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案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4.2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案(精选8篇)

4.2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不当的学习方法的危害,知道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体会不同的学习方法,重点掌握如何学习制订学习计划这一学习方法,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策略,提高驾驭学习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对探索和掌握科学学习方法重要性的认识,从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着手,积极探索、寻找出适合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时安排建议:建议教学时数为1—2课时。

三、教学过程

1、导入:热身游戏——逗你笑

设计目的:通过热身游戏,一个目的是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游戏进入课堂的主体角色,另外一个目的是教师引出学习方法话题:为了实现让对方笑的目标,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每个人用的方法是不同的。学习也是这样,选用正确的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学习目标。

在这一步骤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学习方法的两点重要性,即

1、掌握学习方法,可以节省学习时间和提高学习效率。

2、可以提升自信心。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正确学习方法的好奇心。

教学反思:在这一环节中,学习的参与积极性虽然很高,但后果是课堂秩序略显混乱,在教师引导其识记学习方法重要性时,学生仍然沉浸在游戏中不能快速进入课堂学习。这个可能跟每个班的课堂纪律有关,同时跟老师对于游戏的操作规则设计得是否完善有关。下次要注意预想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更加注重游戏的可行性。

2、第二步:我来扮演小医生——学习问题剖析。

通过这一探究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从小学到现在从老师、家长或周围的同学中吸收的好的学习方法,扮演小医生,找出案例中沈辉同学学习方法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交流后派代表回答解决的办法。之后,教师作总结,指出几种学习方法误区,为下一步引出正确的学习方法作铺垫。

设计目的: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活动作为一个引子,引导学生分析不当的学习方法的危害,让学生亲身参与课堂教学,将课堂还给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主动去探究什么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

3、第三步 探究正确的学习方法都有哪些,具体该怎样操作

由于前面活动的铺垫,教师可自然引出什么才是正确学习方法,可以以问题形式检验学生预习情况,提问学生,并且也可以让有些学生谈谈自身的学习方法中的问题,趁机讨论他们心目中认为的正确方法是什呢。然后教师总结分析各种方法。本部分的关键核心内容在于帮助学生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表,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重点帮助学生了解制定计划的重要性以及制定计划的一些主要原则,并让学生明白一份切实有效的学习计划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制定好的,需要在实行中慢慢修改,不断完善。

具体操作步骤:一是介绍几种制订学习计划时应注意的原则。二是以本班同学的学习计划本作为蓝本,让学生依据刚刚讲的原则分析本班同学所作的计划中存在的不足和优点。啊三是设置情景,列出晚修任务表,让学生亲自在课堂上设计晚修计划,帮助学生体会作好计划对于提高其学习效率的重要性。

设计目的在:中学的学习特点在于学生的自主性,初一的学生由于还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中学学习生活,需要教师帮助其学会制定学习计划,有效规划分配学习时间。另外,以本班同学的计划本为蓝本,可能更具直观性,更能引起学生们对计划的重视度。反思:这一部分由于课时的限制,还是没有更详细的讲解如何才能制作出比较完美的学习计划,设计上还缺乏连贯性。

4、第四步 讲述运用学习方法的原则。——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创设生活情景,设置问题“女孩子逛街挑选鞋子虽然会比较喜欢外观漂亮的鞋子,但是相比较穿起来比较舒服的鞋子,你最终会选择哪一双呢?”,继而让同学们思考“好的学习方法有很多,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是最好的呢?”最终引出运用学习方法的原则——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反思:这一部分是教材的最后一部分,但依据我的课程设计,我认为更应该放在“扮演小医生”这个环节,因为我的案例中的主人公在学习方法中也存在照搬别人学习方法的情况,所以应该趁热打铁,直接提出这个原则。有时候不一定要严格按照课本教材安排的顺序去讲解课堂内容,应灵活运用。第五步 总结归纳

4.2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案 篇2

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实践, 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为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 我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 还要重视学生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 尤其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方法与学习掌握知识的效率有关,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学习方法因个人条件的不同, 选取的方法也不同。教材不只是教师教学用的材料, 也是学生学习使用的材料, 因此, 教会学生使用教材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传授新知识是一堂课的重点, 有的老师总喜欢把新授课安排得过于紧凑, 反复讲解, 让学生不停地记笔记, 可是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因此, 课堂教学应教会学生使用教材的方法。新课本提供了大量的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 假如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和文本有关的图片, 在学生看图后, 教师再根据儿童反映在观察过程中的心理特征进行讲授, 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学习方法, 理解概念与规律, 根据教材适当地补充资料, 教学就会显得精彩而又灵活, 更见成效。例如在教学轴对称的性质时, 我讲解垂直平分线的概念, 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 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接着归纳得出以下性质: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 那么对称轴就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类似地,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对称轴是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动手、动口、动脑, 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 充分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指导过程, 注意引导学生探索和概括, 重视训练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方法, 使学生清晰地获得操作过程中的每一个具体动作。

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学习习惯, 是围绕学习这个中心的相应的行为习惯, 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稳定的行为特征, 是学生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发展学习能力, 对将来的工作和学习有较大帮助。一个具备良好学习习惯的人, 从心底里把学习当成第一需要, 当成乐趣,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认真听讲、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规范地写、及时检查等, 大大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明晰老师讲课时运用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 学会科学地思考问题。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儿童的思维具有不稳定性, 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思考, 使学生学会思考,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对数学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的过程中掌握思考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养成, 在一年级起始阶段的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规范书写、准确计算不容忽视, 有的学生计算只图快, 不图准, 这样是不行的, 小学生多数乐于做题, 但没有检查的习惯, 甚至不会检查, 这些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因此,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判断正误、自我检验、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我在数学课上训练学生检查的方法是, 看是否抄错题或数, 运用公式是否准确, 计算过程是否出错, 答题书写是否完整等。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只能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一个人性格的形式有着密切关系。教师应该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过程中教给学生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找出解题错误的原因, 调整解答思路, 巩固和提高解题能力。因此, 教师要选取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 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学生从没有学习需要到产生学习需要的过程。事实证明, 小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动机, 便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 情绪不稳定, 意志力薄弱等特点, 所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在教学总讲一些科学家立志成才, 克服重重困难, 刻苦学习的故事, 从而树立榜样, 通过具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做, 激发他们学好的信心。动机教育是长期的, 不可能一步到位,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把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学习需要充分表现出来, 可见, 培养是激发的前提, 激发可以加强原有的学习动机。我对没有形成良好学习动机, 注意力不集中或意志薄弱的学生,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辅导, 教学过程是一个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 并通过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 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低年级学生具有注意力易分散、观察力不集中、情趣易变等特点, 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时, 要坚持持久性, 使他们的学习兴趣长久保持, 制订长久而系统的计划, 认真分析和研究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习惯和个性心理, 通过生动的教学过程, 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意志品质, 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课堂上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通过不间断的鼓励、诱导, 使学生乐于学习, 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 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为此, 我重视运用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形象语言, 配合教具演示, 指导操作, 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 让学生学得高兴, 增强学习动机。

掌握英语学习科学的方法 篇3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材料(文字、符号、公式、图表等)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项基本智力技能,是取得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英语阅读理解是英语知识综合运用的典型载体,是从“知识向能力过渡”的尝试与积淀,是高考英语科目考查的重点也是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高级目标。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阅读者得天下。

想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先找出影响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障碍,然后再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影响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主要问题

(一)阅读理解词汇量非常大,这成为理解文意的最大障碍。阅读理解综合考察考生的多项基本素质,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对词汇量的掌握。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丰富词汇就显得至关重要。词汇量的缺乏不能让读者快速的进入阅读状态,导致文章读起来晦涩难懂,甚至会产生误解和曲解。

(二)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储备不足。如果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缺乏起码的了解,有时即使面对一些简单的单词组成的一句简单的话,也不能真正理解它的意思。

(三)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时注意力不集中,阅读效率低。不少学生对阅读理解有恐惧心理,做到这一部分时就显得信心不足,这与他们不好的阅读习惯也有很大关系。有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短时记忆力差,读到后面前面的就忘了;有的学生则喜欢钻牛角尖,碰到一段不理解,就停留在那里,致使阅读效率很低;还有的学生习惯用手或者笔按着材料一点点的读,这也是一种很不好的阅读习惯。

影响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问题有很多,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接下来我将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科学方法。

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一)丰富学生词汇,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词汇是阅读理解的“拦路虎”,想要掌握足够的词汇,必须有合理的途径。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出三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抓好课堂教学质量,教会学生融会贯通。在课堂词汇教学中,对学生强调“词不离句”,不要单纯的死记硬背单词的意思,而是把它置于特定语境中,结合句意来把握词意。同时严格要求词汇学习,精确掌握词的读音、拼写和用法。

2.教学生学习构词法,掌握构词的一些基本规则。比如,加前缀表反义的有:dis—,un—,in—等;加后缀转化为形容词的有:—able,—sive,—tive,—less,—ful等;名词可加—ly或—y转化为形容词等等。通过构词规则,扩大词汇量的积累,力图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3.掌握科学的记单词的方法,必须做到反复记忆、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相结合。教师要督促学生学习,对书后附录的词汇表,进行定时定量的全面检测。

(二)扩大阅读量,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高考阅读题型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形式也不拘一格。选材范围包括科学、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各个方面,体裁也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指导学生多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思维。

(三)掌握阅读时的基本技巧。正确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绝不可小觑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技巧

1.带着问题阅读文章。阅读材料问题的设置往往都非常巧妙,它集中反映了文章的基本信息,先把问题看一遍,带着问题阅读全文,能有针对性的切入,找到突破点。

2.找准主题句,把握文章脉络。主题句对全文起到提示、启迪、概括和归纳的作用,一些主旨大意题、归纳概括题等,往往可以直接从主题句中找到答案。

3.挑出文章的关键词。关键词能反应文中的主要事实和特定细节,大部分是名词、动词或其他重要的修饰词,在阅读时可以把他们标注出来。此外,还要特别注意and、or等表示并列关系的词和but、however、on the other hand、though等表示转折关系的词,以及so、therefore、so that等表示因果关系的词。

4.推测生词的意思。在阅读文章时,难免会碰到不认识的词,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慌张,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及整篇文章的主旨,来合理推测生词的词义。

5.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理解一篇文章,必须学会速读和精读相结合。如果不管不顾,只是一味的对文章进行精雕细琢,首先时间上不允许,其次也未必就能取得好的理解效果。速读是为了把握文章大意,精读是为了找寻关键细节,二者有機结合,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三、结语

4.2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案 篇4

2.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能力

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思维水平决定工作水平。

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总是善于从全局角度、以长远眼光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体现出恢宏的战略思维。

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历史是前人的“百科全书”。

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处处体现着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

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世间万物,变动不居。

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 3.调查研究是一项基本功

4.发扬钉钉子精神

5.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要通过学习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使用也是学习,并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着问题学,拜人民为师,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千万不能夸夸其谈、陷于“客里空”。

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要善于挤时间,多一点学习、多一点思考,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少一点形式主义的东西。要沉下心来,贵在持之以恒,重在学懂弄通,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求甚解。领导干部要把学习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如饥似渴地学习,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

4.2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案 篇5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 18:30 作者:姜春云

早在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就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毛泽东同志70年前讲的这段极富哲理、形象而生动的话,至今细读起来,依然发人深思、回味无穷。进入新时期,结合新形势新任务,用心探讨“任务与方法”、“过河与桥船”的问题,仍然不失为一件大事要事,有着十分现实而特别重要的意义。

方法,是人们为人处世,解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种种矛盾和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式。世上所有的个人、团体、政党和国家机关等,总是要借助、依靠、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做好想要做的事情,达到预想的目的。有了正确的方法,可以纵横捭阖,挥洒自如,举重若轻,事半功倍,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若是没有科学的方法,或者方法失当,则往往会陷入困境,一筹莫展,一事无成,甚至一败涂地。领导方法是领导者进行领导活动所采取的工作方式、对策、举措和手段,是领导者解决工作实践中种种矛盾和难题的基本程式与做法,是领导者的思想观点、思维方式、工作思路和工作作风在领导工作中的具体体现。领导方法有科学与非科学、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之区别。领导方法的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程度,直接关系到领导工作的效率、效能和事业的兴衰成败。

我们党一向重视领导方式与方法的研究和改进,始终强调在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必须运用科学的、正确的、符合客观实际的领导方式方法。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创造积累了丰富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卓有成效地进行了领导方式与方法的改进和创新,突出强调增强领导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指导性。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领导作风的同时,强调进一步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实现领导方式与方法的创新。他们在许多著作和文章中,对改进领导方式与方法,提高领导水平都有精辟的论述。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非常重视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改进和完善。胡锦涛同志强调,“各级党委和全党同志都要充分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意义,坚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改革和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正是由于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一代接一代地重视研究解决领导方式与方法问题,引导全党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与任务,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与方法,转变领导作风,才极大地提高了党的凝聚力、感召力、战斗力,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取得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巨大成功,开创了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就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明确提出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这是很适时、很中肯、很有远见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利益分配格局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等,都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新的形势任务和新的客观实际,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方式与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综观全国各级各行各业领导干部工作方式与方法的现状,既有适应的方面,也有不适应的方面。应当说,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大多数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领导方法有了很大的转变和改进,创造积累了许多富有生机活力的新的领导方式与方法。但是,也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志思想观念陈旧,领导方式与方法落后于形势任务的需要。有些同志无视领导环境、对象、内容的变化,还在用计划经济时期的一些工作方式与方法管理市场经济,管理社会事务,仍然习惯于用行政手段随意干预企业运营,用“一刀切”的办法指挥农民种这种那,用“拍脑袋”的办法进行决策,甚至用简单粗暴、强迫命令的办法对待群众,以致造成妨碍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严重脱离群众的不良后果。有些同志对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领导工作,感到茫然,苦于无方,感叹“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能用”。一些刚走上领导岗位的年轻干部,则存在着实践经验不足,领导方法欠缺,遇到复杂的矛盾和工作难点不知如何应对的问题。可见,进一步改进和创新领导方式与方法,学习掌握适应新的形势任务要求的科学的领导方法,是各级各行各业的领导干部、尤其是工作在一线的领导同志的当务之急。

自2002年10月开始,我和部分热心于领导科学研究的同志,就新时期领导方法这个课题,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探索与研究。在调查研究中,接触过不少在一线工作的干部,发现有些同志工作热情不可谓不高,责任心不可谓不强,也不可谓不辛苦,一心一意想把工作做好,为老百姓多办些实事、好事,可是,往往心也操了,劲也费了,累也受了,结果却并不理想甚至事与愿违。原因何在?领导方式与方法不对头是很重要的原因。这些同志平时不大注意研究形势任务的变化对领导方式与方法提出的新要求,对学习和掌握科学领导方法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缺乏应有的自觉性,习惯于“用老方子治新病”,凭老经验办新事,往往是“过河不搭桥”,“跟着感觉走”,得过且过,甚至盲目蛮干,这怎么能产生好的效果呢?有些同志深有感触地说:“领导工作千难万难,方法对头就不难领导工作再忙再乱,方法对头就能举一反三;领导工作容易陷入被动,方法对头就能赢得主动。”可见,把改进和创新领导方式与方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确保改革深化、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特别是做好一线领导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实在必要必需必行。

新时期领导方法课题研究工作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学习领会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领导方法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论述,立足于新的形势任务和客观实际,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总结概括新的领导工作经验,注重研究、探讨、回答新时期各级领导、尤其是一线领导工作的方式与方法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和课题组的同志们经过反复商讨、比较,把课题研究的内容设计为18篇,即观念篇、发展篇、决策篇、调研篇、创新篇、信息篇、用人篇、基层篇、群工篇、矛盾篇、务实篇、示范篇、法制篇、团结篇、公仆篇、廉洁篇、学习篇和班长篇。领导方式方法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

新时期领导方法18篇的组合是一个整体,各篇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观念篇是本书的开篇,解决的是领导者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问题。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是开拓创新的基础。改革开放每一步的成功,领导者思想认识的每一次飞跃,都始于观念的更新和转变,正所谓“成亦观念,败亦观念”,“一念之差,天上地下”,“观念一变天地宽”。发展篇是探讨领导者谋事、创业思路的。怎样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抓住新的战略机遇期,思发展、谋发展、求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本篇研讨的重点。决策篇是研究领导决策科学化问题的。决策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能、基本功。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决策必须坚持哪些原则和程序,怎样进行前期研究和多方案综合评价、对比选优,怎样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领导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防范决策风险和失误,有效提高领导者的决策能力和成功率,在本篇中都有涉及。调研篇解决的既是工作方法问题,也是工作作风问题。本篇着重探讨、论证了调查研究在新时期领导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把握新时期调研工作的特点、规律和内涵,创新方式方法,以提高调查研究的针对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创新篇论述的是如何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实现领导工作的新突破,重点探讨了领导者为什么必须具有开拓创新的品格,以及开拓创新的思路和方法。信息篇回答的是提高领导工作效率的技术手段问题。有无信息化意识,能否及时获取并充分利用日新月异的信息,是新时期领导者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篇侧重研究了领导者如何通过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有效推进领导方式与方法的改革和创新。用人篇论述的是如何认识和开发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怎样正确理解人才强国战略、确立科学的选人用人观,解决人才既短缺又浪费的问题,消除人才选用上的种种弊端等问题。基层篇着重论述了如何正确看待我国的城乡基层组织和基层工作,总结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开展工作的成功经验,从基层工作的实际出发,归纳了做好新时期基层工作的八种有效工作方法,并探讨了上级领导机关应当如何关心、指导、帮助基层组织和干部做好工作等问题。群工篇重点探讨了如何正确认识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为什么必须紧紧围绕群众新的需求,转换工作思路,采取新的有效方式与方法,以及怎样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群众路线这一优良传统和作风。矛盾篇重点探讨了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解决新时期错综复杂的矛盾,包括领导者在处理这些矛盾中应当坚持的原则和方法,怎样做到“对症下药”、切中要害,促使矛盾迎刃而解。务实篇重点剖析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及其根源,探讨如何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论证了要真正做到求真务实必须解决好的几个关键性问题。示范篇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述了新时期典型示范这一领导方法的意义、特点和运作方式,探讨了如何进一步发挥典型示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法制篇重点论述了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与改进领导方式、方法的关系,探讨了领导者如何带头学法、懂法、守法、执法和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必须抓好的关键环节。团结篇涉及的是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建设问题。针对新形势下种种影响团结的因素,总结各地的实践经验,就如何以共同的奋斗目标为基础,发扬团队精神,搞好“一班人”和方方面面的团结,作了比较深刻系统的论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方法。公仆篇研究的是新时期领导者如何认清自身的公仆身份,摆正公仆和主人的位置,克服“官本位”思想和种种“官气”,做合格的人民公仆等问题。廉洁篇重点探究了极少数领导干部陷入腐败深渊的根源,论述了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如何从自律着手,依靠教育、监督和制度,从源头上解决拒腐防变、清正廉洁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学习篇着重探讨了领导干部在新时期加强学习、增长知识的特殊重要性,论述了如何端正学风,改进学习方法,创新学习机制,有效提高自身的素质和领导本领,做“精明、高明、开明”的领导者。班长篇是本书的最后一篇。班长在“一班人”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性作用,负有特别重大的责任。本篇围绕如何当好班长、做好一把手的工作,论述了必须处理好的八个方面的关系,较为系统地回答了当前一把手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也为本书画上了一个凝重而值得深思的句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把握和应用以上这些领导方法并使之发挥作用,最重要的还是靠千百万领导者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去认识、去践行、去探索、去创新。

应当说,这一课题研究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新时期领导工作的新经验,探索了新时期领导方法的新思路,形成了一系列新的认识、新的观点、新的构想和新的领导方式与方法。书稿形成之时,适逢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央号召全党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提高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当前全党和全国各级各行各业正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但愿本书的出版对各级领导者、特别是在地方工作的领导同志,改进和创新领导方式与方法,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有所裨益,有所帮助。

4.2透镜 教案1 篇6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了解它们对光线的作用;2.会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3.知道凸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焦距;4.会简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二.教学重点、难点: 1.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2.测量凸透镜的焦距;3.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三.教学过程: 1.上章复习:(1)概念抽查;(2)作业讲解.2.透镜:(1)分类:凸透镜和凹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凹透镜.(2)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3)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近处物体的成像区别: 通过凸透镜,看到的物体的像是放大的(正立);通过凹透镜,看到的物体的像是缩小的(正立).(4)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 一是从这两种透镜的外形特征着眼,通过比较透镜中央和边缘的厚薄加以辨别(即用“摸”的方法);二是从透镜的成像特点着眼,通过透镜去观察近处物体(如书上的文字),看它是成正立、放大的像,还是正立、缩小的像,从而加以辨别(即用“看”的方法);三是从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入手加以辨别,看它能否使平行光(太阳光)会聚在一点加以辨别(即用“照”的方法).(5)凸透镜的相关知识 光心(O):透镜的中心;主轴:通过光心和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主光轴,简称主轴;焦点(F):跟主轴平行的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主轴上的点;焦距(f):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6)凸透镜焦距的测量: 聚焦法:将凸透镜放在太阳光底下,在凸透镜下方放一白纸,移动凸透镜使白纸上有光斑.当光斑最小最亮时,测量此时纸与透镜之间的距离,此距离就是焦距.(7)透镜的特殊光线: 三条:一是过光心,出射时方向不变;二是平行主光轴,出射时过焦点(凸透镜)或反

向延长线过焦点(凹透镜);三是过焦点(凸透镜)或延长线过焦点(凹透镜),出射时平行于主光轴.如图: 3.课堂练习:(1)透镜有两类:一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叫凸透镜;一类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叫凹透镜.

4.2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案 篇7

一、有谱无琴

“有谱无琴”的练习形式在一首作品的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钢琴教学实践中, 我们却发现这一形式常常不被重视。在钢琴教学工作中, 很多教师只注重学生练习的结果和技巧, 而忽视了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和技能, 忽视了学生对处理视觉符号的思维能力的训练。由于缺乏这方面的训练, 学生很难将视觉符号组合成心理时空, 只能凭运动系统的被动记忆对音符作孤立的认识, 出现许多不必要的读谱错误。

乐谱作为音乐信息的载体, 对钢琴演奏者来说几乎是唯一的直接认识对象。应当在学生学琴的启蒙阶段就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谱习惯。当给学生教授一首新的曲子时, 首先, 要让学生自己通读全曲, 弄清楚自己弹奏的乐曲名称, 看清谱子上的谱号、调号、拍号以及有关术语。如果能把那些看似分散的符号归纳起来、组织起来, 找出其规律和内在的联系, 便可以事半功倍减少后面练习的盲目性。对于音乐作品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应当开始得越早越好。并尽可能不依靠键盘而通过思维活动在空间上对作品形成一个初步的完整的认知。

二、有谱有琴

在学习钢琴演奏的过程中, 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 这种练习大多数情况是在钢琴上进行的。因此, 在钢琴上看着乐谱进行练习, 可以说是钢琴练习的主要形式。经过“有谱无琴”这一形式的练习后, 我们在脑海里对曲子也有了大概的认知。在“有谱有琴”的这个阶段, 我们就要通过视奏和弹奏把乐谱上的各种符号变成音响。

这个时候学生会遇到视奏的问题, 在钢琴视奏中, 最重要的一关是视奏思维, 只有当视觉正确认知了音符, 大脑才能对手指下达弹奏的指令, 指令是原来时间压缩的信息, 要用听觉反馈来控制还原本来信息, 因此, 视觉思维必须提前于动作, 提前得越多, 处理乐谱信息的可靠性越大。教师在学生学琴的启蒙阶段就应培养学生对键盘的熟悉程度、让学生有意识的熟悉各种和弦的唱名及其音位并且让学生养成以和声进行和乐句进行为视谱单位的习惯而不是把单个的音符作为视谱单位。

在这一阶段切忌学生从头到尾一遍遍地弹奏, 要让学生养成分解练习的习惯, 即分段、分手、分声部甚至以小节为单位进行反复练习。在分解练习后再进行局部的合成。局部合成的过程就是一个将陌生曲目练熟的过程, 也是按乐谱上音乐术语、各种符号对作品进行处理、加工的过程。当练习进行到全曲合成的时候, 不妨再次运用“有谱无琴”的形式, 仔细研究一下乐谱, 进行认真的分析、思考, 使该作品的演奏能进入更高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头脑的清醒和手指的清晰。

三、无谱有琴

这一阶段的练习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背谱练习。在音乐演奏心理的培养训练过程中, 对于音乐记忆的培养也就是背谱能力的培养, 是极其重要的一环。背谱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 只有背下乐谱才能从细节到整体把握好音乐, 真正做到视觉、听觉、触觉三者的有机统一。在启蒙阶段, 老师就应该注重学生的背谱练习, 一开始可以让学生通过小乐句或是简单乐曲的背诵来练习背谱。

很多学生由于平时练琴不善于动脑, 而更多的是靠手指的记忆弹奏。最常见的背谱方式是通过运动记忆来背谱, 也就是通过无数次的反复练习, 形成下意识的条件反射, 依靠肌肉的运动记忆来进行演奏。这是一种非常不可取的背谱方式, 一旦“抛锚”就不容易再进行下去。极少数天赋禀异的学生具有摄像式记忆的能力, 对乐谱几乎能够过目不忘, 但这种视觉记忆的能力并非人人都拥有。有些初学的学生也经常会通过听觉来记忆, 尽管有调查表明, 听觉记忆的方法是效率最高的背谱方式, 但它要求具有及其敏锐和准确的音乐听觉, 其次还要有极其完美的演奏者提供正确的听觉范例, 使得这种方法的实际操作可能性不大。教师在培训学生背谱练习的过程中, 还要注意指导学生按照曲式结构和乐思的进行去理性的有效的分段、分句地背谱。很多学生在背谱的时候都习惯的从头至尾地背, 这样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效果也不是很好。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分节分段有意识地把作品化整为零地逐步背下来。

由此可见, 无论采用听觉记忆法或是理性的分析记忆法, 或是将它们与肌肉运动记忆方法相结合。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背谱练习的时候都必须与分节分段的背谱方法相结合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让大脑有意识地对弹奏的每一个音、每一个段落都去分析、去支配, 从有意识逐渐过渡到下意识。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脉络, 背的更牢固。这样也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于弹奏技术和音乐的表现上。

四、无谱无琴

“无谱无琴”的练习, 实际上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练习, 也是难度最大的练习, 需要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毫无杂念干扰的情况下进行。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很多学习钢琴的学生只知道埋头苦练自己手上的功夫, 却没学会思考曲子更深层面的东西, 往往是累的筋疲力尽却收效甚微。我认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在钢琴上如何练习各种技巧, 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对曲子进行思考和挖掘曲子更深层次的东西。在艺术表现中, 大脑的理性判断和分析能力是所有训练科目中最需要加以重视的一个方面。

这一个阶段, 就是要求学生在没有实际弹奏的条件下, 注意力集中在头脑中回忆音色和触键, 结合教师对触键原理的讲解, 清晰地在头脑中演练手指在键盘上的触键点、深度和角度等手指操控动作, 同时能够“听”到期待的声音音色。这种练习能够给学生真实的演奏做出充分的技术准备, 帮助学生构建对触键和音色概念的科学理解。这一阶段的练习还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曲子的记忆。当然, 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好前三个阶段的练习, 才能顺利的进行这一阶段的训练。

综上所述, 这四个阶段的练琴方法应该贯穿练琴过程的始终, 缺一不可。只有使学生们学会多思考、多倾听, 讲究练琴的方法, 才能培养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有计划、有效率的练琴。如此, 教学过程才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学生才能获得最大的收益。

摘要:钢琴是一门技艺性很强的乐器, 要掌握好钢琴的演奏技能, 必须要有正确的、有效的练琴方法。在钢琴教学中, 对于钢琴教师来说, 不仅要把钢琴的弹奏技巧教给学生, 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练琴。笔者走访了一些琴行, 发现大多数的钢琴教师容易忽视这一点。本文就从练琴的四个阶段, 有谱无琴、有谱有琴、无谱有琴、无谱无琴, 来阐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练琴。

关键词:练琴教学,钢琴读谱,视奏,音乐记忆:音乐思维

参考文献

[1]多纳德霍杰斯编著.《音乐心理学手册》.

[2]司徒壁春, 陈朗秋编著.《钢琴教学法》.

[3]樊禾心编著.《钢琴教学论》.

[4]周广仁编著.《钢琴演奏基础训练》.

[5]赵晓生编著.《钢琴演奏之道》.

[6]陈立编著.《怎样提高钢琴演奏水平》.

4.2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案 篇8

关键词:科学教材;设计特点;学习窍门;整合设计

一、教材整合设计益于教学

大道至简,从这个道理去推理,一种学问,被分得太细,可能就有繁琐之感,生物、物理、化学、自然、地理等学科内容整而合之,难点重点一举击破,可能更容易地被教师管理与教学,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了解自然界,掌握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加深对科学的研究,关注宇宙的真谛,理解人类和科学的关系,升华人生的价值。科学教材突出了整合,加强了探究,使学习者对科学的学习有统筹兼顾之利。

二、教材突出探究

科学教材的内容在表达的过程中始终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能力以及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研判;整套教程有条不紊,秩序井然;概念的表述、规律的解读是以探究的方式,随时联系到生活中出现的事物,学生学习起来减少了枯燥感,也增加了印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探究的方式别出心裁,探究的范围包罗广泛,探究的过程多种多样,既有著名人士的探究又有学生自己的探究。为了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教材设置了“研究性学习课题”栏目,为了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教材设置了“讨论”栏目,考虑极为周全,非常有利于学生投入到科学的研究之中。

三、教材人文性

人是生活在社会当中的,离开了社会,一切科学技术黯然失色。科学技术问题是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的,人掌握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才能发挥学习的价值、升华人生、实现科学的社会实践功能。

教材渗透STSE教育,强调科技兴国,提倡文明生产,重视环境保护,呼吁永续发展,比如,介绍克隆技术,探讨社会关系,让学生了解到事物有两面性,科学既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又可以毁灭人类,因此要运用科学,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要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要树立正确的科学意识,提升自己的认识,丰润自己的心灵,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抱负、有美好向往和追求的青年。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课程的编制与时俱进,为实现基础教育改革履职尽责,作为教师,要仔细研究教材的设计特点,认真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推陈出新,尽量发挥教师的作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窍门,力求教学尽善尽美。

参考文献:

李赫.新世纪科学课程设计的构思.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10.

上一篇:托一班班级工作总结下一篇:项目经理年终总结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