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区劳动就业现状、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洪江区劳动就业现状、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精选7篇)

洪江区劳动就业现状、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篇1

近期,区统计局对我区劳动就业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现以我区新开工的‚怀化兴雄鞋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雄鞋业)调查情况为例,谈谈我区劳动就业现状、问题,并提出几点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一、劳动就业的现状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洪江区现有常住总人口为6.5万,其中劳动从业人员2.63万,占全区总人口的40.5%。其中,从事第一产业0.71万人,第二产业0.92万人,第三产业1万人。我区劳动力人口(18-60岁)为43396人。预计2011年末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9000人左右。

就业岗位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特别是近两年来,洪江区民营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就业虽然仍是以自主择业为主,但‚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如以苏宁电器、兴雄鞋业为代表的一批大中型企业的相继落户,以千鸿服装、鞋业超市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较快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全区就业与再就业工作,为劳动者提供不少的就业岗位,呈现了多样化、多行业、多领域的就业趋势。

二、存在问题

(一)劳动力市场供求总量矛盾非常突出。洪江区是一个工业区,第三产业正处于发展之中。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劳动力需求总量高速增长,又由于我区人口有限,部分企业招工困难,不得不到洪江区周围的乡镇去招工,劳动力供求市场的矛盾有放大趋

势。本次调查,我们走访兴雄鞋业,了解到该企业招工需求约为2500人左右。目前该企业在洪江区只招收到250人左右,对于剩余的招工任务,该企业只能将范围锁定在安江、黄茅、沙湾等离我区较近的乡镇。

(二)替代人口长期不足对劳动市场、消费市场、经济规模带来不利影响。一方面,劳动力不足给我区目前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了不利影响。本次调查中兴雄鞋业也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招工人数不足,加之工人上岗前需进行为期15天的培训,不得不推迟了全面生产的计划。另一方面,劳动力不足也制约着我区的经济规模以及消费市场的发展。目前我区流出人员远远高于流入,特别是我区近年流出壮年劳动力较多,农村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和孩子。一些技能型人才的流出,又循环加剧了我区劳动力不足和劳动力质量‚退化‛。

(三)不同劳动力供求关系呈结构性失调。一方面,需求一方认为劳动力文化素质、能力水平低。随着社会科技发展,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复合型人才十分渴求。另一方面,求职一方则认为待遇低、环境差。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就业的期望值也相应提高。如对餐饮等服务业行业就业存在偏见,认为工资收入低、工作环境差。对制造业等劳动强度较大的行业,又认为苦和累、吃不消,不感兴趣。

(四)劳动者就业技能偏低。我区的年青劳动者大多在沿海发达城区实现就业,留在洪江的主要劳动力大多年龄偏大,没有朝气,且学历低下、技能缺乏。这部分劳动者从事体力和低技能工种较普遍,缺乏专业技术,在人力资源区场中处于弱势地位。本次调查的兴雄鞋

业已招收到的工人年龄大部分在35岁以上,18-25岁的只占不到15%,学历大部分在初、高中阶段。据了解,在招工阶段某社区带了60-70左右人员去兴雄鞋业应聘,由于人员技能偏低等因素,录用率几乎为0。

(五)部分企业用工行为不规范。据调查,部分民营、私营企业没有为劳动者参加养老、工伤等各类社会保险,劳动者发生工伤后得不到及时援助。

三、对策建议

(一)完善流动人口管理体系,加大周边地区人口交流,加强劳动力的储备。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活。解决流入人口在就业、就医、定居、子女入托入学、经商、务工、购房、租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携手周边地区,共同发展洪江,吸引沙湾、黄茅、肖家等周边乡镇的农村人口、会同、靖州、通道等地以及贵州、邵阳的人口进来。切实为流入人员提供便捷的服务,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生产经营。据调查,洪江区周边乡镇人口约在20万左右,剩余劳动力约占10%左右,即剩余劳动力约有2-4万左右。若能把这部分劳动力吸引进我区,这将对我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甚至经济规模带来较大的改观。

(二)加速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提高生育率。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必须以改革城镇户籍管理制度为前提,降低农村人口入城的户籍门槛,逐步调整城区户口政策,保障农村公民拥有正常迁移户口和自由择业的权利,促进农村人口在城乡、区域间合理流动。目前我区实际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4.44‰,替代人口远远不足,劳动力储备不足。

(三)开展就业优惠政策,筑巢引凤,吸引外来就业者。一是开展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就业扶持政策。二是制定就业优惠措施。在税费减免、资金信贷、场地安排、教育、住房、人口管理等各方面制定具体措施和办法,鼓励外出人员返乡创业,鼓励在外务工者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带经验返乡创业。可以考虑政府修建宿舍、提供直达企业的公交线路、提供子女就近入学教育、给予就业补贴,职业介绍免费等一系列‚筑巢引凤‛措施,吸引外来就业者。

(四)规范用工行为,维护劳动法律权威。要求用工企业与劳动者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统一纳入参保,做到‚应保尽保‛,落实各项政策,充分吸引劳动者尤其是周边乡镇劳动力到我区就业。

(五)鼓励自主创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引导‚户在人不在‛人员回流。坚持‚商贸活区‛,大力发展商业物流业,增加洪江商业物流行业人员。加快现代物流、商业、娱乐、餐饮、医疗、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强二产配套能力。实施‚招商引‘人’‛政策,吸引外来企业聚集洪江,增加外来人口。

洪江区劳动就业现状、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篇2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1. 高校培养学生质量不高。通过对多所高校的调查发现, 现今大学校长所注重的并非是学校所培养学生的质量, 而是过多的注重于将学校资金预算最大化, 在乎的是学校的经济效益, 他们无提高学校质量的内在动力。大学自主办学权较低, 大学校长也多持有只要学校不出问题就行, 至于每位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成长, 他们无力关心到。同时如今的大学内也充斥着逃课、上课睡觉下课游戏等现象, 许多大学生并不认为大学是一个需要认真学习知识的时期。在校期间没有对专业知识给予应有的重视, 专业知识不过关, 在工作搜寻过程中即使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也往往因专业知识薄弱而未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2. 高校发展过程中质量与数量的矛盾。日益扩大的招生规模导致短期内大学生劳动力供应增加, 与市场相对稳定的就业需求之间形成缺口。在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国家, 都经历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时期。中国用十几年就完成了美国三四十年才实现的增长, 短期教育增长必然会带来人才市场的膨胀, 质量与数量的增长之间必然存在矛盾, 在一般情况下两者是难以同时实现的, 要稳步推进数量增长, 同时把好质量的关卡。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教育是长久大计, 学生的培养也有其周期。自中国加入WTO以来, 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但其速度与迅速发展壮大的高校规模仍有差距, 导致高校毕业生供给与经济社会的需求相错位, 从而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一个持久性的问题。

3. 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结构不匹配。如今高校的专业设置功利性较强, 他们一般都根据当下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 对于市场经济长期发展的需求没有准确的把握, 虽说高校专业设置受市场制约, 但高校的主要功能是要培养各方面全面发展、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人力资本, 为各行业提供高质量人才。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 金融学、经济学、市场营销等专业得到快速发展, 各高校分别设立经济学院并扩大招生规模, 大量的相关专业毕业生注入劳动力市场, 但市场的接纳能力有限, 导致该类型人才竞争过于激烈甚至过剩, 最终人力资源不能合理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二、缓解毕业生就业难对策与建议

1. 引入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机制。高等教育发展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的质量以及高校与社会的接轨程度, 引入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机制, 推动高等教育发展, 准确把握高等教育与市场关系, 为社会培养更加合理的人力资本, 进而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我国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中央与省级政府两级管理, 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在这种制度之下, 高等教育市场竞争较小,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既无外部竞争带来的压力, 也没有内在发展的动力, 引入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对高校发展有推动作用。

2. 放开民办高等教育市场。民办高等教育更加具有自身特色优势, 比较切合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 有更大的内在发展的动力, 能够培养出独具特色的大学毕业生。民办高等教育可以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为公办高等教育带来竞争, 竞争是促进发展最强大的动力。中国统计年鉴显示,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 接收高等教育年纪人口日趋减少, 为高校竞争推出自然调节机制。十八大之所以提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是因为目前人民对教育不满意, 而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教育公平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前提。民办高等教育是顺应教育市场发展的产物,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改革办学体制, 改革政府包揽包学的格局, 逐步建立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的新体制。

3. 中外合作, 独立办学。借鉴国企改革过程中中外合资、引进外资等举措, 在高等教育领域发展中外合作独立办学。外国企业带来先进的基础设备、多元化文化、特色管理制度, 促进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 对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推动。

中国也在鼓励中外合作办学, 其中位于宁波的诺丁汉大学是中外合作大学的先例, 他是第一家经教育部批准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并具有独立资格、独立校园的大学, 学校的创办使中国学生可以用更低的费用、不出国门就享受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资源。中外合作办学通过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 培养出质量较高、更加国际化的人才, 中国的国际化进程逐步加深, 对于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这类毕业生更加适应国家与市场的发展, 因而中外合作办学对于缓解就业难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吴克明.“工资趋同”不能断言大学教育非理性[J].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

[2]岳昌君, 胡丛.毕业生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实证研究[J].大学·研究与评价, 2008.

[3]吴克明, 孙琪娜.大学毕业生“蚁族”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理性人假设的角度[J].复旦教育论坛, 2012.

[4]赖德胜.高等教育扩张背景下的劳动力市场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 2013 (1) .

[5]岳昌君.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2003-2011[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2 (1) .

[6]王霆, 曾湘泉.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经济, 2009 (1) .

洪江区劳动就业现状、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篇3

关键词:体育产业园 产业集聚 产业集群

一、体育产业园区

体育产业园区是指政府为了促进区域体育产业发展,通过行政或市场化等多种手段促进体育产业的地理集中,实现体育产业集聚与集群,从而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和竞争优势。体育产业园区建设可以极大地提高区域体育资源的整合程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区位品牌”效应,对改善区域体育产业结构有着重要意义。

二、我国体育产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园区建设政府过度参与

一般来说,成功产业集群都是在市场力量驱动下自发形成的,当地政府只是在产业集群的雏形出现以后才加以引导。而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园建设却大多是在地方政府参与甚至是主导下建设而成的,几乎每个层级的行政部门都参与了当地的体育产业园建设。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由于财力有限,如果建设过程不能吸纳社会投融资,或民间资金积累不足,必然会让地方政府背上沉重的负担。

(二)园区建设的“跟风”现象

体育产业园区的发展势头迅猛,出现盲目建设和不合理规划的现象。目前,西部各个省(区、市)纷纷将体育产业园区建设纳入政府“十二五”规划。各类体育产业园的扎堆建设、一窝蜂上马也给体育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园区数量虽多,但功能定位不准,专业分工不明,必然会造成“同构冲撞”和“无序竞争”现象。这种现象若不及时纠正,不仅会造成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极大浪费,还会给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负担和损失。

(三)园区建设中的盲目行为

在地方政府利益和错误的政绩观驱使下,体育产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出现规划不到位,规划不科学,规划执行不力,急于求成等问题。目前,地方官员政绩考核常以地方GDP、投资规模等经济指标为主要依据。为了自身利益,各地方政府往往急功近利,不顾自身的经济基础和长远利益。不少地方领导为了升迁,大搞政绩工程,不调查、不咨询就匆忙上项目,导致资金和资源的严重浪费,教训惨重。由于缺乏对市场信息的准确把握,有些体育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好之日便是园区萧条之时,或是成为“空壳园”。

三、体育产业园区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

我国体育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化程度普遍较低,缺乏集聚经济效益。政府通过产业扶持以及各种优惠政策等形成的体育产业园区,大多只是单纯的体育产品企业在空间位置上的集聚,而没有与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以及竞争对手之间建立联系。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

(二)产业关联度不高

当前部分体育产业园区仅仅是各种企业的集中,没有形成产业链条,体育产业园区内企业几乎是各自为政,园区内企业孤立发展,杂揉在一起,没形成专业化分工,产业之间技术经济联系不明显,产业关联效应也很差。

(三)发展定位模糊

园区发展定位模糊,专业化特色园区较少。在体育产业园区建设中,大多数地方政府以引资数量为主要目标,能进什么项目,就引进什么项目,尚未上升到从培育地方产业集群的角度引资建园。很多区(县)体育产业园区千篇一律,未形成特色鲜明、集中布局的产业集群;有些园区定位不太明确,加上招引项目上的“饥不择食”,导致园区产业形成“大杂烩”,企业扎堆成团,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四)发展机制不健全

体育产业园区存在发展机制不健全的现象。现阶段体育市场化的程度较低,还处于政府培育阶段,然而政府的过多干预又抑制了体育市场的有机发展,形成了两难局面。一是过多的管理环节、审批手续和非合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对体育产业园区的建设与运营形成了顽固的行政管理性障碍。二是政府的管办不分,一手包办一直制约着体育的产业化、市场化道路,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产业优势。三是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出台了体育产业园区建设与运营的核心制度,但是,其他配套制度没有跟上,或配套制度不相适应。

四、体育产业园区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培育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就是要着力培养以下三种类型的体育产业人才:一是专业型人才,即在其体育产业领域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专业型人才,如科技型人才;二是复合型人才,即拥有两个以上领域教育背景或实践经验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有利于实现创意领域的互通,产生聚合效应;三是经营型人才,包括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营销经纪人才等。

(二)完善制度,加强园区运营制度建设

体育产业园区的良好发展,需要培育良好的创业环境,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证。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建立健全与体育产业园区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土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尽快形成符合体育产业园区运营特点的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体育管理部门需要加强体育产业园区建设和开发的制度和政策建设,通过优惠的税收政策、完善的园区服务政策和制度等吸引企业投资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地方体育产业的发展。

(三)加强协调,提高园区服务水平

组织协调是体育产业园区开发建设体制保障。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为此,管理部门需要加强组织协调,明确部门职能,形成园区建设的合力,帮助园区解决实际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要建立一套强有力的制度保证、政策支持和高效的协调机制。针对当前体育产业园管理存在的管理部门多样化、多头管理、重复管理、缺位管理和项目审批速度迟缓等现象,可以通过成立园区管委会、投资公司和企业服务中心等机构加以解决,通过严格管理、科学管理,优化园区内的经营环境。

(四)多元投入,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园区建设

推进园区建设向“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方向转变,不断创新体育产业园区建设的投融资体制,形成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的投入机制。在必要的财政投资支持的基础上,应更多地依靠市场,最大限度地吸纳社会资金、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产业园区的建设。一是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二是要正确引导社会力量投资体育产业,放宽市场准入政策,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投资体育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开发。三是着力培育和发展招商引资中介机构,切实发挥各级招商引资部门、贸促会、商会等专业机构的作用。

(五)优化管理,营造园区发展软环境

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逐步完善园区各项服务。一方面不断完善和提升园区公共事务基础设施,较好地满足园内企业的需求,确保园区更好更快的发展。另一方面,各有关部门都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积极为全省产业园区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方便,凡涉及产业园区的审批审核事项,应简化手续、减少环节。

(六)凸显特色,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我国体育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开发需要充分挖掘各地的资源、文化和人才优势,壮大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扩大规模效应。只有充分挖掘地域的独特优势,才能准确定位区域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园区运营战略,以便于加快主导产业的集聚和培育。要努力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以专业化协作企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使产业园区成为品牌企业、规模企业、配套企业密集,产业竞争力强的优势板块。

参考文献:

①阎兆万,王爱华,展宝卫等.经济园区发展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1

②钱平凡. 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特点与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12):26—31

③李靖,魏后凯.基于产业链的中国工业园区集群化战略[J].经济经纬,2007(2):68—71

〔本文系江苏省2011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立项项目“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西部的路径与抉择”(CXLX11_0835)阶段性研究成果〕

(陈林会,1982年生,四川宁南人,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管理。郑宇,1976年生,吉林人,成都体育学院经管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管理)

洪江区劳动就业现状、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篇4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中是一个相对较年轻的专业。1998年,我国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列入该专业, 1999年,东北大学和云南大学两所高校首次在全国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截至目前,开设该专业的学校众多,但受我国公共事业相关组织的发展状况及用人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高校本专业发展比较缓慢,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社会认可度低、按专业培养方向就业困难、专业定位模糊等。为了对上述专业发展问题提出一些解决建议,掌握第一手数据资料,对相关用人单位、就业中介机构及某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了充分调研,了解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状况,提出了一些涉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教学改革、专业发展规划等相关工作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高校该专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1.调研对象。本次调研对象全面广泛,一是黑龙江省A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8届毕业生;二是本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用人单位,包括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等;三是就业中介机构, 主要为招聘网站。

2.调研结果及分析。(1)黑龙江省A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研结果及分析。A高校为黑龙江省省属普通本科院校,200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目前已有8届毕业生,共377人。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网络及电话的方式,共发放问卷330份,收回有效问卷310份,样本包括了各届毕业生且均匀分布,调研数据经分析具有代表性。一是,毕业生就业单位情况。整体来看,毕业生工作单位性质多样, 包括政府、事业单位、企业、自治组织等。从统计结果来看,8届毕业生中,符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就业比例较低,仅占总人数的22%;各类企业占就业主要地位,达到69%; 自主创业及其他工作性质占总人数的9%。具体如图1所示。二是,毕业生就业岗位情况。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按职能可划分为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 生产业务等。在各类组织中从事行政管理类工作的毕业生人数最多,约占30%, 其中,企业行政管理占多数;从事企业生产或政府、事业单位具体业务的约占21%,这部分学生通过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或辅修二学历 / 二学位取得的上岗机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约占总人数的13%,从事营销类工作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9%,这两部分学生主要通过用人单位的再培训或通过考取相关从业资格证书取得上岗机会;从事财务类工作的人员约占总人数的11%,这部分同学主要是辅修了会计或财务管理专业的二学历 / 二学位取得上岗机会;其他类别如自主创业、社区工作者等,约占总人数的16%。具体分布比例如图2所示。三是,毕业生工资收入情况。收入水平是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次调研把收入水平划分成了6个区间,具体见图3。调查对象收入水平差别较大,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占总人数的31%,多为近两年参加工作的学生,职位较低;月收入6000元以上的占18%,多为工作年限在4年以上,目前处于中高层领导岗位,且工作地点位于一、二线城市,8届毕业生总体平均收入按中位数平均估算在3700元左右。收入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工作年限不同、担任职务不同、工作城市发展水平不同等因素造成。上述数据与《2014年度麦可思———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中显示的全国本科毕业生毕业3年后平均月收入5962元相比,该专业毕业生的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四是,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就业满意度也是反映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调查表明,对就业现状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约占63%,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占37%,具体如图4所示。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约占总人数的37%。调研对象对目前工作感到满意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工作环境好、人际关系好、事业上有发展前途等;对工作感到不满意的因素依次为经济收入少、事业上没有发展前途、工作环境不好、人际关系不好等。五是,毕业生对各类证书的作用评价。上学期间考取各类证书是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涉及到求职成功几率、就业质量、工作能力等问题。 调研中以开放问题的形式,让调研对象真实反馈各类证书对其个人求职就业的影响。通过整理发现,有几种证书学生普遍提及或着重强调,认为在个人求职就业乃至职位升迁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各类英语水平等级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机动车驾驶证等。六是毕业生对本专业就业情况反馈。一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局限性大。这是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特性决定的, 按照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应该到具备公共管理性质的部门就业,但目前此类组织发展不完善,现有的一些岗位“逢进必考”,竞争激烈;二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社会认知度、认可度均很低。很多用人单位根本不了解该专业,在招聘计划中很少涉及该专业的招聘计划。

(2)用人单位的调研结果与分析。本次调研主要涉及各类企业、政府和事业单位等共20多家。调研主要针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数量、能力要求、人才培养建议等方面内容。调研对象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为主。一是,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思想素质方面,要求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强,事业心强,有较高的自我成功期待;心理素质方面,要求意志坚定,包容性强,乐观进取;能力素质方面,要求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公关社交能力,富于创造性思考,策划和研究能力强,发现问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决策能力,熟练使用办公软件;业务素质方面,要求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业务水平,自我学习能力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身体素质方面,要求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二是, 用人单位对资格证书的要求方面。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考有固定报考条件。企业一般要求如下证书:毕业证、学位证、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资格证书、所从事岗位相关资格证书,参与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证明或证书、文章获奖方面的证书等。

(3)就业中介机构调研情况。本次调研主要了解了智联招聘和前程无忧两家国内知名招聘公司的地区分公司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和能力素质要求。从企业需求状况来看,公共管理类人才主要的需求部门是企业行政办公室、人力资源部、后勤保障部以及政府与公共关系部等。从个人素质方面来看,要求应聘人才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集体荣誉感和事业心强;要具有勇于创新、 富有远见、意志坚定、灵活应变、包容性强等方面能力;要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社交能力、危机应对能力;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业务水平,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三、高校本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建议

洪江区劳动就业现状、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篇5

关键词:建筑,节能,对策

目前,我国的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大,而建筑领域的能耗占到了1/4多,建筑节能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建筑能源消耗的大户是既有建筑,绝大部分既有建筑都未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因此对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某地区现有住宅建筑的现状进行分析,初步提出节能改造的方案,希望能对该地区今后的建筑节能改造提供帮助。

1 现状分析

某地区位于新疆南疆地区,按照GB 50176-93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分类,气候分区属于寒冷地区。该地区有一独立的建筑群落,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现存建筑物80%以上为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筑。其中住宅建筑约有32万m2,多为3层砖混结构。冬季供暖无城市管网可依托,由内部自行保障。该建筑群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城镇规模,冬季寒冷时间较长,供暖期一般为本年度10月下旬开始到下年度4月初结束,而夏季炎热时间相对较短,可不考虑夏季防热问题。因此冬季采暖是决定能耗高低的主要因素,分析研究该建筑的节能现状,关键是分析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也是探索节能改造对策的重点。

1.1 住宅建筑与能耗现状

该建筑群的供暖面积约为68万m2,住宅建筑约32万m2。其中除近几年新建的几栋住宅楼(面积不足2万m2)采取保温措施外,其余建筑均未有保温措施。

该建筑群采暖由设在中心区域的锅炉房提供,年取暖用煤约2.7万t。随着近年来新建建筑的不断增加,采暖用煤消耗不断增大。

1.2 围护结构现状

该地区的住宅建筑大多建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外墙为370厚普通实心黏土砖,加内外抹灰和装饰;南北两侧均设封闭式凸阳台,阳台栏板为100轻质砌块墙,窗为单层钢窗;外窗为双层单玻钢窗,窗间距150 mm;屋顶为平屋面,未设保温层,近几年只对防水层和找平层进行了维修,结构为(自下而上)80 mm厚钢筋混凝土、30 mm厚水泥炉渣找坡层、20 mm厚细石混凝土找平层、4 mm厚自带保护层SBS防水层。经计算,外墙、外窗、屋面的传热系数分别为:0.65 W/(m2·K),3.00 W/(m2·K),2.20 W/(m2·K)。而根据新疆地区第二阶段的节能要求,外墙、外窗、屋面的传热系数限值分别为0.60 W/(m2·K),2.70 W/(m2·K),0.55 W/(m2·K)。因此目前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均大于其相应限值,不能满足节能标准要求,故应对围护结构进行节能改造。

2 节能改造对策

2.1 外墙改造

对既有建筑外墙的改造有外保温与内保温两种方法,但对于住宅建筑,内保温不仅减少了室内使用面积,而且施工不方便。而外保温具有优越性,外保温可以提高主体结构的耐久性;房间的热稳定性较好;可以避免墙体产生热桥;可以减少墙体内部结露的可能性;可以满足室内装修、悬挂物件等使用功能的要求。

因此,外墙改造选用外保温体系,外保温材料采用60厚EPS板,增加保温材料后,墙体从内向外依次为20 mm厚石灰砂浆面层、370 mm厚实心黏土砖砌体、60 mm厚EPS板、20 mm厚水泥砂浆面层,示意图见图1。

可计算出传热系数为0.54 W/(m2·K),小于传热系数限值0.60 W/(m2·K),满足节能要求。

2.2 外窗改造

建筑外窗是建筑围护结构的组成部分,是建筑物热交换、热传导最活跃、最敏感部位,是墙体热损失的5倍~6倍。窗户的选用要考虑其气密性、窗框保温能力、玻璃保温能力等因素。

窗户的气密性。冷风渗透使得内部温度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对房间的采暖产生不利的影响;冷风渗透量与窗缝的长度成正比,减小窗缝长度也就能降低房间的耗热量。相对于推拉窗而言,平开窗的气密性要好很多。

窗框的保温性能。通过窗框的热损失,在窗户的总损失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它主要取决于窗框材料的导热系数。木材或塑料窗框,其保温性能较好,热损失较少;而钢或铝合金窗框的热损失就较大。还应注意窗框与墙体之间的缝隙要用保温砂浆或泡沫塑料等填充密实。窗框不宜平墙体内表面装置,而应设在中间部位,以防止窗洞口周边内表面温度过低。

玻璃的保温能力。单层玻璃的热阻很小,在寒冷地区应采用双层窗甚至三层窗。也可在单层窗扇上安装双层玻璃,两层玻璃之间形成封闭空气层,从而加大了玻璃部分的热阻。

根据以上分析,从经济、使用、施工方便的角度考虑,窗框宜选用塑钢窗,玻璃选用中空玻璃。因此选用单框中空玻璃塑钢平开窗代替原双层单玻钢窗,窗玻璃、间隔层气体及厚度为5 mm+12 mm+5 mm。其传热系数为2.41 W/(m2·K),小于2.7 W/(m2·K)的传热系数限值。

此外,在窗户上设置保温窗帘也是减少冬天热损失的一种有效方法,既能起到保温作用,造价也不高。

2.3 屋面改造

对于多层建筑而言,屋顶在整个围护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因此通过它的热损失也较小,但对于顶层住户而言,屋顶的保温性能对顶层室内的热环境影响显著。有关数据统计表明,在冬季顶层室内温度要比其他层低3 ℃~4 ℃,夏季则要热4 ℃~5 ℃,所以对屋顶的保温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寒冷地区,屋顶保温的主要措施是采用保温材料作为保温层,增大屋顶热阻。常用的保温材料有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EPS板)、水泥聚苯板、岩棉等轻质高效保温隔热材料。此外,对屋面进行“平改坡”改造,则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更好的办法,不仅能够解决保温问题,还可以解决漏水与夏季隔热问题。但是“平改坡”改造较复杂,造价高,改造周期长。

因此,从该地区的实际情况从发,屋面改造选用增加80 mm厚EPS板的办法。经计算改造后屋顶的传热系数为0.49 W/(m2·K),小于0.55 W/(m2·K)的限值,满足保温要求。

2.4 其他部位的改造

在围护结构中,除外墙、外窗、屋顶的改造外,容易疏忽的是一些局部的改造,这些部位如果不做好处理,容易形成“热桥”,使室内相应部位结露,增大热损失。在改造过程中,这些部位都要做相应的保温处理,才能使整体的保温效果达到理想的水平。

3 结语

根据理论计算的结果,经改造后的建筑围护结构能满足节能50%的要求,但实际效果如何还与很多因素有关,诸如供暖设备的效率,施工质量等。尤其是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改造后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能否达到设计值。比如在外墙保温施工中,要求墙体基层表面应清洁,无油污等附着物;聚苯板在粘贴时提倡使用满粘法,竖缝应逐行错开;保温板面应平整,相邻聚苯板粘贴时不应出现通缝等等。

目前,该地区的节能改造工作刚刚起步,在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但是只要按照总体规划,逐步展开路子走下去,先改造住宅建筑,再改造公共建筑,建筑节能改造工作一定会取得实效,也会在一定程度缓解该地区能源消耗大的矛盾。

参考文献

[1]GB 50176-93,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S].

[2]JGJ 26-95,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S].

[3]XJJ 034-200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细则[S].

[4]柳孝图.建筑物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65-70.

洪江区劳动就业现状、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篇6

通过对学生问题行为的了解和分析, 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使得学校所开展的“心与灵”教育有的放矢。同时, 提高学校对学生管理和教育的科学性, 改善学生现状, 使学生能健康成长, 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笔者此次研究采取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文献研究法。从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随机抽取中职生350名进行测试。发放问卷350份, 回收342份, 回收率为97.7%。经过筛选和统计处理, 保留有效问卷339份, 有效率为96.9%。本次问卷数据统计采用的是spss16.0。另从各个班级里随机抽取20名学生进行了集体访谈, 验证和改进了通过问卷统计得出的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结果。

中职学生问题行为现状分析

1. 考试焦虑

(1) 面对考试, 缺乏自信心。中职学生在入学前学习成绩相对来说处于中下等水平, 由于其个人学习能力的限制, 其学习成绩难以达到理想的状态, 学生在面对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和测试内容时, 保持很好的心态是需要充足的自信心的, 由于自身能力、考试环境等的限制, 其自信心的缺乏就导致了其出现考试焦虑的问题行为。

(2) 作弊心理。过度渴望获得优秀的学习成绩, 但又知道自身能力不足, 就会导致学生采取作弊手段。但在日常学生教育中, 他们明白了作弊被发现的话会受到极其严重的惩罚, 因此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3) 外界影响。家长、教师和同学会依据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在校表现, 学生的学习成绩优劣直接影响了自己在外人眼中的形象。在这种压力下, 学生们在考试前难免焦虑万般, 造成考试失常等非正常行为。

2. 学习适应不良

(1) 对于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不适应。由于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在课程上有很大的区别, 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职业教育的内容导致学生没有跟上教学环境的变化, 逐渐厌烦学习, 出现学习适应不良的问题行为。

(2) 学习目标模糊。学生为了上学而上学,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自然缺乏明晰的学习规划, 在学习过程中得过且过, 相应产生了学习适应不良的问题。部分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就养成了一种学习惰性, 这种性格在任何学习环境下都会产生学习适应不良的问题。

3. 攻击行为

(1) 个性理解偏差。一些学生对于社会和自我的认知还处于迷茫阶段, 对于如何正确的展现自己的形象存在认识误区, 把攻击别人看作是自我的强大的表现。

(2) 环境适应性差, 未能及时转换自身地位。学生升入中职院校, 从原来的高年级学生突然变为低年级学生, 他们无法适应这种地位转变, 心里自然就会产生相应的问题想法和行为, 很容易采取侵犯别人而改变自己的地位的方式。

(3) 新集体的组建, 虚荣心作祟。学生进入一个新的集体,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新的集体中暂露头角, 为了这种虚荣心, 部分学生就开始寻求受关注的途径。在虚荣心的驱使下, 故意产生攻击性行为, 以达到满足虚荣心的愿望。

4.退缩

(1) 性格胆小。部分学生生性胆小, 在日常生活中就畏手畏脚, 很少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行为在长时间的重复下会成为一种习惯, 进而统治着学生的行为和言语, 禁锢着学生的思维, 是学生在亚健康的状态下成长。

(2) 畏难情绪。中职学生的能力和技能相对来说处于初级水平, 而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一直处于前沿领域, 在作业和竞赛中学生面对的都是社会需要的问题。中职生在接受普通教育的过程中就倍受打击, 在这里又是一系列的困难, 重重地障碍使他们开始逃避困难, 逐渐成了问题行为。

(3) 兴趣淡薄。在校的部分中职生对于人生缺乏一个明晰的认识, 长时间处于一种混日子的状态。他们对于周围的事情缺乏兴趣, 缺乏一双发现美、发现幸福的眼睛, 终日昏昏沉沉, 不参与集体活动。

(4) 传统教育的弊端。这是一个关键的原因。教育的导向是受教育学生的发展方向, 传统教育是一种内敛式教育, 自然就会培育出大量的内敛式学生, 而过度的内敛就是退缩, 长此以往就形成了问题行为。

(5) 面子心理。这在我国是一种社会普遍心理。为了不丢面子, 学生们就会不去主动去做一些挑战性的事情, 而是抱着看笑话的态度, 看着参与活动的人因为没有做好而丢面子。这种负面心理, 会导致人缺乏勇气, 在面对新事物时勇气不足, 缺乏自信, 不断退缩。

(6) 缺陷型的家庭成长环境。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成长环境, 其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原发性的。中职学生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来自于农村, 这些学生的家长倾向于让学生少惹是非, 诸事少出风头。经过十几年的培养, 学生一般不愿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 形成退缩的问题行为, 影响学生健康发展。

5.神经质

(1) 心理发展不成熟。大部分中职生年龄处于14~18岁之间, 其心理发展还未达到成熟。心理发展不成熟导致学生不能熟练应对变化的环境, 在环境的转换间他们不能及时转换自己的身份和心理, 容易导致一种不成熟行为的发生。

(2) 心理敏感期。青少年的心理处于成长期, 其心理相对来说较敏感。而环境的变化是不考虑学生的敏感心理的, 这样在环境和心理之间呈现失衡的状态, 结果就是学生不理智的行为的发生, 出现神经质的问题行为。

6.违纪行为

(1) 家庭教育的错位。学校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上主要形成一种个人主义价值观。在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导引下, 学生无视他人和学校纪律和利益, 过度维护自身利益, 以致侵犯他人利益和违反学校纪律。

(2) 学校校纪教育存在缺陷。学校的校纪教育未考虑到学生的生长发展的历史环境, 只从当前学校的要求, 强调学生的成长, 导致学生对校纪产生逆反心理, 违反校级, 以表示自己的不满和反抗。

(3) 学生法纪观念薄弱, 道德意志不坚定。部分学生在社会上就漠视法律, 进了学校后对于校规校纪依然熟视无睹。学生道德意志薄弱, 为了图方便和舒服, 无视学校纪律, 倒向了不道德的一面, 产生部分违纪行为。

(4) 教师的负面影响。部分教师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宽松要求, 导致了一些陋习的附身。在校园中难免会显现出来, 给学生以恶劣的影响。一些学生会利用这个漏洞为自己的违纪行为作辩解, 从而进一步恶化自己的言行, 造成不良影响。

总体说, 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根本原因是来自其成长的内外部环境不协调。这种不协调导致了学生发展的过度压抑或者过度释放, 从而形成了种种问题行为。

对策建议

1.开展素质拓展训练, 提升学生自信心, 克服考试焦虑

学生的问题心理和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处于潜伏状态, 特别是在正常的教学环境里, 学生会潜意识的把自己的非常规行为和心理隐藏起来。因此, 教师需要尽力去发现学生的生存状态, 发现真实的学生。

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拥有华北地区齐全的素质拓展训练中心, 在学生中普及素质拓展训练, 不但可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的生存面貌, 还可帮助教师干预学生的心理行为, 辅助学生健康成长。

在素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 教师既可作为旁观者, 也可作为参与者。

(1) 教师作为旁观者, 应利用文字、图像和视频等手段详细记录下来学生的行为和言语, 特别是注意细节的观察、记录和思考, 心理活动是通过细微动作表现出来的, 看到了学生的细节, 就看到了学生的内心。这些材料是教师在以后工作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重要参考资料。

(2) 教师作为训练活动的参与者, 在培训过程中, 应帮助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同学, 为他们加油打气, 协助其完成各项看似危险、困难的培训。这种实然性的辅助可帮助学生克服内心的畏惧心理, 这种自信会在其他活动中产生相应的正迁移, 提高学生面对陌生、困难事情时的勇气和自信心, 从而在参加考试和其他活动时排除焦虑情绪, 从容应对, 取得优秀的活动成果。

2.调整素养课结构, 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习惯

素养课在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已作为一项常规性课程开展, 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素养课期间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应优化、转变、提升素养课教学内容, 加大对于学生心理素养的教学内容和教育力度。

(1) 在素养课上, 教师应向学生们传递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 使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不再对学习是否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2) 应通过替代性强化的途径, 即举出若干优秀学习习惯对一个人学习的重要性的例子, 最好使用音频资料, 用直观的形象给学生直接的视觉、听觉和心灵冲击。

(3) 在每一次素养课程之后, 应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课程感想, 做出下一周的学习计划, 学习计划应尽量贴近学校正常的教学安排。

(4) 在新的一次素养课上, 教师应带领学生对班里每个同学进行评测, 及时给与学生反馈, 强化其思想意识。经过这种周而复始的强化, 在优良学习行为的导引下, 学生会逐渐正视学习, 对学习产生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而进一步加强优良的学习习惯。

3.建立“心灵氧吧”, 弱化学生的攻击性行为

学生出现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是自我心理疏导不畅, 导致了异化的心理释放方式。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时, 尽量不要采取强制性制止措施, 这样会增加学生扭曲心理, 导致问题升级。在干预学生的问题行为时, 一定要从学生的心理入手, 采取疏导的方式, 弱化学生的激烈情绪, 消除其问题行为。

每一个教师都应做一个“心灵氧吧”。教师在遇到学生出现攻击性行为时, 应立刻转化为一个“心灵氧吧”。制止学生攻击性行为发生, 及时了解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发展历程, 甚至是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历史。通过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导, 用言语教化、行为指引和替代性行为引导学生认识到攻击性行为的无理性和无道德性, 从学生内心否认攻击性行为的可取性。

学校同样需要建立实体性的“心灵氧吧”, 设置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 心理调解室, 帮助学生在必要情况下释放强烈的情绪和行为。

4. 全员参与校园系列活动, 淡化学生的退缩心理

当前, 中职院校部分学生存在退缩心理, 贫乏的活动参与度是导致退缩心理的关键因素, 同时造成了学生贫瘠的生活内容, 久而久之, 产生一系列其他心理和社会问题。学生每年举行了大量的种类不同的活动, 但从参与人员看, 主要为学生社团、学生会和班级积极分子, 而其他同学参与的却较少。参与度不同导致了学生之间的分化, 给班级和学校管理造成负面影响。

教师应鼓励所有学生参与校园活动, 特别是对那些存在退缩问题行为的学生, 应鼓舞他们参加一些团体性的、难度低、成就感大的活动, 在这类活动中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能力, 逐步树立起科学的自信心, 摆脱退缩心理。

5. 完善社团体系, 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

神经质其实是一种人的社会化偏差现象。由于人的社会化程度与其自身生理素质和生存环境之间存在较大距离, 导致其他人认为其活动非正常, 处在神经质的状态。解决这类问题的途径就是辅助学生正常的进行社会化, 表现符合其身份的言行。

教师在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最优途径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简单的社会环境, 促使学生融入这个小社会, 感知自己行为的规范性, 主动使自己的言行正常化, 社会化。在中职学生设立有众多的学生社团, 这对于学生的社会化是一种能够得天独厚的环境。但当前中职学生的社团建设还需要继续提升空间, 才可满足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需要。例如, 学生社团缺乏特色的社团文化, 正规的社团制度未建立起来, 没有固定的社团活动空间, 部分社团活动设施的空白, 社团成员的成长档案的缺失, 这一系列因素都导致了社团丧失了其举办宗旨, 未达到其应有的效果。

完善社团的体系, 建立规范的社团制度, 营造特色的社团文化, 积极吸引学生加入社团, 争取达到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个社团的目标。在社团活动, 教师和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 使学生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应该具备的素质, 包括思想、言语、行为、服饰等等。以同学们对于各种自身的表现进行他评和自评活动, 使学生意识到自身思想、言语、行为和服饰等方面存在的病态现象。同时指导学生表现出规范、正常的行为方式, 使其体验到科学的言行给其带来的快乐感、幸福感, 导引学生渐进正常的社会规范, 消除神经质行为, 成为一名规范的学生。

6. 深化素质大讲堂的内涵, 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

学生频繁出现违纪行为的第一因素即其对校规校纪认识的空白性或模糊性。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 是在思想上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关键。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为学生开设素质大讲堂, 是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教师要把其作为干预学生心理行为的一种手段, 需要深化素质大讲堂的内涵, 活化其运行方式。

科学研究证明, 听觉、视觉所给人带来的记忆的深度和长度要远远落后于亲身体验所带了的记忆的深刻。因此, 教师需要把素质大讲堂深化作素质大世界, 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刺激学生各种感官, 促使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深刻性增强。

把素质大讲堂以完全体验式教学进行, 设置各种违法违纪和遵纪守法的案例、情景, 令学生模拟走入法纪环境, 教师在这样的环境里和时间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规范、引导, 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培养其科学的价值观。

教师的这些干预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同样适用, 但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切不可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这些干预措施同样可进行复合式运用, 以达到心理辅导“1+1>2”的效果。

摘要: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表现出了许多独有的特征, 有些是良性的, 有些造成了学生诸多问题行为的发生。笔者通过对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2000多名学生的心理现状调查分析, 在全面了解学生心理现状的基础上, 对学生在校期间的问题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 找出问题存在深层次原因, 并针对学生的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洪江区劳动就业现状、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篇7

一、关于大学生兼职的现状调查

1.大学生兼职行为日益普遍。本次调研向南京五所高校350 位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有效回收329 份,有效回收率为94%。统计发现,其中有162 人曾经有过兼职经历,比例接近50%,说明兼职现象非常普遍。进一步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兼职去向分析,发现随着年级的上升,兼职的比例不断地上升,大三学生56%的被调查者有兼职现象。年级越高,越临近步入社会,感受到的就业压力也大,所以更多的高年级同学想要通过兼职来积累一些经验。大学生们已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中所习得的理论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为将来步入社会谋求工作做相应的准备。

2.女生较男生更为积极。在回收到的329 份有效调查问卷中,男女生比例为154∶175。其中162 个显示有兼职经历的同学中,男女生人数比为71∶91。由此可以发现,参加兼职活动的女生的积极性比男生更高。进一步分析发现,在针对兼职的收获这一问题的调查中,选择通过兼职能够获得“经济独立”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这两项的,男生为94 人次,而女生则多达127 人次。通常人们都容易理解大学里男生比女生更加注重经济独立,更愿意较早地去社会上磨练,然而数据显示却恰恰相反。或许相较于男生,女生认为自身的就业压力更大,需要不断积累一些工作经验、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为自己的职业选择打下基础。

3.兼职动机比较集中于两类。一类是为谋求工作提前准备。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模式已不能适应如今这个充满挑战的社会大舞台。很多同学希望在学有余力之时,通过兼职活动提前进入社会,锻炼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实践水平为将来毕业以后真正转化为一个社会人做准备。另一个比较集中的动机是经济利益驱动。大学生大部分已年满18周岁,在脱离了父母的保护下独自来到外地求学,其独立意识觉醒,希望能尽量少花父母的钱,通过自己的劳动赚取生活费。因此,很多同学选择通过课外兼职来满足自己的经济需求。

4.兼职类型技术含量低,与专业相关程度较小。根据统计分析,大学生兼职类型80%集中在餐饮、促销、发传单、家教等一些技术含量比较低的活动。认为自己的兼职与专业有相关的人也仅仅占到8%。也就是说,大学生从兼职经历中能够获得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经验是极少的,这与其试图借助兼职获得积累专业知识和工作实践能力的初衷是不相吻合的。

二、关于大学生兼职存在的问题分析

伴随大学生兼职现象的日益普遍,随之产生的问题也越发凸显。调查中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1.兼职与学习之间存在冲突。大学生们一旦选择兼职,必然会占用一部分时间。虽然很多兼职的同学会主动将兼职活动安排在课余时间,试图利用好课余时间丰富自己的实践经历、积累社会阅历。然而,往往在实践过程中会碰到一些问题。比如时间上的冲突,由于兼职工作的劳累导致上课疲倦难以集中等等。事实上,数据分析发现,58%的有过兼职经历的同学认为兼职是会影响到学习的,甚至有12 位回访者谈及会为了做兼职而选择逃课。此外,兼职内容与专业的相关性很小也能反映出部分兼职无法起到对专业学习的有益补充。如果兼职行为影响到本职内的学习,甚至成为拖累,这样不免陷入“本末倒置”的境地。

2.兼职存在被侵权现象。由于针对大学生兼职的法律不完备、兼职市场的不规范性,一些用人单位缺乏社会责任感,以及兼职的学生自身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比较薄弱,在现实兼职过程中兼职者往往受到劳动安全、人身安全、财物安全等诸多方面的侵权问题。调查显示,与兼职机构或用人单位签订过书面协议的仅占30%。14%的同学明确表示曾在兼职过程中受到过侵权问题,22%的同学则不能界定自己的经历是否属于被侵权,表示说不清。换句话说,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只有三成不到的同学可以根据协议签订的内容来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3.学校对兼职同学提供的帮助不足。大学生对在学校的帮助下获得兼职机会是极其渴望的。有过兼职经历的162 人中,有117 名同学(占73%)认为学校有义务设立专门的兼职机构给予指导并建立兼职通道。然而调查发现,目前学校对大学生兼职活动提供的帮助并不多。在有兼职经历的162 位同学中,仅16 人次表示自己是通过学校的勤工俭学机构获得的机会,35 人次是通过校内海报信息,其余则都是从校外信息中获得。对于月消费在600 元以下、600 元~800 元的同学往往更希望通过更为便捷的渠道获得兼职,而学校的勤工俭学办似乎就是这样的渠道。然而调查发现这部分同学从中获得兼职信息仅占兼职总人数不到2%;另外,学生在被侵权后通过校方获得帮助的更是少之又少。

三、关于大学生兼职问题的对策建议

1.兼职者应处理好学习与兼职之间的关系。大学生参与兼职要避免本末倒置现象的产生。兼职是为了提前接触社会、锻炼个人能力,这需要建立在学好自己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知识与实践需要做到更好地平衡。同时,大学生选择兼职要避免盲从现象,尽量减少关于“促销、家教等”等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岗位,这些工作对大学生的能力上的提高作用是很局限的,所以更应该尽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兼职来促进职业发展,通过兼职来了解自己专业的社会现实,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出发,寻找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机会,从而提高自己行业的认识与经验,提高个人竞争力。

2.学校可以根据大学生兼职实际情况进行管理模式的探索与改革。校方的角色定位不应仅是在校大学生的管理者,还更应该担当服务者角色。在真正做好勤工俭学相关的工作,为困难学生提供平台的同时充分关注其他在校大学生的校外兼职现象,通过对各年级兼职者,尤其是即将步入社会、面临就业压力大三大四的同学并进行正确引导。建议成立学校组织、学生管理的自主服务型兼职管理服务中心,从事专项服务工作。首先从兼职来源开始,对遍布校园的广告信息进行管理和清理,对校外的兼职信息事先审核,提供可靠信息;创建兼职网络系统,大大减少“黑中介”、“黑机构”的诈骗行为。其次兼职管理中心寻找合适的企业进行合作,建立该企业的实践基地,对有兼职意向的学生进行统计并形成兼职者数据库,进行企业和兼职者的匹配筛选。学校还可以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兼职培训指导课,提高本校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从而为相关用人单位输送高水平的专业性人才。兼职管理中心可设立兼职法律维权部门,以法律专业学生为主力军,老师协助,从而使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得到实践锻炼。对用工单位进行备案,以监督用工和维护学生的权益,之后跟踪回访兼职学生和用人单位,以利于更好地开展以后的工作。当兼职学生权益受到侵害时,让法律维权部门的成员为大学生维权提供后盾和支持。

3.社会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兼职环境与服务。大学生兼职一方面受经济利益驱动,但是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为将来的工作打好基础。而企业和政府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和义务来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兼职环境和服务。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可以加强与学校的合作。每年的校园招聘都是企业招聘员工的重要环节,企业可以通过与学校的合作,通过适度增加兼职实习岗位,开展“订单式”的教育,提前为准毕业生们提供真正能够锻炼能力的岗位。企业既能通过实习来找到自己心仪的人才,宣传扩大自己的品牌影响力,同时学生也能够提前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提高自己的素质与能力,使企业的招聘与大学生的兼职相对接。

政府也应该为大学生的兼职的环境与服务的完善做出努力。首先政府要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督和管理力度,提高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机制,建立起社会信息公开机制和监督机制,给大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兼职信息;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兼职等相关法律的建设与完善,使大学生兼职的相关行为有法可依,加大对不法中介的惩罚力度,对于兼职过程中的侵权行为进行更好的制约,避免学生在外出兼职过程中的权利受到损害,适时地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政府可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牵线搭桥,出台有利于大学生兼职的相关政策,为大学生兼职提供良好的环境,鼓励他们通过兼职来切实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

通过学校、企业和政府的多方努力,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兼职环境,提供更周到的服务,提高兼职的针对性和效率,使大学生兼职真正地成为大学生锻炼能力、塑造自我、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摘要: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兼职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通过对南京五所高校329位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试图了解当前大学生兼职行为的现状,发现兼职活动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提高大学生兼职效果、促进大学生利用兼职获得能力提升、积累工作阅历的对策建议。

上一篇:出差及差旅费管理制度下一篇:公开招聘岗位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