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分类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分类(通用8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分类 篇1

数理科学部

A0 数学 A0101

数论 A010101 A010102 A010103 代数学 A010201 A010202 A010203 A010204 A010205 A010206 A010207 几何学

A010301 A010302 A010303 拓扑学 A010401 A010402 A010403 函数论 A010501 A010502 A010503 A010504 A010505 泛函分析 A010601 A010602 A010603 A010701 A010702 A010703 A010704 A010705 偏微分方程 A010801 A010802

解析数论 代数数论 数论应用

A010

2群及其表示 李群与李代数 代数群与量子群 同调与K理论 环与代数 编码与密码 代数几何 A0103

A0104

整体微分几何 复几何与代数几何

几何分析

A010

5代数拓扑与微分拓扑 低维流形上的拓扑 一般拓扑学

多复变函数论 复动力系统 单复变函数论 调和分析与小波分析 函数逼近论 A0106

A0107

非线性泛函分析 算子理论与算子代数 空间理论

常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

泛函微分方程

定性理论与稳定性理论 分支理论与混沌

微分动力系统与哈密顿系统 拓扑动力系统与遍历论

A0108

几何、物理和力学中的偏微分方程

非线性椭圆和非线性抛物方程

A0109

A010803 A010804 数学物理 A010901 A010902 A011001 A011002 A011003 A011004 数理统计

A011101 A011102 A011103 运筹学 A011201 A011202 A011203 A011204 A011301 A011302 应用数学方法 A011401 A011402 A011403 A011404 A011405 A011501 A011502 A011503 A011504 组合数学 A011601 A011602 A011603 A011701 A011702 A011703 A011704 A011705 A011706 A011707 A011708

混合型、退化型偏微分方程

非线性发展方程和无穷维动力系统

A0110

规范场论与超弦理论 可积系统及其应用

概率论与随机分析

A0111

马氏过程与遍历论 随机分析与随机过程 随机微分方程 极限理论

A0112

抽样调查与试验设计 时间序列与多元分析 数据分析与统计计算

A0113

线性与非线性规划 组合最优化 随机最优化 可靠性理论

控制论中的数学方法

A011

4分布参数系统的控制理论 随机系统的控制理论

信息论

经济数学与金融数学 生物数学

不确定性的数学理论 分形论及应用 数理逻辑 公理集合论

计算复杂性与符号计算 机器证明

组合设计 图论

代数组合与组合矩阵论

A0115 数理逻辑和与计算机相关的数学

A0116

A0117

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

偏微分方程数值计算 流体力学中的数值计算 一般反问题的计算方法 常微分方程数值计算 数值代数

数值逼近与计算几何 谱方法及高精度数值方法 有限元和边界元方法

A0 力学 A0201

A011709 A011710 A011711

多重网格技术及区域分解 自适应方法 并行算法

力学中的基本问题和方法

A02010A020102

A020103 A0202 动力学与控制

A020201

A020202

A02020A020204

A02020A020206

A020207

A020208

A020209 A0203 固体力学

A020301

A020302

A020303

A020304

A020305

A020306

A020307

A020308

A020309

A020310

A020311

A020312

A020313

A020314

A020315

A020316

A020317 A0204 流体力学

A020401

A020402

A020403

A020404

A020405

A020406

A020407

A020408

A020409

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

物理力学

力学中的反问题

分析力学

动力系统的分岔与混沌

运动稳定性及其控制

非线性振动及其控制

多体系统动力学

转子动力学

弹道力学与飞行力学

载运工具动力学及其控制

多场耦合与智能结构动力学

弹性力学与塑性力学

损伤与断裂力学

疲劳与可靠性

本构关系

复合材料力学

智能材料与结构力学

超常环境下材料和结构的力学行为

微纳米力学

接触、摩擦与磨损力学

表面、界面与薄膜力学

岩体力学和土力学

结构力学与结构优化

结构振动、噪声与控制

流固耦合力学

制造工艺力学

实验固体力学

计算固体力学

湍流与流动稳定性

水动力学

空气动力学

非平衡流与稀薄气体流动

多相流与渗流

非牛顿流与流变学

流动噪声与气动声学

流动控制和优化

环境流体力学

A020410 A020411 A020412 工业流体力学 微重力流体力学 交通流与颗粒流

A0205

A0206

A03 天文学

A0301

A0302

A0303

A0304

A0305

A0306 A020413 电磁与多场耦合流体力学

A020414 实验流体力学

A020415 计算流体力学

生物力学

A020501 组织与器官系统力学

A020502 细胞、亚细胞、生物大分子力学

A020503 仿生、生物材料与运动生物力学

爆炸与冲击动力学

A020601 爆炸力学

A020602

冲击动力学

宇宙学

A030101 宇宙学模型和参数、早期宇宙

A030102

宇宙结构的形成和演化及观测宇宙学

A030103

宇宙暗物质和暗能量

星系和类星体

A030201 银河系

A030202 星系形成、结构和演化

A030203

星系相互作用和并合;活动星系核

恒星与星际物质

A030301 恒星结构和演化与恒星大气

A030302 变星和激变变星、双星和多星系统

A030303

恒星形成与早期演化、星际介质和星际分子

A030304 晚期演化和致密天体及其相关高能过程

A030305

太阳系外行星系统

太阳和太阳系

A030401 太阳磁场和太阳发电机

A030402

太阳日冕物质抛射、耀斑、日珥和其他活动

A030403 日震学和太阳内部结构;太阳黑子和太阳活动周期变化

A030404 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及太阳系中行星、卫星和其他小天体

A030405

太阳爆发活动对日地空间天气的影响

天体中基本物理过程的理论和实验

A030501 天文中基本物理过程和天体辐射过

程的理论和实验

A030502 实验室天体物理

天体测量和天文地球动力学

A030601 A030602 A030603 A030604

天文参考系及星表 相对论天体测量

天文地球动力学及天体测量学的应用

时间与频率

A0307

A0308

天体力学和人造卫星动力学

A030701 人造天体、太阳系小天体、行星系

统和恒星系统动力学

A030702 N体问题、非线性和相对论天体力学

天文技术和方法

A0309

A0310 A04 物理学I

A0401

A0402

A030801 光学、紫外和红外天文技术与方法

A030802 射电、毫米波和亚毫米波天文技术

与方法

A030803 高能天体物理技术方法和空间天文

技术与方法

A030804

海量数据处理及数值模拟天文技

术与方法

中、西方天文学史

天文学同其他学科的交叉

凝聚态物性I:结构、力学和热学性质

A040101 固体结构和人工微结构

A040102 软物质和液体的结构与性质

A040103 凝聚态物质的力学、热学性质,相

变和晶格动力学

A040104 凝聚态物质的(非电子)输运性质

A040105 薄膜和纳米结构的形成 A040106 表面,薄膜和纳米结构的表征和分

A040107 表面、界面、介观系统、纳米系统的非电子性质

凝聚态物性 II :电子结构、电学、磁学和光学性质

A040201 块体材料的电子态

A040202 强关联电子系统

A040203 电子输运过程:电导、光电导、磁

电导

A040204 表面、界面和低维系统的电子结构

及电学性质

A040205 介观系统和人工微结构的电子结

构、光学和电学性质

A040206 超导电性

A040207 磁有序系统

A040208 低维、介观和人工微结构的磁性

A040209 介电、压电、热电和铁电性质

A040210 凝聚态物质的光学和波谱学、物质

与粒子的相互作用和辐射

A040211 A040212 A040213 A040214 A040215 原子和分子物理 极端条件下的凝聚态物理 量子计算中的凝聚态物理问题 软物质、有机和生物材料的电子结构和物理

生命现象中的凝聚态物理问题

A0403 凝聚态物理中的新效应及其他问题

A04030A04030A04030A04030A04030A040306

A040307

A040308 A0404 光学 A040401

A040402

A040403

A040404

A040405

A040406

A040407

A040408

A040409

A040410

A040411 A040412

A040413

A040414 A0405 声学

A040501

A040502

A040503

A040504

A040505

A040506

A040507 A040508

A040509

原子和分子结构理论

原子、分子、光子相互作用与光谱

原子分子碰撞过程及相互作用

大分子、团簇与特殊原子分子性质

极端条件下的原子分子物理

外场中的原子分子性质及其操控

量子信息中的原子分子物理问题

与原子、分子有关的其他物理问题

光的传播和成像

信息光学中的物理问题

光源、光学器件和光学系统中的物理问题

纤维光学和集成光学中的物理问题

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超强、超快光物理

微纳光学与光子学

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

非线性光学

光学材料中物理问题及固体发光

激光光谱学及高分辨高灵敏光谱方法

X-射线、红外、THz物理

光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与光学有关的其他物理问题和交叉学科

线性与非线性声学

水声和海洋声学及空气动力声学

超声学、量子声学和声学效应

噪声、噪声效应及其控制

生理、心理声学和生物声学

语言声学、乐声及声学信号处理

声学换能器、声学测量方法和声学材料

信息科学中的声学问题

建筑声学与电声学

与声学有关的其他物理问题和交叉

A040510

A0 物理学II

学科

A0501

基础物理学

A050101

物理学中的数学问题与计算方法

A050102

经典物理及其唯象学研究

A050103

量子物理及其应用

A050104

量子信息学

A050105

统计物理学与复杂系统

A050106 相对论、引力与宇宙学

A0502 粒子物理学和场论

A050201 场和粒子的一般理论及方法

A050202 量子色动力学、强相互作用和强子

物理

A050203 电-弱相互作用及其唯象学

A050204 非标准模型及其唯象学

A050205 弦论、膜论及隐藏的空间维度

A050206 非加速器粒子物理

A050207 粒子天体物理和宇宙学

A0503 核物理

A050301 原子核结构与特性研究

A050302 原子核高激发态、高自旋态和超形

A050303 核裂变、核聚变、核衰变

A050304 重离子核物理

A050305 放射性核束物理、超重元素合成及

反应机制

A050306 中高能核物理

A050307 核天体物理

A0504

核技术及其应用

A050401 离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和辐照损伤

A050402

离子束核分析技术

A050403

核效应分析技术

A050404 中子技术及其应用

A050405 加速器质谱技术

A050406 离子注入及离子束材料改性

A050407 核技术在环境科学、地学和考古中的应用

A050408 核技术在工、农业和医学中的应用

A050409 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

A0505 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实验方法与技术

A050501 束流物理与加速器技术

A050502 荷电粒子源、靶站和预加速装置

A050503 束流传输和测量技术

A050504 反应堆物理与技术

A050505 A050506 A050507 A050508 A050509

散裂中子源相关技术 探测技术和谱仪 辐射剂量学和辐射防护 实验数据获取与处理

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新应用

A0506

等离子体物理 A050601 A050602 A050603 A050604 A050605 A050606 A050607 A050608 A050609 A050610 A050611

等离子体中的基本过程与特性 等离子体产生、加热与约束 等离子体中的波与不稳定性 等离子体中的非线性现象 等离子体与物质相互作用 等离子体诊断 强粒子束与辐射源 磁约束等离子体 惯性约束等离子体 低温等离子体及其应用 空间和天体等离子体及特殊等离子体

A0507

同步辐射技术及其应用

A050701

同步辐射光源原理和技术 A050702 A050703

自由电子激光原理和技术 束线光学技术和实验方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代码

化学科学部

B0

1无机化学 B0101

无机合成和制备化学

B0102

B0103

B0104

B0105

B0106

B0107

B0108

B0109

B0110

B010101 B010102 元素化学 B010201 B010202 B010203 B010204 配位化学 B010301 B010302 B010303 生物无机化学B010401 B010402 B010403 B010404 固体无机化学B010501 B010502 B010503 B010504 物理无机化学B010601 B010602 B010603 B010604 B010605 无机材料化学B010701 B010702 分离化学 B010801 B010802 B010803 核放射化学 B010901 B010902 B010903 B010904 同位素化学

合成与制备技术

合成化学

稀土化学

主族元素化学

过渡金属化学

丰产元素与多酸化学

固体配位化学

溶液配位化学

功能配合物化学

金属蛋白(酶)化学

生物微量元素化学

细胞生物无机化学

生物矿化及生物界面化学

缺陷化学

固相反应化学

固体表面与界面化学

固体结构化学

无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

理论无机化学

无机光化学

分子磁体

无机反应热力学与动力学

无机固体功能材料化学

仿生材料化学

萃取化学

分离技术与方法

无机膜化学与分离

核化学与核燃料化学

放射性药物和标记化合物

放射分析化学

放射性废物处理和综合利用

B0111 B0112 B0113 B0114 B0115 B0116 有机化学 B0201

B0202

B0203

B020

4B0205

B0206

B0207

无机纳米化学

无机药物化学

无机超分子化学

有机金属化学

原子簇化学

应用无机化学

有机合成 B020101 有机合成反应与试剂

B020102

复杂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B020103 选择性有机反应

B020104 催化与不对称反应

B020105 组合合成

金属有机化学

B020201 金属络合物的合成与反应

B020202 生物金属有机化学

B020203 金属有机材料化学

元素有机化学

B020301 有机磷化学

B020302 有机硅化学

B020303 有机硼化学

B020304 有机氟化学

天然有机化学

B020401 甾体及萜类化学

B020402 中草药与植物化学

B020403 海洋天然产物化学

B020404 天然产物合成化学

B020405 微生物与真菌化学

物理有机化学

B020501 活泼中间体化学

B020502 有机光化学

B020503 立体化学基础

B020504 有机分子结构与反应活性

B020505 理论与计算有机化学

B020506 有机超分子与聚集体化学

B020507 生物物理有机化学

药物化学

B020601 药物分子设计与合成 B020602 药物构效关系

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有

机化学

B020701 多肽化学

B020702 核酸化学

B020703 蛋白质化学

B020704

糖化学

B0 B0

3B0208

B0209

B0210 B0211

物理化学 B0301

B0302

B0303

B0304

B0305

B020705 仿生模拟酶与酶化学

B020706 生物催化与生物合成 有机分析

B020801 有机分析方法

B020802 手性分离化学

B020803 生物有机分析

应用有机化学

B020901 农用化学品化学

B020902 食品化学

B020903 香料与染料化学

绿色有机化学

有机分子功能材料化

B021101 功能有机分子的设计与合成

B021102 功能有机分子的组装与性质

B021103 生物有机功能材料

结构化学

B030101 体相结构

B030102 表面结构

B030103 溶液结构

B030104 动态结构

B030105 光谱与波谱学

B030106 纳米及介观结构

B030107 方法与理论

理论和计算化学

B030201 量子化学

B030202 化学统计力学

B030203 化学动力学理论

B030204 计算模拟方法与应用

催化化学

B030301 多相催化

B030302 均相催化

B030303 仿生催化

B030304 光催化

B030305 催化表征方法与技术

化学动力学

B030401 宏观动力学

B030402 分子动态学

B030403 超快动力学

B030404 激发态化学

胶体与界面化学

B030501 表面活性剂

B030502

分散体系与流变性能

B04

B0306

B0307

B0308

B0309

B0310

高分子科学 B0401

B030503 表面/界面吸附现象

B030504 超细粉和颗粒

B030505 分子组装与聚集体

B030506 表面/界面表征技术

电化学

B030601 电极过程动力学

B030602 腐蚀电化学

B030603 材料电化学

B030604 光电化学

B030605 界面电化学

B030606 电催化

B030607 纳米电化学

B030608 化学电源

光化学和辐射化学

B030701 超快光谱学

B030702 材料光化学

B030703 等离子体化学与应用

B030704 辐射化学

B030705 感光化学

B030706 光化学与光物理过程

热力学

B030801 化学平衡与热力学参数

B030802 溶液化学

B030803 量热学

B030804 复杂流体

B030805 非平衡态热力学与耗散结构

B030806 统计热力学

生物物理化学

B030901 结构生物物理化学

B030902 生物光电化学与热力学

B030903 生命过程动力学

B030904 生物物理化学方法与技术

化学信息学

B031001 分子信息学

B031002 化学反应和化学过程的信息学

B031003 化学数据库

B031004 分子信息处理中的算法

高分子合成化学

B040101 高分子设计与合成

B040102 配位聚合与离子型聚合

B040103 高分子光化学与辐射化学

B040104

生物参与的聚合与降解反应

B0402

B0403

B0404

B0405

B0406

B0407

B040105 缩聚反应

B040106 自由基聚合

高分子化学反应

B040201 高分子降解与交联

B040202 高分子接枝与嵌段

B040203 高分子改性反应与方法

功能与智能高分子

B040301 吸附与分离功能高分子 B040302 高分子催化剂和高分子试剂

B040303 医用与药用高分子

B040304 生物活性高分子

B040305 液晶态高分子

B040306 光电磁功能高分子

B040307 储能与换能高分子

B040308 高分子功能膜

B040309

仿生高分子

天然高分子与生物高

分子

B040401 基于可再生资源高分子

高分子组装与超分子

结构

B040501 超分子聚合物

B040502 超支化与树形高分子

高分子物理与高分子

物理化学

B040601 高分子溶液

B040602 高分子聚集态结构

B040603 高分子转变与相变

B040604 高分子形变与取向

B040605 高分子纳米微结构及尺寸效应

B040606 高分子表面与界面

B040607 高分子结构与性能关系

B040608 高分子测试及表征方法

B040609 高分子流变学

B040610 聚电解质与高分子凝胶

B040611 高分子塑性与黏弹性

B040612 高分子统计理论

B040613 高分子理论计算与模拟

应用高分子化学与物

B040701 高分子加工原理与新方法

B040702 高性能聚合物

B040703

高分子多相与多组分复合体系

B040704 B040705 B040706

聚合反应动力学及聚合反应过程控制 杂化高分子 高分子循环利用

B05

分析化学

B0501

色谱分析

B0502

B0503

B0504

B0505

B0506

B050101

气相色谱

B050102

液相色谱

B050103

离子色谱与薄层色谱

B050104

毛细管电泳及电色谱

B050105

微流控系统与芯片分析

B050106 色谱柱固定相与填料

电化学分析

B050201

伏安法

B050202

生物电分析化学

B050203

化学修饰电极

B050204

微电极与超微电极

B050205

光谱电化学分析

B050206

电化学传感器

B050207

电致化学发光

光谱分析

B050301

原子发射与吸收光谱

B050302

原子荧光与X-射线荧光光

B050303

分子荧光与磷光光谱

B050304

化学发光与生物发光

B050305

紫外与可见光谱

B050306

红外与拉曼光谱

B050307

光声光谱

B050308

共振光谱

波谱分析与成像分析

质谱分析

分析仪器与试剂

B06

B0507

B0508

B0509

B0510

B0511

B0512

B0513

化学工程及工业化学 B0601

B0602

B0603

B050601

联用技术

B050602

分析仪器关键部件、配件研制

B050603 分析仪器微型化

B050604

极端条件下分析技术

热分析与能谱分析

放射分析

生化分析及生物传感

B050901

单分子、单细胞分析

B050902

纳米生物化学分析方法

B050903

药物与临床分析

B050904 细胞与病毒分析

B050905

免疫分析化学

B050906

生物分析芯片

活体与复杂样品分析

样品前处理方法与技

化学计量学与化学信

息学

表面、形态与形貌分析

B051301

表面、界面分析

B051302

微区分析

B051303

形态分析

B051304

扫描探针形貌分析

化工热力学和基础数

B060101 状态方程与溶液理论

B060102 相平衡

B060103 化学平衡

B060104 热力学理论及计算机模拟

B060105 化工基础数据

传递过程

B060201 化工流体力学和传递性质

B060202 传热过程及设备

B060203 传质过程

B060204 颗粒学

B060205 非常规条件下的传递过程

分离过程

B060301 蒸馏蒸发与结晶

B060302 干燥与吸收

B060303 萃取

B060304 吸附与离子交换

B060305 机械分离过程

B060306 膜分离

B060307

非常规分离技术

B060

4B0605

B0606

B0607

B0608

B0609

B0610 B061

1化学反应工程

B060401 化学反应动力学

B060402 反应器原理及传递特性

B060403 反应器的模型化和优化

B060404 流态化技术和多相流反应工程

B060405 固定床反应工程

B060406 聚合反应工程

B060407 电化学反应工程

B060408 生化反应工程

B060409 催化剂工程

化工系统工程

B060501 化学过程的控制与模拟

B060502 化工系统的优化

无机化工

B060601 基础无机化工

B060602 工业电化学

B060603 精细无机化工

B060604 核化工与放射化工

有机化工

B060701 基础有机化工

B060702 精细有机化工

生物化工与食品化工

B060801 生化反应动力学及反应器

B060802 生化分离工程

B060803 生化过程的优化与控制

B060804 生物催化过程

B060805 天然产物及农产品的化学改性

B060806 生物医药工程

B060807 绿色食品工程与技术

能源化工

B060901 煤化工

B060902 石油化工

B060903 燃料电池

B060904 天然气及碳--化工

B060905 生物质能源化工

化工冶金

环境化工

B061101 环境治理中的物理化学原理

B061102 三废治理技术中的化工过程

B061103 环境友好的化工过程

B061104

可持续发展环境化工的新概念

B0612

环境化学 B0701

B0702

B0703

B0704

B0705

B0706

B0707

资源化工

B061201 资源有效利用与循环利用

B061202 材料制备的化工基础

环境分析化学

B070101

无机污染物分离分析

B070102 有机污染物分离分析

B070103 污染物代谢产物分析

B070104 污染物形态分离分析

环境污染化学

B070201 大气污染化学

B070202 水污染化学

B070203 土壤污染化学

B070204 固体废弃物污染化学

B070205 放射污染化学

B070206 纳米材料污染化学

B070207 复合污染化学

污染控制化学

B070301 大气污染控制化学

B070302 水污染控制化学

B070303 土壤污染控制化学

B070304 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化学

污染生态化学

B070401 污染物赋存形态和生物有

效性

B070402 污染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相

互作用

B070403 污染物的生态毒性和毒理

理论环境化学

B070501 污染化学动力学

B070502 污染物构效关系

B070503 化学计量学在环境化学中的应用

B070504 环境污染模式与预测

区域环境化学

B070601 化学污染物的源汇识别

B070602 污染物的区域环境化学过程

B070603

污染物输送中的化学机制

化学环境污染与健康

B070701

环境污染的生

物标志物

B070702

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

B070703

人居环境与健康

B070704

环境暴露与毒理学

B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代码

生命科学部

C01

微生物学 C0101

C0102

C0103

C0104 C0105

C0106

C0107

微生物资源与分类学

C010101 细菌资源、分类与系统发育 C010102 放线菌资源、分类与系统发育 C010103 真菌资源、分类与系统发育 C010104 病毒资源与分类 微生物生理与生物化学

C010201 微生物生理与代谢 C010202 微生物生物化学 微生物遗传育种学

C010301 微生物功能基因 C010302 微生物遗传育种 微生物学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环境微生物学

C010501 陆生环境微生物学 C010502 水生环境微生物学 C010503 其他环境微生物学 病原细菌与放线菌生物学

C010601

植物病原细菌与放线菌生物学 C010602

动物病原细菌与放线菌生物学 C010603

人类病原细菌与放线菌生物学

病原真菌学

C010701

植物病原真菌学 C010702

动物病原真菌学

C010703

人类病原真菌学

病毒学 C010801

C0108

植物病毒学

C010802

动物病毒学 C010803

人类病毒学 C010804 噬菌体

C0109

C02 植物学

C0201

C0202

C0203

C0204

C0205

C0206

C0207

支原体、立克次体与衣原体

C010901 支原体

C010902

立克次体、衣原体等

植物结构学

C020101 植物形态结构与功能

C020102 植物形态与发生

植物分类学

C020201 种子植物分类 C020202 孢子植物分类 C020203 植物地理学

植物进化生物学

C020301 植物系统发育 C020302 古植物学与孢粉学 C020303 植物进化与发育 植物生理与生化

C020401 光合作用

C020402 生物固氮

C020403 呼吸作用

C020404 矿质元素与代谢 C020405 有机物质合成与运输 C020406 水分生理

C020407 抗性生理

C020408 植物激素与生长发育 C020409 植物次生代谢与调控 C020410 种子生理

植物生殖生物学

C020501 植物配子体发生与受精 C020502 植物胚胎发生 植物资源学

C020601 植物资源评价 C020602 植物引种驯化 C020603 植物种质

C020604 植物化学

C020605 水生植物与资源 植物学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 C0生态学 C0301

分子与进化生态学 C030101 C030102 行为生态学 C030201 C030202 生理生态学 C030301 C030302 种群生态学 C030401 C030402 C030403 群落生态学 C030501 C030502 C030601 C030602 C030603 C030604 C030701 C030702 C030801 C030802 微生物生态学 污染生态学 C031001 C031002 土壤生态学 C031101 C031102 C031201 C031202 C031203 生态安全评价 C031301

转基因生物的生态 污染生态学 毒理生态学

群落结构与动态 物种间相互作用 农田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 草地与荒漠生态 水域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区域生态学

分子生态学 进化生态学

昆虫行为生态学 其他动物行为生态学

植物生理生态学 动物生理生态学

植物种群生态学 昆虫种群生态学 其他动物种群生态学

C0302

C0303

C0304

C0305

C0306

生态系统生态学

C0307

景观与区域生态学

C0308

全球变化生态学

C0309 C0310

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 海洋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

C0311

C0312

土壤生态系统水分、养分循环 土壤生物与土壤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物学 受损生态系统恢复

保护生物学与恢复生态学

C0313

安全性评价

C031302 外来物种的入侵 与生态安全性评价

C0 C031303

生态工程评价 林学 C0401 C0402

森林资源学 森林资源信息学

C040201 C040202

森林资源管理与信息技术 森林灾害监测的 理论与方法

C0403 木材物理学 C040301 C040302 C040303 林产化学 C040401 C040402 森林生物学 C040501 C040502 C040503 森林土壤学 森林培育学 C040701 C040702 C040703 C040704 森林经理学 C040801 C040802 森林健康 C040901 C040902 C040903 C041001 C041002 C041003 经济林学 C041101

经济林重要形状 森林病理 森林害虫 森林防火 林木种质资源 林木遗传改良 林木育种理论与方法 森林可持续发展 森林分类经营 人工林培育 种苗学 复合农林业

树木生长发育 树木抗逆生理学 树木繁殖生物学 树木化学成分分析 造纸与制浆

材性及其改良 木材加工学 人工复合木材

C0404

C0405

C0406 C0407

森林植被恢复与保持

C0408

C0409

C0410

林木遗传育种学

C0411

形成及调控

C041102 经济林栽培生理

C041103 林木果实采后生物学

C041104 茶学

C0412 园林学

C041201 园林植物种质资源

C041202 城市园林与功能

C041203 园林规划和景观设计

C0413 荒漠化与水土保持

C041301 防护林学

C041302 森林植被与水土保持

C041303 植被与荒漠化

C0414 林业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C05 生物物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C0501 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

C050101 生物大分子结构计算与理论预测

C050102 生物大分子空间结构测定

C050103 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

C0502 生物化学

C050201 蛋白质与多肽生物化学

C050202 核酸生物化学

C050203 酶学

C050204 糖生物学

C050205 无机生物化学

C0503 蛋白质组学

C0504 膜生物化学与膜生物物理学

C050401 生物膜结构与功能

C050402 跨膜信号转导

C050403 物质跨膜转运

C050404 其他膜生物化学与膜生物物理学

C0505 系统生物学

C0506 环境生物物理

C050601 电磁辐射生物物理

C050602 声生物物理

C050603 光生物物理

C050604 电离辐射生物物理与放射生物学

C050605 自由基生物学

C0507 空间生物学

C0508 生物物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方法

与新技术

C06 遗传学与发育生物学

C0601 植物遗传学 C060101 C060102 C060103 动物遗传学 C060201 C060202 C060203 微生物遗传学 C060301 C060302 人类遗传学 C060401 C060402 C060403 C060404 医学遗传学 C060501 C060502 C060503 C060504 C060505 C060506 基因组学 C060601 C060602 C060603 C060701 C060702 C060703 C060704 C060705 生物信息学 C060801 C060802 C060803 C060804 发育生物学 C061001 C061002

生物数据分析 基因组结构与分析 比较基因组与进化 基因组信息学 组蛋白修饰及意义 DNA修饰及意义 染色体重塑及意义 原核微生物遗传 真核微生物遗传 植物分子遗传 植物细胞遗传 植物数量遗传

动物分子遗传 动物细胞遗传 动物数量遗传

C0602

C0603

C0604

C060

5人类遗传的多样性 人类起源与进化

人类行为的遗传基础 人类表型性状与遗传

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基础 多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基础 线粒体与疾病 染色体异常与疾病 肿瘤遗传

遗传病模型

C0606

C0607

基因表达调控与表观遗传学

非编码RNA调控与功能 转录与调控

C0608

C0609 C0610

生物信息算法及工具 生物信息挖掘 生物系统网络模型

遗传学研究新方法

性器官与性细胞发育 精卵识别与受精

C07 细胞生物学

C061003 C061004 C061005 C061006 C061007 C061008 C061009 C061010

胚胎早期发育

组织、器官的形成与发育 组织、器官的维持与再生 细胞的分化与发育 核质互作与重编程 干细胞及定向分化基础 模式生物与发育 发育研究新方法与体系

C070C070C070C070C070C0706

C0707

C0708

C0709

C0710

C0711

C08 免疫学

C0801

C0802

C0803

C0804

C0805

C0806

C0807

细胞、亚细胞结构与功能

细胞生长与分裂

细胞周期与调控

细胞增殖与分化

细胞衰老

细胞死亡

细胞运动

细胞外基质

细胞信号转导

人体解剖学

人体组织与胚胎学

C071101 人体组织学

C071102 人体胚胎学

免疫生物学

C080101 分子免疫

C080102 细胞免疫

C080103 免疫应答

C080104 免疫耐受

C080105 免疫调节

免疫遗传学

免疫病理学

神经内分泌免疫学

生殖免疫学

黏膜免疫学

临床免疫学

C080701 自身免疫与自身

免疫性疾病

C080702 超敏反应与超敏反应 性疾病

C080703 免疫缺陷与免疫缺陷

性疾病

C09

C080704 感染免疫学 C080801 C080802 C080803 C080804 肿瘤免疫学 移植免疫学 器官移植学 免疫预防学 免疫诊断学 疫苗学 C081401 C081402 C081403 C081404 抗体工程学 C081501 C081502 C081503

其他免疫性疾病

病毒与免疫 细菌与免疫 真菌与免疫 寄生虫与免疫

C0808

C0809 C0810 C0811 C0812 C0813 C0814

C0815

疫苗设计 疫苗佐剂 疫苗递送系统 疫苗效应及机制

抗体与功能 重组与改型 抗体的高效表达系统

C0816 C090

1免疫学新技术新方法 心理学 C090101 C090102 C090103 C090104 C090105 C090106 C090107 C090108 C090109 神经生物学 C090201 C090202 C090203 C090204 C090205 C090206 C090207

神经科学与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 精神卫生学 工程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分子神经生物学 细胞神经生物学 发育神经生物学 系统神经生物学 认知神经生物学 计算神经生物学 感觉系统神经生物学 C0902

C0903 神经和精神系统疾病

C090301 神经病学

C090302 精神病学

C10 生物医学工程学

C1001

C100C100C100C100C1006

C1007

C1008

C1009 C11 农学

C1101

生物力学与生物流变学

C100101 生物力学

C100102 生物流变学

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学

C100201 生物材料

C100202 组织工程

C100203 人工器官

仿生学

生物医学电子学

C100401 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 C100402 生物系统建模及仿真 C100403 生物医学器件与仪器 C100404 生物传感

生物医学图像与成像

C100501 生物医学图像 C100502 医学信息系统 C100503 生物医学成像 纳米生物学与纳米医学

C100601 纳米生物学

C100602 纳米医学

医学影像学

C100701 影像诊断学

C100702 生物医学超声 C100703 核医学

C100704 医学影像物理与工程 放射医学 C100801 放射治疗学

C100802 放射病理学

C100803 放射生物学

C100804 放射防护学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的新技术

与新方法

农学基础 C110101 农业数学与农业物理 C110102 农业气象学

C110103 农业水土资源利用学 C110104

农业信息学

C110105 作物学 C110201 C110202 农业系统工程 C1102

作物生理学 作物栽培与耕作学

C110203

C110204

C110205

C110206

C110207

C110208 C110209

C110210

C1103 植物营养学

C110301

C110302

C110303

C110304

C110305

C1104 植物保护学

C110401

C110402

C110403

C110404

C110405

C110406

C110407

C110408

C110409

C110410

C110411

C110412

C110413 C1105 园艺学 C110501

C110502

稻类作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麦类作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玉米作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油料作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棉麻类作物种质资源 与遗传育种

其他作物种质资源 与遗传育种

作物种子学

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 与方法

植物营养遗传 植物营养生理 肥料与施肥科学

养分资源与养分循环 作物-土壤互作过程 与调控

植物病虫害测报学

植物病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植物真菌病害与防治 植物细菌病害与防治 植物病毒病害与防治 植物其他病害与防治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杂草防治

鼠害防治

农业有害生物检疫学 化学保护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 植物害虫生物防治

果树学

蔬菜学

C12

C1106

C110503 C110504 C110505 C110601 C110602 C110603 C110604 C110605 畜牧学 C120101 C120102 C120103 C120104 C120105 C120106 C120107 C120108 C120109 C120110 C120111 兽医学 C120201 C120202 C120203 C120204 C120205 C120206 C120207 C120208 C120209 水产学 C120301 C120302 C120303 C120304 C120305 C120306 C120307 C120308 动物食品科学

瓜果学 观赏园艺学 设施园艺学

农作物产品贮藏、保鲜与安全

农作物产品贮藏保鲜的理论与方法 农作物产品的品质与营养 农作物产品安全 果蔬贮藏与保鲜 食用真菌

畜牧兽医与水产学 C120

1畜禽资源 畜禽遗传育种学 畜禽繁殖学 动物营养学 饲料学 畜禽行为学 畜禽环境学 畜产品加工学 草原学 养蚕学 养蜂学

C1202

畜禽组织与解剖学 畜禽生理生化 动物病理学 兽医免疫学 兽医寄生虫学 兽医传染病学 中兽医学

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 临床兽医学

C1203

水产生物生理学 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学 水产资源与保护学 水产生物营养学 水产养殖学 水产生物病害与控制 水产品加工与保鲜 水产品安全与质量控制

C1204

C120401 动物产品的贮藏、保鲜

C120402 动物产品的品质与营养

C120403 动物产品的安全 C13 动物学

C1301 动物形态学及胚胎学

C1302 动物系统及分类学

C130201 动物分类学

C130202 动物系统学

C130203 动物地理学

C130204 动物进化

C1303 动物生理及行为学

C130301 动物生理生化

C130302 动物行为学

C1304 动物资源与保护

C1305 昆虫学

C130501 昆虫系统及分类学

C130502 昆虫形态学

C130503 昆虫行为学

C130504 昆虫生理生化

C130505 昆虫毒理学

C130506 昆虫资源与保护

C1306 实验动物学

C130601 实验动物

C130602 模式动物 C14 生理学与病理学

C1401 人体生理学

C140101 循环生理学

C140102 血液及淋巴生理学

C140103 呼吸生理学

C140104 消化生理学

C140105 泌尿生理学

C140106 内分泌及代谢生理学

C140107 生殖生理学

C1402 人体病理学

C140201 心血管系统病理学

C140202 血液及淋巴系统病理学

C140203 呼吸系统病理学

C140204 消化系统病理学

C140205 泌尿系统病理学

C140206 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病理学

C140207 生殖系统病理学

C140208 肿瘤病理学

C140209 实验病理学

C1403 病理生理学

C140301 疾病与离子通道

C140302 疾病与受体

C140303 炎症

C140304 组织重构

C140305 缺血缺氧

C140306 休克与微循环

C140307 应激、适应与代偿

C140C140C1406

C15 预防医学

C1501

C1502

C150C1504

C1505

C1506

C1507

C140308 疾病与血管新生 内科学

C140401 心血管系统疾病 C140402 血液与淋巴系统疾病 C140403 呼吸系统疾病 C140404 消化系统疾病 C140405 泌尿系统疾病 C140406 内分泌学与代谢病 运动医学

C140501 运动生理与生化 C140502 运动损伤与修复 特种医学

C140601 特殊环境生理学 C140602 特殊环境病理学 C140603 特种环境相关疾病

环境与职业卫生学

C150101 环境卫生学

C150102 职业卫生学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C150201 营养学

C150202 食品卫生学

妇幼与儿童少年卫生学

C150301 妇幼卫生学

C150302 儿童少年卫生学 卫生毒理学

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

C150501 传染病流行病学 C150502 非传染病流行病学 C150503 流行病学方法学及卫生统计学地方病学 传染病学 C150701 传染病媒介生物

C16

C1508

C150702 C150703 C150704 C150705 皮肤性病学 C150801 C150802

寄生虫性传染病 病毒性传染病 细菌性传染病

其他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

皮肤病 性传播疾病

C1601

临床医学基础Ⅰ

诊断学与治疗学基础

C16010C16010

2C160103 C1602

麻醉学 C160201

C160202

C160203

C160204

C1603

外科学基础

C160301

C160302 C1604 普通外科学

C160401

C160402

C160403

C160404

C160405

C160406

C160407 C1605

心胸外科学

C160501

C160502

C160503

C160504

C160505 C1606

泌尿外科学

C160601

C160602

C160603

C160604

C160605

C160606 C1607

骨外科学

物理诊断学

检验医学

物理治疗学基础

麻醉学基础

镇痛

脏器保护与复苏 体外循环

外科营养与代谢 外科感染

胃肠、肛管疾病 肝、胆、胰疾病 乳腺疾病

甲状腺疾病

血管外科和淋巴管疾病 腹部脏器移植 腹部其他组织器官疾病

胸部外伤

成人心脏外科学 先天性心脏病学 胸部其他组织器官疾病 心肺移植和辅助循环学

结石

尿动力学

男科学

泌尿系统脏器移植 前列腺疾病

泌尿系统畸形、损伤、炎症等

C17

C160701 C160702 C160703 C160704 C160705 C160706 神经外科学 C160801 C160802 C160803

C160901 C160902 整形外科学 C161001 C161002 小儿外科学 老年医学 C161201 C161202 康复医学 妇科学 生殖医学 产科学 围生医学 儿科学 眼科学 C170601 C170602 C170603 C170604 耳鼻喉科学 C170701 C170702 C170703 口腔医学 C170801 C170802 C170803 C170804 法医学

脊柱外科 关节外科

手外科与外周神经修复 骨质疏松 骨创伤 骨与关节感染

C1608

C1609

功能神经外科 损伤、修复、移植

脑血管疾病 创伤学 烧伤学 创面愈合与瘢痕 体表组织器官畸形

衰老生理学 衰老病理学

角膜及眼表疾病 眼底疾病

视神经及视路相关疾病 眼科其他疾病

鼻和前颅底疾病 咽喉及颈部疾病 耳和侧颅底疾病 口腔内科学 口腔颌面外科学 口腔修复学 口腔正畸学

创伤与烧伤外科学

C1610

C1611 C1612

C1613 C1701 C1702 C1703 C1704 C1705 C1706 临床医学基础Ⅱ

C1707

C1708

C1709

C18

C19

C1710

肿瘤学 C171001 C171002 C171003 C171004 C171005 C171006 C171007 C171008 C171009 C171010 药理学 C180101 C180102 C180103 C180104 C180105 C180106 C180107 C180108 C180109 C180110 C180111 C180112 药物学 C180201 C180202 C180203 C180204 C180205 C180206 C180207 C180208 C180209 中医基础理论 C190101 C190102 C190103 C190104 C190105

肿瘤研究体系与方法 肿瘤病因 肿瘤诊断 肿瘤预防 肿瘤化学药物治疗 肿瘤物理治疗 肿瘤生物治疗 肿瘤综合治疗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 抗肿瘤转移与复发

药物学与药理学 C180

1神经精神药物药理学 心脑血管药物药理学 老年病药物药理学 抗炎与免疫药物药理学 抗肿瘤药物药理学 抗病毒药物药理学 代谢性疾病药物药理学 消化与呼吸系统药物药理学 血液、泌尿与生殖系统药物药理学 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 临床药理学 药物毒理学

C1802

合成药物化学 天然药物化学 药物设计与药物信息学 药剂学 生物药物 药物分析学 海洋药物学 药物材料学 特种药物学

脏腑气血津液体质 病因病机 证候基础研究 治则与治法 中医方剂学

中医学与中药学 C190 C190

2C190106 C190107 中医临床基础 C190201 C190202 C190203 C190204 C190205 C190206 C190207 C190208 C190209 C190210 针灸学 C190301 C190302 中西医结合 C190401 C190402 中药化学

中医诊断学 经络学与腧穴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眼科学 中医耳鼻喉科学 中医口腔科学 中医老年病学 中医养生与康复

C1903

C1904

中医针灸学 按摩推拿学

C1905 C1906

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 中西医结合临床基础

中药资源与鉴定学 C190601 C190602 C190603 C190604 中药药理学 C190701 C190702 C190703 C190704 C190705 C190706 C190707 C190708 C190709 C190710 C190801 C190802 中药制剂学 民族医药学 C191001

民族医学 神经精神药理 心脑血管药理 抗肿瘤药理 内分泌及代谢药理 抗炎与免疫药理 抗病毒药理 消化与呼吸药理 泌尿与生殖药理 中药药代动力学 中药毒理学 中药炮制学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

道地药材 种质资源评价 药材质量评价 中药鉴定学

C1907

C1908 中药药性与炮制学

C1909 C1910

C191002 民族药学

C1911 中医药学研究的新方法、新技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代码

地球科学部

D0地理学 D0101

自然地理学 D010101 D010102 D010103 D010104 D010105 D010106 人文地理学 D010201 D010202 D010203 D010204

D0103 D0104 D0105

景观地理学 环境变化与预测 土壤学 D010501 D010502 D010503 D010504 D010505 D010506

经济地理学 社会、文化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乡村地理学 地貌学 水文学 应用气候学 生物地理学 冰冻圈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

D0102

土壤地理学 土壤物理学 土壤化学 土壤生物学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 土壤肥力与土壤养分循环

D0106 D0107

D010507 D010508 地理信息系统 D010701 D010702 D010703 测量与地图学

土壤污染与修复 土壤质量与食物安全

遥感机理与方法

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 遥感信息分析与应用 空间定位数据分析与应用

D0108

D0109

D0110

D0111

D0112

D02 地质学

D020

1D020D020D020D020D0206

D0207

D0208

D0209

D0210

D0211

污染物行为过程及其环境效应

D010901 污染物迁移、转化、归趋动力学

D010902 污染物生物有效性与生态毒理

D010903 污染物区域空间过程与生态风险

区域环境质量与安全

D011001 区域环境质量综合评估

D011002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公共安全

D011003 重大工程活动的影响

D011004 生态恢复及其环境效应

自然资源管理

D011101 可再生资源演化

D011102 自然资源评价

D011103 自然资源利用与规划

区域可持续发展

D011201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D011202 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

D011203

可持续性评估

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

D020101 古生物学

D020102 古人类学

D020103 古生态学

D020104 地球环境与生命演化

地层学

矿物学(含矿物物理学)

岩石学

矿床学

沉积学和盆地动力学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煤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与活动构造

D021101 构造地质学

D0D0

4D0212 D0213 D0214 D0215 D0216 D0217 D0218

D021102 D021103 大地构造学

活动构造 构造物理与流变学

水文地质学(含地热地质学)工程地质学

数学地质学与遥感地质学 火山学

生物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和灾害地质学

地球化学 D0301 同位素地球化学 D030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D0303 岩石地球化学 D0304 矿床地球化学和有机地球化学 D0305 同位素和化学年代学 D0306 实验地球化学和计算地球化学 D0307 宇宙化学与比较行星学 D0308 生物地球化学 D0309 环境地球化学

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 D0401 大地测量学

D040101 物理大地测量学

D040102 动力大地测量学

D040103 卫星大地测量学(含导航学)

D0402 地震学

D0403 地磁学

D0404 地球电磁学

D0405 重力学

D0406 地热学

D0407 地球内部物理学

D0408 地球动力学

D0409 应用地球物理学

D040901 勘探地球物理学

D040902 城市地球物理

D0410 空间物理

D041001 高层大气物理学

D041002 电离层物理学

D041003 磁层物理学

D041004 太阳大气和行星际物理学

D041005 宇宙线物理学

D041006 行星物理学

D0411 地球物理实验与仪器

D0D06

D0412 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气

大气科学 D0501 对流层大气物理学 D0502 边界层大气物理学和大气湍流 D0503 大气遥感和大气探测 D0504 中层与行星大气物理学 D0505 天气学 D0506 大气动力学 D0507 气候学与气候系统 D0508 数值预报与数值模拟 D0509 应用气象学 D0510 大气化学 D0511 云雾物理化学与人工影响天气 D0512 大气环境与全球气候变化 D0513 气象观测原理、方法及数据分析 海洋科学

D0601 物理海洋学 D0602 海洋物理学 D0603 海洋地质学 D0604 海洋化学 D0605 河口海岸学 D0606 工程海洋学 D0607 海洋监测、调查技术 D0608 海洋环境科学 D0609 生物海洋学与海洋生物资源 D0610 海洋遥感 D0611 极地科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代码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E01 金属材料 E0101

金属结构材料 E010101 E010102 金属基复合材料 E010201 E010202

基复合材料

新型金属结构材料

钢铁和有色合金结构材料

E0102

纤维、颗粒增强金属

E0103

新型金属基复合材料

金属非晶态、准晶和纳米晶材料

E0104

E0105

E0106

E010301 非晶态金属材料

E010302 纳米晶金属材料

E010303 新型亚稳金属材料

极端条件下使用的金属材料

金属功能材料

E010501 金属磁性材料

E010502

金属智能材料

E010503

新型金属功能材料

金属材料的合金相、相变及合金设计

E010601 金属材料的合金相图

E010602 金属材料的合金相变

E010603 金属材料的合金设计

E0107

E0108

E0109

E0110

E0111

E0112

E0113 E02 无机非金属材料

E020E0202

E0203

E0204

E0205

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

E010701 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缺陷及其表征方法

E010702 金属材料的界面问题

金属材料的力学行为

E010801

金属材料的形变与损伤

E010802

金属材料的疲劳与断裂

E010803

金属材料的强化与韧化

金属材料的凝固与结晶学

E010901

金属的非平衡凝固与结晶

E010902

金属的凝固行为与结晶理论

金属材料表面科学与工程

E011001

金属材料表面的组织、结构与性能

E011002

金属材料表面改性及涂层

金属材料的腐蚀与防护

E011101

金属常温腐蚀与防护

E011102

金属高温腐蚀与防护

金属材料的磨损与磨蚀

E011201

金属材料的摩擦磨损

E011202

金属材料的磨蚀

金属材料的制备科学与跨学科应用基础

人工晶体

玻璃材料

E020201 特种玻璃材料

E020202 传统玻璃材料

结构陶瓷

E020301 先进结构陶瓷

E020302 陶瓷基复合材料

功能陶瓷

E020401 精细功能陶瓷

E020402 压电与铁电陶瓷材料

E020403 生物陶瓷与生物材料

E020404 功能类陶瓷复合材料

水泥与耐火材料

E020501 新型水泥材料

E0206

E0207

E0208

E0209

E0210

E0211

E021E0213

E03 有机高分子材料

E0301

E0302

E0303

E030E030E0306

E020502

新型耐火材料

碳素材料与超硬材料

E020601 高性能碳素材料

E020602 金刚石及其他超硬材料

E020603 新型碳功能材料

无机非金属类光电信息与功能材料

E020701 微电子与光电子材料

E020702 发光及显示材料

E020703 特种无机涂层与薄膜

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

E020801 复合材料的制备

E020802 强化与增韧理论

E020803 界面物理与界面化学

半导体材料

无机非金属类电介质与电解质材料

无机非金属类高温超导与磁性材料

E021101 高温超导材料

E021102 磁性材料及巨磁阻材

古陶瓷与传统陶瓷

其他无机非金属材料

E021301 生态环境材料

E021302 无机非金属材料设计

及相图

E021303 无机非金属智能材料

塑料

E030101 设计与制备

E030102 高性能塑料与工程塑

橡胶及弹性体

E030201 设计与制备

E030202 高性能橡胶

E030203 热塑弹性体

纤维

E030301 设计与制备

E030302 高性能纤维与特种合成纤维

E030303 仿生与差别化纤维

涂料

黏合剂

高分子助剂

E0307

E0308

E0309

E0310

E031E0312

E0313

E0314

E0315

E04 冶金与矿业

E0401

E0402

E0403

聚合物共混与复合材料

E030701 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E030702 高性能基体树脂

E030703 纳米复合 E030704 增强与增韧

特殊与极端环境下的高分子材料

有机高分子功能材料

E030901 光电磁信息功能材料

E030902 分离与吸附材料

E030903 感光材料

E030904 自组装有机材料与图

形化

E030905 有机无机复合功能材

E030906 纳米效应与纳米技术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E031001 组织工程材料

E031002 载体与缓释材料

E031003 植入材料

智能材料

仿生材料

高分子材料与环境

E031301 天然高分子材料

E031302 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

E031303 高分子材料的循环利

用与资源化

E031304 高分子材料的稳定与

老化

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

E031401 结构与性能关系

E031402 高分子材料的表征与

评价

E031403 高分子材料的表面与

界面

高分子材料的加工与成型

E031501 加工与成型中的化学

与物理问题

E031502 加工与成型新原理、新方法

金属与非金属地下开采

煤炭地下开采

石油天然气开采

E0404 E0405 E0406 E0407

E0408 E0409 E0410

E0411

E0412

E0413 E0414 E0415

E0416

化石能源储存与输送

露天开采与边坡工程

海洋、空间及其他矿物资源开采与利用

钻井工程与地热开采

地下空间工程

矿山岩体力学与岩层控制

安全科学与工程

E041001

通风与防尘

E041002 突水与防灭火

E041003 岩爆与瓦斯灾害

E041004 安全检测与监控

矿物工程与物质分离科学

E041101 工艺矿物学与粉碎工

程学

E041102

矿物加工工程

E041103

物理方法分离

E041104

化学方法分离

E041105

矿物材料与应用

冶金物理化学与冶金原理

E041201 火法冶金

E041202 湿法冶金

E041203 电(化学)冶金与电

池电化学

E041204 冶金熔体(溶液)

E041205 冶金物理化学研究方

法与测试技术

冶金化工与冶金反应工程学

钢铁冶金

有色金属冶金

E041501 轻金属

E041502 重金属

E041503 稀有金属

E041504 贵金属等分离提取

材料冶金过程工程

E041601 材料冶金物理化学

E041602

金属净化与提纯

E041603 熔化、凝固过程与控制

E041604

金属成形与加工

E041605 应变冶金

E041606

喷射与喷涂冶金

E041607

焊接冶金

E041608 电磁冶金

E0417

E0418

E0419

E0420

E0

421 E0422

E05 机械工程

E0501

E0502

E0503

E0504

粉末冶金与粉体工程

特殊冶金、外场冶金与冶金新理论、新方

资源循环科学

矿冶生态与环境工程

E042001

矿山复垦与生态恢复

E042002

矿冶环境污染评测与

控制

E042003 有害辐射等污染的防

E042004 绿色冶金与增值冶金

矿冶装备工艺原理

资源利用科学及其他

E042201

短流程新技术

E042202

冶金耐火与保温材料

E042203

交叉学科与新技术

E042204

冶金计量、测试与标准

E042205

矿冶系统工程与信息

工程

E042206

冶金燃烧与节能工程

E042207 冶金史及古代矿物科

机构学与机器人

E050101 机构学与机器组成原

E050102 机构运动学与动力学

E050103 机器人机械学

传动机械学

E050201 机械传动

E050202 流体传动

E050203 复合传动

机械动力学

E050301 振动/噪声测试、分析与

控制

E050302 机械系统动态监测、诊

断与维护

E050303 机械结构与系统动力

机械结构强度学

E050401 机械结构损伤、疲劳与

断裂

E050402 机械结构强度理论与

E0505

E0506

E0507

E0508

E0509

E0510

可靠性设计

E050403

机械结构安全评定

机械摩擦学与表面技术

E050501 机械摩擦、磨损与控制

E050502 机械润滑、密封与控制

E050503 机械表面效应与表面

技术

E050504 工程摩擦学与摩擦学

设计

机械设计学

E050601 设计理论与方法

E050602 概念设计与优化设计

E050603 智能设计与数字化设

E050604 机械系统集成设计

机械仿生学

E050701 机械仿生原理

E050702 仿生机械设计与制造

E050703 人-机-环境工程学

零件成形制造

E050801 铸造工艺与装备

E050802 塑性加工工艺、模具与

装备

E050803 焊接结构、工艺与装备

E050804 近净成形与快速制造

零件加工制造

E050901 切削、磨削加工工艺与

装备

E050902 非传统加工工艺与装

E050903 超精密加工工艺与装

E050904 高能束加工工艺与装

制造系统与自动化

E051001 数控技术与装备

E051002 数字化制造与智能制

E051003 可重构制造系统

E051004 可持续设计与制造

E051005 制造系统调度、规划与

管理

E0511 机械测试理论与技术

E051101

E051102

E051103

E051104

E0512

微/纳机械系统

E051201

E051202

E051203

E051204

E06 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

E0601

工程热力学

E060101

E060102

E060103

E060104

E060105

E060106

E0602

内流流体力学

E060201

E060202

E060203

E060204

E0603

传热传质学

E060301

E060302

E060303

E060304

E060305

E0604

燃烧学

E060401

机械计量标准、理论与方法

机械测试理论、方法与技术

机械传感器技术与测试仪器

机械制造过程监测与控制

微/纳机械驱动器

与执行器件

微/纳机械传感与控制

微/纳制造过程检测与控制

微/纳机械系统组成原理与集成

热力学基础

热力过程与热力循环

能源利用系统与评价

节能与储能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

制冷

热力系统动态特性、诊断与控制

黏性流动与湍流

动力装置内部流动

流体机械内部流动

流体噪声与流固耦合

热传导

辐射换热

对流传热传质

相变传递过程

微观传递过程

层流火焰和燃烧反应动力学

E060402

湍流火焰

E0605

E0606

E0607

E0608

E07 电气科学与工程

E0701

E060403

煤与其他固体燃料的燃烧

E060404

气体、液体燃料燃烧

E060405

动力装置中的燃烧

E060406

特殊环境与条件下燃烧

E060407

燃烧污染物生成和防治

E060408

火灾

多相流热物理学

E060501

离散相动力学

E060502

多相流流动

E060503

多相流传热传质

E060504

气固两相流

热物性与热物理测试技术

E060601 流体热物性

E060602

固体材料热物性

E060603

单相与多相流动测试技

E060604

传热传质测试技术

E060605 燃烧测试技术

可再生与替代能源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

E060701

太阳能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

E060702

生物质能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

E060703

风能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

E060704

水能、海洋能、潮汐能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

问题

E060705

地热能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

E060706

氢能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

工程热物理相关交叉领域

电磁场与电路

E070101

电磁场分析与综合 E070102

电网络理论

E070103

静电理论与技术

E0702

E070104 E070201

E070202

电机与电器 E070301

E070302 E070303

电力系统 E070401

E070402

E070403

高电压与绝缘 E070501

E070502

电磁测量与传感

电工材料特性及其应用

E0703

工程电介质特性与测绝缘与功能电介质材料的应用基础

E0704

电弧与电接触 电器 电机及其系统 电力系统分析 电力系统控制 电力系统保护 高电压与大电流 电气设备绝缘 过电压及其防护 电力电子器件及其应用

电力电子系统及其控制

E0705

E0706

E0707

电力电子学 E070601

E070503 E070602

脉冲功率技术

E08

E0708

气体放电与放电等离子体技术

E0709

电磁环境与电磁兼容

E0710

超导电工学

E0711

生物电磁技术

E0712

电能储存与节电技术

建筑环境与结构工程学科

E0801 建筑学

E080101 建筑设计与理论

E080102 建筑历史与理论

E0802 城乡规划

E080201 城乡规划设计与理论

E080202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

理论

E0803 建筑物理

E080301 建筑热环境

E080302 建筑光环境

E080303 建筑声环境

E0804 环境工程

E080401 给水处理

E08040E08040E08040E08040

5E080406

E0805

结构工程

E080501

E080502

E080503

E080504

E080505

E080506

E080507

E080508

E080509

E080510

E080511

E080512

E0806

岩土与基础工程

E08060E080602

E080603

E0807 交通工程

E080701

E080702

E080703

E080704

E0808

防灾工程

E080801

E080802

E080803

E080804

E080805 E09

水利科学与海洋工程

E0901

水文、水资源

E090101

污水处理与资源化

城镇给排水系统

城镇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

空气污染治理

城市受污染水环境的工程修复

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

钢结构与空间结构

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

新型结构与新材料结构

桥梁工程

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

结构分析、计算与设计理论

结构实验方法与技术

结构健康监测

既有结构性能评价与修复

混凝土结构材料

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

地基与基础工程

岩土工程减灾

环境岩土工程

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

交通环境工程

道路工程

铁道工程

地震工程

风工程

结构振动控制

工程防火

城市与生命线工程防灾

洪涝和干旱与减灾

E0902

E0903

E0904

E0905

E0906

E0907

E090102

水文过程和模型及预报

E090103

流域水循环与流域综合管理

E090104

水资源分析与管理

E090105 水资源开发与利用

农业水利

E090201 农业水循环与利用

E090202

灌溉与排水

E090203

灌排与农业生态环境

水环境与生态水利

E090301

水环境污染与修复

E090302 农业非点源污染与劣质水利用

E090303 水利工程对生态与环

境的影响

河流海岸动力学与泥沙研究

E090401 泥沙运动力学

E090402 流域泥沙运动过程

E090403

河流泥沙及演变

E090404 河口泥沙与演变

E090405 工程泥沙

水力学与水信息学

E090501 工程水力学

E090502

地下与渗流水力学

E090503

地表与河道水力学

E090504

水信息学与数字流域

水力机械及其系统

E090601 水力机械的流动理论

E090602

空蚀和磨损及多相流

E090603

电站和泵站系统

E090604

监测和诊断及控制

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

E090701 岩土体本构关系与数

值模拟

E090702 岩土体试验、现场观测

与分析

E090703

软基与岩土体加固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分类 篇2

一、思品知识讲授类微课

它是以思品学科知识点及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的讲授为主的思品微课类型。

思品知识讲授类微课课题的选取不能随意, 必须精挑细选, 它所针对的就是一个“微”点, 而不应面面俱到。一般来说, 它所针对的是思品学科中比较抽象的知识点, 比如根本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的区别、一般违法与犯罪的联系与区别、权利与权力的区分、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的内涵解读等。

思品知识讲授类微课虽然是教师主讲, 但如果只是呈现知识条目, 教师单一地进行知识讲授, 那只能是“填鸭式”教学的翻版, 换汤不换药的教学方式是很难引起学习者的兴趣的。在此类视频的制作中, 完全可以借用“情景化”的教学方式, 比如为了说明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区别, 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将呆板的文字变为形象的多媒体呈现。又如, 我们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拍摄情景剧小品说明一般违法与犯罪的联系与区别。多样的呈现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 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改变枯燥的知识记忆方式,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真正改变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

二、新闻思考活动类微课

它是以时事新闻资源为载体, 通过学生自主开发的思品微课类型。

思品学科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因此时事教学是思品教学的重要内容。但以前的时政教学仅停留在“教师讲讲、学生背背”的层面, 显然不受学生欢迎。为了改变时事教学的现状, 我们开始尝试邀请学生参与新闻思考活动类微课的开发与制作, 让学生由以前的被动接受时事变为主动开发。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 我们发现关注国家大事的学生越来越多, 学生学习思品学科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了。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1) 开发新闻播报类微课:在初中起始年级上课前, 安排一名学生搜集电视或网络新闻并制成微课, 课上以新闻播报的形式出现, 学生记重点, 教师作分析, 提升对时政新闻的认识和理解。

(2) 开发“新闻深一度”微课:在初中高年级利用班级QQ群或教学平台, 由教师或学生搜集近段时间的新闻热点, 全班学生作为新闻观察员进行全员讨论, 然后由一个小组整合大家的观点并制作成短小精悍的微课, 放在群共享里供大家学习参考。而在课上则采用访谈、辩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再次对时政新闻进行“深一度”的讨论与分析, 从而实现了虚拟课堂与实体课堂的接轨, 真正实现了“新闻深一度”。学生们制作的《是谁害了李天一》《鹰爸教子之我见》《我看共和国巨变》《爸爸去哪儿》等微课, 图文并茂, 视角独特, 匠心独运。学生用独特的视角评点天下事, 或激情高昂, 或饱含忧患, 或愤世嫉俗, 或真诚渴望。短短几分钟里, 有思维的火花, 有激情的碰撞, 还有会心的微笑与共鸣。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对时政新闻的理性分析能力不断提高。

三、生理心理辅导问答类微课

它是以辅导问答和话题讨论为主要呈现形式, 以解决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生理、心理问题为主要目的的思品微课类型。

学生在青春期有很多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也会产生很多的疑问, 比如 :“我的身体怎会有这样神秘的变化?”“现在的我为什么有如此多的烦恼和困惑?”搞讲座吧, 教师也不知道怎样去讲, 讲到什么程度很难把握。为了解决学生们最想了解但羞于启齿的问题, 我们开发制作了生理心理辅导问答类微课。首先运用问卷星软件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在青春期最想解决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然后以辅导问答类微课形式来呈现这些问题的答案。到目前为止, 我们制作了《生命的奥秘》《青春期生理的特征、特点》和《男女生基本的生殖保健方法》等微课。同时还就如何保持健康的性心理, 如何学会青春期的自我保护, 青春期异性交往有怎样的规范等敏感话题制作了微课。

生理心理辅导问答类微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思品课堂教学在解决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问题上的“尴尬”, 让学生在自主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学会面对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因此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和支持。

四、学习方法指导类微课

它是以做题技巧、学习方法为主要呈现形式的思品微课类型。

我市思品学科的中考采用50分值的闭卷考试形式。纵观这几年的中考试卷, 试题基础性与开放性、综合性兼具, 在考查学生知识记忆的同时, 更注重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 这给很多学生带来了困扰, 甚至出现畏难和放弃情绪。怎样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思品的信心和劲头呢?我们的做法一是教师制作做题技巧、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微课, 比如说价值判断题、漫画题、材料分析题等做题技巧的指导。二是充分开发学生资源, 让那些在记忆方法、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方面有优势的学生制作思品学科学习方法指导微课, 学生们开发的《关键词记忆法》《法律概念大串联》等微课受到了广泛欢迎。

“取之于生, 用之于生”, 让学生自己制作学习心得微课, 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梳理和提高的过程, 同时也比较容易使全班学生进入“聚焦学习”的状态, 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五、实践活动探究类微课

它是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来源, 以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思品微课类型。

新课标要求我们必须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 思品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传授, 应更加注重学生社会参与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开发了实践活动探究类微课, 比如针我区学生每年参与的社会实践基地活动, 制作开发了《社会实践基地项目面面观》, 而师生共同制作的《宿舍生活准则》, 则从公共生活、集体荣誉感、友谊的形成等角度, 发出“做文明社员, 争当优秀宿舍”的倡议。

实践活动探究类微课在开发时必须以学生生活为源泉, 以“人的建设”为旨归。实践证明, 实践活动探究类微课情趣盎然, 唤起了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 拓展了思品教学的时空,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来体验生活、感悟生活, 从而把死板的道德说教通过微课融入学生的思想中。

六、总结与思考

一般情况下, 一件微课作品只对应于某一种微课类型, 但也可以同时属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微课类型。当然, 微课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还有多种类型。比如胡铁生先生就按使用对象和服务功能把微课划分为教师专业发展型微课、学生自主学习型微课、社会大众学习型微课, 以上所阐述的就属于学生自主学习型微课。但是像教师专业发展型的微课, 暂时还属于亟待开发的领域。比如针对思品学科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技术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反思等, 都可以作为开发教师专业发展型微课的资源, 这类微课资源的开发对于培养具有现代化技能的“超级教师”是大有裨益的。

微课是一种独特的教学艺术形式, 但微课不是“万灵丹”, 我们不要期望微课能代替思品教师的教学。微课必须与“翻转课堂”相结合, “翻转课堂”除了微课视频, 还要有师生、生生在课堂面对面的思维碰撞。它并不是只让学生盯着屏幕的孤立学习, 而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微视频的基础上, 带着问题进课堂, 带着问题出课堂, “它是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接触的一种手段”, 使教师成为学生身边的“教练”, 而不是讲台上的“圣人”。

思品学科具有思想性、综合性、实践性、人文性的特点, 很多思想性和人文性的内容需要在课堂上生成和传递。所以我们搞微课, 就得搞出具有学科特点和校本特点的微课, 课题是精挑细选的, 内容是仔细打磨的。回归思品学科本位, 为学生自主学习服务的微课才具有生命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康红娜, 冯军, 姚奇志.“微时代”下的“微课”艺术[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 12 (14) :201-202.

[2]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4) :15-18.

[3]刘思思, 陈瑞增.中小学优质微课实践与启示[J].科技视界, 2013 (24) :155.

从知识分类视角优化学科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教学策略;知识分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8

一、提出优化教学策略这个问题的缘由

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的教学策略近几年来在教学设计领域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新一轮课改不仅仅是更换一套教材那样简单,他要求课堂教学实现多方面的、实质性的转变。教学方式也要转变,而转变教学方式的目的又在于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这些变化都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只有掌握适合时代学习要求的教学策略,并善于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科学组合,才能实现“有效教学”,适应课改需要走在教学前沿。再则,我们又面临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问题,每周五天工作日制度使学校教育时间大大减少。于是,教学时间减少,学业负担减轻势必要求教育质量提高。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去研究提高教学效率及具體对策问题。

二、教学策略的含义

简单的说:“策略”就是指计策方略,是人们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形成

的行动计策或谋略。策略应用在教学上称之为教学策略。一般讲,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在此意义上,教学策略等同于教学方法。但从广义上讲,教学策略不仅用来表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使用的方法或手段,而且还用来指教学活动的序列计划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技巧、艺术,它的内涵较为广泛。

三、从知识分类的角度优化学科教学策略

在这里我想主要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知识分类的思想来优化教学策略。对知识进行科学分类,可以使我们对知识的不同类型更好的组织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有效掌握。现代认知心理学依据对知识的表征方式和作用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广义的知识观。著名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安德森于1976年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

(一) 与陈述性知识学习有关的教学策略

陈述性知识用于说明事物的状况、特点及关系。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在头脑中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方式表征。陈述性知识学习过程分为理解、保持和提取三个阶段。在理解阶段之前应有一个准备阶段,即 动机和预期阶段。教学过程的各阶段是与学习过程的这些阶段相对应的。[1]根据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在各教学阶段中应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1、激发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学生来校学习是受父母之命,生活工作所迫,并不是处于自愿学习,这种学习时时处于高压、厌烦等不良刺激的支配之下,其结果往往不尽如意。真正热爱学习的人是处于真心的喜欢,学习是需要全部心理活动参与的。教师应从下列侧面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①充分利用学习目标的激励作用,要说明学习新知识的价值,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的新知识对自己有很大用处。②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在学习新知识时,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知识的局限性进而激起求知欲。③以实际行动关心学生的成长,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并让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呈现学习内容的教学策略

教师为学生呈现的学习材料大而言之涉及教科书和口头传授两个渠道。为了使学生易于理解所学内容的基本结构和主要部分,教师必须对学习材料加以精心的组织和设计。以下策略值得注意:①呈现编排得体的教科书,人都有追求视觉的效应,一部编排得体的教科书能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教师在讲课时做到条例清楚,重点突出,简洁明了。板书设计非常重要,既可以突出知识的组织结构,又可以弥补学生从听觉渠道接受信息的缺陷。在适当的时候教师要伴以恰当的姿势、动作和手势等身体动作。做到讲课生动形象唤起和维持学生的注意。③为了弥补学生感性经验不足,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必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如实物、模型、图片等一些直观材料。

3、促进知识理解的教学策略

在此阶段,是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对新知识进行积极构建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越俎代庖。①教师要用与新课题有关的知识提问学生,使原有的知识被激活,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②教师要设计“先行组织者”。优秀教师的教学都注意以新引旧,这样有利于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同时也指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从而促进了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③学生要持有怀疑的态度,不能只了解教科书上所讲的概念、原理的含义;不能只听信教师的观点。要结合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对有关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判断。形成自己的见解。

4、促进知识的保持和测评的教学策略

教学中还有一类问题就是学生知识遗忘率高,教师教学针对性差,以造成教学目标达成度比较低。解决这些问题,应注意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促进学生认知结构在纵向上由上而下不断分化,在横向上不断整合协调。同时,应注意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了解和正确利用,教学目标的达成最终来自于反馈策略。实际上反馈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调整教师的施教行为,进而达到教学相长。对此教师要及时了解教学效果,随时调节教学。

(二) 与程序性知识学习有关的教学策略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但不是指个体“知道”怎么做,而是指个体“会”怎么做。在许多情况下,一个人会做某事,但却说不出是怎么做的,这正是程序性知识的一个重要特征。它用于发出行为指令,从而对某些信息进行识别或转换,做出某些动作解决“怎么做”的问题。[2要优化与程序性知识学习有关的学科教学策略,要先了解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其过程包括陈述性知识阶段、转化阶段和自动化阶段。下面具体谈一下各阶段教师所选用的相对应的教学策略。endprint

1、选择和设计学习课题的教学策略

针对程序性知识的不同特点,教师为学生选择和设计学习课题是教师指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方面可以运用加涅提出的“学习层级说”来解释,即一个特定的终点任务,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的从属任务或子任务,所有的子任务分层次排列,低水平的任务必须在较高水平任務掌握之前完成,高水平任务的完成必须以较低水平任务的完成为前提。教师在选择和设计学习课题时也要按步骤来施教,当这一套完整的程序达到目标时,学生一定具有了必备的技能。

2、促进程序性知识理解的教学策略

无论哪种知识学习,学生只有在对学习任务,有关的概念、规则充分理解的情况下才能明确“做什么”和“怎么做”,进而形成目标意向和目标期望。在这一阶段,教师必须注意使用以下教学策略:①教师要采用示范与讲解的方式对学生加以指导。②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必须使得以命题网络表征的知识转化成以产生式表征的知识。这种转化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变式练习。所谓变式练习,就是指在其他有效学习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学习者所接触的学习情境发生变化,它有助于学习者排除无关特征干扰获得熟练解决问题的技能。[3] ③对教学实践来说,讨论不同阶段结构之间的联系也许比单纯注重结构更有意义。这就是说,对现代日益丰富的学科内容,可以按照不同的学习阶段构建不同的学习结构。所以教师在讲解时要让学生对学科的整体结构有所理解,进而培养学生以发现自主学习为主。

3、指导练习策略

程序性知识学习只有经过大量的练习才能获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非常重要。应注意以下几种策略:①及时提供反馈信息,教师要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或练习后及时告知他们的练习进行情况何结果,如果学生错了,应详细分析错在哪里以便于学生纠正,而且还可以克服初学者常常过高估计自己的倾向。②教师要对学生的练习方法加以指导,练习方法选用的得当,会提高练习效率,教师要依据具体的任务指导学生选用何种方法。

以上是从知识分类来具体讨论教学过程的各阶段具体使用的各种教学策略。在我们现实教学过程中,一般而言,陈述性知识主要用于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中如语文、英语等文科学科中。而程序性知识学习主要用于逻辑推理较强的学科中如数学、物理等理科学科中。二者虽有着本质区别,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二者又有着密切联系。首先,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学会“怎么做”必须先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其次,程序性知识获得后也为获取新的陈述性知识提供可靠的保证,任何陈述性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过去的知识基础,而这其中就包含着大量的程序性知识,可见二者是互为条件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具体学科性质选择教学策略,但同时又不能太绝对,要做到优化结合,灵活运用。

四、新课改大背景下实现有效教学的典型策略

在明确了两种不同知识学习在学科教学中不同阶段采用的教学策略后,回到今天在新课改大背景下实现有效教学的典型策略。

(一)人本策略

学教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里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接触、情感互动和彼此融情—是师生、生生之间的情绪、情感、情理与个性体验的融合、融洽,是“参与、合作、探究”

学教的人本性策略。因为,学教,这首先是人学,真学教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情不通则理不顺”,师生情感特征对学教起支配作用。只有当学生和教师处于某种直接的、融洽的情感关系时,学生才会思考事情与问题并乐意交换想法与意见,才可自如地对付在学习与生活沟通中产生的各种问题,这才是最好的学教。[4]

(二)主体参与策略

主体参与策略是以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为主要教学取向的教学过程与结构安排。通常表现为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等。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有内在的动力支持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积极的自我监控,发展自己的学习策略和调控水平。主体参与策略注重学生的主动性的体验、自主性体验和成就性体验。

(三)合作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是对过去一节课只有老师讲学生被动听——“填鸭式”教学的否定。合作学习是一种符合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形式,是指学生在尽可能小的小组中展开学习活动,而且是在没有教师直接、即时管理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小组成员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集思广益、共同负责地学习某些学科性材料,从而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平等意识,遇事承受能力和激励主动学习等。

(四)差异发展策略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以学科学习为主线的,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因此,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应用差异发展策略,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差异发展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首先,设计个性化目标,满足多层次需求;其次,丰富课堂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多元智能;再次,完善差异评价体系,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将三个方面灵活运用,就能让课堂充满活力,让教学充满创意,让学生发展更全面。

(五)体验成功策略

体验也是一种“知识”,成功的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引导学生在主动差异中自主地体验成功,在合作与竞争中体验成功。教师不要轻易否定或批评学生,而是把学生的错误看作是一种教学的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

体验成功策略要求教师必须要明确主体的内心需要,从而找到有效的激励方式;要引导主体树立明确的、科学的奋斗目标,从而帮助主体获得成功体验;要正确处理主体的心理挫伤,有效地维持主体的心理平衡。有成功就会有失败,教会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正视挫折。

尽管和教学方法相比,策略更具有抽象的特征,但仍不可能存在一种能解决所有教学问题的教学策略。基于目前现状,在为提高教学效率而开展教学策略研究时,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症下药,针对什么问题用什么策略。二是策略在实践中的有效性,经验的繁衍要有理论作支点,理想的策略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三是逐步提高策略的合理性,主要借鉴认知心理学家所证实的实验结论。正如著名教育家刘佛年先生说过:教师们创造的经验可谓汗牛充栋,但凡事未能做出理性概括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常常会如过眼的云烟而不能站住。我们应该记住这个教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科学组合,从而使课堂闪耀不同的光彩,真正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摇篮;从而使教师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与流派,塑造来自实践的教育家。这正是教学策略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承芬主编.教育心理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第120页

[2]张承芬主编.教育心理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第156页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133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分类 篇4

中国学科专业分类介绍和学术论文分类介绍

【科学教育类】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教学与管理、创新教育、新课程教学。

【计算机应用】 软件工程、硬件、网络、数据库、程序设计、数字水印、计算机系统结构、多媒体论文。

【工程技术类】 园林工程、建筑工程、岩土工程、装饰工程、管理工程、地质勘查、热能与动力工程。

【经济管理类】 贸易经济、货币银行学、经营管理、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证券投资、投资项目评估。

【会计审计类】 企业财务管理、税务管理、会计监督、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实务、会计电算化。

【道路桥梁类】 厂矿道路设计、铁路工程结构、固化类路面、桥梁设计、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工程。

【环境与资源】 地球资源、环境保护、水利水电论文、大气污染、空气质量、沙漠绿化、水资源污染。

【科学文化类】 历史论文、音乐论文、美术论文、政治论文、语言研究论文、文化研究、文学评论。

【自然科学类】 语文论文、数学论文、物理论文、化学论文、英语论文、体育论文、信息技术论文。

【社会科学类】 哲学研究、法制论坛、政治学论文、社会发展研究、档案学论文、社会工作论文。

【市场与产业】 房地产经营、市场估价、物业管理、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

【公路物流类】 公路交通、公路管理、公路指挥、公路路面维护、物流系统网络规划与设计,在线配送。

【电子商务类】 电子商务网站设计、企业资源计划、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网络营销管理、电子商务安全。

【医药技术类】 临床医学、护理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护管理、药品管理、药品检测、卫生保健。

【生物科技类】 遗传学、基因工程、分子细胞、转基因研究、酶工程、食品生化、微生物、生化分析。

【化学化工类】 石油化工、精细化工、高分子合成、塑料改性及加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学制剂。

【电子电力类】 模拟电子、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运行检修、送电变电系统、电力施工、电气传动。

【机电机械类】 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机械自动化、测控技术、仪器仪表、信号测试、智能机械。

专业分类号及学科代码对照表 篇5

专业分类号 专业名称 专业分类号 专业名称 0

010100 010101 010102 010103 020000 020100 020101 020102 020103 020104 030000 030100 030101 030200 030300 030301 030302 030400 030401 030402 030403 030404 040000 040100 040101 040102 040103 040104 040200 050000 050100 050101 050102 050103 050104 050105 050200 050201 050202 050203

哲学类 哲学 逻辑学 宗教学

学科门类:经济学 经济学类 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财政学 金融学

学科门类:法学 法学类 法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社会学类 社会学 社会工作 政治学类

政治学与行政学 国际政治 外交学

思想政治教育 学科门类:教育学 教育学类 教育学 学前教育 特殊教育 教育技术学 体育学类

学科门类: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 对外汉语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古典文献

外国语言文学类 英语 俄语 德语 050204 050207 050237 050300 050301 050302 050303 050304 050400 050404 050406 050407 050408 050411 050414 050415 050416 050417 050418 050419 050420 060000 060100 060101 060102 070000 070100 070101 070102 070200 070201 070202 070300 070301 070302 070400 070401 070402 070600 070601 070602

法语 日语 意大利语 新闻传播学类 新闻学

广播电视新闻学 广告学 编辑出版学 艺术类 绘画 美术学 艺术设计学 艺术设计 戏剧学

戏剧影视文学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摄影 录音艺术 动画

播音与主持艺术 广播电视编导 学科门类:历史学历史学类 历史学 世界历史

学科门类:理学 数学类

数学与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物理学类 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化学类 化学 应用化学 生物学类 生物科学 生物技术 地质学类 地质学 地球化学

专业分类号 专业名称 专业分类号 专业名称

070800 070801 070900 070901 070902 071000 071001 071002 071100 071101 071200 071201 071202 071203 071300 071301 071302 071400 071401 071402 071500 071501 071502 071600 071601 080000 080100 080101 080102 080103 080104 080105 080200 080201 080202 080203 080204 080300 080301 080302 080303

地球物理学类 地球物理学 大气科学类 大气科学 应用气象学 海洋科学类 海洋科学 海洋技术 力学类

理论与应用力学 电子信息科学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徽电子学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材料科学类 材料物理 材料化学 环境科学类 环境科学 生态学 心理学类 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统计学类 统计学

学科门类:工学 地矿类 采矿工程 石油工程 矿物加工工程 勘查技术与工程 资源勘查工程 材料类 冶金工程 金属材料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机械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工业设计 080304 080400 080401 080500 080501 080502 080600 080601 080602 080603 080604 080605 080606 080700 080701 080702 080703 080704 080705 080800 080801 080802 080803 080900 080901 081000 081001 081002 081100 081101 081102 081200 081201 081202 081400 081401 081402 081403 081404 081405 081406 2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仪器仪表类 测控技术与仪器 能源动力类 热能与动力工程 核工程与核技术 电气信息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 土建类 建筑学 城市规划 土木工程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给水排水工程 水利类

水利水电工程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测绘类 测绘工程 环境与安全类 环境工程 安全工程 化工与制药类 化学工程与工艺 制药工程 交通运输类 交通运输 交通工程

轻工纺织食品类 食品科学与工程 轻化工程 包装工程 印刷工程 纺织工程

服装设计与工程

专业分类号 专业名称 专业分类号 专业名称

081700 081701 081800 081801 081900 081901 081902 081903 081904 082000 082001 082002 082003 082100 082101 082102 090000 090100 090101 090102 090103 090104 090200 090201 090300 090301 090302 090303 090400 090401 090402 090403 090500 090501 090502 090600 090601 090700 090701 090702

工程力学类 工程力学 生物工程类 生物工程 农业工程类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 农业水利工程 林业工程类 森林工程

木材科学与工程 林产化工 公安技术类 刑事科学技术 消防工程

学科门类:农学 植物生产类 农学 园艺

植物保护 茶学

草业科学类 草业科学 森林资源类 林学

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环境生态类 园林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农业资源与环境 动物生产类 动物科学 蚕学

动物医学类 动物医学 水产类 水产养殖学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110000 110100 110101 110102 110103 110104 110200 110201 110202 110203 110204 110205 110206 110300 110301 110302 110303 110304 110400 110401 110402 110500 110501 1105023

学科门类: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管理科学

国家标准分类 篇6

技术标准——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包括基础标准、产品标准、工艺标准、检测试验方法标准,及安全、卫生、环保标准等。

管理标准——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

工作标准——对工作的责任、权利、范围、质量要求、程序、效果、检查方法、考核办法所制定的标准。

标准的分级

按照标准的适用范围,我国的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个级别。

(1)国家标准

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属于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管理)指定(编制计划、组织起草、统一审批、编号、发布)。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适用,其他各级别标准不得与国家标准相抵触。

(2)行业标准

HG)、石油化工行业标准(代号为SH)由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制定,建材行业标准(代号为JC)由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制定。行业标准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适用。

(3)地方标准

地方标准是指在某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需要统一的标准。《标准化法》规定;“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标准。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行政部门备案。在公布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之后,该项地方标准即行废止。”

地方标准编号由地方标准代号、标准顺序号和发布年号组成。根据《地方标准管理办法》的规定,地方标准代号由汉语拼音字母“DB”加上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划代码前两位数字再加斜线,组成强制性地方标准代号。如DB/T XXX(顺年号)——XX(年号)或DB XXX(顺年号)——XX(年号)。

(4)企业标准

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产品,企业应当制定相应的企业标准,企业标准应报当地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企业标准在该企业内部适用。

围绕当前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标委目前还正在酝酿开展联盟标准试点工作。将通过试点的方式,支持有条件的国家级试点联盟,探索开展联盟标准化与当前标准体系并存互相补充的标准管理方式。标准分类

技术标准的种类分为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安全卫生与环境保护标准等四类。

(1)基础标准

基础 标准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其他标准的基础并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包括:标准化工作导则,如GB-T 20001.4-2001《标准编写规则》;通用技术语言标准;量和单位标准;数值与数据标准,如GB/T 8170-2008《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等。

(2)产品标准

产品标准是指对产品结构、规格、质量和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

(3)方法标准

方法标准是指产品性能、质量方面的检测、试验方法为对象而制定的标准。其内容包括检测或试验的类别、检测规则、抽样、取样测定、操作、精度要求等方面的规定,还包括所用仪器、设

检测和试验条件、方法,步骤、数据分析、结果计算、评定、合格标准、复验规则等。

(4)安全、卫生与环境保护标准

这类标准是以保护人和物的安全、保护人类的健康、保护环境为目的而制定的标准。这类标准一般都要强制贯彻执行的。标准的层次

国家标准代号 强制性国家标准 GB 推荐性国家标准 GB/T 国家标准指导性技术文件 GB/Z 国军标代号:GJB 例如:GJB/Z 9001-2001(国防科工委发布)GJB 9001-2001(总装备部发布)标准名称的构成

标准名称由几个尽可能短的独立要素,即引导要素、主体要素和补充要素等三个要素构成。

引导要素(肩标题):表示标准隶属的专业技术领域或类别,即标准化对象所属的技术领域范围。

主体要素(主标题):表示在特定的专业技术领域内所讨论的主题,即标准化的对象。

(副标题):表示标准化对象具体的技术特征。构成标准名称的三要素,是按从一般到具体(或者说是从宏观到微观)排列的。各要素间既相互独立和补充,而内容又不重复和交叉。例如:

GB/T 17451-1998 技术制图 图样画法 视图

其中“GB/T 17451”为标准代号,“技术制图”为引导要素(肩标题),“图样画法”为主体要素(主标题),“视图”为补充要素(副标题)。

每个标准必须有主体要素,即标准的主标题不能省略。如果主标题和副标题一起使用便可清楚、明确地表达标准的主题时,可省略肩标题。例如:

GB/T 2900.18-1992 电工名词术语 低压电气

在系列标准中,每个分标准的名称中均包括副标题。例如: GB/T 4459.6-1996 机械制图 动密封圈表示法 GB/T 4459.7-1998 机械制图 滚动轴承表示法

如果主标题包括了主题的全部技术特征,则副标题也可省略。如:

GB/T 3374-1992 齿轮基本术语 基本概念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的活动。

制定标准――是指标准制定部门对需要制定标准的项目,编制计划, 组织草拟、审批、编号、发布的活动。它是标准化工作任务之一,也是标准化活动的起点。

标准备案――是指一项标准在其发布后,负责制定标准的部门或单位,将该项标准文本及有关材料,送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存案以备查考的活动。

标准复审――是指对使用一定时期后的标准,由其制定部门根据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对标准的技术内容和指标水平所进行的重新审核,以确认标准有效性的活动。

标准的实施――是指有组织、有计划、有措施地贯彻执行标准的活动,是标准制定部门、使用部门或企业将标准规定的内容贯彻到生产、流通、使用等领域中去的过程。它是标准化工作的任务之一,也是标准化工作的目的。

标准实施监督――是国家行政机关对标准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处理的活动。它是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和管理标准化活动的重要手段,也是标准化工作任务之一,其目的是促进标准的贯彻,监督标准贯彻执行的效果,考核标准的先进性和合理性,通过标准实施的监督,随时发现标准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修订标准提供依据。

――是与实现某一特定的标准化目的有关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根据一些要求所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它是有关标准分级和标准属性的总体,反映了标准之间相互连接、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

标准化法律――从严格意义上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标准化法律是指调整涉及有关标准化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包括《标准化法》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各项法规和规章;狭义的标准化法律,即是指1988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它是我国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根本法。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它是一定专业领域内从事全国性标准化工作的技术工作组织。

国家标准――是指对全国经济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所制定的标准。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适用,其他各级标准不得与之相抵触。国家标准是四级标准体系中的主体。

行业标准――是指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所制定的标准。行业标准是对国家标准的补充,是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不得与国家标准相抵触,国家标准公布实施后,相应的行业标准即行废止。

――是指对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所制定的标准,地方标准在本行政区域内适用,不得与国家标准和标业标准相抵触。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公布实施后,相应的地方标准即行废止。

企业标准――是指企业所制定的产品标准和在企业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和管理、工作要求所制定的标准。企业标准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

强制性标准――是国家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要求对于一些标准所规定的技术内容和要求必须执行,不允许以任何理由或方式加以违反、变更,这样的标准称之为强制性标准,包括强制性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对违反强制性标准的,国家将依法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

推荐性标准――是指国家鼓励自愿采用的具有指导作用而又不宜强制执行的标准,即标准所规定的技术内容和要求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允许使用单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加以选用。

指导性技术文件――是为仍处于技术发展过程中(如变化快的技术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提供指南或信息,供科研、设计、生产、使用和管理等有关人员参考使用而制定的标准文件。

国际标准――是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所制定的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已列入《国际标准题内

27个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和公认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其他国际组织制定的某些标准。

国外先进标准――是指国际上有影响的区域标准,世界主要经济发达国家制定的国家标准和其他国家某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标准,国际上通行的团体标准以及先进的企业标准。

采用国际标准――包括采用国外先进标准,是指把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内容,通过分析研究,不同程度地纳入我国的各级标准中,并贯彻实施以取得最佳效果的活动。

等同采用国际标准――是采用国际标准的基本方法之一。它是指我国标准在技术内容上与国际标准完全相同,编写上不作或稍作编辑性修改,可用图示符号“≡”表示,其缩写字母代号为idt或IDT。

等效采用国际标准――是采用国际标准的基本方法之一。它是指我国标准在技术内容上基本与国际标准相同,仅有小的差异,在编写上则不完全相同于国际标准的方法,可以用图示符号“=”表示,其缩写字母代号为eqv或EQV。

非等效采用国际标准――是采用国际标准的基本方法之一,它是指我国标准在技术内容的规定上,与国际标准有重大差异。可以用图示符号“≠”表示,其缩写字母代号为neq或NEQ。

图形标志――是指用于表达特定信息的一种标志。它由标志用图形符号、颜色、几何形状(或边框)等元素的固定组合所形

成的标志。它与其他标志的主要区别是组成标志的主要元素是标志用图形符号。

指令标志――是强制人们必须做出某种行为或动作的图形标志。标准的性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分类 篇7

1 课题情况分析

1.1 基本情况

本单位现有科技人员200余人, 从职称结构来看, 高级职称占40.17%、中级职称占36.24%、初级职称占21.39%;从学历结构来看, 博士占55.89%、硕士占27.07%、本科占9.60%;从年龄结构来看, 50岁以上占5.24%, 40~49岁占20.96%, 30~39岁占57.21%, 30岁以下14.41%。

1.2 各学科分布情况

在2006~2010年立项的131项中, 位居前列的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培育学科, 全军重点建设学科, 重庆市重点学科, 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医药中试生产中心、全军重点实验室 (详见表1) , 这些主干学科是我单位医学科研和学术研究的主力军[9], 不仅为广大科技人员树立了典范, 还对部分弱势学科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3 学科极分布情况

5年来, 我院基金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显著提高[7], 学科的核心竞争力也不断增强[14]。其中感染学科极项目数最多, 占总数的38.17%, 随后依次为分子生物学科极, 占总数的32.06%, 神经生物学科极, 占总数的15.27% (详见表2) ;从前表可以看出微生物学与病原生物学分列学科排名的第四和第六位, 通过学科极的互相带动, 基金数量稳中有升, 不仅体现了学科级科研氛围的凝聚力, 也体现了学科级管理工作的成功之处。

1.4 负责人职称分布情况

“十一五”期间, 我院131项课题负责人中, 高级职称共获81项, 占总数的61.8%, 人均课题数1.1项;初、中级职称共获50项, 占总数的38.2%, 人均课题数0.9项 (详见表3) 。

从中可以看出随着职称的提升, 所获课题数呈递增趋势, 这就说明职称是反映科技工作者学识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 在日常管理中, 不仅要多关注高级职称人员还要多关心、多扶持初、中级职称人员, 多为年轻人员“搭台子、铺路子”, 不断加强其从事科研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促进其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1.5 负责人年龄分布情况

据表4显示, 30~39岁为课题资助高峰, 占总数的52.7%其次为40~49岁, 占总数的26.7%。从中可以看出, 随着年龄的增长, 科研能力也随之逐渐提高, 其中30~49岁为科研创造的最佳时期, 其结果与职称分布情况相一致, 我们将不断加强对该年龄段人员的关注和培养, 为其科研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 使我单位形成一支科研能力强、年龄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2 具体做法

为打造优势学科群, 扩大学科交流领域, 给广大科技人员提供一个高起点、大范围、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 2008年开始本单位提出“学科极”理论, 并在当年以学科极的方式开展定期学术报告活动和基金申报论证工作, 经过几年来不断的摸索实践, 在课题论证申请、组织实施、总结验收等方面, 建立健全了较为完善的科研课题管理体系, 使课题管理有章可循规范有序, 保证了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2]。

2.1 健全管理制度, 优化过程管理

为了加强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与技术创新[13], 为了促进本单位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 在各级科技文件的基础上, 我们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符合工作实际的管理制度, 如项目申请与管理实施办法、科技奖励管理办法以及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财务监督体系等[15], 对课题的申请、组织实施、检查评估以及经费的使用和管理等内容做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不断优化了科研过程管理, 做到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2.2 加强申报论证, 把好质量关

申报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申报动员和论证把关, 动员能够鼓舞广大科技人员的士气, 论证能够提升标书的质量。每年申报前夕, 我们都开展申报前动员, 分析前一年的申报情况、查找申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讲解新一轮申报的资助动态, 帮助申报人认真阅读、理解“课题指南”, 掌握相关信息[3], 以使选题符合计划资助的选题范围, 做到有的放矢。在此基础上, 邀请富有申报经验的专家作基金申报专题讲座, 向年轻科技人员传授标书撰写和申报知识, 并实行由科室论证、学科极论证、管理单位论证组成的“三级论证体系”, 即科室自行组织人员进行论证后, 以学科极为单位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逐一评审、“一对一”修改, 再由管理单位组织相关学科专家论证, 内容包括文字是否表述通畅、规范[12], 学术思想是否新颖、立项根据是否充分,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是否先进、合理等[4]并由管理单位对申报人申报资格以及申报书进行审核、审查, 经过三级反复论证、修改, 认真把关, 保证了申报标书的质量。

2.3 集中开题论证, 确保课题顺利实施

课题立项后, 管理部门以学科极为单位组织初、中级职称的课题负责人进行集中开题论证, 专家和管理人员对其研究方案、技术路线、研究进度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要求课题负责人严格按照任务书开展实验研究及经费开支, 杜绝一切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通过论证, 确保了课题的按期启动, 确保了课题的顺利实施。

2.4 实行中期检查, 加强课题管理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检查评价是课题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目的是了解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5], 为了加强对课题的管理, 我们以学科极为单位对所属的在研课题组织检查和评估, 检查分为课题进展汇报和资料审查两个部分, 检查前, 课题负责人将原始实验记录本、经费使用明细、课题产出证明材料等待查资料交由管理部门, 由管理部门提前送至相关专家进行审阅;检查时, 由课题负责人从课题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下一步工作安排等方面进行汇报, 检查专家综合资料审查情况, 对其课题进展情况进行点评并提出建议;检查结束后, 管理部门梳理检查结果形成检查通报, 对课题进展缓慢的课题加大监管力度, 实行项目跟踪管理[8], 责令项目负责人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整改方案, 并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有关支持, 保证课题按期、保质地完成。

2.5 建立奖惩制度促进产出效益

奖励是一种正面强化的激励手段[10], 既是对科技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物质补偿, 又是对他们工作的一种肯定, 使他们在物质上得到补偿的同时, 在精神上也得到关怀, 从而更加激发出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1]。每年我们都组织专家对课题负责人产出进行评估, 按照科技奖励管理办法对课题完成好, 产出高的科技人员进行奖励, 同时加强课题与成果的衔接, 坚持“扶上马, 送一程”的原则[6], 为符合成果申报标准的科技人员提供政策指导并组织好成果申报工作。对科研工作滞后、课题检查中差的科技人员, 2年之内不得申报各类课题, 并与其职称评定、晋升和年终考评等挂钩;其所在科室年终绩效排名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扣分。通过奖惩措施的实施, 起到了激励先进, 鞭策后进的作用, 确保了课题高质量的完成。

香港基金分类缺乏标准 篇8

欧美经济影响香港基金销售

香港投资基金公会主席程剑慧日前表示,去年首10个月基金业总销售额337.38亿美元,期内净流入58.33亿美元,分别按年增长46.2%及12.2%,但自第三季欧债危机恶化,令环球股市大挫以来,9、10月基金销售大跌。

基金的分类销售情况显示,债券基金及股票基金的销售额各占行业总额约四成。与2010年情况相似的是,债券基金资金净流入远多于股票基金,占行业销售净额72.36%。

展望2012年,香港投资基金公会副主席兼摩根大通资产管理董事总经理潘新江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部分基金经理不但没有增加现金的持有量,反而采取更加积极的投资策略,希望在全球经济复苏之前提早建仓;另外,在减息预期下,投资者将会更关注以内需为增长点的经济体,比如印度尼西亚和泰国。

销售不当蕴含风险

博时基金管理公司香港分公司董事总经理赵小宝表示,在基金分类方面,香港的基金提供者已无所不用其极。大部分参与者都在“尽其所能地”把自己的基金归类为非衍生性产品,包括修改产品的某些特性。

赵小宝表示,在复杂基金领域,“当前的趋势是超越相关的限制”。这种趋势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投资者保护方面的担忧加剧,人们越来越对结构性产品感到担忧,也担心销售不当的风险。

目前,香港没有标准化的基金分类系统,市场参与者将此视为当地基金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全球市场部副总经理Jeffery Lam也表示,在香港,基金并不是根据风险水平进行分类的,有的时候,一些基金会被一家银行当作衍生性基金销售,而被另一家银行当作非衍生性基金销售,这会让投资者感到非常困惑。

赵小宝表示,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往往会制定原则性法规,而不是“说明性”的法规。“他們从不告诉你怎么做。”他说,香港证监会的做法一直让业界“为难”,因为基金提供者要自行对基金归类,这样的“主观”决定会让投资者无从选择。

“在产品数据概要方面,证监会一直采取说明性更强的做法,但在产品分类上就较弱。我想,他们已经把这个问题甩给了产品提供者。”赵小宝以博时2008年发起的一只Ucits III基金为例,说明证监会当时在审批时,在分类方面丝毫没有为难该公司。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我在Ucits III方面有一些不错的经验。我2008年在香港发起第一只130/30(多/空)基金,这只基金被归在与香港其它股票型基金同一类型里,证监会没有提出任何进一步的问题。”他表示,这只130/30基金“显然”用上了“数量庞大的衍生工具”。

“我当时必须这么想,我要尽力去教导我的分销商,事情就是这样。”赵小宝指出,由于缺乏清晰的分类标准,要明确区分衍生性产品和非衍生性产品确实“相当困难”。

Jeffery Lam建议,在基金分类方面,提供者不应完全依赖法律方面的顾问,须全面理解一项产品的基本投资情况,以便将其归类,这一点十分重要。他表示:“这个过程你不能依赖外部或内部的法律人员来指引你,你必须和你的产品经理接触,弄清它们的用法。”

上一篇:人教第十册《养花》下一篇:多肉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