文件,《小白杨》,同学跟着唱。唱毕,这首《小白杨》唱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它歌颂赞美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

(学生必然回答“不是,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挖掘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从而揭示象征的定义。

投影: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2.今天我们学习的散文《白杨礼赞》(板书课题)与《小白杨》歌词在写作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用歌曲导入,营造课堂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从写作手法导入,紧扣教学重点。)

(二)预习交流

1.生字词正音、释义(投影);

2.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投影)(略)。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 白杨特写图 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特质?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 的树”的句式表达。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白杨树与人的相似之处)

3.作者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请说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 外部形象 内在气质

(学生与文本对话,初步感知文章主要内容,针对文本的重要问题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然后合作交流。)

(四)再读课文,赏析品味(合作探究):

1.赏析形美、神美: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白杨树的?

(2)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教师范读7、8自然段,学生思考。

(3)白杨树的形美,显示了它不平凡,它的内在气质美吗?

师:欣赏课文到这儿,我们才明白作者托白杨来赞美的是„„对、是北方的抗日军民,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象征手法)。播放多媒体文件,介绍象征手法及写作背景。

(学生在赏析品味白杨树的形美、神美及树与人的相似点中,自然生成对象征手法的认识。)

2.朗读,赏析“景美”,体会衬托手法的运用。

师:白杨树的形美、神美与北方抗日军民极其相似,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也揭示了。但本文2、3段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高原风光,多余吗?为什么?

(明确:不多余。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也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写高原风光及作者的感受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本环节中,学生能够达到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相互渗透,并对探究结果达成共识。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合作探究来完成学习内容,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3.分析本文的抒情线索。

明确:白杨树不平凡:生长环境不平凡——外在形象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象征意义不平凡。

(学生再读课文,归纳板书,理清文章抒情线索。能够通过自主探究来完成此问题。)

(五)品味语言,写法: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1.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

“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2.朗读,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直接抒情的句子把全文的内容贯穿起来。)

下列问题,学生能提出来更好,否则教师应适时点出:

1.课后思考与练习二。

2.第七自然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用了什么手法?作用是什么?

3.赏析四个“难道”句式的妙处?

4.篇末写楠木是否多余?

(说明:品味美文,提高审美能力;品手法,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温习衬托的写法。)

(六)推荐阅读:

1.比较阅读《白杨》

思考:这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相关阅读:《白杨礼赞》姐妹篇《风景谈》。

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

(七)运用写作:

1.想一想:以象征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2.写作实践:

以梅、竹、粉笔、蜡烛、松或其它你喜爱的事物,任选一个事物,写一个小片段,以象征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

3.指导写作:以粉笔为例,先说说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相似点。然后说说思路,最后写作。

4.学生展示。

(听、说、读、写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读写结合相辅相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八)小结:

1.同学们,通过三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课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使得文章的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散文中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是记叙、描写的深化。)

2.教师补充小结。

(说明:学生自主说,既体验成功的快乐,又获得理性化的认识。)

(九)板书设计:

环境之美

白杨树的不平凡 形神之美 象征了北方抗日军民

白杨礼赞 篇10

——矛盾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而成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 “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折磨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本文手法: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学习本文,我们将——

1.在充分认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及内在气质的基础上,理解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把握散文的线索,理解作者的思路,读懂课文的关键,紧扣文中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抒情线索,提纲挈领,以此带动对全篇的理解分析。

3.注意朗读,以便更直接地感受本文直抒胸臆的抒情性语言。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当时,伟大的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这篇散文就是作者以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茅盾的作品大部分是着力暴露旧社会黑暗的,正面歌颂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作品并不多,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但是,当他一踏上解放区的土地,便深深地被那里的一切所感动。于是,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倦怠(juàn dài)恹(yān)恹

晕(yùn)圈 参(cān)天 潜(qián)滋暗长 不折不挠(náo)

婆娑(pó suō)虬(qiú)枝 毡(zhān)子 秀颀(qí)楠木(nán)

[边际] 边缘,界限(多指地区和空间)。

[视野] 眼睛看到的空间范围;眼界。

[错综] 纵横交错。

[开垦] 把荒地开辟成可以种植的土地。

[妙手偶得] 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手,指技艺高超的人。

[精华](事物)最重要、最好的部分。

[主宰] 支配。通常还有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的意思。

[诸如此类] 与此相似的种种事物。

[力争上游] 努力奋斗,争取先进。

[旁逸斜出] 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姿态] 姿势,样儿。还可指态度、气度。[屈曲] 弯曲、曲折的意思。[盘旋] 环绕着飞或走。[伟岸] 魁伟,高直。

[朴质] 质朴,纯真,不矫饰。[温和] 指性情温柔平和。

[坚强不屈] 坚毅刚强,不屈服。[宛然] 仿佛,好像。

[纵横决荡] 纵横驰骋,冲杀突击。[磨折] 折磨、磨难、挫折。[贱视] 轻视。[秀颀] 美而高。

[鄙视] 轻视,看不起。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无边无垠]辽阔无边。

第一部分

直抒胸臆,点明题旨——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批,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二部分

展示背景,突出主体。描写西北高原的景色,从直观感觉写出白杨树出现在这里的不平凡。

这部分采用了先扬后抑再扬的写法。写高原景色,先写产生“雄壮”、“伟大”的感觉,后写产生倦怠单调的感觉,再写于“恹恹欲睡”之中猛醒,惊奇于傲然耸立的白杨树的出现,真可谓一波三折。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虽„„却„„”、“哪怕„„却„„”两个句式,将环境的恶劣与白杨树的顽强的生命力作对照,突出了白杨树的坚强不屈的战斗精神,为下文由树及人,点明象征意义作了很好的铺垫。)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三部分

深入主体,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及气质,进一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连用四个“难道”,节奏一句比一句强烈,联想一句比一句扩展,内容一句比一句深刻,从而使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由浅入深,由含蓄到明朗逐渐展示出来,使主题逐渐深化。】 第四部分

揭示中心,点明意义。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从礼赞白杨树进而直接点明其象征意义。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第五部分

照应开头,深化中心。斥责贱视民众的反动派,再次以高度的热情赞美白杨树。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后,读者最迫切想知道的是:白杨树为什么不平凡?作者如何来赞美白杨树?对此,作者并不立即回答,而是从容描写西北高原的景象。

先以比喻勾出西北高原的特有景色,然后分写“黄”与“绿”。不仅讴歌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并且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深表赞叹。接着,又用彩笔浓抹出西北高原的特色——“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就自然令人产生“雄壮”或“伟大”的感觉,但同时也会感到有一点“单调”。

在指出不足之后,笔锋突然一转,由景及树,将白杨树引到读者的眼前。这里,作者为安排白杨树的出现,颇具匠心。白杨树不是生长在南方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沃土中,而是生长在天地开阔、一望无际的西北高原,它以坚强挺拔的英姿傲然耸立着。映入作者眼帘的,是“一排”、“三五株,一株”,由远而近,看得更真切。这不能不使作者“恹恹欲睡的情绪”为之一振,并发出惊奇的赞叹。

先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再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全段呈“总——分——总”结构。第1句总写,概括全段的中心内容。“笔直”是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力争上游”既是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也是白杨树内在精神的外露。第2-5句从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分说,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外在形象,每一细节描绘,都体现了“力争上游”的特征:干,写出其高大正直;枝,写出其团结向上;叶,写出其顽强不屈;色,写出其平凡朴实。最后两句是总说,但内容已经深化,着重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精神),突出了它“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个性特征。

在上文细致描写的基础上,再一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上一段的小结,下一段的开端。词句上又与第一、四段呼应。

本段分两层。第一层(1-4句):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内涵。

课后习题

1.读一读课文,思考并回答,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

的大意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

答:讨论、明确。全文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2至4自然段)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中心大意是: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2.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

它“不平凡”的含义。

答:讨论、明确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3.提问: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

答:讨论、明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4.提问:课文第二部分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答:讨论、明确。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作铺垫。

5.动手在第三部分文中找一找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并把它们标记下来。想一想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哪个。它的含义又是什么?

答:讨论、明确。外形:“笔直”,干;“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

旁逸斜出”枝;“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叶;色彩:“银色”“淡青色”;风

格:“倔强”,“直”“不折不挠”“力争上游”。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力争

上游、倔强挺立”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6、读一读第四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动手画出文中排比句,反问句。看一看句法有何变化。

答:讨论,明确。句法变化是①只觉得②不想到③竟一点也不联想到④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句法中有异。点破象征意义。

(2)提问:这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思怎样加强?

答:讨论、明确。①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

(3)提问: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

答:讨论,明确。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先抑后扬,赞美由树到人。(4)提问: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答:讨论,明确。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7、.读读第五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提问:“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答:讨论,明确。“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 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

(2)提问:“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答:讨论,明确。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术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的美,一语双关,指树实指人——“贱视民众”(国民党反动派)的人。

(3)提问:把白杨树和楠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答:讨论,明确。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弃之情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以高昂的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8.提问:课文语言运用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说。

答:讨论,明确。特点是语言凝练优美,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写白 杨树的高大等等。

9.写高原的目的?

答:(1)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以及雄壮伟大的背景,从正面衬托出白杨树的不平凡

(2)写了高原的单调另人恹恹欲睡,从反面为白杨树的不平凡做了铺垫

白杨礼赞 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重点字词的读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

1、明确本文的抒情线索及由景到树、由树到人的写作思路

2、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

2、难点: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与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多媒体文件,《小白杨》,同学跟着唱。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二、作家作品

1、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作品有小说《子夜》、《春蚕》、《秋收》、《残冬》、《蚀》三步曲、《林家铺子》等。

2、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

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解题 “礼赞”的含义是什么? 选择下列义项.A、表示高度的赞扬 B、表示尊敬和赞美 C、表示某种礼貌和风格

四、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2、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主宰()

晕圈倦怠()

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虬枝()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

3、掌握下列四字词。

妙手偶得

无边无垠

潜滋暗长

绝无旁枝 紧紧靠拢 横斜逸出

倔强挺立

参天耸立 不折不挠

屈曲盘旋 积雪初融

傲然挺立 纵横决荡

五、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白杨树的“不平凡”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是否是本文的线索?

2、白杨树的“不平凡”各表现在哪几方面,各突出什么美?

(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说明“礼赞”的原因。具体从三方面赞颂:生长环境不平凡----景色美;外部形态不平凡----形象美;内在气质不平凡----精神美。最后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由景到树,由树到人。达到托物言志目的。)

六、研读课文,赏析品味。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

情基调。

3.找出文中描写黄土高原的优美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黄土高原的。然后思考: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体印象是什么?(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4.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明确:恹恹欲睡。)

5.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

6.学生默读第二部分内容,想像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体会作者为什么在见到白杨树时会

“惊奇地叫了一声”。

七、布置作业

1、生字词语

2、识记文学常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二、研读课文,赏析品味 朗读5---9自然段,欣赏白杨树的形美、神美。

1、第5段中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白杨树的? 分别用了哪些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提示:这一段对白杨树进行了细致描写,也就是象征手法中所说的,“对托意的物要进行细致描写”,从干、枝、叶、皮的描写中,含蓄地体现了人的“正直、团结、进取、质朴”精神。

最后再写白杨树的总性格“倔强挺立”,突出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这是人的主观感受,是抽象的,精神的。文章写到这里已达到了由“景”到“树”的目的。

2、第7段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用了什么手法?

作者又是如何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内涵的? 白杨树与北方抗日军民有哪些相似点呢?

明确:欲扬先抑,后面用四个排比反问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看第8段的在文中的主要作用,体现了怎样的主题?

主题句:“白杨树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少的朴直、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4、篇末写楠木是否多余?

说明:品味美文,提高审美能力;

品手法,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复习衬托的写法。

三、品味写法:

欲扬先抑 对比 衬托 象征

四、课堂小结:

1、赏析品味 朗读5---9自然段,欣赏白杨树的形美、神美。

2、理解了白杨树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少的朴直、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3、学习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复习了衬托的写法。

五、写作实践:

1、以梅、竹、粉笔、蜡烛、松或其它你喜爱的事物,任选一个事物,写一个小片段,以象征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

2、指导写作:以梅为例,先说说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相似点。然后说说思 路。最后写作。

3、范例:它既不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冬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

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路。

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2、完成《学法大视野》上的相关习题。

七、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礼赞—— 树 不平凡 外部形态

礼赞—— 人 不平凡 精神气质

(欲扬先抑)(对比象征)

八、教学反思:

上一篇: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说明书下一篇:学校财务管理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