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地理说课

2024-1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进行地理说课(精选8篇)

如何进行地理说课 篇1

怎样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来,我们发现开展说课活动是一种比较有用的做法。从几次实践下来的情况看我们发现有不少老师说得很好,但也有一些老师不知道什么是说课,不知道怎样进行说课,不知道说课与上课之间的区别,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谈谈地理学科的说课。

一、什么是说课以及说课的主要内容

狭义的说课是指以教师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每节课的具体特点,以教师为对象,在备课和上课之间进行的教学研究系统。

广义的说课是指以教师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每节课的具体特点,以教师为对象,对其进行培养和培训的组织形式。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促进教师深入备课,提高教师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教研活动。说课的内容包括:

1、说教材;

2、说教学方法;

3、说课堂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

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具体材料。因此说课首先要求教师说教材。分析教材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不同的模块,⒈教材的前后联系和所处的地位。地理是一门知识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单元、章节、课时之间有着有机的联系。教学中要联系以前的旧知,以便以旧引新,促进迁移。还要考虑以后要学的内容,以便早作孕伏减小坡度。教师不仅要掌握本节课的教材,还要掌握本单元、本册乃至全部教材的内容。例如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⑴移民国家;⑵农业地区专业化;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⑷资源消耗大国。根据实际情况共安排了三个课时,本节课要讲的第三课时,也就是⑶和⑷部分的内容。

2、教材地位和作用。美国是西半球经济发达国家的代表,也是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代表,美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工业和农业是一个国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而工业是一个国家的主导产业。在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因而本节课是在同学们了解美国自然环境和农业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它的工业的发展情况:包括工业区的分布,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的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的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影响,这对同学了解全球人地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⒉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目的要求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讲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有了明确的目的要求,教师安排教材、选择教法、设计教学程序才有依据,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教学目的是一堂课的中心任务,所有教学环节都是为它服务的,所以要定得明确、具体,这样才能切实对课堂教学起到指导作用。制定目的时要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准确地确定若干条。教学要求要根据学生实际考虑可能达到的程度,然后定出具体要求,不能要求过低,也不能凭空拔高。目的要求的制定应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要学生学会哪些基础知识;

(二)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

(三)要求学生接受哪些思想品德教育。例如:《澳大利亚》第一课时,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应从以下三个维度来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了解澳大利亚存在古老动物的原因

②理解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及其与农牧业发展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能多渠道收集有关资料,归纳总结有关地理特征,促进

学生从文字资料的感悟中培养地理想象能力与形象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澳大利亚人与环境的关系,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逐步认识到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条件发展经济的重要性。……….教学目的要求确定之后,还要根据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来具体说明制定教学目的和要求的依据。这一点也很重要,是说课教师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在地理教师说课评价标准中占有较高的分值。

⒊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知识系统中,有些内容是关键性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对于巩固旧知,学习新知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些内容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是学生难以理解和领会的内容。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及学习水平来准确地确定难点,以便在教学中巧妙地分散难点,化难为易。

由于各单元、各章节、各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要求不同,因此各自的重点、难点也不同,教学的重、难点要根据课标要求,要根据所说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说课者要将这些内容,即确定重点、难点的依据,述说清楚、具体。

(二)、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运用

教师说教法,不仅要说选择哪些教法,还要说清楚为什么。教师要说好课,就要研究教法,研究教法的选择和运用,教法的改进与创新。

对于说教法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要明确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作用,做到教法合理优选,有机结合。

教法多种多样,且各有优势和特点,以及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如:为了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像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的第二节地球的运)可以选用演示法、观察法;以理解为主的方法(人们对地球认识过程)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以实践为主的方法有练习法、实验法。各类教法均有其优点和局限性,要有针对性地选用和灵活组合,才会发挥其更大效用。不同的教学阶段具有不同的教学任务,要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目前要注意运用任务驱动法来进行教学。

(2)、教法的选择和运用应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掌握规律性的知识,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3)、选择教法的理论依据要准确、具体、针对性强。

说课者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去阐述选择教法的理由。选择教法的依据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A、根据教学目的的选择与之相适合的教法。教学目的不同,使用的教法就会不一样。如果一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传授新知识,就要相应的选用以各种方式的讲授法为主,结合运用谈话法和演示法等;如果一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形成学生技能、技巧,就要相应的选用以练习法为主,结合运用实验法等。

B、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师自身特长选择相适合的教学方法。

2、说学法指导

托夫勒有句名言: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时代需要我们教师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果学生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将很难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将会不适应将来社会的发展。学法指导是指教师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获得选择和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

对于说学法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⒈准备教给学生什么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和学习习惯。

⒉结合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贴切并具体地说出理论依据。

三、说课堂教学程序

说课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程序和设计。因为对教材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法的合理选择和科学运用、学法的恰到好处的指导等等要凭借课堂教学这一形式来达到。

对于说课堂教学程序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⒈内容科学正确,注重思想教育

教学内容是解决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是构成教学过程、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凭借,也是述说者说好一节课的基本依据。

⒉教学结构合理,重点难点突出

课堂教学是通过一定的教学环节或步骤来进行的,这些基本的环节或步骤以及各环节间的顺序和时间分配称为课的结构。课的结构科学合理将会使各环节、步骤发挥更大的效益。教师要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实际和教法的选择,组织合理的课的结构。

教学结构合理,要求(1)选用的课型符合教材,符合教学目的,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目的有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课的结构。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灵活选用课型,组织合理的课的结构。(2)要在最佳时间完成这节课的主要任务。一般来说上课的第5--20分钟,学生注意力最集中,是学习的最佳时间,程序的设计应反映出在这一时间内完成主要教学任务。(3)要有及时反馈、及时调控教学的措施。教师向学生发出的信息,学生是否接受,接受的程度如何,要通过反馈来得到,教师根据反馈信息调控教学。因为说课是教师在述说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所以在程序设计中要考虑到学生对教师所发出的信息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教师准备采取哪些措施,这些都要在说课的程序设计中得到反映。

合理的教学结构,还要求层次清楚,过渡自然,一环紧扣一环,使一节课中的各个环节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而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

⒊教法灵活多样,学法指导得当

在说课者正确选择教法的基础上,还要重点检查其选择的教法是否得以落实,运用是否

恰当、灵活,是否依据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有无创新等。高质量的说课,应能恰到好处地体现出述说者在学法指导方面的思路的具体措施,使听者能明显地体味出其怎样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指导学生学会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方法的训练,指导学生运用思维方法去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问题。

⒋语言完整准确,板书合理规范

说课和讲课一样,对教师的口语、姿态、板书等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在说课时,述说者必须做到语言规范,吐字清晰,读音准确,没有语病;节奏适当,音量适中;板书美观,布局合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条理清楚,没有知识错误和笔误。

以上介绍了说课的一般过程和要注意的事项,但这仅仅是一个参考过程,有些教师在说课过程可以不完全按照以上顺序来说,如可以把教法和学法合起来一起说,也可以把媒体运用与教学方法合起来一起说。

四、说课与上课之间的区别

上课是对教案的实施,对象是学生。上课是教师在课堂上师生教与学和双边活动,是教师根据备课的结果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实践过程。而说课的对象往往是同行或上级领导,是对经备课后写成的说课稿的实施。说课是同行互相进行学习的教学活动,它侧重于理论的阐述,主要说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来上课就行了。说课活动其实可以看成是一种教研活动,是教师取长补短和学习教学理论的好举措。

如何进行地理说课 篇2

一、说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 教法传统,理念淡薄。

案例现象:说课条理尚能清晰,但教师课改理念淡薄,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未做根本的转变,教学停留在传统刻板、以教师为中心的陈旧形式上,这些教师或者没参加过新课程教学的综合培训,或者对新课程理念理解模糊,或者不思改变,以致教学停留在传统落后的形式上,说课也就平淡无味,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2. 有章不循,思想忽视。

案例现象:教师不知说课为何一回事,没有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等内容混为一谈,条理不清,程序混乱,东一榔头西一棒,自己说得稀里糊涂,听者更是一头雾水,有的教师干脆省略好几个环节,仅说教学过程,究其原因是对说课的主要内容和程序没有做充分的学习了解,备课时没有很好地梳理教材和设计教案。无备之战,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3. 篇幅过长,理论太多。

案例现象:说课的每个环节中都冠以许多宏观的新课程理论,乍听说得洋洋洒洒,颇有气势,然而一细听,发觉没有抓住教学的主要内容,具体地、有针对性地进行阐述,随意发挥过多,听者辛苦,说者也往往因超时而被勒停。

4. 虎头蛇尾,轻重倒置。

案例现象:说课开头的一些环节条理甚好,切合教学实际,然而最主要的教学过程一环则未能充分地展开说明,仅仅说几条纲要,过于简要,教学设计意图不能得以体现,使得说课则功亏一篑,这说明教师对说课程序中的主次把握不准确。

5. 千篇一律,缺乏特点。

案例现象:说课程序清晰规范,教师语言也流畅,教学设计颇富新课程的理念,有观察、有讨论、有互动、有引导、有评价,貌似丰富多彩,然而音乐教学的学科特点———音乐性与人文性(音乐的人文内涵,情感内涵,乐曲中的音乐要素,风格特征等),皆没有挖掘和体现,令人感受不到是音乐学科的说课,反倒觉得是一个放之多个学科而皆准的范例。这样的说课未能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也是不符合要求的,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在说课学习中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

6. 不拘小节,不注礼仪。

案例现象:精神面貌欠佳,缺乏良好的姿态,眼神游离不定,更有甚者双手趴在讲台上说课,自己却浑然不知,由此也可窥出教师平素的行为和修养。

7. 过于紧张,影响表达。

案例现象:说课时神色慌张,精神过于紧张,以致结结巴巴、一停一顿,不能较流畅地把内容表达清楚,令人婉惜。这也是教师心理素质欠佳、缺乏锻炼的表现。

8. 高度概括,令人惊愕。

案例现象:有些教师说课3—4分钟即告知结束。高度凝练与概括,令人十分惊愕。实际也体现了这些教师缺乏学习、教学基本理论素养缺漏的问题。

二、如何进行说课

1. 说教材。

这一环节的常见问题有:对教材的知识体系、总体思路、编写框架等方面缺乏综合思考;对教学内容在整册或单元中的地位与作用及知识点的前后联系等方面关注不够等。

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说课的基本依据。因此,认真阅读教材、仔细研究教材、充分熟悉音乐作品等是“说教材”的前提和基础。这里的“教材”不仅仅是指某一个具体课题中的教学内容,更包括对整册教材的阅读和研究。此外,对教材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也关系着说课的质量。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普遍采用以“人文主题”为单元、音乐作品为明线的编写模式,音乐知识、技能隐含在每个看似独立的作品中,这就给我们分析教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从明线中找出隐含的知识和技能,并结合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将知识技能的难易程度、呈示顺序、呈现方式按照音乐学科的特征进行巧妙的编排,以避免音乐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 说教学重难点。

这一环节的常见问题有:重点难点的确定不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和年龄特点。如有些教师拿到歌唱曲目,往往不假思索就将附点节奏、切分节奏、后半拍等问题确定为教学的难点,殊不知在不同的作品和不同的乐句中,这些问题不一定就是演唱难点。有时过分地分析和讲解,反而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另外,一些教师虽确定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但缺乏理论分析能力。

对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是考查说课者理论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指标要素。要分析好教学的重点、难点,首先必须通晓各学段内容标准并熟练掌握音乐知识技能的特点。因为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应有理可循、有据可依,不能随意和盲目。纵向整理每学期、每学年的教学重难点,应该可以反映出音乐知识技能获得的渐进性和系统性。其次,必须能结合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对“为什么确定其为重难点”作简要分析,目的主要是用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理论解释音乐知识技能获得的心理基础和方法。教师还可以结合唱、奏、演等技能演示对重难点作进一步的分析和阐述,这也是音乐学科说课的独特之处。

3. 说教学方法。

这一环节的常见问题有:对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及适用范畴研究不够,常常将许多教学方法的名词堆砌、罗列在一起。如在音乐说课中常讲到“视听结合法”,但是对何时用、怎么用、用多少欠缺考虑,有时反而限制学生音乐想象力的发展。另外,一些教师常以完成任务为中心,对学生的活动考虑较少。

教学方法也可以分述为教法与学法。教法就是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说出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且说出选择这些方法和手段的教育理论依据。学法就是本课拟教给学生何种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没有哪一种是普遍适用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为了教学方法的有效、适用和优化,选择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综合使用,是说课者最常用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制定与选择受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特点、教学媒体、教师特长及授课时间的制约。就音乐学科而言,大致有体验性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方法、语言性教学方法和探究性教学方法四类。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确定主要的教学方法。知识性、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常常采用讲授、阅读指导、讨论、谈话、归纳、总结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演绎和抽象思维的能力;技能性较强的内容常常采用示范、分析、练习、探究、体验、游戏、合作等方法,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实践能力和审美表现力。

4. 说教学程序。

这一环节的常见问题有:导入程序过于冗长与生硬,过程设计花哨,操作性较弱;过程设计与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关联性不够;缺乏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活动设计;板书设计粗糙,书写不规范,常有教师将调号、拍号甚至音符写错。

如何进行高考地理复习 篇3

关键词:新课程;高考;地理复习;方法策略

2013年是我省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的第一次高考,反思2013年的高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地理复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两点:

一、在复习策略上,应该讲究“点、线、面”的结合

“点”就是《考试说明》中的知识点和考点,这些“点”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是各种类型考题的“万变”之“宗”,抓住了这些“点”,并在复习中注意进行落实,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线”就是“人地关系”这条主线。应该说高考所涉及的三大板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就是通过这条主线贯穿起来的。“自然环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而人类活动反过来又会通过改变某个自然要素而影响整个自然环境,这种‘人地关系和谐与否,直接会关系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学生如果真正理解了这句话,那么在解答问题时就会找准切入点,思路清晰,答而精细,而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知识点”。例如,西南干旱这是自然现象,种植桉树是人类活动,那么,种植桉树和出现干旱天气到底有没有联系呢?如果考生本着“人地”关系这条主线去思考,自然会去想种植桉树会不会改变“某个”自然要素而影响西南地区的气候状况,而这“某个”要素正是答题的切入点。

“面”就是以地图为面,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任何一种人文现象的产生都可以在自然环境中找到它发生的根据。地理考题呈现的基本形式就是图文(表)结合,学生答题的前提往往是能从图(表)上提取到相关有用信息,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把学生的解图能力作为重要的训练内容。

二、在复习方法上,三轮复习各有侧重

2013年高考复习运用三轮复习法,成绩较显著。三轮复习

法遵循了从基础到技能再到技巧的基本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

过程。

第一轮,引导学生构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结构。

从上一年的9月下旬至次年3月初,这一阶段重点是对地理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因为在高一到高二的学习过程中,教材基本上是在“个案—原理—个案”这一框架下进行编排的,所以学生对地理原理的理解基本上都是建立在一些鲜活的实例之上,但是进入高三一轮复习以后,由于受时间的限制,完全按照“个案—原理—个案”的脉络去走,已经不太可能。更多情况下,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宏观把握知识结构,微观进行个案

分析。

我在组织复习时,结合学生实际,在阐释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努力引导学生构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比如,在谈太阳辐射在地表不均匀的分布时,很自然地就可以引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气候类型的分布—自然植被的分布—自然带的分布—土地利用的不同类型—农业发展的不同类型—农作物的分布等;又如,在讲河流地貌时,以上游—中游—下游为空间线索,可以让学生认识“V”型谷、“U”型谷(河漫滩)、三角洲等河流地貌,而上游—中游—下游地貌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上游到下游地势由高到低,水流速度由快到慢,流量由少到多造成的,而这一点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再比如,在教学水循环的时候,可以以水循环的四个环节为线索,讲一讲人类活动对某一环节的影响会对局部自然环境带来哪些变化,特别是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你消我长的关系,学生如果能够搞清,很容易去解释为什么修水库会导致库区土壤盐碱化,砍伐树木为什么会导致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宏观框架已构建,为第二轮专题讲解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轮,学情分析,重点突破。

经过一轮复习,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已经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把握,对某种地理现象也能够从多层次、多角度去思考和分析了。一般是3月中旬到4月底,重点是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要分析学情,做到对症下药。比如,学生在做选择题时,往往会表现出区域定位能力弱、区域地理知识欠缺、不会对图表进行动态分析、等值线判读能力不强等问题,而在做综合题时,又会出现审题不清、答非所问、分析问题不透彻等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在做专题时应该有所侧重,像知识型的专题数量不宜过多,将技能型的专题列为重点,进行讲解训练,这样的专题有诸如图像和图表专题、等值线专题、计算专题、区位问题专题等。因为高考地理试题凡题必有图,实现图文转换、图图转换是学生答题必备的能力,如果学生区域地理知识薄弱,空间观念不明晰,知识性的专题做得再扎实,遇到图表,学生也会感到学而不知所用。

第三轮,见多识广,答题有方。

时间是高考前的最后一个月,冲刺阶段。这一阶段应该见识体型,归纳题型,告诉学生必要的应试技巧,可以把近三年的高考真题作为例题,通过演示,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完整的答题模板,让学生认识到综合题答题的要义是简而精,并非多而繁。

高三一年的复习是一个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的过程,只有从容有序地走完这个过程,学生才能以良好的心态迎接高考。

参考文献:

杨禹林.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浅谈[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

(作者单位 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第一中学)

初中地理如何进行分层教学 篇4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初中地理学科淡出中考舞台,成为了一门会考科目,如何实施地理有效教学,优化课堂质量,提高会考成绩但同时又能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成为所有地理老师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实施地理分层教学则是一条有效途径。本文将从地理分层教学的提出、依据、作用、实施及存在的一些问题等多角度说明分层教学对地理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关键词:地理 分层教学 有效性 教学效率

引言: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存在一个普遍问题,由于学生来源各不相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广大教师面对的最大困难就是学生学习的两级分化越趋严重。在同一个课堂上,优秀生吃不饱、不够吃,中层生勉强够吃,后进生则吃不下甚至根本就不想学。另外自从地理不参加中考以来,学生甚至是家长普遍认为地理是副科是次要的,如何有效地突破传统思维的弊端,实施地理有效教学,优化课堂质量,提高会考成绩但同时又能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成为所有海南地理老师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分层教学”思想,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它的灵魂也在于“因材施教”。它不仅涉及到教育价值观念的改变,还涉及到教学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组织的调整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等等许多具体而微的工作,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实际学习程度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

原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分层教学”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包括后进生在内所有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生学习并达到掌握所学内容的必需的学习时间,给予个别指导和全新的学习机会等,“分层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

二、分层次教学的现实要求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而人的素质由于遗传以及所受教育的影响,客观上形成了高低不同的层次,分层次的教学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虽然自古就有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但常规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很难在课堂教学的同一时空内实现分类推进、全面提高的素质教育思想,因此常规的教学被迫采取面对中等学生的折衷方法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使一些高素质的人才缺乏接受必要的更高层次的、与他们的智能水平相适应的训练,不利于高层次素质人才的培养,也不合乎高层次人才培养教育的一般规律;这种折衷的教学同样也不利于差生的学习,由于差生的反应速度慢,他们的思维往往受到干扰和抑制,形成了差生更差的局面。

就初中教学实际来讲,为什么要进行分层教学?众所周知,初中阶段面临的突出困难就是学生学习成绩分化严重。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从小学毕业直升初中,学生原有的学习差异随着初中学科的增加(由原来语数英三科增加到语数英政史地生七科),学习内容的加深、学习时间的加长而进一步扩大,并且逐渐演变成为两极分化的局面。笔者曾对所教班级的初一8、9、15、16四个班级256名学生的地理学习状况做过调查,结果是:

1)认为授课内容简单,有时显得无所事事,“吃不饱” 的有 47人,占 18.4%。

2)认为课堂教学内容适中,有些内容学起来相对容易的有 104 人,占 40.6%。

3)认为课堂上内容虽听懂,但较难理解,不会运用的有76人,占 29.7%。4)认为课堂上根本听不懂,或注意力不集中,理解不了老师所讲内容的有29人,占 11.3%。

以上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确是存在较大的差异。怎么去面对这个差异,用什么办法去克服这个差异,都是摆在我们广大第一线地理教师的难题。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如果忽视这种差异,就必然使部分学生掉队,丧失信心。只有尊重差异,承认差异的客观存在,我们地理教师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三、“地理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

1、学生分层

为了落实地理课分层次教学,又使每个同学都感到心情舒畅,教师先把分层次教学的意义、内容及方法告诉学生。在做细学生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先采用学生自我评价,自愿报名,笔者再根据期中考试情况、平常上课情况、完成作业情况分别进行打分,稍加调整,把班级分成ABC三等,各层次比例大致1:4:1。

1)A:85—100分,“吃不饱”,态度认真、基础好、兴趣浓、思维敏捷、上课积极的学生。

2)B:60—85分,“勉强够吃”,态度较为端正、自觉性有待提高、成绩和 兴趣不太稳定的学生。

3)C:60分以下,“吃不下、不想吃”,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浓,缺 乏克服困难的毅力。

2、指导思想分层

A层次——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

B层次——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做到二激一防(即激发兴趣,激发进步,防止分化)

C层次——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做到一找三跟踪(找优生辅导,做好作业记录跟踪,单元测验跟踪,课后辅导检查跟踪)

3、教学目标分层 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差异,制定了地理教学的分层内容和分层目标,要求层次明确,具体和学生的层次相一致。

1)基本目标:全体学生可以掌握的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的教学内容,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即A、B、C三层次的学生都一样掌握。

2)中层目标:大部分学生可以掌握的比较复杂的运用和分析的教学内容。侧重于一定的综合性和提高性。即C层次学生可以不掌握,了解就好;A、B层次学生必须掌握。

3)发展目标:少数学生可以掌握的复杂分析和综合运用的教学内容,侧重于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以及创造性学习,此目标A层次的学生应掌握。

例如初中地理“中国主要铁路干线”的教学目标可进行如下分层:C级:把握主要铁路干线(五纵三横)的起止点和重要铁路枢纽的分布;B级;在C级目标基础上,能草绘主要铁路干线示意图;A级:在B、C级目标基础上,能熟练运用铁路干线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如旅游、运输选择便捷路线)。实施这一环节应注重,各层次目标虽然有差异,但也只是反映同一教材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差异,各层次目标之间应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阶梯,使低层目标学生也可向高层迈近。

例如在讲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时,C层学生只需知道昼夜更替和时差就可达到目标,即是识记目标;而B层学生除知道这两种现象之外,还需了解昼夜更替和时差产生的原因;A层学生则需更进一层,在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机理之后,还能对这两个现象进行解释、理解和运用并有所拓宽,比如为什么地球上看到的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如果地球没有了自转,只有公转,能不能产生昼夜更替呢?激发学生对这类问题进行探讨和动手做实验来演示。这样,课堂教学目标细化到每一个分层,避免以往地理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刀切的弊端,强化了针对性、具体性,并使每个学生能清楚自己的任务和目标,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探究分层

1)设疑激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用故事、新闻热点等巧妙设疑,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日界线时,可讲一对在跨过日界线时生下的双胞胎,先生下来的反而要叫后生下来的为姐姐,以激发学生的爱好。

2)依纲探究。根据大纲要求,针对三个层次教学目标和学生基础及自学能力,在提问的角度上应有所区别。

例如在讲授八年级地理湿润区和干旱区的分布时,B、C层学生只需要知道湿润区、干旱区对应的景观;而对A层学生则可提出问题:黄河的水量和珠江的水量比较,哪个多些?为什么?并提示学生可以在课本图中找到答案。

又如在学习中国的降水情况时,可以让学生分层次探究质疑。C层:我国降水的总趋势是什么?B层:我国降水总趋势的形成原因是什么?A层:夏季风的进退规律与雨带的推移有什么样的关系。一层一层提高要求。

5、作业分层

课上练习、课后习题的选择与编排都应该有一定的层次性,可以设置记忆填空、巩固练习、拓展练习、探索练习、开放性讨论等多种层次。在布置课堂练习和作业时,要注意所选择的习题能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在全体学生都获得发展的基础下,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发展的体验。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不仅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得习题可以量身定做,同时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避免抄袭作业的现象。

6、测试分层

每个单元学习结束后,即进行单元测试,试卷中对A、B、C三层学生的题目明确分类。A层同学在完成规定题目之后,另外做一些难度较大题目,并计入总分;B层同学只做规定的题目;A层同学只做基础题。实行“有选择、无淘汰”的分层考试模式,“有选择”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练习内容,考试时可选择不同难度的试卷。“无淘汰”是指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7、评价分层

每次作业评改,不按自然组上交,而是按A、B、C三个层次上交,教师同层批改,按该层次的训练要求,进行同层相比评价。有当面批改,浏览抽改,选择评价。有时采用自改互评,在小组内,由A组学生改B、C层学生,这样差生得到优生的广泛帮助,优生又在评改中进一步施展了自己的能力。

平时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用公平、公正、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既要善于看到A层学生的不足,促进其更好发展,也要善于看到B层、C层学生的点滴进步和不断出现的“闪光点”,对于B、C层(尤其C层)学生的进步要及时提出表扬,并适当放大其优点,以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在阶段性检测中采用B、C卷试题,C卷题目难度为中等偏下,B卷题目难度为中等偏上,让B、C层学生检测C卷,A层学生检测A或B卷。在评价时,C层学生即使成绩不是很理想,只要平时表现良好,有进步,也可定为优秀。

由于分层教学接近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分层评价则是这种动力机的加速器,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有进步的学生及时表扬,对表扬次数多的,有进步的及时调高一层次,无进步而相对落后的从高层调到低层次。目的是让所有学生随时都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8、课后辅导分层

课后辅导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补充,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树主干,那么课后辅导就是树的枝叶,所以抓好课后辅导也是搞好分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

分层教学课后辅导的总体原则是根据学生成绩梯度,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基础好的A组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参加提高性辅导活动;成绩中等的B组学生建立自学小组,参加补缺性辅导活动;基础差的C组学生成立补课小组,从最低起点开始进行补课性辅导活动,平时也可以让A组学生对C组学生进行一帮一辅导。

教师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予以关心,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

四、地理分层教学效果

分层教学的实施为每个学生创造了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各个层次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分层教学不仅体现了共同要求与因材施教,既注重整体的提高也关注个体的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同时,分层教学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还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通过小组长帮助组员,组员也能够为小组整体素质的提高而奋起直追,最终在班中形成良好的地理学习氛围。

在笔者运用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所教的班级的成绩遥遥领先于年级平均分。如在初一第一学期期中全市统考中,所教的4个班级中,有3个班级成绩名列年级前3名;实践证明,分层教学体现了既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又尊重个体的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地理学习上得到发展的良好教学效果。

当然,分层教学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而且还要深知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能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及进行与学习相关的辅导工作。在分层教学中,除了教师个人的努力外,还需要学科内教师加强研究与协作,共同设计好教学目标、教案、导学案、训练、评价等环节,以推进整个地理学科分层教学的有效开展。

五、实施地理分层次教学的几个问题

1)实施分层次教学后,备课授课,配置作业、批改辅导、测试分析都得分层进行,教师工作量无疑成倍增加,所以这一教法的坚持,虽对学生有利,对提高教师水平也有很大帮助,但必须建立在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上。如何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减轻教师负担又将是一个新的课题。

如何进行地理说课 篇5

各位老师大家好,欢迎收看高中地理新课程远程研修。今天我们的主题是专题四:区域地理教学当中如何进行案例教学。区域地理内容在原来的课程当中是文科学生必修的一部分内容,但现在在新课程当中规定为全体学生必须要学习的一个内容放在必修三模块当中,而且课程标准非常明确的规定,这部分内容必须要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去进行教学。这次的案例不同于我们必修一和必修二中的小型的案例,是一种大型的案例,所以这部份案例的教学对我们高中地理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一个挑战。我们今天的这个主题就是看怎么来设计好一次案例教学,学生通过案例教学获得原理之后怎么来进行拓展学习。必修三模块案例教学牵扯到区域发展的一些问题,区域发展研究肯定要涉及到对区域知识进行一定的铺垫,现在我们讨论一下在案例教学当中怎么来进行区域地理知识的铺垫,是把它放在案例呈现之前来进行铺垫还是在案例教学过程当中来提供区域背景。下面我们看三个片段,这三个片段是同一个课例当中不同的渗透方法。

第一次来到我们高一二班,所以首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小礼物,一首旋律非常优美的歌曲,有着非常美丽的名字《月牙泉》。

它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我们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来给同学们看一下这个月牙泉。我知道同学们的感受,可能看了这幅月牙泉的图片以后,大家心里边会觉得有一点失望,因为没有这么美,那么为什么呢?月牙泉在甘肃省东环市向南5公里处,市周围这座山叫做鸣沙山,在沙丘的环绕之中有一湾清泉,转如弯月,故得名月牙泉。它的奇特之处在哪里?大家可以看到,市周围被沙丘所环绕,但是却不被流沙所淹没,沙水共深,千年不干,号称沙漠第一景,沙漠第一绝。但是现在这个月牙泉已经是今非昔比了,它的面积已经不足过去的1/3,过去最大的水深是7到8米,而现在大概只有1米左右。月牙泉快要从我们地球上消失了。所以同学如果想看这个月牙泉的话,千万不要等到高三毕业以后再去,今年暑假赶紧去,还来得及和月牙泉道一声告别。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因为自然原因以及人为原因,而且人为原因是最直接的一个因素。我这里有一些摄影爱好者在西北地区拍摄到的一些图片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干涸的河床遭遇罕见的红褐色的沙尘暴。沙尘暴已经很可怕了,而且是红褐色,这是怎么回事? 这个我把它取名叫跋山涉沙。一家三口,小孩在前面,另一个是他的父母亲。这个叫天苍苍野茫茫,草地现牛羊,牛羊比较多。这就是中国第一个生态移民地区,甘肃的闽清县。首先我们要对西北地区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请一个同学在这个图上把新疆、甘肃、宁夏和内蒙古这四个行政区划的位置大概指出来。这个是新疆。这个是甘肃,它的形状很狭长的。这个是宁夏。这个是内蒙古。再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兴安岭——古长城、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天山、贺兰山在哪里?这个应该是大兴安岭——古长城一线、贺兰山,这个是祁连山,河西走廊很有名的,这个是阿尔金山,这个是昆仑山,这个是天山。

再来看一下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青藏高原在哪里? 这个应该是准噶尔盆地,这个最大的叫做塔里木盆地,这里有一个辽阔的内蒙古草原,这里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我们就大概了解了所谓的西北地区,如果从行政区划上来讲主要包括新疆、甘肃、宁夏的大部分北部地区,还有内蒙古的大部分地区。如果从自然分区上来讲,它位于非季风区,它的降水量是在400毫米以下,在内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这就是所谓的西北地区。

我还有三个很小的问题,可以直接回答的。你觉得西北地区分布最广的自然地貌应该是什么?荒漠?还有同学说是荒漠草原?主要的是沙漠和沙地。看这幅图,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等等很多。你觉得西北地区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在亚欧大陆的内陆或者讲离海洋比较的远。从宏观上去看,西北地区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它的地形有很多的高原,还有很多的盆地,还有很多的山脉,所以它的地形和地势特点,一个字,比较的高。它主要多山脉、高原和盆地。

刚才我们看了“荒漠化的防治”课例,这个课例是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的。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同一堂课中的三个片段,这三个片段一个是导入,导入是以《月牙泉》这样一个优美的歌、图片作为一个导入的。第二个是铺垫西北地区的区域地理的知识,通过景观这种方式。因为区域地理是在初中的时候学过的,学生虽然有一些印象但是不深刻了。所以这个地方铺垫了一些西北的区域地理的知识。再一个就是以图片的形式展现了一些荒漠化的景观。这堂课的主题是荒漠化的防治,这个案例是取自西北地区,刚才这个山的展示的片段当中,像月牙泉的缩小、民情的生态移民实际上都在揭示荒漠化,这也是给整个课一个比较好的铺垫吧。在案例教学当中提供区域地理知识的背景,可能各个老师有不同的做法。案例教学毕竟不是去学某个具体的区域,不是去学某个具体案例的知识,我们的关键就是通过案例来学习地理的原理或者地理的思想,所以我们经常说:案例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一座桥梁。现在问题是我们怎么来很好的呈现案例,然后让案例能够在获得原理和应用到实践中相互融合起来,能够相互渗透。下面给大家呈现两个课例,分别是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老师可以看看他们这种设计分别是怎样的一个思路。师:我们今天这节课和同学们一起以月牙泉所在的西北地区为例谈一下关于荒漠化的一些问题。首先我们得知道什么是荒漠化。荒漠等同于荒漠化吗?那么荒漠化又是怎样发生的呢?其实提到荒漠这个名词,我可以想象在座同学脑海中肯定会出现很多的景观图片,大漠孤烟直、荒芜人烟等等,我这边也有几幅图片,大家可以来看一下。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澳大利亚中部的荒漠,沙特阿拉伯的荒漠,美国犹他州的盐碱地,其实等同于不毛之地了,恐怖的沙尘暴,遗失的楼兰,哭泣的胡杨。其实最后的三幅图片大家都知道,在哪个国家? 生:中国。

师:刚才我给同学们呈现的是不同的图片,其实换句话说,也就是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 而已。我这里也有一幅图片,它也反映了一个自然地理环境。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你觉得这样的一个自然地理环境,它的环境特征应该是什么样的?

生:它的气候应该是比较干旱,降水不是很多,河流不是很多,可能水量也很小。因为水比较少,而且草也比较少,所以生物也少。师:它的土壤呢?

生:土壤很贫瘠的,缺水,或者说养分也很少。师: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观? 生:近似于荒漠。师:是荒漠吗?

生:不是荒漠,它有草。

师:所以结合起来,叫做荒漠草原。大家可以看一下,这样的一种自然环境,它的环境特征我们觉得应该是这样的,对不对?大家想一想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这样一个荒漠草原有可能会退化成荒漠? 生:人们乱砍乱伐。

师:这的草要用“砍”吗?其实就是破坏了。把草给拔掉、铲掉,或者过多的放牧。还有没有别的情况?

生:就是河流当中的水被人们污染了。

师:或者过多的利用,是吧? 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生:自然环境,氢气,沙尘暴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如果说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气候越来越干旱,有可能草会跟我们说再见。可能荒漠草原,草没有了,就变成荒漠了。其实大家想一想,这样一个过程,从荒漠草原,到变成荒漠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现在可不可以认为它就是一个荒漠化的过程?完全可以,对不对?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到底什么是荒漠化呢?你觉得荒漠化应该发生在什么样的地区?像我们这样的江南水乡,目前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应该不可能。那么估计应该是什么样的地区? 生:比较干旱的。

师:或者说就是降水量比较少的一些地区,比如说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它的年降水量都是比较少的。对不对?你觉得它发生的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生:有人为的原因,还有自然的原因。

师:由于自然的因素和人类的这种活动的共同的作用之下,最后产生的一种结果。那么荒漠化会带来一种什么样的表现呢?

生:没有生物,没有植被,生物会越来越少。

师:好,也就是说,耕地会退化,草地会退化,林地会退化。因为土壤里面的水份和养分会越来越来越少。对不对?最后我们就得到所谓荒漠化的实质,其实它是土地的退化,肥力的长期的丧失。如果我们把这几点串起来,我想什么叫做荒漠化,在座的各位心中已经非常了解了。也就是说,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这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最后造成了土地退化,表现为土地沙漠化、荒漠化、自身岩石化。这些都是属于荒漠。那么我们肯定想去了解一下,目前世界荒漠化的形势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我这边有一个材料,大家可以来看一看。目前全世界每年有600多万公顷的土地即每分钟有10公顷的土地被沙漠焚噬,全球有1/5的土地都在沙漠化的威胁之下。科学家警告,若不制止沙漠的蔓延,半个地球都将沙漠化。最后一句话:半个地球都将沙漠化。如果说真正我们半个地球都荒漠化的话,我不知道我们在座的高一二班的同学会在哪里出现?这是世界主要的沙漠分布区,大家大概可以看得出来,在非洲的北部,在中亚地区,中国的西北地区,澳大利亚的西北地区等等。可以说,荒漠化发生主要的地区,主要是在大陆的内部,或者是在一些中低纬度的大陆西岸会出现。目前的形势非常严峻,对不对?40%以上国家受影响,每年损失420亿美元,这个数字不能算少吧?当然引起我们整个人类社会重视。每年的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日和干旱日。2006年刚刚过去,它就是一个国际沙漠和荒漠化年。世界是这样,那么我们中国的形势是怎么样的呢?肯定也是不容乐观。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些数字,完全可以说明问题。27.9%,超过1/5; 18个省区,超过一半;540多亿,这个可能是人民币,也不少了。我这里有一幅图,中国的环境问题,这里主要呈现的是生态环境问题。这个表示荒漠化影响的地区。大家完全可以告诉我,目前我们国家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应该主要在哪里? 生:西北。

师:对,主要在我们中国的西北地区。所以接下来,我们将和同学们一起,以西北地区为案例,来了解一下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情况。

刚才我们看到的是荒漠化防治的课例,这个课例用的是演绎的方法。也就是说,他首先展示了他的设计思路,是从一般到个别。他一开始就把荒漠化的问题提出来了:我们今天这一堂课讲的是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以及荒漠化的防治。通过提出原理,呈现案例,然后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再来验证这个原理,最后再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个案例,就是顺着这个思路设计的。这种方法是比较普遍的,比较常用的。因为演绎是思考的工具,演绎的优点主要就在于一开始就给学的人一种明确的方向,他就知道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一个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道理在哪里,我应该如何来思考这个问题。这节课先把荒漠化的概念提出来了,然后把荒漠化跟荒漠区别开来,然后体现荒漠化的过程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首先把这些基本的东西表现出来。荒漠化关键就是这个“化”字,因为现在高中生可能讲到荒漠并不陌生,但他们的头脑中的景观可能会是一片沙漠,实际上和我们要学的荒漠化并不是一回事情。所以要把这个过程展现出来,要把一个地区从非荒漠逐渐发展成为荒漠扩展过程告诉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过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样的现象发生在哪些地区,这些地区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这节课一开始就告诉我们有荒漠化这种现象,这种现象的成因有自然方面的原因,有人为方面的原因,这种现象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这个方向是明确的,学生就沿着这个方向开始思考问题。从这个课例可以看到,荒漠化就是研究方法,这位老师所采取的演绎的方法是比较循序渐进的,是一层一层展开,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揭示,最后来寻找原理,来找到答案的。他是透过演绎的方法来呈现案例的,那么下面我们看看另外的一个案例。这个案例的主题是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这个老师在设计案例的时候是基于这样的一个考虑,她不是一下子先把区域工业化城市化是怎样的一个规律表达出来。他首先通过一首《春天的故事》这样的一个优美的歌曲来烘托气氛,让学生通过这个歌曲和一组画面来体会到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最显性的标志,然后打出主题“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他怎么进入到这个具体的案例呢?他不是一下子就拿出课本上给出的珠江三角洲的案例,而是给出五个区域:长江三角洲、塔里木盆地、黄河三角洲、河西走廊、珠江三角洲,让学生去进行判断:如果让你们选择一个区域,研究区域的工业化城市化,你会选择哪个区?学生通过这个判断,还有他自己已有的知识,一般能够得出个结论,就是选择长三角和珠三角来研究工业化城市化。因为这两个地区经济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比较成熟,也有现成的资料可以找到,所以学生非常容易就可以找到这样两个结论。老师继续设计第二个问题,如果让你去研究,你会在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两个地方选择哪一个?为什么?学生认为我选择长三角比较合适,因为我的家乡就住在长三角,我对长三角这一块内容整个资料各方面比较熟悉。第三个问题老师又提出,如果现在不让你去研究长三角,要去研究珠三角的工业化城市化,在现实的条件下,你需要获得哪些帮助?这个老师通过这样设计让学生要知道,我要去研究这块区域必须得获得非常充分的图文资料,通过图文资料来对这个地区的整体状况进行研究。所以她这个课例当中首先从这五个区当中来让学生进行选择,学生选择了之后,老师马上呈现了这样的一个带有故事情节的案例。

李守银的老家原来在安徽,曾经在江淮地区生活,种水稻,后来他搬迁到珠江三角洲,到了珠江三角洲之后,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从他生活变化的过程当中,可以折射出他所在的这块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状况。这个资料给的非常详细。刚开始几年,李守银还能见到一些鸡场农业,但是没过几年,附近的鸡场农业被一家家工厂所替代了,出现了一些花卉、蔬菜种植。后来到了1988年,李守银的儿子洗净泥腿、放下裤管,进了当地的外资箱包厂工作,与他一同进入该厂的还有许多来自中西部省份的外来务工的人员。二十世纪90年代,当地开办了几家电子厂,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李守银的儿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进了一家电子厂工作,月收入从800元一下提高到2000元。由于吸引的电子电器类的投资不断增加,当地规划建造高新技术产业园,李守银的房子又被搬迁。现在李守银家就住在附近新建的公寓房里,房价变为每平方米5000元。

教师呈现了这样一个带有故事情节的案例之后,让学生完成两件事。第一个就是自己设计一份表格,来说明当地发生了一个怎样的变化。学生从时间角度,80年代初、80年代中期、90年代,列了三个时间,然后看一下李守银家、工作的变迁、收入变化、住房变化、地价变化,从这样的一个表格设计可以看出工业化城市化变化的痕迹。老师还要求学生根据前面呈现的这些材料和表格设计问题。为了让学生提的问题能够质量比较高,相互有些竞争,老师设计了一个环节,问题多而且质量好的小组可以获得胜利。学生提出一些问题,都是针对故事情节提出来的。教师再根据这些问题来进行归类梳理,把这些问题提炼归纳出研究一个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的五个方面,比如说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差异怎么来进行研究,它的整个发展过程怎么来进行对比研究,为什么会产业结构升级。这个课例设计的还是比较庞大的,与前面那个荒漠化防治的课例不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这个课例采用了归纳的方法。他是先讲了一个故事,而且他那个故事里边的主人公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在第二册的时候出现过的李守银。这个李守银的老家是在皖北——安徽北部,他从老家搬迁到珠江三角洲以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先展示李守银这个家庭的个例,然后由这个个例推导到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规律。这个课例的内容非常丰富,空间跨度大,时间跨度也大。尽管这个课例它本身是虚拟的,也就是不一定真的,但是却真实的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变化以及引起这种变化的一些原因。我觉得从这个课例的设计和选材来看,应该说是和课本的教学内容非常匹配的,可读性也比较强的。

我觉得这个课例会引起一些思考,甚至是思维上的、观念上的一些碰撞。他所使用的方法和前面的荒漠化防治是不同的。他呈现了一个事实,然后根据这个事实设计了一些问题。他是从一个普通人生活的变化来启发学生思考,来引出思路,从而来找出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什么会发生,发生的条件是什么,最后归纳出原理。从李守银一家的变化抓出了三个方面,一个是居住地的变化,这是空间上的,从皖北来到了珠三角,在珠三角当中又有多次的变化,大变化里又有小的变化。第二个变化是他工作的变化,一个是从农民,他洗净泥腿、放下裤管,从农民成为工人,进入了非农产业,成为城市居民。城市人口的比重是城市化的标志,所以这里要点到这个题。然后他首先是在一个箱包厂工作,后来又转到了一个电子工厂工作,他追求的是经济收入。第三个线索是居住条件的改善,从开始的比较简陋的租住的房子,然后搬到了公房,最后又搬到了新的小区,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房价也在不断的上升。这里已经把一个地区的工业化所带来的城市化,以及城市化进一步来推动工业化的过程通过这个故事讲述出来了。而且这个故事里还包括他的职业的不断变化,隐含了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在升级变化的这样一个过程。他一开始是箱包厂,后来是电子厂。箱包、制鞋是劳动力密集型的,这是一开始在珠三角地区、浙江一带都是比较普遍的产业,现在也在向一些新兴的工业发展,实际上反映了工业的一些升级换代。城市的面积在不断扩大,它的居住区从城区的小房子搬到了原来是郊外现在也是城区的高大的小区。他的一家子进了工厂,而且这个工厂还有和他们同样的来自内地的中西部地区的农民,他们从农民成为城市居民了。

刚才我们看到这两个课例中,西北荒漠化采用的是演绎的方式,区域工业化城市化采用的是归纳的方式。不管是演绎还是归纳,案例教学中都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是以探究学习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式。所以在案例教学中要获得成功,教师根据材料能够提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是非常关键的。那么我们看一看刚才的两个课题当中,接下去教师是怎么来设计这种有梯度的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荒漠化的这个课例,老师在前面先是分析原理,原理过后呈现具体的西北地区的案例。因为学生已经知道了西北荒漠化发生的过程和机制,所以教师呈现西北地区荒漠化让他分析的时候就提出了这样四个问题。第一个是: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是如何形成的?这个可能还是从区域的角度去分析它的干旱的特征。第二个问题是:干旱的自然特征和荒漠化的发生有何关联?实际上这个问题跟第一个问题是有关联的,首先要知道干旱是怎么形成的,这样干旱的背景跟荒漠化发生有没有必然的联系。第三个问题是:人类活动对荒漠化发生的作用和影响是什么?第四个就是在前面的基础上要能够总结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发生的主要机制。这四个问题学生根据课本提供的材料和一些图片应该是能够可以得出这些结论的。下面我们看一个片段,针对第二个问题教师是怎么提出这个问题,然后怎么组织学生去讨论这个问题,教师跟学生是怎么互动交流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地表水贫乏,流水过弱,还有植被很少,对土地保护少,土壤发育少,再加上风力作用强,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有力条件,这样就会容易导致荒漠的形成,有荒漠景观出现了。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就容易发生荒漠化。什么特定的环境?就是再加上人为的因素。我们现在偏重于自然特征——气候干旱,其实属于异常的状况。我觉得第二小组的这种分析还是蛮有道理的,可能你没有听的清楚,其实我的分析跟他差不多是类似的。我这里给同学们找了一些关键词,其实这些词在同学们嘴巴里刚才都已经出现了。气候干旱、土壤植被、风力作用,通过这些关键词我想看一下到底这种干旱的自然特征和荒漠化之间会发生一个什么样关系。它现在很凌乱,我想来把它给理清。气候干旱,这是它的一个特征。在这样的干旱条件之下,大家可以来看看,以下的一些因素会怎么样?气候比较干旱,它的地表水会很丰富?不会。流水作用也比较的微弱。但是比较干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却是非常的显著,对不对?它的植被肯定比较的稀少,没有植被的覆盖,没有植被的保护,土壤也是比较的贫瘠、比较的疏松,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必然就形成了干旱的自然景观。有同学会想,怎么搞的电脑有问题,还有两个没有下来?我的问题在这里,大家也想一想,气候干旱,形成了干旱的自然景观,它是一个静态的。荒漠化只有在什么样的条件之下才有可能发生?对。气候异常的状况之下,特别是很长时间没有下雨,气候异常的条件之下,可以促使荒漠化的加剧,促使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就开始呈现出来了。所以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也就是说,气候干旱不一定就一定意味着可以发生荒漠化,它只是给荒漠化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威胁而已,它只是决定着这边的生态环境肯定是比较的脆弱,还不至于完全失衡。但是如果碰到气候异常的状况,有这样的一个主要的自然因素存在的话,它原本脆弱的这种生态环境马上就会失衡,失衡就会导致荒漠化的发展。所以说干旱的自然特征和荒漠化之间应该是这样的一种关系。

刚才我们看了荒漠化的防治当中的问题是如何设计的,如何提出来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这个课题。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这个课例当中,老师设计了一些探究问题,这些问题有主干问题,也有细节问题,问题交织成问题链,而这些问题链相互交错,形成一个问题的网络。比如说工业化发展的条件,提出了这一些问题: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发展有哪些条件?在分组讨论当中提出了在珠江三角洲的这些条件当中对珠三角影响最大的最关键的是哪个?这就是一个比较细节的比较具体的问题。另外,把珠三角和长三角相比,或者把珠三角和皖北地区相比较,差异应该是比较明显的。老师提出了在这些工业化的条件当中,作为皖北地区来说,它的哪些特征比较明显。也就是说,皖北地区的工业化滞后,珠三角的条件哪些是皖北地区所不具备的。这是通过比较提出的问题,再结合材料,也就是学生手里的学案来分析皖北地区自身有哪些发展条件。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就是对珠三角的特征、皖北地区的特征,已经基本了解的情况下,再进一步的提出一个问题:能否为皖北地区工业化的发展进行一些设计?或者围绕这个问题设计一些探究的内容。对于工业化发展的途径,老师也提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分析为什么珠江三角洲进行产业升级是必需的,因为这个问题比较大,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比如说完成一些产业结构变化的图,并在图上来注明这种变化产生的背景、原因、特征。这样就把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有所化解。那么再有珠三角我们讲到产业提升,珠三角的发展,珠三角的进一步工业化、城市化。这里也把问题提到一个比较高的一个层面上,比如提出了珠三角产业提升带来哪些其他的影响,比如珠三角产业升级面临的困难。这也是紧扣教材对珠三角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行的一些分析。另外的一种提问方式实际上就是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的表格本身所呈现的内容,学生要把它填出来也就是答出了这个问题。再有就是开放一点的另外一种形式,给学生一些任务,比如说,了解中国近代和改革开放前工业的主要分布,了解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工人的数量和质量差异,再有了解我国著名高校和研究所的分布,了解长三角和珠三角大学的数量及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像这一些实际上也是引领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如何来阅读材料,如何从材料当中来找到信息,如何来提出探究问题。这个课例当中问的问题还是比较庞大的,概括起来有五个主干问题,可能下面就是五个主干问题当中又有一系列的小问题,把它串起来回答这些问题还是难度是比较大的,但是这个课例当中教师提供了大概近10个背景的学案资料,让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资料的学习回答这些问题。从两个课例当中可以看到教师从不同的角度来设计有梯度的或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现在有问题呈现出来了,接下来就是要组织课堂有效的讨论活动,因为在整个案例教学活动当中学生自主的讨论活动应该是一个中心。现在就看在整个案例教学当中讨论活动时间怎么安排,空间组织形式怎样,就是我们这个讨论过程当中什么人跟什么人在一起讨论,他们之间的任务怎么来进行分配。我们先看一下西北荒漠化防治这个课例当中,这个老师是来怎么进行组织讨论。

按照我们平时分好的组,每一个组有一个任务,来把这个任务进行一个探讨。你们有记录员,有发言者,等会要给大家来汇报你们的成果,所以大家下面可以按照你们的分组自由的组合一下。我们这边是第几组?第二小组。每个同学可以把你们的观点说出来,记录员记录下来,然后再汇总一下,然后结合一下就比较精炼了。

从这个课例当中可以看出老师他所采用的这种组织方式——讨论方式,基本上要求学生是自由组合,然后把整个班级分成四个大组,这个自由组合的小组当中有一个主持人,还有一个记录员。大概整个的过程讨论时间是五分钟左右,那么下面我们听一听这个课结束之后,学生对课堂当中安排的这种讨论的一些观点和想法。访问者:你们平时这种讨论的机会多不多? 生:这种机会还是蛮多的

访问者:你们喜欢这种形式吗? 生:比较喜欢 比较喜欢的 比较喜欢的 访问者:像你们时间的这种安排觉得安排的是不是充分?比如说还意犹未尽,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你认为老师在上课的过程当中组织你们讨论的什么样的形式最受欢迎? 生:今天这个课上的蛮好的 这种讨论形式比较新颖 比较有趣 比较有趣

访问者:你们喜欢这样的讨论吗? 生:挺喜欢的 挺喜欢的

可以就是自己兴趣爱好一样的

我们可以在一起,很多话我们自己相同,观念有可能也比较相同,这样说出来,可能就会代表我们这一组同学意见,就比较有代表性。访问者:你们觉得这个讨论的时候获得的这种知识与老师上课讲的对比感觉上有没有什么差异?

生:因为是我们自己讨论,毕竟我们是这么多同学在一起,这么多人一起,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东西,单单比老师跟我们讲可能效果会更好一点。访问者:你们喜欢讨论这样的方式?

生:我觉得这是智慧的碰撞,能够产生知识的火花,所以一起讨论的话,能够获得更多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这样是比较好的。

访问者:那么你们觉得那个讨论希望老师给你们多长时间? 生:我觉得就是还是老师上课的内容要紧,然后像今天老师安排的时间我觉得也就基本上也就够大家来讨论了。

访问者:你感觉到有几分钟? 生:五六分钟以上应该也够了。访问者:你觉得要根据老师不同的情况来安排这个时间?

生:因为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课后的时间继续讨论,还可以去找老师咨询,主要还是上课45分钟的效率也要抓好,所以我觉得今天的时间安排的还是很合适的。访问者:那你呢?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我觉得小组讨论是一种合作。

如何进行地理说课 篇6

摘 要: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能更好的了解周围的生活环境,学会用地理知识与技能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而要实现这一理念和目的,就应该将地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要求学校课程应以现存的社会生活情境为主要内容。教育就是学生生活本身,学生的课堂生活就是学生的成长。陶行知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进行生活化教学呢?

一、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资源

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一致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生活事例,关键是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去捕捉、去采撷生活实例,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入手,借助学生容易理解的概念、规律、原理的生活背景及熟悉的生活事例、现象作为支架,恰当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促进新知的生成。如我在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时候,我让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寻找出人们的生活生产当中有哪些事例利用到大气的热力状况,如秋冬季节,农民在农田里烧秸秆的行为是为了干什么;现在的很多的蔬菜大棚的农业又是如何利用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的;交通信号灯为什么为红色等。这样用生活知识解读地理,把较为抽象的地理概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既让学生感到亲切真实,又降低了抽象知识的难度,起到了化难为易的效果,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地理教师要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善于在种种生活实例中提炼主题,构建教育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学生的地理思维,突破教学重难点,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中。从根本上说,学习地理是为了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在地理教学时,应密切关注周围的生活现象,并适时地引入课堂,探究其形成发展的地理原因。将地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自然科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科学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自然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自然科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自然科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例如:让同学谈一谈炎炎夏日,走在柏油马路边与林间小路里的感觉;让家住山区的同学说一说夏日白天和夜间站在山顶的感觉;让去过海滨城市的同学谈对气温的感受等等,并引导学生用刚刚学过的热力环流知识去解析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学生比较易于理解和接受。在地理教学中,就应该把教学贴近生活作为一个支撑点,把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问题有机地结合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解释、去探究、去发现、去创新,使地理课堂更好地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世界。例如,讲洋流――风海流的成因时,用生活体验创设情景:假如你现在站在公园的小溪边“一阵微风吹过,河面荡起涟漪”水波顺着风向流走了,在公园的美妙回忆中想象一下海风吹过海面海水会作定向流动...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下接受了风海流的成因。在讲解热力环流、高低气压形成时,用自行车轮胎打气过程来讲解高压形成过程,然后把轮胎阀门打开,一股气流快速地往外冲出并发出声音,这个来自生活的体验,形象生动的说明了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又如在讲解海陆热力差异时,可用烧红的铁块与一杯热开水来说明海陆降温的快慢,显得形象直观。

三、让研究性学习贴近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与活动课程相比较,研究性学习强调的则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管研究什么课题,不论哪个年龄段,其课程的实施基本都是按照“提出问题――寻找资料信息――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思路进行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去年,有几位学生选择了《城镇的水质现状及解决方案》这个研究性学习题目。开始他们不知该怎样着手,于是我给他们进行了点拨:你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题目,也就是目的是什么?你想通过哪些途径去了解目前城镇的水质现状,也就是你们的研究方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即寻找原因?怎么样去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你们的方案,最后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展示你们的成果。学生根据这几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后,终于制定出了研究方案,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实地勘察、走访、查阅资料等各种途径展开了研究性学习。

高中地理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不仅要教给学生地理学知识,更要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素养,从而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

参考文献:

地理试题如何进行审题之我见 篇7

一般来说, 选择题的审题主要是“二审”:一审材料, 从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命题者的意图和要求往往或明或暗隐藏在题目中, 唯有字斟句酌, 仔细审读, 才能明确测试要求, 审题时可用笔将重要的字词等勾划出来;二审问题, 选择题一般都有人为设置的“障碍”, 如选择正确的或错误的或最佳的或其中的两项很难判断等等, 做题时可以将这些重要的字词勾划出来。例如下题:

4.依表1所显示的信息可知, 该地区应位于 ()

A.密西西比平原 B.湄公河三角洲

C.拉普拉塔平原 D.亚马孙平原

5.当地球绕太阳公转到远日点时, 该地区农事安排有可能为 ()

A.种植大豆 B.收割玉米

C.田间除草 D.犁地翻土

6.考虑耕种作物的特点, 在该地田间基本上不需要施加的肥料是 ()

A.有机肥 B.磷肥

C.钾肥 D.氮肥

此组题比较简单, 象4题, 5题学生通过表1所示的某地区农事活动安排很容易判断出来, 可第六题学生如果不认真审题, 忽略了题干中“考虑耕种作物的特点”这句话, 很容易错选为A。

再如图2为某岛屿7月等降水量线分布, 读图回答下题。

9.该岛东部与西部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相差 ()

A.150毫米左右

B.300毫米左右

C.600毫米左右

D.1000毫米以上

此组题中第9题题干问的是年平均降水量, 可材料和图中给的是7月等降水量线, 如果忽略了两者的话, 就很容易选择A了, 其实此题考查的是岛的定位和岛的气候, 好多学生此知识点已经掌握, 可因为没有认真审题, 最终导致失分。

所以, 在做题时, 审题要完整, 要穷尽题目中给出的所有信息, 只有这样答题才能完整。如果漏掉一个条件, 轻则失分, 重则会偏离答题方向。

综合题在近几年高考中基本都是利用图表为载体, 通过3~5小题来考察, 而且这几个小题之间是层层递进, 逐层展开, 前一问是为后一问作铺垫, 因此审题非常重要, 在审题时要认真分析图表, 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力求做到“四审”:

一审题目类型。问答题类型很多, 答题前首先要清楚是让你叙述, 列举, 对比, 评价还是分析原因。不同类型的题型不同的答法。

二审时空范围。看清楚题目中的地理图表、文字所限定时间上, 空间上的区域范围, 也就是常说的定好位, 据图知道问的是哪里, 什么时间, 怎么了。

三审学科知识。弄清了题目涉及的知识点, 组织答案要点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寻找各种知识板块相应的内容, 进行课本相应知识点的迁移。

四审关键词语。限制性条件增多, 已知条件隐蔽, 是近年来地理高考试题的显著特点。因此, 在答题时, 要抓住关键词语, 最大限度地捕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分析出题目中的限制性条件和隐含条件。

下面结合具体试题, 分析如何审题, 找到答题的“突破口”, 打开解题的思路

36. (36分) 读图9, 回答下列问题。

(1) 描述图示地区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 (6分)

(2) 简述黄河乌海至磴口段河流流向及水文特征。 (7分)

(3) 指出河套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征, 并分析原因。 (8分)

河套平原素有“塞上米粮川”之称, 是内蒙古自治区粮、油、糖生产基地。

(4) 指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自然因素, 并说明进行改造的方式及可能改造的方式及可能引发的问题。 (7分)

近10年来, 土默川平原施退耕还草工程, 使这一地区成国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核心奶源基地。 (5) 分析产生这一转变的社会经济因素。 (8分)

看到这一类型题, 第一步首先判断题目类型, (1) 是描述型题, (2) 是叙述型, (3) 是分析原因类型题, (5) 是分析类型的题。

第二步, 据图定位, 此处是河套平原地区, 明确其地形区的名称, 分布状况就可以以空间位置为线索进行描述了, 第 (1) 题“阴山山脉位于北部, 呈东西走向;河套平原位于中部, 东西延伸;鄂尔多斯高原位于南部, 沙漠广布”就可以答出了。 (2) (3) 小题也可依次依照已备的基础知识答出。

第三步, 第四小题, 第五小题都是给材料的小题, 在做题时一定要认真读题干, 找到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并且找到设文中的关键词 (如, 限制性, 自然因素, 乳都, 转变, 社会经济因素) 后, 这两小题就不难做答了。所以, 在学生具备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后, 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每道题的失分率就会大幅降低了。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审题方法, 但总的来说, 审题力求做到以下四点:

1.审准题干:

(1) 逐字逐句读题, 不能扫读;

(2) 找中心词、关键字、限定语, 准确把握这些词语的内涵与外延;

(3) 严防题目中的概念被自己偷换;如:黄土→黄土高原、地形区→地形、分布规律→分布地区、水能→水电等地理内容是不同的。

(4) 对长句作一定的语法分析, 能准确断句。

(5) 可在题目卷上作醒目的标记:画点、画线、画圈等。

2.抓住信息:信息来源于题目的题干文字、图、表。

(1) 分项检索信息, 如:示意图要先读清图例, 坐标图先看清单位和数据, 表格要先读表头的意义及单位等, 再读图表的其他内容。

(2) 对变化的图, 多项统计表, 要细心地比较信息的变化;

(3) 对图、文、表三者中相关信息要进行有机整合;

(4) 对图中的、图与文的、图与表的信息进行转换;

(5) 正确运用信息 (尤其是数据信息, 甚至分数) 来回答问题。

3.展开联想迁移:对从图、表、文中不能直接获得答案的, 要进行跨时空的联想, 尽量回归地理课本, 回归地理的原理和规律。但不能凭空假造, 不能改变题目的条件或添加条件。

如何进行初中地理地图的教学 篇8

一、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地图的学习兴趣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学生对地图的学习都是有一种畏惧的心理,他们不愿意去学习地图,也很害怕学习地图,觉得地图的学习和记忆是一个很庞大的工程,学起来非常的麻烦,也非常的复杂。地图教学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老师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对地图学习的兴趣,老师要让学生对地图的学习产生好奇心,让他们喜欢上地图,想要主动地去观察地图,老师在教学生看地图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比如说,老师在讲《中国地图》的时候,老师可以随意地指出一个省,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那个省的印象,假设老师指的是“内蒙古”,那么学生就可以说内蒙古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假设老师指的是“新疆”,学生可以回答说“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通过让学生谈自己对某个省的印象来让学生回顾这个省的最鲜明的特点,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老师在进行地图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小游戏,老师随意说出一个地方,学生要想出一个这个地方的著名人物,比如说,老师提到大理,有人会想到段誉,就是金庸小说中的段誉,和乔峰、虚竹结拜的段誉;也有人会想到箫剑,就是那个《还珠格格》中“一箫一剑走天涯”的那个箫剑。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寒暑假的时候出去旅游,把自己学过的地图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相联系。

二、老师要教会学生读地图的方法

在《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上面是这样描述的:“学会运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图表、地图去阐述问题和分析问题,掌握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的初步技能。”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教给学生读地图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地图,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些读图能力强的学生地理成绩比一般的同学要好,而且读图能力强的同学对地理知识的记忆会更加牢固和准确,那么,怎样教会学生读地图呢?

1.让学生看图表标题、图例和注释

看到一个地图的时候,我们最先看的就应该是这个图表的标题知道这个图是一个什么图,避免我们在看图的时候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假设这是一个等温线图,却被学生看成了等高线图,这对学生学习和做题都有很大的影响,在看完地图之后,要去看下面的图例和注释,这是指导学生看地图的基础,这都是一个地图上的基本信息,在学生看完这些基本信息之后,老师要结合这些基本信息对图表进行分析,老师在分析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结合一些地理热点,教给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然后将信息用来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要注意图例符号是很多的,有界限符号如洲界,有自然地理要素符号如河流、山峰,有人文地理要素符号如铁路,有矿产符号等,学生一定要仔细地看图例。

2.老师要教给学生记忆地图方法

地理书本上的很多地图是需要学生记忆的,这些地图的记忆可以便于学生做题,老师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就要教给学生一些记忆地图的方法,方便学生记忆,比如说,中国地图,这个地图学生就应该把它深深地记忆在脑海里,那么,该怎么记忆中国地图的,老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个比较简单的记忆方法:把整个中国地图看成一个大公鸡,这个公鸡的鸡头部分很好记,是中国的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这个公鸡的鸡背也很好记,只有一个内蒙古自治区,这个公鸡的鸡尾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个公鸡的鸡脚是台湾和海南,鸡身部分的省市比较多,老师可以再教给学生一个记忆的方法,这个方法是周总理总结的:“两湖两广两河山,四西二宁青甘陕,五江云贵福吉安,还有内台北上天。”

3.画图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老师在进行地图教学的时候,还要让学生画地图,画地图可以让学生对地图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记忆,学生可以是直接拿张纸照着书上的地图描绘,也可以是自己照着地画,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把几个地图综合到一个地图中,比如说,老师可以让学生把中国地图和主要的铁路路线图画在一起。

地图的教学是很必要的,地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记忆地理知识,也可以帮助学生取得好的地理成绩,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看图表标题和图例、注释,也要教给学生记忆地图方法,还要让学生画图。

上一篇:神舟十二号观后心得下一篇:大数据战略规划a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