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共8篇)
张天俊
摘要:在21世纪的今天,环境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已经被大家所共识,城市内部环境的改善不但关系到市民日常生活的舒适性,更让一个城市的形象得以提升。新一轮的城市更新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国家级园林城市建设的热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城市绿化面积的增长确实让这个城市更加的美丽,市民生活更加舒适,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注重城市整体环境的营造,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民生进行合理的改造和更新,更应当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建设。把从园林城市的建设提高到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的更高阶段。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生态标准
走可持续生态城市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全世界目前已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预计2025年将会有2/3人口居住在城市,因此城市生态环境将成为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 经济发展的产物。在城市中集中了大量社会物质财富、人类智慧和古今文明;同时也集中了当代人类的各种矛盾,产生了所谓的城市病。诸如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地面沉降、噪音污染;城市的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短缺、能源紧张;城市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宅短缺、土地紧张,以及城市的风景旅游资源被污染、名城特色被破坏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城市所具有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功能的正常发挥,甚至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今后10年是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环境问题是否处理得好是涉及全球环境问题改善的重要方面。因此,如何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统一,就成为国内外城市建设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开始由概念走向行动,人们的环境意识正不断得到提高。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伴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使现代人对生态需求与消费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重要。有关专家认为,21世纪是生态世纪,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下一轮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生态环境的竞争。从一个城市来说,哪个城市生态环境好,就能更好的吸引人才、资金和物资,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下一轮 城市竞争的焦点,许多城市把建设“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作为奋斗目标和发展模式,这是明智之举,更是现实选择。
大力提倡建设生态型城市,这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一是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需要;发展建设生态型城市,有利于高起点涉入世界绿色科技先进领域,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和形象。二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党中央把“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并列为两大战略,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当然要贯彻实施好这一重大战略。三是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需要;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城市的发展往往引发人口拥挤、住房紧张、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型城市,可以有效解
决这些矛盾。四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追求将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物质型转为精神型、从户内型转为户外型,生态休闲正在成为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园林城市的提出
“园林城市”是在中国特殊环境中提出的,它和我国传统的私家园林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前身是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有些类似于欧洲国家提出的“花园城市”。他们都强调城市景观的塑造,犹如绘画一样,用人为的审美情趣来建设城市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园林城市”凝聚着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而“花园城市”则印记着欧洲国度的风情。生态城市的提出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宜居城市的提出
2002年中共中央召开十六大,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在本世纪头廿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等六个方面的要求和相应的目标”。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小康社会目标时,特别提到可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此前一年,2001年在建党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江泽民代表中央阐述党今后的历史任务时,已明确提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些论述既宏观又明确地为宜居城市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尤其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生兼顾,是城市工作的准绳,也是宜居城市的最主要标准。
人居环境科学为宜居城市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吴良镛院士主编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运用希腊城市学者道萨迪亚斯的人居环境系统模型,结合城乡建设实际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理论。这个理论从城镇居民点都包含着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等五大系统的原则出发(图:人居环境系统模型),提出了解决人居环境的五项原则:正视生态的困境,提高生态意识原则;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原则;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与人居环境建设方式多样化,技术多层次的原则;关怀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整体利益的原则;科学追求与艺术创造相结合的原则。
五项原则中,生态原则作为首要原则提出,这是因为在人类每一次“征服”自然的胜利后,都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人类属于自然,人类的需求,生存都依赖大自然;而迅速的工业化、城市化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日益严峻;城市的蔓延,土地的开垦,过渡的放牧,荒漠化的扩大,使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尤显迫切。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首先要对城市的产业结构及生产工艺按生态原则进行调整、改造;其次要大力推进城市内的绿地系统建设,加强城市郊区的生态农业建设,形成城乡复合生态系统;第三,城镇生态环境还包括城镇社区的生活废弃物的就地无害化处理,并将它资源化,能源化再开发再利用。
良好的人居环境建设本身要求以一定经济实力为基础,近年我国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及有关配套建设投入等已构成重大的经济活动,有的已成为重要产业。反之,这些巨大投入,又在迅速形成更巨大的积累,良好的人居环境又不断吸引来先进技术装备,吸引掌握新兴技术与管理的人才,增加大量就业岗位,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实力增强。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是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原则。
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人居环境建设中的许多难题,寄希望于科学的发展与新技术的运用。但社会与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只有保持发展方式的多样化,技术水平的多层次化,才能恰到好处地推动各方面协调发展。所以适用、先进技术也许永远都是人居环境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人居环境建设要面向广大群众,重视社会群体。经济发展是中心,社会发展是根本。以追求利润为动机营建城市,以满足少数人或个别阶层需求为依据进行决策,是完全错误的。现代城市建设不仅仅是建造鳞次栉比的建筑群和高档次的别墅式住区,更重要的在于创造惠及广大群众的物质与精神文明。这样,就要面向广大普通群众解决居者有其屋,就要为包括老年人、残疾人、成年人、未成年人准备多种多样,适应不同需要的生活与休憩空间,就要加强社区建设,使不同家庭、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阶层,本地居民、外来居民,都能和谐共存于一个美好的社会环境之中。总之,我们的城镇是人民的城镇,要加强城镇的人民性,即要遵循城镇环境建设的社会原则。
满足社会不同阶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发展经济与技术,同追求城镇艺术,尊重城镇的文化传统是一致的。我们当然要积极发展经济,但最好的经济模式是关心人、陶冶人;我们当然要尽可能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但如果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则先进技术难以被广泛运用,甚至以失败告终。环境建设还要同艺术美学结合起来,对于规划师和建筑师来说,“最终要使人类环境具有良好的空间组织形式和完美的艺术形象,这是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创造”。就城镇环境来说,应该为工业、商业、金融等服务业,为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医疗卫生、游戏、娱乐、旅游休憩等人文活动,组织各种不同的空间环境,使其各得其所,而又不互相干扰。
总之,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社会观、文化观是发展人居环境,也是推动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原则。
园林城市与宜居城市、生态城市的关系
园林城市只是生态城市的低级阶段,生态城市是园林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状态,是一种益居的、可赏的、生态循环的、和谐的城市状态。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应满足以下标准:
1、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
2、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
3、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率高;
4、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
5、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环境质量高;
6、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
7、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
8、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社会文明:政治文明、社区文明、社会和谐、公众参与;
10、经济富裕:提高人均收入、减少贫富差距;
11、环境优美:生态环境、气候环境、人文环境、城市景观;
12、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自然、能源资源开发合理,生活生产用水充足、湖泊河流水质良好、历史人文景观保护良好等;
13、达到生活便宜:交通方便、商业设施方便、市政设施方便、教育文化体育设施齐备、绿色开敞空间分布广泛、城市住房安排合理、公共卫生良好等;
14、公共安全处理机制的建立:能充分预防疾病、自然灾害、恐怖事件以及处理这些事件;
我国近年来园林城市建设情况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1999年海南率先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生态省,2001年吉林和黑龙江又获得批准建设生态省,陕西、福建、山东、四川也先后提出建设生态省。约有20多座城市如广州、上海、宁波、昆明、成都、贵阳、长沙、扬州、威海、深圳、厦门、铜川、十堰等都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
昆明市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情况
2008年开始,昆明全面实施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建设三年达标工程,大幅度增加绿地空间。道路绿化做到了见路栽树、见土植绿,缺塘补栽、视觉补差;对新建道路和微循环改造道路则坚持一街一景;对所有入湖河道和滇池湖岸进行综合整治,形成了沿河沿湖亲水型湿地带、绿化林木带;还将绿化工作向社区、小区、单位、院落和家庭延伸,广泛开展垂直绿化;广场绿化按照“3个80%”的要求,拆房建绿、退厂增绿,建设了一批城市公共绿地,以保证市民步行5分钟500米就能到达绿地广场。同时,昆明还对城区所有公园、广场、绿地实行永久性、强制性保护。在环城绿化上,则以滇池流域、呈贡新区和空港经济区面山、生态林网、入城交通干线、县乡公路沿线为重点,开展面山绿化、环城绿化、沿线绿化,连片、大片植树造林,形成了环抱市区的绿色屏障。
对昆明市园林城市建设情况评价
昆明市造园活动已经告一阶段,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街头绿化比以前多了,这对市民休憩、活动是有很多好处的,同时也改善了城市环境,但已经建成的绿地太分散且面积太小,不能达到足够的生态效应,几乎是点状绿化,自然状态下环境内部能量不能循环。但园林城市建设的概念本身就是初级阶段,我们更应该综合发展,发展和谐城市,向着更高阶段发展。
小结:我们在进行国家园林城市申请的同时,只能说我们简单的符合了《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和《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我们现在还处于真正意义上的“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差距还很大,我们还应该不断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系统的和谐三方面的内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和条件,实现人与人和谐是生态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园林城市”、“生态城市”不仅能“供养”自然,而且能满足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的需求,达到“人和”。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z],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建城[2000]106号2000.5
1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建筑的关系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开始意识到人类要想在这个世界继续生活下去, 只有走好可持续发展这条道路, 同样城市建筑与城市的发展也是相同的, 只有做好了城市建筑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才能保证城市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的同时, 还能满足人类的实际需要, 同时还能不破坏未来人类发展所需的环境, 其本质是指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 还能保持环境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实施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而城市建筑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使保持原有的城市的功能和各种经济文化发展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环境质量的不断提高, 并为未来城市的发展留有充分的条件与空间。城市是一个极其开放而又复杂的空间, 一个优秀的建筑将会对提升城市形象、培养城市居民的情操等有着重大意义, 但是城市建筑却又有着诸多问题, 例如:在许多现代化城市为了突出自己城市的特性和文化, 提高城市的对外形象和国际化程度, 不惜本钱在城市建筑设计建造中做大手笔的投资, 并远远超过本城市所能负担的经济风险, 同时大面积兴建大耗能的建筑, 而不结合该城市的实际情况而盲目设计、攀比, 造成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和能源的过度消耗, 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政府的经济负担, 还会造成城市居民区规划的减少, 同时致使城市交通压力增大, 在浩大的城市建筑建设过程中, 为了施工进度就会彻夜赶工, 因此将会造成城市噪音污染, 并且在建设国程中由于粉尘的增多, 綦江严重威胁到空气质量, 这样不仅会浪费掉无数的人力财力和能源资源, 还会使得改城市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城市空气越来越恶劣, 进而严重的影响到整个城市居民的人身健康安全, 并且其将影响到整个地区、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城市发展。伴随着21世纪全球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 建筑与城市不再只是一种图底关系, 而表现着诸多深层关系。所以, 如何既发展城市建筑, 又保护好城市的形象、生态环境和物质资源就成了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2 如何实现城市建筑对城市可持续发展
2.1 加强对建筑质量的监督和管理
建筑也得不断发展, 业内也形成可竞争极为激烈的建筑市场, 因此有许多建筑施工单位为了能过更好的是自己获利, 通常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 同时为了施工进度, 通常还会放宽相关标准, 因此就会出现许多不达标建筑, 他们无法长期稳定使用, 过不了多久就成为了危房, 因此就不得不将其拆除, 这就会产生大量的建渣和粉尘, 极大地破坏了城市空气质量, 为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当建立一个有效的建筑质量监督单位, 严格把关质量关, 一旦发现不合格的建筑, 就应当勒令其进行整改。
2.2 建设符合本城市文化的标志建筑
来各大城市都掀起了建设标志性建筑的浪潮, 有许多城市便开始盲目建造, 其建筑完全不符合本城市的文化背景, 甚至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因此就需要相关设计人员应当认真仔细考虑该城市的文化背景和旅游观光的相关内容, 这样不仅提高了本城市的形象,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会为该城市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而相关政府就可将这些资本用来建设城市基础设施, 提高本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这就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2.3 坚持使用建筑节能相关设备
当前, 解决日益紧迫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问题。我国现如今正处在工业化的阶段, 与此同时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也加快了步伐, 居民要求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居住舒适度的提高, 促进了建筑业的蓬勃发展, 这同时也扩大了建筑对能源的需求与消耗。因此为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建筑设备上多下工夫, 大量采用节能技术, 建筑节能技术的主要内容有:建筑外围结构节能技术、建筑供热制冷系统和建筑设备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技术。其中可在生能源应用技术尚未成熟, 开发潜力大。而目前生能源能用在建筑物上的有太阳能和浅层地能。在未来的社会中只有大力发展建筑节能技术中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才能使人类继续生活下去, 并且缓解日益突出的矛盾。建筑节能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作了简单的分析和研究, 建筑节能和新能源的利用是缓解能源危机、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生活工作条件、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措施。
2.4 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划的建筑设计中, 相关建筑设计人员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为了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就需要相关建筑设计人员要具备高度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同时要求其在对相关建筑设计时就应当充分了解持续发展对于城市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合理的规划城市发展, 将城市设计为经济发达、社会高度民主文明、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优美宜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现代化城市。同时相关政府人员应当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对本城市的相关建筑进行严格监督, 一旦发现某些建筑不符合相关的节能要求就应当要求进行改造, 直到符合了相关标准才能让其继续使用。最后, 生态建筑的实现并非建筑设计人员和政府的努力能实现的, 还需要施工人员充分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在生态建筑的过程中, 全面掌握专业建筑的理论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 为实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断充实自我。
3 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而随着城市发展环境越来越恶劣, 这就使得城市建筑与城市的可持续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做好了城市可持续发展, 才能让我们的城市平稳发展, 人类文明社会才会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杨子江.建筑垃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解决途径, 城市问题, 2003.
[2]石光.停止中国城市恶俗建筑风, 中外建筑, 2006.
[3]蔡璟珞.我国城市建筑节能的思考与研究,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05.
[4]代琳.浅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山西建筑, 2009.
摘 要:笔者在文章中,通过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状况的分析,指出了在我国当前城市规划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有利于城市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策略。
关键词:城市发展;城市规划;持续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十分快速,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使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以及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挑战,对城市而言,所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又特别是一些大城市以及特点大城市。如何确立城市的规模、性质以及其发展方向,使其发展具有可持续性,是当前十分重大的问题。所谓城市规划就是在一定时期内为某座城市确立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目标,对城市的规模、性质以及其发展方向进行确定,以及对城市空间进行布局和各项建设进行综合性的部署与具体安排。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研究发现,一座城市要实现有效地管理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城市是否有科学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与开发以及管理的基本依据。一座城市要合理科学地发展,必须要有科学的预测和合理的规划,在此基础上,再对城市的规模、性质以及发展方向和格局进行明确。以规划为依据,分阶段地、有步骤地落实发展目标。如今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活动规模日益扩大,城市系统的整体功能也越来越复杂,相应地,社会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也越来越新,同时也更加突出了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
一、我国当前城市规划的状况
在我国当前的城市规划工作中,其步骤大体如下:收集资料和研究资料→分析经济状态→确立城市的规模、性质以及其发展的方向→确立城市规划总目标→将总目标分解成具体的指标→分组制定多种规划方案→讨论每种方案的利弊→确立总体规划→以总体规划为依据实施分区规划→细化规划→制定近期实施方案→对建设规划进行管理。城市规划的重点通常情况下都在于对城市的空间和土地资源进行的规划与管理,其目的就是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各个方面能够健康发展。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各个城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诸如能源短缺、水资源紧张、大气环境质量越来越低下、废弃物污染、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中心城区人口太密等等重要问题,如此种种的问题不但给市民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良影响,而且还在城市系统的整体运转以及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埋下了不可预测的隐患。在我国城市发展道路中,怎样才能找到适合于我国国情且能够有效解决其中所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的途径,是以后城市规划所面临的极其重要的课题。我国的城市规划历史与其他先进国家比较来看,还显得十分短暂,但其发展迅速却又是十分的快速,所以在城市规划中不可避免地还存在很多急需改进之处,比如,由于在制定城市规划时,其目标不完善,缺乏对环境和资源方面的约束;再比如,由于我国体制本身的因素,致使与城市规划相关的管理与法制都还存在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规划与实施之间还有较大的距离,在城市发展方面也很难突破以前盲目扩大的外延式发展。所以,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探索出能够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规划方案和理论,是当前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环节。
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可持续发展观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被世界所认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就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能够协调发展,不仅要满足当时人们不断提高的文化物质生活的需求,而还必须要保证不能损害子孙后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矿产、森林、土地、海洋、淡水、大气等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对我国而言,人口众多,各种资源也显得较为短缺,在经济建设工作中面临着环境、资源等种种压力。在我国的大中城市中,人口密集度很高,且又高度集中了社会经济活动,在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方面,任务十分繁重,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间的冲突显得尤为突出,因此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十分重要。就目前来看,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未来的城市规划提出了以下几项新要求。第一,怎样确定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的城市规划方法体系和指导思想;第二,在规划过程中,如何促进城市发展由粗放形转变到集约形;第三,在城市发展中如何有效约束环境和资源,怎样在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得以体现?可以看出,能够圆满回答上述问题的城市规划会很好地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其结果就是更加有效地促进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环境资源都能够协调健康发展。
三、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规划的基本框架与思路
城市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要求城市规划中规划出常规内容,还必须要求规划出综合的城市发展环境与资源的问题,对不同政策所要要求的城市系统发展以及相应的环境资源状况进行较为有效的预测,使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环境的容量能够在有效的约束范围内,所制定出的城市发展规划能够与发展对策相适应,为此,必须要深挖城市规划的内涵,使所制定的城市规划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另外,城市规划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如果城市规划在一个时期中突破了实际的资源供给能力以及本地环境的承载能力,那么就需对实际需求实施科学的管理和调节,对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也需要实施科学性的控制,由此制定出新的城市规划,使之适应其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在变化的动态管理中,使其能够充分满足。这样动态的城市规划管理思路其目的就是使其始终符合城市的综合需求,努力构建一个能够充分满足人们生活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系统,使城市消耗资源环境的指标始终在合理的范围内。由此可以看出,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具有两个决定因素,那就是城市的资源供给能力和城市的环境承载能力。所謂城市的环境承载能力就是城市承载环境污染的能力,而城市资源供给能力就是城市在能源、森林、淡水、土地等资源方面为其发展的供给能力。因此,不管怎么样的城市,要能够持续发展,就必须对本城市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的利用都要有科学的限制,一旦突破了这个限制都将不利于本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应该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第一,规划的内容不再是仅针对城市本身发展,还要将与之相关的环境、资源、社会、经济、人口等众多元素考虑到整个规划中去,在能够保证上述那些元素间能够相互协调发展以及相互促进的基础上,再制定出适合于本城市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以及发展方式,尤其是在规划开始时,就必须对城市的环境、资源以及城市的发展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制定出城市的总体规划方案。第二,规划城市的出发点不再仅是城市以前的经济发展和土地、空间资源间的关系,更加强调的是城市对环境的承载能力和供给资源的能力。这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特征。第三,一个城市的资源环境方面的承载能力可以说是制定城市规划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着重点,也就说城市规划中对环境资源的规划决不能突破它的承载能力。但是,城市规划也并不是完全被动地受供给能力和承载能力的绝对约束。因为科学技术在日新月益的进步,人们控制环境污染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对资源的消耗程度也在不断地降低,当然也就增强了城市在资源方面的供给能力和承载环境污染的能力,当然也就增加了扩大城市规模的可能。由此可以看出,在城市规划中引入资源供给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后,可以保证城市发展和环境资源间的健康互动,由此也充分体现了规划中的可持续发展性。
参考文献:
[1] 田椿生等.中外投资大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城市园林苗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城市园林苗圃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的一项基础建设行业,作为城市环境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作为城市园林绿化材料生产部门的城市园林苗圃,在这一进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众所周知,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材料是树木、苗木、草坪。因此,城市绿化用的苗木、花卉、草坪不仅要有相当的数量,而且要有丰富的种类、较高的质量和对城市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评价一个城园林绿化的好坏,不但要看其树木、花卉、草坪栽植的数量和质量,更要视其树木、花木、草坪有机搭配的形式是否变化多样,这样才能使城市绿化发挥多种功能,创造出优美的景观。而这些绿化材料的最初来源便是城市园林苗圃。在一定意义上讲,城市园林苗圃就像是城市绿化建设的“粮仓”,没有城市园林苗圃生产数量多、质量高的花卉、苗木、草坪,要搞好城市绿化建设是难以想象的,那实际上是无米之炊。但是,近年来城市园林苗圃的发展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因此,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城市园林苗圃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已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城市园林苗圃发展现状分析
苗木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提高环境质量、体现现代城市特色的物质基础之一。建国以来,城市园林苗圃在城市绿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北京市为例,近50年来,北京市园林局绿化处所属的四大苗圃在北京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始终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北京市城市绿化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京市人均绿地率逐年上升,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绿荫铺地,多次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回顾50年的成就功不可没,从苗木发展的道路来看,自1949年30hm2地,28个树种,年出圃量仅为1.84万株,发展到现在的533hm2地,300多个树种,在圃量近千万株,年出圃量达150万株。
但是,艰苦创业的辉煌业绩已成为历史的丰碑,在即将迈向21世纪的前夕,我们的脚步迈得十分艰难,各个苗圃近10年的经营状况几乎是每况愈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新品种培育、园林机具等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与国内其他诸如林业、农业部门的苗圃相比,我们的经营方式仍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处于高消耗、低效益的阶段。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运营机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计划经济条件下造成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现象普遍存在,使得苗圃职工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思想,限制了他们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苗圃甚至主要依靠民工干活,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恶性循环,使苗圃生产经营逐步陷入困境。
另一方面,离退休人员较多,也是限制城市园林苗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据北京市园林局绿化处统计,到1999年10月该处退休人员已达300人左右,按该处标准,人均收入定为1.08万元,光抚养离退休人员就需324万元,加上在职人员636人共计929人,光工资、福利即达1003.32万元,约占生产成本的2/3。
2.2 苗木市场处于无序状态
静观花木网 立足重庆,辐射全国的花木信息与电子商务的综合交流平台 无限商机尽在静观花木网 静观花木网
近10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逐步加大,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全国苗木市场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过渡阶段,各地大量的乡镇及个人苗圃蜂拥而起,他们以低的投人生产苗木,什么挣钱种什么,什么在市场上抢手就经营什么,以低价位和现金交易,送货上门,找回扣等灵活多样的经营手段同城市园林苗圃争夺市场。在这样无序竞争的市场中,尽管他们的苗木规格、质量均不规范,但是城市园林苗圃却只有“望他们而兴叹”,将苗木市场的半壁“江山”拱手相让!
2.3 缺乏长远的苗木规划,苗木结构不合理
由于对城市建设的发展所要求的城市园林绿化步伐缺乏长远的预见性,没有注重对苗木结构的长远规划,使得城市园林苗圃目前在圃苗木中常绿类所占比重过大,灌乔不足,特别是缺乏大规格的优质乔木,给外地苗木抢占市场以可乘之机。另外,新优品种少,原有品种单调,缺乏市场竞争力。如绿篱苗中桧柏严重过剩,造成大量积压,而黄杨类不足。上百万的待出圃桧柏光养护管理每年就是一笔不小的投入,无形中加大了生产成本,为外地苗木低价位抢占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2.4 其他方面
机械设备老化,更新换代需要大量的投资;管理粗放,育苗技术落后;劳动一线人员知识水平、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劳动效率低下;科技力量薄弱,后继无人等等。实现城市园林苗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在当前,为了人类迈向21世纪而进行大规模的城市环境建设之时,强化城市园林苗圃在苗木市场的主渠道作用是事关重大的。因大规模的城市环境改造,一次所需要的苗木数量大,要求质量高,规格整齐,这样的要求只有城市园林苗圃才能满足。任何一两家小规模甚至家庭承包的小苗圃是无法满足需要的。同时,城市园林苗圃与待绿化地段的立地条件、气候、土壤等生态环境因子基本相似,其培育的苗木与外来苗木相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缓苗期短,绿化美化效果明显。因此,必须强化城市园林苗圃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速城市园林苗圃的改革步伐,发挥城市园林苗圃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把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成就和管理成就集中起来,运用于城市园林苗圃苗木、花卉、草坪的生产经营中去,实现城市园林苗圃的持续发展。实现城市园林苗圃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全面实施“科技兴园林”战略,推进城市园林苗圃建设,提高苗木生产的科技含量
城市园林绿化事业要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首先得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离开了科学技术就很难取得新成就,就会在原地徘徊,难以前进和有新的突破。社会对城市园林的要求,不仅在数量上要具有优势,而且在质量上要高、要精、要新、要有自己的特色。就必然在科学技术方面要具有优势。北京市园林局早就制定了,“科教兴园林”战略,为发展园林科技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就。苗圃应该学习其他单位的先进经验,认真贯彻落实。因为今天,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发展很快,变化也很快,要求城市园林绿化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需要大批的新优植物材料;需要种类丰富的阔叶、常绿植物;需要花期长且色泽鲜艳、明亮的花卉;需耐寒冷、耐干旱的花卉;需要耐炎热的暑夏花卉;需要在静观花木网 立足重庆,辐射全国的花木信息与电子商务的综合交流平台 无限商机尽在静观花木网 静观花木网
育种繁殖、引种驯化、栽植养护、植保防虫,乃至大树移植等等多方面的先进技术。因此,可以说科学技术是推动城市园林苗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城市园林苗圃的发展必须与科研院所、大学等单位在经济、技术、信息、人才上进行联合、合作与交流,坚持生产、科研、教育相结合,科研立足生产。上级主管部门在科研项目的立项上应对苗圃给予政策上的倾斜,鼓励他们结合生产开展科研活动,注重新技术和新优良种花卉、苗木、草坪的引进、驯化和培育,切实搞好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把城市园林苗圃作为城市园林科技成果的推广示范基地,优先安排科技推广项目,充分发挥城市园林苗圃的科技示范和辐射作用,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种苗生产,使城市园林苗圃由劳动密集型粗放经营转变为技术密集型的集约经营,推动城市园林苗圃持续发展。
3.2 改革内部管理机制,提高经营水平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苗圃职工中普遍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为了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认识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是错误的。要使职工树立起风险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改变“端铁饭碗”,“吃公家饭”的想法,充分调动职工“求生存、图发展”的积极性。同时,在用人、用工和分配方面进行制度改革。首先,要减少零工支出,降低育苗成本;其次,实行承包责任制,在明确责、权、利的基础上实行定人、定面积、定苗木质量标准,使职工的收入与其对苗圃的贡献挂起钩来;第三,通过按劳分配,奖勤罚懒,合理拉开分配档次,建立起一套合理、有序、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同时,还要按照“精简、高效、协调”的原则,合理设置内部管理机构,压缩非生产人员,充实生产第一线,并要切实加强资源资产、计划财务、生产经营等基础管理,从而实现管理规范化、生产经营科学化。
3.3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
长期以来,由于育苗树种单一,品种构成不合理,苗木销售主要依靠计划调拨,造成苗木积压浪费,使城市园林苗圃处于负债经营的困境。要从计划经济的框架里走出来,首先要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生产围绕市场做文章,以花卉、苗木、草坪为主,发展多种经营。育苗应随着城市绿化美化建设和人民的欣赏水平变换、丰富品种;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培育自己的拳头产品,树立品牌,辅以短线产品如花卉、草坪、绿化工程,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实现持续发展。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开办工厂、作坊、商店、花店、租摆业务、社区服务等产业,逐步走上综合发展的道路。其次是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引导市场,培育市场。城市园林苗圃切忌跟着别人走,要有自身良好的信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建立示范基地。要做到苗木生产与推广示范相结合,苗木销售与技术服务相结合,逐步培育市场、引导市场,使自身处于市场经济的不败之地。
3.4 重视人才培养,提高职工队伍素质
现代城市园林苗圃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实现科学管理,集约经营。然而,目前苗圃职工文化素质较低,不能很好地掌握、运用育苗新技术、新方法。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具有一定育苗经验的老职工退休,新上岗的职工未经技术培训或业务不精,导致操作技能越来越差,素质越来越低。另一方面,随着苗圃走向市场而要求经营品种多样化,技术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才却是苗圃所匮乏的。
静观花木网 立足重庆,辐射全国的花木信息与电子商务的综合交流平台 无限商机尽在静观花木网 静观花木网
浅述中小城市园林植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园林植保是研究园林绿化植物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的一门科学。园林植保工作在园林绿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对巩固园林绿化成果,保护古树名木,发展绿化事业十分重要。中小城市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园林科研机构和园林专业技术人员较少,本文就中小城市园林植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谈个人的看法。问题
1.1 园林绿化设计忽视城市园林的生物多样性,增加了园林植保工作的难度
特别是近几年,冷季型草坪的流行,几乎所有新上、改、扩建绿地均以冷季型草坪为主,点缀宿根花卉和乔灌木,植物品种减少,自然界中物种之间相互制约的能力削弱了,增加了园林植保工作量,园林植物正常生长几乎完全依赖于农药。
1.2 只重视建设不重视养护
作为园林绿化主体的植物材料是生命体,需要不断投入精力进行养护管理,才能使其生长健壮,更好地发挥作用,实际工作中只重视建设,不重视管理。而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对植物体只注重水,按照植物移栽对水的要求满足其成活,而很少施基肥,追肥就更谈不上了。植物体成活后营养较少,缓苗慢,树势较弱,非常容易感发病虫害,特别是立地条件较差的行道树后果更明显。
1.3 虫害预测、预报不到位,病害的检查识别不及时,植保工作比较被动
搞好园林害虫预测预报工作,是有计划及时防治园林害虫的依据,把害虫消灭于大发生之前,节省人力,财力,把害虫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到最低。而病害则应做到防重于治,因病害一旦发生很难治愈只能控制,在实际工作中,植保工作人员不固定,一人兼多职或植保工作人员缺乏园林植保知识,造成病虫害预测预报不到位甚至没有预测预报,病虫害发生后才去治,工作非常被动。
1.4 只重视化学药剂喷洒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机械等防治方法运用较少
病虫害一旦发生,往往采用高效、速效的化学药剂防治,短期内能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但对环境造成污染、对害虫的天敌造成威胁。生物制剂只有苏云金杆菌和灭幼脲在实际中少有应用,而天敌、激素治虫和饵木诱杀、人工防治等措施就运用得更少了。
1.5 植物检疫法规实施较差
随着国家对环境建设的重视,新建、改扩建绿地较 多,园林部门种苗交往日益频繁,在引进或输出植物材料时,植物检疫关把得不严,有些私人苗木不经检疫直接引进,有些进苗的地区尚未发现的病虫害也被带入,对今后园林植物正常生长造成危害。
1.6 资金利用不合理
静观花木网 立足重庆,辐射全国的花木信息与电子商务的综合交流平台 无限商机尽在静观花木网 静观花木网
长期以来由于园林绿化部门属事业单位,政府财政拨款,机构臃肿、人员庞杂,人头费占去资金的大部分,而新建项目只重视建设投资,养护管理费用不到位,也造成资金紧张、绿地维护费用较少,用于园林植保工作的费用就更少了。有些部门甚至没钱买农药,病虫害发生后靠赊药防治,药品种类和质量很难得到保证,防治效果很难达到最佳。对策
2.1 重视生态园林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提高植物群落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在园林绿化设计中,创建乔木、亚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的群体,增加单位面积绿量,建立阳性与中阴性、常绿与落叶、针叶与阔叶等混交型植物群落,增加物种之间相互制约能力,减少病虫害发生。如松栎混交林可互相抵御松毛虫。打破目前冷季型草坪一统天下的局面,增加园林绿地的绿化层次,减少园林植保工作量,另外也应重视抗病虫植物材料的应用,从根本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2 转变思想观念,重视养护管理
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按照植物的生长规律,在注重浇水的同时,注意施肥、修剪,去枯枝弱枝,根据植物特性适量施基肥并于植株成活后,结合病虫害防治叶面追肥,增强其植株本身抗病虫害的能力。特别是象冷季型草等观赏性较强的植物,可适当喷施抗寒、抗旱、延长绿色期的生物制剂如黄腐酸,增强其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观赏性。
2.3 固定植保工作人员
由掌握一定园林植保知识的工作人员专职植保工作,负责全年的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根据病虫害生物学特点及影响病虫害活动和生存的主要因素,与以往病虫害发生数量、为害程度、防治情况相比较,测报害虫当年发生、发展的趋势,作长期(l年)、中期(1~3个月)、短期(1~2个星期)的预测预报。有条件的部门可设植保实验室,制作病虫害标本,深入实际细心观察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对病虫害有的放矢地进行防治。
2.4 改变目前单纯依靠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的做法
对园林植物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在通过改善栽培、养护和管理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改变病虫的适生条件,提高植物本身抗病虫能力的基础上,除采用化学药剂防治外也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具体方法如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螨治虫、以激素治虫、以菌治病等。
还可以采用物理机械防治方法如灯光诱杀、潜所诱杀、截止上树、热处理法、饵木诱杀、人工防治等。
另外有些植物的叶子含有生物碱及毒素,是防病治虫的好农药。如臭椿叶加水(比例1:3)过滤后喷洒,可防治蚜虫。桑叶按1:5比例加水煮1小时,将其滤液按1:4兑水后喷洒,可有效地防除红蜘蛛。
化学药剂防治除采用喷洒的方法外,还可以利用树干注射和根施固体颗粒剂等方法。
静观花木网 立足重庆,辐射全国的花木信息与电子商务的综合交流平台 无限商机尽在静观花木网 静观花木网
以上防治措施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花费些力气,有些见效较慢,但成本低、效果好、无污染,在重视人类生存环境、减少污染的今天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5 加强植物检疫工作,防止病虫害传播
对地区间引进或输出种子、苗木及其他植物产品必须经国家检疫部门发证后方可进行,特别是进苗地区尚未发现,繁殖力强、适应性广、危害性大,又能随植物材料传播的危险病、虫种类,如美国白蛾、松干线虫病等作为重点检疫对象,防止传入或传出。这也是病虫害防治的一项主要措施。
2.6 重视园林植保工作、专款专用
从思想上重视园林植保工作,根据每年防治病虫害的实际情况,计划出用于园林植保工作的费用,做到专款专用,不挪用、占用园林植保资金,并应拨出专项资金用于生物制剂、特异性无公害农药,如抑制昆虫性器官成熟和对天敌无害的激素杀虫剂、能引诱雄性害虫集中消灭的性诱制剂和固体新剂型的化学药剂的实验,推广安全、高效、经济、无污染化学制剂,做好园林植保工作,为人类拥有一个更清新、优美、洁净的环境作出贡献。
从植物群落学的角度看生态园林建设 生态园林内涵的辨析
生态园林是80年代初我国园林和生态两个领域研究工作者根据我国城市园林建设中所存在的规模小、类型单调、结构简单、功能单
一、稳定性差、易退化及维持养护费用高等缺点,结合国内外城市园林的发展趋势,从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生态条件的目的提出来的[1~3]。此后,研究者们从许多方面对生态园林的概念和内涵提出了不少探讨性的看法和建议,有的做了十分有意义的尝试[4]。总的来看,人们大多注重于生态园林的观赏性和生态功能的研究,而对生态园林本身的生态学特征关注不够,因而难以提出较具体的生态园林的建设原则和目标。我们认为,生态园林应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具有园林的观赏性,能创造景观,美化环境,为人们提供休憩、游览和文体生活的环境;二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效应性,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和吸附作用,调节小气候,吸收固定环境中的有害物质,衰减噪音,防风降尘,维护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生活环境;三是具有生态结构的合理性,它应具有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与周围环境一起组成和谐的统一体。只有具备了这三个方面内涵的园林才能称其为生态园林。植物群落是生态园林的主体结构,也是生态园林发挥其生态作用的基础,通过合理地调节和改变城市园林中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与分布格局,就能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良性生态系统──生态园林。生态园林的植物群落特征及其构建原则
2.1 生态园林的植物群落应有一定规模和分布面积,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
每一种植物群落都有一定的表现面积,即能表现群落的种类组成、水平结构、垂直结构以及影响群落学过程的所有环境因子的最小面积。表现面积既是表现群落组成与结构特静观花木网 立足重庆,辐射全国的花木信息与电子商务的综合交流平台 无限商机尽在静观花木网 静观花木网
征的基本面积的要求,也是群落发育和保持稳定状态的要求。因此每一种植物群落都应有一定的规模和分布面积,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单个、单行或零星分布的植物及小面积的群丛片断都难以体现群落的基本特征和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也就不称其为群落。无论是从作为一个整体的观赏效果,还是从完成其改善生态环境作用及其本身的发育所需来看,生态园林的植物群落也需要有一定的规模和分布面积。相同数量的植物个体数作零星分布与作有机的群落分布相比,显然后者的观赏价值和环境效应均比前者要高。因此在现代化的城市园林规划与建设中,要改变以往的见缝插针、点缀式绿化为主的模式,要讲规模和效应,尽量少建小品、堆假山,少造喷水池、雕塑、铺设硬质地面,以免打破植物群落的水平分布格局、肢解群落结构、降低群落整体的观赏价值和环境效应,即使是居民小区绿化中也要注意形成规模。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生态与环境组织认为,城市绿化面积每人平均60m2为最佳居住环境。相比之下,我国的城市绿化水平与这个标准的差距实在太远,要改变目前的状况,兴建大量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态园林是措施之一。
宝钢的绿化十分注重以规模取得环境效应。该厂绿化以环形的护厂林、交通要道绿化带及车间绿地建设为重点,每块绿地都具有一定的规模,交通要道绿化带的宽度都有10~50m,各绿地呈网络状相连。整个厂区的绿地面积达到300多万m2,绿地覆盖率达38%,人均绿地面积130多m2,在国内外城市与厂矿绿化中处于先进水平,并因此而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据估测,宝钢绿地系统释放的氧气可满足5个宝钢对氧气的需求。
2.2 生态园林的植物群落类型应多样化
自然界中类型多样的植物群落维持了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植物群落的多样性也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园林是城市的人工植物群落与周围环境形成的一个小的生态系统,要维持其稳定与平衡,保持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其植物群落类型也应该是多样的[1]。在另一方面,植物群落类型的多样化也是生态园林创造城市景观的重要内容。要克服现有的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类型单调的局面,根据生态园林的建设目标,参考当地的气候与植物区系特征,尽量构建接近自然植物群落类型的园林植物群落类型,使城市的环境接近自然。宝钢生态园林的植物群落类型比较丰富,在办公地段种植有观赏型和保健型的植物群落,在厂区的缓冲地带种植有生产型植物群落,在生产区也根据不同车间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来设置群落类型,交通干道的群落类型更为丰富。据我们初步调查,主干道的植物群落类型便达12种,各群落类型通过配置一些有特色的观赏植物,形成不同的景观,带来了一定的文化环境氛围。群落类型多样的生态园林不但能适应城市不同生态功能的需要,带给人们多姿多彩的美的感受,还能提高整个城市园林系统抵抗不良气候及病虫害危害的能力。因此,在城市生态园林的规划建设中应使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类型交错分布。
物种的多样性是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它能提高园林的观赏价值,增强园林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增加其环境效应。不同的审美情趣,不同的生态功能以及不同的立地条件对生态园林的植物群落提出了多样性的要求。只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才能形成缤纷多彩的群落景观,满足人们的不同审美要求,丰富城市居民的生活,减少因城市的拥挤及建筑物的高大及单调所带来的压抑感;也只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才能构建具有不同生态功能的植物群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据资料表明,我国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一般认为其中的15%左右,也就是4000多种植物可用作园林绿化植物。目前我国常用的园林植物只有400来种,大多数城市常用的绿化植物只有100种左右,与自然界成千上万的植物种类相比,种类实在静观花木网 立足重庆,辐射全国的花木信息与电子商务的综合交流平台 无限商机尽在静观花木网 静观花木网
太少,许多野生种类及外来植物种类正等待着我们去进行引种、驯化和栽培[2]。
2.3 生态园林植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应与其功能相适应
生态园林均具有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生态条件的共性。但每一种类型的生态园林往往都具有一定具体的生态功能和侧重面,有学者把它分为6种类型,即观赏型、环保型、保健型、科普知识型、生产型和文化环境型。植物群落是多种植物的有机结合体,具有一定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这些具有不同功能和用途的生态园林在植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上便有不同的要求和特征。观赏型生态园林的植物群落的物种比较丰富,且以观赏价值较高的植物种类为主,群落的垂直结构较简单,高大乔木种类和数量不多,往往通过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搭配和人工造景艺术展示出美的韵味,再加上复杂的水平分布格局,使整个园林在一年四季都能给人以美的感受;环保型生态园林的类型较多,例如有防化学污染的、防风降尘的等等,其植物群落的组成物种一般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对污染物质具吸收和吸附能力,如女贞、夹竹桃、珊瑚树、石榴等,它们的垂直结构比较复杂,乔木种类和数量都较多,灌木层的组成也应比较丰富,而水平分布格局却较简单,群落的规模大,分布面积广;保健型生态园林物种不是很丰富,以一些具有有益分泌物质和挥发物质的物种为主,如丁香、桃花、蜡梅和玫瑰等,群落的结构也较简单,但其通常结合观赏型园林的特点进行建设;科普知识型、生产型和文化环境型生态园林的定位性较强,因此它们的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结构的局限性强。在宝钢的绿化中,一种生态园林往往具备多种功能,只是其侧重面不一样,因此其植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也就比较复杂化,例如其环保型生态园林的植物群落也往往配置一些兼具观赏性的园林植物,但无论哪一种生态园林,其植物群落在空间结构上倾向于复层结构,以增强群落的稳定性和环境效应。我国是个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国家,城市土地尤为紧张,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应尽可能的构建层次结构复杂的复层园林。
2.4 生态园林的植物群落应具备一定的稳定性
以往的园林建设中存在一种急功近利的作法,往往不大考虑物种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主观意愿较强,随意搭配物种构建园林群落,而且种植密度又大。这样的植物群落经过数年后便会因物种间的相互作用而退化,功能衰减,达不到生态园林设计的效果,同时也浪费了人力和物力。要保持群落的稳定性就要根据当地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充分考虑群落中物种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选择生态位重叠较少的物种进行构建群落,特别是在建群种和优势种的选择上更要如此。同时还要根据物种的生物学特性选定合理的种植密度,以免因密度太大,同种间的恶性竞争而导致植株死亡。宝钢生态园林植物群落由于占地面积较广,群落中各物种往往是通过在水平的交错分布来减少物种间的竞争,保持群落的稳定。因此总的来看其生态园林植物群落是稳定的。但在有的地段也出现了因物种生态位相近、种植密度过大而产生的群落不稳定现象,如有的地段把女贞、樟树和夹竹桃配置在一起,种植密度又大,因物种间和同物种内个体间的竞争,现已出现了个体生长不良及种群退化的现象。
2.5 生态园林的植物群落组成与结构应适应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
生态系统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自我调节的功能。生态园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也是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组成的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内各营养级通过错综复杂的营养关系结合成一个有机体以维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因此生态园林中除植物外还应有动物和微生物分布。这就对生态园林的植物群落建静观花木网 立足重庆,辐射全国的花木信息与电子商务的综合交流平台 无限商机尽在静观花木网 静观花木网
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前面所述的通过建设规模大、结构复杂、类型多样、种类丰富的植物群落来为鸟类、昆虫和微生物甚至兽类提供栖息场所外,在生态园林植物群落的具体建设中还应考虑到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与动物和微生物的关系。如鸟类的取食偏好、昆虫的取食及寄生习性与植物种类之间的关系,土壤微生物与植物根系的关系,要在植物群落中配置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食物的物种
中国传统园林中植物造景艺术与研究
1、园林植物造景涵义和发展
1.1园林植物造景涵义
园林植物造景[1],就是运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等题材,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也包括把植物整形修剪成一定形体)来创作园林植物景观。
1.2中国传统园林中植物造景的发展
我国的古典园林发展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已有造园活动见于文献记载[2]。古典园林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造园艺术,到宋代就已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清代中叶以后,更是中国园林史上集大成的终结阶段,现存的古典园林基本上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纵观园林发展的历史,任何一个时代的园林,其目的都是为人服务的,而其形式与风格正是取决于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取向及经济技术水平。
1.2.1殷商至秦汉时期园林植物造景
上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的遗址发掘中,获得一块刻有盆栽花纹的陶块,可见,早在7000年前我国就有花卉栽培了[3]。然而,园林植物在各个历史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其的认识和应用也在不断的加深和发展。我国最早的园林形式是囿,出现在殷商时期,它是将一定地域加以范围,让花草果木、鸟兽鱼虫滋生繁育,并挖池筑台,以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后来统称园囿,以后则发展为以种植观赏花木为主的园苑。在长达五六百年的西周至春秋时期,我们从闻名中外的《诗经》中可知此时园林植物主要是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资料,其中桃、李、棠棣、木瓜、梅等已成为众人喜爱的观赏花木。据载:吴王夫差曾造梧桐园(今江苏吴县),会景园(在嘉兴),记载中说:“穿沿凿池,构亭营桥,所植花木,类多茶与海棠,”这说明当时造园及花木配置已具相当高的水平。战国时期,屈原《离骚》载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里已明确提到木兰与菊花已成为观赏植物[4]。
秦汉期间,随着封建社会的出现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的发展,园林植物的种与品种都很繁多,引种驯化活动也十分频繁,此时人们对植物是综合利用:观赏、食用及提供生产资料等。值得注意的是,在2000多年前的秦代,我国就有了街道绿化。
1.2.2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植物造景
静观花木网 立足重庆,辐射全国的花木信息与电子商务的综合交流平台 无限商机尽在静观花木网 静观花木网
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自然山水园林的出现,人们对植物在园林中的造景也愈加讲究。《洛阳伽兰记》中记载“当时四海晏请:,八荒率职„„于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竞夸,祟门丰室,洞房连户,飞馆生风、重楼起雾,高台芸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入其后园,见沟读赛产,石蹬碓尧,朱荷出池,绿萍浮水,飞梁跨阁,高树出云。”可见此时园林中树木很多,配置上已很讲究意境。西晋大官僚石祟的金谷园,园内树木繁茂,植物配置以柏树为主调,其他的种属则分别与不同的地貌相结合而突出其成景作用,如前庭配有沙棠,后园植有乌,柏木林中梨花点缀等。而且在这期间,随着佛教、道教盛行,寺、观的大量兴建,相应地出现了寺观园林这个新的园林类型。
1.2.3隋唐时期园林植物造景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农业生产空前繁荣,同时也是园林的全盛时期。隋炀帝所筑西苑,方圆二百里,苑内十六院绕龙鳞渠而筑,庭院周围均植名花,渠上有桥,过桥百步,既是郁郁葱葱的杨柳与修竹。这里种植的植物,已作精心布局,使山水、建筑、花木交相辉映,景色如画。在唐明皇的宫苑中,植物配置合理,如沉香亭前植木芍药,庭院中植千叶桃花,后苑有花树,兴庆池畔有醒醉草,太液池中栽千叶白莲,太液池岸有竹数十丛;唐朝的长安城人口一百多万,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规划最严谨的一座繁荣城市。政府对城市街道绿化十分重视,严禁任意侵占街道绿地。居住区的绿化由京兆尹(相当于市长)直接主持。居民分片包干种树“诸街添补树„„价折领于京兆府,乃限八月栽毕”[5]。主要街道的行道树以槐树为主,间植榆、柳;皇城、宫城内则广种梧桐、桃树、李树和柳树。据此,可以设想长安城内城市绿化是十分出色的。
1.2.4宋元清初时期园林植物造景
宋元清初时期为我国园林的成熟前期,造园时对花木的选择栽植,利用园林植物造景已形成其独特的风格:造园时十分注意利用绚丽多彩、千姿百态的植物,且注意一年四季的不同观赏效果,乔木以松、柏、杉、桧等为主,花果树以梅、李、桃、杏为主;花卉以牡丹、芍药、山茶、琼花、茉莉等为主,临水植柳,水面植荷渠,竹林密丛等植物配置,不仅起绿化作用,更多的是注意观赏和造园的艺术效果。
在宋朝出现了以花木为主的园林,如天王花园子、归仁园、李氏仁丰园。《洛阳名园记》[4]中记载归仁园:“归仁其坊名也,园盖尽些一坊,广输皆里余。北有牡丹、芍药数千株,中有竹千亩,南有桃李弥望”,说明此园为一个花簇锦绣,植物配置种类繁多,以花木取胜的园子。
元朝的版图大,宗教活动多且复杂,寺、观庙宇也很多,其中多有建置园林的,其中又以位于西湖北岸的大承天护圣寺景观最美。当时到过大都的朝鲜人写的《朴通事》[5]对其有详尽生动的描写“殿前阁后:,擎天耐寒傲雪苍松,也有带雾披烟翠竹,诸杂名花奇树不知其数。”可见,在优美的园林景观中,植物的造景作用是必须的。
清朝中叶和清末随着园林的日趋成熟,造园时对植物的配置及造景作用,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清代晚中期园林,因建筑物增多,花木不可能密集种植,因此改为同种植物少数植株进行丛植,如丛桂之内,不以其它花木杂之。或采用几种花木少数植株进行群植,如在粉墙前面竖以湖石,再配置芭蕉、翠竹和其它花木,使富于诗情画意,或在大树周围用砖石砌成花坛,杂莳各种花卉,或在漏窗、景窗前配置园林植物,使之构成一幅幅生机盎然的图画。尤其在庭静观花木网 立足重庆,辐射全国的花木信息与电子商务的综合交流平台 无限商机尽在静观花木网 静观花木网
园中还运用盆花以弥补永久性灌木景观缺乏变化的不足,开花季节,选择佳种,置于台阶回廊两侧,或置于客厅、书斋内,使园景更加美丽而又不失季相变化。
纵观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学会了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许多植物用于园林中创造植物景观,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园林文化。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园林独树一帜,为世界造园史上的艺术瑰宝[4]。
1.3我国植物造景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视园林建设,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市场经济的建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愈来愈高,运用种种园林植物创造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建设生态园林,改善环境质量,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是时代的召唤,历史的潮流。建国以来有很多以植物景观著称的公园,如早期的杭州花港观鱼公园[6],突出“花”和“鱼”的主题,全园面积18hm2,草坪就占了40%左右,尤其是雪松草坪区,以雪松与广玉兰树群组合为背景,构成空阔景面,气势豪迈;还有柳林草坪区与合欢草坪区,配植以四时花木。全园观赏植物共采用157个树种,以传统名花中牡丹、海棠、樱花为主调。另外,成都望江楼公园是我国最大的以竹景为主的公园。
植物景观不仅能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且还能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现在,由于环境恶化,人类愈来愈渴望回归大自然。我国的园林建设也以植物景观为主,建设生态园林满足各方面的需要。此外,近年来各地积极营建森林公园,相关部门也纷纷成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区。据统计[7],截止1990年底,我国共建立了480个自然保护区,其中陆地生物群落保护区438个,面积32151978hm2,占国土面积的2.98%。在城市园林植配置上,不仅注重植物的造景功能,更注重植物的抗污功能。众所周知,我国素有“园林之母”的美称,但对园林植物的利用却很少,我国目前大多数园林中,作为园林绿地种植的植物不超过200种,用于绿地常见的园林树种仅有雪松、悬铃木、香樟、龙柏、大叶黄杨、海桐等十几种,草本观赏植物更为贫乏,全国各地几乎千篇一律:一串红、三色堇、金盏菊、鸡冠花、万寿菊、百日草等十几种,且大多数的园林植物从国外引种,我国特有的观赏植物栽培不多。其次,在选种育种培育优良及新品种上水平较落后。在植物造景上,除少数大城市如杭州的园林植物造景的科学性及艺术性的水平较突出外,大部分还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再者,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及传统的古典造园理论的影响,在园林建设中人文景观投资大,占地多,植物造景用的植物种类仍局限在传统的种类及配置方式上。
2、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的思想文化背景和艺术特征及手法
2.1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的思想与文化背景
植物,是风景环境中的主体物质之一[8]。“有名园而无佳卉,犹金屋之鲜丽人”。植物以它个体和群体的不同组合形式,千姿百态的形状,变幻无穷的色彩,诗画般的风韵,形成了不同的环境气氛,展现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我国历代园林都很注重植物景观的营造,选择植物题材更有许多传统的手法和独到之处。中国园林植物造景深受历代山水诗、山水画、哲学思想乃至生活习俗的影响。在植物选择上十分重视“品格”;形式上注重色、香、韵,不仅仅为了绿化。而且还力求能入画,静观花木网 立足重庆,辐射全国的花木信息与电子商务的综合交流平台 无限商机尽在静观花木网 静观花木网
要具有画意,意境上求“深远”“含蓄”“内秀”。
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从20世纪起,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全人类普遍关注的热点,并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正因为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才凸显出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和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随着世界城市化和城市现化代进程的加快,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可以说,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努力建设适宜居住的`城市,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全人类必须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作 者:蒋明君 作者单位:联合国北北合作组刊 名:中国科技成果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年,卷(期):“”(13)分类号:F2关键词:
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测评初探
城市发展是否是可持续的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测度与评价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尚无统一的认识.文章设计了一个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借助于常用统计数据,并利用应用统计学方法筛选出一个由17个指标构成的测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并以天津市为实证案例,测度并评价其1990-这间发展的可持续性.
作 者:赵国杰 兰国良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刊 名: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年,卷(期):5(3)分类号:F061.3 X22关键词:城市可持续发展 测评框架 指标体系
1 城市性质的定义
城市性质 (Designated function of city) 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城市性质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 对其生产、生活及其本身的发展与建设有深远影响。
2 城市性质的特征
1) 动态特征:城市地位与职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城市性质所描述的主要是城市未来的职能与地位和城市现状职能可能存在一定的区别, 甚至是较大的差别。2) 多元化特征:作为城市发展目标的一部分, 城市性质中所描述的城市职能通常是多元的, 同时常常与多个具体的城市发展目标相对应。3) 纲领性特征:作为描述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一种方式, 城市性质是对城市定位与职能的高度概括, 具有指导城市建设的战略性意义。4) 主客观结合的特征:对现状的准确把握和实事求是的科学预测是恰当地确定城市性质的基础。
3 历次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性质
1) 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 (1954年~1974年) 。
1954年, 为了配合国家大规模的工业建设, 在国家计委和建委的直接领导下, 太原市编制了《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 (1954年~1974年) 》, 确定太原是“山西的工业区中心, 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这次总规中确定了太原市为工业城市, 奠定了以后城市发展建设的基本框架, 其后的几次城市总体规划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调整和修编。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处于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时期, 强调城市就是工业城市, 城市就是生产, 造成第三产业及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滞后, 严重影响到城市的健全发展, 极大地影响到太原作为省会中心城市功能的发挥。
2) 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 (1981年~2000年) 。
经历了漫长的26年, 直到1980年才编制完成了第二次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为“太原市是山西省省会, 是全省科技文教中心, 是以冶金、机械、煤炭、化工为主的重工业城市”。本次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性质突出了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 充分考虑了当时的冶金、机械、煤炭、化工四大支柱产业, 更加明确了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但是对金融、贸易、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体现不够。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 为了适应太原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 1991年编制了《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文本 (1991年~2000年) 》, 对原有总体规划进行局部修改。确定城市性质为“太原是山西省省会, 全省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中心, 以冶金、机械、能源、化工为支柱的重工业城市, 是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城市”。可以看出调整后城市性质基本不变, 但适当予以补充, 强调了太原市在全省的政治地位及能源重化工基地。
从制定以来的实践看, 本次确定的城市性质在一定时期发挥了它的指导作用, 但是内容繁杂, 中心城市的功能体现不突出。
3) 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8年~2010年) 。
1996年编制了第三次总体规划, 确定城市性质为“太原市是山西省省会, 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基地, 华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本次总体规划继续强调太原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产业定位, 也是第一次在城市性质中强调了区域定位“华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突出了城市的区位优势。
太原市第二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调整, 以及第三次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由于处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期, 正值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 城市规划的编制以及城市性质的拟定仍然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传统视野的影响, 城市性质的表述有所变化, 但其核心仍停留在“重工业城市”的基调之上, 没有突破传统产业布局范畴, 没有摆脱以资源为导向的固有发展模式。
4) 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8年~2020年) 。
《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8年~2020年) 》是目前正在编制的总体规划, 也是太原市在建国以来编制的第四次总体规划, 本论总规中确定的城市性质为:山西省省会, 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
区域定位由“华北地区”调整为“中部地区”, 其目的是落实国家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 突出太原作为国家空间结构中重要区域节点的地位, 强调太原未来应突出中心城市的金融、贸易、文化、科技等服务职能。
本论总规所确定的城市性质在产业定位上突破原有的重化工业发展思路, 进一步突出产业转型, 升级发展的要求, 即体现出国家对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老工业基地城市转型发展的要求, 也顺应中心城市产业发展的要求, 将产业定位由“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基地”调整为“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使太原的工业体系逐步由传统的能源、重化工体系向先进制造业体系转变, 未来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产制造基地, 充分发挥富士康、太钢在铝镁合金和不锈钢方面的优势, 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 彻底转变原有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模式, 创新走出一条符合太原特色及区域发展要求的绿色经济之路, 实现节能减排任务。
这次总规值得关注的是在城市性质中明确增加了“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 充分体现太原市特有的文化底蕴, 并通过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的建设, 增强太原的国际竞争力。
4 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2006年9月, 太原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新的目标定位:将太原建设成为“集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这是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等定位之后, 首次从文化上对这座城市所下的定义。2007年, 党的十七大召开, 提出把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并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 更加使太原坚定了建设文化名城的信心和决心。
太原市建设特色文化名城是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展开的, 是以科学发展理念指导城市发展模式创新的结果, 是对传统科学发展模式和道路的创新。太原未来的目标是要建设成为集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通过对丰厚的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保护、研究、包装、展示”, 在晋源区形成以晋祠文化片区和西山文化带为主体的晋阳文化产业带;尖草坪区建设中华傅山园、崛围山风景区等重点项目, 形成上兰生态文化旅游区;迎泽区围绕“三寺两庙一宫” (白云寺、永祚寺、崇善寺、文庙、白龙庙、纯阳宫) 积极打造宗教文化品牌;小店区全力打造原生态文化品牌, 弘扬民间秧歌舞、民歌小戏传统;杏花岭区发挥历史文化街区、老城遗址的优势, 着力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万柏林区着力挖掘工业文化遗产资源, 形成独具特色的工业文化旅游项目……
“太原市作出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重大决策, 不仅是城市定位的变化, 而且是城市性质的升华, 城市品位的提升;不仅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而且会大大提高市民的人文素质, 其意义和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刘维新如此评价。
回顾建国以来城市发展的历史, 太原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工业型城市逐步向文化经济型城市转变的过程。“建设特色文化名城”这是太原城市发展思路的一次升华和城市发展阶段的一次飞跃, 其意义重大而深远。我们有理由相信, 经过发展, 太原市必将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新型工业基地和集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
参考文献
当前全国很多省、市都在进行生态城市的研究,并付诸实践。尤其是我国南方不少省、市,都把实现生态省、市作为长远的战略目标。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金鉴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国大中城市有660多个,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生态城市的构建为解决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各种挑战和弊病提供了途径和范例。
城市化发展趋势
及其环境影响
根据《2001-200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未来5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从现在的37%,提高到75%以上。目前世界城市化率平均为50%,而中国城市化率只有37%,我国预计用50年时间,全面超出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城市水平,建设能容纳11~12亿人口的城市容量,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大、中、小城市体系。
金鉴明指出,城市化程度的明显增长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其增长过程也是财富积累过程,因此城市化是中国财富涌流的载体。但是,目前我国普遍存在“大城市不大,中城市不活,小城市不强,小城镇不优”的现象,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城市病日趋突出。
城市化的过程带来了严峻的环境问题。金鉴明介绍说,随着流动人口增加,城市居住拥挤,城市污染不断加剧;水源日趋紧张;城市交通堵塞以及工厂交通车辆噪音破坏了城市的宁静;城市范围内生态区域空间缩小,致使各种野生动物濒临绝迹。此外,还使城市气候发生了局部变化。
目前,城市水资源短缺已十分严重。资料表明,我国668个城市中1/3城市为缺水城市;约有7亿人口饮用大肠杆菌超标水;1.64亿人口饮用有机污染严重的水;3500万人口饮用硝酸盐超标水;城镇污水处理率不到40%。
而且,城市处于垃圾环带的包围。据悉,全国城市(668个城市)垃圾年产生1.4亿吨;1/3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足20%。
此外,城市环境人工化趋势明显,如地面硬化、景观简单化、植被人工化等。
生态城市是城市的
发展方向
目前,全国大中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如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必将阻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化带来的环境危害也将更为严重。
生态城市的构建为解决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各种挑战和弊病提供了途径和范例。金鉴明认为,构建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城市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现代化的需要。
事实上,中央提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与协调,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并要求“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重要论述是“再造秀美山川”思想的深化和发展,是对全国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的科学概括和行动指南,也给生态城市的构建指明了方向。
金鉴明说,要实现城市的生态化,不仅要保护好城市周围的自然环境,搞好城市规划,精心安排市区绿地,建设花园城市,还要大力建设生态住宅小区。在城市建设中必须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要积极使用清洁能源,改变我国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要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变废为宝和高效率使用资源。
据介绍,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重视城市建设中的生态保护,并采取了各种有力措施。比如不断提高人均绿地面积;实施产业结构的调整,淘汰、迁移污染较重的企业;进行工艺改革,推行清洁化生产;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推行对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和综合利用等。
而联合国也对生态城市提出了若干标准。这些标准包括:有战略规划和生态学理论作指导;工业产品是绿色产品,提倡封闭式循环工艺系统;走有机农业的道路;居住区标准以提高人的寿命为原则;文化历史古迹要保护好,自然资源不能破坏,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把自然引入城市等等。
金鉴明强调,城市生态化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工业清洁化、经济循环化、农业有机化、废物资源化、城镇现代化、管理科学化、资源再生化、经营产业化。
生态城市的主要特征
金鉴明说,至今,生态城市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但是作为一个生态城市理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生态城市不是一个封闭系统;生态城市是涉及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城市人工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复合系统;生态城市既要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更要能保证增长的质量;生态城市要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生态城市应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统一体。
就生态城市的特征来说,生态城市首先应该是一座绿色的园林城市,城市绿地覆盖率较高(一般在50%以上),而且生态城市又是一座环境质量良好的城市。空气清新,有害气体的含量保持在最低水平,不对居民的健康带来危害。此外,生态城市还是一个宁静的城市,生产和车辆发出的噪音被严格控制在允许范围内。生态城市的建筑风格应该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并讲究高尚的文化品味。
生态城市还体现了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和区域性的特征。金鉴明介绍,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生态城市的高效性是指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城市“高能耗”、“非循环”的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而持续性则是指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整体性是指生态城市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的提高,它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区域性是指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个区域概念,是建立在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
构建生态城市可分
“三步走”
金鉴明认为,从构建的步骤上,建设生态城市可分“三步走”,即三个阶段。
第一步为起步期(初级阶段),即大力宣传、倡导生态价值观,唤起人们对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视,制定行动计划,建立示范工程,加强能力建设,对社会经济组织结构、功能进行初步调整,为建设阶段作好准备、打下基础。
第二步是建设期(过渡阶段),重在逐步调整、改造社会经济组织结构,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环境质量,加强生态重构和生态恢复,增强城市共生能力,进一步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使之自觉广泛参与生态化建设。
第三步是成型期(高级阶段),这一阶段生态城市并不是处于“静止”的理想状态,而是自觉地通过各种技术的、行政的和行为诱导的手段实现其动态平衡、持续发展,自组织、自调节能力强。
而从发展阶段上,则应该经历从卫生城市到园林城市到山水城市到环保模范城市,再到城市生态化和生态城市等阶段。
目前,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生态化发展及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生态城市的提出是基于人类生态文明的觉醒和对传统工业化和工业城市的反思,生态城市已不是纯自然的生态,而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共生的城市生态。但金鉴明强调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生态环境条件千差万别,不可能采用单一的发展类型和发展模式,需因地制宜的创造各种生态城市规划类型和各种发展模式。
构建生态城市是一项
长期性的艰巨任务
要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使其自然、经济、社会生态化,根本的途径在于改变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方式,采取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的模式,实现低排放或零排放目标,是城市生态化的必然,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但金鉴明提醒说,必须认识到构建生态城市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生态市规划编制和实施至今已有5年,这是不断的发展和修编的过程(滚动式发展)。从生态理念——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更强调了规划的统筹和协调;强调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以及实施的可操作性;强调了发展过程中新型环境问题的预防和产生(土壤污染、电子污染等);强调新技术作为规划的支撑(包括先进的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再资源化技术、系统优化技术、共生链接技术的引进、开发和应用等)。
金鉴明最后说,新世纪也将是城市的世纪,面对城市化、人口、环境资源的巨大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只能走城乡生态化发展道路,构建生态城市,走可持续发展的路,这是城市发展必然选择的道路。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论文】推荐阅读:
城市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探讨论文11-14
智能城市论文国外智能城市建设的启发论文06-05
城市色彩设计研究的论文09-24
低碳理念的城市设计思考论文11-06
城市中小河道清淤工程施工方案的论文07-13
城市型农业论文07-15
城市公共安全论文11-21
城市轨道交通论文12-11
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论文11-14
3S技术城市管理论文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