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好书推荐(共12篇)
教材分析: 《泥人张》塑造了一位有着独特技艺和性格的民间奇人的形象,人物都刻画得形神兼备。课文语言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极富表现力。教学时,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把握人物的形象,理解“俗世奇人”的大本领大智慧。《好嘴杨巴》向我们讲述了两位天津市井奇人杨七和杨巴的故事。由慢条斯理,发展到骤然紧张,最后是轻松诙谐——本文情节跌宕起伏,再加上“津”味十足的语言,深受读者喜爱。标题中“好嘴”的“好”字,是文章的文眼,文中叙述、描写皆为“好”字而设,故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对“好”字深层意义的挖掘上。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过程与方法:
以情景诵读,情节表演,佳句品味,人物分析的形式学习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小人物的大智慧,引导学生体会我国文化遗产的宝贵。教学重点
1.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2.整体把握文章,赏析文章的美点。教学难点
研读,品味细节和关键词句。
教法
1、情景诵读,情节表演法
2、美点寻踪法。学法
1.自主学习法: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要自主、独立地预习,并收集有关民俗的资料,锻炼收集信息的能力,为上课作好准备。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语言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体验法:引导学生积极积极表演,体验文本。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认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结合工具书,查阅资料,搜集有关民间奇人的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了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
二、走近作家作品
冯骥才,当代作家。代表作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
《俗世奇人》共有19篇作品,是作者的文化小说的最后一个系列。文章用天津话以及古典小说的白描入笔,极具有故事性和传奇性,并由日本画家作了精美的插图。旧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而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这些人物空前绝后,然而都是俗世里的俗人;这些事情匪夷所思,却都是真人真事——在冯骥才独到的眼里、幽默的笔下,这些“俗世奇人”个个显的生动有趣,活灵活现。
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余闻者甚多,久记于心;尔后虽多用于《神鞭》《三寸金莲》等书,仍有一些故事人物,闲置一旁未被采纳。这些奇人妙事,闻所未闻,倘若废置,岂不可惜?近日忽生一念,何不笔录下来,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耶?故而随想随记,始作于今;每人一篇,各不相关。冠之总名《俗世奇人》耳。
三、检查预习1.解题
“俗世”是什么意思?“奇人”是什么意思?
“俗世”是民间社会,多指下层百姓生活的民间。“奇人”是指那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或工匠。
2.字词
发蔫 niān 绰号chuò
刷浆 jiāng 戳 chuō 一瞅 chǒu 发怔 zhèng 褒贬bāo 怵chù 抠 kōu 瓢 piáo 难堪 kān
四、情景朗读
五、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话概括泥人张、杨
七、杨巴究竟“奇”在何处?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泥人张:捏泥人,单只妙手见功夫;护尊严,一身傲骨笑权贵!杨七:构思巧妙、手艺精巧 杨巴:随机应变、处乱不惊
2.泥人张和杨
七、杨巴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是俗世奇人,他们都有拿手擅长的行当,可以说是有大本领大智慧。
3.在《泥人张》中说技艺靠“手”,而在《好嘴杨巴》中说技艺靠“嘴”,两者是否矛盾?
并不矛盾。本文是写天津生活的高超技艺,而技艺又有许多种,不但有手艺,还要会推销,因此才会有天津的热闹生活。
六、美文美读
1.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为什么说”有第一,没第二”?用到了什么修辞方法? 为了以此写出泥人张的技术超凡绝伦,用到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2.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原本海张五想在泥人张身上“找乐子”,但泥人张却反在海张五身上“找乐”,为泥人张塑造了一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形象。
3.本文的语言极富表现力。比如,泥人张捏好海张五头像后,“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这个“戳”字展现了泥人张:
内心的愤怒、鄙夷与不屑。真是不可更易的一个字。4.泥人张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技术上,泥人张是个超凡绝伦的人;在性格上,他是个镇定自若,机智,智高一筹的人。
捏泥人,单只妙手见功夫;护尊严,一身傲骨笑权贵!小结:《泥人张》
泥人高手“泥人张”——遇海张五——贱卖“海张五”——智斗传千古
5.这一来,叫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茶汤不爱吃,反倒奖巨银,为嘛?傻啦? 请赏析本句好在哪?
通过在场人们的迷惑,从侧面写出了杨巴的聪明机智,体现杨巴智高一筹。6.赏析本段在内容上的作用
自此,杨巴在天津城威名大震。那“杨家茶汤”也被人们改称做“杨巴茶汤”了。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杨巴对此毫不内疚,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
结尾提升主题,好嘴之好,好到中堂未吃,却茶汤更名,杨巴威名大震,可谓嘴建奇功,嘴出奇人。还用了杨七的埋没反衬出杨巴的名气。“俗世奇人”名副其实,流传后世。
7.品析好嘴之“好” 品析内容: 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品析角度: 说话的难度、说话的艺术、说话的效果、他人的反应„„ 示例:
1.从说话的难度看:一是李中堂勃然大怒:“打落”“乱飞”“泼了一地”,众官员都“吓懵了”,情势紧急,千钧一发,这需要“敢说”。二是左右为难:说是芝麻,这等于“骂中堂大人”;不说是芝麻,“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自己要吃大亏,甚至会掉脑袋。这需要“巧说”。三是时间紧迫:必须赶在中堂说话之前说,需要“快说”。
2.从这句话本身看: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不知道”:前文明明说“猜到”,这儿却说“不知道”;二是“不爱吃”:前文明明说中堂大人“不知道”,这儿却说“不爱吃”。这样说,有两大妙处:一是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二是给李中堂留足了面子。既没说是芝麻,也没有不是芝麻,一个“不知道”“不爱吃”,使紧张的情势顿时化解。
3.从说话的效果看:不但使所有人转危为安,而且李中堂对杨巴“心生欢喜”“赏银百两”,从而使杨巴“威名大振”。
4.从他人的角度看:故事开端,并不写杨巴,而是从夸赞杨七的高超技艺开始,在第五段用“但是”一转,我们就明白了写杨七是为了衬托杨巴的。杨巴说话之前,众官员“吓懵了”“一个比一个糊涂”,而杨巴“立时猜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就来了”;杨巴说话之后,李中堂觉得他“机敏过人”“心生欢喜”,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而杨巴“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
危难之间显身手。话不在多,而在敏捷、巧妙、适时。作者有意把杨巴放在千钧一发的风头浪尖上去表现,的确收到了以简驭繁、以少胜多的效果。
七、拓展训练
1、“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 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2.说说你周围有什么“俗世奇人”?讲一讲,让同学们听听。可以结合本地的风俗民情,互相交流。
八、小结
《泥人张》奇绝!妙绝!奇在人物,妙在情节、语言。个性奇特的泥人张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津味十足、本色朴素而又幽默传神的语言更是余音绕梁,历久不绝。读这样的作品,如夏日饮冰茶,爽口又爽心。
值得人深思的是该如何保护这些无形的民间文化遗产,我们该做点什么?从冯骥才先生充满睿智的文字中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让我们勇敢地承担起这一责任,为文化大厦添砖加瓦,为文化巨轮保驾护航!
泥人张、杨
七、杨巴这些小人物在封建时代的社会地位较为低下,在谋生过程中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轻视、排斥、剥削和挤压。这种生存压力,也促成了小人物特殊的生存策略。但这又是一个多么无奈的回答:明明是李中堂的错,却要抢着加在自己身上;明明自己无错,却要抢着求恕罪。这种机灵是生存空间遭到挤压之后的人格扭曲,是面对生存困境时的顺时应变,是以牺牲自己的人格做代价的。
九、布置作业
我来写我身边的“俗世奇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有个性人物,我们要注意观察,从他们的生活中找到能表现其个性的小事,还应该去尝试着抓住这些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特征对他们进行描写。如果我们学会了去发现人物的个性美,我们眼中的世界就会变得丰富多彩了。
板书设计
俗世奇人泥人张泥人高手 遇海张五 智斗传千古 生意红火 遇李中堂 巧答美名扬
手艺 好嘴杨巴嘴艺天津民俗
教后反思:
学习通过学习,能基本品味文章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点;能体会文中小人物的大智慧,体会我国文化遗产的宝贵。我觉得有以下问题值得反思:
1.自主学习不够: 这篇课文上下来,我越来越感觉这个思路明显的缺点就是预设性太强,学生自主发现不够。从导入到感知,由感知到研读,由研读到延伸,是一个逻辑严密、不容打破打乱的系统,并且都在教师的预设和掌控之中,教学呈现一种封闭状态,开放性不够。
2。学生准备不够:
“讲述”和“想象”这两个活动的思维含量都很高,要出色完成,必须经过充分的、积极的思维加工。教学中,我有“往前赶”的心理,给学生预留的时间不够充足,致使有的学生仓促对话,准备不足。“探究”活动中,学生很难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很容易架空文本,教师要作必要提示和点拨。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也可以给每个小组提示相应的角度,然后让他们按教师提示探究。
3.联系现实不够: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 前不久, 著名作家、画家冯骥才新书《俗世奇人》 (足本) 在北京举办首发式, 该书以清末民初天津的市井生活为背景, 每篇文章都讲述了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在谈到写作的相关问题时, 冯骥才表示, 一个好作家可以写出很好的散文, 但不一定能写出好的小说, “二者思维不同, 小说要虚构人物, 甚至虚构一个世界”。“此次《俗世奇人》 (足本) 不仅收录了冯骥才先生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泥人张》《刷子李》等作品, 还增加了冯先生最新创作的《神医王十二》《燕子李三》等18 篇‘俗世奇人系列’短篇小说, 全书共计36 篇。”该书出版方介绍道。值得一提的是, 冯骥才还亲自为这部书绘制了39幅漫画插图, 并授权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俗世奇人》 (足本) 独家使用。冯骥才说, 为自己的小说画插图, 全然出于一种兴趣, “有时小说写完, 人物还在脑子里活灵活现的, 我是画画的出身, 便禁不住画了出来”。
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专干粉刷一行,别的不干。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任嘛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最别不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 白刷不要钱。倘若没这本事,他不早饿成干儿了?
但这是传说。人信也不会全信。行外的没见过的不信,行内的生气愣说不信。
一年的一天,刷子李收个徒弟叫曹小三。当徒弟的开头都是端茶、点烟、跟在屁股后边提东西。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那天,头一次跟师傅出去干活,到英租界镇南道给李善人新造的洋房刷浆。到了那儿,听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谈,才知道师傅派头十足。照他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这洋楼大小九间屋,得刷九天。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赛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顶子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 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赛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可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刷子李干活还有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大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可是,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了,他不是神仙, 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但他怕师父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
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
“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细瞧瞧吧──”
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瞧, 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 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
“你以为人家的名气全是虚的?那你是在骗自己。好好学本事吧!”
《俗世奇人》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单 位:温泉镇一中 姓 名:连雪涛 时 间:2015年5月
《俗世奇人》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俗世奇人”——“泥人张”、“杨巴”的高超技艺及过人智慧。
2.品味本文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3.培养学生爱护我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文章人物之奇。
2.品味词句,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大家也许不会忘记那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吧。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形象地再现了苏轼泛舟游赤壁的故事,奇绝!妙绝!今天,让我们进入第20课的学习,来见识见识冯骥才先生笔下的俗世奇人。(板书课题)
(展示教学目标)
二、简介作者、解题
冯骥才,当代优秀作家、画家、文化活动家。他以写知识分子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他生长于天津,近年来,他为保存中华民族地域文化而奔走呼号,他对天津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过抢救性考察,他写的《泥人张》也是其中的一种行动
“俗世”是民间社会,多指下层百姓生活的民间。“奇人”是指那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或工匠。
《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创作的小说集。《俗世奇人》共有18篇作品,以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每篇记述一个奇人趣事,各自独立。内容虽互不相关,但“读起来正好是天津本土的‘集体性格’”。
三、检查生字词(略)
四、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讲述文中的两个故事。
五、把握人物形象
1.见识人物之奇
把握了文章的情节结构后,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你认为奇人“泥人张”“好嘴杨巴”“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1)找出文中描写泥人张技艺高超的句子读一读。分析这些句子在描写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两者的有机结合,突出了泥人张技艺的高超,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文中除了描写泥人张的高超的技艺外,他的“奇特”还表现在什么地方?(他的“奇特”还表现在他他与海张五的较量的智慧,沉稳,干练,镇定自若,面对无端侮辱,他后发制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予以还击,一招致胜。泥人张个性内敛、不畏强权,敢于斗争,让人们在佩服他手艺的同时,更佩服他的智慧。)
(3)说杨巴是“好嘴”,其实作者就让他说了一句话。研究这个“好”字,既可以从说话的难度看,从这句话本身看,也可以从说话的效果看,还可以从他人的角度看。请选择一个角度,分组深入探究:杨巴的嘴到底“好”在何处?
(全班讨论)六 问题探究
1、在《泥人张》中说技艺靠“手”,而在《好嘴杨巴》中说技艺靠“嘴”,两者是否矛盾?
2、作者对手艺人的态度和评价如何?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在社会上生存、立足吗?
六、品味文章语言
1.文中的语言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天津风味),幽默传神。
(架式挺牛、撂高的、怵、赛、砍过去等汲取了方言中的精华。)
2.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1)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样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运用强烈的夸张的手法,突出泥人张的技艺超凡绝伦,远远超出同仁中人,就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如果换成“泥人张技艺高超,众人不能相比”就过于平淡,缺乏表现力。)
(2)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的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土上全找回来了。你怎样理解这句中“不停的找乐子”中的“找”?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找”体现出海张五无端挑衅,无赖的丑态;换成其他的动词“没有这种表达效果。“找”字还与后面的句子中“全找回来了”的“找”字相得益彰,还体现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
(3)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帐。
(“戳”字展现了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与不屑。)七、课堂小结
1、本文主题 :《世俗奇人》以两位手艺人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反映了旧天津人民的生存状态。
2.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3.本文的写作特点:
⑴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⑵人物形象丰滿
八 布置作业
为你周围有绝活的人,写一篇人物速写。
附:课堂板书
俗世奇人泥人张泥人高手 遇海张五 智斗传千古 生意红火 遇李中堂 巧答美名扬
【教材分析 】
本文向我们展示了天津底层市民和小生产者的生活,为我们塑造了有着独特技艺和性格的民间奇人的形象,人物刻画形神兼备。本文要点有二:一写“俗世”中的人,二写“奇人”,一“俗”一“奇”,便是小说的要领。泥人张、杨
七、杨巴均是一等一的高手,但又不是世外之人;他们有才能、有个性,喜怒哀乐样样俱全,但行事言语又高于常人,所以用“俗世奇人”称之最为恰当不过。本文的语言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极富表现力。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基础不错,对于字词问题应该能够自己自主预习解决,教师只需检查即可,但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比较狭窄,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弱,两级分化比较严重,今后应该努力在学生薄弱的环节上多加训练,对于后进生,应该多加鼓励多加督促,力争使他们的各个方面有所提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感悟作品内涵。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及曲折有致安排情节结构的方法。
2、品味重点语句,理解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语言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祖国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化传统,为民间的“奇人”、“绝活”而自豪,并培养学生勤劳、智慧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感悟作品内涵。
2、体会作者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语言。难点:品味语句,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知道学生朗读,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声调、语气,读出情趣,要读得活灵活现、声情并茂,并联系表情朗读。
2.讨论点拔法。本文文字浅显,故事生动,阅读障碍不大,教学中宜用学生自主活动、合作研究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品读法。集中鉴赏本文独特的语言风格,揣摩语句的丰富意蕴。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1课时。
一.情景导入----引“奇人”
同学们,纵观中华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树碑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现在请同学回忆一下,在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这样的奇人高手?他们奇在何处?(王叔远)
今天,让我们跟随冯骥才来认识天津的几位奇人。二.走进“奇人”,建立奇人档案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根据老师给的表格,找出泥人张、杨巴、杨七的相关信息,建立起他们三人的档案。泥人张 杨七 杨巴 姓名: 绰号: 职业: 绝活:
(过渡语:通过同学们的齐心协力,我们建好了三人的档案,由此我们了解到他们都是俗世生活中的普通人,然而却也是奇人,那么他们奇在哪里呢?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他们的奇事感受他们的“奇”。)
三.说奇事,品奇人
(一)理清情节,品读泥人张的“奇”
1.请同学们细读《泥人张》,看看作者写了关于泥人张的什么事情?作者是怎样表现他的“奇”的?
事件:“泥人张”智斗(较量、斗争、交锋)“海张五”
情节:海张五挑衅泥人张——泥人张捏泥像还击——海张五出口讽刺——泥人张贱卖海张五。泥人张的“奇”在于:他技艺高超,沉稳、干练,面对他人羞辱镇定自若,喜怒不形于色。他胸有成竹,后发制人。面对无端侮辱,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予以还击。这是一位个性内敛、应对从容的奇人。2.你认为泥人张和海张五分别是什么样的人?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泥人张:技艺高超,沉稳、干练,面对他人羞辱镇定自若,喜怒不形于色 海张五:狂妄、嚣张、骄横、飞扬跋扈的暴发户。
从外貌、别人对他的称呼(又恨又怕)、语言、神态等看出。
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再一次体会两人的性格,感受泥人张的“奇”。
(二)小组合作自学《好嘴杨巴》
默读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杨
七、杨巴奇在那里?作者是怎样写他们的奇的?
杨 巴:心灵嘴巧、思维敏捷、随机应变、处乱不惊(成功化解了向李鸿章献茶汤带来的危机。将杨巴与天津地方官员进行对比,并借李鸿章的视角来进行高下判断。)
杨 七:小吃制作中构思的奇妙和手艺的精湛。(3、4段详细地写出了杨七制作茶汤的两个绝活)
2.作者是怎样看待杨巴的这张“好嘴”?你又是怎样看待的?
大加褒扬。
3.讨论:作者在《泥人张》中说:“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但在《好嘴杨巴》中却称赞了一个手上没有绝活,只是巧于辞令的杨巴,而忽略了真正有绝活的杨七。作者的观点是否前后矛盾? 四.合作探究,品“奇语”
本文的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味”,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无论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均简洁富有情趣。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自己欣赏的语句与同桌赏析。
2、品味下面的语句,研讨括号里的问题。(结合课后第二题。)
(1)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2)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
(3)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3、教师小结。
⑴ 浓郁的“天津”风味。如“要哪没哪”,“一个泥团儿砍过去”等,吸取了方言的精华,津味十足。
⑵ 语言极富表现力。如“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一个“戳”字看出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与不屑。
⑶ 巧妙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如“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这句对称工整,有对比,比喻,夸张,将天津卫码头上的世风描写得淋漓尽致,也体现了作者对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五、写奇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泥人张的彩塑要走向国际市场,为此,他找到了好嘴杨巴,想让他为自己的作品“吹”上几句,打个响亮的广告。现在,同学们就是杨巴,请你为泥人张的手艺写几句赞言。
《俗世奇人》所写之人大多具有传奇色彩,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天津市井生活为背景,这些人物生平脍炙人口,故事生动有趣,惟妙惟肖,使人物跃然纸上,令人赞叹不已。
《俗世奇人》中描写的每个人物总有一项技能是非常人所能有的,不管白道黑道,读后感《俗世奇人读后感精选》。书中有一句话我十分欣赏:“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很多人就是百样通,可都不“精”,缺少一种愿意去钻研的精神,自然是不可能拥有奇技的,也没法在社会上很好地立足。
是的,随着社会潮流的进步和发展,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者也必然会被淘汰。在现代社会,竞争意识比冯骥才先生描写的社会更强烈,遍地人才,如果稍稍地不努力,不比别人强,你就会被淘汰。身上穿一身黑,干完活没有一个白点的刷子李,其技艺让我尤为惊叹,我见过很多这样的油漆匠,没有一个不是身上满是油漆的。干一行爱一行,你选择一种职业,就是要有必须把这份工作干好干精的决心,拖拖拉拉,混混日子的人终将无事所成。学习也是如此,既然你已经选择当一名学生,那就把这个学习的工作干好干精,在这极短的求学阶段认真学点本领,业余学点特长,这样我们才能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更好地立足生存。
其实,这可以从生活的小事做起,学会快速系鞋带的方法,就可以节约时间,同样,这也是一份技巧,虽不是绝活,但依然受用。一次,家中电脑突然坏了,可我在里面的文件都还没有保存,就请还在就读研究生的哥哥来帮忙,他从小学习电脑编程和计算机技巧,电脑在他的手下,很快就修好了。可见,身怀一项技能既有助于自己,还能方便他人。
俗世奇人不是样样精通,但是他们照样活得精彩,受人尊敬,令后世惊叹。在今天的社会,想要把平凡的生活过得不平淡,想要在社会上立足,想要出人头地,那么同样,你就必须拥有一份精通的才华!
在平凡的生活中,这些有“绝技”的奇人,生活会平淡吗?
得有真本事,生活才不会平淡!没有真本事,岂只平凡、平淡,还会更加糟糕,把生活过的一塌糊涂。
我们要把平凡的生活过得不平淡。就得靠那份才艺,不只是在那时候这套是种活法,就今时今日,才艺也是不可缺少的啊。
在这时代,有才华的人不怕遇上伯乐,只怕才华比不上别人。随着社会的进步,物尽天择,强者生存,弱者淘汰,这不算残酷,这只是事实而已。
《俗世奇人》中的奇人并不是样样精通,但他们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受人尊敬,当今社会也是一样,我们不可能成为面面俱到的天才,但必须有一门精通!不是只有东北农民会说俄语当上翻译,下岗工人不是也搞出了先进发明?
师:我们都是普通人,但普通人过得并不平凡,今天,我们一起去见识几位――
生:俗世奇人
师(微笑):大家已经预习了本文,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下列加点字注音,你会了吗?
师出示课件。
发蔫(nian1) 擅长(shan4) 绰号(chuo4)
刷浆(jiang) 难堪(kan1) 一瞅(chou3)
发怔(zheng4) 褒贬(bao1) 怵(chu4)抠(kou1)
戳(chuo1) 瓢(piao2)
师:为了加深印象,我们一起读两遍吧。
生:齐读拼音。
师(出示课件2):请同学们解释下列词语。
生:解释词语。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发怔:发呆。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师: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了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
师:请大家再浏览一遍课文,了解一下作者与主要内容。
生:浏览课文。
师:出示课件3,并简介作者。
冯骥才(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
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生作简要笔记。
师:刷子李和泥人张有什么共同点? -
学生讨论、交流。
师: 刷子李和泥人张都是俗世奇人,他们都拿手擅长的行当,可以说是有大本领大智慧。
生:自由朗读,并做适当圈画、批点,或复述故事。
师生活动:课堂剧。
两篇短文情节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课本剧或小品进行表演。学生演出后,评选出最佳剧本和最佳演员。
师: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师(出示课件5)
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
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生讨论、交流。
师:第1句,句式上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对有绝
师:“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学生讨论、交流。
师: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师:说说你周围有什么“俗世奇人”?讲一讲,让同学们听听。
生互相交流。
师介绍冯骥才《俗世奇人》一书,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书中的其他篇目,如《苏七块》《冯五爷》《蓝眼》《蔡二少爷》>等等。
天津卫街上有很多奇人,在这里只说两个,泥人张那灵巧的双手,捏出那核桃般大小海张五的头。但那灵巧的双手背后肯定付出了泥人张的努力和毅力,这样的人让我感到非常敬佩。
比如他看都不用看泥巴就捏出来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海张五的头,这样高超的技艺竟被海张五说:贱卖也没人要。可最后还不是他自己乖乖的买了泥人张做的自己,泥人张这样的人不值得自己学习吗?
这里再说一个人:小达子,一个天生就是做神偷的人。但天才背后肯定也要经过千锤百炼,小达子最喜欢在电车上偷东西,可这一次小达子遇到高手了,本来偷了他的表,最后反被偷了,最后小达子再也不上电车了。虽然他有着高超的技艺,但是这种职业我们一定不能推崇。
可是人哪有十全十美的?正是这些暴露无疑的优点和缺点,让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平常那些生活中为了功名利禄,用尽办法讨好别人最后而获得好处的人都会一无所获。
曾经有一位叔叔向我爸爸求情让他当小组长,爸爸没有理他,因为他没有坚持他放弃了。另外有一个人是爸爸的同事,有一次在会议上爸爸说接到一个订单谁来接,他一马当先,立刻要求接这个订单,在他的努力下,爸爸答应了。
①创设情境环节我选用了马三立的单口相声《逗你玩》flash影片,让学生体会了天津语言特色,学生边听、边看、边乐呵,接下来读课文的时候便十分乐于读得有声有色,津味十足,使学生快速领略了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进入了本课的幽默神奇的奇人行列中。
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FFKJ.Net学。通过“刷子李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描绘刷子李的奇的?”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采用探究式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与探究。学生通过讨论、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思想觉悟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俗世奇人》这本书是由冯骥才老师写的。里面的每个人物形像塑造都很好。每位人物的名字都很有趣,如死鸟、酒婆、苏七块、背头杨,这些人的名字都是由老百姓们取的。有些人由于别人给他起绰号把自己的名字都给忘了。
要想在乱世存活,必须要有一手绝活。《俗世奇人》里有的是绝活。苏七块手一摸便可把骨头接上;刷子李刷墙之后身身上无一白点;泥人张捏的泥人惟妙惟肖。有些人物是故事中的主角儿,可是真正的达人令有其人。如小达子是一名厉害的小偷,有一次他又偷走了别人的东西,可是过一会才发现他偷走的东西又被失主不动声色地拿了回来,小达子从此再也不偷东西了。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十分有趣。最有趣的要属《刘道远活出殡》了,混混刘道远经常帮助别人。有一天他装死图乐,他帮过的人却来骂他,还有人要把他的家给抄了。一怒之下,他从棺材里蹦了出来把那些人吓跑了。
在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皮大嘴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但幽默有趣,还很生动,让人一想起来就想笑。这个故事讲的是说单口相声的“皮大嘴”,通过编笑话段子的方式让自己的金店“满堂金”在天津三不管一带人尽皆知的事。这种既幽默又实用的宣传方式,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体现出了皮大嘴的经商技巧与聪明才干。
在我看来,《俗世奇人》是一部十分有趣的人物传记合集,也是一本民国时期人们生活风俗的真实写照。我读俗世奇人有两个收获。一是作者幽默接地气的写作手法使全书读起来轻松流畅。比如作者在写泥人张捏的泥人时写道: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写得多么生动啊。写作手法里的点睛之笔在于作者在文章里于用了很多的天津方言,比如“眸子赛灯”(眼睛像灯一样)、“不知是嘛”(读四声,不知道是什么的意思)。在有趣之余也让人对于天津文化产生了兴趣。我想我要像作者学习,在生活中注意积累材料,这样在写作时就能有很多的素材。
【俗世奇人好书推荐】推荐阅读:
俗世奇人读书笔记07-05
《俗世奇人》读后心得感想10-31
俗世奇人好段摘抄01-20
《俗世奇人》读后感作文03-26
《俗世奇人》的读书心得优秀感悟06-30
俗世奇人中学生读书笔记作文07-24
俗世奇人读后感作文1500字10-12
俗世奇人心得体会精选600字11-07
俗世奇人读后感600字初中01-13
俗世奇人读后感1000字左右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