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效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技巧

2024-08-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高效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技巧(精选15篇)

浅谈高效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技巧 篇1

摘要: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新的教育环境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普通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及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高效课堂达到真正“高效”的目的,是每位高中数学教师必须深刻关切的议题。关键字:高效课堂

高中数学

实施技巧

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好多家庭都富裕了起来,物质生活不断充实,过好的生活条件和父母的溺爱使好些孩子没有危机感,重享受、轻充实。加上现代化网络的发达,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懂得了很多超出他们这个年龄应该懂得的事情,甚至有一部分孩子在高中甚至在初中时就过早步入情感的漩涡,导致很多时候心思都不在学习上,或者心猿意马、不求上进,或者知难而退、主动放弃。数学这个学科的知识是一环套一环的,有很多学生一旦落下了就不愿意再往上来赶,会导致在课堂上的表现很消极。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及不断深化,几乎所有的初中毕业生都能顺利进入高中校门接受高中教育。虽然各地区没有分数的限制,但在学生入学时还是按照中考成绩将学生分到了不同的学校或不同的班级。高中学的东西知识面广,内容深,这无疑给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基于这一点,我觉得有必要研究高效课堂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实施技巧。

高效课堂教学时指班级授课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而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是指教师对教材知识结构及其规律的掌握,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快节奏、高效率,把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的整体性活动过程,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

开展高效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技巧,其指导思想就是要解决高效课堂在普通高中数学实施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各环节的时间把握,尤其是展示环节,若展示环节超出预设时间,会使教学进度跟不上;如课堂组织如何才能做到乱中有序;如何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事情做;又如何帮助差生,避免差生更差,使得班级两极分化加大等等。下面我就从这几个方面逐一分析如何解决,希望我的见解能够给同行们得到一些帮助。

1、在课堂展示的时候要注意大展示和小展示的区别。

展示要注意的几点:都会的或是都不会的不展示;要展示规律性的、创新的手法、学习的小窍门、重难点等。还可以抽签展示,组内分工:抄题的、讲解的、补充的„„但一定要捆绑式评价,这样有利于互帮互学、互相促进,精力不分散,进而学有所获。尽可能的不要因为展示环节超出超出预设时间,从而使教学进度赶不上,或展示过程过于草率,流于形式。

2、根据实际情况编写适合学生学习的导学案,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课堂转型过程中怎么制订导学案取决于学生对导学案的定位。导学案相当于学步车,它是“路线图”,是我们教学的“导航”,不能过细,要学会留白,重视方法的引领。学习问题化,问题层次化,问题生活化,要提有价值的问题。还应兼顾学生的整体水平,不同层次的学校,同一个学校不同层次的班级都应制定和自己学生相吻合的导学案。

3、制定合理的课堂小组评价机制。

评价是导向,是矫正,是学生共同心灵的收获,背后是规则意识。评价应注意的几点:捆绑式评价;正向引导评价,能不批评的就不批评;开始实行即时评价,慢慢变成定期评价,避免喧宾夺主;评价后,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感觉到荣耀,让他们互相欣赏,得以延续评价效果;

4、对学生提问时要注意方法技巧和学会生习惯的培养。

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树立规则意识,无规矩无以成方圆,课堂组织也不例外。学生如何预习,如何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要互相谦让,回答问题的语言尽量用学科术语等等,有些学生会养成不好的习惯,习惯一旦养成,就难以纠正,这些随意的习惯,也会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反之,就会促进课堂效果。遵照这个规则尽可能使课堂组织做到乱中有序

在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时可以让学困生提问,中间生解答,学优生点评,这样可让所有学生都得以提升。当然,问题的解决不可能如此简单。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就上就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手把手指导学习方法,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走自己的学习之路。

5、对于差生要给与适当的优待。

对于差生,应该给学生树立信心:越是差生,进步的空间越大!要避免差生破罐子破摔,要想办法让差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从思想上唤醒学生本能的求知欲望。如果学生真的因为基础太弱,没有学习能力的时候,教师要及时联系家长,寻求各方面的援助,真正为孩子的终身发展着想。只有尽心尽力,方能无怨无悔。只有差生不是越来越差才能避免两极分化。

浅谈高效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技巧 篇2

一、创设情境,激发合作兴趣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当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后,学生的反应不强,举手的寥寥无几.究竟是什么原因?就是没有创设良好的合作情境.其实合作学习的情境是很关键的,而且要适当、及时地采用这种形式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当学生对所研究的内容发生兴趣时,仅凭个人的力量恐怕难以完成,但孩子的求知欲很强,当他们很想知道“为什么”时,学生的合作愿望就非常强烈,此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才是最佳的时机,也才能发挥合作学习的最佳功效.比如,在我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的长方形与正方形时,要让学生先独立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当学生自己折好后,就会有一种好奇心,学生想知道自己折得对不对呢?也很想知道其他同学是怎样折的?折出来的形状以及大小是怎么样的?这种种的想法就会呈现在学生的脑袋里,这时,适当地、及时地让学生“讨论”,让他们向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是怎么折的,自己有什么发现,再听听同伴的做法和意见,与自己的又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在充分感知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他们的合作将不再盲目,学生的个人力量也能在小组合作中体现出来,实实在在的让学生学会和别人合作.

二、自主探究,为合作作铺垫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没有给学生提供质疑问难的机会,学生的思路在教师限定的框架里处于被动的状态,因而课堂上未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点,更是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更为后面的合作交流作好铺垫.

“讨论”能为学生创造互相传递信息的机会,课堂上以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后交流想法、体会,让他们实实在在地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完善自我的好形式.但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小组讨论往往得不到真正的落实,这就要求:1.确保小组讨论的时间.问题讨论的时间一般在3~4分钟,引导发表意见,得出正确结论5~6分钟.2.让全体参与讨论.分组讨论注意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面向全体”.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使学生体会到不合作讨论就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合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样长期有意识地反复训练,增强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就会逐步得到培养,让他们领略到参与学习的成就时,学习主动性将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三、培养倾听习惯,学会要点整合

教学中,我们常看到:当一个同学发言的时候,还有许多同学举手,嘴里不住地喊着“老师,我、我”,有的甚至站起来直接打断别人的话,大声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是需要的,但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也是非常必要的.倾听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群体中,尤其要让学生懂得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听出别人的主要观点,听听别人哪些地方有道理,哪些地方和自己的想法不同.学会倾听就是在别人发言的时候不插嘴,和别人意见不同的时候要听完别人意见以后再发言;学会倾听,就是边思考边吸纳,使别人的财富变成自己的本领.同时,教师要让孩子们知道倾听其实也是对发言者的尊重,只有热情倾听他人发言,才能使发言者感到自己是受欢迎的.相反,有人发言而无人倾听时,将极大地打击发言者的积极性.高效的课堂不但要倡导学生“多思”,鼓励学生“爱讲”,更要引导学生“会听”.

四、角色转换,师生合作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意味着让他们“放任自流”.教师应该发挥其指导作用.例如在讲授混合运算的应用题时,如:每包饼干3元,小熊有20元,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元?这道题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会觉得较难,有的学生会列出这样的式子:20-3=17(元),很明显这是错的,错的原因在于他们还没有理清小熊所要买的东西是多少元.这时,可引导学生,让同学们通过彼此间的小组合作来解决.然后,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给予一定的启发和点拨.比如说提示学生先计算出3包饼干共需要多少元?

浅谈高效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技巧 篇3

(1)挖掘蕴涵在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发挥思想德育的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具有的定向、支配和调节作用。利用教材,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荣辱观,坚定远大的理想。

(2)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优秀品质。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在学习科学家的经历过程中,培养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勤奋、坚毅、合作品质,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不知疲倦的实干性格。为了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要及早的培养学生进取的意识。正如柯林博尔所说,未来人应具备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的,一本是职业的,第三本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阔精神的。加强学生的创业教育,把拚搏精神、应变能力、创造能力、组织能力,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作为新型人才的重要素质加以培养。教师具有奉献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活教材,言传身教,更具备教育说服能力。教学树立竞争和进取的观点,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将来有所作为,就要有进取意识。我们应培养学生发展与竞争有关的良好品质。

(3)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学生学习动力发展。发掘学生地内部诱因,从学习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培养起责任感,从而使主动性、创造性进入最优化境界。矫正应试教育的系统误差,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形成师生共形的能量场,利用情感的调节、动力、疏导、保健功能,使学习山静态被动型转为动态主动型,主动性是学习的着力点.、支撑点。让学生"参与教学,对学生实施和运作有效的心理调试,如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情绪的调节、学习注意力的保持、学习习惯的培养。利用心理素质对教学的内化的润滑作用,加速知识技能的内化。

(4)处理好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教育,不能用“刺激——反映”生物状态的及时效果来衡量效果,而应着重教育要求的内化过程。创造性才能正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学在帮助学生建立广阔的智力背景的同时,更要为学生发展创造性才能建立舞台。

总之,在教学中不仅要构建学生每一种素质成为最佳结构,而且要多种素质全面发展有机组合,使素质教育成为一种生动、多元、全方位的高效活性教育。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环县芦家湾初级中学)

浅谈高效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技巧 篇4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生物教学也在不断进行改革,高中生由于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学习能力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对于高中生物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存在一定差距,为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差异教学被应用到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本文主要阐述了差异教学的概念,差异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的区别,并提出了差异教学的具体应用措施。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差异教学 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每位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力,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注重通过发挥学生的优势,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全面发展。

1差异教学法的概念

差异教学法,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能力和学习进度等,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满足学生需求,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差异教学关注的是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所作出的反应以及学习情况等方面为基础,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好知识。

2差异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的区别

个别化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一些个别差异而提出一些具体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是教师为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而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法,如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以教学目标为基础,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估自身掌握知识水平的评价标准,并且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教师在学生制定目标、评价标准以及学习方法中起到监督作用,学生遇到问题或者制定的目标、评分标准、学习方法出现偏差时,教师及时给予帮助。部分教师认为差异教学就是个别教学,其实差异教学与个别化教学有很大差别。个别化教学是差异教学的一部分,差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劝告监督,还要根据学生情况,为学生提供最佳学习方法和有效的信息、建议,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3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差异教学的措施

3.1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高中生在学习上有学习动机,有学习目标与理想,有一定的自控能力,能为实现学习目标付出努力。然而,高中生由于所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及个性不同,导致学习能力、知识掌握方面存在差异。此外,引起学生学习差异的因素也包括智力水平的不同,这些因素是无法避免,无法消除的,因此教师要认识到这种差异,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好学生个性的闪光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纵向比较,使其认识到自身的进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重视,激发他们学习的上进心。

3.2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教学方式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合理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督促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分层教学包括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教学目标分层、作业分层以及评价分层。在这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差异,通过这五个分层把相同的教学内容分成不同的教学层次,从而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掌握知识的水平都能够进一步提高。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并不要求学生达到统一的教学目标,为教师实施差异教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3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来实现差异教学

在开展差异教学时,高中生物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师在为学生分组时,可以采用动态弹性分组的方式。动态弹性分组是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基础,通过灵活转变小组成员,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或是借助相应的活动等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W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与思考能力。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出针对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每位学生的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方面上也会产生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运用分类导学的方法。在分类导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不同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掌握知识的水平,让学生进行反思,并与其他同学进行对比,实现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从而达到共同成长的目标。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满足教育的改革需求。

3.4课下辅导

高中生由于智力与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对生物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程度也不相同。有些学生掌握知识快,接受能力强,练习与作业的准确率很高,教师只需要适时进行引导。有些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对于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内容不能尽快掌握,需要比较长时间的学习与消化,课下还要进行复习巩固,教师要对这类学生加以引导,同时也可以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同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还可以增进同学感情,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结束语

在教学过程中,高中生物教师虽然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但是要尊重个性差异,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学习能力和方法的提高。

参考文献

浅谈高效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技巧 篇5

方法(学会探究方法)、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兴趣(发展探究兴趣)、能力(提高探究能力)、(形成科学的)态度、价值观。这些关键词都足以让我们看到探究活动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和重要性。

但是一节课只有40分钟,各种探究手段如观察、调查、实验、查资料等在课堂教学中又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一对矛盾该如何协调。借此机会,我想谈几点体会。

一、大胆舍去,拓展课堂的学习空间

探究活动的开展,学生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去体验、去观察、去思考。时间从何而来,只能在课堂上少讲一点,挤出时间。

能把课讲清楚、讲明白、讲的让学生听得懂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工作几年后,大部分教师都能做到这一点。而跨越这一层面,就是要弄明白哪些可以不讲,哪些可以少讲,哪些又必须讲。当我们能清楚这一点的时候,课堂的空间一下子就变大了。教师的讲解不是学习习得的唯一途径,也不应该是唯一途径。

二、关注学生,找到探究活动设计的起点

课堂上有了探究活动的时间,又如何设计探究活动呢?作为教师,当我们能够熟练地教材(学科知识)转化为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活动,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就有了较大的提升。

如何转化呢?教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存在很大的差异。教材往往是按知识系统逻辑顺序来编写的,如先讲概念,再具体展开,而学生的认知规律却并不如此,往往是先有感性的认识,再上升为一般规律。因此,教材的逻辑顺序如何转化为学生的认知顺序,就需要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我们必须要知道学生对这个内容已经知道了什么,他们对此的认识是从哪里开始的?学生会有哪些困惑?他们最大的困难在哪里?这些也就是探究活动设计的起点。

这些问题想清楚了,我想我们就找到了探究活动设计的起点,因为你是基于学生的角度、教材的角度和自己优势的角度去综合考虑的。我们可以借助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探究活动,进行解课析理,活动背后的东西、规律性的东西揭示出来。

三、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找到适合的支架

当我们实施探究活动时,我们常常困惑于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相关的背景知识,难以进行理性的思考。因此,如何为学生提供探究活动的支架是关键因素。我有几个做法与大家分享。

1.让范例成为探究活动初期有效的支持。

如《地震》一课,我希望学生能够主动的提出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选择探究的主题。那么学生会问题吗,会有哪些的问题呢?于是,我试着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以台风为例,我一个接一个竟然一口气提出了20多个问题,吊足了学生的胃口。这个范例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觉得“意犹未尽”,还可补充。显然,这个范例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的初期阶段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教师趁热打铁,提出“我们就以地震为例,从这一主题出发,提出我们的问题”。由于受到范例的启发,学生的讨论非常的活跃。所有的小组都“超额”完成了任务,最多的小组提出了22个问题。从表面上看,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多而“质量”不高,但每个学生都投入了“头脑风暴”中,为教学高潮的到来做了“热身”的准备。学生最终也会从他们提出的问题中选择1至2个问题作为他们下阶段的研究重点。同时,我还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学生演示文稿范例,这个范例成为整个中的`最精彩地方。这个范例的选题很小,贴近学生实际,对问题研究比较深入,图文并茂,推理论证严谨,言语表达流畅。这一范例的演示,使学生看到了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榜样。

在初期阶段,范例更多地起一种模仿的作用。常常与学生实际尝试的主题的性质、结构等相一致,包括了重要的探究步骤或最典型的成果形式。学生在模仿过程中,从简单到复杂、从被动到自动一步步完成一系列的“任务”。

2.让主题站成为探究活动的有效保障。

如果学生有一些探究活动的基础,《地震》一课也可以这样设计。当学生面对地震时,引导学生从政府官员、地震专家、心理学家、建筑设计师、普通老百姓等不同角度关注他们到底做了些什么,该做些什么,学生的眼界和思路会打开。让每一个学习小组选择不同的角色去深入地关注地震。可是这样的活动课堂上能够实施吗?

互联网上有大量的教学资源,如果以较小的专题的形式建立依托校园网的专题站是使用较多的一种形式。教师可以利用专题的站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各组围绕自己的任务进入《地震》专题网站,借助校园网搜集素材料。这样既缩小了学生查找资料的范围和难度,又可以和互联网相连展开网上论坛。资料收集完毕后,组织学生进行组内交流和讨论。

专题站的自主学习的板块还有公告栏、研究课题(老师提供)、研究指南(步骤)、学生成果推荐、BBS专题讨论区、在线指导等,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更大的参与度。

3.材料的支持让探究活动成为可能。

专题站虽然是支持探究活动的有效手段,可是需要计算机房的支持及繁重的网站建设和维护工作。有时印发给学生或投借助投影提供学生一些有效的资源是一个常用的方法。

四、让学生拥有参与探究活动的热情

当所有的探究活动按预设一步步完成时,我有时会有一种感觉;学生只是走过探究活动,而并未走进探究活动。很大的原因可能是我们对探究活动的浅层次的理解、草率和认识不足。

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往往只是纸上谈兵,谈完了也就结束了,为了探究而探究。这样活动,难免让学生提不起劲来。因此,探究活动应该是真探究。教师要认真设计探究活动的主题,特别是做好探究活动的后续活动。如,地震这一专题探究活动结束了,能否为学生组织一次专题宣传栏的展出,能否找几位同学给全年级做一个抗震救灾的专题报告,能否为社区出一期相关的黑板报或讲座。如《人口问题》探究,能否让学生为学校的社区资源开放活动设计做一些相关的人口调查,提出学校资源开放的建议。

浅谈高效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技巧 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途径

高中生物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 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 “学案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 以探究学习为主,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互动中, 又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性思维,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学案式”教学模式的含义

学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它打破了以往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材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代之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 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要有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 循序渐进, 由简单到复杂, 逐步实施;对于教师也是挑战, 教师要打破过去的教学定势,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适应新的教育改革理念。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设置“学案式”教学模式缓解原来沉闷的课堂气氛, 避免了原来“对不对、是不是”等简单问答的低效提问方式。设置宽松的环境, 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缩短师生心理距离, 真正做到设疑、激趣、引思, 成为联系教师、学生和文本的纽带, 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 是搭建师生认知与情感桥梁, 是引导学生走进知识殿堂的路灯。“学案式”教学模式采用不好容易流于松散, 只有对提问进行精心地设计, 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高中生物课堂中实施“学案式”教学的途径

(一) 有趣的课堂提问

沉闷的课堂、压抑的思想、紧张的气氛是不能碰撞出创造性的火花的, 学习应该是精神愉悦的, 即使是有难度的课程, 也要使学生乐于学习生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理想的“教案式”教学, 必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证明, 精心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 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例如讲到《生物与环境———食物链》部分, 可以由“猫吃鱼, 狗吃肉, 奥特曼打小怪兽”的网络短信出发, 引出, 为何鱼被猫吃?鱼又吃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 请学生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幽默、诙谐的问题引进新课, 不仅自然, 而且学生也感兴趣, 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交流,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断验证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更好地促使学生提出自己的创见, 培养了学生的生物意识, 感受思考的快乐。

(二) 切合实际生活

生物本是与人的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 生物研究是对人、环境、社会的研究, 因此, 生物课堂教学应该把文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挖掘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有趣的生物问题, 把生物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能用生物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去思考、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节中,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一片草地、一个池塘等生境的研究, 讨论生物之间的关系;一个生态系统的作用、特点, 以及人类将怎样保护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生态系统, 如草原、森林、湖泊、湿地。让学生思考、提问、讨论、解答。设法从学生的现实出发, 创设实际问题,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 学会思考, 拓展思维。这样, 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 也经历了知识的探索过程。

(三) 多媒体的辅助

生活中很多实例教师无法一一搬上课堂, 也无法将所有的实物在课堂中予以呈现, 特别是一些具有抽象性的结构、变化等, 更让教学难上加难。但随着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这一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因多媒体汇集了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演示功能, 能让学生在直观认知的基础来理解抽象概念,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新陈代谢”的教学中, 教师将人体生理过程图、人体新陈代谢图、以动画的形式来进行呈现, 再引导学生分析新陈代谢的特点、过程, 不仅能节约教学时间, 也能促进学生对新陈代谢的深入理解。

高中生物课堂中实施“学案式”教学, 教师通过采用提问、讨论、分析、交流等形式,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并适时地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相结合, 为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 使原本单调、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有利于优化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而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同时自主学习是个体走入社会后所采用的主要学习方式, 也是个体终身发展的基础, 是21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田洪义.浅淡高中生物教学的开放性.[J].学周刊.2012.11

[2]陈佳.浅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开放式提问.[J].教海探航.2013.08

浅谈高效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技巧 篇7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途径

高中生物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案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以探究学习为主,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互动中,又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学案式”教学模式的含义

学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打破了以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要有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实施;对于教师也是挑战,教师要打破过去的教学定势,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适应新的教育改革理念。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设置“学案式”教学模式缓解原来沉闷的课堂气氛,避免了原来“对不对、是不是”等简单问答的低效提问方式。设置宽松的环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缩短师生心理距离,真正做到设疑、激趣、引思,成为联系教师、学生和文本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是搭建师生认知与情感桥梁,是引导学生走进知识殿堂的路灯。“学案式”教学模式采用不好容易流于松散,只有对提问进行精心地设计,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高中生物课堂中实施“学案式”教学的途径

(一)有趣的课堂提问

沉闷的课堂、压抑的思想、紧张的气氛是不能碰撞出创造性的火花的,学习应该是精神愉悦的,即使是有难度的课程,也要使学生乐于学习生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理想的“教案式”教学,必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例如讲到《生物与环境——食物链》部分,可以由“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的网络短信出发,引出,为何鱼被猫吃?鱼又吃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请学生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幽默、诙谐的问题引进新课,不仅自然,而且学生也感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交流,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断验证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更好地促使学生提出自己的创见,培养了学生的生物意识,感受思考的快乐。

(二)切合实际生活

生物本是与人的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生物研究是对人、环境、社会的研究,因此,生物课堂教学应该把文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挖掘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有趣的生物问题,把生物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能用生物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去思考、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节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一片草地、一个池塘等生境的研究,讨论生物之间的关系;一个生态系统的作用、特点,以及人类将怎样保护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生态系统,如草原、森林、湖泊、湿地。让学生思考、提问、讨论、解答。设法从学生的现实出发,创设实际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学会思考,拓展思维。这样,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也经历了知识的探索过程。

(三)多媒体的辅助

生活中很多实例教师无法一一搬上课堂,也无法将所有的实物在课堂中予以呈现,特别是一些具有抽象性的结构、变化等,更让教学难上加难。但随着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这一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因多媒体汇集了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演示功能,能让学生在直观认知的基础来理解抽象概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新陈代谢”的教学中,教师将人体生理过程图、人体新陈代谢图、以动画的形式来进行呈现,再引导学生分析新陈代谢的特点、过程,不仅能节约教学时间,也能促进学生对新陈代谢的深入理解。

高中生物课堂中实施“学案式”教学,教师通过采用提问、讨论、分析、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适时地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原本单调、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有利于优化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而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同时自主学习是个体走入社会后所采用的主要学习方式,也是个体终身发展的基础,是21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田洪义.浅淡高中生物教学的开放性.[J].学周刊.2012.11

[2]陈佳.浅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开放式提问.[J].教海探航.2013.08

[3]付娴贤.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3.09

浅谈高效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技巧 篇8

李志岐

(河北省沙河市第九中学)

摘 要:初中教育是学生重要的教育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是小学教育与高中教育相承的桥梁。学生在经历小学教育后,学习特点、学习能力、学习思路、学习方法等已经基本稳定下来,所以,在初中教育阶段教师不要急于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急于将学生的特点整齐划一,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一刀切”与“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要了解每位学生的情况后进行分层教学。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与互动,让学生中有竞争,有合作,在分层教学的实践中合作前进,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

关键词:初中教学;物理教学;分层合作教学

初中教学中,物理学科被普遍认为是一个难点,这是由学科性质决定的。而初中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差异更是十分显着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主要是由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主观因素决定的,但是也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例如:生活的社会环境、接触的时代气息、教师的教学方法、家长的教育方法等,如果教师用统一的方法与内容来教授具有差异性的学生,可能会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吃不消,学习好的学生缺乏探索的劲头,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采用分层式的合作教学。在本篇文章中,我将结合自己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经验来浅谈一下分层教学的相关问题,具体内容如下:

教学是一个有秩序的过程,它包括制订教学目标、编写教学方案、掌握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实施教学评价。分层教学要将全部内容进行分层,不能单一地改变教学过程中的某一方面,在制定分层合作教学计划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

一、全面了解学生的特点

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特点,教师要在与学生交流沟通时细致观察每位学生的特点,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划分,将全班学生分为一部分一部分进行因材施教。注意分层的时候,不要以学生的成绩和智力水平作为主要的划分依据,主要是以学生的特点为依据,这样能很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学生的自卑情绪,也避免出现“优等生”“中等生”“差生”这样的划分名称,尽量以甲乙丙丁来作为分层名称。

二、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分层

教学过程不是单一的过程,由多个内容组成。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进行分层,不同特点的学生应达到何种教学目标,尽量让学生达到目标时能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完善自身不足之处。在撰写教案时教师也要有分层考虑,同一内容以不同方式传授给不同的学生,也可依据学生特点传授其他内容,内容要实用,方式要灵活,将教材变活,融入时代气息,不让教案成为教材的说明书,而是成为教材与学生灵活沟通的桥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分层学生进行合作,在合作中有竞争,在竞争中有合作,共同前进。课堂中要有问有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后作业的布置要改变其单一性,要结合学生特点以及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进行布置,让学生真正巩固所掌握的知识。

初中物理分层合作教学方法,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合作中更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水平与交际能力,有效提高物理教学效率,能够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浅谈高效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技巧 篇9

谢 华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已经是摆在每个数学教学工作者在前的重要课题。下面就对这个问题谈几点个人的浅见:

一、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如经常提出“这道题给出的已知条件是怎样的,要求的未知条件是怎样的”,“如何应用条件来推出或求出结果”。同时根据其具体问题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和让学生寻找答题思路等形式诱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如在教学中经常提出“你是怎样思考这个问题的?还有更简便或其他方法吗”等问题。并且能让学生动手的,就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比较p归纳p发现。自己得出结论。

二、以自学为主,培养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这是古人强调授以学法,培养学生会学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因此教师要使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就要把教学的重心从“教”向“学”转移,使教与学的关系达到和谐与统一。思维是智慧的源泉,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鼓励学生多动脑思考。我在教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时,让学生自己动手画线段图,培养学生多方位多角度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对同一问题可能有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使思维变得开阔灵活和独特。例如解答:“一个机器制造厂六月份上半月完成全月计划的3/5,下半月生产了160 台,结果超过计划的2/5,超过计划多少台?”应用题时,我引导学生画线段图,从线段图中总结出多种解法:

(1)160÷2=80(台)

(2)160×1/2=80(台)

(3)160÷4×2=80(台)

(4)160÷(2/5×2)×2/5=80(台)

(5)160÷[(1-3/5)+2/5]×2/5=80(台)

另外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如操作学习法、迁移类推法、发现学习法、尝试学习法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假设,还原等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之前,先上一节操作课,让学生准备了两个全等的平行四边形、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若干个任意三角形及一把剪刀,指导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剪剪拼拼把平行四边形和三解形分别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并推导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再将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画图表示出来。同学们都积极地行动起来,剪的剪、拼的拼、画的画。在推导过程中,一位同学想出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三种推导方法。

(1)S△=a×h÷2

(2) S△=a÷2×h=a×h÷2

(3) S△=a×(h÷2)=a×h÷2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并画图表示出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明确了三角形面积公式为什么底乘以高以后还要除以2的道理。这样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最容易记住。

再如一个学生向我提出一个鸡兔问题“鸡兔同笼共10只,24个脚,问有只鸡几只兔?”我在给学生讲解时,没有急于告诉他解题方法,而让他动手制图,用假设的解题方法,使学生找到解题规律:

(1)假设10只都是鸡,那么应有多少只脚?

(2)24只脚中还剩多少只脚?还剩的脚数可以几个图上画出来?

(3)那么从图示上看,有几只鸡有几只兔?应该怎样列式?

兔的只数:(24-2×10)÷(4-2)=2(只)

鸡的只数:10-2=8(只)

通过假设和图示法,挖掘出知识的本质属性,能使学生理解深刻化,找到解答这类应用题的解题途径,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以练习为主,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去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训练,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数学教学应以练习为主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练习题的设计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练习的时间长短,数量多少,都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来确定,以便在不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的条件下,取得尽可能好的练习效果。

2、练习题的设计,编排要体现教育性原则,做到“低起点,小步子,快节奏,大容量”,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针对教材内容,精选练习题。如为了引入新课,设计知识衔接题;为巩固概念,设计基础变式题;为纠正错误,设计判断择题;为拓宽思路,设计多变多解题等,从而实现训练目标,提高课堂实效。

四、数学教学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的素质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浅谈高效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技巧 篇10

一、实施多元性的教学评价

相对于单一性评价的多元性评价注重激发学生的潜力与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富有个性的心理活动过程,为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探究意识而接受学生异样的却合理的思想认识,以及教师允许学生在解答问题的时候,构建形成新认知的一种教学评价模式。多元性课堂教学评价不使用一种指标进行评价,倡导从多种角度评价学生,拒绝标准答案和唯一答案,更加注重思想的多样性。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看图列式子的时候,对于总数是14个的橡皮擦,其中,右边有8个,那么左边盒子当中有几个橡皮擦?这样,学生会列出下面的式子:14-8=6。然而,也有些学生列出8+6=14,且在6的位置画上问号。这样列出的式子并非不符合题意,虽然学生未能够以逆向思维的形式通过减法将式子列出来,但是学生这种顺向思维的形式恰恰是小学数学简易方程的雏形。

二、实施赞赏性和鼓励性的教学评价

可以说,期待、信任、赞赏属于一种正能量,因而能够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活动。在一个人受到别人的信任与赞赏的时候,能够体会到别人的支持,进而增强自信心,激发自身的强大动力与体现自我价值。在这个过程当中,人们为了防止让他人失望,会尽可能地满足他人的期望,进而能够延续别人的支持。为此,教师赞美学生,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中,这种赏识与鼓励会占据主导性,并且直接关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合理存款”这一部分知识的时候,针对如何使用压岁钱存款利息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存在着差异性,有的学生说老师太辛苦了,要给老师买个礼物;有的学生说要捐赠给贫困的学生等。针对学生回答的不一致,教师应当真诚、自然、准确地评价学生,且支持与肯定学生的一系列想法,进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感悟,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有效的教学评价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

浅谈高效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技巧 篇11

一、创设情境, 体验问题生成的过程, 激发学生思维

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 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体验问题的生成过程, 让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思考, 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当然,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来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充分体验问题生成的过程, 从而得到充分发展。在情境创设过程中,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来创设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充分体验问题生成过程。

(一) 通过创设数学“故事情境”, 体验数学问题

小学生对于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比较感兴趣, 教师可以借助故事来导入新课, 引入新知探究。根据教学内容将教材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饶有趣味的简短小故事, 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 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使其体验数学问题,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习减法时, 可以通过“小猫吃鱼”的有趣故事引入对新知的探究:小猫去钓鱼, 结果钓了好几条 (边说边演示多媒体课件, 出示主题图) , 大家数数有几条鱼 (一共3条) ?如果小猫吃掉一条, 问:“还剩几条?”再演示吃掉一条……把从3到0的变化过程逐步演示出来, 让学生形象地体验了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体会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其中的规律, 使学生在一种充满童话色彩的氛围中学习与探究。

(二) 通过创设数学“活动情境”, 在实践操作中体验

创设必要的数学活动情境,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知识、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创新意识,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学做合一”观点。例如: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习除法时, 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平均分”不能深刻理解, 教师不妨创设数学“活动情境”, 让学生亲自分一分, 充分感知“平均”的涵义, 从而在操作实践中, 体验问题的生成过程。如对于有限的小木棒如何进行平均分?以此激发学生将之分成各种不同的等份, 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二、通过自主探究, 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突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不仅要获取必备的数学知识, 还要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 并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俗话说“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课堂教学模式,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获得必要的数学体验, 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的问题, 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正如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的:“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 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从这点说,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提供必要的数学探究素材, 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 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将探究出的新知纳入到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之中, 成为数学知识体系的一个部分。

三、通过数学欣赏活动, 体验数学学科的内在

数学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 有着内在的简洁美、和谐美和奇异美等, 教师可以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使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的完美无缺, 感受数学学科各种不同形式之美。例如:数学的简洁美体现于数学符号的简洁, 数学符合从自然数到分数、从整数到小数等, 无不体现数学的简洁之美。各种不同的图形, 让学生感受到它们的奇异之美, 并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充分利用。

四、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 体验数学的应有价值

学以致用是数学学科最显著的特点。在体验数学的应有价值时, 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化为具体的实例, 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巨大价值, 从而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当然,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逐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整数、分数的混合运算等, 这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教师不妨通过身边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混合运算源于实际生活, 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现实问题;学习“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后, 引导学生计算沙堆、稻谷堆的体积和重量;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 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百分数材料, 并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 了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

五、发挥评价机制, 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充分发挥评价机制, 根据学生的学情给出恰当的评价,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挖掘学生的潜力, 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体验“我想学、我能学”。学生只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后, 才能进一步增强自信心, 激发学习欲望。

浅谈高效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技巧 篇12

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更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而服务。因此,语文教学的目标应围绕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去设置,变单一化为多元化,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重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是非常有必要性的。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要充分深挖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用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智能训练,潜移默化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科学思想和科学作风的教育等,促使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2、重视小学生的美育教育,培养审美能力。美育对人的修养与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在思想道德上有教育意义而且在语言文字上是相当美的。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我们很好的利用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机地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形成对美好纯结事物的向往,对祖国美丽山川景物的热爱,对人物的崇高品质和坚贞精神的赞叹,对好人不幸遭遇的悲痛,对丑恶事物的憎恨等等,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和启迪,提高分辨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审美观和审美理想。

3、加强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当今社会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现在对心理因素的培养呼声越来越大,教育要面向现实,面向未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心理因素的培养。注意对学生意志、情感、自信心、竞争意识、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

4、加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在教学中要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有更多时间进行锻炼,增强学生的体魄和体能。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中脑、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和整体活动中协调其身体器官的和谐发展,以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二、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落实素质教育

1、在“读”中培养小学生的素质。现代的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判体验的重要途径。”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必是作者洞察客观世界和自己主观意念的完善结合体,能体现作者的思想和完美人格。只有读者通过阅读,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才能领略到其中的真谛,并被作品中思想和形象感染,影响其良好的行为和习惯的养成。成功的语文教师都会利用朗读、精读、略读或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指导学生粗细相结合地阅读课文,并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最后通过同学间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解决问题。如在讲授《争吵》时,让学生自主地精读全文,感受“我”的内心活动,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并结合身边的事例,进行讨论,使学生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并透过故事,认识世界,感知世界,从中得到生活的启示,吸取成长的养分。

2、在“写”中培养小学生的素质。写作是运用局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和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④。作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培养学生创作的热情与兴趣。让学生学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从而发现自然、社会、人生的“真、善、美”。作文教学时,要使学生“身在教室、心在室外”,尽量布置能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题目,让学生能身临其境,通过多种方式去搜集与主题有关的素材。作文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通过搜集素材进行创造性的表述,还要指导学生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让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个性习作。从而让学生会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并学会如何去正视它、改正它。同时,要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换修改习作的习惯,使学生形成主动合作的精神。

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技巧 篇13

一、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之一,有了兴趣就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情境就是众多方法中的一条有效途径.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其实很多害怕数学、厌学数学的学生都是因为数学枯燥无味,认为数学就是机械的记忆公式、定理、解题规律等,要搞题海战术.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在数学课堂中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知识,使数学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具体,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高一学习的第一节内容集合部分,集合作为一个抽象概念,如何让学生去认知这个概念,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了,可以这样引入.我们常说的“玉米”“凉粉”“钢丝”“果粉”是怎样的一些人的群体?

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话题,马上就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在回答中很自然地体会了“集合”这样一个抽象概念.课堂教学中借助激情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推理与证明”时,可以问学生:想当侦探吗?学生开始会感到疑惑不解,但很快就会兴奋起来说想.教师这个时候就可以用激情的语言引入教学内容:从现在开始,我教大家一个快速成为侦探的方法,要成为优秀的侦探,就要先学会推理.这节课很是枯燥,加入了侦探的例子,内容就会变得灵活起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二、优化课堂提问

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是重要教学手段,又是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的纽带,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是检验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数学课堂提问运用得当能优化课堂结构,开启学生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数学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标.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抓住教学重难点,弄清楚提问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如教学“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时,教师设计问题: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有什么意义?

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能应用这个定理?我们应用这个定理时需要注意什么?这些问题主要是检查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的.其次,数学课堂提问要注重梯度.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问题要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加深学生的认识.如教学“函数的概念”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三个例子设计问题:这些例子是否确定了函数关系?能说说理由吗?如何用集合的观点表述函数的概念?你认为对一个函数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富有启发性与层次性,能使学生理解函数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再次,数学课堂提问要注重艺术性.如把握提问的时机,一般来说在学生新旧知识发生冲突、受原有知识影响无法实现知识迁移、教材的重难点处、思维僵化时提问;确定提问对象时应遵循普遍性原则,让全体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同时注意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时间,等学生都思考后再指名回答,这样才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教师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重组,灵活机动地组织教学。其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尤显重要,它能打开学生求知的天窗。但是在数学课堂上问什么?如何问?我个人的看法是:问题需要在关键处发问点拨。

也就是说问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思维过程,换句话说是看学生思维背后的东西。切忌华而不实的提问,如“是不是”、“有没有”,听起来热闹,实际上学生并没怎么思维,达不到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

如函数概念的学习,我们的复习回顾一般有两种提问方式:一种是提问学生“我们学过的函数有哪些”,另一种是提问学生“生活中的函数有哪些?举例说明”。显然,第一种比较肤浅,学生不需怎么思维;要想回答第二种,学生得进行大量思维,考虑举的例子是否是函数,进而达到理解函数实质的目的。

数学课堂提问还有许多具体的方式、方法,有待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探讨、运用。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优化数学课堂结构

(1)教师从思想深处切实转变教学观念,转换课堂角色。教师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熟知教学要点难点,围绕课堂学习目标组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总结、迁移、拓展,整个课堂交给学生,把教师教变成学生学,看似形散而神聚。学生讨论不到位的问题,教师一定要讲深讲透,不要丢掉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指导学生应考的宝贵经验传授。这样把开放课堂后,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担心学生学不会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周密准备转化为如何设计、启发、引导学生学会上动脑子。由原来的“主演”转化为“主导”,放手发动学生,发展学生。

(2)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分组合作探究式的数学课堂,怎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是我们一直探索的问题。经过实践与研究,我们发现数学课的最佳突破口就是学案设计,让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准备,先实践体会,做预习学案,做题,有了感知才有处交流,因此必须用好导学案,用双色笔标记、整理、质疑,再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发、展示。

浅谈高效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技巧 篇14

关键词: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近几年来高中教育教学中正在掀起一场以新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改变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的学习,忽视对高中生能力培养的倾向。转变教育教学目标,把教育教学的重点由知识学习转变为能力培养。要做到这样的转变, 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束缚,改变传统教学中不适应高中生素质培养的方面,针对教学目标进行全方位转变。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教学目标从三个维度做了细致规定,也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新课程教学转变培养目标,突出强调培养高中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开发高中生的创新潜能,提高高中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而进一步强化高中生的整体素质。我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注意学习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 并把高中物理学科特点和高中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相结合, 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实际教学中注意转变教育教学培养目标,不仅教给高中生知识,更注重培养高中生的能力,在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尝试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取得了一定成绩和效果,下面我就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采取的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谈谈认识和思考。

一、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和高中物理学科紧密结合

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相较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很大不同。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教师的教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全部,高中生的学只能在教师教的压力下进行接受性学习。高中生失去了应有的学习兴趣和乐趣。高中生自然没有积极性,不会主动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参与和探究。在这样的环境下,课堂氛围是压抑而无趣的,教师的教学是填鸭式的,高中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课堂教学效率是低下的。高中生只是被动接受了一定的物理知识, 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得不到应有培养和锻炼。很显然,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是不能够实现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的目标。要改变这样的状态,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教师要创造性地把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和高中物理学科有机结合,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一系列尝试中我发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里所说的探究式教学是以高中生为主体, 充分激发高中生的主体意识,组织高中生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自主探索。探究式教学需要发挥高中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参与,更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针对物理问题进行研讨、交流和互动。

二、高中物理运用探究式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不仅仅是指高中物理知识理论的探究,还包括物理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实验探究,前者侧重培养高中生的理性分析、归纳、推理和想象的能力,主要侧重于高中物理的基础理论部分的教学, 后者主要适用于培养高中生观察、动手实验及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运用探究式教学时,一定要根据教育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方面。

1.开 展 探究 式 教 学 ,必 须 激 发 高中生的学习 兴趣 。

探究式教学需要的不是教师的过多讲解, 更不能够强迫高中生接受物理知识。教师要发挥高中生的主观能动性,让高中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 针对物理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很显然,如果高中生对所要学习和探究的问题不感兴趣,就不可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更不会进行自主的探究活动。所以,实施探究式教学时,教师必须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每一节课都要把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项重要教学目标实现。教学中以兴趣引导高中生进行自主研究。这是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首要任务。 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把高中生感兴趣的事例融入教学中, 给高中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高中生在教学情境的感染下实现兴趣的激发和积极性的调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能够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从高中生生活入手,创设生活中的物理情境,这样不仅能激发高中生在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而且能让高中生感受到物理现象就源于生活,有效增强课堂感染力。

2.鼓励 高中生 质 疑 ,激 励 高中生 思 考 。

探究式教学需要的是高中生的独立思考, 教师要杜绝包办代替,一定要鼓励高中生质疑,激励高中生思考。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中的不良习惯,发挥高中生的主体作用,让高中生针对问题自主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操之过急,要给予高中生以足够的思考时间,切不可急于公布答案,代替高中生思考。同时,教师要鼓励高中生质疑。高中生会质疑说明高中生在思考。高中生针对一定的问题提出质疑时,不论质疑的问题是对是错, 都不可以批评和打击, 一定要给予鼓励和表扬,鼓励高中生独立思考和自主质疑,只有这样才能激励高中生思考,促进高中生的自主参与。

3.鼓 励 高中生 以 小组 的 形 式进行 交 流 合 作 。

浅谈高效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技巧 篇15

【关键词】小学 语文 课堂教学 历史知识 教育

【正 文】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学校教育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也不能仅仅具备读写算能力,必须要求他们具备社会认知能力,更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历史认识和评判能力,这样是实现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教育孩子们学习历史、感悟历史,并从中进行汲取经验,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责任。作为我们小学教师更应当注重在课堂教学中从小培养少年儿童的以史为鉴意识,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增强爱国意识、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从教过程中,我觉得教师应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实施:

一、语文教学设计历史教育目标明确,。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渗透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通过语文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历史、感知历史。教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对课堂教学中历史教育充分予以重视是实现课堂教学进行历史教育的前提。这样就要求教师认真把握教材,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历史知识,这样才能把历史教育最大化。也会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例如:在《秦兵马俑》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注意力应该在课文所描写的兵马俑等一些文物及其场景上,学生的历史知识及认知的局限性不会去考虑秦兵马俑背后的东西。这样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在课堂教学时,让学生先充分赏析了学生感兴趣的这些文物场景之后,去引领学生关注兵马俑背后劳动人民为此所付诸的辛勤汗水,进而感知古代帝王奢侈堕落昏庸无道的生活。再辅以课前预习、课上交流等设计让学生对秦始皇以及其他封建帝王腐朽生活的认识更加清楚、深刻。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会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也会通过学习,对历史及其人物、事件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二、 将历史教育渗透到词语的讲解之中,加深学生的历史观。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及其词汇内涵丰富,从甲骨文到现代文字字见珠玑。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会遇到、语文教师也必将会使用到不计其数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词语,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某一个词语意思的同时,就是应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语,特别是有历史出处的词语教师更应该悉心引导,用历史的角度去组织学生解释分析这些词语。如,“陶”“椽子”“锯”“算盘”“三顾茅庐”等等一些词在字典中的意思及背后隐含的知识,教师既要与学生学习,也要进行深层次的开发。这样既渗透了历史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钻研能力。为此,不论从哪个层面上来讲,我们都需要对词语进行最详尽最全面的了解、教学。

三、将历史教育渗透到课文的讲授之中,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能力。

课文相当一部分篇目都涉及到一些历史知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应该消极回避这些知识,而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讲述课文相关历史知识的重大责任。譬如,五年级《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讲了八国联军侵华烧杀抢夺暴行留下的罪证。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清楚的让学生知道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到侵略者的蹂躏,要把中国近代屈辱史让学生予以充分的了解。感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遭受的痛苦。再结合当前实际,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历史重任,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四、将历史教育渗透到语文拓展性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评判能力。

每学期,语文教师都会在班里举行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我们还可以将历史教育巧妙地融合到这些活动之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关于历史知识的的主题演讲比赛,例如五年级有一个口语交际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可以开展“铭记历史,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演讲比赛,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满足现状、一味的享受生活,而应该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要努力的学习,争取早日获得佳绩来回报自己的祖国、社会、父母和其他亲人;举行“历史知识阅读”竞赛,可以更加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还可以开展一些学生辩论赛等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进而使历史责任感铭刻在他们的心中……

总之,教师要积极的利用好语文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普及教育,使学生不仅仅只是掌握好文化知识,更使他们学生学会感悟历史,铭记历史,铭记使命,担负起责任,为未来的祖国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小学语文教师》 上海教育出版社 陈和主编

上一篇:XX年新产品推广方案下一篇:我可爱的父亲二年级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