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校企合作方案(精选8篇)
为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学校根据“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企业发展、技术进步和企业文化需求,共同探索拓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扁平化、零距离要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了促进下一步更好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同步学校与企业在技术、理念、管理等各方面的对接,加强学校课程的时效性,促进学生的实习效果,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冠名”班校企合作目标任务
积极与**地方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利用1-3年时间确立*个班级与*家企业进行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合作。
二、“冠名”班校企合作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下设办公室,主任:**,成员:**。具体负责本项工作的开展。
三、工作步骤
(一)第一阶段:***年*月*日—**年*月*日
1、制定实施方案及人才合作培养协议书(草案);
2、落实“冠名”企业;
3、落实“冠名”专业;
4、邀请企业到校宣传,组织意向学生到企业参观。
(二)第二阶段:**年*月*日—***年*月**日
1、对“冠名”班级进行挂牌;
2、校企共同确定“冠名”班人才培养方案;
3、校企共建具有企业岗位特色的班级文化;
4、聘请企业能工巧匠到校授课,组织“冠名”班学生到企业参观;
5、学校聘请企业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学生与兼职教师确立师徒关系,举行拜师仪式,建立现代学徒制。
(三)第三阶段:***年*月*日—***年*月*日
1、组织学生到“冠名”企业跟岗实习;
2、组织学生到“冠名”企业顶岗实习;
3、引导学生到“冠名”企业就业。
高等职业教育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具有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课程标准, 开发与行业、企业和生产实际相适应的教材, 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 教材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 能直观地体现出高职的教育理念, 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加强校企合作, 将教学与生产实际结合, 校企双方优势互补是实现高职教材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以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西安地下铁道公司校企合作开发高职教育城市轨道交通教材方面为例, 对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实践进行分析与研讨。
1 城轨系列教材开发校企合作背景简介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市属高职院校, 学校立足轨道行业, 面向市场办学, 有良好的轨道行业办学历史。学院机电工系从2010年起根据市场需求, 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 与西安铁路局西安客车、货车车辆段、及西安地下轨道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 对“铁道车辆”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的学生进行一年顶岗实习的“2+1”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通过合作, 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与实习计划, 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合, 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 学校与企业双方都强烈感觉到当时所使用的教材不能满足培养高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经校企双方的多次协商, 最终重庆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 校企双方开始了校企合作编写高职系列城轨教材的工作, 教材真实地体现了校企合作的目的, 每本教材均有两个主编, 一个来自企业, 一个是学校专业教师。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为例, 教材的企业主编祁国俊, 教授级高工, 硕士研究生, 西安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运营分公司总经理;学校主编史富强,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长期从事铁道车辆和城轨车辆的教学工作, 具有学校教学的丰富经验。
2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教材开发的指导思想
在本次城轨系列教材的开发过程中改革了只注重学生接受和继承的学习观, 让学生从教材的被动接受到主动对教材进行实践的主体;改变将教材做为教育经验完美预设的载体, 将教材的编制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将教材从教师“教”的材料转变为“学材”, 在格式与体例也采用具有亲和力的模块与版式, 增设了“小帖示”“知识拓展”等栏目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背景, 使从学生能从已有的经验和兴趣出发进行学习;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对生产实践中出现的现实问题进行探究;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 给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更加主动的、体验性的、发现性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满足专业教师的专业创造、教学创新, 规范教师利用教材对教学活动进行建构和创造, 为教师提供广泛的课程资源;重视从教材的设计与编排上引导教学方法的改革, 帮助和促进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 教师去加工和创造, 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升;充分发挥任务驱动教学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3 校企合作编写高职教材的主要特点
3.1 教材内容与时俱进, 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的综合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为了改变教科书滞后城轨企业生产实际的现状, 避免“用昨天的知识与技能培养未来的技术人员”, 本套教材在编写时非常注重与时俱进的编写原则, 对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目前所合作的新设备, 新工艺符合城轨发展趋势的多讲解, 少讲或删除陈旧的教学内容, 将城轨企业所使用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写进教材、对城轨即将引进的先进设备、先进工艺和先进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因此本套教材基本上做到了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等先进内容, 以便与城轨的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实际要求相适应, 教材中还涉及了城轨行业的职业道德、现场管理、安全生产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及职业发展路径简介等内容, 注重对学生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职业素质的综合培养。
3.2 编写人员构成合理, 保证了教材的先进性、理论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由西安地铁与我校城轨专业骨干教师、企业专家、教育专家共同编写。高职院校教师熟知教学规律、编写教材符合规范要求;而城轨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熟知城轨专业的新规范、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 掌握技术方面的实例, 把两者结合起来, 既反映职业技术要求, 也有利于教材编写。本套教材的编委会由企业一线领导者、管理者、职业院校的教师、企业的各类工作人员共同组成, 编写人员构成合理, 保证了教材的先进性、理论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本套教材的城轨企业参编人员不只是挂名, 他们掌握着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充足的信息和技术, 能将城轨企业正在运用的新规范、新规程、新标准写入教材, 教材既可作为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交通类各企业的教学用书, 又可作为城轨工作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教材或参考书, 体现了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
3.3 教材体例注重创新, 基于模块化项目、以工作任务为载体
目前高职院连年扩招, 教材的需求量激增但质量却参次不齐。如何能让基础弱、对逻辑抽象概念不感兴趣的高职学生愿意学习是本次教材编写的一个挑战,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注意在体例与格式上增加对高职学生有吸引力的内容;教材内容更注重实用性, 突出工学结合特色, 将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一线实现“零距离”对接, “活动情景”和“任务实施”等栏目给学生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场景,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通过案例教学, 让学生身临其境, 真正做到工学结合, 教学做一体化, 在实践教学中将实践认知与经验总结为理论, 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力量及探索与思考的魅力。本系列教材将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难易程度归类形成行动领域, 再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 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若干个学习情境, 打破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顺序设置课程内容, 便于学生自学。
3.4 校企合作编写高职教材的过程也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过程
本套城轨教材的编写是校企双方经过两年多的共同努力完成的, 使学校教师与西安城市地铁的工作人员有更多的机会沟通, 也成为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过程, 教师到企业更多地开展现场调研活动, 能更加深入地了解生产企业岗前培训过程与内容、岗位设置情况及岗位要求等方面的内容, 对教师提炼教材内容、组织教材中教学活动开展都非常有益;同时我们也有意识地组织部分青年教师深入地铁一线挂职锻炼, 使青年教师的实践操作有很大的提升。
总之, 在我校与西安地铁合作编写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材过程中, 我们充分借鉴了近年来国内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新成果, 认真总结和汲取国内职业院校在教育、培养、教材编写中的成功经验, 力求我们校企合作开发的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一定的突破和创新。
摘要:主要论述校企合作高职教育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系列教材开发的情况, 重点阐述了依托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背景开发高职教材的过程。
关键词:校企合作,城市轨道交通,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开发
参考文献
[1]邓志革.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教材开发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17) :48-50.
[2]John D.McNeil, 谢登斌, 陈振中等译.课程导论:第六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3]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关键词】校企合作;商务英语;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出口贸易占据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随之而来的就是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过去的商务英语教学主要以书本教学为主,在九十年代末,商务英语专业刚刚兴起,没有专业的教师,所有教师基本均为语言学专业转行教授商务英语,授课形式也是照本宣科,教师占据课堂的主导和中心地位。20后的今天,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竞争也日趋激烈,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仅能掌握专业知识,更要熟悉相关专业的实践操作内容,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主要服务于沿海地区的进出口企业,毕业时应了解专业的相关知识,掌握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国际贸易操作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竞争意识和敬业精神,取得BEC、LCCI等相关国际证书,能用网络工具和商务英语完成外贸展会营销、客户开发与维护、国际结算、外贸单证操作、商务谈判、商务函电写作、外贸跟单和进出口业务操作等工作任务,主要从事外贸业务员、外贸翻译、会展工作人员、国际酒店工作人员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业人才。
本专业所培养学生应具备的主要知识、能力、素质和证书要求为:
一、知识要求
(1)了解有关国际商法的相关条例和要求;
(2)具有扎实的商务英语基础知识,包含听、说、读、寫;
(3)掌握必备的国际贸易、商务翻译、会展、酒店等行业英语的基础知识;
(4)掌握商贸行业的领域内相关实践工作的操作流程和每个环节相关的知识。
二、能力要求
(1)具备较强的商务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2)能熟练操作办公自动化软件;
(3)能熟练进行国际商务沟通和商务谈判;
(4)能完成日常工作中的商务写作和外贸单证处理;
(5)能完成外贸跟单和进出口业务操作;
(6)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素质要求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
(3)具有一定的团队协作意识;
(4)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
(5)能坚守商业诚信,保守商业秘密。
四、证书要求
必备证书:BEC中级证书、BEC高级证书、LCCI群体证书或单个证书。
推荐证书:外贸单证员证书、英语四、六级证书。
作为黑龙江省一语言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主要目的之一是向社会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 将理论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对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来讲是改革的核心,面临教育的巨大压力。黑龙江经济发展缓慢,无港口,贸易公司对英语毕业生的需求较低,所以这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地理优势不存在,所以只能从学生能力培养反面下大功夫,其中一个很大的利好政策就是院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建立大量的实习基地,并有丰富经验的商务英语人才进行指导。此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践证实既能发挥学校的理论优势和企业的实际操作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是双赢的模式之一。此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商务英语知识的运用性以及就业岗前培训的问题,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按照2+1+1的培养方式,学生大四时进行一系列的实习实训,突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实战性,需要一定的企业实习经验,才能适应工作单位的岗位要求。比如,国际贸易课程,学生在大三上学期学习此课程,教师在大三下学期时可以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的大学生贸易大赛,用相应软件模拟贸易流程,在大四时已经有过贸易基础的学生可以在学校的帮助下,去沿海贸易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深入了解贸易实践操作,通过半年的锻炼,学生基本可以不用公司特意培训,直接工作。这种培养模式打破了公立院校的四年理论教育,加入了实际运用,真正把商务英语的实践操作运用到工作中,实实在在的发挥商务英语专业的本质。校企合作的培养方针为学生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如何使企业与学校进行密切合作?
首先,学校要根据企业情况,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与时俱进。”在高职高专教育中,专业的主要功能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并指导学生就业。”从此可以看出,专业设置要符合社会的需求,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商务英语专业不仅需开设商务英语听、说、读、写等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对商务英语的语言掌控能力;而且还需增设诸如国际贸易、商务礼仪、商务谈判、市场营销等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除此之外,可以根据企业需求,聘请企业人事入校讲课,把实际操作的内容和企业专家的自身经历用文字理论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最后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岗位进行实习,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其次,以校企合作为目标的师资队伍建设。商务英语校企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师资队伍建设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也投入实践学习,了解非教育类单位的工作性质以及对商务英语人才需求状况,提高现场经验和实际运用能力,在校企合作式培养实践中总结经验,将 “实际工作所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的方法带到课堂,日益培养切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总之,校企合作在应用型民办高校中所占的地位日趋凸显,学校应该根据实际需求和专业特点调整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方案,加强校企合作的地位,制定适应学校发展的校企合作路线,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就业率。
参考文献:
[1] 黄保强.关于本科专业及专业建设探析[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9(4): 2.
[2] 程郁,李红梅.论校企合作式在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运用[J].2008
[3] 曹长德.合作式案例教学法的形成及功能[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3):63.
[4] 付涛.高职实践教学的模式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6(8):85.
作者简介:
龙凤:讲师,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现为黑龙江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师,多年从事商务英语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曾赴英国伦敦作为孔子学院的外派汉语教师工作,并作为省青年骨干教师赴加拿大进修。
课题名称: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
一,方案的总体简介 二,校企合作目的 三,合作收益分析 四,方案组织形式及流程 五,合作投入预算
一、方案的总体简介:
与学校建立合作共建关系,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件精神,有效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进工学有机结合,深入了解企业对院校教育教学和毕业生培养的要求,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
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二,校企合作目的:
建立校企间合作共建关系,一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各类专业型人才,为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提供一种专业方面的支持。
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以及实际专业设备的操作来切实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工作经验,培养适用于实际社会生产的专业型人才。
1,一方面学校内部有很多资源,有很多优秀的学生,有很多有知
识有管理经验的教师作指导,也有很多专业方面的人才。2,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朝气蓬勃的年轻学生,需要有综
合素质强,同时又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有这样的新鲜血液的注入,才能带动企业的不断创新发展。3,调查发现,目前招聘会上普遍对职位有“工作经验”的要求;然
而,在现今的教育体制下,学校的教育跟实践严重脱节,造成步入社会的学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和工作经验,“工作经验”成了毕业生求职中的一个软肋!为了弥补“工作经验”的不足,学生们纷纷利用课余时间去做兼职,去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他们大部分都愿意在不断地与社会接触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
4,社会上近年来,社会上普遍关注高校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为
他们提供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社会实践,更好地支持就业,更能为众多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会提高社会的美誉度。可以提高公司的知名度。
三 合作收益分析
学生方面 :
针对性学习电容式触摸屏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操作方式以及测试工艺,获得前沿技术的社会实际生产能力,为后续就业提供坚实的专业知识。
学校方面:
通过校企合作,使得学校完善面向于社会实际生产的教学课程,利用企业提供的专业技术资料和实际生产试验设备,提升学校的实践性教学能力。通过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提高学校的美誉度。企业方面:
可以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提供专业型、高素质员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鲜血液。
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社会实践,更好地支持学生就业,更能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会提高企业社会的美誉度,增加企业的知名度。
四 校企合作组织形式及流程:
(一),组织形式:
1,与高校间建立合作共建关系,直接与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联系或相关专职部门。与校方建立合作关系,以推动学生就业,在校园内部建立储备干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2,在学校内建立基地,由校方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专业方向,筛选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由学校根据企业专业要求,灵活合理地制定专业方向培训课程,更多的学习面向于实际应用的专业知识。
(二),合作共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企业提供下述资源为学校的专业教学提供硬件和软件支持:
A:各类电容式触摸屏产品,包括应用于各型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各类娱乐系统触摸屏产品。
B:用于电容式触摸屏的演示套装,包括演示硬件和演示软件。用于电容式触摸屏的实现原理和触控功能演示。
C:提供电容式触摸屏生产的关键工艺配套设备,例如热压绑定设备、测试治具、贴合设备以及高性能激光裁切成型设备等。用于针对性的进行学生实践操作培训,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D:公司定期派遣专业高级工程人员前往学校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式的教学,将用于实际社会生产的工程经验通过课堂传递给学生。使得学生逐步具备实际产品生产经验,这样踏入社会后将是带着实际的生产专业知识,并且具备专业操作能力。为打开广阔的就业前景。
E:企业定期接收学校委派的优秀对口学生来工厂进行实际生产环节培训学习。企业安排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重点培训,并根据实际培训计划学习依次进行从设计开发到一线生产车间的相关岗位学习。使学生通过培训,对企业的实际运作流程、专业设备的操作、设计方式和理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校方:
A:校方筛选优秀学生组织专业对口班级,进行对口专业的教学和实践培训。
B:组建对口专业实践学习实验室,配套对口专业的教师,利用现有专业知识并利用企业提供的硬件设施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训,并列入学生毕业考核内容,督促专业技能的学习。C:为企业专业工程技术人员来学校讲课提供必要的课程时间安排。D:定期选拔优秀对口专业的学生前往企业进行实际生产环节培训,并委派专职辅导员进行学生团队管理和学习监督以及考核。
五合作投入预算
企业方面:
1、合作的第一年,计划投入总额不少于10万元的硬件设施和
软件程序,用于实际教学工作。包括各类专业生产设备、测试软件、各类实际应用产品组件以及前沿新产品教学资料等。
2、合作的第二年开始,按照100元每人每月支付校方管理费,按照新进员工1到12个月支付,超过12个月停止支付。员工未做满12个月,则按照实际的工作月份支付管理费,未满一个月不进行支付。
3、每年投入不少于15万元经费,用于学校委派实习优秀学生的培训,并给与一定的工资和生活补贴并提供不低于企业正式员工的食宿条件。
学校方面:
1、建立对口专业培训班,配备专业教学力量进行对口专业课
程的教学。
菏泽市牡丹区技工学校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
校企合作方案
菏泽市牡丹区技工学校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
校企合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校企合作是国家着力推行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中职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所必须要走的路。我校按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原则,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更新教学理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共赢”的目的;以进一步提升和突破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制定以下校企合作方案。
二、合作原则
(一)校企互利原则
校企合作双方“互利共嬴”是校企合作的宗旨,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合作企业获得优秀实习学生,解决专业人才紧缺问题,学校增强学生的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技能,提高学校学生就业率。
学校有责任对学生进行维权教育,对合作企业进行筛选,切实保障学生利益。学校主动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状况、用人标准、岗位能力需求,积极为企业开展各类培训。
(二)校企互动原则
校企合作是一项双向活动,应定期开展交流沟通工作。学校将定期组织人员到企业进行实习生、毕业生用工回访,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参加培训,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或工作。企业定期派遣专业教师来校开设讲座,或对师生进行现场指导。通过校企互动,使师生能收获更多的实践知识与能力,使企业员工增长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三、组织机构
(一)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
根据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特点,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校企合作委员会”。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教学计
划的方案,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用工要求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计划和实训计划,协助学校建立和管理校内外实训基地。
(二)组织机构
校企合作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委员会主任由菏泽市牡丹区技工学校校长担任,副主任由菏泽市牡丹区相关各委、局领导及企业代表担任,委员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企业人员担任。
校企合作委员会下设校企合作办公室,作为委员会的日常办公机构,设办公室主任一名由主管副校长担任,副主任两名由招生安置办主任和重点企业一名副总担任,工作人员若干名。
1.校企合作委员会成员如下:
主 任:李成方(牡丹区技工学校校长)副主任:李永辉(菏泽市牡丹区副区长)
油魁然(菏泽市牡丹区教育局局长)
尹庆良(菏泽市牡丹区人社局局长)
肖青海(菏泽市人社局职称科主任)
委 员:时 剑(菏泽市天时钢结构集团董事长)
王卫东(山东菏泽发电厂法人)
赵 涛(山东步长制药集团董事长)
王金书(山东玉皇化工有限公司厂长)
车景仁(山东菏泽华星油泵油嘴有限公司法人)
刘永凤(菏泽市技师学院院长)
徐东健(天津三星电子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人事经理)赵振豪(牡丹区财政局人财科科长)
侯庆斌(天时钢结构车间主任)
谢新洲(菏泽市变压器厂车间主任)
张亚鹏(菏泽市黄河纺织机械有限公司车间主任)
宋 凯(菏泽市金仓压力容器有限公司车间主任)
丁亚军(牡丹区技工学校副校长)
楚春贵(牡丹区技工学校副校长)
马建普(牡丹区技工学校副校长)
司洪祯(牡丹区技工学校教务科科长)
楚庆华(牡丹区技工学校学生科科长)
李志武(牡丹区技工学校总务科科长)
陈保民(牡丹区技工学校招生安置办主任)
周胜奇(牡丹区技工学校教研室及车间主任)2.校企合作办公室成员如下:
主 任:丁亚军(牡丹区技工学校副校长)副主任:陈保民(牡丹区技工学校招生安置办主任)
王卫东(山东菏泽发电厂法人)
车景仁(山东菏泽华星油泵油嘴有限公司法人)徐东健(天津三星电子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人事经理)
成 员:王宪真 刘庆祥 马单单 王 稳 崔 燕
刘培娟 袁艳丽 谢 娟 张保红 皇甫素平
赵永梅 李 龙 司方圆 崔洪瑞 肖青见
陈洪柱 朱阔 祝 青 王京秀 田林茂
田淑娜 曹 媛 杨冬梅 刘素华 张庆峰 吕 为 李 鑫 马 兴 邓艺军 苏 钦 孟雪燕 刘玉环 刘会莉 李秀云 刘燕春 张燕华 刘 玲 刘春连 刘喜隔 王秀丽 张亚静 秦敬丽 吴翠华 付文峰 朱 龙 蔡园园 董 浩 赵贞波 高宗占 石银法
(三)委员任职资格
1.热心和高度关注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以及校企合作建设,以相应的时间和精力参与指导专业建设,能出席有关会议;
2.具有本专业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及相关经验; 3.在职业教育领域连续工作三年以上,具有丰富的职业教育管理理念或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
(四)主要工作职责
1.根据菏泽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研究专业建设方案,审议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2.讨论审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负责向学校提交专业设置,各门教学课程标准和技能培养大纲及相关材料等。
3.研究本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案,负责向学校提交实验室建设、实训教学基地建设规划方案等。
4.开展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审议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规划,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审定本专业知识和技能考试、考核的标准及方法。
5.向学校提交本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相关课题等。6.研究本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7.指导、推荐毕业生就业。
四、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模式可以灵活多样,检验的标准是是否促进了双方共同发展,是否双方满意。根据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实际情况,拟开展以下一些合作方式:
(一)共建顶岗实习基地
学生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由学校推荐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或接受短期岗前培训后再顶岗实习。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管理,合作教育培养,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技术人才。
顶岗实习模式为2+0.5+0.5模式,是指在校专业学习两年半,第三年的下半年专业顶岗实习,即学生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建立标准化的流程(教学—实习—就业),它的实质是:一是注重实用技术;二是毕业可拿双证(毕业证和资格证);三是保障就业。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管理,合作教育培养,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职业人。
(二)社会服务和技术服务
根据本专业特点和优势,结合菏泽市的现实和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趋势确定社会服务的重点。围绕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企业员工、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开展社会服务建设。
1.岗前培训
应企业要求送教进企业,对上岗前的工人进行岗位技能培训,解决企业招收熟练工难的问题。
2.在岗培训
应企业要求送教进企业,对在岗职工进行新知识、新业务的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
(三)建立订单培养模式,搭建新型就业服务平台
与企业合作建立订单培养模式,在学生在校最后一个学期定期发布人力资源供求信息,举办专场招聘会, 让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享校企合作成果。
1.订单培养
学校与企业签订用人协议,由校企双方共同招聘或选拔学生,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形成一种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明确双方的职责。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内容;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在学校生产实习一个学期,最后一个学期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毕业后直接在合作企业就业,确保学生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标准“零”距离对接。具体形式为:企业订单班。
2.企业冠名班
校企合作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互动,实现了校企优势互补,冠名班则是职业教育实现“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就业”的有效手段。企业冠名班是将学校的某专业或某班级冠以企业名号,并在人才培养与就业等方面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一种订单式培养模式,它对于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具有重要作用。
冠名班的优势在于,企业把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理念传授到学校,提高了学生对企业的认可度和忠诚度;学生在企业提供的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学习实
践,提升技术水平;学校本着专业建设、学生成才的原则,选择专业对口企业,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同时也助于学校的品牌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
(四)校企资源共享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通过资源重组和合理分配,重点建设电子与信息技术实训基地,并兼顾专业群实验室建设需要,有专用实习或生产性实训基地。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实验和实践动手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技术操作能力,实现与企业生产现场无缝对接。
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扩建无线电工艺实训室、电子技术实训室和电子CAD实训室,根据学校实验、实训室建设方案,新建创新设计实训室。创新设计实训室主要为学生开展第二课堂和专业社团提供实践平台,支持学生课外活动小组进行课题实践活动、职业技能竞赛等以及教师教学教研活动。在建设中注重突出创新、综合开放性特色,强调项目教学的实践性。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以服务为出发点,积极为企业职工培训,承担企业技术研发服务等任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身份互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增强企业的指导和管理力度,并依托企业,共享企业现有生产设备,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校外实训基地,加强现有的电子设备制造基地、电子测量实训基地2个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新增科技创新实训基地1个。
(五)创建兼职教师队伍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高薪聘请行业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教材编审、课程体系的制定、课题研究、大赛组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校内教师培训、学生的讲座和参与日常教学的指导工作。
五、合作方法
(一)校企对接
校企双方找准合作点,自行对接沟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按协议书要求开展校企合作。
(二)协调指导
校企之间要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工作的协调沟通,学校派专人到企业进行学生日常管理,企业各部门根据工作要求对实习学生进行技术指导。
(三)费用管理
1.学校贫困学生需要半工半读或有意愿利用休息时间工作的学生,企业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安置,如寒暑假安置工作,或者短期、零用工,企业按月或按日支付学生工资。
2.学生顶岗实习,工资按月支付给学校,学校根据顶岗实习的时间和学费总数,每月扣除一定数额的工资抵顶学费,其余部分有学校发给学生本人。
3.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由企业为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六、保障措施
(一)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职责,规范双方行为。学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企业用人的优选权,为企业提供培训、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企业保证在设备、场地等条件上的支持及人员的支持,保证学生实训任务的安排。
(二)对已签订合作协议书的企业,建立定期联系,了解校企合作信息(包括合作内容、模式、进展情况、顶岗实习情况、招工信息等),实现资源共享。
(三)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引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
王春先
(新疆伊宁卫生学校教务处,新疆 伊宁 835000)
摘要: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学校在创建国家改革示范校的过程中,大力深化校企合作,结合护理专业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于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护理专业校企合作 实践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卫生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有其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学校近几年积极探索创新办学机制,护理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经验。1.学校校企合作办学的基础
加强和完善了“学校、医院(行业)合作”机制,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成立由学校、医院(行业)领导、相关处室及专业学科主任组成的学校、医院(行业)合作管理理事会,按照医疗行业用人标准,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体制。在校院合作管理理事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学校与、医院(行业)的合作,共同参与行业人才需求调研,通过行业专家及专业教学骨干的科学论证,研究制定以提高素质为基础,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制定和修订实施性教学计划;开展科技项目及教研合作,合作申报临床研究性课题,共同探讨临床教学和实践,参与课程开发和编写实用性教材;共同投资建立共享型专业技能实习实训基地,制订相适应的学生见习、实习管理制度,使工学结合教学规范化、制度化,制定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及开展技能比赛;共同制定并实施“双师型”教师培
养和教育资源共享方案;共同开展学生就业指导及招聘工作;共同制定并实施学校、医院(行业)、社会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监督体系。由此形成学校与医院(行业)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双赢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与机制,呈现学校、医院(行业)合作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2.卫生专业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随着国家新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出台,卫生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学校迎来了科学跨越、改革创新的历史性关键时刻。机遇和挑战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学校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2.1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各用人单位对专业人员的学历层次要求不断提高,中职学生就业受到挑战,学校进一步发展受到制约。为此,寻求提高办学层次、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和与医院(行业)合作的办学体制,探索并实践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方案,探讨学校与医院(行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如何紧密对接,加强职业教育针对性和吸引力等,是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2.2 就目前学校临床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通过何种有效渠道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力度和培养效果,利于专业教学与临床紧密结合,使培养的学生适应职业岗位需要,是学校需通过学校、医院(行业)合作办学实践的课题。
2.3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学生质量如何来自市场、用人单位的评价,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就业率,学校正探索建立由学校、医院(行业)共同参与和以市场评价为指导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机制,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医院(行业)、学校、学生三级教学评估制度。
3.学校护理专业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校院合作的目标
3.1 不断完善“学校、医院(行业)合作”机制,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体制,开辟与医院(行业)定单式培养的有效途径。
3.2 成立由学校、医院(行业)领导、相关处室及专业学科主任组成的学校、医院(行业)合作管理理事会,签订各专业与相关医院、行业合作的协议书,明确各方责任与权利。3.3 在由医院专家参与的护理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下,制定与临床岗位职能接轨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将行业标准融入专业培养全过程;实施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及实践环节改革。
3.4 共享教育资源及实训基地,与(医院、行业)筹建6个具有实习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室的教学基地,聘请行业人员参与制定实验、实训、实习等环节的评价标准和质量监控办法。明确规定双方权利和义务,健全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4.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院校合作的思路
4.1 院校合作办学体制建设 充分发挥校院合作管理理事会、护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召开例会,研讨、制定、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吸引行业专家主动参与学校护理专业建设,逐渐形成校院(企)共同管理的格局。
4.1.1 协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审定护理专业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参与专业教学活动,评价标准及临床实习方案,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要求和医院岗位设置要求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保障所教、所学、所用三者紧密对接,并突出护理职业教育培训技能的特点,将临床一线的最新护理技术引入日常教学中。
4.1.2 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标准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各专业所属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执业资格标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建立健全《制订课程标准原则意见》等一系列制度文件。
4.1.3 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运行管理模式针对校院结合、工学交替、校内实训、临床实习的特点和教学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以校院合作机构组织安排、教务处统筹协调的教学运行管理模式,针对不同教学模式和教学环节的运行与管理,明确管理职责。
4.1.4完善学生临床实习管理制度明确学生实习单位、学校教师、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管理职责,制订管理工作规范,修订学生临床实习管理机制,完善临床实习的组织管理制度、运行管理制度、考核鉴定制度。加强对临床实习学生的管理,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确保实习效果。校院共同制定专业技能考核手册,倡导以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评价模式,改革考试、考核方法,突出技能考核。
4.1.5 建立“三为主”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衡量办学质量以外部评价为主、对教学环节的监控以实践性教学为主、对教师的评价以学生为主的“三为主”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校内外质量评价信息互通机制。4.1.6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不断完善听课评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师评学制度、教师教学评价制度、教师教学规范、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实训管理实施细则,通过教学检查、督导听课、网络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等多种手段对教学过程、教学纪律和教学效果等进行监督检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4.1.7完善毕业生质量信息跟踪调查反馈体系。建立各种反馈渠道,加强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与质量反馈,将学生执业资格通过率、与首次性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率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核心指标。根据调查与反馈结果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及时改进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的适岗能力,确保学校教育教学质量。4.2 兼职教师聘用制度建设 4.2.1 制定《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聘任制度》。对吸纳临床护理专家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实现医院与学校的融通,促进双方发展,提供制度保障。4.2.2 修订《兼职教师聘用制度》,建立兼职教师培养、考核管理办法,发放聘任证书,对合作好的兼职教师颁发荣誉证书,4.2.3 制定《兼职教师津贴发放办法》,规定向医院有关兼职人员、特聘教授、实习指导老师支付一定的报酬,使他们劳有所得。4.3 院校共用实训基地建设
充分发挥校院合作管理理事会的作用,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纳入校院双方的建设规划中。在二级甲等以上实习医院分别建立6个实习教学技能室。选派优秀临床带教老师指导学生临床实习,同时加强对实习生的管理,进一步提高护生临床实习的成效。同时与医院专家共篇二:校企合作方案
附件: 08—09年度校企合作紧密型项目中期检查情况汇总表 篇三:护理专业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协议ok 院校合作“订单培养”协议 甲方:毕节市护士学校
乙方:
毕节市护士学校(以下简称:甲方)与(以下简称:乙方)经友好协商,在真实、充分地表达各自意愿的基础上,就由甲方为乙方“订单培养”护理专业技能型人才的事宜达成一致,并签订本院校合作协议,由双方共同恪守。
一、合作背景 甲方护理专业是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本专业始终立足于自身的职业教育资源优势,通过院校合作,发挥职业技术教育服务于社会、行业的功能,努力为企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供更大空间。
乙方是专业化从事,在护理专业方向存在对中职学生的人才需求,并希望甲方为其每年提供相对固定数量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同时也愿意为本专业相关学生的“顶岗实习”提供实习岗位支持与配套协助。
二、合作原则与指导思想
基于双方以上的合作背景,甲乙双方就院校“订单培养”的事宜,达成了以下的合作原则与指导思想;即:平等互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三、合作内容
甲方的责任与义务:
1.1 甲方从学生入校第二年开始,择优选择优秀学生成为乙方的“订单培养”对象; 1.2 甲方应根据乙方的订单要求,有针对性的开发专业课程或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配套的教学、资料资源,以确保所培养的学生能够从理论和实践学习上满足乙方的用人要求;
1.3 对于甲方不能独立完成开发的课程教学内容与资料、资源,乙方可安排人员主导或协助开发,但是:
1.3.1 如果所开发的内容,乙方要求仅限于乙方使用,则相关开发成本由乙方承担; 2 3 1.3.2 如果甲方希望拥有相关开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并以将相关开发成果应用于本专业其他学生或专业群的教学,那么,则甲方需向乙方支付合适额度的开发费用,具体开发费用的支付标准,将有甲乙双方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建设要求另行商议决定,并另行起草“院校开发协议”; 1.4 甲方应安排专业教师到乙方进行调研、考察与实践,以较深入了解乙方的用人要求,从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1.5 甲方应安排乙方的“订单培养”对象到乙方进行顶岗实习,从而确保相关学生能够尽早进入乙方的工作环境与氛围,并且毕业后到乙方就业; 1.6 如果存在“订单培养”对象毕业后未到乙方就业的情况发生,甲方必须从应届毕业生中选取同等能力的学生,安排到乙方就业; 1.7 如果“订单培养”的学生在乙方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存在知识及技能不满足公司及岗位需求的情况,或者发生违法乱纪的行为,乙方有权要求甲方重新择优选取学生替换原有培养对象。乙方的责任与义务: 2.1 乙方在确定了自己的“订单培养”对象之后,如无学生成绩下降或违法乱纪的情况发生,则不得轻易变更培养对象; 2.2 如果乙方需要合理变更培养对象,则必须与甲方充分商议并达成一致; 2.3 乙方有责任安排自己的管理及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一起,制定 “订单培养”的培养标准和教学要求,并充分配合甲方教师到乙方的调研、考察与实践活动; 2.4 乙方在有甲方需要的情况下,可以为甲方“订单培养”教学内容的开发提供支持,并且对于仅限乙方“培养对象”学习的教学内容建设,由乙方承担相应的开发费用; 2.5 乙方应为“订单培养”的学生顶岗实习,按照公司员工标准提供所需的工作场地和环境; 2.6 乙方应安排员工、技术能手与专家,指导“订单培养”对象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实习工作,并进行有效管理和进行职业化教育; 2.7 乙方为甲方教师的现场教学与指导,提供支持,并配合学校对学生的实习进行考评,甲方教师要负责协调好双方的院校关系; 2.8 实习期间,“订单培养”对象与乙方不存在劳动关系,但须切实维护学生权益,并做好实习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2.9 实习期间,“订单培养”对象为乙方创造的劳动成果或收入,归乙方所有,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乙方可考虑发放实习补助; 2.10 对于在“订单培养”之外的优秀学生,乙方也有权优先择优聘用。双方如有意向发展更进一步的院校关系,则另行签订协议进行约定。
四、“订单培养”人数与合作期限
乙方对甲方的订单培养人数要求为 名。根据乙方的业务发展与变化情况,相关人数可能存在调整的情况,对此,乙方应提前三个月通知甲方,以便甲方及早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安排与调整。甲方双方约定,本次“订单培养”合作的周期为 年。本协议于 年 月 日开始生效,至 年 月 日结束。
根据双方的合作状况、合作意愿以及届时的具体实际情况,双方还可以续签合作协议。
五、保密规定
甲乙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对方的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双方都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泄露对方的相关商业、技术秘密。
六、协议的变更、补充和终止
如本协议在履行过程中需变更、补充和修改,可根据双方的合作意愿和实际情况进行友好协商,经双方同意后变更协议。
在协议履行期间如因单方面原因提出中止合作,双方应进行友好协商,经双方都同意后方可终止本协议。
七、协议的签署与生效
1.1 中小企业员工培训需求强烈。
针对员工和经营者的调查资料表明:已开展或即将开展员工培训中小企业占90.9%, 已开展过培训的企业中有再培训需求的达86.5%。
1.2 企业高层重视员工培训。
调查表明:72%的民营企业的高层人士自认为非常重视中层管理队伍培训, 他们认为培训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64%) ;人才是培训出来的 (44%) ;培训是稳定人才的手段 (36%) 。只有28%的高层认为培训没有必要, 培训是给别人作嫁衣 (18%) ;招来的人就应当合乎要求, 不必再培训 (10%) 。
1.3 员工培训市场化程度不高。
根据调查表明, 仅有7%的中小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时选择将培训业务外包给专业培训机构, 大部分企业选择自己培训。
1.4 员工岗前培训是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的主要需求。
在调查数据中, 中小企业岗前培训占总培训内容的70%以上。
2 中小企业培训观念的误区
2.1 对于培训的认识企业内部存在很大差异
中层管理人员不认同企业培训, 92%的中层管理人员认为公司并不重视培训。同时, 他们认为“如果不培训, 能力就会下降” (86%) , “培训是公司应当提供的” (67%) 。
底层员工培训满意率低, 前程无忧 (www.51job.com) 于2005年就“人才培训现状”做了一次网络调查, 共收到1282份答卷, 其中在民营企业就职的受访者对培训问题更为关注, 占32.84%。在受访者中表示对公司培训非常满意的只有2.73%, 感到非常不满的以及不太满意的分别占33.46%和27.22%。其中, 除了对公司无培训的抱怨声较多以外, 企业安排的培训内容是人们集中投诉的对象。有些人认为很多培训项目存在欺骗愚弄性质, 而公司也没有切实把握好课程内容的选择, 既浪费金钱也荒废宝贵时间。
2.2 培训急功近利
视培训如“救火”。91%的培训计划是临时敲定的, 培训的随意性很大。91%的培训主要是由于公司在管理上出现了较大的问题、经营业绩不好的情况下临时安排的。这样, 培训势同救火, 无法规范操作。企业对一次仅2-3天的培训抱有过高的期望, 于是, 培训中普遍存在内容庞杂、目标过大、人员过杂等现象。中层管理队伍的许多问题需要长期的培训计划解决, 况且, 许多问题并不是单靠培训就可以解决的, 如制度问题、市场问题等。
2.3 培训效果评估困难
不少企业的员工培训实际上是变相员工福利, 学员以娱乐的心态参加培训, 请假、不出席等情况较为普遍, 这就使的培训很难深入, 同时企业对于培训的效果也难以做出有效评估, 因此导致员工培训进一步福利化。
3 员工培训市场供给分析
(1) 职业培训市场鱼龙混杂, 整个培训市场缺乏规范的竞争环境。有些培训机构只看重暂时利益, 教学质量差, “一锤子买卖”现象严重。既没有标准化教材、课件及教学方法, 又没有正规教师, 更没有符合市场主流应用环境要求的实验设备的非法培训机构大量滋生, 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 而且严重影响了培训业的健康发展。 (2) 缺乏有关培训机构和项目的影响及其有效性等方面的数据。尽管企业知道职业培训的重要意义, 但缺乏统一的科学数据来表明这种培训的影响或不同类型培训的效果, 进而制约了各培训主体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3) 缺乏完善的技术标准和证书制度。对于通过职业培训获得的技术标准缺乏必要的度量, 没有充分有效的证书制度与之配套。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市场的健康发展。
4 校企合作可能成为解决中小企业培训问题的出路
4.1 高等职业学校拥有高质量的培训资源
相比一些培训机构, 高等职业学校拥有更加规范配套的培训资源, 具有科研智力、团队、机制, 与企业长期、稳定的接触能使其把握行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紧扣行业发展动态和良好的学习氛围。
4.2 高等职业学校自身存在着与企业合作的动力
高等职业学校为实现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 主观上愿意集中学校的优势力量为企业服务, 这与企业的需求存在一致性, 同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方面的难题, 有助于高等学校在应用科学等方面取得进一步发展。
4.3 校企结合可以有效地避免盲目培训的现象
针对企业培训盲目、急功近利的特点, 采取校企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高等职业学校的职业科研团队将为企业量身定做科学的培训体系, 这有助于企业摆脱员工培训的临时性和随机性。
4.4 高等职业学校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适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学校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一致性, 这是校企合作的基础。职业学校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 统筹人力、物资、信息、管理等要素, 为企业培养对口的中、高级技能人才。
4.5 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有利于企业规避培训投资风险
一方面, 公立学校拥有相对良好的信誉保证。另一方面, 岗前培训的成本可以由学生和学校承担, 这大大减少了企业培训新员工的成本。
4.6 短期培训是实现校企合作的最佳切入点
由于短期培训具有针对性、灵活性、综合性的特点, 在较短时间内不但可以提升员工技能, 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 进一步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并且把它作为了校企合作的开端;通过短期培训, 可以为校企在深度到广度上的合作, 打下良好的基础, 使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受益。
5 高等职业学校针对校企合作应采取的措施
5.1 大力开发职业培训师资队伍
面对职业培训的不同要求, 高等职业学校应该尽快建立起一批精通企业知识、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师资队伍。并且随时保持师资相关企业应用知识的更新。同时高等职业学校应该建立起批外聘专家库, 进一步扩大师资队伍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5.2 突破常规学科编制企业培训课程
根据成人的认知方式建立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 加大学员的参与成分, 将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法、角色扮演、互动研讨相结合, 建立有针对性科学有效地授课方式。针对不同的培训需求建立不同的企业课程模块:基础理念、专业知识、工作技巧等相关模块, 形成全方位员工培训课程体系。
5.3 建立科学有效地培训评估体系
高等职业学校必须建立起科学有效地培训自评估体系, 对企业工作的实际情况、受训员工的主观感受及工作表现等进行中长期监控, 从而对自己的培训方式和培训课程进行不断的更新和调整。
5.4 树立服务意识, 建立良性交流体系
高等职业学校在处理与企业、学生关系的过程中, 要放下架子, 树立服务意识, 切实替企业和学生的利益着想, 从而建立起学生、学校、企业三者良性沟通体系。
关键词: 校企合作 校企双制 新制度主义 制度变迁
技工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的重任。长期以来,技工院校与企业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一直是技工院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曾于2011、2012年连续两年组织技工教育专家对全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工作开展督查考核活动。通过督查考核发现,校企合作层次难以深入,时间难以长久等问题普遍存在于技工院校中。校企合作的过程同时是组织的一种主动的制度构建过程[1]。本文以新制度主义理论为视角,探讨以实现校企双制目标,通过完善校企合作的三大基础性要素建设努力破解当前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困境。
一、新制度主义基本观点
新制度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社会,之所以称之为“新”,是与产生于20世纪早期的制度主义相区分。至20世纪90年代,随着研究者不断加入,新制度主义的理论体系逐渐完善,成为分析许多社会科学领域问题的重要理论视角。制度作为新制度主义的核心概念,对其理解和定义一直以来受到许多新制度主义的关注。以往大部分文献中把制度简单定义为行为规范,而新制度经济学重要代表人物德勒巴克则认为制度是“正式约束(如规则、法律和宪法)和非正式制度(如行为规范、惯例、行为自律)的结合体”。理查德·斯科特对制度下了一个比较综合的定义,制度包括为社会生活提供稳定性和意义的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要素,以及相关的活动与资源[2]。新制度主义在发展中不断整合各种理论,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体系下的组织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观念
相同价值观念与制度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首先,一部分组织拥有共同或者相近的价值观念是形成正式制度的前提。原因是不同组织之间以价值观念、利益为纽带聚集成为组织体,而组织体内部之间或者与其他组织间因为利益协调需要形成制度管理不同组织之间的交往,协调组织间的行动。另外,处于相同制度体系下的组织因为需要共同遵守相同的制度,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会更加趋同,在一定程度上会强化共有的共同观念。
(二)制度包括三大基础性要素
新制度主义认为构成和支撑制度包括三大基础要素,即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文化—认知性要素。规制性要素的秩序基础是规制性规则,扩散基制是强制,系列指标如法律、规则等;规范性要素的秩序基础是约束性期待,扩散基制是规范,系列指标如合格证明、资格承认等;文化—认知性要素的秩序基础建构性图式,扩散基制是模仿,系列指标如共同信念、共同、行动逻辑、同形等[3]。制度的三大基础性要素为组织合法性提供了支撑,也成为判定一个组织发展条件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
(三)制度在稳定的基础上必须实现变迁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相互配合,经历一段时间后一般会形成制度体系。制度体系一旦形成,则会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制度体系下的组织会对这种制度体系产生依赖,形成如同技术发展中经常遇到的路径依赖。尽管制度本身有促进稳定和秩序的功能,但是制度本身也会经历变迁。另外,组织之间的发展不均衡必然会导致组织结构失衡,从而对现有制度合法性产生挑战,最终实现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制度变迁过程。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制度主义还根据制度变迁速度划分,将制度变迁分为激进式制度变迁与渐进式制度变迁两种;根据制度变迁的主体划分,将制度变迁分为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种。
(四)制度对组织均具有普遍约束力
制度出现的初衷就是约束组织行为,确保相同制度下的组织行为保持一致。但组织间的利益诉求是多元的,组织间摩擦和冲突也是导出不穷的,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从方方面面约束组织行为。另外,从行为过程角度看,组织行为需要激励制度、监控制度、惩罚制度等构成才能确保组织行为的有序推进。因此,制度本身是一个由少到多、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最终形成一个较为完善且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制度体系。
二、制度化是校企合作成功的必由之路
德国职业教育高度发达,支撑了二战后的德国迅速崛起,而德国职业教育最令人瞩目的就是其“双元制”职业教模式。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成功之处在于很好地处理了校企合作过程中相关利益者的关系,尤其是能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并且成为职业教育的主体之一。通过梳理德国“双元制”的历史可以发现,自“双元制”一词于1948年首次出现在德国教育委员会《对历史和现在的职业培训和职业学校教育鉴定》中以来,“双元制”的发展历史就是制度完善的过程。换句话说,德国“双元制”的巨大优势就在于形成了完善且有效的制度体系。德国政府通过制定详细的法律法规、制度规范明确了政府、协会、企业、职业学校等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责任和义务,最大限度避免不同主体间因为信息不对称发生非理性博弈,也就是说,德国双元制三大基础性要素比较充分,能够支撑其发展。
博弈论认为不合作是常态的,合作是需要条件的。因此,目前非合作博弈非常流行,几乎成为博弈论的代名词。而博弈论与非博弈论最关键的区别就在于博弈主体间能否形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校企合作涉及的主体不仅包括学校与企业,而且至少包括政府、行业、学生等,多主体之间的博弈很容易导致不合作现象的出现,因此对各主体有约束力的制度规范则尤为必要。毫无疑问,德国“双元制”成功实现这一目标,建立了丰富完善的制度体系,最终成为德国“双元制”的成功关键。德国“双元制”制度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漫长历史时期且独一无二的制度环境中形成的。制度环境的差异也是我国移植德国“双元制”一直未能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原因。
三、合法性困局: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困境
从新制度主主义看,我国技工院校校企合作效果不彰的重要原因是三大基础性要素先天不足、后天不良,合法性存在问题。
(一)我国缺少关于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
大部分技工院校历史上都是行业办学,虽然经过改制,但还是与原有行业、企业保持密切关系,并且技工院校在行政上隶属人力资源保障部门,与就业市场和企业联系较为紧密,这都是技工院校推进校企合作的巨大优势。但也不可否认的是,从学校层面看,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很多都是利用学校领导与企业领导的私人关系采取口头约定的办法开展,即便是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也较少涉及合作的具体层面,缺少可操作性,出现问题一般通过领导间沟通解决。导致技工院校校企合作过分依赖个体,难以深入开展,甚至在合作过程中经常发生因为领导的意愿变更或工作变动导致合作中止的问题。从政府层面看,技工院校与企业分属不同的政府管理部门,单一的政府管理部门很难统筹协调技工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无法制定和出台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制度和规定。目前仅有河南、宁波、广州等少数省市以政府名义出台校企合作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定。
(二)企业和学校缺少共同价值观。
所谓价值观,指行动者偏好的观念或者需要的、有价值的观念,以及用来比较和评价现存结构或行为的各种标准。目前企业与学校在校企合作过程还是分为培养和使用两个环节,壁垒分明。学校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很多是流水线上的工人,让学生从事简单、机械的劳动,很难学到真正的技能。许多高端制造业企业对培养学生并不感兴趣,他们考虑更多的是浪费多少人才、原材料等。由于企业和学校缺少共同的价值观,无法在培养学生方面达成一致意见。
(三)社会仍然存在“学历导向”的误区。
社会上依然弥漫的“学历导向”误区,崇尚技术等新制度主义视域下的文化—认知性要素迟迟未能确立。目前,许多人仍然把技工教育视为末流教育,是学历教育失败后的不得已选择。这种”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在大多数老百姓的脑子里依然根深蒂固。这种“学历导向”误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技工教育的发展,尤其无法提供优质的生源。
四、思考与借鉴
(一)完善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
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涉及众多因素,需要多重制度加以保障,在当前正式制度缺乏,非正式制度泛滥的情况下,加强正式制度的建立尤为必要。从政府层面讲,首先应该以国家、地方政府名义或者由人社部门、税收、工商等涉及企业核心利益的政府部门联合发文制定出台鼓励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政策,相关政策中应该明确规定企业参与技工院校合作可以获得的税收减免税点等优惠政策,同样应该明确规定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并且对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的责任主体的惩罚措施也应该有明确规定。其次,政府对于技工院校面临的共性问题,在政策上也应该做适当调整,如对于技工院校未满法定劳动年龄的学生参加校企合作应予明确的政策支持。从技工院校层面讲,对于聘请企业师傅担任兼职老师、学校教师进入企业实践、学生实习期间管理等涉及校企合作的环节都应该建立明确的制度加以规定。
(二)寻找技工院校和企业的共识
技工院校与企业的共识是合作的前提也是新制度形成的基础。但长期以来,我们对技工院校与企业间合作存在一些理所当然的认识,忽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在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织的两次校企合作督查中发现,企业对与技工院校合作的利益诉求方面,不仅包括希望获得高素质的技能要才,而且包括希望技工院校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技术革新,甚至许多企业表示获得技工院校的技术支持是首位考虑因素。这种情况出乎人们预期所料,也被最新一些“研究结果”[3]证实。因此,今后有必要加大针对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调研研究的力度,明确双方真正的利益诉求。并且应该鼓励和支持技工院校提高自身实力,尤其是支持学校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技术研究,增强技工院校服务企业的能力。另外,政府与行业协会应该发挥好“中间人”的作用,为技工院校与企业沟通联系牵线搭桥,增强企业对技工院校的全面认识,从而破解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
(三)营造崇尚技术的社会氛围
扭转和破解当前社会“学历至上”的观念,营造人人崇尚技术的社会氛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出台引导政策和措施,正面宣传技能人才成长经历。如广东省连续多年举行的“技行天下”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取得很好的效果。二是将技工教育真正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技校生在职业晋升、经济待遇、终身学习方面享受与职业教育毕业生同等待遇。三是打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壁垒,高等教育学生可以参加职业教育,技工学校学生也可以继续升本科、研究生。
(四)选择适宜的制度变迁路径
制度变迁理论中激进式制度变迁、渐进式制度变迁、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四种制度变迁路径各有特点,技工院校可以根据制度环境和自身实际条件选择适合自身的制度变迁路径。选择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制度变迁路径应该首先考虑以经济全球化、经济产业转移升级、学生素质综合化为目标;其次制度变迁路径的选择应该设置动态调整机制,避免在路径变革过程中再次发生路径依赖。从已有技工院校制度变迁路径看,大部分是以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和渐进式制度变迁为主,尽管这种变迁路径遭遇阻力较小,但这种改革留下了许多正式制度空白,使完整的制度体系迟迟未能建立起来。因此,“校企合作”制度变迁应充分利用政府在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以强制性制度变迁和激进式制度变迁为主。
参考文献:
[1]王恒,桂庆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本源新探-基于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理论视角的审视[J].江苏高教,2013,(4).
【轨道校企合作方案】推荐阅读:
1.校企合作方案07-02
校企合作实习实训方案10-31
校企合作现状06-01
校企合作简报09-14
中职校企合作10-30
校企合作调研问卷07-22
校企合作公司简介09-11
创业服务校企合作09-15
校企合作三方协议书06-09
服装校企合作工作计划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