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经济学复习题201(精选7篇)
1、制度:制度是指有约束力的规则体系,这些规则体系可以是正式的法律法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
2、交易:交易是经济主体间发生的产权的转让。
3、人格化交易:买与卖同时发生,拥有对方完全信息,彼此利益也依赖于这种稳定的伙伴关系;主要约束形式是道德准则、价值观念等非正式规则,信守合约的收益大于成本。这种交易多数发生在专业化与分工处于较低水平的情况。
4、非人格化交易:由于专业化和分工的发展,交易对象有着广泛的选择范围,当事人之间信息是不完全的、不对称的,交易往往是一次性的,交易过程中各种机会主义必然出现,为避免专业化与分工发展所带来的好处被过高的交易费用所抵消,在一个非人格化的交易世界里,必须建立正式的制度规则来约束人们的交易行为。
5、间接估算交易费用:通过交易过程中相关服务组织和个人的收费水平,来测算交易过程中,交易者为之支付的费用
6、产权:产权是由社会规则约束或保障的,关于财产使用的一系列排他性权利的集合。
7、产权的分割:产权的分割是指产权约束中的多项权利分别归属于多个不同的权利主体。
8、产权的交叉与重叠:一项财产的产权束中的某项产权与另一项财产的某项财产的某项产权的实现出现相互冲突,两者不能同时实施的现象,就是产权的交叉与重叠。
9、产权的弱化:对产权施加的不必要的限制,所造成的产权安排不符合新古典效率的原则的现象,就是产权的弱化。
10、产权的起源:指人类历史上最初的产权的建立或形成,是人类社会从无产权到有产权的转化。
11、私有产权:所谓私有产权是指权利主体为个人的权利,即有个人所拥有的各类财产权利,这也是最普遍的产权类型。
12、共有产权:如果产权的主体是由多个经济主体所构成的共同体,权利为共同体内所有成员共同拥有。
13、集体产权:集体产权是指产权主体是一个集体,行使对资源的各种权利的决定必须由一个集体做出,即由集体决策机构以民主程序对权利的使用做出决策。
14、政府产权:在理论上指产权由政府拥有,政府按可接受的政治程序来决定谁可以食用或者不能使用这些权利。
15、公有产权:公有产权指产权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产权。
16、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这一种物品它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定谁来得到它,同时,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不造成其他人的消费减少。
17、制度变迁:一般认为,制度变迁是新制度产生、替代或改变旧制度的动态过程。作为替代过程,制度变迁是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替代原制度。作为转换过程,制度变迁是一种更有效率的制度的产生过程。作为交换过程,制度变迁是一种制度的交易过程。
18、制度均衡:制度均衡是指,在既定的制度安排下,已经获取各种资源所产生的所有潜在收入或者潜在利润依然存在,但改变现有制度安排的预期成本超过潜在收入,即处于帕累托最优的制度状态。
19、制度非均衡:制度非均衡是指人们对现存制度的一种不满意或不满足,意欲改变而又尚未改变的状态。之所以出现不满意,是由于现行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净收益小于另一种可供选择的制度安排和结构,也就是出现了改变制度安排的盈利机会。
20、渐进式制度变迁:所谓渐进式制度变迁是指变迁过程相对平稳,不引起较大的社会震荡,新旧制度之间的衔接较好的变迁方式。
21、激进式制度变迁:所谓激进式制度变迁,也称突进式制度变迁或革命式变迁,是相对于渐进式制度变迁而言的,是指在短期间内不顾各种关系的协调,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制度创新或变革的方式。
22、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单个行为主体总是力图在给定的制度约束条件下,谋求确定预期对自己最为有力的制度安排和界定,一旦发现制度的不均衡,就会产生制度变迁的需求。
23、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是在一定宪法秩序和行为的道德规范下的,权力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和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而这种能力和意愿主要取决于社会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结构或力量对比。
24、诱致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一群(个)人在响应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变迁,也就是,它是由一群人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制度变迁。
25强制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指的是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施的变迁,一般把由国家或集团主导的制度变迁,称为强制性制度变迁。
二、简答题与论述题
1、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系
两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新制度经济学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制度问题,但是这种利用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照搬式的应用,而是一种有修正、有发展的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修正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关于人的行为假设。新制度经济学a.人的有限理性。B.人的机会主义倾向
②关于交易费用、产权、制度、组织等的引入。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工具是交易费用理论和产权理论。
2、马克思的制度分析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关系
马克思理论及其制度分析法对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马克思的科学方法论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原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原理以及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等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
②马克思注重制度分析并把制度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内生变量。
③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对新制度经济学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①向公式化、模式化发展。
②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解释历史上的经济发展,从而弥补新古典经济学的不足,在解释长期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方面,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新经济史学比新古典经济学更有说服力; ③注重制度差异的比较研究,如比较制度经济学的兴起,转型经济学的发展等。
④用制度分析探讨经济发展问题。
4、诺斯对制度的分类
在诺斯看来,制度可以分为正式规则、非正式约束、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如何实施。
①正式规则即约束人们行为关系的有意识的契约安排,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一般性契约,也就是包括从宪法到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到特殊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约等这样一系列的人们有意识创设的行为规则(宪法、法令或者契约);
②非正式约束即从未被人有意识的设计过的规则,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行为规则,主要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观念、风俗习性、意识形态等。它们在正式规则没有“定义”的地方起着约束人们行为关系的作用,在非正式约束中,意识形态居于重要地位;
③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如何实施也是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5、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①不完全信息假设:交易双方所获信息可能不等,即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
②有限理性假设:要更深刻的理解现实世界的制度与运行,就必须承认人们只有有限处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③个人主义的效用最大化假设:坚持认为任何组织的集体行动不能像个人那样简单套用效用最大化假设,而是在微观环境下,研究他们的相互影响;
④机会主义假设:即人们的一种狡诈的自私自利的倾向。
6、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特征
①运用经济学方法而不是伦理学和心理学方法分析经济制度,并且基本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制度,但特别强调案例研究和经验分析;
②对制度分析是围绕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资源配置问题的展开;
③对制度的效率评价标准是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标准--帕累托最优标准,而非伦理学标准;
④制度经济学基本是建立在自由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它强调产权界立。制度安排的目的在于颂扬私有产权,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正因此,新制度经济学一般被归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7、威廉姆森怎么理解交易的维度? 威廉姆森以交易中的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程度和交易频率为维度对交易进行比较、区分不同的交易。
①交易的第一个维度是资产的专用性(专用性资本)指的是为支持某项特殊交易而进行的耐久性投资所形成的资产。②交易的第二个维度是不确定性。在不同交易中,不确定性所起的作用和约束交易的程度是不同的。
③交易的第三个维度是交易频率。频率越高,交易的治理结构的费用越容易得到补偿。
8、如何理解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顾名思义就是进行交易活动所需的费用,即经济主体之间为进行产权的转让所需的费用。
①交易是产权的转让,那么交易费用就是为实现产权转让所需付出的一系列费用。
②交易有各种分类,而无论哪种交易都会或多或少的形成交易费用,而各类交易的交易费用的高低则是衡量不同交易效率高低的关键变量
③既然交易作为经济运行的基本单位,是广泛存在的,而各类交易都具有其交易费用。那么,交易费用也是普遍存在的;
④交易费用概念中的费用与新古典经济学中的费用、成本概念基本一致,也应理解为机会成本,也可以区分为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
9、交易费用的“比较分析”方法及其特点
所谓交易费用的“比较分析”方法是指,研究交易费用的大小,其目的在于分析不同制度或组织的效率水平。在其他方面相同的条件下,只要某一方面的特点,能够“节约交易费用”,那么这一特定的组织与制度就是更有效率的。因此,对不同制度之间或组织之间的比较分析,只需将关注点放在其特定的差异上,进一步分析这些差异所导致的各自交易费用水平的差异。
10、交易费用的影响因素
(1)制度的繁琐(2)企业金融环境指数(3)交易的模式(4)各种收费
11、产权的结构与分割
产权的结构是指根据物品属性的多样性和个人使用物品时的能力和目标的差异,产权可以做无穷的划分。大多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一项财产上的完备产权一般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和让渡权,其中让渡权是产权最根本的组成因素。
产权的分割是指产权束的多项权利分别归属于多个不同的权利主体。
12、产权可分性的作用
依照出价最高者获得相应产权的原则,具有可分性的产权束的每项权利,都会配置给其最有的使用者,而这些最优使用者之间必然可以通过相互的分工与交易,形成有效的社会分工体系。因此,可以说,产权的可分性,保证了分工及合作性生产组织的形成,从而有利于专业化比较优势与规模经济的产生,而这正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源泉。这里的产权分割是遵照市场法则进行的,即产权分割是当事人在自由交易中的谈判达成。
13、产权的限制和弱化
产权的限制:产权的限制与产权的可分性密切相关。产权的分割,必然要求进行产权的限制。在物质财产不能分割的情况下,不同的权利主体之间容易出现侵犯对方的权利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必然要求明确限制各方分别享有的到底是哪些权利,对侵犯他人的权利的做法加以限制。
产权的弱化:对产权实施不必要的限制,所造成的产权安排不符合新古典“效率”原则的现象。
14、如何考察产权是否有效率?
产权安排的效率可以从两方面来的考察了:一方面:产权的激励作用,要看产权安排能否有效地将外部化收益转化为内在激励。另一方面,产权安排是否有利于降低产权转让过程的交易费用。效率安排的优劣体现在交易费用的大小,反过来,交易费用的比较又决定制度安排的选择。
15、为什么共有产权的“效率”水平比私有产权相对要低? 一方面,共有产权的交易远比私有产权的交易困难,共有产权在共有组织成员之间是不可分的。共有权利的“共性”特性所派生出的较高的交易费用,阻碍了以交易来实现共有产权的最优配置。
另一方面,共有产权在共有组织内不具有排他性,或者说,在共有组织内,共有产权是完全处于公共领域的。共有产权一般会产生较大的“外部性”。
16、为什么相对于共有产权,集体产权的效率水平要高一些?
一方面,集体产权的交易比共有产权要容易一些。共有产权变更必须取得组织内部每个成员同意,而集体内部则可通过民主投票或民主选举。
另一方面,集体产权的激励约束相对要好一些。在共有产权体制下,共有产权任何成员得到权利,其他人无条件干涉,通过谈判约束这种行为,要征得每个成员同意,成本很高。而集体产权,成员受集体约束,只有获集体同意,才可以行使产权。同时决策机制也简化谈判过程,降低集体约束其成员的谈判和博弈过程,节约交易费用。
17、科斯定理
科斯第一定理:如果交易费用为零,无论权利如何界定,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
科斯第三定理:在不同的经济、法律环境下,外在性问题存在不同的最佳解决办法。
18、为什么政府的参与可以提高产权界定的效率?
(1)就产权的界定过程来说政府的存在有利于限制,界定人们的争夺与竞争行为,节约产权界定的成本。
(2)政府可以保证产权界定的稳定性。政府则可以通过法律等形成维护产权界定状况,约束规范人们的产权变更行为,不至于出现产权的无序争抢和混乱。
19、政府如何参与产权界定?
依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政府的责任应当是为人们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充分尊重并维护人们的财产权利,规范人们之间竞争行为,而不应直接干预市场运行,也不应组织市场的价格调整机制。
20、制度变迁的产生有哪几种情形?
(1)原有的制度安排保存,产生新的制度安排,这样整个社会的制度结构就增加了新的构成因素,因而各种制度安排的地位也改变。
(2)原有的制度安排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消亡,这样整个社会的制度结构也发生改变;
(3)原有的制度安排演变为新的制度安排,也许它保留了旧制度安排的特征,但已不同于原有的制度安排。
(4)原有的制度结构中,各种制度安排的性质、种类不变,但相对地位发生变化,最后整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础性制度的改变也属于制度变迁。
22、影响制度需求的主要因素
(1)产品和要素的相对价格。相对价格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之间的激励结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讨价还价的能力。(2)宪法秩序。宪法秩序的变化,即政权的基本规则的变化,能深刻影响创立新的制度安排的预期成本和利益,因而也就深刻影响对新的制度安排的需求。
(3)技术。影响创设新制度安排的成本和收益,技术进步可能会调动个人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积极性。
(4)市场规模。市场规模扩大稀释交易固定成本(专用性投资),其次会使一些与规模经济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创立。
23、影响制度供给的主要因素(1)宪法秩序。(2)制度设计成本。
(3)现有知识积累及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4)实施新制度安排的预期成本(5)现存制度安排(6)规范性行为准则(7)公众的态度。(8)决策者的净利益。
24、如何测度交易费用(不确定)
新制度经济学测度交易费用有两种方法:间接估算法、比较分析法。
25、如何理解“交易是经济主体之间所发生的产权的转让”(1)交易是以产权为对象的,这是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根本区别之一。新古典分析的是具体的有形或无形的物品的最优配置问题,而新制度经济学更为细致,关于这些物品的财产的权利,即产权。
(2)作为交易的产权,可以是附于同一物品上的整束权利,也可以是一部分产权构成的一束权利,甚至是某一项产权。(3)产权的交易可以是以货币为媒介,也可以采取以产权换产权的直接贸易的形式。
(4)交易的过程比较复杂。首先,交易的对象产权往往不再满足新古典经济学产权同质的假设。其次,产权的转让过程也相对复杂。
26、康芒斯、诺斯如何分别对交易进行分类?
一、康芒斯对交易的分类:
(1)买卖的交易:即法律上平等的人们之间自愿的交换关系,即主要表现为市场上人们之间平等的竞争性买卖关系。(2)管理的交易:长期合约规定的上下级之间的不平等交易,主要表现为企业内上下级之间的命令与服从关系。
(3)限额的交易:也是一种上下级关系,只是上级是一个集体的上级或者它的正式代表如政府、董事会,主要表现为政府对个人的关系。
二、诺斯对交易的分类:
(1)人格化交易:专业化和分工处于较低水平,交易在彼此熟悉的当事人之间重复进行,买卖几乎同时发生,当事人之间拥有对方的完全信息,彼此之间的利益依赖这种稳定的伙伴关系。主要约束是道德准则、价值观念或非正式规则。信守合约的收益大于成本。
(2)非人格化交易:交易往往是一次性的,交易过程中各种机会主义必然出现,为避免专业化和分工发展所带来的好处被过高的交易费用所抵消,必须建立正式的制度规则来约束人们的交易行为。
27、产权分析的主要贡献和核心思想是什么?
产权分析的主要贡献和核心思想之一就在于认识了新古典理论中仅承认财产所有者对财产的拥有,而不明确限制其使用财产的权利,必然会造成因财产使用权利相互重叠与冲突所造成的外部性难题,从而将经济学分析最小单位由物质资源转变为产权。
28、霍布斯规范定理
建立法律结构,使私人协议难以达成所造成的损失最小。这也就揭示了强制性制度安排的起源。
21、广东如何推动制度变迁以实现其经济进一步的发展?(1)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A.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B.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C.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要求。降低进入门槛、融资难度,增多投资渠道。D.推进国有资产重组和国有经济改革: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减少管理层级,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2)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A.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措施: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的领域。负面清单制度是“法无禁止皆可为”,负面清单相当于投资领域的黑名单,它列明了企业不能投资的领域和产业,消除了隐形障碍。B.金融创新改革: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C.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土地承包经营可抵押、转让,变成农民财产性收入;宅基地在内的农民住房可抵押、变现,去购买城市住房;农民土地跟国有土地同地、同权、同价。(3)创新行政管理职能和方式。A.建立法制和服务政府,推进大部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权力下放;B.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4)深化城乡一体化改革。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城乡发展一体化相对于城镇化是层次更高、更具全局部署的。而城镇化发展要有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发展的均衡和一体化,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城乡发展一体化也更全面、更符合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5)坚持改革开放,构建改革开放新体制。
29、当前我国应如何推进国有企业制度的变迁?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保障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 以农村家庭 (户) 为单位参加, 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 致力于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一种互助共济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内蒙古自治区则表现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为深入了解此项民生政策实施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所取得的社会成效, 笔者组织调研组对最早开展试点工作之一的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中旗西日嘎苏木 (乡) 的5个嘎查 (村) 共102户农牧民, 以及第二批开展试点工作之一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书声乡的4个自然村共99户农牧民进行了入户访谈与广泛调研。本文分析以本次调研数据为基本依据。
一、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在内蒙古的实施现状以及取得的成效
1.实施范围逐步扩大, 提高了合作医疗的参合率
2003年12月,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制定和下发了《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管理暂行办法》, 并于2004年开始在全区范围内7个旗县开展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 (以下简称“新农合”) 的试点工作。这7个试点地区下辖104个苏木乡镇, 1094个嘎查村, 农牧业人口12.1103万人。至2004年底, 7个试点旗县中参合农牧民人数为76.57万人, 参合率74.3%;共有16.5962万人次通过合作医疗报销医药费537.36万元, 其中门诊报销218.94万元, 大病报销318.42万元。2005年, 试点地区扩大到12个, 全区12个试点旗县 (市、区) 覆盖人口201万人, 有161万农牧民参加了合作医疗, 参合率达到80.5%。到2006年底, 全区“新农合”试点旗县已达到39个, 覆盖农牧民人口663万人, 占全区农牧民人口的47%, 共有545万农牧民参加了合作医疗, 参合率达到了82.3%。[1]2007年, 自治区继续全面推行“新农合”制度, 农牧民的参合率达到了85%。实施范围的扩大和参合率的提高, 不仅为进一步推广这一政策提供了基础, 也为更多的困难农牧民提供了健康保证。
2.“新农合”有了基本的制度保证
为了让广大参合农牧民受益, 各试点旗县经过认真调查、反复研究和精密测算, 制定了具体的“新农合”实施方案, 并根据农牧民的经济状况和承受力, 比较合理地确定了农牧民个人交费标准和补偿比例。调查中我们发现, 在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和给付中, 各试点旗县一般是家庭账户基金实报实销100%, 每人每年最高补偿额10~20元不等, 在农牧民交纳10元合作基金的基础上再加财政补助部分。大病统筹基金中起付线、报销比例和封顶线都有所不同, 其中, 起付线最低为100元, 最高为1000元;封顶线最低为4000 元, 最高为l5000元;补偿比例基本为医疗费的30%~40%。在具体运作中, 各地通过加强医疗服务管理, 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 为参合农牧民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使农牧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和县”, 能够就近享受到较好的和较适宜的卫生服务。在管理上, 各试点旗县制定了“农村合作医疗证、报销医药费公示、合作医疗家庭账户、医药费用清单、药品和基本医疗服务价格公示”等十多项制度。此外, 还规定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要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汇报工作, 主动接受监督。审计部门每半年对合作医疗基金收支情况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一次。这些制度和措施的建立, 有效地推动了新农合工作在各试点旗县的顺利进行。
3.各级政府财政补偿比例和补贴标准逐步提高
2004年, 中央财政共资助内蒙古7个试点旗县合作医疗资金905万元, 自治区本级财政按规定比例安排补助资金362万元, 共计1267万元。2005年, 12个试点旗县 (市、区) 共为参合农牧民补偿医疗费用4000余万元, 占农牧民住院费用的31%。2006年, 医疗补偿费达到1.68亿元, 受益人群达到参合农牧民的35.4%。在合作医疗的资金筹集过程中, 政府更是逐年提高补贴标准。2007年, 政府把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了每人每年90元, 这其中, 各级政府的补助就达到了每人每年80元。具体为:中央财政补助40元, 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财政按照20∶10∶10的比例补助40元, 农牧民个人缴费10元。[2]这些措施的推行大大减轻了农牧民因疾病造成的经济负担,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得到了缓解。
4.农村牧区卫生服务体系得到加强
各试点旗县把建立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与农村牧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不断完善农村牧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具体管理中, 各地的苏木 (乡、镇) 卫生院都实行县办县管, 嘎查 (村) 卫生室实行乡 (镇) 办乡 (镇) 管, 它们与旗县中心医院共同构成了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同时, 各试点旗县也以此为契机不断强化卫生技术人员的培养、培训工作,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原本低下的医疗服务水平, 逐步满足了建设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的要求。
二、内蒙古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合作医疗资金筹集困难
目前, 农牧民个人缴纳的合作医疗基金还没有找到一个经济有效、简便快捷的筹资办法, 现在采取的由乡村干部入户每年收一次的办法, 不仅工作量大, 而且工作成本也高。而且, 在这一制度实行初期, 一些农牧民对此持观望态度, 参加者较少, 覆盖面较低, 致使所筹集到的合作医疗资金数额有限。但是, 农牧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决定了他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却很高, 而且由于患大病的概率比较高, 导致所需的补偿款数额巨大。例如, 在被调研的201户农牧民中, 家庭中患大病的比例为47%, 患常见病的比例高达72%。造成筹资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缺乏集体的经济支持, 除非这个农牧区有集体产业, 否则是没有任何集体交费补贴的。二是广大农牧民交纳合作医疗有关费用的积极性不高, 这要么是因经济贫困没有能力交纳, 要么是对农村合作医疗不信任, 或者对合作医疗质量以及补偿比例不满意而不愿意交纳。例如, 在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调研显示, 仅有33.2%的参合者对目前的补偿比例表示“满意”, 66.8%的参合者对补偿比例表示“不满意”。三是各级政府对农村牧区卫生经费补助政策落实不到位, 导致医疗机构运转经费严重不足。这主要是因为地方财政困难以及国家合作医疗基金补助政策没有考虑到不同地区的财政收入差别。
2.硬件设施差, 专业医疗卫生人员缺乏
实行“新农合”以后, 到定点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患者人数增多, 但受条件的限制, 医疗服务却难以满足患者正常的医疗需求,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群众参合的积极性。硬件设施差主要表现为:一是苏木 (乡、镇) 卫生院、嘎查 (村) 卫生室两级定点医疗点条件简陋, 基础环境差, 专业人才短缺。一些旗县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房屋破旧, 设备短缺, 医务人员素质偏低, 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和能力都不能满足农牧民的需求。农牧民往往是走一整天的路见不到一家有规模的医院, 即使找到了医院, 但是条件十分简陋, 缺少必要的检测手段和检查设备。二是高素质的专业医疗卫生人才缺乏, 医务人员技术水平较低。其主要表现为专业医疗卫生人才的“逆向淘汰”, 即越是业务能力强、学历高、职称高的医务人员反而被“淘汰”的可能性越大。[3]因为, 目前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卫生技术人员的收入差距极大, 贫困地区受过良好训练的卫生技术人员大都会想方设法地调到城市工作, 以取得较高的报酬。
3.“新农合”的政策宣传不到位
“新农合”的政策宣传不到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地方政府宣传经费紧缺;二是宣传成本高但效果较差, 影响了各乡镇的重视程度与宣传的积极性。例如, 目前每户农牧民的参合经费是每人每年10元, 但花在每个人身上的宣传成本费却在15~20元之间, 这就使得这项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 严重影响了工作的顺利开展。政策宣传不到位的另一个表现就是, 部分农牧民对这一制度心存疑虑与误解, 他们主要存在着“五个担心”, 即:担心新型合作医疗能否长期坚持下去;担心新型合作医疗资金能否管理好;担心报销医药费时能否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担心能否及时报销医药费;担心患病的人占便宜, 健康的人吃亏。基于这些担心, 部分群众不积极主动参合和交纳参合费。例如, 在被调查的农牧民中, 知晓“新农合”政策的人仅为50.3%, 其中40.5%的人是通过电视、报纸、传单获知的, 13.8%的人是听别人讲的, 9.7%的人是通过其他途径获知。在知晓程度上, 有40.6%的农牧民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仅有35.7%的农牧民同时了解补偿标准和报销程序。
4.制度的制定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制度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参合率的高低, 制度的缺陷导致参合率偏低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几方面:一是参合农牧民感到住院报销的比例不高、门诊报销的是自己的钱, 没有得到多少实惠;二是对报销过程中核减的药物、适用的比例、计算的方法看不懂, 听不明白;三是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力长年在外打工, 看病吃药都在外地, 而外地的大医院费用太贵, 个体诊所又无正规的票据, 回来后报销审核严格, 难以报销;四是住院患者在转院、转诊时手续繁多;五是农村一部分青壮年认为身体很好, 没有参合的必要;六是当年住院报销了的病人认为来年不可能再患病, 于是不再参合。此外, 有些家庭当年有病人就参保, 无病不参保等等“逆向选择”的问题较多。这说明目前的“新农合”制度在便民、惠民的制订上和管理措施上还很不完善。另外, 各旗县对“新农合”制度的实施和管理的监督力度不够。当前, 各试点旗县虽然都成立了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 并制定了相应的监督制度, 但有效监督机制缺位, 监督委员会参与有效监督动力不足, 压力也不大, 有形式化倾向。
5.基层开展合作医疗的卫生体系不健全
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建立的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体系, 使绝大多数农民都能够以较低的费用支出获得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但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政府在卫生支出方面开始向城市倾斜, 例如:1991年~2000年间, 政府投人农村卫生的支出为690亿元, 仅占卫生总预算支出的15.9%。这使得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正常运转难以维持, 直接导致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线断网破”。[4]而内蒙古自治区限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欠发达状况, 政府对农村牧区医疗卫生的投入就更为有限, 一些乡镇卫生院处于亏损状态或接近亏损, 以药补医、以药养医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同时, 在经费来源极为有限的情况下, 各级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纷纷市场化、承包化, 市场化后的这些卫生机构失去了为农牧民义务提供预防保健等卫生服务的功能。这些情况都直接导致了农村牧区医疗卫生体系的不健全、不完善。
三、完善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措施与政策建议
1.“静”、“动”结合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农牧民参合的积极性
试点经验证明, 做好宣传工作, 形成广泛的社会舆论, 是提高农民参合率的重要前提。政府应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 以及发放传单、下村设咨询点等各种有效的形式, 广泛深入地做好宣传工作, 做到“新农合”制度家喻户晓, 人人明白, 使农民全面了解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政策、报销补偿比例、管理程序等。特别是对重点、难点的乡镇、村的农户, 更要做好这些静态知识面的宣讲。同时, 要充分利用发生在农民间的典型鲜活事例进行动态的宣传教育, 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在宣传时应注意宣传媒体的权威性, 宣传中应避免夸大, 力求客观, 以免误导农民, 让他们明白这是政府认真而负责的一件“惠民”大事, 从而为整个工作的健康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首先, 应该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乡村卫生室为重点的农村牧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农村牧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目前, 农牧民特别是低收入农牧民最经常利用的卫生资源是村卫生室, 村级医疗服务设施的好坏与村医技术水平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村民的利益。实践表明, 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 与其他医疗点相比, 村卫生室除了提供医疗服务以外, 还能够更有效地承担群体预防、保健知识传播和组织改善环境卫生活动等多种社会功能。[5]因此, 利用合作医疗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有利时机重建村卫生室, 促进其服务水平的提高, 对于改善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 是一种最有效率的投资。
同时, 针对乡村卫生技术人员缺乏, 乡村卫生技术队伍学历过低、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 应该加速培养农村卫生人才, 通过城市医院支援农村、免费培训乡村医生等办法, 增强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也可通过上级卫生部门对口支援, 定期、定向对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 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满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实现农民就近就医, 享受优质廉价医疗服务。而且, 从政府治理来讲, 政府也可以借鉴诸如“服务西部计划”的教育政策, 通过减免学费等优惠政策鼓励医学专业毕业的本、专科生到农村牧区广大缺少医务工作者的地方去就业, 以整合医疗资源, 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3.逐步提高医药费补偿标准和报销比例
补偿标准不高和报销比例偏低是影响“新农合”发挥其有效作用的主要原因, 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 才能增强合作医疗对农民的吸引力, 才会有利于合作医疗的长期发展。在具体工作中, 一是要遵循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设计合理的补偿方案。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及农民的意愿在住院、非住院的重大慢性疾病或对门诊的补偿之间进行权衡, 以规范合作医疗基金的使用方向。二是要设计合理的报销比例。报销的比例高低应与总筹资金额的多少相一致, 但一般补偿比应设定在50%~70%的范围内, 而不是目前的30%~40%, 这样才可以较好地解决农牧民基本医疗保障问题。例如, 在被调查的农牧民中, 只有60%的人对补偿满意, 40%的人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中, 44.6%认为报销比例偏小, 14.3%认为医院药费和收费偏高, 19.4%认为报销不及时, 6.5%认为不给报销, 15.2%不能说明原因。
目前各地新农合保障目标大都定位为保大病, 放弃了对大多数人基本医疗需求的保障责任, 难以获得良好的投入绩效。实际上, 真正影响农村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许多农村居民的大病也是因为“小病无钱治而扛成大病”的。从卫生投入绩效看, 对大病的干预所获得的健康效果远不如对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及时干预。此外, 大病为主的保障方式也容易导致“小病大医”的道德风险。因此, 我们认为应该调整目前这种只保大病的医疗合作模式, 逐渐向保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方向发展。
4.简化报销手续, 改变付费方式
在调研中, 群众反映最大的问题还是报销手续和付费的问题。能否及时、足额地领取到补偿金, 直接影响广大农牧民对新农合的评价、认同和参与程度。首先, 新农合目前采取的是农牧民出院后凭医疗消费收据到指定单位 (一般为新农合办公室) 报销补偿金的形式, 这种报销形式具有审核手续烦琐、等待时间较长等弊端。农民为获得补偿金, 通常需要向乡 (镇) 、县 (市) 新农合管理部门申报, 经过审核、复查等数道“工序”才能获得补偿金, 既费时又费力, 容易使农民产生抱怨心理。其次, 在报销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例如, 有的农民在认识相关工作人员的情况下, 就可以更加便捷、快速、足额地获得补偿金, 而没有社会关系的农民只能“按部就班”, 农民便会对新农合产生不利民、不公平的认知经验, 对其推广和发展将会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 我们建议实行医疗费用医院垫付制度, 就是患者在结算医疗费用时由医疗机构审核并垫付应给予农民补偿的医疗费用, 使农民能更加及时、便捷地得到资金补偿。它的具体程序为:在定点医院设立新农合结算窗口或在原窗口增加新农合报销程序, 参保农民在当地规定的任何一家定点医院就诊, 都可以直接在该医院所设的新农合结算窗口交纳自付费用, 一次性结算清楚。这种报销制度有两点优势:一是简化了报销程序, 为就医的农民提供了方便, 尤其是生活在地广人稀、交通设施不健全地区的农牧民;二是报销过程更加公开、透明, 使广大农民在报销面前人人平等, 避免出现“因人而异”现象, 使新农合的最后一个环节更加公正、透明和人性化。因此, 实行医院垫付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方便广大农民享受新农合, 增加透明度, 方便农民监督。
5.建立医疗合作与贫困家庭医疗救助有机结合的制度
政府中的民政等有关部门应抓住实施贫困家庭医疗救助政策的机遇, 尽快建立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 统筹安排救助资金, 把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同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结合起来, 建立稳定有效的筹资机制, 为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提供长效的医疗保障。从内蒙古各地区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的实际情况来看, 我们还不能把目光仅仅放在这种“保险式”的医疗合作模式上, 还应该从实际出发适当扩大医疗救助对象, 增加救助受益面, 提高对弱势农牧民的医疗救助力度, 把农牧区五保户、贫困农牧民家庭、残疾家庭等弱势群体作为救助的重点, 切实缓解他们看不起病的困难。在建立合作医疗, 实行“大病救助”制度的同时, 还应增设“大病救助” 作为补充, 专门解决农牧民大病重病医疗费用, 救助资金可以由自治区各级财政、民政部门拨专款, 以及由社会各界捐赠等。鼓励社会力量对农牧区特困群众的医疗救助行为, 积极向社会募集农牧区医疗救助基金, 对患急重病或意外伤害而又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农牧区特困群众进行救助。同时, 建立独立的医疗救助基金账户, 实行个人申请、村民代表会议评议、民政部门审核批准、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管理体制, 逐步建立“大病救助” 与合作医疗相结合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内蒙古政府办公厅.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工作方案[J].内蒙古政报, 2003, (06) .
[2]钟玉堂.建立完善农村牧区医疗卫生保障体系[J].内蒙古工作, 2005, (06) .
[3]高书生.社会保障改革何去何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4]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001年确定的药品集中招标制度的设计初衷,是在确保药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压低虚高药价,规范医疗机构的购药行为和药品流通秩序。但是药品集中招标制度实施以来,不仅没有真正降低药品价格,而且药品的质量问题也时有发生,于是人们开始反思并更多地质疑这一制度。
1 药品集中招标制度的现状
1.1 药品集中招标的制度设计使得药品价格不降反升
在一些地方,由于招标制度本身的设计有问题,导致了高价药驱逐低价药的情况出现。例如在烟台市2006年药品招标评分标准中,价格分的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差值最大可达12分,而“经营企业规模”和“社会公益活动”两项合计分差可以达到11.5分,几乎与价格分差持平。这种制度设计削弱了价格因素所起的作用。因为只要一家企业经营规模和社会公益活动分值高,即便这家企业高价投标,也可以保证中标[1]。
1.2 药品集中招标制度的施行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招标中介获利丰厚
现行的药品集中招标程序复杂,手续繁多,要求投标企业提供企业资质、药品质量、价格等的各种文字资料。企业每次投标需要准备的资料多达几十页甚至上百页,明显增加了工作量[2]。再加上投标过程中的一些公关费用,企业的投标成本非常大。而与此同时,招标中介却获得了很大利益。处于药品招标垄断地位的海虹在北京举行的一次全国药品、耗材集中采购会上,采购交易金额超过500亿元,即便按照5‰收取交易佣金,海虹获得的收益也要达到2.5亿元,除去大约26%的成本(参照海虹公司医药电子商务收入与成本的比计算的成本比例),海虹获得的利润估计接近2亿元[3]。
1.3 药品集中招标制度形成了一条利益链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背后的漏洞有很多,比如同一种中标药品供应商往往有3家左右,最后由医院决定采购哪家供应商的药品。另外,在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时候,同种药品购买量的决定权也在医院。因此药商在中标后还可以通过打通医院的层层关节,实现自己高价药品的销售。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最后可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药企、中介机构以及医院形成了某种共谋,它们倾向于推高药品的价格,这最终使得必须通过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药品的医院购进了远远高于市场价格的药品。
2 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招、投标是人们在长期经济活动中创造的一种成熟的交易方式,具有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等特点[4]。招、投标制度是避免采购领域暗箱操作,防止漫天要价,防止权力寻租的有效办法。在很多行业,招、投标制度的实施有效地降低了交易费用,在保证标的物的质量的同时降低了采购成本。而这一制度在我国的药品购销领域的应用却是各方均不满意的结果,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2.1 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不足
新制度经济学中,关于制度变迁有两种模型:诱致型制度变迁和强制型制度变迁。两者各有利弊,可以互补[5]。我国的医药招、投标制度的建立属于强制型制度变迁,推进的主体是国家。由于受到政府的有限理性、意识形态、集团利益冲突、社会科学知识的稀缺、社会矛盾危机等许多因素的制约,由国家所提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未必是有效的制度供给。在2000年到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卫生部、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陆续出台政策,推行医疗机构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由于在初期忽略了对医院补偿长效机制的建立,一段时间后,这一制度的缺陷开始凸现,进而引发医院的变相抵制——中标药品不用。而这种抵制恰恰又符合众多药商的利益,利益共同体开始形成。
2.2 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往往导致寻租
招、投标本是一种商品交易行为,但却容易受到很多的行政干预。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管理者,对公款投资项目行使一定的监督管理权力是必要的。但如果政府直接干预招、投标活动,则可能影响招、投标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导致出现大量寻租现象和腐败案件。由于药品这一商品的特殊性,国家在药品招、投标方面的控制较多,有些甚至是由卫生主管部门直接招标。因此,在药品集中招标中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寻租行为。在机构设置上,招标办往往是由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如果药商能把招标办买通,那这个药商的药品往往能够中标。而为企业寻租成本买单的最终是患者,结果导致药品价格的虚高,患者药费负担的加重。
2.3 制度环境和非正式约束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以药养医”的体制给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在这一体制下,作为拥有医疗信息优势的医院一方出于自身利益,必然会对药品销售的高回报有偏好,这一偏好使得医院自然而然地对任何旨在降低药价的制度产生抵触。同时,我国制药产业自身的缺陷,也催生了流通领域的商业腐败,使得暗箱操作成为一种普遍的选择。目前,社会上流传的“中标药品死得快”的说法,主要是因为在局部利益的驱动下,少数医院医生不开或少开中标药品,而以同类非招标药品代替而造成的怪现象[6]。这就充分说明,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存在不遵守制度的倾向,即使一种制度能够实施,也终将会在各种各样的钻空子的行为下无法实现制度设计的目标。
3 对策
3.1 建立有效的奖励与惩罚机制,健全信用评估体系
一个有效的制度,应该能在参与人遵守制度时给予足够的奖励,尤其在参与人违反制度时给予足够的惩罚。以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制度要比道德更重要,预防参与人的机会主义倾向也是制度产生的原因之一。目前在医药集中招标采购中,真正按照招标要求提供质优价廉药品的企业无法中标,即使中标也没有利润进行“二次公关”,无法实现销售收入。而那些违反制度,进行不正当竞争的企业却可以一路畅通,而且往往不会受到追究。因此,药品集中招标制度应该在制度设计中健全信用评估体系,把信用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评审。对于有不良记录的企业,禁止其在一段时间再次参加竞标,以此大幅提高其违规成本,抑制企业的机会主义倾向。
3.2 强化规则,防止软约束现象出现
对招、投标制度的正式约束,由于《招标投标法》等相关法律的实施有了很大进展。但在非正式约束方面,如传统文化、价值观等,目前的情况还很不理想,使得药品集中招标制度的效用大打折扣。只有非正式约束与正式约束相容,制度才能发挥作用 [5]。因此,要加强非正式约束机制的建立,在国民中培养规则意识,保证制度的严肃性,改变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当然,非正式约束的变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但是只有在确立了使非正式约束与正式约束相容的目标并采取措施后,制度的实施才真正有保障。
3.3 强化药品集中招标制度的实施机制
诺思认为,制度是一种博弈规则。那么要想使博弈规则自动实施,参与人需要受到一种驱使力,这种力量可以使参与人去恪尽职守。要避免医院与药商形成利益共同体,需要在药品集中招标中引入新的、与患者的利益相近的利益主体。这样,在博弈中,利益不同的方面之间的较量才能使博弈达到一种均衡。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机构的实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它们将成为社会医疗费用支出主体。可以探讨由作为利益主体的医疗保险机构来作为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行为主体。医疗保险机构从自身利益出发,希望以较少的成本实现尽可能多的效益,它就会限制虚高价格药品的进入,监督医疗机构执行招标合同。
3.4 完善相关制度设计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降低交易成本是制度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制度起源的主要原因。针对目前药品生产企业投标成本过高的现状,应推动建立国家权威的药品身份认证系统,为各地的集中招标采购项目提供统一、规范的身份认证服务。在药品招标中介机构中引入竞争机制,防止出现某一招标中介垄断大部分市场,从而能够控制药品集中招标制度实施的状况。此外,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仅是药品采购方式的变革,能够规范药品的采购和流通环节,但是对药品使用环节是无法制约的。因此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尚未实质性深化的情况之下,单纯靠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只能够起到一定的纠风作用,但无法让患者直接受益。因此,应加强药品价格管制并改革招投标采供机制,推进“三医”改革同步进行,逐步完善医院补偿机制和相应法规、制度,以保障基本医疗、基本用药和患者利益。
4 结语
国家推行药品集中招标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在医药购销领域推行阳光采购,从而惠及百姓。不能因为现在没有达到制度预期的结果,就全盘否定药品集中招标制度。在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来,任何一项制度的完善都需要一个长期的社会博弈过程。如果在某一阶段觉得一个方法能够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就可以进行试点,关键是在推行试点过程中发现制度本身的问题后进行修正,从而设计出一个更完善的,能够真正得到贯彻实行的制度。这才是对待药品集中招标制度的正确态度。
参考文献
1 程刚.烟台药品招标起纷争:报低价者纷纷落选[J].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6,(8):27-32.
2 秦文,杨勤.药品招标采购工作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J].中国药业,2004,13(10):16.
3 程必忠.药品招投标遭遇六年之痒[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5):46-48.
4 田建国.工程招标投标制度的经济学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3):81-82.
5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35-114.
6 袁小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亟待进一步规范[J].中国药业,2004,13(8):4.
地理组:王爱军
一、指导思想
高三地理复习必须以地理教材、《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地理学科考试大纲》和《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地理主干知识框架和网络。要处理好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自然地理是基础,地理问题的研究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展开的;地理价值观的核心是以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社会热点的核心应体现出地理学的应用功能与社会价值;地理能力的核心是图表、文字信息的分析应用能力。教学中应合理而有效地安排好三轮复习,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优势,加强学科内的综合,关注国内国际的自然和社会热点问题。高三地理教学是面向高考的教学,因此以本届学情为依据制定本计划。
二、学生分析
本次学校安排了高三141、142班2个班的教学任务。由于是从高一跟班上来,对这2个班的情况了解的还算透彻。在年级中学习情况偏差,对基础的掌握及其不扎实,其中142班的学习情况更甚之。所以今后的教学主要是以基础为主。而且还要分学生来进行辅导,课上以基础为主,难点尽量少弄。课下可以找个别基础较好的学生对难点进行点拨。
三、具体复习计划及对策
全高三复习分三轮:
第一轮复习,从2013年5月到2014年2月底,通读教材,主要是基础能力过关。复习对策:
1,对照考纲,夯实基础不遗漏,扫清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对地理知识都进行梳理和归纳,使之系统化。
2,分析近年高考的新变化,把握高考脉搏;3,实行滚动复习,做到适当回顾,合理练习(复习过的内容),提升应用能力。4,全面阅读教材,掌握灵活运用地理原理的能力。
5,狠抓落实,特别注意目标生中地理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
6,合理安排考与练,引导学生注意总结归纳考试和练习中反映出的自己在知识、能力及方法上的缺漏,在日后学习中注意调整提高。
第二轮复习,2014年3月底至5月中,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能力提高 复习对策:
本轮复习可以主干知识为载体,以专题为基础,以区域为平台,通过加强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全面提高学科思维能力。
1,自然地理原理的图式化:自然地理的很多原理,其实都蕴涵在某些图式中,而图就在课本上;2,人文地理思维的模式化;
3,热点区域联系的自然化:(1)不盲目追逐热点;(2)多联系自然地理特征,少联系人文特征。
第三轮复习:2014年5月中至5月底,注重查漏补缺和解题技巧的培养。复习对策:
注重,精选练题,回归课本,个别辅导.1、抓主干知识,纲举目张。
2、重地图,抓区域核心。
3、重原理,讲解题思路。
4、关注热点,了解热点问题的地理背景。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必修
(一)第一、二单元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其中常见的天气系统──气旋与反气旋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抽象、难懂,每次讲到这儿,我是又比又画,学生还是不理解气旋与反气旋在水平方向上、垂直方向上大气的流动状况;不理解锋面气旋的运动状况及对天气的影响;甚至不理解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我就思考,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与方法能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并掌握呢?单纯的平面图形不会达到直观的效果,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不能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营造动态立体的运动效果,显示气旋与反气旋在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上的大气流动状况?同时又能不能变教师的讲、比、画而为学生自己动手,自己画,自己分析、思考、归纳?同时还可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为解决这个难题,我就从学过的知识入手,分四步走,由简到繁,深入浅出,通过图形的变化,给同学们一个简明的理解与思考过程。
首先,给出一组水平等压线示意图,让学生画出三种情况的风向(理想状态;高空中;近地面),并让学生明白水平等压线只是理想状态,实际海平面等压线是弯曲的,有的甚至是闭合的。第二步给出一组位于北半球等压线闭合的图让学生画出周围四点的风向(应强调是属于近地面的情况),学生通过图不难发现大气的流动状况(如图一)。第三步我借用多媒体技术把这组等压线做成立体(如图二),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空间感,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心气流的运动状况及对应的天气情况(如图三)。
通过这一组图的变化讲解,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绘出北半球反气旋、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示意图(还可让学生上黑板来作图),并分析所对应的天气状况。第四步,利用左右手法则来进行巧妙的记忆:伸开双手,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四指向手心握,表示气流水平运动方向,右手适用于北半球,而左手则适用于南半球。经过这四个步骤,学生对气旋、反气旋的知识理解就比较透彻了。
锋面气旋的难度又有所加大,内容既有气旋与反气旋的相关知识,也有锋面的相关内容。基于此,对于此内容的处理也采用以上方法。第一,先搞清锋面气旋的成因:在刚才的教学中我们已经知道:在水平方向上,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是旋转辐合,而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是旋转辐散。辐散的气流是不会相遇的,只有辐合的气流才能相遇。而锋面就是冷暖气流的相遇。因此气旋与锋面易相伴而生,故称锋面气旋。再让学生进行作图验证(如图
四、图五)。第二,认知锋面气旋的性质与运动方向;以北半球而言,首先判断低压槽两侧C、D两点气流的冷暖情况,低压槽北侧C点的气流来自极地方向,故较冷,而低压槽南侧D点的气流来自赤道方向,故较暖;其次在形成锋面的位置上画出锋线的符号。根据北半球气旋在水平方向上逆时针辐合的运动状况,可以推出C点的气流推动着D点的气流在做逆时针方向移动,故C、D气流交汇处形成了冷锋,而图五中E点的低压槽处形成了暖锋(如图六)。第三,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锋面气旋的理解:气旋在水平面上是动的而不是静的,比如说北半球的气旋在水平面上的运动是逆时针辐合,这种动态的运动就会导致天气的变化,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录制了一段天气预报,给学生放过这段天气预报之后,然后给出图示,让学生试做天气预报员,大家兴趣盎然,纷纷发言,觉得这些知识学完后原来这么有用呀!特别是回答对的同学有一种格外的自豪感。
首先,我们要学会审题,这是基础。审题包括了找准关键词句和发现隐含条件,以及学会排除。我们在做物理题中,应该划出关键词句,有助理解题意,以及关联知识点确定答案。很多隐含条件也是解题的关键,排除是指排除干扰因素。
其次,我们平时要注重解题的规范性训练。什么是解题的规范性,就是我们在做大题时步骤一定要完整,不要只简单写出公式、答案就了事。所以做题规范性的习惯应该在平时做题中训练。关键我们要知道解题的分数都是步骤得分。
《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高考考点.1.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2.理解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3.了解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4.理解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5.理解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6.了解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含义、地位和作用7.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二、考点梳理.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生产决定消费的,生产决定消费的,生产为消费创造。
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行为才算真正。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 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 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并提高劳动力的,提高劳动者的。
3.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起 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 和 ;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
4.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大力发展,这是社会主义的 要求。
5.集中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国家的 一定要坚持,坚持。大力发展,就必须通过改革,调整,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的 与。
6.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7.公有制包括、、。8.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增强我国的、国防实力和、提高我国的,具有关键作用。
9.股份制是公有制的,其作用是,可以增强 提高企业和资本 扩大公有资本的 增强公有制的。
10.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第二。11.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以 为基础,从事。私营经济以 为基础,以取得 为目的。12.非公有制经济是 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3.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符合。它有利于,有利于,有利于。
三、知识框架.四、易错易混.1凡是消费就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提示: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具有二重性。)
2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会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提示:不会,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表现在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提示:应是公有资产占优势,国有资产不等于公有资产)4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国有经济越多越好。(提示:应体现在控制力上)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求在任何地方都占优势。
(提示: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6、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示:应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7、中外合资经济、中外合作经济是外资经济。(提示:只有其中的外商投资部分才是外资经济)
五、热点链接.【背景材料】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
加强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六、典型题例.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求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从放权让利到推行股份制和发展混合所有制,再到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逐步找到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形式和途径。有的经济学家估计,以股份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目前占我国总体经济的40%左右(1990年占9.8%),再经过5-10年的改革,混合所有制经济可能达到80%。
问题:有观点认为,发展股份制会使公有制尤其是国有经济比重下降,从而危及我国的国家性质。请运用相关知识简要评析。
七、课堂训练.(一)单选题
1.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美元,人民的消费需求开始升级换代,对住宅、汽车、环境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这说明()
A.消费具有生产功能 B.生存消费的比重逐步增大
C.消费结构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发展决定的 D.消费结构的变化推动了生产结构的变化
2.在过去几年里,我国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一直在60%左右,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每增长1%,即可带动GDP增长0.5%。这说明()
A.只要增加居民收入就能推动经济增长 B.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 C.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D.有效需求不足会制约经济的增长 3.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对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我们应这样理解
①对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②普通竞争行业,国有经济逐步退出 ③控制力表现在国有经济越多越好
④对于那些重要行业的龙头企业或重点企业,国有经济不一定要持100%的股份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今后要使______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A.股份制 B.承包制 C.租赁制 D.聘任制 5.《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于2007年10月1日施行。中国物权法坚持了在“平等保护”的前提下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想。参与物权法起草的专家说,在各国物权法中,我国第一个规定了“平等保护”原则,这是真正的中国特色。这表明()A.我国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 B.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 D.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某企业通过改制成为股份有限公司,在全部资产中国有经济的股份占55%,集体经济股份占15%,外资企业股份占15%,私营企业股份占10%,个人股份占5%,回答6~7题。6.该企业的特点是()
①它是一个国有控股企业 ②该企业的生产资料归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经济效益非常高 ③该企业属于混合所有制经济 ④企业投资主体是多元化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该企业的这种做法:
()
①搞活了国有资产
②壮大了国有经济
③使国有企业部分私有化
④有利于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
⑤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②④
D、②③④⑤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而个体、私营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20%以上,它们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从1997年的不到1%增长到2005年的30%以上。这说明,在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A、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新增就业的主渠道
C、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点 D、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简析题
9.辨析: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发展,我国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有所下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在逐步削弱。
八、反思质疑
答
案
六、典型题例
(1)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促进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有利于适应市场需要,产权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真正的政企分开,政府职能转变。(2)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公有制,尤其是国有经济比重的下降,但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3)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而且随着企业资产的重新整合,规模效益的逐步提高,公有资产会不断增值,绝对值在不断扩大。(4)事实证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样化以后,资金充足了,机制灵活了,管理加强了,市场拓宽了,效益也提高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仅没有丢掉,而且更加巩固。
七、课堂训练.1、C2、C3、A4、A5、A6、A7、C8、C
9、答案:(1)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并不是由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和数量决定的,事实上国有资产不可能在布局上面面俱到。
(2)改革的实践证明,国有经济比重适当下降不会影响其主导地位,相反,国有资产通过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控制大量的社会资本,从而使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得到增强。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制度 制度粘性
潘成云(1999)提出的战略营销观念认为,战略营销观念区别于市场营销观念之处主要在于,“市场营销观念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单纯企业利益最大化,这种利益可能是短期的,也可能是长期的,而战略营销观念追求的最终目标十分明确,即企业与社会整体长期利益同时最大化。”要使企业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同时最大化的目标,就必须解决企业经济活动的外部性问题,主要是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企业对于外部性产生的后果到底要不要承担责任,这又取决于现有的社会制度安排。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述
1.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两种主流观点
早期的主流经济学认为企业是属于企业所有者——股东的私有财产,企业的管理者只需对股东负责,企业只要以“经济人”的观点努力为股东赚取利润就可以了,不必承担除此以外的责任。美国经济学家密尔顿·弗里德曼是这种观点的突出代表,他(1970)提出:“在自由经济体系内,企业的惟一社会责任,就是利用其资源,在游戏规则之内,包括公开与自由竞争,不欺诈诈骗,从事增加利润的各种活动”。这类观点把企业的功能视为纯经济性的,把经济价值作为衡量企业成功的惟一尺度。
而以安德鲁斯为代表的现代经济学家则主张,企业除了要为股东赚取合理利润之外,还必须承担其他一些责任,保护和增加社会财富,成为社会良心的维护者和社会问题的解决者。这种观点认为,企业既是一个经济组织,以追求经济利益作为自己的目标,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组织,有责任来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波斯特等(2005)把这两种主流观点称为反对和支持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这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理解是企业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它对于社会应当承担的责任,包括基本的社会责任(比如生产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对负外部性后果承担的责任(比如环境污染的治理),以及道德规范期望的责任(比如慈善事业)。两种主流观点的差别在于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承担多少社会责任。
2.企业社会责任:一个概念框架
本文把弗里德曼认为的企业社会责任,也就是正式制度下决定的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称为正式社会责任;而把正式制度以外,公众和社会组织从道德伦理上要求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称为非正式社会责任。企业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跟制度密切相关。
二、制度与企业社会责任
1.制度的概念与内容
早期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如凡勃伦、康芒斯对制度都有论述。凡勃伦指出,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某一时期或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通行的制度的总和构成了生活方式。康芒斯所说的制度是指约束个人行动的集体行动,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律制度。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诺思认为,制度是一种社会博弈规则,是人们所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的框架。舒尔茨把制度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卢现祥,2003)。
本文把制度看成一种行为规则。既然制度是关于社会、政治、经济行为的规则,那么企业的社会行为、经济行为就会受到规则的制约。企业是在现有制度的制约条件下活动的,寻求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如果没有制度的制约,企业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可能会导致社会资源的过度使用,环境严重恶化,经济生产危机。所以通过制度来制约企业的行为是实现企业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
制度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卢现祥,2003)。正式约束是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则。正式约束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以及由这一系列的规则构成的一种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到特殊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约,它们共同约束着个人和企业的行为。非正式约束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它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则和内部实施的行为规则,主要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因素。制度构成的第三个部分是实施机制,离开了实施机制,任何制度尤其是正式规则就形同虚设。
2.制度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
假定制度安排既定,在实施机制完善的情况下,正式约束直接影响到企业在寻求利益最大化中的成本函数。如果企业违反了正式约束(比如某项法规),那么它就要为它的行为付出代价(比如罚款)。正式约束中规定的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一定会承担,否则就会损害企业利润。(这里暗含一个假定,正式约束的设计是完美的,也就是说这种制度设计约束下,企业寻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行为选择一定是承担正式约束要求的社会责任。)所以正式约束对于企业社会行为、经济行为的约束决定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非正式约束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是间接的。虽然不少组织、公众要求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但这种要求停留在道义劝说的层次,不能形成正式约束,对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成本影响有限。企业不按照非正式约束的要求承担额外的社会责任,比如治理环境污染、捐助慈善事业,先是会影响到企业的形象,进而影响到企业产品的销售,最后才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这是一个间接的过程。如果市场信息是不对称的,公众无法知道企业的行为,再如果企业的产品质量又是过硬的,最终这种不遵守非正式约束的行为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是相当小的。
实施机制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是很大的,前文我们假设正式制度的实施机制是完善的,当这样的实施机制本身存在问题的时候,正式制度便形同虚设,那正式制度规定的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不会落到实处。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为减少成本会不去承担社会责任。如果实施机制能切实有效地使正式法规产生作用,就意味着,一旦企业不承担规定的社会责任,它就会面临更大的成本。
3.制度决定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
企业在决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的时候,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的,在正式制度设计是完美的假设前提下,企业一定会承担正式社会责任。而对于非正式社会责任企业要视其成本收益关系决定是否承担,如果非正式约束不能影响其利润或影响较小,企业会不承担或较少地承担非正式社会责任;如果非正式约束对企业的利润影响很大,企业会承担较多的非正式社会责任。
要使企业的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一致,仅靠非正式约束的作用是有限的,企业的非正式社会责任是极其不确定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且大多数企业没有主动承担非正式社会责任的动力。企业的正式社会责任是相对确定的,只有在正式制度设计不完美的情况下,才会产生企业不承担正式社会责任也会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因此,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与社会利益最大化不一致的问题,要通过非正式制度向正式制度的转变以及正式制度设计的改善来解决。这就涉及到制度变迁的问题。
三、制度粘性与企业社会责任
1.制度粘性的提出与解释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用正统经济学的“供给—需求”分析来研究制度变迁问题。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制度安排需求主要来自于公众,公众往往期望企业承担比现有制度安排更多的社会责任;而制度安排供给者主要是政府,政府根据多方因素平衡来决定企业承担多少社会责任,决定什么样的制度安排。这样,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制度安排供给与需求是不一致的。本文沿用西方经济学“粘性”的概念,把这种制度安排的这种供求不一致现象称为制度粘性。
诺思认为,从认知和组织制度变迁到启动制度变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制度变迁的时滞,制度滞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上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卢现祥,2003)。诺思解释了产生制度粘性的一个主要原因,即从制度安排的需求到制度安排的供给的时间差。由于政府与公众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认知总是不一致的,政府从了解公众认知、理解公众认识、调整自已的认知到调整制度安排肯定是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样,便产生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供给时滞,制度安排不能及时根据供求状况进行调整。
即使不存在制度供给的时滞,制度安排在长期内也不一定会按照公众的期望进行调整。可以用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来分析制度供给问题,这里的制度供给类似于政府出台一项政策。政策的需求者是公众、政策的供给者是政府,公众通过议员向政府反映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由于不同的议员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都寻求对自己利益集团有利的政策结果。比如代表企业的利益集团可能要求承担较少的社会责任,代表工人的利益集团可能要求企业更加关注工人的工作和生活,而代表农民的利益集团可能要求企业尽可能减少污染的排放等。总之,无法权衡所有的利益集团,政府对于企业应当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的认知很难与公众的认识一致,因为公众的认知也是多方面的。因而,政府也无法设计一个符合所有公众要求的制度安排。这样,制度安排的供给总是与制度安排的需求不一致的。
产生制度粘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在提供新的制度安排并相应地建立实施机制是有成本的。制度变迁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过程,其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成本构成和成本水平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制度变迁的风险很大。制度供给的成本至少包括:规划设计的费用、清除旧制度的费用、消除制度变革阻力的费用、建立实施机制的费用,以及其他一些不可预知的费用。由于这种提供制度变迁的成本很大,而收益是非常不确定的,即使发现了这种供求的不一致,政府往往不会产生制度供给的动力。
2.制度粘性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
制度粘性的长期存在意味着非正式制度难以向正式制度转变、现有的正式制度难以改善,因此对企业来说总是存在着正式社会责任和非正式社会责任,正式社会责任的承担取决于正式制度设计和实施机制的完善程度,非正式社会责任的承担取决于企业自身成本收益分析。
制度粘性的存在给企业创造了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既定的制度安排决定了同类企业的正式社会责任都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企业面对的非正式社会责任都不一样。企业可能通过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来产生差异,形成竞争优势。公众普遍期望企业承担一些他们认为必要的社会责任,比如严格控制污染、关心消费者健康等。如果一家企业在这些方面都做得比别的企业更好,公众会对该企业产生好感,而更愿意购买该企业的产品。
值得强调的是,这种收益往往是一种长期收益,需要企业主具备战略的眼光。
参考文献:
[1]潘成云:战略营销管理——原理、方法和实证[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20
[2]Milton Friedman.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J].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September 13, 1970
[3](美)波斯特.企业与社会:公司战略、公共政策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题201】推荐阅读: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题12-12
新制度经济学练习题参考答案10-20
新制度经济学教学计划06-19
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家理论框架07-18
制度经济学分析10-01
政府经济学20112-30
基本经济制度10-12
集体经济产权制度07-07
十八大改革经济制度11-20
基建管理经济处罚制度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