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大题(精选7篇)
一、生理学实验课的重要性
从1628年英国医生威廉·哈维(WillianHarvcy)的《心血运动论》一书的问世开始,生理学便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生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基础上的学科,生理学实验是生理学理论知识的依据与来源。因此,生理学的创立和发展离不开生理学实验。生理学实验课的重要性在于学习生理学的实验方法及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本课程是医学和生命科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对于其他专业学生,选学生理学实验课,将对个人科学素养的提高十分有益。
二、生理学实验课的目的要求
1.目的
使学生逐步掌握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了解生理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进而掌握获取生理学知识的技能,提高对实验中各种生理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素养与科研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学风。
通过书写实验报告,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及文字表达能力,2、要求
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因此,实验课的要求包括对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1)实验前
生理学实验是在具有生命活性的机体上进行的,实验结果易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教师在备课中,明确实验目的要求、统一实验方法步骤、统一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同时要求教师操作熟练。
学生必须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设计原理、简要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还应复习与本实验有关的理论部分,以提高实验的目的性和主动性,达到进一步巩固有关理论知识的效果。
(2)实验中
教师传授知识要耐心细致,对学生负责。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生理学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一定要教会,一丝不苟,逐步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与综合素质。同时鼓励学生与指导教师自由交换意见,注意引导学生丰富想像力、增强探索与创新意识。
学生应认真听教师讲课,按教师要求进行各项实验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生理现象,并对引起生理现象的原因、意义进行分析和思考。
实验用器材、物品要摆放整齐,便于操作。注意保持实验桌面的清洁卫生,随时清除污物。实验桌上不得放置与实验无关的物品。
爱护仪器和实验动物,注意节约实验材料。不经教师许可,不得动用他人或他组的仪器用品,公用物品在使用完后应放回原处,以免影响他人使用。
遵守实验室规则。保持实验室安静,不得大声喧哗,以免影响他人实验。
实验结束前请教师审查实验结果。如有错误,及时补救。未经教师许可,学生不得擅自终止实验或离开实验室。
(3)实验后
学生应将实验用具整理就绪,放回原处。所用手术器械、手术桌和其他手术用品擦洗干净,仪器用干布擦干净。实验用具如有破损或缺少,及时报告指导教师。作好实验室的清洁卫生工作。
按教师要求妥善处理实验动物,不可自行处理。尤其不能将未处死的动物(尤其鼠类)随手丢弃。实验后,关闭水源、电源,经教师允许方可离开实验室。
整理实验记录,按教师要求书写实验报告并及时交给教师批阅。
教师应认真批改实验报告。如发现不合要求的应指明问题,退回重写。
三、实验报告的撰写
书写实验报告是生理学实验课的基本训练之一,师生都应认真对待,以便为日后撰写科研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帮助学生写好实验报告,现将其格式和内容要求简述如下:
1.格式
生理学实验报告
姓名
专业
组别
日期
室温
2.内容要求
(1)实验题目
实验题目应与实验报告的内容一致。一次实验课可能完成多个实验,但教师只要求写一两个实验的报告,有的实验要求学生自行命名。这就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选择实验题目应与报告内容相符,题目的文字要简而明、概括性强。
(2)目的要求
目的要求应与实验题目密切相关,不写与之无关的内容。文字力求简练。
(3)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应按教师的要求写。一般常规实验不必写,而自行设计的实验必须写明实验方法。
(4)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是实验报告的重要部分,实验过程中所观察或记录的生理指标,都应如实、正确地在实验结果中剪贴、记述或说明。如果要求用描记图表示,则需要将原始记录进行合理的剪贴、加工,并在图的下方写明图号、图名、图注及必要的文字说明。不得将记录原封不动地附在报告上。如果记录需要用表格形式表示,其两端是开放而不封口的。表号、表名写在表的上方。凡是定量测量资料,均应以正确的单位和数值准确地写在报告上。有些实验结果需要作统计学处理,求出均值、标准差以及显著性检验。为了便于说明和比较,有些实验结果可以列表或绘图表示。
(5)分析讨论
分析讨论是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解释,并判断实验结果是否与理论相符合。如果出现矛盾,应分析其中的原因。讨论是实验报告的核心部分,必须独立完成。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思考和文字表达能力。报告不应盲目抄袭书本,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但应注意使用专业术语)。提倡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与认识,以及需深入探索的课题。
(6)结论
结论是从实验结果和讨论中归纳出来,有高度概括性的结语,也是实验所验证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简要总结。结论的文字应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写好结论部分,有助于提高学生归纳、综合问题的能力。
活体解剖技术
生理学实验是以活的动物或人体作为观察对象和实验材料。在动物实验中,活体解剖技术对生理学实验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应着重于学习、掌握这些操作技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生理学实验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一般可分为离体实验法和在体实验法两类。离体实验法是将要研究的器官或组织从活的或刚处死的动物体上取出,置于接近正常生理条件的人工环境中,以观察、研究其生理功能。如离体心脏灌流、离体肠段活动及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等实验。在体实验法又可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两种。急性在体实验法是动物在麻醉或毁坏脑(或脊髓)的状态下,用手术的方法暴露某一器官,便于观察、研究其机能及变化规律。如在体心脏活动的观察、肾脏泌尿机能的研究等。急性实验法只能在一定时间内进行观察研究,而且实验后动物不能存活。慢性实验法是在特定条件下,以完整而清醒的动物为对象的实验方法,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连续地反复观察动物的某一生理机能。此法常需要先在动物体上施行某种无菌外科手术,如胃肠道瘘管术,或在机体的一定部位埋藏电极、切除某一器官等,须待动物恢复健康后方可进行实验。这种实验花费时间较长,动物需要特殊的护理,在基础生理学实验中较少安排。
一、手术器械及其用途
(一)常用手术器械
根据生理学实验的需要,常用手术器械包括手术刀、手术剪、金冠剪、手术镊、眼科剪、蛙类毁髓针、玻璃分针等。
1.手术刀
主要用于切开皮肤或脏器。常用手术刀为刀柄和刀片组合式,也有刀柄和刀片相连的。根据手术的部位与性质,可以选用大小、形状不同的手术刀片。常用的执刀方法有4种:
(1)执弓式
这是一种常用的执刀方法,动作范围广而灵活,用于腹部、颈部或股部的皮肤切口。
(2)执笔式
此法用力轻柔而操作精巧,用于切割短小而精确的切口,如解剖神经、血管,作腹膜小切口等。
(3)握持式
常用于切割范围较广、用力较大的切口,如切开较长的皮肤、截肢等。
(4)反挑式
此法多使用刀口向弯曲面的手术刀片,常用于向上挑开组织,以免损伤深部组织。
2.手术剪
主要用于剪皮肤或肌肉等粗软组织。此外,也可用来分离组织,即利用剪刀的尖端,插入组织间隙,分离无大血管的结缔组织等。手术剪分尖头剪和钝头剪。其尖端还有直、弯之别。生理学实验中常习惯于用弯型手术剪剪毛。另外,还有一种小型手术剪,称眼科剪,主要用于剪血管或神经等柔软组织。眼科剪也有直头与弯头之分。
3、手术镊
主要用于夹持或牵拉切口处的皮肤或肌肉组织。眼科镊用于夹持细软组织。手术镊有圆头、尖头两种,又有直头和弯头、有齿和无齿之别,而且长短不一,大小不等,可根据手术需要选用。通常,有齿镊主要用于夹持较坚韧或较厚的组织,如皮肤、筋膜、肌腱等;无齿镊主要用于夹持较细软的组织,如血管、黏膜等。
4.金冠剪
金冠剪尖端粗短,易于着力,可用于剪开皮肤、内脏、肌肉、骨骼及绳线等。持剪姿势同一般手术剪。
5.毁髓针
专门用来毁坏蛙类脑和脊髓的器械。分为针柄和针部,持针姿势一般采用执笔式。
6.玻璃分针
专用于分离神经与血管的工具。尖端圆滑,直头或弯头,分离时不易损伤神经与血管。玻璃分针尖端容易碰断,使用时要小心,如尖端破碎时会损伤组织,不可再使用。持玻璃分针的姿势同执笔式。
(二)哺乳类动物用手术器械
主要作用是分离组织和止血,不同类型的止血钳又有不同的用途。执止血钳的姿势均与执剪刀的姿势相同。常用止血钳有以下3种:
(1)直止血钳
分长短两种类型,又有有齿和无齿之别。无齿止血钳主要用以夹住浅层出血点,以便止血,也可用于浅部的组织分离。有齿止血钳主要用于强韧组织的止血,提起皮肤等。
(2)弯止血钳
与直型的大同小异,也分长短两种,主要用于深部组织或内脏出血点的止血。
(3)蚊式止血钳(蚊嘴钳)此种止血钳头端细小,又称小止血钳,适用于细嫩组织的止血和分离,不宜钳夹大块或坚硬组织。
2.持针器
主要用于夹持缝针,缝合组织。持针器的头端较短,口内有槽。使用时,用持针器的尖端夹持缝针近尾端1/3处。
3,咬骨钳
主要用于咬切骨组织,如打开颅腔或骨髓腔等。咬骨钳有剪刀式和小蝶式及双关节咬骨钳,前者适用于剪开骨片,后者适用于咬断骨组织。
4.颅骨钻
颅骨钻有多种类型。主要用于开颅时钻孔。
5,缝针
用于缝合各种组织。缝针有圆针和三棱针两种,又有直型和弯型之别,而且其大小不一。圆针多用于缝合软组织,三棱针用于穿皮固定缝合,弯针用于缝合深部组织。主要用于短期阻断动脉血流,如动脉插管时使用。
二、活体解剖技术
1.动物的选择
常用的实验动物有狗、猫、兔、大白鼠、小白鼠、豚鼠、鸽、鸭、蟾蜍或蛙等。无论选用哪种动物,均需健康。一般地说,健康的哺乳动物毛色光泽、两眼明亮、眼和鼻五分泌物、鼻端潮而凉、反应灵活、食欲良好。健康的蛙或蟾蜍则皮肤湿润、喜爱活动,静止时后肢蹲坐、前肢支撑、头部和躯干挺起等。
动物种类的选择需根据实验内容而定,使其解剖和生理特点适合于预定实验的要求。如研究主动脉神经传人冲动的作用时,常选用兔作为实验对象,因为兔的主动脉神经在颈部自成一束,与迷走神经伴行,易于寻找和分离;观察心脏传导组织的电活动时,常选用狗的浦肯野氏纤维及兔的窦房结作为实验材料,因为狗的浦肯野氏纤维在心室内较为粗大,很容易解剖分离。在生理学的研究中,特别是基础理论研究中,合理地选择实验动物,常常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但并非越是高等动物越好。在选择实验动物时,应根据实验需要,因地制宜地加以考虑。
2.动物的麻醉
在慢性实验或急性在体实验中,施行手术之前必须将动物麻醉。麻醉可使动物在手术或实验过程中减少疼痛,保持安静,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麻醉剂的种类繁多,作用原理不尽相凤除了麻痹中枢神经系统以外,还会引起其他生理机能的变化,因此,在应用时需根据动物的种类以及实验或手术的性质慎重加以选择。麻醉必须适度,过深或过浅均会给手术或实验带来不良影响。麻醉的深浅可从呼吸、某些反射的消失、肌肉的紧张程度和瞳孔的大小加以判断。人们常用刺激角膜以观察角膜反射、夹捏后肢股部肌肉等简易方法了解动物的麻醉深度。适度的麻醉状态是呼吸深慢而平稳,角膜反射与运动反应消失,肌肉松弛。
(1)常用麻醉剂的种类及用法
麻醉剂可分为局部麻醉剂和全身麻醉剂两种。局部麻醉剂0.5%~1.0%盐酸普鲁卡因或2%盐酸可卡因用作皮肤或黏膜表面麻醉。在生理学实验中,多采用全身麻醉剂,如挥发性的乙醚,氟烷和非挥发性的巴比妥类、氨基甲酸乙酯等,以下分别加以介绍。
乙醚(ether)是一种呼吸性麻醉剂,适用于各种实验动物。在用乙醚麻醉猫、兔或鼠类时,可将动物放在特制的玻璃钟罩内,同时放人浸有乙醚的脱脂棉,动物在吸人后的15—20 min开始发挥作用。在麻醉狗时,可用特制的麻醉口罩套在动物嘴上,慢慢将乙醚滴在口罩上进行麻醉。
乙醚对呼吸道有刺激黏液分泌的作用,为防止呼吸道堵塞,可用硫酸阿托品皮下或肌肉注射。乙醚麻醉有易于掌握、比较安全和作用时间短等优点,但麻醉后也容易苏醒,需要专人管理麻醉,以防过早苏醒或麻醉过量。
戊巴比妥钠(pentobarbitalsodium)适用于各类实验动物。常配制成5%的水溶液。一般由静脉或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作用开始快,一次给药的麻醉有效时间约2~4 h,不需要特殊护理。如在实验中需要补充注射时,可再由静脉注射1/5剂量,仍可维持l~2 h。麻醉过量时,动物可产生严重的呼吸和循环抑制而导致死亡。
硫喷妥钠(pentothalsodium)为淡黄色粉末,水溶液不稳定,一般需在使用前配制,常用的浓度为:2.5%~5%,静脉注射,不宜作皮下或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后作用较快,但苏醒也快,麻醉时间较短,一般约1.5 h。实验过程中可重复注射,以维持麻醉的深度。
氨基甲酸乙酯(ethylcarbamate)又称乌拉坦或脲酯。氨基甲酸乙酯易溶于水,常用浓度为20%~25%,适用于多数动物:狗、猫、兔多用静脉或腹腔注射,鸟类多用肌肉注射,蛙类用皮下淋巴囊注射。
氯醛糖(ehloralose)溶解度较小,常用浓度为1%,使用前须加热促其溶解,但不可煮沸。常采用静脉或腹腔注射,可维持麻醉状态3~4 h。与氨基甲酸乙酯合并常用于电生理实验中。
非挥发性麻醉剂使用简便,维持时间较长,实验中无需专人照管,麻醉深度也较易掌握,因此为大多数实验室采用。其缺点是苏醒缓慢。
(2)麻醉剂的给药途径及方法
静脉注射
腹腔注射 肌肉注射 皮下注射 淋巴囊注射
3.动物的固定
急性在体实验的手术过程中,必须将麻醉动物稳妥地加以固定,以限制动物的活动,保证实验或手术的顺利进行。一般使用各种动物的头夹和固定绑带将动物固定于手术台上,但随手术部位和实验内容的差别,动物的固定方法也不相同。生理学实验中最常使用的动物固定方法有两种:背位(仰卧位)固定法和腹位(俯卧位)固定法,其中关键性的固定部位是头部和四肢。
(1)背位(仰卧位)固定法
将动物的背部直接接触手术台的固定方法。在呼吸、循环,消化及泌尿等实验中均采用此法。各类哺乳动物(兔、狗、猫等)的背位固定法大同小异,现以免为代表加以说明。
头部的固定:头部的固定通常使用头部固定夹,有兔头夹、猫头夹和狗头夹之分。使用时可将相应的头夹固定于手术台前端的直棒上,然后将已麻醉的动将兔头夹的半圆铁圈由背部夹持于动物的颈部,然后将金属加以固定,但不可过分压迫鼻部,以免影响呼吸。部有一直铁棒,其上有一半圆铁圈,均可上下移动,固定时把内,半圆铁圈的下方,再将直铁棒插入上下颌之间,犬齿之后圈下移,适度地压在动物的鼻梁上,若无动物头夹,也可取线绳代替,将线绳压紧动物的上颌,固定于手术台上,方法简便易行,也可达到固定头部的目的。四肢的固定:在头部固定之后,即可固定四肢,四肢用绑带(或四肢夹)固定。先将绑带按图打活结,再套进动物前肢的腕关节和后肢踝关节,将绑带收紧,后肢的绑带可直接拉紧分别扎于手术台两侧的木钩上。除特殊要求外,前肢的固定方法应为:将两前肢平放在胸部的两侧,再把捆绑前肢的两条绑带从动物背部交叉穿过,并压在对侧前肢的前臂上,最后拉紧绑带,固定于手术台两侧的木钩上。这样即将动物稳妥地固定于手术台上。
(2)腹位(俯卧位)固定法
腹位固定是动物的腹部直接接触手术台的固定方法。这种固定法适用进行脑、脊髓的实验。兔、猫头部的固定常用马蹄形头固定器。其方法是在两侧眼眶下部剪去一小块毛皮,暴露颧骨突,用带1 毫米钻头的骨钻打一个孔,将固定器两侧的尖头金属棒紧紧嵌入小孔内,加以固定,再调节固定器中间的金属棒高度,使其尖端紧嵌在两齿缝之间,旋紧螺旋固定之。如果需要头部上仰,可提高固定器前端的垂直铁柱;如需头部下俯,可将该铁柱放低。
动物四肢的固定同前,用绑带缚紧后直接拉紧固定于手术台两侧的木钩上(或直接用手术台两侧的四肢固定夹夹住),前肢的绑带可不进行交叉。
(3)蛙类固定法
蛙和蟾蜍的固定法也分背位和腹位两种。规范的固定方法是使用蛙腿夹和蛙板,方法较简单。将蛙腿夹套在蛙四肢的腕关节和踝关节处,拉紧四肢插入蛙板上的小孔内即可。如无这些器材,可用大头针将四肢直接钉在木板上。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进行实验设计,可以引导学生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树立创新意识与钻研精神,培养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积极性与主动索取知识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设计要求
实验设计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考虑到学生应熟悉常用生理仪器的操作和使用方法,并掌握动物实验的一般技术,通常安排在实验课的最后几周进行。
教师可预先提出实验设计要求,介绍本实验室的现有条件,对动物、设备、药品等方面的准备要细致,使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所需的条件。
学生设计的实验要有创新性。要在原有实验指导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对其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最后提出实验方案。
实验设计选题应包括以下内容:
设计的科学依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采用的方法手段,观察内容和测定指标,预期结果等。建议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开题报告。
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如同申请一项科研课题,应包括:
1.课题名称
所设计实验的题目,要具体、明确、清楚。
2.目的与意义
设计的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有何理论或实际意义。
3.基本原理
所设计实验的科学依据。4.动物、器材与药品
所需动物的种类、实验仪器和药品清单。5.进行实验的方法、步骤、观察指标与程序 6,预期结果
验证原理或新的发现。实验设计原则
1.科学公正
科学性是实验设计的核心。所设计的实验必须有充分的理论依据或科学推论,切忌盲目、无任何根据的凭空设想。大胆设想、创新是建立在对已有知识掌握的坚实基础之上的。对实验的数据处理要客观,实事求是,切忌编造、篡改、弄虚作假。发现与预期结果不符的数据要认真分析,去伪存真。
2.条件一致
在实验设计时,要考虑到待测因素本身的条件必须前后一致,尽量避免非受控因素的干扰。如电刺激参数;给药的剂型、剂量;动物的品种、性别、体重;环境温度、湿度等。
3.对照重复
生理实验的目的在于发现某一因素(条件)对机体活动的影响。因此必须有对照进行比较。
对照的基本原则是:除待检测的因素(条件)有所区别外,对照实验与检测实验的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
欲证明待测因素(条件)所引起的反应具有某种客观规律性(非偶然发生),那么,实验结果必须是可以重复的。只有反复重现的结果才有可信性。真理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4.量效关系
如果待测因素(条件)与某种反应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则二者之间除因果关系外,还应表现出量效关系。如了解药物的作用时,应注意观察不同药物浓度时的反应;观察电刺激与肌肉收缩的关系时,应测试不同刺激强度、频率时肌肉的收缩反应。
5.测试指标
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应对测试仪器进行认真的定标。如电子仪器的放大倍数、零点平衡的调节、标准试剂的配置等。
6.统计处理
对获得的实验原始数据或资料应核实、分类整理,开采取适当的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处理,找出规律。通过计算机作出统计表或坐标图和直方图。
7.综合论证
科学结论的取得,需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观测某一神经因素的作用时,不仅用刺激的方法,也可用切断、损毁、拮抗药物及受体阻断剂等方法进行验证。另外,有些生理指标受到时间、温度、湿度、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应考虑机体动态的变化。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系统、器官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必须用整合的观点去分析实验结果。
[参考选题]
、1、影响心输出量的各种因素
2、温度、体位、呼吸、运动对血压的影响
3、抗利尿激素对水通透性作用的观察
4、去甲肾上腺素对血管紧张性的影响
实验的组织与实施
目的要求
使学生获得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提高组织实施能力,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奠定基础。组织实施步骤
实验准备
实验准备工作,包括动物的选择、药品的配置、仪器的安装与调试等。实验准备应在实验员指导下进行。
实验过程中
实验按计划实施后,应有详细的实验过程记录。记录应及时、完整、精确。要保持记录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小组成员要有明确分工及相互合作。在实验过程中一般严格按照实验设计既定方案操作,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实验方案进行修改,直至得到理想的实验结果。
实验完成后
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写出翔实的实验总结报告。报告格式应包括: 题目、作者、指导教师、摘要、关键词、前言、材料与方法、实验结果、讨论、结论与参考文献。实验结果中的数据要附必要的图、表或照片。
评定成绩
关键词:教材,人体解剖生理学,发展
开设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的有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校、农学院校、体育院校、高职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等, 涉及专业主要有心理学、药学、生物科学、教育学、学前教育、生物教育、小学教育、特殊教育、体育学、护理学、高职护理专业、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中药学、制药工程、生物制药、生物工程、药品营销、食品工程、食品科学、管理专业等专业, 以及医学院校的非临床专业学生和医药卫生等相关专业使用, 作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用教材。
我院图书馆《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检索和借阅书架陈列有《高级中学课本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参考资料第一分册》, 作者:北京中小学教学参考资料编辑委员会编, 1955年10月第1版;《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指导》, 作者: (苏联) 雅科夫列娃著, 殷文治译, 1956年11月第1版;《苏联护士学校教学用书人体解剖生理学》, 作者:В·Г塔塔里诺夫著, 王德深等译, 1957年07月第1版;《高级中学课本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堂教学参考书第一分册》, 作者:上海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 1957年08月第1版;《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法》, 作者:科则里苏沃洛娃楚志密尔著, 叶家明译, 1957年07月第1版;《人体解剖生理学》, 作者:B.Г.塔塔里诺夫著, 王德深, 赵志远, 任世祯, 郭光文译, 1957年07月第1版;《高级中学课本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堂教学参考书 (第三分册) 》, 作者:上海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 1958年02月第1版;《师范学校课本人体解剖生理学》, 1959年06月第1版;《人体解剖生理学高等医药院校教科书》, 作者:刘会复主编, 出版日期:1964.11;《人体解剖生理学 (检验专业用) (下册) 》, 作者:人体总部学教研组主编, 1965年09月;《人体解剖生理学 (检验专业用) (上册) 》, 作者:人体总部学教研组主编1965年09月;《正常人体解剖生理学图谱》, 作者:湖北省恩施医学专科学校解剖生理学教研组, 1972年10月第1版;《成都体育学院人体解剖生理学 (讲义) (体育系试用) 》, 解剖生理教研组编, 1973年08月;《生物学及人体解剖生理学基础知识》, 作者:北京市教育局师范教材编写组编, 1973年01月第1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二版) 》, 作者:钱梓文主编, 1979年08月第1版;《人体解剖生理学 (供药学专业用) 》, 作者:钱梓文主编, 1979年08月第1版;《人体解剖生理学 (供药学类专业用) 》, 作者:龚茜玲主编, 1979年08月第1版;《人体解剖生理学》, 作者:上海第一医学院主编, 1979年08月第1版;《人体解剖生理学》,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编, 1982年11月第1版;《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二版) 》,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编, 1983年04月第1版;《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二版》, 作者:钱梓文主编, 1986年;《人体解剖生理学》, 作者:吴珊珊冯声麒, 1987年03月第1版;《人体解剖生理学》, 作者:刘承德主编, 1987.12;《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作者:曾晓春, 1988年10月第1版;《人体解剖生理学 (上册) 》, 作者:胡集荣, 1990年06月第1版;《人体解剖生理学 (下册) 》, 作者:程凤翔主编, 1991.5;《人体解剖生理学 (供药学专业用) 》, 作者:张尚俭, 1996年07月第1版;《人体解剖生理学》, 作者:洪立昌, 1997年08月第1版;《人体解剖生理学》, 作者:李蓉孙、朱艳平、李有秋, 1998年07月第1版;《人体解剖生理学达标练习》, 作者:李蓉孙朱艳平李有秋, 1998年09月第1版;《中等护理专业系列试题集人体解剖生理学 (生理学分册) 》, 作者:奚平, 1999年02月第1版;《人体解剖生理学》, 作者:张恩德、付晓春、孙庆喜、刘福明、季常新, 1999年08月第1版;《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 (供药学专业用) 》, 作者:傅建华, 1999年01月第1版;《人体解剖生理学》, 作者:邢贵庆, 1999年07月第1版;《人体解剖生理学 (供四年制护理专业用) 》, 作者:彭波孙威, 1999年08月第1版;《人体解剖生理学:解剖学分册》, 作者:邢贵庆主编, 2000年01月第1版;《全国中等中医药教育规划教材习题集人体解剖生理学分册》, 作者:盖一峰主编, 曲英杰, 杨海旺, 陈晓杰, 周义志, 郭争鸣, 盖一峰, 颜廷淦, 2003年01月第1版。
人体解剖生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左明雪主编, 2003, 8, 第1版 (2008重印)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程, 科学出版社, 艾洪滨主编, 2004, 8, 第1版;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四版) , 人民卫生出版社, 龚茜玲主编, 2005, 5, 第4版;人体解剖生理学, 陈孝忠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9, 第2版;人体解剖生理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朱大年, 郑黎明主编, 2006, 8, 第1版;人体解剖生理学, 俞诗源主编,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7, 3, 第1版;临床人体解剖生理学, 中山大学出版社, 王启华, 邱学才主编, 2007, 4, 第1版;解剖生理学,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何大庆, 魏劲波主编, 2007, 8, 第1版;人体解剖生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徐玉东主编, 2007, 8, 第1版;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徐峰主编, 2008, 3, 第1版;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5版) , 人民卫生出版社, 岳利民, 崔慧先主编, 2008, 4, 第5版;简明解剖生理学, 科学出版社, 张万山, 叶存奎主编, 2008, 8第1版;人体解剖生理学学习指南与考研辅导, 化学工业出版社, 徐峰主编, 2008, 9, 第1版;人体解剖生理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楚德昌, 张海主编, 2009, 8, 第1版;人体解剖生理学学习指导与应试指南,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徐峰, 郭青龙主编, 2009, 8, 第1版;人体解剖生理学,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郭青龙, 李卫东主编, 2009, 8, 第1版;人体解剖生理学, 科学出版社, 艾洪滨主编, 2009, 9, 第1版;人体解剖生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雁主编, 2009, 9, 第1版;解剖生理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杨茂有, 王德山主编, 2009, 9, 第1版;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程 (第二版) , 科学出版社, 艾洪滨主编, 2010, 8, 第2版;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 化学工业出版社, 楚德昌主编, 2010, 8, 第1版;人体解剖生理学,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盖一峰主编, 2010, 9, 第1版 (重印)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堂笔记, 人民军医出版社, 徐成, 周晓棉主编, 2011, 1第1版;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操作与临床实训综合教程,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黄丹丹, 曹华主编, 2011, 9, 第1版;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6版) , 人民卫生出版社, 岳利民, 崔慧先主编, 2012, 4, 第6版。
人体解剖生理学既保持了学科知识的独立性, 又保持了学科的一致性, 两者相辅相成, 把相关知识整合成一体, 做到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知识同步学习。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教育
人体解剖生理学既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类专业中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也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课程[1]。实验教学是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和理论教学相辅相成。通过实验课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巩固和深化所学的专业知识,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2]。按照高校人才培养要求,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成为了当下教育教学的注重点。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智能和培养创新能力,我们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针对实验体系改革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探究与实践。
一、合理定位课程,饱含激情爱心,态度决定一切
开设一门课程,我们要知道开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该课程将要讲些什么内容。给予课程恰当的定位,将为课程教学打下基础,也让学习者清楚自己将要学习的方向。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而当代大学生不能没有生命科学知识,因此学生需要认真学习这门课程。作为一名大学教师,面对广有主见的大学生,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饱含激情对待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内容,满怀爱心对待自己所教的学生。只有教师首先尊重学生,才能使得学生尊重该门课程,尊重教师。师生互相尊重,能促进有效教学与学习。
对于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师应提早到达实验室,在黑板上书写好本次实验的重要内容,如试验目的、试验原理、试验器材以及试验步骤等,准备课堂材料以及课程内容。久而久之,学生也能够准时到课,遵守实验室规则,提高课堂效率。
二、切合实际,整合教材,合理安排课程
一切教育教学实践都应基于实际情况。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教师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教学内容如何设计才能吸引学生呢?专家提倡把教师自己的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只搞教学,往往创造性不够,只搞科研,则思路不够广,推行探究式教学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教学内容应具有较好的学术深度,融入教师自己的内容,或自己的经历与见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课程而言,教师应提前做好整学期的课程设计安排。课程安排也并非完全按照教材内容一节节从头往后,而是根据理论课程的进度,加上教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选取部分实验,合并实验,使得实验内容更为丰富、新颖。而每周三课时的实验时间安排,让大学生有充裕的时间了解实验内容,熟悉实验步骤,清晰实验结果,从而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显得尤为重要。精心策划课堂讲授内容,对于大学生的课堂并不需要教师讲解得面面俱到,更应讲授重点,其余可以留给学生们课后自学。部分知识可以充分利用图片、漫画等信息量大而清晰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接受并消化新知识。多元化的课堂形式,让学生对课堂、课程产生浓厚兴趣,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课堂常要求学生了解一些人体基本结构特性等,对于这样的课程内容,教师并没有过多的文字叙述,更多时候直接给学生们展示结构模型,并且要求学生对照书本上的相应切面图和简单介绍文字,观察了解这些结构,做到印象深刻。
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大学生对实验课的动手实践操作比学习理论知识更为感兴趣。活跃的课堂氛围,多变的内容形式,自由的实验安排,并且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勾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高度兴趣感,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强动手能力,提高创新性。
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
课堂是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让学生自由和自主地探究辩论的场所。提倡师生共同研讨问题,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上的学习气氛,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恰如其分地应用现代教学技术设备,融入教师自己的内容,而并非照本宣科,课堂将会成为师生交流、对话、沟通和探究学问的舞台。作为教师,要具备引导思维,不要代替思维,更不要窒息思维,而学生则要有积极思维,不要被动思维,更不要拒绝思维。我院的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课程,借助课堂,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实验问题,时而教师提问,学生对答;时而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融洽的课堂氛围,为学习知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拉近了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内容,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学习。
五、考核制度多元化,学生机会复数化
改革“大一统”的教学制度,努力克服注入式、填鸭式教学,积极推行个性化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学习,改变以往以考试为中心,以死记硬背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努力实行考核制度多元化、学生机会复数化,给当今教育教学考核一个新起点。与此同时,重视综合实验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我院实验课程均严格要求学生按时书写与上交预习报告以及实验报告。每一位学生就每一个实验提前预习实验内容等并书写预习报告,在实验结束后需认真书写实验报告,就自己本次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和试剂、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书写相应实验报告。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注重实验过程,若实验失败,必须在讨论中写明失败原因,看到的现象等。若实验成功,必须在讨论中写清实验过程中的生理状况等,使得学生在实验过后对实验有所反思。这些实验报告也将作为学生该功课的有效成绩的一部分。实验课程应更注重平时成绩,而非最后一试定结果,这样给予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与展示平台。
六、结语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3]。這一环节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际操作,提高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创造性思维习惯。如何上好实验课程成为了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对于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我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相关教师的积极创新的教学模式,成为了教学改革成功的推助力。当然,我们也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试验教学。通过实验教改,希望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项目整合成集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性于一体的开放性大实验,以使培养的学生更具现代竞争力,将来为社会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艾洪滨.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程[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2]汪朝阳, 祝凤荣, 张向阳等.实验报告在多元化考核与评价中的功能[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8, 6 (5): 119-121.
[3]高宗华, 付彩霞, 胡威.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 (10): 95-97.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四章~ 第四章 感觉器官 问答题:
1.试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每种特定的感受器对某种类型的刺激较其他类型更容易起反应,这种类型的刺激就是适宜刺激。然而,某些感受器也可对非适宜刺激产生比适宜刺激弱得多的反应,得到与适宜刺激同样的感觉。要想使刺激引起感受器兴奋,刺激强度和刺激持续时间必须达到一定的量,通常把作用于感受器引起人体产生某种感觉所需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阈值。
(2)感受器的换能、感受器电位和感受性冲动的发放
(3)感受器的适应:同一刺激强度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并不总是产生同样大小的感受器电位的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这类感受器可降低去极化范围和程度,使传入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频率下降,甚至不再产生反映。根据产生适应的快慢,将感受器分为紧张型感受器和时相型感受器。
(4)感觉的精确度:每个感觉神经元对刺激的反应都限定在所支配的某个皮肤区域内,这就是所谓的感受野。感受野大小随支配皮肤区域内的感受器密度而不同,感受器空间分布密度越高,感受野亦越小,其感觉的精确度或分辨能力也就越高。2.眼近视时是如何调节的?
眼折光力的调节使睫状肌中环行肌收缩,引起连接于晶状体的悬韧带放松;晶状体由于其自身的弹性而向前方和后方凸出,使眼的总折光能力增大,使光线聚焦成象在视网膜上。调节反射时,除晶状体的变化外,同时还出现瞳孔缩小和两眼视轴向鼻中线的会聚。瞳孔缩小主要是减少进入眼内光线的量;两眼会聚主要是使看近物时物象仍可落在两眼视网膜的相称位置。
3.近视、远视和散光患者的眼折光系统发生了什么异常?如何矫正?
近视:多数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来自远方物体的平行光线的平行光线在视网膜前聚焦,到视网膜时光线发散,以至物象模糊。近视也可由于眼的折光能力过强,使物体成象于视网膜之前。
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以至主焦点的位置在视网膜之后,使入眼的平行光线在到达视网膜时还未聚焦,而形成一个模糊的物象。远视眼的特点是在看远物时就需要动用眼的调节能力,而看近物时晶状体的调节已接近它的最大限度,故近点距离较正常人为大,视近物能力下降。
散视:正常眼的折光系统的各折光面都是正球面的,从角膜和晶状体真个折光面射来的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上。
4.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有何异同?
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在形态上均可分为4部分,由内向外依次称为外段、内段、胞体和终足;其中外段是感光色素集中的部位,在感光换能中起重要作用。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的主要区别在外段,其外形不同,所含感光色素也不同。视杆细胞外段呈长杆状,视椎细胞外段呈圆锥状。两种感光细胞都通过终足和双极细胞发生突触联系,双极细胞再与神经节细胞联系。5.简述视杆细胞的光换能机制。
光量子被视紫红质吸收后引起视蛋白分子变构,视蛋白分子的变构激活视盘膜中的一种G—蛋白,进而激活磷酸二酯酶,使外段胞浆中的CAMP大量分解,而胞浆中的CAMP大量分解,使未受光刺激时适合于外段膜的CAMP也解离而被分解,从而使膜上的化学门控式Na+通道关闭,形成超极化型感受器电位。6.什么是三原色学说?
在视网膜中存在着分别对红、绿、蓝光线特别敏感的3种视锥细胞或相应的3种感光色素,不同波长的光线可对与敏感波长相近的两种视锥细胞或感光色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从而引起不同颜色的感觉——即丰富的色彩。在人的视网膜中,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空间分布是不同的,因而具有相应的视觉空间分辨特性。7.简述鼓膜和听骨链的作用。
鼓膜振动推动附着在鼓膜上的锤骨柄,带动整个听骨链。所以,鼓膜振动经3块听小骨传递,使抵在前庭窗上的镫骨底板振动,引起内耳前庭窗膜所构成的声能量传递系统,发挥了很好的增压减振的生理效应。8.什么是行波学说。
基底膜的振动不像所假设的那样以一种驻波的形式震动,而是以一种行波方式由蜗底较窄的基底膜部分向蜗顶端较宽部分移动,这就是所谓的行波学说。9.简述椭圆囊和球囊在维持身体平衡上的作用。
椭圆囊和球囊是感受线性加速度和头空间位置变化的感受器。由于毛细胞的纤毛埋在含有碳酸钙结晶的耳石或耳沙膜中,而耳石又给耳石膜以质量,当头向左或右倾时,重力使耳石膜产生压力量变造成纤毛弯曲。如头向左倾时,左耳石器官毛细胞上的纤毛受牵拉而使毛细胞则超级化;反之则亦然。毛细胞去极化兴奋前庭神经纤维,冲动传导至脑,产生头部位置感觉,并引起肌紧张反射性改变以维持机体姿势平衡。10.简述半规管功能。
半规管是感受正、负旋转加速度刺激的感受器,各自的平面相互接近互相垂直。这种排列使头部在空间作空间作旋转或弧形变速运动时,由于与旋转平面一致的水平半规管内每个毛细胞的纤毛都处于特定位置,动纤毛离鼻或头前最近,而最小纤毛或静纤毛离头最近。当半规管对刺激过度敏感或受到过强厘刺激时,会引起一系列自主性功能反应,出现恶心、呕吐、皮肤苍白、眩晕、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等现象。11.何谓前庭自主神经反应?
在头向左旋转时,内淋巴液的惯性使纤毛从左向右移动,液体的相对运动引起脑左边的毛细胞纤毛向动纤毛方向移动并去极化,而脑右边毛细胞的纤毛向静纤毛方向移动并超级化,相应地脑左边的前庭神经增加他们的动作电位发放率,而脑右边的前庭神经则降低它们的动作电位发放率。于是这种信息被传递到脑,被翻译成头正在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当半规管对刺激过度敏感或受到过强刺激时,会引起一系列自主性功能反映。12.按功能划分,感受器由那些主要类型,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化学感受器:主要感受化学物质浓度刺激。
痛感受器或伤害性感受器:只要感受组织损伤刺激。在组织受到如过强的机械、热或化学能损伤性刺激时,可激活这类感受器。温度感受器:热感受器对高于体温的温度变化起反应,冷感受器对低于体温的温度变化起反应。
本体感受器或机械感受器:对机械力或引起感受器变形的刺激敏感。第五章 血液 名词解释:
细胞外液:是指组织液、血浆、脑脊液和淋巴液等,它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故又称为内环境。
稳态: 人体大部分细胞与外界隔离而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细胞外也构成了机体生存的内环境。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产生的渗透压称为血浆胶体渗透压。白蛋白是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最主要物质。
血液凝固: 简称凝血,指血液从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凝血因子: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过程的物质称为凝血因子。
血型:指血细胞膜上所存在的特异抗原的类型,通常所谓血型,主要是指红细胞血型,根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进行命名。
Rh血型:在大部分人的红细胞尚存在另一类抗原,称为Rh因子。根据红细胞膜上的Rh因子建立的血型系统称为Rh血型系统。问答题:
1.血液对机体稳态的保持具有那些重要作用?
人体大部分细胞与外界隔离而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细胞外也构成了机体生存的内环境。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血液对于维持肌体内环境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体新陈代谢所需的全部物质和代谢产物都需要通过血液和血液循环完成交换和排出体外。血液中存在于血液酸碱平衡、血液凝固、免疫防御、运送氧和二氧化碳有关的各种细胞、蛋白和因子。2.白细胞由那些主要类型?试述其主要功能。
根据白细胞的染色特征,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颗粒白细胞,简称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另一类称为无颗粒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参加机体的免疫反应。由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参与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反应组成了机体对入侵异物和体内畸变细胞防御的全部内容。血小板主要参与机体的血凝反应。许多因子的活化都需在血小板的磷脂表面进行,因而为凝血因子的激活提供了条件。凝血过程中血小板能释放许多与血凝有关的因子。3.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是怎样发挥其免疫功能的?
由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称为细胞免疫反应。在细胞免疫反应中,T细胞并不分泌抗体,而是通过合成和释放一些特殊细胞因子来破坏肿瘤细胞、限制病毒复制、激活其他免疫细胞。由B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为体液免疫。B细胞激活后形成浆细胞,可分泌大量抗体,抗体经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处,直接与抗原发生抗原抗体反应。4.试输血液凝固的主要过程。
血液凝固反应是由凝血因子参与的一系列酶促反应。血液凝固可人为划分为3个主要阶段。首先由凝血因子激活因子X,然后由凝血酶原激活物激活凝血酶,最后导致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形成不容性的纤维蛋白。血凝是一个逐级放大的级联正反馈过程。机体存在血凝和抗凝两个系统,互相颉颃的、两个作用相反系统的平衡是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5.机体中的抗凝血和凝血系统是怎样维持血液循环的正常进行的?
正常血管中,少量、轻度的血凝会经常发生,如果所形成的血凝块不能及时清除,将使血管阻塞,引起严重后果。然而,正是由于血将中存在纤溶酶,他可使血凝时形成的纤维蛋白网被溶解,清除不必要的血栓,使血管变得通畅。同时,血浆中还存在对抗纤溶酶,两者对抗的结果,可以使纤溶的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动。如果纤溶过弱,可能导致血栓生成或纤维蛋白沉积过多等现象;纤溶过强,可使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消耗过多,产生出血倾向。纤溶系统对于限制血凝范围的扩展和保持血液流畅具有重要意义。6.试述输血的基本原则。
为保证输血的安全,必须遵循输血的原则。在准备输血时,必须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形相符;对于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和受血者的Rh血型相符,以避免受血者被致敏后产生抗Rh的抗体。第六章 循环系统 名词解释: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周而复始地、不间断地沿一个方向流动。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血管使血液循环的管道,瓣膜是保证血液按一个方向流动的特有结构。窦性心率:指在窦房结以外的心肌潜在起搏点所引起的心脏节律性活动。
自动节律性:心肌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脏机械活动周期称为一个心动周期。心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排出的血液总量,称为每搏排出量,简称排出量。心率: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
动脉:是血管由心脏射出后流往全身各个器官所经过的血管,可分为大、中、小、微动脉4种。
静脉:是血液由全身各器官流回心脏时所经过的血管。
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通常以毫米汞柱为单位。动脉脉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周期性的压力波动引起动脉血管所发生的搏动,称为动脉脉搏。
微循环:心肌细胞兴奋过程中,由0期开始到3期膜内电位恢复到—60mV这一段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称为有效不应期。问答题:
1.简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体循环:左心室搏出的血液经主动脉及其分支流到全身毛细血管(肺泡毛细血管除外),进行物质交换后,再经各级静脉汇入上、下腔静脉及冠状窦流回右心房。血液沿上述路径循环称体循环。由于左心室的血液来自于肺部,经气体交换,是含氧较多的、鲜红的动脉血,在全身毛细血管除进行气体交换后,变为静脉血。
肺循环:右心室搏出的血液经肺动脉及其分支流到肺泡毛细血管,在此进行气体交换后,经肺静脉回左心房。血液沿上述路径循环称肺循环。由于右心室的血来自于由全身返回心脏的、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后,静脉血变成含氧较多的动脉血。2.简述人体心脏的基本结构。
心脏为一中空的肌性器官,由中隔分为互不相通的左、右两半。后上部为左心房和右心房,两者间以房中隔分开;前下部为左心室何有信使,两者间以室中隔分开。房室口边缘有房室瓣,左房室之间为二尖瓣,右房室之间为三尖瓣。右心房有上下腔静脉口及冠状窦口。右心室发出肺动脉。左心房右四个静脉口与肺静脉相连。左心室发出主动脉。在肺动脉和主动脉起始部的内面,都有3半月瓣,分别称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3.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有那些特点?
复极化时间长,有2期平台。其动作电位分为除极化过程和复极化过程。离子基础是:0期为Na+内流;1期为K+外流;2期为Ca2+缓慢持久内流与K+外流;3期为K+迅速外流;4期为静息期,此时离子泵增强使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得以恢复。
4.心脏为什么会自动跳动?窦房结为什么能成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心脏使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其主要功能是泵血。心脏的泵血功能与心脏的结构特点各生理特性有关。正常情况下,窦房结产生自动节律性兴奋,并将兴奋经特殊传导系统传到整个心脏,保证了心房和心室肌细胞分别称为两个功能合胞体。心室在心脏泵血功能中的作用更为重要。由于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引起心室内压的变化,通过瓣膜有序的开放与关闭,导致血液的射出与回流,使血液周而复始的沿一个方向流动。5.期外收缩与代偿间歇是怎样产生的?
正常心脏是按窦房节发出的兴奋进行节律性收缩活动的。在心肌正常节律的有效不应期后,人为的刺激或窦房结以外的其他部位兴奋,使心室可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称为期外收缩或期前收缩。
当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结束以前,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到心室时,正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以内,因而不能引起心肌兴奋和收缩。这样,在一次期外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次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代偿间歇。
6.在一个心动周期,心脏如何完成一次泵血过程?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的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有次序的收缩和舒张,造成心腔内容积和压力有规律的变化。压力变化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心腔内压力的变化,伴随着心内瓣膜有规律的开放和关闭,这就决定了血液流动的方向。
心房收缩期:心房收缩时,心室仍处于舒张状态。心房收缩,心房压力升高,将血液挤压入心室。
心室收缩期:心室收缩时,心室压力增高,当室内压大于房内压时,使房室瓣关闭。当室内压大于动脉压时,动脉瓣开放,血液迅速射入主动脉。
心室舒张期:心室舒张,室内压下降,动脉瓣关闭,当室内压低于房内压时,房室瓣开放,心房血流入心室。7.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由哪些?如何影响?
(1)心肌初长—异长自身调节:通过心肌细胞本身长度改变而引起心肌收缩力的改变,致每搏排出量发生变化,称为异长自身调节。
(2)动脉血压:当动脉血压升高即后荷加大时,心室射血阻力增加,射血期可因等容收缩期延长而缩短,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
(3)心肌收缩能力—等长自身调节:心肌初长改变无关,仅以心肌细胞本身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改变增加收缩力的调节,称为等长自身调节。(4)心率
8.简述动脉血压的形成于其影响因素。
心脏收缩的产生的动力和血流阻力产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形成动脉血压的两个主要因素。正常情况下,血液流经小动脉时会遇到很大的阻力,所以心室收缩时射入动脉的血液不可能全部通过小动脉,不少血液停留在动脉中,充满和压迫动脉管壁,形成收缩压。同时,由于大动脉管壁具有很大弹性,随着心脏射血,动脉压力升高而弹性扩张,形成了一定的势能贮备。心室舒张时,扩张的动脉血管壁产生弹性回缩,其压力继续推动血液向前流动,并随着血量逐渐较少而下降,到下次心缩以前达到最低,这时动脉管壁所受到的血压测压力即为舒张压。
9.支配心血管的神经有哪些,各有和作用?
心脏的神经支配:支配心脏的神经为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
心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第1~5胸段,节后神经纤维位于星状神经节或颈交感神经节,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心肌细胞膜生的受体为β型肾上腺素能受体。当去甲肾上腺素与β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后,激活了腺苷酸化酶,使细胞内cAMP浓度升高,继而激活了细胞内蛋白激酶,使蛋白磷酸化,心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激活,Ca2+内流增加,提高了心肌收缩力。去甲肾上腺素还能加快肌浆网钙泵的转运,从而加快了新技术张速度。此外,去甲肾上腺素能加强4期内向电流,使自动除极速度加快,自律性提高。通过提高Ca2+内流,使房室结细胞动作电位幅度增大,房室传导加快。因此,交感神经能使心脏出现正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
心迷走神经起源于延髓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发出的节前神经纤维与心内神经节细胞发生突触联系,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为乙酰胆碱,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M型胆碱能受体,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使肌浆网释放Ca2+减少。乙酰胆碱还可抑制钙通道,减少Ca2+内流;激活一氧化氮合酶,产生NO,通过胞内鸟苷酸环化酶受体,使细胞内cAMP增多,降低钙通道开放的概率,减少Ca2+内流。由于Ca2+内流减少,使心肌细胞收缩力减弱,房室交届慢反应细胞的动作电位幅度最低,传导速度减慢。在窦房结细胞,乙酰胆碱与M型胆碱能受体结合,经Gk蛋白促进K+外流,抑制4期以Na+为主的递增性内向流,从而降低自律性,心律减慢。
血管的神经支配:支配心管平滑肌的神经纤维可分为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和舒血管神经纤维。
交感缩血管神经在全身血管广泛分布,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α肾上腺素能受体,可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而与β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则导致血管平滑肌舒张。去甲肾上腺素与α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能力较与β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能力强,故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兴奋时引起缩血管效应。交感舒血管神经主要分布于骨骼肌血管,这类神经的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M型胆碱能受体,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副交感输血管神经只有少数器官分布。10.动脉血压是如何维持相对稳定的?
当血压升高时,动脉扩张程度增大,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冲动沿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至孤束核,通过延髓内的神经通路,分别到达延髓头端副外侧部和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使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下降,心交感神经传至心脏的冲动和交感缩血管中枢传至心脏的冲动减少。同时,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增高,心迷走神经传至心脏的冲动增多。于是心律减慢,心输出量减少。次反射称“减压反射”。当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减压反射减弱,血压回升。11.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有和影响?
肾上腺素核区甲肾上腺素均能使心律加快,心脏活动加强,心输出量增加。但两者最终作用的结果取决于靶细胞上的受体类型及与受体的亲和力。肾上腺素可使某些器官的血管收缩,而另一些器官的血管舒张。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全身血管广泛收缩,动脉血压升高;血压升高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加强,压力感受性反射对心脏的抑制效应超过去甲肾上腺素的直接加强效应。故心律减慢。第七章 呼吸系统 名词解释:
外呼吸:又称肺呼吸,包括肺通气(外界空气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和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
内呼吸:又称组织呼吸,指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肺通气:外界空气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
呼吸运动:呼吸肌收缩舒张引起的胸廓扩大与缩小称为呼吸运动。吸气时,吸气肌收缩,胸腔的前后左右和上下径均增大,肺容积随之增大,空气吸入。呼气时,呼气肌收缩,胸腔的前后左右和上下径均缩小,肺容积缩小,肺内空气被驱除。
胸内压:是指肺泡内的压力。平静吸气时,在吸气初,肺的容积随着胸腔和肺的扩张而增大,肺内压暂时下降,低于外界大气压。吸气末,肺内压提高到与大气压相等水平,达到暂时平衡。反之,在呼气初,肺的容积随着胸腔和肺的缩小而缩小,肺内压升高,气体排出。呼气末,肺内压与大气压达到平衡。
潮气量:为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一般成人为500ml。肺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三者总和为肺活量。
无效腔:呼吸是存在于呼吸道内的气量,并不参与肺泡与血流之间的气体交换,故称之为无效腔。
呼吸膜:肺泡气中的O2向毛细血管血液中扩散使,或CO2由毛细血管向肺泡扩散时,都要通过4层膜:一是肺泡内表面很薄的液膜层,其中含有表面活性物质;二是肺泡上皮细胞层;三是与肺毛细血管内皮之间的间质层,四是毛细血管的内表皮。4层合称肺泡——毛细血管膜,即呼吸膜。氯转移:红细胞内HCO3-浓度超过血浆中HCO3-浓度时,HCO3-又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浆中,同时血浆中等量的Cl-转移到红细胞内,保持离子平衡,此过程称为氯转移。呼吸中枢: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元群。
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所引起反射性呼吸变化。他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问答题:
1.呼吸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德国层称为呼吸。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和维持体温所需的热量,都来自体内营养物质的氧化。氧化过程所需的氧必须从外界摄取,而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必须及时向外界排出。氧必的摄取和二氧化碳排出在生命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这样才能保证机体内代谢的正常进行河内环境的相对稳定。2.胸内负压的成因及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当婴儿出生后第一次呼吸,气体入肺后,肺被动扩张,具有回缩倾向的肺随之产生回缩力,使胸膜腔内开始产生负压。以后,在发育过程中,胸廓发育的速度大于肺发育的速度,肺被牵拉得更大,回缩力也更大,使胸内负压也随之增加。
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①保持肺泡及小气道呈扩张状态;②有助于静脉血和淋巴的回流。
3.肺通气的动力是什么?
呼吸肌的收缩、舒张造成胸廓扩大和缩小,牵动肺扩大与缩小,造成肺内压下降与升高。在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压力差的驱动下,气体进出肺,产生吸气与呼气过程。4.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气体扩散的因素处分压外,还有呼吸膜厚度核扩散面积,气体溶解度和相对分子质量。5.比较深而浅和浅而快的呼吸,哪一种呼吸效率高,为什么?
只有进入肺泡内的气体才能进行气体交换达到呼吸的目的。潮气量与呼吸频率对每分同气量和每分肺泡通气量的影响不同。当潮气量加倍和呼吸频率减半或潮气量减半和呼吸频率加倍时,每分通气量不变,即深而慢的呼吸或浅而快的呼吸对每分通气量影响不大,而对每分肺泡通气量的影响则不一。6.无效腔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
呼吸是存在于呼吸道内的气量,并不参与肺泡与血流之间的气体交换,故称之为无效腔。每次吸入,首先进入肺泡的是上次呼气之末存留于呼吸道内的肺泡气,然后,才是新吸入的气体;每次呼气时,首先呼出的是上次吸气之未充盈与呼吸道内的吸入气,然后才是肺泡气。无效腔增大,呼吸运动加深变慢。
7.体内O2,CO2增多,酸中毒时,对呼吸有何影响?
血液中CO2,H+浓度的改变引起呼吸中枢兴奋性改变途径有:直接作用于化学中枢感受器;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
在正常情况下,中枢化学感受器对CO2分压变化的敏感性比外周的化学感受器强,所以中枢化学感受器在维持CO2分压稳定方面气重要作用。但当呼吸中枢化学感受器的敏感性受到抑制时,呼吸中枢对于由主动脉体和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传来的冲动仍能发出加强呼吸的反应。CO2浓度过高,将直接麻痹呼吸中枢,所以不仅不能使呼吸加强,反而使其减弱甚至停止呼吸。
动脉血中CO2分压和 H+浓度增加时,也对外周化学感受气起刺激作用,兴奋后发出的冲动沿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纤维传到延髓,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强。
缺O2对呼吸的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切断动物的窦神经或切除颈动脉体后,缺O2就不再引起呼吸加强,缺O2对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的。8.呼吸节律是如何形成的?
当延髓吸气中枢兴奋时,它一方面向下发出冲动,到达脊髓吸气肌运动神经元引起吸气运动;另一方面又向上发出冲动,到达桥脑上部的呼吸调整中枢使其兴奋。当呼吸调整中枢兴奋时,它可抑制长吸中枢及吸气中枢的活动,使延髓吸气中枢的活动转入抑制,引起被动呼气。此后,由于延髓吸气中枢的活动转入抑制,上传导呼吸调整中枢的冲动减少,呼吸调整中枢的兴奋减弱,则对长吸中枢以及延髓吸气中枢的抑制也减弱,延髓吸气中枢又重新兴奋,继而又发生吸气动作。这样就形成力吸气与呼气交替的节律性呼吸运动。由此可见,呼吸运动是延髓吸气中枢的兴奋活动被高位呼吸中枢下传的抑制性冲动周期性的切断造成的。9.吸烟对呼吸系统有何危害?
烟草中含有许多致癌物以及能够降低肌体排出异物能力的纤毛毒物质。这些毒物附在香烟烟雾的微小颗粒上,到达肺泡并在那里沉积,彼此强化,结果又大大加强了致癌作用。每天吸烟10支以上的人,肺癌死亡率要比不吸烟者高2.5倍。肺癌患者的90%以及各种病症的1/3是吸烟引起的。此外,吸烟还会引起喉癌、鼻咽癌、食道癌、胰腺癌、膀胱癌等。吸烟会使心血管病加重,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和生成血栓,造成心律不齐,甚至突然死亡。有研究者发现,吸烟者由冠心病引起的猝死率比不吸烟者高4倍以上。吸烟会损害神经系统,使人记忆力衰退,过早衰老。吸烟会损害呼吸系统,经常吸烟的人长年咳嗽、咳痰,易患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等呼吸道疾病。吸烟者容易患胃溃疡病,因为烟雾中的烟碱能破坏消化道中的酸碱平衡。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八章~结束 2009-01-09 21:32 第八章 消化系统 问答题:
1.消化系统有哪些器官组成?什么叫消化、吸收?人体有哪些消化方式?
消化系统有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小肠自上而下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消化腺有唾液腺、胰、肝、食管腺、胃腺、肠腺等。消化是指食物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为可吸收成分的过程。食物经消化后,透过消化管粘膜上皮,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消化方式:机械性消化,即通过消化管运动,将食物磨碎,并使其与消化也充分混合,同时将其向消化管远端推送;化学性消化,即通过消化液的各种化学作用,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分解成小分子物质。
2.试述消化管壁的一般层次结构?
除口腔、咽外,消化管壁由内向外一般分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4层。粘膜位于腔面,有上皮、固有层和粘膜肌组成。粘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粘膜下神经丛。除口腔、咽、食管上锻和肛门除的肌层为骨骼肌外,其余部分均为平滑及。
外膜由薄层结缔组织构成者称纤维膜,分布于食管和大肠末端,由薄层结缔组织与间皮共同构成者称浆膜。分布于大、小肠。3.消化管平滑肌有哪些生理特征?
兴奋性:消化管平滑肌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平滑肌收缩的潜伏期、收缩期核舒张期所展示间都比骨骼肌长。
伸展性:消化管平滑肌由很大伸展性,可比原来长度伸长2~3倍。
紧张性:消化管平滑肌经常保持一种微弱的收缩状态,使消化管保持一定的张力或紧张性。自动节律性;消化管平滑肌离体后,放入适宜的环境中,仍能进行节律性收缩,但收缩的节律不如心脏规则,且收缩缓慢。
对理化刺激的敏感性:消化管平滑肌对电刺激不敏感,对机械牵张、温度核化学刺激较敏感,对生物组织代谢物刺激特别敏感。
4.试述胃和肝的位置、形态、结构和功能。
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为上口称贲门,接食管,下口称幽门,接十二指肠。上方为胃小弯,下方为胃大弯。为可分为4部。即进贲门的贲门部;自贲门向左上方膨出的胃底;胃中部的胃体;角切迹至幽门之间的部分称幽门部。胃壁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4层结构构成。
食物在胃内受到胃液的化学性消化何胃壁肌肉的机械性消化。
肝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肝分为左、右两叶,左叶小,右叶大,下面凹陷不平,中间的横沟称肝门。
肝外着被膜,被膜的结缔组织伸入肝实质,将肝组织分隔成肝小叶。在肝小叶中央贯穿一条中央静脉,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四周有发射状排列的肝细胞索。从立体结构看,肝细胞排列成肝板,肝板和肝细胞索之间有肝血窦。肝功能:(1)分泌胆汁。
(2)代谢功能:体内蛋白质、脂肪、糖类合成与分解都在肝内进行,并贮存于肝细胞内。当身体需要时,可将这些物质释放入血。
(3)防御和解毒功能:肝血窦内肝巨嗜细胞对人体有防御功能。肝中各种酶可将有毒物质转变成无毒物质。
5.试述小肠壁与消化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小肠壁分4层。
环状壁:是由小肠的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向肠腔突出的横行皱壁,皱壁在小肠上段发达。粘膜上皮:为单层主庄上皮,主要有吸收细胞和杯型细胞两种。肠绒毛表面有明显的纹状缘。扩大吸收面积。杯型细胞分泌粘液,有润滑作用。
小肠绒毛:是位于环状壁表面细小的指状突起。是粘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向肠腔表面突出形成的。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较高而且密集,回肠绒毛稀疏并逐渐变低。在绒毛中轴有中央乳糜管,主要吸收脂肪。绒毛中轴平滑肌的舒缩,使绒毛不断伸缩以推动淋巴与血液运行。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
肠腺:是由小肠上皮下限入固有层中所形成的管状腺。腺管开口于相邻绒毛根部之间。组成肠腺的细胞有5种:吸收细胞,内含多种酶,与消化有关;杯型细胞,分泌粘液;paneth细胞,内含溶菌酶和肽酶,有杀菌和消化作用;未分化细胞,对小肠上皮细胞进行修复和再生;内分泌细胞,分泌肽类激素。
6.肝内的血液循环途径如何?胆汁的产生排放途径如何?
进入肝的血管有门静脉和肝固有动脉,故肝的血液丰富。门静脉和肝固有动脉入肝后,反复分支,分别成为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动脉,两者继续分支一并通入肝血窦。再由肝血窦流入中央静脉,出肝小叶汇入小叶下静脉,经肝静脉出肝,注入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胆囊位于肝门右前方的胆囊窝内,胆囊借胆囊管与胆总管相连通。肝细胞分泌的胆汁首先进入胆小管,经小叶间胆管汇入左、右肝管,出肝门汇入肝总管,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胆总管与胰管汇合,共同开口与十二指肠乳头。开口出有肝胰壶腹扩约肌环绕。平时该扩约肌收缩,胆汁经肝管、胆囊管入胆囊贮存。进食后,胆囊收缩和扩约肌舒张,使胆汁排入十二指肠。
7.试述胃肠道的运动形式和生理意义。胃运动的形式
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食物时,食物对咽和食管处感受器的刺激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的引起胃头区肌肉舒张,为容量增大,称为容受性舒张。它适应于摄入大量食物,而胃内压变化不大。
紧张性收缩:胃壁平滑肌经常保持一定程度的持续性收缩,称为紧张性收缩。紧张性收缩有助于保持胃的正常位置和形态,并使胃腔内有一定压力,有利于消化液渗入食物。以及协助运送食物入十二指肠。
蠕动:胃蠕动是朝幽门方向进行的环形收缩波,平均每分钟3次。胃的反复蠕动可将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并推送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小肠的运动
紧张性收缩:小肠平滑肌经常保持一定程度的持续性收缩,称为紧张性收缩。当紧张性降低时,肠腔易于扩张,肠内容物的混合和转运减慢;相反,紧张性升高,小肠的转运作用加快。分节运动:是一种以肠管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分节运动可使消化液和食糜充分混合,并能增加与肠壁的接触,有利于消化、吸收的进行。此外,它还挤压肠壁,有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
蠕动:是环形肌和纵形肌都参与的一种波形活动。小肠蠕动始于十二指肠,向大肠方向运行。肠内容物借此向前推送。但运行速度较慢,每分钟约1~2cm。8.唾液、胃液、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如何?
唾液中水占99%,其余为唾液淀粉酶、溶菌酶、粘蛋白、球蛋白和少量无机盐。
唾液作用:湿润和溶解食物,并引起味觉;清除口腔中食物残渣,冲淡和中和进入口腔中的有害物质,对口腔其清洁和保护作用;唾液中的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有杀菌作用;粘蛋白可中何谓酸,并在胃酸作用下发生沉淀,附着与胃粘膜上,形成保护性屏障,以增强胃粘膜对抗胃酸的腐蚀作用;淀粉酶可分解麦芽糖。胃液PH值0.9~1.5。主要成分包括无机物如盐酸、钠和钾的氯化物等,有机物如粘蛋白和消化酶。
盐酸作用:激活胃蛋白酶原,并提供酸性环境;变性蛋白质,易于水解;抑制和杀灭细菌;引起胰泌素的分泌,从而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有利于铁和钙的吸收。胃蛋白酶原被盐酸激活后,可分解蛋白质产生示和胨和少量的多肽及氨基酸。黏液可润滑食物,碳酸氢盐可中和胃酸形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保护胃粘膜。内因子是胃底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促进维生素B12吸收。胰液PH值7.8~8.4。含有碳酸氢盐和多种消化酶。胰淀粉酶,将淀粉水解胃麦芽糖。
胰脂肪酶,在胆汁协同作用下,将脂肪分解胃甘油和脂肪酸。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胰液中,肠液中的肠致活酶可激活胰蛋白酶原,酸和胰蛋白酶本身也能激活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在胰蛋白酶作用下可被激活。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为示和胨。
胆汁主要成分为胆盐、胆色素等。胆色素是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胆汁的消化作用主要通过胆盐实现。胆盐作用:加强胰脂肪脉活性;和脂肪酸结合,促进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乳化脂肪使脂肪变成微滴,增加与酶的接触面积,便于脂肪分解。
小肠也是由小肠的肠腺及十二指肠腺所分泌的。PH值7.6。含多种消化酶,如肠致活酶、肠肽酶、肠淀粉酶、肠蔗糖酶、肠麦芽糖酶等。由小肠分泌入肠腔的只有肠致活酶,它可激活胰蛋白酶原,其他消化酶存在于小肠上皮细胞的刷状缘上或细胞内,对一些进入上皮细胞的营养物质继续起消化作用。
9.食物在口腔、胃、小肠和大肠内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食物经咀嚼被切碎,并于唾液混合。食物对口腔内各种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引起胃、胰、肝、胆囊等器官活动加强。
食物入胃5min左右,胃蠕动开始。并受到胃液的化学性消化和胃壁肌肉运动的机械性消化。胃内食糜经胃排空排入十二指肠。在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极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后,营养成分被吸收。食物残渣进入大肠。残渣中水分、无机盐有大肠吸收。10.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产物是在哪些部位被吸收的?怎样吸收的?
单糖是糖类在小肠中吸收的主要形式,是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膜主动转运而吸收的。糖被吸收后,主要进入血液,经门静脉进入肝,然后在肝内贮存或进入血液循环。
蛋白质被分解为氨基酸后,才能被小肠吸收。是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膜主动转运而吸收的。糖被吸收后,主要进入血液,经门静脉进入肝,然后在肝内贮存或进入血液循环。
在小肠内,脂肪的消化产物脂肪酸和甘油一酯等,很快与胆盐形成混合成微胶粒。携带脂肪的消化产物通过覆盖在小肠绒毛表面的非流动性水层到达微绒毛。并释放脂肪酸和甘油一酯,透过细胞膜进入粘膜上皮细胞。
长链脂肪酸和甘油一酯被吸收后,在细胞内合成乳糜微粒,并以胞吐形式释出胞外,经细胞间隙,进入小肠绒毛中的中央乳糜管,经淋巴循环再进入血液。中、短链的甘油一酯和脂肪酸是水溶性的,可经上皮细胞进入毛细血管,再经门静脉进入肝。14.根据消化系统整体功能,试述平时饮食卫生应注意哪些问题。消化器官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整个消化过程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过程。在通常情况下,消化管各段之间,消化腺之间,消化管和消化腺之间腺呼影响,相互制约,彼此协作,共同完成消化吸收的生理功能。根据以上关系,平时注意饮食卫生是有重要意义的。如咀嚼不够的食物入胃后会加重胃的负担,引起胃肠道消化障碍。消化器官的活动是有规律进行的,若吃饭不按时,久之,会引起消化道疾病。如果长期早餐过少,营养成分缺乏,对儿童、青少年健康有影响。注意合理营养,不挑食偏食。不暴饮暴食。第十章 泌尿系统 名次解释:
排泄:指机体把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产物,以及摄入体内过量的有用物质、药物、异物等,经由血液循环,从不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生理过程。肾单位:是肾的基本单位。每个肾单位有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致密斑:位于远曲小管的起始部分,上皮细胞变窄而高,细胞排列紧密,形成一个椭圆形盘状的聚集区,称致密斑。
足细胞;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层,细胞形态特殊,由许多足状突起,称足细胞。
球旁细胞:在入球小动脉接近肾小球的一小段上,血管壁的一些平滑肌细胞变态成上皮样细胞,称球旁细胞。
肾小球有效率过压:指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其压力高低取决于三种力量的大小,即有效过滤压=肾小球毛细胞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肾糖阈: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正常值为9—10mmol/l(160—180mg%)球管平衡: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多或减少,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占滤国率的65%—70%,称球管平衡。其生理意义是使终尿量不致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变动。排尿反射:当膀胱内尿量增加到400—500ml时,膀胱内压升高,刺激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冲动沿盆神经传入,到达脊髓骶段的排尿反射中枢,再经盆神经传出,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松弛。与此同时,反射性抑制阴部神经,使外括约肌松弛,于是尿液从膀胱排出,此为排尿反射。问答题:
1.简述肾脏的生理功能。
肾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的重要器官之一。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代谢中产物和多余的水及各种电解质,只要以尿的形式由肾排出。肾对维持机体水平衡和酸碱平衡,内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肾单位是肾的基本功能单位。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它们与集合小管共同完成泌尿机能。2.肾脏的血液循环特点是什么?有和生理意义?
肾动脉直接起自腹主动脉,血管粗,因此肾的血流量大,平均每分钟1200ml血流经双肾,这有利于肾小体的有效率过率。肾动脉入肾门后,在肾窦内分支;经叶间动脉→弓状动脉→小叶间动脉→入球小动脉,进入肾小体内形成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再汇合成出球小动脉离开肾小体。然后形成球后毛细血管网,分布于皮质和髓质内的肾小管附近,供应肾小管营养和进行重吸收作用。经过两次毛细血网,然后汇集成静脉,由小叶间静脉→弓状静脉→叶间静脉→肾静脉。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介于皮质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之间,血压较高,有利于肾小球的滤过;而髓质肾小管附近的毛细血管网血压较低,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3.尿是怎样生成的?简述其基本过程。
尿的生成过程包括3个环节:肾小球滤过作用,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及分泌与排泄作用。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即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重吸收是指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而分泌是指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物质通过肾小管上皮的转运包括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水的重吸收率的多少不仅决定着尿量的多少,而且决定着尿的渗透浓度。4.影响肾小球滤过滤的因素有哪些?
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当通透性改变或面积减少时,可使尿液的成分改变和尿量减少。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改变:当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显著降低或囊内压升高时,可使有效滤国压降低,尿量减少。
肾血流量:肾血流量大时,滤过率高,尿量增多;反之尿量减少。5.影响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的因素有哪些?
肾小管重吸收是指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水和溶质透过肾小管管壁上皮细胞,重新回到血液的过程。影响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有:①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溶质浓度增大,肾小管重吸收水分减少,则尿量增多。②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重吸收率始终保持在滤过率的65%—70%。③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功能状态。④激素的作用,血管升压素释放增多时,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6.大量饮水后和大量出汗后,尿量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汗液是低渗性液体,大量出汗引起血浆渗透压增高,刺激下丘脑晶体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引起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合成释放ADH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H2O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大量出汗使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起心房和大静脉处容量感受器刺激减弱,使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合成释放ADH增多,肾小管对H2O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肾内入球小动脉内血流量减少,对入球小动脉壁的牵张刺激减弱,激活了牵张感受器,使肾素释放增加。7.什么是渗透性利尿?
因小管液溶质浓度过高,致使渗透压过高,从而阻止对是水的重吸收所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渗透性利尿。由于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故尿量减少。8.试述抗例尿素和醛固铜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抗利尿素是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的。其主要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排尿量。循环血量的改变也能刺激感受器而反射性地影响抗利尿素的释放。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中,肾素是肾小球近球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水解酶,它能催化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生成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可使小动脉收缩,动脉血压升高,同时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9.尿是如何被浓缩的稀释的。
尿液的稀释是由于小管液中的溶质被重吸收而水不易被重吸收造成的。尿液的浓缩则是由于小管液中的溶质仍滞留在小管液中造成的。重吸收作用的变化对尿量的影响特别显著。第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 问答题:
1.试述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特异性:激素随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处,选择性的作用于某些器官、组织和细胞,信息传递作用:激素作为“信使”,将生物信息传递给靶细胞,只调节靶细胞固有的功能活动或物质代谢反应的强度与速度。
高效生物放大作用: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在细胞内发生一系列酶粗放大作用,逐级放大,形成一个高效生物放大器。
激素间相互作用:多种激素共同参与膜一生理活动的调节时,激素与激素之间往往存在着协同和颉颃作用。这对维持其功能活动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2.试述氮类激素和类固醇类激素的作用机制。
氮类激素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Sutherland 学派1965年提出的。认为激素是第一信使,当激素与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后,激活了与之偶连的G蛋白,通过G蛋白再激活膜内的腺苷酸环化酶,催化细胞内的三磷酸腺苷转化为环一磷酸腺苷(cAMP),cAMP作为第二信使,进一步促进蛋白激酶的活化,影响细胞内许多重要酶的功能蛋白质的活性,引起细胞各种生物效应。
类固醇类激素作用机制:基因表达学说。类固醇激素是一类小分子脂溶性物质,可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入胞后,有的激素(糖皮质激素)先与胞浆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受体蛋白发生构性变化,从而是激素——受体复合物获得进入核的能力,由胞浆转移至核内,再与核受体结合,从而调控DNA的转录过程。生成mRNA,mRNA透出核膜并诱导蛋白质的合成,引起相应的生物效应。另有些激素(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进入细胞后,可直接穿过核膜,与相应受体结合,调节基因表达。3.下丘脑产生哪些主要激素? 抗利尿激素、催产素和下丘脑调节肽。
4.垂体分几部分?各部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如何? 垂体包括腺垂体和神经垂体。
腺垂体结构功能:腺细胞分为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核嫌色细胞。嗜酸性细胞有两种,生长激素细胞,分泌生长激素;催乳素细胞,分泌催乳素。嗜碱性细胞有3种,促甲状腺激素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细胞,分泌促卵泡激素和黄体生成素。
神经垂体结构功能:主要由大量的神经纤维、垂体细胞、丰富的突状毛细血管和少量结缔组织构成。贮存有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胞体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并释放入血。5.腺垂体分泌的激素及生理作用。
(1)生长激素:促进骨骼和软组织生长,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脂肪的动员和利用,抑制体内糖的利用,因而使血糖升高。
(2)催乳素:促使发育完全而又具备泌乳条件的乳腺开始分泌乳汁,并维持泌乳。(3)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生长、发育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实现甲状腺激素的各种生理功能。
(4)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和性激素。
(5)促卵泡激素:促进女子卵泡生长发育,并在少量黄体生成素的协同作用下,促使卵泡分泌雄激素。
6.神经垂体释放的激素及生理作用。
(1)升压素:在生理浓度时起抗利尿作用。可与肾集合管管周膜上V2受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产生CAMP,使官腔膜蛋白酶磷酸化而改变膜的构型。
(2)催产素:①可使乳腺腺泡周围肌上皮细胞收缩,引起射乳;还可维持乳腺继续泌乳。②可促进子宫收缩,对非孕子宫作用较小,而妊娠子宫较敏感,雌激素可提高子宫对其的敏感性,孕激素作用相反。
7.下丘脑与神经垂体和腺垂体是怎样联系的?
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的联系是下丘脑——垂体束。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胞体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经下丘脑——垂体束的轴浆流动运送至神经垂体的轴突末梢贮存。在由各种刺激下,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发生兴奋,神经冲动延神经纤维传至末梢,引起神经末梢内贮存的激素释放入血。
下丘脑与腺垂体的联系途径是垂体门动脉系统。下丘脑“促垂体区”的神经内分泌核团,产生的调节腺垂体激素释放激素属于多肽类化合物。促进腺垂体分泌活动的调节肽,称为“释放激素”或“释放因子”。相反,抑制腺垂体分泌活动的调节肽,称为“释放抑制激素”或“释放抑制因子”。垂体调节肽对垂体的分泌具有特异性雌及作用或抑制作用。
下丘脑“促垂体区”的神经分泌细胞合成的下丘脑调节肽,沿结节垂体束,经轴浆顺向流动,运送至位于中央隆起的神经末梢,并释放出来,弥散入垂体门脉系的初级毛细血管网,然后沿门微静脉运送至腺垂体的次级毛细血管网,在此弥散至腺垂体的分泌细胞,促进或抑制该处细胞的分泌活动。
9.甲状腺激素合成与释放的过程?
甲状腺激素包括四碘甲腺原氨酸,即甲状腺素,以及少量的三碘甲腺原氨酸。甲状腺激素的形成经过合成、贮存、碘化、重吸收、分解和释放等生理过程。滤泡上皮细胞摄取酪氨酸等氨基酸,在粗面内质网合成甲状腺球蛋白的前体,运至睾尔基复合体加上糖的部分,并浓缩成分泌颗粒,以胞吐的方式排入滤泡腔内贮存。滤泡上皮细胞基底面的胞膜上有碘泵,可将碘离子逆浓度差摄入细胞内,在国氧化物酶的作用下活化,然后透过细胞膜进入滤泡腔,与甲状腺球蛋白的酪氨酸残基结合形成碘化的甲状腺球蛋白,贮存于滤泡腔内。
在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下,滤泡上皮细胞以胞饮方式将滤泡腔内的碘化甲状腺球蛋白重吸收入胞质内,吞饮小泡于溶酶体融合,溶酶体内的蛋白水解酶可分解甲状腺球蛋白,形成T4和T3。T4和T3释放入血液,随血液循环到达靶组织。10.甲状腺激素有何生理作用?
甲状腺激素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物质与能量代谢,促进生长发育过程,提高生经系统的兴奋性。
对代谢的影响:促进能量和物质代谢。可加速许多组织内糖和脂肪的氧化分解,增加耗氧量和产热量。
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促进组织分化、生长和发育的作用。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11.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各有什么生理作用?
甲状旁腺素:作用于骨,促进骨内破骨细胞的活性,使骨组织溶解,释放磷酸钙入血。作用于肾,促进肾小管对钙的吸收。作用于肠道,促进肠对钙的吸收
降钙素:促进钙盐沉积于骨的基质形成新骨,并抑制破骨细胞的功能活动,较少骨质溶解,使血钙降低。
12.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各有什么生理作用?
胰岛素是调节体内糖、蛋白和脂肪代谢,维持血糖正常水平的一种重要激素。
对糖代谢的作用: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利用,促进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促进葡萄糖变成脂肪酸,并抑制糖异生,降低血糖。
对脂肪代谢的作用:促进肝脏合成脂肪。抑制脂肪酶活性,较少脂肪分解。
对蛋白质代谢的作用:促进氨基酸通过细胞膜的转运进入细胞;加快细胞核的复制和转录过程;作用于核糖体,加速翻译过程,促进蛋白合成。13.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髓质素各有什么生理作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包括眼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和性激素。
盐皮质激素生理作用:眼皮质激素以醛固酮为代表,对水盐代谢的作用最强。醛固酮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小管重吸收纳、水和排出钾。糖皮质激素生理作用:
(1)对代谢的作用:促进糖异生,抑制葡萄氧化,是血糖升高。促进肌肉组织和结缔组织蛋白质分解,加速氨基酸转移至肝,生成肝糖原。促进脂肪分解。
(2)在应激反应种的作用:增强应激功能。在应激反应中,有害刺激作用于下丘脑,和腺垂体而引起糖皮质激素增多,改变机体的物质和能量代谢,抵抗有害刺激。
其他功能:可使血中红细胞、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使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可提高血管平滑肌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敏感性,有利于提高血管的张力和维持血压。肾上腺髓质激素生理作用: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生理作用相似。髓质激素与交感神经系统构成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其生理作用与交感神经系统紧密联系,共同完成应急反应。当机体遇到特殊紧急情况时,如畏惧、焦虑、局痛等,交感——肾上腺系统立即被调动起来,髓质激素分泌大量增加,他们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其兴奋性,使机体处于警觉状态,反应灵敏;呼吸加强、加快、肺通气量增加;心跳增加血压升高,血流量增大,内脏血管收缩,骨骼肌血管舒张,全身血液重新分配;肝糖原及脂肪分解,适应能量需求第十三章 人体的生长和发育 问答题:
1.人体的生长发育可分为几个时期,各有和特点? 生长过程是从受精卵开始,直至个体或组织衰亡为止的持续过程。巨人体各器官发育的特点,可分为出生期和出生后期。生后期的生长发育可分为4个时期。第一期为胎儿期,该期生长占优势,机能分化少。第二个时期为出生儿到成人时期。第三个时期为成人期,绝大部分组织、器官生长仅限于对损伤和废弃组织的修复和更新,及疾病后的康复。第四个时期为老年期,该期各种机能缓慢衰退。
2.影响人体生长发育的因素有哪些,各有和特点?
营养因素、生态因素、社会因素和遗传因素等。
营养因素:糖类提供能量,蛋白质形成和更新组织细胞,无机盐与血液、肌肉、骨的生成和一些生理活动的维持相关。
生态因素:阳光、空气、水分、食物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这些自然因素也影响人类的生长发育。它们对人类的身高、肤色、鼻型、发型、头型有较大影响,对人体胸阔的发育、眼睑、脸型、面型、瞳孔颜色、肢体比例也有关系。
遗传因素:是影响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人体代谢生理、生化等功能都受遗传因素影响。疾病:急性、慢性传染病对生长发育由直接影响。可导致器官的严重伤害。
体育锻炼和劳动:是促进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和增强体质的主要因素。可使心肌发达,收缩力增强,使心输出量增加。可提高肺活量,改善肌肉和血液循环,实际纤维增粗,肌肉重量和体积增大。
精神因素:体内外各种感受器官通过边缘系统于下丘脑发生密切联系,从而调整情绪、食欲、体温、血压等中枢。
3.人体的衰老有哪些主要原因?
衰老是人体在其生命过程中整个机体形态、结构、功能逐渐衰退以至死亡概率随年龄逐渐增加的总的现象,衰老大致包括功能衰退和易损伤性或死亡概率增加。自然寿限,各种生物的自然寿命都是有限的。衰老的基本学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中毒学说:包括大肠中毒和代谢中毒。
2)
细胞结构改变学说:包括胞质凝胶态的改变及蛋白质改变。3)
自由基学说:包括自由基对细胞的损害和DNA突变。4)
免疫学说:免疫系统功能衰退及自体免疫。5)
遗传学说:包括基因主宰,生物钟、遗传缺陷。
6)
错误成灾说:由于年龄增加,发生变异的分子逐渐积累,旧错误诱导新错误,导致错误成灾,引衰老。
7)
膜电位学说:由于膜电位改变引起衰老。
8)
肌的命名原则很多。有的根据形状命名:如三交肌、斜方肌等;有的根据作用命名:如屈肌、伸肌、展肌、收肌等;有的根据肌束的方向命名:如斜肌、横肌、直肌等;有的根据肌构造特点命名:如半腱肌、半膜肌等;有的根据肌的位置命名:如胫骨前肌、肋间肌等;有的根据肌的起止点命名:如胸锁乳突肌、肱桡肌等。属于运动系统的肌都是骨骼肌。全身共有600余块,分布在人体各部。每块肌都具有一定的形态、位置和辅助装置,受相关神经支配,有丰富的血管,并完成一定的功能。
肌的辅助装置包括筋膜、滑膜囊和腱鞘。都具有保护肌和辅助肌工作的功能。肌肉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可分为长肌、短肌、扁肌和轮匝肌四种。
肌一般附着于邻近的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骨面上,跨过一个或多个关节,收缩时引起关节运动。在运动中比较固定的一端称起点,活动较大的一端称止点。但起、止点是相对的。
一、头肌
(一)面肌
1、颅顶肌
由枕额肌的枕腹和额腹组成。枕腹很薄,位于枕部,额腹位于额部皮下。两肌之间以帽状腱膜相连。二肌收缩时可牵动头皮。额肌单独收缩可以提眉,并使额部形成皱纹。
2、眼轮匝肌
位于睑裂周围,呈扁椭圆环形,收缩时使睑裂闭合。
3、口轮匝肌
位于口裂周围,呈扁环形,收缩时使口裂闭合。
(二)咀嚼肌
包括咬肌、颞肌等。都止于下颌骨,运动下颌关节,产生咀嚼运动,并协助说话。
二、颈肌和躯干肌
(一)颈肌
1、颈阔肌
属于皮肌。位于颈部浅筋膜中,起自胸大肌和三角肌表面的筋膜,止于口角和面部皮肤收缩时牵引口角向下。
2、胸锁乳突肌
为颈阔肌所覆盖,斜列于颈部两侧。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锁骨内侧段,止于颞骨乳突。单侧收缩,使头屈向同侧,面转向对策;两侧收缩,头向后仰。
(二)躯干肌
1、背肌(1)斜方肌
位于颈部和背上部皮下,为三角形阔肌。起自枕外隆凸,项韧带及全部胸椎棘突,上部纤维斜向外下方,中部的纤维平行向外,下部的纤维斜向外上方,止于锁骨的肩峰端、肩峰和肩胛冈。收缩时牵引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纤维收缩可上提肩胛骨,下部纤维收缩可下拉肩胛骨。若肩胛骨固定,一侧收缩可使头向同侧屈,脸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可使后仰。
(2)背阔肌
位于背下部和胸侧部。起自7~12个胸椎棘突,全部腰椎棘突和髂棘后面,肌纤维向外上方集中,止于肱骨小结节嵴。收缩时使上臂内收、旋内和后伸。上肢上举固定时,则上提躯干,如引体向上。
(3)菱形肌
位于斜方肌的深面。起自第6、7颈椎及第1~4胸椎的棘突,肌纤维行向下外,止于肩胛骨的内侧缘。收缩时拉肩胛骨向上,当与肩胛提肌共同作用时,可使肩胛骨旋转。肩胛提肌:位于斜方肌深面,起自第1~4颈椎横突,止于肩胛骨内侧角。收缩时上提肩胛骨,并使肩胛旋转,肩胛固定时,可使颈向同侧屈。
(4)竖脊肌
纵列于脊柱两侧。起自骶骨背面、腰椎棘突及髂嵴的后部,向上止于胸椎和颈椎的棘突和横突、肋角、颞骨乳突等处。一侧收缩可使脊柱侧屈,两侧收缩可使脊柱后伸,并可仰头。
2、胸肌(1)胸大肌
位于胸阔的前上部。起自锁骨内侧半、胸骨前面及第1~6肋软骨、肌纤维向外集中,止于肱骨大结节嵴。收缩时可使肱骨内收、旋内。若上肢固定,可向上提肋,扩大胸廓,以助吸气。
(2)胸小肌
位于胸大肌深面。起自第3~5肋骨的前面,止于肩胛骨的喙突。收缩时,拉肩胛骨向前下方。肩胛骨固定时,可提肋助吸气。
(3)肋间外肌
位于各肋间隙的浅层,起自肋骨下缘,肌纤维斜向前下方,止于下肋骨的上缘。收缩时,向上提肋,扩大胸廓,以助吸气。
(4)肋间内肌
位于肋间外肌的深面。肌纤维的方向与肋间外肌相反,收缩时,使肋下降,缩小胸廓,以助呼气。
3、膈 位于胸腔与腹腔之间,呈穹隆状。膈的周围是肌质部,中央为腱质部。起自胸廓下口周缘,各部肌纤维向中央移行于中心腱。膈是重要的呼吸肌,收缩时拉中心腱向下,扩大胸腔容积,以助吸气;舒张时恢复原位,胸腔容积缩小,以助呼气。
4、腹肌(1)腹直肌
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两侧。起自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之间,止于胸骨剑突及第5~7肋软骨的前面。肌的全长被3~4条横行的腱划所中断,腱划与腹直肌鞘前壁紧密结合。
(2)腹外斜肌
位于腹侧壁浅层,以7~8个肌齿起自第5~12肋的外面,肌纤维向前下方斜行,一部分止于髂嵴,大部分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腹外斜肌腱膜,经过腹直肌前面至腹正中线,与对侧腹外斜肌腱膜交织形成白线。
(3)腹内斜肌
位于腹外斜肌深面。起自腹股沟韧带的外侧2/
3、髂嵴及腰背筋膜。肌纤维由外下方斜向前上方,在腹直肌外侧移行为腹内斜肌腱膜,腱膜在腹直肌外侧缘分为前后两层包裹腹直肌,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前后壁,止于白线。
(4)腹横肌
位于腹内斜肌的深面。起自腹股沟韧带的外侧1/
3、髂嵴、腰背筋膜及第7~12肋软肋的内面,肌纤维向内斜行,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腹横筋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后壁,止于白线。
(三)上肢肌
1、上肢带肌
主要的上肢带肌有三角肌。呈三角形,从前、后、外三面包裹肩关节,形成肩部的圆形隆起。起自锁骨挖侧段、肩峰和肩胛冈,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收缩时使上臂外展。前部肌纤维收缩,使上臂前屈和旋内;后部肌纤维收缩,使上臂后伸和旋外。
2、上臂肌(1)肱二头肌
起点有两个头,长头起自肩胛骨关节盂上方,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两头合成一个肌腹,向下延续为扁腱,止于桡骨粗隆。收缩时,主要屈肘关节并使前臂旋后,也能协助屈肩关节。
(2)肱肌
位于肱二头肌深面。起自肱骨体前面,止于尺骨粗隆。收缩时屈肘关节。(3)肱三头肌
起点三个头,长头起自肩胛骨关节盂的下方;外侧头起自肱骨后面桡神经沟外上方;内侧头起自桡神经沟内下方,三头合成一个肌腹,以扁腱止于尺骨鹰嘴。收缩时主要伸肘关节。
3、前臂肌 位于桡骨和尺骨周围。分前、后两群,前群为屈肌群,后群为伸肌群。前群主要起自肱骨的内上髁,止于手骨的掌面,有屈指、屈腕和屈肘的作用,并使前臂旋前,后群主要起自肱骨的外上髁、桡骨和尺骨的后面及骨间膜,止于手骨的背面,有伸指、伸腕和伸肘的作用,并使前臂旋后。
4、手肌
位于手的掌面,都是短小的肌。主要作用为运动手指。位于桡侧的手肌在手掌的拇指侧形成一隆起,称大鱼际,可运动拇指。位于尺侧的手肌,在手掌小指侧形成一小隆起,称小鱼际,可运动小指。
(四)下肢肌
1、下肢带肌(髋肌)(1)髂腰肌(屈肌)
由腰大肌和髂肌组成。腰大肌位于腰部脊柱两侧,起自腰椎椎体侧面、横突。髂肌位于腰大肌的外侧,起自髂窝。二肌相合,经腹股沟韧带的深面,止于股骨小转子。收缩时可屈髋关节。下肢固定,可前屈躯干。
(2)臀大肌(伸肌)
其自骶骨背面的髂骨外面,止于股骨的臀肌粗隆。收缩时伸髋关节并使股骨旋外。下肢固定时,伸直躯干,防止躯干前倾,维持身体的平衡。
(3)臀中肌和臀小肌(伸肌)
位于臀大肌的深面。起自髂骨翼外面,止于股骨大转子。收缩时外展大腿。
2、大腿肌
(1)缝匠肌(屈肌)
起自髂前上棘,斜向内下方,止于胫骨上端内侧面。只要作用是屈小腿,使已屈的小腿旋内,并协助屈大腿。
(2)股四头肌(屈肌)
起点4个头: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股外侧肌起自股骨嵴外侧;股内肌起自股骨嵴内侧;股中间肌起自股骨前面。4个头向下形成一个腱,包绕髌骨的前面和两侧,继而延续为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主要作用是伸小腿,股直肌还可屈大腿。
(3)
半腱肌(伸肌):起自坐骨结节,止于胫骨上端内侧。
股二头肌(伸肌):有两个头:长头起自坐骨结节;短头起自股骨嵴,两个头合并,止于腓骨头
半膜肌(伸肌:起自坐骨结节,止于胫骨髁内侧。主要作用是屈小腿和伸大腿,在屈膝关节时,股二头肌使小腿旋外;半腱肌和半膜肌使小腿旋内。
(4)大收肌(收肌)
起自耻骨下支、坐骨下支和坐骨结节,止于股骨嵴。主要作用是内收大腿。
3、小腿肌
可分为前群、外侧群和后群:前群位于胫骨、腓骨和骨间膜的前面,为伸(足背屈)踝关节肌和伸趾肌;外侧群附于腓骨的外侧,为足的外翻肌;后群位于胫骨、腓骨和骨间膜的后面,为屈膝、屈踝关节和屈趾肌。主要的屈肌有小腿三头肌,是由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组成。腓肠肌以内侧头和外侧头分别起自股骨的内、外上髁;比目鱼起自腓骨上端的后面和胫骨月国线,三头合并后在小腿的上部形成膨隆的小腿肚,向下续为人体最粗大的跟腱止于跟骨结节。
4、足肌
生理:
名词解释:
个体乳酸阈
代谢当量
晶体渗透压
运动技能
简答:
1.肌电图的应用
2.关于肌纤维类型
3.乳酸阈的利用
论述:
1.人体如何维持酸碱平衡
2.最大摄氧量的测定和影响因素
解剖:
名词解释:
肾单位
腹直肌鞘
肌梭和运动终板
副交感神经
颈动脉窦和颈动脉球
简答:
1.肩关节的构造运动
2.心壁的结构以及运动对心脏的影响
3.单关节肌和多关节肌的区别
论述:
1.举例说明运动动作分析
2.详述本体传导通路
07年
生理:
名词解释:
运动单位
运动性心脏肥大
最大摄氧量
乳酸阈
进入工作状态
简答:
1.长期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系统有何影响
2.氧离曲线受哪些因素影响并以运动实践说明
论述:
1.论述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2.论述高原训练的生理学反应和适应
解剖:
名词解释:
骨松质和骨密质
肩袖
大唾液腺和鼻旁窦
心传导系
黄斑和视神经
简答:
1.简述下肢骨的组成和数目及下肢带和髋关节的结构并说明其运动
2.简述心脏各腔形态结构特点并简述肝内代谢产生多余水分排出体外的途径
论述:
1.详述体育的动作解剖学分析的主要内容并举例说明(以上肢动作为例)
2.简述声波传导途径和同枪声起跑的神经传导途径
生理:
名词解释:
心指数
等渗溶液
氧脉搏
代谢当量
超量恢复
简答:
1.简述肌电图在体育科学中的应用
2.简述正常情况下心脏兴奋传导的途径
3.简述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力量比较
4.简述高原应激对机体心肺功能的影响
论述:
1.试述骨骼肌收缩机制与收缩速度和力量的关系
2.试述有氧耐力与循环句能的关系
3.试述运动恢复的生理特点
解剖:
名词解释:
骨盆
睫状体和晶状体
硬脑膜窦和冠状窦
简答:
1.简述影响肌肉力量的解剖因素及发展肌肉力量的方法
2.试比较肝、肺、肾血管分布的异同点
3.简述心壁的构造、功能及体育锻炼对其的影响
论述:
1.试述确定原动肌的方法并举例说明运动技术动作解剖学分析的具体过程及其意义
2.综合分析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概念、组成及其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并说明二者之间的区别
生理:
名词解释:
生物节律
基础代谢
呼吸熵
新陈代谢
反射弧
简答:
1.简述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
2.简述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和作用
3.简述含氮类激素的作用机理
试述:
1.试述心血管活动是如何调节的2.试述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理
解剖:
名词解释:
关节面软骨和关节内软骨
多关节肌功能性“被动不足”和运动杠杆
房水循环和脑脊液循环
本体感受器和Corti器
下丘脑和神经垂体
简述:
1.简述足弓的构造和功能并说明静止站立时运动时维持足弓的结构
2.简述肌肉的大体构造并说明通过改善肌肉的哪些结构可以有助于提高肌肉的力量
3.简述腹膜和腹膜腔的结构和功能,并举例说明其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
4.简述大脑皮质技能中枢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大脑各皮质技能中枢的位置与其功能的对应关系
论述:
1.请任选一个运动项目,为该项目设计发展专项肌肉力量的辅助练习,并通过该项目某个具体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说明设计依据
2.试述控制、调节和营养心肌的结构和构造特点以及各结构间的相互关系
3.综合分析中枢神经系统中控制与调节躯体运动的具体结构名称、位置和功能
生理:
名词解释:
兴奋收缩耦连
局部兴奋
有效过滤压
简答:
1.比较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2.简述组织或细胞兴奋及恢复过程中兴奋行变化的特点
3.简述心脏异常调节的作用
论述:
1.用实验的方法具体分析生理学的研究水平有整体水平,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
2.你是如何认识人体的基本生理特点与体育的关系
解剖:
名词解释:
腱鞘和肌腱袖
骨盆
气血屏障和滤血屏障
侧枝循环和微循环
迷路和壶腹嵴
简答:
1.试从解剖学角度简述骨质的年龄变化及其在实际运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2.简述视网膜的构造,并说明黄斑和中央凹处感觉最敏锐的结构基础
3.简述自主神经的概念,结构与分布特征及其功能
4.简述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在作用方式上的区别和联系
论述:
1.举例详细说明运动技术动作的解剖学分析全过程并阐述体育实践中此方法如何与专项力量的训练相结合2.试述心脏各腔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并详述心脏内所有防止血液逆流结构的构造特征和作用机理
3.试述脊髓的结构与功能并说明脊髓处于中枢神经系统较低级部位却对人体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原因
04年的生理试题
名解:
氧脉搏
渗透压
射血分数
心力储备
运动后过量氧耗和氧热价
简答:
1.简述影响无氧耐力的主要因素。
2.出现极点和第二次呼吸的生理原因。
3.简述骨骼肌兴奋收缩藕联机理。
4.简述无氧阈的测试原理和意义。
论述:
1.试述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实践的关系
2.试述高原训练对人体的生理作用。
1. 多年来本人在该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1.1 教材内容刻板, 教材编纂不及现代教学的要求
高职校人体解剖生理学起源于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门学科, 大部分的教材都是将两门课程生硬的叠加或者压缩在一起。由于是基础学科, 在编纂教材时没有或者较少分析、结合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特点、以技能为主的教育宗旨以及不同专业的行业特点。在教材的编写和选用时缺少学生动手、动脑训练, 缺乏与相关行业规范联系。另外, 原有的学科知识已经不能够满足现有的科学发展
1.2 课程学时分配不科学, 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安排不当
在保证教学进度的要求下, 以及合并科目的影响下, 教师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只得采取压缩教学内容的方法, 这就势必在很大程度上删减动手实验环节以动画教学、计算机模拟、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同时进行的方法替代原先的动物实验, 长此以往形成固有的模式, 实践课与理论课课时严重不匹配,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以“灌输式”的模式要求学生记忆、背诵概念和名词, 完全不能发挥实践辅助理论理解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由初期的对课程十分感兴趣到后期只是机械的完成教师要求布置的记、背功课对本课程的兴趣完全被打破理解课程的目的完全不能达到。这样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形成恶性循环模式, 更加弱化了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学科作用。
1.3 课程在整合医药学体系中作用不明, 地位尴尬
综合上述原因, 每个学期选课时, 人体解剖生理学成为了选课的鸡肋, 高职校中药学、药物制剂、检验等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 作为医学基础公共课程设置, 但是由于教材刻板、教法沿袭重理论轻实践等特点, 使得该门课程地位变的尴尬, 教师和学生均认为该课程并不如其他专业课程那么实用, 又不像有机、无机化学等基础科目那么重要可有可无。所以常常将本门课程作为填充课时的辅助课程。
2.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改革解决现状
鉴于现阶段各高职校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中出现的普遍状况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 学习效果不明显,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入手进行课程改革。
2.1 着眼于不同专业, 编写适用型教材, 添加现代科技元素, 更新教学内容
首先, 针对各医药体系不同专业均开设本门课程, 却共享同一教材, 教材针对面过广以及要适应不同专业需求, 这些在实际操作中是难以达到的。那么我们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应该首先集中体现各专业特点和侧重面, 比如在尿液的教学过程中药学专业讲解侧重点应该放在尿液的代谢、运输功能、酸碱平衡机制、尿液形成机制方面结合药物的排泄、运输、转化来讲解;而在检验专业中应将重点放在尿液的理化性质、临床检验中蛋白尿、血尿的成分检验与相对应的病理机制结合。但是在口腔、眼科专业中可以淡化或者删除该章节。
其次, 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集中编写专家进行探讨, 如何有机的将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这两门学科结合起来, 而非简单的粘贴复制生搬硬套原有的内容。
再次, 随着现代医药事业的发展, 许多新的理念、研究成果的面世可以适当的添加在新编纂的教材中, 并及时更新、补充。
最后, 教材的编纂应该立足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突出技能教学, 并重创新实践,
2.2 依据各专业、层次的需求, 机动合理地安排理实教学比例, 并开发相关的校企合作资源, 课内、课外结合立体化教学
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薄弱, 活泼好动, 可操作性强的科目反而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如果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赶教学进度一味的压缩实践教学环节这势必使得课程枯燥无味, 学生学习兴趣提不起来, 这势必使得我们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弱化。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也应该依据专业特点设置理实教学比例。
我院高职院校各系部有相关的校企合作单位, 可以在教学过程中, 与对应的企业安排见习或实习环节, 结合在校课堂的理论内容进行立体化教学, 加强学生的岗位意识, 并认识最新的生产工作技术。
2.3 明确课程定位, 结合市场需求引进相关人才并开展培训工作。做好教材建设规划, 积极探索改革教学的新方法
市场引领岗位需求, 而岗位决定了课程设置。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医药专业都设置了人体解剖生理学这门学科, 但是开设课程的目的性并不明确, 甚至只是为了填充教学课时之用。我认为, 在市场及岗位的调控下, 我们应该通过教育专家的讨论明确本门课程的定位及作用, 若确定本课程确实具有它存在的目的, 那么我们就应该重视该课程的教学, 引进相关专业人才, 而非随便拉个老师做几个教案充数, 要重视教学质量和学科衔接性, 有目标性的进行教学过程。另外可以借鉴中国药典、国家标准等更新模式, 追赶先进的科技及生产技术, 及时让广大师生了解最前沿的知识。
结语
【人体解剖生理学大题】推荐阅读:
人体解剖学章节习题02-22
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11-28
口腔解剖生理学复习题10-04
护理学专业人体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01-09
解剖活动总结06-28
解剖实验报告09-09
解剖作文1000字09-28
美术专业解剖课程02-05
解剖学实验教案11-24
三基考试题库解剖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