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笔算除法教学设计(推荐15篇)

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篇1

伊金霍洛第四小学

白仲义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15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能力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笔算算法。

教学难点: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和商的书写位置。教具准备:小棒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提出问题。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伊金霍洛第四小学,你们看到我们的校园美丽吗?说说美在哪里?生活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你们感到幸福吗?(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环境谈起,导入新课,既贴近生活又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学生不仅开心,而且很放松)。

师:这么美的校园环境来自我们学校老师和同学的辛勤创设,来自于我们对校园环境的爱护。你看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电脑出示图片:我们爱护植物、我们保护校园环境、我们参加护绿活动)。师:我们不仅要爱护我们的校园环境。更要爱护社会环境,积极参加护绿活动,这是我们三年级同学今年3月12日植树节那天到河边种树拍下的照片,你瞧!干得多起劲。

电脑出示图片:(课本第15页主题图:同学们在植树)。

2.引出实际问题

(1)引导学生观察:你从图中看出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对学生提出的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请学生随时解决。)

(2)对学生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请学生说出算式,再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学生习惯直接口算,对学生来说口算难度不大)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演 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42÷2=

二、动手操作,领悟算法,重现口算过程 1.教学例1

42÷2=(1)请学生动手分小棒,说说先分什么,后分什么。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会口算出答案,那么怎样用竖式计算呢?这节课我们来初步探究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3)明确笔算的过程和竖式的写法(课件演示)。

教师说明笔算的过程和竖式的写法:笔算除法的计算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被除数十位上的4表示4个十,4个十除以2商2个十,要在商的十位(跟被除数的十位数对齐)上写2。用除数2去乘2个十,积是4个十,表示从被除数中已经分掉的部分,写在42十位的下面。4减4得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分完了,个位上还有2,要落下来继续除。2除以2得1,要在商的个位(跟被除数的个位对齐)上写1,再用除数2去乘1,积是2,表示从被除数中又分掉的数,写在落下来的被除数的个位上的2的下面。2减去2得0,在余数的位置上写0,表示个位上的数也分完了,计算过程结束。

(4)师:说一说,做笔算除法时,是从被除数的哪一位除起的?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同桌讨论,指生回答)

(5)课堂练习,掌握算法(课本16页做一做中的前三个)

(指名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做,对做题中出现的错误,集中进行分析)

要求:订正说出笔算的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重点看学生对竖式的书写是否正确,有针对性地提问竖式中某一步的含义及各个数表示的意义)。(6)课堂目标检测(见课件)。(7)师生共同总结算法

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课件出示)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要从被除数的()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板书设计:

笔算除法

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

42÷2=21(棵)

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篇2

一、笔算除法起始教学的现状

作为除法竖式的起始课, “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编排了2个例题, 分别是表内除法 (15÷5) 的笔算方法和有余数除法 (23÷5) 的笔算方法, 这两个例题的编排, 都旨在让学生借助动手操作的思考过程建构除法的笔算格式。

在实际教学中, 往往例1教学显得很轻松, 例2教学则苦不堪言、错误百出, 尤其是除法的竖式问题比较严重, 最典型的是:

表面上似乎这个问题是例2教学自身形成的, 其实不然, 其间的学习困难要追溯到例1除法竖式的教学。

例1内容是15÷5=3的表内除法, 在口算得到商的基础上介绍除法竖式。实际教学显示, 学生通过表内除法很快得到商, 却对除法竖式很难理解, 主要困难集中在两处:一是受到口算的影响, 学生已经会进行熟练的口算, 接纳竖式的内需感不强;二是竖式中出现了两个15, 表示同一堆物体, 第一个15表示被除数, 第二个15表示5与3的乘积, 学生尽管经历了操作、仿写, 但真正理解这两个15不同含义的学生不多。第二个15大多是抄下来的, 而不是算出来的, 学生在竖式学习中容易产生错误心理指向——除法竖式中的乘积只要抄下来就可以了。这样, 例1先入为主形成了错误的竖式路径, 为例2的学习埋下了“祸根”。简单地说, 主要是学生对笔算除法竖式中的算理不曾关注, 更谈不上理解, 导致算法出现错误。

而在笔算除法形成关键期的起始教学中也有类似的情形。“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材安排的第一课时也有2个例题, 分别是42÷2与42÷3, 这两个例题的编排旨在通过动手操作, 学会除数是一位数两次平均分的竖式格式, 即两层的竖式格式。例1教学也受到口算的影响, 从前测中发现86%的学生对例1的算式能正确口算, 能口算例2算式的仅为56%;42÷2的例题中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都能整除, 借助小棒动手操作分的过程较为同步, 用一层竖式也不会引起思维的阻碍, 激不起学生学习两层竖式的内需。而例2“42÷3”, 因为整十数不能一次分完, 经历两次分的过程较为明显, 除法竖式的教学需求性略强一些。

可见, “有余数除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节课在教材的编排上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例1的编排都能通过口算解决, 学生笔算的学习内需性不强。通过前测和分析, 笔者发现例2的内容反而更能引起学生操作思维和运算过程的统一。因此, 笔者认为先教学例2, 再教学例1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接受笔算除法的学习。

二、笔算除法的运算意义

笔算除法运算的意义何在?仅仅只是让学生掌握格式吗?张天孝老师在他的观点报告中指出:运算是技能和思考的结合。运算能力含结果和过程两个方面, 结果应该是正确的, 过程应该是简洁合理的。只有运算过程的展开, 运算教学中基本思想的感悟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才有可能, “四基”目标才能达成。

笔者认为, 笔算除法竖式的教学就是过程的展开, 是算理算法和谐统一的过程。在学习“有余数除法”之前, 学生已经会进行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 而表内乘除法虽然借助数形结合来完成算理教学, 但大多时候是借助口诀求积或商, 在长期口算训练的过程中已经成为笔算除法教学运算技能的基础储备。我们也知道计算教学应当是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探究算法, 但我们在“有余数除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中发现例1的教学能进行口算, 也就是运算已经得到了正确的结果, 而口算的过程应该是最简洁合理的, 所以强加入竖式的介绍, 学生的学习是先有了正确结果再探究算理, 学生本身并没有产生探究算理的内需, 也就失去了运算的意义。

三、笔算除法的困难形成

在笔算除法起始教学中, 学习困难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笔算除法书写形式的独特性。

在所有笔算教学中, 除法竖式的基本格式是最特殊的, 且有加减乘笔算格式的负面迁移, 学生要主动构建笔算除法的格式很困难, 于是很多老师都喜欢用介绍的方法教给孩子, 再让孩子仿写格式, 效果不好。

2.笔算除法计算过程的综合性。

笔算除法计算过程比较复杂, 商、乘、减、比、落, 从这五字决中, 我们发现学生先用乘法口诀试商, 算出商与除数的积, 减出剩余数, 与除数相比, 再接着循环往复这样的计算 (2) (见下图) 。可见, 笔算除法是所有笔算学习中运算次数最多的一个, 体现出计算的综合性, 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

3.笔算除法起始教学例1的特殊性。

在笔算除法中, 分为一次性整除和有余合并继续除两种情形。一次性整除相对比较特殊。“有余数除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 例1都是一次性整除的, 例2才是普适性的除法竖式运算。也就是说, 如果按照先教学例1再教学例2, 沿顺特殊到一般的除法竖式建构过程, 打破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

四、笔算除法起始教学策略分析

在“有余数的除法”单元教学中, 笔者尝试先学习例2, 再学习例1的竖式。在例2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经历不能一次正好分完的操作过程, 学生看到了分掉的部分、剩余的部分, 学生或许不能主动构建出正确的笔算方法, 但基本的模型 (3) (见右上图) 是有的, 且有部分学生也会发现原先的笔算格式受到了一定牵制。再通过让学生理解感悟余数3是怎么来的?23-20=3, 20又是怎么来的?4×5=20, 4又是怎么想出来的?通过这三个问题的思考就可以将 (3) 这个竖式华丽转型成 (4) (见右上图) 这个规范的除法竖式。这里被除数23和商与除数的积20不一样, 学生在操作思维的过程中也能很好理解运算的过程, 有助于学生理清算理。

这样一个简单的置换,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弄清了竖式中每个数字的含义, 此时介入特殊的除法竖式, 学生都能接受与认同。接着再教学例1时, 学生自然明白了被除数下写个同样数字的含义, 也明白下面的0表示的意思是刚好分完, 没有余数。笔者在实验教学中, 发现学生掌握情况较为理想, 基本没有出现如 (1) 一样的错误。可见, 学生在理解了算理的基础上再来学习算法, 有利于算法的形成。

在“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 依然可以从例2开始教学, 学生通过动手分小棒, 第一次肯定会先分整十数部分, 分完后剩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 还剩的12根进行第二次分, 这两次分让学生初步感悟竖式需要两层的必要性, 采用2层竖式更能清晰地反映操作过程。采用本思路教学后, 笔者所在50名学生后测情况良好, 类如“42÷2”的笔算正确率为92%, 类如“42÷3”的笔算正确率为76%, 与对照班相比正确率大有改观。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经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书写整洁、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商是一位数、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算理。

2.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准确书写商的位置。

教学难点:

明确商是一位数、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算理,准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1.口算,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900= 8400= 20000=

600= 6009≈ 9001≈

学生完成计算,说出计算方法。说说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回顾所学知识,为新知做铺垫)

2.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30祝? )< 85

40祝? )< 180

3.出示92张作业纸。今天,你低碳了吗?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每个作业本尽可能用完,没用完的几页可以裁下来重新装订再利用。老师积攒了92张写剩下的作业纸,每30张装订一个草稿本。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可以装订几本?

怎样列式:920=?

分析这是哪种类型的除法计算?

引出解决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开门见山揭示课题,通过孩子们每天都接触到的写剩下作业纸的节约使用,既渗透环保意识又很自然的引出要探究的题目。从而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探究建模

1.借助学具图片圈一圈、分一分来理解算理。

(1)小组交流,怎样计算?

(2)活动探究,借助学具图片圈一圈、分一分。

(3)把你的算法和组内同学交流,比比谁的方法多。

2.交流汇报。

(1)920=3(个)……2(张)

方法一:通过圈分小棒图完成。

方法二:想乘算除:30=90 920≈3(个) 可以装订3个本。

方法三:利用估算: 92≈90 920≈3(个) 可以装订3个本。

方法四:笔算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3为什么写在个位上?“如何试商?商应该写在哪个位上?

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答:可以装订3个本,还剩2张纸。

注意:①商的正确位置;②算理的理解;③横式后面的结果应根据商和余数的意义带相应的单位名称;④几种方法的融会贯通。

(2)尝试练习1780=

注意:①不够除;②试商过程;③商的正确位置;④算理的理解。

(3)方法总结:

除数两位看两位,

两位不够看三位,

除到哪位商那位,

除数当姐余当妹。

(把方法整理成顺口溜的形式,生动活泼的记录了学生探究的笔算方法,容易理解,方便使用。)

三、练习巩固

1.森林医生找病因,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2.完成做一做1、2小题。先观察这些算式之间有什么特点,再笔算。

(第一题意在强调试商、商的正确书写位置、对算理的理解及笔算的规范过程。赋予森林医生的意义力求趣味和深刻。第二题巩固笔算过程,并继续帮助学生巩固。)

四、回顾小结

说说今天我们学习的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应该怎么计算,要注意些什么?

【教学评价】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它是在学生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基础上教学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应紧紧围绕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及本节课的知识点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目标的确定具体明确,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合作交流,通过教师点拨,明白口算、笔算之间的紧密联系,达到初步理解算理巩固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一节课中学生注意力一般最多维持20分钟左右,所以设计中主要采用情境教学与自主探究的方法,通过复习口算除法,归纳复习两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为后面学习三位数除以整十数打好了基础,也为引导学生提炼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在新课的学习中教师始终围绕“如何试商?商应该写在哪个位上?为什么?”这一中心问题,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形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用估算的方法思考可以分给几个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列竖式探讨商究竟应该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师生共同分析,在巩固练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以儿歌的形式加深理解与巩固。既达到知识技能的掌握,同时又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实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通过大量的巩固练习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实现三维目标。

【板书设计】

92张剩下作业纸纸,每30张装订一个草稿本。可以装几本?

除数两位看两位,

两位不够看三位,

除到哪位商那位,

除数当姐余当妹。

《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篇4

共15课时,总第7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P19植树情境图,引导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师板演:42÷2 52÷2)

2、师:42÷2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3、同学们会口算出答案,那么怎样用竖式计算呢?(揭示课题)板书:一位数除两位数。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教学例1 42÷2=21

(1)用竖式计算,你们会吗?试试看。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2)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理由。

(3)师边用电脑演示边讲解:笔算除法的计算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请哪位用第二种方法做的同学上来讲解一下。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竖式算52÷2 2.教学例2:52÷2

(1)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2)你们同意哪一种算法?学生讨论后得出。

(3)师:让我们借助小棒验证(师生共同摆小棒,师边演示边讲解)

(4)我们再看一看电脑是怎样算的?(电脑演示)谁愿意当小老师把电脑演算的过程再说给大家听听?(指名学生叙述计算过程)

(5)比较例1和例2笔算竖式的区别,强调:笔算除法时,如果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

(6)指导看书质疑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1、完成P20做一做1。

2、比赛,看谁算的又对又快?P20做一做2。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新的知识?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 篇5

1、通过摆小棒,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突出数形结合理念。在讲第一单元竖式乘法课前跟张杨老师讨论时,她提出让学生分分小棒,我当时觉得没必要,但也听从了张杨的意见,上完课之后觉得比去年我第一次讲效果好多了。我才真正体会到让学生真正动手摆一摆,数形结合对帮助理解有这么大的好处。

2、意识到要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听了高亚会老师的数学课使我感到高老师讲课的严谨,什么都问问为什么,学生分析题做得很到位。这让我意识到在培养学生审题能力上我要加强训练。

笔算除法教学设计例4 篇6

1.在观察、比较、沟通等活动中理解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2.能正确运用乘法对整除与带余数的除法进行验算。3.培养良好的验算习惯。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经历观察、填写、思考等学生活动,感知乘、除法的关系。初步感受可以用乘法来验算除法。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听算20题。

2.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得出验算方法。出示:

18×6=108 46×7+3=325 108÷6= 325÷7= 3.比较一下,上下两个算式 之间有什么联系?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根据学生得结论教师板书:商×除数=被乘数 商×除数+余数=被乘数

二、新授

1.验证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指板书问:是这样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出示例4。教师巡视指导。你们验证的结果怎样? 2.验证带余数除法的方法。

你是怎样验算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除数商的一种还可以:100-2=98 98÷7=14 3.小结。通过上面题目的联系,请同学们说说除法验算的方法和验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三、练习

1.课本第25页做一做。你们验算了吗?我们要养成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2.课本第26页第3题。

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把它分成题目要求的这两类? 一般学生:算出结果再分类。

好学生:看末尾。如果是0或5能被5整除,没有余数,反之带余数。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些内容?做题时应注意什么? 五.作业设计:课本第26 页1.5

六.板书设计: 笔算除法

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篇7

本节课创设情境后, 学生列出了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是52÷2=?

[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摆出5捆零2根小棒, 动手分一分, 平均分成2份。

生:按教师的要求独立进行小棒的操作。

(抽生汇报分的过程, 教师演示)

生:先拿出4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 每份是2捆;再把1捆小棒和剩下的2根小棒合起来是12根, 平均分成2份, 每份是6根;把2捆和6根合起来是26根。

师:你们是这样分的吗?

生:是的。

师:结合刚才分小棒的过程, 独立尝试列竖式。

(巡视发现学生有以下几种做法)

师:你们同意谁的做法?

生:第一种是对的。

师 (指着第一种) :这个5是怎么来的?

生:无语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刚才是怎么分小棒?

[问题分析]

上述案例中, 教师虽已让学生先进行小棒操作, 然后再进行笔算, 但操作仅在开课时进行了2分钟, 当学生在笔算时遇到了困难, 教师才又重新进行演示。可见, 操作活动并没有真正让学生理解算理, 只是形式上的操作。

[对策研究]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操作中真正明算理、理解竖式的意义呢?我认为应按照下面的流程来进行教学设计:动手操作——形成表象——抽象概括——笔算练习——操作训练——演算习题。

一、动手操作

师:把5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 每份是多少?

生:独立动手分一分。

师:在分的过程中你碰到了什么困难?应怎样解决?

设计意图:学生提出的困难是“5捆不能平均分成2份”, 解决的办法是只能先拿出4捆平均分成2份, 剩下1捆和2根合起来再平均分。这样就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第一次分不完, 剩下的合起来再次平均分, 这就是竖式中为什么要搬下“1”来再除的道理。

师:4人小组合作, 再次分小棒, 一面分一面叙述分的过程。

设计意图:在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中, 让所有的学生在叙述分的过程中再一次理解算理。

二.形成表象

(抽生汇报, 教师演示并随机提问)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演示和提问中, 规范分的过程, 形成对除法竖式清晰的表象。

三、抽象概括

师:尝试独立将刚才分小棒的过程用竖式表示。

(抽学生出错的和正确的笔算进行板演)

师:通过对错题的分析, 再次进行算理的理解。生:利用正确的计算进行笔算方法的抽象概括。设计意图:利用对正确题的评述, 学生明白了怎样将刚才分小棒的过程通过竖式表达出来, 从而抽象概括出笔算除法的正确算法。

四、笔算练习

师:模拟练习, 熟悉竖式的写法以及计算的过程。

五、操作训练

(师出示笔算题, 让学生独立操作小棒, 注意一面操作一面叙述, 然后再用竖式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直观操作与抽象符号紧密联系, 逐步脱离直观操作后马上进行笔算的做法。

六、演算习题

七、环节把握

1.操作与语言叙述紧密结合, 语言的叙述是形成表象的基础。

2.把操作的空间真正还给学生, 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正确操作与叙述。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教学反思 篇8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使学生掌握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方法;第二段教学相应的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并结合笔算引导学生自主掌握相关的乘法口算。

在教学本单元内容时,我改变了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

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时,由于学生已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此在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时,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知识的经验,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思路和方法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对于如何笔算144€?5,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讨论、启发,共同探索,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以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去解决问题。在交流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44€?5的计算过程,使他们懂得如何有序地操作与思考。小组内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使每个学生都很快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我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主体,是探索者,由于学习方式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学生的学习活动积极了、主动了。从作业和测验情况来看,本节课内容学生掌握得不错。

在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学生具有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经验,所以在教学例题时,我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列竖式计算,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掌握两个乘数末尾各有一个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让学生独立完成第5页的“想想做做”1,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探索一个乘数末尾有一个0、两个0、三个0,两个乘数末尾各有一个0,一个乘数末尾有一个0、另一个乘数末尾有兩个0的情况下,怎样简便笔算。

本节课内容学生学得快,但作业的错误非常多,原因是有的学生没有熟练简便笔算,有的学生没有用简便算法的竖式,有的学生总忘在积的末尾添够0,有的学生在算乘的时候,不应该出现0的地方出现了0,不能彻底地理解“0先不看”的做法。针对这种现象,我多加了一次专门练习,并当面批改加强个别指导。

本单元教学,老师讲的少,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探索的多,老师只在学生出现错误时加以指点并对个别学生加以辅导。从单元测验情况来看,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基本方法掌握得很好,但部分学生计算的准确性不高,有的是乘法口诀不熟练,有的是粗心,还有的在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忘了用简便方法,或者少加了0。总之,这单元的教学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恰当,学生学得开心,学得快。至于计算的准确性,只能靠加强练习。

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篇9

不足之处:

1、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还不是那么清晰,有待于在后续的教学中,逐渐渗透算理。

2、对新教材的领会不到位,在课开始先复习旧知,没有创设丰富的情景,给人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如果把旧知融入到情景中,效果会更好。这是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注意改正的地方。

3、总是怕学生不会,在每一个环节的练习中,我都插入了大量的练习,即又费力。在一节课中,不但教要有重难,练也要有侧重点,要适度。太少了没巩固,太多了,费时间,所以练习的量一定要控制好。

4、由于过度紧张本节课开头出现了一点失误,再者本节课的版书很不理想,一是不完整,二是不整洁,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这些是我在今后的教学后要时刻注意的地方。

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篇10

一、基础训练、复习铺垫。

1.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口算。

4÷2= 9÷3= 6÷640÷2= 90÷3= 60÷6=

400÷2= 900÷3= 600÷6=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2= 9÷3= 6÷6=

教师指名学生在黑板演示,其他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请在黑板演示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3.导入。

同学们能够用竖式熟练地计算出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如果商是两位数,你们还会用竖式计算吗?

二、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出示主题图(将教材第1页主题图稍加改变,只出现三年级两个班在山坡上植树的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几月几日是植树节吗?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在今年3月12日的这一天,我们学校三年级的同学到山坡上去植树,你们看!他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干得多带劲呀!

2.提问:通过看图,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板书:你们能根据图中的数据提出一个相关的数学问题吗?

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

3.提问:要求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算式该怎样列呢?

引导学生说出算式,并板书:42÷2=

4.请同学们先估算一下,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大约种多少棵树?并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42看成40,因为40除以2等于20,所以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大约种20棵树。

5.揭示课题:那么42÷2到底等于多少?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研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三、动手动脑,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1)42÷2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42÷2表示把4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

(2)请大家拿出手中的42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2份,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每一份得到多少?

如果觉得自己有些困难可以与组内的同学商量一下。

(3)哪个同学愿意到前面把分小棒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一看,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每一份得到多少?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一:先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2个十;再把2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1个一。2个十和1个一合并起来是21。

方法二:先把2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1个一,再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2个十;2个十和2个一合并起来是21。

(2)议一议:对于上面两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分法比较合理,为什么?

归纳学生发言并明确第一种分法比较合理。

2.组内交流,探究竖式。

(1)提出问题:大家用分小棒的方法得到了42÷2的结果。根据分小棒的演示过程,想一想用除法竖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42÷2应先从哪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为什么?然后自己在本上试着写一写竖式。

(3)教师有目的性让学生将代表性的写法在黑板上进行板演。

学生中大致有三种不同竖式。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明确除法竖式的正确写法。

①步骤1: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三个竖式的写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②步骤2:以小组为单位研讨哪一个竖式的写法既合理又简便?为什么?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第三个竖式的写法既合理又简便。因为第一个竖式是有局限性的,第二个竖式2前面十位上的0没有意义,可以不写,40个位上的0也可以不写。所以第三个竖式的写法既合理又简便。

③指名说一说第三个竖式的计算过程。

通过此环节使学生明确:42÷2应从高位除起。因为被除数十位上的4表示4个十,4个十除以2商是2个十,所以要在商的十位上写2,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竖式中,用除数2去乘商的2个十,积是4个十,写在42十位的下面,4减4得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了;个位上的2落下来继续除,2除以2得1,在商的个位上写1,再用除数2去乘商1,积是2,写在落下来的2下面。2减2得0,在余数的位置上写0,表示个位上的数也分完了,结果等于21。

(5)总结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大家通过尝试试做、组内研讨、全班展示,得出了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笔算除法应先从哪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

结论: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并且对齐。

四、反馈练习,效果评价。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14÷2=24÷2=34÷2=44÷2=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例谈整数笔算教学中算法的抽象 篇11

如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 (不进位) 笔算”, 学生在巩固练习阶段, 经常发生这样的错误:

尽管老师反复强调应该用十位上的“1”乘“4”, 得“4”个十, 这个“4”要写在十位上, 但学生再次练习时, 错误依旧。从表面上看是学生受加法竖式计算的负迁移影响, 把乘法算法与加法算法混淆了, 实际上是学生还不懂得乘法算式和算法的意义, 还不知道算理是如何过渡到算法的。

其实, 儿童的思维还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他们的抽象思维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形象或表象的支撑, 可以说,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或表象思维在低年级儿童思维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过早的抽象会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和记忆的负担。为此, 教师要充分认识儿童的思维特点和认识水平, 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铺路架桥。

在实际教学中, 要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 先自主探索算法, 再相互交流和比较算法, 然后逐步抽象和概括出算法, 并不断优化算法。要让学生切实体验过渡和演变的过程, 以获得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掌握。补救措施如下:

1. 再次理解并外化意义。

首先要让学生准确理解算式的意义, 在算式和算理之间自觉转换。如让学生知道12×4表示求4个12相加的和是多少, 与12+4的意义不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外化意义:或用4个12连加, 或操作, 或画图, 或想象成如下图。

这样便于学生利用直观算理抽象算法, 培养学生的数感。

2. 再次交流并比较算法。

对于如何计算12×4, 教师仍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算法, 并通过交流和比较逐步优化算法。学生出现如下算法:

(1) 借助操作或图形计算和用连加计算

(2) 用乘法竖式计算和用最简的乘法竖式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 再次感到用画图和加法计算都比较麻烦, 用乘法竖式计算简便些, 而最简的竖式计算更简单。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类似的乘法竖式计算中, 是不是还有相同的现象?为此, 需要继续研究。

3. 再次优化并提炼算法。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两种乘法竖式计算其他类似的算式, 如11×9:

这样便于学生进一步强化算理, 不断优化并提炼出最简便的一般算法。学生通过多次观察和比较, 采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到:可以把十位上的数乘一位数所得和积的十位上的数字直接写在十位上, 从而得到最简化的竖式。

4. 再次反思并理解算法。

教师还要启发学生思考:用这样竖式简算的根据是什么?教师要结合具体竖式, 如12×4的竖式, 借助直观算理, 使学生感悟到:竖式中的2×4表示求4个2的和是多少, 得8个一, 8要写在个位上;竖式上的1×4表示4个十的和是多少, 得4个十, 4要写在十位上, 最后把两次所得的积合并。这样学生才会在抽象算法与直观算理之间建立实质性的有意义的联系, 才会对算法不但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知道算法是如何演变过来的。

5. 再次抽象并概括算法。

此时, 用最简的一般算法进行计算已经成为学生的自觉选择, 学生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体验和发现, 概括出算法。这样让学生再次从具体到抽象, 从个别到一般, 从感性到理性, 竖式由繁到简充分经历算法的不断建构过程, 逐步建立基本的算法模型, 不仅获得了对算理和算法的深层理解, 还学会了比较、优化、概括和归纳, 学会了数学化地表达, 这将有利于学生的自主迁移和创造, 也有利于其灵活地运用算法进行计算。

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篇12

《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课的开始,我每节课前都与学生进行大量的对口决,并进行听算,吸引学生注意力非常的集中,大部分的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课堂气氛活跃,看来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达到了我训练的目的,学生能快速反应,并能听、算结合提高了口算的能力。另外在学习新课前先让学生笔算两道商是一位数的除法,以引起学生知识的迁移。在探究新知,先出现主题图(学生植树),让学生用三名话说出图中信息,教师板书完整道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列出算式:42÷2=?老师问:猜一猜,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四人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思路大胆的说出来:有的同学说是20,有的同学说是21。那到底应该怎样算呢?我让学生思考口算应该怎样算?学生能回答:40÷2=202÷2=120+1=21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验证,接着让学生边摆边说,这一环节学生很顺利,而且小组讨论汇报时有几个同学回答特别好,把4捆小棒也就是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两个十,再把2根小棒也就是2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1个一,合起来每份是21。我接着提问:你们能试着用竖式方法计算吗?学生试做,我在下面巡视指导个别学生,大部分学生都能组合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坚式进行独立试算。5分钟过后,我走到黑板前讲解,强调除法竖式的写法,结合刚才摆小棒时的思路,先分的什么?(整捆的)写竖式时,要先从什么位开始算起呢?接着请几个会做的同学讲解,说算理并板书,然后带着做练习。最后独立练习时,大部分学生都会做,并且学生因为是自己探索获取知识的,所以整节课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活跃。

大多老师都喜欢上计算课,有的认为计算课简单,课堂气氛活跃;有的认为只要讲清例题就可以通过大量的练习进行巩固。其实要上好一节计算课并不容易。在本节课中,有许多新的知识点,商的定位、两次试商、竖式的书写等,学生对算法的掌握、算理的理解有困难,教学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出发,采用了讲授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课后有以下体会:

1、利用口算经验学习笔算。

在教学本节课前,进行个别调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熟练,笔算大多数学生不会,会写的也写错。课堂中解决“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时,出现的情况与课前调查的一致。于是利用学生熟练的口算经验学习笔算,将口算方法、笔算的算理理解与算法的掌握紧密结合,降低新知学习的难度。。

2、注重有序思考的方法。

观察平时的计算教学发现:有些学生机械模仿,有些学生会做不会说,言行不一致。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在本节课中学生虽然看不出笔算的必要性,但它是后继知识学习的基础,学生有必要理解算理,方法掌握。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说说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展示思考过程。

3、做、说、评、改相结合。

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篇13

二、教材分析:

本内容在教科书的第85页的例4。例4是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除法的最后一个例题。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当除数十位上的数较少,个位上又不接近整十数,如14、15、16、24、25、26等数。如果用“四舍五入” 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往往需要多次调商。因此,通过例4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会灵活的试商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试商。更进一步提高学生在试商、调商过程中的熟练程度。

三、目标导航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试商,掌握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两位数除法笔算。

2、数学思考: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鼓励学生寻找其他方法。

3、解决问题:能合理利用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信息,会用两位数除法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4、情感与态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四、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试商、调商的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教会学生在用“四舍五入”法进行试商时更快更灵活地试商和调商。

教学关键:利用榜样激励作用调动学生解决问题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五、学法点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的知识,采用轻松、活泼的形式引出知识。听故事一向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本节课教师以故事引入新课,利用故事人物的榜样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把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五、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铺垫新知

口算:25×215×535×7 15×645×3 25×

555×335×4 25×6 45×4 65×245×5

(二)故事引入游戏先行

1、教师为学生讲述《韩信点兵》的数学故事。

韩信生活贫困,但勤奋好学,后来得到汉王刘邦的破格提升,担任了汉军的统帅。在“楚汉相争”中,他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消灭了骁勇善战的西楚霸王项羽的主力部队,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军事家……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学们,听了《韩信点兵》的故事,你佩服韩信的智慧吗?作为一名优秀的军事将领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要精通数学。在古代,将军指挥作战时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将士兵“列阵”。比如说把100名士兵,列成“方阵”。方阵的每一面都是十个士兵。这样不管敌人从东南西北哪个方向对这个“方阵”进攻,都会遭到十个士兵的抵抗。

那今天,你想不想像韩信将军一样来“排兵布阵”一番呢?(想)机会来了!

3、“小试牛刀”。

学校里很快就要进行广播操比赛了,老师决定把这个比赛排队的任务交给大家来完成,你们行不行?(当然行)要赢得老师的信任,你们得先拿出点真本事来给老师看看。

(1)8个人怎样排队?

如果你们8个人参加广播操比赛,你们准备怎样排队?

(2)如果是全班参加广播操比赛,你们准备怎样排队?

(三)排队布阵游戏导学

1、提出排队的问题。

广播操比赛将按年级进行,四年级共有学生140人,学校要求每排必须排26人,可以排几排?还剩几人?

同学们,排队的要求已经说清楚了,针对这样的情况,你能不能像韩信一样很快想出办法来排好队呢?

学生提出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解决。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140÷26=

2、估算。140÷26≈150÷30=

53、尝试练习,讨论方法。

谁能试着计算这道除法题?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计算,然后把学生做题时出现的各种情况写在黑板上。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方法(1)

教师进一步引导: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余数比除数大)

这是为什么?(因为商太小了)(因为我们把26看作30来试商,但30要比26大,所以商很容易写得较小)

商太小了,我们该怎么办?(把商“4”改商成“5”)

请学生在黑板上的算式中调商,进一步计算,直到得出正确的计算结果。

在这个计算过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26与30相差比较大,把它看作一个比它大的数试商,商很容易写小,以后遇到像“26”这样的除数,可以考虑商大一点)

方法(2)

教师质疑:你是怎么想到商“5”的?(我觉得26比较接近25,正好我知道25×5=125,所以我就商了5,正好)

教师点评:你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选择更接近除数的数去试商很好,使试商的过程变得更简单了。

方法(3)

教师质疑:你是怎么想到商“5”的?(我觉得把“26”看作“30”试商,30要比26大,因为我知道30×5=150,所以我想26×5一定小于150,所以我就商“5”试了一下,居然刚好)

生:还有用到刚才估算的方法也能很快找到商“5”

教师点评:嗯,这三种都是不错的试商方法。

4、拓展问题。

除数是整十数笔算除法教学反思 篇14

在本节课中,有许多新的知识点,商的定位,两次试商,竖式的书写等等,除数是整十数笔算除法教学反思。学生对算理的掌握理解有困难,因此,教学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组织学生回忆笔算的基本方法,教学反思《除数是整十数笔算除法教学反思》。为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奠定基础。

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先比较除数和被除数的前两位,让学生自己说出:当被除数前两位数大于或等于除数时,商写在十位上,继续除,这时,商是两位数;当被除数前两位数小于除数时,应该用被除数前三位数除以除数,商写个位上,这时,商就是一位数。

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篇15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73——80页的教学内容,就这节课我做如下反思: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学生以前学习过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或两位数的除法,对这部分知识有一定的`认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适时地让学生回忆以前的的知识,特别是除法的笔算方法,通过复习旧知,巩固练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帮助本节课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确定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以及试商的方法,潜移默化理解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帮助学生解决笔算的算理;难点是试商的方法。本节课是以计算为主的一节课,不但有较强的计算算理知识,还有培养学生正确试商、正确书写、认真计算的习惯养成。

在教学前就预想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错误:

1、不会试商,不知道商写在哪一位上;

2.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不够除(不够商1)该咋办;余数比除数大了该怎么办。由于我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带着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的教室,有备而去,课上通过个体板演、独立练习、小组竞赛等教学策略学生获得了知识,正确掌握了计算的方法,突破了试商的难点。

本节课的不足方面:

1、对学生的学力估计过高,少数学生没有掌握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2.不能关注全体学生,对几个希望生强化太少;

3.练习的方法、形式虽然多,但是强度不大;

4.评价学生不能即时,评价方法单一;

上一篇:学滑冰作文下一篇: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