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们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的老师们(精选11篇)

我的老师们 篇1

接着,她连贯地走到讲桌前,轻轻地打开课件,捧起课本,像捧起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每一个细微的举止,都那么有条不紊透露出一番优雅,散发着光芒。她站在木质的小讲台上,一手端着书,一手握着粉笔,有时伸出手指圈画着黑板上的重点。没有万人瞩目,只有36个孩子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认真的听她讲课,此刻太阳仿佛只宠她一人,将无数光辉洒在她的身上。

讲课时,她面部严肃,从两只水汪汪的眼睛流出几分严谨,口齿的触碰间,问答的解析已清楚的讲述,像是山涧里的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地涌出。细流虽小,但它足以滋养周围的小草。她手中的粉笔在她一次次的转身中触碰黑板,那许多白色的颗粒脱离粉笔,有力而乖巧的附在黑板上,不一会儿,黑板上就出现了几行整齐的白色字体。

然而,并没有人能够一直和蔼而不发脾气,她也是如此。她管理的这个班级在纪律、出操、作业上有不好的地方,都会认真的指出来并纠正。她会因为不满,而对我们生气,这时他的两条眉毛便会拧在一起,脸上写满严肃,提高嗓门,大声指出问题所在及解决方案。但是如果接下来是讲课的话,这种气氛会在活跃的课堂上,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中逐渐缓和;如果说完就走的话,她会集冷气与杀气于一身后离开现场。当然不管怎么收场,同学们也都会进行自我反思。

我的老师们 篇2

本刊的主要读者是全国的语文老师,他们也是刊物的主要作者。三十年来,我通过这份杂志结识的语文老师可以说数以万计,能称之为朋友的少说也有上千人。许多朋友都知道,我的身份比较复杂:一个身份是编辑,每月都要主编三本刊物;一个身份是教师,每学期至少要讲一到两门课;一个身份是写作者,业余喜欢写点小说。因为写作属于我的业余爱好,所以在与朋友们的工作交往中,我一般都很少涉及这个话题。其实,语文老师中有很多朋友都是很关注我的写作的,其中有不少人还发自肺腑地喜欢我的小说。他们不仅认真地读我的作品,而且还在百忙之中为我的作品写评论。这让我十分感动,也让我对他们充满感激。还有许多老师,曾经通过书信、邮件或电话,针对我的某些小说提出了一些具体问题,想听听我的想法,希望跟我展开比较深入的讨论。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我没能及时地回复,没能耐心地解答,没能细致地阐释。为此,我一直觉得对不住这些热心的老师,对他们心怀愧疚。今天,在我即将离开杂志社的时候,我想在我主编的最后一期刊物上,和长期以来对我的小说给予关注的语文老师们谈谈我的写作,也算是集中还一次债吧。

我之所以决定占用本刊的宝贵版面来谈论自己的小说,是因为我觉得我要谈到的问题,并不只是关于我自己,也不只是关于小说,它实际上涉及到了有关语文教学的许多方面,包括语言学习、课文讲读和作文训练。

1.写有意思的小说

我这里所说的有意思的小说,是相对有意义的小说而言的。有意义指的是有思想性,有教育性,有指导性;有意思指的是有情调,有趣味,有美感。最好的小说,无疑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那种。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完美的小说。在这种小说中,意义和意思这两个元素不仅都有,而且两者是水乳交融的,是严丝合缝的,是浑然一体的。这种完美的小说,虽然古今中外都有,但老实说并不多。许多貌似完美的小说,粗看上去似乎意义和意思都有,但不能细看,一细看就会发现,其中的意义和意思并没有达到完美的融合。它们经常是两张皮,要么牵强附会,要么生拉硬扯,要么风马牛不相及。我不喜欢这种小说。它们很像蹩脚的裁缝师傅缝制的衣服,虽然两块布连在了一起,但针脚线头都能看出来,让人觉得刺眼。这种小说很不自然,读起来别扭,难受,有时候还感到肉麻,甚至起鸡皮疙瘩。

我们经常读到这样几种小说,一种是有意义没意思的,一种是有意思没意义的,还有一种是既没意义也没意思的。既没意义也没意思的,显然是最差的小说了。如果我们还把它称为小说的话,这种小说不写也罢,也不值一读。

至于另外两种小说,我们见到最多的是有意义没意思的这种。毫不夸张地说,这种小说差不多占据了小说的大半个世界。但是,就我的审美趣味而言,我也很不喜欢这种小说。原因是,这种小说过于追求所谓的意义,有的故作高深,总是削尖脑袋往哲学的象牙塔里钻;有的则假装激进,笔锋一转就溜上了政治的跑马场。说实话,这种小说没什么读头。如果仅仅为了获取某种思想,我们还不如直接去读那些哲学原著和政治文件。

相对来说,我比较喜欢那种有意思的小说。有意思的小说是从情调和趣味出发的,它不求宏大,也不求深刻,或者说,它不怎么重视意义的建构,只求渲染一种情调,传达一种趣味。这种小说不端架子,不板面孔,也不怎么作秀,更不装神弄鬼,往往显得很低调,很平实,有时候还有点世俗,因此让读者感到亲切,轻松,好玩,换句话说就是有意思!

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上来看,我认为有意思的小说比有意义的小说更接近文学的本质。有意义的小说虽然也写生活,但它往往只把生活当作材料,目的在于从生活中提取意义,这有点像那些磨豆腐的人,他们并不看重黄豆,眼睛只盯着豆腐,一旦豆腐磨出来,那黄豆就没用了,成了一包不值钱的豆渣。而有意思的小说则不同,它更看重生活本身,至于能不能从中发现意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这生活本身显出情调和趣味来,这又好比那些热爱黄豆的人,他们虽然没把握从黄豆中磨出豆腐,却能够把黄豆处理好,或者炒,或者煮,或者泡,将它变得光彩夺目,有滋有味,香气扑鼻。文学说到底还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有责任让生活变得更有意思。所以我说,有意思的小说离文学的本质更近。

再从美学上来讲,我觉得有意思的小说代表了一种独特的美学追求。如果说有意义的小说属于理性审美主义范畴的话,那么,有意思的小说就应该归为感性审美主义了。与传统的理性美学相比,当下流行的感性美学更加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出于对感性美学的崇尚,有意思的小说开始重新梳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特别看重生活本身的审美价值,从而将文学的兴奋点和着力点转移到了日常生活的感性层面上,尽力去发现、捕捉和传达潜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微妙情调和独特趣味,进而彰显出感性生命的无限丰富性与多种可能性。

2. 《酒疯子》 与方言运用

《酒疯子》 是我自己十分看重的一篇小说,发表在我国最好的文学刊物 《收获》 2013 年第2 期上,同年进入中国小说年度排行榜,还被五种小说年度选本收入。 《酒疯子》 是我的第一篇用家乡方言写成的小说。它是我的一次探索,或者说一次冒险。

我的家乡是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那里的方言土得掉渣。土还不要紧,更要命的是俗,通俗,粗俗,甚至庸俗。当然,在离开老家之前,我也没觉得它有什么不好,因为我就是听着它说着它长大的。十七岁那年,我到武汉上大学,突然遇上了普通话。从这时候起,我开始嫌弃家乡方言了。与普通话相比,它实在是太土太俗了。我曾经还为自己生长于那样一个方言区而感到脸红和自卑过。在城市里,我很快学会了普通话,并及时将它用到了学习和生活中。从此,家乡方言被我紧紧地关进了喉咙深处。

后来我学着写小说,自然用的都是普通话。即使写我家乡的农村生活,我也不用家乡方言。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一是我阅读的作品几乎都是用普通话写成的,它们是我写作伊始不可避免的参考与借鉴;二是我没有读到过一篇用我家乡方言写成的作品,因此我无法从中找到现成的经验;三是我一直看不起家乡方言,所以不好意思用它写作,好像城里人娶了一个丑陋的村姑,不愿意把她带出来丢人现眼。

大约是在城市里生活得太久了,或者是自己的年纪有点大了,我这两年的心境发生了巨变。其中变化最大的,是我对城市产生了厌倦,突然对家乡充满了好感。我一有空闲就往老家跑,一回去就不想再到城市来。与此同时,我对普通话也开始厌倦了,觉得它听起来那么华丽,那么空洞,那么虚假,让人心烦,让人肉麻,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我忽然发现,家乡的方言原来是那样朴素,那样实在,那样真诚,给人一种一言难尽的亲切感。我甚至开始在城市里用方言说话了。我把妻子喊成了媳妇娃子。百无聊赖时,我就说无球聊儿。要是碰到一个荒唐的人或一件荒唐的事,我会忿忿地说,扯卵蛋!说着说着,我还发现我的家乡方言非常有意思。它虽然土,虽然俗,但说起来带劲,有味,过瘾。

正是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心境中,我开始了 《酒疯子》 的写作。我决定抛弃普通话,完全用我的家乡方言来进行叙事。

让我始料不及的是,叙事语言的转换给我这篇小说带来了一系列的转换。动笔之前,我的构思已基本定型。因为叙事语言由普通话转换成了方言,所以原来建立在普通话之上的构思不得不推倒重来,否则就会与叙事语言不搭调,甚至格格不入。随之而转换的是叙事角度,我把原定的第三人称改成了第一人称。叙事角度转换本身并不是特别重要,在此之前我也多次尝试过第一人称叙事。重要的是,这回的第一人称叙事凭借的是方言,因此叙事立场也必须发生改变。以前,我虽然经常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并尽量用农民的口吻来展开乡村叙事,但叙事立场总也摆脱不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身份定位,说到底还是一种精英立场,致使小说在叙事中出现许多裂缝和破绽,导致叙事无法进入到生活的深处。这一次,由于方言的介入,小说的叙事立场实现了根本性的转换,即从精英立场转到了民间立场。这个转换的意义太大了。

在我看来,精英立场和民间立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叙事立场。从精英立场出发的叙事,突出的是精英意识;从民间立场出发的叙事,彰显的则是民间意趣。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叙事美学与叙事策略。简单地说,精英叙事强调的是有意义,而民间叙事追求的是有意思。有意义指的是有思想价值,有意思指的是有情调,有趣味,有美感。在 《酒疯子》 的原初构思中,我本想正面描述村长黄仁是怎样贪财和劫色的。到了动笔的时候,因为叙事立场的转换,我便突发奇想设计了一个酒疯子,让他借酒装疯,以毒攻毒,巧妙地把村长黄仁的鬼把戏重演一遍。这样一来,这篇小说就避免了直白,避免了沉闷,避免了一目了然,或者说有了悬念,有了幽默,有了曲里拐弯,换一句话说,就是有意思了。

3. 《姑嫂树》 的来历

我的小说差不多都是有生活原型的,纯粹的想象与虚构几乎没有。这篇 《姑嫂树》 也不例外,它是我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演绎而成的。故事的提供者是我的老师王先霈教授,他是著名文艺理论家,曾经担任过湖北省作家协会的主席。王老师是我的恩师,三十多年来,他一直关心着我的创作,不仅在思想和艺术上给了我许多有效的启迪与指导,而且还经常为我提供写作素材。

有一天,我打电话找王老师说点事。事说完,我正准备挂电话,王老师说,我给你讲两个故事,你可以写成小说。他先讲了一个外国的,说一个单身男子临死前特别想行一回房事,家人就找来了一个妓女,满足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愿望。然后这个男子就安然地走了。接下来,王老师又讲了一个国内的,讲一个已婚女人和一个未婚女子被两个流氓劫持到一个公园里,两个流氓要分别对她们进行强暴,当时是夜晚,又地处偏远,在反抗无效和求助无门的情况下,已婚女人对那个正要对未婚女子下手的流氓说,你放过她吧,要睡也来睡我,她一个黄花姑娘,你把她遭踏了,她今后怎么嫁人?那个流氓还没丧尽天良,听了已婚女人的央求居然起了恻隐之心,真的放过了未婚女子!这两个故事,我听了都很有感觉,当即对王老师表示了谢意。

后来,我先根据王老师提供的第一个故事写成了 《送一个光棍上天堂》,并很快在 《花城》 杂志上发表了。这一篇写得很顺利,因为我作品的情节、人物和立意与王老师提供的原始故事基本上是一致的,没有太多的加工与改造。不久,我又根据王老师讲的第二个故事开始创作 《姑嫂树》。

《姑嫂树》 的写作就没有第一篇那么简单了,它让我动了许多心思。原始故事中的那个已婚女子虽然很感人,但让读者受到感动之后却不能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更有价值的思考。为了让这个故事更有意思,我想了好几个方案,最后决定在那个未婚女子身上做文章。我想,如果那个未婚女子早已不是什么黄花闺女,那么那个已婚女人的献身与挽救还有意义吗?经过这么一假设,我的眼睛和我的心不禁豁然一亮,构思一下子就从迷茫走向了明朗。与此同时,我还灵机一动将已婚女人和未婚女子的关系设计成了嫂子和姑子的关系,这一改变无疑对小说主题的表达与强化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回过头来看,虽然小说 《姑嫂树》 与王老师提供的故事相差甚远,但原型故事对这篇小说的意义却是功不可没的,这一点只有作者心知肚明。小说写成后发在大型文学双月刊 《长城》 杂志上,位于短篇头条,发表之后广受好评。

4. 《侯己的汇款单》 与写作者的良心

《侯己的汇款单》 曾获首届蒲松龄全国短篇小说奖。后来,作为首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评委之一的评论家王干先生,主编了一本 《华文2005 年最佳获奖小说》, 我的《侯己的汇款单》 也被收入其中。该书的编后记里有这样一句话:“晓苏的 《侯己的汇款单》 对人的善恶冷静地铺陈,令人惊竦的同时忍不住去做有关良心意义的思考。”读到这句话,我似乎有点儿明白我这篇小说之所以获奖的原因了。我想,评委们一定是在我这篇作品中看到了一个写作者的良心。

事实上,我一直都是因为良心在写作。作家们在谈论写作的时候,往往都会涉及到为什么而写这样一个问题,有的说为人民而写,有的说为艺术而写,有的说为真理而写,答案丰富多彩。假如有人要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我为良心而写。在现实生活中,耳闻目睹的好多事情让我感到良心不安,于是就会产生强烈的写作冲动,好像不写出来我的良心就永远无法安宁。

我经常在作品中拷问良心。就拿 《侯己的汇款单》 来说吧,我实际上写的就是一个良心被狗吃光了的故事。一个名叫侯己的老人,被不孝的儿子儿媳赶出来一个人生活。为了生活得好一点儿,他就只身外出打工,想挣点儿钱回来买一口铁锅,打一张木床,再缝一个枕头。“和儿子儿媳分家时,儿媳给他分了一口破锅,锅底有一条口子,每次煮饭都朝灶膛里渗水;分给他的那张床只有三条腿,他只好用几块砖支着,可睡在床上心里总不踏实,老担心床会歪倒;分家时没给他枕头,他每天晚上睡觉都用一个老南瓜垫在脖子下面,可那老南瓜太硬,挺得脖子疼。”侯己出去挖了两个月煤,终于挣到了五百块钱,他本来可以把钱带回家,但他害怕在路上被人偷了抢了,于是就自己给自己寄了一张汇款单。侯己没想到汇款单比他走得快,等他回到家时,汇款单已不幸落到了贪婪的儿媳手里。为了取到汇款,侯己不得不层层地托关系,找门路,送人情,还没把汇款取到手,那笔钱已有一半属于别人了。后来,当侯己千辛万苦取到钱时,可恶的儿媳却以与儿子离婚相威胁,把侯己剩下的一半钱全要去了。小说结束时,侯己只剩下了一张已经作废的汇款单,“汇款单皱巴巴的,侯己用手指轻轻地抚着它,想把它抚平,但抚了半天还是皱巴巴的,侯己就继续抚,抚着,抚着,两颗老泪突然落在了汇款单上。”可以坦率地说,这篇小说是我根据发生在我老家的一件真人真事写成的,侯己的原型事实上就是我的一位农村舅舅。在侯己的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是那么自私、贪婪、无情,良心好像真的都被狗吃光了!那次回老家听到这个故事后,我的良心非常不安,很快就写下了这篇小说。写完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泪流满面。

我在这里反复突出良心这个关键词,并不是说只要有了良心就可以写出好的作品,只是为了强调良心对一个写作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想,一个有良心的写作者不一定就能够写出好的作品,但一个没有良心的写作者是绝对不可能写出好的作品来的。在我看来,好的作品必须是真诚的,必须进入普通人的基本情感领域,必须在关注人们的物质生存困境的同时关注人们的精神生存困境。一个写作者要写出这样的作品来,他必须具备爱心、同情心和悲悯之心。而我认为,具备爱心、同情心和悲悯之心的前提就是要有良心。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良心都没有了,那他还会有爱心、同情心和悲悯之心吗?

《侯己的汇款单》 中写到了三个铺子,药铺、杂货铺和剃头铺。一开始我把三个铺子的老板都写成了唯利是图的人,他们在真实的生活中其实就是这样。后来我把剃头铺老板改成了一个良心尚存的人,他给了侯己许多关心和帮助。我之所以这样改,是想通过这个人物表达我对良心的渴望与呼唤。当时我想,如果侯己身边连一个有良心的人都没有,那他还有什么理由活下去啊!

5. 《麦芽糖》对社会现实的介入

《麦芽糖》 荣获过第四届湖北文学奖。这篇小说与我以往的创作不大一样,它是一篇深度介入社会现实的作品。

当时,文坛上正流行私人化小说,有一种说法叫为自己的内心写作,强调个体感受和私人体验,主张书写和展示作者生命深处那些隐秘的情感诉求和幽暗的人性欲望。从文学创作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是没错的。但是,这个本来符合文学创作规律的写作主张,后来却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被一部分写作者误读了甚至歪曲了。他们过分地关心自我,迷恋自我,放大自我,好像写作完全是个人的事情,纯粹是个人的事情,与社会无关,与时代无关,与他人无关。结果,一股私人化写作的思潮在文坛上一下子泛滥开来,涌现出了许多小资作家,创作出了一大批展览私人生活宣泄个人欲望的作品。

而我认为,写作固然要尊重自己的内心,但更要关注他人的内心。我想,一个写作者个人的内心不管多么丰富,多么深刻,多么广大,但与那么多的他人的内心比起来,都是单调的,轻浅的,狭小的。所以,写作者应该从自己的内心出发,走进社会,走进时代,走进他人的内心。只有这样,写作者遮蔽的视野才有可能被打开,沉睡的良知才有可能被唤醒,这时候,我们会突然发现,在这个急剧转型的社会,在这个异常复杂的时代,人们的内心深处原来是多么的苦涩和不安!与此同时,一个写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就会油然而生,于是就会抑制不住地为他人写点什么!《麦芽糖》 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在 《麦芽糖》 这篇小说中,我有意创造了麦芽糖这个核心意象,我想让它给人们苦涩的内心带来一点甜头。作品中的主人公在一般人看来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他在乡村靠熬麦芽糖和卖麦芽糖苦苦营生,陪着父亲,守着老婆,带着孩子,过着平平淡淡的农家生活。而他从前的三个同学却是个个都有作为,一个留学美国,还娶了一个金发碧眼的洋老婆,一个在省里当记者,拿着记者证四处采访,还有一个在县城开公司,腰缠万贯,财大气粗。但是,这三个同学虽然在异国他乡风光无限,可他们的父母却在农村老家备感孤独。与同学们比起来,我小说中的主人公越发显得没有出息了。然而,这个没有出息的人却能每天给他的父亲抓背扣痒。让人感到可悲的是,父亲一边享受着这份天伦之乐,却要一边埋怨自己的儿子没有出息!在这里,我着力展示了人们内心深处望子成龙的理想与儿孙绕膝的愿望的矛盾冲突,表达了我对传统农耕文明的凭吊和对古典家庭温情的呼唤。我希望我的这种写作能够让他人不安的内心稍微得到一丝宁静。

6. 《花被窝》 的人性立场

《花被窝》 发表于 《收获》2011 年第1 期, 随后被 《小说选刊》 和 《小说月报》 陆续转载,同年进入中国小说年度排行榜,后来获得第五届湖北文学奖,还被改编成话剧和广播剧。

这篇小说和我的许多小说一样,也有其生活原型。它来自于两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一对婆媳之间,媳妇原来对婆婆很不好,不仅恶言恶语,而且还克扣吃穿。后来媳妇有了外遇,因晒一床花被窝让婆婆发现了秘密,从此改变了婆媳关系。另一个故事发生在两个村妇之间,一个是少妇,三十出头,一个是老妇,七十好几了。她们之间本来没有故事,虽然同村,但从不来往。少妇很风流,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听说老妇年轻时也风流过,并且出门与人约会时还扛一床花被窝。少妇从此与老妇亲近起来,平时一有空就去看望,逢年过节还送这送那。我觉得这两个故事很有意思,便将它们整合成了这篇 《花被窝》。

当下为数不少的写作者,大都站在两种立场上进行写作,一种是政治立场,一种是道德立场。从政治立场出发的写作,采取的主要是图解策略,积极配合主旋律;从道德立场出发的写作,往往喜欢跳出来说教,目的在于维护某种传统。在我看来,以上两种立场都不是纯正的文学立场。纯正的文学立场应该是人性立场。我的写作基本上都是从人性立场出发的,不太关心政治与道德,只想从人性深处发现一些新奇的东西。

小说写一个名叫秀水的农村留守少妇,与修电视接收器的李随在一个偶然机会发生了特殊关系。他们一次偷情不小心弄脏了花被窝,秀水洗了花被窝晾晒时被婆婆发现。事后秀水怀疑婆婆秦晚香发现了她的秘密,担心婆婆将这个秘密告诉外出打工的丈夫而毁了这个家。为了封住婆婆的口,秀水硬着头皮把被她早先赶出去独居的婆婆接回来与自己同住。因为一床花被窝,原来糟糕的婆媳关系突然得到改善。

不过,秀水只是表面上对婆婆殷勤周到,内心却是极不情愿。后来,秀水偶然听说婆婆年轻时候也有相好,并且约会时还扛一床花被窝。这个发现让秀水一下子把婆婆当成了自己的知己,一种莫可名状的亲切感油然而生。又是因为花被窝,婆媳两人终于心心相映,实现了真正的理解与沟通。

《小说选刊》 转载这篇小说时评论说:“一床热烈而浪漫的花被窝,象征了人性中复杂难解而又微妙美好的一面。”事实上,我这个作品要探求的正是人性的奥秘。人性是一个复杂的、幽暗的、诡秘的、矛盾的深潭,其中蕴藏着无限的风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就应该勇敢而大胆地到那个人性的深潭之中去探险揽胜。 《花被窝》 主要探讨了人性之中的性爱问题。性爱,包括偷情,都是人性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欲望,从人性的立场来看,它本身并没有美丑之分,只有动机上的善恶之别。如果发自于恶,它可能结出罪恶的丑之果;如果发自于善,它则可能开出善良的美之花。秀水的出墙和婆婆的越轨,显然都与恶无关,所以给人与人之间带来了同情、理解、宽恕、包容等诸多的正能量。很显然,我通过一床花被窝,对传统的道德和伦理进行了不露声色的解构,极力地张扬了人性。

7. 《回忆一双绣花鞋》 的主题创新

《回忆一双绣花鞋》 首发于《钟山》 2012 年第6 期, 《小说月报》 2013 年第2期转载,获得第十六届百花文学奖。评委会在评价这篇小说时,认为作品在主题的提炼上有重大创新,它揭示了某些反面生活的正面价值,打捞了那些消极故事的积极意义。

小说写的是一对乡村老年夫妻共同回忆一双绣花鞋的故事。丈夫叫温九,妻子叫金菊。这双绣花鞋,是一个神秘的女人在二十二年前送给温九的。金菊当时就断定送绣花鞋的女人是温九的相好,却又一时猜不出是谁。她要温九老实交代,温九却死活不说。为此,夫妻俩闹得不可开交,还把当年的妇女主任秋红找来调解。秋红也要求温九说出送鞋的是谁,可温九仍然守口如瓶。然而,温九给了金菊一个承诺。他说,等我满了七十岁,我就把送绣花鞋的人告诉你。因为这个承诺,金菊等了二十二年。由于有悬念,有疑团,有盼头,所以金菊在这二十二年的等待中,过得很兴奋,很充实,很精神。在温九过完七十大寿的第二天,他终于把谜底告诉了金菊。原来,送绣花鞋的居然是妇女主任秋红。因为岁月的洗礼,因为情感的沉淀,因为人性的复杂与多元,即使秘密揭开之后,金菊对秋红也失去了恨意,对温九更是在原谅中还暗含了一丝欣赏。昔日的风流与浪漫,经过时空的珍藏与发酵,最终也能化为甘醇的美酒,让人陶醉。

文学评论家李遇春教授在评论这篇小说时指出,一个民间日常生活故事,经晓苏讲出来后,读者虽然无法理喻什么微言大义,比如传统道德叙事视野中的伦理重建主题,比如现代启蒙叙事视野中的文化批判主题,但却能领悟到民间底层视野超越了宏大叙事模式的生命况味。这对民间乡村老夫妻之间一辈子相濡以沫的温情,虽然少不了争吵和斗气,但彼此的忍让、宽容和接纳,正好凸显了民间话语超越宏大叙事的力量。温九的回忆是有意思的人生回忆,没有意思的回忆是不值得回忆的,那样的人生也是没有意思的人生。他从民间化叙事的角度阐述了 《回忆一双绣花鞋》的创新意蕴。

文学评论家夏元明教授也发现了此作主题的新意。他说,温九年轻时的一段情事,一直等到二十二年后才真相大白,而其间所有的回忆、讲述,贯穿的都是温九和金菊的日常生活细节,并且是充满情爱和情趣的幸福细节。似乎金菊几十年如一日,同温九相濡以沫,恩恩爱爱,都是为了等待终于有一天温九会告诉她那位送鞋的人到底是谁。一个偷情的故事在岁月的推移中,竟然演变为夫妻二人的一个盛大的节日,一个仪式,一个庆典!小说写绣花鞋的秘密在其次,重点却是借揭穿这个秘密来写温九夫妻几十年的幸福生活。

8.关于短篇小说文体

我写过长篇小说,写过中篇小说,但写的最多的是短篇小说。从1985 年发表短篇小说 《楼上楼下》至今,三十年来,我一共发表短篇小说近三百篇。显而易见,我更喜欢短篇小说这种文体。

在我看来,短篇小说是一种十分迷人的文体。假如说长篇小说是一位饱经沧桑的八旬老妪,中篇小说是一位风情万种的半百徐娘,那短篇小说就是一位三十刚出头的少妇。它表面上静如止水,风平浪静,欲说还休,实际上动若脱兔,暗流汹涌,思接千载。

无论是长篇小说,还是中篇小说,或者是短篇小说,它们都属于叙事文体。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说,叙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叙之事,二是事之叙。叙之事指的是叙事内容,即我们常常所说的故事;事之叙指的是叙事形式,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叙事策略,包括叙事立场、叙事角度、叙事结构、叙事语言,还有叙事美学。长中短三种文体的小说,虽然都离不开叙之事和事之叙这两个基本元素,但由于它们各自的体格不同,所以在叙事上也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形态。

作为八旬老妪,长篇小说的叙之事便是她丰富的、纷繁的、曲折的阅历,其事之叙通常采取追忆的形式。她因为饱经风霜,所以倚老卖老,叙述的时候不急不躁,一张一弛,时纵时横,显示出宏大而厚重的叙事风貌。这种叙事一般带有明显的线型特征,我把这一形态称为线型叙事。作为半百徐娘,中篇小说的叙之事即是她鲜活的、独特的、复杂的状态,其事之叙大多运用坦陈的形式。她因为风情万种,所以别开生面,叙述的时候搔首弄姿,直言不讳,口若悬河,显示出热烈而酣畅的叙事特点。这种叙事一般带有鲜明的面状特征,我把这一形态称为面状叙事。

作为三十刚出头的少妇,短篇小说的叙之事往往不太长,不太大,也不太完整,甚至不太确定。要么是故事的一个侧面,要么是故事的一个倒影,要么是故事的一个回声。我把这些故事层面的因素称之为可能。短篇小说所要叙述的内容,实际上就是故事的各种可能性。与此相适应,短篇小说的事之叙主要选择了暗示的形式。这种叙事策略与少妇身份密切相关。因为她是闷骚型的,所以含而不露,即便是欲念丛生,激情万丈,心旌摇荡,也要尽量克制,努力隐藏,使劲遮盖。叙述的时候,经常运用隐喻和象征,言此意彼,声东击西,闪烁其辞,模棱两可,欲言又止,似是而非,雾里看花,半明半昧,犹抱琵琶半遮面,显示出混沌而暧昧的叙事格调。这种叙事显而易见带有点式特征,我把这一形态称为点式叙事。与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比起来,短篇小说这一文体更加难以驾驭。

首先,短篇小说是一种限制性叙事。长篇小说的叙事是线型的,线是自由的,可直可曲,可缠可绕,可松可紧,收放随心,无拘无束。中篇小说的叙事是面状的,面是敞开的,可宽可窄,可明可暗,可实可虚,铺展任意,游刃有余。短篇小说的叙事却不同,它是点式的,所有叙事只能在这个规定的点上进行并完成。所以说,它是一种限制性叙事。短篇小说的写作,实际上就是戴着镣铐在跳舞,其难度不言而喻。唯其如此,它才更需要作家的智慧与才华。作家只有选择到一个巧妙的角度,设置好一个特定的时空,他的叙事才可能获得成功。

其次,短篇小说是一种可能性叙事。长篇小说的叙事重点是阅历,或者叫历史,处于过去完成时态,属于必然性叙事。中篇小说的叙事重点是状态,或者叫现实,处于现在进行时态,属于当然性叙事。短篇小说叙述的重点则是各种各样的可能,或者是走势,或者是方向,或者是念头,处于将来发展时态,属于或然性叙事。或然意味着一切皆有可能,所以我把或然性叙事又称为可能性叙事。短篇小说的第一要务,就是要给读者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为了完成这一重任,作家在写作短篇小说时,必须要开放。观念要开放,故事要开放,结构要开放,语言要开放,主题更要开放。只有这样,可能性叙事才能成为可能。

另外,短篇小说是一种意思性叙事。在前面,我曾经把小说分为有意思和有意义两种。长篇小说重在对历史规律的思考与总结,力图打捞历史的意义。中篇小说重在对社会现实的展示与分析,力求发现社会的意义。短篇小说则特别关注那些被正统历史和主流社会所有意或无意忽略与遮蔽的存在,有时是生活的一个暗角,有时是人性的一道裂缝,有时是晴空的一声霹雳,有时是雨天的一抹阳光。这些都是有意思的存在。短篇小说的责任,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将这些处于沉睡状态的意思唤醒并激活,让情调和趣味展翅飞翔。

以上从八个侧面谈了我的小说写作,但愿能为语文老师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我的老师们 篇3

温柔而细心的“班妈妈”

张老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的班主任。她温文尔雅,总是面带微笑,就像妈妈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不管我们做错了什么,她总是耐心地指出来,给我们讲道理。她把我们都当孩子一样,总是不放心,随时随地提醒我们:“上课一定要专心,放学回家一定要小心,做作业一定要细心。”嘿嘿,大家有时候都觉得张老师很唠叨。可是有一次,张老师去支教一周。突然没有了张老师的唠叨,同学们竟然都不习惯了,无比想念她的唠叨。她唠叨的背后是对我们深深的爱啊!

严肃而幽默的数学老师

匡老师刚教我们时,我还以为他叫“宽老师”呢。只要一上课,匡老师绝对是一副威严的“包公”样,如炬的目光像探照灯一样扫视着整个教室。我们上课一点也不敢开小差。但是下课的时候,他简直就判若两人,经常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和我们讨论数学游戏问题时妙语连珠,还让我们发挥想象自己独立思考。“上课严肃,下课幽默”的匡老师真是让我们又爱又怕!

活泼而有趣的英语老师

我们的英语老师是一位年轻的老师,圆圆的脸蛋上总是带着甜甜的笑容。课上,她带着我们一起做英语小游戏,一起排练英语剧。教室里经常响起她和我们欢快的笑声。一次,在一场“狼和小羊”的英语剧排练中,大家正愁着谁来扮演狼和羊,她突然发现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穿着的外衣反面有绒毛,于是就让他们把衣服反过来穿,这下“狼”和“小羊”都有啦。因为课堂活泼有趣,很多不那么喜欢发言的同学也积极发言,大声讲英语了。秦老师就像我们的大姐姐一样。因为她,我们都爱上了英语课。

我的老师还有很多,他们每个人看起来都不一样,但是,有一样却是相同的——他们都有一颗爱我们的心,全心全意地在教导着我们。

(400000)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

指导老师 张晓勤

我的老师们 篇4

在我小学期间,我转一次学,体会了两个学校的不同生活。我换过三个班主任,体会了三个班主任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对同学们表达师爱的不同方式,但是他们都表达了一个字—‘爱’。

先说说我的第一个老师吧!她叫苏丽君,对我们是以糊弄为主,对我们百般呵护,也能把我们哄的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记得有一次,老师问我们:“6/2=3,3代表什么?”我们异口同声的说:“商。”老师又问“那2呢?”“除数。”老师的脸上似乎露出一种不易察觉得笑容,继而问道:“5呢?”同学们一下子不说话了,教师里仿佛掉下一根真都能听到声响,我想起妈妈告诉过我,除号前面叫做被除数,于是就大胆的的举起手来,老师看见我举起手来一怔,马上叫我起来了。

我趾高气扬的说:“被除数!”老师听了,立即佯装生气:“谁告诉你叫被除数的?想好了再说?”我一下子紧张起来,心想:难道我记错了?我记得妈妈是这样说的啊。“我……我……”“坐下吧!”老师说“其实翔雪同学回答的是正确的,但是她因为我的质问就放弃了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学生是有聪明才智,但是却没有毅力和恒心,更不懂得的坚持,这样子对以后的人生路是一个极大的.坎坷,请同学们改掉这个缺点,不要再犯这种高级错误!”那时候我们还小,但也非常配合老师的点了点头,现在我才真正明白了老师的话语是什么意思,但是我已经不在那个学校了,也好久好久没有可能见我那糊弄人的老师了,真的好想她啊。

第三个老师也就是我现在的班主任韩桂君,她可是前两个老师的结合,不过她的自私不像王伟老师,她不准其他人说我们,记得那次我们大扫除的时候,我们干了一个中午,可是却只换来了书记的一句“木滋滋的”,老师气得去找校长谈了一下午的话,回来还是哭着回来的的......

我的老师们 篇5

舒老师,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让我敬佩,您总是让乏味的课堂充满了生机,您的幽默让课堂欢声笑语,您的身上有别的老师没有的幽默感,亲切感,责任感。谢谢您,趣味盎然才情四溢的舒老师!

武老师,其他老师对您的肯定是有目共睹的。您对教学的热情深深感染了我。平日里,您总是对大家不解的题一讲再讲,从不厌烦,直到我们弄懂为止,您总是第一时间赶到教室,督促我们学习。谢谢您,诲人不倦的武老师!

宋老师,上您的课,我们从不会有压力,如释重负,把要写很多作业的烦恼全部抛到九霄云外,在您的课堂上,很少有您的呵斥声,只有您那银铃般的笑声在我耳边回荡。谢谢您,善解人意的宋老师!

奉老师,我们眼中的奉老师,虽然个子不高,却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对生活的热爱,积极向上,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感谢您,阳光乐观的奉老师!

戴老师,一副高高的眼镜架在鼻梁上,高高、斯文而帅呆了!上课前,总是让我们听歌或玩游戏,课堂上却“语出惊人”,常引得大家捧腹大笑,让我在愉快中进行学习,事半功倍,谢谢您,睿智而帅气的戴老师!

…………

我的老师们 篇6

我的政治老师——“人和其它动物‘哎’最大的区别,‘哎’就是人明白‘哎’自己活着的意义。”听,我的政治老师又开始‘哎’‘哎’‘哎’的讲课了,“哎”天哪,话说完了还不忘了来个‘哎’字!政治老师,什么事让您天天叹气啊?哎,哎,哎,您别哎了,催眠曲好好听哦!您干嘛说半句话就来个‘哎’字啊?这个字说着好听吗?不是吧?

我的英语老师——我们正在上课,不知有是哪位重要人物给英语老师打电话来了。“恩,这个电话我接一下”老师在接电话前3秒钟前的紧急时刻突然大声道,“Sorry!”下面同学们一阵窃笑。在那之后,只要英语老师上课时一接电话,我们便在底下笑道:“Sorry!Sorry!ha,ha!”这个老师最特别的地方是“音量”(声音大小的变化),他讲课时总是起先声音不大,然后猛的一下声音成十倍的上长,听讲的,不听讲的,都会被吓得全身一颤,最后,他居然连个转折点都没有,一口气顺着滑回原来的音量。我算是明白了刚开学是老师为什么说——“我没什么特别的,也不喜欢骂人,只是声音大,声音大点儿,你们就会被吓到!”

我的.生物老师——这个老师不是本地人,因为方言的关系,他说话的口音和我们有一点区别。其中最好笑的,也是被我们笑的时间最长的就是——‘听’字。“听(四声)到起!认真听(四声)!”老师有开始‘听,听(四声)’教学了。我听见有学生说:“老师,你别‘听(四声)’了,‘为徒’的要听(四声)晕了!啊,天啊!”

我的语文老师——这个老师很好,作业很少,有一次根本没多少作业,可她却认为多了,还删去了一些,平时几乎从不做试卷。我的数学老师——他的普通话实在是说得“太好了”,我实在不敢恭维,的确是标准啊!那一口标准的方言版普通话。他读的‘五’是‘污’,‘八’是‘把’,后来我们给他纠正了错误,一个“五”字竟变成了“五污污五污”!!!我的地理老师——他是一位风趣幽默的年轻老师,常常编一些顺口溜帮助我们记知识。我的历史老师——“12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又开始背诵“经文”了,我的历史老师讲课一般不用书,他说书上写得不全面。这不正证明了他的知识渊博吗?

我和我的“小鸭们” 篇7

刚入校的一年级新生, 什么都不懂, 又什么都想懂。他们整天叽叽喳喳, 嘻嘻哈哈, 放学排队出校门是个大问题。他们不懂什么叫“向前看齐”, 什么叫“紧跟其后”。他们真就像一只只小鸭子, 只会“嘎嘎”乱叫。队伍好不容易排齐了, 当另一班小鸭们从旁边经过时, 就会有几只“呆头鸭”稀里糊涂地跟着走, 任凭我喊哑了嗓子都不停下脚步往后看看。这时, 我这个鸭妈妈就赶紧三步并作两步, 上前把他们“逮”到自己的队伍里去。为此, 每次放学前, 我都让小鸭们瞪大了眼睛仔细找“鸭妈妈”的特征, 比如:长发、圆脸、双眼皮、小眼睛等等, 让他们记清楚。

放学啦!出发啦!鸭妈妈牵着小鸭们摇摇晃晃地出了校门, 无数双眼睛盯着我们, 那是庞大的亲情队伍。队伍前行的方向, 人群自发地闪出一条道来, 好让小鸭们经过。当到达停靠点, 小鸭们立刻被真正的鸭妈妈、鸭爸爸领走。小鸭们见到自己的亲人时, 都会情不自禁地蹦跳欢笑。骤然间, 汽笛声、摩托车的突突声、自行车的叮铃声, 汇成了一首悦耳动听又感人至深的回家团圆曲。

大学的奇葩老师们教给我的成长 篇8

我们有一门专业课,贯穿四年。每一年带你的老师都不一样。我很幸运,第一年小组课是和蔼的孙老头带我。他是个超酷的老头,浓眉大眼,喜欢戴一顶画家帽。每次上课都像一周一聚的家庭聚会,讲作业的同时,大家都要聊聊一周做了些什么有趣的事,百无禁忌,什么都可以聊。

我大一时喜欢我们学校看上去很像浪子的高老师。有一次我一进教室,孙老头突然拉住我的胳膊,我问他要干吗,他笑眯眯地说,给你一个惊喜。我就被他拉着走到另一个教室,他一推门,就把我推进去了。我暗恋的高老师正在上课,我们对视一眼,我紧张得都快尿失禁了。回头看到孙老头,他站在门口偷乐。他刚要跟高老师介绍我,我羞得不行,赶快跑过去跳起来捂孙老头的嘴。我简直是僵直着身体走出那间教室的,孙老头扬扬得意地走在前面,跟我说,你可要记住那一刻的感受,以后写什么见到暗恋对象的戏剧冲突,就把刚才那种感受写进去。

现在想来仍觉得孙老头简直太酷了。

到了大二,从最宽容快乐的孙老头那里,我被分到“神枪手”魏老师的组里。他神枪手的名号得来是因为他看到我们作业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枪毙,重写”。刚开始上他的课,我的内心活动简直是我和他只能活一个。

我和好朋友咩咩,课余最爱干的一件事就是偷骂他,咩咩更牛,编了一首《神枪手之歌》,最后还被他发现了。一次上课结束后,他突然叫我们留下,说最近好像很流行一首歌,你们唱给我听听,当时我们就傻了。最后不唱不给下课,只能一组人齐唱《神枪手之歌》。唱完大家很尴尬,愣了10秒他突然爆笑,说很好很好,这种创作热情要放在你们的作业里。

像这样,我的大学里遇到各种风格的小组课老师,比我之后遇到的老板种类还丰富多彩。

有的老师要求跟他交流绝对不能用短信,一定要打电话,他说短信是最能让人懦弱的发明,如果你们都不敢打电话还能干得了什么。有的老师,专门问我们平时看什么电视剧,然后和我们分析。还有的老师喜欢在室外上课,把所有人拉到静安公园坐着讲课,走过去都累死了,圈儿围得太大,一句话喊5遍才能听清。

上戏教给我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就做独一无二的你,不要变成其他任何人喜欢的样子,才是你最珍贵的东西。每个老师的态度都是,你以后遇到的人,都比我们难搞一万倍,无论怎么样,你们都得给我受着。

现在有的人即将经历和正在经历大学四年。我想说,对于大学,不要抱太多期待,这四年,不是用来让你寻求意义的,这四年,我们完全可以最放肆。所以,请一定要用尽全力去荒废,用义气交朋友,用真情去爱人,用奋不顾身去快樂,去了解自己,去爱那个永远不会完美的自己。

日本茶道里有一个词“一期一会”,就是说一辈子只有一次相会。大学对我们来说就是这样的存在。

【素材运用】“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一个人的成长也是如此,文中老师的教导可以让学生成为很有个性的人,这对于学生以后的成长确实是极为重要的,但对于学生自己,更要把握一切能让自己得到锻炼的机会,珍惜人生历程中的每一次尝试。经历丰富,才能感受到更多,心灵更丰盈,人生多姿多彩。

【速用名言】

1.个性是一个人的最大的需要和最大的保障。

——英国诗人 斯宾塞

2.一切后果,都是成长的经历。

——台湾著名女作家 三毛

【适用话题】经历;财富;成长;尝试

我的魅力老师们 篇9

我有许多位老师,她们都非常有魅力,你想不想见识见识啊?

温柔型:班主任赵林莉老师

她从来都是微笑的,开心的,非常幽默,从来不对我们发脾气、教训我们,经我们五(3)班全体同学友好商定,由我们可爱的.赵老师担任温柔型(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留作业特别少,有时还不留作业)。

严厉型:英语老师Miss周

对于我们的周老师评价可就不是那么高了,虽然她讲课水平很高,但是由于周老师天天留作业,而且留的作业还不少,最终导致了她严厉型老师的"悲剧"。

可爱型:美术老师张跃老师

之所以说张老师可爱,是因为她的美术课上得棒极了。不是我夸张,我们班上没有一个同学不喜欢上美术课和张老师的,因为她有一种魅力,能让所有人都喜欢她;而且,她的课上得活,很有趣,所以张老师摘走了“可爱老师”的桂冠。

活泼型:音乐老师姚更荣老师

最后一位魅力老师才是我们的音乐老师姚老师,这让我们的姚老师多少有些郁闷啊。毕竟人家已经教了你们五年了,而且人家也不错,你到最后才说人家,能不伤心吗?哈哈,对不起了,姚老师,我们都很喜欢你,你是我们心目中……呃,第三好的女老师……不要生气哦,老师,在我们眼里你讲的课很活泼,我们都喜欢,真的(也许不如喜欢美术课吧)!!你可要相信我,我是您最喜欢的学生呢!!

旁白:婷婷小姐在和老师撒娇,我想她已经忘了自己该说什么了,现在,我宣布,姚老师为活泼型当之无愧!鼓掌!!!

我的老师们作文 篇10

我最喜欢的雷老师,她是我们的班主任,平时衣着很朴素,但是有时也会冷不丁把自己打扮的花枝招展,总让我觉得怪怪的。虽然有时她发火的样子像一头见到红布的牛,但是她在我心中地位依然是最棒、最好的老师。我最喜欢雷老师上的课,她总是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的将课文的意思一点点一点点的给我们讲解,她讲的课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每句话每一个章节都仿佛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斑斓的世界。听雷老师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所以每每到了要上语文课的时候,我总是兴奋不已。

在我们班最“可怕”的就是数学老师黄老师了。他身高约一米八,对学生要求严格甚至苛刻。谁的作业不认真,或是作图时没有用尺子,他的作业就会被撕;上课讲话,要写说明书500字;上课时做小动作,黄老师犹如神兵天降,一把抓住了他,鹰一样的眼睛直视着他,那个同学准会被吓得浑身瑟瑟发抖。不过,因为他的“可怕”,使我们养成了上课专心,作业认真的好习惯。

看!“轰隆隆”老师来了。浑身都透着幽默细胞的科学老师站在讲台上,一声雷鸣般的“上课!”震得教室地动山摇,把我同桌吓得一声:“妈呀!”我也连忙站起。只听老师用极温柔的超低音说:“坐下。”有的同学边坐下边拍胸脯,嘻嘻,这个男老师真搞笑。

体育老师不怒自威,音乐老师温文尔雅,信息技术老师魔力神奇……

让老师们“走”起来 篇11

何谓“走教”制度?通俗地说就是让教师把原来的学校当作自己的家,定期到其他学校去上课,课后再回到自己的学校。这样,学生能够接受所有老师的教育,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公平的,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共分享;同时,老师的各种待遇关系不变,只是工作对象变了,方便操作。

关于教师的“走教”,我曾在学校内部做过一个实验:让同头老师换着教,即每隔一段时间就让教师互相交换所教的班级,让一个年级所有的同头教师成为学生共有的师资。在这种教育资源的整合过程中,每个教师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这样,在为学校减少人为要工作量的同时,还可整体促进年级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学校之间采取这种方式,也就可以均衡学校之间的师资力量,促进所有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走教”制度的落实需要一个完整的保障机制。首先,要实行主教、副教相结合的机制。一堂课,有主教老师,有副教老师,主教老师可能是本学校的,也可能是外学校的,负责讲课;副教老师必须是木学校的,负责作业处理,解答学生问题,保证主教老师走后的后续教育工作。其次,要实行教师交流制度,尤其是要实行主教、副教教师交流制度。上课前,主教教师要通过副教教师了解班级情况;下课后,副教教师要了解主教教师上课意图。再次,要统筹计划安排。教育管理部门要把走教当作一个系统工作来做,要制定出统一的走教计划,方便老师走教。最后,要有物质保障。教师实行走教是非常辛苦的,教育部门应该发放一定的走教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安排车辆护送老师走教。

“走教”的具体操作程序,可以分“五步”进行。

第一步,做好思想动员,树立对“走教”的信心。要想落实好“走教”制度,教育管理思想必须有一个根本性改变。首先,学校校长要抛弃过去那种“闭门造车”的管理思想,要用改革开放的管理理念,让所有的教师都“走起来”,让自己的教师走出去,让新鲜教育力量流动起来,要利用这种流动力量提升办学质量,创办教育特色。其次,教育老师要打破那种狭隘的“文人相轻”的思想,要通过走出去,展示自己,提升自己;要通过请进来,补充自己,充实自己。

第二步,设计好“走教”的管理体系。走教工作应该由文教部门统一管理,首先有一个副手主抓,协调处理遇到的相关问题;其次,要按学科建立地方大学科组,由学科组长根据具体学校的特点,安排走课时间表,并通知木人。

第三步,要抓好对“走教”的质量管理。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备课中如何备学生,要摸准被教学生的具体情况。二是在课堂如何上,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三是作业如何处理,要及时和木校任课老师共同研究作业情况。

第四步,要做好对“走教”的质量评比。质量评比要有“评”有“比”。“评”可从三个方面人手,一是任教学校的学生评,可用问卷渊查法;二是任教学校的管理人员评,可通过听评课;三是教学成绩评,可通过抽测、统测等。“比”注重两个层面,一是走教学科老师内部的比,就是同一学科老师的教学工作质量进行纵向比较;二是不同学科走教工作质量的比,就是对不同的学科组走教工作质量进行横向比较。

上一篇:南京邀请函下一篇:体育教育训练学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