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第五单元教案(精选6篇)
用字母表示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P52例1,做一做,练习十二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
3、能较熟练地利用公式、常用数量关系求值。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同学们知道的关系式有那些
速度×时间=路程 单价×数量=总价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引导学生看书提问: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A、爸爸比小红大30岁。B、当小红1岁时,爸爸()岁,…… 师: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2)启发学生: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可让同桌的两个同学小声讨论)结合讨论情况师适时板书:
法1:小红的年龄+30岁=爸爸的年龄 法2:a+30 提问:比一比,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为什么?让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在式子a+30中,a表示什么?30表示什么?a+30表示什么?(a表示小红的年龄,30表示爸爸比小红大的年龄,a+30即表示爸爸的年龄)
想一想:a可以是哪些数?a能是200吗?为什么?
(3)结合关系式解答: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学生把算式和
结果填在书上。
2、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运算定律、公式,也可以表 1
示数量。
3、教学例2:
引导学生看书讨论:(可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1)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吗?(3)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4)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 请小组派代表回答以上问题。
4、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P53做一做 集体评议。
2、请学生结合自己的身高、体重情况,算算自己的标准体重,并讨论:比标准体重轻说明什么?如果比标准体重重,又说明什么?
四、作业:
1、独立完成P50 第5题
2、独立完成P50 第6题
解答第6题时可提问:u = t = 让学生掌握三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注意巡视指导求式子值的书写格式。
即:S=ut=150×30=4500(注:这里求出来的值不带单位名称)板书: 例1: 例2:
法1: 小红的年龄+30岁=爸爸的年龄 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
是:6a 法2: a+30 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 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 6a=6×15=90 a=30=11+30=45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P54例3 做一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初步应用公式求周长、面积。
3、使学生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教学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1、下面各式中,哪些运算符号可以省略?能省略的就省略写出来。2×3 a×7 14+b a÷7 a×a 5-x 0.6×0.6
二、新授:
1、学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意义和方法。教学例3:
(1)学生用文字叙述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运算定律。
(2)如果用字母a、b或 c表示几个数,请你用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定律。
(3)当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4)你还能用字母表示其它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吗?
请学生在草稿本上能写几个写几个,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根据学生写的情况师逐一板书。(学生在表示时,一定要清楚表示的是哪一个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
减法的性质:a-b-c=a-(b+c)除法的性质:a÷b÷c=a÷(b×c)
2、教学字母与字母书写。
引导学生看书提问:在这些用字母表示的定律、性质中,哪一个运算符号可以省略不写?是怎样表示的?(请一生板演)
a×b=b×a(a×b)×c=a×(b×c)可以写成:a〃b=b〃a或ab=ba(a〃b)〃c=a〃(b〃c)或(ab)c=a(bc)(a+b)×c=a×c+b×c 可以写成:(a+b)〃c=a〃c+b〃c或(a+b)c=ac+bc 其它运算符号能省略吗?数字与数字之间的乘号能省略吗?为什么?(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说说)师强调:只有字母与字母、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才可以省略不写。
3、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的意义和方法。教学例3(2):
师:字母不但可以表示运算定律还可以表示公式、及数量关系。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你能写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吗?
学生先自己试写,然后小组交流,看书讨论。问:(1)两个相同字母之间的乘号不但可以省略,还可怎样写?怎样读?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2)字母和数字之间的乘号省略后,谁写在前面? 师强调:a 表示两个a相乘,读作a的平方;
省略数字和字母之间的乘号后,数字一定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4、练习: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x×x m×m 0.1×0.1 a×6 3×n χ×8 a×c 教学例3(2):
学生自学并完成相关练习。两生板演。师强调书写格式。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三:第4、5题 先独立解答后,再集体评议。
四、总结:今天你学到什么知识,你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自由畅谈)
板书: 用字母表示数
(一)乘法交换律:a×b=b×a S=a×a C=a×4 可以写成: a〃b=b〃a或ab=ba S =a2 C=4a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用字母表示稍复杂的数量关系P58—59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数量,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
2、使学生会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并会对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化简;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优点,渗透符号化思想。
教学重难点:会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并会对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化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校园里的好人好事真不少,看学校通知栏上有一则招领启事:
招领启事
一同学在操场上捡到一个粉红色的钱包,包内有50元纸币n张、10元纸币m张,请失主速到学生处认领。
4014.6.18
1、请同学们猜一猜:钱包里有多少钱?
2、提问:m、n可以表示哪些具体的数?
二、(一)教学教材第58页例4
1、教师引导学生操作。(从一个大茶杯中倒出同样多的3小杯果汁)
提问:如果每小杯果汁的质量xg,那么3小杯果汁的质量应该 5
是多少克?
教师板书:x×x×x=3×x=3〃x=3x(克)
2、T:一大杯果汁有1200克,倒出3小杯后,还剩多少克? S:我们可以根据 “原来的质量-倒出的质量=剩下的质量”
列式为1200-3x 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把算式写出来。
3、T:讨论当x=200时,果汁还剩多少克?
S:当x等于200克时,我们可以计算出3小杯果汁应该是
200×3=600(g)这时还剩下1200-600=600(g)
板书:当x=200时,1200-3x=1200-3×200=1200-600=600 答:当x=200时,果汁还剩600克。
根据给出的数值一个式子的值时,结果一不写单位名称。
4、分析和思考
想一想,式子1200-3x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呢?
(二)教学教材第59页例5
1、教师引导学生读题,并从题中找出相关信息。S1:从题中我知道摆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S2:从题中我知道摆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用4根小棒。
S3:问题是求摆出个x三角形和x正方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2、解决问题
T:摆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摆x个三角形用多少根小棒? S:3x T:摆一个正方形用4根小棒,摆x个正方形用多少根小棒? S:4x T:怎么求摆出个x三角形和x正方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S:3x+4x=(3+4)x=7x T:这是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S:乘法分配律
三、巩固练习
1、一张桌子的价格是a元,一把椅子的价格是b元,买30套桌椅应花多少钱?
2.解简易方程 第一课时 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数学书P62、6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教具准备: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 7
吗?对,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1、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看书第63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1、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2、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四: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2、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五、作业:练习十四第1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64。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3、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话来阐述天平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
况,进而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教具准备:天平及相关物品。(也可以将插图制作成课件让学生逐步观察思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用天平做过实验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天平去发现一些重要的规律,有信心吗?
二、新知探究
(一)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1”。第一步,出示天平,左盘放一茶壶,右盘放两茶杯,天平保持平衡。问:这说明什么?如果设一把茶壶重a克,1个茶杯重b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a=2b(板),第二步,问: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待学生思考片刻,进而问:往两边各放一个茶杯,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教师演示加以验证,在已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杯子,天平保持平衡。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a+b=2b+b。
第三步,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天平还保持平衡?两边各放上同样的一个茶壶呢?学生回答后,老师一一演示验证。
第四步,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保持平衡?天平两边增加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如果天平两边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吗?
第五步,在第三步的基础上同时减少一个茶壶,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a-a=2b+a-a。因此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概括起来可以怎么说?天平两边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课件)
第六步,应用,进一步验证。展示数学书P55页第2幅图的场景,1个花盆和几个花瓶同样重呢?该怎么办?两边同时减少一个花瓶,天平保持平衡。
(二)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2”。
第一步,出示天平,左盘放一瓶墨水,右盘放两个铅笔盒,天平保持平衡。一瓶墨水等于两个铅笔盒的质量,如果设一瓶墨水重c克,1个铅笔盒重d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c=2d(板),第二步,问:想一想,如果在左边再放上1瓶墨水,右边再放上2个铅笔盒,天平还保持平衡吗?验证,天平两边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也 9
不同,为什么还能保持平衡呢?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两边增加的质量相同,肯定;同时引导,天平左边的质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扩大了2倍),右边呢?(也扩大了两倍)因此,天平两边尽管所增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不同,但两边质量所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都扩大了2倍,所以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c×2=2d×2。
第三步,刚才的演示反过来,就是天平两边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c÷2=4d÷2。因此,天平除了在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会保持平衡外,还可怎么变换也可以保持平衡?归纳得出:天平两边物品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第四步,进一步验证,出示P56的情景,问要求1个排球和几个皮球同样重该怎么办?两边质量同时缩小2倍,即把两边的球都平均分成2份,保留其中的一份,按其操作,天平保持平衡,得出结论:1个排球和3个皮球同样重。
(三)小结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引出等式不变的规律。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谁来总结一下。得出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1)天平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2)天平两边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老师引导:我们可以发现,天平保持平衡时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当天平两边发生变化时,等式的两边也在发生变化,天平保持平衡,等式也保持不变。从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我们可以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吗?想一想,四人小组讨论。
交流,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保持不变;(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不变。
三、练习。
实物演示并判断:(准备8袋花生,4袋盐)
天平两端分别放有一袋500克的盐和两袋250克的花生。
1、当两边各增加3袋同样的花生(250克/袋)时,天平是否保持平衡?为什么?
2、在“1”的基础上,现在将把天平两端的东西减少,怎样变化?可使 10
天平依然保持平衡?怎么想的?(可抽学生上台动手操作。)
3、假如天平两端只能加与先前完全一样的东西,要保持平衡可以怎么做?怎么想的?
4、一端放有两袋1千克的白糖,另一端放有4袋500克的盐,问一袋白糖与几袋盐同样重,怎么想的? 四:小结。
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67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会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等式在哪些情况下变换仍然保持不变呢?等式这些规律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完全可以,因为方程就是等式,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解方程。板书:解方程。
二、新知学习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皮个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得到x+3=9 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求出方程的解呢?
抽答。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板书:x+3-3=9-3 化简,即得: x=6 这就是方程的解,谁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
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要检验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还需要验算。怎么验算呢?可抽学生回答。
板书: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二)教学例2 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样才能求到1个x是多少呢?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如有问题,可以出示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分析。
抽答,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即可。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x。让学生打开书59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展示、订正。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或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这是我们解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想不想用它们来试一试呢?
(三)学习例3 师:怎么解这个方程了呢?
生:等式两边加上相同的式子,左右两边仍然相等。师:学生口述解方程的过程。
板书:20-x=9 20-x+ x=9+ x 9+ x=20 9+ x-9=20-9 X=11 学生口述检验过程。
板书:方程左边20-x=20-11=9=方程右边,所以x=11是方程的解。
反馈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2、思考“想一想”: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上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依据是什么?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试着解方程:x-2.4=6 x÷9=0.7(强调验算)
(四)课堂作业:“做一做”第2题。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讨论:什么时候应该在方程的两边加,什么时候该减,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呢?
四、作业: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69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形如a x±b=c 类型的方程,并会用方程的解进行验算。
2、使学生会把小括号内的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来解决形如 类型的方程;体会“整体”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连续两次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a x±b=c、(x+b)a=c
类型的方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忆等式的性质,指名学生回答。
2、说说解下面方程的根据
x+5.7=10 x-3.4=7.6 1.4x=0.56 x÷4=2.7
二、新授课
(一)学习例4
1、师:看课本69页的图,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生:有3盒水彩笔,每盒x支,还有4支散放的。
师:大括号什么意思?40支和大括号有什么关系?可以怎么列方程 生:3 x和4支共有40支,3 x+4=40
2、探索3 x+4=40的解法 师:你会算吗,独立思考
生:先把“3 x”看作一个”整体”,根据等式的性质1先在方程的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两边仍然相等来解方程。
板书:解:3 x+4-4=40-4——————先把3 x看成一个整体 3 x=36 3 x÷3=36 ÷3 x =12 小组讨论:解形如a x±b=c类型的方程和ax=b、x±a=b类型的方程有什么不同?(二)学习69页例5 师:小组讨论2(x-16)=8怎么计算?可以把什么看成整体? 生1:可以把(x-16)看成一个整体
2(x-16)=8
解:2(x-16)÷2=8÷2 x-16=4
x-16+16=4+16 x=20 生2: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计算
2(x-16)=8 解:
2x-2×16=8 2x-32=8 2x-32+32=8+32 2x=40 2x÷2=40÷2
X=20 方程的验算
检验:把X=20代入原方程
左边=2(x-16)=2×(20-16)=2×4=8 右边=8 左边=右边
所以,X=20是原方程的解
三、小结:今天学习了什么?
四、练习:
8+4x=56 3x-2=28 2(x-2.6)=8 5(x+1.5)=35
五、作业 做一做
3、实际问题与方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73、7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解形如a x±b=c 类型的方程,并会正确列出这种方程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在多种方法中选择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掌握解 a x±b=c 类型的方程,并能正确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读题,列出方程,并说出数量关系式(1)、男生有x人,女生有50人,比男生人数的3倍少10人。(2)、林家上月水电费是x 元,购买食品的钱是540元,比上个月水电费的2倍多200元。
2、解方程
x-2.5=10 4 x=120
二、新授课
1、学习例1 师:引导学生审题,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知道了小明的成绩为4.21米,超出原纪录0.06米,问题是学校原跳远纪录是多少米? 师:要怎么计算呢?
板书:原纪录+超出部分=小明的成绩 解:设学校原跳远纪录是x米
X+0.06=4.21 X=4.21-0.06 X=4.15(米)答:
总结:在用方程解题时,先将要求的量设为黑色皮块数x,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最后解方程。
2、第74页例2 师:引导学生审题,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小朋友玩足球,有的同学在讨论足球? 师:白色皮块数与黑色皮块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黑色皮块数×2-4=白色皮块数 师:怎么列方程呢
生1:2 x-4=20 生2: 2 x=20+4 生3: 2 x-20=4 学生练习解答 总结:
三、习题十六4、5、6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77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积之和等于已知的总数和含有小括号的方程的解法,并会列方程解具有这种数量关系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寻找题中的等量关系,会列方程解具有这种数量关系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妈妈买了2千克和3千克梨,已知梨每千克2.8元,苹果每千克2.4元,妈妈一共要会多少钱?
学生读题后,独立列式计算,并说出数量关系 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钱数 2.4×2+2.8×3=13.2(元)
二、1、出示教材77页例题
妈妈买了2千克和3千克梨,共付13.2元钱,已知梨每千克2.8元,苹果每千克多少钱?
师:这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生:已知和问题交换了位置,数量关系不变 师:你能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 板书:
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2 x+2.8×3=13.2 学生自由解答
师:改变例题,将梨的质量由3千克变为2千克,学生审题后再列方程解答。
二、练习
(48+ x)×3=480 17
学生根据这个方程编一道应用题
四、作业
练习十七第1、2、3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78、79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实际问题中的有关和、差、倍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设一个未知数,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类比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会设一个未知数,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口算
1.8a+0.5a= 105x+13x= c-0.3c= 8x-0.25x= 0.6x-0.13x= b+0.75b= 提问:你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二、新授课 学习例4
1、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
提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比较例题与导入题有什么别
引导学生回答,数量关系相同,条件与问题交换了位置。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将数量关系式板书出来
陆地面积+海洋面积=地球表面积
3、讨论两个未知数怎么办,怎么设未知数,怎么列方程,学生讨
论。
板书:
解:设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那么海洋面积为2.4X亿平方千米
X+2.4X=5.1(1+2.4)X=5.1 3.4X=5.1 X=1.5 提问:怎么求海洋面积?
5.1-1.5=3.6(亿平方千米)
或者2.4X=2.4×1.5=3.6(亿平方千米)师:怎么检验? 学习例5
1、引导学生审题,从图中你知道了那些信息?
2、你能用一个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
生:小林骑车的路程加上小云骑车的路程等于总路程
板书:小林骑车的路程+上小云骑车的路程=总路程
解:设两人X分钟后相遇 0.25X+0.2X=4.5 0.45X=4.5 0.45X÷0.45=4.5÷0.45 X=10 答:
三、练习
练习十七第6、7题
1)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2)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3)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4)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重点】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自制支架、橡皮泥、保丽龙球、直尺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教学活动】
1 创设情境导入
师指着问题墙口述同学们的疑惑提出问题:要解决同学们疑惑,需要加深对太阳系的认识,用什么方法可以加深对太阳系的认识?
生可能回答:上网查资料、问家长、查阅相关书籍、用天文望远镜观察……
师对生的方法进行点评后追问:用天文望远镜观察什么?
生可能回答:行星的大小、位置、运行轨迹……
师小结并过渡:行星的大小、位置、运行轨迹这些都需要数据来体现,老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一张数据表,请大家观察、分析数据表,小组交流对太阳系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用前概念建立太阳系模型。2)尊重学生的思考、从学生问题出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2 建立太阳系模型。
1)解读数据建立太阳系模型。
师给出观察提示:(1)小组合作对比数据表上的每组数据。(2)分析、整理数据,图文并茂记录新发现。
生小组合作3分钟,我参与过程指导:(1)一共有几项数据?每项数据说明了什么?(2)纵向对比每组数据有什么发现?(3)为什么“与太阳的平均距离”“赤道直径”有两项数据?
3分钟后,分层次抽小组汇报:(1)汇报对公转周期规律的认识、我引导认识八大行星运动快慢的认识以及围绕谁运动(生汇报我板书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运动轨迹)。(2)可能汇报行星大小与引力的关系。(3)汇报大小顺序、排列顺序(我按排列、大小顺序板书)。
指着黑板上太阳系:与你们认识的太阳系有什么不同?
生可能会回答:黑板上是平面的太阳系,真正的太阳系是立体的?
师追问:如何体现立体的太阳系生可能会说:建造立体模型。
师追问:建造太阳系模型主要需要哪些数据?生可能会说:距离、大小。
师追问:怎样获得两组数据?师引导生按照数据来建模的重要性。
师出示材料和要求、学生分小组根据数据建模。
设计意图:(1)分析对比数据,解读数据,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2)通过数据分析、解读训练学生的思维。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处理,建立太阳系模型。师给出提示:小组合作,用数据表、橡皮泥、星空版、直尺、底座模拟建造太阳系5分钟我参与过程指导:(1)指导生边看数据表、边建模。(2)各大行星的位置和大小通过什么来确定?(3)八大行星的大小对比?3、太阳的大小?
5分钟后,分层次抽小组汇报:1、小组展示模型、第二组补充2、生生质疑产生新认识
生质疑中汇报新发现
师对生的发现指导提高到新层次
师聚焦新认识:八大行星大小差异很大、分布不是均匀的……
师板书:
设计意图:(1)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2)通过生生模型评议知道太阳的巨大,以及太阳系中的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3)互动环节,师出示自己制作的太阳系模型。师看着太阳系模型问:孩子们与你们制作的有什么不同?
生可能汇报:太阳在发光,其它行星没有发光,除了行星还有小星星
师生总结太阳系的认识:师生共同小结:太阳是唯一能发光的恒星,根太阳比较起来八大行星太渺小了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建造的太阳系模型,让生感知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4)视频播放,拓展延伸。师播放多媒体视频问:看了这段视频孩子们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可能会说:太阳原来一直都在运动,宇宙太大、太宽广了……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建造的太阳系模型,让生感知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3 总结
苏教版语文五下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17、《爱如茉莉》教学反思
读了《爱如茉莉》这篇课文,一幅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的茉莉图便出现在我眼前,让我不由想起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句诗。我在想,如何将这篇清新自然的课文上好,如何在自然和谐中将主题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父母之间那种平淡又真切的爱情呢?于是我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教案,又精心制作了第二课时的课件,配上了美妙的音乐。课上下来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效果。
一、善于捕捉细节,用心体会字词知冷暖。
1、细节悟真爱。父母之间的那份平淡又真切的爱,融在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中,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心阅读文中发生的感人故事,找一找描写特别感人的细节,并写写批注。学生通过独立自主的研读文本、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教师的点拨引领,明白了字词的意义与功能,知道了细节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意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爱如茉莉”。
2、字词促理解。语文教学有时也需要咬文嚼字。在字词的感悟中,有助于学生读懂文字的内涵,体验蕴含在其中的情感。在对“奔”字的教学中,我从语音入手,让学生获得语义的理解,从语义的理解感受当时父亲的心情。把语文学习的真谛隐含在这个字的处理中,引导学生一步步感觉到文字的温度。课堂教学永远存在遗憾,感觉不足的是在对“掏”“钻”等动作的领会上还没有到位,文中还有许多爱的细节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
也许,在“品字”中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在“读文”中感受出文字中的温度。这样的教学,或许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
二、设计开场白,体现语文味。
1、从“爱”入手,感悟文字的冷暖。师:(教师板书“爱”)一起读——爱。
师:爱,是一个温暖的字,如三月的春风,能融化寒冷的冰雪。让我们一起轻声地读——爱。
师:爱,是一个博大的字,如高山流水,江河飞瀑。让我们一起大声地读——爱。
师:爱,是一个深情的字,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蕴涵着心与心彼此的感动。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读——爱。师:每个人对“爱”的理解、感悟都不一样,这节课,我们就继续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爱”的文章,题目就是——爱如茉莉。
2、抓重点词语,进行说话训练。出示词语:平淡无奇 洁白纯净
缕缕幽香 袅袅清香
弥漫
诗意
师:这些词语哪些同学来读?(指名读、齐读。)
师:这些词语都和茉莉有关,茉莉是什么样的?在同学们心中是什么样的?用上一两个词语来描述,说一句话或者两句话。
生:我心中的茉莉,平淡无奇,开出的花缕缕幽香。师:开出的花—散发出缕缕幽香,要不别人听不懂,再说一遍。
(一学生描述,用了三个词)
师:词语在运用中才能会用,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还能说吗?
(生用上了平淡无奇、洁白纯净、诗意)师: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更丰富一些。(生用上了四个词语,师表扬)师:能说两句话吗?
(学生反应不积极,沉默了一会)师:只要开口说话,老师就高兴。
生:洁白纯净的茉莉,平淡无奇,但散发出缕缕幽香…… 师:说的好,学课文时可以看到很多词语,我们不但会记,还要会用,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反思: 一是让学生会读文中的重点词语,二是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在理解词语包含的意思的同时学习运用。这两种目的都隐含在具体的要求之中,体现着浓浓的语文味。尝试了知道,学生现场反应和自己的预想是相同的。一是因为学生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对课文有一定的了解;更主要是我平时经常给学生这样的训练,所以他们才能很好理解这次的意图。难怪有人说,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决定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的程度。语文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尝试运用中,更深层次品味语言,培养对语言独特的感受能力。
三、适时进行学法指导。
在课文感知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很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朗读、写批注、读中感悟等,让学生逐步感受语言文字的分量,感受到“爱如茉莉”的真正意义,循序渐进地学会语文学习。不过,让我吸取的教训是,象类似比较抒情的课文,要巧妙地安排好学法指导,不要让过多的学法指导冲淡了花香。教学《爱如茉莉》这篇课文的时,我既有围绕文章的词句来进行读词,用词语说话,关键词语的理解等。又有引导学生去思考文本以外的东西,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同时引入“于细微处见真情”等词句促使学生感受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境界。这样的教学可以让人感受到这是一节充满文化气息的语文课。一个看似平静的课堂,其实存在太多的思想。怎么让这些思想统一在一起,共同去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有用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这需要教师充分考虑。我在上课时就给学生留下空间,既是考虑到教学的需要,同样是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学习水平。
四、在修改和揣摩中升华。
从知道要上评优课开始,我就酝酿着,准备着,想着该怎样设计出新颖的流程,怎样把握教材学习的重点,怎样写出富有诗意的引导语言。我在不断地研究教材,不断地搜索别人先进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尤其是结合我们身边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觉得“感受语言”不必和“关注细节”割裂开来。最后教学设计中定下这样一个学习目标:关注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茉莉般的爱。因为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关注细节”就是在“感受语言”。
阅读原文,解读教学参考书,欣赏教学配套课件,动笔撰写教案等的一系列工作;到上第一课时时,我再读教案,感觉一直关注的是自己的思路,没有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考虑,说白了,就是预设不够充分。
接下来的时间,一边在心中模拟着学生可能会说的话,一边播放着自己设计的课件。渐渐的,对每个环节学生的交流情况逐渐心中有数起来;对两处景物描写的内容,在《茉莉花》优美的旋律中尽情朗读的过程中,我被课文优美的语言所感动。我豁然开朗,像这样抒情性的景物描写,不必让学生拘泥在一个字或一个词中,就让学生像我一样,在音乐的渲染下尽情地读。语言的分量,真爱的魅力自然而然就会进入学生的心里。语言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多了会像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
实践证明这些修改是有效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能沉浸在茉莉花般幽香恬淡的氛围之中,时时被真爱打动着。“教学相长”,说的不错,学生的发言有许多闪光之处,激发出我的激情和灵感。比如对于“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一句的理解,有个女生说:“爸爸非常紧张妈妈,连听我的解释也来不及了,说明爸爸爱妈妈!”在正式上课的过程中,我采用句子比较法,引导学生发散开去,很好地理解了这句话。
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的感受是,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特别重要,要学生体会到的内容,教师必须能够感悟到,然后才有可能让大多数学生也感悟到。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关照了文本中的词句,对于文章整体的情感脉络把握就显得稍弱;还可以在课末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觉得爱如什么?”等等,都有利于学生巩固对课文中心的理解。学生读书的感情还要加强指导,我想,在学生不熟悉的情况下,如果我能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互相读一读,采用多种形式的读等。让语文课堂充满花香,这是我们语文教师一直追求的!然而在引导过程中,在问题与情境的把握上还不到位,还不巧妙,不能很好地做到问题与情境的交融,好不容易营造起来的温暖氛围差点因为问题的思考与困难而破坏。所以,在以后的情境教学中,要更好地做到情境与问题的交融。
月光无声,母爱无言——
18、《月光启蒙》教学反思 本文是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通过回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讲故事、说童谣、说谜语的事,赞扬了伟大的母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激之情。文章以“启蒙”为情感线索,条理清晰、读来耐人寻味。
“月光”又是教学的逻辑起点:“我”的童年是明月星光陪伴着我,我的母亲是在月光下——这个特定环境中给予我最初的启蒙,如水的月色,璀璨的星辰、神秘的夜空,给“我”美好的陶醉,无穷的幻想。诗人的诗情、诗人的成就与儿时母亲月光下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母亲”当然是教学的中心。是谁给我细心的呵护,是母亲,是谁给我最初的启蒙,也是母亲。文中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其实我想,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对孩子最朴素、最纯洁的爱通过歌谣、故事、童谣、谜语全部给了“我”。母亲识不识字已不重要,但从吟唱的歌谣童谣、讲的故事、说的谜语中却让我们读懂母亲给我的最初启蒙;同时感受月夜的宁静与清幽,感受母亲的圣洁与美丽,感受母亲给予我的朴素、纯洁的爱,让课堂充满浓情。
“言美情浓”、富含“诗情、诗意”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本课的设计的理念是从美入手,以读解文,以情带读,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精美感人的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教师诗化般的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优美意境,让学生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以及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张扬情感、喷涌真情。从而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把语文学习转化为情感的诗意之旅。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使知识生成智慧,让智慧与情感共鸣。
如何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如何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如何引领学生从书本的世界走向生活的世界,如何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让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的、开发的生命体验,如何让师生在课堂互动中,灵感自由创造。是我这堂课所要努力思考并为之实践的。下面就谈谈这堂课的收获与遗憾:
一、优化课堂结构,让课堂充满生机。
课的一开始,我出示了一组词组,让学生读读词组,想象画面,意在为学生营造一个与课文相吻合的意境。师:读了这些词组,有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一位母亲搂着孩子,唱着甜甜的歌谣。生:我仿佛看到了柔和的月色洒满了的篱笆小院,一位母亲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接着孩子,唱起动听的歌谣,小院飘满了芳香的音韵。
师:这幅画面给你什么感觉? 生:好幸福啊!生:很温馨的感觉!生:很恬静的!生:有一种宁静的美!
接着精读课文,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板块:
(一)品读歌谣的魅力。听歌谣,读歌谣,感受母亲唱歌时音韵之美,再从作者的感受出发,抓住“芳香”体会歌谣的音韵美,感受歌谣给予我们的启蒙是爱民间艺术。
(二)品读重点词句,体会母爱之美。联系母亲劳累了一天还不忘搂着我,给我唱歌谣,还唱得如此动听,如此悦耳,体会浓浓的母爱。
(三)悟情感,表达怀念之情。通过补充原作《月光母亲》的片断,唤起了学生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
通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让学生对“母亲把对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句话的理解水到渠成。遵循了一般的阅读规律,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与认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地去认识与掌握。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二、营造诗意的氛围,让课堂孕育诗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就必须准确地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产生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月光启蒙》中,我和学生找到文中的歌谣,初步品读后。为了加深印象,我问:“母亲是怎么为我吟唱这些歌谣的?”
学生: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出示句子)
师:“三月的和风”给你什么感觉? 生:柔柔的。生:轻柔的。生:温暖的。
生:像母亲的手抚摸过我的肌肤。师:小溪的流水给人什么感觉? 生:叮叮咚咚,非常好听。生:清脆悦耳。
师:那么就让我们轻轻地,柔柔的,来读这段话。生读不到位。
师:你的朗读是不是深情地,甜甜的? 生再读。
师:你想不想做一做童年夏夜里的那个孩子,听一听母亲的吟唱呢?闭上眼睛——多媒体传出无伴奏歌谣录音。师:你听了有什么感觉? ……
师:母亲的甜美的嗓音就像春风一样温柔,如溪水一样悦耳,可怎么会是“芳香”呢?
生:母亲的声音悦耳得仿佛让我闻到了香味。生:这样写出了母亲声音的美妙。
生:我的身心完全沉浸在这美妙的声音中了,不光听到了,感觉到了,还闻到香味了一般》
师:是呀,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感受,让我们像朗诵诗歌一样读读这段话。
孩子们悠扬的读书声和着缓缓的音乐,教室里立即飘满了孩子们那芳香的音韵。
三、个性化阅读,让课堂绽放活力。这节课我是以学生练笔作为结束的。在体会了作者为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后,一段深情地渲染:
师:故乡的明月不会忘记,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我更不会忘记。在岁月的流里,有些东西会消失,比如母亲的容颜,但有些东西,会在岁月里沉淀,比如母亲的歌声——教室里再度响起母亲的歌谣。
为了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深华,我让学生拿出笔,写一写:母亲,我想对你说——静默几分钟后,孩子们埋下头去,有的紧锁眉头,有的奋笔疾书,有的拭着眼角……
在悠悠的音乐声中,一个孩子站了起来放声朗读,接下去又是一个,又一个……
母亲啊,您曾经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
母亲啊,你曾经为我唱的那些歌谣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母亲啊,在月光下,你忘记了劳累,为我唱歌谣、讲故事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母亲啊,是您让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为我开启诗歌的大门;
母亲啊,是您让我懂得了爱的意义,我真想让您再为我唱一唱儿时的歌谣。母亲啊,……
这不就是一首诗嘛!一首动人的诗!
四、有效的课外补充,让课堂延续生命。为了激发学生拥有像作者对母亲那样的爱,老师在课堂上补充了《月光母亲》的部分原文。当多媒体课件出示满头白发,额上刻着深深皱纹而又失去记忆的母亲形象,课文中慈爱聪颖的母亲与此时痴呆傻笑的母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反差冲击着学生的心灵,画外音出现“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赶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时,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师生饱含深情的对比朗读则把学生的情感波澜再次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在歌曲《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旋律中学生会由此想到自己的母亲,想到普天下所有给予他们生命与教育的母亲,想到所有关爱他们的人。这样的拓展是基于文本、服务文本的,文本深藏的情感因素得到充分挖掘与展示。这样不仅让课堂充满活力,更延续着生命。
上完课,总觉得有一些遗憾。还有课文后面的一个问题没有讨论。探讨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课题,在备课时也考虑这个问题,后来因课堂容量太大,说话的训练较多,在课的结束我想安排一个“母亲,我想对你说……”这个写的训练点。所以上课就删了。第三课时,我还要想把这个问题拿出来探讨。要准确地把握这个问题,更多的是找到“月光”与“母亲”的联系,我觉得可以追溯到孙友田原文的那个题目《月光母亲》,这个理解也可以是多层次,多元化的。我想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没曾想第三课时,学生们又
给我带来意外的精彩:
师:原来是母亲启蒙了解我,但是课文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作课题?你觉得“母亲”与“月光”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范天达:母亲温柔似月光,母亲美丽圣洁似月光。
宣泽源:.在清苦的日子里,母亲为我吟唱的那些民歌民谣,就像无声的月光一样,为我点亮了一盏心灯,使我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让我对生活始终抱有热情和美好的向往。李群:母亲对我的启蒙就像黑夜里为我点燃的一盏心灯,为我照亮了文学的道路。
范涛:“我”的童年是明月星光陪伴着我,我的母亲是在月光下给予我最初的启蒙,如水的月色,璀璨的星辰、神秘的夜空,给“我”美好的陶醉,无穷的幻想。诗人的诗情、诗人的成就与儿时母亲月光下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丁文诣:母爱就像月光一样无声无息。
看来水到渠成的点化,洞开学生的心门,引领学生到达了情感彼岸,润泽了学生的情感,使得课堂绽放出智慧的火花。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学一得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这篇课文中,小女孩和她的母亲对爱因斯坦的称呼不尽相同,小女孩用“你”,她母亲则用“您”。在刚开始的初读课文中,有同学将小女孩说话中的“你”错读成“您”,因为是初读课文,我没有深究,到教学最后质疑问难时,出现了这样的教学情景。
师:请大家轻声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通、不懂的地方。
生(读后说):老师,我发现,在小女孩与爱因斯坦的对话中,她用的都是“你”,可她母亲称爱因斯坦为“您”,这是不是小女孩对爱因斯坦不尊敬呢?
生:就是啊,爱因斯坦比小女孩年龄大多了,该用“您”!
“对是该这样。”学生们坐在座位上议论起来,后来快结成“统一联盟”了。
师:其实老师也同意大家的看法,要不我们给编辑写封信,提提建议?
生(异口同声):好。
师:那现在就写。这可是给编辑写信,一定得好好想想,作者用“你”到底是否有道理,你说的理由,要能打动编辑的心。
一会儿功夫,就有一学生轻轻走到我身边,悄悄对我说:“老师,这建议书我觉得不该写。”
师:怎么啦?
该生:作者用“你”有道理啊,小女孩是爱因斯坦的生活指导老师,老师对学生说话,是不该用“您”的。
虽是小声,大多数同学都听到了,停下了笔。
师:同学们,怎么样,再好好商讨商讨?把小姑娘说的话先划出来,再仔细读读、想想,有了想法小组先交流。
生(读书交流后):用“你”也可以,因为刚开始,小女孩并不认为“连衣服也不会穿的人”是“最伟大的人”,所以用“你”。
生:是的,大家听这句话(有感情地朗读):“我说也是嘛,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小女孩刚开始可能还看不上爱因斯坦呢!要是我小妹妹她也一定会这样说。
生:刚开始,小女孩与爱因斯坦并不熟悉,当然不知道他的伟大。可当爱因斯坦按照小姑娘说的那样穿戴得整整齐齐时,我觉得他们开始产生了“忘年之情”,(“忘年交”这个词讲课中说过),小女孩觉得这个老人很有趣,竟然那么听自己的话,在心里,她可能已经把爱因斯坦当作朋友了!平时我们朋友之间,就不用“您”。
生:小姑娘与爱因斯坦由不熟悉到很熟悉,感情逐渐加深成了忘年交,交往十分随便,所以用“你”。而小姑娘的母亲只知道爱因斯坦发明(师:用“创立”较准确)了许多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对他十分敬仰,所以要用“您”。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从字里行间找到了依据,我很同意你们的看法,通过这样的读书,我们就可以进一步领悟到爱因斯坦这位大科学家的平易和童心,感受到小姑娘的天真和直率。同学们,这信咱还写不写?
生(齐说):不写了。
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答案往往不是最重要的,过程才是值得关注的。
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感意向,捕捉“闪光点”,启发“领悟点”,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议论纷纷,细心读书,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教材,把教材与生活结合起来,把讨论和表达结合起来,为自己的表达而说,为自己的需要而写,从而打开了学生与作者交流的另一扇窗子,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拉近了与课文、与作者的距离,触摸到了作者的脉搏,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处在积极、主动、有效的思维之中。
通过这一教学,我认为,课堂上,教师应努力树立自己的服务意识,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时间,多一些活动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这样,学生的内驱力才能真正被激活,才可能积极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20、《谈礼貌》教学一得 《谈礼貌》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告诉我们: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人交往的时候,以礼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通过本课的教学,如何使学生既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礼貌教育呢?在教学中,我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感悟作者用词造句准确、传神,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一句。学生经过认真阅读课文,结合起来女青年的裙子被小男孩踩脏后的例子,抓住“微笑”“没关系”等词语,有的感到女青年不但没有责怪小男孩踩脏她的裙子,反而也以礼相待,这是小男主动地道谦,使用礼貌用语的结果。有的学生感到女青年的“微笑”就是对小男孩冒失的谅解,理解了小男孩此时懊悔的内心。有的学生认识到,在我们今后的生活中,应该用好礼貌用语,同学之间才会和睦相处。
一、设疑 激趣
1.设疑导入。上课了,教师跨进教室直接宣布上课,有意省略“师生问好”这一课堂程序,引发学生的疑问。教师却“平淡”地表示:同学们,我们以往每天上课前都要“师生问好”,如此周而复始,太繁琐了,从今以后就省略了吧。
2.激发讨论。针对上述问题引发师生之间不同意见,教师顺势撩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教师(反方),礼貌乃生活琐事,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学生(正方),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我们以“礼仪之邦”为荣。
3.揭示课题。教师顺势引导:简单的思辩,揭示深刻的主题。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期待文明的复兴,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礼仪文化”。
评析 《谈礼貌》一文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文章通俗易懂,其道理学生早已耳熟能详。为此,教师必须深入地挖掘文章的内涵,找出课文学习的生长点,使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已知”(即中国是“礼仪之邦”)产生碰撞。这样,以学生的疑问为重要切入口,大胆向外延伸和拓展,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的探究向纵深发展。此时的境界可以说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选择 合作
1.研读课文,思考:你了解中国礼仪文化吗?你准备从哪些方面了解它?
2.请你选择你的合作伙伴进行研究,以下同学们讨论出的选题供大家参考:(1)中国礼仪的起源;(2)中国礼仪的分类(相见礼、婚礼、丧礼、祭礼等);(3)中国礼仪的演变;(4)中国古代至“礼”名言;(5)中国古代礼仪故事......
3.制定研究计划。
评析 中国的礼仪文化范围广泛,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让学生自由组成若干研究小组,教师可以协助学生调整研究的角度,将相关问题或分类或合并,按一定的顺序确定几个研究课题。接着,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教会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研究,使“心动”付之于行动。如安排研究时间表,分析、利用、创造研究的条件,预测研究成果等。此时学生参与实践欲望强烈得如:“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
三、探究 体验
1.学生分小组进行研究(教师关注某些“弱势群体”,可以是其中某小组一员。)
2.交流研究进展,共享研究资料,吐纳研究经验,排解研究困惑.
资料交流包括?押
历史的:从中国礼仪的起源到礼学专著“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民俗的:礼仪的演变,跪礼、揖礼、拜礼和官礼、宾主礼、卑幼见尊长礼等;
教育的(蒙学):“亲师友,学礼仪,香九龄,能温席”(三字经);
文学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戏剧表演的:文中的三个故事,选择你最喜欢的试着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也可以课外搜集的)
音乐的:《礼貌歌》等等。
评析 在探究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个个挫折,生成一个个新的问题,从而产生一个个新的需要。教师此时处在辅导地位,而贯穿综合性学习活动始终的是问题解决过程,是教师促使学生持续付出努力的激励和刺激,这样让学生不断感到自我能力的实现,并不断迸发自主、创造的火花,这也是综合性学习最有魅力之处。可以肯定,在这种情境下,许多学生此时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四、共享 交流
1.交流研究成果。
a.举办主题演讲b.进行礼仪知识竞赛c.表演自编的课本剧d.汇编“中国礼仪小知识手册”e.展示自编的手抄报……
2.畅谈研究体会。
3.设计新的“师生问好”方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读统计图,分析、比较统计图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折线统计图在描述和交流数据中的作用,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说出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通过旧知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了解某地2012年每月平均气温,并制作成了直线统计图,请同学们展示自己制作的条形统计图。
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条形统计图,互相欣赏。
2.请同学们说一说条形统计图是怎样制作的,教师随着学生的叙述用多媒体制作出条形统计图。
生回答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3.如果不用直条来表示(隐去纸条剩下点)把各个点用线顺次连接起来(多媒体连点)就成了另一种统计图。
4.揭题这幅统计图就叫单式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
二、合作交流,探究体会它的作用
1.让生讨论两种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师指出:折线
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清晰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折线统计图中的点表示什么?横格、竖格各起什么作用?
3.这个地区2012的月平均气温是怎样变化的?哪两个月间平均气温升得最快?哪两个月间平均气温降得最快?
三、读折线统计图
1.让学生读课本84页某条河流8月1日至8月6日每天下午2时的汛情公告和水位变化统计图。
2.交流读图得到的信息,给学生充分的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3.回答书中的4个问题。
4.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想到的问题。
四、练一练
教学内容: P43~44 买电器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发展学生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在不断地尝试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整百、整十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卡、计数器、人民币学具等.教学过程
活动一:买家电
1、师:谁能告诉大家,你家都有哪些电器?
2、师:看来小朋友们对电器都很熟悉,那张老师想请小朋友们跟我去买电器,帮我参考一下价钱,好吗?
(课件显示:四幅电器图)
3、师:现在谁能告诉大家,图上都有哪些数学信息?
4、师: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5、看来小朋友们提的问题可真不少,张老师想买一台洗衣机和一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呢?请你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500+800=1300(元)
你们是怎样算出1300元的?
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学具,请你们利用学具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6、师:谁能先说说本小组内其他同学的算法,再说自己的?
课件演示两种算法的计算过程。
7、师:看来呀,小朋友们的想法都很正确,现在,老师还想知道一台电视机比一台洗衣机贵多少钱?你们能解决吗?试一试。
8、师:谢谢小朋友们刚才帮了我一个大忙,真棒!现在你能帮自己家也添置一些电器吗?在练习本上算一算,你需要花多少钱?
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板书算式。
很好,大家都有这么多种不同的买法,请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与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9、师小结。
活动二:练一练
1、师:小朋友们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但是要想算得又对又快,还得进行一定的练习,你们敢不敢试试?
(1)做练习卡上的第一题“我会做”。
(2)做练习卡上的第二题“我能行”。
(3)做练习卡上的第三题“我真棒”。
活动三:说一说
师:你今天有什么收获吗?
第二课时
回收废电池
教学内容:P45~46 回收废电池
教学目的: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等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三位数加法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准备:教具:ppt、小黑板.学具:计数器。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废旧电池的危害吗?指名回答。
教师讲解:废电池中含有金属和废弃的液体,这些物质会对土壤、对水、对人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一颗钮扣大小的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这些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你们快想想办法,用过的废电池应该怎么处理呢?
对,我们应该集中回收,不随便丢弃。这节数学课我们就围绕回收废电池这一主题学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玩中学
1、看一看。借助情境图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1)、出示图表。同学们,童星小学从本学期起开展了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的环保教育活动。这是该校二年级各班在开展活动以来回收废电池的情况。2)、你能从图中发现什么?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先自己想一想,在与小伙伴们说一说。3)、那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发现的数学问题汇报出来?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可能会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关于加法或减法的问题,只要问题提的合理,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肯定。最后,教师在交待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加法的有关问题。
2、算一算。探索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解决“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先请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试。
教师板书:122+77= 看算式,试着估算出的数大约是多少。
指生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进行计算。122+77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先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各小组展示算法并进行汇报。
强调: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完成第45页的试一试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计算,如发现问题应及时指正,予以辅导。
(2)解决“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方法同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解决。
学生要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即“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的算理。
还可以采用凑整
十、整百的方法进行计算。
完成第45页的试一试的题目。(3)解决“二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结合本班的数学情况,让学生独立完成。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完成第54页的试一试的题目。
3.想一想。师生共同总结出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三位数得比算加法,大家想一想,三位数的笔算加法和两位数的笔算加法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谁能对照两位数笔算加法的法则,说说三位数的笔算加法应该怎样做?
学中做 完成教材第46页的第1、2题。
做中得 完成第46页的第3、4题
第三课时
十年的变化
教学内容:P47~48 十年的变化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三位数加法中的“进位”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ppt、小黑板。学具: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课件出示青山县野生动物园十年前和现在的图片。
二、探索新知
1.让同学说说野生动物园十年来动物种类发生的变化。
学生:环境好了,动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原来只有87种,现在增加了139种。)
过渡: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算一算。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解决“野生动物园现在有多少种动物?” 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87+139= 看算式,试着估算出得数的范围。指名说说估算的过程。
进行计算。87+139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汇报、交流。7
+1 3 9
2 6
注意: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3、试一试,完成p47 用竖式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让同学上黑板演示。
4、学中做完成教材第48页的1~5题。
三、小结课堂
第四课时
小小图书馆
教学内容:P49~50 小小图书馆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 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三位数减法中的“退位”方法。
教学准备:教具:ppt、小黑板。学具:计数器。
教学过程
课件导入。
课外小组的同学非常喜欢读书,他们经常在午饭后到小小图书馆里汲取新鲜的养分,看,它们正聚精会神地学知识呢!
玩中学
1、看一看。
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你们知道“小小图书馆”的藏书情况吗?(出示统计表。)谁能说说,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呢?
先独立思考,再与小伙伴们说一说。
过渡: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算一算。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解决“故事书比连环画多多少本”。
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指名汇报,教师板书239-118= 看算式,试着估算出得数的范围。指名说说估算的过程。
进行计算。239-118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汇报、交流。
3、提一提。
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求“两种书的差” 的问题。
根据藏书情况表,你能提出哪些求差的数学问题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让学生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解答出来。
指名汇报的数,并说出计算过程。
4、解决“科技书比连环画少多少本”。
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指名汇报,让学生口头列式118-57=看算式,试着估算出得数的范围。指名说说估算的过程。
进行计算。118-57怎样计算呢?1 8
+ 44
256
300 3.完成p56页计算并验算。
学生独立解决,让同学上黑板板书。
三、新知运用
完成p57页试一试习题
四、巩固提高
完成p57、58页“练一练”1~6题
过渡: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五、小结课堂。
第七课时
练习四
教学内容: P59~61 练习四
教学目的:
1.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2.通过练习,巩固整
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3.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4.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准备: 挂图、ppt
教学过程
道具。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1 玩中学
1、学生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2题。
教师启发学生先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找到最大数与最小数,怎样确定哪两个数的和最大,哪两个数的和最小,哪两个数的差最小。
2、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3、4题。
让学生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自觉的进行验算,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5题。
引导学生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
4、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6题。
让学生看图说出图意,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看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7题。
6、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8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并比较出得数的大小后,再交流各自的解答过程。
7、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9题
让学生看图说出图意,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看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10题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指名反馈。
9、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11题
一、基础练兵场(20 分)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3 分)
贻误( ) 分歧( )屹立( )
归 sù( ) zhù( )就 chóu( )怅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历史上,一些伟人在关键时刻总能力挽狂澜,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
B.面对警察的盘问,毒贩显得非常紧张,汗水直流,黯然失色。
C.晚上,爸爸上网冲浪,妈妈看电视,我读书做作业,一家人各得其所。
D.少数司机因为一念之差醉驾入狱,这个教训值得“驾驶族”们深思。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春晚节目《扶不扶》与其说是一个小品,不如说是对“道德去哪儿了”的一种追问。
B.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C.“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对我们说:“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
D.人类为什么要敬畏自然? 这是一个大问题。
4.默写。 (5 分)
(1)殷勤谢红叶,_______________。 (《题红叶》)
(2)_____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
(3)爱惜芳心莫轻吐,_______________。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4)_____________,绿柳才黄半未匀。 (《城东早春》)
(5)“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化用了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 ,__________”。
5.下面语段中画线处的两个语句都有语病,请按提示进行修改。 (2 分)
环境污染现在已经不单是某个领域、某个部门的事情,它越来越成为一个需要群策群力来解决的问题。①面对新的环境挑战,中国领导人用“宣战”的姿态宣扬了自己的决心。环境恶化不是“一日之寒”,环境治理也不是“一日之功”。但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②政府部门有力引导、严格监管;企业工厂切实践行节能减排的社会责任;每一个你我他尽可能守护“绿色”的生活等……如果每个主体都能做出小小牺牲,不但会换来环境治理的大大成就,更会换来大家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奋斗激情。
(1)句①用词不当,应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2)句②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
6.阅读右边题为 《不屑一顾》的漫画,说说其表达了什么主题。 (2 分)
_____________
7.觅渡中学八(2)班同学打算举行“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他们的活动。 (4 分)
(1)张明同学负责布置会场,为营造氛围,需要在会场上张贴相关的宣传标语,请你代为拟写一句。 (20字以内)(2分)
_____________
(2)李芳同学在网络上检索到以下热点新闻,准备在研讨会上发布,请你帮助她将其压缩成“一句话新闻”。 (2分)
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27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张德江委员长主持会议。会议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_____________
二、阅读精品屋(40 分)
(一)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 8~9 题。 (4 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8.第四句运用“烂柯人”的典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 分)
_____________
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千古名句,请从表意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2 分)
_____________
(二)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 10~14 题。 (11 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蔽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余幼时即嗜学________________
(2)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_______________
(3)四支僵劲不能动_______________
(4)腰白玉之环_______________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之”,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之”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当余之从师也B.益慕圣贤之道C.弗之怠D.录毕,走送之
1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 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
13.上述选文主要记叙了什么内容? 请你概括。 (2 分)
_______________
14.选段中哪一个词为全文奠下了基调? 宋濂所自述的求学经历使你联想起哪些相关的诗句或对联? (3 分)
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 15~19 题。 (13 分)
人生如四季
严巍
①星移斗转,四季更迭。一年年生活在大自然的四季轮回中,我也深深地感到,人生如四季,周而复始。
②毫无疑问,我应该回头望一望自己所走过的道路,自己所经过的人生岁月,自己所憧憬的人生风景。虽然人生道路有平坦可_______________,有崎岖可_______________,有失落可_______________,但在阳光的普照下,人生道路却画着春夏秋冬的四季颜色。在春是翠绿、夏是郁葱、秋是金黄、冬是灰白的四季色调中,回过头来看看,我总感觉,我竟然走得那样的匆忙,没有来得及浏览沿途的四季风光,没有想到自己的人生竟融汇于大自然的四季中。
③春天,是播种理想的季节。当我从母腹中呱呱落地,就像一粒种子播下了人生的希望和理想。在明媚春光的沐浴下,我的理想如同小苗一样拔节成长。这个时候,当是我人生中最天真烂漫的季节,也是人生中充满幻想的花季。这时,我童稚的幻想编织了一个个理想的花环,花环中缀有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愿望。而此时,我的理想就在春雨的滋润下,长出了一株株希望的新绿,于是,我的人生就这样在春天的脚步中奋然启程。
④夏天是锤炼人生的季节。在四季人生中,夏季最活泼浪漫,也最炙热,而炙热的高温也考验着我的意志。夏季还需要勤奋,只有勤奋的工作才能创造蓬勃;夏季还需要风雨的洗礼,这样,理想才能挺起腰杆不倒伏,才能让人生的活力灌浆成长。
⑤随着岁月的流转,渐渐地,我终于迎来了人生的秋季。秋季是收获的黄金季节,也是人生收获希望和理想的时候。学习和工作中,通过收获丰富生活的阅历,我享受和体验着人生的乐趣。我盘点和检验人生的价值,也收获了不少意想不到的苦恼和失望。大自然风云变幻,人生道路崎岖坎坷,我在人生的四季中,也有失误,有彷徨,有挫折。
⑥秋去冬来,雪花飘飞。雪是四季的尤物,没有矫作,也不需要粉饰,飘飘然然默默无闻地普洒甘霖,造福于人类。这个季节虽然寒凝大地,却是修炼品行的大好季节。我不仅欣赏着美丽的雪景,还要学习雪花的品质,一生一世兢兢业业,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⑦大自然的四季是五彩斑斓的,人生的四季也是五彩缤纷。用四季比喻人生,诠释人生,我便能更好地辩证人生,理解人生,掌握人生,用五彩的四季色涂抹人生。人生之于我的一切感受,莫过于用这四季来形容。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1月10日)
15.作者笔下的人生四季各具有怎样的特征? 请参照示例,从文中提取相关词语作答。 (3 分)
示例:春季———播种的季节
夏季———_______________的季节
秋季———_______________的季节
冬季———_______________的季节
16.根据上下文,依次填入第②段画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惆怅欣慰感叹B.欣慰感叹惆怅
C.感叹惆怅欣慰D.惆怅感叹欣慰
17.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2分)
回过头来看看,我总感觉,我竟然走得那样的匆忙,没有来得及浏览沿途的四季风光,没有想到自己的人生竟融汇于大自然的四季中。
_______________
18.文中画线语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作用? (3分)
_______________
19.文章结尾说,“用四季比喻人生,诠释人生,我便能更好地辩证人生,理解人生,掌握人生,用五彩的四季色涂抹人生”。我们该如何“掌握人生”“涂抹人生”?请说说你从文中获得的启迪。 (3分)
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 20~24 题。 (12 分)
山村交通岗
周海亮
①山村悬垂在山腰,散落着二百多户人家。可是你相信么,这么偏远的山村,竟然在村里唯一的十字路口设立了一个交通岗。
②去山村采风,那个交通岗一下吸引了我。刚下过雨,洗刷一新的交通岗和坑坑洼洼积着污水的土路呈现着一种极不协调的怪异。更令我吃惊的是,在那里,竟然站着一位交通警察!他正以最标准的姿势站立,一丝不苟地指挥着并不存在的车水马龙。他左转身,平举手……右转身,口中的哨子响起……
③不过稍一细看,那“警察”却并不是警察。尽管他的衣服和警服有些接近,但无论颜色还是款式, 都和真正的警服有着很明显的差异。雨后的阳光一点一点加强烘烤的力度,直射着暴露在交通岗外的他。慢慢地,他脸上的汗滴汇成流淌的河。
④那是一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好像已经在这里站了很长时间,可是在我关注他的漫长时间里,那个十字路口始终没有经过一位行人、一辆自行车、一辆马车、一台手扶拖拉机……终于,有人来了,那是一位身体佝偻的老人。老人径直走向交通岗,递给站得笔直的“警察”一个破旧的军用水壶。我见到“警察”啪的一个敬礼,然后接过水壶,咕咚咕咚地喝着水,仿佛已经渴到极限……
⑤我追上急欲离开的老人,问他那“警察”是谁。老人说:“我儿子。”
⑥我问他:“怎么会在这里有一个交通岗?”老人弄清我的身份后,长叹一声说:“去我家说吧。”
⑦我坐在老人的院子里喝茶,一边看那个年轻人演独角戏般地指挥交通,一边听老人给我讲这个几近离奇的故事。
⑧老人告诉我,他的儿子特别聪明,小学、中学、大学,成绩都名列前茅。儿子的理想是当一名交通警察,能够站在城市的十字路口,指挥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大学毕业后,他被县交警大队顺利录取。可就在去交警队报到的前几天,为采一朵蘑菇,他从村后的山坡上滚了下去。他在医院躺了整整半个月才醒过来,命倒是保住了,人却摔傻了。他几乎忘记了所有的事情,甚至有一段时间,他竟然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却唯独没有忘记自己已经被县交警大队录取的事。每天他都会站在村头,像一位真正的交通警察那样,吹响一只哨子。
⑨“于是你要在门口给他立一个交通岗,让他相信自己就是站在县城的马路上? ”我问。
⑩“是的,”老人说,“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够带给他平静和快乐。我听医院的大夫说,让他平静快乐地过好每一天,或许以后的某一天,他就会忆起以前的事情,甚至说不定还能恢复成原来的样子。那样的话, 也许他还真能去交警队上班, 当一名真正的警察呢。”
11老实说,那天我并没有太多的感动。到处采风的我,这类事见得多了,也就有些麻木,至于那个虚假的交通岗,就更接近于闹剧了。我想,当劳作一天的村人扛着农具从这里经过,面对一个手舞足蹈的傻子,他们脸上将会是怎样一副嘲笑的表情?
12可是我想错了,我看轻和玷污了那些村人。那天黄昏时,十字路口的村人突然多了起来。当三三两两的行人、自行车、马车、手扶拖拉机经过交通岗时,我看到他们竟顺从地听任“交通警察”的指挥。他们有秩序地停下、等待,看“交警”的手势,然后快速通过,仿佛那儿真的是一个拥挤的十字路口,面前的傻子真的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交通警察。
13那一刻我被深深打动。后来我一直坚信,在那个偏远的山村,无疑有世界上最伟大的交警、最伟大的父亲、最伟大的村人,以及人世间最伟大的理解和爱。
(选自《青年博览》2013年第11期,有删改)
20.作者以“山村交通岗”为标题,好在哪里? (2分)
_______________
21.文章前四段中,作者采取步步设疑的方式叙事,起到了引人入胜的良好效果。请完成下面的填空,概括其叙事脉络。 (2分)
偏远的山村为什么会设立交通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⑧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 有何作用? (3分)23.文中画线语句为什么要写“我”的感受? (2分)
_______________
23.文中画线语句为什么要写“我”的感受? (2分)
_______________
24.如果某一天,老人的儿子恢复了记忆,他会对老人和身边的村民说些什么? 请发挥想象,把他最想说的话写出来。 (3分)
_______________
三、文笔展示台(40 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睿智的人看得透,故不争。豁达的人想得开,故不斗。厚德的人重谦和,故不躁。明理的人放得下,故不痴。自信的人肯努力,故不误。重义的人交天下,故不孤。浓情的人淡名利,故不独。宁静的人行深远,故不折。知足的人常快乐,故不老。
要求:①根据材料寓意,选好角度,自拟题目;②600字左右,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第五单元参考答案
一、基础练兵场
1.yí;qí;yì;宿;铸;惆
2.B;3.C
4.(1)好去到人间;(2)春蚕到死丝方尽;(3)且教桃李闹春风;(4)诗家清景在新春;(5)俯首甘为孺子牛
5.(1)宣扬→宣示;(2)删去“……”,改为“。 ”。
6.示例:一些富豪、显贵丧失社会责任感,对公益、爱心事业不屑一顾。
7.(1)示例:点击热点,关注社会,认识生活;(2)示例:我国通过立法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二、阅读精品屋
8.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9.该句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10.(1)特别爱好;(2)成年;(3)同“肢”,肢体;(4)名词用作动词,挂在腰间
11.B
1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
13.讲述自己求学之难和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的勤奋、用心之专。
14.“嗜学”。 示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5.锤炼;收获;修行
16.B
17.“竟然”一词表达了自己因为匆忙生活,忽视享受人生过程,未能深思人生与四季关系的遗憾与懊悔之情。
18.拟人。形象生动地揭示了经过夏季的艰难历练,我们的理想会变得坚挺,人生会富有生机活力这一道理。
19.示例:我们应及早播种理想,并积极行动,用勤奋去创造,在锤炼中成长,最终收获一个属于自己的踏实而丰盈的人生。
20.“山村交通岗”是一条叙事线索,贯穿全文始终;“山村交通岗”凝聚着伟大的理解和爱,凸显文章主旨。
21.示例:交通岗上为什么会站着指挥的交警? 交警为什么是一位傻小子扮演的?
22.插叙。讲述老人儿子的“非常”经历,交代山村交通岗的由来,为下文做铺垫。
23.写“我”的感受从“没有太多的感动”到“被深深打动”的转变,衬托村人顺从地听任“交通警察”指挥之举的可贵,突出“理解和爱”的伟大。
24.示例:父亲,感谢您为我专设了这么一个交通岗,您是天底下最伟大的父亲! 各位乡亲,感谢你们对我和我父亲的理解与支持,没有你们的呵护,就不会有我的今天。今后,我会用实际行动来回报这份厚重的爱。
三、文笔展示台
【五下第五单元教案】推荐阅读:
五下第4单元教案05-31
五下第八单元教案07-23
五下第一单元备课06-02
五下科学第一单元复习10-07
五下第二单元看图作文10-22
五下教案11-15
精通五下15课教案09-17
北师大版五下教案打印06-14
四上第五单元作文教案07-20
二语下册第五单元教案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