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电话使用协议
因业务开展和工作需要,保证公司通信畅通,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提高效益、减少失误,公司向你提供中国电信商话手机一部,电话号码为:(资费为归属地内拨打任何电话0.1元/分钟,接听全免;漫游地拨打电话0.6元/分钟,接听0.4元/分钟,短信0.1元/条)。现就该电话的使用管理及公司信息管理等事宜约定如下,请与遵守:
本协议自签字之日起至签署人职务变动或离职交还该手机止。
1、该手机及其所属的电话号码、充值费用、充电器、电池等附件及通过该手机联系的客户信息归公司所有,公司信息部负责该手机的话费及日常的维护,手机因正常使用造成的电池损耗或其他故障,由信息部统一负责维修;手机使用人无权处置;
2、该手机及第一条所述附件的使用、保管等权力归协议签署人,遗失、损坏需按照市价赔偿,并承担补号的相关费用;使用人职务变动或离职时交还该手机及第一条所述附件;
3、该手机为公司业务开展及日常工作联系提供服务,保证24小时开机;使用者不得用其拨打和接听私人电话;
4、该手机使用人在业务开展及日常工作联系中不再使用个人电话;公司不再向该手机使用人提供任何形式的电话费用补助;
5、在使用该手机以前长时间使用个人手机的联系公司业务的,在离职时其个人手机号码应交归公司酌情处置,公司将予以个人相应的补偿;
6、公司为该手机设立了集团网,所有持有该类型手机的员工之间每个月有3元/月包打600分钟的优惠,在日常使用中优先使用该手机联系其他部门及同事;
7、该手机漫游资费较贵,一般只限于在归属地区域内(同一区号)使用,如有出差确需漫游的应提前向公司负责人提出申请,公司允许后方可带至漫游地;
8、该手机所涉及的客户信息属于公司商业机密,如使用人不经过公司同意私自下载保存或散播该手机内客户信息,公司将收回该手机,造成损失的,公司并保留追索赔偿的权力;
9、在业务拓展宣传中,公司将统一印制各类宣传资料及名片,与公司宣传有关的资料上不再打印任何个人的手机号码和联系方式;
10、该手机可能会被绑定公司统一的400-669-6694的外宣电话,请手机使用人认真接听,谨慎处理,及时上报;
如果你已经认真阅读上述协议规定,请签字!
网络电话又称为VOIP电话, 是利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覆盖, 实现电脑对电脑、电脑对电话、电话对电话、固定电话对手机的互相拨打, 进而利用手机的视频功能, 在双方和多方对讲的同时看到对方的表情和所处场景。现在的QQ和微信已经作为手机用户的必装软件来实现人们利用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通话, 大大拉近了人们的距离, 增加对讲过程的现场化, 丰富了信息沟通情趣化。
一、电话变迁的回顾
我国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玉皇大帝有两员大将, 一个叫顺风耳, 一个叫千里眼。“二人别无一能, 只除远近皆闻皆见”, 而且看得真, 听得明。说明人类对“顺风听得远处言语, 抬眼看见千里境况”的幻想由来已久。而电的发明、电话的出现无疑使千年幻梦成真。在网络电话进入我们生活的今天, 有必要回顾一下电话百年变迁史:
Telephone是电话的英文名称, 是英国人休斯于1796年命名的, 他的贡献是提出利用话筒接力来实现语音传送的设想。直到1876年还是由英国人贝尔首先发现了电话的基本原理, 即先把话音变换成话音电流, 经过金属线路传送到对方, 然后在受话方再把话音电流还原成话音。贝尔在实验室完成了利用电流的话音传送。电话的基本原理至今都不曾变化。1880年, 以电话之父贝尔命名的“贝尔电话”已经在欧洲投入使用。
又过了20年, 电话才得以引入中国, 拥有16部电话的南京电报局率先开办市内电话业务的那一年是1900年。再到1914年, 科学家们让电话可以阻止无用噪音的扰乱。原始的电话全是手摇式的, 欲打电话先得摇把发电以便呼叫对方过来接听。手摇发电机是发信设备, 还要有信号设备。在磁石电话单机中采用交流电铃作为收信设备。这样, 电话机才算是完整的声电变换设备。1927年拨号电话的出现代替了交换机的人工呼叫系统。每台话机都有了自己独立的号码, 交流发电振铃电话在渐渐取代手摇电话。而我国直到“文化大革命”之后的上世纪80年代初, 还有手摇电话在“超期服役”。
改革开放, 为科学带来了阳光明媚的春天, 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渐渐将人们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了现实。上世纪的90年代, 办公电话、住宅电话已经空前普及。当时人手一册的通讯录, 记载的全是工作伙伴和亲朋好友单位电话和宅电号码。当然后来还会有BB机的号码。
放眼当今, 手机已经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居家旅行、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交通车船上, 到处可见全神贯注盯着手机的男女老少。而手机的通讯录、语音拨号功能早已将纸质电话本载入了史册。网络电话的发明与发展, 智能化、媒体化手机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使得追求最新款式的超强甚至富余功能已成一大流行时尚。WIFY路由器、移动网络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音和视频聊天。
全球第一款Internet语音传输软件“IPhone1.0”是于1995年在以色列诞生的, 它是现代IP电话的雏形。美国人当然不甘其后, 次年就发布了Net2phone单工测试版, 全球第一款可拨打电话的VOIP电话由此诞生。再次年的1997年, 在校大学生陈昱开始推广Net2phone, 使网络电话首次在国内登陆。网络电话的出现是对传统电话业务一次颠覆性革命, 其低廉的话费、强大的功能必将全面占领我国电信通讯事业的历史舞台。
二、网络电话的原理
网络电话可以分为软件电话和硬件电话。所谓软件电话就是从电脑网络上下载软件, 然后通过耳麦和摄像头实现和对方语音或视频通话;硬件电话则依靠普通的话机驳接到路由器上的网关, 直接通过网络自由呼出或接收电话。其原理是:把源端的声像信号经过压缩编码打包等一系列数字化处理, 透过互联网传输出去, 在目的端的电话或电脑中解压、转换数字信号为可以听到的声音、可以看到的影像, 从而达到让对方听到、看到的目的。基本过程是:
1. 声电转换, 即将声波变换为电信号;
2. 通过量化采样, 将电信号按照某种采样方法转换成数字信号;
3. 将数字化的语音信号组合为一帧, 再将这些话音帧封装到一个RTP报文中, 并被进一步封装到UDP报文和IP报文中, 俗称封包;
4. 在IP网络由源端将IP报文传输到目的端;
5. 去除因封包在网络中传输速度不均匀所造成的回声抖动音等并对回声和抖动音进行抑制;
6. 电声转换, 俗称拆包, 即在目的端将电信号还原为正常声音。
三、网络电话的使用
网络电话的使用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电脑对电脑 (PC to PC) 。如今的电脑已经在主板上集成了显卡、声卡和调制解调器等元件, 外置可连接摄像头、扬声器、麦克风乃至耳麦。每台电脑或笔记本电脑都会通过光纤或无线信号与互联网相连。利用相同的“聊天工具”软件便可实现免费的语音、视频通话目的。但是它的局限性在于对话双方必须同时在线, 才可由一方发出通话邀请, 一方接收邀请加入通话。目前已从点对点的“私聊”扩展到“群聊”, 可以多人同时参与语音或视频对话。第二种是电脑对电话 (PC to Phone) 。随着IP电话在电信业的开发推广, 通过安装了IP电话软件的计算机也能拨打普通电话。只是除了付上网费和市话费用外, 还要购买正版IP电话软件。只有在拨打昂贵的国际长途时才能显示出其优势。第三种则是电话对电话 (Phone to Phone) 的互相拨打。网络电话用户需要携带身份证件到网络管理者那里进行实名注册, 根据呼叫和其他上网记录的详细时长和类型数据交纳话费。
四、网络电话的安全问题
关键词:《新版回购主协议》 风险管理 影响
今年1月,《中国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交易主协议(2013年版)》(以下简称《新版回购主协议》)正式发布。新版回购主协议引入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机制,采取了诸多制度创新,成为债券回购市场新的“中国标准”。该协议的发布,必将对债券回购业务风险管理乃至整个回购市场的长远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在此将新版回购主协议对业务层面带来的影响作以浅析。
对市场机构业务开展的影响
(一)签署《主协议》为市场准入要求,逾期未签则不能开展新交易
《新版回购主协议》在文本结构上分为《主协议》与《补充协议》两个部分。根据央行公告,签署《主协议》为市场准入要求,《主协议》发布后有一年的过渡期,过渡期满后未签署《主协议》的市场成员将不能叙做新的交易;《补充协议》则由市场成员结合业务实际自主决定是否签署。据了解,目前已有多家机构签署了新版《主协议》。
(二)《新版回购主协议》实现了协议文本的合二为一,简化了签署备案手续
《新版回购主协议》在形式上采用《主协议》(通用条款+两份特别条款)+两份《补充协议》的结构,其中,通用条款约定质押式、买断式等回购交易的共性内容,特别条款约定个性内容。新版回购主协议以一份主协议统辖质押式回购与买断式回购两种交易,在内容上包含了两类回购交易的规范条款,在形式上减少了文本数量,简化了签署备案手续,市场成员仅需签署一份主协议即可叙做两种回购交易,并为未来三方回购等创新交易品种适用主协议预留了空间。
(三)《主协议》实行多边签署,但机构仍可自主选择交易对手
市场机构签署多边《主协议》即获得入市交易资格,当一方签署《主协议》后,其与回购市场上所有签署《主协议》的市场机构将被视为均双边签署了《主协议》。目前,人民币债券回购市场有2000多家参与机构(不含丙类户),各机构业务规模与资信状况不一,市场机构日常开展业务的交易对手一般不超过几百家,签署《主协议》并不等于立即开展交易,而仅是双方开展交易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为防范风险,市场机构仍可通过资质审查、授信额度等内部准入制度严格控制实际交易对手范围。
对市场机构风险管理的影响
(一)升级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丰富信用风险管理手段
《新版回购主协议》最重要的制度创新在于引入了国际市场最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与工具,包括盯市机制与交叉违约、特定交易下违约、特定实体等加强版信用风险管控条款,充实完善了核心风险管理条款——违约事件的认定标准及处理流程,还针对买断式回购引入了单一协议与终止净额结算机制等。同时,考虑到境内机构现有风险管理能力与国内法律环境,将盯市机制与加强版风险管控条款设置为“签署《补充协议》后选择才适用”,为市场机构进行自主、灵活的风险管理预留了空间。
1.单一协议与终止净额结算
单一协议与终止净额结算机制赋予守约方,在对方发生破产等违约情形时提前终止全部回购交易、按照轧差后的净风险敞口进行支付的权利,能够有效缓释交易对手信用风险,降低坏账损失。基于人民币回购交易结构和我国法律制度,新版回购主协议中仅买断式回购引入了上述机制,能够实现跨交易的抗辩与风险敞口(或债权债务)的轧差互抵。
上述机制的引入将对业务产生以下影响:一是买断式回购的违约成本显著提高,一笔买断式回购违约可能触发全部买断式回购交易被提前终止;二是出于对金融机构破产引发系统性风险的担忧,欧美发达国家法律普遍认可单一协议与终止净额结算机制,给予金融机构之间债权债务相抵销的优待。但在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下,上述机制与《企业破产法》的衔接还需强化,从而为该机制的实施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支持,帮助市场机构降低信用风险暴露,并相应节约授信额度和风险资本占用。
2.履约前提条件
履约前提条件指一方履行义务的前提是对方未发生违约事件或潜在违约事件。如对方发生违约(如宣布破产)或出现违约的征兆(如针对其他交易对手已发生违约行为),该方即可依据本条款中止在主协议项下全部交易的付款或交付义务,以防止守约方损失进一步扩大,有效缓释信用风险。
3.盯市机制
《新版回购主协议》引入了回购债券的动态盯市机制,在本质上即是回购交易的担保机制,共包括三项:质押式的调整机制、买断式的调整机制与履约保障机制(即保证金/保证券)。盯市机制即在回购交易存续期间,将债券市值与滚续本金进行动态比较,对差额部分实行多退少补,这可降低回购交易存续期间因债券市值波动引发的交易对手信用风险。
盯市机制在签署《主协议》后并非自动适用,需签署《补充协议》特别约定后才会适用。市场机构在决定是否适用盯市机制时需考虑以下三点:一是当回购业务量较大时,机构自身中后台系统能否支持估值、通知及调券等相关操作;二是未及时履行盯市义务将构成违约事件,会导致相关交易1被提前终止;三是盯市机制中的调整机制,在交易操作层面主要体现为回购债券的变更,实务中可通过“更新交易”或者“删除交易并重新叙做”等方式实现,上述方式如何进行账务处理,是否会与机构内控制度或操作风险指标监控产生冲突等。
4.充实完善违约事件
除支付或交付违约等基于交易对手自身信用风险因素的常规性违约事件外,《新版回购主协议》将最严重的信用风险事件——破产事件明确列为违约事件,将交叉违约、特定交易下违约、特定实体违约等违约情形作为加强版信用风险管控条款的内容,如交易对手在回购以外其他业务项下违约(交叉违约)或其关联实体发生违约(特定实体违约),将触发交易对手在回购业务项下的违约,这大大扩展了违约预警监控的业务范围与实体范围,丰富了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监控指标,提高了风险监控的灵敏度。
nlc202309030457
与盯市机制相同,上述加强版信用风险管控条款亦需签署《补充协议》特别约定后才会适用。市场机构在决定是否适用上述条款时需考虑两点:一是如双方同等适用,则自身触发违约事件的概率也相应提高;二是机构内部是否具备监控上述风险事件的管理能力及机制流程,若不具备,适用上述条款将构成对自身的单方约束。
(二)《补充协议》设置为可选文件,市场机构可进行差异化风险管理
考虑到回购市场业务规模巨大、参与主体众多、各机构风险管理能力不一、对金融系统性风险影响较大等因素,《新版回购主协议》将盯市与交叉违约、特定交易下违约等加强版风险管控条款均设置为“默认不适用,选择才适用”,即市场机构需签署双边《补充协议》并明确约定适用上述条款时才会适用。对于双边《补充协议》,市场机构可结合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及实际业务需要,决定是否签署以及签署的方式等。
签署《补充协议》体现了市场机构风险管理精细化的发展方向。市场机构如需签署《补充协议》,可按照机构类型、风险状况(资本金、资产规模、内外部评级等)等因素对交易对手进行分层分类,制定差异化的《补充协议》谈判政策与标准版本,提高信用风险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资信状况不同的对手可约定适用不同的违约起点金额、特定实体范围、盯市的频率、最低转让金额等。如对于资信较好的对手,可约定盯市频率为每月一次或两次,以及较高的最低转让金额;对于资信较差的对手,则可约定盯市频率为每周一次或逐日盯市,以及较低的最低转让金额,以防范信用风险。
对市场机构管理成本的影响
(一)核心机制向市场通行主协议靠拢,统一风险事件处理标准与流程,降低机构风险管理成本
目前,国际银行间市场开展外币债券回购与金融衍生品交易分别签署GMRA/MRA协议2与ISDA协议3,境内金融衍生品市场则签署NAFMII衍生品协议4。《新版回购主协议》借鉴了国际及国内相关经验,引入了单一协议、净额结算、债券替换、盯市等国际先进风险管理机制,充实完善了核心风险管理条款——违约事件及其后续处理条款,使得人民币回购协议与外币债券回购协议、金融衍生品协议在结构体例、文字表述、风险管理机制及违约处理标准与流程方面更加统一。同一种违约行为或其他风险事件在各份协议项下的认定标准、处理方式及操作流程更加趋同,避免市场机构风险管理机制及流程的重复建设,也为中资机构参与国际市场交易奠定了规则上的对话基础。
(二)规范质押券替换流程,降低交易协商成本
《新版回购主协议》引入了债券替换机制,交易一方提出债券替换要求且经对方同意后即可实施。该机制仅适用于质押式回购交易,且为《主协议》默认适用。《新版回购主协议》发布前,如交易双方需要替换回购债券,并无标准流程可循,双方须自行协商替换的标准、流程等。《新版回购主协议》则详细规定了质押券替换的法律效果及标准操作流程,降低了双方自行协商的成本及产生争议的风险。
在实践中,市场机构进行质押券替换操作时,还需考虑以下两点: 一是与盯市机制类似,替换在交易操作层面也体现为回购债券的变更,应通过何种方式实现,如何进行账务处理,是否会与机构内控制度或操作风险指标监控产生冲突等;二是回购业务量较大,频繁换券会对中后台造成一定压力,内部系统是否支持替换操作功能等。
未来展望
新版回购主协议针对买断式回购交易引入了单一协议与净额结算机制,但目前约占人民币债券回购市场交易总量90%以上的质押式回购仍未实现多笔交易的风险敞口互抵与净额结算,且在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下,质押券如因被冻结在正回购方的账户中而无法实现快速处置,逆回购方实际上面临较高的信用风险。与质押式回购相比,买断式回购的信用风险暴露较小,在一定条件下可节约授信额度及风险资本占用,交易结构也与国际通行回购更为一致。因此,笔者认为未来可进一步研究引导业务由质押式回购向买断式回购过渡的可行性。
(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机构意见)
注:
1.根据《新版回购主协议》中的《通用条款》第五条第(一)款和第(八)款,若为质押式交易盯市违约,守约方仅有权终止该笔质押式回购交易;若为买断式交易盯市违约,守约方仅则有权终止全部回购交易,包括买断式与质押式。
2.GMRA/MRA协议是国际通行的债券回购交易主协议,英文全称为Global Master Repurchase Agreement/ Master Repurchase Agreement,目前国际市场上叙做债券回购交易签署GMRA/MRA协议已成为市场惯例和机构自身的内控要求。
3.ISDA协议是国际通行的金融衍生交易主协议,因其制定机构ISDA协会(International Swaps and Derivatives Association)而得名,目前叙做跨境金融衍生交易签署ISDA协议已成为市场惯例和机构自身的内控要求。
4.指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制定发布的《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2009年版)》。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金融市场总部
责任编辑:印颖
甲方:(盖章/签字)乙方:广州雅亮贸易有限公司
400号码是新联通提供的全国统一的主被叫分摊计费业务。为了保障新联通400业务的通信权利,维护中国新联通的合法通信经营权,根据甲方在本登记表中申请的服务项目,乙方将代甲方办理新联通 4000业务的相关服务。甲方与乙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就乙方向甲方提供中国联通400业务服务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协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1、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1)甲方作为乙方的用户,有权享受乙方提供的电信服务。(4)因网络割接、政府行为及第三方的责任导致出现的通信故障,乙方应当通知甲方并在前述事件结束后尽快消除故障、恢复通信线路。
四、协议的终止与解除
1、甲方在交清所有应交纳的电信业务费用后可申请办理拆机手续、本服务协议相应终止。
2、甲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乙方有权停止向甲方提供本协议规定的电信服务,并单方解除本协议:
(1)甲方提供的资料不真实。
(2)甲方在使用400业务实现呼叫服务中出现的问题,均可向乙方咨询,乙方应给予适当的解答。
(3)甲方应按照信息产业部批准的用途、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本协议的约定使用400号码,不得将400号码用于其他用途。
(4)保证甲方自备的通信设备符合国家通信主管部门规定的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
(5)按照双方约定的金额、期限、方式向乙方交纳相关的服务费用。
(6)甲方在申请或变更400业务时,应向乙方提供个人证件和企业加盖公章营业执照复印件。
(7)甲方在使用400业务时,不得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泄漏国家秘密等违法活动。
(8)本协议中所指的甲方仅限于依法成立的公司、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
2、乙方的权利与义务:
(1)乙方为甲方提供400业务的服务,按照国家规定的电信资费标准,向甲方收取本服务协议提供的4006业务服务的费用。协议期间,如遇国家对4006业务收费标准进行调整,乙方按照国家调整后交费标准结算。
(2)乙方为用户提供400业务咨询、业务受理等服务。(3)若甲方出现本协议第四条第2款约定情形的,乙方 有权暂停/终止向甲方提供400业务服务。
(4)甲方应保证其所有登记资料内容真实、准确。协议期内,甲方登记的信息内容如有变更,应及时通知乙方。如乙方发现甲方填写的资料不真实,影响本协议的正常履行,且无法与乙方取得联系或甲方未及时配合乙方予以更正的,乙方有权暂停或终止为甲方继续提供400业务服务。
(5)乙方不承担承担因甲方原因造成的提供呼叫服务延误的责任。
二、4006号码的开通
(1)乙方保证将在甲方办理完400业务的开通/变更手续后的7个工作日内完成开通或其他业务变更。
(2)自开通之日起,乙方开始计收所产生的相关费用。(3)用户在开通时享受的功能、话费等优惠政策在合同签订有效期内保持不变。如合同期内用户更改套餐,则按照更改套餐时的最新资费计算。
(4)由于运营商400业务资料提交及开通审批的特殊性,乙方向联通提交甲方申请的400号码后,甲方的号码以邮件确认通知为准。如果400号码未占成功,乙方将为甲方提供更换号码服务。
(5)甲方在400号码开通后,即获得该号码的所有权。(6)如有客户需要开通来电显示功能,请在号码开通前告之乙方。
(7)400业务只针对国内用户开放,不开通国际呼入。
三、通信和服务质量
(1)乙方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的通信质量要求为甲方提供电信业务服务。
(2)若本协议履行期间,国家颁布新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服务标准,则按照新的法律法规和服务标准执行。
(3)由于甲方自备设备故障或甲方操作不当造成的通信故障,甲方自行承担责任,乙方应当按照本协议的规定协助甲方消除故障。
(2)未经乙方同意,甲方擅自将400号码使用权转给他人的;(3)擅自改变电信业务使用性质和使用范围、用途的;(4)预付费甲方在账号余额为零,乙方有权暂停对甲方提供服务。如欠费时间达3个月,则按照运营商规定,对该甲方欠费电话进行销号,并解除本协议,而不承担任何责任。
(5)利用乙方提供的电信服务进行非法电信业务经营或欺诈等其他非法活动的;
(6)法律法规规定的违法操作等其它情形。
五、保密性
未经对方许可,任何一方不得向第三方提供或披露与对方业务有关的资料和信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六、违约责任
1、甲方逾期不缴纳费用,乙方按照国家电信条例的相关规定,在追缴欠费的同时向甲方收取违约金(按所欠费用以每日3‰的比例计算)。暂停提供服务期间,月租费和违约金照计;因欠费拆机的,乙方保留向甲方追缴所欠全部费用和采取进一步措施的权利。
2、无论本协议其他条款是否有相反规定,一方对其他任何一方因本协议项下行为而导致的收益或利润损失、未实现预期的节约、商业信誉损失以及其他任何间接的或后果性的损失均不承担责任。
七、可分性
若本协议其中任何条款被认定无效,该条款不影响本协议其它条款的法律效力。
八、不可抗力
1、如果任何一方因不可抗力,如战争、火灾、台风、洪水、地震、恐怖事件导致合同履行被迫停止或不得不推迟履行本协议,双方应协商解决本协议的进一步履行问题。但遭受不可抗力的一方应采取所有合理措施,将不可抗力引致的延误及损失减至最小。
2、本合同条款与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相抵触时,以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为准。
九、争议解决
双方对本协议的规定发生争议时,本着互让互利的原则,通过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解决争议:
请求上海仲裁委员会依照其仲裁规则对所争议事项进行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提交法院解决,对双方均有约束力。
十、附则
1、乙方《联通400业务受理单》是协议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甲方与其它任何单位、部门或个人签定的凡涉及到本协议的其他协议,对乙方概不发生效力。
3、协议一式三份,则甲方保留一份,乙方保留一份,运营商保留一份,双方签字或盖章后生效。
甲方:
乙方:
甲、乙双方经共同协商,就乙方介绍给甲方事项达成发下协议:
一、合作事项:乙方介绍并协作甲方获得(以下简称该物业)的独家销售代理权。该物业归全权所有。
二、合作期限:从年月日至年月日止。
三、甲方需充分运用自身资源(包括门店推荐、广告宣传、网络宣传、主动推荐等方式)为该物业寻找买家。
四、甲方负责带意向客户实地考察及介绍该物业。
五、甲方负责与意向客户商谈该物业各项销售条件,并做为中介方促成该物业销售及签约。
六、乙方须为甲方的中介服务提供各项支持,协助甲方尽快成交该物业。
七、如该物业成功独家委托给甲方销售,且该物业经甲方销售成功,则甲方在收到该物业销售的销 售代理费后,应支付实收销售代理费的20%给乙方作为业务介绍费。
八、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签章):乙方(签章):
编号:
业务委托协议
北京灵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公司
1/5
业 务 委 托 协 议
甲方(委托方):北京灵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乙方(受托方):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双方经协商一致,本着平等自愿、友好合作的原则,就甲方委托乙方从事下述相关业务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委托事项
甲方委托乙方从事事项。乙方同意,本委托项目的最终用户为(下称最终用户)。
(注:对委托事项应约定准确、详细、具体,没有歧义!)
第二条项目内容、技术指标和质量要求
(注:该条为验收标准!须列明具体内容!也可以附件形式提供)
第三条项目进度
(包括开发/生产周期、地点、任务和进度)
注:项目进度计划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明确而详细进行约定,特别是要约定明确的时间。例如:“自合同签订之日起日内,乙方须完成工作”等。如果内容较多,可以通过附件形式进行确定。
第四条监控及变更
1、甲方在不影响乙方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有权随时对乙方的工作进行检查,乙方应予以配合。甲方有权对乙方的工作提出合理建议,乙方应当采纳并实施。
注:包括进度和工作产品的监控计划,明确双方参与的人员、检查的阶段、检查的方式、检查的内容和相应的工作产品名称、检查时间和地点等信息
2、甲方如果需要对本合同的委托事项进行变更,应提前书面通知乙方,乙方应予以配合,并按变更后的要求履行。
第五条双方权利义务
(一)甲方的权利义务
1、依约向乙方支付报酬。
2、应向乙方提供下列资料:
1)
2)
注:主要为项目所必需的资料。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约定。
3、接到乙方要求验收的申请后,及时对乙方完成的工作进行验收。
4、乙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有权单方面解除合同,并不予支付任何报酬,乙方还应赔偿甲方的损失:
(1)甲方认为乙方不能胜任委托业务的;
(2)严重违反本合同约定的;
(3)泄漏甲方机密,给甲方造成重大损失的;
(4)服务态度差,服务质量低劣,严重影响甲方声誉的;
(5)因主观故意造成重大责任事故的;
(6)未经甲方书面同意,乙方将其权利义务转让给他人的。
(二)乙方的权利义务
1、应按照项目进度计划,完成约定的工作。
2、应及时书面通知甲方进行验收,并协助甲方向最终用户完成项目验收。
3、应向甲方提供如下产品:
1)
2)
3)提交方式
提交地址
接收人及联系方式
注: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约定。
4、对于甲方所提供的资料应当保密,不得向任何第三方及本方其他无关人员披露,也不得复制或用作非本合同目的的其他用途。
第六条 验收标准及方式
1、验收标准
以本合同第二条的约定或合同附件(若有)为标准进行验收。
2、验收方式
本合同项目或产品采用实地或其他方式由甲方和最终用户进行验收。若经验收不合格的,甲方有权要求乙方返工。若乙方因返工后迟延交付的,则应按第十条第一款处理。
注:如果采用实地方式,则要明确约定验收地点。如果采用其他方式,则要明确具体的验收方式及地点。
第七条质保条款
1、乙方承诺,向甲方及最终用户提供自项目或产品验收/终验之日起为期年的免费保质服务。
2、在保质期内发现质量缺陷的,乙方应当在甲方通知之日起日/小时内负责返工或者采取补救措施,相关费用均有乙方承担。因产品质量问题所耽误的时间,保质期满后应予以相同时间的顺延。但因甲方使用、保管不当引起问题除外。
第八条知识产权
1、双方约定,因履行本合同所形成的技术成果归属于甲方。
2、未经甲方书面许可,乙方不得将该技术成果以任何形式向任何第三方披露、提供,也不得擅自将其利用于与本项目无关的其他用途。
第九条报酬及其支付方式
(一)本项目的报酬总额为¥元(大写元整)。
(二)支付方式
1、一次性总付,本合同项目或产品经甲方验收合格且甲方收到最终用户合同全款后,自乙方出具全额正式发票之日起日内,甲方应一次性将合同总额支付给乙方。
2、分期支付(注:若分期付款,则应与工程进度相符!)
乙方同意,甲方将按照最终用户向甲方支付相关费用的同期同比例方式向乙方支付上述报酬,具体方式为:
①本合同签订且甲方收到最终用户首付款后,自乙方出具同等金额的正式发票之日起日内,甲方予以支付同比例首款¥元。
②本合同项目或产品经甲方验收合格,且甲方收到最终用户尾款后,自乙方出具同等金额的正式发票之日起日内,甲方予以支付同比例尾款¥元。
第十条违约责任
1、违反本合同约定的,违约方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承担违约责任。
2、任何一方违反本合同任何条款的,对方有权书面通知要求其纠正违约行为并采取充分、有效、及时的措施消除违约后果且赔偿对方因此而遭受的损失。
第十一条不可抗力
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但是应当及时通知对方,并在15日内向对方提供相关证明。
一方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免除违约责任。
第十二条争议解决方式
因本合同履行而发生的争议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均可向甲方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三条其他
本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一式肆份,甲乙双方各执贰份,具有同等效力。第十四条附件
注:应明确附件的名称!且双方应在附件上签字盖章!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负责人(签字):负责人(签字):
地址:地址:
邮编:邮编:
电话:电话:
传真:传真:
移动即时通讯 (移动IM) 是指参与沟通的双方或多方通过以手机为主的移动终端接入移动互联网, 登陆到同一即时通讯系统, 实现沟通信息实时收发以及相关辅助信息的即时更新。移动即时通讯业务具有的开发低成本、增值空间大、可作为其他应用入口的特点, 使之成为众多厂商竞争的重点。现已形成包括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软件开发商、终端制造商等各类企业、新老移动即时通讯工具混战的复杂局面。
对于移动即时通讯业务提供商和运营商来说, 用户接受只是成功的第一步, 要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存活并获得最终成功依靠的更多的是用户的持续使用。也就是说, 移动即时通讯业务要获得成功, 不仅仅要看其装机量 (衡量用户接受) , 更要看用户的活跃度, 即持续使用行为。同时, 考虑到吸引新用户的成本是保留老用户成本的五倍, 研究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移动即时通讯业务用户的持续使用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2 相关理论综述
在对信息系统的持续使用行为研究中, 许多学者将传统采纳模型运用到了该领域, 如理性行为理论 (TRA) 、技术接受模型 (TAM) 、计划行为理论 (DOI) 等等。Karahanna et al. (1999) 整合了TRA与DOI理论, 来研究消费者采纳和持续使用过程中信念和态度的区别;Gefen (2003) 将习惯及持续使用意向两个变量引入TAM模型中, 对B2C网上购物展开研究。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证明, 基于扩展的传统采纳模型对信息系统用户持续使用行为具备一定的解释能力, 但这些模型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研究新技术或创新如何被用户接受, 而非采纳后的持续使用, 在解释用户持续使用意向上还有些局限。
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 (ECM-IS) 是由Bhattacherjee在期望确认理论 (ECT) 和技术接受模型 (TAM) 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该模型认为, 用户对信息系统的持续使用意向会受到用户的感知有用性和初次使用之后的满意度的影响, 而满意度则会受到感知有用性和用户对初次使用信息系统的期望确认程度的影响;感知有用性在影响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向的同时, 也会受到期望确认的影响。Bhattacherjee (2001a, 2001b) 在网上银行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实证研究, 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ECM-IS模型现已被广泛用于不同信息系统环境下的用户使用行为研究, 大量学者通过增加用户使用后信念 (如感知易用性) 等外生变量对原模型进行扩展, 以增加模型对用户持续使用意向的解释力。如Lin, Wu & Tsai (2005) 在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中加入了感知娱乐性 (playfulness) 来研究用户对门户网站的持续使用行为, 研究结论证实了感知娱乐性和感知有用性对持续使用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感知娱乐性对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但感知有用性对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Hong, Thong & Tam (2006) 以移动网络为研究对象, 对TAM、ECM-IS及整合了感知易用性的ECM-IS扩展模型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整合了感知易用性的ECM-IS扩展模型的解释能力最高。Thong, Hong & Tam (2006) 则在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感知愉悦性和感知有用性, 通过对移动网络的实证研究发现, 感知愉悦性、感知易用性及感知有用性对持续使用意向都存在直接影响和通过满意度的间接影响。张璇, 吴清烈 (2010) 在对移动商务的持续使用研究中, 加入了感知愉悦性、感知成本与转移成本对ECM-IS模型进行扩展, 研究表明体验差距对满意度的影响最为显著, 而满意度直接影响用户的继续使用意向。
3 研究模型与假设
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是本文的理论基础, Bhattacherjee (2001a, 2001b) 通过网上银行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实证研究提出并验证了该模型中的五个假设。此外, 很多学者基于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 分别对万维网、在线学习、移动网络等展开实证研究, 验证了该模型中五个假设的显著性 (Hsu, Chiu & Ju, 2004;Roca, Chiu & Martinez, 2006;Hong, Thong & Tam, 2006) 。且Thong, Hong & Tam (2006) 对移动网络, 张璇等 (2010) 对移动商务, 代蕾等 (2011) 对移动电子政务, 刘鲁川等 (2011) 对移动阅读的实证研究, 也都证实了该模型在移动环境下的有效性。据此, 本文提出如下5个假设:
H1:期望确认对感知有用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期望确认对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3:感知有用性对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4:感知有用性对持续使用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5:满意度对持续使用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感知娱乐性是指用户在使用移动即时通讯业务的过程中, 主观上感受到的趣味。移动即时通讯工具在通讯功能的基础上, 糅合了许多休闲娱乐功能 (如微信的“摇一摇”、米聊的涂鸦等) , 用以吸引用户、提高用户的活跃度。人们在使用该业务时或多或少会感受到娱乐性, 如果用户的使用前期望得不到满足, 会对该业务产生失望的负面情绪。
满意度是用户使用过移动即时通讯业务后对该业务的整体评价, 是一种情绪反映。与感知有用性相类似, 当用户觉得该业务很有趣时, 会提高对该业务的满意程度。此外, 很多学者对信息系统的持续使用研究也证明了感知娱乐性受期望确认的影响, 同时显著正向影响满意度 (Lin, Wu & Tsai, 2005;Thong, Hong & Tam, 2006;张璇等, 2010等) 。故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6:期望确认对感知娱乐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7:感知娱乐性对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感知易用性是指用户使用该业务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简单舒适程度。如果移动即时通讯工具的操作过于复杂, 可能会对用户的使用感受产生负向影响, 降低其感知有用性;同时也会对用户的持续使用意向产生负向情绪。Gefen (2003) 对B2C网上购物的研究证实了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与持续使用意向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 提出如下假设:
H8: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9:感知易用性对持续使用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Cardozo (1965) 的研究发现, 用户的付出对其满意度有影响作用, 且将付出分为了体力付出、精力付出和财务付出。感知风险在感知价值理论里就被视为一种精神付出。Kotler (1999) 认为, 消费者改变、推迟或是取消购买行为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受到感知风险的影响。因此,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0:感知风险对满意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H11:感知风险对持续使用意向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根据上述研究假设, 构建移动即时通讯业务持续使用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假设, 如图1所示。
4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设计问卷时, 以概念模型中的各变量为依据, 在前人使用的成熟量表基础上, 根据移动即时通讯业务的“移动性”、“即时性”等特点进行扩展和调整, 形成本研究的调查问卷。问卷中共有27个量表问题, 均采用Likert7级量表, 选项范围从“完全不同意” (1分) 至“完全同意” (7分) 。本研究通过网络问卷收集数据, 共收回784份问卷, 其中有效问卷610份, 约占77.81%。
在被调查者中, 女性样本略多于男性样本, 占56.39%;年龄分布上, 主要集中在18~30岁, 共占72.79%;教育程度上主要集中于本科, 占60.33%;职业方面学生占20.98%, 上班族占75.74%;有85.90%的被调查者使用移动即时通讯在1年以上;被调查者每周使用的频率较高, 其中69.51%每周使用10次以上。
5 数据检验与模型拟合
5.1 量表问题的鉴别度检验
采用27%分位, 将610份有效问卷按量表得分总和划分出高分组和低分组, 就27个量表问题在高分组和低分组之间是否具有显著差异作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 各量表问题均通过了鉴别度检验。
5.2 结构效度检验
本文采用结构效度来测量问卷的效度, 运用SPSS16.0软件对27个量表问题进行主成分分析, 提取公因子后通过方差最大化旋转进行因子转置。第一次结构效度检验结果显示, CON2存在因子归类冲突, 拟剔除;对余下的26个量表问题进行第二次结构效度检验, 提取到7个因子, 其KMO值为0.921, 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概率值P=0﹤0.05, 达到显著水平;7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72.551%, 且量表问题的变量共同度均大于0.50。对提取的7个因子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 得到通过检验的26个量表问题的因子载荷及归类结果如表2所示, 与问卷设计吻合, 通过了效度检验。
5.3 信度检验
运用SPSS16.0软件对各因子进行信度检验, 结果如表2所示。其整体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Alpha值为0.905, 各因子的Cronbach’s Alpha≥0.697, 且各因子删除某一量表问题并未明显提高其Cronbach’s Alpha值。据此, 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
5.4 模型拟合
根据量表问题的检验结果, 运用AMOS17.0软件对如图1所示的概念模型进行模型拟合, 拟合的标准路径系数及显著性程度如图2所示。
注:虚线表示不显著, ***表示P<0.001, **表示P<0.01, *表示P<0.05
图2模型的卡方自由度比 (χ2 /df) 为2.503≦3, RMSEA的值为0.070, 且其90%的置信区间为[0.064, 0.077], 在0.08以内;GFI和AGFI分别为0.853、0.818, 均大于0.8;相对拟合指数CFI和NFI 分别为0.918、0.872;简约拟合指数PNFI和PGFI分别为0.762、0.690, 均大于0.50的参考值。由上述结果可以判断, 该模型的总体拟合度较好, 通过了整体拟合度检验。
由图2可知, 本文所提的11个研究假设中H1、H2及H4~H9这8个假设均成立, 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5。用户的感知易用性、期望确认、满意度、感知有用性和感知娱乐性都对用户持续使用移动即时通讯业务的意向有影响, 且影响效果依次递减。此外, H3未能成立, 感知有用性对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 可能是该业务具有很强的社会性, 其持续使用意向更容易受都周围同学、朋友的影响, 即使觉得该业务很有用, 也可能只是纯粹将其当成一种通讯方式, 并未产生强烈的情感如满意等。而感知风险 (H10、H11) 对用户的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向的影响都不显著,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移动即时通讯业务的使用费用较低, 用户感知该业务可能带来的各种损失和不安全程度较低, 这也说明安全性对移动即时通讯用户来说是一种保健因素。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及移动即时通讯业务的特点, 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构建了移动即时通讯业务持续使用意向的概念模型, 并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了数据,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进行模型拟合, 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1) 用户的满意度、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对其移动即时通讯业务持续使用意向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期望确认、感知娱乐讯对持续使用意向有通过满意度中介的间接影响;但感知风险对持续使用意向没有显著影响。
(2) 期望确认和感知娱乐性对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而感知有用性、感知风险对用户满意度影响不显著。
(3) 本研究证实了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用户对移动即时通讯业务的持续使用意向。就其影响程度来看, 感知易用性、期望确认、满意度、感知有用性和感知娱乐性的影响效果依次递减。
6.2 启示
(1) 以用户为中心, 重视用户体验。
移动即时通讯业务运营商在营销和推广移动即时通讯业务时, 首先应注重广告的真实性, 引导用户形成符合现实的合理期望, 同时努力创造超出用户期望的价值, 从而提高用户的正向期望确认程度。此外, 为挽留老用户, 业务提供商也有必要跟踪监测用户对该业务的满意度评价情况, 发现满意度降低时, 要及时查明造成不满意情绪的原因, 通过不断完善自身的服务质量, 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进而提高用户对该业务的持续使用意向。
(2) 保持和加强移动即时通讯工具的简单便捷性。
移动即时通讯目前的用户主要集中在35岁以下、具有一定教育程度的人群, 降低移动即时通讯工具的操作复杂程度, 有利于该业务向不同年龄层、不同教育程度的用户群渗透。具体来说, 业务提供商应不断完善操作界面, 使各项操作或功能的实现都尽可能简易;开发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应尽可能地轻量、简洁, 从而提高软件的运行速度, 降低对电池、流量、硬件等的耗费, 为用户提供流畅的交流体验。同时可以对用户进行细分, 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些个性化服务, 进一步提高用户的感知易用性。
(3) 开展多样化的移动即时通讯服务。
目前, 我国移动即时通讯业务的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 业务提供商需要对用户信息进行分析, 及时掌握用户需要, 开发和丰富移动即时通讯业务种类, 为用户提供更加及时、准确、有用及个性化的服务, 从而提高用户的感知有用性, 最终提高用户的持续使用意向。具体来说, 可以依据移动即时通讯业务的“移动性”、“即时性”等特点, 开发如基于位置的服务、实用型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多样化的服务类型。
(4) 开发和丰富移动即时通讯娱乐功能。
如今, 单纯枯燥的文本传送已无法满足用户使用心理上的需求, 如果在使用该业务的过程中, 用户感受到趣味性并引发用户继续探索的好奇心, 则可以增加用户的使用粘性。这就提醒了业务提供商们在设计和开发新的业务功能时, 要领先于用户, 开发更多的娱乐功能, 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感到轻松和随意, 从而改进产品功能和产品体验, 提高用户的活跃度。同时, 各具特色的娱乐功能也成为运营商们突显其产品特性, 实行差异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Karahanna E., Straub D.W., Chervany N.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option across Time:A Cross-Sectional Comparison of Pre-Adoption and Post-Adoption Beliefs[J].MIS Quarterly, 1999, 23 (2) :183-213.
[2]Gefen D., TAM or Just Plain Habit:A Look at Experienced On-line Shoppers[J].Journal of End User Computing, 2003, 15 (3) :1-13.
[3]Bhattacherjee A.,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Systems Continu-ance:An Expectation-Confirmation Model[J].MIS Quartedy, 2001, 25 (3) :351-370.
[4]Lin C.S., Wu S.&Tsai R.J., Integrating perceived playfulness into expectation-confirmation model for web portal context[J].Information&Management, 2005, 42 (5) :683-93.
[5]Hong S.J., Thong J.Y.L.&Tam K.Y., Understanding contin-u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age behavior:A comparison of three models in the context of mobile internet[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6, 42 (3) :1819-1834.
[6]Thong J.Y.L., Hong S.J.&Tam K.Y., The effects of post-a-doption beliefs on the expectation-confirmation model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tinu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2006, 64 (9) :799-810.
[7]张璇, 吴清烈.基于扩展ECM的移动商务用户继续使用意向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10, 41 (1) :28-31.
据佛山顺德的杨先生介绍,2013年6月10日,他办理了联通的10M光纤包年宽带业务,全年费用960元。同时,他还办理了零元购机手机业务,免费获赠一部智能手机和一张3G卡,3G卡需使用一年,且每月最低消费66元。
起初几个月未出现问题,杨先生感觉挺满意。然而,2013年11月27日杨先生收到联通公司的短信,称话费不足,因当时不方便没有及时充值。11月29日,杨先生突然接到家人的电话,称家里的网络被停用。杨先生致电联通客服了解情况,对方的解释是因账号捆绑在一起,所以手机欠费导致网络被停用。杨先生随即提出质疑:“无论在安装时还是欠费的短信提示,都没有提及手机停机会导致网络停止,甚至协议上也没有说明。再说,手机欠费暂停使用,这无可厚非,但网络是按年缴费的,费用已付清,而且宽带和手机是两个不同的套餐业务,是分开结算的,凭什么因为手机业务而把已付费的服务停掉呢?”几经交涉,联通客服一再强调这是上级规定,没办法改变。对此,杨先生表示:“类似这样的霸王条款同行都已经认识到并作出修改,但联通为何还坚持执行,太漠视消费者的利益了。”
雷腾
互联网与电信律师、北京市威宇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这个案例实际上并不涉及霸王条款的问题,因为在这个案例中,手机业务与宽带业务是分开办理的,而且合同中也没有注明手机欠费会停止宽带服务。联通声称停止宽带服务是基于上级的规定,而非依据合同的约定,因此这并非霸王条款的问题,而是明显的违约问题。杨先生的手机欠费构成违约,联通无故中止宽带服务同样构成违约,可以互相依照合同约定追究对方违约责任,杨先生可以就此向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进行投诉或就此向人民法院进行起诉。
这种情况的出现归根到底和基础电信业务市场竞争不足有关。基础电信运营商在某些业务领域或地区独占市场,并且利用市场独占地位捆绑搭售其它产品服务。此前有些地方的基础运营商就在合同中明确捆绑业务,一旦有任何业务欠费,都会导致其它服务停止。这种情况被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后,运营商不得不分开办理业务。当用户的任何一项业务欠费时,运营商仍然会停掉其它的服务,以“违约对违约”。基于对基础通信业务的需求以及对诉讼成本和诉讼结果预判的考虑,用户基本都会选择让步。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运营商只对宽带业务用户提供“零元购机”等优惠业务,或者针对数项业务办理者提供相对于单项业务“差别较大”优惠措施的,应当视为是“变相”的业务捆绑,属于违规行为,因为其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自愿、平等和公平原则。
基于对市场占有率的考虑以及对增值服务市场的期待,今后还会有更多的类似“零元购机”等优惠推出。一方面消费者应该清醒看待此类优惠,避免踏入消费陷阱;另一方面,鉴于基础电信业务运营商在某些领域处于市场垄断地位,对其提供的各类“促销”、“优惠类”业务,法律法规应该对其合同权利进行限定,如增加“不得以用户在一项业务领域的违约为由终止其它服务”条款,否则即给予其严厉的行政处罚或增加民事赔偿责任。
【业务电话使用协议】推荐阅读:
网络电话业务合作协议06-12
电话业务话术12-08
客服电话使用管理规定09-27
电话营销业务员的工作总结07-01
可视电话用户协议07-20
移动电话入网协议12-06
中国电信移动电话入网协议12-14
业务介绍合作协议06-15
中介业务协议合同07-14
医院业务合作协议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