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古诗鉴赏练习(共7篇)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
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
乱斫胡兵缺宝刀。
(1)第二句“马头冲雪过临洮”中“冲”字如果换成“冒”字好不好?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人物形象。
答案示例:
(1)不好。“冲”字描绘出战士们在雪夜冲锋前行的生动画面,更表现出将士们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使诗歌充满了一种高昂激扬的情绪。“冒”字也能表现冒雪前进的情形,但在力度上没有“冲”字强烈。(语意相近即可)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与诸子登砚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沽而建。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请就这种体裁形式的特点做简明解说。
(2)从这首诗的四联中任择一联,联系全诗,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谈一下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菩萨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1)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
(2)词里集中对什么做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南山,即庐山,当时是佛教、道教云集的胜地。
(1)这首诗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一种,作简要评析。
(2)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 ”好的。请简明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2)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5、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昭君怨
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载,一般开。
(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不得超过50个字。
(2)“边烽不过秦”上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答案不得超过35个字。
(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不超过60 个字。
7、阅读词〈菩萨蛮〉。分析这首词在表现“江南好”这一主题时的艺术特点。
酬朱余庆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注: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1)从两诗的内容上看,A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B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浩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8、⒏2002年福建省达标中学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看法?
A(不超过40字)B(不超过40字)
(2)两诗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他们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不超过50字)
9、2002年杭州第三次统考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10、2002年高考广州市一模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以下问题: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1)你读出了什么?(2)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6分)11、2002年泉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古诗鉴赏题及答案(2002-04-0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读后回答。(6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从内容看,都是写
从抒情手法看,李诗
王诗
(2)诗人的禀赋个性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试比较这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
参考答案
(一)①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每句五个字;第2、4、6、8句押韵;颔联、颈联对偶;全诗符合平仄格律要求。
②首联勾勒出阔大的时代背景,包含着对时光流逝、无可阻挡的感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颔联诗句平实,内涵丰富,既有对历史英雄羊公的回忆,也有诗人吊古伤今的感怀。颈联写眺望所见:“水落”“天寒”简捷形象地把羊公所处的背景环境描绘出来。尾联是悠然的收束,诗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泪,赁吊怀古中融入了因个人遭际生发的苍凉感慨。参考答案
(二)①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主要内容是描写弹奏的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②一是集中描写音乐。上阙由曲名写起,曲子描写的是湘江和湘江故事。鸣筝声声,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二是集中描写弹筝女子,这里是特写镜头。“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子年轻秀媚的特征。“幽恨”既写曲中情绪,又含弹者心声,“细”字连结二者。下阕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下阕后两句收束全词,“断肠“与“幽恨”照应,将弹奏感情推向高潮。“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
参考答案
(三)①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
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五---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②“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
“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参考答案
(四)①“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②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
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
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参考答案
(五)①梅。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②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
参考答案
(六)①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
②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③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参考答案
(七)这首词写景只有两句,却以写意的画法,画出江南水乡的最大特点,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写江南的人美,只写垆边女的皓婉,而“似月”的美貌,又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开头用“人人尽说”这一侧面描写的手法,令人信服。一般游子,总会发出“思归”而不得的感慨,而这首词的结尾又巧妙地呼应开头,反传统而用之,说游人和客居应老死于此,否则将遗憾无穷,俏皮而极富新意。
参考答案
(八):
(1)A朱诗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2分)
B张诗肯定了朱庆余的才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2分)
(2)“比”的手法。(1分)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优秀作品等。(两诗各取一例即可。一分)
参考答案
(九):
(1)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2)"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参考答案(一○)
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答案应包括三个方面:
(1)读出了什么?2分(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2分;表达对往昔繁华的眷恋、怀念、思念,1分;极尽故国的繁华热闹,0分)。(2)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2分(反衬或以虚写实)。(3)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2分。
《金城北楼》
作者: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注】:
此诗作于作者赴边途中经过金城时。金城,在现今的兰州。
磻溪老:指姜太公吕尚。
体道:是指体悟道理。更:经历
1、诗歌前四句写了晴空万里、积水连山、湍上急流、城头残月的`金城美景。
2、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联以景入诗,融情于景;后两联借用典故,抒写情怀。
B、“声若箭”,以呼啸而过的利箭作比,写出了黄河急流的非凡声势。
C、颈联借姜太公钓鱼和塞翁失马的典故,抒发能一展雄才的豪迈之情。
D、尾联写对边关形势的担忧,体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的深沉情感。
答:C (颈联写诗人追思历史旧事,对人生际遇,祸福更替有了更深的认识,但内心因不得志而郁结的愁思仍然溢于字里行间。)
简析
7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①。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②。万籁③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注:①高林:佛家称僧徒聚集之处,此指禅院。②人心:指尘心,俗念。③万籁:指一切响声。
【问题】
(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的环境,主要运用了的手法。
(2)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
(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幽静、寂静的环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2)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3)“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74、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点绛唇· 屏却相思
王国维
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注:这首《点绛唇》收入《人间词乙稿》。时王之前妻莫夫人新丧,此词为悼亡之作。
锡林郭勒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xlgl.offcn.com/
【问题】
(1)解释“屏却”一词,并说说前两句的意思。
(2)请分析“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三句的意境。【答案】
(1)“屏却”意谓放弃、排遣。前两句的意思是说:忘了她吧,忘了她,念如今生死茫茫,怀想又有何益,徒令人心力交瘁!
(2)词人举目西窗,惟觉月光如水,丁香似雪,一片凄凉意。“凉月”以“纷纷”形容,“丁香”以“雪”喻之,无理而妙绝。丁香花本开在春夏之交,何以与寒冬之 “白雪”关涉?这是为强调颜色的相似性而出现的时令错位。然而,通过这种似乎无理的描写,却更深刻地表现了词人因思念亡妻而难以为怀的悲怆冷寂心境,堪称绝妙。
75、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问题】
词的上片写女子的寂寞,用了两个动词“引”和“挼”;下片写她对远方情人的等待,重在写她的装扮,用了“碧玉搔头斜坠”一句,试简析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
不直接描写人物的感情,而是通过对动作的描写表达她的百无聊赖,通过对装束的描写表达她的懒散和心绪不宁,使得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富有人情味,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马戴《出塞》这首诗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情和那种奔腾的气势外,还很注意语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壮的场面中插入细节的描写,酝酿诗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够神完气足,含蓄不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出 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 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 乱斫胡兵缺宝刀。
鉴赏:
这首《出塞》,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情和那种奔腾的气势外,还很注意语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壮的场面中插入细节的描写,酝酿诗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够神完气足,含蓄不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金带连环”四字,极精美。“金”字虽是“带”字的装饰词,但又不仅限于装饰“带”字。看似写战袍,目的却在传达将士的`那种风神俊逸的丰姿。“马头冲雪”的“冲”字,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动词。作者不用带雪、披雪,而用冲雪,是要用这个动词传出人物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内心的壮烈感情。“金”字和“冲”字,都极简炼而又很含蓄,都为激扬的诗情涂上了一层庄严壮丽的色彩。在着重外形描写时用一两字透露人物内心的美,使人读后感到诗情的既激扬又精致,没有那种简单粗犷,一览无余的缺点。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卷旗”,避免惊动敌人,的是夜间劫营景象。因风疾所以卷旗,一以见战事之紧急,再以见边塞战场之滚滚风尘。这岂只为景物描写,作者正以战旗之卷,写出勇士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
卷旗夜战,正是短兵相接了,但实际上只是雷声前的闪电,为下句作铺垫。“乱斫胡兵缺宝刀”,才是全诗中最壮烈最动人的一幕。这场“乱斫胡兵”的血战,场面是很激烈的。“缺宝刀”的“缺”用得好。言宝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杀之烈,战斗时间之长,最后胜利之夺得,都在此一字中传出。作者在全诗二十八字中,极为精彩地处理了选材、顺序与如何运用并积聚力量等重要问题。前三句,只是引臂抡锤,到第二十六字“缺”时,奋力一击,流火纷飞。
读岳飞《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深感“缺”字韵押得险而有,得高山危卵之势。而马戴在这首诗中的这个“缺”字,虽不当韵脚处,却同样使人惊赏不置。“乱斫”两字虽很真切而且精辟,但,如无“缺”字,则不见作者扛鼎之力。这一个字所传达的这一真实细节,使诗情达到了“传神”境界,使全诗神采飞扬。
全诗结构紧密,首句以英俊传人物风姿,次句以艰难传人物苦心,第三句以惊险见人物之威烈,结句最有力,以壮举传神。至此,人物之丰神壮烈,诗情之飞越激扬均无以复加了。总之,此诗在艺术上处处见匠心,在古代战歌中,不失为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
阅读答案
(1)第二句“马头冲雪过临洮”中“冲”字如果换成“冒”字好不好?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1)不好。“冲”字描绘出战士们在雪夜冲锋前行的生动画面,更表现出将士们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使诗歌充满了一种高昂激扬的情绪。“冒”字也能表现冒雪前进的情形,但在力度上没有“冲”字强烈。(语意相近即可)
(2)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行动描写,为我们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的形象。诗歌通过衣着来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用“金带连环”束“战袍”,刻画出了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马头冲雪过临洮”以天气恶劣、行军艰难来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卷旗夜劫单于帐”以“卷旗”的细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乱斫胡兵”和“缺宝刀”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
二:
1、有人说,第二句中的“冲”字与第四句中的“缺”字用的很传神,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这首诗描写了一次边塞战事,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塑造了戍边将士怎样的形象。
答案
1、第二句的冲字写将士顶风冒雪奔赴战场的情形,表现出戍边战士一往直前的英雄气概。第四句的缺字运用使动用法,写战士宝刀砍到缺口,言极战争惨烈,战斗时间长。(意对即可)
2、塑造了戍边将士信心百倍、斗志昂扬、英勇无畏的形象。(意对即可)
三:
(1)有人说,诗的第二句中的“冲”字与第四句中的“缺”字用得很传神,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2)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的人物形象。(3分)
参考答案
(1) ① “冲”,冲向,字写将士顶风冒雪奔赴战场的情形,表现出戍边将士一往无前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2分)
② “缺”,缺口。写战士作战使宝刀出现了缺口,极言拼杀之惨烈,战斗时间之长久,表现出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2分)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李广,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人。其先祖李信为秦国名将,曾率秦军追逐燕太子丹直到辽东。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李广少年从军,抗击匈奴。他作战英勇,杀敌颇众,使汉文帝大为赞赏。九年后,汉景帝即位,李广升为骑郎将,成为景帝身边的禁伟骑兵将军。吴王、楚王叛乱时,李广以骁骑都尉官职跟随太尉周亚夫出征平叛,在昌邑城下夺得叛军军旗,立下显赫战功。诸王叛乱平定后,李广调往上谷、上郡、陇西、雁门、代郡、云中等西北边陲做太守,抗击匈奴的入侵。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今译】:
自秦、汉以来,边疆一直都在无休止地进行战争,月照关塞,自然想到无数征人战死边疆未能回还。只要龙城飞将军李广在,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阴山一步。
【评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王昌龄】:
王昌龄(约690— 约756),字少伯,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时代背景】:
以《出塞》为例:
(一)讲解诗题,简介作者。
1.出塞:到边防线上去戍守边疆。
2.王昌龄:唐代诗人,善写七绝,多边塞诗。
(二)自读全诗,读准读通。
1.熟记“秦”的读音及写法(可与“泰”比较)。
2.可先个体读,再同桌互读互查。
(三)查阅注释,弄清诗意。
注意诗中的“关”,此处指边关;“还”,是回家的意思。首句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边关)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应解作“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不要讲成“秦”时的明月照在汉代的关内”。
(四)细读诗文,理解感悟。
一边读诗句,一边思考:
1.“秦时明月汉时关”,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这景象有变化吗?(一直如此)联系“万里长征人未还”,想象一下:那些边关战士,面对明月,可能会想些什么?
2.后两句诗表示了对飞将军的怀念,其言外之意是什么呢?(希望唐王朝能起任英勇善战的名将来镇守边关,抵抗外敌。)
(五)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想想读了本课,有些什么感受?(从诗人对长期战乱、百姓苦楚、镇守边关的看法,体会他关心国家安危的激情。)
带着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悲壮慷慨的气势。
(六)推荐诗作,拓展阅读。
提供内容相关的边塞诗,供学生自主选读。如: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 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出塞古诗鉴赏练习】推荐阅读:
古诗(石灰吟,出塞)09-16
王之涣出塞 古诗06-01
古诗出塞王昌龄11-03
古诗两首出塞教学反思12-30
鉴赏杜甫诗《前出塞》05-29
古诗鉴赏练习02-28
高三古诗鉴赏练习02-06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大题专项练习03-03
《出塞其一》翻译赏析06-09
出塞教学反思怎么写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