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论文(精选8篇)
摘 要:当前时代,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现代化信息技术。高中地理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学科,其教学内容也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高效整合,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其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为此,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应积极尝试和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课题,进而,破解传统地理教学课堂所存在的问题和僵局,进一步提升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地理;信息技术;有效性;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5B-0068-02
现阶段,以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不断地更新与发展,同时对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的渗透也逐渐深入,并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和改变。在教育领域,国家也加快了新课改的步伐,致力于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全能型人才。在此背景下,加快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等课程的整合,具有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方面,从地理学科教学本身上看,为了更好地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也为培养出的人才更能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根据新时期下高中地理新课改的教学任务要求,在地理教学模式、内容、方法等方面,有必要要求教师做出相应的改变,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为现代创新的教学模式,将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整合并应用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去。从而,增强高中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并进一步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从硬件设施上看,当前国内大多数高中都已配备了功能较为完善的多媒体教室,为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从高中地理教学现状上看,出现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对信息技术整合力度不足、重视程度不高以及应用较少等问题,导致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无法走向纵深。也因为此,关于如何有效地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成为时下教研相关领域研究与讨论的重点与热点课题。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整合的重要意义
恰当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实现高中地理有效教学大有裨益。教师通过灵活地应用信息技术,并将其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相结合,能够获得较好的教学成效。从总体上看,将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进行整合教学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提升教学效率
兴趣是根据机体的需要所产生的一种稳定的内动力。在学习活动中,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至关重要。高中地理教学也同样如此。因此,教师在实施具体教学时,应当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将地理教学课堂打造成为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方法多元且妙趣横生的趣味课,从而,有效地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学生形成对地理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将其与地理教学充分结合,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例如,在高一地理《俄罗斯》一课的学习中,考虑到学生对俄罗斯这个国家了解较少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俄罗斯相关的短视频、旅游照片,如喀斯特岩溶地貌、莫斯科城市风情、海参崴不冻港美景等,调动学生对俄罗斯这个国家的好奇心,从而,使其自觉主动地学习该课内容。
(二)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上,教师多通过实物展示、语言表达、板书等形式,让学生学习不同的地理知识,想象不同的地域景象,且教师对学生思维动态无法准确掌握,因而教学有效性无法保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这些原本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讲解的较为抽象、?驮拥闹?识点,则变得更加简单、直观,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与教学相关的视频、动画、图片等资料,并通过多媒体设备一一呈现,同时适当创设一些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深入学习与掌握,极大地节省了教学时间,并改进了教学模式,从而,有效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高一地理教学中,时区问题是教学的一大重点与难点。对于该内容的教学,若仅通过简单的言语描述,非但教师难以讲解清楚、透彻,同时对当中涉及的天体运动现象、时区不同而造成时间变换等抽象内容,学生无法深刻学习、理解与掌握。
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则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先在网上搜索相关视频给学生们观看,待学生对天体运动及时区转变等内容具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再引导学生深入教材,将此项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深化,使学生理解不同时区的差异性,从而,有效地解决时区变换等问题。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此外,信息技术还能够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提供大量的网络资源,包括认知理解型内容、练习题、拓展资料等,让学生通过自主搜索网络,即可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并为其自主学习服务。在学生利用信息网络进行自主搜索这一过程中,除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外,还锻炼了学生自主探索与自主创新等思维和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相结合途径探析
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相关途径和方法,可具体通过以下几点执行: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俗语有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创设出不同的教学情境,帮助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使其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从而取得较高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辅助教学
随着时代的进步, 计算机也慢慢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层面, 但是在实际中实现网络化教学还有诸多障碍, 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乐观, 这是因为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有效地利用这一新技术的手段和方法来实现高效率的课堂教学, 究其原因相当复杂, 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未形成有机整体。在高中的课堂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结合多数情况下是在专门的多媒体教室进行的, 这就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还是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 而只能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
一、信息技术在备课中的作用
随着网络的普及, 除了用常规的大纲、教材、教学参考、教案集作为备课的工具外, 愈来愈多的参考资料可以通过上网查寻, 以补充手头上资料的不足, 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要博采众家之长, 多去参考借鉴别人的教学理念、教学艺术、教学方法以充实自己, 使得在教学改革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甚至有的学校还为教师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网络资源, 让教师从繁重的备课中解放出来, 身心愉悦地投入教学中。
二、信息技术在授课过程中的作用
数学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 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 的确没有某些学科形象、生动、具体, 学起来有点枯燥无味, 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信息技术能很好地支持音频、视频、图像等媒体信息, 将文字、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有机集成, 以图文并茂、声形辉映的完整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在屏幕上实现具有实时三维效果的、近乎逼真的景象, 让数学的抽象变成直观的形象。这些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 必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我在这里结合自己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 谈谈对结合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些具体操作。面对枯燥的数学, 如何让课堂生动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尤其是在讲解函数图像和立体几何时, 对立体感欠缺的学生来说如何让图像动起来远胜于老师平铺直叙的说。通过用几何画板设置对应的动画, 一目了然, 学生有了动的观念, 再去探究这个函数与图像的关系、点与面的位置, 就显得不再那么抽象。用几何画板设计函数图像的动画, 比较简便, 高中阶段的函数, 包括圆锥曲线, 都可以在几何画板上作出图像, 并生成相应的动画, 因此, 几何画板成了辅助教学最常用的工具。
用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使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有了更多的选择, 从而更有利于搞好教学, 而要采用这些手段, 又取决于教师对这些技术的掌握程度, 对教材的驾驭水平。什么时候用, 什么内容用, 怎么用, 这些都是我们在具体操作时要考虑的问题。
三、信息技术在处理课后作业和课外辅导中的作用
课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 所以在面对诸多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时, 以前就靠学生自己参详揣摩, 或者有时间请教老师, 但是还是无法达到学生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 学生不但可以从网络上找到自己要的答案, 还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节省了很多时间, 也把老师从繁重的教学中解放出来, 可以把精力投入到怎么把课备得精彩上来。如果学生自己还是解决不了, 还可以用MSN和老师联系, 随时解决问题, 不留下任何疑问。
如今在课堂上, 我们更多的在应用多媒体技术。高效课堂结束了传统的满堂灌, 而课堂内容又不能减少甚至还要求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只能从多媒体上入手。结合循环大课堂的理念, 先把预习的内容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而上课时多媒体的应用更是把问题的每一个细节都展示出来节约时间, 学生也能更加准确的了解课程的整个面貌, 增加了整体的认识, 同时对学生的习题也可以采用多媒体展示的形式来讲解学生解题思路或者是解题技巧的优劣, 简单直接, 示范效果明显, 对其他同学也有借鉴警示的作用。如此一来, 我们的每一节课都充实精彩, 学生感觉紧张有趣、内容丰富, 提高了学习兴趣, 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信息技术的普及最大程度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从备课开始到学生基本掌握知识, 处处显示了信息技术的魅力。但是我们要知道任何的事情都有两面性, 通过使用信息技术于课堂的尝试, 要达到课改要求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普遍应用, 还有很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 如信息源的解决、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应用技术的规范化等等。这需要我们认真揣摩新课程要求, 进一步了解更加重视软件的功用, 把课程和信息技术更好地结合。面对新时代对课程的要求, 我们再也不能忽视现代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 授课容量加大而学生的时间和教师的时间有限的问题面前, 我们的着眼点就是新的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目前我们推行的高效课堂理念就是这种思想的延伸和发展, 使我们成为满堂灌时代的掘墓人, 解放学生, 解放教师, 并培养具有“双高”素质的新一代高中生, 为中国的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虞涛.使用计算器带来一阵和煦春风.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3.4
[2]邓小兵.信息技术支持下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与思考.中学数学.2004.9
关键词 高中数学;信息技术;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3-0071-02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能通过自己的描述或是一些简单的模型,将知识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联想。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高中数学教学而言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太理想。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技术在教学领域中得到普遍应用,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有想象的依据,从而把数学教育做得非常完美和成功。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数学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方法等都得到了全面的更新和进步,作为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对教学观念有一个新的认识。而且在教学改革纲要中也强调,在教学中要大力推动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要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够熟练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效的教学,便于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的有效结合,从而让学科知识具有更加形象和生动的展现方式。做到信息技术丰富数学教学课堂,数学教育也能够推动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信息技术教学优势的充分利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学习中找到有利于自己学习的工具。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出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让计算机辅助教学发挥了其最大的优势,也让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呈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形象化和视觉化,较好地展现了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更好地揭示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从而让数学教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争取让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达到最完美的结合,既能够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又能够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此,笔者谈谈数学教育中对计算机技术的有效利用。
1 数学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
对于抽象性强、难以想象的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必须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在乏味、枯燥的学习中顺利地坚持下来,并且成功地将知识纳为己有。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便成为数学学习好坏的关键因素。作为数学教师,也要重视起学生兴趣及积极性的激发和培养,让学生都能够有这样一位无时无刻不推动自己学习和前进的“老师”——兴趣。兴趣的培养需要教师展现和讲解的知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也就是说能够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作为高中生,他们说好奇的事物大都是非常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到过的物体等,为此,教师要满足他们的需求,利用信息技术将学生所感兴趣的事物呈现在他们的眼前,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将各种各样、形式各异、颜色丰富的椭圆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且利用椭圆形组合绘制出非常有趣好玩的事物形象,学生在观看笔者的展示过程中注意力就被大屏幕当中形形色色的椭圆形所吸引住了。然后笔者引入椭圆的概念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告诉学生什么样的形状可以称为椭圆;再通过多媒体让这些椭圆动起来,将其巧妙地置于坐标系中,丰富学生的视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渗透给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引导学生大胆地探索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其发自内心地愿意进行数学学习和探索。
2 信息技术能够推动学生对高中数学知识的探索和发现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能够成功地运用自己的探究方法解决数学中遇到的问题,在这种良好学习状态的保持下进而能够进行知识的开拓和创新。在学生体现其学习主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所选择的数学问题就成了能够正确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数学教育过程的核心是教师对于课堂活动的创新设计和有效组织。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组织和创新环节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背景,以及更多的教学软件为教师提供了最佳的教学工具。在这些资源和工具的充分及有效利用下,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去进行知识的探索和发现,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钻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教学中,笔者利用计算机设计出动态的两条直线,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探索,发现平面内两条直线所有可能存在的关系。然后教师再有目的地将课本中的知识详细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深刻的理解和印象中去体会和感受直线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能够为教学锦上添花,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和发现,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能够帮助学生获取学习经验和技能
数学知识具有超强的逻辑性、严谨性、精确性和创造想象性。这些特点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环节中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及营造的教学氛围都能够体现数学的科学性,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能够清晰地了解、全面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这一学科的知识,便于教师揭示数学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拥有自己特殊的数学思考形式和本领。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教学作用,适当巧妙地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起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获取数学知识的经验和技能。
如“四种命题”学习之前,笔者给学生布置搜索有关“命题”的资料和知识,让学生对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并且把自己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问以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关于命题的问题一一罗列出来。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将学生搜集的资料呈现出来,加上自己的补充和讲解,成功地揭示出命题的概念和内涵。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除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更重要地是让学生在进行资料的搜索和整理过程中,体会到信息技术及网络的优势,便于学生视野的开阔和信息技术的快速推广。
4 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中的适当应用,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
在数学教育过程中,教师想要把知识更加全面广泛地呈现给学生,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的广泛性和全面性,就需要在教学之前进行充分的备课。而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一本书一本书地进行查阅和记录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身心疲惫,在以后的工作中缺乏积极性。而有了网络信息这个技术平台,就为教师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通过简单的电脑操作就能够搜集和整理出需要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中也比较容易将其展现出来。这样就为教师的备课节省了大部分时间,从而能够让教师把精力多用在教学手段的想象和设计之中,从而创新出更加完美的教学形式,有效地提高数学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
总之,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数学教育课堂,为数学教育环节提供更加新颖有趣的教学形式。通过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提高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也促进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仕岭.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教学作用[J].家教世界,2012(12).
[2]刘红霞.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2(10):193.
[3]侯学员.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情境创设中的应用[J].计算機光盘软件与应用,2010(11):19.
元谋县物茂小学:雷永林
摘 要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是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学与教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语文课堂作为信息技术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的一种崭新的支撑,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发挥多媒体及网络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突破重难点,感知语言,培养语感。启发想象,培养创造性,激发审美情趣,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课堂教学
结合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方式。“信息技术和课程结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它要求教师能从自己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也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这种“结合”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实施将会对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的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设良好的基础,使小学语文教学朝着特色、个性的教学方向发展。
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的结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下面仅从小学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谈谈利用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几条有效途径:
一、通过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如《观潮》一课,作者在课文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描写潮的样子及潮的响声尤为精彩,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震得颤动起来。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让学生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汹涌澎湃的声音,借助投影和录象,让学生感受潮来时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讲授《夜莺之歌》一课时,教师三次出示夜莺清脆、悦耳的鸣叫声,每一次出现各有作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仿佛身临其境。
这种以声音、图形创设课堂情境,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应用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有机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就像是一个圆圆心,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只有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实现媒体与目标的统一性、协调性、突出性,才能达到解决重、难点的目的。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必然使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它必将是促进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拓展与革新的一个主要因素。
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课前应用多媒体等网络技术搜集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更能把课文了解透彻。然后在教学课文的时候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然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在教学《开国大典》时,出示当时的影片资料,同样能让学生感受到当时的情景,和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爬山虎的脚》一课,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子、脚及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这篇文章的第三段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可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三段,看看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读明白的同学在图上画出爬山虎的脚。然后再用实物投影把同学们的画展示出来,集体讨论交流,最后用投影出示句子,说说这样谴词造句的好处。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突出教学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三、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朗读、阅读能力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就是听、说、读、写。在语文教学中这些环节都不能忽视。朗读也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小学低年级小学生来讲朗读很重要。利用信息技术练习学生的朗读能力,至少有两个有效的途径:
一是使用现成的语文教学软件或光盘、磁带等辅助资料。
二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计算机的“录音”功能将学生自己的朗读录下,由学生自己从中去发现问题,找出自己在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矫正读音及情感的处理等。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渠道获取信息,拓宽素材积累空间,促使学生建立素材“信息库”,对素材分门别类收集,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搜集、贮存、加工、处理能力。在阅读教学预习中,采取单元整体预习的方法,利用已有资源如网络、杂志、书籍等,在作者、背景、知识、出处及相关方面查找整个单元的资料。课堂教学中,学生随时提取适合某一阶段学习内容的资料并转化成自己的语言适时补充。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被引入教育教学,学生的阅读对象不仅有文字和图片,而且有大量的有声读物、动画、视频资料。它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资源,形象生动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从而使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得心应手。
四、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能够写作、轻松愉快的写作,有事可写,有话可说。运用声象媒体,创设良好的习作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能激发学生“爱写”的兴趣。自从多媒体信息技术进入作文课堂,课堂便活跃起来,学生在找到写作材料的同时,又了解到课堂以外的“大千世界”,“人物写真”,“风土人情”,“人与自然”,“各地揽胜”,“名山大川”等,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现实生活甚至更远的时代或地方。如:“熊猫”是人们普遍喜欢的动物,可由于生存环境决定它们只能生存在祖国的西南地区,不冷不热,箭竹丛生的地方,这便是我们无缘与熊猫相见的原因。然而,通过多媒体作文,学生不但见到了熊猫,而且还了解到关于熊猫的许多方面的特点。如熊猫的生性孤僻,活动范围小,喜欢在树上活动。繁殖,发育慢,以箭竹为食,有人的灵性,是残存的古动物,更主要是直接观察了熊猫的活动形象。再如“孔子”,“哥白尼”古今中外著名人士,学生对他们的详情了解甚少,可是对媒体作文满足了学生的欲望,他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五、信息技术与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有机结合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在一个“用”字上。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要点。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内学习活动的质量,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安排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安排的每一项活动,都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完整的系统性。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容量,加快了教学的节奏,这样就能节约出宝贵的时间,我们将这些时间还给学生,将语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的手上,让其自由运用。其次,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不能搞闭门造车,应当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练习途径。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去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者们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课程整合无疑是将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转化为信息技术的传授方式,必将成为今后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计算机已阔步进入了语文课堂。应该说,“善假于物”的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其产生的能量和蕴含的潜力都是传统语文教学难以企及的,它必将结出丰硕的实验果实。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必将对教育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会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欣欣向荣。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
2、《小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论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特点与作用》.李永前
宁陵县高级中学
翟亚薇
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总体背景下,多媒体在英语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正在逐渐影响着教育教学观念,改变着教育教学模式。这种技术的利用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带给老师和学生新的感受,是一种颇具模拟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手段。他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还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让学生清楚的看见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他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使用已成为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和必然,并已逐步走在了教育改革的前沿。
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利用好多媒体这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工具呢?我就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看法:
一、多媒体英语教学的优势
1、多媒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英语是一门外来语言,有着与本国语言的一些异性,从而导致有些学生不能适应,致使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多媒体教学的形、声、色、光等表现法创设了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克服传统教学弊端的全新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的、枯燥的、别扭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所学内容。我们在给同学们观看视频材料---马丁·路德《I have a dream》演讲的真实场景,视听结合,声形并茂让学生真实的体验历史,实现了语言和思维的同步发展,调动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优化了教学效果。
2、利用多媒体有利于强化感知,突出重点、难点。
学生学习掌握知识,一般是从感知开始的,感知丰富,就能为进一步形成概念,理解知识和掌握学习的规律打好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只要遵循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运用好多媒体这一有效教学手段,就不仅避免了以往在教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教学用语言表达较为困难的矛盾,而且预先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这样教学既延长了学生思维的活动时间,又从中受到启迪,深刻理解了所学内容,从而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3、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一方面,多媒体技术集文体,图形,图像,动画影响于一身,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使教学内容变得更为通俗易懂;另一方面,多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提高了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了条件。
4、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容量,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
多媒体信息量大和速度快的优势可以帮助教师传递最大的信息,给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训练方式和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从而给学生形成一个良好循环的学习过程。我通过实践,运用多媒体比不同多媒体平均要节约15分钟。省下的时间,我把它用于加大练习量,也就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落到了实处。
5、利用多媒体可优化老师的教学环境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备课,整理知识点,上课时写在黑板上,学生边看边记录到笔记本上,黑板空间有限势必要边擦边写,不仅浪费时间,使课堂气氛紧张而死板。而多媒体教学法的运用,彻底改变了粉笔教学法,把知识直观地投影在大屏幕上,不仅减轻了教师负担,而且节约了时间,使教学气氛相对轻松活跃。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增加多种新颖的练习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训练和补充,扩大课堂知识容量,加快课堂节奏,督促学生学习态度,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多媒体的最大优点在于:随时更新知识的同时也不会查找不到旧知识,不像黑板那样擦掉就没有了,这样学生会把知识点深深地记在脑海里面了。
二、多媒体英语教学的“几点注意。”
在英语教学中,多媒体让我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效,节能等许多甜头,但也要注意的是
1、多媒体英语教学中的课件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人类的学习行为是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提供的外部教学活动与学习者的个体内部心理相吻合,就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教师传授的知识化为学生的知识。因此,我们制作的多媒体英语课件在整体课件上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而且还要使课件的展示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已成为英语课件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
2、注重多媒体课件风格和教师风格的一致性,避免把英语课堂变成课件展示课。教师通过课件按照自己设计的逻辑进程,选用最适合自己的教法,有效的地组织教学,因而课件必须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风格,所以在设计课件过程中,教师应亲自创作,自然的把自身风格融入到课件中,体现自己的教育思路,又让学生易于接受。但是过多的依赖多媒体,会将教师成放映机,有些老师为了突出课件的作用,使用了长时间大容量的教学课件。由于课件太长,以致于取代了常规的英语教学,而使英语教师变成了课件的展示者,这样看起来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其实只有老师一人在忙,而学生只是看表演而已。长此以往,在学生心目中老师如同放映员,其威信将大为下降,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偶尔借用多媒体课件是可以的,达到的效果也很好。但一味的依赖其效果将发生反作用,3、多媒体英语教学不能忽视常规教学媒体和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许多传统的教学媒体不可替代的,因为其它媒体和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也是无法取代的。如常规的备课、批改作业、板书设计等。所以英语教师不要一味的赶时髦,应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媒体和手段,让多媒体与常规媒体和手段有机配合,合理运用,发挥其长处,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广西桂平市逸夫实验小学 周夏
联系方式:电话*** xz20994365@163.com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堂上的合理运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开启他们的想象之门,引导学生发现美、表述美。善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而美术课在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方面的确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创意教学 巧妙运用
形象生动 多元化 个性化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堂上的合理运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开启他们的想象之门,引导学生发现美、表述美。善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而美术课在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方面的确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就要求我们美术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利用美术学科的特点,合理利用信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课程的整合,巧妙信息技术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美术学习和艺术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美术是视觉及造型艺术,具有可视的形象特点,因而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使美术教学手段向多元化发展,如实物展示、投影运用、多媒体音像的引进,大大地增加了信息量和科技量。这样也适应学生认识的发展和身心发展的需要。从而使美术教学用简易、新型、交互、愉悦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实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目标。
一、离奇课题,激发创意 ——强调艺术学习个性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个性化学习是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的一个特点,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其特点是: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可以按照适合自己的特点选择学习方法,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的进度,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的深度,可以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完成作业的方式。我们都清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背景知识、学习习惯和能力、认知风格都有很大的差异,而在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存在着无暇顾及学生接受能力存在差异的现象,效果不尽人意。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希望。
任何一种创造性劳动的前提就是身心自由。利用多媒体的展示,创意的课题内容很容易激发孩子创造性的思维和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而想象是创新的前提,但启发孩子的想象并不是教师说一声“今天画想象画”就能够达到的事情。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首先应该做的就是为孩子们提供想象发挥的内容,唤醒早已存在与他们心中的一切经验,知识。“一个创意的课题”,一个可以无限创新的空间,让孩子在这个无限的空间里创造,耕耘,找到自我。使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插上想象的翅膀,创作出与众不同的美术作品。
[案例:《大人国和小人国》(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第5课)] 感觉是学习的入门。大与小的关系在孩子脑海里都是固定的,所以很难转变它。我通过多媒体展示大与小的关系,使学生在创作之前形象了解,大于小是靠对比才产生的,物体的大小不是固定的,而是相对的,如此抽象的知识,就变得直观而简单了,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创作灵感。在三年级《大人国和小人国》时,我提议画一幅想象画,课题只有两个字:《王国》“王国?”“谁的王国?”“人的?昆虫的?还是植物的?”我运用多媒体播放一系列有关《大与小》的动画片,孩子的好奇心被激起来了。他们围绕着这个超大的问题
各抒其见:虫虫王国、蚂蚁的地下王国、蜘蛛王国、动物王国等等。想法很多,但都是从平时生活的经验中得来的启示。他们的思维都局限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没有达到我理想的效果。
我再启发们大胆创意:“比如说:‘蛋糕王国’呢?板凳王国呢?”我这个不太符合逻辑的提议象一滴水不小心掉到了热油锅里。教室里顿时象炸开了锅似的。“蛋糕的王国!”但没有人问我“这样也可以吗?”类似的问题。
“昨天,老师做了一个梦,梦见来到了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的房子、马路、汽车、人人都是美味的巧克力做成的,连房子里的沙发、床、电视机都是蛋糕做的。”我的话音未落,孩子们马上触发了联想:“还可以画一个机器人的王国,那里只有机器人”。“我要画我来到一个鲜花王国,那里一切都装饰着鲜花。”“我来到了一个微型人王国,哈哈!我们人类恐怕只有用显微镜才能察觉到他们的存在。”„„
从来都没有人这样想过,但有什么不可以的吗?孩子心里那美丽的童心被触动了。他们的想象既具性别的差异有有个性的呈现:汽车王国、面包王国,机器人王国,甚至还有水桶王国、热狗王国,电脑王国„„“王国里面有谁?”“水桶国王、鲜花王后、汽车卫兵、面包公主、机器人厨师„„”“王国里面有什么?”“宫殿、食品店、学校、社区、超市、饭店、游乐园„„”“王国里的‘它们’都在干什么?”
一连串大胆的创意设想,经过形象地了解大与小的关系不是固定的,而是相对的,一番空前热烈的想象和语言的描述,经过紧张的创作,几十张异乎寻常的画展现在我的眼前,没有人不是积极开动脑筋,想自己从前未曾想到的这样一个奇妙的王国中去,创作出许多新鲜、富有想象的作品。
童心是可爱的、可贵的。教师的智慧告诉我们应该保护好这美丽的童心。在这节课里我将现实与离奇的想象放到一起,这就容易引起孩子产生奇思妙想,创造新的形象和生活意境。这种形象往往与原来的生活经验有所联系,但又不尽相同,是对原有知识和经验的一种发展和创新。这个创意课题引导孩子们从跟以往不同的视角去展开想象,预设了一个具有生成性的、具有童话色彩的意境。在这个丰富多彩的童话意境里,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活跃,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可见离奇的创意以及创意本身所特有的创造空间,能触发孩子绘画创作的无限的表现力。
二、空间置换,创意迭生——增加思维表象,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美术的学习需要创造、想象,需要独立地感受和思考,由于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这种感受和思考离不开实践的辅美术课中经常会有人物表情等需要夸张变形的情况,如果学生能通过教师的动态操作目睹变形过程,他们就会为自己的想象营造了一种活动的空间,获得那种只能是 “ 意会 ” 的创意经验。Photoshop 这款软件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液化处理面面板可以很简单的实现变形特效,为美术教师讲授人物的脸形、五官、表情特征等内容时提供的更多的方案选择。
小学生对游戏有着特别的爱好,在游戏环境中,他们能快乐地进行学习而不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我在教学冷暖色调的时候。巧妙利用网络上很多小巧有趣的填色游戏,在教师教学演示过程中以及学生练习过程中利用它 , 学生很快可以理解什么是色调而且可以很快看见效果。在《标志》、《图案》的教学中,利用色阶板,通过改变颜色,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背景色和前景色的关系,当它们在明度,色相上相差大的时候就有好的视觉效果。既解决了教学的难点,又具有游戏的倾向,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解决了问题。
网络信息技术包括了论坛 BBS 技术。所以用论坛发帖的功能进行备课很实用。教师可以随时将从网上收集的相关图片、动画、视频、音乐等资料发在论坛里。课堂上可以很快进入论坛,打开相关的帖子进行教学。另外,这些资料还可以是作为学生课后学习的资料。比如在教学《二方连续》的时候,从网上找到了 FLASH
制作的相关课件和大量精美图例:杯口的二方连续花纹,地毯上的,衣服上的、绣品上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观看动画,欣赏图例,分析设计制作的过程。网上的课件制作精美,重点难点都演示的很清楚。大量的精美图例为学生提供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还有在线涂鸦版也是一个很有用的辅助教学的工具。
许多研究证明儿童的创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年龄越小他们受到的局限越少,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儿童生命中最宝贵的创造力释放出来。所以在美术课堂上我们应该鼓励孩子“随心所欲”,想象越奇特越好,有的时候看起来很荒唐的东西却其实往往正是打开创造大门的钥匙。
[案例《亲进大自然》(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第2册)] 在一堂欣赏课上,孩子对夏加尔的画产生了好感,的确,夏加尔也真如儿童似的纯洁。他的许多画并非某地方、某一场所的景色,而是依据构成画面的需要,自由地组织在一起。颠倒的房屋、漂浮的人、猫有着人的脸孔——画布上的时空被打乱,正常的透视比例消失了,一切事物按照画家的印象被随意安置在空间中。而一切又似乎是那样的感人和真切。特别是容易让儿童接近。
“夏加尔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都放到一起从而来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爱,我们也来试验一下如何?”我笑着问孩子。这自然是一个很新鲜的主意。孩子们很快就进入了状态。我将孩子分成四组,分别给了他们一个老掉牙的主题,画春夏秋冬。孩子们表示这没有什么创意。但我还是坚持要一个孩子来说一说春天该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他说最好是画春天大自然的景色,“大自然是神奇的,我知道,大自然在春天的时候它一定是长了眼睛的。也许在绿绿的草地上就长出眼睛来了呢?”“有的时候它也许会伸出它长长的手臂拥抱住太阳。这样在春天大地就拥有了阳光”就象夏加尔把抗着锄头的农夫画在牦牛的脸上,以次来表达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孩子们对我的想法都表示赞同。他们对春夏秋冬的风景都做了空间错位了但富有诗意的想象。在他们的笔下,春天,天空和大地是春姑娘花朵一样的脸。春夏秋冬交织在一起,描绘出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在这一个创意课题中我引导学生将不同的物象基于其内在的逻辑关系结合在一起,使正常的物象出现反常但又有一定的合理性,这样位置的交换必然会打破常规的视觉思维,在连接中产生新形象。最后完成的作品是作画者自己事先也没有想到的。新的启发和新的想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同时,他们活跃的思维能力凸显了绘画的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
三、发散思维,培养创意——增加视听觉信息,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美术是运用线条、块面、色彩等来造型的视觉艺术。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习比率的研究表明:人们学习,通过视觉获取的外界信息占 83 %,听觉占 11 %。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高效的方法。而多媒体手段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更多的静态及动态视觉信息,综合利用多种感官去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同时它还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更有利于情景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和生成,为营造小学生快乐的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培养孩子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是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正确理解,美术课堂在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的优势在于能积极有效的开发孩子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形象和直觉思维能力。在下面这一节自由命题的绘画创作课中,我不是采取常规,即按部就班地教会学生形状的应用,而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了一个美术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巩固了学生对形的练习和应用。
[案例《彩线连彩点》(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第2册)]
在一年级《彩线连彩点》一课里,我首先播放“点点与线线”的动画片,通过它们的对话,使认识了点与线;接着,我运用绘画功能,展示一系列的彩线与彩点的结合,形成的各式各样神奇、美丽的图画,使孩子们心里表现的欲望上来了。一个个小手举得高高的,展开丰富的想象——太阳、地球、飞碟、饭桌、花朵„„,孩子们通过圆想出了很多。
“方形呢?”冰箱、洗衣机、电脑、门窗、房子、汽车„„。“三角形呢?”小旗、房顶、„„。
饭桌上摆着什么菜呢?都有谁在吃饭?吃的什么饭?年夜饭?„„ 飞碟降落到哪儿了呢?从飞碟上都走下来谁了呢?来干吗?„„
最后,每个孩子都通过起初小小的一个圆圈、一个三角形、方形,一点点演变成了一幅幅漂亮、生动、创意十足的画面。
在这里,我不是叫学生叙述,你想画什么?怎么画?而是从局部开始,把学生的思维一点点发散开去,由最初的一个简单的基本形,最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思维的发散展开,慢慢地形成一幅幅完整的充满创造力的画。
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实现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组合,达到直观、形象、生动、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示美术教学的内在规律,有机地与其他学科联系和交互影响。使美术课堂教学让人耳目一新,具有新的突破。使教学化难为易,化复杂抽象为直观形象。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包括视觉、听觉、触角等多样化的外部剌激,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认知和学习途径。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大教学密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通过投影屏幕,丰富直观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加强了记忆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丰富了想象。
实践证明,小学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巧妙运用,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美术教学,打破了教学的时空界限,不但有利于教师的教,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增加学生的美感体验,使教学过程充满趣味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时效。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及现代教育理念的改革、深化, 新课标的普及推广, 多媒体教学已被广泛应用于课堂。目前比较常用的是PPT, 即教师把课程知识制作成幻灯片, 利用大屏幕播放。这样做不但节省了课堂上写板书的时间, 而且图文并茂, 多重感官刺激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不仅需要利用计算机作为主要的教学媒体和手段来开展教学活动, 更重要的是实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自主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中心, 学生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被动地接受, 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其主动性无从发挥。结果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与逆向思维, 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同的是, 在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课堂上, 教师角色定位为课堂的引导者、学习的启发者, 利用信息技术的直观性、丰富性、可重复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平抛运动一课的教学设计
1.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平抛运动一课的重点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曲线运动, 是“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的第一次应用, 是理解和掌握其他曲线运动的基础。因此如何导入情境才能把学生全部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呢?我想到了互联网上一个关于平抛运动的小游戏 (Flash) ——请你来当飞行员。我以此引入新课, 请三个学生来玩飞机投弹游戏, 通过此游戏, 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另一方面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本节课的核心问题上来, 同时由于学生还没有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 命中率比较低, 因此学生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来学习本节内容。
2. 先学后导, 得出结论
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教学目标, 制订好自学指导引导, 让学生自学。观察实验后请学生快速阅读第55~56页的内容, 3分钟后回答以下问题: (1) 小球离开槽后的运动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 (2) 小球离开槽的瞬间有无初速度?方向如何? (3) 小球运动时的轨迹如何? (4) 如何处理平抛运动?引导学生从以上问题中总结出平抛运动的概念、特点、条件和运动性质, 培养学生从实例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3. 自主探究, 总结规律
从自学指导第4个问题出发提出猜想引导学生探究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我提出问题:如何处理平抛运动?学生在第一节里已经学习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能够应用自己所学知识得出研究复杂的运动所采用的科学方法是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引导学生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来探究平抛运动的运动规律。
(1) 探究竖直方向分运动:问题1:平抛运动物体在竖直方向是什么运动?学生猜想:自由落体运动。引导学生从力学角度进行理论分析, 并在实验的基础上再一次明确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为自由落体运动, 增加学生对平抛运动的实质的理解。 (2) 探究水平方向分运动:问题2:平抛运动物体在水平方向是什么运动?学生猜想:匀速直线运动。同时。引导学生从力学角度进行理论分析, 并进行实验验证。
通过实验与讨论,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思考与讨论, 将新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通过游戏使学生能力得到巩固、提高。
三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实践的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提高课堂有效率体现在几个方面: (1) 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求知欲; (2) 增加课堂容量, 提高课堂效率; (3) 丰富的学习资源, 学生自主选择; (4) 课堂反馈迅速, 问题及时解决; (5) 增加生生互动环节, 搭建交流平台。
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有多媒体这一强大的资源优势, 教师可以大胆设想, 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设计当中,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作者认为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对于新课的传授是有利的, 对于其他的课程类型, 比如实验课、习题课、单元复习课等, 则不能一概而论, 还是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 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
多媒体教学只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种方式, 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结合的尺度要把握好, 如果失去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会使多媒体教学课失去了教育的意义。我们要时刻牢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教学方式, 当我们熟悉并熟练掌握了这种方式就会形成一种习惯。通过国家、社会、学校的支持, 通过教育工作者的齐心协力, 一定可以在新的形势中, 探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课程整合模式。让我们本着乐观、积极的教育理念,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一起为我国的教育改革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李克东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就有了求知欲,就能自觉主动地学习,尽力去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就提高了学习效果和课堂效率。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目前存在虚假繁荣的状况,也就是说,表面看起来,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信息课,愿意上信息课,但是他们的关注点不是信息技术本身,而是上信息技术课可以玩游戏、聊天、上网、看帖子,这些是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这样的兴趣索然提高了上课积极性,但是对于学习教学内容却没有多大益处。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转移学生的兴趣点,提高学生对于课程本身的兴趣,使之产生强烈的兴趣,主动求知,进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善用语言艺术,唤醒学生激情,为教学任务的完成奠定基础
有些教师课讲得很到位,认真负责,但是学生就是“不买账”,没有学习的意愿,问一问,原来是觉得教师讲课干巴巴、没意思,这就显示了语言艺术的重要性。所以,教师要善用语言艺术,合理使用幽默风趣、有感染力的语言,唤醒学生的激情,激活课堂氛围,让整个课堂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勃勃生机,为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使用幽默语言,增强语言感染力。采用启发性语言,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二,利用语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主动学习。利用语言艺术引发学生的好奇,使其主动探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三,用饱满的情绪、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教学,愿意与教师配合完成教学任务。其四,用真诚的语言、宽松的态度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爱护,从心理上愿意与教师亲近,消除心理上的畏惧感、压抑感和害羞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为推动教学任务的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任务的完成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也就是说,教师一开始就要激发学生出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热情,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才能进行有效率的学习,也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众所周知,学生比较喜欢玩游戏,如果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结合有利时机引入游戏,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完成教学任务,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甘心地学习,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时,就可以用游戏来引入新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将“农夫过河”游戏发到学生机上,学生一看,非常高兴,精神振奋,兴趣自然来了,教师再适当引导,让学生演示步骤,归纳总结,并引出“算法”的概念,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游戏中理解抽象的概念,接受起来非常容易,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轻松地学到了新知识。这样的学习,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激发学习动力
高中学生虽然年纪不大,但是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和经验的素材,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增添了动力。比如,学习“多媒体作品集成”时,教材上选用的素材虽然能对学生有一定的帮助和教育作用,但是因为不是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学起来总是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一般。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素材的调整,根据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将学生活动的照片进行精心的选择,在大屏幕上展示,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热情。接着教师让学生以Flash多媒体作品的形式展示活动,学生看着熟悉的内容,非常兴奋,认真操作。然后教师再展示自己制作的“我们的美丽家乡”,讲解多媒体作品合成的原理及操作步骤,学生一边欣赏一边学习,在轻松的氛围下自然而然地学到了知识,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精心设计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使之具备可操作性和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取得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教学任务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尽可能选取学生感兴趣和学生熟悉的素材,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在实践中完成教学任务。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学生熟悉的任务型活动,如看病、购物、游戏等,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因此,高中信息课教师要设计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进行Excel学习时,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操作之后,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可以设置这样的教学任务:用Excel电子表格画超级玛丽。学生比较熟悉并喜欢这个卡通人物,非常愿意去完成这个任务。当教师讲解操作步骤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着,非常想知道这是怎么做出来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带着迫切的求知欲望去学习,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学习效果自然而然得到了提高,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采用兴趣与任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兴趣与任务结合在一起,在兴趣的驱动下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其学习效果是最好的。因此,就要求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精心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学习时时刻保持着旺盛的学习激情,紧紧围绕“任务”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既激发了学习兴趣,也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学习“程序算法”时,教师事先设计一个学生熟悉的QQ登录界面,进行登录演示,学生面对非常熟悉的内容,自然想知道“背后的秘密”。面对学生求知的眼神,教师将程序代码演示给学生,讲解其中的知识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厚,非常愿意学习,从而快速地掌握了选择结构的使用,提高了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将兴趣与任务结合在一起,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热情,并能积极完成学习任务,进而真正提高学习效率,构建高效课堂。
【高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论文】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06-04
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有效结合07-19
信息技术结合小学数学论文07-12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探究论文07-16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究论文09-22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09-16
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10-15
谈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音乐欣赏教学整合论文07-26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技术07-14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初探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