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文化广场分析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西湖文化广场分析(共7篇)

西湖文化广场分析 篇1

西湖文化广场位于杭州市区中心武林广场运河段北岸、中山北路西侧,文晖路南地块,占地面积为12.9平方千米,环境景观设计面积为12.4平方千米。西湖文化广场是古运河生态链和历史文脉的重要节点,是文化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武林广场的延伸,并且它作为城市中轴的北端开放空间,与南端的吴山自然风景区形成了呼应。在这一及其重要与敏感的区域进行景观设计必须考虑的因素非常多。又由于广场的底下土建部分已经完成了设计,正在施工,整个环艺景观设计要求在保持原总体设计、建筑设计、设备管线设计系统的合理性,完整性的基础上进行。因此整个广场的景观设计要有所创新有极大的难度

西湖文化广场景观设计方案始终以“广场文化”为契合点,通过多维创新的景观设计理念,使景观空间与场所精神完美契合。创造一个极具时代气息和文化特色的新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使西湖文化广场成为面向新世纪的高品位城市文化活动场所,形成以古运河历史文化为基础的特色城市广场。

“广场文化”有两层内涵。第一层内涵:从景观视觉信息传达的层面上看,广场中的各景点与景观要素要“有所指”,而且“有所指”必须是地域文化,这是城市风格构成内容之一。第二层内涵:从景观空间弹性使用的层面杀昂看,广场应拥有各种尺度,高质量,几集的交往空间,为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提供适宜的条件。第二层内涵是广场景观设计的功能与活动载体,广场空间只有被注入活动功能,才能激活城市的生命力,体现场所精神;如果只有第一层内涵,那么城市文化广场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两层内涵缺一不可。

因此,本方案的设计目标是:

(1)创造一个具有区域性特色的成就文化广场,并从分利用古运河文化作为广场的景观线索,创造一个与古运河文化息息相关的城市亲水休闲空间。

(2)通过独特的景观设计手法,创造具有新现代风格的景观空间、使人们能够在其中进行各种不同的文化活动与空间体验活动,并使西湖文化广场与原有发的武林广场成为一个整体。

方案总体布局充分利用基地的形状特质,挖掘自然人文景观资源,塑造“一中心一轴一带”的景观格局。从而使整个地块成为一个整体。“一中心”代表物为“琥珀”寓意文化的凝聚、情感的凝结,是基地文脉所在;“一轴”的代表物为“玉簪”,由古至今,穿越时空,是基地文脉与光脉所在;“一带”的代表物为“水袖”,绿浪起伏,是基地的绿脉。文脉的凝结、水脉的涌动,绿脉的环绕。,三脉在广场上融合,一起构筑现代风格的西湖文化华广场。

1、景观视觉层面

方案的设计主题为“文化虎魄”,从良渚文化到农耕文化,有水运文化到现代科技文化再到信息文化,层层递进,层层积累,就如同琥珀的形成过程一样,是整个西湖文化广场蕴涵这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时间维度度上看,“文化琥珀”积淀了古运河多个阶段的历史文明。整个广场的设计由外至内依次表古运河的每个文化阶段。第一文化层:远古良渚时代(石之时代);第二文化层:古典农耕时代(土之时代);第三文化层:近代水运时代(水之时代);第四文化层:现代科技时代(金之时代);第五文化层:信息宇宙时代(光之时代)

从空间维度上看,“文化琥珀”再现了杭州现今城市景观的文化肌理,即提炼杭州城市的景观要素,如城市的理性,钱塘江的情怀,运河的古韵,西湖的宁静,山的起伏,借用杭州丝绸编织的原理,把城、江、河、湖、山的肌理引入西湖文化广场的设计之中。

景点

(1)未来信息“文化层”的景点主要有琥珀广场。景观雕塑球环绕着整个琥珀广场,球体上有夔龙雕刻纹,营造出夔龙争珠的景观意向,这是这个广场充满了勃勃生机。琥珀广场的中心为景观早喷泉。整个琥珀广场也可以作为大型活动的庆典表演舞台。广场东侧陈列盆景桂花树,这是考虑到一方面可以杭州市花来点题,另一方面桂花的色、香、味、姿、韵多为古往今来的诗人墨客所赞咏,可营造浓厚的中国文化氛围。

(2)现代科技“文化层”的景点主要有“科技历程”。将景观钢球整齐地排列在广场上,使人感受到科技的简约之美。景观钢球就如同一波波脉冲,承载着科技的信号和人类文明的信号。

(3)良渚“文化层”的景点主要有“飞雾夕照”。这一景点的空间平面构图灵感来自良渚文化的原始图腾,再现了杭州的原始自然景观。(4)玉簪玻璃光带。这一光带强化了吴山文化轴线,加强了广场的气势。“玉簪水带”从金水桥上的叠水到广场上的特殊质材地面,就如同一根熠熠生辉的玉簪一般,串起广场上的一个个景点。“玉簪水带”在金水桥段为景观水带,底面为玻璃,既为主体建筑提供了倒影景观面,又强化了轴线。金水桥面两侧铺装着代表良渚文化的神人兽面图案,向后人展示着先人的智慧和东方古文化的神奇魅力。在桥上还设置了与主题建筑形态相呼应的雕塑灯柱,并点缀着四季花卉,设置了休息座椅。“玉簪水带”景观是“文化琥珀”主题中水运文化层的集中体现。

(5)“水袖绿脉”即古运河滨水沿岸30M的生态景观带。在浙江越剧表演中,水袖的一打一甩,一扬一挑,在寄托任务思想感情的同时,又突出了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空灵含蓄,虚拟相生。动感见长等特点。在设计中,绿脉的构思正是来源于灵动的水袖。整条绿脉就如同水袖一般环绕着整个广场,赋予了广场动感,美感和韵律,而这样的寓意又使得整个广场的设计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6)细部设计,硬铺而集中区设置在靠近主建筑,中心广场和轴线的地方,铺装设计这重体现文脉肌理和现代良渚文化,广场文化还体现在通风口的设计中。设计师在通风口设计中将文化、艺术、功能相结合,使之成为广场上的景观小品。

视线走廊

以上是各个景点,开放活动空间通过一系列视线走廊被组织在一起,并且视线走廊还合理地引导了人流。

(1)穿过桥到琥珀广场再到主体建筑,形成了一个主要的视线走廊。

借用自然馆和剧院电影馆之间的通道,形成从东广场的主入

(2)口延伸到琥珀广场的视线廊道,使得东入口上的“三脉合一”雕塑和琥珀广场上的喷泉互为对景。

(3)从长生廊桥,喷泉到科技历程广场上显示屏,形成第三条视线走廊。

(4)从古运河边的“情探追鱼”景观道丹陛桥、旱喷泉,形成第四条视线走廊,将水、绿、季风(东南风)引入广场。景观视线组织设计终点考虑人们在各种位置观看广场与主体建筑的肯呢过,以及广场与城市的对景、借景关系和内部视线的组织。设计师在城市道路交叉口处充分考虑对景和层次关系;在基地边界主要的观景处设置景观开放窗口,形成从武林广场看对岸主体建筑和视狂;在中山北路,通过绿化形成两个开放窗口,引导视线,引导人流;在古运河上,利用台阶形成从睡眠上看主体建筑的开放窗口。同时,本方案结合建筑和周边节点空间,设计若干条向心的景观视线。如在东南侧绿化中地留出许多向心的廊道,目的是创造从不同视线、不同角度(如在运河水上、桥上、岸上等)观看建筑的可能性;在主轴上(如在观景月台、亲水栈桥等上)设置观景点,使人能借助古运河的天然水面欣赏主体建筑,并在关键点上设置观景树、景观雕塑等。方案还通过地形变化和竖向设计,创造多层次的空间,如通过做一些地形缓坡处理,形成若干个局部景观的变化,使视点的切换、视线的变化成为可能。

灯光设计

灯光设计是使各景点组成一个整体的另一要素,是景观视觉艺术的重要部分之一,同时也是“文化琥珀”夜景的主角。本方案结合全方位、多角度的广场景观视线要求,强调“一中心一轴线一水带”,视线一层层向内收敛的效果,使广场宛如古运河一块流光溢彩的琥珀。“玉簪水带”景点上设置特殊地面光带照明;在琥珀广场上设置发光球体,创造一种与众不同的具有现代感的艺术效果。

地面铺装

铺装景观从功能角度讲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功能。物质功能是满足人们在城市活动中的具体使用要求,如散步和交通的要求、功能分区要求、休闲和交往的要求;精神功能是满足人们在城市公共空间使用中的美学、心理学要求,进而满足

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等深层的文化和社会方面的要求,这些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的:(1)主入口铺装图案采用水波纹造型,突出“水”的文化主题。

(2)最大面积的铺装采用了不同类型而又相互呼应的图案组合,用以强化“西湖文化”的中心主题。

(3)利用铺装景观为人们的活动提供运动的轨迹和停留的焦点,并通过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形成多

姿多彩的变化,有时还赋予空间某种寓意和神奇色彩,使空间饶有兴趣,耐人寻味。

节点介绍

科技活动主题广场设置在科技馆主入口对景处。四面电子显示屏可以全方位地向人们提供活动节目安排,天气预报,重大新闻报道等信息,也可以成为广场上举行各类活动时的大型现场直播显示屏,有利于烘托各类活动时的大型现场气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电子显示屏本身就是一2具有科技特色的雕塑。

文化活动主题广场设置在剧院电影馆主入口对景处,为举行各类中型文化主题活动提供场所。广场中设置舞台与背景设施。

丹青画廊仿佛是古运河边一道炫丽的彩桥,掐死从武林广场看对岸西湖文化广场的画框。同时丰富了轴线的空间层次,在各类节日庆典活动中,可以在廊架处布置盆花,吊花等。此处是观赏整个西湖文化广场的最佳角度。

越剧浮雕园内的景观草坡地势起伏,像是一个大型的越剧表演舞台。这一滨水景观草坡为戏剧迷举办自发性的娱乐活动提供了场所。

在驳岸滨水边界的处理上,设计通过各种景观要素(如涉水、台阶、踏步、平台、码头、亭廊)来创造丰富的亲水、赏水、戏水的空间。

景观空间设计还创造了多种步行体验,设置了残疾人步道、盲人游步道;在不同的步行区域,设置了多种材质的步道,如木栈道,木与钢相结合的步道,青石板和卵石步道等;在古运河两岸设置了摆摊码头,为水上活动提供条件。

结合各景观空间要求和各区功能特点,广场的绿化设计在滨水沿岸30m的绿化带内形成阳光、草坡、密林的生态效果;在东南侧的越剧浮雕园中,利用乔木形成通风廊道,引导古运河水面上的风和夏季的东南风深入到广场中;在基地的西北侧,种植常绿的植物。

结语

西湖文化广场分析 篇2

1 贵阳筑城广场概况

城市广场具有集会、休闲、文化、历史纪念及商业功能, 被誉为“城市客厅”。是一个城市的重要名片, 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贵阳“筑城广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的命名特色, 总面积达16.07万m2, 其中硬化和绿地面积10.23万m2, 水体面积5.84万m2。其南邻民族文化宫, 东、北、西三面与南明河相接, 呈半岛形依偎在风景秀丽的南明河畔。可供10万人休闲、娱乐、聚会。

2 筑城广场设计的文化元素———“竹”

“竹”、“筑”古代同音, 贵阳宋代初年前叫黑羊箐, 意为此地山涧多竹林, 明代初年设“贵竹县”, 说明贵阳简称“筑”源于“竹”。

筑城广场以“竹文化”为主题, 竹“未曾出土先有节”, 竿挺拔, 中空, 叶常青不凋, 影清疏, 于风中有摇曳之声的虚心、坚强、耿直的竹意象和“虚心、有节、积极向上”的竹文化品格象征, 充分体现了积极向上的活力贵阳城市形象, 彰显整个贵阳市生机勃勃的城市魅力。

3 筑城广场主题雕塑———筑韵

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芦笙是苗族文化的象征, 芦笙表演把词、曲、舞融为一体, 保持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古朴性。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06年5月20日, 苗族芦笙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贵阳筑城广场以竹文化为“灵魂”, 以“竹报平安”的竹文化为主线, 采用贵州苗族传统竹制乐器“芦笙”为表现手法, 建成以“八支芦笙”两两相对, 四对支撑起“观景平台”, 以“竹叶镂空”构成风雨穹顶, 在穹顶悬挂青铜钟, 在青铜钟的正中央刻有“筑韵”二字的“筑韵”主题雕塑, 以钟声敲响代表“筑韵钟鸣”, 寓意“竹报平安”, 为全世界人祈祷平安。

4 筑城广场辅景

筑城广场辅景雕塑主要有“双体竹叶灯柱”、“吉祥神兽”主题雕塑、十二生肖。

4.1 双体竹叶灯柱雕塑

在筑城广场中轴线的两侧, 以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为表现主题, 布局有24根高12m, 直径1.6m的双体竹叶青铜圆柱浮雕灯柱, 使青铜圆柱浮雕造型生动翔实, 再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劳动情景, 形象地传承着悠久的农耕文化。

竹叶形状造型的灯具, 与“筑韵”主题雕塑相互衬托, 进一步体现广场的“竹文化”主题。

灯柱为双体并列柱式, 强化了广场庄严有序的和谐气氛。当灯光开启的时候, 美轮美奂, 更好地借鉴了古代二十四节气应有的耕作状态来制出浮雕画。

4.2 吉祥神兽

“吉祥神兽”由我国著名艺术家郭选昌教授设计, 其造型是将“虎的头、牛的蹄、羊的角、凤的翅、狗的身、豹的尾”演变, 取其六种动物的精华构筑成一对神采奕奕、威武雄壮的吉祥神兽, 俗称“六不像”、“洋吉祥”。镇守在筑城广场四方。

4.3 广场“十二生肖”雕像

雕塑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受百姓喜爱的十二生肖造型。每尊生肖兽首造型的嘴部都设计了一注喷泉, 使其更加灵动, 其基座地面镶嵌着对应生肖的青铜浮雕, 上下呼应达到首尾融通的艺术效果。

5 筑城广场景观植物的地域特色

贵州属亚热带气候区, 具有低纬度、高海拔的特点, 植物种类繁多。筑城广场种植的代表贵州特色的主要植物有:约6m高的珍稀树种珙桐, 约3m高的马缨杜鹃, 6~7m高的深山含笑等。

6 结束语

建成的贵阳市筑城广场, 以“竹”的品格象征为景观文化元素, 将现代景观建筑与特色民间乐器相结合的“筑韵”主题雕塑, 准确把握住了贵阳的城市地域文化特色和城市形象。充分彰显了贵阳市积极向上的城市形象和城市魅力, 是为数不多的广场景观设计成功案例之一。是具有集会、休闲、文化、历史纪念及商业功能的贵阳市“城市客厅”, 是贵阳市主要的地标和象征性景观, 现已成为贵阳市的城市名片。

摘要:以建成的贵阳市筑城广场为例, 分析了筑城广场“竹文化”地域特色、“筑韵”主题雕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城市形象代表性, 试图探讨在城市景观设计和建设过程中, 如何选取重点景观文化元素并结合适宜的景观表现方法, 建成既能彰显城市历史文化, 又能突出体现当代城市形象, 代表城市名片的城市地标性景观。

关键词:贵阳,筑城广场,重点景观,文化元素

参考文献

[1]陈钢.筑城广场思忆[J].当代贵州, 2012, (4)

[2]张三强.贵阳筑城广场艺术景观制作难点研究[D].2013.

[3]蓝东兴.穿越“筑城”历史的“竹”图腾[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2011, 01 (4)

[4]张钊荣.对城市商业广场景观设计的分析——以江门万达广场为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3, (18)

西湖文化广场分析 篇3

关键词:城市广场;地域文化;景观设计

一、地域文化与城市广场景观设计

(一)地域文化

1.地域文化。在中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的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其独特性。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地域文化的特点

第一,地域文化的形成过程具有延续性。中国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各个地域的文化形态在这几千年演化中形成各自的特点。一个地区历史遗存越多,它的地域文化就越发达。大多数地域文化的命名源于二三千年之前的春秋战国时诸侯国名如“秦”“蜀”“楚”“吴”“越”等,其后诸侯国灭亡了,但作为文化形态却各自继承延续至今,长期影响着当地的人们。

第二,地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地域文化是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文化产物、社会习俗、生产劳动方式等。多个不同的地区在文化形态上的不同,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呈现多样性,古代交通的不发达和行政区域的相对独立性,产生了不同文化形态的各自不同的风格和不同地方有不同地方的特色,如巴蜀文化、中原文化、汉文化、岭南文化等。

第三,地域文化具有相互渗透性和包容性。任何形态的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特别是在中国古代政权动荡不安时期,各地人群的迁徙流动,使文化习俗相互渗透,互相影响。宗主地区的文化包容外来文化,尤其在几个文化区域的交汇地带,更形成了兼具几种地域文化的特色文化。如地处汉水上游的陕西汉中地区,就兼有北部的关陇文化、西部的氐羌文化、南部的巴蜀文化、东部的荆楚文化的特点,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文化。

第四,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广泛性。从文化意义上来说,它包含了从社会意识形态到生产劳动生活的各个层面,不同地域的人,在语言、饮食、文化、习俗、建筑等方面都表现不同。

(二)城市广场

1.城市广场的概念。城市广场就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节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2.城市广场的功能与作用。城市广场是一个城市历史与文化最直接的体现,从人的需求出发,城市广场需具备休闲、娱乐、观赏、活动等基本功能。城市广场作为都市的开放空间,人们交流沟通的场所,同时也是城市旅游的景观节点。

城市广场是历史的见证。拿破仑和雨果都曾将城市广场比喻成城市的“客厅”。城市广场不仅仅是城市的公共空间,城市的发展,建筑的变迁,历史的沉淀,经济的发展,大多数广场都伴随着这些变化而变化着。广场上的建筑群不断地更新发展。使得它成为了历史变迁的见证人,每一个广场都有无数耐人寻味的故事。广场上发生的事件、历史都会被记载和传递。

城市广场是城市发展的体现。在中国广场的发展历史较短,但它对中国城市的布局以及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自古,中国的广场就是以市井为主,真正意义上的广场是从国外流传至中国的。但随着中国的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城市广场的建设有了很快的突破,不再是一味地复制照搬国外建筑,有了自己的建筑特色与文化体现,融入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如上海的博物馆建筑风格,成为上海的地标,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成为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广场,也是每年国家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广场不仅具有聚集、休闲、纪念的作用,它还是城市文化的宣传者。

(三)城市广场的设计要素

广场设计要素主要包括地形设计、绿化设计、水体设计、地面铺装设计、景观小品设计。

1.广场的地形设计。城市广场中的地形设计很重要,地形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城市广场形态的完整性、功能的合理性等。地形的设计不是孤立的设计,而是城市整体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适应当地的地理位置以及人们生活活动特点,要与城市的宏观发展相协调。在广场地形的设计中,会遇到土质恶劣的地形,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建立在原有的地形条件下,采用适宜的手法,处理各种难点,达到合适的广场地形建设模式。

2.广场的绿化设计。城市广场的设计首先要考虑不同的广场的性质。如商业建筑前的广场绿化,主要是起着遮挡、隔离等作用;纪念性广场,绿化要求严肃整齐、雄壮,大多数为对称式布局;交通广场绿化主要是可以疏导行驶车辆,行人有序通行,保证交通安全。根据面积大小,决定广场的植物的种植分配。

(1)广场绿化设计应该根据不同的气候、地理、居民生活习惯的不同来设计。植物品种要有一个合理的配置比例,从而达到最佳的美化效果。

(2)广场绿化设计要经济实用,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特点,尽量减少大规模的土方工程。绿化中的植物应尽量采用四季常绿、适宜当地环境的树种,可以有效弥补广场管理不完善的问题。

(3)广场绿化设计最大的作用是美化环境,将原有自然美的空间环境进行再设计,将植物、建筑、小品等综合在一起。要注重主从搭配、远近搭配、对比搭配等设计手法的运用。

(4)广场绿化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贴近人们的生活,要根据人需求进行合理设计,通风、日照、光线、隐蔽等都是需要考虑在内的因素。

3.水景设计。城市广场是城市的“客厅”,最能反映都是文明的开放空间。如果我们把水景作为实体要素放置于城市的广场中间,可以发现,任何广场与水景形体都具有格式塔心理学中“图形与背景”的关系:水景是图形,广场空间则是背景。水体在广场上的形态是通过边界的围合而形成的。就此看来,水景的形态一定要符合与广场的和谐关系。

在广场环境中,人们最关注的是视觉空间环境内所赋予自己的视觉冲击力与接触实体的程度。在广场有限的空间里,我们无法制造宏大的山水之境。因此,在广场中,要将有限的小空间,利用不同的手段,展现宏伟的气势,以达到延展空间的效果。

4.地面铺装设计。地面铺装是广场设计中很重要的部分,其最基本的功能是为市民提供活动场所,铺装的设计要适应市民多种多样的活动需求。适宜的铺装设计既可以有效地烘托环境的氛围,又能表现出广场一定的文化内涵,可以很好地呈现广场的文化特色。

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

(一)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价值和意义

1.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价值。中国近几年来城市化速度加快,中国的城市化高速发展,繁荣的城市建设为传统的城市增添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好。但城市化改造带来的国际现代化使得城市逐渐失去原有的地域特色。城市的建设越来越具有国际现代化,甚至以某些西方建筑为模板,完整复制在中国建筑中。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越发忽视传统地域文化的传承,城市景观的设计中充斥着现代的气息,地域文化的身影荡然无存。但地域文化需要我们在现代的社会中继承与发扬,合理运用到我们的社会建设中去。引进外来文化固然重要,但我们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也不可忽视,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的城市,我们更加应该强调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融入富有地方性特色的民族文化,使得我们的城市景观可以在众多城市景观中独具一格、不可替代。

2.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意义。城市特色是城市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和居民素质的综合反映,保持和塑造城市特色是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应当以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为基础,融合当地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和现代化风格,体现出当地的发展前景和艺术追求。将传统文化反映到广场景观上,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塑造创新民族特色,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下,赋予景观思想,城市就有了灵魂。城市地域特色文化并不是全盘接受已有的历史文化,而是继承和发展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文化,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文明需求。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尊重历史,保护地域文化,保持地域文化特色景观的延续性,造福于子孙后代。

(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广场文化的体现

在城市广场的设计中,注重生态、保持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广场环境的营造,在景观、绿化、建筑、景观小品、水体照明的搭配,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开放性空间——城市广场。在城市广场的设计中,城市所在地域的气候、代表性的植物,参与其中去,有助于城市广场对于地域文化的表达。

通过对城市广场的特色文化的挖掘,可以创造出令人们喜爱、感到亲切城市广场,使人们置身其中,感受城市中细腻的文化痕迹。设计中将这些进行巧妙的构思,体现出理想的观念,引起人们的共鸣。具有地域文化的城市广场景观,对于当地的居民来说,有一种失而复得的感觉,时代的进步,逐渐消失的文化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不仅给居民创造了满足需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并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一设计可以增强市民的凝聚力和认,以及激发人们建设家园的热情,具有重大意义。

城市广场的设计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城市居住者提供一个舒适的、开放性的休闲场所。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高楼耸立,让人们回到从前的生活环境是不现实的。人们现在的生活压力过大,渴望有这样一种开放空间释放压力,在这样熟悉的环境氛围中使人们的舒适度更加提高。

参考文献:

[1]李钢.地域城市设计[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2.

[2]邱建.景观设计初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刘志强.景观艺术设计[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

西湖龙井茶的茶叶文化 篇4

传说

传说在宋代时,有一个叫“龙井”的小村,村里住着一个靠卖茶为生的老太太。有一年,茶叶质量欠好,卖不出去,老太太简直断炊。

一天,一个老叟走进来,他在宅院转了转,说要用五两银买下放地墙角落的破石臼。老太太正愁没钱,便爽快地容许了。老头十分高兴,通知老太太别让其他人动,一瞬间派人来抬。老太太想,这轻易地就能得5两银子,总得让人家把石臼干干净净地抬走。所以她便把石臼上的尘土、腐叶等扫掉,堆了一堆,埋在茶树下边。过了一会,老头还真带着几个牛高马大的小伙子来,一看干干净净的石臼,忙问石臼的杂物哪去了。老太太照实相告,哪知老头沮丧地一跺脚:“我花了五两银子,买的就是那些废物呀!”说完拂袖而去。老太太眼看着白花花的银子从手边溜走,心进而着实烦闷。

可没过几天,奇观发生了:那十八棵茶树新枝嫩芽一齐涌出,茶叶又细又润,沏出的茶幽香怡人。十八棵茶树老态龙钟的音讯长了同党相同传遍了西子湖畔,许多同乡来采办茶籽。渐渐地,龙井茶便在西子湖畔栽培开来,“西湖龙井”也因而得名。龙井问茶

龙井位于凤篁岭上,三国时东吴曾来这里求雨,龙井因此而得名。北宋时,高僧辩才居住此地,为方便客来客往,整治山林,开通山道,龙井一带方才旺盛起来。辩才好客,每有客来,喜奉一杯自植的香茗待客,龙井茶渐渐有了名气。明、清以后,龙井茶声誉鹊起,袁枚的《随园食单》赞道“杭州山茶处处皆清,不过以龙井为最耳”。后来,龙井问茶入选新西湖十景,这里的茶叶和风景更加身价倍增,每年清明前后,谷雨时节,茶农采茶、炒茶,茶香飘溢,吸引了更多的游人。

“御茶”逸事

清代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来到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在归途中,将龙井茶叶带回给太后,太后喝后肝火顿消,连说这龙井茶胜似灵丹妙药。乾隆立即传旨将胡公庙前的十八颗茶树封为“御茶”,年年采制,专供太后饮用。自此,龙井蜚声海内外,问茶者络绎不绝。开茶节

西湖文化广场分析 篇5

黄平县文化广场南西侧滑坡形成于2008年, 文化广场施工开挖切坡坡脚, 该地区降雨入渗坡体内, 致使该坡下部向下滑动, 引起坡腰及上部地面出现拉裂变形, 地面出现多条拉张裂缝, 滑坡后缘呈多台阶状, 裂缝宽20~30cm, 可见深度0.5~0.8m, 此滑坡处于蠕滑阶段, 如不及时治理, 此滑坡滑动后危及在建文化广场运营和过往行人生命安全。因此对黄平县文化广场南西侧滑坡进行分析和治理工作是非常必要和迫切。

1 滑坡概况

黄平县文化广场南西侧滑坡位于黄平县飞云大道文化广场南西侧, 坡脚距文化广场4.0m, 滑坡后缘距坡顶约35m, 地理坐标:X=2977398.0285-2977509.9738;Y=36490134.8270-36490260.9400。

1.1 滑坡基本特征

该滑坡位于黄平县文化广场南西侧, 滑坡后缘距文化广场南西侧坡顶上部35m, 最高点高程约825m, 其下为一陡坎为第四系土层;前缘位于文化广场后侧4.0m处, 最低点高程约778m。滑坡纵长103m, 横宽100m, 面积8030m2, 主滑方向近2°, 下部局部基岩出露, 滑坡上缓下陡, 两侧以山脊为界, 滑体物质主要为浅层松散堆积层, 滑体平均厚度约5.42m, 滑体体积约4.35万m3。为小型浅层牵引式土质滑坡。

1.2 滑体特征

根据勘察统计结果, 滑体厚度0.6~11.5m, 平均厚度5.42m, 滑体纵上部及前缘较薄、中下部较厚, 横向上两侧较薄, 中部较厚的特点。

滑体物质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层粉质粘土及碎石粘土组成, 含强风化碎块石, 强风化碎块石含量10~30%, 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粒径0.5~5cm, 最大达15cm以上, 次棱角状, 强风化, 成份为页岩及粉砂岩;粉质粘土, 湿~饱和、可塑~软塑。

根据现场地调查、测量及观察结果, 滑坡体后缘已发育大量拉张裂缝, 裂缝长2~30m, 呈围椅状, 裂缝宽3~25cm, 可见深度0.5~0.8m, 滑坡壁沿滑体呈错台状, 高0~1m, 滑坡后缘呈多台阶状, 后缘10m范围内均有发育;滑坡坡脚距文化广场仅4.0m, 由于施工切坡, 坡体下部土体已滑动, 坡面较陡, 坡度约40°左右, 下部基岩出露。滑体变形极明显, 其前缘发育坍塌, 中部和后缘裂缝明显, 且规模较大。

1.3 成因及类型

该滑坡系地层、地貌、水文、工程切坡等环境地质条件暴雨诱发所致。经勘察证实, 属浅层小型迁引式松散堆积层滑坡。

2 滑坡稳定性评价

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94) 有关规定的要求, 考虑滑坡灾情和潜在危害, 在判定滑坡稳定性时, 将稳定性极限平衡状态值定为1.00≤k≤1.10时, 滑坡不稳定, 产生滑动;k>1.10时, 滑坡稳定。根据以上原则, 滑坡选用了四条剖面进行计算, 对滑坡取其处于天然、及地震三种状态计算稳定系数, 各剖面的计算结果见表1。从表1中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稳定系数A-A′B-B′C-C′D-D序号

2.1 天然状态

该滑坡为松散堆积层滑坡, 主要受滑体饱水、地震等影响。不同的荷载组合将产生不同的效果, 但从滑坡所处的部位分析, 各种荷载都有的可能。根据表2, 天然状态时, 滑坡稳定, 遇暴雨饱水时, 滑坡失稳, 发生滑动;当饱水+地震时, 属特殊组合荷载, 滑坡更易发生。

2.2 饱水状态分析

黄平县地区的日最大降雨量可达138mm, 小时降雨量最大可达70~100mm, 暴雨主要集中在5~8月, 连续降雨较为常见。从多年降雨量统计结果看, 降暴雨无规律, 最长时间隔年, 最短时年年遇暴雨, 这将极易使滑坡饱水和滑面充水, 不利于滑坡稳定。

2.3 地震影响分析

该滑坡区处于北东向黄平断裂带上,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 黄平县城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 场地特征周期为T=0.35s, 地震加速度为g=0.05m/s2。根据《地震烈度在Ⅵ度左右, 也是诱使滑坡发生发展并造成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3 滑坡支护设计

3.1 截排水沟设计

截排水沟设计由于区内汇水面积小 (约10000m2) , 在对排水沟设计中, 不进行流量计算, 而采用经验设计。区内截排水沟采用梯形沟, 截水沟长约324m, 排水沟长120m, 断面尺寸均为梯形, 其断面尺寸为:底宽300mm, 沟深400mm, 沟邦坡度为1:0.5, 沟邦及沟底采用M7.5浆砌石砌筑, 厚度均为250mm;沟底采用M10水泥砂装抹面, 厚20mm;沟邦采用M10水泥砂浆沟缝。截排水沟砌石石体强度不小于MU30, 截水沟在局部坡度大于30°的地段设置叠水。

3.2 抗滑桩设计

抗滑桩所受推力根据滑坡的物质结构和变形滑移特性, 按矩形分布考虑。抗滑桩设计荷载包括:滑坡体饱和自重、地震力等, 不考虑其他外力及渗透压力。抗滑桩推力按折线法计算滑坡推力。抗滑桩桩前土压力为0、受荷段桩身内力及嵌固段桩身内力根据滑面处的弯矩和剪力按地基弹性的抗力地基系数 (K) 概念计算。B、C、D主滑段剖面采用预应力锚拉桩, 其桩身按刚性桩计算;A~B剖面间的桩采用全埋式桩。抗滑桩纵向受拉钢筋配置数量根据弯矩图分段确定。抗滑桩应进行斜截面抗剪强度验算, 确定箍筋的配置。

本工程锚拉桩桩顶高程为788.0m, 全埋式桩桩顶高程为786.0~788.0m。桩身混凝土采用普通混凝土, 桩身混凝土的强度为C30。纵向受拉钢筋采用Ⅱ级带肋钢筋。Ⅰ型桩纵向受拉钢筋靠山侧直径25mm的54支, 净距应在250mm, 用束筋, 每束3根, 设置两排, 排距200mm;背山侧直径22mm的6支;两侧为直径18mm的12支;总钢筋截面占桩截面的0.64%。钢筋笼的混凝土保护层为50mm。Ⅱ型桩纵向受拉钢筋靠山侧直径22mm的42支, 净距应在250mm, 用束筋, 每束3根, 设置两排, 排距200mm;背山侧直径22mm的5支;两侧为直径18mm的8支;总钢筋截面占桩截面的0.66%。钢筋笼的混凝土保护层为50mm。纵向受拉钢筋的截断点应在按计算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以外, 其伸出长度应不小于30d。箍筋宜采用封闭式, 肢数为2肢, 其直径12mm, 间距200mm。钢筋应采用焊接, 接头类型以对焊、帮条焊和搭接焊为主。当受条件限制, 必须在孔内制作时, 纵向受力钢筋应以对焊或螺纹连接为主。桩的两侧配置纵向构造钢筋, 其间距为400mm, 直径12mm。桩的受压边两侧, 配置架立钢筋, 其直径16mm。

3.3 预应力锚索设计

预应力锚索极限锚固力由破坏性拉拔试验确定。预应力锚索锁定值为796k N。锚固段长度为8m。应进行抗拔试验, 拉拔试验为14d, 达到设计强度的80%后进行张拉。

通过设计, 本工程预应力锚索所采用的钢绞线应符合国标标准。预应力锚索必须设置对中支架 (架线环) , 避免钢绞线打缠和砂浆握裹效果降低。对中支架可用钢板或硬塑料加工。每间隔2.00m设置一个对中支架。注浆管用高压胶管或塑料软管加工, 直径 (曲) 为25mm。注浆完毕后, 需拔出注浆管。固结砂浆用砂含泥量不应超过总重量的3%;云母及轻物质含量不应超过总重量的3%;有机质含量用比色法试验, 不应深于标准色。为了达到预应力锚索对滑带的加固效果, 锚索张拉段必须进入新鲜基岩面1.5m以上。预应力锚索锚具见表2。

3.4 种草护面设计

为了美化环境和防护表层边坡, 在格构间应培土和植草;在种草前应将坡面清理平整。

3.5 重力挡墙设计

挡土墙所受压力采用土压力计算公式计算。挡土墙工程结构设安全系数:抗滑稳定性Ks≥1.3;抗倾覆稳定性Ks≥1.5;作用在挡土墙上的荷载力系及其组合, 仅考虑墙背承受由填料自重产生的侧压力、墙身自重的重力、基底法向反力、摩擦力;无附加荷载。土压力的计算方法及有关规定如下:作用在墙背上的主动土压力, 按库仑理论计算。挡土墙前部的被动土压力, 不予考虑。墙背后填料的内摩擦角, 参照规范取值为准=30°。

本工程挡土墙墙型的选择根据滑坡稳定状态、施工条件、土地利用和经济性等因素确定为直立式。挡土墙基础埋置深度进入土层不小于1.0m或岩层不小于0.5m。重力式挡土墙采用浆砌片石。挡土墙墙背设计为倾斜的整体倾斜度不宜小于1∶0.25。墙基沿纵向斜坡处, 基底纵坡不陡于5%, 当纵坡陡于5%时, 应将基底做成台阶式。在挡土墙背侧设置200~400mm的反滤层, 孔洞附近lm范围内应加厚至400~600mm。回填土为砂性土时, 挡土墙背侧最下一排泄水孔下侧应设倾向坡外, 厚度不小于300mm的防水层。为排出墙后积水, 须设置泄水孔。泄水孔孔眼尺寸宜为100mm×100mm方孔, 孔眼间距2m, 倾角大于5%。上下左右交错设置, 最下一排泄水孔的出水口应高出地面≥200mm。在泄水孔进口处应设置反滤层, 且必须用透水性材料 (如卵石、砂砾石等) 为防止积水渗入基础, 须在最低排泄水孔下部, 夯填至少300mm厚的粘土隔水层。挡墙沉降缝每10m设置一道, 缝宽20~30mm, 缝中填沥青麻筋、沥青木板或其他有弹性的防水材料, 沿内、外、顶三方填塞, 深度不小于150mm。

4 结语

根据上文所述, 得知本工程滑坡滑体厚度为0.6~11.5m, 平均厚度为5.42m。本工程中滑坡的自然状态、暴雨的影响以及地震的影响都会导致滑坡产生不稳定的现象。所以本工程主要采用截排水沟、抗滑桩、预应力锚索、重力挡墙以及种草护面措施对其进行支护防治。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黄平县文化广场南西侧滑坡的基本特征以及滑坡的成因, 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和评价, 并且根据滑坡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支护防护设计。

关键词:滑坡,稳定性,特征,支护,排水沟,抗滑桩

参考文献

[1]胥良.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金江滑坡成因机制及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 2004.

[2]康胜.石阏子滑坡成因机制及稳定性研究[D].兰州大学, 2006.

浅议广场文化 篇6

广场文化是指在特有的活动区域内组织开展的群众广泛参与的自娱自乐型文化活动。这种文化形式对于集中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充分展示地域经济建设风貌和文化特色,教育人民,激励人民,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

思想教育的阵地

广场不仅仅是一个大型聚会活动的地方,更是一个寓教于乐的大众课堂。利用重大的节庆日、纪念日,组织开展广场文化,举办广场文艺演出、文艺晚会、少儿现场书画、乐器表演、体育比赛、科普宣传、书法美术展览等,将宣传教育的主题寓于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之中,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为一炉,能够吸引广大群众自觉自愿地走进社会教育的大课堂,在喜闻乐见中接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在启迪感悟中净化灵魂。

陶冶情操的途径

由于广场敞亮的空间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构成了人民群众生存、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广场已经成为调节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成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场文化的广泛开展必然为城市生态环境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广场文化作为一种公共的群体行为,它依靠良好的审美文化生态,不仅展示着人民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的风貌,更重要的是可以塑造和优化市民的群体文化人格,陶冶人们的美好情操,使人们的情绪更加饱满,心情更加开朗,思想更加向上,相互之间更加团结,工作更加努力。

休闲娱乐的场所

广场文化是荟萃群众文化的开放式大舞台,是市民休闲娱乐交际的开放式大客厅。吹、拉、弹、唱、歌、舞、戏、曲不分艺术门类,无论专业还是业余都能登上开放的大舞台。这些群众演、群众看的自娱自乐活动,让群众获得一种心灵的慰藉、自我表现的一种满足和精神上的愉悦。

信息传播的渠道

广场文化成为连接人与人之间、政府与市民之间的纽带,很多全市性的重大节庆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都被安排在广场进行。同时,广场文化也是各种信息发布、传递和辐射的好频道,成为商家发布信息的好地方。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商家为扩大知名度也积极参与到广场文化中来,实现了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繁荣文化的举措

广场文化是大众文化的缩影,大众文化的特点和内容在广场文化上都可得到体现。广场以海纳百川的容量,欢迎着来自各行各业的文艺创作者及爱好者,无论专业的还是业余的演员,都得以在这个开放的舞台上尽情展示,进行相互交流、切磋,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在这里得到丰富,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推广,群众也在参与中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因此,广场文化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

广场文化是深为人民群众所喜爱、所接受的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整体提高,如何进一步保持广场文化良好的态势,更好地打造广场文化品牌,更好地发挥广场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中的作用,我认为必须遵循广场文化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是广场文化的主体

广场文化是大众文化,无论从表演的角度,还是从观赏的角度讲,群众能不能参与,这是一个显著的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生活同样需要丰富,社会愈发展、进步,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就越来越多,需求的层次越来越广,对文化生活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参与文化活动的意识越来越强,广场文化则正是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他们不仅能够观赏到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而且能够身临其境,直接表演文艺节目,以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事业的追求,这不单单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更重要的是让使他们在活动的参与中得到极大的精神享受和快慰,以满腔热情投身到生产劳动中去,无疑这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突破。

“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是广场文化必须坚持的原则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文艺工作者必须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原则,广场文化则集中体现这一原则。尽管需要文化经费的投入,而这种注入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及转化的经济效益是无法估价的。其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第一,广场文化活动集中的宣传了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提高了人们的思想觉悟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群众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直接取材于他们的自身生活,质朴亲切,对群众的教育更具说服力;第二,广场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陶冶了人们的情操,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促进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第三,广场文化在通过对经济建设成就的宣传中,激发了人们的劳动热情,鼓舞了人们生产实践的斗志,振奋了人们的精神; 第四,广场文化在录像、歌舞厅、卡拉OK厅、音乐茶庭、台球、电子游戏等多元文化项目兴起的过程中,引导了人们健康的文化消费,消除了赌博、封建迷信等消极颓废的文化消费观点,抵御了黄赌毒的侵袭,保证社会的稳定。由此可见,广场文化是用社会主义文艺占领思想阵地,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封建迷信腐蚀的重要途径,不仅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经济建设和保持社会稳定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市场需求是广场文化发展的动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文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给文艺工作者带来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在多层次文化需求的条件下,文化活动适应不了市场的变化就肯定没有生命力。广场文化之所以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就是广场文化的诸多形式和活动内容迎合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就是市场的需求。广场文化拉近了文艺与群众的距离,使广大群众在活动中得到精神享受,这正是体现了对市场的适应。如果抓不住群众需要什么形式的文化生活,什么样的文化生活,什么时候需要这一基本点,就不能找到突破口,就不可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因此,适应市场需求,这是对广场文化的基本要求。

组织、引导是广场文化健康发展的保证

群众文化活动无论其规模大小,层次高低,政府主管部门必须加以正确引导,离开了政府主管部门的引导和组织,文化活动就有可能出现各种问题,或主题不鲜明,内容不健康,或组织不完善,措施不得力,从而造成活动要么中途而废,要么一盘散沙,而政府主管部门的组织引导,一方面体现在政策上,即对活动的目的、意义,限定在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之内,从活动主题上给以明确,从而使健康的思想内容自始至终贯穿于活动之中;另一方面是对活动的方式、方法、规模上给以界定,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问题,使文化活动能够有组织、有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要开展好广场文化就必须加强活动的组织和领导,这样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社会各界的支持是繁荣广场文化的基本条件

广场文化涉及面宽,在整个组织过程中,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关怀,没有社会各界支持,广场文化就活不起来,就缺少营养。各行各业都可以利用广场文化,进行业务宣传,扩大企业形象,拉近了各行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得到了群众的理解,一些部门得到了群众的信任,而这些行业对活动的支持则有力地推动了活动的开展,既保证活动的经费,又为活动注入了活力,因此社会各界的支持关怀对广场文化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西湖文化广场分析 篇7

【关键词】广场舞;广场文化;积极;作用

一、广场舞的类型及其文化功能

至20世纪90年代开始,早已风靡世界的广场舞渐渐传入中国,开始日益关注文化的建设,所以广场舞蹈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借此传达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状态。其实,广场舞不是狭义的舞蹈种类,而是多舞种融合的艺术形式,大批原本濒临消亡的民间舞蹈也通过广场舞的形式得以重生,具有独特的“人多齐舞”的表演特点。像芭蕾舞、扇子舞、踢踏舞等不论是现代的还是民间的、流行的都能放在广场上表演。

广场舞的类型大致可归纳为四种:第一种是原生态的舞蹈,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厚,是很多新创舞蹈的基础。它多源于当地生活,广泛分布在农村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种类繁多且在广场舞中占据很大的比例。比如新疆舞蹈、草原上的蒙古舞蹈以及朔州的踢鼓子秧歌等,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节假日,由群众自发组织表演。第二种是在原生态舞蹈的基础上加工和整理的舞蹈,既保留了原生态舞蹈的原汁原味,而且紧跟时代潮流,掺杂了部分流行因素。比如,忻州原平的《凤秧歌》,山西的《高台花鼓》、忻州原平的《凤秧歌》等都是典型的代表。第三种是根据民间舞蹈素材创作出的新型广场舞,它打破了传统因素的限制,在编导、舞蹈、音乐等方面进行自由创作,极大地丰富了广场舞的内涵。像老少皆宜的北京《新秧歌》、晋城快板舞《夸晋城》、运用芭蕾再创造的舞蹈《花儿朵朵》等。但是其失去了传统舞蹈精华的依托,无法成为广场舞中的精品。第四种是踏歌型的广场舞。该广场舞起步较晚,类似于交谊舞的节奏,随音乐的高低音节奏而踏出有序的步伐,比如常见的节奏有中三中四、快三快四以及慢三慢四等,受到了中老年的广泛欢迎。

广场舞具有特殊的表演形式和表演内容,不受性别、年龄限制,不论是什么舞蹈功底的人,都能随心所欲,以热情欢快的集体舞形式来演绎舞蹈艺术,尽情舒展自己的个性。同时,广场舞也是艺术和体育的完美结合,不仅能起到放松健美的作用,而且也能缓解压力、释放心情,在娱乐中增强人们的体质。人们在音乐中翩翩起舞,将自己的感情都融入舞蹈中,一动一静,具有深远的意境。当前,广场舞已经成为人们陶冶性情、愉悦身心的时尚运动,以舞蹈艺术的优雅潜移默化的培养着人们的气质。

二、改善群众广场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规范广场舞的发展

很多群众反应广场舞的噪音污染十分严重,已经影响到了日常的休息,所以很多人对此深恶痛绝,产生了抵触心理。因此,当地政府要对排练时间和场地进行整治规范,比如硬性规定在上午8点以前,中午中午2点到4点中间,以及晚上10点以后都不允许在进行该项活动,否则采取一些强制性的处理措施,为周围居民营造一个舒适良好的休息环境。在政府资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为参与者配备无线耳机,将噪声污染降到最低,还可以借助各大媒体等舆论平台的作用,宣传广场舞规范发展的建议,使人们认识到规范广场舞发展的必要性。另外,可以通过加强宣传,强化民众对广场舞的认可,排除其摒弃情绪,让广场舞与民众间能相互理解、包容,从而促进广场舞的规范化发展。总之,广场舞的规范发展,需要政府、媒体、广场舞者及周边民众的共同努力。

(二)进一步加强政府部门对公共场所的建设及对公共设施的投资

广场舞场地缺失和音响设备落后是现阶段广场舞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要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就场地来说,在进行市政规划时,加强城市广场和公园的建设,为广场舞的进行提供公共的场所,这也是推广广场舞的根本途径;其次,就音响设备来说,政府可以加大该方面的投入,在公共场所配备高档的音响设备和无线耳机,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其余时间即存放在社区等场所,这不仅确保了公共资源的安全性及被合理的有效利用,同时还有利于广场舞的健康发展,是服务型政府服务民众的一种新形式,促进了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加强官方的宣传和推广

考虑到广场舞对群众身体健康和弘扬社会正能量方面都有积极作用,所以要充分发挥官方宣传的优势,采取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对广场舞进行正面的宣传和推广。由于广场舞的主要对象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以对街道社区和当地的新闻媒体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不仅要注重宣传的手段和方式,而且也要注重宣传的力度。一方面,媒体需要向人们普及广场舞的积极作用,以及训练的方法和时间等;其次,社区也应该抓住时机,多组织一些相关的文艺演出,大力推广广场舞,在调动群众积极性的同时,也促进了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使广场舞建设深入人心,推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加强对广场舞文化的发展

现在的广场舞已经从原来比较单一的形式发展为更具特色的舞蹈形式,不再是安逸的健身舞或者扭秧歌等,出现了民族舞、交谊舞以及现代舞等,不断丰富着其内涵,受到了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欢迎。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广场舞现在更多地被当成一种健身的方式,随着欢快的节奏,舞出各种姿态,美感已经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人们更注重的是一种身体上的健康;在健身的同时,广场舞还能健心,让人们在热闹的舞蹈中,陶冶情操,提高品位,促使人们走出家门,在欢快的节奏中释放自己,体会快乐。同时,人们在参与广场舞活动的过程中还能提升自信心,肯定自我价值,促进了身心的全面发展,而这是在家打麻将、看电视或是上网打游戏所无法比拟的。

当前,尽管广场舞团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其缺乏专业的指导,没有权威的教练带领所以导致广场舞在动作、节奏等方面并不规范。因此,需要当地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一方面通过居委会或者文化馆招聘的方式,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到其中;其次,也要奉行走出去的政策,鼓励部分人才到专业的舞蹈团队中学习,接受更好的指导。在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使蹈团队更加专业、科学的练习,提高其舞蹈动作的规范性。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全面推进城市文明建设的今天,广场舞作为一种全民愉悦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城市文化状态的一个标志。广大群众参与到广场舞建设中去,在欢快的音乐节奏中释放自己的个性,放松自己的心情,传递出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当地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加大资金支持和人才投入,促进广场舞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俞祝琴. 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 大众文艺,2014,21:20+6.

[2] 龙燕梅. 广场舞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研究[J]. 大众文艺,2013,23:14.

[3]杨波. 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 大众文艺,2015,14:15.

上一篇:骑牛比赛语文教案下一篇:他们需要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