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创建安全社区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精选10篇)
市创建安全社区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市创建安全社区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切实抓好我市基层安全生产工作,夯实基层安全生产监管基础,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完善安全生产“三级机构、四级网络”的工作格局,把“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根据市政府《关于印发市政府180项重点工作责任分解表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的有关要求,市政府决定在市内五区开展“安全社区”试点创建活动,为确保试点创建活动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安全社区”创建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经济发展,安全优先”的理念,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员参与、共筑共建”的工作机制,促进基层落实责任、健全制度、强化监管、立足防范、整治隐患,切实加强和改进社区安全生产工作,提高社区安全管理水平,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二、目标任务
提高全民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文化素质,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实现经济和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构建和谐平安社区;成立社区安全领导机构,在每个试点社区配备一名热爱安监事业、责任心强、有一定专业特长,经选拔合格的下岗失业人员为社区安监员,在上级安监部门和社区居委会领导下负责社区安全;建立社区安全生产防范机制和防控网络。
三、组织机构
市政府成立“安全社区”试点工作创建
指导委员会,由市政府副市长张发旺同志担任主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凯、市安监局局长崔云申同志任副主任,成员由市内五区主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副区长担任,创建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安监局,处理日常工作。
四、经费保障
社区专职安监人员的工资从市政府劳动再就业基金中列支,标准参照全市企事业单位在岗职工月工资最低工资标准确定,日常工作中的办公经费由各区政府解决。
五、实施步骤
创建“安全社区”试点工作主要分调研准备、组织实施、总结验收、巩固深化四个步骤完成。调研准备阶段。主要对市内五区社区安全现状展开调研,选定社区试点单位,召开市内五区安监局长会议,部署试点任务,讨论具体问题,研究具体措施。组织实施阶段。印发全市创建安全社区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各区分别建立试点
组织领导机构,制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4月20日前按安监局标准条件,由劳动就业部门提供人员名单,完成选拔工作;4月底前对经审批录用的人员,统一组织岗前培训,合格上岗;建立健全各类制度及职责,明确监管范围,落实社区专职安监员工作地点等。5月份对安监员选拔程序、录用资格条件、工作职责、任务范围、组织领导、各项制度、岗前培训等工作进行可行性论证,并在运行过程中逐步修改完善。验收阶段。总结“安全社区”创建以来的经验和主要成果,各单位在认真开展自查的基础上,市“安全社区”试点工作创建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将对创建单位组织验收。
巩固深化阶段。在总结前期创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巩固创建成果,提高创建标准,深化创建内容,扩大创建范围,全面推动社区创建活动上新台阶。
六、工作要求 加强组织领导
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对“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工作方案。责任落实到位。安全社区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必须落实责任,专人负责,在选人用人、健全制度及工作机制等方面下功夫,积极整合辖区内各类资源,广泛动员辖区内单位和居民共同参与创建工作,形成整体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氛围,不断提高社区居民、单位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将相关部门开展的创建“和谐社区”、“平安社区”、“交通安全社区”、“消防安全社区”、“平安和谐校园”等活动结合起来,共同建设“安全社区”。提供物资保障。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加大财政经费保障力度,为“安全社区”建设提供必要保障,持续推进“安
全社区”软硬件建设。
确保任务完成。各单位在推进“安全社区”建设中,要根据试点工作目标、标准和要求,不断改进工作,总结好的做法,加强相互间交流,充实完善现行标准制度和规定,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创建“安全社区”试点任务地圆满完成。
附件1 社区专职安监员资格条件聘用程序
安监员的资格条件
一、试点社区内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45周岁以下,身体健康的男性下岗失业人员。
二、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三、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熟悉安全生产工作。
四、坚持原则,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勤政廉洁。
五、经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培训考试合格。
安监员的聘用程序
劳动就业部门提供符合资格条件的人员名单,试点社区选拔,经本人原来所在单位同意,安监会同劳动部门审批,经体检、专业培训合格后同安监部门签订聘用协议。
附件2 石家庄市安全社区创建标准
参照国家《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结合我市社区实际,制定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标准如下:
一、机构健全、制度完善 社区成立安全领导小组,居委会主任兼任组长、专职安监员任副组长,成员由辖区相关单位组成,并履行相应的工作
职责。
有固定办公场所、硬件建设比较完善。制定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建有应救援队伍,配备基本救援装备并定期组织事故防范演练。
有安全巡逻检查队伍,开展经常性的巡逻检查。
各类制度完善,档案资料齐全。要建立安监员职责、社区安全领导小组职责、安全领导小组组长职责、社区安监员工作考核制度、社区安监员工作制度、安全工作例会制度、社区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社区安全检查与隐患排查制度、社区安全事故报告调查统计制度、社区应急救援制度等主要制度。
二、生产经营安全状况好
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改工作。
配合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查处安全隐患和各类事故,并落实隐患整改工作。开展社区内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状况普查工作,普查率达95%以上。建立
完善的社区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档案。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社区内的安全防护单位和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管理。
社区内各类型单位按规定成立安全生产领导机构,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规模企业按规定配备安全助理,组建义务消防队伍,特种作业人员全部持证上岗。
三、消防安全状况好 社区消防设施功能完善,做到定期维护保养,发现故障,及时维修,合格率达到100%,完好率达到100%。无重大消防隐患的生产经营单位。
社区内消防通道保持畅通无阻,不得随意存放易燃易爆物品,楼梯通道不得占道堆放杂物。社区按规定配备灭火器材。消防安全操作规程、档案资料齐全。有符合社区实际情况的消防安全公约,消防安全手册。定期组织社区居民、企业员工、私营业主、在校学生等学习,自觉执行有关规定,并有活动记录。
社区内达到无隐患、无违章、无火灾。社区待建地以及门店、商铺、宿舍、楼宇等无“三合一”、“多合一”等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违法建筑和违章搭建物。
四、交通安全状况好 社区内交通设施完善,交通标线、标志齐全,未受人为损坏。机动车、非机动车按规定停放有序。社区内无违章占道、经营摊点堵塞等行为。
社区有机动车和驾驶员管理台帐,随时掌握机动车辆和驾驶员的动态情况。机动车上牌率达到100%,驾驶员、车主按时年审率达100%。
如发生交通事故能及时报警,主动保护现场,抢救伤者。
五、食品卫生状况好 认真贯彻《食品卫生法》,食品卫生管理有检查、有监督。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持有效卫生许可证经营,从业人员持健康证和卫生知识培训证上岗。
加工、销售食品场所符合卫生要求,功能分区合理,排水设施完善,设有带盖废物容器,废弃物日产日清,内、外环境清洁。饭店、食堂的餐具、食品容器整洁卫生,消毒落实,餐饮具消毒抽检合格率达到标准要求。
有预防食物中毒措施,近年来未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故和重大食源性疾患。
六、安全宣传教育开展好
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安全生产月”、“119消防宣传月”等各项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安全文化,全面提高社区居民安全意识。组织社区内企业经营者,员工、私营业主学习《安全生产法》、《消防法》等安全法律法规,提高他们的安全管理素质。设置安全橱窗或宣传栏,张贴安全标语、标牌,建立安全宣传教育活动记录档案。
组织居民、在校学生学习《石家庄市市民安全手册》及其它日常安全知识,提
高安全意识,安全防范技能与事故逃生能力等。
督促社区企业单位开展员工三级安全培训教育和消防培训。物业公司保安人员必须接受安全培训,能够正确并迅速地处理各种紧急事故,义务消防队会实施灭火救人疏散人员和物资。社区居民群众用电、用气、用火安全意识高,食品安全、装修安全等知识掌握较好,具备较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救护能力。
七、有效控制安全事故
社区年度内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中毒事故、重大经济损失事故。
附件3 安全社区主要职责制度
社区安监员职责
在上级安监部门和社区居委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其主要职责:
一、负责社区内生产经营单位的日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二、督促生产经营单位依法从事安全生产、经营活动,发现事故隐患应责令立即排除;超出自己职责范围内,应立即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三、参加本街道办或本社区组织的安全生产大检查。
据媒体报道, 8月4日, 农业部公布了103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4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试点单位名单以及配套的管理办法。据了解, 2014年11月全国治理“餐桌污染”现场会上部署启动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 各地积极创建, 在严格考评、征询意见和公开公示的基础上, 经农业部常务会议审议, 确定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市) 创建试点单位名单。这批创建试点单位以“菜篮子”产品主产县为主, 涵盖全国31个省 (区、市) 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管理, 农业部同步出台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管理办法 (暂行) 》, 进一步规范质量安全县创建、申报、考评、命名、监督管理等工作程序, 建立了“定期考核、动态管理”工作机制, 不定期开展监督检查, 每2-3年开展一次考核, 设立举报电话, 鼓励公众监督, 明确了整改的五种情形和撤销称号的七种情形, 确保质量安全县叫得响、过得硬。
下一步, 农业部将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作为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抓手, 在做好试点创建工作的基础上, 鼓励、支持和引导各地开展创建活动, 力争“十三五”期间, 在具备条件的“菜篮子”产品主产县中, 创建一大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为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探索面向城市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工 作新途径,有效增强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防震避震和自救 互救能力,最大限度的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国家关于 推进城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 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 面积极因素, 以建设地震安全示范社区为载体, 实行 “政府主导、部门支持、街道实施、全员参与”的具体工作思路,不断提高防 震减灾综合防御能力,构建和谐、安全的城市社区。
二、工作目标
广泛宣传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理念,营造全民关注、全员参与 的地震安全社区创建氛围,组织开展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创建活 动,坚持防灾减灾并重、政府社会协同,全面提高应对地震灾害 综合防御能力。加强社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对灾害风 险的监控、处置和灾害救助等措施。建立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大力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 力,完善社区地震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各省辖市一般选定 2个以上社区先行试点, 2010年底前, 至 少要建成 1个符合标准的地震安全示范社区。争取用 3— 5年时 间,全省 60%以上社区达到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标准。
三、工作标准
(一)建立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组建由社区领导任组长、驻社区有关单位、物业管理等人员参加的地震安全社区创建工作 领导小组,并明确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责。制定社区创建工作计划 和实施方案。社区要确定防震减灾助理员, 负责创建的日常工作。(二)制定地震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制定地震灾害救助应急 预案,每年组织 1— 2次演练,使社区居民基本掌握紧急疏散、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等技能。
(三)配置基本应急设施。购置必要的紧急救护设备和简易 工具。
(四)设置应急避难场所。利用公园、绿地、广场和其它空 地、以及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学校、体育场馆等室内场、馆、所 划定应急避难场地。在人员集中的场所和地段,划定紧急疏散通 道。要按照规范设置明显标志牌和疏散避险路线指示牌。要保持 避难场地和紧急疏散通道完好,不得侵占作它用。(五)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活动。社区要有防震减灾知识科普 墙报栏、阅览室或活动中心等固定场所,配有必要的设备和科普 资料,通过定期举办知识讲座、播放影视资料等,使居民了解地 震基本知识,掌握防震、避震和自救、互救常识,能辨别地震谣言。
(六)组建防震减灾志愿者队伍。社区要组建防震减灾志愿 者队伍,并开展演练。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应急医疗救 援站。
(七)家庭防灾准备。配备家庭地震应急包(如干粮、矿泉 水、雨衣、手电、哨子、火柴、收音机、药品等),储备必要的 逃生工具。
(八)保护弱势群体。应有在地震灾害发生时,对儿童、老 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救助方案,明确责任人,保证弱势群 体能够及时得到救助和妥善安置。
(九)重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社区房屋建筑总体上应 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社区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工程必须达到 抗震设防要求,居民了解房屋抗震的基本知识,装修房屋不损坏 房屋构造柱和圈梁等抗震结构。
四、工作任务(一)建立工作制度。
1、工作制度主要包括防震减灾工作组织机构、工作规划和 计划、日常宣传方案、地震应急预案、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方 案、震后自救互救方案、震后生活安置方案等。
2、建立联络卡制度。坚持在宣传中服务, 在服务中宣传。开展 “手牵手、邻帮邻、共建地震安全社区”活动,建立居民联络卡(居民联络卡以单元
为单位,将本单元所有家庭的人数、年龄、职业、联系电话印在 卡片上,每家一卡)。(二)加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
1、建立一支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队伍。
依托社区老年文艺队等,组建社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队,坚 持开展面向社区广大居民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
2、开展多种多样的宣传活动。
举办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活动, 对社区内学校的中小学生进 行地震科普知识教育。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 达到宣传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区的目的。
3、建立固定活动站(点)。
防震减灾知识科普墙报栏要定期更新宣传内容。要定期组织 有关专家深入社区开展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讲座。(三)社区应急体系建设。
1、社区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制定社区、家庭地震应急预案,预案管理要规范,建立社区 联络卡。每年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将社区医疗服务站设置为 应急医疗救护点。
2、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根据社区实际,逐步增加公园绿地、空地的应急避难功能, 绘制《社区应急疏散通道分布图》 ,设置应急疏散通道指引标志, 在社区广场、绿地等设置应急避险标志,配备必要的应急避险设施。
3、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
组织社区居民、保安、医疗站工作人员、社区基层组织等人 员成立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志愿者队伍要达到社区每栋 楼、每个单元都有志愿者队员。定期开展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活动, 提高志愿者的应急救援能力。(四)建立工作台帐。
建立一整套创建工作台帐,台帐包括创建计划、文件、项目 开展情况、培训、演练情况、检查评估情况、活动备案等。
五、申报与认定
(一)申报资格。凡经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社 区,具备开展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条件的,均具有申报省 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的资格。
(二)申报条件。按照本实施意见开展创建活动,并已达到 工作标准的,均可申报。(三)申报应提供以下材料:
1、申报报告(内容要包括社区的基本情况、创建工作计划、创建活动中开展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效等);
2、江苏省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申报表(见附件);
3、证明符合申报条件的有关材料(含文件、图片等材料)。(四)申报程序。省辖市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受理本行政 区域内江苏省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的申报,核实申报材料内容,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填写推荐意见后报省地震局。(五)认定与命名。省地震局震害防御处负责对申报材料进 行审查,并根据需要对申报社区进行实地检查,提出认定的初步 意见。省地震局组成江苏省地震安全示范社区认定工作组,听取 审查情况汇报,研究确定认定意见。
省地震局发文对通过认定的社区进行命名,并颁发“江苏省 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牌匾。
市、县、区地震部门会同街道办事处组织授牌仪式,对获得 认定的社区进行授牌。
六、时间安排
(一)方案制定阶段。各市接到本通知后, 要结合本市实际, 制定创建本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实施方案, 于 2010年 7月 15日 前报省地震局震害防御处。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0年 11月 10日前, 各地按实施方 案组织实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市委四届九次全会精神,按照中共XX市委城乡基层治理委员会《关于开展2020年城乡基层治理“十大行动”的通知》(X委基治委发〔2020〕X号)和省民政厅《城乡社区建设示范工程实施方案》(X民发〔2020〕X号)要求,现就以城乡社区示范创建为抓手,推动我市城乡社区治理科学化、合理化、精细化和民主化,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围绕构建城乡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着力破除制约城乡社区治理的认识误区和制度障碍,形成一批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示范成果,辐射带动全市城乡社区治理水平整体提升。
二、工作重点
开展城乡社区示范建设,探索建立“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小区党组织”三级党组织架构,推行小区党组织书记或成员担任业委会主任或成员、社区“两委”成员兼任业委会成员,推进小区业主委员会和社区物业组织建立党组织。2020年,要在全市范围选择一批社区开展城乡社区治理创新试点,支持打造一批便民服务型、智慧科技型、社会组织参与型、社会企业带动型、社区服务项目化特色社区。在试点基础上,评选授牌一批基层治理市级示范社区,争创一批基层治理省级示范社区。
1.便民服务型社区。健全落实社区党员直接联系服务群众、驻地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到社区报到制度,引导党员干部、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新市民有序参与社区治理,建立健全社区便民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宜居宜业服务功能。实施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重点围绕解决群众托幼难、就学难、就医难、就业难、养老难等急难愁盼问题,优化实施服务项目。
2.智慧科技型社区。优化和强化社区网格化管理,利用各种智能技术,整合社区现有服务资源,为社区群众提供政务、商务、娱乐、教育、医护及生活互助等便捷服务,实现“以智慧政务提高办事效率,以智慧民生改善人民生活,以智慧家庭打造智能生活,以智慧小区提升社区品质”的目标。
3.社会组织参与型社区。社区配备专业社会工作者,培育2个以上注册或备案的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区社会组织,吸纳2个以上社会组织承接购买社区服务事项,推进“三社联动”,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工人才为支撑,整合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和居民众筹资源开展社区治理,促进社区治理、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融合发展。
4.社会企业带动型社区。探索社会企业与社区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培育、发展至少1家社会企业或1支社区基金,使社会企业、社区基金成为社区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力量、成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重要载体,以创新的商业模式,为社区发展带来可持续的物质和人力基础。
5.社区服务项目化社区。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持续开展“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围绕绿色、美丽、宜居社区建设,建立项目化运作联动机制,扎实推进社区背街小巷综合治理和亲民化、适老化、无障碍环境建设。针对社区居民需求,整合实施一批社区服务项目,通过购买服务方式打包予以实施,并为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参与项目实施提供载体XX台。
6.其他特色社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区治理体系,尊重社区居民首创精神,从居民群众需求出发确定创新试点方向,以社区居民满意与否作为评价创新成效的根本标准,确保全体社区居民从创新试点中共同受益。
三、时间安排
1.宣传发动阶段(5月)。各地各部门要统筹推进,大力加强复合型特色社区建设。按照已申报的城乡社区示范创建名单(见附件),结合本地实际,细化创建方案。通过广泛宣传,营造氛围,使广大干部群众明白创建工作的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2.组织实施阶段(6月至10月)。各地要对照全市城市基层治理示范社区创建要求,扎实开展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提升社区整体工作水平,完善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丰富社区活动载体,创建社区工作品牌。
3.总结验收阶段(11月至12月)。各地要根据创建工作进度,对照《城市基层治理市级示范社区评估标准》,分阶段、分步骤对创建工作进行检查验收,总结成果,推广经验。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将适时组织相关单位对创建单位进行评估验收。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结合基层治理重点任务统筹安排,明确任务,细化举措,量化任务。市、区县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对示范社区的工作支持力度,涉及基层治理的项目、资金、资源、力量等,优先向示范社区集中投放。各区县民政局要加强辖区内示范社区建设的督促指导,建立定期调度、情况会商等制度,组织相关部门集中会商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扎实推进示范工程相关工作。
2.强化督导考核。各地各部门要把城乡社区示范创建情况纳入本目标绩效综合考核和党委(党组)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纳入区县对街道绩效考核、街道对社区考核指标体系。各区县要结合工作实际,统筹力量组建专班,通过实地调研、走访了解、明察暗访,召开现场会等方式,适时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对落实不力、敷衍了事、推进迟缓的及时通报批评、从严追责问责,确保城乡社区示范创建有力有序推进。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与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相衔接,积极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适应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合理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实现医院收入分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增强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实现优质低耗的管理目标,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基本原则
(一)体现按劳分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完善医院内部分配制度,合理体现医务人员知识、技术、劳务、管理等要素价值,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分配激励机制。
(二)注重统筹兼顾,积极稳妥推进。在确保医院良性运行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医院内部不同学科、不同岗位之间收入分配关系,动态调整医院薪酬水平,规范医务人员收入分配秩序。
(三)突出绩效导向,扩大内部分配权。适应公益性的要求,建立正确的激励导向,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合理拉开内部分配差距,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和贡献突出人员倾斜。统筹考虑编制内外人员薪酬待遇,最终实现同工同酬。
(四)坚持量力而行,确保健康发展。坚持公立医院以公益服务为核心,突出公立医院功能定位及公益性职责,综合考虑医院公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经费收支状况等因素,建立与现代医院管理要求相适应的薪酬制度。加强宏观调控,业绩考核和有效监管,使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实现稳步有序增长。
三、实施范围
嘉峪关市第一人民医院做为先行试点。
四、主要措施
(一)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优化薪酬结构。结合医院公益性定位、工作特点、现实情况,以及医、护、技、药、管等不同岗位职责要求,合理确定医院薪酬结构,建立医务人员长期激励机制。医院职工工资实行国家和甘肃省政策规定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三部分组成。
按照国家和甘肃省工资政策以及医院内部奖励绩效分配办法,对各类津贴补贴进行全面核算后,在确保国家和甘肃省现行事业单位工资福利政策不变的基础上,从以下三个方面优化薪酬结构:
1.按照国家和甘肃省政策规定,合理提高医务人员收入水平,依据医院经费收入来源和发放办法,对医院二次分配发放的各类奖励绩效等进行审核认定。
2.医院根据上一考核结果及医院财务状况合理确定绩效工资总量,上报市人社局、市财政局核定。核定后的绩效工资总量,分为基础绩效工资和激励绩效工资,激励绩效工资原则上不低于绩效工资总量的60%。
3.确保基层一线护理人员在不降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工资待遇不低于改革前。
根据国家和甘肃省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优化薪酬结构后,医院职工工资由三部分构成,即:基本工资部分,为国家规定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护士提高10%部分,根据国家政策调整;
绩效工资部分,为市人社局按国家和甘肃省政策规定核准的绩效工资部分及原由医院内部二次分配发放的奖励绩效部分,绩效工资总量按考核结果调整;
津贴补贴部分,为国家规定的工资区类差、保留补贴、高原补贴、艰边津贴等,根据国家政策调整。
(二)实行总量调控,合理确定绩效薪酬水平。根据医院财务状况、工作量、服务质量、公益目标完成情况、成本控制、绩效考核结果等,按照“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的要求,逐步提高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医务人员基本工资、津贴补贴按国家有关政策调整,绩效工资总量按医院和院长绩效考核结果动态调整。
结合医院运行和发展实际,按照“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的要求,依据医院上绩效工资水平审批绩效工资总量。今后医院绩效工资总量增减幅度根据每年医院和院长的绩效考核情况以及全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增长幅度为标准动态增减,由医院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经市人社局、财政局、市卫计委研究审定。
(三)注重长期激励,试行院长年薪制。在医院院长近三年收入水平的基础上,依据医院职工绩效工资总量增长幅度,合理确定院长绩效工资,试行院长年薪制。院长年薪由基础年薪、绩效年薪和任期激励收入三部分组成。基础年薪按照国家和甘肃省政策规定的标准执行,按月发放。绩效年薪为医院按照内部考核分配办法自行发放的奖励绩效(奖金),按考核结果一次性兑现,绩效年薪按在岗职工上年平均绩效工资的3-5倍确定,具体标准由医院根据院长近三年的总收入变化情况及上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提出测算数据,经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卫计委审定。正职领导绩效年薪按院长绩效年薪确定,副职领导绩效年薪按院长绩效年薪的70%-90%确定,根据考核结果确定绩效年薪比例并一次性兑现。任期激励由上级部门根据院长任期和任期考核评价结果确定。
(四)健全考核评价机制,着力完善医院内部分配。医院综合考虑医务人员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行为规范、技术能力、医德医风和患者满意度等因素,制定医院绩效考核办法,将日常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薪酬挂钩,在市人社局、市财政局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进行绩效工资内部分配时,要兼顾内部不同科室、学科之间的实际,合理确定标准,体现医务人员知识、技术、劳务、管理等要素的价值。在制定单位内部绩效工资发放项目时,可通过设立岗位津贴、生活补贴、科研津贴、医疗卫生职业津贴、延时加班补贴、值班补贴、夜班补贴等符合行业特点的项目,以充分体现行业和单位特点。重点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风险度高和贡献突出等医务人员倾斜。不设定创收指标,不得将医务人员的收入与药品、检查、治疗等收入挂钩。
在制定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职工意见,分配办法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后,报人社、财政、卫计委批准备案,并在本单位公开。
(五)完善分配制度,加大高层次卫生人才薪酬分配力度。对学术技术带头人以及引进急需高、中级职称、医学类博士、硕士等人才,其薪酬待遇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以及成果转化产生的效益等因素直接挂钩,并在绩效工资分配时适当倾斜。对关键和紧缺岗位、高风险和高强度岗位、高层次人才等可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多种模式。对通过特聘、兼职、课题攻关、合作研究等多种方式引进的高层次医务人员,其薪酬待遇可根据医院同类人员收入水平,并综合考虑引进人才原单位的收入水平与其协议确定。职工取得发明成果的,可按转让收益的一定比例,对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进行奖励,奖励部分不纳入医院绩效工资总量。
(六)落实财务管理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绩效工资的考核和分配实行公开,建立长效机制。按照相关制度、规定,设立专门账簿进行核算管理,发放给医务人员的收入一律纳入专门账簿核算,不得账外列支。建立医务人员个人工资银行账户,收入支付必须以银行卡的形式发放,不得发放现金。严格执行国家的政策规定,一律不得在国家收入分配政策以及工资列支渠道之外,直接或变相发放津贴、补贴和奖金。严格财务收支管理,切实维护收入分配政策的合理性、严肃性。
(七)完善人事管理制度,推进医院人事制度改革。落实医院编制总量备案制,赋予医院用人自主权,畅通用人渠道。综合考虑医院的功能定位、服务人口、床位规模等因素核定医院编制总额,在编制总额范围内,核定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落实《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全面推行岗位管理制、全员聘用制、公开招聘制,实行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以医、护、技、药等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岗位,严禁因人设岗。落实医院用人自主权,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在编制控制总量内,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公开考核方式,招聘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市人社局加强指导与监督,负责招聘计划的审核、招聘人员的审批工作。鼓励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已实现社会化服务的一般性劳务工作,不再设置相应的工勤技能岗位。
(八)强化经费保障,确保薪酬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所需经费,通过原渠道解决,专项资金不得用于工资发放,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可用于人员绩效工资,不断完善公立医院收入中可用于工作人员收入分配的资金管理政策。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做好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保障,密切配合协作,明确责任分工和进度安排,抓好任务落实,务求取得实效。
(二)强化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医院薪酬分配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工资政策,加强考核力度,严肃分配纪律,让薪酬制度试点工作规范运行。
2015-09-21
按照《襄阳市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规划(2015-2017年)》(以下简称《规划》),结合全市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本方案实施期为2015—2017年。
一、工作目标
按照《襄阳市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规划(2015-2017年)》中的创建目标,2015年3月,县(市)区(市级部门)、乡(县级部门)、村(企业)三级创建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全部出台,创建工作 全面启动,创建机制初步建立,各项创建有序开展。2016年12月,创建工作任务基本完成,进行查漏补缺。
2017年6月,依照《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基本规范》、《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考核指标体系》、《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考评办法》要求,开展创建工作自评,对各县(市)区、各部门、各单位创建工作进行改进和提升。
2017年12月,迎接国家的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建设工作的综合考评。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成立襄阳市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见附件1)。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统筹协调建设工作中的相关工作,陈启合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任务推进、宣传发动、资金保障、督查验收4个专项工作组。
任务推进组:由市安委会办公室牵头,负责指导、协调各县(市)区、各成员单位按照工作进度开展创建工作,组织各阶段工作任务评估及验收。
宣传发动组:由市委宣传部牵头,负责制定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宣传方案,明确宣传任务,在全市营造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氛围。
资金保障组:由市财政局牵头,负责保障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所需各项资金,监督管理资金使用情况。
督查验收组: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负责按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实施方案的工作进度,开展督查和验收工作。
三、创建步骤
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出成果”的工作目标,创建工作分3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5年1月—2015年3月)1.市区及市直部门(2015年1月); 2.县(市)区及区直部门(2015年2月);
3.镇(办、区)、村(社区)、企业(2015年3月)。本阶段主要工作:
1.深入调研,结合实际制订出台创建规划、实施方案; 2.对创建任务进行全面分解,落实基层创建任务;
3.召开全市创建工作动员会,对创建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 4.研究制订2015创建工作计划;
5.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形成良好舆论氛围,动员全民开展创建工作。
(二)任务实施阶段(2015年4月—2016年12月)
1、分县(市)区、分部门按照三年规划和计划推进创建工作。
根据创建规划、实施方案以及各县(市)区、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计划,完善全市安全发展战略,将安全发展创建工作融入到全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深化创建工作机制,全面开展创建工作。把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与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应急处置、提升区域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完成各项重点工作任务、落实考核指标,增强全社会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推进襄阳市形成安全保障型社会雏形,实现可持续发展。
2、分时段开展创建评估和创建考核。每年6月,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对《规划》及《襄阳市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重点任务分解》(以下简称《任务分解》,见附件2)的实施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估,评估要做到重点和全面兼顾,对总体推进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对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进行重点评估。每年12月,结合安全生产责任目标考核,对各县(市)区、各部门、各单位创建工作进行一次考评。
(三)自评改进阶段(2017年1月—2017年6月)。
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基本规范》、《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考核指标体系》、《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考评办法》要求,结合本市创建规划实施情况,对创建工作进行自评,形成自评报告,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做到持续改进。
(四)申报验收阶段(2017年7月—2017年12月)。
领导小组办公室收集、汇总创建资料,向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提出验收申请,迎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考核验收。
四、重点任务
《规划》和《任务分解》确定了48项重点任务,涉及 15家行业部门。每项任务明确了牵头部门、成员单位、工作内容和完成时限。各牵头部门要深入研究,详细编制具体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各县(市)区要结合本区域内行业和创建工作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并逐步推进。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全面保障创建工作。各县(市)区、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按照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分步实施,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相应的机构和人员,保证创建工作经费,确保各项重点任务和工程圆满完成。
(二)加强考核,定期组织监督检查。各县(市)区创建工作组要定期对属地所辖单位开展创建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重点检查重点任务和工程的完成情况及效果,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市政府将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作为安全生产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实行安全生产考核“一票否决”,督查验收组按计划对各阶段、各单位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督查。
(三)强化沟通,及时交流工作进展。实行创建工作季报制度,每季度最后一周上报当季完成情况。各专项工作组应根据创建工作进展情况,定期召开联席会,及时总结创建工作进展情况,总结推广有特色的成功经验;不定期召开通报会,通报创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批评及整改意见。
(四)广泛宣传,努力扩大社会影响。各县(市)区、各部门、各单位要责成专人负责信息工作,按时报送创建工作信息。借助媒体力量,广泛宣传创建工作,形成人人参与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的良好社会氛围。
附件:
1、襄阳市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领导小组
2、襄阳市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重点任务分解
附件1:
襄阳市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领导小组
组 长
别必雄
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副组长
王兆民 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 丁亚琳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沈学军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朱 慧
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王忠运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张启波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公安局局长、督察长 范
斌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成员
杜
军
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
邓洪涛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冯雪恒
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王全新
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章
杰
市总工会常务副主席 张文斌
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张劲松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肖
勇 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 葛秀全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李光河 市农业委员会主任
林芳立
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
毛洪波
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市国企办主任 范景玉
市财政局局长,市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郭发友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公务员局)局长 许晓林
市城乡规划局(市测绘局)局长 杨国林
市统计局局长 罗学国
市公安局副局长 张丛玉
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曾进生
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陈乐一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 黄
斌
市环境保护局局长 余
涛
市林业局局长 邹洪波
市水利局局长 许昭南
市气象局局长
刘全新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 郭
毅
市工商局局长
赵新建
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局长 严
勇
市商务局局长 李
晟
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局长
陶德慧
市旅游局(市民航办)局长(主任)李
菲
市教育局局长
伍义兵
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局长、市园林管理局局长 陈启合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
朱新民
市民防办公室(市人防办、市地震局)主任(局长)李焕珍
市民政局局长 金崇保
市司法局局长 宫世成 市邮政局局长 孟正钢
市体育局局长
李保贵
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主任 吴传彪
市政府法制办主任 王小平
市政府政务督查室主任
邓建明
市政府应急办(市政府办总值班室)主任 姚 勇
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支队长 马一兵
市消防支队支队长
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行政正职
附件2:
襄阳市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 重点任务分解
一、大力实施安全综合防控
(一)安全发展理念提升。
1.将安全生产知识教学课程纳入市、县两级党校(行政学校)常规教学内容,每期领导干部在职培训、村级干部培训、公务员初任培训的安全知识课程均不少于2学时;落实安全生产工作履职情况报告、履职情况综合评定,将评定结果作为评价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综合性评比表彰时,就其履行安全生产工作职责情况征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意见。(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
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安监局)
2.依托安全生产绩效考核系统对各地、各部门实施安全生产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绩效管理考核,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
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安监局)
(二)合理优化产业部局。清晰明确园区产业定位,加快推进化工园区(集聚区)建设,合理布局入园企业。(牵头单位:市发改委
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市经信委)
(三)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两化(标准化、数字化)”体系建设。建立市县乡企四级网络监管平台,统一行业隐患排查标准,建立情况全掌握、过程全记录、责任全明晰、监管全覆盖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实现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常态化、规范化、法制化。(牵头单位:市安委会办公室
责任单位:各行业主管部门)
(四)深化“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加油站(点)、烟花爆竹、建筑施工、采石场(点)等非法行为突出领域的“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严格落实县(市)区、乡镇(街道)政府“打非治违”责任,建立部门联合“打非治违”工作机制,保持对非法、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牵头单位:市安委会办公室
责任单位:各行业主管部门)
(五)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风险社会分担体系
1.全面深入推进工伤保险制度,按规定提取、使用工伤预防费,初步建成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责任单位:市人社局)
2.在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冶金等高危行业积极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充分发挥商业保险费率的杠杆激励作用,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风险防控体系,进一步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改善企业安全生产状况。(牵头单位:市安委会办公室
责任单位:各行业主管部门)
(六)严防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
1.建设森林防火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增强预警、监测、应急处置和扑救能力。(责任单位:市林业局)
2.实施水毁项目、防汛物资库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堰塘整治。(责任单位:市水利局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城建委、市交通局、市农委、市扶贫办、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民政局,市供电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电信公司,其他市防指成员单位)
二、全民安全文化素质提升
(一)安全生产知识进课堂。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等教育单位,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展固定课程,进行全面安全教育。(牵头单位:市教育局
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安监局、市质监局、市民防办(地震局)、市应急办)
(二)公众安全意识能力提升。开展以安全生产为主题的“安全生产月”、“安康杯”知识竞赛、“安全卫士”评选等大型安全生产宣传活动;大力推动安全知识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的“五进”工作;推进安全生产文艺创作、文艺演出与群众性文艺活动;市、县两级广播、电视每年提供不少于18个小时的黄金时段安全公益宣传;村(居)级广播、远程教育等,每周播放一次安全专题内容;车站、街道、广场、商场、公园等较为开阔的场所应设置专门场地作为安全宣传使用,提高公众的避险意识和自救能力。(牵头单位:市安委会办公室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总工会、市教育局、市文新局、襄阳日报社、湖北广电襄阳分公司)
(三)企业职工全员安全培训。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健全完善教育培训机制,设置系统的教育培训课程,将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纳入到全市职业培训教育工作中;每年组织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少于16学时;依托农民工夜校,强化对农民工的安全技能培训。(牵头单位:市安委会办公室
责任单位:各行业主管部门)
三、创建安全发展型企业
(一)重大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强化建设项目安全核准,把安全生产条件作为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凡需要安全生产许可的建设项目,未通过安全评估的不准予以审批。(牵头单位:市发改委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国土局、市规划局)
(二)淘汰安全生产条件落后企业。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安全生产条件落后、生产方式落后、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安监局、市财政局)
(三)完善安全生产达标创建
1.将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作为实施分级分类监管的重要依据,对企业实施差异化管理,督促企业建立以安全生产标准化为基础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牵头单位:市安监局
责任单位:各行业主管部门)
2.对全市建筑工程施工工地开展安全文明标准化达标创建工作,促进全市建筑工程项目标准化、规范化。(责任单位:市城建委)
(四)加强企业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完善本市企业安全诚信考核评价管理办法,建立与企业贷款、融资、招投标、保险等挂钩制度;建立安全生产“黑名单”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告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造成恶劣影响的安全生产事故以及存在重大隐患整改不力的企业名单。完成时限:2016年底。(牵头单位:市安委会办公室
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市经信委、市国资委、市人社局、市工商局、市财政局等相关部门)
四、创建安全发展型行业
(一)道路交通
1.加强交通安全设施配套及改造,在道路范围内的隐患路口增设交通设施、更新老化交通信号灯设施及补建交通设施,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安装物理隔离设施,使全市双向四车道及以上城市道路中间物理隔离设施设置率达到95%以上。(牵头单位:市公安局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2.不断完善道路监控系统,增设道路监控设备,使事故多发、易发路段实时监控系统建设率达到100%。同时实现与市公安局应急指挥中心的实时互联,在监测车辆违章行为的同时,遇有突发事件可整体规划救援路径,将损失降至最低。(牵头单位:市公安局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3.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的道路专用车辆,旅游包车和包车客运车辆全部完成行驶记录仪或GPS卫星定位装置的安装和使用;在中重型货运车辆侧面及后下部全部设置防护装置和车身反光标识。(牵头单位:市公安局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4.对全市危旧桥梁进行翻、改建,以确保道路交通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止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城建委、市财政局、市国土局)5.加强客、货运输车辆管理,对货物运输车辆,特别是烟花爆竹、危险货物、燃气运输车辆,加大检查力度,从严整治超载、超限、超速等危及道路交通安全的违法违规行为。(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责任单位:市公安局)
(二)煤矿。强化生产过程管理的领导责任,严格落实煤矿领导下井带班制度;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和技术工艺升级,适度保留煤矿企业,全面推进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大力淘汰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井;不断深化煤矿水害、火灾、瓦斯等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持续开展煤矿企业“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建设行为。(牵头单位:市安监局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国土局)
(三)非煤矿山。加快非煤矿山企业整合及兼并重组,非煤矿山小型矿山所占比重低于90%;非煤矿山企业标准化达标率达到100%;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全面提升企业技术装备和安全管理水平;大力开展综合利用,绿化环境、恢复生态。(牵头单位:市安监局
责任单位:市国土局)
(四)危险化学品。开展化工园区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合理确定化工园区的安全容量,优化园区的布局,实现园区一体化“三集中”管理(集中园区安全管理、集中重大危险源监控、集中消防、环保、应急救援资源的综合利用)。推动城镇人口密集区域内涉及“两重点一重大” 的非民用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加油、气站除外)企业的搬迁、转产或关闭工作。(责任单位:市安监局、市经信委、市工商局)
(五)烟花爆竹。严格执行烟花爆竹产业规划,加强烟花爆竹经营、运输和燃放等环节的安全管理,严格烟花爆竹经营安全许可,建立完善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建立流向登记、监管信息化系统,深化超量储存、运输及超规格、超品种礼花弹专项治理。(责任单位:市安监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
(六)消防(火灾)
1.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加强消防站建设,达到应建数80%以上,实现火灾事故的就近救援。(责任单位:市公安消防支队)
2.贯彻落实宾馆饭店、商场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学校、医院、老年人福利机构、展览馆、交通枢纽、水上单位等9类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和消防安全管理标准,全面排查安全隐患,加强重点时段、重点部位专项检查治理,加强日常安全检查,促进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稳步提升,消防安全标准化“四个能力”建设验收达标率达到80%以上。(牵头单位:市公安消防支队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体育局、市旅游局、市文新局、市教育局、市卫计委、市民政局)
(七)油气管线。健全管道保护范围内施工作业联合审批制度,建立管道数据库。按照行政区域和部门职责,抓好本行政区域内输油(气)管线安全隐患排查、督促落实整改措施、消除安全隐患。(牵头单位:市安委会办公室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市规划局、市城建委、市国土局、市水利局、市商务局、市城管局、中国石油西气东输武汉管理处、中石油襄阳分公司、中石化襄阳分公司、中石化管道储运襄阳输油管理处)
(八)农业机械。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开展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挂牌办证、检测及驾驶员考试发证工作。定期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及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操作技能、安全知识培训,确保新增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挂牌办证率、检修率及驾驶员持证上岗率达100%。(责任单位:市农机办)
(九)特种设备
1.实施起重机械、压力管道原件、气瓶、危险化学品承压罐车、大型游乐设施等事故隐患专项整治,建立重大隐患治理与重点设备动态监控机制,特种设备抽查检查合格率达到100%,特种设备检验达标率达到100%,特种设备登记率达到100%,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责任单位:市质监局)2.针对电梯使用单位(物业管理单位)安全管理规定落实情况、电梯维护保养单位维保工作开展情况、电梯远程监控安装及使用情况、电梯重点部位及重要功能安全状况、电梯专项维修基金及维保费用支出等情况全面开展联合执法检查,确保民用电梯使用安全。(牵头单位:市质监局
责任单位:市城建委、市房管局)
3.强化液化石油气充装站安全监管,加强对充装单位监督检查,防止充装超期未检及报废气瓶。(牵头单位:市质监局
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市城建委、市消防支队)
4.对全市建筑工程起重机械进行定期检查,有效排除起重设备安全隐患,预防较大事故发生。(责任单位:市城建委)
(十)校车。按照《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的要求,做好全市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等教育单位的校车安全工作,全面提升校车安全管理工作水平。(牵头单位:市教育局
成员单位: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安监局)
(十一)工贸行业。以防范机械伤害、高处坠落、中毒窒息、触电、物体打击等事故为重点,全面加强冶金建材、机械制造等工贸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牵头单位:市安委会办公室
成员单位:各行业主管部门)
五、创建安全示范社区、企业
(一)安全社区创建。将安全作为城市社区建设发展的前提,统筹规划城市社区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城区住宅小区物业公司或业主委员会的作用,将楼院公用设施安全检查、重点时段安全提示、家居安全教育纳入物业管理服务范围。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社区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市民安全生产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力争到2017年底,有20个左右的社区被命名为“湖北省安全社区”,有100个左右的社区被命名为“襄阳市安全社区”,使安全社区覆盖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达到50%以上。(牵头单位:市安委会办公室
责任单位:市综治办、市公安局、市民政局)
(二)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建设。鼓励支持生产经营单位开展符合企业实际的安全文化创建活动,每年至少2家单位获得省级以上安全文化示范企业称号。(牵头单位:市安委会办公室
责任单位:各行业主管部门)
六、创建安全保障城区
(一)地下管线隐患排查治理。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分区,健全完善城区自来水、雨水、污水、电力、路灯、燃气、供热、通信等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搞好地下管线的隐患排查治理。(牵头单位:市规划局
责任单位:市城建委,各地下管线权属单位)
(二)合理布局城区加油(气)站。(牵头单位:市规划局、市商务局)
(三)科学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牵头单位:市规划局
责任单位:市民防办(地震局)、市国土局、市城建委、市民政局)
(四)中心城区专业市场外迁。推进中心城区的专业市场转迁,解决专业市场不符合安全规范、无消防通道等重大火灾隐患。(牵头单位:市商务局
责任单位:襄城区、樊城区、襄州区、高新区、市消防支队、市城建委、市工商局、市城管局、市安监局)
(五)燃气管网隐患排查治理。对城区部分燃气管网进行更新、改造;消除安全事故隐患。(牵头单位:市城建委
责任单位:市公安局、燃气公司)
七、提升安全发展保障能力
(一)职业危害防控体系建设。
1.加强职业卫生监管机构建设,配备相应的专业职业卫生监管人员;健全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建立重点行业(领域)职业危害检测信息系统,加强企业职业危害项目申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和“三同时”监管。(牵头单位:市安监局
责任单位:市编办、市卫计委、各行业主管部门)2.建设业务范围覆盖各县(市)区的职业病防控中心,从事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职业病健康检查、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等相关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病对从业人员的危害。(责任单位:市卫计委)
(二)高危企业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建设。利用信息化和物联网技术,建设并完善视频监控、远程监测、自动报警、智能识别等安全防护系统,建设全市危险化学品、煤矿、非煤矿山、烟花爆竹储存库等重点领域在线监测监控系统。(责任单位:市安监局)
(三)安全生产技术支撑平台建设。依托市安全生产科技教育中心、企业等社会优势资源,建立危险化学品、煤矿、非煤矿山、职业卫生等专家库,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科技研发、事故分析鉴定、检测检验、职业危害监测、安全评价、认证与咨询等技术服务。(责任单位:市安监局)
(四)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设危险化学品、城市公共设施、高层建筑防火等行业(领域)市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分类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库。完成时限:2016年底。(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公室
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消防支队、市交通局、市环保局、市卫计委、市安监局、市气象局、市民防办)
(五)安全监管执法能力提升。加强市、县、乡、村四级监管(管理)队伍建设;定期更新监管人员执法装备及检验检测设备;加大执法人员培训考核力度,定期组织执法人员培训。(牵头单位:市安委会办公室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深入开展安全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切实推进社区三个文明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按照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的要求,结合社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环境,丰富群众生活,增强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现代社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主要内容,切实加强社区思想道德和文化阵地的“双建设”,逐步形成整洁、文明、有序,具有良好社会风气、丰富文化生活、优美生态环境的现代社区新格局。
二、工作目标
依据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创造条件、梯度推进的工作原则,确定安全文明创建工作目标是:2009年建成乡级安全文明文化社区、卫生社区。
三、创建标准
l、综合治理组织落实。居委会领导班子团结,有一名副职负责综治工作;社区治保会、调委会、治安联防队、护村队等群防群治组织健全,并能充分发挥作用。
2、治安防范措施落实。创安纳入社区工作规划,人、财、物基本有保障;群防群治形成网络;刑释解救人员安置帮教,“五
种人”监改工作落实;以防激化为重点的各类民间矛盾及时化解,一般矛盾基本不出社区。
3、社区的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在辖区内赌博、封建迷信有所减少,卖淫嫖娼得到遏制,邪教活动、宗族势力、群体性械斗、闹丧基本消除,村风、民风好转。
4、辖区治安稳定,社区居民安居乐业。社区内不发生杀人、抢劫、强奸、纵火等重大暴力案件,无称霸一方的地方邪恶势力,无涉毒犯罪;全村环境整洁,服务网络健全,文化生活丰富,居民对创安知晓率和满意率分别达60%和80%。
四、工作步骤
㈠宣传发动和准备阶段。时间为2009年一季度。主要是组织干部群众学习有关文件,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端正态度,制订工作方案,成立专班,加快文明创建工作的协调运转。
㈡具体组织和实施阶段。时间为2009年二、三季度。主要是对照年初工作安排和文明创建工作目标的要求,一件一件抓落实,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根据东辛房街道办事处的工作指示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推动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落脚点,以遏制伤亡事故和减少职业危害为着力点,立足“安全服务、持续改进”的原则,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安全文化和社区环境建设,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提高社区成员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减少各类安全事故和人员伤害,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家庭和谐因素,为我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一、落实创建工作责任制
社区一把手负总责,社区治保主任具体负责创建“平安社区”各项工作的落实,谁主管谁负责,把维护稳定的措施与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社区各居民小组组长。年初签订责任书,年终进行考核。
二、搞好创建“平安社区”宣传活动
创建“平安社区”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群众的积极配合,不单单是领导者的责任,因此一定要认真组织好宣传,发动每一位群众参与此项活动。我们将以发贴标语、黑板报等形式向群众宣传,使他们了解到创建“平安创建”活动的目的 和意义,以及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动员社区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创建平安社区”的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无毒社区、无邪教社区”的创建目标,形成“人人参与平安创建”的工作局面。
三、发挥群防群治队伍作用
在搞好宣传发动的同时,进一步发挥群防群治队伍的作用。依托已建立的1名安全信息员、以及党员组成的义务治安巡逻队和30人组成的维安志愿者。社区将进一步加大对这些队伍的管理,保证这些群防群治队伍正常运转。
四、结合实际、突出重点
根据我社区的实际情况,今年我社区将着重抓住以下工作:一是强化社区治安防范管理,发挥义务巡逻队的治安防范宣传作用,积极宣传“五防”知识,提高社区居民安全防范意识,降低发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居民群众创建平安家园的自觉性。
二是完善调解工作制度,排查调处人民内部矛盾,积极为辖区居民排忧解难,在社区内做到各类矛盾调处及时,在开展工作中依法调处,增强社区居民的法制意识,积极排查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按照“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处理防止激化”的原则,把各类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在辖区内以板报、标语、入户等形式组织居民开展不让邪教进我家活动,把反邪教警示教育落实到实处。
四是抓好重点人口的管理。社区治保会将积极配合派出所抓好重点人口的管理,在工作中认真掌握其动向并注意管控。对外来 人口的管理的谁主管,谁负责。对房屋出租户、暂住人口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葡萄园社区居委会
20**年是我市创建省文化先进市工作最为关键的一年,为明确任务,扎实推进今年的创建工作,根据《浙江省文化先进县(市、区)评选标准》,结合我市创建工作实际,特制定20**年创建省文化先进市工作实施方案。
一、工作思路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我市城乡文化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推进创建工作,力争在今年完成省文化先进市的各项创建达标工作,使我市的文化发展整体水平跻身全省前列。
二、主要任务
(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1、综合文化站建设:在完成各乡镇(街道)集图书阅览、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基础上,20**年要加快完善内部配套设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2、行政村(社区) “九个一”文体工程建设:20**年要求95%以上的行政村(社区)建有室内或室外群众文体活动场所。
3、市文化中心功能设施完善:完善影剧院、图书馆、文化馆、文物管理办公室等各项内部设施标准化配置。文化馆在国家一级馆的基础上要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市图书馆要在服务指标、馆藏标准、年购新书数量、自动化建设和特色文献数据库、网络化建设等方面达到省先进水平,争创国家一级馆。
4、文博馆建设:推进该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好馆内概念性设计方案等工作。
(二)乡镇广播电视阵地建设
20**年要在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工作全面完成的基础上,建立广播电视维护保障运行机制,提高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质量,确保“村村通”、“优质通”、“长期通”。
(三)农村图书服务网络建设
1、普及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图书馆(室)建设,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中心集镇图书馆(室)藏书不少于1万册,年购新书不少于1000册,其他乡镇(街道)图书室藏书不少于5000册,年购新书不少于500册。
2、完善农村图书服务网络的建设,在市图书馆设立图书配送中心,配送中心的藏书不少于2万册, 在乡镇(街道)文化站设立图书配送分中心,实施图书“一证通”工程,充分发挥图书流动车的作用,为各图书流通站(点)和“农家书屋”服务,各流通站(点)的图书每季度更换流通一次。
(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20**年,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街道)基层中心建设,并依托各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网络,建成符合我市农村实际的文化信息资源基层服务点,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覆盖率达到75%以上,使广大农民群众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
(五)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1、举办首届新安江·中国草莓节、首届中国(建德)肖像漫画艺术节、第二届全市文艺调演和全市舞龙竞技大赛、龙舟大赛。
2、紧紧围绕庆祝建国60周年,开展群众性摄影大赛、歌咏大赛、卡拉OK大赛等活动,提升活动质量、扩大活动影响。
3、以元旦、春节、妇女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为平台,根据不同主题,开展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节庆活动,引导发展村镇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
4、深入开展以“四送”工程(送戏曲、送电影、送图书、送器材)为载体的文化下乡活动。整合机关部门、群众团体的资源,使文化下乡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5、按照“儿童优先”的原则,整合文化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学校及社会资源,认真实施少儿“蒲公英计划”,抓好少儿文化队伍和活动基地的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生动泼的少儿文化艺术活动,为少年儿童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和活动场所。
6、贯彻落实老年文化事业发展方针、政策,抓好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的老年文体活动。
(六)繁荣文艺创作
1、制定文艺创作规划,建立文艺创作激励机制,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
2、重视文艺创作队伍建设,加强对业余文艺创作人才的辅导和培养,扶持业余文艺工作者创作出具有乡土气息和较高艺术质量的文艺作品。
(七)改革创新农村电影放映体制
积极探索和完善“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扶持”的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新路子,建立公共服务和市场运作相协调的农村电影放映体系,基本实现农村电影放映数字化和全市行政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八)加强文物保护工作
1、做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和历史文化遗产调查、发掘、抢救和保护工作。
2、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野外调查任务,并着手文物普查的室内资料整理工作。
3、完善文物库房硬件和软件建设,确保馆藏文物安全,进一步发挥历史文化遗产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4、扎实推进新叶古民居综合保护工作,完成核心区块拆迁和新建房立面改造,实施迁建地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完成污水管网下埋。
(九)保护文化遗产,加强特色文化建设
1、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工作,逐步形成以“严州虾灯”、“九姓渔民婚俗”、“致中和五加皮酒酿酒技艺”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建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举办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
2、大力提升龙文化活动,成立3支以上市级重点舞龙队伍,改造提升李家断龙,提升各乡镇(街道)民间舞龙队的装备和演艺水平,举办全市舞龙竞技大赛和龙舟大赛。
3、加强建德农民画的人才培训和艺术创作活动,在省级“民间艺术之乡”的基础上,创造条件争取申报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
4、加强特色文化建设,创建“一乡一品”特色文化乡镇(街道)、特色文化村。
5、传承婺剧艺术,促进婺剧事业发展,落实婺剧事业发展扶持政策,激励婺剧精品创作。
(十)文化市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1、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引导,鼓励文化主体向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
2、规范文化市场经营行为,创新管理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整治、打击力度,保护、支持守法经营,促进文化市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3、培育扶持农村文化市场,鼓励群众兴办个体放映队、民间剧团、农民书社、文艺团体,支持群众个人组建文化室、图书室、展览馆等。
(十一)建设高素质的文化队伍
1、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人才引进的激励机制,重视思想道德建设,促进文化队伍年轻化、专业化。
2、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文化事业单位文化艺术专业人员的比例不低于50%,在岗职工60%以上受过高等教育或专门的业务培训。
3、巩固和发展基层文化队伍,保障文化站工作人员的编制、待遇。建立社区、村级文化管理员队伍。
(十二)做好创建申报和迎检工作
根据《浙江省文化先进县(市、区)评选标准》在三季度进行一次逐项对照检查,查漏补缺,自我评估。并适时向省文化厅申报。
三、保证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应成立由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创建工作小组,要根据创建工作目标责任分解表,明确工作标准和完成时限,把创建目标细化、量化落实到人,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推进。
(二)加大投入,保障有力。文化重在建设,市财政和各乡镇(街道)要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保障各项创建活动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引导、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公共文化领域,拓展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
——阜新转型的新跨越
时间:2011年4月19日 14:8
来源:辽宁党校报 作者:王国辉
王国辉
阜新作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经过10年的艰辛探索,不仅成功的从困境中突围,经济社会获得快速发展,还在“十二五”开局的起点,豪迈地提出创建全国转型示范市的目标,启动了转型的又一次新的跨越。
一、阜新创建转型示范市的条件
阜新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为共和国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阜新生产原煤7亿吨,发电2000亿千瓦时,被誉为“共和国的发动机”。但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阜新的经济社会发展逐渐陷入困境。在“九五”期间,阜新市GDP年均增幅仅为2.1%,15.6万人下岗失业,四分之一的城市人口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经济社会矛盾突出到极点,被称为“辽宁最不稳定的地区”。
2001年12月,阜新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开始了艰苦的转型。转型的第一个五年,阜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7%,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是“九五”时期的2.2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4.3%,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17万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初步走出了困境。转型的第二个五年,阜新继续了快速的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3%,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8%和19.4%,累计实名制就业33.4万人次。更重要的是,阜新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接续替代产业形成框架,以“三大基地”和“六个产业集群”为标志的多元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达到65%。
十年间,阜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1%,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处于辽宁前列;居民收入持续提高,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由全省首位降到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困难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已经初步具备了创建转型示范市的基本条件。
二、转型示范市与试点市的区别
转型示范市与试点市在时间上有一定的关联性,通常是试点成功后转变为示范。试点市是一个量变的过程,示范市是一个质变的过程,但是一种有条件的转换,不是自然的发展,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
1.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表现不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的经济社会问题多,没有完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一般较差。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示范市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已基本解决,关键和绝大部分正向指标要超过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关键和绝大部分负向指标要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例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经济增长率、社会保障覆盖率、环境整体水平等要超过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失业率、贫困发生率、犯罪率等应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2.体制机制不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的体制机制处于探索和创立阶段,还不成熟。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示范市则较好地建立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体制机制。首先,建立了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在资源开采过程中,遵循市场规律,引导和规范各类市场主体合理开发资源,承担资源补偿、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明确了企业是资源补偿、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责任主体;资源枯竭城市的各种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社会保障、生态、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欠账得到弥补。其次,建立了衰退产业援助机制。
接续替代产业已经形成,发展势头良好;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资源型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资源枯竭企业平稳退出、社会安定。最后,完善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全面建立并运行。资源价格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成本。科学制定资源性产品成本的财务核算办法,把矿业权取得、资源开采、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安全设施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企业退出和转产等费用列入资源性产品的成本构成。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有效防止企业内部成本外部化、私人成本社会化。
3.动力不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的发展动力是创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示范市的动力是展示,示范市说明已经具有了推广的价值,动力是保证其质量和稳定性,以便其他城市学习和借鉴。
4.任务不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担负着“先行先试,超前探索”的任务;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示范市担负着提供标杆和榜样、引领转型方向的任务。
5.发展优势不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的发展优势是后发优势;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示范市的发展优势是先发优势。
三、阜新创建转型示范市的路径
1.循序渐进,重点突破。目前,阜新转型虽然取得了初步的成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还存在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财政收入少、发展方式落后、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转型并没有实现全面突破。因此,应该循序渐进,先选择已经取得突破的点,创建某一个方面的转型示范市,再全面创建转型示范市。
2.进一步促进各项经济社会指标快速提升。创建转型示范市需要各主要经济社会指标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阜新市主要经济社会指标的增幅虽然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但由于起点比较低,许多经济社会指标的绝对量还比较低,和转型示范市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力争在5年内使阜新市的人均GDP、人均收入、失业率等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好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3.积极总结体制机制建设经验并及时优化和固化。转型示范市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已经建立了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在体制和机制方面成为其他资源型城市的榜样。而阜新在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方面还不够成熟,应该积极总结经验,并及时优化和固化,为示范市打下体制和机制基础。
4.制定转型示范市中长期创建规划。创建转型示范市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规划和艰苦努力。阜新市应该抓紧组织各方面力量,尽快制定科学的转型示范市中长期创建规划,对转型示范市的创建标准、步骤、关键环节和保障等方面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这是创建转型示范市最重要的保障。
【市创建安全社区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创建安全街道社区活动实施方案01-04
创建安全社区工作报告10-22
创建全国安全社区工作汇报12-07
市创建“安全学校”先进个人总结11-04
安全社区创建报告09-28
创建国家安全社区安全生产项目设立报告05-31
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实施方案12-26
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宣传教育工作实施方案12-30
幸福社区创建工作方案09-27
创建一级安全标准化企业实施方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