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与挑战——作文指导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机遇与挑战——作文指导(共11篇)

机遇与挑战——作文指导 篇1

大家好!

我叫高詹姝婧,我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我热爱帮助同学,热爱集体。很高兴能和大家聚在我们这个大家庭十班,从现在起我将陪伴大家共同度过初中三年的美好时光。

美国人际关系家戴尔。卡耐基说过:“不要怕推销自己,只要你人为自己有才华,你就应该认为自己有资格担任这个职务。”今天我鼓起勇气,走上讲台,竞选本班班长。我之所以竞选班长是因为我在小学的时候多次担任班长,三四年级曾担任过学校大队委,我还多次担任文艺活动的主持人,有一定的班级工作经验和组织协调能了。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班委竞选重在参与。今天,我已经勇敢的实现了参与,能否成功,还是那句话,取决于我的学习成绩和工作能力,还有你手中最圣神的一票!也许,我在班上的学习成绩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是最努力的。假如我当上了班长,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团结自己,以身作则,为同学们树立榜样,带领全班同学将我们班班集体工作做得更好,更优。我深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人人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我们整个班集体变成一个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集体。如果大家对我有任何意见的,都尽管向我提出,我一定虚心接受并加以改正。

假如我没有竞选上班长,说明我离老师和同学们的要求还有差距,我会以此为动力,更加努力学习,热心班集体工作,为我们班多得流动红旗努力,努力,努力,再努力。

谢谢大家!

作文三:抓机遇克困难迎挑战

“弯道超越是机遇是困难是挑战,气氛好机遇,克服困难,我们才能不断的强越自我,强越对手。”

有人说:“勤劳+努力=成功”,我认为成功还需要机遇,没有机遇的人永远不会成功,而机遇有时又是我们创造的,苏轼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曾在宫位上主张革新而正是他的这一主张而遭贬在边远地区感受人生写出后人传颂的佳作文,是机遇造就了这一代代的诗人。时代的局限性让空想社会主义只是空想,阶级的局限性让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生活的局限性让无数的有志之士埋没在人群中,无耐的发出壮志难酬的悲奋,辛弃疾没有机遇上战场而只有梦“梦里挑灯看剑”。所以“弯道机遇”来临时我们要抓住机遇,因为机遇可遇而不可求,失去了可能就失去了大好前程。

任何一条“弯道超越”都会遇到困难,一波又一波的向我们涌来。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经过几十年的拼博成为一个工业发达的大国。从封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变革中国又面对了多少曲折中的曲折。目光缩小到一个个中国功臣的身上,杂交之父袁隆平,两弹一星,钱学森中国科技的带头人他们是真得勇士,在一次次困难的阻碍下,袁隆平坚持到田地地作,钱学森坚决回国,他们在机遇的前面在困难前面,在时代的前面。

机遇难得,困难虽多但我们不胆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影下中国抓住了机遇,在改革开放的引领下增向了世界,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她依然挺立在东方,昂首挺胸,不断的迎接挑战,在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抓住机遇,克服得重困难,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被各国所承认,以新的国际地位在世界的政治舞台上伴演重要的角色,而没有抓住机遇的弱国只有一步不得走向贫穷的一面,无法自拔。

抓住机遇,克服困难抑接挑战不断超越,是个人的需要是国家的需要是时代的`要求。

作文四:抓住机遇,勇于挑战

当机遇的花瓣落在肩膀时,有的人轻轻拍打肩膀,将花瓣散落在脚下;而有的人会将它小心的捏住,捡起手中,仔细地观察它,在细心地收集它,精心地呵护她。

人们的生活中到处存在着机遇。机遇不可能一次也不会降临,只要你留心它,就会发现他。当机遇发现你,并不准备接纳它的时候,它就会从你的眼皮底下悄悄滑过。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土地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寸土寸金,但是李嘉诚放远了目光,把握住了商机,巨额贷款购买地皮。就这样,成就了现在的李嘉诚。同样,世界酒店大王希尔顿的少年时代,丹麦正在流行淘金热,大家都蜂拥去淘金子,他却建起了旅店,别人都只能住他的旅店。机不可失,时不待我。

善于在挫折中发现并抓住机遇。从前,日本有一个叫腾庵的人,开过酿酒坊。他的一个伙计对他很不满,于是抓了一把石灰撒进了酒坛中。腾庵看到后十分恼火,正当他愁苦于坛中的酒,并要倒掉时,却发现坛中的灰不见了,而且坛中的酒比之前更清澈。腾庵抓住了机会,酿制此类酒,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买他的酒,生意越做越大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经这样说过:“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遇之杯。让我们毫无害怕,满心愉悦地操作、独霸命运。”

把握机遇,理智思维相当重要。不要盲目跟从别人,有机会而没有能力,机遇也难成其为机遇。一个中国博士生在国外跟从他的教授学习。一天,教授拿着一小块碳,要求他尽自己最大努力把这块碳变得很薄。一周之后,中国博士拿来的碳已经变成了几毫米的碳片了。教授看了看说:“还可以更薄吗?”,又一周后,他拿来了比之前更薄的碳片。教授又问:“还可以更薄吗?”中国博士道:“您还是找别人做吧”。于是,教授只是找了一个大学生,让他做同样的事,那个人用胶带粘了几遍,这样可以变得极薄了,又在三千倍的显微镜下工作,就产生了迄今为止最薄的碳了。那个大学生后来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

实践证明:把握机遇,理智是多么重要?一气之下,前功尽弃,煮熟的鸭子飞啦,将即将到手的成功,功亏一篑。这一篑就是缺少耐心的莽撞,就是放弃机遇的错误选择,就是思维缺欠的劣根,就是不理智处理问题,缺少前瞻性科学判断的表现。

机会是什么?机会就是“抓住机遇+相信自己+勇于挑战=成功”

作文五:融合——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加快的今天,“融合”已经是一代的主旋律。实现文化共享、将其他文明的精华取之而为己所用,取出糟粕以求发展,似乎就是“融合”的一大表现。

融合往往造就一段绚烂的文化。早在唐代形成的东亚文化圈,将儒学、中国文字辐射到整个东亚,在双向交流、融合中,又重新铸造了各国的文明,至今仍然影响深远。并不仅仅是文化,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进步等方方面面,都能寻觅到融合的影子。

总而言之,融合为发展创造了良机。

在当代,中国也积极融入世界,谋求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从加入世贸组织至今,中国经济多次实现腾飞,使中国迈入了稳定的发展期。

然而融合也是双向的,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融合也更像一把双刃剑,检验着融入大潮中的每一个人。中国在接受外来文化冲击时,也曾经涌现过所谓的“哈韩哈日”潮流,抵制传统文化,一味推崇外来者,认为别人的就是好的、先进的,这是不可取的。常言道:“文化是具有民族性、传承性的。”在接纳的同时,如果不加以选择,只是全盘接受,那么也就失去了融合中“共享”与“交流”的意义。倒不如说,是一次彻底的文化泯灭、丧失,不是融合,而是一次彻底的“同化”罢了。那么,融合的意义何在呢?

所幸,现在又开始提倡起中国的传统文化,凝结于中国人灵魂深处的传统文化开始尝试着通过交流融合,相信未来一定能铸出更为斑斓、绚烂的一页。

不仅是文化,科学技术上也是如此。中国积极加快研发步伐,在各项科技革新中频频传来好消息,融入了发展领先者的队伍中。但是,不彻底的融合却也是可怕的。号称“世界最安全”的动车在宣布试运营时何其光荣,上上下下一片欢欣鼓舞的报道,然而随后它的事故频频。却也有力地佐证了这一点。在吸收了西方先进科技的同时,却没有引入其以人为本,稳步求发展的核心理念。科技是进步了,民族之魂却在这样的“融合”下丢失了,发言人可笑的“信与不信”言论、敷衍了事的处理态度,哪里还觅得到中华民族骨血里的那种勤劳、民本与认真的一面呢?在融合中求快而忽视一切,失去了本我,才是最可怕的。这之前文化冲击下的盲目崇外,不也就是一种丢失本我的表现吗?只有取长补短,才能稳步地迈向成功。

机遇与挑战——作文指导 篇2

应对依赖度不断提高的能源安全问题

“我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度在不断提高”高世宪说, “现在总的依存度是15%, 而主要的能源品类进口量在不断增加。”根据高世宪所说, 煤炭进口在增加, 2012年预计超过2.5亿吨;而石油, 2011年对外依存度已达56.5%, 预计2012年将超过60%;天然气的进口也成快速增长之势:2010年的对外依存度是16%, 2011年增至24.3%, 2012年将超过30%。

对于中国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 国际社会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将中国发展威胁论的大棒挥向中国。不可否认, 提出这样观点的国家有它自己政治、经济等各种利益的谋图。但对我国而言, 对于能源的高增量、依存度逐年升高的事实, 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以石油的进口而言, 主要的进口地是中东和非洲。其中中东约占总量的51.2%, 非洲占23.7%。而无论中东还是非洲, 地区政治动荡, 局部战争的爆发成为家常便饭甚至成为常态, 这种条件下为石油的交易、运输造成极大的潜在威胁。一旦所在国家政局动荡加剧、战争升级都会直接影响对该地区石油的获得。另一方面, 地缘政治的争夺也会影响石油的取得。高世宪介绍, 美国希望中国在中东地区每年递减10%的石油进口, 这个要求对中国而言是个难题:因为假若在无增量的前提下, 每年减少二三百万吨还可能解决, 但现实是, 我国每年新增缺口在二三百万吨, 在这种情况下, 在哪里找到既能补齐差量又能满足增量的进口地实在是非常困难。而这个问题的无解, 势必影响我国在地缘政治中的博弈结果。高世宪认为, 在能源依赖度不断提高的现实下, 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措施。而很明显, 提高效率、减少增量是要务也是途径。

转型与发展的平衡求解

转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更快可持续发展, 但在传统发展模式依然是发展的主要动力的前提下, 在发展不可动摇的时代主题下, 在稳增长、保增长的现实压力下, 中央与地方在政策、措施的采取上会出现不同的价值取向。“能不能完成16%的‘十二五’节能目标关系到碳排放强度降低17%、关系到中国政府承诺的2020年减排45%的目标能否完成。”李仰哲表示。“去年底结束的多哈气候谈判成果不错, 肯定了共同但有差别的原则, 发达国家承认第二承诺期, 承诺减排17%, 这对中国而言, 就意味着锁定了2020年碳排放40%到45%的目标不变;也意味着到2020年前发展格局不会有大的变动。我们既然承诺了, 就要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从整体上看形势是严峻的, 面临的最大、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增长和转型如何平衡关系的问题。”

李仰哲主任认为, 发展是现在乃至今后长期的核心任务, 因为“我们没有完成发展任务, 我们有数以千万的贫困人口、有很多区域存在城乡差异, ‘十八大’之所以提出要建成小康社会, 就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建成小康社会。如何建成?如何发展?资源、环境的约束与承载力决定了只能走转型之路, 而转型意味着要把速度降下来, 速度降下来就带来就业、财政减收的压力。为了缓解这种压力, 中央政府将稳增长放在了突出位置, 在宏观层面进行努力。”

“国家层面采取稳增长的措施, 希望从改善民生、调结构的角度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例如节能惠民产品财政补贴达到500亿元, 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之所以这样做, 就是希望从终端对最终产品的补贴刺激、促进经济增长, 同时优化产业结构。中央政府有很多政策手段, 但是地方所能用的手段就有限了。”李仰哲说, “为了保增长, 地方政府出台了鼓励甚至推动高耗能行业增长的措施, 这些措施不仅对2012年节能指标完成4%形成挑战, 而且对明年、对整个‘十二五’目标的完成都待来了很大挑战。”的确, 如何正确处理转型与稳增长的关系, 使之产生对转型和增长都有利的正能量是“十二五”时期面临的重大挑战。

“十八大”的召开是最强劲的动力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很高、非常突出的位置, 把它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构架之一, 使之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之中, 这将对2013年、整个“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节能减排工作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挑战与机遇 篇3

国企政工直面新媒体浪潮的冲击

新媒体时代已悄然来临。

中国现有上百万个论坛,2.2亿个博客用户,每天人们通过论坛、新闻评论、博客等渠道发表的言论达300多万条,超过66%的中国网民经常在网上发表言论,就各种话题进行讨论,充分表达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无疑,互联网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新媒体真正实现“无人无时无地不在”。

这一切无疑给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首先,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无屏障性”,使得一些落后的、腐朽的思想和文化,一些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论调、一些消极的思想文化,以及各种违反社会公德的信息等都在利用新媒体的途径大肆传播,很多信息给员工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上带来消极影响,给思想政治工作增添了难度。

其次,新媒体日益成为各种利益诉求和突发事件的放大器。新媒体的隐蔽性和不可预见性,使新媒体成为包括社会各群体以及员工个人进行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扩大影响、制造舆论的重要渠道,同时也增大了对信息真实性的鉴别和有效管理的难度,会带来呈几何级增长的负面倍增效应,极大地损害企业的形象。

第三,新媒体日益成为网上虚拟社会的传导物。基于国有企业在现实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人们在虚拟社会中同样甚至是更加关注国有企业,企业员工也可借助新媒体的草根性毫无顾忌地对自己的企业评头论足。如何充分而有效地发挥国有企业在创造先进生产力的同时,在虚拟社会中起到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重要性日显突出。

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发展开辟了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广阔发展前景。

首先,新媒体为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目前,规模以上的国企对信息化的应用都十分重视,办公网、社区网、通讯网、有线电视网等和互联网相连并存形成了巨大的网络体系,这就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踏上网络快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把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搬上网,将现代网络技术导入思想政治工作,既可以借助新媒体,挖掘大量、丰富的资源,也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大规模地、主动地、快速地传播积极健康的思想、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的各项中心工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崭新而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平台,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其次,新媒体为提高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新媒体是一个超越地域、身份、职别的人类信息传播交往空间。使员工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消除“你打我通”的逆反心理,随时随地受到教育和启发。特别是对于各种突发事件,更是可以在第一时间向企业内外的所有人员传递相关信息,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正面引导的作用,保证企业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第三,新媒体为发挥国企员工的自主性和主力军作用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国企员工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同时也是一支庞大的网民队伍。利用新媒体的双向互动的功能,广大员工既可以在内容丰富的新媒体环境中,自主地选择浏览信息,在主动的探索和寻求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不断提升思想政治觉悟,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互动交流,用中国工人阶级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网上舆论,用先进的企业文化营造网上舆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网上阵地,唱响网上主旋律。

借力新媒体平台优化国企政工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重要政治优势,也是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特别是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进而不断提高新时期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换句话来说,这也是国有企业在新媒体时代更好地参与网上社会环境,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政治责任。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人民日报社时,特地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面对面地在线交流,并强调指出:“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2009年12月15日在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上也提出要求:“要深入研究信息化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建设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平台。”

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当前,新媒体方兴未艾,已经成为我国最为活跃、最值得关注的一块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加强和改进新媒体环境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已成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

进一步提高企业各级领导人员对新媒体的认识

客观地说,出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对信息化应用是重视的。但由于多方面原因,相当一部分领导人员对新媒体接触很少或不屑一顾,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更是想得不多,这是需要引起警觉的。

作为国有企业,尤其要重视和运用新媒体,积极做好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企业的软实力,这既是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国有企业自身必须履行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正如李长春所强调的: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在方向上牢牢把握,努力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切实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充分发挥媒体的凝聚力、推动工作的积极性。

进一步提升广大员工特别是领导人员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和知识模式,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和生活经历逐渐建立起来的获取媒介信息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是创造和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也是现今信息时代一种针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学习能力和终生应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

在新媒体环境下,企业每个员工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传播者和制作者,放任自流或漠视抵触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作为国有企业,要将新媒体素养教育纳入员工培训范畴,普及新媒体知识,强化员工的媒体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培养和提高员工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合理使用新媒体资源,积极传播先进文化。

进一步构筑和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

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实现同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联姻”,是丰富工作内容、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形式的前提条件。

当前,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依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氛围和优势,走虚(虚拟)实(现实)结合、内外并举的路线和战略,把新媒体的教育功能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大系统中,不断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多渠道建设,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与新媒体价值影响的相互协调,更好地营造健康向上、活泼生动的思想政治工作氛围。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引导舆论的管理体制机制

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和几乎所有部门,理顺管理体制机制,能有效避免责任不明、效率不高、扯皮推诿等现象。一是建立统一、权威、协调、高效的管理体制。把新媒体宣传管理的相关行政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协调各方、共同管理的体制机制。二是建立全天候的信息监管机制。要建立面向网络舆论的监测体系,及时了解信息,指导员工文明上网,正确用网,并通过网络舆情的报送机制和引导反应机制,确保网上主流意识形态舆论的主导态势,确保有损企业形象的不良信息能得到及时、准确、有效的引导。三是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一旦发生涉外的安全环保事故或群体性事件,要自觉利用新媒体“黄金4小时”法则,速报事实、慎报原因、再报跟进,化危为机,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进一步加强建设专兼职复合型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新媒体给社会带来的是时代的变革,做好新媒体环境下的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建立一支精干高效、反应灵活、应变力强、具有较强信息素质、富有敬业精神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复合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要具备原有意义上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还应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了解新媒体环境,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反馈信息的能力,能有效地利用新媒体开展工作,协调解决新媒体传播中出现的问题。基于近年来国有企业不断深化改革、减员压编的实际,这支队伍应由专职、兼职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技术保障人员组成。专职队伍主要指企业党委、行政的各级领导人员和党群部门人员,兼职队伍由员工骨干组成,技术保障队伍由企业网络工作人员组成。

在新媒体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努力把握规律性、提高预见性、注重实效性、增强自觉性,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机遇与挑战——作文指导 篇4

新疆平安网讯 中国保险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礼炮声中重新建立,并快速得到发展,经过近60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金融领域不可小窥的三个主要支柱之一,一方面给国家的经济建设起到有利的稳定维护作用,另一方面给人民群众提供了有效的物质保障,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伴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春风一路走来,然而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作为物质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产品保险,并没有快速被社会所接纳,而是作为一个附带品而存在。

直到90年代,改革开放进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保险业才真正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尤其是在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在上海开业,在国内率先引进保险代理人制度后,中国保险业便开始了新的征程。经过严密的筛选、培训,一批批保险代理人走上保险市场。实践证明,代理人在拓展业务、普及宣传保险知识、提供快捷周到的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于是,为确保代理人制度的健康发展,国家首先在上海试点,于1995年12月和1996年4月先后举办了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推行一整套代理人考试、登录制度。自此,全国各大保险公司开始尝试保险代理人制度。保险代理人的足迹刹那间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众多的保险公司顷刻间屹立于各大城市,并在短短几年的不断发展中网点遍布全国各地,保险业的发展以几何倍数递增,中国保险业进入了第一次辉煌时代。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形式的变化,我国的保险业依旧面临巨大的机遇,但是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成为保险业发展的最大挑战;政府和各家保险公司都在努力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以便保险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我国的保险业面临的巨大机遇 1、2006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是国家最重要的一次以文件的形式专门对保险业发展提出的意见,很大程度上肯定了保险业的发展和今后的发展前景,为保险业带来了政策上的春风。

2、近几年,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多数人民群众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需求,同时,政府虽然大力发展社会保险事业,但是也非常注重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的补充,尤其是健康类、意外类和投资类,所以政府和保险公司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保险宣传,使得很多群众开始了解并接受保险理念,广大人民群众由被动买保险逐步开始变为主动购买各类保险,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

3、随着中国进入WTO后,保险业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内外各类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代理公司的增多使得保险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但是在不断的竞争中,相互学习,交流,促进了保险业整体,从而提高了保险业的社会影响力,行业满意指数不断提升。与巨大的机遇相比,我国保险业面临的是更多挑战,成为目前制约保险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国的保险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1、留人成为保险业最大挑战

IBM公司公布的全球人力资源研究报告显示亚太地区的高级与中级管理层的主动离职率为全球最高,中国则是最突出的体现。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逐渐放开,国内金融企业主体越来越多,以保险为代表的一些行业出现了“新公司带动集体跳槽”的现象。由于国内保险行业的迅猛发展,目前保险人才的数量明显与这个行业的发展速度不匹配,因此,如何留住保险人才便成为保险行业的最大挑战。

目前,国内保险行业缺少的是具有诚信和创新精神的员工。近几年,在中国快速成长与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中国保险行业各个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们在发展自己的人员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距离保险业发展的需求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2、保险费率将走向市场化、自由化,价格大战不可避免。

保险费率就是保险产品的销售价格。由于保险公司的经营规模、经营水平、经营理念不同,因此构成各公司产品的基础成本、费用不同,对于利润的追求也不同。所以体现在对外销售的保险产品的保险费率的不同实在是自然不过的事。我国入世后,保险市场全面开放,保险市场日趋成熟发展,保险费率的市场化、自由化将是题中之义。在开始阶段,就如同家用电器的价格大战一样,保险产品的费率大战将不可避免。当然这个“价格大战”,也必须是“明码标价”的而不是私下里各种“回佣”等不规范的行为。价格竞争历来是市场竞争的一个有效手段。经过开始阶段的“费率大战”,保险监管部门正确引导,实现保险费率的市场化、自由化才有可能,整个行业的保险费率才会趋于合理,才可能基本稳定下来,各公司的利润就会平均化。然后保险市场将进入一个更加理性、更加秩序的阶段。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矛盾,需要保险监管部门和各个保险公司共同努力。

3、随着保险市场的全方位开放,保险公司的兼并、收购、合并将不可避免,尤其是内资保险公司和外资保险公司的竞争将更为激烈。

市场竞争是无情的。竞争的结果,保险公司间的收购、兼并、合并将不可避免。它既可能是外资“吃掉”内资,也可能相反;既可能是外资“吃掉”外资,也可能内资“吃掉”内资公司;既可能是大“吃”小,也可能是“小”而“强”的“吃掉”“大”而“弱”的;也可能是谁也不“吃掉”谁,而是两个或更多的公司联合起来组建新的公司。总之是强者吃掉弱者,弱者联合成强者,强者联合成更强者。保险监管部门要鼓励和引导弱者联合,强者规范。入世后的我国保险市场将不分外资还是内资还是中外合资将在一个规则下竞赛,在一个政府部门的监管下竞争,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当然这对保险业的监管机构也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4、再保险将分流,法定20%再保险将可能被改变。再保险是保险公司控制自身风险的一个有效方法,是“保险人的保险”。现在有关法律政策规定各保险公司的所有业务的20%必须要分保给国家指定的再保险公司。这一规定从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保险公司的创新思维,束缚了保险公司的风险控制,保护了指定的再保险公司的经营。入世后保险监管部门将从市场行为监管转向以偿付能力监管为主上来,只要从源头上监管各公司的偿付能力,规定各公司自留风险的百分比,每一风险单位占自身资本金和准备金的百分比,对于每一笔具体的业务分保,都可由各公司自行决定。同时由于保险市场开放后境外国外的再保险公司要来我国开设分支机构,单独给某个再保险公司以特殊政策也不合世贸组织“国民待遇原则”。

5、保险公司间、金融行业间的混业经营趋势、方式将呈现多样性特征。

入世后中国的市场全面开放,各行各业的市场竞争将变得越来越激烈与残酷。保险公司的产、寿险业之间、保险业与金融其他各业之间的联系将越来越紧密。产寿险公司都会把代理或变相经营某些寿险或产险业务为自己的客户提供更为完善周到的服务,至于一些界限不清的业务如医疗费用保险、人身意外伤害责任保险等更将成为各保险公司争夺的对象;保险业为完善自己的服务需要通过银行众多的网点、窗口以及强大的支付结算系统为自己的客户提供服务;同样道理,银行业和证券业也需要利用保险业的特殊功能为自己的客户提供周到完善的服务。至于保险业开办投资连结的保险品种以及保险资金直接间接进入资本市场、保险业设立独立的开放式或封闭式基金更是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融合的形式。传统的金融各业在一个金融系统框架的监管下可以独立运作,但面对金融消费者这个“终端”时,越是整合的、体现出“一站式”服务精髓的,就越具有生命力。入世后,我国的保险业会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创造出适合我国经济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方式来。

6、现行的保险代理人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保险代理人制度备受关注。我国目前共有150余万直接从事保险销售的业务人员,他们的正式名称是“保险代理人”。众所周知,近几年保险代理人的留存率太低,给各家保险公司及客户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对保险业造成了负面的社会影响。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保险代理人制度的问题。

首先,保险代理人的门槛是否需要提高,这是对客户的尊重,但是中国保险代理人紧缺这一矛盾使得现阶段提高门槛变得很难,与此同时,社会中对保险代理人还存在偏见,这部分偏见一是由于不负责人的保险代理人误导、诱导客户所致,一分部是人民群众对保险和保险代理人的不理解所致。加上其他因素招募大学生代理人的脚步变得很艰难,造成很多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无法进入保险代理人行列。

其次,保险代理人营销制度的天然缺陷使保险代理人缺乏事业上升通道和职业精神支撑,在这种体制下,保险代理人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全部重心放在保费收入上,造成人均产能低、业务素质不高等后果,并直接导致欺诈误导现象屡禁不止。

再次,代理人不仅要缴纳营业税,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对保险代理人而言,税赋过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国家已经对其进行了个税减负,但是未来还需要政府和保险业进一步从根本上完善保险代理人的收入税务问题。往往机遇就是挑战,他们是并存的,我们要坚信政府和各家保险公司定能紧抓机遇,迎接挑战,逐步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使得中国保险业阔步向前,为稳定国家的经济建设大局,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保险服务,协助政府解决民生问题。尤其是入世后我国保险业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方面,只有正确把握,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搞好改革,修炼内功,开拓创新,那么中国保险市场必将迎来一个阳光灿烂的春天。(完)(责任编辑: 吕涛)

上证交易所:证券业自律监管面临四大挑战

报告说,2006年上证所的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多管齐下促股改的举措使资本市场基本制度改革的预期目标得以实现,上市公司大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大幅下降,较好地防范了权证交易和行权的风险,监管关口前移原则的贯彻落实,也有效地防止了价格操纵等市场违规行为。但在全流通环境下,上证所自律监管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

一是上市公司大股东的监管问题。大股东的利益与市场利益的一致性使得大股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在意自身的股价表现,也有动力通过一些不当的方式牟取利益。

二是专业投资机构的监管问题。交易所会员的抗风险能力和自律意识仍然相对薄弱,会员的净资本状况将成为制约其业务快速发展的瓶颈,使其难以承受更大的市场风险。并且随着市场逐步开放,QFII等境外机构投资者对国内监管法规和执行效力也提出了新挑战。内幕交易和利益输送问题也将成为基金交易监管的重点。

三是市场创新的监管问题。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特性对交易者和监管者都提出了较高的风险管理和控制的要求。随着融资融券制度的引入,推高股价不再是市场操纵获利的唯一手段,内幕交易的手法也将更具多样性和隐蔽性,对交易所的监察分析和证监会的办案都提出了新问题。

四是跨市场的联合监管问题。如果各个交易所的市场监管工作仍完全隔离、不通信息,则难免出现监管真空或者重复监管的问题。

该报告主要包括市场自律监管制度建设、上市公司监管、会员监管、交易异常监管、自律监管工作的实施效果以及全流通环境下交易所自律监管工作的挑战等六个部分。

2006年上证所首先在监管制度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先后全面修订了两大基本业务规则《上市规则》和《交易规则》,并完善了中国证监会正在审批中的第三大基本业务规则《会员管理规则》。几大基本业务规则的修订或制定,进一步理顺了制度分工与相互协调。此外,去年上证所还修订或制定了一系列配套业务规则,为监管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在对上市公司监管实践中,监管年报显示,上证所紧紧围绕股权分置改革、清欠和信息披露监管三个重点展开监管工作,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完善了配套规则指引,总结成功经验全面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工作。2006年上证所上市公司部先后制订了8份股改工作备忘录,市场监察部共向保荐的证券公司发出监管关注函49份,要求保荐机构及时自查和整改,并先后约见了50家未股改公司的董事长及其大股东代表进行谈话,共向未股改公司发出监管关注函500余份。

第二,灵活采取各种可能的方式和手段,督促清理占用的上市公司资金。上证所专门成立了清欠工作小组,派专员走访占用比较集中的十几个辖区的上市公司和当地证监局,通过座谈会现场解决公司推进清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开展集中清欠。

第三,针对全流通环境下上市公司日趋明显的利润操纵动机,上证所加强信息披露监管,促进信息披露公平。上市公司部严格按“三重五组”标准操作的工作制度,即初审、复核和总值班三重审核。去年全年共事前审核各类公告3.3万多份,较2005年增长26%。同时加大了信息披露与股价异动联动监管的力度,共向所内市场监察部发出联合监管函88份。

第四,加大惩戒力度,形成监管威慑,进一步加大了上市公司违规惩戒力度。上市公司部全年共发出各类监管函件近1700份,较2005年大幅增长90%以上。在退市方面,2006年上证所共召开专家委员会3次,实施暂停上市公司10家,终止上市6家,实施特别处理40家,撤销特别处理12家。

此外,上证所还采取切实措施,积极推进公司治理。去年制定实施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董事会议事示范规则》、《监事会议事示范规则》等文件,并配合证监会制定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修订了相关定期报告准则等与公司治理相关的一系列规则。上证所还积极开展培训、明确监管导向,对上市公司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进入了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快速发展阶段。在会员监管方面,2006年上证所重点是抓规范、促创新。首先加强会员交易权限管理,实现业务风险事前控制。在坚持“关口前移”的监管工作原则上,对上证基金通、ETF一级交易商、买断式回购以及权证等业务上继续实行交易权限管理制度,并重点加强了会员权证创设资格的审核工作,有效抑制了权证市场价格炒作。

其次,全力保障权证交易顺利进行,防范会员权证业务风险。积极采取措施规范证券公司的创设、注销行为,将创设业务纳入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监管,并逐一约见可创设权证的会员公司高管谈话,有效控制创设规模,提醒会员公司高管人员及早回购注销已创设权证。

第三,强化了会员账户管理,限制非规范自营账户的交易。到2006年底共有20家会员的1363个非规范自营账户被采取限制交易措施。针对会员存在“机构使用个人账户”、“个人下挂多个账户”等不规范行为,2006年上证所先后向17家创新类、规范类会员发函,要求规范客户的账户使用行为。

此外,上证所还加强所内、外监管协作,提高监管工作效率,深化与各监管部门间的监管协作;加强与相关证监局的监管信息交流;积极参与创新试点类证券公司、规范类证券公司的评审和会员集合理财计划以及QFII的评审;以及积极配合证监会开展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工作,强化对风险证券公司的日常监管,全年共协助证监会处置风险证券公司10家。

2006年上证所尤其对交易异常强化了监管的针对性。2006年共调查异常交易事件280起,电话提醒营业部356次,向会员通报监管信息75份,约见了10家会员及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谈话。为提高证券监管执法效率,上证所市场监察部还积极配合证监会稽查局对21起案件实施了稽查提前介入调查和评估。

在交易行为监管上,上证所一方面加强对机构投资者的交易监控和分析,加强对会员自营和集合理财计划的监控,约见借壳传闻多的会员高管谈话,传达监管信息,并加强对基金、QFII和保险公司交易行为的日常监控,特别是基金交叉持股、利益输送、尾盘交易、操纵股价等问题,并加强对上市公司大股东二级市场行为的监控。

另一方面,上证所大力加强对新产品交易的监控和违规账户的处罚。面对权证交易异常活跃的状况,由专人负责对权证和ETF等新产品进行监控,对不听警告的涉嫌违规账户,上证所适时依据《交易所权证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则,对其实施暂停交易的处罚。对于盘中交易严重异常的权证,上证所果断实施盘中紧急停牌,对其暂停交易以提示、化解市场风险,维护权证市场的交易秩序。

机遇与挑战的名言 篇5

2. 运气就象一个球那样圆圆的,所以很自然地,它并非总是滚落在最善良最高贵的人的头上。 ——贝多芬

3. 我们如海鸥之与波涛相遇似地,遇见了,走近了。海鸥飞去,波涛滚滚地流开,我们也分别了。 ——泰戈尔

4. 不管人们怎样夸耀自己的伟大行动,它们常常只是机遇的产物,而非一个伟大意向的结果。 ——拉罗什富科

5. 当心啊,年轻的舵手,别让你的缆绳松了,别让你的船锚动摇,不要在你没有发觉以前,船就漂走了。 ——卢梭

6. 对于不会利用机会 的人,时机又有什么用呢?一个不受胎的蛋,是要被时间的浪潮冲刷成废物的。 ——艾略特

7. 将人生投于赌博的赌徒,当他们胆敢妄为的时候,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的自信,并且认为大胆的冒险是唯一的形式。 ——茨威格

8. 人类假如不能利用机会,机会就会随着时光的波浪流向茫茫的大海里去,而变成不会孵化的蛋了。 ——乔治•爱利渥特

9. 机会似乎是很诱人的,事实上有很多遥不可及和美好的事物都是骗人的幌子。最好的机会,就在你的身旁。 ——约翰•拔罗斯

10. 不要依据过去来策划未来。 ——伯克

11. 不要以为机会会第二次敲门。 ——桑弗

12.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全靠你不假思索的利用。 ——巴尔扎克

13. 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懂得何时抓住机会,其次便是懂得何时放弃利益。——狄斯累利

14. 进步,意味着目标不断前移,阶段不断理新,它的视野总是不断变化的。——雨果

普京时代挑战与机遇并存 篇6

邢广程

 2011-02-24 21:07:28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2期

普京胜利了,而且赢得干净利落。这样的竞选结果在俄罗斯历史上是极少见的。不仅如此,联想到普京在不到八个月的时间里平步青云,从总理位置一下子就跃到总统的位置,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政治上的奇迹。但是,普京的胜利不仅仅是选举的胜利,他的成功恰恰表明俄罗斯民众出现了政治上的“饥渴”现象。这种“饥渴”表现为对领袖和强人的渴望;他的成功恰恰表明俄罗斯民众对现今仍然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政治家“厌腻”了。俄罗斯政治精英群体中巨大的政治反差是普京成功的基本资源。有比较才有鉴别。普京的强人现象给俄罗斯民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体弱多病的前任总统叶利钦相比,普京年轻富有活力;与幻想满腹的前任总理盖达尔相比,普京平华朴实,一步一个脚印;与唯唯诺诺的前任总理切尔诺梅尔金相比,普京的政治具有“棱角”;与职业批评家亚夫林斯基相比,普京少说多做;与活跃有余的前任总理基里延科相比,普京沉稳坚定;与红色满身的久加诺夫相比,普京所拥有的政治光谱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神秘”也成为普京一大政治资源。如果说其他重量级的政治家早早地暴露在俄罗斯政治的光天化日之下,普京则直到选举前仍然保持着神秘状态。

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008 篇7

在这一年,将有更多的人伴随国家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也将有更多的人接触到网络,并把它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包括广大会计学子,也将会在中华会计网校的引导下,走向自己事业的辉煌。同样在这一年,将会有更多的人在自己案头放一本《财会学习》。

在这一年,新会计准则将被更多的企业所采用,更多的人将会感受到会计国际化对自己的影响,首要的影响就是我们所学的都是与世界同步的、接轨的,甚至等效的会计知识。

在这一年,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会计行业之美,将有更多的人拿到CPA、CPV……,也将有更多的人笑傲职场:他们发现自己已经从会计职员变身为财务经理,或者从财务经理变身为财务总监。

在这一年,燃油税是否应该推出仍将争论,在面对通货膨胀加剧和环境污染恶化的两难抉择时,我们是选择前者还是后者?这的确是一个进退维谷的难题。

在这一年,增值税的改革能否在全国铺开值得关注,大家都希望得到东北地区那样的优惠政策,以减轻企业成本,但国家考虑的则是财政的承受程度和总体的产业政策。

在这一年,我们还要应对物价上涨带来的困扰,将有更多的人知道什么是CPI,它是不是包含了房价的涨幅,将有更多的人关心房价是不是真的能出现“拐点”。

在这一年,大家会一如既往地关注资本市场的走势,可能会有更多的人走入证券公司把自己变成一名股东,也会有更多的公司通过资本市场融来巨额的发展资金。

在这一年,将有更多的地区希望得到国家政策青睐,有更多的企业希望得到国家政策支持,中部崛起、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特区的重新振兴……任何地区发展的愿望都空前强烈。

在这一年,我们面对的环境危机前所未有,李白诗歌中的美丽河山已然变样,很多人甚至在为能喝到不受污染的饮用水而忧心,我们正在为过去不计后果的发展付出的代价买单。

在这一年,我国可能仍要面对来自外部的反倾销大棒,可能会有更多的西方人担心中国产品让他们失去工作,可能会有更多人担心来自中国资本的威胁,也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对人民币升值问题说三道四。

2008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重要年头,我国可能将遇到许多无法预见的重要课题,能否成功解决这些课题或许会影响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所以,2008受到了各方的热切期待。

在这一年,会计人应该做的就是做好本职工作,力争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完美,发挥财务在企业中的价值,这就是对企业最大的贡献,也是对国家崛起的支持。

机遇与挑战 篇8

关键字:应用远程教育;教师教育;改革;机遇与挑战

远程教育,因其经济、开放、灵活的优势,已经成为了先结算培养新师资、教师队伍进行再教育、教师职业发展、教师能力培训的一种有效方式。师资紧缺问题仍然是困扰教育革新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现阶段,我国的教师教育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1、我国传统的师资教育面临的三大挑战

首先,中國作为教育大国,对在职教师和新教师的需要量都很大。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我国中等教育的老师达到1154.2万人,但是中小学的师生比例还落后于发达国家,随着初级和中等教育的发展和普及,新教师的需求与培养已近成为现阶段教师教育要面临的重大挑战。

其次,我国教师行业的门槛不高,导致了我国在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偏低。截止到2009年,我国85%以上的小学老师和48%以上的初中老师只有专科或者专科以下的学历。提升师资队伍老师的专业能力与学历水平已经成为现阶段教师教育要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

再次,现有的教师体制和方法不完善。很多职前、职后的教育相脱节,人才培养的方法、模式单一,教育方式与内容脱离实际,职后教育质量低下、缺乏管理。

2、我国师资远程教育的新发展与问题

1987年我国成立了第一所培养教师的、远程教育院校,但是到2003年,上至政府下至各类教育机构,才开始重视远程教育的运用。到2009年,通过远程教育进行学历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已经达到605万人,每年平均100万人次,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学历水平。但是,在远程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远程教育缺乏统一的质量管理和部署。培训和教育的效果不是很明显,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大都是对传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的复制。

二、应用远程教育给我国师资教育带来的发展和机遇

1、有助于实现大规模、低成本和高质量的教师教育与培养

现阶段,我国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教师紧缺以及新教师的大规模培训和在职教师的再教育问题。与此同时,面临着教育医院和资金紧缺的现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远程教育的发展,正好为我们的师资教育解决了这一个困难。远程教育在在打破传统的教育体系中质量、成本与规模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获得了低成本、高质量、大规模的效益。

2、以能为本位为主题的多样化教育模式的创新

现阶段,我国教师的培养模式比较单一,重视知识、轻视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完善我国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我国教师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随着远程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可以更好的将老师从传统的培训和教育中解放出来,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有发展了自己的能力培养与训练。

3、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方法与模式的变革

目前为止,我国的教师职前、职后的培训教育都是以高校、师范院校或者科研单位为主,培训的内容和目标主要是以行政部门的要求为主,以集体讲授的形式来完成。这样的培训模式有个很大的弊端,就是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缺乏与教师的互动,所以经过培训后的教师,他们的专业能力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越来越尊重教师的实践主体的地位,这与远程教育的理念是相通的。

4、促进教师资源的共享建设、与创新

传统的教育中,师资与课程资源不能共享,而且质量参差不齐,教育的类型单一,而且实用性不强。随着远程技术的发展,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可以利用这项技术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教学,还可以达到试题库、案例库、教育素材等资源的共享,为教师的备课讲课提供了许多丰富的材料。

5、进一步推进“教师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

在教师的教育和培训中,应该以“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指导,进一步促进教师行业的专业化发展。我国的教师教育中,因为各项管理体制的原因,导致了“终身学习”体系发展缓慢。随着远程教育的发展和应用,打破了见阶段我国师资教育各自为政、人为割裂的局面,有效的进行了合作、沟通、资源整合,同时吸收了社会上的其他资源,一起推进了教师专业发展体系的建立。

三、应用远程教育促进教师教育变革的关键

1、观念与认识方面

要想充分的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就必须对远程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以便从根本上消除对“远程教育”的一些误区。我们要坚信远程教育的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我们要把重点放在怎样更好的利用“远程教育”来发展师资的教师上来。消除观念上的偏见,有助于远程教育的全面发展。

2、统筹规划和管理

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来开展教师教育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程,需要各级的教育部门,国家的多个机构,各类院校与教育培训机构,各级中小学等多个机构的相互支持与配合。所以说,国家层面和教师教育机构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各级部门应该加强协调与合作,加快推进远程教育促进师资教育的发展体系的建立。

3、人员培训

实施、管理、领导远程教育的从业人员,对于远程教育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会直接的关系到远程教育的效果与发展水平。现阶段,从事远程教育的人员大都没有经过专业的而培训,这严重影响了远程教育的培训效果。远程教育的从业人员与传统的教师不同,需要专门的进行培训。

4、质量体系管理与评价

加强各类远程教育的质量管理和评价,并且把它纳入国家教师资格的认证中去,是进一步推进远程教育培育师资的规范化、合法化的关键。为了更好的保证远程教育的教育质量,应该充分的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的方法和经验,并且邀请专门的机构或者专家参与到教育管理的考评和管理中去。

5、研究、合作与创新

要想成功的运用远程教育培训教师,需要不同层面的、全方位的共同合作。现阶段,我国的正在紧锣密鼓的加强远程教育的师资培训,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经验和合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加强研究、合作与创新,是远程教育的教师培训体系成功的关键。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现阶段,我国的教师教育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开始入手分析,并结合应用远程教育给我国师资教育带来的发展和机遇,从五个方面:观念与认识方面;统筹规划和管理;人员培训;质量体系管理与评价;研究、合作与创新,提出了应用远程教育促进教师教育变革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琼,袁丽.变革中的国际教师教育及其发展趋势——国际教师教育研讨会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9 (10)

[2].苏婷.推进教师网联计划深化教师教育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9 (11)

[3].丁兴富.远程教育是教育手段也是教育方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0 (09)

机遇与挑战演讲稿 篇9

成功需要机遇,前进必临挑战。“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说的就是这个理。我们人生之路不总是宽路、直路和上坡路,我们时时要面临窄路、弯路甚至是下坡路。宽路、直路和上坡路好比机遇;窄路、弯路、下坡路好比挑战,他们是相伴相生的,正所谓“困难与期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

学习上,我们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我们有先进的教学设施,我们碰到好老师等,都是机遇,抓住了它们,充分利用了它们,学习就更上一层楼;学习的重担,考试的压力,父母的期望等,可算是挑战,我们正视它们,迎难而上,才可取得学习的硕果。 帅气网名 生活中,朋友的帮忙、工资的提高、职位的升迁等,都是机遇,牢牢抓住它们,才能向更高的目标发展;日夜的奔波,来自职责、抉择、变迁、人际关联的压力,或疾病的困扰,都是挑战,惟有主动应对它们,才能让生活精彩。 机遇和挑战是同起同落的。看准机,再去遇;时刻抱有一颗迎接挑战的心是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要时刻讲究的技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英雄。学习上,我们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我们有先进的教学设施,我们碰到好老师等,都是机遇,抓住了它们,充分利用了它们,学习就更上一层楼;学习的重担,考试的压力,父母的期望等,可算是挑战,我们正视它们,迎难而上,才可取得学习的硕果。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在洪水来临时,被困在了阁楼里。当洪水上涨到他周围时,他虔诚的祷告,期望上帝来救他。“上帝会救我的”他对自己说。很快,来了一艘船,船主叫那个人游过来赶快上船。“别担心我,”他说,“上帝会来救我的。”船上的人叹了口气把船划走了。洪水继续上涨,并且很快没过他的膝盖,离阁楼不远又来了一艘船,船上的救生员大声喊:“快游过来上船!”但他依然回答道:“上帝会来救我的。”他更加虔诚的祈祷。

就在洪水淹没他的下巴时,第三艘船划了过来,而且划到了他的面前,但这个人仍然大叫着说:“不好管我,上帝必须会来救我的。”那艘船同样也无可奈何的走了。几分钟后,他来到了天堂,立刻要求见上帝,他有些生气的问:“上帝,你为什莫不去救我?”

上帝一脸愕然,很纳闷的说:“我以为你想来这儿呢,我已经派了三艘船,不是吗?”…… 在人的一生中,机遇会降临很多次,只要你留心它,人们的生活中间到处存在着机遇,我们要做的就是张开双臂,迎接它的到来。然而当机遇发现你并不准备接待它的时候,它就会从你的眼皮底下滑过。能否抓住机遇,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机遇往往是偶然的,稍纵即逝。因此,要把握住机会,不让它从指间溜走,就务必要细心地观察,捕捉机会。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奋斗在人生道路上固然重要,但是没有机遇,纵使你有才华也不会有展现才华的舞台,不管你多发奋奋斗,也是枉然!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为什么有今日成就?他就是抓住了加盟IBM公司这个机遇,否则他就是一味的奋斗一味的在电脑前废寝忘食,也但是是个网虫而已,常言道,人生的成败,关键在于机遇的得失。快跑的不必须能赢,力强的也不必须得胜,一味只知道埋头苦干的未必就能够成大事。试问有谁心甘情愿一生庸庸碌碌,默默无闻,又有谁不期盼自己轰轰烈烈,流芳千古。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有奋斗的目标和发现机遇的眼睛,并且能够牢牢握住身边的机遇,其实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你抓住机遇,你就能够一马当先。

全球变化的应对挑战与机遇 篇10

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直接的、间接的影响。因此,人类对全球变化的研究与认识程度;如何合理地安排人类活动;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如何应对各种灾害现象等等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社会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在认识研究了全球变化后,我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还需要实现人类社会自身的和谐发展。关键词:全球变化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一、全球变化及其研究共识

1、全球变化

“全球变化是一种新的地球观,它以地球系统的概念为基础,从整体上研究地球系统在各个时间尺度上随时间的变化,集中研究那些把系统所有部分联系在一起的、并导致系统发生变化的过程和机制。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化及人类对全球变化的适应受到特别的关注。下一理解的全球变化主要是指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1] 全球变化的研究对象是地球系统的各个圈层及相互作用(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地圈),其直接研究对象是地球巨系统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人类等子系统。显然,环境问题对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生存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直接涉及到地球上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地球的可居住性等重大的战略性科学与社会问题。因此,认识了解地球系统的科学,预测、延缓或适应全球变化,对于协调自然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2、全球变化研究共识

在2000年科学研究委员会议上,IGBP,IHDP,WCRP达成一致共识。全球变化研究共识主要包括:①地球系统是一个独立的自调节系统,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人类各组分。各组分之间的相互变化与反馈非常复杂,并且具有多尺度的时空变化。对地球系统动力学的认识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很大提高,这为评估人类所引起变化的影响与后果提供了合理的基础。②除了温室气体排放及气候变化外,人类活动以多种方式影响着地球的环境。人类所引起的地球陆地表面、海洋、海岸带、大气层以及生物多样性、水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变化远远超过了自然变率,并且其中的一些变化正在加强,这一点已得到确认。③全球变化不能用简单的因果关系来理解。人类驱动的变化一复杂的方式对地球系统产生多重影响,这些影响之间以及这些影响与局地和区域尺度的变化也以多维模式相互作用,这很难理解而且更难进行预测。实际上,此类令人不可理解的问题大量存在。④地球系统动力学往往以临界状态和突变来描述。人类活动会在不经意间触发地球系统动力学的变化,对地球环境和居民产生严重后果。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变具有潜在作用,这种影响将被证明是不可逆转的。在地球环境中人类驱动的突变的概率虽尚未量化,但不容忽视。就一些关键的环境参数而言,地球系统已经超出了过去至少50万年发生的自然变率的范围。目前地球系统中同时存在的各种变化数量与发生频率等都是空前的,地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状态运行。[2] 应对全球变化挑战 全球变化在改变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对经济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何应对全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1、应对挑战的时代背景——科学技术进步

人类的进化史,就是一部利用技术改造自然的斗争史,追溯到从制造原始工具开始,人类一直努力通过自己的智慧,不断创造一个更加适应生存的世界。21世纪初,伴随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重大科学的突破,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全球性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能源的大量使用,人口的快速增加,城市的极度扩张都深刻的改变了地球环境。可以预期,人类的未来发展,包括应对全球变化的挑战,必将更多的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依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创造性的结合[3]。

2、适应和有序的人类活动

目前,人类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已形成共识,针对已经、正在或将要发生的全球变化及其区域相应响应,地球系统的整体和各个部分难以恢复到原有状态。那么全球和区域系统将达到什么样的平衡状态?在状态转变过程中人类将付出多大代价?人类将因此如何采取行动进行适应? 对难以逆转的全球变化,迫使人类采取措施进行适应,利用其有利方面,减轻或抑制其不利的方面。同时,全球的适应无论是趋利还是避害,都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而可持续发展也只有在对全球变化的适应基础上才能实现[6]。有序人类活动可以定义为:通过合理安排和组织,能够使生存环境的总体和尽可能的局部在人类可以预见的时间尺度上不发生显著退化,甚至持续好转,同时又能够满足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需求的人类活动。有序人类活动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和判据,并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和措施。[4] 综上所述,20世纪中叶后的全球变化源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因而人类要解决全球变化问题,必须立足于发展,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全球变化问题的任何解决方案必须充分考虑全球化的国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理念。[5]

3、应对挑战的具体措施

1、妥善处理应对全球变化挑战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必须维持区域发展、国家间发展基本平衡。在当前应对全球变化挑战过程中,国际社会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统筹兼顾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类社会自身的和谐,给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切实可行的)减排和适应方案。

2、坚持减少碳排放与增加碳汇并举,减缓全球变暖与适应全球变暖并重的原则。当前减排温室气体是国际社会减缓全球增暖行动的主要关注点和着力点,这是必要的,但是增加陆地和海洋的碳汇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同样重要,却未能给予充分重视。增加陆地和海洋的碳汇对减缓全球增暖十分重要。[6]

3、加强科学研究,减少全球变化认识的不确定性

国际学术界公认对全球变化的科学认识还存在不确定性,尽管从科学的角度看,存在这些科学认识的不确定性是十分正常的现象,但作为制定气候政策和处理气候变化国际事务的出发点,这种科学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及由此可能带来的风险是不容轻视的。因此,未来国际社会应更好地开展多因子、多科学、全球性联合研究,最大限度减少对全球变化科学认识的不确定性,同时应进一步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变化研究的导向,在社会发展中加强全球变化的研究以全球变化研究成果促进可持续发展。[7]

三、应对全球变化:人类发展的新机遇 应对全球变化对人类不仅仅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重大的机遇。根据应当遵循的原则确定的各种应对措施,实质上是对地球系统的创新管理,将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国际关系带来历史性的、不可估量的影响。可以期待,通过应对全球变化的实践,人类生存和发展新模式将逐渐形成,有利于促进人类能源结构的战略性转变;有利于促进地区生态环境的历史性转变;有利于促进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及促进人类社会相和谐世界转变。

四、总结

全球变化已是事实,是不可避免的,人类必须在全球变化的基础上建立对策,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把全球变化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同时在可接受的变化幅度内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趋利避害,甚至是转变成人类发展的新机遇。在历史长河中,人类经受了气候变迁、疾病流行和其他各种灾变,但都得以生存,当今人类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秉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携手推进可持续发展,我们一定能应对好全球变化,最终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类的和谐发展。参考文献: [1]刘东生:《黄土与全球变化》,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办公室编《中国科学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学术报告摘要》,2002年5月,第6-9页。张兰生、方修琦、任国玉编著:《全球变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IGBP, IHDP, WCRP, DIVERSITAS.Global Change and Earth System:A Planet under Pressure[M].IGBP Science Series,2001 [3]徐冠华,鞠洪波,何斌,等。21世纪中国地球科学发展:立足中国,走向世界。科技日报,2010年8月1日。

机遇与挑战 篇11

ISSUE 1

汽车电商会成为未来汽车销售的主要途径吗?

吴迎秋:未来汽车电商一定会取代传统汽车销售模式。传统汽车销售模式存在两大弊端:一是经营成本,包括融资成本、管理成本、信息成本(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调研,销售一辆10万元的汽车,仅以上三项成本加起来就需要2-3万元,这都转化给消费者了。如果通过汽车电商平台进行销售,以上三项成本是没有的。);二是消费者需要信息的开放、透明盒交易的公平和可选择性。

汽车电商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两大难题。一方面降低经销商的成本,免除厂商压库的烦恼,节约土地、管理、宣传方面的资金。另外还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公开透明的交易平台,吸引消费者的同时也促进了经销商的销售。

安聪慧:传统汽车销售模式被汽车电商颠覆是肯定的,但这需要一个过程。

吉利很早就涉足电商领域,2011年在电商平台成立旗舰店,年增长率保持在50%-80%。今年吉利也将汽车上市发布放在电商平台上,收效很好。GX9首批次77台车,在19分钟就销售完毕。吉利一直在探索和实践,摸索着前进。然而需要强调的是,绝不能为了电商而电商。在推进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在数量增长的同时,处理好企业和经销商之间的关系。

孙玮:中国汽车市场基数大、增速快,因此科技的运用与市场的多元化是必然趋势。中国市场电子商务的发展也非常迅猛,2013年的网上交易销售总额为1.9万亿,跃居第一。这是由市场和消费者主导的。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需要观察科技的介入,这点对于宝马而言非常关键。从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电子商务在中国目前的基数,以及消费者习惯的变化可以得知,汽车电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庞庆华:汽车电商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经销商就没有存在感。没有经销商,厂家的品牌无法树立,售后保证以及相关服务措施也不会按照厂家的的意愿进行,这对品牌也有一定伤害。因此汽车电商必须要与传统销售模式相结合。

庞大在这方面做过一些尝试。我们成立了“庞大汽车商城“,通过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和互动,一年半的时间卖了一万台车。我们现在又筹建“庞大汽车汽车文化中心”,把平行进口汽车,巴博斯、双龙等庞大自有品牌,以及各4S店、新能源车、二手车集中到一起。我们的子公司、分公司都可以从庞大自己的网上交易并共享信息。这一模式既有电商的一部分,又有实际传统的一部分,现在基本成型,正在试验。

ISSUE 2

汽车电商对自主品牌、豪华品牌来说,有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安聪慧:我认为只要有互联网存在的地方就一定会存在汽车电商。另外包括豪华品牌,高端品牌,中端还有低端的,我认为都适合,因为大家有不同的细分市场。

作为吉利来说,品牌相对可能低一点,但是我认为我们有属于吉利汽车的细分市场,在这个细分市场内也存在着互联网,所以作为吉利汽车在未来的电商方面也很有发展潜力。另外从消费者的角度讲,无论是二三线城市还是四五线城市,只要存在通过电商平台购车的需求,就会适合汽车电商的发展。

孙玮:豪华车消费者更看重品牌认知度与服务。豪华车的客户在购买产品的时候,由于价格比较高所以比较慎重。也许网上推广的几千块钱的优惠券对一个普通的消费者或者一个大众的品牌,有很大的吸引力,而相对于豪华品牌的客户的吸引力可能没那么大。因为他在整个的购买当中,他不仅仅看到的是产品,而更多的是品牌的溢价。

在初期电子商务尤其是汽车电子商务的发展初期,我想豪华车在使用电子商务的过程当中的步伐应该比大众性的步伐应该稍微慢一点,但不等于说豪华的车厂包括我们购买豪华车的这些消费者就不会采用这样的一个方式,那我想对于网络的特点就是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ISSUE 3

经销商与厂商究竟谁是最大的受益者?

庞庆华:毫无疑问,最大受益者还是厂家。从目前商品交易的现状,不难看出这一点。孙总已经提到豪华品牌的步子慢一点,包括汽车和房子在内的大宗商品,发展时一定要慎重。汽车永远不会像刮胡刀、袜子那么简单,因为这些物件出了毛病也不会找厂家。汽车领域有三包法,而且技术性特别强。

汽车像一般商品这种火爆的劲头我觉得在未来中国十年时间内都达不到,但是也是在增加也是在逐步探索,到最后商家也可能要转变。我刚讲到庞大成立的信息文化中心,其实我们自己也在转变。比如厂家将来以后有些产品从网上销售了,商家没你事儿了,但是维修有我们的事啊,将来也可能送车、维修、保养,可能还会有。所以厂家的利益肯定是最大化的。

ISSUE 4

未来的商业模式会在哪些方面优化?

吴迎秋:目前有不少人简单地把汽车电商定义为“卖车平台”,这是非常片面的看法。事实上汽车电商平台可以包含更多的东西,以“我的车城”为例。当时提出要做“我的车城”,主要用意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在公平、透明、公开的背景下来做,第二个则是要做到让消费者觉得方便、快捷和实惠。

上一篇:校庆具体活动策划下一篇:日行一善9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