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高考加分政策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各省高考加分政策(推荐8篇)

各省高考加分政策 篇1

2022年天津高考加分政策

2022年浙江高考加分政策

2022年安徽高考加分政策

2022黑龙江高考加分政策

2022年福建高考加分政策

2022年河北高考加分政策

2022年重庆高考加分政策

2022年新疆高考加分政策

2022各省高考加分政策汇总

北京: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照顾对象审核办法

高考报名的同时将采集部分照顾政策资格考生信息,网上报名时采集的照顾对象包括:烈士子女;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战区(原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台湾省籍(含台湾户籍)考生;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退出部队现役的考生;残疾人民警察;5A级青年志愿者。其他照顾类型由相关部门审核并提供名单,不在高考报名时采集。

符合相关照顾条件的考生须在报名资格现场确认时提供相关信息及证明材料以供审核确认。

1.烈士子女须在高考报名现场确认时填写申请表并提交身份证、户口簿复印件,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审核。

2.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战区(原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须在高考报名现场确认时提交立功通令、证书,以及档案内复印出来的奖励卡片(三样缺一不可),由北京教育考试院高招办与相关单位确认。

3.归侨、华侨子女和归侨子女须在2022年2月28日前向学籍所在区侨办按规定提交身份认定材料,由区侨办审核并出具身份确认书,市侨办复核并汇总后报北京教育考试院高招办。

4.台湾省籍(含台湾户籍)考生须在高考报名现场确认时填写申请表(附件2)并提交身份证、户口簿复印件,由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审核。

5.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须在高考报名现场确认时填写申请表(附件3)并提交身份证、户口簿、自主就业证明信复印件,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审核。

6.从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转学到本市就读的少数民族考生须在高考报名现场确认时填写申请表(附件4)并提交身份证、户口簿复印件,由市教委等相关委办局和考试院共同核准。

7.平时荣获二等功或者战时荣获三等功以上奖励军人的子女,因公牺牲军人的子女和一至四级残疾军人的子女,驻国家确定的三类以上艰苦边远地区和西藏自治区,解放军总部划定的二类以上岛屿工作累计满军人的子女,在国家确定的四类以上艰苦边远地区或者解放军总部划定的特类岛屿工作累计满军人的子女,在飞或停飞不满1年或达到飞行最高年限空勤军人的子女,从事舰艇工作满20年军人的子女,在航天或涉核岗位工作累计满军人的子女,由考生家长所在战区级单位干部部门汇总审核后报军委政治工作部干部局审批,军委政治工作部干部局审批汇总后报北京教育考试院高招办。

8.退出部队现役的考生,以部队颁发的士兵退出现役的证件为准,由区高招办负责审核。

9.残疾人民警察须在高考报名现场确认时填写申请表(附件5)并提交身份证、户口簿复印件,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审核。

10.公安英模和因公牺牲、一级至四级因公伤残公安民警子女、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员及其子女以教育部和市教委下发名单为准。

11.经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守信联合激励系统认定获得的5A级青年志愿者,由相关共青团组织审核确认。

2022年高招照顾政策将按“北京市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执行。

返回目录>>>

2022年天津高考照顾政策

10.根据教育部和天津市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有关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生,在其文化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一定分数投档;达到高校投档条件的,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加分投档条件的,只能取其中幅度最大的一项分值。所有高考加分项目及分值均不得用于高校不安排分省招生计划的艺术类专业、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高校专项计划等招生项目。

(1)烈士子女,增加20分投档。

(2)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战区(原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增加20分投档。

(3)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增加10分投档。

(4)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增加10分投档。根据市教委、市委统战部、市公安局、市民宗委和市台联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天津市关于进一步深化高考加分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津教政〔〕1号)相关规定,自2023年高考起,该项加分分值均调整为5分。

(5)少数民族考生,报考天津市属高校时,增加5分投档。根据市教委等五部门印发的《天津市关于进一步深化高考加分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津教政〔2020〕1号)相关规定,自2023年高考起,该项政策调整为,在本市所属高校录取时,少数民族考生,在与汉族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其中,对于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从“四区”(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包括自治州(盟)、自治县(旗)等,转学到本市就读的少数民族考生,面向本市所属高校投档时,在高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5分向高校提供档案,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凡符合加分条件的考生,必须经过本人申报、有关部门审核、市区校三级网上公示后方能予以认可。高级中等教育学校还须按规定公示到考生所在班级。未经公示的考生及其加分项目、分值不得计入投档成绩并使用。申报考生必须按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交验相应的证件、证书,由区招办负责将相关证明材料装入考生纸介质档案。

11.平时荣获二等功或者战时荣获三等功以上奖励军人的子女,一至四级残疾军人的子女,因公牺牲军人的子女,驻国家确定的三类以上艰苦边远地区和西藏自治区,解放军总部划定的二类以上岛屿工作累计满20年军人的子女,在国家确定的四类以上艰苦边远地区或者解放军总部划定的特类岛屿工作累计满10年军人的子女,在飞或停飞不满1年或达到飞行最高年限空勤军人的子女,从事舰艇工作满20年军人的子女,在航天和涉核岗位工作累计满15年军人的子女,参加全国统考录取并达到有关高校投档要求的,应予以优先录取。现役军人子女报考军队院校的,可以由高校在投档比例范围内优先录取。

公安烈士、公安英模和因公牺牲、一级至四级因公伤残公安民警子女参加全国统考录取的,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英烈和因公牺牲伤残公安民警子女教育优待工作的通知》(公政治〔〕27号)的有关规定执行。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员及其子女参加全国统考录取的,参照军人有关优待政策执行。退出部队现役的考生、残疾人民警察参加全国统考录取并达到有关高校投档要求的,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经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守信联合激励系统认定,获得5A级青年志愿者的,达到有关高校投档要求的,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返回目录>>>

安徽省2022年高考加分政策

2022年我省高考加分政策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和安徽省教育厅 中共安徽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 安徽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安徽省公安厅 安徽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印发的《安徽省关于进一步调整和规范高考加分工作的实施方案》(皖教办〔2020〕14号)执行,具体项目及分值(同时符合多项增加分数投档条件的,只能取其中幅度最大的一项分值,且不得超过20分,所有高考加分均不得用于不安排分省计划的艺术类专业、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高校专项计划等招生项目)如下:

(1)全国性加分项目4项。具体为:烈士子女(20分),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战区(原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20分),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10分),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含台湾户籍)考生(10分)。

(2)公安烈士、公安英模和因公牺牲、一级至四级因公伤残公安民警子女报考高校,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英烈和因公牺牲伤残公安民警子女教育优待工作的通知》(公政治〔2018〕27号)及我省有关规定执行。

(3)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员及其子女参加全国统考录取的,参照军人有关优待政策执行。

(4)司法行政机关人民警察英烈和因公牺牲伤残人民警察子女报考高校,按照《司法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参照公安机关实行司法行政机关人民警察英烈和因公牺牲伤残人民警察子女教育优待的通知》(司办通〔2020〕32号)及我省有关规定执行。

返回目录>>>

2022年福建高考加分对象和加分分值:

1.烈士子女考生,加分分值为20分。

2.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战区(原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考生,加分分值为10分。

3.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考生,加分分值为5分。

4.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考生和台湾省籍考生(含台湾户籍考生),加分分值为5分,并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5.少数民族考生,加分分值为5分,加分对象为全省19个民族乡的少数民族考生,以及高山(享受高山补贴)和无桥梁、海堤与大陆相连的海岛等少数民族考生,高中阶段须在民族乡、高山(享受高山补贴)和无桥梁、海堤与大陆相连的海岛具有3年完整户籍,且在户籍所在县(市、区)学校具有3学年完整学籍,并有连续3学年的实际就读经历。

6.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7.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中国技能大赛(国家级一类大赛)三等奖及以上(或前10名)以及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福建省选拔赛一等奖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班学生,报考高职分类招考相关对口专科专业的,可予以免试录取。

8.获得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班学生,报考高职分类招考相关对口专科专业的,可免予职业技能测试,其技能测试成绩按满分计,同时录取总成绩加5分。

9.获得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班学生,报考高职分类招考相关对口专科专业的,可免予职业技能测试,其技能测试成绩按满分计。

返回目录>>>

2022年重庆高考加分政策与录取方案

4月8日,重庆市教委印发《重庆市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明确了我市今年高考的考试科目、考试时间、志愿设置、录取投档及录取照顾政策。

加分投档分数不累加

《实施办法》明确了我市今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照顾政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生,录取时将在考生统一高考总成绩的基础上增加一定分数投档,达到高校投档条件的,由高校决定是否录取。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增加分数投档条件时,只能取其中幅度最大的一项分值,不得累加。除明确只用于市属院校投档时使用的项目外,其他项目均可面向所有高校投档时使用,但不得用于不安排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的招生项目。

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含台湾户籍考生),录取时可加5分投档。

报考市属院校的因公牺牲军人子女、因公牺牲公安民警子女及荣立二等功(含)以上荣誉称号的公安民警子女,录取时可加5分投档(从2023年普通高考开始,取消此加分项目。取消后,因公牺牲军人的子女参加普通高考并达到有关高等学校投档线的,予以优先录取;因公牺牲公安民警子女报考普通高等学校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重庆市少数民族聚居地(含自治县、民族乡)的少数民族考生,录取时加10分(报考艺术、体育类加5分)投档(从2023年普通高考开始,考生高中阶段必须在我市少数民族聚居地[含自治县、民族乡]具有三年完整户籍、学籍并在户籍所在区县中学连续三年实际就读);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以上或战区(原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录取时可加10分(报考艺术、体育类考生加5分)投档。

烈士子女录取时加20分(报考艺术、体育类加10分)投档。

凡符合上述政策性照顾项目的考生,必须经过本人申报、有关部门审核、三级公示后方能予以认可。

高考实行“3+1+2”模式

《实施办法》指出,我市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包括普通高校统一考试招生(以下简称统一高考)、高职分类考试招生等。

我市统一高考实行“3+1+2”模式,即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数学、外语(含听力,下同)3科以及考生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6科中选择的3科。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中,物理、历史为首选科目,考生只能且必须选择其中1科报考;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科为再选科目,考生只能且必须选择其中2科报考。

统一高考总成绩由全国统一考试的语文、数学、外语3科成绩和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首选科目1科、再选科目2科成绩组成,总分满分为750分。其中,全国统一考试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满分均为150分,总分满分450分;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每科原始分值满分均为100分,首选科目成绩以原始分计入总成绩,再选科目成绩以等级转换分(每科满分仍为100分)计入总成绩,总分满分300分。

考试时间上,全国统一考试科目考试时间安排在6月7日全天和6月8日下午,其中语文考试时长为150分钟,数学、外语考试时长均为120分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考试时间安排在6月8日上午和6月9日全天,每科考试时长均为75分钟。

普通类志愿填报设4个批次

《实施办法》明确,考生志愿采取网上填报方式,安排在考试成绩公布后进行。志愿设置上,我市统一高考按照普通类、艺术类、体育类3个类别分别设置批次,各批次实行专业(类)平行志愿(以下简称,专业平行志愿)或院校顺序志愿。

专业平行志愿以“1个专业(类)+1个学校”为1个志愿;院校顺序志愿以“1个学校+6个专业(类)”为1个志愿,并设置是否服从专业调剂选项。

具体来说,普通类设置本科提前批、本科批、高职专科提前批、高职专科批4个批次,依序进行录取。

本科提前批分为A段和B段。包括按规定可安排在提前批次录取的招生专业和计划。

其中,本科提前批A段包括军事(武警)、公安、消防、有关高校综合评价招生等有面试、体检(体测)等特殊要求的本科招生专业及计划,设置2个院校顺序志愿;本科提前批B段包括国家专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公费师范生(含优师专项、全科教师)、部分艺术体育专业、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以及其他经教育部批准的特殊高校(专业)等其他本科招生专业及计划,设置60个专业平行志愿。

本科批包括除本科提前批及有关特殊类型以外的其他本科招生专业及计划(含地方专项、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定向招生等),设置96个专业平行志愿。

高职专科提前批包括定向培养士官招生等有面试体检(体测)等特殊要求、航海类等艰苦专业及其他按规定可安排在提前批次录取的专科招生专业及计划,设置2个院校顺序志愿。

高职专科批,除高职专科提前批以外的其他专科招生专业及计划,设置96个专业平行志愿。

强基计划、香港高校独立招生、民族传统体育和运动训练专业单独招生、飞行技术招生等安排在普通类本科提前批A段前进行。其中民飞招生设2个平行志愿。

高校专项、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安排在招生高校普通计划所在批次前投档录取,各设1个院校志愿。

艺术类设置艺术本科提前批、艺术本科批、艺术专科批3个批次,依序进行录取。其中,艺术本科批A段、艺术专科批,均设置60个专业平行志愿。

体育类设置体育本科批、体育专科批2个批次,依序进行录取,各设置60个专业平行志愿。

平行志愿按照考生投档排序位次进行投档

我市2022年统一高考录取安排在7月上旬至8月中旬进行。录取投档的方式上,普通类专业平行志愿批次依据“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轮投档”的原则,按照考生投档排序位次进行投档。

院校顺序志愿批次依据“志愿优先、遵循分数”的原则,先按照第一志愿考生投档排序位次和高校调档比例进行投档,高校录取时退出差额或计划不满额的,依志愿顺序按照排序位次补投符合要求的考生。

投档排序位次根据考生文化成绩确定,如考生文化成绩相同则按同分排序规则确定位次。即根据考生文化成绩排序,如考生文化成绩相同则依次比较语文数学总成绩、语文或数学中的单科最高成绩、外语单科成绩、首选科目成绩、再选科目单科最高成绩、再选科目单科次高成绩由高到低排序。

艺术类专业平行志愿批次依据“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轮投档”的原则,按照考生投档排序位次进行投档。院校顺序志愿批次,对校考合格且文化成绩、专业成绩均符合相关要求的考生,按照志愿顺序全部投档。

体育类依据“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轮投档”的原则,按照考生投档排序位次进行投档。

返回目录>>>

2022广西高考加分政策介绍

今年,广西的高考加分仍然分为全国性加分、地方性加分和过渡性加分,加分项目上与去年一致。

三县少数民族考生可加20分

广西的高考加分政策,在20__年有过一次“瘦身”,取消了多项加分项目。今年继续保留5个全国性扶持类加分项目,分别为:

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少数民族考生,如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考生,可加20分;融安、象州、忻城、武宣的少数民族考生,可加10分。

烈士子女,可加20分。

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大军区(含)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考生,可加20分。

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考生,可加10分。

归侨、华侨子妇、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的考生,可加10分。

广西今年还保留了两个地方性扶持类加分项目,分别为:

山区、边境县(含享受边境县待遇的县)考生,可加10-20分。

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独生子女考生和双女结扎户女儿考生,可加10分。

竞赛类加分今年为最后一批

广西从20__年起,取消所有竞赛加分等鼓励类加分项目,不过参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过渡原则,会有一个过渡期。因此,20__年的高考考生,将是广西最后一批能通过竞赛类奖项享受加分优惠的考生。

据柳州市招生考试院介绍,今年的高中应届毕业生,在高中阶段的20__年9月1日至20__年1月1日期间获得鼓励类奖项或称号的,可在考生考试成绩的基础上,加上5分全国性加分。

体育类加分,包括参加重大国际体育比赛集体或个人项目取得前6名、全国性体育比赛个人项目取得前6名的考生等,可加5分。

加分分值不能累加

据了解,加分分值不能累加,如果同一位考生符合多项加分条件,只能取其中最高一项分值,增加的分值不能超过20分。

需要提醒考生的是,地方性加分项目只适用于本地高校,因此排序投档时,对考生填报的区外高校,将取全国性加分中分值最高的项目加分,计入总分排序投档;对考生填报的区内高校,将取所享受加分项目中分值最高的项目加分,计入总分排序投档。

假设,融水户籍的小张是汉族人,并且是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独生子女考生,在20__年1月1日前参加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并获奖。那么,其加分情况为:获得奥赛奖可加5分;是融水汉族考生,可获得地方性山区、边境县加分10分;是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独生子女,可加10分。最终,小张的全国性加分为5分、地方性加分为10分,如果报考区内院校,系统认可的加分为10分;如果想报考区外院校,其加分为5分。

广西高考加分细则:广西成人高考加分、降分政策详解

(一)广西户籍的考生,不论在广西区内任何地方报考成人高考,均以其身份证或户口簿上记载的现户籍地址作为享受少数民族加分或边疆、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加分的依据。加分分值如下:

1.户籍在全区范围内(除户籍在南宁市、桂林市、柳州市、梧州市、北海市等5市城区的考生外)的瑶、苗、侗、毛南、仫佬、回、彝、京、水、仡佬族等10个世居少数民族的考生,加20分。

2.户籍在恭城、龙胜、资源、富川、融水、三江、金秀、大化、都安、环江、巴马、罗城、隆林、西林、凌云、靖西、那坡、德保、防城港市港口区、防城港市防城区、东兴市、上思、凭祥、大新、宁明、龙州、天等、崇左市江州区、扶绥等29个民族自治县(含享受民族自治县同等待遇县)和边境县(含享受边境县同等待遇县)的考生(含汉族考生),加20分。

3.户籍在乐业、田阳、田东、田林、平果、宜州、东兰、凤山、天峨、南丹、融安、象州、武宣、忻城、灌阳、马山、上林、隆安、昭平、蒙山、百色市右江区、河池市金城江区等22个山区县(市辖区)的考生(含汉族考生),加20分。

4.除上述51个县(市、区)、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梧州市、北海市等5市城区的少数民族考生以及10个世居少数民族的考生外,户籍在区内其他市、县的少数民族考生,加7分。

5.户籍在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梧州市、北海市等5市城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加5分。

(二)符合报考政策的外省户籍的少数民族考生在我区参加成人高考,加5分。

(三)以下加分项目,考生不论户籍是否在广西均可享受相应的加分:

1.运动健将和武术项目武英级运动员称号获得者,加50分(须经自治区体育局审核并出具运动成绩证明)。

2.一级运动员称号获得者,加30分(须经自治区体育局审核并出具运动成绩证明)。

3.年满25周岁考生,加20分。

4.获得国务院各部委、国家特大型企业和自治区部、委、办、厅、局系统以及设区市以上(含)党委、政府授予的“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模范(先进)教师”、“模范(优秀)党员”称号者及科技进步(成果)奖者,加20分。

5.获得省级工、青、妇等组织授予“五一劳动奖章”“青年五四奖章”“三八红旗手”称号者,加20分。

6.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干警荣立个人三等功以上者,加20分。

7.归侨、归侨子女、华侨子女、台湾省籍考生,加20分。

8.烈士子女、烈士配偶,加20分。

9.在国防科技工业三线企业单位(地处设区市以上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除外)中获得企业表彰的先进生产(工作)者,加20分。

10.自谋职业的退役士兵,加10分。

(四)照顾加分的适用范围考生享受的照顾加分,适用于所有成人高校的招生录取。

(五)报考农、林、水利、地质、矿业、公安、监所、测绘、远洋运输、社会福利等专业,在生源不足时可适当降分投档,降分最大幅度不得超过20分。

返回目录>>>

浙江高考加分政策公布2022

省教育厅、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省公安厅、省台办研究制定了《浙江省进一步深化高考加分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发布,高考加分项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保留以下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1. 烈士子女,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战区(原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加分值为20分。

2. 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含台湾户籍)考生,自主就业退役士兵考生,加分值为5分。

(二)逐步取消以下高考加分项目

1. 户籍在景宁畲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考生,保留全国性加分政策到2023年,加分值为5分;2024年起调整为地方性加分项目,加分值不变,只面向本省所属高校投档时使用,考生高中阶段户籍、学籍、实际就读均须在景宁畲族自治县;2027年起取消这一加分政策。

2.浙江省民族乡(镇)、民族村的少数民族考生保留全国性加分政策到2023年,加分值为5分;2024年起取消这一加分政策。

3. 户籍在景宁畲族自治县,且在当地完整完成高中阶段教育的非少数民族考生保留地方性加分政策到2023年,加分值为3分,只面向本省所属高校投档时使用;2024年起取消这一加分政策。

同一考生符合多项加分条件的,取其中幅度最大的一项分值。所有高考加分项目及分值均不得用于不安排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的招生项目。

返回目录>>>

2022黑龙江省高考加分政策出炉

为做好我省普通高校招生各类照顾录取对象申报和审查工作,我省发布《关于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各类照顾录取对象申报和审查有关事宜的通知》。

一、申报时间

11月3日开始,至11月19日截止。

二、认定范围及标准

2022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各类照顾录取政策按照相关规定执行。考生同时具备几项照顾条件的,只能选择一项申报。各类照顾录取政策的条件按以下范围、标准认定。

(一)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在其文化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5分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需审查的有效证件:由总参谋部统一颁发并编号的《入伍批准书》原件、《退出部队现役证》原件和当地民政部门核发的“自主就业退役士兵证书”。三者一致的予以认定。

(二)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及消防救援人员,在其文化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20分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需审查的有效证件:退役军人考生须提交《退出部队现役证》原件,荣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奖(勋)章、《立功受奖证书》原件。核实所提交的材料是否与考生本人一致,不一致不予认定。消防救援人员考生需审查的有效证件由黑龙江省消防救援总队(以下简称省消防总队)审核认定。

(三)烈士子女考生,在其文化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20分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需审查考生家庭户口和《烈士证明书》或《见义勇为烈士证书》原件。二者一致,可确认考生为烈士子女。

1.有效革命烈士证明书为: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统一印制、统一编号,并加盖有市(地)级民政部门公章的“革命烈士证明书”。

2.因见义勇为牺牲被评定为烈士人员的子女:需出具县级(含)以上人民政府颁发的《见义勇为烈士证书》原件。

如因烈士牺牲注销户口后,重新换发了户口,现户口中无烈士姓名的,可由当地公安部门和烈士原所在单位同时出具证明。

(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生,达到有关高校投档要求的,应予以优先录取

1.平时荣获二等功或者战时荣获三等功以上奖励的军人或消防救援人员的子女。

有效证件:军人子女考生需出具团级以上单位政治机关颁发的《立功受奖证书》及与证书相符的军功章和立功受奖登记表(复印件)。核实所提交的材料是否与考生的父或母一致,不一致不予认定。消防救援人员子女考生相关证明材料由省消防总队审核认定。

2.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因公牺牲军人或消防救援人员子女。

有效证件:军人子女考生需出具军级以上单位卫生部门7月1日以后颁发的新式《残疾军人证》原件和《评残审批表》复印件。消防救援人员子女考生相关证明材料由省消防总队审核认定。

因公牺牲军人根据军人职级情况,批准单位由团级至大军区级不等。

有效证件:军人子女考生需出具团级以上单位政治机关颁发的《因公牺牲证书》原件。因公牺牲消防救援人员子女考生相关证明材料由省消防总队审核认定。

3.驻国家确定的三类以上艰苦边远地区和西藏自治区,解放军总部划定的二类以上岛屿工作累计满20年的军人或消防救援人员的子女,在国家确定的四类以上艰苦边远地区或者解放军总部划定的特类岛屿工作累计满10年的军人或消防救援人员的子女,在飞、停飞不满1年或达到飞行最高年限的空勤军人的子女,从事舰艇工作满20年的军人的子女,在航天和涉核岗位工作累计满15年的军人的子女。

有效证件:军人子女考生需出具考生父或母所在部队团级(含)以上政治机关的证明材料。消防救援人员子女考生相关证明材料由省消防总队审核认定。

(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生,达到有关高校投档要求的,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1.退出部队现役或从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退出的考生。

需审查的有效证件:退出部队现役的考生需出具由总参谋部统一颁发并编号的《入伍批准书》原件和由当地民政部门出具的退伍安置证明,二者一致的予以认定。消防救援人员考生相关证明材料由省消防总队审核认定。

2.公安英模、因公牺牲、一级至四级残疾人民警察子女。

残疾人民警察需审查的有效证件:由省民政部门统一颁发的《伤残人民警察证》(新版)或县(含)级以上民政部门颁发的《人民警察伤残抚恤证》(旧版),旧版《伤残人民警察证》等级套改新版办法为:特等套改一级、一等套改三级。

公安英模和因公牺牲人民警察的认定,以公安机关颁发的《公安英模证明书》和《人民警察因公牺牲证明书》为准。

3.经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守信联合激励系统认定,获得5A级青年志愿者。

(六)归侨、归侨子女、华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在其文化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5分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归侨是指回国定居的华侨,其子女称为归侨子女。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其在国内的子女称为华侨子女。台湾省籍考生指祖籍台湾省的我省户籍考生。

(七)鄂伦春、赫哲、鄂温克、柯尔克孜、达斡尔、蒙古、锡伯、俄罗斯族考生,报考黑龙江省属院校在其文化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10分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八)使用本民族文字答卷的少数民族考生,报考全国院校在其文化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5分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需审查使用朝鲜、蒙古民族文字答卷的考生是否是本民族,否则不予认定。

(九)户籍在自治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民族区、民族乡(镇)且学籍在户籍所在县的高级中等学校的少数民族考生(当地连续3年以上户籍和当地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报考全国院校在其文化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5分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三、申报程序

(一)第一项至第五项照顾录取政策申报程序

申请享受照顾录取政策的考生,由考生自行申报,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以下简称招考机构)受理申报和初审(消防救援人员子女除外)。应届高中毕业生将申报照顾录取相关的证书、证明信(原件)及本人签名的《诚信承诺书》(承诺本人所提供的证明材料客观、真实、准确)提交所在学校。由学校集中报县(市、区)招考机构初审;往届高中毕业生和社会考生携带相关的证书、证明信(原件)直接到县(市、区)招考机构申报并签订《诚信承诺书》。初审合格后,县(市、区)招考机构认真填写《2022年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各类照顾录取对象审查表》(附件1)及汇总填写《2022年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各类照顾录取对象汇总名单》(附件2),将审查表、汇总表和照顾录取信息数据库上报市(地)招考机构。市(地)招考机构会同有关部门对考生的照顾录取资格进行复审,对复审合格的考生在《2022年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各类照顾录取对象审查表》上签名盖章。

消防救援人员及其子女申请享受照顾录取政策的考生,由省消防总队负责审核,最终合格名单由省消防总队于2022年4月20日前报送省招考院。

(二)第六项照顾录取政策申报程序

1.归侨、归侨子女、华侨子女申请享受照顾录取政策的考生。由考生本人向户籍所在地县(市、区)侨务办公室提出申请,县(市、区)侨务办公室负责初审,初审合格名单逐级上报到省侨办负责复审,最终合格名单由省侨办于2022年4月20日前报送省招考院。

2.台湾省籍考生申请享受照顾录取政策。由考生持由省台办出具的并加盖有“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公章的“台湾省籍青年证明信”原件到报名确认所在地招考机构进行申报。

(三)第七项至第九项照顾录取政策申报程序

由考生自行申报。应届高中毕业生由所在中学组织申报,由考生本人填写《2022年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少数民族考生民族成份审核表》(见附件3),并提交本人居民户口簿原件和居民身份证原件,考生所在中学收齐相关材料,交县(市、区)招考机构;往届生和社会考生由县(市、区)招考机构负责受理,申请享受照顾录取政策的考生携带本人居民户口簿原件和居民身份证原件,并填写《2022年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少数民族考生民族成份审核表》交县(市、区)招考机构;县(市、区)招考机构会同当地高中和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查享受第九项中考生相关学籍和实际就读情况,将考生学籍合格名单以及第七项、第八项考生名单和相关材料汇总后报当地民宗委;县(市、区)民宗委会同相关部门负责初审,初审合格名单逐级上报到省民宗委负责复审,最终合格名单由省民宗委于2022年4月20日前报送省招考院。

四、公示

市(地)招考机构将申报第一项至第六项照顾录取政策复审合格的考生名单下发县(市、区)招考机构。合格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由所在学校在校内公告栏和考生所在班级公示;往届高中毕业生和社会考生由所在县(市、区)招考机构在办公地点公告栏或其他媒体向社会公示;市(地)招考机构利用当地网站公示全市所有合格考生名单,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有关信息保留至当年高考录取结束。公示的考生资格信息应包括姓名、性别、所在中学(或单位)、享受照顾录取政策类别。

申报第六项照顾录取政策中的三侨考生和第七项至第九项照顾录取政策考生名单由各级侨办和各级民宗委部门进行公示。

申报消防救援人员的子女合格考生名单按消防总队相关要求进行公示。

省招考院将在“黑龙江省招生考试信息港”网站上集中公示全省享受照顾录取政策类别及具有相应资格的考生名单,接受社会监督。

五、数据上报及建立档案

县(市、区)招考机构将符合照顾录取政策考生信息通过黑龙江省招生考试管理信息系统“高考报名管理”中的“照顾录取政策申请”功能进行上报,各市(地)招考机构审核无误后于2022年4月20日前上报省招考院。

县(市、区)招考机构将符合照顾录取政策考生的相关证书复印件、证明信原件和《2022年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各类照顾录取对象审查表》原件装入考生档案袋。县(市、区)民宗委将复审合格考生的《2022年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少数民族考生民族成份审核表》交报名确认地招考机构建档。归侨、归侨子女、华侨子女和消防救援人员的子女,申报照顾录取政策合格考生的相关证明材料由考生交报名确认地招考机构建档。

六、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岗位责任。各级招考机构和相关单位要按照“谁主管、谁审核、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考生资格审核工作责任制,明确主体责任、工作流程。要严格实行两人以上审核制度,具体落实各环节责任人,做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确保照顾录取政策的审查与认定工作公平、公正、安全、有序实施。

(二)严肃工作纪律,确保公平、公正。各级招考机构要与当地有关部门密切合作,严格审查考生的申报资格。加大打假力度,坚决取缔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行为,对制作或涂改的假伪证书、证明、户口等人员交有关部门核实查处。考生、考试工作人员、社会其他人员在照顾录取资格申报过程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违规行为的,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教育部令第36号)确定的程序和规定严肃处理,依法依规追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责任;涉嫌犯罪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规定,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三)加大宣传力度,防止漏报、错报。各级招考机构和相关单位要加大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考生所在中学和当地媒体等进行宣传,及时将照顾录取政策的申报时间以及申报条件、范围和标准向社会和考生所在学校进行宣传,防止考生漏报、错报。

返回目录>>>

2022河北高考加分政策及申请高考加分流程

2022河北高考报名时具备优惠加分及优先录取资格的考生需按要求进行申请,未申请或资格审核不通过的,不具备优惠加分或优先录取资格。

(一)申请优惠加分的程序

申请优惠加分的考生,在报名资格初审时如实填写《河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生报名有关资格申请表(草表)》交报名点,并在网上报名时进行申请。因填写不实或填写错误所造成的问题,责任由考生自负。考生须按照有关要求提交相关申请,逾期不提交的不再予以审核。

1.归侨、归侨子女、华侨子女(简称“三侨”),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战区(原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烈士子女需要在报名资格初审时向报名点提出申请。提交申请后,三侨考生按省侨办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到户籍地侨办进行审核;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战区(原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烈士子女到当地(户籍地或档案所在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进行审核。

2.少数民族自治县(含民族县)的少数民族考生和台湾省籍(含台湾户籍)青年要在报名资格初审时向县级招生考试机构提出申请,由县级招生考试机构负责审核登记。

根据河北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高考加分改革工作的实施方案》(冀教学〔〕36号)精神,自2022年起,少数民族自治县(含民族县)的少数民族考生,须在户籍所在县参加高考报名,且考生本人具有户籍所在县高中阶段连续3年完整户籍、学籍并实际就读,其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具有当地户籍,方具备少数民族加分资格。现场确认时,少数民族自治县(含民族县)的少数民族考生提供本人身份证、实施区域户口本(含考生本人及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实施区域学籍所在学校满三年学籍证明、实施区域学籍所在学校三年实际就读证明。

现场确认时,台湾省籍(不含台湾户籍)青年提供本人身份证、户口本等材料,台湾户籍考生提供台湾居住的有效身份证明和《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居民居住证》)。

3.农村独生子女考生须于11月12日前将经县(市、区)、乡(镇、街道)两级卫生健康机构审核盖章的《河北省农村独生子女审定表》交报名点。

(二)申请优先录取的程序

申请优先录取的考生,需按照要求在网上报名时申请或按照有关文件执行。其中,符合军人子女、公安英模、因公牺牲公安民警和一级至四级因公伤残公安民警的子女以及5A级青年志愿者等考生不在网上报名时申请,以相关部门提供的名单为准。残疾人民警察、退出部队现役考生在报名资格初审时如实填写《河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生报名有关资格申请表(草表)》交报名点,并在网上报名时申请。

1.符合军人子女优待条件的考生,资格审核和公示工作按照《河北省招生委员会关于做好在河北省参加普通高考的军人直系子女录取优待工作的通知》(冀招委普〔〕5号)执行,以相关部门提供的名单为准。

2.符合公安英模、因公牺牲公安民警和一级至四级因公伤残公安民警的子女优待条件的考生,资格审核和公示工作按照《河北省公安厅 河北省教育厅转发公安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英烈和因公牺牲伤残公安民警子女教育优待工作的通知》(冀公办发﹝2018﹞97号)执行,以相关部门提供的名单为准。

3.经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守信联合激励系统认定,获得5A级青年志愿者的,以相关部门提供的名单为准。

4.退出部队现役的考生、残疾人民警察按有关文件执行。

5.符合消防救援队伍人员及其子女优待条件的考生,按照有关文件执行。

返回目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2年高考加分政策

59.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2022〕1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贯彻落实“南疆各民族实行同等教育优惠政策,实行高考招生计划单列”实施方案的意见》(教学厅函〔〕37号)及教育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务院台办等五部门文件精神,确定加分项目、范围和分值。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生,在其高考文化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一定分数投档;达到高校投档条件的,由高校审核决定是否录取。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增加分数投档条件的,只能取其中幅度最大的一项分值,且不得超过20分。

(1)烈士子女,增加20分投档。

(2)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增加10分投档;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战区(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增加20分投档。

(3)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含台湾户籍)考生,增加10分投档。

(4)南疆四地州(指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苏地区)报考普通类招生计划的考生,经审核符合“南疆单列计划”报考条件的,增加10分投档。

(5)报考普通类及单列类(选考外语)招生计划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锡伯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达斡尔族、藏族、俄罗斯族等11个民族的考生,增加15分投档。报考普通类招生计划的回族考生,增加5分投档。

60.所有高考加分项目及分值均不得用于高校不安排分省招生计划的艺术类专业、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高校专项计划等招生项目。凡符合第59条有关情形的考生,必须经过本人申报、有关部门审核,自治区、地(州、市)、县(市、区)、学校四级网上公示后方能予以认可。高级中等教育学校还须按有关规定公示到考生所在班级。未经公示的考生及其加分项目、分值不得计入投档成绩并使用。

61.平时荣获二等功或战时荣获三等功以上奖励军人的子女,一至四级残疾军人的子女,因公牺牲军人的子女,驻国家确定的三类以上艰苦边远地区和西藏自治区,解放军总部划定的二类以上岛屿工作累计满20年军人的子女,在国家确定的四类以上艰苦边远地区或者解放军总部划定的特类岛屿工作累计满10年军人的子女,在飞或停飞不满1年或达到飞行最高年限空勤军人的子女,从事舰艇工作满20年军人的子女,在航天和涉核岗位工作累计满15年军人的子女,参加全国统考录取并达到有关高校投档要求的,应予以优先录取。

公安烈士、公安英模和因公牺牲、一至四级因公致残公安民警子女参加全国统考录取的,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英烈和因公牺牲伤残公安民警子女教育优待工作的通知》(公政治〔2018〕27号)的有关规定执行。人民警察子女参加全国统考录取的,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警察抚恤优待办法实施细则》(新民发〔2014〕144号)的有关规定执行。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员及其子女参加全国统考录取的,参照军人有关优待政策执行。退出部队现役的考生、残疾人民警察参加全国统考录取并达到有关高校投档要求的,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经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守信联合激励系统认定,获得5A级青年志愿者的,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62.各地招生考试机构对符合加分条件的考生,经认真审核、确认、签字并向社会公示(主要渠道是地县两级招生网站、新闻媒体、当地中学、班级)无异议后,须填写《加分考生汇总登记表》,并加盖地(州、市)招生委员会公章,在规定时间上报自治区教育考试院。一经上报,不得变动,否则视为无效。

63.对高考成绩达到要求、身体条件能够完成所报专业学习、生活能够自理的残疾考生,高校不能因其残疾而不予录取。

各省高考加分政策 篇2

1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的追溯

1.1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释义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隶属于高考加分政策, 是为弥补高校招生制度的某些缺陷而制定的针对体育特长生的加分政策。针对拥有体育特长的考生, 经过专业部门测试, 在考试成绩之外给予一定的加分, 是应试教育体制下, 鼓励学生注重全面素质提高的一项措施[1]。是一种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考试制度。

1.2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的历史沿革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属于鼓励性加分范畴, 它的发展与成型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 是伴随高考加分政策的稳固实施的产物, 同时又随着高考改革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即起源与确立、常态发展、非常态发展、调整与取消阶段。

1.2.1 起源与确立阶段 (1978年-1986年)

1978年改革开放后, 国家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参与到祖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中来,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国家加大选拔优秀人才的力度, 对三好学生、学科竞赛获奖者、体育特长生实行高考分数优惠政策”[2]。随之在1983年规定, 高中阶段获地区级体育竞赛单项前5名或集体前3名的主力队员, 考分达到规定分数线的, 可上提一个分数段投档。1986年, 规定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考生可降低20分投档。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使得高考加分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得以确立, 体育特长生加分政策作为一项明文规定的形式正式登上了高考的历史舞台。可见, 国家对特定历史时期选拔优秀人才的决心和力度之大。

1.2.2 常态发展阶段 (1987年-2004年)

1987年4月, 国家教委出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 其中第36条规定:应届毕业生高中阶段参加地区级以上体育竞赛获单项前5名的队员或集体前3名的主力队员, 获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的考生, 总分低于同批录取学校控制分数线20分以内, 可提供档案, 由学校审查择优录取。并对参加的赛事级别进行了详细说明, 其中指出获得重大国际、国内体育比赛前6名、获国家一、二级运动员称号, 且报考当年通过省招委和体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测试并被认定的考生可享受加分。加之1999年全国高校扩大招生政策的出台, 为我国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奠定了基础。从此,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成为一项稳定的高考政策延续下来, 随后的几年里虽然对加分的项目和分值做了较大调整, 但此阶段基本上延续了1987年的高考体育加分政策, 属于体育加分政策的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1.2.3 非常态发展阶段 (2004年-2010年)

2004年教育部废止了198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 同时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 同时, 全国高校已开始自主招生, 导致地方性招生的自由空间加大, 无形中标志教育部将制定高考体育加分攻策的权利下放到地方。以致于连续出现:2004年西安高考体育加分造假、2006年湖南高考体育加分造假、浙江高考体育加分2007-2009连续三年造假、2010年厦门马拉松高中生作弊等现象的发生。这种“病变”的情况的发生无疑是“钻空子”, 挑战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的“红线”。此阶段正是缘于教育部权利的下放, 加之全国高考试卷变为地方性出题, 然而地方又缺乏相应的监督和制约, 为提高升学率, 导致后期各省、地区的体育加分项目无调控、无标准、无理性的逐年增加, 使更多的考生从中“获益”, 最终使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异化为金钱、权力腐败的加分政策。此阶段加分政策没能正常发展, 属于“畸变”阶段。

1.2.4 调整与取消阶段 (2010年-2014年)

2010年底, 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发布《关于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 对体育特长生的高考体育加分政策进行了大幅调整, “瘦身”后的高考体育加分项目变为足、篮、排、田径等8个项目, 各省市可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不超过2个项目, 《通知》规定自2014年高考实行。然而, 可悲的是2014年7月辽宁本溪、河南漯河的考生被报道高考体育加分作弊。一次次的屡禁不止的造假作弊现象导致了高考体育加分政策走向末路。2014年12月, 教育部网络公布2015年1月1日起取消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项目。对在2015年前获得加分资格的考生, 进行严格审查, 严控加分分值。致使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穷途末路, 从此淡出了高考的舞台。

1.3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的特点分析

1.3.1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的“灰色公平性”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的“灰色公平性”包含两方面含义:政策本身的相对公平性和政策实施的不公平性。高考体育加分政策起初是为了照顾具有体育特长的考生, 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时增加一条“保险”条件;另一方面是想让“一考定终身”的模式向着“多元化”考试的一种尝试。在同等条件下, 具备体育优势条件的考试能够享受“特殊照顾”, 体现应试教育的“公平性”。然而,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在实施过程中, 由于监管力度及缺乏法制制约, 随之出现众多的“暗箱操作”事件打破了同等条件下的平衡原则。就像老子说道:“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 损人不足以奉有余”。

1.3.2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的不统一性

(注:表1, 表2源自中国教育考试网)

通过调查发现, 我国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在加分项目和加分分值两方面均不统一。由表1和表2可知, 2014年全国各省市国内外重大赛事前六名和获得国家级二级运动员的各省的考生在加分分值就很大区别, 分值为从0-20分不等, 陕西无分值而是以优先录取替代, 这对于各地区考生而言不公平。由表3可知, 高考体育加分的项目亦是从1983年后成“突变式”增长, 在2004年达到峰值, 有的省份甚至多达32项, 如果监管不严则容易出现腐败、作弊或造假问题;2010年教育部对体育加分项目总量进行了调整, 规定加分项目为“8+2”;2014年9月份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 2015年起取消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加分项目逐渐增多到缩水直至最后取消的背后, 隐藏着诸多腐败、作弊及造假问题等暗箱操作现象。

1.4 取消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原因分析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初衷是为鼓励学生强身健体,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在一些地方数十年实施的过程中, 结果主导制被异化成了敛财工具, 成了部分学生投机的腐败温床, 严重影响了高考公平, 才导致了政策的大变革而被取消。仔细推敲发现:政策的制定和政策的实施过程均存在一定不足。首先, 政策的制定缺少相应的法治约束、项目设置缺少硬性规定。导致下属部门作假、舞弊、违规现象层出不穷, 致使“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其次, 在实施过程中, 体育局和招生办对加分项目审核不严谨, 监管不到位, 导致测试教师“生杀权”过大, 复测过程走过场, 甚至出现“量身定制”改成绩现象。如辽宁省2014年高考体育加分复测标准, 其中女子跳高标准由国家体育局在2010年颁布了最新《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规定女子二级运动员跳高标准为1.56m, 降低为1.45m。诸如此举还谈何公平?此外, 高考本身也不是绝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 受中国几千年来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自古便有“学而优则仕”, 再到今天的“一考定终身”, 为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的“失衡”埋下了隐患。

2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与高校体育单招政策的解析

2.1 高校体育单招释义

高校体育单招指国家针对各类高等学院单独组织的招生考试, 考试内容为:文化考试和体育加试两个部分, 文化由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统一命题;体育加试由各高校自行组织考试, 单独划线, 单独录取, 录取学生跟参加普通高考学生待遇相同。报名时间根据各省高考报考时间差异不同, 各高校报名现场确认时间一般为3月初, 体育加试的考试时间一般为五月初考试, 与高考不冲突。体育单考单招考试时高等院校统招的一部分, 学生可自由选择参加高考。

2.2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与高校体育单招分析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已被取消, 而高校体育单招考试政策依然存在。有学者认为, 体育加分政策取消后, 对于没有高考或即将高考的学生 (获得二级或以上运动员称号) , 可报名参加全国高校体育单招考试。

调查发现, 体育单招政策和高考体育加分政策有着一定的区别:前者是以体育特长为主, 受测者的运动成绩的优劣占主导;后者是以文化课成绩为主, 运动特长只是一个辅助加分手段。但两者都存在各地区体育成绩测试过程中的考试监测问题:无论运动成绩为主为辅, 体育成绩的测试都在各地方招生高校内部进行, 由各高校内相关体育教师进行测试, 那么其测试者主导性作用依然很大。高考体育加分政策正是缘于在实施过程中监管不力, 测试空间的封闭和不透明性造成不公平而被取消。那么高校自主招生 (体育特长生单招) 考试过程中, 也一定程度上存在这种监管不到位可能。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与高校体育单招既有联系又存在区别, 可谓“万物皆各有藕, 藕中又自有藕”, 是高考的联系和区别的两个方面。体育单招也应针对加强评价监测, 完善考试制度, 建立考试实施过程中科学的专项督查、抽查、公告制度和行政问责机制, 以免赴高考体育加分后尘。

3 相关体育政策的解析

2015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发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若干意见》) , 文中指出, 切实保障中小学体育课课时, 鼓励实施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计划, 促进青少年培育体育爱好, 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 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14]。《若干意见》中强调“促进青少年体育爱好, 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这表现出对如今学校体育工作的严峻现状的“挑战”。高考体育加分政策针对的是一少部分有体育特长学生群体, 现如今《若干意见》则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拥有一个特长且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运动水平。

2016年4月21日, 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 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意见》第十四条指出, 中小学要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等级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省 (区、市) , 在高校招生录取时, 把学生体育情况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13]。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则是在考虑学生学习成绩的前提下, 凭借自己的“体育特长”获取一定的砝码而得到理想院校的录取。例如美国的加州大学在录取时通常都会考虑到学生的体育特长方面, 并重金鼓励他们去参加体育赛事。由此可见, 国家借助“高考升学”的平台来全面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开展。

《若干意见》和《意见》中均体现了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性的肯定和支持, 强调“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掌握运动技能”是升学时一个可综合评价的优势指标。虽然, 体育加分政策取消了, 但可看出国家要大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指明了学校体育工作要培养学生体质健康、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掌握运动技能的培养目标。体育政策的颁发, 是取消高考体育加分后将学校体育工作回归教育本位的重磅出击。

4 结语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在高考的历史舞台活跃了30多年, 经历了改革开放、高校扩招、全国地方性自主考试三个“分水岭”, 可谓高招考试制度历史上的一次革新, 在特定历史时期选拔全面性人才曾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由于政策制度的缺陷和监管不力, 导致后期破坏了高考的公平性, 期间进行了多次的调整和改革, 但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体育测试阶段的监管懈怠性, 成了敛财工具, 损害了考生的利益。高考体育加分的取消为高校体育单招敲响了警钟。高考体育加分将学校体育工作推到了教育边缘, 《若干意见》和《意见》的颁布, 重新理顺了现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思路和方向, 将体育工作提升到国家战略, 促使学校体育工作回归教育本源, 对今后学校体育发展的方向起到积极引领作用。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 以高考体育加分政策为切入点, 针对体育加分政策的历史背景、政策的特点、取消的缘由, 并结合相关体育政策及当今学校体育工作发展方向进行解析。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在特定历史时期选拔全面性人才曾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政策制度的缺陷和监管不力被异化成为敛财工具, 破坏了高考的公平性;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的取消敲响了体育单招考试的警钟, 促使学校体育工作回归育人本源, 对学校体育工作开展产生积极引领作用。

本月聚焦:高考加分政策 篇3

高考加分政策的前世今生

我国的高考加分政策以1978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978年前主要实行“优先录取”政策,1978年后则主要实行“加分录取”政策。

早在1950年,教育主管部门就规定,高校招生对于“参加工作3年以上的革命干部和革命军人、兄弟民族学生以及华侨学生,考试成绩虽差,得从宽录取”。这一政策体现了照顾性与鼓励性兼顾的原则,符合当时的人才选拔环境和制度。1956年,高等教育部学生管理司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1956年暑期招生录取、分配办法》,则进一步规定了优先录取的分数控制幅度,要求“在与一般考生成绩相同或相近(指总分少20分左右)时,就应该优先录取”。

1978年以后,国家加大了人才选拔的力度,不再对工农成分学生及革命干部进行照顾,而是对三好学生、学科竞赛获奖者、体育艺术特长生等实行高考分数优惠政策。从1983年开始,更是规定对获得地区以上表彰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中的三好学生和优秀干部,以及高中阶段参加地区级以上体育竞赛获单项前5名的队员,或集体前3名的主力队员,考分达到规定分数线的,可提上一个分数段投档。1986年,国家教委又规定,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的考生可降低20分投档。1987年4月27日,国家教委发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其中第35条至第39条,详尽规定了可以享受加分政策优惠的项目和分值。这一条例奠定了我国高考加分政策的基础。从此,我国高考加分政策成为一项稳定的高考政策延续下来,但对于加分的项目和分值却多有调整,而且调整的幅度很大。

有专家指出:“这种缺乏规范和稳定性的加分制度,是这个政策的最大硬伤。”由于没有形成有章可循的政策法规,在每年出台一次的招生文件中,项目和分值的频繁变动,不仅让考生难以适从,也为教育腐败提供了不小的操作空间。2006年年初,教育部公布了调整后的高考加分政策,十多个条目涉及数十个类别。其中,既有对原有项目的继承,也有对“省级以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者、“三等功退役军人加分”等项目的扬弃。与此同时,又增加了“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等5个新的类别。这些加分项目涉及科协、体育、外事、民委、计划生育、残联、公安、民政、工会等10多个部门和单位。据研究高考加分政策的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罗立祝说,近几年来,许多行业或部门纷纷通过关系找教育部门要求出台加分政策,加分项目越来越多。

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

高校招生的原则是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透明,德智体美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在坚持这些原则的前提下,高考还有两个方面不能忽视:一是倡导人文关怀,关爱照顾那些困难和特殊人群;二是逐步推进改革,不拘一格选拔特殊人才。教育界人士认为,设立高考加分制度,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今年6月召开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学生司本专科招生处处长杨松说,高考加分政策的目的,一部分是带有鼓励性的,另一部分则是照顾性的,目的在于鼓励三好学生、竞赛优胜者、思想品德突出的学生,照顾少数民族考生、烈士子女等。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表示,对于照顾性加分,人们一般不会产生疑义,因为这是维护教育公平和正义的题中之义。但是,有些加分项目已违背了初衷,也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应有内涵。比如,有的地区规定博士子女可以降分录取,这虽然有助于吸引人才,但从教育公平的角度看却很不合理。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对于每个适龄青年都弥足珍贵,给这个群体以优惠,就必然牺牲其他一些群体受教育的机会,而这些群体往往还是弱势群体。

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认为,高考加分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没能维护教育公平,反而制造了新的不公平。在某些地方,该加分的没能加上,不该加分的却加上了。由于我国现行的高考加分制度缺乏透明度和规范性,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因而考生家长有钱的使钱,有权的使权,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子女送到理想的高校,最终为一些利益群体所利用。

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认为,高校招生过程中,在统一的分数线外还制定了许多特殊政策,开辟了许多特殊通道,这些不合理的特殊政策加剧了教育不公,虽然初衷是好的,但由于有的已经变质,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并成为腐败的温床,有必要彻底革除。

高考加分政策的嬗变

从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看,对体育、艺术、学科特长生以及综合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加分,是为了修正高考录取凭卷面分数的单一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素质教育。但在实践中,加分政策逐渐异化出了“加分教育”,同时滋生了腐败。

加分政策之所以异化出“加分教育”,原因主要在于分数导向。加分政策是将考生某方面的特长,折合成一定的分数加到高考卷面分数上——特长素质“分数化”,虽然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但强调的是分数在高考录取中的作用。在这种制度下,考生及其家长倾向于谋求加分,而不是谋求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这些折合到高考分数中的素质,只是在集中录取阶段发挥作用,进入大学大门之后,是不会被录取高校复查的。

加分政策之所以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在于政策的制订程序不民主,政策的执行过程不公开不透明。加分项目、加分分值的确定,基本由教育行政部门说了算,事先并不广泛征求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意见。这样的加分政策决策程序,为权势侵蚀教育提供了空间,导致加分项目泛滥。据报道,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甚至可以为领导的子女度身定制加分政策,把违规合法化。有关统计显示,各类高考加分政策现已达到192项之多,其中包括一些明显有违教育公平的加分,比如为金融高管子弟加分、为进城买房者加分,等等。近年来,有关加分政策执行中的丑闻,不时见诸报端。2006年,湖南体育特长生造假案轰动一时,有不少持有“体育竞赛优胜者”和“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的考生,不会投球、不能跳、不能跑,一些三级跳远的考生连沙坑都跳不到,参加健美操测试的考生连韧带都压不下……

高考加分政策应该取消

加分措施的结果,是使公平丢分。取消派反对高考加分,认为高考加分本身就是人为制造不公正。见义勇为者也好,三好学生也好,大赛得主也好,他们的成绩或事迹已经得到肯定和奖励表彰,为什么还要把这种奖励和表彰继续延伸,扯到高考中来呢?高考是追求公平的,但有些措施却为不公平提供机会,考试加分措施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应该大面积取消或修改加分条款。

首先,取消给归侨等特殊考生加分。对这部分群体,国家当然要照顾,但国家在税收、高考名额分配等公共利益方面已经有所照顾,如果再给考生加分,就损害了其他考生的利益。

其次,取消三好学生的加分待遇,因为三好学生本来就包括了“学习好”;对特长生与文体尖子生的优惠,是素质教育的表现形式,但这项优惠只能在其报考对口专业时才可使用。

最后,所有保留的加分条款,应改成当事考生申请的形式,以便于监督。英国规定,在临考前因遭遇重病或自然灾害的考生,可以申请加分,并且审核机关若审核出错,则须承担失职渎职责任。这两点都值得我们借鉴。

高考加分政策应该完善

完善派认为高考加分政策仍有存在必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情况下,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元的,高考加分制度也应该继续。这是对特长生和品学兼优者的一种认可。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会衍生出不协调的声音,但加分政策的主流是好的。加分政策本身没问题,只是在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了漏洞,该对学生的优秀行为进行鼓励的还是要鼓励,该加的分也要加,但是,要有一个十分完善的操作机制来约束操作过程中的不公正行为。

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系毛寿龙教授认为,高考制度原本就很模式化了,高考加分制度是对高考制度的重要补充,也是对其缺陷的重要弥补,并且能够让优秀人才不致陷入“一考定终身”的苦恼,因此有必要坚持实行。

刘海峰教授也认为,高考加分制度在美国和我国的台湾地区也存在,应该说有着相当的现实意义。尤其是照顾性加分,是社会救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坚持下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加分项目应逐渐取消。他介绍,我国台湾地区的教育部门在1993年至1998年间,就逐一废除了运动绩优生、边疆与港澳生以及大陆来归生四项大学入学优待政策,对于退伍军人和派海外工作人员子女采用按年限优待制。相比之下,大陆的高考加分对象近年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这显然不符合发展需要。

罗立祝博士认为,目前对高考加分政策最大的争议,并不在于该不该取消,而在于哪些项目该加分,哪些人应该成为加分的对象,加分的幅度又以多少为宜。

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静认为,作为弥补高校招生制度的某些缺陷而制定的一项政策,高考加分在平衡地区教育水平差异、选拔各类特殊专门人才等方面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这个政策的一些设计漏洞及其造成的不公现象也确实值得认真反思和探讨。高考加分制度中的鼓励性加分,同保送生制度、自主招生制度等一样,是破除对高等教育考试一考定终生的分数一元标准的有利补充和探索;也是在目前应试教育体制下,鼓励引导学生注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保证高校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为体现对某些特定群体考生的人文关怀,按照国家相关照顾政策,可对某些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烈士子女考生等实行照顾性加分政策。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行制度中分数一元标准的局限和地区教育资源不均衡等情况造成的实质性不公平现象。因此,尽管存在许多漏洞和弊端,但在人才发展多元化、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的大方向下,高考加分政策仍有存在必要。只是,无论是高考加分、自主招生、还是保送制度,都要建立健全一系列分类细致、可操作性强的配套制度,尽可能压缩人为操作和权力寻租空间,同时通过改革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招生录取方式,实行全程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接受社会监督,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加大对徇私舞弊行为的查处力度,既要保证程序上的公平,更要兼顾实质内容的公平。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熊丙奇认为,不能简单取消高考加分,应从三方面改造高考加分的土壤与环境。首先,变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决策的方式为科学、民主决策,对高考加分项目进行充分论证。在目前的高考加分项目中,数学、物理、化学等全国性学科竞赛的优胜者获加分,考生和家长意见不大,而对于体育特长生、艺术特长生和三好学生的加分,则质疑颇多,原因在于特长和三好生评价可能有“水分”,因此,在选择加分项目时,应广泛听取学校、老师、家长、学生的意见,而不能由教育部门自作主张。其实,如果这种新的决策机制能够建立,很多存在于我国教育中的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其次,每个加分项目获得者的名单都要公示。在高考录取中,一分之差对考生的投档录取的影响就极大,更不用说10分、20分的加分了。因此,在执行经严密论证确认的加分政策时,需要公开、透明,公布所有获得加分的学生的全面信息,包括家庭信息,接受公众监督。再次,从长远看,对考生的加分政策,应纳入多元评价体系,即变“高考成绩+加分”为用多项指标对考生进行综合评价,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发展,而学校根据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自主录取。这类似于美国大学对申请者的评价和录取。当然,对于高校自主招生,近年来也存在质疑。其实,分析对加分政策的质疑与对高校自主招生的质疑,其根本原因是一致的,即决策不够科学民主、办学不够公开透明。也就是说,如能做到决策科学民主、办学公开透明,加分政策就不至于如此变异,同样地,高校的自主招生也会有良好的公信力。所以我国的教育发展,最为迫切的任务是加强改革,建立一套能保障教育决策科学、民主,学校办学能真正对受教育者负责的管理制度。

相关链接:

重庆市高考文科第一名何川洋民族成分作假事件

何川洋成为重庆市高考文科第一名后不久,就被发现为全市查处的更改民族成分的31名考生之一,被宣布取消20分加分,但未取消录取资格。

北大拒录取:因重庆市高考文科第一名何川洋民族成分作假,其所报考的北京大学已决定放弃录取他。随着全国各地高考录取工作启动,教育部规定对有弄虚作假行为的考生和违规录取的考生,一经查实,取消其录取资格,已入校的不予新生学籍电子注册,对违反招生规定的高校予以下一年度限制招生、暂停招生等“红黄牌”处理,并追究主管领导责任。依照教育部的规定,北大作出了放弃录取何川洋的决定。

港大拒录取:香港大学已正式决定不予录取何川洋。港大拒录主因是何川洋英语水平未达录取标准,而民族身份造假也有影响。港大面试后认为,按港大录取标准,何川洋处于一个边缘位置。最后港大有关部门讨论后表决,最终决定不录取何川洋。

取消31名违规更改民族成分的考生的录取资格

7月7日,重庆市招生自考办公室发布《关于对2009年高考招生中少数民族加分问题处理情况的通告》,明确表示取消31名违规更改民族成分的考生的录取资格。为依法保护未成年人,重庆市招办表示,在为考生更改民族成分责任人已被严肃处理的前提下,不再对外公布31名民族成分被违规更改的高考考生名单。

浙江高考航模加分事件

有媒体报道称,在浙江绍兴一中2009年参加航海模型加分测试的19名考生中,13名考生的家长是当地高官,其余6名都是教师子女。这个事件引起各界对“高考加分”的关注。针对“浙江高考航模加分”报道,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昨天表示,没有经过公示的考生,以及加分的项目、加分的分值,不能计入投档的成绩里去。续梅还表示,当前,教育部要求各地清理高考加分政策,加分须公开公示。

模糊标准惹争议,加分异化需警惕

北京市海淀区教科所所长吴颖慧认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缺乏刚性标准的加分政策,往往留下了较大的寻租空间,其合理性和操作方式都需要进一步论证。这一论断和许多家长不谋而合。他们认为这些项目弹性较大,操作过程中很难用刚性的标准去衡量,老师的影响力、孩子的人缘甚至掌握较多社会资源的家长的人脉等因素会起到很大作用。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有些地方的加分标准,则演变成了一种特殊的奖励政策。比如,在一些地方高考中出现的海归子女加分、金融高管人才子女加分、博士子女加分、纳税大户子女加分、招商引资加分等。有专家认为,这是加分制度的一种异化。

还有一些加分项目,本身并无不妥,却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了。有记者在山东、重庆、浙江等地部分高中采访时发现,奥数等特长班学生选修率最高,因为获奖者可在高考中获得保送或加分的宝贵机会,也有一些学校培养学生的科技发明、创新能力,目的就是瞄准科技创新大赛,以获加分。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对学生创新能力、艺术专长等特殊才能的培养是一个慢功夫,最好别那么急功近利,不然,对社会和学生都没有好处。

还有些加分项目,则演变成了一部分人的游戏。拿航模来说,相关培训往往需要1万多元的费用,这对于家境一般的孩子,尤其是农村考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钱,久而久之,这种加分政策难免会成为“有钱人的游戏”,这无疑会损害社会公平。

(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腾讯网、新浪网、《中国青年报》、《广州日报》)

2011四川高考加分政策 篇4

今年高考,四川仍是自主命题,并首次采用网上阅卷。日前,《四川省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实施规定》(以下简称《实施规定》)已由省招考委审定,对今年高考的志愿填报、考试阅卷、招生录取、加分政策进行了详细说明。和去年相比,各项招生、录取政策差别不大,今年高考志愿仍实行网上填报、录取仍分6个批次。

关于加分

省三好加10分 省优秀学生加20分,全国奥赛一等奖加10分

加分政策历来最受关注。

应届高中毕业生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参加全国中学生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下同)奥林匹克竞赛获全国决赛一等奖者,可享受高考时加10分投档的照顾,获全国决赛二、三等奖及省赛区一等奖者加5分。

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获全国一、二等奖者以及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或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获奖者,加20分。

获省教育厅表彰的省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加10分,省级优秀学生加20分;

县(市、区)人民政府表彰的“见义勇为公民”考生加10分,市(州)人民政府表彰的“见义勇为勇士”考生加15分,省人民政府表彰的“见义勇为英雄”考生加20分;应届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生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在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其他突出事迹者,经省录取领导小组集体研究,可在20分以内加分。

归侨、归侨子女、华侨子女、台湾省籍考生加10分。烈士子女加10分。

高中阶段参加重大国际体育比赛或全国性体育比赛取得前6名者,以及应届高中毕业生在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国际象棋、中国象棋、围棋、艺术体操(女)、武术、射击、射箭、举重、赛艇、皮划艇、摔跤、曲棍球、跆拳道、棒球、垒球、柔道、健美操、无线电测向、定向越野等27项运动中的任一项运动成绩在高中阶段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标准,经省统一测试或认定合格,可加20分。

考虑到四川民族地区的特殊性,甘孜、阿坝、凉山3州,峨边、马边、米易、盐边、石棉、北川、平武、汉源、宝兴、兴文10县,仁和、金口河2区的少数民族考生,本科第一批录取院校(含提前批执行本科第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的本科院校,以下简称本一院校)加25分,其他院校加50分;其汉族考生,本一院校加10分,其他院校加25分。

攀枝花市东区、西区的少数民族考生,本一院校加10分,其他院校加25分;其汉族考生,本一院校加5分,其他院校加10分。古蔺、叙永、珙县、屏山、筠连5县的苗、彝族考生,本一院校加10分,其他院校加25分。另外,上述少数民族地区以外的散居少数民族考生,在与汉族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符合以下条件

报考省内院校可加分

应届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生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获全国三等奖及省一等奖者和“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获全国提名奖者加10分。

在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应届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的艺术尖子考生,经省统一测试,成绩达到优秀的加15分,良好的加10分,合格的加5分。

第一志愿(本科第一批为平行第一志愿的A志愿;不含征集志愿)报考我省地方属农、林院校(含由农、林院校合并而成的高校)农、林专业的考生可加10分。

少数民族自治州、县和攀枝花市东区、西区及少数民族聚居区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考生,在我省地方属院校录取时加5分。

若考生可享受多项加、降分照顾政策,仅取其中分值最高的一项,不累加。省教育考试院表示,所有享受加分照顾的考生,省教育考试院都将按程序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未经公示的考生不能享受相关项目照顾政策。

关于评卷

网上阅卷 查分在6月28日前登记

和往年相比,今年高招的最大变化体现在评卷程序上,今年我省启动了网上阅卷改革(网上评卷规则详见4月23日成都商报03版)。对于网上评卷,需提醒考生们注意的是,答主观题时,答案不得超出黑色边框,超出部分将无法被电脑存储、显示,一律无效。如需对答案进行修改,可用修改符号将该书写内容划去,然后在其上、下方写出新的答案,修改部分同样不能超出答题卡边框。禁止使用涂改液、修正带改错,或用胶带纸扯欲修改的内容。

考生成绩由招生考试机构逐级通知到考生本人,不公布,不查卷。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成绩有疑问需查分的考生,须于6月28日前到县(市、区)招办登记。查分结果由招生考试机构逐级通知考生本人。

关于志愿

普通考生看分填 艺体考生估分填

今年全省仍实行网上填志愿,高考志愿(不含艺术、体育类专业志愿)安排在通知考生成绩之后、6月30日前填报,其中提前批志愿在6月28日18∶00以前填报。

录取仍分提前批、本科第一批、本科第二批、本科第三批、专科第一批和专科第二批共6个批次。各批次预科志愿同批填报。对口招生的职教师资班志愿填在本科第二批栏内,高职班志愿填在本科第三批栏内。

提前批设置一个本科第一志愿、两个平行的本科第二志愿,一个专科志愿和一个预科志愿。港澳高校中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两所港校今年仍参与全省统一录取,在提前批招生。

本科第一批仍实行平行志愿,该批次共设置五个平行的第一志愿,两个平行的预科志愿。第一志愿按从前至后的自然顺序分别赋代号A、B、C、D、E。

本科第二批、本科第三批、专科第一批和专科第二批均设置一个第一志愿、4个平行的第二志愿和第一、第二预科志愿;本科第二批和专科第一批各设置3个平行的藏文加试、彝文加试志愿。每个学校志愿(除预科志愿)内设置6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调配志愿。高中中专设两个学校志愿,每个学校志愿内设置4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调配志愿。

艺术、体育类专业考生志愿填报时间和方式有所不同。时间安排在文化高考结束后,通知高考成绩之前进行,具体时间由各地招办安排。志愿分本科、专科两大批次。本科批次设置1个第一志愿,1个第二志愿,5个平行第三志愿。高职(专科)批次设置1个第一志愿,1个第二志愿,1个第三志愿,5个平行第四志愿。每个学校志愿(除平行志愿)内设置1个专业志愿和校内专业调配志愿。平行志愿只设学校志愿。

省教育考试院表示,艺术、体育考生可以兼报除提前批次以外的普通高等学校及专业志愿,但每年都有考生误填了提前批志愿,这些都属无效志愿。

关于录取

已录取考生不得退档或换录

具体投档和录取程序、比例与去年相比并无变化,录取仍按提前批、本科第一批、本科第二批、本科第三批、专科第一批和专科第二批的批次顺序依次进行;上一批次录取结束后方可进行下一批次的录取。

每个批次未完成计划将采取公开征集的方式面向同批线上未被录取考生征集。为此,省教育考试院特别提醒考生们,在录取期间,应保持报名时所留电话的畅通。

本科第一批次录取前,省录取场将进行一次模拟投档,设定合适的调档比例后,再向各高校正式投档,以尽可能减小考生退档的可能性。每个高校即使有退档的考生,也要对退档理由进行解释和说明,省录取场有权对退档考生提请高校“复议”。

录取结束后,通知书的领取也是一个重要环节,需要提醒考生们注意的是,录取通知书由录取学校负责寄送,考生不会产生费用,录取通知书中还包括有关入学报到须知、资助政策办法等相关材料。民办高校还须附加有关我省教育考试院出具的《录取考生信息确认表》,一并直接寄送被录取考生。被民办高校录取的考生也要注意查询相关资料是否齐全,避免招生诈骗。

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 篇5

1.如何办理加分政策

据悉,考生家长或者考生需带考生审核表一式两份到户口所在地的派出所或公安局户籍部门进行办理,如果民族成分户籍没有发生迁移或者没有补录的考生就不要到乡镇派出所,直接到县公安户籍部门办理。

2.国家确定的高考加分项目

1.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考生增加10分;

2.归侨、归侨子女、华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增加10分;

3.烈士子女增加20分;

4.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增加10分;

5.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及以上或被大军区及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增加20分。

3.高考加分政策办理时间(厦门为例)

(一)符合照顾录取条件的考生应于5月20日之前完成相关手续办理事宜,并将相关表格、证件资料上交报名点。

(二)经与有关部门联系,各部门确认办理时间

1.厦门市台办:接待考生办理证明时间为5月11日-15日、17日-20日(工作时间为9:00-11:30,13:00-16:30)。

2.厦门市教育局基教处、体卫处:接待市直属学校办理考生证明时间为5月12-15日的正常上班时间。

3.省、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或其子女的考生,因须前往福建省见义勇为基金会(在福建省公安厅附近)开具证明,厦门市见义勇为促进会提醒考生应在5月11日-13日到市见义勇为促进会咨询办理有关事宜。

4.其他部门按照正常工作时间办理,请考生(学校)特别注意办理时间。

<<<返回目录

☆少数民族高考加分信息

1.八省区少数民族无条件加分

首先我们看到第一大类省区,这些省区对少数民族考生加分没有附加任何条件,属于无条件加分。包括北京、天津、安徽、上海、江苏、浙江、河南和湖北共8个省区。在这些省区只要是少数民族就可以获得加分,对是否居住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不做要求。

2.山西省少数民族全部不加分

其次我们看到第二类省区,只有一个山西省。山西省对少数民族考生不加分,仅执行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政策,也不区分少数民族聚居区。

而后我们看到第三大类的省区,这些省区根据教育部文件的规定,在执行少数民族加分政策时采取了根据聚居地点区别对待的规定。包括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福建、江西、山东、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共22个省区。由于各省少数民族情况很不相同,因此采取的政策也有很大的区别。但是这些省份基本上采纳了教育部规定,本省“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享受到加分照顾。

3.河北、山东和陕西少数民族加分政策根据聚居区区别对待

其中河北、山东和陕西的规定最简单。河北省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考生增加10分,散居的少数民族考生增加5分。山东省规定山区、湖区、海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加10分。

4.更多的少数民族聚居省份的民族加分由民族种类以及居住区域确定

而更多的省份由于少数民族种类以及居住区域的复杂性,其少是民族加分政策也非常复杂。以广西为例,不得不用大篇幅的文字做出规定:

在全区范围内(除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梧州市、北海市等5市的城区外),对瑶族、苗族、侗族、毛南族、仫佬族、回族、彝族、京族、水族、仡佬族等10个世居少数民族的考生,总分降低20分。

高考少数民族加分政策内容 篇6

譬如,北京市规定,从起,从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转学到本市就读的少数民族考生,在高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5分向高校提供档案,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而在此前,北京市“少数民族考生”皆可在高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5分向高校提供档案。山东省则从20起正式取消少数民族高考加分。

各省市今年对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调整,是对本地区招生改革方案的贯彻和落实。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月,教育部、国家民委等5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各地依据文件精神,先后出台本地区招考改革方案。

因此,今年高考加分政策的调整,也符合公众的政策预期。如山东省招生考试委员会在20颁布的《关于调整我省高考加分项目的通知》中,便明确提出,“少数民族考生加分项目执行至,年取消。”

往年高考少数民族加分政策

审核工作启动、截止时间

4月7日一4月24日

优惠考生对象

湖南省户籍的少数民族考生、湖南省户籍的少数民族自治州、自治县、少数民族过半县和少数民族乡的汉族考生,外省户籍考生不享受此优惠政策。

优惠分值

1.全国性加分项目:

少数民族自治州、自治县和少数民族乡的少数民族考生,加20分。

2.地方性加分项目:

①湖南省6个少数民族过半县的少数民族考生,加10分;

②湖南省其他散居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加5分;

③少数民族自治州、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过半县和少数民族乡的汉族考生加5 分。

④地方性加分仅限湖南省省属高校录取时适用。

考生办理流程

学校(报名点)领取表格→考生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县(区)公安部门审核-→县(区)教育部门审核(户口有表格上所标注的迁移时)→县(区)民族工作部门审核→市公安部门复查认定 →市统战部民宗科审核、审查。

携带材料

1.《湖南省普通高校招生享受民族优惠政策考生资格审核表》一式两份。

2.考生本人身份证、户口本(原件、复印件)。

3.考生父母的身份证、户口本(原件、复印件)。

中国高考加分政策退出机制的思考 篇7

一、建立高考加分政策退出机制的必要性

高考加分政策是指中央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在高招录取中根据种族、身份、德智体表现、竞赛获奖、社会贡献等情形给考生一定的高考分数优惠与照顾的行为规则。[1]概括起来, 目前高考加分政策受益群体主要有四类:少数民族学生;德、智、体绩优高中生;为社会做出特殊贡献者;华侨、港澳台学生。当前一些高考加分政策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一) 内容界定模糊

在高考加分政策中, 有些政策的内容界定的比较模糊, 缺少实效性, 给加分造假创造了机会。如高考加分政策中有对“高中阶段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者”加分, 但并未具体界定什么属于“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突出事迹”。由于这一政策界定不清楚, 缺少刚性的指标, 在各地的执行中就会出现差异, 有的因“见义勇为”[2]获得加分, 有的因“孝心”[3]为完成加分, 甚至有的分指标加分。事实上, “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突出事迹者”的界定指标是很难清楚界定, 执行这种本身就难以界定清楚的政策, 是难以保证高考加分的公平性。

(二) 执行政策的环境变化

由于高考加分政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制定的, 或许在制定政策时它具有很强的合理性, 但通过几年的实施, 条件和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 但继续执行原有的加分政策就非常不合理了。如对华侨、港澳台学生加分的政策, 最早缘起于抗战时期, 出台该政策是为了感谢当时的华侨积极支持国内的抗日战争, 为抗战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继续执行该政策, 是为了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4]但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 大陆学生去港澳台读书, 或港澳台同胞来大陆读书都在渐渐向常态发展, 环境与条件发生巨变后, 继续实施该政策已造成大陆学生和港澳台学生之间的不公平。

(三) 国家与地方加分政策的冲突

2010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第七十四条条规定“各省级招委会和高校主管部门, 可依据本规定制订补充办法或实施细则, 并报教育部备案。”因此, 每个省都有各自的高考加分政策, 加分的幅度也并不相同。2010年福建省规定省级优秀学生等加分照顾政策由20分调整为10分或5分。[5]而国家的规定是优秀学生加20分投档。既然是全国性的高考, 应该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政策, 各省依据自己的情况制定的政策原则上不应该与国家政策冲突。

对于以上不合理的加分政策, 探讨高考加分政策退出机制是很有必要的。

二、建立高考加分政策退出机制程序的设想

科学的退出程序可以保障高考加分政策退出机制的科学性, 高考加分政策的退出机制可参照“理性决策模式”[6]来设计, 它可细化为四个步骤。

(一) 目标确定

高考加分政策退出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确定要退出的目标是什么, 哪项政策需要退出。这一目标可从两个方面获得:一是分析媒体报道的负面问题或有争议的高考加分政策, 如近些年民族成分造假事件;二是通过人民意见的直接反馈, 如人大代表在两会上的提案。通过这两方面可以知道哪些政策在执行中出现了问题, 出了哪些问题。接着, 还要通过各种调查收集和整理相关政策的资料和信息, 了解各个利益相关群体、专家学者对这些政策的看法。在综合这些信息的基础上, 最终确定需要讨论的高考加分政策退出机制的目标政策。

(二) 方案设计

根据目标政策以及收集的资料, 接下来要设计完整的政策退出方案。方案应该明确体现出目标政策该以什么方式退出, 有哪些替代方案, 该在什么时候退出等问题。本阶段要尽可能寻求各种可行的政策退出的备选方案以及广泛征集全社会的意见, 尽可能征求针锋相对的利益群体和非利益群体的意见, 使设计出的方案能够代表更多人的意见。

(三) 结果预测

结果预测就是要分析征集到的可行的备选方案可能会产生的结果, 分析这一方案的执行需要付出的成本和可能获得的收益。将这些备选方案能预测到的结果进行比较, 依据结果将备选方案按优劣排序。

在结果预测的过程中, 要仔细的分析高考加分政策退出方案的实施可能带来的影响。例如, 浙江省的“三模三电”加分政策的盲目退出就可能会给一些家庭造成经济方面的损失。参加航海 (建筑) 模型要交600元报名费, 1.5万元培训费, 并且一个航海模型大致价值1.3万元, 而原材料大概是六七千元。这对于一些收入不高的家庭来说是很大的一笔费用。[7]一定要对高考加分政策退出的方案进行全面的结果分析, 为最终选取好的退出方案打好基础。

(四) 方案抉择

在之前的基础上, 对备选方案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 选取具有最佳期望值的方案。最终确定要实施的高考加分政策退出的执行方案。方案的抉择要有主要的管理者在对各个方案进行比较的基础上, 做出最终的决定。

在实施此方案前, 还要对这一方案进行公示和举行听证会, 调查民众对这一方案的意见, 根据意见反馈, 对方案进行最终的修订。

当然高考加分政策退出之时, 完善监督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即使高考加分政策退出方案在实施之前, 进行了大量调查和比较的工作, 但也不能保证在具体实施中不会出现问题。这既是政策学对我们的要求, 更是民主与法治社会警示我们的必然之举。

参考文献

[1][4]罗立祝.高校招生考试政策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212, 223-224.

[2]见义勇为子女加分[EB/OL].http://www.chinaedunet.com/news/news/200411/types96/1161056.asp, 2004-11-01.

[3]张柯冉.我国高考加分政策的合理性探讨——由几例高考加分事件引发的思考[J].考试研究, 2009, (4) :52.

[5]2010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加分政策一览[EB/OL].http://gaokao.eol.cn/jfzc_2917/20100319/t20100319_458638.shtml, 2010-03-19..

[6]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123.

各省高考加分政策 篇8

【关 键 词】高考加分;失真;归因;对策

一、引言

“‘高考加分政策是指中央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在高招录取中根据种族、身份、德智体表现、竞赛获奖、社会贡献等情形给考生一定的高考分数优惠与照顾的行为规则。”这一政策作为高考制度的补充与完善,几乎是与高考制度同步实施的,是潜在高等教育机会的再次分配。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展开,“高考加分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失真,背离了政策制定的预定目标,政策的执行结果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近些年来“高考加分黑幕”频频见诸报端,经过网络媒体的聚焦与放大,一次又一次地刺痛了大众关于教育公平的敏感神经。2014年辽宁省本溪市与河南省漯河市大规模的集体高考加分造假,再次把“高考加分政策”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激化了社会矛盾。来自《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考加分政策已和择校费、大学高额学费一起,成为公众心中的三大‘教育不公平。”一时间“高考加分政策”成为众矢之的,一些专家学者的“废除论”甚嚣尘上,取消“高考加分政策”似乎已是众望所归。

然而笔者却以为废除“高考加分政策”的做法有失偏颇,是某些群体利益受损后的情绪化反应,全面肯定和片面否定“高考加分政策”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应有态度。随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实现和多元化评价人才体系的建立,高考加分项目必将逐渐减少并走向消亡,可是在高考制度模式化以及区域间教育发展差异较大的现实条件下,“高考加分政策”有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必要性。2015年5月国务院公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仍规定保留那些合理的加分项目,暗示着“高考加分政策”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仍会持续下去。“当前公众对高考加分的不满,根源并非在‘高考加分政策本身,而是对加分项目的泛化和加分引致的腐败不满。”我们不能因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真而否定政策的良好意图,也不能对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置若罔闻。本文通过透视加分政策失真现象,分析政策失真的原因,进而提出对“高考加分政策”的改进意见以及对策,“以期建立一套真正透明公开、公平、公正的加分模式,既体现高考加分的初衷同时又不损害教育的公平与正义。”

二、“高考加分政策”失真现状

(一)加分决策权下移造成各地加分项目泛化且标准不一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各民族间风俗习惯与文化传统更是千差万别,为避免政策僵化,提高“高考加分政策”灵活性,从而更好地适应地区差异,教育部规定各省(市、自治區)可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自主设置加分项目。可是由于对地方政府监督体系的缺失和约束机制的缺位,各省(市、自治区)从自身利益出发,将社会管理与经济发展同高考加分捆绑在一起,以期实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福建永安市为了促进楼市,出台了“父母买房儿女高考加分政策”;为了配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河北省给予“农村独生子女加分”照顾。经媒体调查,“教育部规定的加分项目只有14种,而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五花八门的加分项目却有近两百种。”虽然教育部规定了加分上限且不得重复叠加,但由于没有统一各项目加分标准,各省关于同一项目却有了不同的加分幅度,如海南省给予奥赛获奖考生20分的奖励;甘肃省加十分;吉林、河北省仅仅加5分;湖北、陕西只能享受“优先录取”的照顾,而辽宁、宁夏无任何优待。“高考加分政策”名目繁多且标准不一,缺乏应有的权威性与严肃性。

(二)“特长生加分政策”失真成为“权”、“钱”加分的工具

“特长生加分政策在对考生认知能力考查的基础之上承认人的特长价值,给那些在考试中不占优势的‘偏才、‘怪才留有空间,”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教育理念,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和人才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但是由于一些比赛组织不规范,监督体系不健全,证书资格审查不严格,给“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机会主义行为留有空间,一些不符合加分政策条件的考生的家长,凭借权力、金钱、关系使其子女享受到高考加分照顾:浙江省绍兴市“三模三电”加分考生父母非富即贵,辽宁省“篮球类二级运动员”有考生几乎没有摸过篮球。高考特长生加分政策失真使其丧失了选拔特殊人才的功能,沦为权力寻租的通道与教育腐败的温床,与政策既定目标背道而驰。“这种人为因素的教育不公平,不仅损害了其他考生的正当权益乃至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还会极大地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社会震荡。”

(三)“少数民族加分政策”失真被优势阶层攫取加分机会

由于我国初期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少数民族所聚居的边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匮乏,高考制度“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只是形式上的教育公平。“少数民族加分政策”试图以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为前提,“通过对先天不利者进行补偿从而实现实质的教育公平与正义。”同时预期高等教育机会的增加,不仅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接受教育的积极性,而且增加了少数民族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有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但是由于此项政策自身制定不严密、少数民族身份审查不严格及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被优势阶层考生家长通过篡改少数民族身份搭乘“政策便车”攫取了高考加分机会,这种现象在少数民族与汉族、各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尤为严重。2009年重庆市巫山县31名考生少数民族身份造假事件就是例子。原本为补偿弱势群体利益的政策却被优势阶层钻了“空子”,意图促进教育公平的实践反因政策失真而扩大了不同民族、阶层之间的差距。

(四)政策实际执行过程中催生出各种各样的“应试教育”

奥赛等加分政策旨为少数有天赋的青少年脱颖而出、成为优秀人才创造机遇和条件,使他们能够在学科方面有所突破与建树。可是这些本应该是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愿参加的课程之外的活动,一旦与高考加分联系在一起,便衍生出功利的价值取向,初衷为补偿那些考生因发展特长牺牲学习时间的加分政策,却催生出更加疯狂的应试教育,令广大学生及家长苦不堪言。在“囚徒困境”心理作用下,无论别人学不学习特长,参不参加各种辅导班,都是自己在非合作博弈状态下的“占优策略”。如果别人学习特长,自己不学将会处于劣势;别人不学,自己学习将会处于优势。在这种心态支配下催生出的“奥数热”,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也增加了父母的经济负担。

三、“高考加分政策”失真归因

(一)政策自身制定过程不民主并且政策内容不严謹

首先,有些地方加分政策在制定过程中既没有广泛征集民意,也没有通过专家学者论证,仅仅是凭借主管官员美好的“主观愿望”或“利己动机”而制定,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部门组织加分项目比赛往往打着“素质教育”之名行“利己”之实,造成各省市的加分项目日益繁多。其次,“高考加分政策”内容有失严谨,一些高考加分项目缺乏硬性标准,难以精确量化,如“思想道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者”加分政策自身概念模糊(什么是“有突出事迹者”)、界限不清(如何界定“突出事迹者”)、标准不明(如何衡量“突出”),在实践中难以以此为标准对学生行为进行界定、判断,给各种机会主义行为留下了空间。

(二)政策相关主体用“机会主义”行为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1. 政策宏观主体地方政府首要考虑的是区域、部门利益最大化。地方政府既有中央政府“代理人”角色,也具有地方微观政治、经济“代理人”角色,在双重角色作用下,地方既有严格执行政策的压力,也有背离政策预期目标谋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在“委托人”对“代理人”监督“缺位”的情况下,谋求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便会超越来自上级政府的压力,因此各级地方政府把“高考加分政策”当作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的工具,以实现其他途径不易实现的目标。如广东省为促进经济发展规定“纳税大户子女高考可加分”,黑龙江省为引进优秀人才实行“引凤筑巢计划”,规定“留在当地工作的博士子女高考加20分的照顾”。此外,地方政府各部门也在追求部门自身效用最大化,根据斯蒂格勒的“俘获管制”理论,政府各部门总是在力图扩大自己的管制范围与权限,从而实现本部门利益最大化。如浙江省“三模三电”加分项目之所以长时间存在,就在于这项活动的报名费、参赛费对于当地教育、科技、体育部门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维护和扩大既得利益是一些不合理的加分项目长期存在的原因。

2. 微观主体政府官员、考生家长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依据“公共选择”理论,各级政府官员也都具有“理性经济人”特征,与市场领域中的经济主体没有本质区别。各级政府官员既不是超凡脱俗的“圣人”,也不会自觉地将人民利益最大化的实现作为自己的行为选择,一旦政府官员掌握私人看重的资源,便会诱使私人向政府官员进行“寻租”,政府官员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往往会置社会利益于不顾,将手中的权力“资本化”,从而导致“高考加分政策”的失真。最后,考生家长或为了实现优势阶层代际传递或为了实现向优势阶层的转化,都会竭尽全力为下一代争取高考加分的机会,从而为在“分分必争”的残酷高考竞争中脱颖而出增加砝码。这不仅造成了“奥赛热”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层层下移,兴趣、爱好、特长的“应试化”还诱发了某些考生家长利用手中的权力、人脉、金钱,攫取高考加分机会的“败德”行为。

(三)监督体系的缺失以及惩罚机制的乏力

依据“委托—代理”理论,“代理人”的最大化利益与“委托人”最大化利益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为使代理人按照委托人最大化利益选择行动,严格执行“高考加分政策”规定,必须加大对代理人行为的监督与约束。但是对“代理”的监督并不是无偿与免费的,是需要付出成本与代价的。由于过高的交易费用与精致的监督技术装置的缺乏,对政策执行过程与结果的监督流于形式,监督体系的缺失无疑是造成加分政策失真的重要原因,因此几乎每一种加分失范现象的背后都有“监督缺位”的影子。其次,对“高考加分政策”失真行为的责任追究和惩罚的力度不够,“使得违规成本极低但所获颇丰,这在一定意义上助长了高考加分造假的侥幸心理。”2014年闹得沸沸扬扬的“辽宁本溪与河南漯河集体高考加分造假”事件最后居然不了了之,那些造假考生只要自愿放弃加分,依然被大学录取,惩罚措施软弱无力是近些年来各种“加分黑幕”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原因之一。

(四)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的支持

“从政策互补和配套的教育来看,最有效的制度安排是一种函数,尤其是制度结构中其他制度安排的函数,一个制度安排的效率极大地依赖于其他有关制度安排”。因此,“高考加分政策”有效实施离不开社会其他条件的支持与配合,而我国当前权力滥施、人情泛滥、诚信缺失现象严重,使政策执行缺乏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生态环境。首先,我国目前处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时期,法治社会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人治”仍有较大空间,在政策制定、执行过程中长官意志仍然举足轻重。由于相关政府官员具有“有限理性”和“经济人”特性,这就给“高考加分政策”失真埋下了隐患。其次,我国目前社会思想道德整体发展水平不高、诚信缺失、规则意识不强,再加上市场经济对人们思想道德精神领域的侵蚀,人们尚不能将道德行为规范内化为指导自己行动的行为准则,道德自律与社会舆论还不具有普遍约束力,人们往往用“机会主义”行为对待“高考加分政策”,政策对自身有利时遵守,不利时会选择不遵守,这也是导致“高考加分政策”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建构公平、正义、高效的加分模式

(一)将加分决策权收归中央,清理各省市的加分项目并统一加分标准

高考加分制度作为一种具有排他性的准公共品,其目标群体为全国范围内符合条件的考生,理应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教育部负责统一提供。由教育部从整体利益出发,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加分项目并在全国范围内执行,从而维护加分政策的公正和权威。因此,应清理各地五花八门的加分政策,除一些有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起到强身健体之效的项目,可经教育部严格审查后保留,如内蒙古的中国式摔跤和毽球、江西的跆拳道、河南的武术、甘肃的健美操等项目,其余地方上各种各样的加分政策均应被废除,中央政府要有打破既定利益格局的勇气和决心,坚决维护高考制度的公平公正。其次,统一加分标准,使同种加分项目的加分幅度一致,不應因省份不同而有所差异,保证政策的权威性与严肃性。

(二)健全监督机制,加大惩罚力度

“权力一旦失去约束,就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失去控制”。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把权力关进笼子。首先,要避免权力过度集中,政府各部门之间相互制衡与约束,如科技部组织的“小小科学家”比赛项目,可由教育部门负责监察与审核。其次,实施“高考加分信息阳光工程”,加强公众与舆论监督,作为公共财政纳税人的公众理应享有知情权,通过完善公示信息平台、丰富监督渠道并追究相关信息公开不力官员的责任,将信息公开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立信息公开制度起初可能需要一定的固定成本,然而在这些固定成本以后每次公示信息的边际成本却很低,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有利于加分执行过程与结果公开透明,有利于降低公民信息成本,有利于监督体系的完善与监督机制的归位。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人们遵守规则并不是单纯的道德说教的结果,而是人们对守法行为与机会主义行为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对比后做出的选择。因此,强有力的实施机制会使违约成本极高,从而使任何违规成本都变得不划算。如取消违规加分,造假考生的考试和录取资格,禁止其在一定年限内(如两年或三年)参加同类教育考试,并给予相关官员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由法律惩治,加大法律执行效果,使违约成本远远超过违约的预期收益,必然有助于加分政策公平公正地执行。

(三)为政策执行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为给“加分政策”运行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应大力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和民主法制机制的健全。诚信体系的建立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父母从自身做起,用爱的语言和行为,从小教育孩子诚实守信,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学校要使“育人”价值的回归,并使素质教育的开展落到实处,不仅使孩子智慧得到创获,品行也应该得到熏陶,使学生发自内心的道德信念能够持久存在。社会舆论也应该传递正确的价值取向,对诚实守信的行为予以肯定与鼓励,对于背信弃义的做法加以否定与批判,注重弘扬社会正气。此外,还应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实现“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培养公民民主意识,提高公民民主参与能力。与此同时,提高政府官员政治素质,自觉追求人民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向莉娟,孟立军.教育公平视阈下我国“高考加分政策”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6):25-29.

[2]叶铁桥.高考不能承受加分之重[N].中国青年报,2006-

07-12.

[3]肖晗.教育考试中伪造民族成份行为的防治机制[J].教育评论,2010(2):32-35.

[4]李艳华.高考加分的问题与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7):19-21.

[5]张卫国.对基于父母身份给中高考考生加分政策的法学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9(10):36-41.

[6]封旺周,罗志银,吴国贤.“高考加分政策”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9):21-25.

[7]李子江,杨志.我国“高考加分政策”演变的制度分析——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01):27-32.

[9]赵新亮,周娟.谈“高考加分政策”中利益协调机制的建设[J].教育探索,2011(02):17-19.

[10]傅添,李婷婷.淡化奖励、突出补偿是“高考加分政策”的必然要求[J].中国教育学刊,2011(07):44-48.

上一篇:改变五年级学生作文下一篇:高中语文如何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