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卜算子罗惜惜,卜算子的意思,卜算子赏析

2025-03-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卜算子,卜算子罗惜惜,卜算子的意思,卜算子赏析(精选4篇)

卜算子,卜算子罗惜惜,卜算子的意思,卜算子赏析 篇1

才始送春归, 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译文]

清澈的水流就像美人的眼波流转, 青青的山峦就像美人的眉头紧皱。 要问远行的人去哪边, 就是那山清水秀的江南。

刚刚把春天送走, 现在又送你回家。 如果到了江南春天还在, 你一定要和春天同住。

[作者]

王观 , 江苏如皋 (ɡāo) 人。 曾经在宋神宗时当过翰林学士, 因作词得罪了太后而被贬(biǎn),所以自号“逐客”。 王观的词作清新生动, 风趣幽默,且通俗易懂,时常有一些奇思妙想。

[品词]

这首词比喻巧妙, 词中的俏皮话写得新鲜、风趣,通俗易懂, 在送别的诗词里别具一格。

朋友归去的地方是锦绣江南, 那里一定还是春光明媚。 既然春色还在江南,朋友肯定会赶上的, 这是表面的一层意思, 更深层的意思是朋友回家与家人相聚。 这时的家一 定会充斥 着欢歌笑 语,就像春天一样热闹,语带双关,俏皮、有趣得很。

[故事]

词人的朋友鲍浩然要去的地方是浙东, 在山清水秀的浙东大地上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

从前, 有个姓曹的渔夫天天都在江上捕鱼。 这渔夫有个14岁的女儿,叫曹娥,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女。

渔民们既盼大水又怕大水,涨水了鱼虾多,但洪水汹猛危险大。 有一年,大雨倾盆, 洪水暴涨,曹娥爹出去捕鱼。

曹娥在家等啊,等啊,等到太阳过了西, 还不见爹爹回来吃饭, 便一次次跑到江堤上去,沿江向上游走三里, 转身又朝下游走六里, 但见洪水滔天, 哪里还有她爹的渔船呢?

曹娥走着走着,碰到几个捕鱼归来的渔民。 渔民们告诉曹娥,她爹被水给冲走了。

曹娥听了, 拔脚就朝下游追去。 她不吃不喝,沿江找啊找啊,边找边哭,哭了七天七夜,哭得眼里流出了血泪。

第八天, 曹娥忽然看见一个大浪托起一个黑团 ,一阵惊喜,大叫一声“爹爹”,纵身向江水扑去。

“曹娥跳进江水里了…… ” 人们纷纷奔去抢救, 却已经来不及了。

又过了三天,洪水平息。 人们在下游的江堤边看到两具尸体, 一男一女, 背贴着背, 女的反背着双手紧负着男的,原来正是曹娥和她爹! 曹娥虽然死了, 但她还能找回父亲的尸首, 把他背到了江堤边。 人们都说是曹娥的孝心感动了天。

为了纪念她, 人们在曹娥投江 的地方兴 建了曹娥 庙, 曹娥跳水的江改名为曹娥江。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赏析 篇2

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1.词作选自《姑溪词》,作者李之仪。2.休:停止。3.已:完结,停止。4.定:此处为衬字。在词规定的字数外适当地增添一二不太关键的字词,以更好地表情达意,谓之衬字,亦称“添声”。5.思:想念,思念。

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沧州无棣(庆云县)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诗文大意:我居住在长江上游,你居住在长江下游。天天想念你却见不到你共同喝着长江的水。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只希望你的心思像我的意念一样,就一定不会辜负这互相思念的心意。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由李之仪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向对方表示恋情的一首佳作,富有民歌的艺术特色。此作最大成功在于以长江写真情,生发联想,铸为清词丽句,压倒古今多少言情之作。下阕写长江水的无休无止与自己思君不见之“恨”没有停止作对比,深化题意,吐出绵绵情丝,有如长江流水滔滔不绝。全词构思巧妙,语言明白如话,感情真挚朴素,言浅而意深,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这首词以长江起兴。开头两句,“我”、“君”对起,而一住江头,一住江尾,见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咏叹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在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下凸现出来。

三、四两句,从前两句直接引出。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这一全词的主干;而同住长江之滨,则引出了“共饮长江水”。如果各自孤立起来看,每一句都不见出色,但联起来吟味,便觉笔墨之外别具一段深情妙理。这就是两句之间含而未宣、任人体味的那层转折。字面意思浅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见,却又共饮一江之水。深味之下,似可知尽管思而不见,毕竟还能共饮长江之水。这“共饮”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离隔之恨。词人只淡淡道出“不见”与“共饮”的事实,隐去它们之间的转折关系的内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词情分外深婉含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换头仍紧扣长江水,承上“思君不见”进一步抒写别恨。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用“几时休”、“何时已”这样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观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观上恨之无已。江水永无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离之恨也永无销歇之时。此词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变民歌、民间词之直率热烈为深挚婉曲,变重言错举为简约含蓄。

写到这里,词人翻出一层新的意蕴:“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恨之无已,正缘爱之深挚。“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无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负我相思之意。江头江尾的阻隔纵然不能飞越,而两相挚爱的心灵却一脉遥通。

全词以江水为抒情线索。悠悠长江水,这样一来,单方面的相思便变为双方的期许,无已的别恨便化为永恒的相爱与期待。这样,阻隔的双方心灵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润与慰藉。从“此恨何时已”翻出“定不负相思意”,江头江尾的遥隔这里反而成为感情升华的条件了。

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同住长江边,同饮长江水,却因相隔两地而不能相见,此情如水长流不息,此恨绵绵终无绝期。只能对空遥祝君心永似我心,彼此不负相思情意。语极平常,感情却深沉真挚。设想很别致,深得民歌风味,以情语见长。

这首词的结尾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的爱恋,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万里阻隔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友谊与期待的见证。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

卜算子,卜算子罗惜惜,卜算子的意思,卜算子赏析 篇3

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源于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强调行为和经验的整体性。该观点为文学翻译的审美过程领域开启了新方向,对诗歌翻译研究尤有重要启示。

传统意义上的意象指读者通过已知知识,对于客观事物或者想象中的物体的感知和印象。“格式塔意象”在格式塔心理学基础上将意象看作一个整体,不仅对文章中各元素进行理解,更把各元素组合为一个整体理解,获得完整意象,体会文章意境。“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是姜秋霞博士在1999年于《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中提出,并于2002年出版同名专著,主要内容为格式塔意象是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上的意象,好的文学翻译在于好的格式塔意象再造。同时,格式塔意象又是一个相对概念,蕴含于文章各方面。一个独立的词可以是一个格式塔意象,但放进句子或篇章中则成了更大的格式塔意象的组成部分。语言信息和美感体验合二为一,构成格式塔意象,而译者的任务是在译文中再现格式塔意象,让读者接受到与源语读者相同的体验。翻译的过程首先是译者阅读原文语言信息,产生审美体验,在脑中形成一个格式塔意象,然后用目的语再造格式塔意象。整个过程自下而上然后自上而下,翻译的成功标准则是译入语中格式塔意象是否“在语言转换的同时,塑造一个完整、和谐的情景画面,使译文读者获得语言意义与情境因素双重体验”。

诗词翻译中,格式塔意象作为作品整体上的概念,不只是下层格式塔意象简单相加,而是各个下层格式塔意象的高度整合。在这一过程中,格式塔意象转换建立在译者对全文的整体体验上,原文中的每个个体均产生各自的意象,经过整合产生新的层面上的整体格式塔意象。译者在译文构造时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才能成功地构建译文。

2 苏轼及《卜算子》背景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诗题材辽阔,清新刚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轼一生值北宋激烈变法及复杂党争中,他学富五车但性格刚毅,所以成名虽早却仕途坎坷。因写诗讽刺新法被罗织罪名,致“乌台诗案”,在狱中九死一生,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卜算子》正是写于苏轼贬谪黄州,寓居两年之际。

苏轼在谪居中更深切地体会人生,在逆境中养成坦然豁达、傲岸清旷的品格,将儒、释、道的精神融合,主儒术而不迂腐,参佛老却不沉溺。儒家的忠君爱民,佛家的自我解脱,道家的超然旷达,都体现在他绚丽的作品中。然而无论是儒释道中的哪种,贯穿他这一阶段的精神主题,都是“孤独”,且这种孤独,区别于古诗词中的任何一种,是特别的。中国古诗词中的孤独无非以下几种:风摇枯叶,雨泣残红,雪欺衰草,深院锁玲珑;英雄末路,美人迟暮,壮士未归,游子泣秋风。这些孤独不论哪种,只代表生命某一方面的缺失。但当时的苏轼被贬黄州,客居他乡,前途未卜,志不敢存,无依无靠,亲人朋友无一字见及。这种孤独直见性命,而《卜算子》正是这种孤独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3 原文分析——格式塔意象的心理实现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根据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文学翻译过程是一个自下而上然后自上而下的翻译过程。同理,译者理解原文的过程也应是一个自下而上然后自上而下的过程。换言之,译者应先了解整首词中每个下层格式塔意象以及它们传达的语言信息与美感体验,然后体会这些下层格式塔意象构成何种上层格式塔意象。如此,译者才能充分贴近原文精神,进行格式塔意象的心理实现。

该词在意象选择上独运匠心,词中主要出现“缺月”“疏桐”“断漏”“幽人”“孤鸿”“寒枝”“沙洲”等意象,合力传达东坡孤独寂寞却仍不媚流俗的辽阔情怀。

“缺月”在词中除提示时间及营造气氛,也传达词人处于落寞境地时的孤傲与倔强;命途多舛的词人,一腔正气如明月皎洁:我心何如?明月可鉴。“疏桐”是季节象征,也常出现在古诗词里,因耐寒耐旱耐贫瘠,为树木之佼佼者,常代表超越尘俗的人生追求。“幽人”有两种诠释角度,或为幽隐之士,或为幽囚之人,文中主要指后者,却也不乏前者之精神。这个意象折射出苏轼遭受巨大人生变故后孤独绝望却又孤高自赏的心境。“孤鸿”指离群孤雁,是古典文学中较特殊的意象,寓意着历代文人“宁翔万重云里,无意暮雨寒塘”的孤傲之志。鸿本非栖于草丛,然词人写鸿故意不栖枝头而寂寞于沙洲,由此可见词人不愿随波逐流的态度。“拣尽”一句,通过“寒枝”“寂寞沙洲”的意象,传达出词人不愿曲意逢迎的峻洁姿态,语语双关,含义隽永。

考察全词,东坡之孤傲与寂寞,实在是“寓意高远,运笔空灵。”孤独与其他感情不同,人的其他感情会充满人的内心,而孤独是空的,使人万念俱灰。译者若在翻译之时体味到此种孤独,就完成了格式塔意象的心理实现,翻译工作相当于完成了一大半,文字实现也就容易多了。

4 译文对比——格式塔意象的文字实现

完成原文格式塔意象的心理实现,下一步是格式塔意象的文字实现,即译文输出。对于《卜算子》,译界较推崇的是杨宪益先生及许渊冲先生的译文:

两个译本对于起句的翻译几乎相同,对“缺月”和“疏桐”这两个格式塔意象均使用了“waning moon”和“sparse plane-tree”,十分精确。漏断人初静,“漏”是中国古代计时器,两个译本中“water clock”和“clepsydras”都很恰当。“人初静”,杨译本译为“men’s voices hushed”,以复数形式用白日人群喧嚣反衬深夜幽人孤寂,而许译则为“hushed is man”,虽在韵律上可与上句句末“waning moon”协调一致,但拘泥韵律反会影响意象传达效果。“幽人”一句中,关于“幽人”的下层格式塔意象传达,许译用“hermit”,在西方文化中多指因宗教因素而隐世之人,但原文中是指作者,即幽囚流放之人。在意象构建角度,杨译中的“re⁃cluse”更为合适。“缥缈孤鸿影”一句中,对于“孤鸿”这个意象,两个译本均选择用“swan”这个在西方文化中代表纯洁高贵的意象来喻作者,然此时作者的境遇心态更似离群惊鸟而非高贵天鹅,两者是有天壤之别的。若用一个喻体来表示,词人此时只能算作是孤雁,因而此处将“孤鸿”处理为“a solitary wild goose”更恰当。另外,既为“孤鸿”,势必要突出其“孤”,这个格式塔意象是整首词的“词眼”,也是最重要的美学体验,译本中是否体现出这一“孤”字决定整首词格式塔意象构建是否成功,因而决不能省略。两者相较,杨译的“a solitary swan”比许译的“a swan”处理更精准。

下阕,“惊起”一句不涉及到意象传达,只要处理得当,不影响整首词的格式塔意象建构。“拣尽”一句中“寒枝”是重要下层格式塔意象,“寒”是美感体验,“枝”是语言信息,共同构成这个意象,缺一字不可,无“寒”便无冷寂之感,无“枝”便无陈述客体。许译将“寒枝”简单翻译为“branches”,而杨译用“frozen boughs”将“寒枝”体现得淋漓尽致,给读者以唇齿生香的阅读体验。“寂寞沙洲冷”一句整体可视为一个下层格式塔意象,“沙洲”是语言信息,而“寂寞”和“冷”是美感体验,两个译本虽在处理上有细微不同,但都用“lonely”表“寂寞”,“sandbank”表“沙洲”,“chill”或“cold”表示“冷”。

对于该词正文的翻译,两位译者都选择直译方式传达词人本意,只在音节、韵脚和词汇选择上有所不同。许译在形式上基本秉持原作风格,在韵律上用“moon”“man”;“alone”“swan”;“head”“behold”;“dead”“cold”结句,充满音乐感。然而,诗词翻译之魂并非浮在外壳上的韵律和形式,而是是否能成功传达原文神韵,也就是“格式塔质”。虽然两个译本均体现出原文神韵,也做到与原文对应,且许译本在形式上对应更胜一筹,然在格式塔意象再造的文本实现步骤,杨译本通过对每一个下层格式塔意象的精准处理构造出整首《卜算子》中孤独空寂仍坚守自我的情怀,成功再现原文之魂,两者相较,杨译本更胜一筹。

5 结语

翻译难,译词尤难,然仍可至臻境。由格式塔意象再造角度对《卜算子》两译本对比可见,许译虽能在形式与韵律上做到与原文一一对应,但相比之下杨译本在格式塔意象构建上比许译更胜一筹。译者在翻译作品尤其是诗词时,应宏观与微观结合,炼字与炼意并举,方能抓住格式塔意象精确再造,译出字字珠玑的译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两版英译在格式塔意象再现上的得失分析,认为诗词翻译成功关键在于译者是否能成功对原词进行格式塔意象再造。通过对比得出,在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中,精准传达原文格式塔意象比译文形式及韵律更重要。无论在原文理解还是译文翻译上,译者都不能忽视译文连贯性及整体性。

关键词:格式塔意象再造,《卜算子》,诗词翻译

参考文献

[1]聂鑫荣今译;杨宪益等英译.宋词,汉英对照[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2]许渊冲.宋词三百首(英文)[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2.

[3]姜秋霞.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2):5-56.

赏析-陆游《卜算子·咏梅》 篇4

【宋】陆游

一、原文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二、注释:

1、卜算子·咏(yǒng)梅:选自吴氏双照楼影宋本《渭南词》卷一。

2、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换马匹休息、住宿的地方。

3、断桥:断水废桥。

4、寂寞:孤单冷清。(因为只有它一枝梅)

5、无主:无人过问,无人欣赏。

6、著(zhuó):接触,挨上。更著:更加受到。

7、无意:不想,没有心思。自己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

8、苦:(苦苦地)尽力、竭力。

9、一任:完全任凭。

10、群芳:群花;百花 。

11、妒:嫉妒。

12、零落:凋谢。

13、碾(niǎn):轧碎。

14、作尘:化作灰土。

15、香如故:香气还是照旧不消失。

三、译文

驿庭外,断桥旁,在那偏僻幽静的地方,

腊梅花正静悄悄地开发,那俏丽、那幽香却无人去欣赏。

夕阳黄昏,本来已经无比孤独、无比愁苦,

偏偏又加上风吹和雨打。

梅花没有心思与百花争夺春光、攀比艳丽,

完全任凭那百花去嫉妒诽谤。

即使是花瓣飘零化作泥土,那高尚的品质永远不会改变,

依然散发出原来的缕缕馨香。

四、赏析

1、主题:歌颂腊梅花在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境遇中仍然保持高尚的品质。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2019年社工中级考试下一篇:日本古代故事

热门文章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