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岗位工资

2024-1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事业单位岗位工资(共10篇)

事业单位岗位工资 篇1

岗位等级工资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一岗一薪制,另一种是一岗多薪制。一岗一薪制是指一个工资标准,凡在同一岗位上工作的员工都执行同一工资标准,岗位工资由低到高顺序排列,组成一个统一的岗位工资标准体系,它反映的只是不同岗位之间的工资差别,不反映内部的劳动差别和工资差别。一岗一薪制,岗内不升级,新工人上岗采取“试用期”或“熟练期”办法,试用期满经考核合格,即可执行岗位工资标准。一岗一薪制,适用于专业化、自动化程度较高,流水作业、工种技术比较单一,工作物等级比较固定的工种。

一岗多薪制,是指在一个岗位内设置几个工资标准以反映岗位内部员工之间的劳动差别的岗位工资制度。由于企业的岗位比较多,从管理成本上分析,不可能为每一个岗位都设立工资标准,企业只能是采取将相近的岗位进行合并以采取同一工资标准,这就造成了同等级岗位内存在工作差别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些企业 在同一等级内划分档次,员工在一个岗位等级内可以通过小步考核而升级,直至其工资达到本岗最高标准。一岗多薪制适合于那些岗位划分较粗、岗位之间存在工作差别、岗位内部员工之间存在技术熟练程度差异的企业或部门。

7、优缺点

目前,岗位工资制在各类型企业中都有广泛应用,其优点是:

(1)薪酬分配相对公平。岗位工资制是建立在规范的工作分析基础之上,通过岗位评价确定各岗位价值,确保薪酬分配的内部公平;通过对关键岗位进行针对性的市场调查,从而可以实现薪酬分配的外部公平。

(2)简明易懂,可操作性强。岗位工资制明确了各岗位的工资数额,使员工易于理解并接受,能够增加薪酬的透明度;岗位工资制操作简便,易于维护。

(3)易于考核。因为岗位职责明确、责权匹配,因而对员工的绩效考核易于推进和取得成效。

(4)成本可控并且较低。因为岗位工资标准明确,岗位编制确定,因此测算岗位工资比较准确、容易,另外由于没有对超过岗位要求的能力给予报酬,因此工资成本相对较低。

岗位工资制的实行需要企业具备一定的管理基础:第一,能将公司岗位划分为合适的序列和层级,能明晰各岗位的责权匹配,同时对各岗位的任职资格有明确的认定;第二,可以识别员工的能力素质,并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尽量减少“人才浪费”以及“拔苗助长”的现象。

岗位工资制也有以下不足之处:

(1)岗位工资制要求责权匹配,在某个特定岗位的员工,往往只关注自己岗位的工作,对自己职责范围之外的工作通常漠不关心,这对团队氛围的养成是不利的。

(2)缺乏灵活性。由于岗位工资制对各岗位的工资数额都有明确规定,因此在操作上不够灵活。

事业单位岗位工资 篇2

绩效工资, 也称为绩效加薪或奖励工资, 也有称其为与评估挂钩的工资, 它是以职员被聘用上岗的工作岗位为基础, 根据其工作的难易程度以及责任的大小、劳动强度的多少和工作环境优劣程度确定岗级, 以企业的经济收入和雇佣的劳动力价格来确定工资总量, 并以雇佣职员的劳动成果为基本依据支付劳动工资, 是劳动、人事与工资三个制度密切结合而形成的工资制度。

根据我国2006年有关部门颁发的事业单位及部门人员和员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规定, 事业单位及部门要实行新的岗位绩效工资制。这种工资由四部分组成, 分别是: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和绩效工资以及津贴、补贴组成, 其中, 岗位、薪级这两个工资是基础性工资。

1、岗位工资。

这部分工资主要体现了事业单位所聘用人员的岗位职责以及岗位要求, 事业单位的岗位可大致分为三个岗位, 即:工勤技能岗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体现岗位价值, 以所聘岗位为基础, 根据工作岗位的技术含量、承担责任、劳动强度等确定岗位价值, 薪随岗变。

2、薪级工资。

这部分工资主要体现了事业单位所聘用人员的工作资历以及表现, 这种工资对单位每个不同的岗位都对应规定出了不同的劳动报酬起点。单位的每个工作人员都要根据各自的工作资历、表现和所在岗位的不同等因素来确定薪级起点, 并执行对应的工资既定标准。

3、绩效工资。

这部分工资主要体现了工作人员的贡献及实绩, 此部分工资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对绩效工资进行总体把握、宏观调控, 在有关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中, 每个事业单位均享有绝对的分配自主权, 单位如何分配自己说了算。绩效工资的发放数额应与本单位工作人员的日常表现、工作业绩等因素相联系, 要合理拉大差距, 以此来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主动性。

4、特殊岗位津贴。

这部分工作主要是用来补偿个别职工在特殊工作环境下的劳动力损耗, 或者是在特定条件下职工工作、生活的额外费用支出部分。

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实施现状

1、岗位绩效评价标准不好把握。

如我市农业、建设系统事业单位存在职能交叉, 单位职能相近, 但供给渠道不同 (有全额、差额、自收自支) , 在同一系统不同事业岗位的绩效评价标准难以平衡, 推行绩效工资制度不仅工作量大, 而且很容易由于内部沟通不畅和各岗位间平衡难度大而无法做到公平、公开、公正, 导致岗位绩效工资制度难以执行。

2、未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制度, 绩效考核通常只是流于形式。

目前, 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还都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新机制, 考核方式也只是传统的年度考核等形式, 与此同时, 考核中还缺乏科学合理的衡量机制, 操作起来很困难, 往往受人情因素、轮流坐庄思想、主观臆断等干扰, 使考核的结果失去意义, 绩效考核不可避免地就流于形式了。

3、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中存有诸多问题。

主要是: (1) 考核内容模块化。模块的内容都一样, 放在什么单位、什么岗位都可用, 这样必然造成关键考核指标的缺失。 (2) 考核标准既大又笼统。考核标准往往只作了一般性原则的描述, 在定量上没有详细规范的标准及规定, 这样一来, 考核时难免会掺杂人为因素。 (3) 有些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考核指标数值难以定性。众所周知, 企业的生产可以定量衡量, 业务完成量也可以测定。但在有的事业单位, 特别是那些以服务为主的教科卫领域, 怎么用定量指标去测量服务的成果和效果, 目前还是个难题。

三、进一步推进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建议

1、结合实际完善分配程序, 制定合理的分配方案。

分配方案涉及到每位职工切身利益, 应广泛征求工作人员意见, 尽量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在制定方案时, 要将工作目标、考核方法及岗位职责等内容进行细化和量化, 并经过反复推敲、修订, 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突出“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制定完善可行的考核细则;要层层签订责任书, 将责任落实到人。

2、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新机制。

工资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实施绩效工资, 改革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这一评估机制是用来正确评价事业单位全体员工的工作业绩, 应根据各个事业单位、不同岗位的具体工作性质和内容、权利和义务等制定出的可操作的考核标准, 当然, 制定中一定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 并听取广大职工的心声, 同时, 也要考虑对优秀拔尖人才和关键特殊岗位的激励。

3、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评价体系。

一是做好岗位评价分析。因为每个岗位的职责分工、任务性质都不尽相同, 所以每个岗位的考核指标也有所区别。二是一线工作人员的考核指标确定上, 应坚持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原则。特别是关键指标, 更应具体明确。三是管理工作岗位 (如工会、办公室等) 的指标应坚持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原则。指标主要考察员工的工作完成结果和质量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的高低上。最后还要提醒大家的是, 定性、定量这两个指标的设置一定要简洁明了、方便操作, 并且一定要尽可能的少。否则, 考核将变成非常繁琐, 成本将会大大增加。

参考文献

[1]郭祥林, 李双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探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7

[2]胡正友.事业单位工资改革与岗位绩效工资制的实施[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8

事业单位岗位工资 篇3

【关键词】勘测设计单位;工资改革;岗位绩效工资制;实施

一、企业薪酬改革推行绩效工资改革的意义

1.企业推行薪酬改革有利于推进勘测设计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勘测设计企业薪酬内部管理力度,促进企业管理中完善岗位设置、岗位聘任制、工资基金管理等制度。

2.企业推行薪酬改革可以强化勘测设计企业的服务意识,倡导讲服务质量、重实际贡献的新风尚,加强企业内部成本核算,推动企业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提高。

3.企业推行薪酬改革可以遏制企业年度考核走过场的现象,建立科学、公正、规范的工作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4.企业推行薪酬改革可以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随企业经济效益情况在企业内形成根据工资自行调节的新机制,从而达到更好地发挥企业工资的杠杆作用。

二、企业薪酬改革实施绩效工资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1.缺乏规范性的政策指导

在管理中缺乏规范性的条例和指导意见。国家实施绩效工资改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按生产要素分配及搞活内部分配。实施以来,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推行的绩效工资的改革效果不明显,作用也不是太理想,甚至一些方面还偏离了改革的最终目标。

2.绩效评估困难

勘测设计工作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工作具有独特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而且工作绩效也各不相同,基本上可表现为多元化、长期化、隐性化,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实际操作中也很难进行明确量化。但绩效改革规范制度中考核指标具有明显导向性,与实际工作不符,但在实际应用中企业如果依照绩效改革规范制度指标进行执行,将会导致企业员工过度创收及追求短期效益,工作中会放弃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显然与绩效工资促进公益服务水平提高的初衷是相违的。

3.岗位设置流于形式

企业在推行绩效工资改革时, 往往会先把员工的工作价值、贡献率等指标量化,然后依据要求建立一套绩效考核体系。但在执行过程中有许多地方却不切合实际,无法借助绩效考核,科学规范的激发员工积极性和潜力。使绩效工资改革制度成为一种形式,对勘测设计单位岗位绩效工资改革制度起不了作用。

4.企业绩效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价难以到位

企业在执行绩效工资改革制度时,工资确定的依据是根据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价进行确定的,分析中往往把岗位分析作为企业人员选择、业绩考核的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岗位的不同,其工作的性质、强度、责任、复杂性也不同,岗位价值也无法确定,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价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三、强化企业薪酬改革中绩效工资操作的措施

1.大力宣传绩效工资制度的改革精神。绩效工资改革的本意是要比以前的工资多,勘测设计企业一部分人就是变相的加工资,一按资排辈、 吃大锅饭的思想观念直以来勘测设计企业员工中间根深蒂固。要想在勘测设计企业推行绩效工资改革,就必须要大力在企业进行宣传绩效工资改革的政策,使企业员工真正认识到绩效工资是为了加大绩效考核力度,而不是为了涨工资,也不是为了起到企业单位工资激励作用。

2.要积极完善企业绩效工资的配套改革措施。在企业推行绩效改革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企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工作的实施,将会最大化的推进企业单位劳动组织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最大化的强化劳动基础工作管理。为了要推进企业绩效工资改革的顺利实施,勘测设计企业在改革过程中要大力加大配套改革,积极与劳动保险、培训制度、人事和其他的各制度的绩效工资改革进行配套开展。并且在改革过程中严格遵守效率优先;按劳分配;兼顾公平三个原则。

3.企业单位在进行绩效工资进行分配时,必须要严格依据规章制度的规定开展工作,对那些在改革过程的违章违纪的现象要进行及时纠正,同时为了使改革真正公开公正,企业要在单位内通过意见箱、意见簿、公开举报电话、社会监督员的形式广泛接受社会的监督。在具体操作中企业要按照要求进行实施,企业单位要将全部核对的工资总量,分配资金全部投入到员工工资管理中,企业的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和人事部门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充分发挥企业主管部门的作用优势,大力加强企业工资发放的有效监督、宏观调控等作用,以控制和确保企业领导人员内部收入和收入分配的差距,从而达到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及积极性的目的,防止员工在工资分配方面出现攀比现象,真正达到绩效工资改革的目的。

4.在实施绩效工作改革方面,要全方面的进行调查研究,科学合理的确定企业员工岗位系数。在研究过程切实从实际出了,紧密结合勘测设计企业员工工作条件的自然灾害、劳动消耗的高强度、多变性和生产系统的复杂性等现象进行分析,然后根据企业员工的劳动技能、劳动条件、劳动强度等劳动要素,进行科学规范的评价测试,依据企业单位员工工作量、定岗进行核定绩效工资,制定对应的分配标准系数,确定员工岗位绩效工资分配系数。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岗位工资 篇4

浙人发〔2008〕80号

浙江省人事厅关于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后岗位变动等人员工资待遇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人事局(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省直各单位:

为确保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后新工资制度的顺利运行,根据国家关于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对2006年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后岗位变动、交流调动等人员工资待遇有关问题通知如下,请遵照执行。

一、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简称工作人员,下同)在单位内部岗位变动后,从变动的次月起执行新聘岗位的工资标准。岗位工资按新聘岗位确定,薪级工资按以下办法确定:

工作人员在同一岗位系列内变动岗位等级,由较低等级的岗位聘用到较高等级的岗位,原薪级工资低于新聘岗位起点薪级工资的,执行新聘岗位起点薪级工资,第二年不再正常增加薪级工资;原薪级工资达到新聘岗位起点薪级工资的,薪级工资不变。由较高等级的岗位聘用到较低等级的岗位,薪级工资不变,不影响正常晋升薪级工资。

工作人员在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之间变动的,薪级工资按新聘岗位比照同等条件人员重新确定。考核结果为合格及以上等次的,比照所聘岗位同等条件人员正常增加薪级工资。

二、工作人员在不同事业单位之间交流调动,调动后岗位系列、岗位等级没有变动的,其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不变。调动后在同一岗位系列岗位等级变动以及岗位系列变动的,工资待遇按岗位变动的有关规定执行。

工作人员由机关或企业单位调入的,应及时聘用岗位,并由调入单位比照同等条件人员确定其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其中,薪级工资先根据其本人2006年6月30日的任职情况进行模拟套改,再参照事业单位同等条件人员模拟运行来确定。2006年6月30日没有聘用相应管理职务、专业技术职务或技术等级(职务)的,参照同等条件人员任职情况按人事管理权限明确其套改模拟职务及任职年限。

交流调动人员,考核结果为合格及以上等次,比照所聘岗位同等条件人员正常增加薪级工资。

三、机关符合高定级别或级别工资档次的人员调入事业单位的,在按同等条件人员确定工资的基础上继续予以高定薪级工资,原高定1级级别工资或1档级别(岗位)工资档次的,高定1级薪级工资;原高定2档级别(岗位)工资档次及以上的,高定2级薪级工资。

事业单位符合高定薪级工资的人员,在不同事业单位之间调动的,原高定的薪级工资可以继续高定。其中在乡镇及以下教育、卫生事业单位工作,见习期直接转正定级并高定薪级工资的人员,在乡镇基层工作不满8年调离的,原高定的薪级工资不能继续予以高定。

四、工作人员交流调动后,调入单位应及时明确岗位及岗位等级,如有特殊原因一时不能明确的,由单位发给临时生活费,待其工资确定后多退少补。单位在其自调入之日起6个月内(含6个月)明确聘用岗位的,可从调入起薪之月起按所聘岗位确定的工资计发。超过6个月以上仍未明确聘用岗位的,其未明确聘用岗位期间的工资待遇按所明确聘用岗位相同序列低一岗位的标准执行(低于各类毕业生定级工资标准的按本人现学历所对应的定级工资标准执行),从明确聘用岗位之月起,按岗位等级变动人员的工资处理办法确定工资。

五、工作人员学历变化后,现薪级工资不到相同学历新参加工作人员定级薪级的,按照相同学历新参加工作人员定级薪级执行,第二年不再正常增加薪级工资。

六、岗位变动、交流调动以及学历变动人员工资的确定,省直单位由各主管部门审核;市、县(市、区)如何审核由各市确定;省管干部报省委组织部审核。

七、原有规定与本通知不符的,按本通知规定执行。

事业单位岗位工资 篇5

分配机制是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重要方面,国有企业的活力大小,很重要的在于内部分配机制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是否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它是国有企业在转轨变型重组改制过程中无法回避,但又迫切需要取得突破的重大课题。随着我单位改制工作的深入进行,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更是首当其冲。下面对现行的岗位技能工资制作一浅析,同时探讨一种新的分配制度――岗位绩效工资制,以作为和同行们共同探讨一种,适用于我国大型国企分配制度的探路石。

一、岗位技能工资制的由来及存在的问题

(一)岗位技能工资制的由来

现行的岗位技能工资制,一般是93年根据国家要求在废除等级工资制后,以劳动技能、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和劳动条件等基本劳动要素评价为基础,以岗位工资、技能工资为主要内容建立起的工资制度。由于此种工资制度是建立在岗位测评(岗位测评是以劳动者在不同劳动岗位的劳动为评价内容,综合运用劳动管理、劳动生理、劳动卫生、环境监测、数理统计和计算机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术,通过劳动者的劳动状况诸因素的定量测定和评定,把劳动者在生产岗位上所付出的智力、体力及劳动环境的影响抽象化、定量化,来反映劳动者的劳动负荷量和不同岗位之间的.劳动差别)的基础之上,充分突出了工资中岗位与技能这两个结构单元的特点,更有利于贯彻按劳分配,调动企业职工努力学业务、提高业务能力的积极性。由于其各个工资单元分别对应体现劳动结构的不同形态和要素,因而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按岗位、按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对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在一定时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岗位技能工资制在实际运行中己产生和暴露出不少的问题,缺陷越来越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企业的内部分配机制,到了需要调整和改革的时候了。

(二)、现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资单元划分过细,平衡有余,弹性不足。

由于工资各个单元相对独立,且平均分配的部分占相当大的比例(占18.78%的各类津贴),在缺乏严密考核的情况下,失去了工资分配应有的弹性,难以与工作的绩效直接挂钩。

2.工资结构中“活”的部分比重小,工资的激励作用难以发挥。

现行工资结构中的岗位工资比重太小,而技能工资份额过大,岗位工资仅占工资构成的16.2%,技能工资占了29.51%。(见表一)实际操作中虽有取岗位技能工资部分活化考核的尝试,然而这种比重结构的失衡并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平均主义,大锅饭的色彩仍然浓厚。

3.岗位工资标准过低,级差小,工资的导向作用难以体现。

我单位现执行的岗位工资标准(新一标准)起点为176元,止点为495元,起止倍数仅为2.8倍,而绝对差额只有319元,岗别之间的差距小,只有11?25元,使得在责任大、贡献大的关键岗位不能多得,不利于关键岗位人才的稳定,失去了岗位工资的真正内涵。

4.技能工资未能与职工实际技术等级挂钩。

现行技能工资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工龄的长短和职工劳动贡献的积累上,实际是一种未和

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篇6

岗位工资=岗位绩效工资×相应的比例×岗位工资系数

其中,岗位工资基数是最低岗位的工资标准;岗位工资系数是反映各个岗位之间岗位价值度的差别关系,即体现岗位工资标准差别。

第十一条 岗位类别按照人员类别分为生产操作及服务岗位和管理及技术岗位,相应分别设置生产操作及服务岗位的岗位工资系数表、管理及技术岗位的岗位绩效工资系数表、岗位绩效工资标准表(见附表1、附表2、附表3、附表4、附表7、附表8)

第十二条 根据职位层级和岗位测评结果,生产操作及服务岗位设置八岗,管理及技术岗位设置七岗,反映岗位之间的劳动特点和差别;生产操作及服务岗位和管理及技术岗位每岗分为三档,反映岗位内部之间的劳动特点和差别。

第十三条 根据员工个人的基本素质和实际业务能力,每个岗位岗档又分为不同级别。生产操作及服务人员的各岗位岗档分别设2-5 个级别,其中,一级人数比例为20%-70%,二级人数比例为30%-40%, 三级人数比例为20%-30%,四级人数比例为15%,五级人数比例为5%;管理及技术人员的各岗位岗档分别设4个级别,其中,一级人数比例为25%,二级人数比例为40%,三级人数比例为30%,四级人数比例为5%。主管、班组长(不含副职)定为本岗档最高级。如本单位主管、班组长总人数超过最高级的规定比例,须进行择优定级,以保证最高级别人数比例不能突破。其他员工均按照得分高低定为四级及四级以下。

事业单位岗位工资 篇7

从新中国成立至现在, 我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先后共进行了四次改革, 即1956年、1985年、1993年和2006年。其中, 2006年的改革进一步实现了机关与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脱钩, 建立起了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通过几年的实行情况来看, 达到了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完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 健全宏观调控机制, 逐步实现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目的。

1 实现了工资制度改革规定的基本内容

1.1 建立并实行了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建立与实行适应了人事制度改革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的要求, 使得工作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相联系。即把岗位绩效工资分为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其中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是基本工资。

1.2 实现了工资分类管理

对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 根据其功能、职责和资源配置等不同情况, 实行工资分类管理。即, 基本工资执行国家统一的政策和标准, 绩效工资根据单位类型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

1.3 完善了工资正常调整机制

为适应聘用制改革的要求, 建立了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 在运行机制上与机关彻底脱钩。同时, 建立了基本工资标准和津贴补贴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 使得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收入水平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包括正常增加薪级工资、岗位变动调整工资、调整基本工资标准和调整津贴补贴标准。

1.4 完善了高层次人才和单位主要领导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

完善高层次人才分配激励机制, 是贯彻人才强国战略, 体现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进一步完善各项激励措施, 实现了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 充分调动了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 对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的一流人才, 经批准, 执行专业技术一级岗位工资标准;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 继续实行政府特殊津贴, 等等。同时, 通过采取多种分配形式, 规范分配程序, 合理确定收入水平, 加强了对事业单位主要领导收入分配的监督管理, 做到了既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又有利于加强引导和调控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

1.5 健全了收入分配宏现调控机制

(1) 实行工资分级管理, 明确了中央、地方和部门的管理权限。国家主要是负责制定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政策和工资标准, 对各类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进行政策指导和宏观管理, 合理调控地区间、部门间事业单位的收入水平;省级政府主要是负责贯彻落实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政策并组织实施, 调控本地区事业单位收入水平, 加强对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的监督管理。 (2) 完善了收入分配调控政策, 规范了工资收入支付方式, 加强了工资收入支付管理。建立了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收入纳入调控范围的统分结合、权责清晰、运转协调、监督有力的宏观调控机制。 (3) 加强监督检查, 进一步健全了纪律惩戒措施, 维护了国家收入分配政策的严肃性。

2 实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特点

2.1 是与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

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即建立和实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是事业单位整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事业单位分类、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改革密切相关。建立和实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在内容和方法步骤上都充分考虑了相关配套改革的要求和进程, 做到了既有利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也有利于推动事业单位其他各项改革。

2.2 是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

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具有自身的特点, 它进一步实现了与公务员工资制度的脱钩。在制度模式上, 突出了岗位、绩效的激励功能, 使工作人员的收入与其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相联系, 使事业单位的总体收入水平与单位社会公益目标任务及考核情况相联系。在运行机制上, 它适应事业单位聘用制和聘用管理的需要, 工作人员按考核结果实行每年增加一级薪级工资。

2.3 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收入分配制度上的体现

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 继续实行政府特殊津贴;对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工程建设项目等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优秀人才, 给予不同程度的一次性奖励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不仅是进一步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倾斜力度, 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 更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充分体现。

2.4 是明确分级管理体制的收入分配制度

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分级管理财政体制的要求, 进一步完善了事业单位的工资管理体制, 明确了中央、地方和部门的管理权限, 充分发挥了地方和部门在调控管理与监督检查等方面的作用, 逐步形成了统分结合、权责清晰、运转协调和监督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

3 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毫无疑问, 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是成功的。但就笔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和发现的问题而言, 还有美中不足。

3.1 管理人员岗位工资设置不尽合理

就现在标准而言没什么问题, 如正处级的五级岗位工资与副高级的五级、六级、七级三个等级的平均数持平, 其他岗位也类似, 可以说是比较合理。但问题是没有充分考虑管理人员晋升几率的问题, 因为管理人员岗位的晋升要比专业技术岗位晋升困难得多。举例说明:一名执行管理岗位七级工资的工作人员, 在不考虑其改任专业技术职务的情况下, 不管他任该职务多少年还是他工作资历多长, 如果他不能晋升到六级岗位, 那么他的七级岗位工资直至退休也不会增加。建议:管理人员岗位工资也效仿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工资的设置, 在现在标准的基础上, 在每个职务岗位内向上增加岗位工资等级。即让低一级的管理岗位人员, 按照任职年限和工作资历的长短可以拿到上一级甚至上二级的岗位工资。这样不仅可以解决现在绝大部分管理岗位形同虚设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使管理岗位人员安心本职工作, 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3.2 奖励绩效工资的发放基础不实

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是为了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调动各类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现在事业单位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工作尽管各单位都有自己的特点, 但总的感觉是都没有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 使奖励绩效工资的发放没能真正发挥奖励激励的作用。建议:要科学运用绩效考核手段, 实现奖励绩效工资发放的激励目标。 (1) 要达成绩效考核的统一认识。即根据专业技术、管理、工勤等岗位的不同特点, 实行分类考核。 (2) 要进行科学的工作分析。即要了解什么样的岗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工作量及工作态度, 把单位所有岗位按管理类、科研类、生产类进行分类, 使得到的考核分数既有绝对值, 又有在本类岗位的相对位置。 (3) 要设计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即, 使考核指标能够体现单位的业务重点、发展状况等。 (4) 要选择科学的评价方法。即要强化多样性考核, 既要搞好专项考核, 又要搞好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既坚持传统的民主测评、个别谈话等形式, 也积极探索民意调查等办法;既采取定性考核形式, 也采用定量考核形式。 (5) 要严格执行绩效考核程序。即考核流程的设计要符合被考核者工作的特点。年初提出当年拟完成的考核目标建议值, 年中进行检查, 在年底启动考核数据收集工作并完成定性评价的程序。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四次改革进行分析研究, 以逐步实现我国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目的。

关键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科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孙薇.浅谈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制度改革[J].东方企业文化, 2013 (08) .

[2]陈艳珍, 陈云鹏.浅析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02) .

事业单位岗位工资 篇8

关键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贡献异质性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

按照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56号)的精神,从2006年7月1日起高校教职工的收入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绩效工资是由各高校在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程序和灵活多样的分配模式自行实施分配,这也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1 高校岗位绩效工资分配制度的意义与实施现状

所谓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是以个人或组织的岗位为基础,以其工作绩效为主要支付依据进行支付的工资制度。其主要优点在于:(1)工资与绩效挂钩,有助于将组织目标融入激励机制中,促使教职工将个人努力投入到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中去;(2)工资向业绩优秀者倾斜,有助于提高组织效率和节约人力成本。通过把学校工资体系对人力成本支出、组织效率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绩效工资制度在上述方面有明显改善。

绩效工资制度是一个涉及多因素的体系,需在实践的同时不断加以探讨和研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激励的程度、岗位聘任和绩效评价机制的配套,绩效工资和校内津贴的衔接、支付与管理等。本文将针对上述问题,给出一些探讨和建议,希望能为上述问题的最终解决带来启发。

2 高校岗位绩效工资分配制度的实施

绩效工资的设计初衷是希望高校引入市场机制,强化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但由于高校教师工作过程复杂,独立性、创造性较强,业绩难以衡量,如果工资差距过大,则会打击其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因此,高校绩效工资分配应以公平公正为设计前提。同时,高校应根据国家政策、社会经济形势及自身财务执行情况,逐步加大对人员经费的投入,建立长效的工资增长机制。

我们把实施步骤分解如下:首先,确定办学目标。将学校办学目标进行分解,并将这些目标与岗位聘任和业绩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其次,进行岗位设置与聘任,赋予不同岗位不同的考核评价标准和工资水平。接着,确定绩效范围和业绩标准。对岗位职责进行筛选,明确哪些工作要素是与学校办学目标直接相关并应该与教职工工资直接挂钩的;对各种绩效要素进行权重标准设置,便于要素间进行比较和核算(课时,科研积分等)。但在不同的岗位和专业,相同的绩效要素要有不同的权重和标准,体现不同的价值趋向。再次,确定业绩表现。根据评教内容和评教对象确定评价信息源,通过学生评教、同行评教、教学档案、课堂录象等渠道,全方位收集业绩信息,定量定性分析,确定教职工的业绩表现。最后,在明确了岗位各要素的权重标准和教职工的业绩表现后,即可依照具体的分配方案进行岗位绩效工资的发放。

接下来,我们对实施过程中几个与工资分配直接相关的关键点作分析说明。

2.1 绩效工资总量比例核定

绩效工资总量比例的核定取决于高校希望激励的程度和可用资金的预算情况。从目前高校校内分配制度改革实践来看,大部分高校的绩效工资比例设置为总资金预算的40%-60%不等,这样既突出了绩效工资的地位,强化了激励功能,也有效地处理好了薪酬的保障、激励和调节功能。同时,绩效工资总量比例的核定应遵循平稳过渡原则,特别是首次执行绩效工资制度的高校要注意与原有津贴制度的对接,避免因工资结构比例的过大变动引起的教职工不必要的心理波动。

2.2 绩效工资核定的两个原则

2.2.1 贡献异质性

强调贡献异质性指的是要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的不同工作特性,分别设计绩效工资中的报酬要素及权重,以有效地激励各类人员的积极主动性,使工资分配向技术、关键和管理岗位倾斜。

2.2.2 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的是每增加固定单位的某种激励量而引起的激励效用的增加量,它随着这种激励量的增加,效用逐渐减小。也就是说,采用某种定量的激励措施越频繁,对教职工的激励作用会越小。所以,对收入水平偏低或相对较低的教职工,激励有着比较明显的效果。但到了一定的收入水平,即使学校能够不断地增长工资,依然不能保证教职工的积极性。这就是金钱激励政策的边际效应。因此,在考虑绩效工资发放办法时,应充分应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

2.3 绩效评价机制

完备的绩效评价机制是绩效工资机制正常运作的支撑和保证。高校实施绩效工资要在岗位明确、竞聘上岗的前提下,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并在绩效和工资间建立正相关,发挥其激励作用。

2.3.1 教职工(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绩效评价特点

专业技术人员宜采用主客观绩效指标组合。对于科研业绩,客观上可采用科研成果在校内外得到的客观绩效评价指标:如教职工署名的文章数量和质量、被引用的次数、教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数等;主观上,在客观绩效评价的基础上,根据主观评价论文和项目的影响程度,确定加权系数,使得专业技术人员的行为更符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另外,各指标系数的设置必须考虑不同周期科研项目的性质和指标系数的合理性。比如,高校的科研工作,如果仅以成果论成败,可能会使大家避重就轻,追求科研数量,选择一些短平快的科研项目,这样就使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短期化,功利化。对于教学业绩,绩效评价也有一些客观的指标:如课时数、班级规模、学科性质、课程层次、课程难度、学院毕业生的社会影响因子、毕业生直接促进生产力发展影响因子等;而对教学质量的考核现阶段只能用主观标准进行评价,如通过教学督导组定期听课来考核教师的授课质量。

对于管理人员,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将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最终体现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业绩上,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两者的工作绩效体现互动协同效应。同时,对于个人能力和岗位重要程度这两个直接体现业绩差别的个人要素,给予不同的权重设置。由于管理岗位的能力要求相对不高,在竞聘上岗没能完全公正公平的操作执行的前提下,绩效在岗位的权重上应适当削弱,而对相对业绩指标的权重应该加强。因为在相同条件下,如果只有个别管理人员能够完成某项任务,那么无论其绝对业绩指标如何,他无疑就是其中素质最高或付出努力最大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管理工作可测性不强的缺陷。这同样适用于专业技术人员。

2.3.2 考核

通过考核学校可以了解教职工的工作状况,与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有什么联系,从而了解其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及工作表现,对教职工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帮助和支持,为实现学校整体目标服务。

一是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实施分类考核。比如,在高校从事应用型专业的教师或科研人员出成果相对容易,而基础学科的教师就相对难一些。理工科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相对较多,而文科类的专业相对较少。分类考核的目的就是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考核指标作更细的分类,以适应高校复杂的工作,从而提高考核的科学度。二是根据考核目的对各类评价源产生利益影响的差别来决定各类评价源权重,其中利益影响较小的评价源,客观评价的可能性大,因而所占的权重就较大,反之则相反。经过这种优化,尽可能地克服各类评价源的缺陷,提高考核的准确性。三是建立考核效果反馈机制。通过反馈,检验学校绩效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分析学校岗位设置、考核目标、考核指标体系、考核结果的导向等方面的不足,便于学校及时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真正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

2.3.3 支付与管理

在绩效工资的分配过程中,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加强收入分配全过程的民主管理和监督(监督与绩效提高成本分析)。分配方案必须经学院教代会审议通过,并报学校人事处备案后方可实施。所有人员的所有校内收入,由财务处通过银行发放,减少现金发放,做到全校教职工的收入情况,由上往下单向透明。

人事处应定期将人力资源成本与贡献价值的统计数据报告给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学校可以运用横向比较、纵向比较,计划与实际比较等比较分析方法,将人力资源成本与人员贡献价值的统计数据进行分类别比较分析,找出绩效工资实施中的问题,优化绩效评价办法与支出结构,保证绩效工资制度与时俱进,提高办学效益。

另外,应对绩效考核和绩效评价信息进行处理的管理者进行培训,使其正确理解考核项目的意义和绩效评价标准,掌握正确的考核与评价办法,避免出现人为因素。

3 绩效工资发展的障碍和展望

新的收入分配制度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一个过于民主、不够强势的行政领导班子在面对由于利益重新分配而产生的抵触情绪时将很难实施很彻底的改革。所以,主观上,学校可以通过对新收入分配体制正面、积极的宣传,使教职工逐步理解并支持,尽可能地减少教职工的抵触情绪;客观上,可以在收入分配制度的设计中,增加收入提高相对较少教职工的收入弹性,减少其失落感。

另外,由于行政组织结构的关系,各分管校长、行政主管事实上是成为了其分管部门的发言人和利益维护人,在自身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博弈过程中,整体利益往往成了牺牲者。因此,必须重新寻找新的分配体制实施办法,削弱会议决定制度的权重。分配体制的原则性问题由教职工大会、党委校领导大会通过,而具体体制细则包括收入水平工资标准由第三方机构进行分析设置,并最终推出实施。

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规定全文 篇9

绩效工资制度特点

1、有利于雇员工资与可量化的业绩挂钩,将激励机制融于企业目标和个人业绩的联系之中。

2、有利于工资向业绩优秀者倾斜,提高企业效率和节省工资成本。

3、有利于突出团队精神和企业形象,增大激励力度和雇员的凝聚力。

绩效工资体系的不完善之处和负面影响主要是:

容易导致对绩优者的奖励有方,对绩劣者约束欠缺的现象,而且在对绩优者奖励幅度过大的情况下,容易造成一些雇员瞒报业绩的行为,因此,对雇员业绩的准确评估和有效监督是绩效工资实施的关键。

绩效工资设计的基本原则:

通过激励个人提高绩效促进组织的绩效。即是通过绩效工资传达企业绩效预期的信息,刺激企业中所有的员工来达到它的目的;使企业更关注结果或独具特色的文化与价值观;能促进高绩效员工获得高期望薪酬;保证薪酬因员工绩效而不同。

单位设置绩效工资是激励员工积极工作,为单位创造更多经济利益的一种奖励措施。作为单位员工,适当了解一些绩效工资制度的知识,对自身是很有帮助的.。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进一步掌握绩效工资制度方面的内容。

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计算方式

绩效工资计算公式:

绩效工资=基础绩效+奖励绩效

基础绩效占绩效工资的70%奖励绩效占30%

职工个人基础绩效月标准额是根据标准来的,比如管理岗科员是1740,办事员1620等,管理岗、技术职称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不同级别有各自的标准。

职工个人奖励绩效月标准额是个人基础绩效标准额除以7乘以3得到的,比如1740除以7乘以3=746.

单位每年在财政局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全体职工全年的基础绩效和奖励绩效=(全体职工基础绩效标准数额之和+全体职工奖励绩效标准数额之和)*12个月

分配:

1、基础绩效直接进入工资,同时取消了其他津补贴

2、奖励绩效:单位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分配方案(怎么分,多长时间发一次),还有相应的职工考核办法。

误区:

推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之探讨 篇10

关键词:绩效;工资;考核

一、绩效工资制度的基本内容

绩效工资制度的前身是计件工资,但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工资与产品数量挂钩的工资形式,而是建立在科学的工资标准和管理程序基础上的工资体系。绩效工资的计量基础是员工的工作业绩,因此,业绩评估是绩效工资的核心。工作业绩评估手段可以分为正式体系和非正式体系,非正式体系主要是依靠管理人员对员工工作的个人主观判断;正式体系建立在完整的评估系统之上,强调评估的客观性。绩效工资分配应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严格程序,强化监督。

与传统工资制相比,绩效工资制的主要特点;一是有利于员工工资与可量化的业绩挂钩,将激励机制融于单位目标和个人业绩的联系之中;二是有利于工资向业绩优秀者倾斜,提高工作效率和节省工资成本;三是有利于突出团队精神和企业形象,增大激励力度和员工的凝聚力。

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绩效工资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步形成的新的工资收入分配办法,在推行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改革就难以实施下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岗位工资实施的基础有待完善。岗位工资的实质是以岗定薪,在一个单位中,实施岗位工资要先进行岗位评价,再以岗定薪,但由于有些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基础较为薄弱,实行岗位分析基础上的岗位评价工作难度比较大,同时要符合国家总体控制的各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加之事业单位编制控制,科学定岗的工作量和难度较大。从而造成目前很多事业单位岗位工资实施的基础不尽科学合理。

第二,绩效工资发放基础有待夯实。绩效工资的发放基础是进行绩效评价,有评价标准才有发放依据。但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没有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没有绩效评价作为依据的绩效工资发放,难免有失公正,缺乏说服力,容易引发矛盾。

第三,规范津补贴困难重重。目前事业单位津补贴情况繁杂,占总收入比重差异较大,地方、行业性政策较多,根据单位自身的创收能力不同,各自的津贴水平和科目设置也很复杂,有的以实物形式发放,有的以折价形式发放。如何将合理的津补贴规范到统一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中来,同时又不至于引发新的矛盾,是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三、正确理解绩效考核的目的

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必然产生绩效工资,但任何时候绩效工资的高低都只是手段,绩效考核的真正目的却不在此。大家过度关注改革后的工资高低大多是从个人的利益角度出发,或是对此次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缺乏深入的认识。2009年9月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解读“绩效工资制度”时就曾表示,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不是简单的涨工资,而是要同事业单位规范津贴补贴相结合,同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考核机制相结合,是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和制度。

一是帮助职工改进工作方法和技巧,促进职工绩效的提升。作为事业单位的管理者来说,要经常到职工的岗位上进行观察,定期听取职工的汇报,与职工本人或其所在的科室负责人谈话沟通,及时发现职工在完成绩效目标时表现出的不好的行为,并坦诚布公地进行交流,最终保证职工的工作绩效不断提升。

二是为人事决策提供依据。大量事例证明,事业单位中工作绩效不高,除由于职责分工和协作方式不当外,多属于工作人员个人的问题,如与工作岗位不适应,与同事工作作风、习惯不适应,个人达不到岗位所要求的技能要求等,这时就有必要对其工作岗位进行调动,将其安排到更合适的岗位上去。今后事业单位实行绩效管理是大势所趋,相应地,事业单位的人事决策也要建立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之上。

三是实现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化、公正化,促进单位内部和谐。在当前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下,事业单位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些人几乎没有什么工作任务,上班时间悠闲自得,可这部分人的工资水平高高在上;另一些人则工作任务重,整天累得不行,活没少干工资却拿得少。时间一长,干活多而工资少的职工就会心理不平衡,大家之间就会相互攀比,甚至相互埋怨,不和谐音符充斥整个单位。而实行绩效工资后,职工工资总额由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构成,其中绩效工资是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决定的,一个职工能不能拿到全额绩效工资,就看他的工作量和目标完成情况,这就促使事业单位出台符合本单位实际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并且这个制度是全员参与制订的,是大家都认可了的,因此这个制度具有很强的公正性、透明性。基于此,大家都会积极主动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并且为了提高整体绩效,大家还会主动协作、相互帮助,无形中也使团队意识、集体观念得以树立和提高,久而久之,单位和谐气氛渐浓。

四、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的思考

第一,要进一步完善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合理改进事业单位财政投入体制,完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我国事业单位规模庞大,纷繁复杂,几乎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其社会功能和活动方式各异。加快推进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是进行事业单位工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养老保险改革,乃至事业单位整体改革的前提。在此前提下确定哪些单位需要财政定额补助,哪些单位财政定项补贴,逐步调整经费供给渠道,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合理确定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提高财政投入的使用效率。

第二,对于岗位设置要科学分析,制度落实。各事业单位应在对现有岗位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合理的岗位设置制度并加以落实。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应当是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重要前提,由于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职责、要求、劳动强度、技能、经验等,所以,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岗位价值。一个单位,首先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岗位描述、岗位分析和评价,准确地衡量各个岗位的价值,然后根据工作需要,设置合理的岗位,把岗位设置作为一种制度落实下来。这样,用人制度才能随之变化,做到因岗设人,岗变薪变。

第三,加强绩效管理,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绩效工资的实施是这次工资制度改革的一个核心内容,要使绩效工资落到实处并为广大的事业单位职工认可,建立起一个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是非常关键的。所谓绩效评价机制就是为正确评价员工的工作业绩而建立的一套评估系统,针对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职责权限等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各个事业单位应根据自己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加以制订。绩效评价机制建立之初,应广泛听取职工的意见,在绩效工资的设计中,应当体现对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及“双肩挑”人员的激励作用。正确的评价会对职工产生激励作用,从而通过考核促进员工绩效水平的提升与改进。

参考文献

[1]郭祥林,李雙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探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

[2]胡正友.事业单位工资改革与岗位绩效工资制的实施[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

[3]彭青松,宋银清.分类指导 突破三难[j],中国人才,2009

作者简介:

上一篇:汽车保险实习报告范文下一篇:质量安全百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