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的诗句摘抄(精选9篇)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韦应物《夏花明》
腰悬竹使符,心与庐山缁。——韦应物《郡内闲居》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韦应物《观田家》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韦应物《夕次盱眙县》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韦应物《送杨氏女》
吏舍局终年,出郊旷清曙。——韦应物《东郊》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韦应物《东郊》
尔辈况无恃,抚念益慈柔。——韦应物《送杨氏女》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韦应物《夏花明》
永日方戚戚,出门复悠悠。——韦应物《送杨氏女》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韦应物《观田家》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韦应物《观田家》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韦应物《送杨氏女》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韦应物《送杨氏女》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韦应物《观田家》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韦应物《观田家》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韦应物《送杨氏女》
赖兹托令门,仁恤庶无尤。——韦应物《送杨氏女》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韦应物《送杨氏女》
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韦应物《夏花明》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韦应物《夕次盱眙县》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韦应物《长安遇冯着》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韦应物《长安遇冯着》
庐山两道士,各在一峰居。——韦应物《寄黄、刘二尊师》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韦应物《调笑令·胡马》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韦应物《调笑令·胡马》
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韦应物《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韦应物《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疆。——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野泉几处侵应尽,不遇山僧知问谁。——韦应物《赋得沙际路送从叔象》
独树沙边人迹稀,欲行愁远暮钟时。——韦应物《赋得沙际路送从叔象》
一、为官的恪尽职守
清人陈沆评韦应物曰:“或谓韦公冲然物外, 寄情吏隐, 本非用世匡主之辈, 未必江湖魏阙之思, 此非知韦者也。”2此大抵就韦应物虽心怀山野, 但却未泯灭为官的责任感而言。朱长文亦云:“唐人贤而慕之, 不敢名, 皆曰韦苏州。”3可见, 韦应物为官的操守为世人称道。且看诗人刺滁时的诗作《寄李儋元锡》:世事茫茫难自料, 春愁暗暗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 邑有流亡愧俸钱。
时朱泚盗据长安, 入城劫掠, 德宗避难出走奉天。诗人念及京师变故, 忧心忡忡, 夜夜难以独眠。更让诗人忧心的是, 诗人身为刺史, 但郡内百姓却亡走他乡。黄彻评此诗曰:“余谓有官君子, 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 专事土木, 而视民如雠者, 得无愧此诗乎!”4可谓对诗人这片仁爱之心的高度肯定。韦应物不仅任滁州刺史时如此, 每任职一方都秉持着这种为官态度, 试看刺江州时所作《始至郡》:斯民本乐生, 逃逝竟何为。旱岁属荒歉, 旧逋积如坻。到郡方逾月, 终朝理乱丝。宾朋未及宴, 简牍已云疲。昔贤播高风, 得守愧无施。
诗人本以为地理位置优越的江州是一块“斯民本乐生”的乐土, 但却发现州中百姓多有逃亡。不仅如此, 江州还积弊颇多。面对这种困顿局面, 诗人到郡后日日处理公务, 全力为民解困。诗人晚年任职苏州刺史时, 虽身多疾病, 亦是如此, 试看《赠李判官》:食蔬程独守, 饮冰节靡违。决狱兴邦颂, 高文禀天机。宾馆在林表, 望山启西扉。下有千亩田, 泱漭吴土肥。
李判官乃当时浙西观察史判官, 其来苏州巡视, 诗人作诗相赠。诗中描绘了苏州物阜民丰之盛况:苏州土壤肥沃, 耕地千亩;州中百姓安居乐业, 生活太平。苏州能有此繁盛之景, 诗人作为一州之首, 当然功不可没。另外, 诗人为官的赤诚之心也在诗作中坦露:一来诗人勤俭为政, 以蔬食为食;二来诗人“饮冰节靡违”, 即诗人时刻为政务忧心, 不敢稍有懈怠。从此诗可以看出, 诗人心系苏州, 极力履行着身为父母官应尽的责任。
诗人虽勤政爱民, 但诗人自认无理政之才, 常为“政拙”感到惭愧, 试看:
自惭居处崇, 未睹斯民康。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终日愧无政, 与君聊散襟。
——《酬秦征君徐少府春日见寄》
于兹省甿俗, 一用劝农桑。
——《登重玄寺阁》
“政拙”“自惭”“愧无政”等语皆表达了诗人的羞愧难当之情。诗人“省甿俗”“劝农桑”, 履行着州县长官的责任, 盼百姓劳有所成。难怪清人乔亿评论诗人:“韦公多恤人之意, 极近元次山。”5且不论诗人在位时, 政绩是否真如他所说这般拙劣, 但至少可见诗人在官任上勤勉为政, 力求造福百姓。
总之, 诗人对政事的勤勉, 对百姓岁收的欣喜, 对“邑有流亡”的痛心, 对“未睹斯民康”的羞愧, 皆著于笔端。从韦应物的诗作中, 我们看到了一个克己奉公、宽仁爱民、尽忠职守的良吏形象。
二、隐逸的希企向往
中唐特殊的社会背景加上诗人的个人经历, 促成了韦应物对隐逸的向往。他一生历任多职, 在其仕宦生涯中, 最为重要的当属三任刺史时期, 但终究只是地方官。处理郡县公务的烦闷、远离朝廷的悲哀, 都让诗人对官职意兴阑珊。而诗人志存高洁的本性、对精神独立的追求, 让诗人对隐逸的向往更加强烈。
建中三年, 诗人出为滁州刺史。诗人赠友人云:“唯君出尘意, 赏爱似山家” (《郡斋赠王卿》) , 对友人超脱的境界表示向往。空园独游, 诗人自言“谁言恋虎符, 终当还旧丘” (《月晦忆去年与亲友曲水游燕》) 。公务繁重时, 诗人“责逋甘首免, 岁宴当归田” (《答崔都水》) , 想以归耕来摆脱“官府劳”;郡务清闲时, 诗人又感叹“郡中永无事, 归思徒自盈” (《寄职方刘郎中》) 。“心绝去来缘, 迹断人间事” (《寄恒璨》) 之语更是显示了诗人对尘世的决绝。
韦应物任滁州刺史一年左右;后出为江州刺史;继而入朝担任左司郎中;不久, 除苏州刺史;后病终。从诗人后期的仕宦经历来看, 诗人所任官职愈来愈高, 但诗人的宦情却日益淡薄。这种淡薄一方面体现在诗人诗作中浓厚的佛禅意味:如“道尊不可屈, 符守岂暇余” (《寄黄刘二尊师》) 、“仿佛谢尘迹, 逍遥舒道心” (《答冯鲁秀才》) 、“公门自常事, 道心宁异处” (《晓坐西斋》) 等, 表现出诗人崇佛慕道之后, 更加追求内心的超脱。另一方面, 诗人此时的归隐之志更为强烈:诗人此前慕隐, 只想远离官场、不涉名利, 但此时, 诗人却立志“栖息绝尘侣, 孱钝得自怡” (《郡内闲居》) 。过去诗人受挫于官场, 向往隐居一隅, 多少有些逃避之意。如今, 诗人年近暮年, 历经人世风霜, 对隐逸的唱和则更多出自内心的渴望与精神上的追求。
诗人晚年寓居永定精舍, 其时, 诗人家贫无所往, 且“眼暗文字废” (《寓居永定精舍》) , 但诗人仍觉“身闲道心精” (《寓居永定精舍》) , 表现出最终远离朝政是非的庆幸与满足。吴沆《环溪诗话》评诗人“超在尘外”6, 胡震亨《唐音癸签》亦称“左司之一向淡耳”7, 堪称对诗人这片高蹈世俗之致的最好概括。
三、心态的安然恬淡
诗人既追寻尘外之趣, 亦未放弃为官者应尽的责任。所以, 诗人经常在诗作中表露出既困于官职又心向隐逸的情怀, 虽身处尘世而心常清幽的精神特质, 二者融合一体, 形成了诗人安然恬淡的生活态度。请看诗人刺滁时的诗作《南园陪王卿游瞩》:形迹虽拘检, 世事澹无心。郡中多山水, 日夕听幽禽。几阁文墨暇, 园林春景深。杂花芳意散, 绿池暮色沉。君子有高躅, 相携在幽寻。一酌何为贵, 可以写冲襟。
诗人运用“幽禽”“春景”“绿池”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清丽幽静的山水图画, 同时也表现出诗人清幽的心境。“行迹虽拘检”“几阁文墨暇”等语可见诗人困于案牍之劳, 但诗人“世事澹无心”, 对官场之事淡然处之, 不为俗务所累。所以, 诗人与友人同游南园, 欣赏郡斋的山水美景, 在此中陶冶性情、抒发怀抱。诗人任江州刺史时的诗作《春月观省属城始憩东西林精舍》, 亦可作如是观:佳士亦栖息, 善身绝尘缘。今我蒙朝寄, 教化敷里鄽。道妙苟为得, 出处理无偏。心当同所尚, 迹岂辞缠牵。
此诗为诗人出外行春于东西林精舍休憩时所作。诗人流连于行春途中的奇妙瑰丽之景, 不禁想栖息自然, 成为一名“绝尘缘”的“佳士”。无奈诗人担负着教化江州百姓之职, 难以辜负朝廷重托。不过, 诗人认为只要心中怀有自然, 则行迹被俗务牵缠也无妨。诗人于是身居官职又心同所尚, 悠闲自在地在尘世中游荡。诗人的另一诗作《郡内闲居》亦是如此:
腰悬竹使符, 心如庐山缁。永日一酣寝, 起坐兀无思。长廊独看雨, 众药发幽姿。今夕已云罢, 明晨复如斯。何事能为累, 宠辱要辞。
“竹使符”即刺史符信, “庐山缁”即庐山僧人。“腰悬竹使符, 心如庐山缁”即谓诗人虽身任刺史官职, 但心早已脱离俗世。诗人重复着同样的生活, 卧眠、思考、处理公务, 但因诗人心有所向, 繁杂的生活亦不能让诗人挂累。诗人内心淡然, 便身处公堂也仿佛置身于山野林泉。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同样体现在诗人任职苏州刺史时, 试看:鼕鼕城鼓动, 稍稍林鸦去。柳意不胜春, 岩光已知曙。……盥漱忻景清, 焚香澄神虑。公门自常事, 道心宁易处。
——《晓坐西斋》
似与尘境绝, 萧条斋舍秋。……岂将符守恋, 幸已棲心幽。
——《郡中西斋》
《晓坐西斋》中“林鸦”“柳意”“岩光”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清幽的画面, “清是超脱世间庸俗氛围的胸襟和趣味, 所以对具体情境的‘清’的感受很大程度上就成了一种心境的玩味和投射, 环境的清也就是心境的清。”8诗人感受到“景清”, 实则是心地澄明的体现。虽仍有公务操劳, 但诗人的道心已不在公门, 而是飘向那高蹈世俗的尘外。此诗中, 郡斋被描绘成一个世外之地, 而又同“符守”等尘物浑然相融, 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综上所论, 韦应物虽渴望着远离俗世, 但并未因此放弃吏者的责任意识, 他巧妙地融合“吏”与“隐”的矛盾, 遂身居世网常清净。朱熹曾评诗人曰:“其诗无一字做作, 直是自在, 其气象近道。”9沈德潜亦言:“韦苏州至处, 每在淡然无意, 所谓天籁也。”10所谓“诗是心声, 不可违心而出, 亦不能违心而出”11, 这种“自在”“近道”“淡然无意”的诗歌风貌正是诗人淡然处世的体现。韦应物虽身处公堂之上, 心却飘离于尘世之外, 幻化为一种安然恬淡的生活态度俯仰自得于人世之间。
摘要:吏隐是士人面临仕隐矛盾时做出的融通选择, 代表着隐逸的一种特殊形态。中唐诗人韦应物践履了吏隐的处世之道:虽身任官职但仍追求避世遁俗的精神境界, 以安然恬淡的心态俯仰于尘世之间。本文试着从韦应物的吏隐心态入手, 通过对韦应物吏隐心态的观照与探讨, 以窥探士人面临仕隐矛盾时的复杂心态与自我救赎的心理机制。
关键词:韦应物,吏隐,心态
注释
11.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523.
22 .陈沆著.诗比兴笺[M].北京:中华书局.1959:184.
33 .朱长文著.吴郡图经续记[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77.
44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 1983:356.
55 .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1122.
66 .吴沆著.环溪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 1985:28.
77 .胡震亨著.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267.
88 .蒋寅.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J].中国社会科学, 2000 (1) .
99 .蔡正孙著.诗林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 1982:63.
1010 .沈德潜选注.唐诗别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100.
1111 .叶燮著.原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52.注:
山中(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登楼(韦应物 ①)
兹楼日登眺,流岁暗蹉跎。坐厌淮南守 ②,秋山红树③多。
【注】①唐代山水田园诗人,身居官场,常怀归隐之心。②守,担七任太守。③红树,只是满树红叶。
7.(1)“坐厌淮南守”一句直接抒情,表达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山中》一诗中也属于直接抒情的`一句是“ ”。(1分)
(2)结合全诗说说,你对“流岁暗蹉跎”的理解,并分析其作用。(3分)
答:
(3)下列诗句,借叶所表达的情绪与“秋山红树多”表达的情绪不相近的一项是( )(2分)
A.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宣宗宫人《题红叶》)
B.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
C.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答案】 (1)万里念将归 (2)“流岁暗蹉跎”指时光白白流逝,诗人登楼远眺,感慨时光虚度,为下文抒发厌弃官场,向往自然的情怀作铺垫。 (3)B
【解析】第(1)题属“鉴赏技巧”题,考查古诗的抒情方式。抒情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蓝皮书》第179,377页都提到)直接抒情就是作者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第(2)题 “分析作用”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内容方面,从词句的意思入手,思考诗句表现的情境、情感等。结构方面,主要思考与前或后句的关系。
韦应物。韦应物。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人。
文昌右相韦待价曾孙。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本名,韦应物。别称,韦苏州。所处时代,唐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长安。出生时间,737年。去世时间,792年。主要作品,《寄全椒山中道士》《学仙二首》《韦苏州集》《观田家》。信仰,道教。职
业,诗人。文学家。
生平成就。韦应物是京兆万年人。韦氏家族主支自西汉时已迁入关中。
定居京兆。自汉至唐。代有人物。衣冠鼎盛。为关中望姓之首。不但贵宦辈出。文学方面亦人才迭见。《旧唐书》论及韦氏家族说:“议者云自唐以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其孝友词学。承庆。嗣立力量;明于音律。则万里为最;达于礼仪。则叔夏为最;史才博识。以述为最。”这些韦姓人物。还只说到中。盛唐以前。中庸前期的韦应物。则可以说是韦氏家族中作为诗人成就最大的一位。
韦应物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乡人苦之。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
苏州。从肃宗广德二年 起到德宗贞元七年。将近三十年间。韦应物大部分时间在作地方官吏。其中也有短期在长安故园闲居。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代表作有《观田家》。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五律一气流转。情文相生。耐人寻味。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有“五言长城”之称。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
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此外。他偶亦作小词。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人物年谱。1岁 玄宗开元25年生于京兆14岁 玄宗天宝九年本年前后以门荫补右千牛15岁 玄宗天宝十年在“三卫”为玄宗侍卫。
同时入太学附读。在此期间。他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少年荒唐。并未认真读书。做人。……改羽林仓曹。正八品下。……授高陵尉。廷评。20岁 玄宗天宝十五年本年8月在京兆府昭应县成婚。夫人元苹16岁。23岁 肃宗乾元元年安史乱后撤出三卫,后数年在长安,曾一度在太学读书。
韦应物折节读书。痛改前非。从一个富贵无赖子弟一变而为忠厚仁爱的儒
者。诗歌创作也从此开始了。27岁 代宗广德元年本年秋冬间为洛阳丞。29岁 代宗永泰元年仍为洛阳丞。后为河南兵曹。永泰中因惩办不法军士被讼。后弃官闲居洛阳。33岁 代宗大历四年本年前后。从洛阳至长安。38岁 代宗大历九年任京兆府功曹。正七品下。40岁 代宗大历十一年朝清郎。正七品上。九月夫人卒。十一月葬。42岁 代宗大功十三年本年秋已为户县令。
韦应物的《闻雁》是诗人韦应物在秋雨之夜、归思正深之际,听到自远而近的雁叫声,有感而作。
闻雁
故园眇何处1?归思方悠哉2。
淮南秋雨夜3,高斋闻雁来4。
【注释】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眇(miǎo):仔细地察看。
方:刚开始。悠:远。
淮南:作者所在地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位于淮河南岸)。
高斋:楼阁上的书房。闻雁:听到北来的雁叫声。
【白话译文】
故园远隔云山究竟在何处?归思悠长上心头情满胸怀。
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高斋独坐听雁声阵阵传来。
【创作背景】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今安徽滁州市)刺史。首夏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赏析】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首二句言诗人雨夜思归。秋天的雨夜漫长而又寂寥,诗人独坐在高斋之中,孤灯长伴,孤影为侣,静静地听着外面渐渐沥沥的秋雨。窗外一片漆黑,只有雨打梧桐的声音。孤清的夜,深秋的凄寒,还有空寂的高斋,在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之中,诗人不免要触动羁旅他乡、远游为宦的思乡情思。诗人的家乡在长安,而此时却在远离家乡两千余里的滁州为官,“眇”字反映诗人内心的无奈情态,因为云山阻隔、归路迢递,即使在白天登楼引颈也无法看到故园,更何况是暗夜沉沉。故园的渺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方悠”二字表明清寂的氛围,加深了思乡之愁。“哉”是诗人久恩难平的叹息,这个长长的叹息,道尽了无尽思念的深渊。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这两句言闻雁而归思愈浓。“淮南”与第一句的“故园”相对,由思念中的故园回到今天为宦的淮南,落笔高妙。“秋雨”交待独坐时的清凉环境,“夜”既是表明时间很晚,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从侧面显露诗人贬谪滁州的苦痛如同黑夜一般。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控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又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撩动诗人无尽的乡愁,使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悲怆万分。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下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结尾。
沈德潜《说诗晬语》云:“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古澹”很好地概括了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在这首诗中,体现了诗人古澹的艺术风格。整首诗是一幅清淡的思乡图,清冷的夜晚,清凄的秋风,清寒的秋雨,清寂的高斋和清孤的人影,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此诗结构巧夺天工,含蓄委婉,先写“故园”,后写“淮南”,先托出“悠”思,后衬以“雁”鸣,就是在这样巧妙的安排中,使诗歌很短,但人的情思却句句深入,层层递进。另外,诗歌的情思表面触发的是乡愁,但结合诗人被贬滁州的事实。还可以从诗歌中体会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这种情绪又完美地融入到萧瑟凄清的秋声秋意之中。
拓展阅读:韦应物的生平
韦应物是京兆万年人。韦氏家族主支自西汉时已迁入关中,定居京兆,自汉至唐,代有人物,衣冠鼎盛,为关中望姓之首。不但贵宦辈出,文学方面亦人才迭见。《旧唐书》论及韦氏家族说:“议者云自唐以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其孝友词学,承庆、嗣立力量;明于音律,则万里为最;达于礼仪,则叔夏为最;史才博识,以述为最。”这些韦姓人物,还只说到中、盛唐以前。中庸前期的韦应物,则可以说是韦氏家族中作为诗人成就最大的一位。
1岁 玄宗开元25年(737)生于京兆
14岁 玄宗天宝九年(750)本年前后以门荫补右千牛
15岁 玄宗天宝十年(751)在“三卫”为玄宗侍卫,同时入太学附读。在此期间,他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少年荒唐,并未认真读书、做人。
。。。。。。
50岁 德宗贞元二年(786)在江州刺史任。
51岁 德宗贞元三年(787)本年赐封扶风县男,食邑300户。入京为左司郎中。
52岁 德宗贞元四年(788)七月,由左司郎中领苏州刺史,从三品。
53岁 德宗贞元五年(789)仍在苏州刺史任上。
54岁 德宗贞元六年(790)本年春仍在苏州任上,后罢刺史任,闲居苏州永定寺。
55岁 德宗贞元七年(791)去年冬或本年初卒于苏州官舍。后运回长安,十一月归葬少陵原祖茔。
德宗贞元十二年(796)本年十一月廿七日与夫人合葬。
从肃宗广德二年 (764年)起到德宗贞元七年 (791年),将近三十年间,韦应物大部分时间在作地方官吏,其中也有短期在长安故园闲居,或在长安任官。在地方官任上,韦应物勤于吏职,简政爱民,并时时反躬自责,为自己没有尽到贡任而空费俸禄自愧。“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是韦应物晚年任苏州刺史时写给朋友的诗中一联。一派仁者忧时爱民心肠,感动着后世读者。沈德潜评论说: “是不负心语。””不负心语"就是有良心的话。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整理了《滁州西涧》练习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滁州西涧》练习题
(1) 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2分)
情感: 体现情感的字是: 。
(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人们普遍认为“横”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3分)
(4)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1)喜爱 怜
(2)意象:春潮、雨、野渡、舟自横 意境: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感情: 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3)“横”字用得好,从全诗看,因在“野渡”且又“无人”,故能“自横”,加上诗人当时闲居两涧的境遇,自然使他偏爱这寂寞“幽草”,符合他当时心境(2分)。
(4)反映了诗人厌恶喧嚣,寻求宁静的政治情怀和审美心态。(2分)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诗写暮春景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与作者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这里,“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王安石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之句,写初夏之景,与此同一立意。首句,写静;次句,则写动。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其实在诗人静谥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次句前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接下来两句侧重写荒津野渡之景。景物虽异,但仍然循此情愫作展衍:“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两句是说:到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郊野渡口,本来就荒凉冷漠,此刻愈发难觅人踪。只有空舟随波纵横。“春潮”与“雨”之间用“带”字,好像雨是随着潮水而来,把本不相属的两种事物紧紧连在了一起,而且用一“急”字写出了潮和雨的动态。结尾句。用“无人”一说明渡口的‘“野”。二句诗所描绘的情境,未免有些荒凉,但用一“自”字,却体现着悠闲和自得。韦应物为诗好用“自”字,“自”字皆可释为“自在”“自然”之意,含有“自我欣赏”、“自我怜爱”的意蕴。“野渡”句当作如是解。舍此,便与一二句相悖谬了。这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旧注以为这首诗有政治寄托,说是写“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但过于穿凿附会,难以自圆其说。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虑、悲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事情,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这首诗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写作背景:
一、作者
韦应物( 7 3 7年— 7 9 2年)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出身关中望族,1 5岁即充任玄宗侍卫近臣(三卫郎),青年时颇任侠负气,放浪不羁。“安史之乱”后,始折节读书,后任左司郎中,豫州刺史等职,终苏州刺史。传有1 0 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 0卷本《韦苏州集》,存诗5 00 余首。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 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其田园诗实质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代表作有《观田家》。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 白居易《与元九书》)。五律一气流转 ,情文相生,耐人寻味。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深为后世称许。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有“五言长城”之称。
韦诗源出陶渊明, 长于五言,而高雅闲淡,自成一体,后人每以“陶韦”并称。其诗多描写清新的田园世界,闲洁简淡,意趣天然,但亦有忧民讽世之作,表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二、原作
孤舟欲夜发, 只为访情人。
此地忽相遇, 留连意更新。
停杯嗟别久, 对月论家贫。
一问临邛令, 如何待上宾。
三、注释
1 .将发:准备出发。
2 .楚州: 现在的淮安区,古代称州郡。
3 .经宝应:路过宝应。
4 .李二: 名不详,排行第二,官府官员。
5 .州馆:苏州的驿站。
6 .柬:邀请。
7 .孤舟:单独一只船。
8 .欲:想要,将要。
9 . 情人: 这里指感情深厚的人。
1 0 .忽:突然。
1 1 .相遇:相逢会面。
1 2 .留连:即流连、留恋,舍不得离去。
1 3 .嗟:叹息。
1 4 .问:通闻,即知道。
1 5 .临:将要,快来。
1 6 .邛:指邛竹杖,代指高贵的人。
1 7 .令: 敬辞,用于对方的`亲属。
四、译文
首联“ 孤舟欲夜发, 只为访情人” , 开门见山, 将离愁和盘托出。刚准备好一只船打算连夜起航,专访感情深厚的人。把这次出行的宗旨跃然于纸上, 突出了诗人的感情是炽热的,给人一种从容不迫的感觉。
颔联“ 此地忽相遇, 留连意更新” , 语意的转折, 也说明李二更是思念韦应物的,不约而至, 客至如宾, 离不同, 思无穷。诗人用充满感情的词句吟唱:“ 忽相遇” 对“ 意更新”。刚准备去拜访, 您却大驾光临, 这不是天然巧合吗。孔子云: “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这种久别重逢,纵有千言万语也倾诉不尽, 实属纸短情长一言难尽。
颈联“ 停杯嗟别久, 对月论家贫” , 在叙情的过程中又递进一步, 对月、停杯, “ 嗟”与“ 论” , 其中诗眼是论家贫。而韦与李则是两袖清风,一贫如洗, 由此可以看出他们为官清廉,“ 廉”与“ 贪” 是冰煤不同炉, 水火不相容。
尾联“ 一问临邛令, 如何待上宾” , 紧接上联, 听说马上要来尊贵的客人, 连招待费用都成了困难, 古今类同。俗话说: “ 人情不是债, 头顶锅儿卖。” 韦应物的诗表白平淡, 内蕴深厚, 让读者能从中品味到诗人的艺术手法。
五、赏析
打开《韦苏州集》一书, 就有十多首韦应物和李二交往的诗篇。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重友情的诗人,也说明韦与李是一对感情深厚、情同手足的好朋友。本诗属于会友诗的体裁,取善辅仁, 不可无友, 和诗论词, 尤应有朋。倒屣迎宾, 握发待士, 在会友中传为美谈。会友于久别,诚乃人生之快事, 遇朋于暂离, 亦是切磋之良机。诗人此时心中有激情, 往往在笔下能写出佳句。
写会友诗, 范围十分广泛, 既可叙别后之思, 又能言相见之欢;既可谈坎坷感想,又能述成功喜悦, 或安慰, 或勉励, 或赞扬, 或规劝, 公事私情无不可谈。本诗是诗友之间久别重逢、畅叙情谊之作。读这首小诗,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诗人韦应物的形象。他对友人的眷恋是铭记心中, 时刻不忘, 同时也反映了韦应物与李二之间的深厚情谊。
六、特色
本诗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就是采用白描手法, 让读者一读即懂,纯属抒情,谈吐清晰, 从而使诗歌作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起到耐人寻味,回味无穷的独到效果。
1 .平白如话, 通俗易懂。这首诗乍看无甚惊人之句,好像一潭秋水, 泠然面清, 颇有陶渊明风格,向来被称为韦诗中的名篇, 评价很高。
2 .律工句正, 对仗谐和。所谓律工,就是要讲平仄, 对和粘。一二句相对, 二三句相粘;三四句相对, 四五句相粘; 五六句相对, 六七句相粘; 七八句相对不逾矩。律诗的二联和三联(颔联和颈联)必须讲究对仗。其颔联为流水对, 且互文生义,为传世名句, 表现诗人纯朴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虚写相遇。颈联转入实写待客, 以家常话写出深情厚谊。此联属于工对,即动宾词组“ 停杯” 对动宾词组“ 对月” 。古代诗人经常把酒对月, 月下饮酒以互吐衷肠。
3 .疏密相间, 详略适宜。诗歌有疏密的问题,不是表现的重点就应从略, 使之疏朗; 有些是表现主题就应详写, 使之细密。疏密相间, 详略适宜, 才能突出主题。这首诗所表现的是两人久别重逢,可谈的事情很多, 如果把琐事絮絮叨叨地说来,就变成流水帐, 分不清主次轻重, 也就不成诗了。这就需要剪裁, 贵在于诗眼,如“ 停杯嗟别久, 对月言家贫” , 便是诗中的关键。他们都是朝中官员, 做好官先要做好人,做人就要戒贪, 不饮盗泉之水, 不食嗟来之食, 视金钱如粪土。
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
代表作有《观田家》。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五律一气流转 ,情文相生,耐人寻味。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此外,他偶亦作小词。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
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
韦应物实现了脱离官场,幽居山林,享受可爱的清流、茂树、云物的.愿望,他感到心安理得,因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蹇劣,笨拙愚劣的意思;“薄世荣”,鄙薄世人对富贵荣华的追求。这里用了《魏志. 王粲传》的典故。《王粲传》中说到徐干,引了裴松之注说:徐干“轻官忽禄,不耽世荣”。韦应物所说的与徐干有所不同,韦应物这二句的意思是:我本就是笨拙愚劣的人,过这种幽居生活自当心安理得,怎么能说我是那种鄙薄世上荣华富贵的高雅之士呢!对这两句,我们不能单纯理解为是诗人的解嘲,因为诗人并不是完全看破红尘而去归隐,他只是对官场的昏暗有所厌倦,想求得解脱,因而辞官幽居。一旦有机遇,他还是要进入仕途的。所以诗人只说自己的愚拙,不说自己的清高,把自己同真隐士区别开来。这既表示了他对幽居独处、独善其身的满足,又表示了对别人的追求并不鄙弃。
拓展阅读:韦应物主要作品
秋夜寄邱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答李瀚
林中观易罢, 溪上对鸥闲.
楚俗饶词客, 何人最往还.
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为此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长安遇冯著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扬扬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夕次盱眙县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沈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寺居独夜寄崔主簿
幽人寂无寐,木叶纷纷落。
寒雨暗深更,流萤渡高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
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
东郊
吏舍局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
赋得暮雨送李曹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寄李儋元锡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
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
方知大蕃地,岂曰财赋强。
送杨氏女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仁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点评:
黄彻曰:“韦苏州《答李儋》云:身多疾病归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郡斋雨中与诸文士宴集》云: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
调啸词 二首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河汉,河汉,晓挂秋城漫漫。
愁人起望相思,江南塞北别离。
韦应物的悼亡诗及亡妻墓志为我们进一步了解韦应物生平提供了翔实的信息。悼亡诗及墓志都反映出妻子在韦应物心中的重要地位,这是悼亡诗创作的初衷。
韦应物诗集中存留了十九首悼亡诗,抒发了对妻子深切的悼念之情。纵观韦应物的悼亡之作,以深挚真情追忆亡妻往事,或诉说死后哀伤,在众多优秀悼亡诗中魅力独显,成为悼亡、爱情诗的典型代表。
一、结发二十载,宾敬如始来――韦应物悼亡诗的创作缘起
天宝十五年,二十二岁的韦应物娶十六岁的元苹为妻。此时韦应物还是一个“无赖恃恩私”的“亡命儿”。后来诗人的性情却发生了戏剧性转变:李肇《国史补》对其有“立性高洁”的描述;白居易推其“高雅闲淡”(《与元九书》)。究其原因,除了时代、社会等客观因素,或多或少也与成年后的家庭生活有关。正如孙映逵先生所说:“成家以后,家庭温馨,妻子贤惠,因而收敛身心。”韦应物的妻子为何能带给诗人这样的影响?出土的韦应物家族墓志,其中包括由韦应物亲撰并书写的《故夫人河南元氏墓志铭》(以下引用时简称《墓志》),为我们了解韦应物的婚姻生活打开了一扇大门。
首先妻子元苹是大家闺秀,举止端庄。志文记载:“夫人讳苹,字佛力,二魏昭成皇帝之夫人吏部之长女。”由此可以看出韦氏妻子元苹出身名门,与韦应物的结合完全符合古代世家大族门当户对的婚配原则。中国古代重视对女性传统道德的教育,元苹自幼学习女训,知书达理、容德兼备,深得韦应物欣赏,正如志文中所载:“动止则礼,柔嘉端懿;顺以为妇,孝于奉亲。”元萍还很会处理家事,相夫教子。墓志说:“小女年始五岁,以其惠淑,偏所恩爱,尝手教书札,口授《千文》。”诗人在悼亡诗中也说:“仕公不及私,百事委令才。”妻子的贤良淑德给韦应物省去诸多后顾之忧。最后,元苹还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尝修理内事之余,则诵读诗书,玩习华墨。”(《墓志》)韦应物在安史之乱后也开始“把笔学题诗”,于是二人有共同语言,彼此情趣相协,心灵相通。元苹的温柔敦厚感染着诗人,令他全身心放松,享受家庭温暖,其冷峭乖戾的性格锋芒逐渐被磨平。二人“结发二十载,宾敬如始来”(《伤逝》)。可以说韦应物能够有如此温馨和睦的家庭生活,妻子元苹功不可没。
封建礼制下,男女婚事皆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此也造就许多悲剧的婚姻。韦元二人虽为包办婚姻,婚后却相濡以沫、挚爱情深,实乃幸事。也正因如此,在妻子蓦地撒手人寰之后,更加重了韦应物伤悼之情的浓重和执着。
二、岁晏仰空宇,心事若寒灰――韦应物悼亡诗的情感内涵
1.生活偃蹇,心怀愧疚之情
元苹于天宝十五载嫁入韦家,大历十一年去世,前后二十年时光,总体说来,操劳伤神多于安闲享乐。韦应物家族虽世代为官,但到韦应物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二人成亲这一年又恰逢安史之乱,韦应物也“流落失职”,带领妻子与家人辗转于武功等地避难,寄居寺庙。在两人相伴的这些年中,诗人仕途也不顺利:历任廷评、洛阳丞、河南府兵曹、京兆府功曹摄高陵令等职,所居官职不高,俸禄微薄,再加上迁职、任职和被讼贬职闲居等遭际,一家人的生活十分困窘。“在人们因亲友死亡而产生的痛苦情绪中,负疚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就夫妻关系而言,双方构成一种责任关系,一方的死亡会刺激起另一方对自身责任的反省,在其潜意识中引发弥补和修复的强烈愿望。”这种愧疚、自责的情绪在韦应物心中郁积。
妻子在世时没有享受过一天富贵生活,病逝之后,举行葬礼之地也是在临时租借的房子中进行。面对死者,生者会觉得活着本身是一种过度奢华的占有,因而对死者抱有潜在的歉意和负债感。逝者已往,生者最难将息。韦应物感到对妻子“永以为负”,悲情无处可解,只能在一首首悼亡诗中寄托情愫。
2.触景伤神,满怀回忆之情
“抚存悼亡,感今怀昔”是悼亡诗的共同传统。在“存”与“亡”、“今”与“昔”的强烈对比下,日常生活中曾经共处的点滴细节就全部从记忆深处被挖掘出来。元苹新亡后,韦应物陷入了痛彻心扉的回忆。这些回忆多由环境和物事所触发,特别是亡妻曾经活动的空间――闺房旧迹,如:
一旦入闺门,四屋满尘埃。斯人既已矣,触物但伤摧。(《伤逝》)
曾经共度的美好时光,如:
雨歇见青山,落日照林园……提携唯子弟,萧散在琴言。同游不同意,耿耿独伤魂。寂寞钟已尽,如何还入门。(《林园晚霁》)
人去楼空,曾经生活的故宅只有满屋尘埃和亡妻遗物。雨后青山,落日余晖铺满林园,“同游不同意,耿耿独伤魂”,写出了诗人不断被唤起内心哀思的心理过程。故宅旧迹,亡妻遗物,是以往生活的碎片,其蕴含的情感价值早已超越使用价值。绿苔凉阶、尘窗孤帐、残灯虚座等立体空间里的种种事物和诗人的情绪记忆相互交织,构成清冷而悲苦的意境底色。
【韦应物的诗句摘抄】推荐阅读:
韦应物的少年心11-18
韦应物的唐诗《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07-14
韦应物《幽居》01-15
韦应物《寄诸弟》的诗03-25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06-19
韦应物《闻雁》鉴赏的内容09-27
闻雁韦应物阅读答案06-12
《幽居 韦应物》阅读及阅读答案01-17
滁州西涧韦应物拼音06-18
韦应物对宋诗的影响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