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硕士论文提纲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提纲(精选12篇)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提纲 篇1

abstract 5-6

1. 绪论 10-17

1.1 研究背景 10-11

1.2 研究意义 11

1.3 文献综述 11-15

1.3.1 国外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 11-14

1.3.2 国内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 14-15

1.4 主要内容 15

1.5 研究方法 15-17

2. 研究理论基础 17-22

2.1 重要概念界定 17-20

2.1.1 高校行政管理 17-18

2.1.2 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 18-19

2.1.3 职业倦怠 19-20

2.2 职业倦怠三维度理论 20-22

3. s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调查现状 22-31

3.1 s高校简介 22

3.2 调查设计 22-25

3.2.1 研究假设 22-23

3.2.2 调查对象 23

3.2.3 调查问卷设计 23-24

3.2.4 调查过程 24

3.2.5 数据统计 24-25

3.3 调查结果 25-30

3.3.1 问卷信度分析 25

3.3.2 总体现状 25-26

3.3.3 差异比较与分析 26-30

3.4 结论 30-31

4. s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分析 31-44

4.1 个体因素 31-37

4.1.1 人格特征 31

4.1.2 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有待增强 31-32

4.1.3 情绪智力有待提高 32-33

4.1.4 工作压力大 33-34

4.1.5 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 34-35

4.1.6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缺失或不合理 35

4.1.7 个人成就感低 35-36

4.1.8 人际关系困扰 36

4.1.9 工作学习冲突 36-37

4.1.10 从业的非预期性 37

4.2 组织因素 37-42

4.2.1 管理体制陈旧 37-38

4.2.2 选拔和任用机制不合理 38

4.2.3 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 38-39

4.2.4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39-40

4.2.5 晋升制度不顺畅 40-41

4.2.6 缺少人才流动机制 41

4.2.7 重使用轻培训 41-42

4.2.8 待遇偏低 42

4.3 社会因素 42-44

4.3.1 社会发展变化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42-43

4.3.2 职业认同感低 43-44

5. 缓解s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对策建议 44-49

5.1 个人层面 44-45

5.1.1 提高个人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44-45

5.1.2 强化情绪管理 45

5.1.3 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45

5.2 组织层面 45-48

5.2.1 转变观念,“以人为本” 45-46

5.2.2 建立规范的人才任用机制 46

5.2.3 实行职级制,建立多阶梯的晋升通道 46

5.2.4 探索合理的绩效考核和奖励制度 46-47

5.2.5 实行定期岗位轮换 47

5.2.6 健全培训学习体系 47

5.2.7 建立心理调适机制 47-48

5.3 社会层面 48-49

参考文献 49-52

附录 52-54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提纲 篇2

一、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选题匆忙, 开题把关不严。

开题报告是对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和监控的首要环节, 不仅关系到学位论文的质量, 还关系到论文能否做得下去的问题。但目前很多研究生临近开题才与导师协商论文选题, 导致开题报告时文献综述不全面, 无具体的实施方案, 出现选题过大, 甚至个别选题偏离本学科范畴的现象。另外, 开题报告无统一规范的评判标准, 有的考核老师提问随意, 缺乏实质内涵, 未能切实起到发现问题、及时纠偏的作用, 开题报告把关不严。

2. 中期检查流于形式。

中期检查是保证论文研究进度的一个重要措施, 对硕士研究生和导师的一种潜在督促。中期检查时一般要求研究生填写中期检查报告, 对前一阶段论文所做的工作及阶段性成果进行总结,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明确后期的研究计划。在实际考核过程中, 往往研究生填完中期报告导师审核签字就算通过, 没有组织严格规范的考核, 中期检查流于形式。

3. 论文撰写研究生态度不端正。

研究生是硕士学位论文的执行者, 研究生的态度直接关系着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好坏。但目前很多研究生只关心就业, 从入学起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就业有关的资格考试或实习中, 忽视自己的研究能力的锻炼, 对自己的硕士论文要求低。平时很多研究生对科研研究或科研工作处于放松状态, 对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不够重视, 导致硕士学位论文整体结构不合理, 工作量不足, 实验数据缺乏, 格式混乱。甚至有的研究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存在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的现象。在学位论文最后阶段, 研究生往往对评审专家提出的意见置之不理, 不再花精力对论文进一步修改, 导致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不能提高。

4. 导师指导力度不到位。

硕士研究生导师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 学位论文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指导作用。但目前高校研究生导师教学和科研压力都比较大, 工作忙, 经常疏于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有的导师忙于自己的业务, 把研究生当作劳动力使用, 做一些对提高科研能力帮助不大的工作, 使研究生投入学位论文工作的精力不足, 导致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不合格。有的导师在论文送审前才开始审阅, 对不成熟或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 不是阻止学生提交评审, 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的学位论文能通过评审。

5. 论文评审制度不完善。

学位论文评审一般采用双盲评阅和公开评阅两种方式。双盲评阅一般由学校研究生部将论文送给校外同行专家或对口高校研究生学位管理部门, 送审论文中不含研究生及导师的个人信息, 评阅专家与论文作者和导师均不了解对方情况。公开评阅由学科或导师直接送给校内外同行专家, 送审论文中包含研究生、导师的个人信息。2011年以前, 我校一直采用一本双盲评审和两本公开评审相结合的论文评审制度。但是公开评审的评阅方式中, 有些评审专家不能充分指出论文存在的问题, 对论文总体评价成绩过高, 使学位论文评审的公正性缺失。另外, 由于学位论文评阅只是模糊的文字表述和论文整体的评价结果, 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评阅的难度, 影响了客观性。由于公开评审有失公正性, 同一论文的评阅成绩, 会出现较大区别, 使研究生和导师对评价结果产生异议。

二、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改进措施

1. 进行选题管理, 分批开题, 严把开题关。

为避免研究生在开题报告之前匆忙选题的现象, 研究生入学后就应与导师协商学位论文选题, 并于第一学期末或第二学期初初步确定学位论文选题, 第二学期开始进行文献综述的撰写和方案论证。为使师生重视开题, 学校实行分批开题制度, 第一批为第二学期末进行, 第二批为第三学期初进行。为保证开题报告质量, 首先, 要求开题报告前, 研究生先填写开题报告表, 在导师组内进行开题论证, 经论证通过后才能参加开题报告。其次, 开题报告由各学科以研究所为单位分小组公开组织, 考核小组至少五名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老师组成。再次, 学校制定了开题报告评价体系, 要求考核小组从选题和文献综述、研究方案、研究基础、开题报告撰写情况和答辩情况等五大方面进行考核, 并对每方面的具体评价要素进行了细化, 便于考核小组客观评判。另外, 学校要求考核小组形成书面意见, 对研究生论文研究和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估计, 对不足之处提出意见。研究生需根据考核小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并填写开题报告修改反馈意见情况, 经导师审核通过后才能进入课题研究, 不合格者需重新开题。以上措施, 增加了研究生和导师对开题报告的重视, 有效防止了开题报告把关不严。

2. 建立中期检查反馈整改制度。

硕士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于第四学期进行, 学校要求除研究生填写中期检查报告外, 各学科需根据学科自身特点采取现场演示验收、材料评审、PPT汇报等不同形式组织检查。检查结束后, 各考核小组需根据研究生的论文进展总结和分析情况做出成绩评定, 并给出书面意见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提出指导性建议。书面意见由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汇总后反馈给研究生和导师, 导师需指导研究生根据考核小组意见在后续工作中采取改进和补救措施。对于问题比较多的研究生, 需整改后重新中期检查。

3. 建立严格的预答辩审查制度。

为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进行提前把关, 学校建立了严格预答辩审查制度。参加预答辩的研究生除修满学分, 通过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外, 还需达到以下三个条件:第一, 研究生需取得学科规定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业绩;第二, 硕士学位论文格式需通过学科组织的格式审查;第三, 论文中涉及到的实验装置、软件和实验数据等需通过学科组织的实物现场验收。预答辩的组织各学科严格按照正式答辩的要求进行, 并且通过预答辩者需根据预答辩考核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 导师审核同意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未通过预答辩者, 延入下一批次毕业。经过实践, 严格的预答辩审查制度促使研究生和导师对硕士学位论文增加投入, 有效防止了论文送审前才临时包佛脚, 促进了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

4. 引入学术不端检测系统。

为有效防止硕士学位抄袭现象, 学校自2009年开始在全校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启用CNKI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送审前都必须参与学术不端检测, 文字复制比大于20%的论文延入下一批送审。经过实践, 该措施对打击学术不端和学术抄袭行为效果非常显著。

5. 规范和完善论文评审制度。

为保证学位论文评审的客观公正性, 学校不断改进论文评审制度。首先, 对论文评审方式进行改进, 为防止论文评审走过场, 2011年我校将原来的1本双盲评审和2本公开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为2本论文双盲评审的方式, 论文送审工作全部由学校研究生部负责, 并对有争议的论文进行加送, 保证了论文评价的公正性;其次, 对论文评审体系进行了优化, 评价体系由以前单一的整体评价改为整体评价与分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要求评审专家对论文选题、文献综述、知识与能力、工作量与创新性、写作能力等5方面进行评价, 减少论文评价的客观性。再次, 盲审意见返回后, 要求研究生根据盲审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 并针对评审专家给出的修改意见逐条写明修改反馈情况, 导师审核通过才能参与答辩。通过以上措施, 减少了论文评审的主观性, 保障了评审的公平性, 增加了研究生和导师对评审的重视。

6. 建立学位论文过程考核督导制度。

为规范学位论文过程管理, 学校将教学督导制度引入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各个环节。研究生教学督导组成员由学校各学科领域有一定威望的专家组成。各二级学院组织各学科对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进行过程考核前, 需将考核安排报学校研究生部, 研究生部安排督导组成员到考核现场随机抽查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和正式答辩。经过几年的督导实践, 我校各二级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过程考核基本规范, 促进了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

7. 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

为提高研究生对其学位论文的重视程度并加强对导师的监管力度, 学校将学位论文过程考核结果作为研究生评奖、评优的参考条件, 并且每年评选校级优秀学位论文, 对获得优秀学位论文的学生颁发证书和奖励, 同时对其指导教师给予相应奖励。为保证硕士学位论文质量, 学校实行弹性学制, 优秀的研究生可以提前毕业, 不合格的研究生延期毕业。另外, 每年进行校内学位论文抽检制度, 抽检比例不少于当年毕业人数的20%。

三、结语

实践证明, 学校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措施的不断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有效保障了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近年来, 中国计量学院参加浙江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中, 抽检成绩均位于全省高校前列, 其中2011年抽检平均成绩和优秀率均为全省高校第一。

摘要:对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中出现的开题把关不严, 中期检查流于形式, 研究生态度不端正, 导师指导力度不到位和论文评审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结合中国计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工作实践, 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仲生, 杨拥民, 葛哲学, 陈敏, 王新峰.强化科学过程管理, 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8, (9)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提纲 篇3

CNN Expansión每年都会公布全球MBA排名,但一直以来都是欧美的商学院排在前100位。基于MBA学位的独特性,CNN Expansión的国际MBA排名衡量标准非常注重被评的MBA项目中的国际化、利益相关者口碑、学生的职业发展等因素。其中,国际化的内涵更加强调多国度、多元文化。此次排名中,上海大学MBA项目在对申请入学者的选择与师资多元化两方面的分值高于平均值。上海大学MBA的教师大多都是世界各地著名大学毕业的博士,比如宾夕法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在学生就业方面,上海大学MBA相关调查显示,近42%的应届毕业生在世界500强企业工作,工资在毕业三年内增长近200%。这也让上海大学MBA在这个排名中得分不少。

(《世界教育信息》编辑部王俊烽供稿)

大学生教育管理硕士论文提纲 篇4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特点和意义

一、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二、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三、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第二章 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

二、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三、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受限原因分析

第三章 促进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创造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意愿

二、改进教师培训模式,促进教师全面有效发展

三、开展各类物理教学实践活动,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充分发挥教师发展规划的导向作用,指引教师专业发展

五、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保障教师专业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毕业论文提纲 篇5

1.1 奶牛围产期生理和代谢状况……………………………1

1.1.1 奶牛酮病………………………………………………1

1.1.2 奶牛乳热………………………………………………2

1.2 奶牛群体代谢紊乱的监测和预警………………………3

1.3 奶牛群体健康评估和监测方法…………………………4

1.3.1 体况评估管理…………………………………………5

1.3.2 能量负平衡……………………………………………6

1.3.3 乳热和亚临床低血钙症………………………………9

1.4 奶牛群体健康评估的应用………………………………12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4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15

2.1 试验材料…………………………………………………15

2.1.1 试验材料………………………………………………15

2.1.2 试验仪器………………………………………………15

2.2 试验方法…………………………………………………15

2.2.1 试验动物与分组………………………………………15

2.2.2 样本采集………………………………………………16

2.2.3 检测指标………………………………………………16

2.2.4 数据分析………………………………………………29

第三章 试验结果………………………………………………20

3.1 奶牛酮病的群体监测和预警……………………………20

3.1.1 能量平衡状况及酮病发病率…………………………21

3.1.2 确定影响奶牛酮病的指标……………………………21

3.1.3 A、B 两牧场酮病的预警评估…………………………30

3.2 奶牛低血钙症的群体监测和预警………………………35

3.2.1 产后低血钙状况………………………………………35

3.2.2 确定影响奶牛产后低血钙的指标……………………36

3.2.3 A、B 两牧场亚临床低血钙预警评估…………………39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43

4.1 奶牛围产期能量负平衡的群体监测和预警评估………43

4.1.1 酮病发病率……………………………………………43

4.1.2 能量负平衡在酮病的.群体监测和预警中作用………43

4.1.3 肝功能在酮病的群体监测和预警中作用……………44

4.1.4 奶牛酮病的群体健康评估和预警初步方案…………46

4.2 奶牛围产期低血钙症的群体监测和预警评估…………46

4.2.1 围产期低血钙症发病率………………………………46

4.2.2 钾与奶牛低血钙症的关系……………………………46

4.2.3 镁与奶牛低血钙症的关系……………………………47

4.2.4 磷与奶牛低血钙症的关系……………………………48

4.2.5 奶牛乳热的群体健康评估和预警初步方案…………49

第五章 结论……………………………………………………51

参考文献………………………………………………………52

硕士毕业论文提纲参考 篇6

Abstract 5-6

绪论 9-18

第一节 问题提出 9-10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0-11

一、研究目的 10

二、研究意义 10-11

第三节 文献综述 11-16

一、关于“相信生命”的综述 11-13

二、有关生命特性的研究 13-14

三、有关教育中“相信”的研究 14-16

四、小结 16

第四节 研究问题 16-17

第五节 研究方法 17-18

一、总体研究思路与方法 17

二、具体研究方法 17-18

第一章 相信与生命 18-25

第一节 “相信”的含义 18-21

一、“相信”的语义学释义 18-19

二、与“相信”相近的概念 19-21

三、相信与怀疑的关系 21

第二节 对生命的理解 21-23

一、“生命”存在具体的关系 22

二、“生命”包含抽象的概念 22-23

第三节 相信生命的定义 23-25

第二章 相信生命的依据、价值与样态 25-45

第一节 相信生命的依据 25-33

一、生命有潜能 26-28

二、生命有智慧 28-32

三、生命是美的存在 32-33

第二节 相信生命的价值 33-36

一、揭示信念的力量 33-34

二、促进理性发展 34-35

三、追求生命真善美 35-36

第三节 相信生命的表现样态 36-45

一、相信自己生命 37-39

二、相信他人生命 39-43

三、“相信生命”的信念 43-45

第三章 相信生命的教育价值 45-57

第一节 开启自主模式,激发学习兴趣 45-48

第二节 放权给学生,优化教育管理 48-50

第三节平等对话,呵护多样生长 50-57

结语 57-59

参考文献 59-64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提纲 篇7

关键词:公共管理硕士,培养模式,创新

0 引言

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要求。随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 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社会公共管理领域专业化、精细化和创新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对公共管理人才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但从当前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的现实来看, 目前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中还普遍存在的培养模式单一、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脱离、重理论而缺乏专业技能等问题, 难以适应社会公共管理领域对新型公共管理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就在于创新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模式, 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公共管理领域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这也将对各大高校的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工作提出了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研究以JD高校为例, 探索高校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 高校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现状

(1) 培养模式单一。传统高校传统单一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与人才市场的需求, 拉大了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硕士人才供给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 同时形成了供给过剩而需求不足的尴尬局面。同时, 高校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与相关政府机构、行业组织等的联系, 及时获取人才需求信息, 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来探索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脱节也是造成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主要原因。

(2) 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脱离, 重理论而缺乏专业技能。基础理论学习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也是高校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的起点。但是, 只追求基础理论的扎实, 把人才培养成了按照一定范式与理论进行研究工作的学习机器, 脱离现实, 不能与行业、专业发展进行融会贯通, 实际应用与动手能力较差。目前, 很多高校公共管理硕士仍然保持本科文科性的学习, 专注理论研究、理论创新, 缺乏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

(3) 特色不明显, 趋同化严重。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 高校按照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向, 并且进行创新发展。除公共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研究外, 还进行公共管理相关领域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专业技能等方面培养。但是, 各高校不能彰显办学特色, 千篇一律, 不能根据自身优势形成特色的专业定位、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

2 高校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JD高校为例

JD高校位于历史文化古都西安, 办学历史悠久。其中公共管理一级硕士点研究生培养有四个方向为: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文化产业管理、老年工程与老年保障。相关的支撑学科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城乡规划学等, 这些相关的应用性学科与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口径高度对应, 尤其是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社区与住房规划、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城乡规划与设计等专业研究方向, 更是学校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公共硕士学科建设的支撑性学科专业。这些相关专业的存在为探索其公共管理硕士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有力的支撑。

2.1 明确培养目标

JD高校依据其公共管理专业特色, 结合市场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为风向标,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强调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共同可持续发展。从基础教育开始, 通过专业的学科教育引领人才的发展方向, 而后通过社会、企业继续教育, 在实践中进一步磨练和提高人才各种技能融会贯通之下的综合素质, 并强调学生主动性学习, 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强调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良好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公共管理人才。

2.2 完善专业定位

JD高校公共管理一级硕士点研究生培养有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文化产业管理、老年工程与老年保障四个专业。其中行政管理方向的研究重点将体现公共政策分析、行政理论与实践、公共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特色;土地资源管理方向研究重点是住房公共政策、土地产权和市场管理、公共项目管理等;文化产业管理方向研究将体现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区域文化发展规划、公共文化服务等特色;老年工程与老年保障方向的研究重点体现养老服务行业运用于管理、养老设施项目策划与运用管理、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等专业特色。同时实现跨专业定位, 多种专业融合交叉。

2.3 优化课程体系

高校人才培养中, 课程是基础, 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 也是提高人才教育质量的重要载体。高校根据自身办学优势, 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与特点, 以实现公共管理人才的现实需要为导向,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JD高校目前与陕西省文化厅、环保厅、安监局等公共部门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与共建发展规划, 签订了一系列的人才模式联合协议。学校除了自身的智囊团, 还可以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柔性设置专业课程。根据学科交流与研讨等多种形式完善公共管理专业教材的编著, 并且组织企业与学校联合定期进行课程评估, 使得教育的基础质量随着社会进步、需求的不断变化而提高。

2.4 加强师资力量

师资队伍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高度。JD高校拥有前沿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科研技术设备和软件设施。从事公共管理专业硕士一线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教师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 研究专长多元, 知识结构完善, 思想素质与业务能力过硬。因此, 在进一步加强师资力量建设的基础上, 可以积极探索“教学+科研”共赢的模式, 以科研促教学, 创新教学模式, 促进人才培养的灵活性、柔性、多元发展。同时, 学校在保证基础师资的基础上引进实践领域经验丰富的专项人才, 以及具有强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公共部门管理者加入师资队伍, 共同参与教学。

2.5 创新教学方式

创新教学方式, 使知识传播的途径活化。可以实施“专家请进来”、“学生走出去”和“师生茶话会”等形式来丰富、活化教学方式。可以引进企业专家进行讲座课、案例教学等, 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交流式学习。JD高校与陕西省文化厅、西安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曲江管委会等多家单位建立有实践基地协议, 利用这些优势资源, 做好“专家引进来”与“学生走出去”模式, 拓展体验式学习, 企业参与教学过程, 学生接受“专门化”教学。再次, 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从企业获取人才需求订单, 缩小供需缺口。校企共享教学资源与成果, 互利共赢。

2.6 注重实践训练

在人才培养中, 以实践为关键环节, 带领学生实现知识接受者到探索者的跨越。JD高校目前已建成“陕西省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房地产经济研究所”、“老年工程和社会保障中心”等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机构, 同时还有公共事业单位实践基地为支撑。学校鼓励在校研究生充分利用这些机构进行实地学习、调研来丰富实践知识, 提高实践能力。其次, 完善公共管理专业工作室、实验室, 使学生在校学习的客观性与传统的社会活动的实践性融合, 通过模拟现实情境来提供实践场所, 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再次, 学校在承担政府课题、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咨询的过程中, 鼓励导师带领学生实训, 参与其中。同时引导和推动学生参与企业、社区的项目实践,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3 结论

高校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应该把握基本框架和战略思维, 顺应社会发展趋势, 前瞻性地规划出人才未来的发展蓝图。从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的实际来看, 今后将进一步增加对于新型公共管理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这对各个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提出紧迫任务。应针对目前高校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面临的突出问题, 积极探索公共管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研究以JD高校为例, 探索了包括明确目标定位、完善专业定位、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力量、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实践训练在内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这对于国内其他地区类似高校公共管理硕士人才的培养也具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六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现状及其动力机制的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2]杨文斌.国外著名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特征分析及经验启示——以伯克利加州、牛津、东京和柏林工业大学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 2012 (4) .

[3]邱丹阳, 李朋军, 冯清云.需求导向型:创新与完善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6) .

[4]田晶.专业式与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及启示[J].湖南社会科学, 2013 (1) .

[5]沈鑫, 冯清云.基于需求导向模式的MPA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与完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4 (24)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提纲 篇8

关键词:教育硕士培养的二级管理模式 教育管理理论 管理网络中的传导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160-02

1 教育硕士培养管理模式面临的挑战,构建二级管理模式的客观基础

杭州师范大学作为我国第三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院校,随着招生人数规模扩大,由第一届的100多名,到目前的总人数近千人,每年夏季、冬季两届教育硕士毕业,需要做大量的具体工作,而一级管理模式使校管理办工作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具体事务上,无法担负对学校培养质量、大政方针及事业发展的重任,显然不能满足教育硕士培养事业发展需要。

基于上述原因,该校实行了二级管理模式,即在招生两年后开始与学校同步,实行管理重心下移,变一级管理模式为二级管理模式。即由校管理办统一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对教育硕士培养所有程序规范化;校管理办具体负责招生和公共课教学部分工作,其他环节工作归口到学院。具体工作由校管理办统一制定标准和工作目标方向,对大的环节进行统筹安排和协调、检查落实,学院在校管理办的大框架和发展空间内安排落实本学院的具体培养工作。

2 教育硕士培养管理二级管理综合模式网络构建

现代管理概念有几个方面的转变,其中两个就是由重视功能过渡到效能管理、由重视各个职能部门的优化管理到整体优化管理。

二级管理综合模式构建是以校教育硕士领导小组为“龙头”、校管理办(研究生部、处)和学院教育硕士培养领导小组为直管部门,校管理办为主要统筹协调部门,共同统筹和协调学院教育硕士培养办公室及学院学科点;在校管理办的直接负责和部署下,由管理办和学院指定的教育硕士秘书或班主任共同完成教育硕士学生管理、日常教学和论文阶段工作。详见示意图1。

在这一立体网络中,既有校领导小组与研究生部(处)和学院领导小组的上下级关系,也有学院领导小组与研究生处的交叉关系;同时,也有校管理办和学院领导小组对学院培养办公室、学院教育硕士秘书或班主任之间的统筹和协调关系。

校管理办统筹发布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发布各项标准化培养方案和相关的具体培养指标,并对日常教学安排和管理、论文指导具体日常安排,并进行统一协调、定期检查和信息反馈。如此,使培养各环节的落实到位、质量得到保证,确保了学校教育硕士整体培养质量和事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了各学院的主观能动性,将教育硕士的学生工作、教学质量和学位论文水平全面负起责来,确保教学活动正常有序进行,确保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3 校管理办工作人员在二级管理模式网络中的传导作用

现代管理概念转变中还有一个内容,就是在教育管理方法上由重视行政管理方法为主,转变到行政方式和科学手段相结合。而应用传导原理本身就是现代管理中所应用的科学手段,可以更有效地管理。我们认为,传导方向可分以下几种:

3.1 纵向传导作用

3.1.1 上传作用

校管理办担任着制定相关管理制度、落实全国教指委和国家学位办办学宗旨和各项精神、了解相关政策的重任,是校教育硕士培养领导小组的各项管理规定的起草和落实者,担任学校教育硕士培养教学正常运转的中枢作用,其传导功能主要表现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相关政策及动态信息的全面把握和了解;向全国教指委和国家学位办传导;地区基础教育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需求、教育硕士工作单位对培养高校的期望;及时了解其它高校招生培养信息,及时向校领导小组领导反馈,以供适时调整本校招生和培养政策时参考。对本校招生和培养中的相关情况及时反馈,为全国高校各项管理规定制定提供支撑材料。

在每所教育硕士招生和培养起步阶段,各项制度和机制均在建设中,制度的完善和机制的运转离不开实际运用中的反馈,这也是检验各项制度是否规范和科学的“试验场”。

3.1.2 下达作用:这里提出的是与“上传作用”相对应的“下达作用”,非真正行政意义的“下达作用”。

(1)向各学院培养办传达:A.传达全国教指委精神;B.传达学校领导小组各项规定精神;C.向学院培养办部署传达各项工作、协调培养各环节;

(2)向考生传达:A.招生相关信息;B.办学宗旨和社会效益;从实际效益出发鼓励考生报考,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3)向在读教育硕士传达:A.培养目标,需要在不同的场合如始业教育、班会、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和个别谈话中,以优秀毕业生的实例,鼓励教育硕士克服困难,去除“混文凭”的偏颇想法,充分利用高校宝贵的师资和馆藏资料资源,静下心来扎实学习;鼓励他们通过参加科研活动和实践活动,掌握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方法,提升内涵、增强素养,强化职业竞争力;B.培养中的环节告知。由于教育硕士在职攻读工学矛盾、生源来源广等特点,管理难度大,需要一再以各种形式告知学生关于培养流程、各项规定等,以利于教育硕士顺利完成学业。

3.2 横向传导作用

3.2.1 与学院教育硕士领导小组之间的横向传导

学院领导小组是校领导小组的分设机构,由分管研究生教育的院长任组长,并设立小组成员、教学秘书(专职管理人员),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按照各专业方向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工作,负责专业课、论文阶段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和科研活动、实践活动等。这些环节由研究生处统一协调,制定大政方针和计划,统筹安排,由学院在此基础上发挥特色,作出详细的计划,并具体负责完成。

3.2.2 与地方基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横向传导

由于学位管理工作隶属省学位办,对于相关的学位工作管理规定和程序要及时与他们进行沟通,确保培养的规范性。

3.2.3 与兄弟院校保持传导

这一传导可以确保信息互通、资料互用、经验借鉴、互惠互利。

3.3 斜向传导作用

农业硕士毕业论文提纲 篇9

Abstract 7-8

文献综述 9-11

第1章 总论 11-17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2

1.1.1 选题背景 11-12

1.1.2 研究意义 12

1.2 研究内容和结构 12-14

1.2.1 研究内容 12

1.2.2 论文结构 12-14

1.3 技术路线和方法应用 14-17

1.3.1 技术路线 14

1.3.2 方法应用 14-17

第2章 理论借鉴与研究基础 17-25

2.1 理论借鉴 17-19

2.1.1 绝对优势理论 17

2.1.2 相对优势理论 17-18

2.1.3 要素禀赋理论 18

2.1.4 区域分工理论 18-19

2.2 研究基础 19-25

2.2.1 几个概念 19-20

2.2.2 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分工的关系 20-21

2.2.3 基于比较优势的农业区域分工 21-25

第3章 豫东南地区农业区域分工实证分析 25-39

3.1 思路和方法 25-29

3.1.1 分析思路 25

3.1.2 分析方法 25-28

3.1.3 样本选择 28-29

3.2 农产品综合比较优势测定结果分析 29-35

3.2.1 河南省部分农产品综合比较优势测定结果 29-30

3.2.2 豫东南地区粮食作物综合比较优势测定结果与分析 30-32

3.2.3 豫东南地区经济作物综合比较优势测定结果与分析 32-34

3.2.4 豫东南地区水畜产品综合比较优势测定结果与分析 34-35

3.3 区域比较优势与分工 35-39

第4章 豫东南地区农产品生产专业化与比较优势变动的协调性分析 39-51

4.1 分析方法 39-40

4.2 专业化与比较优势协调性分析结果 40-44

4.3 农产品专业化与比较优势存在相背离问题 44-46

4.4 产生背离问题的原因分析 46-51

4.4.1 市场层面因素 46-47

4.4.2 体制层面因素 47-48

4.4.3 微观个体因素 48-51

第5章 促进豫东南地区农业区域分工的政策建议 51-55

5.1 加快构建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51

5.2 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农业部门一体化管理 51-52

5.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交易成本 52

5.4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 52-53

5.5 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 53-54

5.6 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区域协调政策 54-55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5-57

6.1 研究结论 55-56

6.2 论文不足 56

6.3 展望 56-57

工业工程硕士论文提纲 篇10

Table of Contents 6-8

摘要 8-9

Abstract 9-10

第1章 绪论 11-17

1.1 研究背景 11-14

1.2 研究意义 14-15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15-17

1.3.1 研究方法 15-16

1.3.2 研究内容 16-17

第2章 文献综述 17-24

2.1 顾客满意度相关概念 17-20

2.1.1 顾客满意 17

2.1.2 顾客满意度 17-18

2.1.3 非营利性组织 18-19

2.1.4 客户满意度的基本特征 19-20

2.2 顾客满意度一般测评模型 20-23

2.2.1 KANO模型 20-21

2.2.2 四分图模型 21

2.2.3 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 21-23

2.3 本章小结 23-24

第3章 BZ市特检院车用气瓶检验中心发展现状 24-28

3.1 检验中心概况 24-25

3.2 工作业务流程 25-26

3.3 满意度现状及调查存在问题 26-28

第4章 BZ市特检院车用气瓶检验中心客户满意度调查 28-40

4.1 BZ市特检院车用气瓶检验中心客户满意度测评模型 28

4.2 确立测评指标体系 28-31

4.2.1 确定测评指标 28-29

4.2.2 测评指标权重的确定 29-31

4.3 设计调查问卷 31-33

4.3.1 顾客满意度调查问卷设计 31-32

4.3.2 问卷样本描述 32-33

4.4 进行满意度调查 33-36

4.4.1 问卷的信度分析 33-34

4.4.2 问卷潜在变量的效度检验 34-36

4.5 分析满意度调查结果 36-40

4.5.1 顾客满意度调查的数据分析 36-38

4.5.2 满意顾客的分析 38-40

第5章 原因分析及满意度提升措施 40-51

5.1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0-42

5.2 满意度改进措施 42-51

5.2.1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企业形象 42-43

5.2.2 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43-46

5.2.3 打造优质服务水平46-48

5.2.4 提升检验服务的价值 48-49

5.2.5 提供顾客服务交流的.平台 49

5.2.6 提升员工的满意度 49

5.2.7 加强同大客户的关系管理 49-51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51-53

附录:问卷调查 53-55

参考文献 55-58

致谢 58-5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9-60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提纲 篇11

【关键词】 同等学力;规范化;管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3

【作者简介】 刘舟帆,女,硕士研究生,广西财经学院教务处

一、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蓬勃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进一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愈来愈迫切,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任仅靠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来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给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客观上推动了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队伍的发展壮大。[1]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不仅为优秀的在职人员深造进修开辟了新渠道,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了更多高层次专门人才,创新了培养方式。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和研究,获得硕士学位后大部分都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二)丰富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

我国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依靠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也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是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广大在职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及自身素质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为广大在职人员提供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对于广大在职人员更新知识、获得学位、适应社会发展、增强竞争能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资格审查流于形式

资格审查是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的首要环节,只有严把“入口關”,才能有效地保证同等学力的教育质量。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培养单位对同等学力的资格审查没有进行严格的把关,大多流于形式。还有一些培养单位从局部利益出发,为了扩大生源,疏于对申请者的审查,部分不够资格的申请者得以蒙混过关。

(二)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同等学力研究生绝大部分都是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在职人员,培养单位往往忽略了学员在职的特点,照搬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有的甚至采用与全日制研究生同堂授课的方式或采用与全日制研究生同样的课程体系,这对同等学力人员来说并不合适。此外,同等学力人员的课程设置不能够很好的与他们的职业需求相结合,课程在设置的过程中针对性不强。

(三)学员的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学习质量不高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学员的学习采用“在职不离岗”的形式,即学员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由于繁忙的工作和来自家庭的压力,在职人员几乎无法按时到课,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十分有限,学习与工作的矛盾得不到妥善解决,这就使得同等学力人员的学习时间不能够得到保障,学习质量普遍不高。

(四)导师指导不够充分,师生交流频率低

导师的指导及师生交流频率是制约同等学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由于同等学力研究生大部分都是在职人员,并未对科研工作进行系统深入的了解。因此,对于同等学力研究生来说,导师的指导和与导师的交流十分重要,导师能够很好的对同等学力研究生的教学与科研活动进行启发和引导。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由于导师行政事务繁忙、导师所带学生过多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师生交流频率较低,导师对同等学力学生的指导不够充分。

(五)组织论文评阅及答辩不严

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对同等学力人员学术水平和能力的综合反映,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培养单位中对论文答辩要求不严格、程序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如论文没有专家推荐信,在论文评阅不知结果的情况下就答辩,论文评阅意见及专家的提问环节过于形式化,答辩中专家提出的意见在正式提交的论文中没有改正,答辩缺乏淘汰率,答辩委员会组成不符合规定等。这些答辩环节的不规范直接影响到对学位质量的把关和监督。

三、加强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规范化管理路径

(一)严把“入口关”是确保规范化管理的基础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件规定,同等学力硕士学位申请者必须具有一定的资格,因此,具有相关资格是申请学位的前提条件。资格审查作为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工作的第一环节,培养单位应当对同等学力申请者的资格进行严格把关,资格审查合格者才能够允许其参加课程学习。严把“入口关”是保障在职人员申请学位的基础,同时也是确保同等学力教育规范化管理的基础。

(二)增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是确保规范化管理的关键

课程设置是同等学力研究生掌握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课程设置是否具有针对性,能否从真正意义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保障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的质量,促进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培养单位应结合学员在职的特点,尽可能的使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三)强化目标管理,严把“出口关”是确保规范化管理的根本

学位论文水平是衡量同等学力研究生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培养单位应当明确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同等学力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评审及答辩工作,对同等学力研究生的学术水平进行严格把关,论文评审及答辩要真正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杜绝不良学术风气蔓延,从而使一批优秀的在职人员获得硕士学位。

(四)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加强规范化管理的核心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保证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要加强对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规范化管理,必须认真学习和领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关文件精神,同时结合自身特点,科学、合理、有效地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必须政策界限明确,各个环节和步骤均应有明确的规定,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2]此外,在建立健全同等学力规章制度的同时,还应当树立全面质量关,以确保同等学力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进而做到对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教育的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娣.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管理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9.

[2]肖静,李东阳.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0(3).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提纲 篇12

一、研究生管理的现状

1. 教育质量的几个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国连续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 以满足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2000—2014年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逐年增加, 使高等教育资源的承受能力几近极限, 进而导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呈现下降趋势。在培养过程中,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研究生导师作用在逐渐弱化。由于导师把较多时间用于申请项目、课题研究、发表论文、行政职务或外部兼职上, 使得用于指导研究生的时间不足, 没有起到督促和指导的作用。

第二, 研究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部分研究生心态浮躁, 不能潜心研究学术, 沉迷于社交与网络;部分研究生仍停留在本科生的学习心态;少数研究生科研能力差, 对本领域研究现状知之甚少。

第三, 培养单位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依赖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中各要素质量的提高。

第四, 诚信与道德问题。

第五, 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差异不大。在培养过程中, 由于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导致二者培养计划相似度极大, 结果极大地影响了学术型研究生的创新性。

2. 国际上将ISO9000引入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践。

20世纪90年代, 国际上将ISO9000引入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英国率先使用ISO9000来保障高校教学质量。到1998年底, 英国已有26所大学按照ISO9000标准在高等学校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美国在1992年就已有220所高等院校 (包括哈佛等名校) 采用ISO9000标准。针对ISO9000在教育行业中应用的理论研究也在广泛展开, 许多国家制定了教育质量管理标准, ISO组织制定了ISO10015:1999《质量管理培训指南》、《ISO9001教育导则》 (2002年) 等。目前, ISO9000系列标准在国外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传播, 许多高等院校以及中等学校积极推广和应用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1], 以ISO9000系列标准为基础建立教学管理体系, 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在保证教育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2,3]。因此, 在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研究生教学管理并形成优化的结构时,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水平在整体上将有所提高。

3. 研究方法。

硕士研究生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方法如图1所示。

二、研究生管理的实践

1. 实施内容。

现代管理模式体现出现代教育思想的整体最优化原则, 体现出更强的与社会同步发展的适宜性、管理思想的先进性、管理目标的超前性、管理手段的精确性、管理体制的规范性、管理环节的完整性、管理环境的协调性、管理人员的全员性等。我们在管理上导入ISO9000标准, 就是为了发挥管理的整合系统的最大潜能, 从管理中谋求更高的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 (1) 针对目前质量保证机制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分析现行的质量保证措施的利弊, 为构建质量保证体系提供现实依据。 (2) 分析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形成的过程, 进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找出影响质量的重要因素。 (3) 借鉴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及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 针对我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 提出构建我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设想。

2. 实施基础和条件。

我国交通部应国际海事组织的要求, 规定航海院校必须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并接受认证, 来保证航海院校的教育质量。烟台大学海洋学院从2005年开始建立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质量体系经过9年运行, 教学管理工作更加规范, 教学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特别是轮机航海的毕业生就业率居全校首位, 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因此有必要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全校推广, 尤其是在研究生管理上推广。

3. 研究结果。

在实践过程中, 取得了以下成果: (1) 探索新的学校质量管理模式, 促进学校培养人才目标的更好实现, 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使教学的理念由“重视结果”转变为“过程控制”。 (2) 使教学管理由“开环”到“闭环”的转变。 (3) 培养了具有现代意识、较高管理水平、较强研究能力的班子队伍与师资队伍。 (4) 为研究生教育管理和质量追求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三、研究生参与管理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教育质量是学校管理者永恒的追求, 学校管理是一个永远值得探讨的话题, 管理模式与教育教学质量相互依存关系的密切性、全面性、恒久性, 使本研究具备了较为广泛的现实意义和更为显著的价值意义。采用国际质量认证的方式是21世纪教育管理发展的趋势。新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在学院各学科专业实施, 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教学资源和提高办学效益起到一定的作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管理方案曾与省内兄弟院校进行过交流, 教育部专家来我院进行研究生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考察时, 对我们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给予了肯定。本研究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管理有推广和指导价值。

四、结语

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到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小组经历了烟台大学海洋学院质量体系从无到有的九年建设过程, 熟悉了质量体系的运行管理。根据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以良好的前期工作为基础, 研究建设了质量体系并将进一步促进普通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研究紧密结合地方优势产业的人才需求, 符合国家教育要围绕企业培养经济建设所需创新型人才的总体要求, 特色明显。

参考文献

[1]王晗奕.基于ISO9000族标准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研究[J].前沿, 2012, (18) :195-196.

[2]陆安超.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初探[J].经营管理者, 2013, (32) :338-339.

上一篇:景观生态学应用实例下一篇:科技局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