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措施论文(共13篇)
研究背景: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知识文化积累,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素的融汇整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研究内容:
一、探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
1探究性学习应该注重生活积累和知识整合
阅读是语言文字信息激活生活积累、形成再现和再造表象的活动。所以茅盾说,读书应当一边读,一边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凄,一边到现实的活人生中去看。生活是永恒的老师,可以教给我们很多的东西。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积累足够的经验和丰富的阅历。有了生活的积累,文本的晶读才有坚实的基础。
文本研习是自身认知结构与外来信息有机整合的过程,要让学生在阅凑时发现阅读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整合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将学生已有的相关“内存”融合到文本中去,形成文本、作者和读者的共鸣。
2探究性学习应该注重文本和思想的延伸
文本探究要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将学生的思考和感悟引向深入。使文本的思想与学生的思想发牛碰撞,产生认识顿悟和思想飞跃。没有感性因素,哪里有情感和形象?语文课就失去了语文味。因此。阅读教学应该是一种深层次的审美积累、生活感悟和文化积淀。余秋雨的《风雨天一阁》,把挖掘历史遗迹、搜罗文化古籍看作是比生命都重要的事。是啊,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几乎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一个人的文化积淀也必然影响一个人的人生历程。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任何文化积淀的民族如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没有任何文化积淀的人将如何立足于社会。立足于生活。
3探究性学习应该注重多层次的解读
《考试说明》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从作者、渎者、文本,从表面、内涵、背景,从历史、创新、局限等等来进行观察、思考、比较、评价。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文化复合体,无不具有文化的多元性与多面性。窦桂梅老师在《圆明圃的毁灭》这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说:“现在圆明园什么都没有了,那留给你的是什么?”有人说是“难过”、“叹息”、“泪水”、“无奈”。而有一个男牛说是“恨”:“不仅恨英法联军,也恨当时的中国人。”令在场的人感叹不已。十一二岁的小学生对什么是“民族性的自省”可能还只是直觉,但在他l"fl,L,中却留下一颗“思考的种子”,等待其日后生根、发芽。一部《红楼梦》,有人读出了爱情的悲剧,有人读出世态的炎凉,有人读出官场的腐败„„这些都跟每个人的生活阅历、文化取向有关。多元解读有界,深浅也有度,而创造无限。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走进文本、感受文本,进行多向拓展。开拓学生的视野;进行充满个性的多层文本解读,焕发出生命智慧的光芒。
二、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是探究性学习的根基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要求:能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这正是作家在创作作品时,真正想让读者把握、思考、获得的精华所在。这种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不是单一的东西,它反映厂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
1探究性学习应该注重人文审视
语文实施人文教育,首先就要审视作品中的人文因素。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对长期居住在北京四合院而形成的那个时代北京特有的封闭文化以及北京人独有的文化精义“忍”。可能令现在的学生百思不解。其实,那时北京人独有的文化态度正是北京人生存文化的折射,是北京人精神状态的外显。更是北京人皇权思想长期作用于内心后的一种心灵痕迹。韩愈曾说:“文贵创新。人贵独立。”处在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时期,我们不仅要争取人格的独立,还要坚持审美价值和文化品位的独立,从众化的文化消费必然会导致文化畸形化、泡沫化,阻碍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面对当前文化低俗化、从众化以及作品泛情感化的病态情状,我们应该不断反省,重新审视我们的文化品位,确寺一种健康的审美标准。
2探究性学习应该注重精神审核
人文精神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寻求人的自由发展与完善,对人类生存的环境、意义给以无限的关怀。毛泽东说:“一个民族的发展前途总是由人文精神决定着的。”读曹操的《观沧海》、《短歌行》可以引导学生思索如何才能善待美好的生命,才不虚此一生。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体现了超越时代的崇高境界。语文教材汇聚了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人文精神的教育,首先是感染,这种感染要求教育者本人就必须具有人文精神的素养,每一堂课都充满人文气息,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涵养宽容。发掘学生精神世界中本身潜在的个性潜能,诱导他们内心深处自由因子的复活,鼓励他们张开创造的翅膀.展爪精神的风采.让他们看到自己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的想像力、创造力所具有的潜力。3探究学习应该注重民族心理的审度
读鲁讯的《灯下漫笔》,在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奴化”的本质解剖中,既让人体会到鲁迅思想的博大与精深,更让人体味人的尊严与人格,展望未来社会的人的文化存在形态。民族心理的内涵是文化。因此民族心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文化的内化过程。改革开放使我们的民族心理有了渐趋平和的开放心态,有了渐具和谐理性的社会发展心态,而现代文明的到来也使一些人对农耕文化怀着无限的依恋。2006年高考语文霞庆卷19题这样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E的,或幸或悲。”为什么说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又为什么说“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回答这些问题。正是对“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的探究。
三、文化建构是探究性学习的终极目标
古人云:“亡德而富贵,谓之不幸。”社会的发展,需要文化的引领和精神的支撑。文本鉴赏的终极目标就是文化建构和创造。
1.探究学习应该注蓖文化品位的建构
阅读《米洛斯的维纳斯》,如果一个读者只会从文本到文本,那么,他的阅读是无法谈及文化晶位的;如果他能想象出断臂维纳斯作为一个艺术品如何表现出女性的质朴与柔美,他的阅读多少有了~点文化的味道;如果他能品味出断臂维纳斯那独步世界文化殿堂的惊世魅力,以及南此而派生出的“残缺与完美”的文学理念和美学见解,那么阅读鉴赏的文化立体结构也就建立起来了。一篇文化含量极丰富的文章,可能因为消极的阅读态度和有限的文化涵养.而削弱了文本的文化内涵。要让阅读者在阅读感悟中完成一次次知识升华的提炼,一次次灵魂荡涤的净化,一次次人格重铸的锻造。这种境界只有用探究的精神、质疑的思维、求索的品性去阅读才能求得,这才是阅读的至境。
2.探究性学习应该注重文化个性的建构
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不仅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常态和主流,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不断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汲取外来文化的营养,本民族文化才有勃勃生机。读苏轼的《赤壁赋》,体会苏轼清静自然、超群飘逸的生活方式。读陶渊明《归周田居》,置身于闲暇和顺的自然状态。实现向自然的复归。这些洒脱豁达的处世态度,执著于心主万物的自然.,天道观,与近日主张回归自然的现代生态观所追寻的目标是一致的。文化在很大程度.卜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要在新的历史起点E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必须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满足人们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个性需求。《考试说明》提出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它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也是高考阅读中难度较大的一题。公务员之家
3.探究学习应该注重文化形态的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以它特有的文化形态体现出人文精神。《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有价值的文化精髓之一,《诗经》之后湘楚文化独领风骚,而后百家争鸣的狂飙席卷神州大地,人们的精神家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濯洗,唐宋元明清的诗歌散曲小说争奇斗妍,精彩不断.无论是李杜诗篇万几传,还是三国红楼千人醉,中国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到了“五四”时期,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中国文化在新旧时代的交替里更显出东方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个人尊严、荣誉感。个人的快乐、幸福都以国家、家族、家庭的形象出现。从天下一统中感受自豪,从家人的平安、团聚中获得快乐的精神享受。我们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构建健康的文化形态,体现个性文化的自省、自觉。总之,探究能力的考查,是人文教育的必然趋势。它将推动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把语文教育推向一个崭新的时代。研究结果:通过我们课题组的调查分析,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措施有了一定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会不断实践和运用,改进提高教学水平。
一、加强学习, 转变观念
在课改工作中, 引导教师树立“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大语文教学观。语文知识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让语文知识从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 使语文教学向综合化、协调化方向发展。要求教师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开辟“游目骋怀”的空间, 立足于语文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在小课堂里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法资源, 在生活大课堂中印证、运用和巩固语文知识。比如安排学生每周对社会有一项新颖而具有意义的调查;在每节语文课前利用2分钟的时间听一位学生说生活时尚、新人新事、生活片断、人生理想等;利用早自习的时间让学生读报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甚至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放在课堂上来公开讨论等等, 都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语文水平的提高, 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改变教法, 指导学法
课堂是推行课改的主要阵地,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法决定教学的效果, 也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为了寻求有效的教法、学法, 就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智慧, 按照“备—说—上—评”四大环节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备”即学科备课组组长首先安排好执教教师, 并要求教师按备课组的要求提前一天用自己的方法备好课。“说”即参加说课组的教师对该堂课教案提出意见和建议, 对这堂说课作出相应的评价, 吸取其精华, 剔除其糟粕。然后通过讨论决定最优方案。“上”即执教教师根据同事的综合意见确定的最优方案上课。“评”即随堂听课的教师对该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评议。教师们通过取长补短, 得到了共同进步。教研处还要根据学科特点每期有意识地安排研究课, 以研讨不同类型课程的教法与学法, 我们在这方面主要总结了这样一些方法:
1. 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
新课改倡导的是自主探究, 要求给予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课前预习, 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预习时不能得到教师的指导与帮助, 只有独立思考、独立钻研, 自己收集所需材料, 这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很有好处。
2. 营造民主和谐、快乐积极的课堂氛围
学习语文是一种复杂的智能活动, 这种活动要求学生思想解放和富有强烈的探索精神, 而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提供环境来保护和支持。比如:上课时教师尽量做到精神饱满, 热情洋溢, 态度亲切, 站在比学生高的高度, 与学生平等地交流自己的看法观点。充分肯定学生发言, 即使学生认识上有错误, 教师也只能疏导, 诚恳地将他们引到正确的方面来, 不宜采用简单、生硬的方式压制。真正做到由传统的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的“开放性”教学,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法中来。例如:让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某一问题质疑、辩论, 让学生命题、评卷、互批作业、作文, 甚至让学生当教师, 去尝试课堂教学等。
3. 注意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
在“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就是要拓展延伸课堂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加课堂的知识容量, 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有的教师在上《如何调整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课时, 补充了部分“名人”的介绍, 学生很感兴趣, 同时也增加了对名人的崇敬, 培养了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爱国情操的意识。有的教师上李清照的《渔家傲》时, 用历史上豪放派诗人李白、苏轼的诗、词与之比较, 学生不仅增加了知识的积累, 还学到了鉴赏诗词的方法。
4. 注重学法指导
在语文课教学改革中, 我们教会了学生以下几种学习方法:一是以尝试性为标志的学习方式。尝试性学习是通过“从做中学”、“从学中悟”这种途径, 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发现知识, 提高情感认识。教师的作用在于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富有挑战性的机会, 帮助他们前进。二是以质疑为标志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质疑问难, 让学生在争论中暴露问题, 再引导学生进行解决, 最终树立正确的观点。
三、重视活动, 促进能力
丰富多彩的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也给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了运用, 对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作用。新教材每单元都安排了“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活动, 只要我们有条件开展的, 我们都要认真组织。如我们开展的“招聘模拟会”活动, 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让他们了解了不同职业的特点, 认识到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又如, 我们开展的“古诗词积累比赛”活动, 让学生见识了古代文化的灿烂, 促进了积累, 丰富了知识。再如, 我们开展的“辩论赛”活动, 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 明辨了是非。还有“课本剧编演”活动, 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让他们的才华得到了展示;“漫游音乐世界”活动, 学生通过介绍音乐、评论音乐、感受音乐、想象音乐情景等环节, 培养了审美能力, 陶冶了情操, 认识到了文学与艺术的共性;“读书心得交流会”活动, 促使了学生多读课外书, 培养了他们文学鉴赏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陆美玲.对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语文天地, 2009, (13) .
[2]付书平.浅谈如何搞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J].青年文学家, 2009, (14) .
[3]胡建伟.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中学语文, 2009, (18) .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高中语文教学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包括教育观念、教学模式、课堂结构、情感态度、学习方法等都进行了变革。相对于的教学来说,新课改给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观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合作交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改革时期的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有科学教育观、会自我教育、善于合作的探索者。那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搞好高中语文教学呢?本文就谈谈我的一点浅见。
一、更新教学观念
更新教学理念,是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前提。一线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具体实施者,应尽快领悟到新课改的精髓,统一思想,认同并接受新课改理念,全心全意地研究新课改的实施,因为新课改是中国高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去实践新课改精神,而不是做做样子,穿新鞋,走老路。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导数学结论。其次,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第三,重视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重视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二、转变师生角色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更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更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主体间的意义关系。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我们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促进者。如果学生的信息比老师多、老师可以从学生那里学习很多东西。我们要赏识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在学生倾诉时,是一个耐心细致的听众;在学生得意时,是个兴趣盎然的欣赏者;当学生迷路时我们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告诉他怎样去辩明方向;当学生畏惧时我们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向上攀登。通过对话实现教学相长、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三、创新教学方法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场所,是师生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天堂。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创造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积极地探求知识的心理气氛。这种心理气氛是在师生交往互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果被动地接受,愉快、求知欲从何而言。在教学中,如果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就意味着合作,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
四、优化学习方法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应该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他们有机会和老师平等对话,积极展现自我,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让他们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用“我要学”、“我會学”、“我爱学”代替“要我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他们以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的身份积极加入到学习活动中。因此,语文教师应本着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性,充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力图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五、正确评价学生
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与传统评价体系相比,新课改的评价主体从教师一元转向师生多元;评价内容从单一评价学生学习成绩转向评价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评价功能从甄别选拔转向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改还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所以教学评价的对象,必然从教师转向学生,评价学生的学习。
六、改革教学手段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第四条讲到:要做好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其中特别提到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影响。很显然,在当前的形势下,多媒体设备进入语文课堂是必然趋势,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改变过去课堂教学中“一张黑板,一只粉笔”呆板的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可视性和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解决“量多时少”的问题。
总之,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领会新课改的理念,开放眼光,大胆探索,精益求精。这样,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就能走进“柳暗花明又一村”。
通过前几天高中语文课程新课改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在这几天中,我们集中进行学习新课程的培训,通过看视频、阅读电子文本、发表评论等多种形式,把新课程的培训落到了实处。在学校培训的日子里,学校通过记考勤、不定时地抽查各培训班等形式来监督老师们的培训,可谓是用心良苦。尽管有些累,网络还有些不顺畅,每天还要按时到学校进行观看视频。但是,累并快乐着。因为,我们通过学习习近平距离的接触了新课程,了解了新课程,并对新课程的即将实施充满着信心。
新课程改革使得我的眼前一亮,特别是选修课的开设,使得学生从被动式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既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也会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教师也不会再面对那种“喊破喉咙没有几个人听”的尴尬而无奈的局面。在兴趣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既能锻炼学生自己的选择能力,也会锻炼学生在总结以及写作等很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开设,也可以开阔视野,了解很多以前想要了解但没有了解的知识。他们不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了。比起以前的“要我学”,“我要学”似乎更具有人性化,似乎更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同时老师也不用整天在学生后面说诸如“要努力学习,否则就考不上大学”之类的话语。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解放。在解放的情况下,在学生身心放松的情况下,还能让学生学得很多知识,这无疑是一个进步。我为此感到高兴,为我们的学生,也为我们的老师感到高兴。
当然,新课程改革在其他方面还有很多让我高兴得事情,包括很多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真是让我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一、新课标、新教材的透析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是广大高中语文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管理与运行的指南。立足其价值取向,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是由过去注重培养少部分高考精英向培养众多创新型人才转变,由过去以语文知识为本位向以学生为本位的方向发展,由那种统一的、硬性的教学管理模式走向开放的、探究的、灵活的课堂管理模式。这要求教师重视活动设计,灵活使用媒体技术,给学生营造探究与创造的氛围,扩展课堂学习的空间,自己只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探究的合作者、发展的引导者、个性化教学的创造者等角色。
二、吸引高中生学习注意力的能力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关键在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出符合高中生学习欲望、心理、兴趣的精彩课堂。高中生在我们语文课堂上喜欢也渴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把课内的知识迁移、延伸到历史或未来的生活场景当中去,学会处事,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新。他们尤其想和教师建立一种“平等的互主体关系”,在一种相互尊重、理解、承认的环境里,师生都能坦诚相待,敞开胸怀吸纳对方,以各自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包容对方,厌恶“师道尊严”和“师倨生恭”。
三、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能力
新的教育理念和新课标把当前的语文教师推到了一个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地位,要求教师具备开发、整合、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教育教学改革前进道路上的一场革命,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也是教育发展的一次机遇,是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换的一条通途。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今天,现代的文盲不仅是指没有文化的人,而且是指不能接受和更新知识的人。我们教语文不仅应当教会学生具体的语文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不仅应该教会学生从书本上获取知识,而且更应该让学生学会从社会生活、网络媒体等各个不同的领域获取知识。
四、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运用的能力。
体就体现在教师要能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用多媒体适度而灵活地代替黑板、粉笔、教具,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增加知识、扩大视野、提高能力。而运作现代多媒体技术,关键在于课件。教师在反复比较、鉴别、优化组合的基础上应亲自创作,既把自身的风格融入到课件中,又体现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更能让学生易于接受,如果我们这些从中文系古典或现、当代汉语言、文学文献中走出的语文教师,能具备现代的媒体技术理念、精湛完备的媒体设计与操作技能,不仅可以使自己的教学风格得到充分的展示,而且会把学生引入一个探索和创造的新天地。
——高2014级语文备课组
赵光凯
一、新课程新在何处 1.新在教材
(1)编排体例新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要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设计新的课标教材。全套教材包括必修和选修两大块,其中必修课教科书以“过程和方法”为主线,将教材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板块;选修课教科书则按“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统编写。这种都遵循了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的原则,既共同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又各有侧重点的独特新颖的编排体例,是以往教科书所不具备的。
(2)选文较为新颖,注重体现文学性特点。
旧教材的有些文章带有“左”的痕迹,一些复杂的说明文、议论文缺乏美感,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新教材在选文时,除保留了历代名家的名篇之外,三分之二的旧内容被更换,新课文占课文总数的50%以上。在对外国文章的选取上,旧教材过多地选择了一些批判现实主义方面的文章,而新教材则多方位地借鉴了像卡夫卡的《变形记》、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想》,雨果、海明威的作品在新教材中都可以看到。在选择古代作品上,更加关注文章本身所具有的感情、艺术和文化内涵。总之,新教材格外注重文学教育,在必修课教材中,文学作品占到总量的60%,较之旧教材,更注重体现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
(3)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增加文化内涵,强调探究性学习。为了让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对某些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新教材设计了一些研究性学习专题,并增加了其文化内涵,如流行文化、汉语成语、新词新语、文化寻根、影视文化、文化常识、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走近文学大师、语言交际等,这些问题既是时代的热点,又突出了文化意味,还与学生的语文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探究起来自然兴趣盎然,而这些内容正是以往教材所没有的。以上是我在与旧教材的对比中,对新教材的一些粗浅的感观。诚恳地希望语文界的同行能与我交流,帮助我提高认识。2.新在设计思路
(1)为了适应高中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的发展趋势,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既要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普遍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因此,需要建设一个新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体系和实施机制。
(2)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部分,实行学分制,必修课程10学分,选修课程最高可达14学分。
高中语文课程,无论必修还是选修,其内容和目标要充分反映时代的要求,注意和现代生活相联系,体现现代的思想意识、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对于传统的经典作品,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现代的观念,在历史的背景下去感受和思考。学习方式和教学、评价手段也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3)必修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每个模块2学分。半个学期(约36学时)完成一个课程模块。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也有利于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和多样的学习需求,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学或者重新学习某个模块的内容。(4)必修课程:按模块分类。(A)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的目标,组成 “语文一”(A1)至“语文五”(A5)五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文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鉴赏和探究几个方面均衡地发展,为以后有选择地发展打下基础。必修课可在高一全学年及高二上的前半学期连续的五个阶段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
(5)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从文学与应用角度编排
诗歌与散文(B),小说与戏剧(C),新闻与传记(D),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E),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F)。学校可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有选择地开设选修课程。对于模块的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实施。具体课程的名称可由学校自定。3.新在目标达成
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积累·整合:通过语文实践,使已经获得的知识、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感受·鉴赏: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思考·领悟:通过阅读和思考,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应用·拓展:注重跨领域的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发现·创新: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领异标新,走进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
二、教材处理
(一)必修课程 A.阅读与鉴赏
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会生活。解决一阵子,放眼一辈子。传承文明、精神补钙、基础扎实、能力提升、能够应试。
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
5.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6.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一年内课外自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7.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
记笔记、写美文、搞摘抄、会思考、关注社稷苍生、注重合作学习互相切磋、整合语文能力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B.表达与交流
解放学生的眼,让学生会观察;解放学生的嘴,让学生会说;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能写;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善思考。提高时间、空间,让学生语文素养能够提高,受益一生!
(二)选修课程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学校可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选择需要,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自行设计选修课程,选修课内容和名称可由各校自定。尽量用好选修教材,以便帮助学生拓展、积累、提高!
三、我们的做法
(一)继续落实双基
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一样应该成为新教材语文教学的重心!识记、理解、分析和综合、鉴赏评价、应用是多年来高考没有动摇过的能力考查范围,而诸如语音、字形、成语、文言考查、背诵等等一样应该成为我们常抓不懈的语文教学内容。不管高考如何变化,基本的考点不会太变化,大方向应该还是稳定为主!
(二)写作不可耽误
新教材的写作体例还是遵从由记叙文到议论文的训练模式,而且,每一个训练模块都与学生的认知、审美、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写作技巧的训练相联系,一举几得。建议宜按照教材体例就行写作训练,加强学生自评自阅训练!
(三)课后的梳理探究
这部分内容一样是教学要求的主要内容,内容涉及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交际运用、自然、社会、生命、艺术等等,要讲解学习,也要训练复习。
(四)名著导读
这属于知识面拓展与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提高的内容,对名著的阅读、解读、品读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可以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写好读后感,适当交流,期末也要考!
(五)用好统编资料 《名师教案》和“达标检测”是我们自己的土特产,扣教材很紧,也符合我们学校自身特点,适宜好好运用!晚练题可以适当编一些!可以适当延伸,多补充文言文,课本这是薄弱环节。教材在变,我们以不变应变。主流的教法、考查的的方向、语文的要求大体一个样。教材在变,我们还要以变应对变。教学内容的拓展、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结构的转化、写作要求的转变都应该能够应对变化,变中求进!
自从九月份学校实行新课改以来,我觉得本次新课改正好与大语文教育的思路相符合,杨坡中学的课改要求是放手给学生,相信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而大语文教育的要求是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语文综合素质能力、把文学语言应用到生活中去的能力······
在课改的刚开始,确实挺费劲,学生一直以来适应的是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刚刚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似乎有点不知所云,我就慢慢引导,从基础知识的掌握,文学常识的几步骤,到阅读理解的.方法、角度,还有作文知识的日积月累,手把手的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做到“授之以鱼莫若授人以渔”,争取把语文知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从一世而不是从一时达到对学生的影响。
当然,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有挫折与停顿,尤其老师在去听课时,往往把要求提高到老师全权操作的水平,那怎么可能呢?一名新教师的成长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何况学生的全面发展呢?
1.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
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前提。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主要靠自己解决课堂中的所有问题。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就要靠教师集体能力的发挥,就需要更多人,更大的空间,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那么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课?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首先要求教师保持开放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进行多方位的学习,现在的语文教学,已经不是单一的语文知识,而是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善知识结构,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其次,学会和同行合作,吸取多人智慧,协调一致;对学生的评价,不仅看学生成绩, 还要多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重视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搞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2.关于学生阅读背诵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己有。一味地读, 一味地背, 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 幼童牙牙学语,启蒙老师没有句法分析与教学模式,不也成功了吗? 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3.培养学生的小习惯
3.1记的习惯。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试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其实生命的基本单位不是时间吗? 一定要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习,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但是不要因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
3.2爱读书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 ,不要以为名著就是买来放在那里看封面的, 而伟人传记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旧时的说法文以载道是之。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学生所处年龄段可塑性强,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养成习惯,学生就会终生受益。从应试来说,也有其现实意义。
3.3动手的习惯。即写的习惯。很多学生背诵了不少 ,口中的话滔滔不绝如绵绵的江水,可是写的时候却如挤牙膏一般,那么平常就写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很多方面的问题。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实还不是都写出来的。
4.加强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的教学可以充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增强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与创造性。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把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有关的实践活动上, 这就要求教学设计既有一定的难度, 又为大多语文生所接受; 既要隐含“创新”因素 ,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聪明才智的余地。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提供给学生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语文思想和方法,获得深切的活动体验。
5.课堂提问要注意设置台阶 ,梯度上升
比如对于文章的主旨一般很难一下子就分析明确, 这个时候就需要设置一些小问题将主旨这一大问题具体化、细小化,便不会让学生感到无法下手。在分析《雨巷》这首现代诗歌的主旨时, 我设置了这样三个问题: 作者描述了一个怎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为什么要突出描绘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作者是否仅仅为了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而表现他的情感? 这三个问题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前两个问题为最后一个问题的提出做铺垫, 最后一个问题是前两个问题的必然延伸和深化。这样提问给了学生充分而逐层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充分了解本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般的文 章都有一 些很特殊 的句子及 字词如总 领句、情感句、中心句、过渡句及文眼、诗眼等,若能关注它们并能很巧妙地设置问题,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讲《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分析文章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时我就引用原文“他也真怪”提问:作者为什么说“他也真怪”?找出怪的事情,看能表现他怎样怪的性格特点? 学生兴趣很浓厚,找了很多怪事, 对别里科夫的性格总结得很全面。再比如《祥林嫂》 一文中 , 分析祥林嫂的死因时 , 我就巧妙运用了原文的一句 话“还不是 穷死的呀 ”设置问题 :祥林嫂真 的是穷死的吗? 学生就围绕这个问题深入展开讨论和思考,祥林嫂的正真死因也渐渐明晰。
6.关于写作教学
作文教学的最佳方法是努力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把写作的自由和快乐还给学生。要能从作文中体会到乐趣与快感,前提是我要写,而不是要我写。在教学中,学生作文更多的是遵命写作,是一项任务,是训练系列中的一个环节。教师为了应试有很强硬的理由,学生则有太多无奈。他们没有选择余地,不能自主,写作也不是一种内在需要。因此,交还学生作文的自主权,让他们真正喜欢作文,自由地“以我手写我心”,是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第一步。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改 解读 理念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c)-0133-01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对我国教育来说是毋庸置疑的,它是学习其它一切学科的基础,也是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文学知识积累,提高应用能力不可缺少的教学课程。近年来,在以强调实用为主的“数理化”和外语等学科的冲击下,许多学生逐渐缺乏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原有的高中语文课程难以满足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和应用等能力的提升帮助不大。高中语文新课改的目的,正是为了适应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既要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同时也要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需要建设一个新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和实施机制。
1 高中语文新课改的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改基本理念的主要特点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三个维度来设计教材,特别强调人文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新课程相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来说,是一场深刻的改革。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基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高中语文课程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1]。新语文课程改革标准注重语文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和独立思考能力,在保证学生均衡发展的同时注重个性发展。高中语文新课改的目标是通过学生对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加强文化知识的积累、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和感悟能力、通过阅读和思考提高领悟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
2 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解读
2.1 创造性使用新教材,拓宽语文学习平台
传统语文课本往往以文体或知识点串成单元,造成一种刻板的格式。新教材则强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语文能力,编排体例也变成了用人文话题来统领的一个个专题,希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简单的只学习一些知识。新教材中的课文,绝大多数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和伟人或名人佳作中精选出来的,这些课文里本身就含有许多语文知识点,学习、理解课文的过程,其实就是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过程[2]。这就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学习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那么就真正成为了教材的使用者、研究者和改造者。把课本与读本结合起来,把必修课本和选修课本结合起来,注意相关课文异同点的比较和分析;拿阅读报刊来说,每天出版的报纸杂志里面都有大量的信息,阅读、提取、整合、运用这些信息,就是在很好地学习语文。差不多每份报纸每周都会有文学版,每期都会有不少好诗文。即使是看每天的新闻、通讯,我们也可学到许多语文知识。甚至光是欣赏其中一些文章的标题,我们都能够受益良多。通过教材与生活中的资料和自身的拓宽,从而加强文化知识的积累、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和感悟能力是新教材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2.2 高中语文新课改重视诵读回归
高中语文新课改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将“写”、“听”与“说”综合为“表达与交流”,“读”则划为“阅读与鉴赏”进行单独阐述,可见新课标,中“读”的重要性。因此解读高中语文新课改,不得不提目前被我们普遍忽视的学生的朗读能力,一方面是因为现行的考察方式对朗读没有有效的考核方式,另一方面是因为由于高考这个“指挥棒”的引导,使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对朗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朗读能力在语文教学和生活、工作实践中都有积极重要的意义,新课改中对朗读的要求无疑是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进行的变革,值得我们重视。诵读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中国的古语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诵读则是阅读的重要方式,诵读要求脑、眼、口、耳同时协调配合,精神高度集中,朗读课文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掌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古人常在“抑扬顿挫”中体会文章的妙处,同样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味文字的语感,领会作者的审美观念,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思想的教育。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悠久历史,使得语感在语文学习中显得十分重要,语感使学生对语言文学的感悟能力的高度概括,语言文学中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就是语感,汉语的词语常常在不同的环境、语境中表达不同的意义,这些仅靠学习语言修辞逻辑、语法是无法掌握其中的规律的,要求学生培养对汉语语言文字的意会能力和直觉能力,这种能力是对文章的反复体会与阅读中才能培养、锻炼出来的。通过诵读,学生在精神高度集中,脑、眼、口、耳全面协调配合中最能体会文字的深沉含义,同时也会是学生思考如果是自己在写作过程中如何运用语言、词语,这就是对学生读写能力、领悟能力、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朱自清说:“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了解和写作的能力”[3]。
从社会需要角度讲,诵读是提高学生交流、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现代社会需要人才具备的综合素养之一就是应当具备很好的交流和表达能力,在信息社会里,标准的普通话沟通是现代人才的必备能力,而诵读,无疑是提高普通话的表达能力的最佳方式,通过诵读练习了学生(尤其是部分日常沟通语言为地方方言的学生)的普通话沟通表达能力。
3 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理念的阐述,就语文学习新课改在创造性使用新教材、拓宽语文学习平台,和新课改中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上进行了深入解读,以期抛砖引玉,使广大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在新课改下的语文课程中加强文化知识的积累、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和感悟能力、通过阅读和思考提高领悟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芳.论当前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8-10.
[2]李辉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心中有“度”[J].吉林教育,2010(6):25-27.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明显转变: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为开始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一些教师能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三是教学手段也逐步现代化,现代信息技术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先天不足”,给语文课堂带来鲜活的气息和充满生机的活力.但是,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新课改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我想谈一点儿自己的看法;
一、要加强朗读训练
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不少,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空洞繁琐的分析多,把一个原本好好的整体(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作用不大的板书多,老师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了一大板,学生忙于做笔记,老师讲得一点儿也听不进去;不必要的提问多,使有限的时间耗费在问问答答当中,而学生所得甚少;而学生潜心读书的时间少。
现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三多一少”的现象非常严重,这样一来,致使学生逐渐对书面语言感到生疏,不能掌握和灵活运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和习作都有不少困难,特别是农村的中小学,很多学生读不好书,写不通话,为了克服这种毛病,我们这些语文老师必须转变观念,从应试教学中转变过来,把阅读教学的立足点要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要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
二、要慎用多媒体课件
现在的阅读教学多媒体盛行,似乎不用多媒体,就不能体现现代化。有的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不用书,而是读屏幕,教材中精美的插图不利用而非要将其做成多媒体。明明是需要学生通过文本描述来实现自我想象、联想、体验与感悟的,却被教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画面同化到一种认知与体验上去。其实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首先要清楚为什么要用?它的作用究竟有多大?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毕竟是工具,必须为我所用。那种完全用课件的演示取代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活动,用事先设计的课件演示流程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的做法是很不妥的。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生成状态自始至终是我们的关注点和着眼点,教学的进程,课件内容的呈现始终应围绕他们的需求进行及时调控,而不能被预设的某种“电子教案”所羁绊,人机交流不能简单取代人际间的互动。
语文学科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揣摩、品味、联想实现多姿多彩的再造想象和个性化的情感解读。如果一味以标准化的图像直觉取代语言感知,那就无情地侵占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粗暴地践踏了学生独特的体验,从而背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
所以说,我们使用多媒体课件不要只注重形式。要因需而用,适时适度,恰到好处;要用在关键处,用在点子上,使复杂的简单化,抽象的形象化,平面的立体化。多媒体不是万能的,传统教学手段也不都是落后的。我们经常使用的、近年来在语文课堂上好像不多见的传统的小黑板、教学挂图、卡片等,是成本低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三、课堂教学要追求“三实”——即“真实、朴实、扎实” 当前某些课堂教学存在一些弊端。审视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由于一些老师对课程改革的理念并没有吃透,于是,在课堂上就出现了很多“化简为繁”的“风景”:一节课上,一会儿合作学习,一会儿探究学习:一会儿表演课本剧;一会儿讨论对话„„声光电多媒体,各种现代化教学设施一拥而上,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然而,在这热闹景象的背后,却是对语文本位的迷失。
新课程提倡学科融合,并非是在语文课上充斥非语文活动。“融合”,即将相关学科的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形式,融入语文教学中。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活动、游戏、画画、表演„„是借种种形式活跃、辅助、促进语文学习。
其实我们语文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是要把复杂的课文教简单了,把深奥的道理教浅显了。要把语文课上得清爽简洁,干净利落,这是一种境界。千万不要叠床架屋,不要拖泥带水,不要把课堂教学搞得太过于繁杂,更不要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大杂烩!怎么样才能语文课达到“三实”呢?《月光曲》是一篇传统课文,是比较容易教得“复杂”的课文,而有一位老师却处理得格外“简洁”:先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月光曲》,继而阅读课文将音乐形象转化为文字,再看图画。然后讨论三个问题: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在旋律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盲姑娘兄妹为什么陶醉在乐曲中?把音乐、文字、图画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讨论,对课文内容便有了深切的感悟和体验。你看,一首乐曲、一幅画,三个问题,多么简洁,多么清晰,孩子们从从容容而不是手忙脚乱地读懂了课文,提升了阅读理解能力。
新课改实施以来,我校按照县教委统一安排部署,认真实施,积极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将西华实验二小语文学科新课改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落实责任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业务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为成员的课改领导小组,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学校领导分别包抓教研组,指导课改工作,参加课改活动。
二、加强培训,转变了教师观念。
一是积极参加县教体局的新课改培训,二是开学初,我校对全体语文教师进行小组建设,小组体验,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的培训,还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对教师的培训,使教师对新课改有了足够的认识,对新课改作好了充分的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三是学校自己组织20多名教师到安阳铁佛寺小学、安徽铜陵参观学习。
三、健全机制,加强科组建设。
学校成立了语文课改质检组,由教务主任郝建华任组长,由学校的教学骨干任组员。小组除负责统筹、组织语文科的新课改工作外,原则上每周集中一次,对在课改过程中的成效、存在问题、面临的困难进行总结、交流、研讨,并针对教师们在课改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为教师们进行教学示范,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对课改工作进行针对性的调整,确保实施新课程工作的有效运行。
四、新课改,使我校的教学研究气氛空前浓厚
1、加强集体备课,发挥群体效应。
每周教研做到“三定”,即:定时,定点,定人。各年级语文教研组每周二下午进行集备,结合学生实际特点,研究出合适的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老师们共同合作、探讨、交流,设计课堂导学案。
2、加大听评课力度,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校委会成员和质检组成员每天听评课二节,通过听评课,教师们的教学技能有了较大的提高。
五、新课改,使我校的课堂教学焕发了新的活力
1、学生变了。具体表现在识字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表达能力、质疑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课堂变了。首先是教学目标变了,从过去的重结果轻过程,转向对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注。其次是课堂活了,这主要表现在课堂是一个生成的动态的过程,老师的教案不好写了,教学进度不好把握了。
3、教师变了。首先是教师的学生观变了,关注学生的本位意识、主体意识、个性意识;其次是教师的课程观变了,教师变为课程的生成开发者,变为密切联系学生社会生活经验的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最后教师的教学观变了,即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
但是,在看到课改效果的同时,我们也存在一些困惑和疑虑:
1、课堂上存在的形式化的东西太多太杂,冲淡了课堂主题。无论什么样的课改,归根到底是要抛弃填鸭式的枯燥教学模式,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兴趣,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我们县目前进行的课改指导思想是对的,但在教学实践中生硬按照“五步三查”中的喊口号、展示中的学生表演等环节,学生热衷于欢呼,表演,实则作秀成分大,热热闹闹,的确增强了学生自信,但真正一节课中让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不多,教学任务完不成。
2、脱离文本。语文教学无非是听说读写,新课改特别重视导学案的作用,一节课只是围绕导学案进行,而忽视了对课文的细嚼慢咽。
3、小组合作展示和班额过大之间的矛盾突出。特别是县直小学,一般人数为80人以上,小组逐个展示一轮,所占时间份额太大,效率较低。
西华县实验二小
一、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
教育对一个人的发展,应该有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这三个纬度,新《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了目标要求,如今课程的功能由过去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总目标”中提出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德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是一个根本变化,对培养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具有重要意义。
二、为终身发展打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中加大了语文课外阅读 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降低对语法、修辞逻辑的要求。提出“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文明的进行人际交际,发展合作精神。”这些都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须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具备了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基本技能。重视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密切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三、注重学生的学,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向我们语文教师倡导了适合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着眼于学生的学,对每一阶段学生发展达到的目标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不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注意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更多的倡导学生主动的探究、亲身实践和合作的学习,提出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言。倡导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师的角色,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个性发展的服务者,在课堂中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充分的提问时间,充分的讨论时间,充分的读书时间,知識经济的问世,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的是多样化的人才,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就需要更多的组织学生感受、体验、探究、讨论、自学、时间,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课程标准为教师教学、评价留了创造空间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下面我简单谈谈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渲染课堂气氛, 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要使学生带着饱满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 课堂导入是关键。当学生进入教师精心创造的情境时, 他们自然倍加投入, 自主学习也就得以切实实施。例如, 在讲授《虞美人》一词时, 我先放了一曲邓丽君的《问君能有几多愁》, 接着我说:“邓丽君用完美的气声诠释了一首词绵长浓郁的愁思, 这首词就是《虞美人》。”此时, 在我的预设下, 幻灯片上已经渐渐淡出几个水墨大字:我见过你的如画江山———走进李煜的《虞美人》。带着淡淡哀愁的歌声与图片, 教师动情的语言, 使学生进入一个哀愁又动人的意境。试问:这样的课堂氛围本身不就是一种审美的熏陶吗?在问题的引领下, 学生合作探究出了李煜愁的内涵和词作的艺术手法。课堂的结尾, 我又放了一遍《问君能有几多愁》, 同时在幻灯片上渐渐淡出这样一段话:我知道, 你曾想写下这样一句话———如有来世, 我只愿在江南的青碧天下, 撑一只船, 烟雨任平生。不要这亡国昏君的千古骂名, 也不要这词成天下的千古才名。下课铃声响起, 学生却依然沉浸在诗词的愁怨中……高中课本中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若少了美的氛围便不利于学生更好地领略其内在的美。试想如果少了多媒体的帮助, 学生怎么能获得审美能力的提高, 语文素养的提升?人们常说的“教学艺术化要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统一”也就是这个道理吧。
我想, 这堂课比较成功, 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进行快速导入, 更能感染学生。而这种情感的交流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内容更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 充实健全了他们的人格。
二、优化课堂环节, 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多媒体在教学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体集声音、图画、文字于一体, 在优化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传统教学中, 课堂环节较为单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例如, 讲解《咬文嚼字》内容前, 我在网上搜索了很多关于咬文嚼字的事例, 以课件的形式一页一页点给学生看, 把他们引入到浓郁的学术氛围中。学生积极地思考着, 不禁“心愤愤、口悱悱”。这样的探究效果拉近了与朱光潜大师的距离, 也拉进了对《咬文嚼字》学习的期待中。我接着在幻灯片上明确课文几个事例:
1. 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学生分组讨论, 踊跃到讲台发言, 问题迎刃而解, 最后, 我又将课文深化到写作, 出示学生配乐诗作, 学生一起讨论, 共同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 多媒体辅助技术是高中教学的“力量倍增器”。此外, 在高中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科技类的文章, 由于语文教师学科知识的局限, 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往往会使课堂变得索然无味, 学生异常疲劳, 更遑论自主学习。通过多媒体教学, 不仅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更优化了教学环节, 使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
三、扩大课堂容量, 使学生极大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可以丰富课堂内容, 拓展延伸教学空间, 开阔学生视野,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层面。
利用多媒体,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 把所有的资料进行共享, 极大地方便了教学。“上下五千年, 纵横几万里”, 只要是与语文教学有关的资料, 我们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资源对接。运用多媒体可以节约大量课上的时间。有些内容, 比如诗词歌赋, 其数量之众, 作者面之广, 风格流派之多, 体裁样式之全及影响之大, 均堪称空前。如此丰富的内容, 教师是很难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完成教学的, 而借助于多媒体技术, 我们可以把它们的题材、风格流派、体裁等资料制作成幻灯片, 配以音乐进行播放, 这样就可以大大地缩短教学的时间, 扩大课堂容量。
四、突破课堂难点, 使学生有效提高思维能力
要想突破课堂难点, 关键在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时, 经常会“百思不得其解”, 这主要是“想象力不足”造成的, 从思维方面来看, 关键在于严重地忽视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多媒体恰好能帮助学生再现情境, 从而准确甚至深入理解。如有位名师在教授《再别康桥》一文时, 对“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等语言优美形象, 在细细品味语言文字之后, 再出现相关画面或Flash, 使语言文字的描述变得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其实, 多媒体课件在制作过程中, 往往蕴含着教师的智慧, 同时, 它也是教师博采众长的结果, 它不但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而且它是以学生为本, 综合运用多种手段, 降低了难度, 易于学生理解。
在新课改背景下, 学生的思维训练变得更加重要, 而思维训练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达到他们所应该达到的水准, 而电教多媒体的作用就更加不可小觑, 它可以有效帮助我们更好地调动学生, 而这种效果是传统教学所无法企及的。
诚然, 我们也知道, 多媒体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 但我觉得它的优点是主要的, 不足是次要的。因此, 我们要恰如其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高中语文教学, 调动课堂气氛, 优化课堂环节, 提高课堂效率, 突破课堂难点, 为学生的自主化学习创造更为优越的环境, 趋利避害, 努力打造新课改背景下的高效课堂模式。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年20期
新课改 :语文案例分析
1、[案例]“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
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孩子说出了原因。“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老师高兴地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果然,这个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
问题:请评价一下这位老师的做法。
师生平等关系的形成是课堂民主的具体体现,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学习的伙伴。教师没有了架子,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真正感到平等和亲切,师生间实现零距离接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逐步形成
2、[案例]“不是果敢,是残忍。”
一个青年教师在进行公开课《伊犁草原漫记》教学时,课文第二段第三层写秋天猎人猎熊的果敢,但一名学生没有按要求归纳猎人果敢的特点,而是说猎人残忍,同时指出猎人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原本课文中这一段是歌颂猎人的,学生却痛斥猎人的猎熊行为,这是教师所始料不及的。可喜的是,这位教师并不因为学生当着听课教师的面提出不同的观点而气恼或逃避,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意见。最后全班学生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出发,推翻了课文的观点。
问题:请对这位教师的行为进行分析。
当学生的观点与课本、教师有不同之处时,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采取让学生进行讨论、比较或辨别,达到意见的统一,或者并不统一意见,留着悬念让学生课后进一步探讨。这样的教学方式打破了惟课本是准、惟教参是准的传统教学观念,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行为的转变。
3、[案例]“黄山为什么不在五岳之列?”
一位教师在教学《黄山小记》这一课时,学生对作者引用旅行家徐霞客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产生了质疑:“为什么黄山不在五岳之列?”这位教师并不作正面解答,在学生争议未果的情况下,留下问题(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去探究,去查询有关资料,写出研究报告。
问题:这种家庭作业布置,体现了新课程的哪些理念?
改变了传统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把问题留给了学生,能够促进学生探索性学习的形成。
4、[案例]“老师,再给我们布置新的作业吧!”
一位一年级的教师上完《要下雨了》一课之后,设计了两项作业供学生选择完成:(1)请你回家后把今天和小白兔一起碰到的趣事讲给你最喜欢的人听。(2)你还想知道下雨前其它动物的表现吗?回家叫爸爸妈妈告诉你。第二天,学生就围住她汇报作业的情况。到后来,孩子们说:“老师您再给我们布置新的作业吧!”
问题:请分析一下这种现象。
我们按课改的理念和要求,重新认识作业的意义,并赋予作业新的意义和价值,充分体现作业的愉悦性、自主性、实践性和科学性。
5、[案例]“坐下”三例
同是学生被教师的课堂提问难住,甲、乙、丙三位老师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教师甲:(语气很重,冲着该生)整天上课开小差,结果怎样?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能回答,太笨了!坐下!
教师乙:(生气,但不表现出来)坐下。谁来帮他? 教师丙:(微笑、和蔼地)别急,回忆一下,我们昨天学过的内容,当时你听得很认真。想想,昨天××同学是怎样回答的?
学生:(思索片刻,说出了与问题答案相关的一句话。)教师丙:(很兴奋)对呀!看来,你是很棒的!陈山山:那些说给树听的话儿,嵌在树的年轮里,随着流年,一圈圈长成参天的记忆„„
学生:(体面地坐下,并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问题:你赞成哪种方式? 第三种方式最好。
尊重、信任学生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就耐心点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而不能冷言冷语,甚至讽刺挖苦。
6、[案例] “零距离接触”
有人认为在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只要有这种共同活动就是师生互动。
问题: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显然,这种认识是肤浅的,这将使师生互动流于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师生互动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不仅要让他们“在思维”,更要让他们“会思维”。认知心理学指出,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时是积极思维的表现。由此可见,师生互动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其实质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的体现。因此,广义地讲,凡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来完成认识上两个飞跃的各种教学活动和措施都可以看成是师生互动。
7、[案例] ‘特殊的奖励’
一次公开课过后,我把课堂上用过的精美卡片作为奖励发给同学们,然后对他们课堂上踊跃的表现给予表扬。从这以后,我渐渐发现我班注意力不集中的宋振铭同学在课堂上的听课状态有了明显的好转。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母亲说:“自从你给了他那个‘特殊的奖励’后,他对自己的要求严格了。”
询问,我才知道,我奖励给同学们的卡片中仅有一张是最大的,在我按顺序发的时候,恰好这张被宋振铭得到了,他回家后对母亲说:“老师可能觉得我这节课表现最好,所以把最大的一张送给我”。现在这张卡片还贴在他的床头,谁都不准碰。他说那是“特殊的礼物”。这位老师一次无意中的举动,却造成了一个“美丽的误会”。
问题:请你就此案例谈谈你的看法。
一个肯定的目光,一句激励的话语,一次赞美的微笑,都会为孩子的生命注入无穷的动力,甚至为他的一生奠基。一次美丽的“误会”,改变了孩子的学习态度,这份“特殊的礼物”在孩子的美好心灵里是一份至高的荣誉,这份荣誉也将一直激励着他,成为他前进的动力。
新课标中强调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这种新的评价倾注了更多的情感 与人文色彩。这样一种发自内心的评价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8、[案例]老师,让我们自己来
为了让班会开得更成功,我为我们班选了一篇课文改写了剧本。
第二天,把我的计划和大家说了说,全班同学都很高兴,这时我听到了一段小声议论:“老师怎么选这篇课文,又长又不好演。”“你管呢,让你演什么你就演什么呗。”“我可不想演。”听到这儿,我的心一沉,原来是王渺。下课,我把她叫到办公室请她谈自己对演课本剧的想法。她说:“老师,我觉得您选的课文不好,而且您每次都是写好了剧本让我们演,您应该让我们自己来试一试。”她的话让我突然意识到他们并不希望老师什么都是“包办代替”,他们长大了。于是,我把导演的任务交给了王渺同学,她高兴地接受了任务,开始和同学商量演哪一课。然后找我做参谋,帮我做道具。课本剧表演得非常成功,我和孩子们一同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问题:这个案例给我们留下的思考是什么?请你结合新课程理念谈谈自己的看法。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适当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去实践。而不应该用条条框框的模式去束缚学生的创造力,更不应该让孩子按教师的思维、想法去行事。要让孩子自己去行动,作一个智能人,开发潜能,追求独特。
9、[案例] “瞎捣乱”
某校几名同学以“我市文化市场的现状及其调控”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小组在确定了要访谈的报社主编以后,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课外活动时,课题小组的成陈山山:那些说给树听的话儿,嵌在树的年轮里,随着流年,一圈圈长成参天的记忆„„
员兴高采烈的去采访那位相当有成就的诗人主编。
可是,当同学们来到报社传达室,门卫却认为他们是“瞎捣乱”,拒之门外。最后,同学们只好败兴而归,非常委屈的说:“白跑了一趟!门卫不让进,说‘瞎捣乱’。”
问题:作为老师的你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去解决呢?并说明理由。面对学生们的“碰壁”,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碰壁”的原因,然后鼓励学生使学生增加信心;其次指导学生重新修改采访计划。
研究性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尝试和探索的机会,如果学生只是单纯的假设了研究成功的方案时,作为教师还要让学生看到成功中的坎坷,胜利中的曲折,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在遭遇挫折时,还想方设法让他们去反思、去体味,才能让他们从失败中崛起,从挫折中起飞。
10、[案例]广播操比赛
为推广新的广播操,某校决定举行广播操比赛,有人选择某年级四个班针对广播操比赛全过程的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四个班主任在动员,训练中对学生的教育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比赛结束成绩公布之后。
某(1)班(冠军):同学们,经过全班同学的努力,我们班荣获了四个班级广播操比赛的冠军,老师祝贺你们,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某(2)班(第三名):老师不打算对这件事进行评价。某(3)班(第四名):同学们,这次广播操比赛,很多同学都尽力了,但还有一些方面做得不太好,因而成绩不太理想,失败不可怕,只要同学们总结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并将成功的经验用之于今后的活动中去,改进这次比赛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我想我们一定能够成功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这次比赛同学们成功的方面和失败的教训„„
某(4)班(第二名):这次比赛由于有的同学不努力,我们班没能获得冠军,老师很失望。
问题:请你根据四位老师不同的做法,发表自己的看法。
举行比赛,肯定有一个班是冠军,至于是哪个班级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师不能把这次比赛与整体教育割裂开来,认为纯粹是一次机遇。从动员比赛到结束的过程中的教育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获胜后怎么教育?失败后怎么教育?
11、[案例]会了,可以“不听’
单元检测后,照例是一节讲评课。上课不到十分钟,王谨同学又在翻来覆去弄卷,我用严厉的目光看着他,他稍有收敛。过了一会他又在下面翻找着什么,我只得来一个“杀一儆百”了。
“王谨”我大声喝道:“你在干什么?” 他脸陡的涨红了,旋即一梗脖子:“我不想听!”但考虑到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于是我深深吸了一口气,竭力平复自己内心的愤懑。“你,既然不想听,那就请到我的办公室去休息吧!”我故作轻松的说。他可能考虑到当时的态度,也有些后悔,于是走向办公室,尽管极不情愿。
问题:当学生不愿听时,怎么办?这时如何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课堂上提倡教学民主非常重要,师生之间的“换位思考”是协调师生关系的关键。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敞开心扉,以平等的心态去和学生交流,只有走进他们,深入其中,知其所想,给其所需,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教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才是学生最为欣赏的。学生不愿意听就不能强行他去听。
12、[案例]一位学生档案袋中的老师评语
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总是默默无言,老师为他写道:“在老师的眼里,你是一个聪明文静的孩子,每一次作业,你总是那么认真,每一节课上,你是那么专心,什么时候,能让老师听到你甜美的声音。”亲切的语言像漫漫春风,不仅让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消失了,而且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良好的心理体验之中。陈山山:那些说给树听的话儿,嵌在树的年轮里,随着流年,一圈圈长成参天的记忆„„
问题:请你分析一下这位老师评价的成功之处。
教师用评语的形式给予学生评价,这是充分发挥质性评价的功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闪光之处,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使评价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的起点。
13、[案例]欣赏“每一个”学生——刺丛中也有花
花园里,同学们都纷纷说了自己喜欢的花,这时全校闻名的“调皮大王”李刚发话了:“老师,我最喜欢的是仙人掌,它虽然全身长满了刺,但它的生命力最旺盛,而且刺丛中还能开出美丽的花儿呢!” 他的话立即遭到同学们的反驳。“你们就看到它的刺了!”你仔细看看人家刺中也有花,也值得我们去喜欢呀!“平时从不受欢迎的调皮大王,见同学们都不赞同他,便据理力争。“刺中有花!刺中有花!”调皮大王的话如一股电流触动了我的神经,赏花与育人不也同样吗?
我激动地走到李刚身边,搂着他的肩对同学们说:“李刚说得对。仙人掌声虽然浑身是刺,但是他刺中也有美丽的花,我们不能只看到它的刺,就看不到它的花啦;更不能因为它刺多就不喜欢它的花。我们对待同学也应像赏花一样,特别是对缺点多一些的同学,更应该正确看待他身上的潜在的闪光点。’花’有千万种,各有优缺点,你们说对不对!”说着我拍了拍李刚的肩,我的话蠃得了一片掌声,李刚也不好意思低下了头。
问题:(1)读了《刺中有花》一文,你能否就“刺”与“花”进一步谈谈与之相关的教育观点?
(2)您认为对个别学生的转化,应从哪能方面着手?
(1)同样面对仙人掌上的刺与花,有的同学只看到刺,有的同学刺与花都有看到了,但因为讨厌刺,进而连花也不喜欢了。而李刚却有着于众不同的认识,能带着欣赏的角度去看待刺丛中的花,应该说他的认识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很有启发的。他便使教师认识到面对仙人掌刺中的花,首先应该去发现它,其次应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它,辩证地去看待刺与花。其实面对缺点较多的学生,教育者也应该像赏花一样,去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进而去放大其闪光点。且不可只看到孩子的不足,而看不到孩子的闪光处。学生生活在群体里,自然各有长短,对个别学生教育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指导,少冷落。个别学生转化的关键在于使其树立起自信心。作为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因为自尊才能自信,自信才能自强。
经验告诉我们,首先要走近人们,喜欢他们,成为他们的朋友。同时要引导周围的同学一起关心他。然后发掘闪光点,放大闪光点,让激励唤起自信,进而培植闪光点,教育中要注意谈话艺术。其次,要重视个别学生的第一步,哪怕是微小的,也不放过。最后要抓住反复点,促其飞跃。
14、[案例]王老师是一位青年教师,工作热情非常高,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他经常要求学生不要讲脏话;不要乱扔废纸„„而这位教师讲课情急时,常常”笨猪“,”死脑子“不绝于耳。吸烟后,随手将烟蒂抛在课桌下面„„教育后的班级会怎样呢?虽然王老师没少用嘴皮子,没少用各种惩罚手段。但是班上说脏话、粗话连篇,纸屑杂物随处可见。王老师百思不得其解。
问题:请你帮助分析一下,王老师教育的班级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后果,做一名班主任应怎样教育学生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第一是王老师“身教”不利,没有“身教”,“言教”就显得苍白无力。“身教”即可以增加“言教”的可信性和感染力,而且还能像春雨润物一样起着细微的、不易觉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只有严格要求自己,随时把自己置身于“榜样”和“镜子”的位置,事事从自我做起,才能顺利地“内化”为学生的需要。
第二是言教不服。“言教”必须以理服人,否则无教育可言。学生中出现问题,一味的“管、卡、压”,固然不行,只有言之以理,以理服人,才能达到教育效果。否则一切教育都是徒劳的。
第三是心教不诚。教育不过是为了不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在什么陈山山:那些说给树听的话儿,嵌在树的年轮里,随着流年,一圈圈长成参天的记忆„„
地方,怎样去改正,而不应该把学生的错误化成 给学生的理由。如果这样学生会产生对立情绪,对教师产生戒备和反感,甚至会“背道而驰”。由此可见,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必须抱着关心、帮助、谅解、鼓励的态度,用“心”去爱学生,让学生明白’老师是爱你,才教育你”。让学生感到你的“爱心”和“诚意”,乐于接受你的教育,才会有效果。
15、[案例]这是一位青年教师的教学反思札记: 这是一节公开课,内容是《北大荒的秋天》。当学到北大荒的小河这一段时,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明镜一样的小河’能换成‘明净的小河’吗?”我愣了一下,这个问题多少让我觉得有些突然。我没有直接说不能。于是,我给了大家一个“提示 ”,在黑板上写了“明镜”和“明净”。果然,一个孩子说:“不能,因为两个词虽然读音相同,但意思并不相同。”我为顺利解决难题而沾沾自喜。
下课了,一位有丰富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对我说:“现在,你看这两个词的可不可以换呢?”我仔细一想,真的能换!“其实,这两个词的确可以换,但你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当‘明镜一样的’换成‘明净’,才读得通。当然,用‘明镜’更形象一些。”我惭愧极了,原来我最精彩的地方竟然是自己失误的地方!
问题:这位年轻教师的失误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什么?
走出失误来看失误,有两点启示:首先这位教师潜意识里犯了简单武断的错误。要知道一名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冷静、理智、思维缜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一个引导者的作用,才能敏锐地捕捉各种信息,并恰当地处理这些信息。其次,要想真正出精彩,就要抓住契机,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辩论,从而也给自己赢得思考的空间。
16、[案例]《请善待学生的评价》
1998年底,学校对教师的年终考核进行改革,在考核时加上了“学生评估教师”这栏目。成绩一出来,我竟是全校最低分,当时我非常愤怒的对学生一顿痛骂。学生都低着头,满脸的恐惧。第三天,我在改作业时,忽然看到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着:“老师,请你别再生我们的气了,我们不是说你课上得不好,而是因为你动不动就对我们发脾气、骂人,有时为一点小事大发雷霆甚至不上课。说真的,听你的课我们总有一种压抑感,生怕一不小心被你骂。老师,真没想到给你造成这么大的伤害。请原谅我们吧!”下面是10个学生的署名。
问题:请你结合案例谈谈教师如何转变学生观,如何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学无小事,教师无小节。也许就是你的某一句话或是某一个不经意的小事,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影响,从而影响了你最终的成绩。我们在埋怨学生不通人情时,是否反思一下自己是否不通人情?我们在埋怨学生素质低时,我们为什么不想一下自己的素质。再说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学生在学校里,每天都要和多门学科的任课教师接触,他们对教师的了解程度及所获得的信息量远不是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师所能比拟的。每一位教师在向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无疑是在展示自己,所以,教师应放下架子,善待每一位学生的评价。
17、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热爱我的工作,注意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但是,我真的感觉学生有的时候实在是太吵闹了。在讲课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在下面说话或插话进来;在自学或做练习时,有的同学会在那里窃窃私语或很自由地讨论问题;在课堂讨论的时候更是难以把握,学生会争论不休;在课间休息时更是乱作一团„„。
问题:如果你是这位老师,对于课堂吵闹的现象,你的基本态度和常规做法是什么? 基本态度:课堂确实需要纪律,但课堂气氛更加重要。课堂纪律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容纳儿童的不同个性。学生的动作与声音(言为心声)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学校应适应学生的发展,允许学生比较自由地参与。动作和语言是儿童情绪、情感的伴随物,在激烈的讨论中儿童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愤怒、遗憾和沮丧。教师
要与学生分享这种情感。陈山山:那些说给树听的话儿,嵌在树的年轮里,随着流年,一圈圈长成参天的记忆„„
常规做法: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保持稍稍的喧闹。改变课堂的权威结构和主体定位,即由教师作为权威的主体和偏向于教师的权威结构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师生民主平等的权力结构转变。
18.一天中午,六年级的一批孩子正在操场上打篮球,战况“激烈。”学生Z和学生C从人群中冲了出来,两人拳脚相加,气势凶猛,我见这阵势,就停在十几米外的地方用冷眼瞅着他俩。大概Z同学也看到了我的神态,就慢慢地停止了他愤怒的“咆哮”。待他俩过来,我默默地看着他俩刚才的动作,直到他们都低下了头,于是我开始说话:“瞧你俩刚才的样子,好象恨不得把对方约吃了!要不要我在全校同学面前安排一次表演赛呀?”俩位同学把头埋得更低了,红着脸说“不要”。我看火候已到,就问他们:“打球时发生碰撞、发生吃亏便宜的事是很正常的,不至于大打出手,有失球星风度,更在同学们面前丢尽面子!我现在不追究谁对谁错,只想问一句,这件事是你们自己处理呢,还是我来处理?”他们互相看了看,说:“自己处理。”于是我让他们商量处理的办法,商量好了再向我汇报。五分钟后,他俩握手言归于好。整个事情的处理用了不到20分钟的时间。
问题:请你评价一下这位老师成功处理这场冲突事件的原因。这起学生冲突事件处理效果比较好的原因就在于:
1、解决问题的速度快;
2、学生认识自身行为的深刻程度较好;
3、把矛盾交给矛盾发生的主体双方自己解决,培养了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以往在处理这类问题的时候,总是先问谁先出手,以辩出个谁对谁错来,孰不知这样一来,教师自身在不知不觉中被套进了冲突的漩涡,学生相互推诿责任,相互指责,不从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的角度去考虑,因此问来问去,问不出个所以然,事情往往还会越搞越复杂,既影响教师的教育威望又牵扯了教师很多的精力。解铃还需系铃人,由于生活、学习在一起,学生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关键在于教育学生如何面对矛盾,如何处理矛盾,如何避免矛盾的发生。教师在处理学生冲突事件中的角色不是一个仲裁者,而应该是一个指导者,让他们自己去面对矛盾,观对由此带来的后果,反省自己在事件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冲突的发生。
19、[案例]一次关于作业的讨论 一次,我正在布置作业:“每个生字写5遍”。就听有个同学小声说:“都会写了,还让写!”我没说话就下课了。但这件事引起了我的反思,在班会上,我提出了“教师怎样留作业?”的问题。经过商讨,同学们一致同意:常规性的作业应该写,但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决定多写或少写,其他时间可以做自己更感兴趣的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绝大多数学生都在不同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写作业成了他们自己愿意做的一件乐事,再也不是苦差事了。
问题:结合这位教师的做法,谈谈怎样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一是对学生现在的学习基础、智力水平、能力高低、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特长等有一个准确的评价。二是在完成学校统一教学要求并达到基本培养规格的同时,有所选择和有所侧重地制定进一步加强某方面基础,扩充某方面知识和发展某方面能力的计划、调整、优化已有的知识。三是按照既定计划积极主动地培养自己。四是在实践中能不断修正和调整学习目标。
20.[案例]“差生”的成绩
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教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加倍努力,真的拿了个英语第一名。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可是出乎我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的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
问题:透过这份案例,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对现行评价制度和评价方法的恐惧,不满与无陈山山:那些说给树听的话儿,嵌在树的年轮里,随着流年,一圈圈长成参天的记忆„„
奈。现行课程评价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1、评价功能失调,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发展的功能,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学生只关心考试得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而很少关心考试中反映出来的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过分关注活动的结果。(如学生成绩、教师业绩、学校升学率等)忽视被评价者在活动的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忽视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忽视对教育活动发展、变化过程的动态评价。
3、评价主体单一,基本上没有形成学生、教师管理者、教育专家、家长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忽视了评价主体多源,多向的价值,尤其忽视自我评价的价值。
4、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学生、教师、学校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性。
5、评价内容片面,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对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和忽视,或者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和方法。
6、评价方法单调,过于注重传统的纸笔测验,对体现新的评价理念的新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
7、忽视对评价结果的反映和认同,使评价的激励、调控、发展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8、评价对象基本处于被动地被检查,被评判的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对评价往往持一种冷漠、应付、对立、讨厌、拒斥或者害怕,恐惧、逃避的态度,甚至出现欺骗,弄虚作假的行为。
21、[案例]绿色的启示
为了提高作业批改的反馈效果,我问同学们:“大家喜欢什么颜色来批改你们的作业?红色代表火焰和热烈,黄色代表宝贵和权力,黑色代表刚、坚强,蓝色代表大海、希望,绿色代表自然、生命„„”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喜欢绿色!”“老师,你用绿色给我们批改作业吧!”“好!就这样决定了。那么,在作业批改中,你们喜不喜欢用打叉的符号?”“最好不用!”于是,在高中三年中,我一直坚持用绿色来批改作业、改考卷。在批改中,我不用叉号,改用“?”和批语。绿色的批语起了不小的激励作用,同学们非常喜欢我批改的作业,学习的反馈效应很好。同学们不仅纠错能力得到了加强,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问题:这个案例中教师教育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参考答案:要改变只让学生适应教育、适应教师的状况,要努力造就适合学生成长的良好情境和氛围。为学生服务,是教师应该尽到的责任
22、[案例分析]在教育过程中,怎样看待独生子女?如何针对其特点进行教育?
独生子女的特殊性在于,他是家庭中新一代的唯一成员,因而处于优越地位。在其成长过程中有明显的特点:第一,身体发育普遍较好。从小得到家庭的精心照顾,营养条件较好,因而普遍身体发育好、成长快。第二,智力发展较早。现代优生学证明,头胎儿的遗传素质有一定优势。同时,家庭为其提供了较好的智力发展条件。第三,品德行为习惯上的缺欠较为突出,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教育不够科学。
对独生子女的教育:第一,扬长补短,树立科学全面的教育思想。要克服只重视智力开发,忽视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的倾向。第二,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第三,学校要加强集体主义和劳动教育。引导独生子女与同伴处好关系,学会关心照顾别人,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同时,引导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的情感
语文教师招聘答辩题目
1.说说你对语文课程资源的认识,在教学中你是怎样利用和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
2.现在中学生作文中出现了不少不规范的语言,书写不工整,错别字也比较多,针对这种现象,你认为教学中应当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
3.你教作文最成功的经验是什么?有人说,作文是学生自己的事,教与不教差不多,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4.《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知识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说法——“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对此谈谈你的理解。
(化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把有关语文知识点放在课文的具体语境中讲,并按语言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语文知识。陈山山:那些说给树听的话儿,嵌在树的年轮里,随着流年,一圈圈长成参天的记忆„„
5.叶老说:“语文本是一门读的学科”,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形式/内容)
6.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张志公说过,不读书、不看报、不旅游、不交友是语文教师最大的不务正业。你怎么看?
(略)
7.教育部课改专家组组长钟启泉教授说:“教师即课程,教师即学校文化。”“教师本身就是一部活的教材。”你觉得这么说对吗?谈谈你的理解。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其人格修养、知识结构、智能背景等,对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是学校文化和教育环境的构建者和体现者)8.《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请说说你的理解。
(语文课不以掌握知识为价值目标,其终极价值目标是语文素养。/ 语文课是学生的实践课,语文教育是一个动态过程,语文教育生活化、什么化、人生化。)
9.新课程改革强调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请你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谈谈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各自有什么好处?
(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率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言语交往的实践能力。/ 独立学习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思考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更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性。)10.请谈谈你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这句话的理解。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排斥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二者同样重要。/ 课堂内和教材内的学习内容,以接受性学习方式进行的多一些;课堂外和教材外的内容,则以探究性学习方式进行的多一些。)11.辽宁省教育厅文件《关于认真做好2009年中小学招生及初中生毕业升学考试工作的通知》中规定:“为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要在语文试卷中设置对书写能力的考查,分值在2—5分。”请你说说这一规定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有何意义。
(现状 / 意义)
12.请举例说明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握好“合作学习与个体研读的关系”?
(个体研读是基础和根本 / 单靠个人的力量就能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合作的必要 / 集体讨论不能代替个人阅读)
13.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的安排中往往有一个“延伸拓展”的环节,你认为应该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进行“拓展延伸”才是必要的?
(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 有利于强化教学重点 /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拓宽学习深度和广度,增加教学容量。)14.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说的是语文教学中形式与内容的辩证法。把课文视为教学的“材料”或“资源”之一,再现了可持续性发展的思想。/ 体现了大教育观念。)15.《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7—9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多少万字?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多少次?其他练笔不少于多少万字?(260万字 / 14次 / 1万字)16.《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哪几种能力?
(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17.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请你列举出五种语文课外学习资源。
(学生的家庭生活、国内外的重要事件、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
18. 《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阶段目标是从哪五个方面提出内容要求的?
(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19.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倡导“多元解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在课堂上面陈山山:那些说给树听的话儿,嵌在树的年轮里,随着流年,一圈圈长成参天的记忆„„
对学生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
(予以纠正 / 必要的提示 / 鼓励其精神)
20.你怎样理解“人文性的强调要立足于语文本位”这一说法?
(人文性是与工具性相统一的。/ 脱离语文本位而讲人文,不是语文课所追求的人文性。/ 强调人文性应该紧扣文本,不能架空文本和语言,不能偏离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根本目标。)21.《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7—9年级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多少字? 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多少字的习作?(500字 / 500字)2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哪四个方面?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2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根据你的理解,说一说“基本的语文素养”包括哪些要素?
(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文化教养、思维品质、人格修养、审美情趣等)
24.网络聊天形式是不是一种新的言语交际形式?这种聊天形式会不会影响到语文教学?如果有又会影响语文教学的哪些方面呢?(略)
【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措施论文】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几点体会09-23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评价之我见09-15
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学习体会10-14
对语文新课改的几点反思精品教学反思07-22
初中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06-29
初中语文新课程理念教学论文07-05
语文新课标教学05-30
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小学09-19
语文新课导入06-29
创新型语文新课堂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