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二则_教学设计_教案(共10篇)
1.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内容,把古文译成白话文并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
2、了解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
3、有感情地朗读古文二则并背诵。
4、懂得读书有“三到”,特别要专心,体会学习、生活的快乐和美好。
2.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学习字词,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内容,把古文译成白话文并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课前老师先带大家做个游戏——对名言。要求说出下句,并说说名言的意思。媒体出示: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中国古代文言文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最灿烂的文化之一,许多名句佳篇为后人广为传颂。以上的名言,大家并不陌生,它们都是摘自文言文,也就是古文。下面请几位同学读一读(配乐),谈谈读后的感受(琅琅上口,语言精练且深刻。)
3、揭示课题:*30、古文两则
4、出示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 读通古文,注意停顿
借助工具,理解字义
连词成句,说说句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介绍作者及《读书有三到》。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3、教师范读(配乐),学生在心中默默跟读。(出示古文及停顿),生自由读。
4、对照译文,想一想读书要做到哪“三到”? 交流板书:心到
眼到
口到
三、研读课文
(一)《读书又三到》(出示古文和译文)
1、理解词语“尝”:(出示句子)
句子中“尝”是什么意思呢?老师这里有几个义项,请你看看应该选哪一个?
说说句意。
2、再读课文,了解古文意思。
(1)同桌合作逐句朗读古文和译文,深入理解句意。不理解的字可以看看注解或查查字典。(2)交流。
重点理解:“此”、“却只”、“决”、“亦”(3)一人读古文,一人解释。
A 当学生讲到第二句时(出示句子),教师加以补充。师:作者这句写出了心、眼、口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读书有三到”,且“心到最急”的 推断。
B重点比较译句,哪一句更适合原文?为什么? 媒体出示:
原文: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思想已经集中了,难道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 专心了,就能看仔细,读正确。
(4)小结:作者运用了假设和因果以及反问句式,准确而有力地推断出“读书有三到,且心到最急”。
3、配乐朗读古文并背诵。
(二)自学《论语·学而篇》
1、板书:论语·学而篇
2、师介绍《论语》(媒体出示)
3、复习方法:
还记得我们刚才是怎么学习《读书有三到》的?(交流,媒体再出示)
4、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学《论语·学而篇》。思考:在《论语·学而篇》里是通过哪几方面来讲一个人的学习情况的?
5、请几个女生朗读该文(出示),然后请几个同学翻译,教师做适当的引导。
6、赏析古文经典词语的妙用:
“不亦君子乎?”中的“君子”一词原本是指“有修养的人”,而在该古文里意思为“很有修养”,很形象,很准确地表达了文中的意思。
7、通读全文(配乐),了解课文的表达方式。
文章在《论语·学而篇》里是通过哪几方面来讲一个人的学习情况的? 板书:个人温习
大家探讨
修炼修养
该文抓住了一个人的“个人温习、大家探讨、修炼修养”准确地写出了一个人在世时的学习情况。这种取材之精到,眼光之敏锐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6、背诵该古文(配乐)。
课堂小结
四、总结复习
1、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还懂得了遇事要敢于实践,抓紧时间不拖拉,在实践中学会本领的道理以及体会学习、生活的快乐和美好。希望大家课后找找除了《读书有三到》和《论语·学而篇》中讲到的名言之外,还有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
2、出示名言,生轻读
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自己学学名言,再翻译给家长或者朋友听,并在以后的学习文言文中注意细细推敲词句的含义。
课后习题
五、作业:
1、解释带点字义
(1)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背诵古文。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了解西湖之美。
2、品味作者细致观察景物、用心感受生活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1、读读议议,从中感知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写景的方法。
2、积累文言词句,鉴赏熏陶。【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杭州西湖,是我国优美的名胜之一。多少文人墨客不惜笔墨来赞美它。宋朝苏东坡《饮湖上初晴雨后》中谈到西湖的两句诗是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今天,我们学习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写的《西湖游记二则》,看看作者是怎样独具慧眼,描绘西湖胜景的。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人。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品有《锦帆集》《解脱集》《瓶花斋集》等。
(2)写作背景:袁宏道于万历二十三年二月由京师至江苏吴县任县令,虽颇有政绩,但却感到“性与俗违,官非其器”,羡慕陶潜“归去来兮”,万历二十五年春被准解官,此时恰如游鳞纵壑,大有“无官一身轻”的解脱之感,是年辞官后自春至夏,乃畅游惠山、西湖、五泄、天目等东南山水名胜,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寄托其追求自由的心灵,欣赏造化之奇妙。将其所见所感形诸笔墨。其中描叙杭州西湖山水风光的散文即十六篇之多。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并用多媒体设备打出生字词,学生在书中画记。
(1)正音
wù
zhào
jiá
hān
ē
yŏu 突兀
棹
颊
目酣神醉
东阿王
丁酉
lán
lâ
kuì
shuò
wán
chōng 夕岚
勒
石篑
数
罗纨
夕舂(2)解释词语
①突兀:高耸的样子。②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③勒:抑制。④相次:一个接一个地。次:按顺序排列。⑤发:打开、开掘,引申为“花开”。⑥数:屡次。⑦去:离开。⑧弥漫:满,遍。⑨歌吹:唱歌奏乐。这里是说歌妓很多。吹,管乐器的演奏。⑩罗纨:精细的织品。这里指富贵人家的装束。⑩艳冶:美丽,妖艳。⑩染翠:变成绿色。⑩岚:山气。⑩设色:用颜色描画。⑩夕舂 :夕阳。⑩尤:更。⑩目酣:形容非常爱看。酣,喝足了酒。⑩花态柳情,山容水意: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境。意思是一切景物。
2、结构内容
《西湖一》全文共5句。
第一层(第1句)写作者出杭州武林门西行游览西湖。
第二层(2—4句)写游西湖所见及内心感受。
第三层(第5句)补充交代此行是作者第一次游西湖及游览时间。
《西湖二》全文共三段。
第一段:写西湖景色最盛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下,一日之内最盛美的则是晨雾,是晚岚。
第二段:写西湖苏堤上绿柳红花,游人如织的繁盛华艳的景象。
第三段:暗讽杭州人不会欣赏西湖美景,表达了作者对世俗庸人的嘲谑。
四、分析课文,品味语句。
1、中哪句话写出了作者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讨论后回答)为什么?
答:“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因为作者初至杭州,最为心往神驰的是西湖。作者渴慕已久的是一睹西子芳容以解相思之苦。这种感情蓄积已久,其发必速,故游记开篇不容许多笔墨交待,一落笔就直抒性灵:保叔塔为西湖北侧门户,塔身挺秀,卓立山巅,未近西湖而先人眼帘,本也是一处胜景,但作者仅以“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一笔带过,是因为他心不在焉,“已心飞湖上也”。整个杭州山水风物此时惟“湖上”才是作者钟情之所在。“心飞”的夸饰把他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表露无遗
2、为何插入一闲笔“午刻人昭庆”?(思考后回答)
答:这是欲扬先抑,造成顿挫之致,然后才续“心飞湖上”之意。
3、下文“茶毕,即棹小舟太湖”中哪个字写出作者此时急不可待之意。
答:“即”最能表现。
4、当作者终于亲眼目睹到朝思暮想的春日西湖时,运用了什么修辞写出了它的妩媚与迷人?
答:作者连用了四个比喻、一组排比句描摹之:“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远处孤山葱绿,宛若美人的黛眉;岸上春花嫣红,恰似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统一样起伏。
5、以上描写西湖风景是实写还是虚写?
答:仅四句话,但由于选取了西湖典型风物,足以见西湖秀媚的风姿。此为实写
6、作者见到此景后,内心感受如何?是实写还是虚写?起到怎样的作用?(分组讨论后回答)
答:“才一举手,已不觉目酣神醉”,这是虚写西湖,借以反衬西湖之美。
7、同学们感悟一下“目酣神醉”是何等心态?
作者虽云“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实际上他却已巧用一精彩之至的妙喻:“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退洛神时也。”这种感觉与联想虽然模糊,但境界空灵,意蕴丰富,颇堪品味。它既启发人联想到西湖如洛神,又使人想像作者如曹植“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的痴情醉态。作者的感情由此进入极高的审美境界。由此可见,山水在作者心目中是具有性灵的,是极其妩媚迷人的。这样比拟就显示出山水风物的精神、情趣,亦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爱恋之情,与“吏情物态,日巧一日;文网机阱,日深一日”(《与何湘潭》)的官场相比,就更觉自然界的清纯可爱。作者对其初游西游之日,如同与心爱的女人第一次约会一样珍视,因此郑重其事地记下具体日期:“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而在另外十五篇西湖游记中则不再注明日期。
8、为何西湖之春月为最盛,朝烟、夕岚为一日之盛呢?
答:因为西湖之春的盛景,一是盛在花,二是盛在人。作者先写梅花因春寒雪盛,如同被勒住而迟开,花期虽推迟,但得以与杏花、桃花斗妍争奇,使西湖更增添了流光溢彩、姹紫嫣红的春色,却是罕见的“奇观”。如此与否桃相次开放的“香雪梅”岂能不观赏?更何况友人陶石篑又数言这里的“傅金吾园中梅”,乃宋朝古梅,高雅非凡,更应该赶快去大饱眼福。这里写西湖梅花之美及虚写,是作为一种铺垫,旨在衬托西湖桃花更令人叹为观止。——因为作者“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梅花为“岁寒三友”之一,被视为高洁的象征,桃花则曾被贬为“轻薄”之物。作者会梅取桃,乃至为桃花所“恋”,可见其通异于世俗的独特的审美趣味。而春日西湖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的桃花亦确实蔚为奇观:“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仅此两句,采取远望的角度,就写出西湖二十余里挑花夹杂着绿柳的总体意境。“绿”指柳条,“红”指桃花,“烟”“雾”弥漫,则渲染出“花态柳情”呈现繁花照眼,生机勃勃的色彩美,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丹青。春花盛开乃是“西湖最盛”“为春”的主要表现。其次还表现为游人罗纨之盛:“歌吹为风,„„艳冶极矣。”在桃花盛开的白堤、苏堤上,红男绿女,比肩接踵,甚至比堤边的春草还多;歌乐似春风回旋,香汗如春雨流滴,好不热闹;色彩艳丽之极,风姿放荡之极,着“艳冶”二字,可谓摹写、概括尽致。作者之笔墨亦极尽浓艳之能事,盖非如此不能描绘出西湖春天“艳冶”之盛景。
9、西湖之月为最盛表现在哪里?
答:写“为月”是淡雅之笔,一浓一谈,相辅相成。此处“尤不可言”的月景,也只有以淡雅的笔才能写出其神韵。作者此刻惜墨如金,并未大肆渲染,仅用“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有一种趣味”十四个字而已。月色中的花柳、山水该是一种什么样特殊的情趣与意味呢?作者留给读者去看去想像。而“月景”确实妙不可言,写得太具体难免要损害其美,束缚读者的神思,而这样略加点染反而勾勒出幽深的境界,具有无穷的趣味。夜景虽最美,但并非人人能享受。作为趣味高雅的士大夫,作者颇以能探幽寻胜,受用此乐而得意,对“俗士”既红男绿女的“杭人”则含有讽消之意,故云“安可为俗土道哉!”
10、按逻辑,本文应该在描写“西湖最盛”“为春”之后,应接着描写“西湖最盛”“为月”,但作者却先写了什么?为什么朝烟、夕岚为一日之盛?
答:作者好像舍不得让主角“月”出场,意欲以之唱大轴戏,所以先让配角如烟、夕岚登台铺垫。此外,以“然杭人游湖,„„”承上段罗纨之盛,在结构上亦是顺理成章。红男绿女的杭人只知在午、未、申三时游湖,在作者眼中是一种“俗”的表现,其“不识庐山真面目”乃在于缺乏超俗的审美的趣味。作为外来游客的作者则以其慧眼发现:“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末下,始极其浓媚。”这是对西湖“一日之盛,为如烟,为夕岚”的具体描写。“湖水染翠,山岚设色”,这一“染”一“设”,皆赋予大自然以灵性,将大自然比拟成丹青妙手,而大自然的画笔,只有在“朝日始出”与“夕春末下”这两个美妙时刻才为湖光、山岚添彩增色,从而达到达“浓眉”即一种极其妩媚动人的审美境界。这与午、未、申三时西湖之“艳冶”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媚”比“冶”要高出一筹。但是西湖春天最高的审美境界却不是朝夕之景,而是作者开头所说的“为月”。对西湖之盛何以“为月”,作者有意放在最后来写,旨在造成一种悬念,增添读者的趣味。
11、本文有什么写作特色?
答:袁宏道的美学思想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叙小修诗》)。这篇游记即体现了这一思想。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独赏西湖之春的“月景”与“朝烟”、“夕岚”,这和“午、未、申三时”游春的“俗士”迥异其趣;作者又宁愿舍弃赏梅机会,而“为桃花所恋”,与传统上大夫的审美情趣相悖,这都是他“独抒性灵”之处,显示出独特的个性和审美观。文章笔法也是任随自然,意到笔到。“无定格式,只要发人所不能发”(《答李元善》)。如文中西湖春月之景分明是主角,但却用寥寥数语,点到为止,不加细描,而对西湖的桃花与“罗纨之盛”却颇费笔墨,堪称“不拘格套”。其实,这是因为越是最高层次的审美境界愈难以用文字描绘,不如以虚代实,以简代繁,仅可以收到“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李东阳《柯敬仲墨竹二绝》)的艺术效果。这是作者的聪明之处,他还是颇懂得艺术辩证法的。
五、总结、扩展
总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知《西湖二》所描绘的由白堤断桥至苏堤六桥一带着日盛景,并显示出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扩展:开展一次关于写景的散文朗读比赛。让同学们先准备好材料,以备上课用。目的是既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是作文素材和积累。
六、布置作业
七、课后反思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课是袁宏道的《西湖游记两则》。这篇文言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是一篇比较有特色的游记文章,体现了袁宏道的“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文中的景物描写极有特色,作者侧重整体描述,不局限于一枝一叶的表达。对重点景物,如月的描写,也是点到即止,留丰富之想象给读者。那么如何将作者的这一特色介绍给学生,并能够使学生有所感悟,应该是分析文章时的重点和难点。
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现状,我将这节课设计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熟读。我对学生所提的要求是熟读成诵,一定要读到每个句子不加字不减字不改字,就像是自己口中本来就应该这么说却不感到别扭,是自己心中所有的程度。只有这样,语言才会变成自己的语言。文章的理解也就自然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成诵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通过反复的诵读,大部分学生已经比较流畅了,几个脑子比较快的学生,已经基本完成了背诵的任务。
接着,我又示范了有感情的朗读。对于语言,尤其是我们的古汉语,朗读是较高层次的赏析。对 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感情朗读是他们的弱项。老师要做朗读的高手,用自己的读带着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意境中去。当然,短短的一节课达不到这样的目的,需要教师长时间的坚持和指导。
剩下的时间自然的交给了文章的翻译。我一直认为:学习文言文应该用文言的思维去学习,对于要将文言的语句翻译成现代的汉语,其语法规则和系统均有不小的差别。对学生来说,其实是增加了一项程序。就像学习英语一样,正常有效的学习应该是用英语的思维来学习英语,而不应该将英语思维转换成汉语思维来学习。所以学习语言,学习的氛围和学习的环境很重要,语言思维也很重要。
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对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的情感以及写作手法进行鉴赏分析了。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揣摩感悟,体会作者情感——比较鉴赏景物描写——发挥想象,改写练笔。这几个环节围绕本文的重点——景物描写来设计,环节比较简单,内容有所侧重,重点比较突出。从上课的实际效果看,学生们对本文的景物描写还是很有感触的,通过写作练习,对写景的方法也有所掌握。基本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上这节课的时候,恰巧教研员毕老师到学校调研听课。听课后,毕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点评。下面是毕老师的评课反馈:
主要优点:杨老师是位语文教学功底深厚的教师,对文本的主题和写法把握到位,有很高的朗读示范的水平和写作示范的水平。跟学生关系融洽,深受学生的喜爱。本课时的优点是:
1、高度重视朗读指导,发挥了语文的感染功能,有浓浓的语文味道,难能可贵。
2、注重引导学生揣摩感悟,体会作者的情感,方式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效果好。
3、重视习作的片段训练。
问题与建议:
1、继续加强朗读指导的研究,把教师个人的特长优势变成课堂特色。
2、注意取舍,精简授课内容和环节,让课堂更简约,更突出,更从容。
3、思考如何利用文本触动学生对生活和自身的体悟,让学生从文本中汲取到更多更优秀的营养,帮助学生更好地精神成长。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写本课新字生词;理解“奠基、暴虐、惨烈、讨伐、丰功伟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丰功伟绩。过程与方法
1、由故事引出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讲述他是怎样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的故事。
2、营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自学课文,感知大意。
3、引导自读自悟,掌握文意,体会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民族意识、培养民族感情。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本课的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黄帝为什么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难点:
了解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丰功伟绩。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故事大看台——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经常说自己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你们知道这里的“华夏”和“炎黄”指什么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23课《黄帝》,一起了解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指代整个中华民族。
2、教师简述黄帝的历史传说。
二、故事开讲——初读全文
1、请同学们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简要介绍了黄帝的历史地位、姓氏称号、传奇经历和陵墓庙宇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2、指名学生依次朗读各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3、检查字、词的预习效果。
出示生字:础、虐、毅、擒、妄、伐、陵、缅 出示生词:奠基、暴虐、惨烈、讨伐、丰功伟绩
4、交流讨论,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黄帝的? 第一方面(第1自然段):介绍了黄帝的历史地位。第二方面(第2自然段):介绍了黄帝的姓氏称号。第三方面(第3、4自然段)介绍了黄帝的传奇经历。第四方面(死5自然段)介绍了黄帝的陵墓庙宇。
(说明: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的同时,应注意每部分的内在联系。)
三、再读课文,感悟探究
1、为什么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1)黄帝时代一系列的制作、发明,为古代中国悠久文明和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2)统一各部落,被拥戴为天子。
(3)壮大力量繁衍生息,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4)尧、舜及夏、商、周三代帝王均是他的后裔。(5)带领中华民族从蛮荒时代进入文明时代。(6)几千年来,被后人公认为“人文始祖”。
2、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一边看图,一边读文,图文结合,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拓展延伸
1、完成课后题。
2、教师总结。
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会深深记住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他带领先民们为中华民族从蛮荒时代进入文明时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让我们秉承祖先的聪慧与坚毅,传承文明,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3、拓展延伸。
根据课文内容搜集有关资料,以《寻根之旅》为主题办一期小报。
课后习题 抄词语。
1.教学目标
1.认识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养成勤动脑、、爱思考的好习惯。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在理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出示教学目标
1.认识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3.养成勤动脑、爱思考的好习惯。
(二)复习旧知
1、什么叫做比例?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2.什么叫做比值?
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3.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什么样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二、新授 1.出示例题
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那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师根据学生回答,写出几组不同的比例。2.介绍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介绍比例的“项”以及“前项”“后项”的含义。提问:你能说出其他几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多少吗? 3.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体会到组成比例的四个数中,6和2(或3和4)可以同时做内项,也可以同时做外项;体会到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积相等。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这些比例有什么规律?
问: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再写出一些比例,验证一下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在这些比例中也同样存在。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这一规律。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说一说。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板书:),请你说一说外项和内项。提问:在这个比例里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4.教学“试一试”.先让学生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并说出所组成比例的外项和内项分别是几,再分别计算外项的积和内项的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先让学生尝试解答,再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判断四个数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可以用这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以把这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发现,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2.做练习十第1题。
让学生独立判断,再选择一两题指名说说理由。做练习十第2题。
第(1)题可以让学生先按要求分别写出两个比,再用求比值或化简比的方法判断它们能否组成比例。第(2)题让学生口答。做练习十第3题。
先让学生弄清题意,然后让学生试着先写出一个比例,再通过组织交流,使学生明确:在写比例时,要把握好相关边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尽量多地写出些比例。做练习十第4题。
先引导学生讨论括号里的数应该怎样求,再让学生算一算,填一填,为接下来学生解比例打下基础。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1.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称、赞、森、苹、泄、取、闻、疲”8个生字,积累“称赞、清晨、森林、能干、苹果、泄气、闻了闻、疲劳”8个词语,正确书写“称、赞、森、闻、疲” 5个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在语言环境中辨析同音字:“彩、踩、睬、采”。
4、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相互称赞给人带来的快乐。
2.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2、在语言环境中辨析同音字:“彩、踩、睬、采”。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媒体出示:“称赞”,读准字音。(1)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两个字?
“赞”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和下面一样大小。注意上面两个“先”左面一个的最后一笔应该是“竖提”。
“称”:后鼻音,翘舌音。它还是个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chèn”,是前鼻音。
(2)说说称赞的含义,并为这个词语找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1课《称赞》,在课文中是谁得到了称赞呢?
二、整体感知
1、仔细听录音,说说谁称赞了谁? 交流:小獾和小刺猬相互称赞了对方。
2、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3、开火车朗读课文,并找一找小刺猬和小獾是怎样称赞对方的句子。
4、指导朗读。
(1)大声读一读,比一比谁能读出称赞的语气。(2)指导朗读,读出称赞的语气。
抓住重点词语:真能干,一个比一个好,香极了,这么好 指名读,点评,再指名读,挑战读,齐读。(3)学习生字: 苹
闻 苹:后鼻音,开火车正音。
闻:前鼻音。编儿歌记字形:耳进门,听新闻。
课堂小结
三、复习巩固。
1、读生字,组词。
开双轨火车,一人读生字,一人组词。
2、写字指导。
称: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赞:上下各占一半,以上部为主,所以上半部分要写得较宽。闻:“门字框”不要写得太大,横折钩要长直而挺,折角正方。
课后习题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称、赞、苹、闻(每个写3遍)
2、抄写词语:称赞、清晨、能干、苹果、闻了闻(每个写3遍)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率的公式。(2)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 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功率的概念,物理意义。(2)能用公式P=W/t 解答相关的问题。
难点:理解功 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 素是什么? 说出功的公式和单位。
什么叫电功率?它的公式、单位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问题:在施工现场,有一堆砖,需要搬 到正在 修建的楼房上 去,我们可以采用几种方法搬上去呢?
多种方法:人分批搬上去;用滑轮组分批搬上去;用起重机一次吊上去。这几种方法,做功哪个多? 有什么区别?
这几种方法所做的功是一样多的,可花的时间不同。我们说他 们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就是说,物体做功时有快有慢。为了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功率。
在物理学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单位时间内所做 的功 叫做功率。用P表示功率。分析,用比值定义法。P=W/t P——功率 W ——功 t—— 时间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从投影的角度理解视留的概念. 2.会画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通过对三视图的了解,建立起由立体图形到三视图和由视图到立体图形的转化方法. 情感与态度
视图法是生产实践中常用的方法,通过识图与画图,提高学习几何的兴趣,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画法. 难点:三视图概念的理解.
3.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视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直棱柱的侧棱与水平投影面垂直,请与同伴—起探讨下面的问题:
(1)在正投影下这个直三棱柱的三条侧棱的投影是什么图形?
(2)画出直三棱柱在水平投影面的正投影,得到的投影是什么图形?它与直三棱柱的底面有什么关系?
二、探究新知
这个正.投影能完全反映这个物体的形状和尤水吗?如不能,那么还需知道哪些投影?
物体的正投影从一个方向反映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为了全面地反映一个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我们常常选择物体的正面、左面和上面3个不同方向上的正投影来刻画这个物体.
你能说说如何画出正投影正确表示物体吗?
如图(1),我们用三个互相垂直的平面作为投影面,其中正对着義们的叫做正面,正面下方的叫做水平面,右边的叫做侧面.一个物体(例如一个长方体)在三个投影面内同时进行正投影,在正面内得到的由前向后观察物体的视图,叫做主视图;在水平面内得到的由上向下观察物体的视图,叫做俯视图;在侧面内得到由左向右观察物体的视图,叫做左视图.
如图(2),将三个投影面展开在一个平面内,得到这一物体的一张三视图(由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组成).三视图中的各视图,分别从不同方向表示物体,三者合起来就能够较全面反映物体的形状.三视图中,主视图与俯视图表示同一物体的长,主视图与左视图表示同一物体的高,左视图与俯视图表示同一物体的宽,因此三个视图的大小是互相联系的.画三视图时,三个视图要放在正确的位置,并且使主视图与俯视图的长对正,主视图与左视图的髙平齐,左视图与俯视图的宽相等.
通过以上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
物体的三视图实际上是物体在三个不同方向的正投影,从正面得到的视图叫做主视图,从上面得到的视图叫做俯视图,从左面得到的视图叫做左视图.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三者合在—起叫做三视图.
三、应用新知
例:画出下列所示的球、圆柱、圆锥的三视图.
(先由学生分组讨论各个几何体三视图的画法,教师巡回指导,最后讲解.)分析:画这些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时,要注意从三个方面观察它们具体画法为:(1)确定主视图的位置,画出主视图;
(2)在主视图正下方画出俯视图,注意与主视图“长对正”;
(3)在主视右方画出左视图,注意与主视图“高平齐”,与俯视图“宽相等”. 展示学生的答案.
四、课堂练习
教材第96页练坷第1、2题.
五、课堂小结
1.—个视图不能确定物体的空间形状,根据三视图描述几何体或实物原型时,必须将各视图对照起来看.
2.一个摆好的几何体的视图是唯一的.
六、课后作业
必做题:教材第96〜97页A组. 选做题:教材第97页B组.
课堂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三国时期有一个历史人物,提到他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们还曾经学过关于他的两篇文章,一篇是《出师表》,一篇是《隆中对》,相信大家都已经猜到他是谁了,他就是——诸葛亮。
从《隆中对》我们看到了他足智多谋的一面,从《出师表》我们看到了他鞠躬尽瘁的一面。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他不但是一位智者,一名丞相,更是一位慈父。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作为慈父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和谆谆教诲,得到启发,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板书:《诫子书》 诸葛亮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三、合作学习,疏通文意。(小组四人,检查)
四、把握主旨,领会深意。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的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你从文中读出诸葛亮从哪几个方面告诫儿子的?
明确:生活简单朴素,淡泊名利,心境安宁,潜心治学(不追求生活安逸,物质享受,不浮躁冒进)树立远大志向,刻苦学习,珍惜时光。(修身养性,静思反省,静观万物,静心思考,冷静处事)板书:淡泊名利
宁静致远)
2、找出对应的句子。
五、拓展延伸,联系实际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淡泊名利,方可不受干扰,淡泊名利,才能潜心治学,才能实现远大的人生理想。古今中外,你能举出一个例子来吗?(居里夫人、钱钟书、邓稼先、朱镕基、诸葛亮)
课后习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
(2)、俭以养德
(3)、非宁静无以致远(4)、淫慢则不能励精
(5)、险躁则不能治性
(6)、多不接世
2、翻译下列句子。(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君子/之行
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4、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
1.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骆、驼、跛、驮、忿、哄、啃、顺”等8个生字,理解“忿忿、不紧不慢、果然”等词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根据提示语读出不同的语气。
3、初步理解老人是怎样指点商人找到丢失的骆驼的,体会老人说的几句话的顺序安排。
4、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2.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8个生字,理解3个词语的意思,初步理解老人是怎样指点商人找到丢失的骆驼的,体会老人说的几句话的顺序安排。
2、理解老人是怎样指点商人找到丢失的骆驼的,体会老人说的几句话的顺序安排。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1节,揭示课题
骆驼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可以运货,也能驮人,人们把它看做渡过沙漠之海的航船,它一直享有“沙漠之舟”的美誉。
1、学习生字:骆、驼、驮 骆驼:拼读,注意轻声 驮:与“驼”比较,编口诀
2、学习第一小节
如此重要的沙漠伙伴有一天却走失了。
(1)轻声读,想想第1节中出现了哪两个人物?(2)商人的心情如何?从商人的哪些举动感受到他很着急呢?圈一圈。着急:赶上去,找好多地方。(3)指导朗读
3、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2-9小节
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标上小节号。在1-9节中用直线划出商人说的话,用曲线划出老人说的话。
1、指名读对话
2、师生合作读对话,想一想:商人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1)交流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有哪些特点?(三种)学“跛”:部首、做动作(2)齐读老人说的三句话。
(3)指导朗读老人和商人的对话(注意生气的语气)(4)学习“忿、哄”
忿:识记。读“忿忿”,非常生气。哄:找意思相近的词语。
3、老人把骆驼的样子说出来了,连身上驮的东西也知道得这样具体、清楚,文中有个词叫——理解“详细”
4、再读老人说的话,质疑
课堂小结
三、复习巩固
1、小结:既然老人知道得这样详细,为什么却说没有看到骆驼呢?其实,你们的问题答案都在课文第10小节,下节课我们再细细读读课文。
2、抽读词语
3、写字指导:忿(注意心字底的写法)
课后习题
四、布置作业
1、正确临摹书后生字“骆、驮、忿”。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⑵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⑶说出 研究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本方法。2.能力目标:
⑴能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并能据所得数据进行准确计算,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提高探究、收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尝试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会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⑵学生在自然环境中,通过实地探究,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并能够运用数理方法分析和整理数据,然后相互交流体会。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⑴理解生物群落的组成。⑵理解生态位的概念。
⑶研究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本方法。⑷生物群落的结构。
难点:⑴理解生物群落的组成。⑵理解生态位的概念。
⑶研究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本方法。⑷生物群落的结构。
⑸对土壤动物丰富度统计的实践活动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生物,苏教版,必修1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回顾:以生命系统的个体结构层次为起点的宏观层次依次是什么? 个体→种群→群落+无机环境→生态系统→生物圈
展示幻灯片:在草原上,人们放牧的牛羊是否牛肥马壮,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鹰的数量。原因是:鹰爱吃田鼠,田鼠爱吃蜜蜂窝中的幼虫和蜜,蜜蜂是三叶草传粉时比不可少的媒介,三叶草是牛马的主要食物。你知道这些生物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吗?
教师:常言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任何一个生物都不可能单独生活,它必然要与周围同种的很多个体生活在一起——这就是种群。在自然界中,生物的种类有数百万种之多,一个种群能够单独生存于世吗?它与周围的其他种群生物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这些生物如果在一起,又构成了怎样的一个群体? 学生:一个种群不能单独生存于世。它与周围的其他种群生物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些生物如果在一起,又构成了群落。教师:课件:一个池塘生态系统图片
思考并讨论:①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②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池塘中其他种群的数量会出现什么变化?
交流并总结:池塘中有肉食性鱼、植食性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他们之间有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精讲点拨:在自然界中,任何一个生物种群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种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彼此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生态学上把在同一时间内、占有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 生物群落的组成及物种丰富度
〖问1〗个体、种群、群落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讲述】(1)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①种群是物种生存、发展和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种群与个体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种群由许多同种个体组成,但又不是许多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每一个种群都有其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③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之间既有互助又有斗争,但无论是互助还是斗争,都对种群的生存和延续有利。
(2)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各个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有规律的集合体。它不是种群的简单组合,生物群落有一系列的基本特征,如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结构等,这些特征不是由单一的种群所能体现的,只有在群落的总体水平上,这些特征才能显示出来。(3)三者相互联系
种群是同种生物个体组成的有机单元,而群落则是不同种群在一定生态因素作用下的集合体。在群落的内部,不同种群的个体间为种间关系,而种群内部的不同个体间则为种内关系。〖问2〗群落的组成是怎样的?
【讲述】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的。〖问3〗种群水平的研究集中于种群数量动态,包括? 【讲述】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问4〗若要你研究池塘生物群落,你将从哪些方面着手研究?
【讲述】
〖问5〗不同的群落的不同是靠什么来区别的呢?群落的物种数目多少如何表示呢?
【讲述】物种的多少和每个种群的个体数量,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生态学上用物种丰富度指数来表示物种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问6〗从南极(90oS)经过赤道(0o)到北极(90oN)纬度梯度上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向。试分析说明:从极地向热带推移,群落中物种是怎样变化的?这表明某地区群落物种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讲述】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愈长,生物种的数目愈多,群落的结构也愈复杂。气候。探究二 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阅读课本P62-P63相关内容,思考并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问7〗与根瘤菌共生的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举例说明还有哪些生物之间也存在这种关系?
〖问8〗为什么适量饮用添加了有益菌群的奶制品可以防止维生素缺乏症?有益菌群与人体是什么关系?
【讲述】有益菌群在人体肠道中阻止和抑制外来致病菌群的入侵,为人体提供多种维生素,人体肠道可以为有益菌群提供营养物质。因此,二者是互利共生的关系。
〖问9〗单独培养两种草履虫种群增长的模式是什么?为什么?
混合培养时,二者是否会相互影响?为什么? 种群之间竞争的资源包括哪些?
【讲述】单独培养生长良好,因为二者不争夺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妨碍作用。混合培养时,二者因争夺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妨碍作用。竞争的资源可以是食物、水分、空间,也可以是阳光、无机盐等。不同的生物种群之间的竞争强度因亲缘关系的远近、生活习性的不同而有差异。〖问10〗分析下图,图中的捕食者应该是谁?为什么?
【讲述】B,先增加先减少,后增加后减少。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种群个体数量变动往往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反馈关系。
追问:B减少后A如何变化?“大鱼吃小鱼”,是否为捕食?
【讲述】先增加后稳定。“大鱼吃小鱼”同种鱼不是捕食关系,不同种鱼则为捕食关系。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关系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在自然界中,捕食者种群将猎物种群捕食殆尽的事例是很少的,被捕食的往往是体弱患病的或遗传特性较差的个体,从而防止了疾病的传播和不利遗传因素的延续。〖问11〗菟丝子与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如何?
【讲述】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问12〗生存斗争、种内斗争、竞争的关系?
【讲述】生存斗争包括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同种生物:种内互助、种内斗争;不同种生物: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种间关系总结归纳如下表:
强调:种内斗争与竞争及竞争与捕食的区别:(1)种内斗争与竞争
种内斗争是种内关系,发生在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如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竞争则是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如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混合放养后,大草履虫因竞争食物失败而死亡。(2)竞争与捕食
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和空间等而发生的斗争现象。而且两种生物生活习惯越相似,竞争越激烈,如水稻与稗草之间的关系。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强调的是吃与被吃的关系。例如,狼吃兔,兔吃草。竞争关系的生物某一方由于在竞争中失败可能灭绝,捕食关系中的生物不会因捕食而导致另一种生物灭绝,相反,捕食关系中的生物在自然系统中相互依赖而生存。探究三
群落的结构
阅读课本P63-P64相关内容,思考并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问13〗群落中的植物由高到低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植物的分层有何意义? 【讲述】植物分层情况,森林的地上成层结构一般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藓-地衣层;草本群落地上部分一般分为上(高草层)、中(中草层)和下(矮草层)三层。植物的分层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总结: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是指群落的分层现象。〖问14〗水生群落有分层现象吗?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讲述】水生群落的层次性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含量等因素决定的。〖问15〗林中垂直方向分布植物依次是什么?出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讲述】乔木、灌木、草本。光照强度、温度等差异 〖问16〗群落中的动物有分层现象吗?动物的分层有何意义?
【讲述】群落中的动物分层现象也很普遍。例如,在森林的灌木层幼林中,栖息着莺、苇莺、和花鼠等;在森林的中层栖息着山雀、啄木鸟、松鼠和貂等;而在树冠层则栖息着柳莺、交嘴等。动物之所以分层,主要是由于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问17〗群落的水平结构是什么?影响因素有哪些?
【讲述】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中的各个群落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影响因素有:地形、光照、湿度、人和动物的影响等。〖问18〗物群落没有水平结构,这句话对吗?
【讲述】群落应该是指在这个范围内所有的生物,说动物群落是不正确;即动物群落也会出现,例如由于水份的含量动物也会出现水平方向上的不同的分布。动物的分布依赖植物的分布。(由于植物为动物提供栖息条件和食物资源,所以因植物而出现水平结构。如草场的边缘与中心地带,湿地生态系统等。)陆地群落的水平结构一般很少呈现局部范围内的片状分布。例如,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就是具有镶嵌性。
一个群落的形成和发展,一般要经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阶段和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适应阶段。〖问19〗阅读课本P64并思考什么叫生态位?生态位有哪些特点?生态位的多样性有什么重要意义?
【讲述】⑴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例如,栖息在云杉树上的3种雀类因生活习性的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态位。⑵特点:
①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都会占据一定的生态位。
②生态位互相重叠的生物种群之间竞争激烈。如:同一生活型的植物之间,食性相同的动物之间的生态位完全重叠,竞争尤为激烈。⑶意义:生态位的多样性是群落结构相对稳定的基础。
群落结构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态位的分化是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基础,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强调:用生态位理论解释自然生物群落:
(1)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占据了相同生态位的两个物种,其中一个终究要灭亡。(2)一个稳定的生物群落中,由于各种群在群落中具有各自的生态位,种群间能避免直接的竞争,从而保证了群落的稳定。
(3)群落是一个相互起作用,生态位分化的种群系统。这些种群在它们对群落的时间、空间和资源利用方面,以及相互作用的可能类型方面,都趋于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大家配合共同生活,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从而保证了群落在一个较长时间有较高的生长力,具有更大的稳定性。
(4)竞争可以导致多样性而不是灭绝,竞争在塑造生物群落的物种构成中发挥着主要作用。竞争排斥在自然开放系统中,很可能是例外而不是规律,因为,物种常常能够转换它们的功能生态位去避免竞争的有害效应。
课堂小结
本节在了解种群有关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生物群落的有关内容,从理论上阐述了群落的概念,介绍了物种的丰富度和生态位知识,为下一节群落演替的学习作铺垫;接着介绍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并将动植物分层现象联系起来。在实际教学中帮助学生理清概念,列表比较,促进了学生对群落这一概念的理解。从而达成了教学目的。
课后习题 1.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B.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 C.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 D.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2.关于群落的描述,不准确的是()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 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形成树林,该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1.B 【解析】人类的活动可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并能影响演替的速度。森林群落垂直结构比灌木群落要复杂,生活在其中的动物分层也比灌木阶段复杂(多了栖居在乔木层的动物)。初生演替指的是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方,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森林阶段垂直结构层次明显,各种植物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要高。2.B 【解析】任何一个群落都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3.D 【解析】采集小动物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避光性;灯罩的功能是聚光;金属筛网可阻止泥土滑落,但小动物可向下移动,便于收集;广口瓶中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便于保存小动物。
【古文二则_教学设计_教案】推荐阅读:
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0-03
8《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反思10-19
古文阅读教案09-26
世说新语二则说课稿05-24
地产行业工作计划二则11-02
小古文教学方法07-01
古文教学活动化的几点思考11-12
古文练习初三06-13
趣味小古文09-20
古文名句精选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