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精选7篇)

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 篇1

先农坛始建于明代,明清两朝的皇帝于每年春日率百官来此,亲自手执耒耜在著名的“一亩三分地”藉田,并祭祀先农,同时发市“藉田诏”,以告示天下,劝农耕作,

资料

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 篇2

中国港口博物馆为我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综合性港口专题博物馆。建筑设计本身独具匠心、意向明晰、空间大气,为中国工程院程泰宁院士的又一力作。

中国港口博物馆建筑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春晓滨海新城洋沙山风景区,占地78亩,由港口博物馆、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中科院“数字海洋”实验基地、交通部现代港口技术实验基地组成“一馆三基地”,建成后将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综合性港口专题博物馆。建筑本身独具匠心、意向明晰、空间大气,为中国工程院程泰宁院士的又一力作(见图1)。

中国港口博物馆的景观设计,基于建筑与景观的空间构成性质和特点,从建筑界面、空间限定要素、空间氛围和植物造景对建筑的柔化四个层面考虑,力求达到景观与建筑空间连续、结构契合、形象和谐的目标;以景观突出建筑,达到海格尔所追求的“存在物本身的呈现”,从而更好的体现建筑以及环境之美。

一、建筑与景观空间内外的连续性

空间构成在景观设计中,一是指空间维度的组织,二是指限定性空间形体的创造。建筑是景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景观的一个局部,在此意义上看两者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然而,当建筑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情况下,景观就应在空间上配合建筑形成适宜的空间氛围,在空间上景观应与建筑形成一贯而整体的连续性,而非喧宾夺主。中国港口博物馆的景观设计就是一例。其实早在二十世纪初的西方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就已彻底打破了建筑内外的界限,此亦成为诸多建筑师主动的追求,更加是景观设计师的追求。同时,建筑技术的进步使内部空间向外在景观开放,建筑与景观之间达成了更大程度的流通性与连续性。

中国港口博物馆景观设计从着手之初就以尊重建筑的空间语言和设计意图为基础。位于宁波春晓滨海新城的中国港口博物馆依海而居;功能上为综合性港口专题博物馆,故而建筑整体空间布局为极具海洋具象的流体螺旋形,整体空间极具流动性与象征性。景观设计在空间上的首要目的是将场地作为一个整体,使建筑与景观在空间上形成互补与结合。建筑在设计过程中也充分考虑到了与景观的互补——大立面玻璃幕墙的设置、局部架空的通道与拥有大面积采光的室内庭院布置,都为建筑与景观的空间连续性创造了便利的可行性。

二、空间限定要素在构成上的拆解

从景观中分隔出来的人类建筑,是在与外部的关联中存在,并受意识支配的视觉与体验空间。所以,建筑与景观的空间构成关系,应放在捕捉科学的新空间的方法上来探求人性复活的空间。中国港口博物馆建筑造型空间独具匠心,极具流动性,体现着里特维尔德在《造型建筑16点》中表达的“不企图把不同的功能空间冻结在一个封闭的立方体中”的观点。景观设计秉承着景观是建筑空间在户外的延伸这一空间理念,将现已充分发展流动和相互渗透的室内空间扩张到大地表面的景观空间中。

在中国港口博物馆的景观设计中,流动性极强的建筑造型为景观打破建筑在空间上的限定,使景观成为建筑空间在户外的延续提供了无限可能。

整体构思上,景观试图利用植物与水体二个造景元素来契合整体建筑空间,使特质明显极具流动性的建筑形体与“蓝”、“绿”两种自然柔化的背景巧妙相容,达到建筑与景观空间的互补与连续,使极具动感的建筑在绿色的背景下泛水而出。细节处理上,景观利用与建筑造型肌理相同的流线型模纹铺装与建筑契合,铺装贯穿建筑四围与中部架空区域,使作为交通集散所用的硬质场地与建筑内的地饰形成有机整体;铺装结合架空区域以及建筑四围植物色块的延伸,将建筑内外的铺装与植物形式贯穿于整体室外场地。透过玻璃幕墙,观赏者能从室内外感受到最小的形式差异,从而在感受上打破建筑的空间限定,达到建筑与景观空间的连续性与整体性。

值得一提的是,场地西北部的市政道路路面与场地高差约为2.5~3 m,在此情况下,设计并未一味的用绿化遮挡、而是为人们在市政道路上俯视场地提供一个良好的视域。契合建筑形体的弧形水池,以及与其肌理结合的整形色块与环列乔木,为这一俯视角度提供了一个同心圆的景观构成形式,使这一景观区域在俯视上成为场地一大亮点。

建筑空间内外界面的消解还包含着这样一种意向,即强调空间的水平性。大地表面的连绵不绝提示出景观空间的基本特质之一——空间的水平蔓延。而建筑界面的消解将阻断这种景观空间水平蔓延的要素被去除了,景观空间的水平蔓延一直能够延展到建筑内部,从而强调了建筑与景观的一体性。如屈米设计的雅典卫城博物馆,强调城市肌理——实体的连续性并以此衬托卫城的中心地位,在空间的水平性取向上达到了内外的统一。

三、建筑与景观空间氛围的整合

建筑空间与景观空间的整合强调特质与氛围的呼应,它包括空间的几何形态、限定方式、界面形态与材质肌理、内部布置乃至光线、声音、气候等各个方面。首先,从景观性质和功能的需求出发,如果建筑本身所具有特质十分明确而且强烈,为控制性力量时,景观空间的氛围必须要求做出回应。人们在建筑空间与景观空间之间存在和行动,需要体验有序整合的空间氛围和空间品质,否则将产生难以调解的强烈视觉反差与心理落差。

中国港口博物馆景观设计主要是从立意与形式两方面入手来与建筑的立意与形式契合,从而形成空间氛围的统一。

景观设计立意为结合建筑设计理念,通过具象和抽象的景观元素或海洋符号来表达与展示海洋港口文化:无论是极具流动性的浪状模纹铺装、还是形状寓意扬帆起航的镜面水池亦或是绿地中结合植物造景富具海洋及港口意味的小品雕塑,都与螺旋形的建筑一起为观赏者提供了一个接近海洋体验港口文化的机会。

景观空间氛围与寓意感受的表达通过具象和抽象二种形式;具象形式诸如铁锚等富具港口文化意味的小品雕塑,是观赏者直观感受到的景观语言;抽象形式诸如镜面水池——帆形的镜面水池只有观赏者在屋顶花园上鸟瞰之时才能感受到它形式上与海洋的联系。

帆形景观水池包围建筑的入口面,是连接景观主入口与建筑实体的重要感受媒介,观赏者初达入口集散广场处,透过二排列植的高大乔木,映入眼帘的是建筑与水体的结合,仿若建筑泛水而出。水池水深30 cm,池底铺黑色卵石,采用浅水镜面处理形式,能更好的倒映建筑优美立面使水体与建筑在视觉上成为整体。

人们对环境,首先是整体与情感的反应,然后才是以特定的词语去分析和评估它们。这个整体环境质量显然是这样一个概念,即人们喜欢某种形式,只是由于它们含有的意义。中国博物馆港口景观设计正是通过具象与抽象的表达,水体、铺装纹理与植物造景等元素来使观赏者于空间中感受体验。

四、植物造景对建筑的柔化

植物造景是景观结合建筑的最主要手段之一,中国博物馆港口景观设计的植物造景的作用可充份联系上述三点,即使建筑与景观的内外更具连续性、拆解建筑的空间限定、帮助建筑与景观在空间氛围上的形成整合;同时植物造景还可使景观空间在局部自成体系,围合成舒适宜人的绿色空间。

植物景观设计要师法自然,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在设计中同时具备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实用性。本案植物配置在临近市政道路区域,多采用复合群落式种植,在提供给外侧良好视域的同时起到生态防护的作用;接近建筑区域则采用疏林草坪间或搭配整形色块的种植形式,整形色块与建筑、铺装、水池肌理相吻合,从而使整体空间更具现代感及流线型。植物配置疏密得当、高低有序。在植物的选择上以本土植物为主要树种,并以耐盐碱及深根性植物为先。

稳定的植物群落,病虫害较少,可以降低养护成本;具有复层结构的植物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富有地方特色的群落结构则可以从植被的角度展现当地景观。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空间与景观空间的关系上,连续性是两者整合的基本目标之一,而结构性与和谐性也必不可少。中国港口博物馆景观设计,在构成学的基础之上,通过建筑作为整体结构构成要素之一的介入,进一步改善、强化既有的景观空间结构。同时,建筑自身的形态及内在的组织,也恰与景观的整体构成相互契合,从而形成一种"开放"的建筑。当代建筑与景观整合的目标取向应为空间连续、结构契合及形象和谐。

摘要:本文以中国港口博物馆景观设计为例,分析了建筑与景观的空间构成性质和特点,从建筑界面、空间限定要素、空间氛围与植物配合三个层面上论述了建筑与景观的内外连续性、建筑空间限定要素在构成上的拆解、建筑与景观空间氛围的整合与植物造景对建筑空间的柔化,进而阐述了建筑与景观的空间构成关系。

关键词:建筑,景观,空间构成

参考文献

[1][德]海德格尔·人.郜元宝,译.诗意地安居现:海德格尔语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 篇3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新馆;地域性;建筑设计;再设计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国外文化和生活方式逐步改变着中国这个拥有几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家。“进口商品”正在挑战着我们传统的审美标准,拥有西方现代设计思想和风格的建筑林立在马路两旁。这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极为巨大,它促成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文明进步,但同时它也使得国家变得“千城一面”。看到这些冷漠的建筑我不禁困惑:我们文化的本质在哪里?我们的根还在吗。

一 地域主义的批判

世界全球化趋势下的标准化商品生产使得城市形象趋同,中国的建筑设计在世界上仍处于较低水平,从罗马柱涡卷花纹的滥用到各样标准“方盒子”的冷漠外表,再到现今中国随处可见的传统建筑符号,中国陷入了抄袭的怪圈。设计师们将设计简单的理解为符号堆砌,以为这就是紧跟世界设计潮流。但他们忽略了设计只有经过民族文化的积淀才有立足点,否则没有特色只会成为空有其华丽外表的空中楼阁。在不断研究和探索中,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提出“中而新,西而新,中而旧,西而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而新”。笔者认为真正的设计不应当仅仅满足于盲目跟风世界潮流,迎合业主需求,而应当着眼长远,挖掘建筑潜在价值,用建筑所散发出来的文化魅力去感动社会,引导社会审美方向,这才是建筑设计的根本。而地域性的应用正是建筑设计未来的强大生命力。

二 地域性的概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性是指建筑设计对当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材料)和文化特点(如工艺、生活方式与习惯、审美等)的适应、运用与表现。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地区的人文精神和地域的时代特征才构成了建筑的地域性,从而形成各地的千姿百态的建筑形式。如:北方建筑多坐北朝南,以阻挡大风降温天气,同时保障日照时间和季节性通风。而南方建筑却相差很大,高温且雨季长,故人们更加注重防潮、降温和通风的效果。在云南甚至存在吊脚楼的建筑形式。可见地域性对建筑设计的重大影响。接下来我主要以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具象分析影响建筑设计的自然条件因素,天人合一性,民族化以及建筑的“再设计”。

三 结合实例分析地域性建筑设计的要素和“再设计”

地域性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以往建筑装饰形式和符号上,它更包含一个因地制宜的概念,一个可持续性的概念。在设计之前,贝先生向政府了解建筑周边的一切资料,从苏州水文情况、历史掌故到拙政园、忠王府沿革,甚至包括了东北街上每一棵草木的位置。目的便是为了因地制宜,了解苏州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精髓。苏州属季风海洋性气候,水路纵横,民居建筑多围湖而建或沿河布置,人们临水而居,临街背水。苏州园林众多,古代能工巧匠运用了种种造园艺术技巧和手法,将亭台轩榭、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模拟自然风光,创造了“方寸之间见天地”的理想空间。

天人合一性,体现在苏州博物馆新馆上,即为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性。苏州博物馆新馆周边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南侧沿街古色古香,均为销售工艺品和特产的小店。吸收传统造园手法的现代建筑、忠王府古建筑与沿街特色小店和谐交融、相得益彰。贝老设计遵循“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则。“不高”是指贝老将建筑檐高设定为6米以内,保证了苏州博物馆新馆与周围建筑立面的统一性。“不大”:庭院是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的主要部分之一。在贝老利用庭院对空间进行组织和分割,连接了分散的展厅空间。“不突出”是指建筑平面采用中轴线对称设计,将建筑灵活地融入拙政园和忠王府的总体布局中。外观设计上,采用苏州传统建筑中的粉墙黛瓦设计,更好地域周围环境相融合,是观赏者形成强烈的归属感。这一基本要素对于我们未来的建筑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民族文化,著名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曾经说过“城市应该像文学一样。在城市中漫步,应该能够阅读它,阅读它的历史,阅读它的意韵。”贝老对传统江南园林和孕育传统文化精神的苏州民居进行提炼、概括,“神似而非形似”,他将精神层面的东西赋予建筑,使前来观赏的人们能静下心来细细体会还原后的古典元素流露出的神韵和意境。新馆室内设计的人性化是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中贝老最重视的要素之一。各个展厅空间的布局分配合理,流线清晰,巧妙将园林设计中的“移步异景”“借景”手法引入室内设计中。他从古苏州文人把玩珍品的多宝格架中受到启发,对展柜进行一一设计。在光的运用上也非常巧妙,窗户的位置高低、大小、距离规划都十分严谨,自然柔和的光线均匀地散在展厅中,人们即便观赏许久也不会因光线产生视觉疲劳。

“再设计”,即继承传统的创新性。建筑中大胆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来表现传统元素。墙脊的屋檐上,贝老并没有采用古老的青砖黛瓦,而是换成了耐久、耐磨性强的花岗石。这种花岗石俗称“中国黑”,平时呈深灰色,雨后呈黑色,这个奇妙的变化使雨中的苏博独具魅力。采用传统民居采用的坡屋顶形式,使用现代结构—钢梁支撑防水铝板,铝板上固定金属支架,支撑灰色花岗岩切割成规则的条片状,石板之间留缝处理,形成类似传统民居建筑黑白灰的色彩关系,创造了传统民居般光影效果的灰调建筑。

庭院北侧的山水墙是再设计的典范。贝老说:“苏州园林已经做到了园林中的极致,在这个园林圣地做园林要想超越前人是不可能的。只有另辟蹊径方才可行”。他由宋代米芾抽象的山水画获得灵感创作了立体山水画,它以与拙政园相连高低起伏的白墙为纸,以石为山,将石片排列成高低、前后等韵律变化。石片中掩映着翠竹,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桥跨越前方光滑如镜的水面,还有让人耳目一新的八角凉亭,这一切宛如置身于别样的苏州园林,又像踱步于文人书画之中,让人感受到古代文人寄情山水园林,隐居修身的浪漫人文情怀。此为“以小见大”的设计表现手法,也凸显了贝老设计的中心:“中而新、苏而新”。

四 结语

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为现代设计师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它成为地域性建筑的典型。抓住中国传统历史文脉,深入发掘古代建筑传统元素的本质,运用现代科技和材料传达中国的文化精神,这才是建筑设计的根本。我们要让传统孕育建筑,用建筑感染生命,用地域性建筑文化引领世界新潮流。

参考文献

[1] 中国知网.地域性与建筑设计[J].城市环境设计

[2] 王晔. 贝聿铭与苏博新馆的故事[N].扬子晚报.http://www.cangpinyishu.com/bwg/bwggs/200707/1293_4.html

[3] 苏州古典园林.百度百科[OL]. http://baike.baidu.com/view/18352.htm

[4] 陈睿,冯元栋. 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地域性表达[J].福建建筑,2011年O1期总第151期.

博物馆建筑方案设计任务书 篇4

一、项目名称:博物馆建筑方案设计

二、建筑地点:中国中原某历史文化名城

三、项目概述

中原某历史文化名城在近些年来经考古工作出土数量众多文物,原有博物馆规模和设施都已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经政府研究决定,易地另建博物馆新馆。新馆规模控制在11000m2。

四、用地概况

该项目地处该市规划的文化中心区中心广场东侧,该地段西临城市干道(宽48m),其余三面为中心广场道路(宽皆为36m)。占地1.8hm。地段南面隔路为城市绿化带,西面隔路为中心广场,北面隔路为规划新华书店,东面隔路为高层建筑,该地段地势平坦。

五、规划设计要求

1.规划建筑退让东西两侧道路红线各不得小于25m,退让南侧道路红线不得小于

12m,退让北侧道路红线不得小于8m。2.建筑覆盖率不大于40%。3.规划建筑高度不得大于12m。4.规划布局应与中心广场相对话。应充分考虑博物馆不同出入口于城市环境的有

机关系;组织好室外广场的人流于车流以及机动车于非机动车的停放。5.满足无障碍设计要求。6.配建停车位控制指标:

机动车泊位:不少于2辆/1000m2建筑面积;

自行车泊位:不少于50辆/1000m2建筑面积。

六、建筑组成及设计

1.展览区 4760m2 *(1)地方历史陈列厅700m2 ; *(2)殷商文化陈列厅500m2 ; *(3)珠宝玉器陈列厅500m2 ; *(4)陶瓷器陈列厅500m2 ; *(5)石刻造像陈列厅500m2 ; *(6)民间艺术陈列厅500m2 ; *(7)临时展览厅500m2、600m2 各一个; *(8)报告厅300m2; *(9)接待 50m2

*(10)保安室 30m2 *(11)讲解员休息室30m2 ; *(12)展具储藏间50m2。

2.服务区 240m2(1)商店200m2;(2)售票处20m2(可设大大门处);(3)门卫20m2(可设大大门处)。

3.文物库房区 2420m2(1)文物库2×240m2,3×160m2,4×200m2;(2)珍品库100m2;(3)保管部50m2;(4)监控室100m2;(5)文物科技保护中心4×70m2,1×100m2;(6)警卫30m2。4.行政办公区 500m2(1)馆长室80m2;(2)副馆长室80m2;(3)接待室30m2;(4)办公室2×30m2;(5)会议室100m2;(6)财务室30m2;(7)文印30m2;(8)保卫科30m2;

2(9)行政库房60m。5.业务工作区 620m2(1)陈列部100m2;(2)研究部40m2;(3)计算机信息中心100m2;(4)图书资料中心300m2;(5)广告部80m2。

6、其它 2460m2

包括各功能区的水平与垂直交通面积、公共空间、卫生间以及车库(3辆馆内车)等。

以上各面积均以轴线计,总建筑面积为11000㎡,允许面积误差增减1100㎡(±10%)。

注:设备用房可设于建筑地下室部分,不需另行设计。

七、图纸要求

1.总平面图1:1000(1)画出博物馆屋顶平面(当屋顶为挑檐、挑构架或二层有挑出时,需以虚线表示一层外轮廓平面)。(2)画出红线内场地各设施(机动车于非机动车停车方式,行车道、广场、绿化及你认为应该设置的相关设计要素)的平面布局。(3)画出场地于城市道路、人行道的连接方式。2.平面图1:200(1)标出各房间名称,并注明主要房间(第六项中带*者)的建筑面积(以轴线计)。

(2)画出承重墙结构体系的两道轴线尺寸。(3)画出展览区公共男女厕所的洁具布置。(4)画出一层平面所有对外出入口的室内外高差处理方式。(5)在一层平面,用虚线标出地下设备用房(1400㎡——不计入总建筑面积)的范围。(6)在一层平面图中注明各层建筑面积及总建筑面积。

(7)鸟瞰图1张,透视至少1张,立面图至少2张,剖面图至少1张。(8)A1图纸不低于3张。

3.所有图纸、文字一律电脑绘制出图,若有不易表达清楚之处,均可以有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

八、地形图

九、时间安排:

调研阶段(第一周--第二周),第二周评调研报告,第三周上交调研报告。一草阶段(第三周--第六周)

本阶段应着重考虑下列几个方面的问题:

A.建筑物在总图中的位置,朝向与视野,建筑物入口与周边道路的关系等。

B.建筑平面功能分区及建筑空间体型组合,室内家具的大体布局等。

C.建筑物的屋顶形式。二草阶段(第七周--第十周)

进入二草方案设计阶段。在—草评图基础上,选定可以深入发展的方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方案的构思。绘制出平面、立面。

三草阶段(第十一周--第十三周)修改完善二草,绘制剖面图。

正草修改及绘图(第十四周)电脑绘图,仔细核对修改,第十五周周一上交图纸。

首都博物馆

河南博物馆

九一八纪念馆

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 篇5

陈 智 华

利用城区保存尚完整,并有一定代表性、历史性的文物建筑举办系列专题博物馆的构思,是市文化局党组经过总结多年文物博物工作的经验,并蕴酿了相当长一段时间而提出来的。局党组把系列博物馆的建设,提到历史文化名城战略的高度,作为建设有佛山特色的“古镇都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将这个构思的背景,实现这个构思实际操作的可行性,首批建设的三个专题博物馆的情况和建设系列博物馆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作一个报告。

一、建设系列博物馆这一构思所产生的背景

(一)建设系列博物馆是建设佛山古镇都市文化的重要内容。

“古镇都市文化”之作为佛山文化发展的定位,是因为我们认为,必须依托“历史名镇”佛山的丰厚文化积淀,积极的加以继承发展,同时在改革开放之中,最大力度地融汇当今新的、科学的文化样式,把佛山文化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协调起来,力塑和展现作为现代都市佛山的新时代文化风采。

从历史上看,佛山这个城市,与珠海、深圳的根本区别,在于佛山市是有1369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明清时期的佛山,乃全国四大名镇之首,并称全国“四大聚”之一。文化方面,包括了神庙系统的宗教文化,年节祭祀的风俗文化,酬神演戏的粤剧舞台文化,秋色赛会的民间广场文化,茶楼酒馆的伶人曲艺文化等。同时,也出现了一批人文景观,如明代的霍滔、伦文叙、李待问;清代的吴荣光、李文田、梁蔼如、张荫桓、李可琼等。以及从商人起家致富的简照南、简玉阶、黄兆祥、任应兄弟、南阳叶氏、本地区氏、骆氏等,不但进入了佛山文化圈的核心,而且他们兴建的园林、宅第、庄园、别墅、里巷,保留了浓郁的岭南建筑文化特色,成为今天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一笔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很好地利用这笔丰厚的文化资源,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课题。

历史发展到今天,佛山也和全国各城市一样要迈向现代化,但不应该是丢掉优秀的传统的文化。建设系列博物馆,是符合文化的定位,保留古镇的韵味,适应佛山文化发展的需要,是佛山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二)建设系列博物馆是文化发展五大战略之一的历史文化名城战略的重要环节。今年初,市文化局党组在全面贯彻学习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制订佛山文化事业发展远、中、近期目标时,审时度势,提出佛山市文化事业发展五大战略:精品战略、辐射战略、名城战略、产业战略和人才战略。

制订佛山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战略,从时间上,分“九五”和 “十五”两步走,在规模上,要实现点、线、面保护“三级跳”。

第一步,“九五”期间,在确定增加规划保护的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上,选择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兴建系列博物馆。例如兆样公园内的黄公祠用作“珠江三角洲民俗博物馆”;太上庙曾是吴勤领导的南海四区农民协会旧址,作“革命史迹博物馆”,连同塔坡庙、塔坡古井为旅游区;筒氏别墅原是华侨建筑,其l号楼作“华侨博物馆”;南风灶作“制陶作坊博物馆”;王借岗一部份作“古火山博物馆”;国公庙作“冶铸博物馆”;李众胜堂作“中成药博物馆”;精武会作“武术博物馆”;莲花路市文化局旧址作“钱币博物馆”等。同时,全面完成梁园修复工程,建成“岭南园林博物馆”。将来以祖庙博物区为中心,以系列博物馆为网络,佛山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必将能较完整地展现。

第二步,“十五”期间,在系列博物馆的总格局形成以后,继续按照市人民政府业已批准实行的名城规划的“五片”保护的指导思想,配合旧区改造,建成以系列博物馆为中心的文物旅游小区。一是以祖庙为中心的明代“禅萃苑”商业街博物区;二是以梁园为中心的清代“岭南园林艺术馆博物区”;三是以莲花路为中心的明清古建筑博物区;四是以东华里为中心的清代至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区;五是以南风古灶为中心的陶瓷博览区。

这样,佛山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点、线、面“三级跳”的战略目标便可以完整实现。到这个时候,佛山既有号称“古祠艺宫”的祖庙和以剪纸秋色闻名的民间艺术研究社,又

有“岭南园林艺术博物馆”的佛山梁园,还有系列博物馆及博物片区,旅游点显著增多,佛山文物也由点状保护联结成线状保护,成为别具地方特色大文物旅游风景线,对全市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的兴旺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建设系列博物馆实际操作可行性的探索

建设系列博物馆,有利因素很多,时机已经成熟,实际操作性较强,主要是:

(一)佛山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现存的历史建筑是建设系列博物馆的物质基础。主要有:

1、古遗址:东林园遗址、大雾岗遗址、王借岗古火山遗址、澜石东汉墓群遗址;

2、土窑址:高灶;

3、古街区:石路巷、福贤路段、适安里、培德里;

4、古民居:林家厅、李道纯宅第、居仁里土府;

5、古祠庙:李氏宗祠、秀岩傅公祠、霍氏大宗祠、蓝田冯公祠、庞氏大宗祠、霍氏家庙、傅氏家庙、张氏大宗祠、陈氏大宗祠、塔坡庙(井)、花王庙、经堂古寺、丰宁寺、谭仙观、天后庙碑刻、国公古庙;

6、老字号:李众胜堂祖铺、黄祥华如意油祖铺;

7、革命文物:吴勤烈士陵园、陈铁军故居、铁军小学、太上庙;

8、民俗文物:简照市佛堂、嫁娶屋、龙塘诗社、当铺、石巷当楼、禄丰当楼、青云街当楼、佛山精武会、高庙、基督教赉恩堂;

9、古建筑:旧华英中学建筑、苏氏书塾、莲丰书院、绿瓦亭、状元井,等等。

1996年,佛山市人民政府批准了建设和文化部门制订的《佛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市政府在《关于佛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批复》中指出:历史文化名城关键在于保护,没有保护就没有开发和利用。对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对研究佛山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和技术发展有意义的古建筑、古民居、古迹,遗址等采取措施严加保护,并加以开发利用。目前市区内规划保护的文物单位77处,其中已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个点,尚有48个点正在申请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相当丰厚的文化遗产。1987年市政府批复建委和城建局《关于呈报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备案的报告》第五点明确指示:“旧区暂停民房的加层和插建”。所有文物保护单位,根据文物“四有”规定,己全部划定三级保护范围。因此,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物保存尚好,这就为建设系列博物馆提供了现成的基本场所。

(二)建设系列博物馆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优点。

以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多类型、多样化的系列博物馆发展佛山文博事业,投资少、见效快。同时,可以解决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矛盾,实现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相结合,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根据实际需要与现实可能,我们的构想是:将有历史性、代表性的古建筑,修缮利用为专题博物馆,达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目的,既保存了历史文化名城部分风貌,又不影响现代化建设,更丰富名城内涵和旅游景观,这种因地制宜的做法,很适合佛山名城建设的市情。系列博物馆的建成,可以实现博物事业的发展与文物的保护、参观、旅游三者的结合,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容易管理,便于形成博物馆群。

专题博物馆馆舍规模不大,又无特殊珍贵的文物展品,管理就比较容易。在筹建初期集中适当的人、财、物完成复原及陈列的主要任务以后,日常的开放、管理、维护工作只需3~5人的管理小组即可胜任。佛山市博物馆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并主动承担和指导系列博物馆建设的筹办、开放和管理工作,无需成立专门的占编机构,工作人员可由市博物馆派出,并实行以庙(祖庙)养馆的办法。这样,一个以市博物馆为中心,以系列专题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为网络的佛山文物事业格局即将形成,佛山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必将能较为完整地展现。

三、作为首批利用的三处古建筑筹建三个专题博物馆

(一)太上庙利用作“佛山革命史迹陈列馆”。太上庙位于佛山市区祥安街15号,为清代当地庙宇式建筑。通面宽9.8米,硬山顶,仅山门和大殿两进,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大殿面宽,进深各三间,梁架为抬梁与穿斗式混合结构、建筑面积近200平方米。该址是南海县四区农民协会旧址,也是城区唯一的革命文物可利用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一处古迹。曾租给普君街道办事处作纸箱厂使用多年,去年由于旧区改造而搬迁,现空置。该建筑主体旧貌未改,但需要全面落架维修,局部添建的建筑要拆除,再按原貌修复。

(二)兆祥黄公祠利用作“佛山民间风俗博物馆”。

兆祥黄公祠位于佛山市区福宁路95号,是著名中成药“黄祥华如意油”始创人黄大年的祠堂。总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是城区现存最大的祠堂。1989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解放后一直为驻军使用。去年,市政府和驻军签定协议,易地安置,黄公祠作为文物保护利用,并将外院一并建设为公园。最好将之利用为佛山乃至珠江三角洲民间风俗博物馆。这与广东省人

民政府批准实行的“南粤锦绣工程”的要求是非常吻合的。

(三)筷子路12号利用作“钱币博物馆”。筷子路12号是与青云街当楼毗邻的一处建筑质量较好的民居建筑。该建筑为三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350平方米,去年由于受到雷击,楼板门窗受损,现正在维修。维修后,可以作为钱币博物馆利用。

这三处古建筑改作博物馆的筹建工作,均可作为佛山市博物馆分馆来筹办,由市博物馆负责出资修缮、布展和日常管理,不需政府投资和人员编制。在短期内可以初见成效。

四、建设系列博物馆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申报增加48个点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希望市政府能迅速确定和公布。

这些点已经纳入了《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保护的文物点,一直是城市规划保留保护的对象,将之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利于开展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有利于引起使用单位的重视,有利于提高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

(二)从77个文物单位中选点,因地制宜,做好保护利用规划。

这77个点是佛山市区包括已公布和未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纳入城市规划保护的文物点的总数。建设部门、文化部门可以选择其中一些作为修缮开放。选择哪些古建筑建设何种专题博物馆,还可发动群众选点,再由主管部门决定。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自筹资金建设小型的专业性、行业性和个人收藏博物馆,使古建筑得到合理利用。

(三)明确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古建筑的产权和使用权。

文物是国家财富,文物受国家保护。建设房管部门加强国有文物古建筑的修缮和保养,创造条件将使用文物古建筑的单位和住户有计划迁出。属于私房的文物古建筑,其修缮要征求文物管理部门的意见,不允许搞建设性破坏。确定用作系列博物馆建设的公有文物古建筑,最好将产权和使用权划归文化局归口管理。

(四)政府重视与有关部门配合。

建设系列博物馆是佛山有影响的文物工程,需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需要房管、建设、消防、公安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首先是市政府批准发文,文化局持批文与建设部门商定规划范围,与房管部门协商产权和使用权的划分,与消防部门商议消防系统的设置,与公安部门商议群众活动场所的安全保卫等问题。

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 篇6

我拿着门票和游览图, 顺着鳞次栉比的商铺进入古镇。因为镇上的房屋刚翻修过, 似乎没有古镇的感觉。话说回来, 对于一般民居, 本来其建造质量就比官吏财主的房屋差, 若不加固又怎能保证几百年屹立不倒呢?徜徉古镇, 眷恋之情油然而生, 时间仿佛在不经意间慢慢地凝固。我在古老的清水井旁踮起脚尖, 试图透过一个个镬耳屋顶, 瞭望远方的青山。其实, 在参观常规景点之余, 我更喜欢在有故事的小巷里穿梭。悠然自得, 没有任何负担, 只有淅淅细雨和浓浓乡情。鞋跟敲击着麻石铺就的青石板, 发出清脆的声响, 使古巷显得尤其悠长。透过各家各户的门窗, 可以了解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民宅的门联通常贴上“神荼、郁垒”, 这是出自《山海经》的传说, 它们是能降伏恶魔的神圣, 后来成了门神。墙上还写了一些老广州的童谣, 我小时候曾经念过, 颇感亲切。一位骑自行车的老汉从身旁匆匆通过, 留下了清脆的铃声。街巷的名称反映了古镇的文化底蕴:同德巷、仁和巷、达义巷、升平人瑞巷、敦厚里、文林坊大街、进士里巷、孝友巷、步云里巷、华光巷和承芳里等, 彰显出儒家忠孝仁义礼智信的观念, 也表达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崇尚。他们向往美好的生活, 认为子孙后代只有读书做官才是正道。我热衷于向村民了解每条街巷、每座祠堂古庙、每间老屋的来历。“进士里巷”是为了纪念宋代进士何起龙及其曾孙明初进士何子海的, 正所谓“一门两进士”。加上由著有《广东通志》的明代学者黄佐 (号泰泉) 所题的匾额, 自然不同凡响!巷道上再也没有遗落一枝柴禾, 因为樵夫早已无需上山砍柴了, 也没有人再挑着柴担从这里经过, 于是, 暗含心酸的“官巷归樵”只能被文人写进黄卷里。店铺摆卖的是令人怀旧的日用杂货, 光着上身的店主斜躺在摇椅上, 似乎在瞌睡, 又似乎在沉思。去沙湾当然要吃最出名的姜撞奶了, 这里的照相馆给人重新体验儿时拍照的感觉。在这里, 我还发现了剪头的老店, 而且理发的价格也不高 (7元) 。岭南文化在这里世代相传, 并逐渐融入了当地人的血脉中。

沙湾古镇的选址背靠青萝嶂, 面朝沙湾水道, 中部有文塔岗, 是传统的南方村镇风水格局。虽历经近千年, 沙湾古镇“三街六市”的粤中地区典型商业市镇规划仍保存完整。总体来说, 沙湾古镇基本上是属于广府建筑的梳式布局, 即以一条街为中轴线, 巷子在街道的两侧, 民宅在巷子的两侧, 形成巷子连巷子、院落套院落的格局。若无地形的限制, 大街小巷都是垂直或平行的。人们只要稍有方向感, 绝对不会迷路。沙湾古镇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 民居的式样繁多, 亲水性和实用性也很强, 是珠江三角洲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全镇现存古祠堂100多座, 还有一筒竹、三间两廊、镬耳屋和自由式民居等建筑。遗憾的是, 里面却惨杂了几栋现代风格的小洋楼, 显得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古宅虽然比较破旧, 但残留在屋脊、墙角、门楣等处的各种雕塑和蚝壳墙仍然清晰可辨。从前, 当地人出海捕鱼, 经常会打回大量生蚝, 聪明的沙湾人就地取材, 用蚝壳建造房屋, 既牢固又冬暖夏凉。值得一提的还有屋顶设计, 密密麻麻的柱子高低错落, 通常是两边高中间低, 雨水会轻易地排走。沙湾古墙长约20米, 高约4米, 墙上布满了从明代早期就出现的痕迹, 墙根下长出的小草更显生命的顽强, 不愧为古镇兴衰的见证。沙湾人不断的传承着祖先的追求, 并把这种追求镶嵌在建筑中。我抚摸着这些极富岭南色彩的建筑装饰, 感觉自己也沉浸于现代与历史的穿越之中。现代人喜欢从“废墟”中去找感觉。其实, 传统文化之神, 一般不在眼里而在心中。

来到沙湾古镇, 留耕堂是一个必去的地方, 也是沙湾的标志性建筑。据资料记载, 留耕堂又名何氏大宗祠, 始建于元朝至元十二年 (即公元1275年) , 是番禺现存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宏大、造工最精巧、保存最完好的宗祠。可以说, 它是集元、明、清不同时期建筑特色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宫殿。“留耕”二字取自于“阴德源从宗祖种, 心田留与子孙耕”, 意即建祠造福后人。留耕堂占地3300平方米, 地势北高南低, 建筑布局依次为大池塘、大天街、山门、仪门 (牌坊) 、丹墀 (天井) 、月台 (钓鱼台) 、享殿 (象贤堂) 、寝殿 (留耕堂) 以及东西庑廊和衬祠。山门前是用大青石铺成的宽阔大天街 (广场) , 它正对一个池塘, 池塘两边是驻马石和8个安装旗杆的石座, 这是古时考取功名后用于竖旗褒扬的。我仔细欣赏了正门顶部的横梁, 上面的木雕美轮美奂, 特别是在古建筑学上被称为“驼峰”的33个三重如意斗拱, 雕刻内容花样百出, 或奇花异卉, 或飞禽走兽, 或历史人物故事, 构成了一组组栩栩如生的岭南建筑艺术珍品。进入正门, 一座高大的石碑坊耸立在眼前, 其正面的“诗书世泽”、背面的“三凤流芳”, 是明朝理学家陈献章 (陈白沙) 书写的。这是为了表彰沙湾何氏祖先在北宋后期考取进士的三兄弟, 他们在当时被尊称为“何家三凤”而流芳后世。我发现, 留耕堂的特色是柱子多、雕刻精、书联丰富。它共计有112条石柱和木柱, 木柱是当时从东南亚国家进口的。柱子虚实相间, 犹如钢琴的琴键, 人们仿佛在欣赏一曲古典音乐, 悠扬婉转, 跌宕起伏。在雕刻方面, 留耕堂中保留的石雕、木雕、砖雕和灰塑, 充分体现了岭南庭园高超的建筑艺术。在古镇的大街小巷里, 总会不时响起传统的音乐声, 让人勾起缠绵的思绪。三稔厅是富豪何高尧家的小宗祠, 始建于清代中叶, 现作为广东音乐纪念馆。可以想象, 在三稔厅里坐下来, 带着喜悦的心情聆听民间淳朴的音乐 (如《雨打芭蕉》、《赛龙夺锦》等) , 一定会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在广东的音乐史中, 有“沙湾何氏三杰”之说, 而何少霞 (1894~1942) 便是其中一位。他自幼深受粤剧熏陶, 为广东音乐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其代表作有《春光好》、《桃李争春》、《将军试马》、《夜沉沉》、《白头吟》、《游子悲秋》和《一代艺人》等。从整体上看, 何少霞故居是一栋花岗岩石脚的青砖墙小平房, 是典型的三间两廊式民宅, 简单而朴素。难以想象, 在这么一条深深的小巷里, 能诞生这么一位音乐名人。

我在沙湾古镇度过了半天, 虽然远未深入了解它的内涵, 但仍然心满意足。来过以后还可以再来, 希望传统的东西得以保留。富有岭南特色的沙湾古镇是目前广州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能在古镇中感受古朴的气息, 在古祠堂内接触岁月的脉搏, 在广东音乐发祥地体验历史的回响, 在街头巷尾品尝地道的小吃, 寻找久远的记忆和远离喧嚣的简单生活, 感受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激烈撞击,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我在临走时询问了工作人员:“为什么还有两个印章未盖?”她们回答:“因为正在建, 所以还没对外开放。”我体会最深的是, 沙湾古镇旅游不同于自然风光和人造景观, 也有别于单纯的吃喝玩乐, 它是璀璨历史文化 (特别是建筑文化) 的集中展示。

小贴士

交通: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岭南文化古镇沙湾, 总面积52.7平方公里, 人口约12万, 毗邻穗、港、澳。它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 北与广州番禺中心城区一河之隔、东望东莞深圳、南邻中山珠海、西连顺德南海, 交通四通八达。沙湾古镇为广州市番禺区管辖, 在珠江三角洲番禺沙湾水道北岸, 青箩嶂以东, 市桥河以南, 与番禺中心城区的市桥仅一水之隔, 是广州通往顺德、中山、珠海的门户, 也是穗港澳交通的重要枢纽。游客可以在广州火车东站, 改乘地铁至番禺下车, 在地铁市桥站B出口右转坐67路公交车, 沙湾文化中心站下车就到了。

民俗文化 (饮食) :沙湾古镇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 打造出了悠久而灿烂的文化, 孕育出名震四方的四大文化品牌:广东音乐、沙湾飘色、沙坑醒狮和沙湾兰花。特别是在饮食文化方面, 姜撞奶、鱼皮角等各色传统小吃, 更是享誉省港澳。还有桂花糕、云吞, 其中当推“岭南第一锅”的牛杂和面筋。传统的菜色如鸡丝酿芽菜、沙湾别茨鹅、豉椒碌鹅、狗仔粥和牛奶宴等也极具吸引力。这些构成了沙湾的丰富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 创造了岭南宝贵的人文景观。

浅谈博物馆建筑及陈列艺术 篇7

关键词:博物馆;展馆布局;展品陈列;空间设计

自公元前284年托勒密在亚历山大里亚城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博物馆以来,博物馆便起着承载历史,流传文明,陶冶生活,悟化情感的作用。它使人们穿行于历史,徜徉于艺术之间,人物一体,交会着心灵。

博物馆如此广博精深,穆雅纯净。那些文脉深远,价值连城的藏品需要有一个和谐相称的空间来完美的展现自己的魅力,散发出悠远精丽的文化气息;观众也需要一个舒适的空间,一种融溶的氛围,来细细的品位艺术,静静的觉察历史,津津有味的咀嚼科学。因此,我认为博物馆的陈列艺术应该是物与空间,物与人,人与空间的交融互生。

博物馆以大量实物组织陈列展览,从而向观众的各种感官渠道输送信息。要想与观众良好沟通,就应该具备一个和谐融洽的展览环境和氛围,这便是物与空间的结合。而空间方面首先便是博物馆的建筑外形与内部布局。博物馆的建筑应个性化的体现博物馆的特点,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固定模式,比如是社会历史类博物馆,就搞仿古建筑,是自然或科技类博物馆,就搞现代建筑,这些博物馆从外形上看似曾相识,缺少自己的风格。我认为,博物馆的主体建筑是对社会公众的展示场所,其外部造型有着提示主题、点明主题的作用,而其内部空间更是博物馆内容主题的具体表述及形象展示。博物馆的内部空间首先便是要满足展放藏品的需要,然后便是便于参观,最后便是舒适自然。然而,除一些新建的大型博物馆外,一般的博物馆还普遍存在着建筑空间狭小、参观路线不顺、隔墙太多、展厅高度不够等问题。本来,博物馆理应是较为宽敞的空间群体组合,令观众有舒展开朗之感。但有不少博物馆的展厅设计得太小,要想进行改造,又因四边都是承重墙而没有可能。

再就是高度问题,现在一般的大型博物馆将展厅高程定在6米,似乎比较合适,但实际上空调管道安装后再加吊顶,其高度往往就已经被压到4米以下了。由于空间狭窄加之高度不够,一些博物馆的建筑让人颇感压抑,而展厅装修还将耗去一定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创造更好的陈列展示效果实在是一厢情愿。有时,为了尽可能地增加面积,又不得不将其他功能的空间辟作展厅,最小的仅有数十平方米,等同于一般的家庭居室,真是不得已而为之了。本来,博物馆陈列作为一门艺术,其空间组合及展品组合就是在某一特定的并较为宽敞的场所中进行的,太狭窄的展示空间,使主題的表现不鲜明,展品的展示不充分,限制了陈列设计者发挥艺术创造的想象力,最终使陈列在内容与形式上都达不到更理想的境界。现代化陈列的故事性、情节化的内容编排及场景化、全方位的艺术展示方式,已渐成时代的发展趋向。这对博物馆的建筑提出了与过去不同的标准,其中的要点之一是展厅应修得更宽大一些,以利于荷载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并期望容纳更多的观众。

从博物馆是社会公众参观游览的场所,人流量很大这一角度讲,博物馆亦应是较为宽大的公众建筑。因其建筑高程有限制,一般不宜超过三层,故其建筑用地自然会相应增加。而与主体建筑相适应的外部空间环境亦应营造得宽阔开朗、优美舒适,并有能体现博物馆综合性服务特点的相应的辅助建筑与设施。

博物馆是向观众传达信息的,因此其藏品展示及陈列摆设都应当满足观众需求,符合观众口味。首先,参观路线应顺畅便利,避免走回头路。其次,藏品陈列应疏密有致,过疏会使人觉得内容空泛,疏朗冷清;过密又会产生视觉疲劳,使人觉得紧密压抑。再次,展品应该常换常新,这样才能吸引观众多次参观。并且,展品还应该踩准时尚的鼓点,符合市场的需求,让观众看到自己想看的。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华世纪坛首开了博物馆市场化先河。这座集艺术品收藏、展示、研究于一体,由现代化的展览设施精心构筑的大型艺术馆,从成立经营开始,就密切关注市场。于是,从达利、毕家索的版画艺术展到《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展;从明清家具展、时尚珠宝首饰展到英国最新家居设计展;从玛雅文化展、“天竺之魂”印度文化展到航天展、奥运火炬在京传递的摄影作品展,不但精彩纷呈,而且紧跟市场潮流,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于是,到世纪坛去看展览,渐渐成为时尚人士的一项必修的休闲活动。世纪坛也成为在北京同三里屯、后海、798厂并驾齐驱的时尚策源地。当逃离城市,回归田园成为人们又一波时尚生活的潮流主题,一批批的城市人借着假期非假期开始去西藏、青海、内蒙古旅行,体验原始的游牧生活气息的时候,世纪坛又紧跟节奏,举办起“成吉思汗-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大展”,同时连独具草原特色的各种饰品也在热卖中。另外,博物馆的展品介绍说明应该尽量使用轻松易懂的语言,并勾起观众的好奇心,而不是用一些艰涩的术语或者类似于纯说明方式的说教,达不到与观众的互动。而藏品说明也应当尽量直观,可以多用图形,动画,动态陈列,互动陈列等来加强声色效果,而不是用大量的文字说明,因为大多数人并没有耐心仔细的研读这些文字。

总之,博物馆的展馆布局与展品陈列是一门设计艺术,是物—人—空间的完满结合与高度表现。

【参考文献】

[1]文化部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概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2]文健,陈游.室内空间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会计基础模拟题二下一篇:关于暑假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