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公共关系的职能

2024-12-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警察公共关系的职能(通用7篇)

警察公共关系的职能 篇1

作者:随 想

监狱警察作为实现我国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工具之一,它以惩罚和改造罪犯的特殊职责为己任,在新中国法制建设史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改造成就。但是,由于诸多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原因,我国现阶段的监狱现状仍然存在令人难以满意的地方,对此,许多学者从历史根源、现行体制、中西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分析,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毕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认为“人是最主要的因素”,即只有以现代监狱理念为指导,从监狱警察自身着手,转变监狱警察职能,纯化监狱警察职能,才能真正保证监狱警察排除各种事务性因素的干扰,履行好刑罚执行职能。下面,本人通过对当前监狱警察队伍建设状况的分析,就监狱警察职能转变的有关问题谈些个人看法。

1、监狱警察职能发挥的现状

比较目前各类警察的职能现状,不难发现,作为监狱警察远不像其他警种的警察一样早已跨入职业化行列,真正履行起警察事务职能,监狱警察往往除了履行监狱警察的刑罚职责之外,还要承担许多诸如生产经营等方面的非警察职责,也就是说监狱警察不仅要干警察的事,而且要干非警察的事,监狱警察不仅要管教犯人,而且在劳动改造目标的指引下,还要组织罪犯,参加形式多样的监狱生产劳动。尽管在组织罪犯劳动问题上,由于罪犯劳动的根本性质、罪犯实际劳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曾经使我们对罪犯的劳动提出过种种理性约束,如“改造第一、生产第二”、“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等等。但不管我们作出什么样的生产约束,我们都无法避免监狱警察在组织罪犯劳动改造时,实际跳出改造罪犯的本意,直接追求监狱生产的经济效益。实践中对劳动的经济效益的追求,远远胜过对劳动的改造效益的追求的现象十分普遍。也正是监狱警察职责的错位,给监狱工作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影响,使监狱警察工作效率不高,造成罪犯的改造质量下降、社会的重新犯罪率上升,监狱警察的形象和地位受损,监狱警察执法的神圣性、威严性受到质疑。其主要表现在:

1.1监狱职能多元化,监企不分

监狱办企业这本来就不是监狱的本意,它只能是劳动改造的附属物,是劳动改造的一种实现形式。这种企业按理应当服从劳动改造的需要。然而,在监狱的经费保障不能全额到位之前,罪犯改造经费的缺口依然很大,除浙江、广东等省份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其他绝大多数省份拔付的监狱改造经费都远远不能满足改造工作的需要,监狱必须通过生产,自己主动地挣改造经费。此外,社会在发展,监狱也要发展,那么硬件设施就要上规模、上层次,这些花费巨大的开资从何而来,它也迫使监狱必须通过生产自筹。再说,每年国家的财政预算与监狱实际的年度经费需要能否相符,这本来就是一个非常难以协调的问题。所以,在目前的监狱条件下,如果让监狱停止生产,放弃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是不切实际的,且会引发若干难以解决的新问题。虽然一些省份已开始试行监企分开,但依旧离不开对生产效益的追求。现实条件对监狱职能单一化的限制,从根本上妨碍监狱警察工作的实效性。

1.2监狱警察职责笼统,法律保障机制缺失

监狱警察履行职务,必须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对职务行为进行规范调适。现行监狱法规格较低,而且立法年代已早,针对当前监狱实际,可操作性差,同时监狱法实施细则至今还未出台;在法规制度方面,我们仍然需要沿用公安机关一些早已落后于现实的“老规定”。有些制度的内容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监狱警察履行职务还面临着无法可依、有法难依、有制难循的矛盾。由于监狱法制的不够健全,我们至今都无法说清监狱警察的执法活动究竟包括哪些内容,监狱警察到底有哪些工作职责。再有,一些监狱对监狱警察责任追究随意,只要服刑人员出了问题,就是值带班警察的责任,不管你是多么尽力地按要求工作,这也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监狱民警的积极性。例如服刑人员自杀以及一些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值班警察就算是到岗尽职,也难免责任的追究,至少会受到扣分、扣钱的处理。试问,全球每天自杀的人数相当于每天遭遇一次“9〃11”恐怖袭击,达到 2

2000余人,我国每天有500余人自杀,那么当地政府部门以及公安警察或其他什么人又应该受到怎样的责任追究呢?

1.3监狱当前工作的非科学性

现实的监狱警察工作中存在着许多非科学做法,并由此导致了监狱警察工作的效率问题。多年来,我国监狱警察工作一直强调严防死守、硬拼苦干,不计成本、不惜代价。监狱警察的奉献精神固然可佳,但问题是这种奉献是不是必不可少的,甚至于可以追问是不是有此必要。监狱警察应当干警察的事,应当依职责干警察的事,应当在职业活动时间范围内干警察职责范围内的事。而监狱警察在工作中,忙碌于看守、改造与生产之间,每一个基层一线的监狱警察,都在职责上具有全能性——看守、改造、生产的职责全要承担,每名监狱警察就犹如一瓶“万金油”。事实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们肩负不起也不可能肩负得起这么多的职责。心理学理论认为,当个体面临多重职责需要同时履行时,个体往往倾向于选择承担最容易实现、最富有实效的职责。这正好说明为什么当前监狱警察对生产经济与教育改造厚此薄彼的原因。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监狱职能不分、监狱警察职责不明、监狱警察工作非科学性,直接导致了当前监狱警察工作效率低下,工作效果不佳,难以完成历史赋予的改造人为宗旨的神圣使命。这就需要我们对监狱的职能进行再研究、再分析;笔者认为监狱的监企分开,以及监狱警察职能的纯化能确保监狱更好、更快的发展,是切实可行的。

2、监狱警察职能转变的必然性

当前,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政法队伍的建设,从监企分开的初步运行以及监狱警察实行规范经补贴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给监狱以财政保障、体制保障,这无疑是对监狱警察职能转变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下面,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监狱警察职能转变的必然现象。

2.1中国监狱当前所面临的竞争

当前,国际复杂多变的形势,不仅给我国带来了众多的发展机遇,也使我国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就监狱系统而言,监

狱事业要发展,必须与国际接轨,走国际融合道路,然而这种接轨、融合都应以`竞争为前提,只有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有资格去谈接轨、融合。目前,西方国家监狱警察已经普遍走上了职业化道路,而且职业化的程度和水平都比较高。职业化意味着监狱警察工作的专业化,监狱警察的各项具体工作都有专业人员专门从事,不难设想专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必将显著高于非专业人员从事同类工作,也就是西方国家的监狱里,警察工作以外的事务都于非警察编制的工作人员去从事,例如,英国监狱管理人员主要分为文职管理人员、制服职员(纪律部队)、还有社会工作者。相比之下,我国监狱警察工作的专业性及效率还存在差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国家这些先进的实践做法可以被我们拿来,为我们监狱工作服务。我们也只有走监狱警察职业化道路,实施监狱警察专业化分工,纯化监狱警察职能才能有效提高监狱工作效率,才有可能使我国监狱在中西方监狱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2.2监狱押犯形势的持续严峻化

近些年来,由于社会各类犯罪层出不穷,监狱的押犯形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押犯总量持续增加,在狱内押犯构成上,以我监为例,暴力犯增多,累、惯犯增多,外省籍犯和流窜犯增多,“三假犯”(假姓名、假地址、假身份)增多,团伙犯增多,精神病犯增多,涉黑、涉毒、涉抢大幅度上升。犯罪个体中既有文化素质低下者,也有文化层次较高的人进入犯罪行列。新形势下,狱内押犯的构成情况非常复杂,复杂的狱内押犯构成形势带来监狱的不安定因素,增加了监狱安全的危险性和安全防范的难度,加剧了监狱警察改造罪犯的难度。在这样的形势下,监狱基层一线的警力更加显得不足,监狱警察只有排除非警察事务的干扰,集中警力,强化专业分工,各司其职,责任到人,才能保证监狱工作安全防范到位、狱政管理有序、教育改造有方,劳动改造见效。这是转变监狱警察职能,纯化监狱警察职能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要求。

并且监狱法规定:监狱应当“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一再强调要在改造好上下功夫。我国监狱的罪犯改造以

守法公民为目标,那么造就什么样的守法公民,就直接贯彻到罪犯改造的实践当中。要在改造好上下功夫,要提高罪犯的改造质量,降低罪犯的重新犯罪率,监狱警察应当切实去做改造罪犯的工作。为此,监狱对监狱警察职能的转变,纯化警察职能是必然的选择;只有完善相关机制,建立专职的罪犯改造队伍,专门负责罪犯改造工作,才能真正在改造好上下功夫,达到罪犯改造质量的目标要求。

2.3监狱警察队伍动态稳定,素质不断提升

一直以来,监狱警察队伍的规模保持着持续的动态稳定,并在监狱警察总量上逐步增加。另外,由于近年来面向社会公开招录,监狱系统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人才的机会,因此,在如今的监狱警察构成问题上,无论是年龄构成还是专业构成、素质构成,当代的监狱警察都比过去有了长足的进步。监狱系统的学历建设工程、以各类高等院校为依托的监狱专业工作业务建修与培训,新监狱警察岗前培训、岗位技能大练兵、各项业务知识考试,这一系列教育与培训活动,大大提高了监狱警察队伍的素质,为监狱工作的各种具体岗位培养造就了数量众多的专业人才。同时由于监狱警察的公务员资格准入,监狱每年可以通过公务员录用考试,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择优录用。这为转变监狱警察职能,纯化监狱警察职能提供了人才保证。

3、监狱警察职能转变的举措

正是因为这种监狱警察职能不纯,才导致监狱警察工作的非科学性,使得监狱警察行政管理职能的相对低效,这就必然要求我们不得不对监狱警察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笔者认为应该本着提高行政效能的角度,要转变监狱警察职能,就应该从监狱行政体制的改革上转变观念,建立和完善有关的法律保障体制,不断强化监狱警察的职业建设,纯化监狱警察职能。

3.1转变一种观念

从监狱工作的具体岗位来讲,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工作岗位都需要监狱警察,就拿我监目前的下属单位构成情况来讲,比如生态养殖公司、物业管理中心,还有财务、工会等相关岗位的警察,他们和罪犯一般没有直接 的接触,这些岗位上的工作完全可以由非监狱警察来完成。这样不仅可以节约监狱警察人才资源,纯化监狱警察职能与事务,而且可以通过监狱警察岗位和非监狱警察岗位的划分,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监狱警察职业地位的效果。这样既不会影响到监狱警察的职能,至少可以使监狱警察从这些职能和事务中摆脱出来,专心于惩罚和改造罪犯的本职工作。3.2加强监狱警察人才资源开发

针对监狱警察队伍的现有素质状况,应当采取措施,大力加强人才资源开发。首先应当对监狱警察进行工作分类,根据各人的专长及实际工作能力、年龄、政治素养等条件,把监狱警察分成看守、改造、其他三种类型,其次,加强从事看守和改造工作的监狱警察的职能转变,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和水平,努力实现这些岗位上的监狱警察从事岗位工作的专业化,高效化。因为一旦这些岗位上的监狱警察都具有了专业水平,那么工作的效率就会显著提高,我们就可以减少一些不讲科学的严防死守,更不必经常性无报偿地牺牲监狱警察大量的非工作时间。第三,重视做好监狱警察人才资源的引进工作。提高监狱警察相关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个体素质,既要靠内部队伍建设,也需要从外部加强人才引进,通过引进一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来激活监狱内部的监狱警察人才资源。因此,要重视做好监狱警察人才引进工作,对将要引进的人才不仅要强调有真才实学,而且这种真才实学确实是为监狱所需,以保证引进人才的质量。

3.3 规范警察执法行为

现在监狱警察的各种执法规定散见于监狱法、司法部的相关规定,更多的是见于各个监狱的规定,许多规定不具连续性、严肃性。经常是出现了某种情况,又立马出台什么规定出来。甚至许多规定还前后矛盾,让监狱警察感到无所适从。制定监狱警察法,规范警察的执法行为。明确什么该做,该怎样做。用法律来规范监狱工作制度,明确监狱警察履行职务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制定监狱警察职业规范。为监狱警察履行职务活动提供法律保障。

3.4强化职业制度建设

监狱警察职业化的制度还有许多需要建设的内容,要从法律、法规、监狱工作制度等方面强化制度建设,特别是要尽快出台监狱法实施细则,努力构设刑事执行法典,修订完善监狱法,明确监狱警察职业活动的权利和义务,制定监狱警察职业规范。通过这些制度建设措施,努力为监狱警察职能转变提供制度保障。

3.5监狱职能的纯化

监狱职能得不到纯化,监狱警察就不可能只从事警察事务,就不可能很好履行监狱警察职责。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监狱的条件有了很大变化,监狱的经济职能在目前虽然还不具有完全分离的条件,但是,可以把它从监狱警察职能中分离出去,纯化监狱警察的职能,监狱警察不必承担经济生产指标任务。在组织罪犯生产劳动的过程中,监狱警察追求的应当是其中的改造效益,通过生产劳动,促进罪犯转变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掌握和提高劳动技能。而劳动的经济效益及劳动成果的价值实现不应由监狱警察来负责,应由专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营销人员来负责。4.结 语

“私人警察”和政府职能 篇2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商业往来日见其多的过程中,必定会出现许多拖欠钱物、借债不还的现象。所谓“三角债”仅是其中的一种。借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有少数人就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究其缘由,就在于他赖帐时别人拿他没办法。债主上门讨要不成时必然求援于司法部门。可遗憾的是,我们的司法部门不是公务繁忙,就是干脆不管。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大小债主们也就只好另辟蹊径了。这便是一个流浪汉得以组建所谓的经济派出所,购置警车警棍,雇用“经济警察”以代人讨债并且屡屡奏效的现实背景。

警察或司法机构是政府所必须提供的一种以安全和公正为目标的服务。这种服务的对象是该社会的全体人民,故它又被称之为“公共产品”。能够相对有效地提供司法这类公共产品,乃政府得以存在、或广大人民接受政府管理的基本理由。在一般情况下,私人是不会在警察这种领域内同政府竞争的。即使私人这样做是合法的,他(她)也会因人们对其公正及信誉的怀疑而在竞争中败给政府,因为政府是由广大人民挑选的,是为大众的利益而服务的。由此可见,私人警察的出现,是因为社会上存在着对它有相当大的需求,是由于这种需求如此之大以至于有人敢为这种需求所带来的巨大好处铤而走险。更进一步讲,私人警察的出现,真真切切地表明了政府没有尽到它的职责。司法是一种制度,警察是制度的维护者,私人警察的出现标志着制度的供给严重不足。

从纯粹经济学的角度看,当某种物品的供给严重不足时,任何增加该物品的努力对整个社会而言,都是一件好事。作为一种推论,在制度相当稀缺的情况下,如果私人警察确实能够做到“秉公执法”、并且社会愿意接受其判决或仲裁的话,那么这批人便非但不是什么罪犯,而是于社会有功的企业家了。当然,要求流浪汉警察不使用非法手段(如监禁、拷打)、在无约束的情况下不顾及私利及个人偏见地行事,只不过是异想天开。

最近一段时期常听到这样的议论,即政府管的事越少越好。原则上讲,凡是市场能够做的事,就放手让市场去做好了。不过在此有一点我们必须牢记于心,那就是市场的有效运转是以人们对其他交易者行为的稳定预期为前提的。而使这种预期得以形成的东西,便是类似借债还钱、保证契约严肃性的各种制度。而像企业经营、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等,只要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政府就没必要事必躬亲。看来,在“大政府”与“小政府”之争中还有一个“结构性”问题,即在政府必须发挥作用的地方,我们见到的应该是“大政府”;在问题可以由市场解决的场合,甚至连“小政府”的身影都不应该出现。

警察公共关系的职能 篇3

从近年来的工作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有效的警察公共关系工作,可以为我们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并赢得人民群众的了解、信任、支持与合作,而良好的警察公共关系,根基是警察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基本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理解的警察公共关系是公安机关以现代信息传播为手段,以建立互利合作的人民群众关系为重点,以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为目标的管理科学和行为艺术,是以队伍建设与文化建设为依托的形象工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建设不仅是活跃队伍的重要手段,也是新时期公安工作群众路线新警察公众行为与警察文化的方针与实践。

一、塑造警察形象是警察公共关系运作的起点和前提,而警察文化对于塑造警察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警察文化决定着警察形象

警察代表国家履行对社会管理的职能,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和群体的特定性,必然会产生出警察的职业文化现象。警察文化有着自身强烈的职业特点和独特的价值取向,是警察特有的思想、道德、精神、作风、意志、品质、气质、风格、仪表等方面的总和。我们的警察文化产生不过半个世纪的时间,是随着警察队伍的建立、成长、壮大和公安工作实践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警察文化深受中国优秀文化的深刻影响,也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文化传统可以代代承传、发扬光大。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那些固有的文化糟粕也会随波沉浮、绵延不绝。像对群众“冷、硬、横、推、拖”、徇私枉法、徇情枉法等衙门作风,就是一种封建主义糟粕文化的残余。少数民警举止不雅、满嘴脏话、动手动脚、赌博酗酒、不讲社会公德,等等,更是一种粗俗市井文化的表现。当前还有一种现象,在队伍中、工作中称兄道弟,热衷于庸俗化。糟粕文化具有很强的消极影响,只要它存在,就要释放出能量。在现实中存在着带有职业特点的、迎合糟粕文化的顽固陋习,虽经反复教育整顿也难以根绝。有人说“警察可爱可敬又可恨”,在关键时刻,紧要关头,警察真是可敬可爱,几天几夜连续奋战,这种奉献精神值得赞扬和尊敬;但在执行职务时往往又有可恨的那一点,冷、硬、横、推、拖,举止不端。这说明警察的整体形象还不适应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我们在文化上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缺陷。

富有时代精神的警察形象应该是:面对种种邪恶,就必须具有刚毅果敢、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精神;要维护法律的尊严,就必须具有刚正不阿、廉洁奉公、执法如山的品德;要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就必须具有爱民如父母、甘于奉献、无怨无悔的热忱,等等。因此,我局在筹备北京警察博物馆时,专门铸造了一尊“警魂柱”,就是要把警察这些崇高的品质,形象直观地塑造出来:魂似利箭,刺穿邪恶;魂似盾牌,保护人民;魂似獬豸,公正不阿;魂似凤凰涅槃,勇于献身。

(二)警察文化在塑造警察形象中的作用

第一,警察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公安机关树立良好形象要通过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和严整的警容风纪体现出来,其内在动力就是我们提倡的警察文化,它可以对民警队伍树立良好形象给予明确的导向。这种导向还能拉近民警和人民群众的距离,进而推动警察公共关系。公安机关是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部门,在打击犯罪的同时,还承担大量的行政管理,在管理中限制和约束是必然存在的,甚至会产生矛盾和对抗的情况。一方面我们要把服务寓于管理之中,把管理当作服务去运作;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警察公共关系,增强与人民群众的亲和力,把社会舆论向有利于管理和服务的方向引导,真正使我们的队伍在社会中得到应有的地位,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例如,首都警官合唱团坚持走进校园、走入社区、走出国门,这个影响力不可低估。合唱团到德国去演出,德国人羡慕不已,说想不到中国的警察有这样的文化修养,有这样漂亮的警姿,这种文化交流带来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警察职业本身的范围。我们就是要用这样的方式,来密切和群众的关系,改善在社会上的形象,使全社会更加理解、关心、支持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

第二,警察文化具有教育作用。思想是意识形态上的东西、是外在形式的内部本质。警察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最有效的载体之一,或者说思想政治工作要借助警察文化的形式深入下去,这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在实践中,大家都能体会到,如果思想教育只是一成不变、照本宣科地讲空洞的大道理,这种灌输式的教育不仅效果不好,而且会使民警产生厌倦和逆反心理。思想政治教育是永恒的,这一点不能动摇。关键是要通过什么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搞得实实在在,易于为广大民警所接受。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警察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深刻和丰富,更易为广大民警所接受,也就能有效地占领民警的思想阵地,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教育广大民警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

第三,警察文化具有凝聚作用。警察文化具有的同化作用和融合作用,能够有效地沟通民警的思想和感情,使他们对警察的价值取向等产生高度的认同感。例如,在公务员体系中,在政府的各部门中,能够做到24小时召之即来,来之能战,而且信息高速传递和反馈的,要首推警察部门。我们有一套从上到下以一贯之的运转体系和全天候的工作秩序、工作规律,这既是我们特有的职业特点,也是我们特有的文化特点,是一种职业养成。凡是警察文化开展得好的单位,广大民警更具有“团队精神”,缓解因紧张、繁重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和身体疲劳,队伍中也会培养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正气。这样就有利于民警产生对警察职业的自豪感和对警察集体的归属感,激发献身公安事业的热情和建功立业的事业心,使公安队伍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第四,警察文化具有约束作用。公安机关的整体形象说到底,体现在每个民警身上。警察文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思想。它以一种间接影响的方式而不是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规范和约束,使广大民警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与警察文化的要求趋向一致,有效地提高民警的精神境界,把接受组织的管理和规章制度约束变为一种自觉的行动。由于这种浓厚的警察文化氛围逐步渗透并植根于民警的思想深处,因此会产生无形的强制作用和规范作用,而且更加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从某种角度和意义上讲,文化的约束作用、习惯养成的作用要强于行政命令的方式,或者说行政命令的方式是建立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的。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首都警察的人文素质、整体形象不仅要与世界接轨,而且要争创一流,这就更需要加强警察文化建设。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求我们继承首都公安优秀文化遗产,还要求我们要大胆进行文化创新。要努力纠正对警察文化片面性和表面化的理解,把警察文化从“吹拉弹唱”的浅层次提升到塑造警察形象、推进警察公共关系的深层次上来。

二、警察公共关系的运作过程就是把警察形象警察文化信息科学地、系统地和艺术地传播给人民群众的过程,其本身也是一个文化运作过程

要塑造警察形象,更要将良好的警察形象传播给人民群众。警察公共关系要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就应该根据不同层次的需要,灵活地运用传播方式,开展不同层次的警察公共关系活动。我们认为,按照信息传播的功能,一般有三个层次:

(一)传递信息,知晓层次的传播知晓权的满足是人民群众产生信任的前提。

公安机关要获得人民群众的理解与信任,进而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合作,首先就要让人民群众了解警察,了解公安机关。因此,知晓层次的信息传播主要是运用各种传播媒介,把公安机关自身的队伍建设情况、工作目标和成就等信息传递给人民群众。向新闻媒体提供新闻稿件,经常有计划地、及时地向人民群众传递有关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最新消息,或拍摄有关公安工作的影视专题片。

2002年的“警察开放日”是一个了解日,是一个咨询日,我们的基本目的是让各界群众深入警营、了解公安机关。很多单位用展板、实物等形式向群众全面介绍队伍建设、严打整治和科技强警所取得的成果,现场教授使用安全防范技术,演示警务装备和警务技能,并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提供咨询服务。我局展示的各种警用枪支、特警的特殊装备、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心理测试仪等现代化警用车辆和装备,让到场的群众大感“新奇”,大呼“过瘾”。刑侦总队的特警展示和警犬表演成为公园内的一个热点,为便于群众了解,他们与群众“零距离接触”,许多群众对特警“一招制敌”的擒拿功夫拍手称好。他们表示:以前对警察确实有误解,觉得警察都是高嗓门、冷面孔,今天大开眼界,感觉与警察距离更近了,警察也变得更亲切了。

(二)影响和改变态度层次的传播

态度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有的比较持久的主观意向。基于对公安机关的了解和感知,人们会对警察持有某种态度,这种态度会直接影响人们是否与公安机关进行合作。所以,影响和改变人民群众的态度就成了警察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公共关系的传播作用,公安机关可以不断对人民群众进行信息传递,用来自警方的各种有利信息去覆盖人民群众已有的不利信息,对警察产生新的印象,并产生兴趣和好感,改变以前可能对警察持有的冷漠或消极态度,使社会各界都对公安机关抱有积极认同的态度。可以说,转变态度的信息传播是公共关系工作中最复杂、最关键的部分。在2002年3月8日北京警察文化节开幕式上,我局向社会推出了精心设计的“北京警察卡通形象”。警察形象卡通化,就是一个新的有利的形象信息。以往,人民警察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大都威严、严肃,缺乏亲和力。新卡通形象既体现首都警察的时代精神和工作特征,又具亲和力,在略带夸张的形式下体现警察性格:刚毅、敏捷、热情。

卡通形象的推出得到社会认可后,我们及时用卡通形象规范民警提示牌,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新民警提示牌共13种,由卡通警察形象的图案和一句通俗亲切、朗朗上口的中英文提示语组成,上面明显地写有报警电话。小小一张纸,图案轻松活泼,警示功能、报警功能一应俱全。亲切的提示语就像有一位和左右邻居、大妈大爷非常熟悉的社区民警,站在旁边和您拉家常,好像一下子拉近了警察和百姓的距离。实际上,这种感受上的变化,正是推出卡通警察形象的初衷。而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反映出现在警民关系发生的本质变化,那就是从过去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转变到现在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三)引导人民群众行为层次的传播

改变态度是为了影响行为。我们之所以要通过公共关系影响和改变人民群众的态度,目的还在于促使人民群众理解和支持公安工作,进而付诸我们所期望的行动。然而,在态度和行为之间还有一系列的中间环节,如需要、动机、外部环境的压力等,都将成为影响人民群众行为最终实施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警察公共关系来予以启发和引导。

以“警民携手,确保十六大绝对安全”,“共建安全稳定之都”为主题的“警察开放日”不仅是了解日,咨询日,更是一个体验日、一个理解日、一个发动日。在开幕式上,北京市公安局授予长期支持公安工作并因此获得中国范长江新闻奖的北京电视台记者徐韬同志“北京市公安局荣誉人民警察”称号,这也是我局的一个首创,之后将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去。凡对我局公安工作、队伍建设有重大贡献,并获得国家级奖项或相关国际奖项的,都可以得到这一荣誉。当天,刑侦、治安、交通、消防等主要警种和市局各职能部门,在公园内分30个区域,开展了包括展板展示、咨询服务、警民互动等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防爆安检处让群众试穿重达35公斤的排爆服,让群众亲身体验防爆安检工作的危险和艰苦,以及作为一名处臵涉爆现场的防爆安检民警所应具备的体能素质、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脱下排爆服后,很多群众都满头大汗,他们非常感慨地说:“警察太辛苦了!刚穿一会儿,就热得受不了,不仅热,而且危险,我们以后要更好地支持他们的工作。”在装备展区,穿着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警服的民警们大受欢迎,要求和他们合影的群众排起了长队。公交分局将两辆公交车开进活动现场,由反扒侦查员现身说法介绍反扒绝招,边演示、边讲解在公交车上如何防盗,还现场发还了40多位市民近期被盗的4万余元。

开放日下午的活动以警察礼仪大赛决赛为重点。警察礼仪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素养,是塑造警察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获得理解和支持的基本条件。2002年以来,北京市局以《北京市公安局公安民警礼仪规范》指导民警在各种场合下的警容仪表、言谈举止。礼仪大赛决赛中,来自各单位的15名民警通过小品、相声、时装表演等形式,结合现场演示、情景模拟,展示了人民警察在日常执法、窗口服务等警务工作中应有的职业礼仪风范。现场的外国朋友、居委会干部、礼仪专家都认为,大赛组织得有品位、有内容、有分量,对提升良好的警察形象,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警察公共关系的几点探索 篇4

公共关系,简称“公关”,其定义就是社会组织为了塑造组织形象,有计划、积极而持久地运用各种传播沟通手段,加强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双向沟通,以促进公众利益和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和职能。它与人际关系、宣传、广告、庸俗关系有本质区别,公共关系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方式,有学者就把公共关系同技术、管理一起比作现代企业的三大支柱。

然而,警察公共关系在我国公安机关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同,绝大多数公安机关尚未设立公共关系部门,甚至对警察公共关系有许多曲解、误解,比如把警察公关部等同于警察部门的宣传机关,或认为警察搞公共关系,就是请客吃饭,搞好与上级领导机关的关系,或认为警察作为行政机关,是企业、社会团体等 组织公关的对象,自己没有必要开展公关活动等。这些现象和偏见的存在,对公安工作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一警察公共关系的作用

警察公共关系是指警察机关为了维护警察良好形象,有计划、积极而持久地运用各种传播沟通手段,加强警察与公众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双向沟通,为社会提供最佳服务,争取广大公众支持,以获得最佳的组织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管理活动和职能。所以说警察公共关系对公安工作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1.维护警察良好形象

公共关系就是塑造形象的艺术,警察公共关系的最终目的和核心功能就是树立警察良好的形象。因为一旦警察形象受到损害或不佳时,可能导致公众对警察的极度不信任,并在许多问题的看法上会站在警察的对立面上,不支持甚至阻扰警察的执法活动,警察对此往往会采取暴力手段予以执行,双方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当中。相反,当警察机关拥有良好形象时,就能获得更多公众的信任和称赞,得到公众对警察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并能提高警察的荣誉感,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警营,增强警察机关内部的凝聚力,从而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有一段时期,个别地方的公安机关因内部管理松懈,接连发生民警违反枪支管理使用规定造成严重后果、酒后驾车肇事等重大案件和事故,一些民警因此受到了党纪政纪处分,有的还被追究了刑事责任。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极少数民警身上,但造成的影响却非常恶劣,严重损害了广大公安干警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荣誉,败坏了公安机关的形象。为此,公安部及时地发布了“五条禁令”,切实解决好“枪、酒、车、赌”等问题,这对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公安部出台的“五条禁令”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一些部门也纷纷出台类似的措施,这极大地改善了公安机关的形象。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任何警察机关的形象目标都应该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外部公众、对社会履行其职能,满足社会对警察的特别需要;另一个方面是对内部公众,即全体警察的需要。也就是说,警察形象要在外部得到好评,警察机关内部的工作人员必须对警察工作有较高的满意感。警察机关要创建良好形象,其前提是警察机关本身要先让警务人员自己满意。只有内部人员认可了警察自己的形象,才可能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起最佳的警察形象。

2.提供最佳服务

树立让公众满意的警察形象,并不是早期公关意义上的说服公众,而是在警察努力工作的基础上,通过让公众了解为之服务的警察和警察的工作,使公众理解警察,接纳警察,在双向沟通中,在公众心目中树立一个让公众满意的警察形象。因此,警察公共关系不只是协调警察组织和其公众的关系,最主要的还是促使警察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警察组织和警察个人的社会价值。

3.争取公众支持

争取公众支持是警察公共关系一个重要的管理指标。公众既是服务对象,也是一种管理资源,只有能够调动起公众的力量,最大程度地发动公众支持,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才能实现警察公共关系的管理战略,实现警察和公众的良性互动。4.获得最大的组织效益和社会效益

获得最大的组织效益和社会效益,是警察公共关系的最终目的。警察公共关系是连接警察组织和社会的无形桥梁,通过警察公共关系的努力,将协调警察组织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使警察工作更有社会意义。

二.警察公共关系的原则

警察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指警察机关在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时所必须遵循的规范准则,它是警察公共关系职能有效发挥,警察公共关系活动成功完成的前提和保证。通俗地说,就是警察公关工作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笔者认为应该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坚持开放透明原则

从历史的角度看,封闭的管理方式所造成的社会组织与其公众间的矛盾冲突是最早被组织和公关界所认识到的公关问题。早期的公关人员多数就是本着为了清除信息的封闭所造成的组织与其公众的隔阂而开始从事公关实践的。因此,早在1906年艾维就提出“大众应该耳目灵通”的思想,后来,这一观念在公关的实践中逐渐地具体化为组织管理和公关工作的一般原则。

从警察管理和警察公共关系工作的角度看,这种公开性观念的基本内容就是要求警察机关让公众对警察的状况及其运作程序,特别是对涉及到公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决策过程有知晓、了解、参与、评价的权利。树立公开的管理观念,提高警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公众对警察的亲善感,引导公众参与警察管理,开发利用公众智慧。对于保证警察机关决策的民主化、科学性,减少各种矛盾冲突,保证警察机关各项方针、政策的实施都有很大的作用。2.树立平等沟通的原则

要树立平等沟通的公关观念,最重要的问题是必须抛弃以自我为中心的传播观念。有不少的警察领导对下属或公众讲话时常有高高在上的姿态。使得领导和被领导间的交流形成不平等的地位,甚至产生抵触对立情绪。

(1)树立平等沟通的公关观念,首先这就是要尊重公众的权利

(2)应平等地对待公众,而不能高高在上,用强权来压制,否则适得其反。

(3)要处事公正,没有公正就没有平等。

3.全警公关原则全警公关原则是指全体警察都应树立公关意识,改善工作态度,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对整个警察形象产生影响,从而自觉维护警察形象。它要求必须从最平凡处入手,往最深层次耕作,持之以恒执著不移,将塑造良好警察形象的外在压力,转化为每一位警察内在的心理需求。因此,全警公关的最大特点就是“人人公关”、“时时公关”、“处处公关”。

三.警察公共关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把警察公共关系的实施视同于公安宣传教育工作。由于警察公共关系在我国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还处在探索阶段,我们还缺乏应有的警察公共关系意识,在对待警察公共关系的态度和措施上就难免有所偏颇。如有些人认为警察公共关系就是对内加强教育,对外加强宣传。从警察公共关系部门的设立、人员的配备到职能的行使上都没有脱离政工部门或宣传部门的范畴。有些警察公共关系科室的同志明确表示,自己从事的工作基本还是原来的工作,只是岗位不同而已。诚然,警察公共关系与教育、宣传工作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两者都是“ 着眼人心的工作”,而且宣传教育也是警察公共关系重要的手段之一,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两者之间还是有着根本区别的,公共关系强调的是一种主客体的互动互惠关系,注重长期性和连续性,强调全员公关,公关工作的形式丰富且具有创新,而宣传教育工作则更多的是单向的、阶段性的,缺乏内在的连续性,并一般以我为主,缺乏互动,运行的形式也比较单一。

2.把警察公共关系活动简单理解为警民之间的一些浅层次互动。如有些地方一提到警察公共关系,则称自己开展了“ 警营一日”“、警营开放日”等活动,认为通过组织这些活动,便是在开展公共关系了。诚然,此类活动属于警察公共关系活动,但还只是一些浅层次的警民互动活动,效果也不会明显和持久。这是对警察公共关系的内涵认识不深造成的。警察公共关系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着眼于人心的管理哲学,通过开展各项精心策划的警察公共关系活动,可以使群众在警民互动中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警察职业、理解警察工作,最终使群众真正在内心对警察和警察工作产生认同感,从而走向警民良性合作的互动关系,这才是警察公共关系的核心。也就是说,真正的警察公共关系活动,首先是警察要有丰富的情感,要以情感人,没有情感的公关活动是无法产生心理的沟通和呼应的。其次是要有足够的理性,要以理服人,没有理性的空口号只会对形象的树立产生负面影响。再次是要有一定的艺术性,要以景动人,没有艺术性的公关活动是没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也只有这样,警察公共关系活动才能产生理想而持久的公关效果。

3.警察公共关系万能论。在公共关系发展初期,有人提出“ 凡是宣传皆好事”的论断,认为只要开展公共关系就会为组织带来好处。而在经济领域,公共关系的成功应用更是使许多企业摆脱困境,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有鉴于此,很多人也希望通过开展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来改变警察队伍在公众心目中的不良形象,对警察公共关系的建设给予了非常高的期望,仿佛警察公共关系是一剂良药,可以解决警察队伍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其实,这是对警察公共关系职能的片面理解。警察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是塑造形象,赢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营造良好的警民互动关系。由其基本职能可以看出,警察公共关系要解决的是警察形象问题,建立警民良性互动关系问题,甚至可以认为,建立良好的警察公共关系,将为提高警察战斗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我们不能无限放大其作用,因为警察打击和惩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保护国家和群众财产的安全必须通过扎实的实际工作才能得以实现,警察公共关系所提供的只是一种“ 软手段”。同时,警察公共关系职能的实现还需要广大民警公共关系意识的养成,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和配合。所以,对警察公共关系的认识应更理性些

警察与国家的关系 篇5

警察,作为每个国家的基本执法单位,在维护国家治安与社会稳定的方面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每一个国家都有相应的警察机构,由此可见,警察与国家关系之密切。警察的形式不尽相同,不过所起到的作用都大同小异,即维护国家机器基本的运转,可以说,警察的存在,从根本上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现在先浅谈一下警察的起源,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同样的,人是有欲望的,有欲望就有所需求,有需求而得不到所需求之物时,就有可能使人走向犯罪的道路,而无论任何社会性质的社会,都有其基本矛盾的存在,如资本主义社会,其基本矛盾就是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有矛盾就有对立,有对立就有冲突,有冲突则有可能会有犯罪,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犯罪的存在。而警察的出现就是由于犯罪的不断出现,人们迫切的希望可以有一个打击犯罪的机制,国家需要一个维护社会稳定的部门而出现的,这就是警察出现之初。由此可见,警察是国家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某一国家的灭亡,并不代表一个社会的灭亡,因此,如果抛开国家,仅从社会的角度来理解警察,可以看出,警察存在的意义是完全意义上的维护社会稳定,而不是根据某一国家的法律进行执法,这显然是荒谬的,因为不依赖于国家的警察,既没有执行法律的标准,也没有相应的权利,如果这样,警察的存在就没有任何意义,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警察与国家关系之密切。

同样的,警察也不能脱离国家的掌控,不能违背国家的需求,警察本身就是国家进行执法的工具之一,不可能存在一支完全意志自由的警察队伍,警察的职责就是为人民服务,而人民则被国家管辖,所以当警察以最基层的管理者出现在大众眼中时,完全自觉不自觉的被打上了国家的标签。因此,警察以一种统治阶级的工具的立场而存在。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警察不仅仅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同样也是统治阶级的门面,因为在庞大的公务员队伍中,警察的数量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同样,大部分国家的基本职能是由警察来完成的,比如身份证的办理,户口的建立,迁移等,警察频繁的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所以,警察也是最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存在。

对于我国来说,警察对于国家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我国是一个坚持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时间里,国家的经济实力得到快速提高,但是由于发展的速度过快,由于经济快速发展而产生的问题也渐渐出现,比如藏独,疆独事件,就是由于国家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而没有过于重视社会稳定而导致的,可以看出,一个国家不只需要经济上的强大,同样的,社会的稳定对于我国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应该由谁来维护社会稳定呢?毫无疑问的是警察。

警察公共关系的职能 篇6

关键词:警察公共关系危机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管理

一、警察危机公共关系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的界定

危机是社会组织出现的潜在的或已形成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危及组织形象,常常使组织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警察公共关系危机主要是指除了自然灾害危机、社会宏观环境危机以外突然发生的,严重损坏警察形象甚至造成相关利益以及公众人、财、物重大损失的,受到公众的指责乃至敌视对抗行为的危机事件。

警察公共关系的危机具有自身的特点:

第一,警察公共关系危机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当危机发生时,媒介和公众都给与特别的关注,无形中会使警察组织面临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这就要求警察在处理危机时必须细致地权衡各方面的利益和关系,力求将危害性降至最低限度。

第二,警察公共关系危机具有较大的机会性。强有力的危机公共关系工作会使警察组织绝处逢生,挽回公众已失去的信任,更加强化自身的良好形象,在原本无序的公共关系状态中建构更佳的公共关系。

第三,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的普遍性。危机是不可以避免的,只要有公共关系,就会有公共关系危机。鉴于这种危机出现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警察组织应当对警民关系的一些潜伏性问题以及事后发生的矫正型公共关系作一些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应对。

(二)警察公共關系危机管理的界定

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管理是指当警察组织面临形象、信誉、舆论等公共关系危机时,为了预防、规避危机的形成和威胁,减轻、降低危机的影响和后果,维护、重塑警察组织的形象和权威,而事先建立的防范、处理体系和对应的措施。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管理是警察公共关系实务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塑和维护组织形象的一种管理职能,它通过科学预测与决策,制订合理的危机应急计划,并在危机发生过程中充分运用科学的手段,减少危机给组织与公众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寻求公众对组织的谅解。

二、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管理意识系统的构建

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管理意识系统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构建:

(一)公众观念

美国一位警察学者说过:若是警察人员没有民众合作的话,即使用一半的人充当警察,也不可能保证治安的良好。由此可见,警察树立公众观念,对于增进警民关系的和谐是何等的重要,尤其是在警民关系出现了危机时,警察组织在对待公众的问题上更要以公众的利益为核心。

(二)沟通观念

沟通观念是指警察组织在危机发生后,将公众的意见和各种与危机产生有关的情况反馈给决策层;同时也让公众了解到组织正在进行的危机处理,保证危机发生时信息的流畅和消息的正确。

(三)防患于未然的观念

对于突如其来的危机事件,我们首先应持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公关大师杰夫金斯认为,危机公关就意味着,计划与无法预见的事打交道。这一点充分说明防患于未然工作的可行性。警察组织的公关部门应当联合相关部门,事先制订一个适当的危机公关方案,其内容主要包括: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预防各种危机的措施、危机管理小组的组建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警察人员在制订方案时需要有熟悉国家政策法规、公安工作特点以及警民关系症结的管理机构和专家的配合。

(四)迅速反应的观念

危机发生后,组织应有迅速反应的意识,采取应急式的方式迅速拿出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同时尽快与新闻单位和公众沟通,发出组织的声音。这种灵敏和迅速的反应,目前被公关学者认为是最能够考验一个组织公关水平的标志。台北市曾由于风灾,在重要路段发生交通堵塞,对此民怨沸腾,很多市民抱怨在上下班高峰时看不到交警指挥。交通大队迅速做出反应,一边通过媒体向公众道歉,声明警力的有限,一边在高峰时期增加“见警率”和延长警察指挥交通的时间,让市民很快体会到警察组织为市民解决实际问题所做的努力。

塑造组织形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现代警察组织身处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难免会遇到许多变故,危及警察的形象。我们有理由相信,危机公关的价值将会被警察组织所认同,并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警察公共关系的职能 篇7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公安机关担负的任务日益繁重,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愈加艰巨。大力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赢得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对于圆满完成各项公安任务、推动公安工作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一、警察公共关系的内涵

警察公共关系是指公安机关与社会公众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主动沟通,一方面使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公安工作,为公安执法赢得最广泛的群众支持,另一方面则使公安公安机关更好地从公众视角审视执法和服务工作,修正问题,改进不足,促进自身科学发展。警察公共关系由公安机关、社会公众、信息传递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其中警察是活动主体,社会公众是活动客体,信息传递则是活动内容。

二、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公安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尤其是运用法律政策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社会矛盾化解、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的责任十分重大。密切联系群众,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警察公共关系的核心问题。为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公安机关与社会各界的沟通,树立人民警察良好形象,有效开展各项工作,促进人民群众与公安机关、公安机关与其他社会团体之间以及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关系。

(二)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客观需要。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实施,法律体系越来越完善。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法律意识淡薄,运用法律之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现象层出不穷,这对于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将产生消极影响。良好的警察公共关系可以扩大警务工作影响,促进人们遵纪守法,从而推动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进程。

(三)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确保三项重点工作扎实推进的客观需要。新的形势下,中央紧紧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提出了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成为化民怨、解民忧、赢得人民群众支持的重要途径,成为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的重要手段。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可以取得社会各界对公安机关的理解,赢得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支持,为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提供社会基础。

(四)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新时期公安机关完成新的历史使命的客观需要。“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公安机关在新时期所肩负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没有良好的警察形象,公安工作就不可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就不可能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只有切实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密切警民关系,才能造就出一批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群众工作人才,才能获取来源于社会各个方面的有价值信息,才能创造有利环境,从容应对并正确解决各种复杂问题,更好地完成公安机关的光荣使命。

(五)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公安工作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公安机关通过警察公共关系这座连接警察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桥梁,通过公共关系的运作,既可以协调公安自身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贴近实际,服务公众,争创一流,也可以获取公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信任与支持。同时,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工程,既涉及到公安机关对外如何与社会团体、人民群众沟通,又涉及到公安机关内部民警的管理、教育、培训等各个方面。因此,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科学发展。

三、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公安机关通过加强与媒体的联系和合作,加大典型的宣传推广力度,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沟通等形式,大力推进了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提升了人民警察整体形象。但是,如何系统地研究警察公共关系,客观审视社会角色定位,准确界定任务职责,实现新时期执法为民、争创一流,更好地履行公安工作要求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是警察公共关系主体意识存在偏差,工作显得相对被动。一些基层单位领导没有认识到警察公共关系对公安工作的重要意义,还习惯性的认为这是上级领导机关的工作,而自己只要打击犯罪、做好群众服务工作就行了,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无关紧要。还有个别领导干部对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认识简单化、消极化,认为警察公共关系就是和相关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搞好关系,就是在报纸、电视等媒体上播放侦查破案的新闻报道。正是由于这种对警察公共关系的性质和功能认识不足,因而不能很好地根据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有针对性地主动开展协调警察公共关系的工作,致使工作缺少宏观规划和具体部署,显得较为被动而缺乏实效。

二是警察公共关系可用资源分散,工作难以全面开展。“警察公共关系”这一现代理念还没有被大多数民警所理解和接受,并自觉运用到实践中,除临时性地举办过类似内容的专题讲座之外,各级领导和广大民警缺少接受相关专业培训的渠道。警察公共关系工作缺少相应的日常运转模式,且没有专门的警察公共关系部门,尤其在基层公安机关,警察公共关系工作通常只能由办公室承担。在人员配备上,一些基层单位只有少数民警专职负责警察公共关系工作,拓展警察公共关系还缺乏广泛意义上的群众基础。

三是缺乏客观的社会角色定位,缺少健全完善的服务保障机制。公安机关担负着管理与服务的双重职责,“110”报警服务台的设立初衷主要是提高公安机关打击现行违法犯罪活动、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同时为群众提供快捷、有效的“急、难、险、重”类求助的紧急救助服务。但在警务实践中,群众求助类报警的比重已远远超过警情类报警。在求助类电话中,涉及工商、环保、民政、土地、城管监察、烟草、林水等其他明显不属于公安机关“紧急救助”范围的非警务求助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一情况在节假日和夜间更为集中和明显。因公安机关不是上述问题的专业部门,如果盲目出警,不但不能迅速为群众解决问题,还会因此引起各界的非议和群众的不满,最终会对公安机关建设良好的公共关系产生影响。

四是警民冲突时有发生,导致一些地方警察公共关系出现危机。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在缓和、调处各种社会矛盾中直接承担先锋队、战斗员的角色,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在征地拆迁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件中,人民警察直接与群众面对面,部分利益受损的群众往往把问题的矛头对准公安机关,把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向公安机关发泄。同时,我国的治安状况在总体稳定的态势下呈现复杂多变的特点,基层一线民警面临着日益增加的各类事件以及由这些事件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危机,但许多民警还没有意识到危机的存在,处理发生的事件时,特别是一些新问题、新情况,由于经验不足、工作不细,对事件处理存在不妥之处,被媒体曝光后,又因缺乏应对危机的工作机制而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公安机关在公共关系建设中处于不利境地。

四、新时期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措施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没有永恒不变、放之四海皆准的统一模式,必须根据区域特点和经济发展情况,坚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以实践为检验标准,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使之为本地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服务。只有运用恰当的手段,与公众进行信息交流,在警察与公众之间架起一座彼此沟通、互相理解的桥梁,才能取得公众的最大支持,才能完成公安机关肩负的各项职责任务,才能树立公安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一)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对警察公共关系重要性的认识。要教育全体民警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警务活动就是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意识,通过自己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细节,促进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要进一步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听呼声、走百家、送服务活动”、“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110主题宣传日”、“警营开放日”、“相约警务工作站”等系列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全体民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群众意识和服务意识,转变执法理念,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使全体民警带着服务的情怀理顺各种关系,并在日常执法中有意识地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

(二)健全机制,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人民警察法》规定:人民警察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保护公共财产,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如前所述,如果某些问题公安机关无力解决,无论是群众还是媒体便会对出警民警的能力表示怀疑,对公安机关的解释进行大肆批评。因此,在新形势下,公安机关应放宽视野,拓宽思路,建立健全适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工作机制,才能更好的为群众服务。如:建立一种“大保障”服务格局。在此格局内,公安机关应和工商、城管、民政、税务等其他政府职能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当遇到群众求助时,求助信息由“110”报警服务台接警后,按照求助信息类别转接到相应部门,由该部门中的主责人员对群众进行答复和解决。这样,既可以提高效率,以专业力量迅速解决人民群众的各种问题,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有效解决公安机关在公共关系中的尴尬境地,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无用功,避免许多无效出警。

(三)警务公开,不断提高公安工作的透明度。建立良好的警察公共关系,就要使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警察、支持警察,这就要求我们要实行警务公开。除涉密工作外,其他各项工作都应最大程度满足老百姓的知情权,争取百姓的理解、信任和支持。顺义分局近年来按照市局要求,在派出所、人口处、出入境办事大厅、交通支队办事大厅等对外机构不但设立了警务公开栏、便民、利民提示公开栏,而且从公开警务工作程序、工作内容等方面,将警务工作情况进行公开,使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公安机关的基本情况、机构职能、工作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有序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大小兼顾,努力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公安机关要针对辖区治安特点,全面落实各项打防控工作措施,要切实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不仅要坚决打击影响极大、民怨极深的各类刑事案件,对那些切实关系群众利益的“小矛盾”、“小隐患”、“小案件”、“小事情”,也要认真加以解决。要通过点滴小事体现公安机关的宗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五)善用媒介,全力为公安工作营造舆论支持。要发挥新闻媒体在警察公共关系中的作用,就要加大传播力度,借助报纸、电台、电视台、刊物、手机短信息、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多元化、立体化的传播途径和方式,把公安机关的工作举措、各项业绩、面临的困难等各方面情况告知百姓,从而取得他们的理解、肯定、谅解,进而引导群众的态度和言行朝着有利于公安工作开展的方向转变。

(六)强化培训,着力提升公安民警的综合素质。能力建设是队伍建设的核心,素质建设是队伍战斗力的基础。公安机关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应通过强化各类培训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应根据本单位情况量体裁衣,研究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工作意见,明确科目内容、考核方式与标准要求,为本单位开展培训提供指导和依据。应通过“轮训轮值”、集中办班、轮岗挂职等形式,加强对民警的法制教育培训,努力提高民警执法素质,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和公平正义的理念。要使基层民警练就过硬的执法基本功,使民警的执法行为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要通过民警的一举一动,展示公安民警的良好素质,形成每一个民警都是一张“公安名片”的社会效应。

(七)从严从优,注重引导民警以良好心态开展工作。要建立良好的警察公共关系,就要引导民警带着良好的心态执法。因此,工作中要建立长久有效的工作机制,既要体现从优,又要体现从严。要从职业荣誉、职业发展、职业保障、职业健康等方面入手,系统谋划新形势下的从优待警工作,确保每名民警“从警有荣耀、发展有空间、履职有保障、健康有关爱”。要通过狠抓各项从优待警措施的落实,最大限度缓解民警来自工作、家庭方面的种种心理压力,使工作压力大、思想包袱重的民警由带着情绪工作转化为自觉自在、充满阳光地工作。对于民警在执法过程中遇到的维权事件,公安机关应第一时间查明实情,还执法人员公道,树立起公安机关应有的执法尊严、执法权威和执法形象。同时,要建立奖罚分明的约束机制。对于群众工作能力强、公正廉洁执法的民警要通过表彰、宣传、立功、嘉奖等多种形式予以鼓励。对于伤害群众感情,群众投诉属实,造成恶劣影响的,要严肃查处,决不姑息迁就。

(八)加强监督,大力推动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要针对民警在执法办案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从明确执法操作规范、狠抓制度落实、畅通监督渠道等方面,把民警的每一个执法行为、每一个执法活动纳入约束之中。要强化执法考评,将考核延伸到具体经办民警,使民警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压力,自觉规范执法行为。要畅通内外监督渠道,健全完善严格审批、执法检查和监督制约机制,强化对执法行为的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特别要强化对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的监督,努力将执法失误和偏差消除在事前,减少执法不规范问题的发生。要以规范的执法行为,提升社会各界对公安机关的认可,从而促进警察公共关系建设。

上一篇:会计岗位介绍下一篇:音乐游戏草原上的舞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