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化理念

2024-1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英文化理念(精选8篇)

中英文化理念 篇1

——奥运会下展现的文化探析

周雅婷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人文系 2011级新闻2班 2011050235)

指导教师:屈媛媛

引言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不论从发展规模,还是从发展水平上来看,都已为举世所瞩目。奥林匹克精神得到了广泛传播。人们看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奥林匹克主义以竞技的形式,将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人类的社会活动,对人类的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一种体育现象,奥运会是人类探索体能极限的最引人入胜的赛场,奥运会纪录、奖牌成为运动员追求的崇高目标,奥林匹克运动已成为参与国家和地区众多、具有巨大吸引力、穿透力和凝聚力的一项全球性活动。奥林匹克精神则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一大奇迹。它期望建立一个没有任何歧视的社会,培养人们之间真诚的理解、合作和友谊、承认在平等的条件下为获得荣誉的公平竞争,为人们在社会的其他领域树立了一个独特而光辉的榜样。奥运会的举办也同样传承着各国的优良历史文化,并充分结合了现代经济发展的所提倡的科学理念,同时,我们也能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创造出的不同的文化遗产。当地时间8月12日,为期17天的2012年伦敦奥运会落下帷幕。奥运会,已不仅仅是一场竞技体育的较量,也是一场文化艺术的盛会和举办国形象的综合展示。伦敦奥运会结束了,留给我们文化的思考还在继续。

一、奥运开幕式展历史文化

伦敦时间7月27日晚,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在主体育场“伦敦碗”上演。奥运会开幕式一向是主办城市向全世界推介其文化和历史的舞台,是一届奥运会最为重视的环节,伦敦奥运会也不例外。

(一)“激励一代人”的创意

1.回顾——北京

北京时间8月8号晚,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开幕式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给观众带来了美仑美奂般的享受,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和世界元素的完美结合。开幕式通过卷轴画卷、活字印刷、京剧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奥运五环、火炬环球传递、运动员脚印图画作品等世界元素的完美结合,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热爱。张艺谋和他的团队通过一张巨大的“纸”,向世界呈现一幅中国历史与文明的长卷。在“鸟巢”的中央,在声、光、电、火烘托的艺术氛围中,一幅气势恢弘的中华文化长卷贯穿开幕式始终,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悠久、当代中国的时代风貌与勃勃生机,都通过这幅巨大的画卷集中地展现在全世界面前。当一幅长卷徐徐展开的时候,现场的气氛达到高潮。在诸多文化奇观的视觉冲击中,在绚烂的色彩和声乐震撼中,人们获得了中华文化的艺术与美的享受,而这种效果的实现是建立在高科技手段基础上的。开幕式文艺表演过程中,无论是传统的中国卷轴,还是现代的立体五环图案,无不融合了众多高科技元素。在选择高科技作为表现手段时,在展现中华古老文明的同时,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向人们展现了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和结合。主题歌历来都是奥运会开幕式上浓重的一笔,中国男歌手刘欢和英国女歌手莎拉·布莱曼共同演唱的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更是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融合的代表作。这首歌与整个开幕式的主题完全契合。北京奥运会的规模超出任何想象,它简洁、超常、令人惊叹。

2.今朝——英国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从莎士比亚到罗琳,从工业革命到社交网络,英国人试图通过三个小时的表演和狂欢说明:伦敦影响了,也将继续影响着世界。总导演丹尼·博伊尔在开幕式后接受采访时透露,四年前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给了他和他的团队巨大的压力,不过,也给了他另类的角度。

丹尼·博伊尔表示,奥运会开幕式规模一次比一次盛大,北京奥运会时达到了顶峰,“这让我们如释重负,我想伦敦可以呈现一个与众不同的开幕式”。曾执导《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博伊尔执导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充满了电影色彩。这台开幕式让人们领略了英伦三岛的“田园牧歌”,回顾了英国从工业革命走向强盛的历程,并将莎士比亚、“憨豆先生”、“007”、摇滚乐等经典的英国文化和影视艺术符号精彩重现。博伊尔认为,有北京奥运会在前,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不可能同样宏大,它体现了“英伦式的自省”。在历届奥运会开幕式最受关注的主火炬点燃这一环节,博伊尔和他的团队进行了精心的构想和设计。一是将主火炬的奥秘隐藏在每个代表团入场时携带的铜质花瓣里。子夜零时,象征200多个参赛国家和地区的铜花瓣依次燃起,最终汇成一个巨大的主火炬。这一创意主要源于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团队成员托马斯·海瑟威克。这位英国建筑师也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种子圣殿”的设计者。开幕式没有请明星大腕点燃主火炬,而是选择7名不满20岁的年轻运动员共同点燃主火炬。这一安排呼应了本届奥运会“激励一代人”的理念。从伦敦奥组委主席到英国首相,对主创团队这一想法都予以支持,这在以往“相当罕见”。3.展望——里约

伦敦奥运会的结束也意味着里约奥运周期的正式启动。4年后,热情的巴西人将为世人带来哪些惊喜?里约又将怎样呈现迷人风采?

一切始于闭幕式上的“里约8分钟”。利用短短的8分钟时间充分展示文化特色,是历届奥运会闭幕式上下一任主办国都要填写的答卷。性感火辣的桑巴舞毫无悬念地成为里约的文化符号,歌后玛丽莎·蒙特、超模亚历山大·安布罗休、球王贝利等轮番登场,将里约狂欢节带到了“伦敦碗”的舞台上„„正如“里约8分钟”艺术总监托马斯所说:“我们将流行文化融合在一起,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创造。”“里约8分钟”里包含的拉丁文化、非洲文化以及南美印第安文化元素,令人们期待里约奥运会或将为世界带来又一场别具特色的文化盛宴,也令世人感慨,再次为奥运会鸣响起跑枪声的依然是文化艺术。

除了展示巴西本国多姿多彩的文化,里约奥运会还肩负着另外一项神圣使命。3年前,巴西奥申委高喊“让奥林匹克首次来到南美”的口号,让里约热内卢最终战胜了芝加哥、东京和马德里,奥运会再次走进第三世界。里约竞选奥运会主办城市,是在向世界传递一个信息:奥林匹克属于全世界,属于全人类。作为奥运会在南美洲的首个举办地,里约承载的不仅仅是巴西人的梦想。

(二)北京写意,伦敦写实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具体负责人蒋效愚认为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风格上完全不同,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风格是写实,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风格是写意,各有特色。1.写意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的“纸”,是由LED组成的147米长、27米宽的中心舞台,核心表演都在上面进行,这是历届奥运会科技含量最高的中心舞台,可升降、可平移,中国的高科技,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样,令世界惊艳。《义勇军进行曲》犹自回荡耳畔,古筝悠扬之声响彻全场,一幅巨大纸轴徐徐打开,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此时正式开始。画卷流动着历史进程的符号,演员形体仿佛中国的水墨,在白纸上留下优美的图画,墨韵酣畅,洒脱写意。在这个长卷上,中国文化从历史深处尽情流淌出来,让世界度过一个目眩神迷的夜晚:无论是活字印刷的表演,还是孔子三千弟子的吟诵;无论是木偶京剧的喜悦之声,还是丝绸之路的艰辛之旅;无论是簪花仕女的优雅,还是击缶而歌的朴拙;无论是《清明上河图》的恢宏大气,还是“春江花月夜”的轻盈动人„„包括四大发明在内的古代中国的灿烂文明,以如此方式展现,让国人骄傲,让世界动容。

钢琴家郎朗和一个5岁女孩的钢琴演奏,将人们从文艺表演上篇《灿烂文明》带出,进入下篇《辉煌时代》。古老的画卷在无垠的星光中延展,寓意中国的今天道路更加美丽宽广。

演员们搭成一个“鸟巢”,放飞一只美丽的风筝。寓意天圆地方的太极表演,向世界展示着东方人的哲学理念——人和自然和谐共生。此刻,正在画画的来自五大洲的儿童,将黑白画染成了彩色。

地下的舞台里升起一个巨大的立体“地球”,“鸟巢”碗边屏上,上万张儿童的笑容可亲可爱。场内2008柄小伞上,展露出孩子们的微笑。“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在此得到完美的展示。

“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北京。来吧,朋友!伸出你的手,我和你,心连心,永远是一家人!”站在“地球”之巅,刘欢和莎拉布莱曼放声高歌,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响起来。

演出并未到此结束。当来自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希腊的奥运代表团入场时,世界惊奇地发现:运动员把彩色的足迹留在了“纸”上!

在北京奥运会上,无数运动员把自己的足迹留在中国的长卷上。随着越来越多的运动员入场,长卷变成了色彩斑斓的大地。

来自全球的运动员和现场的艺术家以及儿童们共同完成的这幅画,超越了绘画、超越了体育,成为2008年最盛大最感人的行为艺术!

2.写实

伦敦奥运会的点火方式突破了以往任何一届奥运会的点火形式,没有主火炬塔,也没有安排最后一名主火炬手,而是选择了多名青少年共同点燃主火炬,主火炬由无数的火苗聚集而成,给人“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感觉,充满着奇妙的创意,同时又让人感觉离得很近,整个点火过程,一个惊喜套着一个惊喜。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英国味十足,一个多小时的表演时间,不仅让观众领略到英国的魅力,其工业革命的一段更是广场艺术的经典,从烟囱立起来,就抢占了三维空间,实物和声光电结合得相当完美。在表现形式上,他们采用了写实的方法,讲究戏剧性的质感,又独特地利用了“伦敦碗”这座体育场的空间,进行了精心设计,是一台非常出色的开幕式表演。

伦敦奥运会充分展示了英国文化的精华,在科技手段上也有一定创新。专程前来观摩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视觉特效总监蔡国强,对开幕式中的“五环”展现方式印象深刻。在工业革命时代的“钢花飞溅”中,火红的“五环”徐徐升起。整个表演写实的手法,像是在一个电影拍摄场地上演的一场温情的故事。

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运营中心主任王宁在北京收看了电视直播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他认为:“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充分运用了极具英伦特色的元素,展现了英国现代而有活力的新形象。钢铁锻造的五环会徽让人联想到英国的工业革命,由200多块铜花瓣组成的火炬独具匠心,向老运动员和场馆建设者致敬充满人文关怀,不选用知名运动员而选用几位青少年点燃圣火十分契合‘激励一代人’的口号,可以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规定动作’完成得相当好。”

(三)奥运场馆秀文化理念

2008年,北京奥运场馆成为了世界体育场馆节能的典范,四年后的今天,节能环保已成为全世界倡导和努力的目标,在奥运场馆这项耗资巨大工程面前,人们依旧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今年伦敦奥运场馆的节能建设,伦敦的奥运场馆在节能减排建设方面究竟有哪些亮点呢?与我国的奥运场馆相比,谁在节能减排方面更胜一筹呢? 北京奥运场馆:已成为体育场馆节能典范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让所有中国人沸腾,对于奥运场馆的设计自然也是重中之重。事实证明,北京的奥运场馆在当时得到了世界性的一致赞誉,“美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赞誉来自它对绿色、科技和人文理念的充分渗透。北京奥运场馆融合了众多建筑节能上的创新和新能源的利用。例如我们“水立方”,可以通过雨水系统自动补充到场馆水体;加上场馆本身的“中水”处理系统,基本可以实现污水的“零排放”。我们的射击馆,采用了生态型呼吸式遮阳幕墙,可以实现对建筑通风换气的全智能自动控制,使室内冬暖夏凉,极大地减少了空调制冷和取暖的耗能。几乎每个奥运场馆在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等各个环节,都贯穿了“绿色奥运”理念,场馆和相关设施严格执行节能环保设计标准,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利用、建筑节能、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据统计,北京奥运会实施了358个“绿色奥运”项目,包括新能源项目69项、建筑节能项目168项、水资源项目121项。奥运工程共建设了9个太阳能的热水系统。4个项目建设了地源热泵,3个项目建设了水源热泵,还有两个项目直接利用了地热。据北京奥组委环境工程部副部长余小萱介绍,在200万平方米的奥运工程中,有26.7%的面积将使用可再生能源等绿色能源。168个建筑节能项目所节约的能源,相当于每年减少20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北京奥运场馆在节能减排方面的独具匠心,为体育场馆节能建设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并且已成为体育场馆节能降耗、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和样本。2.伦敦奥运场馆:可拆卸再利用成为场馆绿色环保最大亮点

此届的伦敦奥运场馆建设,可以说英国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线。在经济

低迷的背景下,英国政府选择了用最少的钱做最环保的奥运场馆。就这样,“临时化”的奥运场馆的设计理念出炉了。英国可持续建筑设计专家、伦敦奥运技术发言人朱利安萨瑟兰在阐述这一理念时说,设计绿色的可持续临时场馆,对他和整个设计团队来说都是一大新挑战。与永久建筑不同的是,临时建筑要坚持可持续原则,事先必须对建筑材料进行严格筛选,要尽可能多地就地取材,尽可能少用建筑材料,尤其是要避免或减少使用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材料。从最初对奥运场地的土地调查、土壤污染净化,到临时场馆的设计,这一理念贯穿于伦敦奥运场馆的总体设计中。伦敦奥林匹克公园内有主体育场“伦敦碗”、游泳馆、水球馆、篮球馆、自行车馆、小轮车馆、手球馆、曲棍球馆等8个比赛场馆。奥运会后,除“伦敦碗”、游泳馆以及巨型的轨道塔雕塑将成为伦敦的地标性景观以外,其余场馆要么“瘦身”改建,为周边社区所用,要么彻底拆除,将被拆除的8个临时场馆,占到14个新建场馆的大半。伦敦奥运场馆群也因此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临时体育设施。而场馆内的设施,一部分据了解是北京奥运会场馆中的“旧货”,如临时座椅、围栏和简易房等,都是在赛前被运往伦敦奥运场馆进行再利用,不仅缩减了支出,也充分体现了英国对节能环保理念的重视。不得不说,伦敦奥运场馆在绿色环保方面的建设成为了奥运场馆建设有史以来的最高诠释。

所以,我们每一届的奥运赛场比拼的将不再是多么美观独特的建筑外观、多么高的工程造价,而是最大限度的节能环保和与智能化、人性化完美的结合。无论是英国的“伦敦碗”还是我国的“鸟巢”,都为这个世界呈现了精彩的节能环保理念,但它的节能之路还很漫长,让我们期待这四年一聚的奥运时刻“精彩”不断。

(四)奥运情结透文化参差

1.英伦音乐:一首歌的“软实力”有多大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一曲《hey jude》引发“伦敦碗”8万人大合唱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当来自世界各国的观众满怀激情地唱出它,当电视机前的摇滚歌迷为它感动得热泪盈眶,这生动地回答了一个问题:一首歌的能量有多大。《hey jude》说明,可能有204个国家的人认真听过并且会唱同一首英国摇滚歌曲。正如闭幕式艺术总导演加文所说:“音乐是英国近50年来最强大的文化输出。”这是一次形式简单又震撼人心的“软实力”展示,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英国人正试图告诉世界:伦敦音乐影响了并将继续影响着世界。作为一段时间以来的热门话题,有关伦敦奥运的文化元素及影响的各种讨论不绝于耳。从开始到结束,音乐元素贯穿伦敦奥运,闭幕式更成为一台大型音乐会,集中展示了古典音乐家埃尔加、摇滚乐队The Kinks、披头士乐队、电台司令乐队、谁人乐队以及“重组”亮相的辣妹组合等的30多首经典曲目,交响乐、乡村、摇滚等各类风格俱全。英国有着杰出的音乐传统,更可贵的是,其音乐产业坚持向青少年文化、流行文化、设计、艺术、时尚等领域汲取营养,并不断创造更新。

相比而言,同样拥有丰富文化的中国,在现当代文化艺术的呈现上目前还略逊一筹。事实上,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现当代文化特色已经引起国人的重视,但究竟选择何种文化、如何树立有代表性的现当代文化形象还需深思。英国人在展示和推广文化上的创意值得参考。

2.中国申诉:文化准备不足

伦敦奥运会被称为申诉最多的一次奥运会,反复出现的改判与争执令运动员和观众抱怨纷纷。不过,让国人感到困惑和奇怪的是,中国代表团前后两度申诉,无一次成功: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决赛,中国队金变银,裁判认为中国队员压线犯规,中国队申诉被驳回;女子链球决赛,张文秀铜牌被取消,中国队申诉也被驳回。对此现象,大多数国人怒火中烧,质疑裁判方“游戏规则随便改”,批评“申诉费”不合理。但其他国家的申诉结果却是:日本3次申诉、德国2次申诉成功率是惊人的100%,韩国队4次申诉成功率为50%。有媒体指出,中国之所以在“申诉战场”败北,语言沟通不畅是一大硬伤,体育官员缺乏话语权和没有申诉专员则是另外两个重要原因。由此看来,文化准备不足,已成为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软肋。与此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其他场合。比如,叶诗文遭外媒抹黑、羽毛球上演“争败”闹剧之后,中国体育代表团迟钝的反应显示出团队的危机公关能力尚待提高。当然,还有那个出现在伦敦媒体中心、令所有中国人感到尴尬的中文标牌:“中国的朋友们,请照顾一下伦敦媒体中心的工作人员,如果你们想拍他们的话,请提前询问他们,尊重一下他们的私人空间,谢谢你们。”尽管牌子很快被撤下,新闻中心主任也道了歉,但散发出来的误会并未消弭„„从这些事件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交流中,摩擦的消除、误解的冰释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短短几十年内,中国体育已从“东亚病夫”成为奥运奖牌大户,然而,我们的文化准备还远远不够,存在某种滞后甚至严重滞后的现象。何时该礼让、尊重隐私,如何去争取、捍卫荣誉,这些在赛场之外应该学习并掌握的“文化课”,本不该影响到赛场上的“分数”。

(五)人文关怀:精神超越奖牌

毋庸置疑,创造了44项新的世界纪录、打破了117项奥运会纪录的本届伦敦奥运会,很好地诠释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与此同时,人类精神的光辉与人文关怀也再次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美国短跑运动员米切尔在半途腿部骨折的情况下依然跑完400米接力全程;残疾运动员、南非“刀锋战士”皮斯托瑞斯,凭借顽强的意志与健全人同场竞技;沙特女选手阿塔尔和沙希尔卡尼戴着头巾参赛,为奥运历史开启了新的一页„„直抵人们内心深处的一幕幕,充分体现了伦敦奥运会“激励一代人”的理念。

中英文化理念 篇2

语言是文化,要想做一名称职的英语翻译必须深入理解中西方文化,这几乎成为国内翻译界的共识。翻译一部作品,如果译者对作品西方文化中常识性东西不熟悉,或是对历史典故、生活方式,包括风俗习惯等诸方面不理解“硬”要去译,出差错,甚至闹出笑话,则是必然的结果。反之,中国的英语教学与翻译缺乏中国的文化元素,学生所接触到的材料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无关,表述的全部是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这会使我们的英语教学与翻译走向另一个极端,形成削足适履的文化尴尬。

一、翻译中灵活掌握和运用中英语言文化

文化断层现象在翻译界尤为普遍。因为翻译与创作不同。搞创作主动权在你手里,你可以避免写你所不熟悉的东西。可是翻译却是被动的,遇到困难无法躲避,因此出错,出笑话的机会也就更多。

一种事物,多种名称,不仅中外有别,就是在某一种语言里也有许多变异。比如汉语中,“银河”一词也有许多其它称呼。唐代诗人白居易所撰《六帖》一书就云:“天河谓之银汉,亦曰银河。”这里就有三个不同称呼。从这个角度看,既使对西方某一文化典故烂熟于心,如果在翻译过程中忽视了这种“变异”难免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众所周知,在中国称作“银河”,在西方叫The Milky Way。可是在上世纪30年代翻译家赵景深先生却将它翻译成“牛奶路”,为此,遭到鲁迅先生的批评。其实西方的“The Milky Way”是以希腊神话为出处的。根据希腊神话,“牛奶路”是爱神朱庇特的妻子尤诺的奶水,被他们的孩子赫格尔斯泼到天空所形成的。但是又据其它关于希腊神话的传说,这位大力神赫格尔斯虽然是朱庇特的儿子,却不是朱庇特的妻子尤诺所生,他的生母是一位叫做阿尔克明的人间公主。尤诺出于妒忌,痛恨赫格尔斯,曾经千方百计谋害过他。至于“牛奶路”只是在讲到神话中的四个时代(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黄铜时代、黑铁时代)中的黑铁时代时提到,朱庇特召集众神,从人间返回天宫走的就是这条路。单纯依据这一典故,就要将“The Milky Way”译成“银河”,就无法解释朱庇特率领众神从何取道返回天宫了,除非是坐船。但是一但将英语叫作“The Milky Way”译成汉语,就必须是“银河”而不是“牛奶路”。而赵景深先生的缺点正是直译而不是意译。

同样在汉译英的问题上如果译者不深入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也会闹出笑话。

据著名外交家、翻译家何理良同志回忆:1970年12月18日晚,毛泽东主席请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去中南海谈话。离开中国后,斯诺在意大利刊物上发表了毛主席的谈话内容。这一谈话在美国和世界上引起巨大反响。“不过斯诺文章的最后一段写道:‘我是一个孤独的和尚,在雨中打着伞走来走去。’这段话使人感到十分诧异和迷惑不解……我们也觉得很纳闷,看得一头雾水。”于是专家和翻译们将毛主席谈话记录与斯诺文章认真对照才弄明白“斯诺把毛主席的一句话误解了。毛主席说,我是‘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意即当时的中国不是联合国和国际条约的成员,在世界上很自由,不受约束。明白其中缘故后,我们捧腹大笑。”很显然,闹出笑话的根本原因是斯诺对于“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这句中国成语的文化底蕴不清楚。

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有首著名的诗曰《天真的预言》开头的四行是这样写的:

To see the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 ower,Fold infi 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And eternity in an hour.

具有高深佛学修养的弘一法师把这诗翻译成中文: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君掌盛无边,刹那含永劫。

现在我们从弘一法师的翻译中明显看出一处错误,就是把英文原文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变成了“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

然而,具有高度中西方文化修养的著名诗人梁宗岱则这样翻译了这首诗:

一颗沙粒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如若把这两首诗的译稿同时摆出来让大家评判,那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或具基本佛学知识的人肯定更喜欢择弘一法师的翻译。原来这是弘一法师故意犯错,更有佛法的光辉,这与他对佛典的熟悉有关。

《华业经》说:

佛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在佛教的经典里,常常借微小以表达一种独特的世界。用现在的时髦的话说,就是有一个“小宇宙”

二、英语新名词与汉语词组相融合

子曰:“必亦正名乎。”在翻译上一个新名词的定译,确是十分重要而煞费脑筋的事。当今时代已不是五四时期可比,如今若再有人仿照“德谟克拉西”或“赛因斯”用音译的办法来翻译外来新名词,恐怕是行不通的。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也确有这样的畸形儿,君不见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人仿照“可口可乐”,把中药当归译成饮料叫“当归可乐”!由此类推,说不定豆浆会改名为“豆浆可乐”、酸梅汤会改称为“酸梅可乐”。因此给这个定名者戴一顶崇洋的帽子是不算过“左”的。

可是也有一些政治学上的新概念,至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汉语词组这个优势。比如“布鲁塞尔‘烙饼’”新概念中的“烙饼”如何理解?单纯从字面解释“烙饼”一词,就是白面合了水,揉成面,在灶台上两面翻滚而成中国北方大众家常食品。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如若将“布鲁塞尔‘烙饼’”就释为比利时首都的食品,那就大错特错了。

“烙饼”一词源于英语中的lobby,意思是大厅、大堂、休息室。在各种会议和开会间歇,与会者有意无意地都要到lobby中稍事休息。这时,出于各种目的的人就会借此机会进行攀谈,想影响别人的态度,以使会议决议最终对自己有利,由此成了“烙饼”(lobbying)。它引申为游说、疏通、公关等等。多年前,我们的翻译不了解这个行当的时候,曾把它译为“院外活动集团”。后来认为这样翻译不准确的原因是没有深入理解“布鲁塞尔‘烙饼’”的语言文化背景。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欧盟总部所在地。在欧盟办公区附近,除了欧盟机构的办公人员,最多的人当属那些“烙饼”的“饼工”----欧盟成员国国家一级的机构自不必说,甚至成员国许多地区、省市乃至更低的行政层级,都在布鲁塞尔设有各类办公机构,雇用办事人员。为什么?他们并不是为了代表当地的最高首脑来布鲁塞尔行使最高权利,他们经年累月地住在这里、战斗在这里、侃在这里、忽悠在这里,为的都是一个目的——从欧盟这口“大锅”中多拿一块饼,多分一杯羹。

还有非欧盟成员国也需要来布鲁塞尔“烙饼”。其中热情最高的是就是希望加入欧盟的候选国。譬如,土尔其正在有朝一日加入欧盟。据称,这是这是布鲁塞尔“烙饼”有史以来最大的一个案子之一——或许就是那张最大的“饼”。

其实,说起来,就来回旋转、上下磨合、两面翻滚等动作而言,辗转反侧、犹疑不决、前后反复心理而言,就坚持不懈,至“熟”方休,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等目的而言,此“饼”与中国北方的“烙饼”还真些异曲同工之妙。迄今为止,专家们对“烙饼”还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主要原因这是一个还在发展中的行业。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烙饼”的对象一定是权力部门、目的一定是争取利益。如是说,“烙饼”与我国的机构相对应,和已经被取缔的国内各省市“驻京办事处”的功能具有同一寓意。如若这样理解,我认为翻译成汉语最恰当不过就是“公关”。

三、避免英译绝对“标准”化的误区

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影响,现在对英语的冲击比英语国家还大。“全球语言监督”机构主席帕亚克说:“一九九四年新增的英语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5%到20%,超过任何其它来源。”这些中式英语的词汇大部分就是通过音译手段进入英语,并被广泛接受的。这本来是在世界交往中传播中国文化、扩大中国影响力、提升民族自信心的一种极好手段。而遗憾的是国人对英语的偏好是标准英语情节。

标准英语至少有三个版本,早些时候等同于“皇室英语”(queen’s English或English)后来指英国的“公认发音”(Received Pronunciation)或美国的“普通发音”(General Pronunciation),这些英语变体经过长时间的演化,发育充分,形态稳定,又经过语言学家的详尽描写,因而被看做是英语的蓝本。标准英语的使用者在英美两国只占总人口的3%—5%,大多数来自皇室、教会、贵族、政府高层和社会精英,可谓“人少势众”。语言也喜欢“傍大款”,正是因为使用者的背景,标准英语才能够威风八面,也同样引起国人对“标准英语”的“拜物教”。

据一位多年参加高考英语阅卷教师介绍:一篇分值25分的作文,只要出现了类似“go he”之类的错误,得分绝对不能超过20分。其实这也怪不得阅卷老师,《阅卷标准》上明明白白地规定,一档和二档作文“语法几乎无误”,而像go he之类的句子,那是“老师很生气,结果很严重”的。

对学生是如此,对那些已经“出道”的人又如何呢?央视名嘴水均益的英语“贼溜”了吧,可不时有“专家”喋喋不休地指责其语言有许多不规范的地方。相反,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荷兰的国外网友则全部支持态度,认为这样的英语再正常不过了。

由于凡事追求英语“标准化”的绝对情结,物极必反地产生了蹩脚的翻译“成果”。奥运吉祥物“福娃”曾经被僵化地翻译成Friendlies。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吉祥物是“虎娃”,韩国人没有把它放翻译成Tiger Boy而是按照韩语发音翻译成Hodori;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的吉祥物是“海狸”组委会没有使用现成的英语词汇Beaver而是选择了一个体现加拿大文化属性的印第安词Amik。我们的“福娃”为什么不能翻译成Fuwa呢?它既体现了“福”字的文化内涵,又发音简单,容易上口,理应被外国人接受。而我们却牵强联附会地把它译成Friendlies,这是典型的中国人英语标准化情结的具体表现,因为这在标准的英语词典里能找到这个词。同样,中华民族的图腾是龙,可是Long硬是没有进入英语,而dragon却成了龙的象征。岂不知在西方文化里,dragon是一种凶猛的怪兽,于是网上爆出有学者提出改变我们的图腾。还有人提出以“中国龙”(Chinese Dragon)取代Dragon,以做到善恶分明。换了头的扫帚还是扫帚,无论是什么龙都是龙,恐怕都难以抹去人家心头的阴影。

这种蹩脚的翻译还可以举出很多,“炕”进入英语就成了“bed”(床),“稀饭”成了porridge(粥),“包子”成了a kind of beamed with fi llings(一种蒸出来带馅的馒头)。“二胡”原来被翻译成Chinese violin,但这种传统的中国乐器与小提琴风马牛不相及,后来还是被译成erhu;Tai chi(太极)进入英语,可是我们硬是要把它赶出英语词汇行列,用shadow boxing代替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近年来英美出版的辞典却毫无例外地收录了Tai chi这一音译词。以上现象不胜枚举,为什么会反复出现这样蹩脚的翻译呢?翻译家姜亚军先生指出:“中国人喜欢意译而忌讳音译,每次遇到一些中国特有的事物时,总想方设法把它‘弄’成英文,即使在英语里找不到的也要‘靠’一个。”正是这种傍“大款“的心理使我们一切从本本出发,以至于认为,标准英语里有的就是正确的,没有的就错误的。所以,一些代表中国特有的词汇,一旦进入英语,要么“缺心”,失去了它的本质特征,要么“少肺”变得功能不全。

中英文化理念 篇3

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课堂参与度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注重在课堂导入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初中学生的兴趣来看,他们的兴趣以间接兴趣为主,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加之初中学生好动,认知以直观为主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

在该课时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快速熟悉相关鸟的名字,在兴趣的支持下能快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教学中教师采用猜鸟名的游戏来进行,Let several students describe some birds from their appearance, abili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The other students guess the names of the birds from the descriptions.导入语可如“I know you have learned a lot about birds. Now let’s play a guessing game to see how well you have learned about the birds’appearance, abilities and characteristics.”通过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再引入新课,为提高学生参与度奠定了基础。

二、师生互动,引导探究

教学中,师生互动是较为重要的,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师生间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通过互动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构建。

在课时的教学中,由鸟而引出生态保护是教学的主线,而课堂中引导学生讨论与鸟有关的话题是口语表达的基础。因此,教学中教师就需注重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首先,在游戏的基础上,教师以问题“Which bird do you like best? Why do you like it?”来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喜欢的鸟进行描述(如I like peacock best because they are beautiful.),接着教师以问题“Do you know which bird I like best?”来作为铺垫,过渡到对Zhalong的认知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图片展示方式来介绍一些相关鸟类的生活。

三、任务驱动,促进阅读

引入阅读内容后,教师就需要通过多种策略来引导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入阅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掌握材料的基本内容,能从材料信息中进行判断,回答问题是关键,教师可通过提问、判断、填空、讨论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引导。

如在该课时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Where is Zhalong?Is it a big zoo?Why is it a special place?”引导快速阅读,从而掌握材料的基本内容。接着教师幻灯展示和材料相关的句子,让学生听录音,对句子进行判断。以问题“Why is Zhalong a special place?How long do birds live in Zhalong Nature reserve?There is a kind of rare bird in Zhalong. What is it?Is it good for people to change wetlands? Why?What doe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do?”来引导让学生再次阅读材料,阅读后回答问题并进行讨论。最后以填空形式来进行巩固。如此多样化的任务驱动,能让学生更有效地投入到阅读过程中,深入阅读理解材料。在任务驱动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来进行任务设计,尤其要注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异质同构的原则来组织学生,从而形成优差互补,促进学生在任务过程中共同进步。

四、活动辅导,提高能力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互动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任务驱动下引导学生阅读后,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对当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展示,总结归纳,形成系统知识的构建,接下来就需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技能。教师以开放式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英语技能的提高。因此,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其口语表达能力就不可或缺。

如在该课时的教学后,教师先以角色扮演形式(Students work in groups of four,acting as some tourists and the tour guide in Zhalong. Make up dialogues about the bird life in Zhalong and people’s actions to protect the endangered birds.)来组织,然后试着对课文进行复述,最后以选择作业(1.收集和鸟相关的故事或歌曲;2.写一封信告诉朋友自己所喜欢的鸟,或向其介绍相关野生动物保护知识。)来促进学生技能的提高。采用活动教学来引导学生并不限定于导入过程中,在整个课堂教学中都应渗透活动,同时渗透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互动中得到发展。

中英婚俗文化及差异 篇4

中英婚俗文化及差异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特殊的婚俗礼仪文化,西方英语国家的婚俗也有其特色,与中国婚俗的差异表现在文化根源不同、婚姻目的不同、婚神信仰不同、审美情趣不同等方面.

作 者:段淑萍 DUAN Shu-ping 作者单位: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湖南,岳阳,414000刊 名: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EY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年,卷(期):21(1)分类号:G0关键词:中英 婚俗 差异

中英颜色词文化对比与翻译 篇5

[摘要]汉语与英语在诸多方面具有差异,如认识不到这些差异,便会对翻译造成障碍。本文重点研究了三原色“红、黄、蓝”的中英文化异同,旨在探讨翻译颜色词的方法,方便读者的理解。

[关键词]文化对比 “红、黄、蓝” 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3-0066-02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翻译更不能离开所译语言的文化背景。颜色同样蕴涵着多种文化含义。不同语言环境下,对颜色的认知理解均有不同,因此翻译颜色词时,不仅要求懂得颜色的文化含义,还要懂得如何完成英汉双语的转换。“红、黄、蓝”是我们常见的色彩,本文致力于探讨这三种颜色的英汉文化差异以及翻译方法,力求使大家关注颜色词的翻译方法。

一、颜色词的中英文化比较

(一)红色

红色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种颜色,在中国人心中,“红”也有着深刻的意义。因为在中国,“红”象征着喜庆,象征着兴隆。春节期间,家家户户的红灯笼、红对联,代表着一种喧嚣欢乐的氛围。除此之外,“红”还象征着顺利、成功,或者是受到重视。例如为我们熟悉的词语“红运”,“红人”等。红色是我国千百年来崇尚的颜色,它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中国人心中的需求。

从其颜色本身,“红色”是鲜血的颜色,在英语中,鲜血可以引申为暴力、激进的革命,带有贬义。英语的red,包含支持左翼观点;支持共产主义;革命激进分子等含义,例如词语red activities便是“左派激进运动”之意。其革命含义偏血腥,如英语中的词语red-handed(手沾满血的;正在犯罪的),a red battle(血战)等。在汉语中,此种颜色也有一种革命的含义,但是其在汉语的革命意义是褒义的,象征着革命与政治觉悟高。如汉语中红军(the Red Army)、红领巾(red scarf)。

“红色”还表示一种情绪状态,或愤怒,或喜悦,或羞赧,这是英汉皆有的含义。表愤怒不快时汉语中有“面红耳赤”“眼红”“脸红脖子粗”等词语,表羞赧时,有词语“羞红了脸”等。在英语中也是如此,例如“When he criticized me,I really saw red”,表示对别人批评的愤怒;“Everyone knew her cheated in the exam,and her face soon turned red”,表示因羞愧而脸红的含义。

(二)黄色

黄色在中英文化中,有一定的共性。

首先,两者都意味着某些疾病。在汉语中有黄疸、黄癣、黄热病等与疾病相关的词语,同时还有面黄肌瘦、面色枯黄、黄脸婆等词语,也象征着不健康的状态。在英语中也是如此,最为我们熟悉的便是yellow-fever,该词语与汉语中的黄热病直接对应。其次,因为黄色与秋天枯黄的落叶息息相关,所以两者都意味着某种萧条的状态,还包含忧伤寂寥的情感。汉语中悲秋的诗句不计其数,如“秋风惨淡秋草黄”“人比黄花瘦”等。英语中yellow也有此种含义,例如“My life is like the yellow leaf without any hope”。

除了以上的共性外,中英文文化中黄色的含义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汉语中,黄色是权贵、权威的象征。在中国的历史中,黄色一直是皇城中的颜色,如黄袍、黄榜、黄砖黄瓦,还有象征富贵的黄金等,而在英语中,这些表达并不常见,英语中的皇权表达为蓝色、紫色更为常见。黄色在中文中还表示腐化堕落隐晦的意思。例如黄色书刊、黄片等,这些都包含着色情内容,而在英语中,这些表示淫秽肮脏意义的为蓝色。

在英语中,黄色有着其独特的文化意义。因为在犹大背叛耶稣时,穿着黄色的衣服,所以黄色在英语中有了胆怯、胆小、卑鄙等贬义,如yellow streak 表示胆怯,怯懦;而yellow-belly表示可鄙的胆小鬼。黄色还在英语中表示趣味低级的书刊,如yellow press,但是这些黄色书刊不同于中文中的“黄色”,英语中的“yellow”毫无色情淫秽之意可言。

(三)蓝色

蓝色主要表示天空、大海的颜色。在中国古代,最常见的颜色不过红、黄二色,但蓝色是天空的颜色,古人历来对天空具有深深的敬畏之情。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儒生穿着蓝色的衣裳,清代大臣穿着蓝色的官服,清代努尔哈赤初定的上三旗正包括正蓝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蓝色的重要性。蓝色是一种极具韵味的颜色,诗句“蓝水色似蓝,日夜长潺潺”,给人以宁静舒畅的感觉,所以便有“宁静、美好、纯净”的含义。

在英语文化中,蓝色与汉语中的黄色略有相似之意。在英语中,蓝色代表高贵与优雅。例如“blue blood”在英语中表示具有王室的血统,而不能译成蓝色的血。“blue book”意为名人录,“blue brick university”指名牌大学。蓝色也有下流、淫秽之意,汉语的“黄色电影”便可译为“blue films”,另外“blue talk”表示“下流的言论”。同时英语文化中的蓝色还可以表示忧郁、悲伤的感觉,例如“blue song”意为“惆怅之歌”。在英语国家还有一种悲伤忧郁的音乐名为“blues”,即蓝调。

二、颜色词的翻译

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了解了中西方颜色词的差异,而面对此种差异,我们又应采取怎样的措施?翻译就是以一种语言再现另一种语言的信息,但我们要做到让读者“与观原文无异”。这就要求我们懂得多种文化,例如上文的例子,在翻译“blue films”时,如果翻译成“蓝色电影”,读者并不会理解什么意思。所以,在翻译颜色词时,要使用一些方法。

(一)直译

直译是指“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来翻译文字”。

例如李清照的诗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为:Don’t you know,don’t you know,the red should languish and the green should grow?

因为诗中的颜色词在意义上能够与英语的词语相对应,所以便可以采用这种直译法。除了诗歌外,许多常见的词语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翻译,如红十字会Red Cross、红酒red wine等。

(二)换词翻译

如上文分析的那样,有些颜色在不同语言中含义不同,有时,汉语中的颜色与英语中的颜色并不对应。例如“黄色电影”在英语中应为“blue film”,“红茶”在英语中可译为“black tea”。

(三)意译

意译是指“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因为有些时候,不能因为其文字中有颜色,就将其翻译成颜色词,我们要根据其实际意义加以翻译。如“white lie”是指“善意的谎言”;“black sheep”是指害群之马;“黄毛丫头”译为“a witless young girl”。

三、结语

根据以上的分析,一些颜色词除了表示其本身所代表的色彩外,还有许多引申意义,这些都与文化息息相关。颜色词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我们翻译颜色词时,不能只顾字面意义生搬硬译,更应注重其丰富的双语文化。翻译在我们生活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不只需要懂得英汉两种语言,更应懂得这两种文化,如此一来才能够避免错译。学习是无止境的过程,翻译亦是如此,我们应不断地积累与研究,谨慎推敲文化的差异。

【参考文献】

中英语言文化差异的问卷调查 篇6

你好,我们是桐庐中学高一(4)班的同学,我们小组正在进行关于中英语言,文化方面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我们设计了这份问卷,希望你配合我们,回答以下问题,谢谢。

1.一般情况下,您打招呼时是说

A.您好!(上午好,下午好)B.嘿,你在这干嘛呀???(你要去哪里呀??)

C.吃饭了吗??D.其他

2.对于久别重逢的朋友,您第一句话一般是

A.哇,好久不见了,你过得好吗B.哇,你又肥了(你又瘦了)

C.嘿,你在这干嘛啊(你要去哪里啊)D.其他

3.你对于说“谢谢”的理解

A.生活中每一次收到帮助时都应该说谢谢,不管帮助是大是小,不管对方是父母还是陌生人

B.通常情况下,作用比较大的帮助才说“谢谢”

C.习惯对陌生人说,不怎么习惯对亲人朋友说

D.视情况而定

E.其他

4.如果您觉得不怎么对亲人朋友说“谢谢”,是因为

A.亲人朋友太熟悉了,难以开口说“谢谢”

B.觉得大家互相帮助时理所当然的事,不需要说“谢谢”,陌生人才需要

C.整天对家人说“谢谢”,会觉得关系有点陌生

D.其他

5.您觉得我们在语言文化习惯方面是不是受西方影响越来越大

A.只是一点点B.嗯,相当一部分C.受到极大的影响D.几乎没有

6.您对我们语言文化习惯方面越来越西化的看法

A.很好啊,西方文化比我们的好B.随便啦,中西两者也差不了多少

C.有利有弊,目前为止还算好D.对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被遗忘感到担忧E.没看法

7.您觉得我们现在已经越来越西化了吗?

中英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篇7

一、文化的定义及分类

文化(culture)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在《西方不亮,东方亮》中指出:现在全世界给文化下的定义有五百多个,这说明没法下定义。因此要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定义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但综合起来,准确地说:文化是人类在不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过程中,在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并获得人们共同认可和使用的符号与声音的体系总和。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又称大文化,戚雨村在《语言·文化·对比》中对于广义文化作了精确的概括,他说:“广义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事件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物质文化,如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是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心理文化则指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

狭义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还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等。英国文化学家泰勒曾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学说,即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二、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当今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联系日益密切,同时,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流空前活跃,因此,文化全球化成为当今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翻译作为文化沟通的中介,难免会与各国文化相联系。所以,文化与翻译的关系非常密切。

当前翻译被认为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因而,翻译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各有千秋,翻译作为交流的桥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代英国翻译学理论家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曾经将语言比作文化有机体中的心脏,她说:“如同做心脏手术时不能忽视心脏以外的身体部分一样,我们在翻译时也不能冒险将翻译的言语内容和文化分开处理。”由此可见,语际间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文化与翻译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翻译,双方开始文化上的融合,并在文化交流中达成共识,这对双方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我们注意到不同的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文化间的碰撞,这给语言带来了种种难以逾越的鸿沟。

翻译之所以不那么容易,是因为语言反映着文化,同时受文化的制约。翻译是对两种文化进行转换,这要求译者有很强的双语能力,同时具有丰厚的语言文化功底,特别是对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因素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下面对这些文化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三、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了不同国家的文化。中国自古以来以农耕社会为主,因而,中国语言的发展与农业息息相关。牛耕地是古代主要的耕种方式,因而,汉语中很多词语都和牛有关。如“农民们如牛负重”要翻译为“The farmers work like horses”,“他真是条老黄牛”要翻译为“He is really a willing horse”。英国临海,其耕地的工具不是牛而是马,所以在西方文化中,马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着中国的牛的含义,如英语中的“talk horse”,如果翻译成汉语就是我们常说的“吹牛”,而英语中的“drink like a horse”则是我们汉语中日常所说的“牛饮”。

英国是一个岛国,海岸线曲折而漫长,周围全是海域,因地理环境的原因,英国多雾、多雨,所以出现了许多与之有关的习语。如“have not the foggiest”(如坠五里云雾中),“as right as rain”(十分正常)。此外,英国临海,水资源丰富,所以,英语当中的“spend money like water”就比喻人铺张浪费,大手大脚,翻译成中文就不能是“挥金如水”而应该翻译成“挥金如土”。而all at sea则是“不知所措”。

由此可见,不同地域产生不同文化,所以,在进行翻译时,切忌按词典上的词进行单一的翻译,否则会严重影响语言所表达的文化。

(二)风俗习惯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风俗习惯是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固定的文化,它既受到一个民族的经济、文学、政治、宗教等多方面的影响,又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由于中、英两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习惯不同,因此,同样一个词语在中英两个国家的语言中,可能代表的意义截然相反。在中华文化中,马是忠实快捷的代名词,人们看重的是它飞快的速度,如快马加鞭:at top speed,马到成功:win instant success.当然还有一些跟马有关的俗语,例如一马当先———be the first,take the lead.走马观花———give a hurried and cursory glance at something.这里的“马”当然不能按原意翻译成“horse”,这不符合中华文化习俗所蕴含的意义。

在中华文化中,虽然人与狗的关系非常密切,但狗却是低下、可怜的代名词,如A dog bites on the strength of his master’s position.(狗仗人势),like a dog trying to catch micepoke one’s nose into other people’s business.(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我们不能按照原有的单词进行翻译,这样,翻译出来的结果必然是不对等的翻译。但在西方文化中,狗与人类的关系特别好,代表亲密的关系,与之有关的词都有好的意思,如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有功者受赏。),love me,love my dog(爱我,也要爱我的狗,即爱屋及乌。)

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充分理解和尊重两国的习俗文化,使翻译出的作品更加通顺,否则会因曲解文章的原意而造成误会,所以,提前对中英两国的风俗习惯进行一定的了解是做好翻译的前提。

(三)历史文化典故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历史文化典故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沉淀与堆积,是历史文化的结晶。例如大多数中国人都了解“叶公好龙”这个故事,但西方人要翻译出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就必须与文化联系起来,故该短语译为:“Lord Ye who claimed to be fond of dragons was scared out of his wits when a real one disappeared.”这样。既说明了叶公是谁,又表达出了这个成语的历史意义。

西方典故多来自《圣经》和古希腊罗马文化,如“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意指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此外,像“paint the lily”(画蛇添足,多此一举),“meet one’s Waterloo”(败走麦城,惨遭失败),“Cross the Rubicon and burn one’s boats”(背水一战),都是历史文化现象的体现。要尊重历史文化方面的差异,对历史文化进行深层次理解,注重文化信息的传达,才能在尊重两国文化的前提下,做出对等的翻译。

(四)宗教信仰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宗教信仰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作为一种精神风俗,是极其复杂的,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学习等各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东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著名的心理惊悚片《七宗罪》,叙述了一个疯狂的凶手认为自己是上帝,围绕天主教七大死罪的惩戒逐条杀人。这七条死罪是指七项世人常犯的过错,即饕餮(gluttony)、贪婪(greed)、懒惰(sloth)、淫欲(lust)、骄傲(pride)、嫉妒(envy)和暴怒(wrath)。Seven这个数字在宗教里是非常神秘的,在《旧约》中有充分的表现:上帝用七天造就亚当,取出亚当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个头的火龙。同时,在这部电影里,七罪、七罚、七次下雨、故事发生在第七天,甚至结局由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时,“7”暗示罪与罚。大家可以想象到,如果仅仅把“Seven”译为中文的“七”,那么,中国观众绝不会想到西方观众所能想到的文化方面,所以,影片在公映时译为《七宗罪》,点名故事的主线和seven是最重要的宗教寓意,方便观众理解西方文化。

在东方,人们信仰的是佛家、道家及儒家文化。同时,在中华文化中,盘古开天辟地,因而人们信仰的是天,而不是上帝。如中国人表达惊讶时,会说“我的天啊”,如果表达为“Oh!My heaven!”或是“Oh!My paradise!”,就会让别人一头雾水,不清楚所表达的意思。而西方国家的人则倾向于表达“Oh!My dear!”或是“Oh!My god!”,这是因为他们信奉的是基督教。

东西方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体现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之中,只有深刻了解东西方文化中的宗教内涵,理解语言中的文化内涵,才能避免错译、误译、漏译,使翻译真正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

四、结语

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并不在于对语法和句子的分析,而在于两种语言背后所包含的文化转换。尤金·奈达说:“就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译者的双文化功底甚至比双语言功底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起作用的文化语境中才富有意义。”可见,不可低估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只有充分地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才能弄清词语的真实含义,明白翻译的原因,把握好翻译的尺度。此外,既要考虑词语中的文化因素在译文中如何体现,又要注意避免因文化因素而造成的误译,译者才能轻松跨越语言间的障碍,使得译文最切近原文。

摘要: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文化影响着翻译,文化不同,即翻译不同。本文主要从文化的含义、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文化对翻译的影响三个方面出发,谈谈中英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中英文化,翻译,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小艳.简述文化与翻译[J].考试周刊,2008.

[2]季羡林.西方不亮,东方亮[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戚雨村.语言·文化·对比[M].外语研究,1992.

[4]清梅.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下的翻译研究[J].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

[5]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6]王天枝.文化对翻译的影响[J].池州师专学报,2006,20(6).

[7]尤金·奈达.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8]赵惠霞,周憬.语言与文化阐释[M].西安出版社,2010.

[9]张小南.浅论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J].江苏: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中英课堂文化的差异 篇8

一、 师生关系

在中国,学生称呼师长为某老师,即便是英语老师,也是习惯尊称加姓氏。而英国学生常直呼老师的名字,他们的老师也很乐意接受这样的称呼。在笔者刚去英国的时候还觉得这样直呼老师的姓名很不礼貌,时间久了,就觉得这样称呼反而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距离。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这句话足以体现教师在中国教育文化中不可动摇的神圣地位。对于学生而言,对老师的绝对服从就是尊师的体现。传统的中国教师是无法容忍西方学生同自己讲话时的那种平等的姿态,更不必说上课迟到、嚼口香糖,甚至公开质疑教师的观点。然而,在英国,我们经常看见很多的英国学生在一边喝着咖啡,一边参与课堂讨论,教师也会坐在学生旁边,一起讨论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英课堂气氛的明显差别,前者紧张、沉闷,学生被动,然而,后者是轻松、愉悦的,教师在课堂内担当的角色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课堂活动的参加者。

二、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传统的中国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属于应试型的。教师会花大量的时间同学生一起练习应试技巧,通过搞“题海战术”来帮助学生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所常运用的教学方法也是传统的。究其原因就是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还有一个看似微不足道但也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我国的成班率很高。每个班学生人数一般为40~60人,像这样的大班授课制很难达到师生互动的状态,而英国的班级人数仅为3~15人,最多也不超过30人。这种小班授课制更有益于各种小组讨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也能更有效地开展,同时教师的关注面将会更加集中。

相对而言,西方的教育体制被称作是素质型的。教学的目标重在开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评价一个学生的能力并不是通过他是否在各种考试中取胜,而是看他是否具备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英国的英语教学课堂,教师更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有热情地、有兴趣地去学。笔者在英国学习英语教学法期间,我们的导师并不是从理论上跟我们说什么是“全身运动反映教学”(Total Physical Response),或者说这是权威英语教育家研究的,非常切实、有效的英语教学法,而是先让我们自己在课堂上体验这种教学法,然后让我们去讨论它的利弊和运用的局限性,这就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活泼。

三、课堂中心

在讲座式和讨论式的课堂中,中国留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前者。他们习惯被动地去接受信息,希望教师能把关于一个主题的全部知识倾囊相授,而不愿让教师提太多的问题。因此,英国教师往往认为中国学生在口头交流方面很被动,甚至很薄弱。在他们眼中,中国学生宁愿从事全班性的集体活动或是个人活动也不愿意参与小组活动。然而,中国学生们自认为自己在课堂上很积极,虽然不太主动活泼,但一直保持着和教师的同步思维,存在的不足只是不太适应结对子、分组讨论之类的课堂交互活动罢了。

另外一个值得指出的就是,“沉默是金”“静水深流”等传统观念对中国学生的影响深重的。很多中国学生不善张扬,这也正是为何外国人认为中国人“难以琢磨”的原因。“Don’t be shy, speaking please!”是外籍教师在课堂上出现频率很高的一句话。“我们到课堂是为了听老师讲,而不是听其他同学讲课!”对于抱着这样观点的中国学生而言,小组讨论为那些喜欢“炫耀”的西方学生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久而久之,中国学生对这种“无意义、无收获”的课堂活动越来越反感,甚至认为这是一种“浪费时间”的体现。同时,他们认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其他同学可能给予的答案或结论并非是标准的,甚至是错误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讲解方应该是教师,而不是任何其他同学;如果真有必要进行分组讨论的话,也应该把它放到课后,这样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从教师那里获得标准、正确的答案。

不同的是,英国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课堂更像个讨论会场。教师不是费力地把一个问题解释得清清楚楚,而是设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必须积极投入到活跃的思维当中去,热烈、生动的讨论自然也就会时常发生了。当学生遇到很难理解的问题时,会立刻向教师提出疑问,教师会再次设法引导学生的思维,直到解决问题。师生之间的这种不断交流自然会对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我的奶奶优秀记叙文下一篇:人事专员的自我鉴定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