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制度(精选11篇)
一、社区党员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正当职业,应事先向所在党支部报告,说明外出的理由、时间、地点等。党员外出回来后,必须向所在党支部报告外出工作、学习的情况。党支部对外出党员过好组织生活、缴纳党费等,应提出明确要求。
二、社区党员离开本辖区,外出时间在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内,外出地点固定的需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到外出所在地参加组织生活。外出时间超过六个月的、且有固定地点的,要将其组织关系转至所在地区或单位党组织。临时性、间断性外出或外出地点不固定的党员,应参加所在党支部的活动。
三、党支部要关心社区长期在外党员的学习、工作情况,要及时把党课教材、学习材料寄送到党员手中,并适时通报党组织近期重大活动情况。
四、外出党员应主动经常与党支部保持联系,定期汇报情况。外出党员接到党支部有重要活动通知后,应按时返回。
第一, 要由重思想约束、轻制度建设向思想约束与制度建设并重转变。在流动党员数量大量增长的过程中, 由于一些流动党员缺乏参加党组织活动的自觉性, 或者即便有一些党员意识到应该参加党组织活动, 但是由于制度设计方面的缺陷, 他们又缺乏适当的途径和方式参加当地党组织活动。这样, 只注重思想约束, 而忽视相关制度建设的状况, 就难以适应流动党员不断增多而产生的参与活动的现实需求。
第二, 要由重义务、轻权利向义务与权利并重转变。对于流动党员来说, 除了要求他们尽到党员的义务外, 更应该重视对他们基本权利的保障。除了注重保障他们作为一个党员的基本权利外, 还应注重保障他们作为一个普通公民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等多方面的权利。在加强对流动党员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 重视流动党员履行义务与行使权利的统一, 特别是确保流动党员的基本权利, 有利于激励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有利于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也有利于树立党组织的良好形象。
第三, 要由重管理、轻服务向管理与服务并重转变。传统的对党员的管理理念偏重于对党员的组织管理, 对党员的服务却重视不够, 在流动党员不断增加的条件下, 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由于流动党员的特殊性, 他们在工作、生活和思想上更渴望组织的关怀与帮助, 党组织要搞好对这一群体的管理工作, 就必须转变传统的重管理、轻服务的管理理念, 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应该更注重服务,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二、健全基层组织
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党的基层组织, 要根据流动党员的分布状况、职业特点和居住地点等情况, 采取单位管理、行业管理和社区管理等多种方式, 努力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 党组织的管理就覆盖到哪里。
关于涉及流动党员的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的建设。针对流动党员以非公企业为主要就业领域的现状, 各级党组织应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进行整体协调和宏观指导, 将非公企业党建纳入党建和精神文明一体化考核, 实施全面领导。
第二, 关于涉及流动党员的行业党组织建设。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行业协会发展也较快, 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作用也越来越显现。同时, 行业协会会员中党员的数量不断增多, 流动党员在行业协会中也越来越集中, 行业协会党的建设工作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 各级党委一定要高度重视, 加快改变行业协会党的建设工作薄弱的状况。要推动有条件的行业协会适时建立行业协会党委, 完善党委组织构架, 理顺党委与所属行业协会党组织的挂靠关系, 并适时召开行业协会党建工作推进会;也可通过推行民间组织枢纽式管理, 逐步建立完善联合会党委与所属协会党组织之间自上而下的党组织管理体系。
第三, 关于涉及流动党员的社区党组织建设。社区党的基层组织应当采取有效措施, 使这一部分党员参加社区党组织活动, 确保他们不游离于党组织活动之外。要坚持社区党建工作的开放式理念, 整合社区党建工作资源, 在街道建立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 在社区建立党建工作联席会和流动党员服务工作站, 由街道、社区党组织牵头, 以共同利益为纽带, 将居住在同一社区的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不同隶属关系的党组织和党员联系在一起, 特别是要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扩大社区党建工作的社会效应, 增进社区党建的实际效果。
三、创新管理方法
第一, 创新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管理方法。流动党员就业单位有党组织的, 应当编入其就业单位党组织;就业单位没有党组织的, 可以就近就便编入所在社区 (村) 党组织或其他单位党组织, 也可依托商会、行业协会等单位的党组织进行管理。
第二, 创新流动党员政治思想教育方法。要根据流动党员的不同情况, 对流动党员进行划分, 按类施教, 从而保证学习的时效性和有序性。
第三, 创新流动党员权益保障方法。党组织要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 (试行) 》的规定, 切实保障流动党员应享有的权利, 要多关心流动党员, 主动为他们解决生活、生产、工作中的困难;要注意吸收政治素质好、懂经济、会经营、善管理、有开拓进取精神、事业心强、群众拥护的流动党员到领导班子中, 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要坚持以人为本, 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当前, 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网络已经基本覆盖全国, 各地建立了不少流动党员服务机构, 积极开展创业讲座、技能培训、就业推荐、法律维权等活动。一些地方流动党员服务中心通过设立党内互助金、建再就业的帮扶机制等, 初步形成了关爱党员的长效机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人口大规模流动, 大量党员离开原工作地点或者居住地域, 使传统的封闭式的静态的党员管理机制难以适应党员大量流动这一现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 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这对流动党员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流动党员;基层党组织;管理机制;问题;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党员在不同所有制经济、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的流动逐渐加大,流动党员数量越来越多,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已成为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章程》在第三十一章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中增写了“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的内容。如何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是党建工作的一项新课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积极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现总结如下:
一、坚持以人为本,把关爱温暖送到流动党员心坎上
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传统的重管理轻服务的做法,党组织要积极探索建立流动党员干事创业的服务平台。许多流动党员外出务工创业,寻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就业缺乏信息,创业没有项目资金和技术支持。
一要整合服务资源,建立大服务格局。在城市街道社区,要发挥党员服务中心(站)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协调整合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社会服务资源,建立统一、有序、开放的服务网络,为流动党员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满足广大流动党员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不同需求,以服务为平台,吸引、凝聚流动党员向党组织靠拢。
二要建立关怀帮扶机制。积极开展流动党员维权、一对一联帮带、扶贫济困、表彰奖励等活动,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就学、就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三要积极组织流动党员参加定点培训机构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流动党员参加就业推荐;积极保障流动党员行使党员权利,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益;协调有关部门,为流动党员提供劳动纠纷调解、法律援助、工伤保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帮助;
通过这一系列“温暖计划”的深入实施,真正把流动党员的管理、服务工作落到实处,使流动党员能够深切体会到流入地党组织的温暖,从而将原来的党组织“找”流动党员变为流动党员主动“找”党组织。
2.流出地党组织要努力提供各方面服务,做流动党员的坚强后盾。一要大力实施“四助”工程,加强服务管理。积极开展“高龄党员补助、困难党员救助、创业党员扶助、流动党员帮助”的主题活动。通过以上活动,使这些党员真切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
二要生活上真情关怀,切实为流动党员解决后顾之忧。对妻儿老小无人照顾的流动党员家庭,党组织通过确定专人定期走访或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开展集中上门服务,帮助其解决春耕、看病、流动党员组织关系、婚育证明办理等生产生活难题,切实解除流动党员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离乡、放心创业。
三要积极开展“智力回流”活动,倡导外出党员回乡创业。加深乡情亲情,使党员积极回馈家乡。举办乡情恳谈会、老乡联谊会、茶话会等,增强外出务工人员的乡情观念,激发外出党员回乡创业的强烈愿望和参与家乡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四要推进观念更新,使外出党员返乡创业有为。创新村干部选人用人机制,敢于压担子,大胆启用思想好、党性强、有作为的外出党员担任村级主职干部。
五要出台优惠政策,使外出党员返乡创业有为。积极采取优惠政策,千方百计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外出党员回乡建公司、建基地。
二、坚持“两条腿走路”,把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做到更好
加强党建信息化是大势所趋,但传统党建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党建工作必须网上与网下协同一致、互为促进。
1.要完善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管理。流动党员应当持《流动党员活动证》,《流动党员活动证》经流出地党的基层委员会盖章后,有党支部登记发放。流入地党支部要及时验证并报上级党组织备案。《流动党员活动证》由流动党员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或组织生活党支部所在党支部每年审核一次。在党员组织关系的接转环节,进行网络转接的同时,党组织也要同步实行纸质化备案——网络备案便于网络查询、统计信息,有助于推动党建工作,而纸质化备案则有助于保障党员组织关系的安全性。流动党员无正当理由不及时办理组织关系转接事宜、长期不与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联系的,党组织要进行批评教育;经教育仍不改正的,其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要按党章及党内有关规定进行组织处理。
2.要及时将流动党员编入流入地党的基层组织。流动党员就业单位有党组织的应当编入其就业单位党组织;就业单位没有党组织的,可以就近就便编入所在社区党组织或其他单位党组织,也可依托商会、行业协会等单位的党组织进行管理。在流动党员较为集中的社区(村)、项目工地、商务楼宇和集贸市场等,可专门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
【参考文献】
[1]戴长征.关于构建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思考[J].桂海论丛.2008(01)
象山区南门街道:
三管齐下加强大学生党员管理,确保学生党员离校不离档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党员落户辖区内的企业和社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逐步成为党建工作的一个重点。南门街道通过分类管理、活动拓展和真情服务,实现大学生党员的管理、教育、服务全覆盖。
一是落实分类对待,实现党员管理全覆盖。依照“便于过组织生活,便于教育管理,便于发挥作用”的原则,街道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党员关系落实到所在的社区,将在无党组织企业工作的大学生党员关系落实到附近企业或社区党组织,将社区内小型无党组织单位的大学生党员关系及暂居在街道的大学生党员关系临时挂靠到街道的党支部,以在册党员和流动党员两种形式分类进行管理,方便他们接受党的组织纪律和社情民意教育。上半年,街道共接收大学生党员48人,流动党员2人。
二是拓展多样化活动,实现党员教育全覆盖。结合实际,采取大小党课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大党课”即街道每季度组织大学生党员集中听讲座上课,重点教育培训在企业一线工作的大学生党员及大学生业务骨干。“小党课”即大学生党员所在的社区、企业、临时支部每月召开一次讨论座谈会,搭建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同时,街道还通过短信和QQ群等信息平台,发送简短精悍的时事政治、党建知识
等,使大学生党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得到教育,解决了部分学习不便和人员联络困难的问题。
三是开展真情关怀工作,实现党员服务全覆盖。街道建立大学生党员台帐,通过社区共建活动向未落实就业的大学生党员提供就业信息20余条,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9次。同时各社区还根据大学生党员自身的特点鼓励他们参加社区活动,有80%的大学生党员加入了志愿者队伍,以法律咨询、文艺表演、日常电脑维修、假期“一帮一”等活动方式为居民服务,并且也充实了他们自己的业余生活。另外,街道还为企业大学生党员提供关系转接绿色通道,通过简化手续缩短办理时间,尽量不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
南门街道从三方着手强化学生党员管理
随着各大专院校毕业生陆续返回原籍,南门街道自六月份以来,接收毕业生党员48名,其中预备党员13名,针对这批大学生党员文化层次高、政治素质好的特点,街道从三方面着手强化对他们的管理。
一、在奉献中提高党性修养。街道在为他们转接组织关系过程中,加强与学生党员的沟通交流,根据他们的专业特长、自身特点,将这批人编排入党员义工队伍,充实党员义工队伍,使新党员们早日融入社区党员大家庭,他们在奉献中提高党性修养,真正发挥好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如黄鹂社区宁大信息分院的毕业生运用专业特长,为社区提供暑期教育PPT讲稿,并担当起义务讲师的角色,提升区暑期教育教育质量。
二、在教育中提升理论素养。一是专题培训。着重向他们介绍社区党组织基本情况,党建特色等,令新党员对组织加深了解,加强对新集体的归属感。二是定期培训。各社区党组织结合各自实际情况,以举办短期培训班等形式开展以党史、党的理论和政策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并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进一步提升学生党员政治素养,促使他们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在思想上不断成熟。
三、在互动中强化跟踪管理。一是明确专人跟踪联系。明确一名老党员为学生党员日常跟踪教育联系人,采取交流谈心、示范带动等形式,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跟踪培养。二是加强工作单位沟通交流。通过定期与学生党员所在单位的联络,及时掌握
学生党员在单位的工作表现,并将其在所在党组织的学习和服务情况予以反馈,加深双方互动,促进学生党员成长。
崇安区通江街道“三大举措”有效管理流动党员
来源:崇安区区机关县前街288号站点 时间:2010-5-24 浏览次数: [ 打印 ] [ 关闭 ]
近年,因城市发展和交通建设需要,崇安区通江街道由于拆迁而产生了400余位流动党员。为此,通江街道积极探寻流动党员管理之路,在推出流动党员“风筝式”管理之后,又通过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点,组建流动党员党建指导员、联络员队伍及搭建流动党员学习的平台等“三大举措”,对流动党员实施有效管理。一是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站、点,为流动党员提供“贴身服务”。通江街道针对站前、站北大面积拆迁,流动党员剧增的情况,在陈白头巷、长庆路和站北社居委设立了3个流动党员服务站;针对拆迁而搬离原住所的流出党员主要分布情况,在南湖家园、五星家园及广益佳苑设立了3个流动党员联系点。通过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站、点,为流动党员提供“贴身服务”,流动党员有什么需求,可以通过服务站、点寻求帮助。二是组建流动党员党建指导员、联络员队伍,和流动党员实现“无缝对接”。街道以专职党务工作者、社居委干部及党员大学生为主体,组建流动党员党建指导员和联络员队伍,负责做好对流出党员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及与流入地党组织进行衔接等工作;对流入党员做好身份确认、组织关系转接及参加组织生活等工作。同时,在流动党员集中居住的片区设置党员中心户,依托中心户的辐射优势,定点、定时、定内容组织流动党员活动。三是搭建流动党员学习的平台,对流动党员实现“随时可学”。通过开设“通江手机党报”,开通电子信箱、服务热
一、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 系
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
二、流动党员外出前,应向所在党支部报告。外出三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上、六个月以内的应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持证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组织生活,交纳党费。外出超过六个月并有固定地点的应将组织关系转往流入地。
三、党支部要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台帐》,掌握外出党员的流动去向、外出时间、地点和联系方式。
四、外出流动党员返回后,党支部要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及有关材料,发现流动党员无正当理由长期不与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联系的,要进行批评教育,经教育仍不改正的,按党章及党内有关规定进行组织处理。
五、流动党员的党组织关系转入流动人员党支部后纳入正常管理范围。流动党员要认真填写《党员基本情况登记表》,与党支部保持密切联系。如有工作单位变动或联系地址及通讯方式变更时须在一个月内报告党支部。
六、流动党员党支部按照机关工委安排和要求,采取流动党员平时自学与集中过组织生活相结合的方法,组织党员政治学习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组织活动,严格组织生活、加强教育管理。
七、流动党员固定组织活动日为每季末最后一个星期六,活动时间:下午16:00—18:00,遇节假日顺延至下周六。
八、党员要自觉参加党的组织活动,因事不能参加的,必须提前向党支部请假,外出或在外地工作半年以上的,至少每三个月以书面形式向党支部汇报自己思想、工作、学习等情况。
九、如果党员长期(超过六个月)外出,暂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经支部同意后,可申请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党员持证参加所在单位或街道居委会党的组织活动、并按时缴纳党费,每年返回后及时向托管党支部汇报情况。
十、党支部每年年底要对党员进行民主评议,填写《党员民主评议登记表》,支部签署意见后存入本人档案。
十一、流动党员中的预备党员转正。预备期内要经常向党支部汇报思想工作情况,预备期满,本人应及时向流动人员党支部提交转正申请报告,经考察其政治思想和工作表现,具备转正条件的,按照规定程序办理转正手续。
为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使流动党员能及时的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根据中央有关规定和制度,结合我村实际,制度本制度。
(一)党支部对党员的外出原因、时间、地点、联系方式、党费交纳等情况进行登记备案,对党员进行外出前教育,并按规定登记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
(二)党支部负责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通过适当方式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思想、工作情况,及时通报党组织的重要情况,通知外出流动党员按规定参加党内选举等重要活动。
(三)党员返回后,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详细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对无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与原所在党支部保持联系或不交党费的,按党章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四)了解预备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按规定做好预备党员转正工作。
(五)外出前须向所在党支部说明事由,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
(六)流动党员原则上应按月向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交纳党费,因外出地点变动频繁等原因按月交纳确有困难的,可以按季交纳。
(七)外出期间应自觉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每半年向原所在党支部汇报一次思想和工作情况。接到原所在党支部要求参加换届选举、民主评议等重要活动的通知后,原则上应按时返回参加。因特殊情况不能返回的,应及时向原所在党支部说明原因,并履行请假手续。正式党员应在其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行使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八)外出地点、就业单位、居住地和联系方式等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向流出地党组织报告。
(九)外出返回后,及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流出地党组织查验,如实向党组织汇报外出期间的情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人口的社会流动性大大增加, 流动党员迅速增长。近些年来, 湘西民族地区流动党员呈现以下突出特点:
一是年轻化、知识化。2009年, 湘西自治州共有流动党员6120名, 占全州党员总数的5.7%。张家界市有流动党员3980名, 其中外出党员3855名。2010年, 怀化市的6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共有党员7.9771万, 流动党员3450人, 占党员比例4.3%, 其中流出党员3417人, 占流动党员的比例达99%。据调查, 70%以上的流动党员为45岁以下的中青年, 多数为初、高中文化程度, 有的是大学生, 是农村里有知识有文化有头脑的生力军群体。
二是流向分散化。张家界市, 外出党员中农民3349名, 占84%, 流向外省的党员2373名, 占63%;省内流动的1420名, 占37%;流向国有企事业单位340名, 占9%;股份制企业409名, 占11%;私营企业1885名, 占51%;个体工商户555名, 占14.6%, 其它占5%。
三是非组织化。外出党员以自发流动为主, 组织程度低, 主要在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个体经济行业。非公有制企业流动党员数量日益增多;建筑队伍活跃着一部分党员;自主创业、自我经营领域里有着流动党员的身影。
二、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党员的流动性不断增强, 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呈现的新情况与存在的新问题引起了我党的广泛关注。1994年1月颁布了《关于加强党员流动中组织关系管理的暂行规定》,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党的组织要制定有效管理流动党员的措施”, 强调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机制, 加强流动党员管理, 促进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1994年12月19日, 中组部又下发了《关于试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的通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要求“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2006年6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 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2009年7月制定了《2009—201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立全国党员信息库, 加强党员动态管理, 健全城乡一体、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配合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制度”的新要求。与此同时湘西地区各级党委也相继出台了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具体措施。但是随着农村流动党员越来越多, 流动的频率越来越高, 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 流动党员的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 给党员的党员意识、身份认同、作用发挥、活动开展、信誉威信等等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一是党员身份淹没。外出务工党员奔波谋生, 往往居无定所, 很难参加党组织活动, 很难享受到党组织的关怀, 缺乏荣誉感和归属感。生存的第一需要掩盖了部分流动党员的神圣职责, 他们往往觉得生存是第一位的, 不管什么党员不党员, 党员身份意识不强, 党员职责意识不高, 缺乏党性观念、组织观念和光荣感与责任感。
二是组织活动难开展。少数流动党员外出时不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 外出时不请示、不登记、不汇报外出后的表现情况, 流出地党组织管不了。到了流出地后, 不参加当地党组织的活动, 一些领取了《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党员也因种种原因, 无法正常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活动, 成为不过组织生活的“特殊党员”。
三是党员关系难接转。一些流动党员整天忙于务工经商, 加之教育管理的制度和机制不够完善, 转移组织关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大为降低, 无形中把自己置于党组织之外。有些务工所在地企业暂未建立党组织, 有的虽建立了党支部, 但对党员的组织管理仍处于松散状态, 不积极主动地接受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 更未组织流动党员参加活动, 致使部分流动党员长期得不到党组织的接收, 成为“口袋党员”。
四是教育管理难到位。流动党员流动性大、流动地点不固定、流动地域广、流动岗位变动频繁、队伍不稳定、就业形式和从业种类多等等, 导致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比较困难。有的党组织只是利用党员返乡的高峰期对党员“突击”教育, 有的虽建立了外出党员联系制度, 但由于流动党员的从业和工作地点变动频繁, 党组织与流出党员发生实质性联系的不多, 有的并未按要求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五是党员先进性难体现。有些流动党员长时间没有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 不能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不能起表率模范作用。同时, 忙于生计, 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培养少, 作用发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六是基层组织生机活力不足。外出务工大多是有一定文化知识、思维活跃的年轻人, 往往使得农村党员培养后继乏人, 从而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的发挥。
总之, 对于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一方面, 中央有要求, 地方各级党委也很重视;另一方面, 还存在很多空白点。流动党员的关怀还有待进一步落实, 流动党员的角色使命还待进一步激发, 流动党员的战斗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三、城乡一体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创新及其现实选择
1、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
一是创新党组织设置办法。根据党员外出地域较固定等实际, 如建筑行业、集贸市场、工厂场坊等地方, 可以以乡镇或社区为单位成立商贸党支部或建筑工地临时党支部, 也可以成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如通道县根据流动党员集中的特点, 在广东设置流动党员管理站, 增强了对流动党员教育与管理, 确保流动党员先锋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二是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行业建立党组织。本着有利于流动、管理、发挥作用的原则, 在流动党员较多的行业领域建立党组织, 把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与行业管理、提供行业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既解决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题, 又满足其需要政策引导、信息传递等支持与服务的愿望。三是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加大党组织组建力度。按照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的原则, 在工商联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党委, 逐渐形成管理统一、指导统一、考核统一的非公党建工作模式。通过向非公有制企业下派党建工作联络员、指导员、特派员, 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指导, 协助企业做好党组织的组建工作, 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有效管理。四是在人才 (劳动) 服务中心设立党组织。对人事关系在人才交流中心或劳动服务中心的流动党员, 委托人才服务中心党支部或下岗职工再就业临时党支部管理。各街道 (社区) 党组织针对流入党员相对集中、行业相近的特点, 积极探索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的有效组织设置形式。流出地党组织把流出党员按流入地、同城同行业等组成若干党小组 (党支部) , 搭建城乡一体化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服务互动平台。
2、改进教育管理方法。
一是建立外出报告、定期汇报制度。各级党组织要普遍建立外出党员管理台帐, 指定专人对外出党员的去向、职业、联系方式、家庭情况等登记造册, 全面掌握流动党员情况。二是加强与流动党员的联系。指定专人分片分区域, 通过信函、电话、短信等方式与流动党员保持联系, 掌握流动党员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情况, 定期向他们通报家乡建设情况和党组织的重大决策、活动情况, 使他们“流动不离党, 人散心不散”。利用春节等传统节假日流动党员返乡的机会, 由基层党组织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举办培训班等形式, 加强对流动党员的培训教育, 不断提高流动党员的政策水平和就业能力。三是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各级党组织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外出党员提供信息服务和就业引导上, 在政策、资金、技术上对流动党员进行帮扶, 使流动党员感到一种归属感, 从而教育引导流动党员在返乡建设家乡多做贡献。四是加强流动党员信息化管理。以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基础,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流动党员动态管理工作互动交流信息平台。建党建网站, 设论坛、电子信箱等专栏, 加强互动交流。支持和鼓励镇 (街) 、村 (居) 建流动党员党建网站, 开辟网上支部、党员论坛等, 及时发布信息, 不断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五是搭建服务激励平台。重视对流动党员中优秀分子的培养和使用, 对流动党员中的优秀人才建立专门档案, 定人培养、定期考核, 跟踪培养、动态管理, 及时把党性强、有能力的流动党员选拔到村党组织和非公企业党组织班子。积极支持和鼓励流出党员引资金、引项目、引技术返乡创业, 外出时带产品、带人员务工经商, 以党员流动实现发展互动。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吸收外来流动党员参加所在地党组织的党员代表会议, 推荐优秀外来流动党员进入企业 (协会) 管理层, 组织评优, 树立先进典型。切实保障落实流动党员在党内的各项民主权利, 组织流动党员参加各种公益性活动, 增强流动党员党性观念和组织凝聚力。六是创新党建活动形式。通过有针对性的活动形式, 教育和引导流动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如湖南金石矿业集团的《金石报》开辟了“党员风采”栏目, 开展“党员先锋岗”, 极大增强了流动党员的荣誉感与责任感。
3、创新机制, 实现有效管理。
【关键词】流动党员 管理教育
当前,在党员在各地区间的流动性加快成为历史潮流和现实存在。如何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使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迷失方向,始终保持先进性,是各级党组织必须正确面对、认真应对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元氏县域流动党员的现状谈一点认识和看法。
一、现状及特点
目前,元氏县共有党委36个,党总支4个,党支部558个,党员17200人。流动党员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流动的数量越来越多。截止9月底,县域内流动党员842人,占党员总数的4.8%,比2011年同期的663人增长26.9%。二是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过去流动党员多数只限于在本县、本市内流动,现在全县跨市流动党员达到460名,占流动党员总数的54.6%。三是流动的时间越来越长。流动时间超3个月的392人,占流动党员总数的46.6%,比2011年增加了12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调研情况来看,尽管近年来我们在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流动性强,不便掌握去向。有的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不严,流入、流出无登记,返乡后不向党组织报告。特别是有的党员不断更换务工地点,更新联系方式,造成党组织联系沟通上的困难。
二是规范化差,不易教育管理。因为在基层党组织运作模式、设置方式等,党组织没有办法全面覆盖多数流动党员从事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使这些党员很难方便的受到党组织的教育与管理。
三是约束力弱,不好发挥作用。有一些员对党的信仰和追求明显不强,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参加组织活动、不做党组织分配的工作,在推动所在地和家乡建设等方面根本无法发挥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
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思想认识的偏差。从党组织来说,一些党组织对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在思想上存在一些误区,看不到流动党员是一支重要的先锋队和生力军,把对外出流动党员的管理视为可做可不做的事情,缺乏工作主动性,出现了工作学习上的“死角”。部分流动党员受各种思潮影响,思想日益复杂,出现“逐利”趋向,影响着党员的党性意识和作用发挥。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流动党员对于党务知识的掌握欠缺,不知道在流动时应履行的责任,也在客观上增加了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难度。
二是管理机制的缺陷。首先是现有的基层党组织基本上是按行业隶属、地域条块设置的,适应于管静不管动,达不到流动党员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动态管理需求。其次是传统的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缺乏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样化所有制、多样化经营方式的特点,与流动党员分散、灵活、多变的特点相斥,客观上造成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不积极,参与公益服务事业不热心,先锋模范作用难以体现。
三、对策思考
针对流动党员管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抓好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切入点、关键点、落脚点三个主要环节:
第一,必须抓住问题症结,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教育机制,这是破解流动党员工作难题的切入点。流动党员最大的特点就是“流动”。因此,建立起一套反应灵敏、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开放性动态管理机制,成为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了流动党员教育机制,积极地推行流动党员“行前教育”、流动期间“远程教育”、返乡之后“补课教育”,有效提升了流动党员的素质和形象,使广大流动党员成为促进流出地与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第二,必须协调理顺关系,坚持双重管理、科学设置,这是破解流动党员工作难题的关键要素。能否打破地域界限,实行“全国一盘棋”,是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能不能落到实处的关键。在这项工作中,当前应注意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树立大党建观念,理顺流出地、流入地与流动党员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有机衔接、密切配合的双重管理模式。流出地党组织以联系汇报、返乡管理、远程送学等工作为重点。流入地党组织协助抓好日常管理工作,邀请党员以“双重”身份参加学习和组织活动。同时建立流出地与流入地的“互访制度”,定期不定期地通过电话、信函、互联网、“12371”党员信息平台等方式加强沟通联系,实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无缝对接、双重覆盖”。二是要按照“方便流动党员参加组织活动、方便党组织进行教育管理”的原则,不断创新组织设置,扩大党的组织覆盖面,使流动党员党组织设置超越区域、行業等的局限,形成组织健全、职责到位、工作有效的组织网络。在外出党员较为集中的地方,应尽快建立党组织;尚不具备组建党组织条件的,可成立临时党支部,来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通过建立党组织这个“流动堡垒”,为流动党员行使权力、履行义务、发挥作用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第三,必须着眼于长远发展,使流动党员在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等方面发挥模范作用,这是破解流动党员工作难题的落脚点。发挥流动党员的先进性,保持和弘扬在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各级党组织要树立起流动党员是人才资源的理念,找准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与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最佳结合点,从优化政策环境、健全服务机制、打造发展平台、积极创业就业、发挥模范作用入手,采取有效措施,拓宽工作渠道,进一步深入开展流动党员主题活动。流出地党组织要充分利用流动党员眼界宽、信息多的特点,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引导流动党员积极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牵线搭桥,传信息、引技术、上项目,兴办社会公益事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流入地党组织在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同时,要积极营造氛围,畅通渠道,结合流动党员实际,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店”、“党员诚信经营户”、“党员服务区”等方式,引导流动党员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亮出党员身份,当先锋、作表率。
参考文献
[1]合肥市人才服务中心党委.创新工作思路强化流动党员管理教育.中国人事报,2010-12-31.
[2]常玉芳.关于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调查与思考.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选集(第五辑).2005.
[3]陈晓丽.新时期城市社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12.
一、档案管理制度
所在地党组织对每个流动党员独立建立档案,把流动党员基本情况、流动原因、从事职业、联系方式、发挥作用情况进行登记,对流动党员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随时反馈其动态。
二、专人联系制度
确定专人联系外出流动党员,联系人定期向流动党员传达支部活动情况及相关要求,寄送学习材料,要求流动党员至少每季度以书面形式或口头形式向党支部汇报思想、学习、工作情况。
三、外出申请制度
党员流动,必须先提出申请,由所在支部报基层党委造册登记,办理有关手续。党员外出前,所在支部要认真负责对其进行教育,提出要求,掌握外出党员流动去向,指定联系人。
四、党组织工作职责和制度
明确党员流出地党组织工作职责、党员流入地党组织工作职责,明确流动党员须知,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加强督促检查,狠抓制度落实。
五、学习制度
根据流动党员工作和生活的实际,定期和不定期组织流动党员进行集中学习,每个支部每季度至少组织党员学习一次。
六、流动党小组制度
在流入地成立流动党小组,实现流动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并成为基层党委发展农村经济的“参谋部”和村党支部规划发展建设新农村的“智囊团”。
七、登记制度
对拟外出人员要注明拟外出时间、地点、从事职业以及联系办法,每名党员每月至少要与党组织联系一次。
八、流谈话制度
流动党员所属支部在党员外出前和返乡后要与党员谈话,党支部每半年总结一次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情况。
九、汇报制度
每名流动党员每年至少向支部以书面形式汇报三次,重点是思想动态、工作情况和学习情况,党支部书记每季度向流动党员党委汇报一次工作情况,流动党员党委每季度向家乡党委汇报一次党组织运行情况。
十、组织生活“补过”制度
以乡镇党委(街道党工委)为单位,利用春节前后对外出务工经商党员进行集中培训、补课和补过组织生活。
十一、结对帮扶制度
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意 见
各支部: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趋广泛,外出务工经商和人才流动中的党员越来越多,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党员中返原籍或回城定居,也增加了全乡流动党员的数量。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省、市、区委有关文件精神,避免流动党员管理上“真空”,根据区委组织部关于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乡实际,现就加强我乡流动党员管理制定如下意见,望各支部认真贯彻执行。
一、流动党员管理的基本原则
从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出发,对符合人才合理流动有关政策规定,党组
织积极予以支持。对流动中的党员采取多种多样的管理措施,使党员不管流动到哪里,都能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严格规定,认真搞好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工作
1、党员外出时间达六个月以上,地点相对固定的,应转移党员正式组织关系,转入所去地方单位的党组织。所去单位尚未建立党组织的,可将党组织关系转到所去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的党组织或所去单位所在的街道、社区、村、乡镇党组织。
2、外出时间六个月以内党员、或外出时间较长但暂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应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各支部要进一步与流动党员做好衔接,对外出党员提出要求,了解党员外出的思想、工作情况,及时向外出党员保持联系,正确用好《流动党员活动证》,要求外出党员将持有的《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外出所在地党组织验证并接受当地党组织的教育管理。返回后及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党组织查验,并向党组织汇报外出期间的情况。
3、外出务工经商时间长但无固定地点,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要求党员通过适当方式主动与原所在支部保持联系,汇报外出活动情况,按时参加所在支部的会议、按时向原所在支部交纳党费。如党员中途变更从业单位或地点,应及时向原所在支部报告。
4、对于外出流动党员,未按照规定转走组织关系,无
正当理由,不参加所在支部的党的生活、不按时参加所在支部会议、不按期缴纳党费、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经所在支部党员大会讨论,可以按照《党章》的有关规定,按照有关程序将这样的党员除名,并报乡党委,再逐级向区委呈报,予以批准。
5、对流动中的党员,凡是按规定转来组织关系的,经乡党委确认转向有关支部时都应予以接纳,不得拒绝接收。
三、加强对流动党员教育,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先模作用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使其在改革和发展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教育外出党员时刻不忘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按时参加党的会议,按规定交纳党费,积极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做到带头学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社会义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科技知识,带头遵纪守法,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在劳动、工作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走在群众的前头。
中共新源乡委员会
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部分高校根据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就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采取了一些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从总体上看,这项工作仍相对薄弱,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如下:
1.认识提高难
就流出地高校的党组织而言,有的认为流动党员是少数,花费大量精力去管理这个“局部”得不偿失;有的认为党员外出后游离不定,鞭长莫及,心有余而力不足。就流入地党组织而言,有的则认为流动党员是外来的,与己无关,不愿管;有的认为流动党员情况复杂,管理难度大,不愿“自讨苦吃”。就流动党员自身而言,极少数人则认为公开了党员身份,就要接受组织的监督和管理,捆住了“手脚”,所以有意隐瞒党员身份。
2.情况掌握难
不少学生党员在毕业时,有的给党支部写个便条、打个电话,有的则远走他乡、杳如黄鹤,致使高校很难及时全面把握毕业生党员的底数和去向等有关情况;而对于毕业生党员流入地党组织来说, 因为外来党员的工作地点、工作时间甚至居住场所经常变化,有的虽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很难摸清、掌握他们真实的情况。
3.关系转移难
关于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管理,中组部是这样规定的:党员外出务工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应将组织关系转入所在地党组织,时间在3至6个月的,应出具党员证明信。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因就业时间、地点难以确定,多数情况下连毕业生党员自己也不知将落脚何处,其所在高校无法出具党员证明信,更谈不上组织关系的转移;另一方面,少数毕业生党员在外出时虽然所在高校组织部门为其转移了组织关系,但或因就业单位没有党组织,或因就业单位虽有党组织但党员自身欲跳槽等原因故不转移组织关系,这样也导致了接转程序的中断。
4.活动开展难
部分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学习活动和思想教育几乎呈现空白。他们有的远离原籍,居无定所,虽然党组织关系留在原学校,却无法参加原学校的党组织活动;有的虽在原籍,但把自己游离于党组织之外,既不向学校党组织也不向原户籍所在地党组织汇报情况,对组织生活不闻不问,从而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5.作用发挥难
高校学生党员一般都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在学校曾经起着模范带头作用。然而,由于管理失控,部分毕业生流动党员逐渐丧失了理想信仰、淡薄了组织观念,重经济收入、轻思想建设,宗旨意识弱化、自我要求放松。少数人成为“三不党员”,即长期不参加党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不做组织分配的工作。因而,他们的先进性不易体现、作用难以发挥。
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1.主观原因
第一,个人观念淡薄。在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影响下,一些流动党员党性观念淡薄,经不起物质利益的诱惑,为追逐个人的私利而忘记了党的宗旨和原则,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群众。更有甚者,入党动机不端正,抱着“到执政党内来捞好处”的功利目的入党,把党票作为人才流动的就业资本和“敲门砖”,一旦目的达到,党票要不要就无所谓了,甘当党内的党外人士和隐性党员。
第二,组织关心缺少。一些基层党组织对毕业生流动党员帮助关心不够,不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无视他们思想上产生的困惑和疑虑;有的存在害怕麻烦、畏惧困难情绪,认为流动党员情况复杂,对管住管好缺乏信心,放任自流。久而久之,使毕业生党员感受不到组织的温暖,逐渐产生离心。
第三,管理方法陈旧。对如何与时俱进地做好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缺乏深入调查、分析和研究,在实际工作中束手无策,拿不出针对性强的新举措;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日趋深入,使“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一部分学生党员的组织、人事和户籍等方面的联系变得松散,仍沿袭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工作自然难以推进。
2.客观原因
第一,个人流动频繁。一些大学生党员大多自谋职业,就业压力很大,求职很难一次到位,常常南上北下、东奔西跑,变换单位和居住地点。这使得很多高校毕业生党员很少与党组织保持联系,不愿或无法转移组织关系,很容易忽视理论学习,进取心衰退。同时,党组织对他们的情况也知之甚少。
第二,机制设置滞后。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高校学生就职的行业多种多样。而许多新的经济组织(工业园区、中外合资、外企和私企等)和社区机制设置滞后,尚未建立党组织,高校毕业生党员想接转组织关系,但却无处可转、无处可接,从而脱离党组织的教育管理。
第三,接转手续复杂。目前党员转移组织关系的流程复杂,迫使党员来回奔波,费时、费力,兼之为了在新单位留下好的印象,不被单位辞退,获得今后更好发展,很多毕业生流动党员宁愿放弃组织关系的转移,或者干脆转而不入,成为“隐性党员”或“流动党员”。
第四,场所、经费缺乏。不按要求交纳党费的流动党员占了一定的比例,以及活动场所不能保证提供,使得组织活动的正常开展有很大难度,以致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难以有效规范。
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21号)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是新形势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流动党员队伍的一部分,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具有党龄短、可塑性强和整体综合素质高的特点。所以,做好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尤显迫切。我们认为问题的解决可采取如下几种措施。
1.完善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第一,建立“重温入党誓言”制度。高校党组织应在学生毕业前,对所有关系在校的党员组织他们学习党章,重温入党誓言,加强党的组织生活纪律、党员责任和义务教育,进一步强化党员身份意识。并要求他们无论走到哪里,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自觉地学习与工作,接受党组织的管理与监督,帮助他们树立较强的社会与政治责任心,为以后实施教育管理奠定基础。
第二,执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高校党组织要严格《流动党员活动证》发放手续。在经高校党的基层委员会盖章后,由党支部发放,并将毕业生流动党员在流入地参加党组织生活的纪录作为民主评议的重要依据。流入地党组织要认真查验活动证,将流动党员编入党的一个基层组织,组织他们参加党的生活。
第三,强化党内民主评议、党员发展制度。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发展等可以事先通知流动党员尽可能回来参加会议;不能回来的,可以通过电话、E-mail 请他们提出意见和建议。对这些意见和建议,能采纳的要认真落实,反之,要向他们说明并通报会议情况。
第四,坚持党员缴纳党费制度。根据有关规定,要求毕业生流动党员每季度向党组织交纳党费,可以邮寄,也可以委托代交。
2.构建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网络
第一,流动前有卡。党员外出前,由所在支部发卡给党员填写外出地点、联系电话、E-mail、QQ号等,并由支委分工确定联系人,由他们与流动党员沟通工作和学习情况,了解其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第二,流动中有证。凭党员证明信、组织关系介绍信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参加组织生活,半年以上的转移正式组织关系。没有固定工作单位、跨省市外出就业创业不到6个月,或长期外出但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毕业生党员,根据《中央组织部关于试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的通知》(中组发[1994]8号)的有关精神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
第三,流动后有音。必须指定专人负责与流动党员的日常联系,强化流动党员的学习教育;要求流动党员思想汇报每月一次,内容包括异地工作、学习和思想动态,汇报方式既可以书面汇报,也可以电话交谈、网上E-mail汇报。党组织要在他们学习和汇报的基础上加以指导和鼓励,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组织部门对各个毕业生流动党员进行督促检查。
3.创新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模式
第一,变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虽然流动学生党员毕业了,但在组织关系尚未转移之前,他们仍然是学校应该管理的党员。我们不仅要对他们严格管理,还应热情地与学校就业部门配合,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督促他们依法与用人单位签定劳动合同,做好劳动纠纷调解工作,为他们提供维权服务等。
第二,变单独管理为协同管理。流动党员具有跨地区、跨行业和跨所有制流动择业的特点,使得高校党组织单独管理力不从心。为此,应建立学校与社会互动的长效管理机制,齐抓共管,协同一致,共同做好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第三,变单一管理为多项管理。在严格执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的基础上,尝试多项管理。我们在这里有个设想,在目前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空间里,能否研制一个《全国党员管理系统》,成立“网上党支部”。如同银行用户使用“银联卡”一样,党员持有党员卡就可以交纳党费、汇报思想、转移关系等等。
第四,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毕业生流动党员在不断变化。季节变换、时间推移,每年都有新的学生流动党员增加,也有毕业生流动党员退出。与此同时,他们的工作单位和外界形势也会不断变化。因此,我们必须对其实行动态管理,建立经常联系机制,不断更新工作方法,做到与时俱进。
【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社区流动人口如何管理07-26
社区流动人口的管理意义12-14
企业流动党员管理06-14
流动党员管理材料10-12
流动党员的管理11-20
镇流动党员管理办法10-01
乡流动党员管理办法(试行)05-26
江源镇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总结07-16
党员承诺书(流动党员)11-15
非公有制企业流动党员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