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弱学校提升方案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薄弱学校提升方案(共8篇)

薄弱学校提升方案 篇1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整个教育的奠基工程。搞好这项工程的关键,就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加强各学科教学的同时,要特别注意抓薄弱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根据以往的考试情况来看,我校经过认真的分析、研讨,大家一致认为,我校的中高年级数学和五六年级英语相比之下较为薄弱。英语、数学学科一直是顾庙小学学科中的薄弱学科,为了尽快提升薄弱学科教学质量,使之良性、高效、持续发展,结合我校学科教学现状,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领导重视,群策群力。

为加强薄弱学科建设工作的领导与实施,现成立薄弱学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针对薄弱学科、薄弱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的分析研讨,集思广益,共同查找出制约英语、数学学科教学成绩提高的症结,在此基础上定细提高措施和追赶目标,并组织实施。校领导与薄弱学科教师逐个进行了面对面交谈。而且充分发挥教研组集思广益的作用,积极为提高薄弱学科筹划对策。

二、坚持给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学校充分利用集会、班会等形式,坚持给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树立信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求大家在这两门学科上多下功夫,争当学科优秀生。

三、加大听评议课力度,增强教学实效性。

本学期通过“不打招呼,推门听课”制度,加大对薄弱学科的听评议课,对教师进行学法指导,监督教师的常规工作,要求向40分钟要质量。鼓励教师采用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手法,增强课堂的实效。

四、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协调、引领作用,力促薄弱学科的转变。

我校英语、数学学科任课教师大多都不是该班班主任,要加强英语、数学学科质量提高,一定要发挥班主任的协调作用。要求薄弱学科班主任从以下方面来协调:一是开好分析会,让每一个学生找出自已的弱科及造成的原因,如:听课、练习、兴趣等主面。其次,树标、传经、请导师,让优秀学生或优秀教师做学法介绍,从英语、数学学科特点、学习方法、勤奋刻苦、自我调节等方面改进。再次,采用家校携手的方式,引导家长与学校、任课教师、学生牵手,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格局。班主任经常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弱科学生和学生的弱科,从生活上温馨体贴,从心里上及时解困。巧妙发挥班主任的影响力,让学生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还要重视单元练考,重视单元练考后的质量分析工作,特别是薄弱学科,要认真详实的做分析,查找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从而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习。

五、重视学困生的转化

学困生是影响质量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所以,对学困生的转化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要求建立学困生档案,认真做好学困生的阶段提高工作,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总之,本学期将由教导处组织,教研组具体实施的模式,通过各

薄弱学校提升方案 篇2

一、薄弱学校内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 薄弱学校的生源素质差, 学生教不会, 管不住, 校风不正, 教师无成就感, 工作消极, 人心涣散。教师素质逐步降低, 学校管理难度大, 改革步履艰难。社会形象也日渐衰落, 声誉差, 口碑不好, 教师的努力在学生面前化为乌有, 无法获得公众的主观认同, 薄弱学校的“品牌”已然形成, 并根深蒂固。

1. 学校发展定位模糊

(1) 发展规模化

一段时期以来, 尤其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以来, 各地加大了教育规模扩张的力度, 占地面积不断增大、在校生人数不断攀升、各种庆典层出不穷、大楼越建越多……学校规模扩大至极致。正是在“把我校建设成为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中 (小) 学”的定位下, 上万人的中小学成批出现。然而, 当学校规模扩张到了一定程度, 质量并未有相应提升时, 规模与质量逐渐构成矛盾, 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常规管理、群众满意度等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进而导致学校发展走下坡路。

(2) 管理粗放式

粗放式发展的学校主要聚焦于标志性成果上, 重视外在显现形态的改变上, 仅仅追求最终目标的达成, 忽视对过程的关注与管理, 因而不断出现了诸如师德问题、伤害事故、学生心理健康等等问题。

(3) 载体同质化

长期以来, 部分区域内的薄弱学校存在同质发展的现象, 千篇一律, 缺少学校内涵发展的特色, 区域内的学校除“人”不一样外, 管理方式、队伍建设、文化建设、教育教学模式等等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尤其是薄弱学校, 未能正确地挖掘、利用和整合学校资源, 盲目的模仿造成学校的平庸与低效。

2. 教师队伍建设有缺陷

(1) 师德师风建设有待拓展

师德师风是社会评价学校的最重要因素, 教师在社会上的言行举止都代表着学校的形象, 人民群众评价一个老师的好坏不仅看其在学校的表现, 更多地是站在社会的角度评价教师。在一些中小学中, 师德师风建设仍然停留在校内, 停留在会议上、口头上, 仅仅重视教师校内的师德表现, 忽视对教师在校外的师德教育。

(2) 教师评价机制不完善

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育人, 其成绩具有不可量化的特点,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每个教师的工作实绩具有特定性, 无法用排名等方式进行评价。但部分薄弱学校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来评价教师, 如按考试成绩评价教师、按班级学生遵守纪律情况等等, 统一的标准的评价机制打击了教师育人的积极性, 进而出现“对照标准育人”的现象。

(3) 教师培训力度不够

薄弱学校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 教师个人成长停滞不前, 多年未有科研成果出现, 教育教学理念陈旧, 教师个人缺乏进取精神。这些现象与学校不重视教师培训有关, 每年仅靠象征性的讲座进行教师培训, 对教师培训投入严重不足, 未能系统地规划教师培训, 缺乏相应的培训措施与计划。

3. 课堂教学模式缺乏实效性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决定了学生知识获取效率。长期以来, 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一直制约着薄弱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尽管部分学校不断尝试模仿其他学校卓有成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如杜郎口模式、洋思中学模式等, 但未曾结合本校学生实际, 课堂效率依然低下, 缺乏实效性, 教育教学质量长期不佳。

4. 特色教育难以持续

学校特色应基于学校, 生成于学校, 并发展于学校。要从学校区域优势、经济条件、学校的现有规模、教师的素质结构、学生的现状、传统底蕴、工作优势等出发, 选择创建特色的具体领域, 形成个性化的、浓郁的、持久的校本气息和文化底蕴。学校特色不是三五年能够形成的, 而是需要长达数年, 甚至数十年的努力才能逐步形成, 进而成为经典, 且不随学校人事的变化而变化。迫于急切甩掉薄弱学校的帽子, 一些学校不断提出“特色扬校、特色立校”的思想, 无可厚非。特色对一个学校的发展很重要, 但特色却是随着校长更换而不断变化, 若干年下来, 回头看, 什么特色都出现过, 但什么都没留下, 缺少长期坚守的教育特色。薄弱学校无法从特色多变的怪圈中转变过来, 学校文化积淀的厚度又无法抗拒这种改变, 因而特色教育无法持续。

5. 教科研能力不足

长期以来, 薄弱学校学生的文化水平整体呈递减趋势, 部分教师觉得自己的那点“水”教学生足够了, 因此, 不再愿意主动提升自己的教科研能力。教师参加教育科研的程度还不平衡, 高水平的教育科研成果还比较少, 学校整体教育科研活动的管理还不够规范, 科研课题的管理缺少系统性, 存在各自为战的局面。另外, 全方位的课题管理模式还有待于建立, 教育科研的培训缺乏科学性和计划性, 限于经费等原因, 高层次的培训开展得很不够, 教育科研的重点不够突出。

二、区域均衡发展:内涵重塑的改革机遇

1. 政府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与改造

从国家宏观规划上来看, 在2011年两会上, 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 公共资源配置重点向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江西省代表团全体会议上, 温家宝总理又说:“明年一定把这个‘账’还清。” (“账”指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 。从国家层面上来看, 政府对薄弱学校的投入势头不会减弱, 薄弱学校在投入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从各地方政府的行动上来看, 自从2010年教育工作会议以来, 各地政府都开始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并把薄弱学校的改造与投入作为一项改善民生工程来抓, 尤其加大对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的投入, 使其在最短时间内达到区域均衡。可以说, 薄弱学校在硬件设施上将不再落后。

2. 集团化办学加快教师良性流动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当中, 集团化办学成为一种主流措施。所谓集团化办学就是校校结盟, 组成教育集团, 名校带动薄弱学校发展, 采用一体化管理, 统一师资配备、统一教育教学管理、统一考核奖惩、统一教科研等, 进一步缩小校际差距。教师的大量良性流动从根本上解决了薄弱学校落后的面貌, 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基础, 同时也给薄弱学校的教师提供了进名校学习与深造的机会, 提升了教育教学能力。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给广大薄弱学校带来了发展机遇, 教育教学条件得到改善, 硬件得到了补充, 教师队伍得到了充实, 学校管理有了明确方向, 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提高的条件。这一系列改变都给薄弱学校的内涵重塑提供了基础。

三、内涵重塑的基本思路与策略

1. 基本思路

课程开发、课堂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快乐成长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要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 薄弱学校的内涵重塑应当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 以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切入点, 积极开发适合学生的课程,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与感染功能, 积极打造适合区域学生特点的特色教育, 使学生能够快乐地成长。在实践过程当中, 应当充分利用新形势下获得的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及政策资源, 并积极整合自身原有的校本资源,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之上, 形成适合学校长期发展与学生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

2. 基本策略

(1) 以教师流动为契机, 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流动给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带来了冲击, 这种冲击是两方面的, 一是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的冲击。薄弱学校在一成不变的环境中, 无法认识到自身的教育理念存在问题, 更不会主动地去革新教育理念。当这些陈旧、低效的教育理念被新的教育理念所冲击时, 原有教育理念的坚守者会突然发觉其差距, 进而会主动更新教育理念。二是冲击教师队伍中的不良习惯。薄弱学校不是一天形成的, 教师队伍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 当一股新鲜的教师队伍进入时, 迫于“面子”, 原有教师会隐藏起自己的不良习惯, 进而抛弃不良习惯。

作为学校管理者, 要充分利用好教师流动带来的机遇, 让流动教师与本校教师融为一体, 发挥优秀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影响力, 形成互惠合作的局面。根据戴卫·约翰逊 (D.W.Johnson) 和罗杰·约翰逊 (R.T.Johnson) 的观点:当某人的观点、结论、理论或意见与他人的不一致, 而两者又试图去达成一致时, 冲突产生。教师队伍的流动必然带来两种不同观念的碰撞, 教育管理者应充分让其碰撞, 并做好引导工作, 让先进优秀的、适合学生发展的的思想、方式等应用到学校实际当中, 对不适合学校发展的内容要坚决抛弃。

舒尔曼 (L.S.Shulman) 认为, 教师知识分为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教育知识等七类知识, 最能体现教师专业性质的是学科教学知识。因而,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 最重要的是加强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培训, 提升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在具体操作上, 应制定详细的教师专业发展计划, 对教师发展目标、内容、途径、模式等方面进行个性化设计, 有计划地引导教师提升专业能力、科研能力, 同时寻找合适的载体进行专门的培训, 如优质课展示、辅导、作业批改、教学反思等。

(2) 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切入点, 提升教学质量

什么是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杜郎口教学模式、洋思中学模式之所以取得成功, 是因为适应了本校学生的实际, 学生愿意接受这种课堂教学方式。显然, 薄弱学校长期以来未能找到适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育教学质量一直无法提升。

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 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成需要全体教师集思广益。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能够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情况和自身对教学的反思, 进而不断调整课堂教学设计, 寻求富有艺术性的教学创意, 灵活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 不断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所扮演的角色应是导演、舵手、记者或者是裁判员, 角色的多变更有利于课堂效益的最优化。因而, 在薄弱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当中, 应当发挥全体教师的智慧, 尤其是交流至薄弱学校的优秀教师, 他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如何使他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校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3) 以制度文化建设为载体,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指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观、信仰、教风和学风等方面, 但校园文化建设却难以从这些方面着手。校园文化建设具体可以从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三方面入手, 其中, 物质文化建设具有显性特征, 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具有隐形特征, 制度文化建设具有载体作用, 能够为其他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基本依据, 是校园文化建设得以推进的重要保障。

制度文化是指在学校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具体体现出来的学校管理的独特风格, 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制度文化的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要的载体之一, 薄弱学校在发展过程中, 缺少一致认同的制度文化, 各项规章制度存在“自上而下”的现象, 教职工无法参与到制度的制定当中, 缺乏对制度的认同感。改变薄弱学校的制度文化现状需从根本着手, 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加强情感管理与疏导。在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上, 为教职工搭建施展才能的舞台, 充分地信任教职工, 放权给教职工, 体现人本的管理内涵, 逐步形成一套制度文化建设体系。

(4) 以特色教育为龙头, 打造个性化教育

所谓特色教育, 就是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自身特点, 能够满足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 具有有效性、独特性、稳定性的教育。作为区域薄弱学校, 应针对学生及区域特点, 以特色建设为中心, 打造个性化教育。特色不是凭空产生的, 也不是简单的模仿与移植, 它与学校自身的特点与实际紧密相连, 尤其是在学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当中, 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在特色建设的过程当中, 应当处理好常规教育与特色教育的关系、多元化发展与单一特色的关系、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的关系。这需要薄弱学校在内涵发展的过程当中, 把握好特色教育的根本目的, 不能为了特色而特色, 应当把适合学生发展作为第一要素。

参考文献

[1]陆汝根.学校内涵发展的四个核心要素.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0 (12) :55-56.

[2]Smith Karl, Johnson David W, Johnson Roger T.Can conflict be constructive?Controversy versus concurrence seeking in learning groups.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81, 73 (5) :651-663.

[3]刘光余, 邵佳明.构建基于受援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教师轮岗制度的政策趋向探析.中国教育学刊, 2010 (9) :19-22.

[4]Shulman L S.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987, 57 (1) ::1-22.

薄弱学校提升方案 篇3

关键词:农村薄弱学校 教师队伍 素质 提升

2015年4月中央颁布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文件中指出:“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1]当前我国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落后状况依旧突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状况令人堪忧,这些因素成为制约我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关注农村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探究提升农村薄弱学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途径,对于促进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采用了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选取河南省20所农村薄弱学校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为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和管理者,发放问卷240份,收回231份,有效问卷230份,有效率达到95.83%。调查内容包括各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师职后教育、工资待遇、师资队伍结构等。

一、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面临的困境

1.教师队伍结构失衡,整体素质偏低

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很大一部分是由民办教师转正而来的,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教师的教学能力低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首先是年龄结构不合理。薄弱学校教师年龄偏大,年轻教师的比例偏低,农村薄弱学校小学的教师中25岁以下的占15%,45岁以上的占到50%。其次是学科结构不合理。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薄弱学校没有专任的音乐、美术教师,多数由其他任课教师凭兴趣教授。专业教师的贫乏,使薄弱农村学校的学生错过音、美等方面发展的最佳时机。再次是学历结构不合理。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第一学历层次较低,很多教师的大学学历是通过函授、电大和自学考试获得,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大学本专科的教育。调查显示,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第一学历为中师的占72.31%,大专以上的占15.21%,还有15.48%的是高中及以下学历。

2.教师教学理念落后,科研能力较低

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逐渐转变,部分教师认识到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但仍然有部分教师思想不解放,习惯于运用“注入式、满堂灌和一言堂”等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教学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将学生看成被动接受者等现象。在调研中发现,80%的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对新理念、新技术应用于教学不屑一顾;14.8%的教师认为教师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学生成绩好就可以了。农村薄弱学校教师普遍缺乏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缺少观念的改变,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调查还发现,由于科研环境、科研资料、科研能力的局限,57.7%的教师没有参加过课题研究,46.5%的教师没有发表过文章,70.7%的教师认为学校图书资料无法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这些制约了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

3.优秀教师流失严重,教师薪酬待遇低

当前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镇教师在生活条件、福利待遇、子女就学、教师个人发展等方面都有很大优势,导致农村薄弱学校骨干教师大量流失,使得农村薄弱学校师资队伍雪上加霜。调查发现,很多优秀教师利用各种渠道流向城镇,在提问“如果现在给您一个机会去从事其他行业,您会吗?”时,67.4%回答会;而67.6%的年轻教师会在参加工作1~2年时间内逃离薄弱学校,他们或到城镇更好的学校或转投其他行业。在访谈一位校长时了解到,薄弱学校很想留住优秀教师,更多地引进骨干教师,可受到条件的限制,很难留住优秀人才。当前,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教师的待遇较前些年有很大提高,但和城市同类教师相比较,待遇差距仍然很大。调查发现,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工资有拖欠发放现象发生,教师面临着巨大生存压力,88.7%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待遇低。

4.教师自主发展动力不足,成长途径单一

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缺乏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多数教师缺乏对教师职业发展规律和价值的认识,部分教师丧失了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根据调查,农村薄弱学校47.3%的教师没有专业自主发展意识,个别教师有自主发展意识但无自主发展行为。特别是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专业发展意识相对较弱,他们认为自己几乎不可能获取高一级职称,因此,他们不愿参加各种教师培训,不主动承担教学项目。由于农村薄弱学校条件较差,即使有的教师意识到专业自主发展的重要性,他们也没有更好的发展途径,常见方法就是参加上级安排的专家讲座或接受继续教育。

二、影响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原因分析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当前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就必须全面客观地剖析影响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原因。

1.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培训机会少,培训质量低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职前和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而职后教育特别是职后培训作为终身教育的一种形式,是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和教学反思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一个儿童或成年人遇到的第一位教师是位未经过充分培训并且缺乏积极性的教师,那么他们未来进行学习的基础本身就缺少坚固性。”[2]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职后培训对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师也很难得到培训机会。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基本功、文化素养长期得不到训练和提高,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很难提高,进而影响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尽管一些地区或个别学校的教师有机会参加进修培训,但是培训内容大多针对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制定,缺乏对农村薄弱学校教育的关注。所以教育培训针对性弱,实用性不强,与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结合不密切。

2.教育财政对农村薄弱学校投入少、分配不均衡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投资的总量不断增加,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仍处于投入不足的状态,而且存在经费分配不均衡的现象。首先,从教育体制来看,我国对基础教育的投入远远不如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比例大。有研究表明我国教育投入经费的分配情况是:“小学教育的投入长期保持在32%的水平,中学教育的投入长期保持在27%的水平,两项加起来还不到70%,明显偏低,而高等教育30%的比例明显偏高,教育投资结构严重失衡”[3]。其次,教育财政在城乡教育分配比例上,存在明显不均衡。“从城乡对比来看,近年来全国预算教育经费有60%用于义务教育,其中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的只有35%左右。”[4]城乡教育经费分配的不均衡,致使农村薄弱学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因此,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投入,改善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农村的孩子创造优质的教育环境迫在眉睫。

3.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工资低,聘任制度不公平

由于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及投入的不均衡,使得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和同地区优质学校教师相比偏低。公平理论认为,如果教师认为自己的收入与付出的比率与其他教师不相同,内心会产生不平衡感,进而影响其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工资、补贴,在一些农村偏远地区往往难以及时兑现,医疗、住房等方面的保障也缺乏切实行动。

在教师聘任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教师聘任制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5]这个制度看似公平,但由于地区间、学校间工资待遇的差别,农村薄弱学校很难招聘到优秀教师。同时,城乡教师编制严重倒挂,也使农村薄弱学校难以吸引优秀教师资源。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是按国务院办公厅2001年10月颁布的《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执行。庞丽娟教授说:“这一编制标准以压缩编制和效率优先、城市优先为导向,存在编制标准整体偏紧、城市偏向和城乡严重倒挂的突出缺陷。”[6]近几年《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的实施,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数量整体缩减。中小学教师编制的整体压缩,致使一些农村薄弱学校引进不来优秀新教师。学校为了保证正常教学,往往聘用代课教师,而一些代课教师的教学水平、知识能力、管理水平达不到合格教师的要求,进而影响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

4.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匮乏,专业发展空间有限

农村薄弱学校所在地区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经济发展比较慢,所在地区的卫生、医疗设施、工作条件往往比较差。调查发现: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规模比较小、教学硬件设施不足、办公设施缺少现代化设备、食宿条件简陋。

由于农村薄弱学校师资缺乏,这些教师的工作任务往往比较繁重,有些教师一人带好几个班、好几门课,再加上班级管理工作,使得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而且农村薄弱学校在对教师的评价考核上,特别重视“学生成绩和升学率”。致使教师们不仅面临繁重的工作压力,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此外,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空间非常有限,缺少科研氛围,阻碍专业成长。工作的压力、科研氛围的薄弱、学科带头人的缺失等因素,使得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很少能挤出时间专注自身专业成长,很少有人结合自身教学进行研究和课改实验。

三、提升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素质的对策

1.改革农村薄弱学校人事管理制度

当前,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严重,教师的数量不足,急需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引进优秀人才,优化教师队伍,提升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首先,建立适合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师编制管理制度。根据农村薄弱学校的特点,创新教师配备标准,拓宽农村学校教师补充的渠道,吸引优秀人才到薄弱学校工作。促进职称评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调整高级职称比例,为教师晋升职称创造条件,让薄弱农村学校教师看到达成目标的希望。清理在编不在岗教师,清退不合格教师,用政策和制度优势为农村薄弱学校留住优秀人才,让他们具有扎根农村薄弱学校的愿望。其次,积极推进城乡教师交流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教师优惠政策,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讲学、任教,指导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到城镇学校观摩学习,共同研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成长进步。在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时,把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经历作为必备条件之一。

2.加大培训力度,打造优秀教师

教师培训是教师队伍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积极创新培训模式,加强培训的力度,更新培训内容,不断提高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素质。树立以师为本的教师培训理念,教师培训应该从教师发展出发,体现教师实际需求,激发教师的培训热情,满足教师对高质量培训的期望,调动教师自主参与培训。一是加强校本培训。比如,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境式、讨论式、任务驱动式等多种培训形式,通过与同事教师群体之间互通互助、交流合作的学习,使教师共同成长,让教师有机会对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加深教师对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深刻认识,促进教师的能力成长。二是立体模式促进校长成长。校长是学校的带头人,是学校工作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对校长进行高端培训,邀请国内外专家,采用异地集中授课、名校观摩、交流研讨、开展论坛等方式,全方位培养校长。更新校长的理念,拓展校长的见识、视野、阅历,增强校长为教育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点燃他们对教育的激情。三是立足在培训内容上下功夫。调查显示,农村薄弱学校教师最需要培训的是信息技术、教育学知识、教育改革动态。在访谈时有教师表示,若能参加培训,期望可以和一线名师进行交流,学习名师的教学经验、科研经验、教学方法。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应关注教师的培训方式和质量,通过培训引起教师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让每一位教师在培训过程中都有所收获。

3.转变教育观念,激励专业发展自主意识

教师的教育观念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教育的深化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由于所处环境差、学历低、待遇低,他们的进取意识薄弱、思想观念陈旧,要提升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师队伍素质,就必须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着手。一是成为教育研究者。长期以来,农村教师往往被排除出研究者的行列,被动的接受专家型教师的研究成果。教师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就不得不从教书匠角色中摆脱出来,探索和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寻找和创造新的教育教学策略,锤炼研究能力,实现从普通教师到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儿童教育专家的不断跨越。二是成为学习促进者。教师应该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教师应积极观察,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思考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给学生心理安慰和支持,实现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再到乐学的转变。三是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话者。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中垄断话语权角色,成为学生的对话者,在平等的氛围中体现对话的乐趣、人格的尊严和生活的美好。

4.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

当前,农村薄弱学校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要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从教,需要增强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温家宝在2010年教师节会上就明确指出:“特别要重视和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让广大农村教师留得住、干得好、受尊重”[7]。一是探索吸引优秀人才的激励机制。大幅提高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待遇,并“依据薄弱农村学校的边远艰苦程度实行阶梯式生活补助政策,越是在艰苦地区,生活补贴就越高”。国家应制定倾斜的政策,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发放适当的奖金、补贴住房资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等相关措施,吸引更多的人才流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二是创造留住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机会结构。首先给予薄弱学校教师公平职称评审机会。当前农村薄弱学校高级职称名额少,获得高级职称的年限比城镇教师长,且比城镇教师获取高级职称的难度要大。其次探索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子弟的高考加分机制。可以根据教师的服务年限和工作能力给予适当的加分,激发优秀教师长期在农村工作。三是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构建适合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发展的生存环境与校园文化环境,有效提升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职业尊严,均衡配置学校的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使优秀的教师引得来、胜任的教师留得住、在岗的教师干得好,使农村薄弱学校教师职业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中央深改领导小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EB/OL].(2015-4-1)http://news.ifeng.com/a/20150401/43464726_0.shtml#

zbs_baidu_bk.(2015-5-10).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 刘炳秀.我国教育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改革与开放,2008(4).

[4]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2001年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EB/OL].(1994-1-1).http://www.gov.cn/banshi/2005-05/25/content_937.htm.(2015-5-1).

[6] 庞丽娟.代表委员: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不能仅靠教育本身[EB/OL].(2009-3-5)http://020.teambuy.com.cn/info/info.php?chno=11&Bigid

=110000&infoID=4325.(2015-4-12).

[7] 总书记总理教师节的问候:深切关怀殷殷嘱托[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9/10/c_12528162.htm.2015-4-12).

[作者:党志平(1982-),男,河南周口人,平顶山学院师范教育学院讲师,硕士。]

薄弱学校帮扶交流实施方案 篇4

为加强吴林街道薄弱学校建设,改变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教育理念落后、教研教改薄弱、教育质量不高等状况,促进街道教育均衡、和谐发展,遵照教育局工作精神,为确保结对帮扶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结对帮扶活动,充分借鉴吴林中心小学的教育优势,使我校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师德师风、办学特色、教育质量等方面得到指导和帮助。通过结对帮扶,使我校各项制度更加健全,日常管理更加规范,管理水平日趋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办学质量逐步提升;办学特色更加彰显。

1.着力提高薄弱学校管理水平。充分利用吴林中心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薄弱学校办学水平,搭建校际间教育管理、教学研究、教育资源等共享平台,加强校际间校园文化建设,逐步形成高品味的校园文化特色品牌。

2.着力提高薄弱学校教师素质。通过结对帮扶的互动,推进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吴林中心小学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传、帮、带,提高被帮扶学校教师的业务能力、理论水平和思想、文化素养。

3.着力提高薄弱学校教学质量。强化教学研究,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使全街道不同区域的学生都享受到优质、公平的教育资源。

二、工作措施

2014年结对帮扶工作

实施方案

吴林街道坝子小学

农村及薄弱学校教师培训实施方案 篇5

2018年全县农村及薄弱学校教师培训

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43号)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升乡村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农村学校办学质量,促进我县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结合我县实际,现将2018年全县农村及薄弱学校教师培训工作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精神为指导,以建设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为目标,按照上级要求,以基层教师为重点,通过开展多角度、多方位、多方式的培训,全面提升我县农村及薄弱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办好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二、培训原则

(1)针对性原则: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与发展为出发点,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多种模式开展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县农村及薄弱学校教师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2)实效性原则:避免形式主义与空洞说教,紧密结合教师的师德师风和教育教学实际,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管理。

(3)开放性原则:注重与先进学校的合作与交流,实行教学、教 研、培训的协同与组合,教师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寻求专家学者和培训机构的业务指导,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校与校之间资源共享。

三、具体安排

2018年我县农村及薄弱学校教师培训共分以下几类:

(一)教师职业技能培训

1、培训对象:全县农村及薄弱学校中青年教师。

2、培训内容:新师德六项修炼、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微课制作、三笔字、简笔画等。

3、培训时间: 2018年7月。

(二)小学音乐教师培训

1、培训对象:全县农村及薄弱学校音乐教师。

2、培训内容:教育教学中师德修养案例研究、音乐教师教学基本功与课堂教学、钢琴电子琴入门教学等。

3、培训时间: 2018年7月。

(三)小学美术教师培训。

1、培训对象:全县农村及薄弱学校美术教师。

2、培训内容:教育教学中师德修养案例研究、书法、水彩画、彩塑、课堂教学设计等。

3、培训时间:2018年7月

(四)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1、培训对象:全县农村及薄弱学校的语文骨干教师。

2、培训内容:新师德六项修炼、专家讲座、国学经典、慕课与网络 课堂、优质课观摩等。

3、培训时间: 2018年8月。

(五)班主任培训

1、培训对象:全县农村及薄弱学校班主任。

2、培训内容:教育政策法规、专家讲座、班主任管理艺术、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管理、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等。

3、培训时间:2018年8月。

(六)英语教师培训

1、培训对象:全县农村及薄弱学校英语教师。

2、培训内容:教育教学中师德修养案例研究、英语新课标解读、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等。

3、培训时间: 2018年8月。

四、培训形式

采用集中培训和送教下乡相结合的方式。

1、集中培训:由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采取专题讲座、实践体验、自主研修、经验交流等形式。

2、送教下乡:由教师进修学校选派各科名师深入农村及薄弱学校进行教学示范,指导教学教研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确保2018年全县农村及薄弱学校教师培训工作圆满完成,县教育局成立了全县农村及薄弱学校教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全县农村及薄弱学校也要成立相应组织,协调安排好本单位、本学校的培训工作。

(二)完善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县农村及薄弱学校教师培训考勤、考核制度,严格规范教师培训结业证书发放。

薄弱学科、班级提升 篇6

通过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分析,发现五年级总体成绩薄弱,三个班数学、语文成绩不均衡。因此本学期确定五年级三班为帮扶班级。五年级的一班的语文,五年级三班的数学、科学为帮扶学科。包靠教师:语文:刘忠香 数学:张松秀 科学:李倩

包靠措施:组成学校的基本单位是班级,一个薄弱班级,各学科的成绩也必然是薄弱的。因此面对这样的班级,我们开始琢磨怎样才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薄弱学科质量,我们对薄弱班级进行了认真分析,现做计划如下:

一、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好的习惯让你终生受益!”一些学生适应能力较差,根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他们学习上的适应能力差,学生不会主动学习,没有积极的学习习惯,没有学习欲望,更没有学习目标。另外,还有些学生由于自我感觉良好,其实很不稳定,也不扎实。

二、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在薄弱班级体中,这样的学生比较多:专注水平低,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他们爱说闲话,如果有一个人提起话题,周围人肯定有人接上,不出五分钟,说闲话的人满教室都是;一个同学的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会引来周围的众多眼球,随后就是一阵哄笑;窗外的树叶飘动,会引得多数同学半天呆望。为此,我专门召开 “学会自律,抵制诱惑,成人成才”的主题班会,并不厌其烦,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即“贪图一时的享受,会误了你一生的前途”。空洞的说教不行,我就根据班内情况,讲一些从小立志的名人故事,让他们感悟故事所蕴涵的道理,从中受到启发。我还经常利用班会,给学生讲名人自律的故事:鲁迅在三味书屋书桌上刻“早”字;毛泽东在集市读书,以培养自己的注意力等等,并且发动学生搜集名人培养自己注意力的故事,在班内掀起“学习名人,专注学习”的热潮。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薄弱班级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差,学习上的多次失败,老师的冷眼以待,甚至体罚、责骂,同学的漠视讥讽,使得这些孩子内心沮丧,他们往往成为集体遗忘的“部落”。在家里,家庭教育有严重的缺失,学习成绩差,他们常遭受家长的责骂,不得当的教育,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抗拒心理;有的受到家庭的溺爱,对什么事都缺乏责任感,根本不把学习放在心上;有的家庭条件优越,他们只追求生活的享乐,成绩太差,生活太散漫。总之,造成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很复杂。这些学生的心理压力很大,对学习缺乏信心,他们渴望老师家长的理解与帮助,渴望老师家长爱的阳光,他们渴望老师家长的欣赏与鼓励。

四、抓分层管理——保整体推进

实施素质教育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充分发展的机会,班级可实施“分层教学,整体推进”的教学策略。“着眼于未来,对每一学生负责”,“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

主要措施有以下三项: 1.个体的跟踪管理。各科教师首先必须摸准学生的底细,准确把握各层次学生包括家庭、思想、交往、学习的基本状况,分别不同的情况做不同的工作,分别不同的需求满足不同的需求,建立重点学生辅导本,记载学生变化情况。力求妥善安排后进生,着力提高中等生,促进中上生,关怀厚爱特殊情况学生,确保发展优秀生,使每个学生个体都能在学习中有所获、有所得、有所进步。

2.年级的整体管理。把年级放在全区同一年级比较,从比较中分析问题,寻找差距,发现优势,看到光明,整体加强年级各项管理,整体推进年级各项工作,使整个年级整体跃上一个新台阶。3.学困生的温馨管理。面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报考教师应把学困生转化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做到“三心”,即生活上关心、帮助上耐心、思想上诚心。具体的转化工作,主要抓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摸清后进生对象,深入了解分析后进的原因;二是拟好转化后进生的计划并制定出转化措施;三是班级检查后进生转化情况;四是总结交流转化后进生的经验,以指导后进生转化工作。在教育教学上,提问优先,作业批改优先,表扬奖励优先;有病家访,缺课家访,有困难家访;要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扶植起步点,把握反复点,促进飞跃点;对待后进生不准歧视,不准体罚和变相体罚,更不准罚出教室、推出校门,从而有效地保证后进生提高,使学生大面积成才。

英国薄弱学校改进模式研究 篇7

自1988年以来, 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学校就越来越多地进入到教育改革的前沿。政府也陆续发出教育改革的信号:一是1988年, 国家课程大纲的颁布, 与其配套的7岁、11岁、14岁和16岁学生的国家统一考试的实施;二是1993年, 由英国教育标准局督导团领导的外部评估系统以及年度学校绩效排行榜的公布。

自从英国教育标准局实施督导以来, 截至1997年9月, 大概已有300余所学校被评为存在严重缺陷。英国的薄弱学校改进表现为一系列计划的实施, 伴随着这些计划的实施, 产生了多种薄弱学校改进的模式。

一、特色学校模式

1994年, 英国政府启动了特色学校计划 (Specialist Schools Programme, 简称SSP) , 该计划旨在提高英国的中等教育质量, 以一部分政府拨款维持学校 (Grant﹣maintained Schools) 和受捐助民办学校 (Voluntary Aide d Sch o ols) 转制为技术学院 (Tech n olog y Colleges) 为标志。[1]

特色学校计划与之后的“教育行动区”计划相互配合, 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这一计划的大体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学校作为主体, 主动提出成为特色学校的申请。申请者需要制订一个为期三年的发展规划, 以保证预期目标的实现。特色学校获得批准后, 学校将会得到由政府拨付的首批资助。特色学校以三年为一个周期, 每一个周期结束之后, 需要重新认定。二是特色学校计划要求学校从12个特定科目中选择1至2个作为学校未来重点发展的特色项目, 通过发展特色项目来提高其他学科的教学成绩, 提升全体学生的学业成就, 进而达到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双重目的。三是特色学校计划帮助学校与私营赞助者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政府给学校提供额外支持。项目实施初期, 所有申请成为特色学校的中学, 需要从其合作伙伴那里争取到10万英镑的赞助费。1999年以后, 赞助费标准降低为5万英镑。倘若学校在寻求赞助时遇到困难, 可以获得各种相关基金的支持。[2]

特色学校计划的实施, 使项目学校的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据统计, 在2005年的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中, 有58%的特色学校学生取得C级以上的成绩, 而非特色学校的学生取得C级以上成绩的比例为46.7%。[3]

二、社区互动模式

新一届工党于1997年5月上台后, 依然致力于英国基础薄弱学校的持续改进。1997年7月, 工党政府发表题为《优质学校》 (Excellence in Schools) 的教育白皮书, 宣布政府将致力于实施“面向大多数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的教育政策, 将学生学业成绩表现不良的薄弱学校和教育薄弱地区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由此, 工党政府推出了“教育行动区” (Education Action Zone) 计划, 其实施步骤包括四方面。

1. 鉴定薄弱学校, 划分教育行动区

薄弱学校鉴定是实施薄弱学校改进行动的首要一步。在“教育行动区”计划中, 政府主要采用以下指标鉴定学校是否为薄弱学校:一是考试成绩, 二是辍学率, 三是义务教育结束时的升学率, 四是符合申请学校免费餐点的学生比例, 五是犯罪率, 六是吸毒学生比例, 七是学校设备, 八是母语为非英语的学生比例。凡是上述八个指标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学校即被认定为薄弱学校, 薄弱学校相对集中的地区则被划为教育薄弱地区。[4]这些教育薄弱地区就是教育行动区。每个教育行动区一般由15至25所学校组成, 包括2至3所中学、附近的小学和特殊学校。1998年秋和1999年春, 英国政府先后批准了73个教育行动区, 覆盖英格兰境内的1 000多所学校。[5]教育行动区计划的法定运行时限为3至5年。

2. 教育行动区学校的管理权公开招标, 组建教育行动区领导机构——行动论坛

政府将教育薄弱地区学校的管理权向社会公开招标, 然后由私营工商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志愿者组织以及当地其他机构组成一个联合体申请接管薄弱学校。申请的同时申请者需要提交一份为期3至5年的行动计划, 详细阐述其接管学校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具体策略和详细措施。英国中央政府按照法定程序最终决定是否批准相关申请。在完成薄弱学校管理权的交接之后, 每个教育行动区会成立一个领导机构——行动论坛。行动论坛的属性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团体, 论坛成员主要由该行动区的合伙人聘请或者选举产生。通常情况下, 行动区的每一所加盟学校可以自愿选派一名代表。此外, 行动论坛成员还包括地方教育当局代表以及教育与技能部部长的1至2名代表, 后者负责监督计划的实施, 并为行动区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6]行动论坛的主要职责是全面负责其主管的教育行动区的所有工作, 每年定期提交年度计划和报告并向国家审计局上交年度经费开支表, 直接向教育与技能部部长负责。教育行动区的日常管理工作由一名项目主任负责。项目主任既可以由行动论坛直接聘请, 也可以由地方教育当局人士担任抑或是从某一学校抽调, 甚至可以由工商界的资深人士出任这一职务。

3. 社区共建, 政府支持, 因地制宜, 落实计划

“教育行动区”计划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 发挥社区在薄弱学校改进中的重要作用。例如, 上面提到的薄弱学校管理权的转移。通过管理权的转移可以吸收教育以外的社会力量参与薄弱学校改造, 这样不仅可以为薄弱学校带来各种资源与资金支持, 而且能够为薄弱学校注入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思路和管理经验。行动论坛本身也是一个由学校与社区成员共同参与的领导与管理机构。同时, 政府对各地“教育行动区”计划的实施给予资金、技术和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在经费支持方面, 英国政府对每个行动区的年度拨款除日常预算之外还加拨25万英镑, 同时要求每个行动区每年从社会筹集25万英镑。截至2001年11月, 已有1 000多个企业与行动区建立了伙伴关系, 私立部门对行动区的捐赠总额达到3 600万英镑。[7]在技术支持方面, 政府为学校配备优秀校长, 提供咨询服务。在师资培训方面, 政府鼓励、支持每一个行动区成立“教师专业发展小组”, 并通过实施“教学助手计划”等来提高师资水平。各个教育行动区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一系列成效显著的项目。例如, 布莱克本 (Blackburn) 教育行动区的“家庭行动计划”、[8]巴恩斯利 (Barnsley) 教育行动区的“学生在线评价系统”[9]和赫里福郡 (Herefordshire) 教育行动区的“教学助手计划”, [10]等等。

4. 结果评估

2002年2月, 英国学校质量司发布了对教育行动区督导的年度报告。报告显示:教育行动区各学段学生的学业成绩有较大提高, 80%的改进措施已显现成效。年度报告中有大量调查数据说明了这一点:以第一学段为例, 在读、写、算方面, 第一批教育行动区的学生达到2级水平 (Level 2) 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上升了7%、8%和11%, 而全国与此相对应的学科成绩的上升比例仅为4%、5%和7%。

三、EiC模式

特色学校计划与“教育行动区”计划的实施, 有效地提高了落后地区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 然而城市的教学质量依旧不容乐观, 尤其是位于工人、贫民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公立学校的质量相当低下, “城市教育”几乎成了教育质量低下的代名词。为了改变城市教育的“薄弱”面貌, 1999年3月英国政府出台了“追求卓越的城市教育行动计划”即EiC (Excellence in Cities) 计划, 其具体措施包括三方面。

1. 构建学校网络, 变革学校运作方式

EiC计划指出, 学校、家长、工商业与地方教育当局之间要建立伙伴合作关系, 共同探索学校的革新之路。要建立学校网络系统, 加强学校、社区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对接。

2. 建立学生发展支持体系

实施“学习辅导员计划” (Learning Mentors) 为特定学生配备学习辅导员;实行“学习支持单元计划” (Learning Support Unit) , 根据学生需要制订短期教学和支持计划, 进行个别指导;实施“城市学习中心计划” (City Learning Centre) ,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 为主办学校、周边学校以及社区其他学生提供学习和掌握最新信息技术的机会, 同时还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特殊课程的学习机会, 为教师、协调员或顾问提供白色书写板培训。

3. 提供多样化选择, 丰富教育方式

通过建立专门学校、示范学校为学生提供能够满足其兴趣的课程, 传播优秀的教学实践经验;实施“天才计划” (Gifted and Talented) , 为天才儿童提供优先发展的机会与条件。

E iC计划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一点可以从英国教育标准局2004年的督

导评估报告中窥探出来, 教育标准局的评估报告显示:自1999年实施EiC计划以来, 参与计划的学校取得了很大进步, 学生成绩显著提高。以2004年16岁学生的GCSE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 普通中等教育证书) 考试成绩为例, 参与计划的学校中有5门以上达到A+至C等级的人数与2003年相比提高了2%, 成绩差距由2001年的12.4%下降到2004年的8.9%。其中, 有9个学校甚至是其他同类学校的10倍之多。[11]

四、信托学校模式

特色学校计划、“教育行动区”计划与E iC计划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英国薄弱学校的面貌大为改观, 基础教育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基于以上计划的成功经验, 为进一步提升英国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 2005年10月英国政府提出了提高薄弱学校办学质量的新举措:信托学校 (Trust School) 计划, 鼓励学校成为信托学校。[12]

2006年的《教育与督导法》以法律的形式对信托学校计划的具体做法做出了规定。[13]信托学校, 是指由政府提供办学经费, 并由慈善基金会或信托机构任命学校部分管理人员的学校。究其实质, 信托学校计划是在学校管理中推广一种信托机制, 鼓励学校通过自主寻求外界支持的方式来提升学校的管理质量和教学质量。其根本目的是希望学校通过与信托机构、家长以及其他相关方面建立长期协作关系, 以便实现全体学生的最大利益, 提升教育水准。信托学校计划的要点体现在三方面。

1. 申请信托学校

学校根据自身实际, 自愿申请成为信托学校。申请的一般程序如下:

2. 信托学校的运作机制

申请成功后, 申请学校即成为信托学校。与其他政府拨款资助的公立学校相比, 信托学校拥有更大的管理自主权, 并且与信托机构建立信托关系从而获得外部支持。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信托机构可以是教育性慈善组织、继续教育或高等教育机构, 也可以是商业基金会、社区组织和团体等非教育组织。信托机构与相关学校的合作形式没有特殊限制, 一个信托机构可以对应一所学校, 也可以对应多所学校。至于采用何种合作形式, 完全由学校结合自身实际与信托机构协商决定。与特色学校计划和EiC计划有所不同的是, 信托机构不必为所托管的学校提供经费支援, 而是通过对学校管理层人员的任命实现对学校的领导和管理。一般来说, 信托机构本身并不直接参与学校的日常事务管理。

3. 信托学校计划的保障机制

为了保证信托学校计划的有效实施, 英国政府制订了一系列信托学校计划保障机制, 包括对信托提案形成、信托机构职责、受托人资格、信托学校监管、信托关系解除和信托学校自主权的范围等问题都进行了详细而明确的说明。

五、“国家挑战”学校模式

2007年6月27日, 布朗成为继布莱尔之后的英国第52任首相。布朗上台后延续往届政府关注教育的传统, 坚持推进教育改革。在上台后的第四个月, 布朗首相在格林威治大学发布了新一届政府的教育施政纲领, 提出英国要建立世界级教育体系的宏伟目标。

其实早在布朗上台之初对政府机构的改革中就将原教育与技能部拆分为儿童、学校与家庭部和创新、大学与技能部两个独立的机构。同时, 还成立了国家卓越教育委员会, 布朗本人亲自担任该委员会的主席。

2008年6月10日, 新任命的儿童、学校与家庭部大臣爱德·鲍尔斯公布了英国“国家挑战”计划, 这一计划预计3年投入4亿英镑的总经费。“国家挑战”计划是新一届布朗政府改革学校教育、提升学生核心科目成绩的重大举措。“国家挑战”计划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 该计划的目标是:到2011年, 每所中学至少要有30%学生的5科 (包含英语和数学) G C S E成绩达标。这一计划对办学质量最差的薄弱中学下达了最后通牒:如果薄弱中学不能提高学生学业成绩, 学校将被关闭 (又称“杀校”) 。同时, “国家挑战”计划提出了一整套全面扶持薄弱学校的措施和策略体系, 共有八方面内容。一是未来3年英国政府将为“国家挑战”计划的项目学校投入4亿英镑, 其中已有2亿英镑纳入预算。二是为“国家挑战”计划的项目学校的在校学生提供一对一辅导和学习支持 (尤其是英语、数学两科) 。三是为学校的年长教学带头人 (特别是数学、英语) 提供更多指导与支持。四是英国教育专家麦克·汤姆林森将带领“国家挑战专家顾问团”, 为薄弱学校提供多方面的支持。该顾问团成员由那些已成功改造了薄弱学校的校长、“城市挑战顾问”和儿童事业负责人组成。五是每一所“国家挑战”计划的项目学校都将配备一名“国家挑战专家顾问”, 专家将同学校领导层一起合作, 共同制订行动策略。六是2011年之前, 政府将新派150名“国家教育领袖人物” (有着改造薄弱校丰富经验的超级校长) 和校长们协同合作, 一起解决学校遇到的难题。七是为“国家挑战”计划的项目学校的教师提供攻读新的教学硕士的机会。八是“国家挑战”计划的项目学校有获得最好教学的资格, 地方教育当局在安排“高级技能教师”时, 要优先考虑“国家挑战”计划的项目学校。[14]

“国家挑战计划”是布朗政府“公正、伙伴、社区”这三大基本执政理念在教育领域中的指导原则, 其运行策略涉及四方面。一是“国家挑战计划”利用英国薄弱学校改造的先进经验, 重视学校之间的伙伴协作, 通过学校之间的相互支撑, 引导优秀学校辅助薄弱学校。二是“国家挑战专家顾问”在薄弱学校改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政府出台激励政策, 吸引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四是创建国家综合中学、“国家挑战信托学校”, 改善贫困社区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质量。

2009年伊始,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 英国再一次开启了教育改革的航班, 政府颁布了旨在促进教育公平、提升薄弱学校质量的《新机遇:未来机会均等》的白皮书。白皮书中提出了一系列薄弱学校改进策略。例如, 加强家庭、学校、社区间的互动;又如,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 设置关联课程;还如, 打造一流的专业教学, 等等。这些举措将在英国薄弱学校的改进之路上发挥重要作用。[15]

薄弱学校新课程教学探究 篇8

关键词:新课程;实物;多媒体;儿歌;学具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0-0056-02

新课程强调数学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经历和探索知识的过程,再现数学知识的原型。我们观摩的公开课,执教教师都在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能将教材中静态的内容动态呈现,教学效果非常好,因此多媒体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然而,贫困地区的大部分学校以及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还很落后,许多学校连幻灯机都没有,更别提多媒体了。我们这些贫困地区,薄弱学校面对新课程的要求该怎么办?能因为没有多媒体而就对新课程的实施大打折扣吗?答案是不能。为了用好新教材,我们应根据具体学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巧用实物学数学

在教学冀教版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11——20各数》时,教材呈现出一幅水果图,有些水果学生不熟悉,甚至不认识,又没有多媒体,如何给学生提供动态的教材?我大胆地把教材中的水果图,改为学生熟悉的学习用品商店。

老师:小朋友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逛商店吗?

学生:喜欢。

老师:胖胖熊开了一家文化用品商店,邀请我们去参观。走,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各种实物)

老师:你们最想知道什么?

学生1:我最想知道胖胖熊的商店有什么商品?

学生2:我最想知道什么商品多,什么商品少?

学生3:我最想知道什么商品最多?

学生4:我喜欢方橡皮,想知道方橡皮有多少块?

学生5:我最想知道有多少把直尺?

学生6:我最想知道花铅笔有多少支?

老师:你们有这么多的问题呀!那么我们怎么才能知道?

学生:数一数。

老师:谁愿意数一数自己喜欢的商品?(请其他同学当小老师)。

学生4:(动手数,并一一展示给同学们)我数得方橡皮有14块。

学生:数得对。

老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数方橡皮的?

学生4:一块一块地数。

用同样的方法依次数出其他商品的个数,学生边数教师边板书。

老师:谁能说说什么商品最多,什么商品最少?

学生7:花铅笔有20支最多,直尺有11把最少。

老师:谁还有不同的说法?

学生8:花铅笔比直尺多,直尺比花铅笔少。

老师:我们怎么做才能一下就看出来?

学生9:按商品的个数,把商品再摆一摆。(请几名同学帮忙摆一摆)。

老师:我们今天认识了哪些数字宝宝,谁能帮这些数字宝宝排好队。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学生边说师边板书。

(从小到大)11,12,13,14,15,16,17,18,19,20

(从大到小)20,19,18,17,16,15,14,13,12,11

通过实物教学,充分利用课堂资源,陌生的变为熟悉的,抽象的变为直观的,使学生们能正确认识11~20各数,并能用各数正确表示物体的个数。

二、巧编儿歌学数学

儿歌有着具体的内容、简洁的形式、明快的节奏、浅显的语言,深受儿童喜爱,我在教学中通过编写儿歌,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数学。如:我在教学冀教版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时,为了让学生正确区分大于和小于,编写儿歌:

一条鳄鱼大嘴巴,(下转64页)

(上接56页)

张大嘴巴找大数。

嘴巴朝前是大于,

嘴巴朝后是小于。

又如:在教学冀教版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退位减法》时,编写儿歌:

竖式歌

个位十位两兄弟,

你帮我来我帮你,

一起求和又求差,

竖式计算个位起,

加得满十就进一,

减时不够就借一,

借一得十再去减,

团结互助力量大。

这些儿歌短小好记,富有儿童情趣,让学生易学易记,巩固了所学知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巧借学具学数学

新课程既重视结果,也重视过程。“过程”本身就是活动的目标。教学活动关注是学生经历探索、创新、实践等过程所得到的体验、尝试和机会,为了有利于活动的进行,我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学具,自备学具。如:在教学冀教版数学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时,让学生自带学具,有的带了30粒玉米,有的带了30个扣子,有的带了30根小棒,有的带了30张硬纸片,有的带了30支铅笔……

(一)老师:30只纸鹤,每7只一串,可以穿几串,怎样列算式?

学生:30只纸鹤,每7只一串,就是求30里面有几个7,用除法计算,列算式:30÷7=?。

老师:用手中学具摆一摆,再交流摆法。

学生1:可以穿5串,前4串每串7只,最后一串只有2只。

学生2:不对,7只一串,2只不够穿1串,只能穿4串。

学生3:剩下的2只不够穿1串,只能放在一边。

老师:可以把剩下的2只丢掉吗?

学生:不可以。因为我们穿的是30只纸鹤,丢掉就是穿28只纸鹤了。

老师:你们说得真好,可以穿4串,商就是4,剩下的2只就是余数,写在商的后面,用省略号隔开。

板书:30÷7=4(串)……2(只) 并指导读法。

(二)老师:如果把你的学具平均分给4位学生,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学生独立操作再交流。

老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分法,并用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1:把30个扣子平均分4份,一个一个地分,分了7次,每份分了7个扣子,还剩下2个扣子,用算式表示:30÷4=7(个)……2(个)

学生2:把30支铅笔平均分给4位学生,分了7次,每人分7支,一共分了28支,还剩下2支,用算式表示就是:30÷4=7(支)……2(支)

老师:为什么剩下2支?

学生3:剩下的2支不够每位学生分1支,不能平均分了,只能剩下2支。

老师:对,我们分剩下的数就是余数,余数就是不够平均分了,或者不够分1份了。

借助学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余数的含义,知道分剩下的数就是余数。

只要我们专心研究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情景,用童心看数学,用爱心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没有多媒体,也能把新课程的要求落到实处。

上一篇:爱心社敬老院活动总结下一篇:自驾游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