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与民族团结

2024-11-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宪法与民族团结(精选9篇)

宪法与民族团结 篇1

“弘扬民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这句话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但又多少人能做到呢?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从"人文出祖_黄帝,到尧舜禹的克己爱民,孝敬父母等精神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每次在外国人面前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不由得感到自豪起来,滔滔不绝的说着祖先们的那些精神,说什么要向他们学习,可是谁又做到了呢?

没有,都没有,我们是那些说话不算数的人,但也有些人在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建设我么的国家,我们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不必做的那么大,不用做的要人人都知道你在弘扬名族精神,可以在公交车上,我们可以给那些老弱病残孕让位,过马路时,可以扶那些老人过马路,还可以不乱丢,乱涂,乱扔……那不就没有什么人得病了吗?不就使得环境受到了保护吗?不就使得我国变得更美好吗?

一个祖国的建设不仅仅只靠一个人,要靠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双手来建造,听说过“三个臭皮蛋顶一个诸葛亮”的彦语吗?连三个臭皮蛋的智慧都可以顶一个诸葛亮的智慧,这不就说明团结力量大吗?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青少年的学习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建设祖国和弘扬名族精神的能力也增强了,所以,我们青少年弘扬名族精神的责任占全国任命弘扬名族精神的人的三分之二。

在我们身边不就又很多这样的例子吗?如在1988年的奥运会上,我国乒乓球队的队员们战胜了对方后,使我国获得了参加奥运会以来的

团结演讲稿:民族团结演讲稿

民族团结之花处处开

中华民族,一位伟大而慈祥的母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她孕育出了五十六个英雄民族,共同捍卫着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书写着灿烂的中华文明。

同在蓝天下,我们都是一家人,家和万事兴。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家国万事兴,有你也有我;温暖驱寒冷,珍爱换真心。共发展、同奋进、手挽手--哈萨克族的谚语说得好:“离群的羊会被狼吃掉,兄弟团结有马骑,妯娌和睦有饭吃。”

放眼祖国,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正以平等的地位、主人翁的身份携手并肩创造新生活,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把我的心给你,我们是兄弟姐妹。把你的心给我,我们就亲如一家。民族团结之树常青,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在乌鲁木齐“7•5”事件的危急关头,各族群众休戚与共、携手相助,手足之情感人至深,再一次显示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真理--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今天,各民族在祖国大家庭里之所以如此和睦平安,是因为有着50xx年历史深处奠定的文明基石,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共同家园。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奥秘所在,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社会意识、道德观念和民族精神。中国人民从来都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和至高无上的使命。无论是面对“xx”还是“疆独”,中国政府和各族人民以及海外华侨表现出的空前团结和坚定立场,正是源于这千百年来形成的共识。

事实证明,只有民族团结,只有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在危难时刻,在受到欺凌和委屈时,才有强大的祖国为我们做坚强的后盾,为我们撑腰和保护我们,为我们讨回公道。才有各民族群众、各界人士的热心关爱、真诚帮助,才能体会到社会的关爱和祖国的温暖,才能使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团结一致,才是真正的一家人。

宪法与民族团结 篇2

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质沿革及其特点

早在1947 年7 月20 日, 我国就成立了第一个省级的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9 年9 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提到“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具体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形式和内容。在1982 年《宪法》即现行宪法首纲第三条中规定: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 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这里以我国根本法宪法的形式明确了民族区域制度为我国的一项政治制度。1984 年中国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 下简称《民族区域自治法》) , 进一步明确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以维护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的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 而不是一种无限度的自治, 在《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明确指出, 所有民族自治区域都是中国自古以来的组成部分, 而自治机关则是一级地方政府, 所属于中央政府。我们必须清楚地把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国家统一之间的关系, 不能仅仅强调民族自治而忽略了国家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单一制的国家, 实行中央统一集权最高国家权力归中央所有。而地方政府的各项权力由中央授予, 由中央统一领导, 整个政府实行层级控制。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也受到中央的统一管辖。作为中央的下属机关, 民族自治机关必须遵循宪法第三条中关于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划分的规定, 即“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 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民族自治地区享有一定的立法权和行政管理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九条规定: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如《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已由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9 次会议于2002 年3 月21 日修订通过并公布, 于2002 年3 月21 日起施行。本条例就是内蒙古自治区充分发挥自治区立法权, 并结合本自治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和当地民族生活习惯, 制订了符合内蒙古实际情况的法律规定。再如在新疆的哈萨克民族地区, 对于犯罪分子的惩罚执行“两少一宽”的政策, 即公检法系统对哈萨克民族地区的犯罪人员实行少捕少杀, 在定罪量刑上对上述人员从宽处理。再如我国部分信仰伊斯兰文化的民族奉行的“割礼”风俗, 按伊斯兰教的教义, 割礼是每个穆斯林的责任, 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行为自然不能定性为故意伤害罪。

二、我国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是否有民族自决权

20 世纪下半叶以来,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方发生了“独立公投”, 例如格鲁吉亚的南奥塞梯地区、南苏丹以及2014年的克里米亚等等。这些独立公投事件所标榜的国际法依据都是民族自决权。民族自决权是指各民族有根据自己的选择确定本国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自由。民族自决权是《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一项重要原则, 也是国际法的一项重要原则。民族自决权的行驶有其相应的限制, 更不应该被滥用。民族自决权的主体限于以下三种: 一是遭受殖民统治、正在争取民族解放的民族; 二是遭受外国势力入侵的民族; 三是主权国家的全体人民。在多民族国家中, 各民族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民族自决权的主体指国家领土内中的所有民族。所以, 就我国新疆的情况而言, 新疆的少数民族并不是民族自决权的主体, 相反, 全体中华民族才是民族自决权的主体。此外, 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自决权的行使, 任何民族想要使用民族自决权, 都要以维护和尊重国家主权和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为前提。

近年来, 不断的公投脱离事件引发了不少动乱与战争, 如格鲁吉亚的南奥塞梯地区进行独立公投后宣布独立, 引发俄罗斯和格鲁吉亚的战争; 克里米亚公投后加入俄罗斯联邦, 引发了东欧的局部动乱。在世界地缘政治潜在危机和世界格局的急剧变化中, 民族自决权成为了引发不安定局势的触发器, 一旦局势恶化甚至引发战争, 这些夹在国际政治斗争之中寻求民族自决的民族反而成为最终的受害者。如果一个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了合法政府并实行有效的统治, 民族自决权不应该成为煽动民族分裂的借口。利用民族自决权破坏一个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更是对国家主权的侵犯。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中华民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 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的根源已被消灭, 民族自决分离的前提条件已不复存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一些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曾企图在我国新疆建立“东土耳其斯坦共和国”、“南疆王国”等非法组织, 严重扰乱了各民族的正常生活、阻碍了民族自治区的经济建设, 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分离对各族人民不利, 对中华民族不利。

综上, 我国的民族自治区域的自治机关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 拥有根据本民族、本地区的情况和特点, 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力。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此前提下,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不包含民族自决权。

三、结语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制度, 使各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得到了全民进步与发展。历史证明, 这样的选择是各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必然, 有利于各民族自治地区的发展繁荣和人民当家作主, 有利于各民族自主地管理本民族的事务。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 狭隘和片面的民族自决权会损害我国的整体利益, 对各民族的大家庭不利, 因而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包括民族自决权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居宸羽.宪法学视野下新疆自治区立法自治权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15 (30) .

宪法与民族团结 篇3

关键词:高校;民族;团结

一、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构建民族文化共存的和谐校园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意尊重各民族习俗、宗教以及基于宗教而形成的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增进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高校校园民族文化建设要致力于构建更加和谐的校园环境,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尊重各民族的民族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正确处理和协调好各民族文化间的关系,形成良性、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就必须尊重各民族文化。第二,加强民族团结是构建和谐民族校园的核心。高校校园民族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要加强民族间的团结、互助。因此,大学生进校第一课就要开展民族团结的专题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各个民族都为中华民族作出过杰出贡献,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成员之一。第三,增进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保证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与融合中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第四,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民族校园的根本。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为各民族培养优秀人才,要构建和谐校园,就要通过各种校园文化载体,全面推进各民族人才培养,为最终实现各民族学生的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尤其要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解决好部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只有这样,各民族大学生才能在高校健康成长,亲身体验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才能更好地学好专业知识,为民族地区的加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以加强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基石,培养民族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高校要加强和完善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高校在为民族地区培养专门人才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经常组织民族学生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结合政治理论课,进行时事政策的学习,请社会上的专家或学者开设各类讲座。这样做既丰富和活跃了第二课堂,又使学生从中受到了教育,激发学生努力维护祖国的尊严和统一的自觉性。其次,把爱国、爱党教育作为一项主要内容来抓。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必须牢牢把握爱国主义这一主线。针对学生的实际,学校请有关方面的领导、专家、学者、英雄模范来校做报告,结合建党、建国周年大庆等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和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第三,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是提高学生政治素质不可缺少的方面。只有各民族的紧密团结,中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三、以提高民族学生干部综合素质为核心,发挥民族学生干部的榜样作用

学生干部是实现学校与学生之间联系的沟通者,是学校开展学生工作所必须依靠的力量。民族学生干部更应该在维护民族尊严、发扬民族精神、维护民族团结及加强民族间的交流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我们应重视民族学生干部综合素质的培育。

一个合格的民族学生干部最起码应具备以下素质:第一,政治素质。这是民族学生干部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作为学生干部必须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地保持与党、团组织政治上的一致,自觉接受党组织的领导和团组织的指导帮助。同时民族学生干部应该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具有识别各种不良倾向和错误思潮的能力,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有极大的政治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第二,知识素质。学生工作的特点要求学生干部应有广博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知识。民族学生干部更应该努力学好语言类学科特别是汉语和英语,为传播民族知识、促进民族间交流作出自己的贡献。第三,榜样作用。我们要发挥民族学生干部的榜样效应,努力塑造典型的民族学生干部形象,培养优秀的民族学生干部群体,树立广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内的学习楷模,以此来感染、激励、号召和带动学生共同进步。第四,组织能力。成为一名好的民族学生干部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团结能力和凝聚力,能够将一个班级、一个年级、一个学院团结在一起,成为一个有凝聚力、向心力的集体。

四、坚持“以法治校”,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民族团结

要坚持“以法治校”,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和处理问题,就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处理突发事件的政策、措施和规范。不论突发事件涉及的是民族因素还是宗教因素,都必须将事件与民族、宗教问题剥离开来,按照事件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影响程度准确、及时、客观地进行处理。

总之,民族团结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民族团结是全体师生的共同愿望,每个人都应在维护民族团结工作中做出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努尔力·阿不力孜.谈高校民族学生干部素质培养[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6(3).

宪法与民族团结 篇4

阳城三中 逯小侯

本节课围绕三个目标展开教学,一是民族政策,二是民族制度,三是民族自治的目标。针对目标展开教学,做到了深化目标拓展目标的要求,课件内容丰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个人学习和小组交流相结合,课堂练习方面注重当堂知识的落实,起到了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学生记忆上留的时间较少,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部分学生不牢固,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当堂的消化吸收率。要提高学习效率,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养成习惯很重要。好的习惯要逐步养成,坏的习惯要马上改掉。课前进入预习状态,上课抽查每节一课记忆内容。落实“一背二查三签字”环节,把每节课落实到实处。

二、科学管理高效率。好的管理是生产力,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我注重课堂时间的延伸管理,每天一课内容的落实,结合实际情况,每天晚上记忆,第二天中午落实背诵,每组四人,1号、4号,2号、3号互查。检查结果组长汇报课代表,课代表组织相关人员分析并上报老师。做到“晚背午查,午查晚背”,及时回顾温习,晚上背诵的内容第二天中午检查,第二天中午检查昨晚背诵的内容,一步一个脚印,背诵落实,温故知新。

三、兴趣爱好是渊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培养学生的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操,走进学生的心灵,和学生产生共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民族团结与科学发展观 篇5

一曲优美动听的《新疆好》,唱出了两千万天山儿女的心声。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新疆大地安定祥和,到处奏响民族团结的凯歌。

“团结月”凝铸兄弟情

新疆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等47个民族,在历代抵御外敌入侵、反对分裂祖国的斗争中,各族人民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情意。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和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贯彻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以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建立“平等、团结、互助、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在加强民族团结、搞好民族工作的实践中,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总结出一套成功经验,那就是加强对各族干部群众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开展群众性的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使民族团结的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1982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隆重召开新疆首次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发出了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把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的倡议,将每年5月定为全区的民族团结教育月。从此,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天山南北广泛开展起来。

每年5月春暖花开时,新疆各地的农村牧区、工厂矿山就荡漾起民族团结教育的思想之风和政策之风,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报刊、广播、电视宣传,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和党的民族政策带到各族干部群众的身边,团结互助蔚成风气。

20年来,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以月促年,在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中牢固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使他们懂得了“民族团结则百业兴旺,民族纷争则百姓遭殃”的道理。针对少数民族分裂分子和暴力恐怖分子的活动,自治区党委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反分裂斗争再教育活动,使破坏民族团结的极少数人无处藏身。民族团结教育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密切结合,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得到普遍尊重。同时,一大批德才兼备、立场坚定的少数民族干部被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目前,全区少数民族干部已达34.8万人,占干部总数的51.8%。随着少数民族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少数民族各级各类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今年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的第20个年头,各地不仅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和报告会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而且举办了一系列的电影周、文艺演出、图片展览、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吸引各族群众广泛参与。自治区各家新闻媒体通过对20年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的回顾和评论进行宣传,营造出浓厚的舆论氛围。

盛开的民族团结之花

1963年,一名刚从扬州医专毕业的青年,满怀希望来到高寒缺氧、风沙肆虐的帕米尔高原,在海拔2100米的乌恰县做了一名医生。他就是已经退休的原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人民医院院长吴登云。

来自江南水乡的吴登云没有被高原恶劣的环境吓倒退缩,而是兢兢业业地在西部边陲的高原上救死扶伤38年。他视柯尔克孜族牧民如亲友、如手足,忠实履行着自己“做一名人民的好医生”的诺言,前后30次为病人无偿鲜血,累计鲜血7000毫升,被当地牧民亲切地称作“白衣圣人”。

吴登云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换回了少数民族同胞的尊敬和爱戴,多次获得各级政府颁发的民族团结模范称号。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之际,党中央表彰了一批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及优秀党务工作者,这位始终如

一、扎根边疆缔结各族人民兄弟情谊的人民医生也名列其中。

在并肩建设社会主义、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当中,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像吴登云这样无私奉献的民族团结先进模范。从1982年至今,新疆共表彰奖励了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748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1273名。

白克日•卡依尔是塔什店火电厂一位普通工人,今年夏天为了抢救不慎落水的汉族儿童,他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这名优秀的维吾尔族工人眼中,汉族同胞就是自己的“吐汗吾干木”(亲兄弟)。他不止一次地伸手援助遇到困难的汉族乡邻同事,替不认识的汉族病人垫付医药费,在各族群众中间传唱成了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

杨忠贤,巴里坤草原上的一名乡村医生。他为草原上的哈萨克族妇女接生3000名婴儿,挽救了数百濒危病人的生命,培养出上百名弟子在草原上救死扶伤。在他死后,哈萨克牧民破例第一次用自已的风俗接纳了这位汉族兄弟,将他安葬在雪山脚下的哈萨克族部落墓群中。

阿布旦,阿勒泰草原上的哈萨克族牧民。1996年冬天,阿勒泰地区遭受30年不遇的特大雪灾,上百名汉族矿工被大雪围困在离阿布旦家毡房不远的地方,随时有生命危险。阿布旦毅然把自家储备的面粉分给断粮的人,把自家正在怀胎的8头奶牛宰杀,将牛肉分给饥饿的汉族弟兄。他让冻伤的矿工住进自己的毡房并让儿子冒着被大雪埋没的危险踩着雪橇下山送信。他说:“为了挽救汉族兄弟的生命,就是遇到再大的困难和危险,也要把信送到。”

自治区各级党委和政府通过树立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在全区营造出一种人人讲团结、个个争先进的氛围,推动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民族团结的思想,已经深深扎根在新疆各族百姓的心中。热爱民族团结的无数群众,在生活和工作

中身体力行,数十年如一日地贯彻民族团结的精神,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默默付出。

团结稳定促社会发展

民族团结带来了社会的安宁与稳定,形成了建设合力,为新疆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新疆的发展。20多年来,新疆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3000多亿元,其中国家投资占60%以上。这一时期,新疆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建立起以农业为基储以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体系。一批大型骨干项目的完成和生产能力的实现,使新疆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大大加强。

棉花和石油是新疆两大优势资源,在中央政府和兄弟省市的支持下,这两项资源已经变成新疆的支柱产业。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总产的三分之一,这几年各级干部和技术人员下到田间地头,帮助各族群众掌握生产技术,使得棉花连年高产,棉农收入稳步增长。随着塔里木盆地和 准噶尔盆地两大油气田不断探明新的储量,新疆已经成为我国石油资源战略接替区,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也给新疆各族人民带来巨大实惠。伴随石油开发进行的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解决了长期困扰南疆人民的出行不便和照明问题,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条件。

新疆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世居高原和沙漠边缘,尤其是南疆地区的各族群众,生产和生活条件特别艰苦。解决这部分群众的温饱问题,始终是自治区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工作。去年,新疆30个贫困县市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138元,比“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前增加了570多元,农牧区的贫困发生率从1994年的20%下降到目前的4.4%左右,贫困地区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了新疆对内对外的经贸合作,吸引了大量外来资金。无论是首府乌鲁木齐,还是南疆重镇喀什或西部边城伊宁,到处都是一派和睦安宁的景象,吸引着国内外的投资者。

宪法与民族团结 篇6

第31期

大力发展民族体育事业 努力促进各民族大团结

四川省体育局局长 朱玲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四川是多民族大省。近年来,四川省体育局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始终坚持把大力发展民族体育事业,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努力提高各族人民身体健康素质,不断丰富各族群众体育文化生活和健康娱乐活动,作为促进各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作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推进和服务“两个加快”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发展现状

(一)民族传统体育蓬勃发展。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各族群众参与健身的体育观念和追求健康的价值取向已初步形成,大力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蓬勃发展。主要表现为:在追求目标上通过参加体育健身活动达到健康、健美和娱乐目的,在开展方式上已经形成社会、单位、家庭三位一体的多元化社会体育新格局,在参与形式上已从少数人被动参与转化为全社会自觉主动参加。为满足少数民族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2005年以来四川省体育局在中国奥委会和国家体育总局的大力支持下,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加快推进民族地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通过开展“体育三下乡”活动和实施“少数民族健康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雪炭工程”,在甘孜、阿坝、凉山州帮助创建了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6所和省级传统项目学校11所;新建(在建)标准体育场地142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65个,并配备了相应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

(二)民族竞技体育跨越发展。在加快推进四川体育大省向体育强省迈进的历程中,通过积极参加全国和坚持举办全省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为国家队选拔、培养、输送了大批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北京奥运会帆板比赛项目金牌获得者殷剑就是来自凉山州的运动员。2005年以来,我省民族竞技体育取得了历史性新突破,甘孜、阿坝、凉山州籍运动员在各种比赛中,共获得了2个世界冠军、37个全国冠军、239个全省冠军,来自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的裁判员也多次参加了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的裁判工作,不仅为四川作出了贡献,更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三)民族体育项目创新发展。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充分利用藏历年、彝历年、羌历年、锅庄节、牦牛节、扎崇节、火把节、赛马会、转山会等颇具民族传统风格的节庆假日,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牦牛舞、狮子舞、锅庄舞、骑射、赛马、推杆、角力、摔跤、拔河、射驽、押加、斗牛、斗羊、举重等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已形成了少数民族群众开展全民健身和民间娱乐活动的品牌。尤其是通过对一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科学研究、规范提升、完善规则,使之得以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部分优势项目已被列为全国(省)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或表演项目,深受各地区各民族群众的喜爱。

(四)民族体育产业稳步发展。多年来,四川省体育局坚持以“体彩做强、产业做

大、基地做实、政策做活”为目标,在民族地区体彩发行销售等方面,给予了政策优惠、设备保障,确保了销量。同时,根据民族地区原生态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和少数民族自身特点,积极支持、配合、鼓励有关方面,因地制宜发展民族体育产业,培育和创立民族体育产业品牌,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业和服务业为重点“多业并举”的民族体育产业优势和特色,不断推进了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特别是融民俗、健身、娱乐、观赏于一体的漂流、滑雪、登山、探险等特色体育旅游项目已在各大景区逐步兴起,倍受游客青睐,呈现出了广阔的拓展空间和光明的发展前景。

(五)民族体育事业突破发展。四川省体育局作为国务院第四次、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模范集体,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决定》要求,高度重视大力发展民族体育事业,并将此项工作列为了四川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具体实践,纳入了《四川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到2010年我省民族体育工作的奋斗目标。在实际工作中,指定由社会体育处负责联系和具体指导民族地区体育工作,并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始终做到重点扶持、长期坚持、力度不减、逐年增加。目前,我省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已具备了承办省级综合性体育运动会和国家级单项体育赛事的能力,四川民族体育事业正处于新中国成立60年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二、存在问题

(一)经费投入不足。民族地区由于受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制约,各地财政投入不足,用于发展体育事业的资金有限,用于建设体育机构、维修体育设施和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等方面的专项资金严重不足,后备人才培养和民族体育科研经费更为紧缺。

(二)体育设施落后。民族地区普遍体育场馆严重缺乏,人均体育场馆比例远低于全国(省)人均水平,现有体育设施简陋破损,残缺不全,绝大部分体育场地不标准、不规范,只能进行一般的体育活动,根本无法满足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活动需求。

(三)专业人才缺乏。目前,民族地区基层体育组织机构基本上为文化、体育、旅游三部门合署办公,专职体育工作编制少、力量弱,缺乏竞技体育教练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体育专业人才,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民族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产业发展滞后。民族地区体育产业起步晚、起点低、发展慢。发展体育产业面临政策不健全、措施不完善、宣传不得力、设施不保障、群众体育健身消费水平低等问题,导致民族地区体育彩票发行处于饱和状态,大众体育健身行业发展趋缓。

(五)传统项目萧条。随着现代文明的渗透和影响,一些原生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没有来得及开发就受到巨大冲击,有的已经消失,有的濒临失传,亟待加强保护、挖掘和弘扬。尤其是民族竞技体育项目存在优势项目不多、后备人才力量不强、训练保障系统不健全等诸多“瓶颈”问题。

三、对策建议

(一)多管齐下解决民族体育经费。一是加大体育事业经费投入。民族地区各级政府要将体育事业经费和基本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规划,逐步增加对基层体育事业发展的财政投入,不断满足开展体育工作的需要。二是积极申请专项资金扶持。通

过多种渠道积极申请国家有关部委关于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的专项经费,加快促进民族地区科、教、文、卫、体、旅一体化发展。三是认真做好体育对口帮扶工作。在国家体育总局的大力支持下,四川省体育局将加大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经费支持力度,增加体育彩票发行量度和体彩公益金分配额度,继续开展好“体育三下乡”活动,实施好“雪炭工程”、“少数民族健康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体育惠民行动,加快民族地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广泛争取社会各界援助。特别是受灾民族地区在体育设施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要广泛争取国家、援建省及社会各界给予大力支持。

(二)多辟途径培养民族体育人才。一要加强民族体育人才队伍建设。民族地区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总体要求,将着力建构体育行政管理人才、体育专业技术人才、体育产业经营人才和民族体育科研人才队伍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逐步建立健全相对独立的体育组织机构,不断完善基层体育服务体系和乡(镇)、村(社区)文体活动站(点),为民族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二要抓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竞技体育的基础是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建议由西南民族大学和成都体育学院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原则,共同建立和逐步完善集运动员选拔、培养和集训为一体的民族传统竞技体育项目基地(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区、市)建立了155个民族传统竞技体育项目基地)。同时,各民族地区要结合实际选择具有民族特色和品牌的传统竞技体育优势项目,遵循“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竞技体育规律,多层次、多形式地不断发现、培养、输送更多优秀的民族体育后备人才。三要开展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训。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是社会体育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传播者,对进一步积极倡导、专业指导、广泛开展、全面普及大众体育至关重要。各民族地区要根据社会体育发展需求,专门培训大批具有高素质、专业化、高技能的复合型社会体育人才,不断壮大和优化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队伍。

(三)多种形式开展民族体育运动。一是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民族体育是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建议将部分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传统优势体育品牌项目列入全民健身活动项目,在各民族之间广泛开展和深入推广,这将有助于促进各民族密切交往、增进友谊,有利于实现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二是不断提升民族竞技体育水平。全国(省)少数民族运动会是推动我省民族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各民族地区体育部门要充分利用积极参加和申办全国(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在提升民族竞技体育方面的导向激励作用,在此基础上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民族传统体育单项比赛,不断提升我省民族竞技体育水平。

(四)多措并举壮大民族体育产业。一要借势发展民族体育产业。大力发展壮大体育产业,对于加快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其它公益事业发展,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民族地区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原生态旅游资源,借助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西昌航天城、卧龙大熊猫基地、海螺沟、四姑娘山、红色旅游沿线、重走长征路线、茶马古道、丝绸之路、香格里拉、稻城亚丁、康定情歌故乡、北川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国际国内知名旅游品牌效应,推进体育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凭风借力加快推进民族地区体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二要借鉴发展民族体育产业。我国体育产业正处在产业化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促进了中国体育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尤其是按照市场化和商业化模式运作奥运遗产更是实现了我国体育产业经营方式和理念的深刻变革。各民族地区发展民族体育产业存在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现实条件差异极大的现状,必须因地制宜、面对差距,因势利导、缩小差距,精心打造民族体育品牌赛事,全力开创民族

体育产业新领域,狠下功夫挖掘民族体育竞技和表演市场潜力,千方百计增加体育彩票发行量度,科学引导全民体育健身消费;必须树立“差距就是潜力、晚起步高起点”的发展理念,广泛借鉴国际国内发展体育产业的成功经验,努力推进民族体育产业朝着“体育产业国际化、体育资产系统化、体育产业规模化、体育品牌民用化、体育消费标准化、体育产业资本化”方向发展。三要借机发展民族体育产业。实现我国(省)由体育大国(省)向体育强国(省)迈进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体育产业发展是关键。国家体育总局会同发改委、财政部拟定的关于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性意见有望尽快出台,大力发展民族体育产业正逢其时、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必须在品牌化、特色化和国际化上做文章,深挖民族体育文化内涵,真正做响品牌;把握体育健身市场需求,真正做大产业,使体育产业真正成为民族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五)多方努力发展民族体育事业。大力发展民族体育事业既是不断满足少数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的当务之急,更是加快促进四川体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仅靠体育部门来完成这项事业资金有限、政策受限、措施单

一、难以保障。建议一:将加快发展和大力扶持少数民族体育事业列入四川省及各民族地区“十二五”规划中,由民族工作相关部门共同研究解决制约民族体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建议二:在机构改革进程中,民族地区各级体育组织机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建议三:单独成立民族体育省级单项协会,专门负责联系和指导民族体育工作。

当前,我省正处于灾后恢复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关键时期,任务艰巨而繁重。四川省体育局将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深刻把握我国民族问题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毫不动摇地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的发展要求上,将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富民强省、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上,大力发展民族体育事业,努力促进各民族大团结,为加快推进我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宪法与民族团结 篇7

一、中小学教师对大理市民族团结教育的评价

(一) 调查说明

采用自制《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调查问卷》, 问卷的第一部分为“学校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措施及功能”, 共14个题项, 由措施和功能2个因子构成。第二部分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教学内容”, 包括27个题项, 由本地主体少数民族特征、中华民族特征和民族理论与政策3个因子构成。第三部分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包括12个题项, 由知识教育活动、文艺体验活动2个因子构成。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4月期间, 对大理市9所5类中小学的部分教师进行了调查, 调查所涉及到的学校为村小学教师15名, 镇小学12名, 市小学10名, 镇初中10名, 市初中17名, 市高中5名, 采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 教师评价结果与分析

被调查对象共69名, 为中小学担任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教师或班主任。其中男教师16名, 女教师53名。

1. 民族团结教育的措施及功能评价

村小学、镇小学和市小学在教师对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措施、功能上的评价明显高于镇初中、市初中和市高中得分 (均P<0.05) ;初高中的教师认为, 学校及教师们都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升学的压力上, 对民族团结教育措施、功能的关注度都明显不足。总体上, 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总体功能, 所有选项“符合”比例绝大部分都达到了60%以上 (见表1) , 教师对民族团结教育的功能有着高度的认识, 认为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从学校及个体层面都有其必要性, 对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措施总体评价水平不高, 关注度不够, 但教师们能充分关注到了学生的民族个性特征, 并能据此因材施教;数据还显示文科女教师更适合开展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教学工作。

(%)

2. 教学内容与活动评价

1) 教师对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与活动评价总体相当低

最高分“民族理论与政策”仅为3.37分, 最低分“知识教育活动”为1.46分, 尤其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做得很差。总体上, 一年中组织3次及以上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比例达50%以上的分别是“参加民族节日活动”活动和“跳课间民族健身操”, 其比例分别为53.6%和56.5%, 而比例最低的是“听民族文化、宗教政策知识讲座”和“参加民族知识竞赛活动”组织3次及以上的比例仅为15.9%和18.8%。表明大理市中小学在民族团结教育表现为更多地依靠课堂理论讲解, 活动开展得不多。相对来说, 文艺体验活动开展得更丰富, 而知识教育活动就少得可怜了。

2) 教师普遍对与民族历史事件及宗教政策知识的关注不够

为客观把握教师教育教学中涉及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基本情况, 按题项对教师所涉及的民族团结教育教学内容情况的频次进行描述性统计。数据显示, 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关注当地主体少数民族的节日 (66.7%) 、音乐舞蹈及美术等艺术形式 (63.8%) 、分布区域和人口 (56.5%) 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 (52.1%) 等, 而较少关注的主要是重大历史事件 (33.4%) 、著名历史人物 (47.8%) 、宗教信仰 (42.1%) 及白族的语言文字 (47.8%) 等问题。其结果提示, 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

3) 对中华各民族的节日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情况关注较多

数据表明说明尚有超过一半以上的教师 (详见表2) 在教学中不关注有关中华民族特征方面的教学内容, 相对关注较多的问题是中华各民族的节日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情况。而40~49岁年龄组教师涉及到的“少数民族特征”教育教学内容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老师。数据显示超过一半以上的教师 (53.2%) 在教育教学中能涉及较多的民族政策与理论方面的内容, 其中, 教师们较多关注的内容是“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及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必要性等问题。

(%)

3. 团结教育的考核方式评价

对调查问卷中所列的有关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的7种基本考核方式进行频次描述性分析, 调查显示7种考核方式调查结果主观性、随意性很强, 很难以把握其标准, 而考核是以班级对学生的操行评分为其主体形式为特征的。当前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考核在很多教师中尚未建立明确的意识, 故此, 急需探索出一套科学可行的考核方式与标准, 以客观评价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 实现民族团结教育的最终目标。

4. 中小学教师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困难与问题

有42%的教师不清楚是否“缺乏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49.2%的教师认为在升学压力之下没有时间和精力考虑此项工作;43.5%的教师也不清楚上级主管部门是否对此项工作开展检查;34.7%的教师认为上级相关部门与学校之间对此项工作的开展情况缺乏沟通;46.5%的教师认可“缺乏师资进行此项工作”;50.7%的教师认为“缺乏可供参考的课程设计案例”;47.8%的教师认为“缺乏可供参考的相关活动设计案例”, 20.3%的教师认为对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不够, 导致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沟通产生困难。纵观整个调查的基本情况, 亦可看出, 大理市的民族团结教育尚未形成一个多层面多方位共同支持的教育体系, 应景似的教育与教学实难保证其真正的效果。

二、推进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策略

根据调查情况, 本研究认为要构建一个切合大理地方实际的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教学体系, 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应包括教育教学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条件体系。

(一) 民族团结教育教学管理体系

1. 双管齐下, 加强对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指导与监管

建议民宗局与教育局两家合作, 双管齐下共同出资出力, 从不同角度加强指导, 加强上下级之间与各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与相互学习等, 从各个层面, 提高对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构建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管理、督导及研究机制, 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切实减轻中小学应试升学压力, 加强各区域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2. 建立有效的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评价体系

2009年, 教育部、国家民委共同召开的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指出, “各地中小学要根据《纲要》对教学的基本要求, 将各阶段民族团结教育全国统编教材的教学内容纳入小学阶段考查和中、高考及中职毕业考试范围, 试题分值不低于政治科目分数的15%”。而本研究调查发现, 我们需要探索出一套科学可行的考核方式与标准, 以客观评价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 实现民族团结教育的最终目标。对于学生, 针对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可以将民族基本常识纳入平时考试和升学考试, 而初中阶段可以将民族政策基本知识纳入考试范围, 高中阶段则可以将民族理论等内容纳入考试。对于教师, 教育行政部门及民宗局, 应成立专门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检查与评估工作领导小组, 对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进行全面检查与考评, 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以完善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的考核机制, 最终实现教育局与民宗局协同管理, 再到学校的二级管理模式。

(二) 教育教学内容体系

1. 形成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

大理市当前教师关注度较高的主要集中于各民族的节日、音乐舞蹈及美术等艺术形式、分布区域和人口等直观的常识性内容, 而对系统性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认识不高, 难以使学生形成系统性的民族团结知识结构。因此, 课程建设力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以及心理年龄特点, 应从直观到抽象, 从常识到理论, 逐步地建立梯级形式的课程体系。低年级学生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本民族及中华各民族的节日、生活习俗与禁忌、著名历史人物等。高年级重点在民族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情况、地域分布与居住特点、民族团结重大历史事件、宗教信仰与民族心理等内容。可单独成册, 各有重点。

2. 民族团结的能力训练活动

主要内容为精心设计民族团结知识教育活动和民族团结文艺体验活动。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要整合学校、社会、家庭等渠道, 才能保证其最终目标的实现。在活动设计中要注意教育与学生切身利益的结合点、与人们心理的契合点、与民族情感的共鸣点, [4]我们要研究民族团结活动中, 我们的教育主体 (教师) 、客体 (学生) 、媒体 (学校) 以及各类介体文化 (社会与家庭环境) 等各种因素,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各自所起的作用与功能;研究学生心理成长变化中, 如何调节“主我”与“客我”的关系, 生成“主我”与“客我”结合的心态, [5]为精心设计民族团结知识教育活动和民族团结文艺体验活动提供心理学支持。充分挖掘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有效途径与渠道, 全面推进青少年民族团结能力训练。适用于各年级。

(三) 民族团结教育教学条件体系

1. 搭建民族团结教育师资培训平台

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 也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6]首先, 建立一个全市的民族团结教育协会。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教学研究, 开发优秀多媒体课件、精品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与探讨等;其次, 通过建立民族团结教育网站, 以会员的形式, 对相关教师进行网络培训, 共享教学资源;再次, 组织相关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与学习, 重点在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 使其教师队伍逐步实现专业化;并最好是选择女性的文科背景的教师来组建民族团结师资队伍, 形成自己的民族团结教育骨干教师队伍。

2. 打造民族团结教育基地

挖掘地方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 把地方民族文化发展与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紧密结合, 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基地, 也可专门编写白族民族团结发展史一类的书籍, 以史为镜, 从历史的、世界的视野分析和探讨各种民族现象, 使青少年进一步认识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优越性, 结合教育基地建设, 增强认识, 在思想和行为上培养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魏武, 刘云山.民族团结宣教也要三贴近[N].新华每日电讯, 2009.

宪法与民族团结 篇8

2月1日,由天津市慈善协会、天津新疆商会主办的“第二届民族团结慈善助学公益大会”在天津市第五中学举行。市级老同志、市慈善协会会长曹秀荣出席并讲话。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天津市慈善协会、天津新疆商会的相关领导,捐赠单位代表,11所承担新疆内高班学校的领导,受表彰的师生代表共500多人参加活动。

公益大会上,市政协委员、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个人的新疆商会副会长阿依木汗到会向新疆学生表达亲切地问候,活动奖励“教育援疆先进工作者”(教师)35人;奖励“团结互助”“自立自强”优秀学生100名。受到奖励的教师和学生,每人获得奖金500元。会上,天津五中内高班维吾尔族学生帕丽旦向新疆商会赠送锦旗。帕丽旦来自新疆吐鲁番农村,由于未能及时治疗髋关节严重损伤,面临瘫痪的危险,急需手术费2万多元。市慈善协会和新疆商会获悉帕丽旦的情况后,各资助帕丽旦手术费用1万元。爱心企业聚龙集团向11所“内高班”学校食堂捐赠生活用油100桶。新疆商会向学校捐赠价值3万元的体育活动器材,每所学校各一套。

据悉,新疆商会在市慈善协会设立总额度为50万元的民族团结慈善助学公益基金。本次大会所用款项10万元是首批捐赠的资金。市慈善协会领导向新疆商会颁发了捐赠证书和捐赠纪念牌。

宪法与民族团结 篇9

xx年是全面实施“xx”规划的重要之年,保持、巩固和发展中心拥军优属、军民共建、民族团结工作取得的成绩,扎实有效地做好xx年拥军优属、军民共建和民族团结工作,最大限度地引导教职工支持、参与拥军优属、军民共建,维护各民族大团结,深化和提高精神文明暨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根据《碱泉地区“双拥双模”工作安排》和中心拥军优属、军民共建和民族团结工作实际,现将xx年中心拥军优属、军民共建和民族团结工作安排

一、指导思想:

xx年中心拥军优属、军民共建和民族团结工作要继续以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精神文明建设暨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总体要求为依据,按照乌鲁木齐市创建保持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和自治区第二十四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的总体安排部署,大力开展、踊跃参与拥军优属、军民共建活动,呵护和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坚决反对和打击民族分裂、非法宗教和恐怖势力,维护各民族大团结,使拥军优属、军民共建和民族团结工作在贯彻“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总体目标的大局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

二、主要任务:

xx年拥军优属、军民共建和民族团结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和贯彻“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总体要求,巩固成绩、创新途径、求真务实、生动活泼,推动中心拥军优属、军民共建和民族团结工作健康发展,取得新的成绩。

1、认真计划安排和筹措经费继续做好春节、“八?一"期间的拥军优属工作,主动慰问部队官兵和本单位军属(残)家庭,传达和体现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深情厚意,为他们排忧解难;继续与新疆军区军犬训练大队开展军民共建活动,积极组织各种文体联谊活动、公益活动,国防教育,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科技、智力拥军活动,把拥军优属、军民共建工作作为教职工参与乌鲁木齐市创建和保持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的实际行动,作为接受国防教育,支持国防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祖国繁荣的神圣义务和责任。

2、民族团结工作要在中心党委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教育,特别是通过今年五月自治区第24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不断强化和提高各民族教职工“维护民族团结、珍惜新疆稳定”的大局意识,深入贯彻“三个离不开”的重要思想,把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稳定社会的大局意识变为中心各民族教职工的共同心愿和自觉行动。同时,还要以开展民族团结大院创建活动为载体,培育和涌现出的民族团结先进事迹和先进模范,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增光添彩。

三、几点要求

上一篇:超能陆战队影片观后感下一篇:合伙纠纷民事起诉状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