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以生为本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效课堂以生为本(精选8篇)

高效课堂以生为本 篇1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中呈现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以生为本”。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探索,从学习小组构建,教学活动设计,课堂氛围营造及评价激励等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育理念的理解和思考,对构建和谐教育生态,打造高效课堂方面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生本 和谐 高效 氛围

新的课程标准颁发以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何提升自身素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个性发展,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流。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明确提出“以学生为本 ”的教育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到幸福,在学习中健康成长。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和谐高效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天性和学习的潜能,使他们积极、快乐、高质、高效地学习。

一、以生为本,合理构建学习小组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本的学习组织形式,它能够有效地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合理构建学习小组,是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在构建学习小组时要做到:1.班主任按照学生的性别、入学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组建学习小组。2.选一名得力的组长。首先学习小组组长学习成绩应该良好以上;二是有很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有很强的责任心与集体荣誉感;三是有较的组织和协调能力,能够充分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3.指导小组成员分工。每位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当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这样就可以实现组内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事干,事事有时干。

二、以生为本,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在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时,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内容,理清教材的重难点,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使“活动”为实现“目标”服务,从而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教师要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的机会,在“扶持”和“放手”上多钻研,多探索。在教学中应该运用“精讲多练、善导自学、激发兴趣、师生和谐”的课堂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应该苦钻教学大纲,认真钻透课本,精心设计授课计划、方法和步骤。在课堂上尽量做到“精讲、多练、多让学生学英语用英语”教学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以生为本,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改革倡导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在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沟通接纳、交流合作、互动分享,形成民主、开放、和谐的课堂。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课堂交往中,就是人与人的交往,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教学中,教师应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要因为学生的成绩优劣、性别、出身等的不同而产生亲疏和偏向。提问题或组织课堂活动,机会要尽量均等,尤其要注意多给那些自卑感强的差生有表现的机会,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如果每个学生经常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关心和尊重,便会被激发出健康的情感,变得生气勃勃,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其次,新课内容的训练还是以学生的学习和探究为主体,通过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的训练,在小组成员内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以明确的分工找到小组成员内不能解决的新问题,然后请教老师点拨,得到启发,然后再深入研讨,直到每一位成员都能够识记和掌握新内容。

四、以生为本,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新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科学地评价学生,保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善于给学生成功的机会,并对其每一个小小的成功给予表扬,千万不要吝啬“OK”“Good”等表扬话语,让他们在一次次表扬中逐渐树起信心,从一个个小的“成就”慢慢走向最终的“成就”。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评价,随之而来的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渐渐提高,同时唤起更高水平的需要。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对具体人提出具体要求。提问时,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热烈紧张的状态下学习和掌握英语基础知识。

高效课堂以生为本 篇2

一、用充满情趣的教学激活课堂, 实现教学双赢

只有生动的课堂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强化学习效果。

1.打造富有激情的课堂

一个精彩的课堂, 首先教师必须具备激情, 因为学生的情绪往往受教师情绪的影响。教师应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孩子的激情, 从而点燃课堂, 让课堂充满生气。

2.打造师生互动的课堂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师生间进行交往、沟通, 教师才能知道学生的实际情况, 才能因材施教, 才能保证教学效果和实现最终的课堂教学目标。师生互动起来, 学生才会以学习主体的姿态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中。

二、用合理流畅的教学流程缔造多彩课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设计合理而又流畅的教学流程, 可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激发学生思维的极大活力, 为高效学习奠定基础。

1.引人入胜的精彩导入

“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 成功的导入能先声夺人, 引人入胜。导入新课的方法有许多种, 如利用图片、课文的漫画、与课文有关的具体实物等, 从而引出课文的主题。

2.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可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如挑起矛盾法, 有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在讲到“the man inthe car”这个短语时, 老师可以询问学生是如何理解的。有的学生说“车里的男人”, 有的说“男人在车里”, 议论纷纷, 争辩热烈, 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英语课堂上可以训练学生不同能力为目的, 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手段, 常用的有: (1) 表演式:让学生就课文内容在课堂上分角色表演,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锻炼他们的交际能力。 (2) 互问式:让学生根据课文编出问题, 互相问答, 促进学生思维, 培养他们的反应能力与应变能力。 (3) 复述式:学完课文后,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改写或复述所学内容, 有时也可通过看图的形式, 再现情境让学生复述。这样做既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强化记忆, 又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 (4) 竞赛式:学生都有较强的进取心和好胜心, 都渴望在课堂上展示自我, 并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对记忆性的内容采用竞赛式, 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地掌握所学内容。

3.言简意赅地精讲精练

追求高效的课堂, 教师讲解切忌繁、杂、重 (即繁琐、杂乱、重复) , 应力争做到精讲精练。精讲不是少讲不讲, 贵在于精。教师可以言简意赅地把课本中的重点知识进行系统地梳理。精练也不等于少练, 而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精编或精选例题与练习题, 要有较强的针对性。一些拓展性的题目要给足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4.精当有效的课堂小结

一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 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开始和发展, 还要有一个好的结尾。一个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 而且能激发学生课后独立思考。

5.客观有效的教学评价

表扬和鼓励是维系学生学习兴趣长盛不衰的一剂良药。课堂上多用鼓励性语言, 无疑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自信, 如good, great, do a good job, you are clever等 , 这些语言都会使学生有成就感, 表现欲增强, 从而非常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有时即便学生回答错误, 也要及时说“Never mind. Try again. Don’t worry. Think it over. No problem”等 , 缓解学生的紧张感、压力感。

6.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

运用电教手段,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在每堂新课前, 安排学生看图说话、看图编对话, 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

学生作为课堂的一大主体, 课前最充分的准备就是自主预习。首先, 教师要引导学生端正态度, 认识预习的重要性。其次, 教师要教育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设疑。这样能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激发求知欲, 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培养学生课堂积极发言习惯

课堂发言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更能反映一个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 教师要积极地引导每一个学生大胆发言, 踊跃参与。

3.培养学生课堂提问习惯

做一个课堂真正的主人, 不是一味地获取知识, 更应该学会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做一个善于思考问题的学生。

4.培养学生课堂合作习惯

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互帮互助的意识, 增强竞争的意识, 不仅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而且为一部分不敢在课上发言的学生提供机会, 使其更积极地参与活动。

以生为本 打造高效课堂 篇3

一、落实生本教育,打造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吃透教材,了解学生,以生为本 ,以学定教

课堂不是教师自我表现的舞台,不应以教师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设计为中心,而是要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教”。 为此,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才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如,我在教《放小鸟》一文时,我这样设计教学:

1.课前谈话:让学生先猜一个谜语“白肚皮黑皮袄,尾巴尖尖像剪刀,从早到晚忙不停,捉了虫子喂宝宝。”(打一种鸟)紧接着问学生“喜欢小燕子吗?”“为什么?”自然地引入课题

2.动画欣赏:

(1)欣赏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制作成的动画片。

(2)教师:好看吗?想不想再看?这次可以坐得放松一点。你们想不想当文中的小朋友?可以跟着一起读。

(3)教师:我发现不少小朋友就是文中的那位小朋友了,我们还可以做文中的小鸟,小朋友们可以站起来,还可以离开座位,加上动作。

3.读文赏析

(1)教师:你们愿意像动画片里一样读课文吗?学生自由读课文。

(2)教师: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吗?

4.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一个小朋友来读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这只小鸟非常可爱。请小朋友们取出自己在家里画好的小鸟在小组中交流。

(2)哪些小朋友愿意在班级给大家展示一下?愿意展示的小朋友把画贴在黑板上。

(3)(老师选择一幅画贴在黑板正中)这真是只可爱的小鸟。谁能将小鸟的可爱读出来吗?一生读,其他生一起读。

(4)老师一边说“于是我把它放进笼子里,给他食吃,给他水喝,可他一动也不动,可把我急坏了”一边画鸟笼。

(5)这是谁的小鸟?你不着急吗?请你来读。

(6)小朋友们,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4.学习第二、第三自然段。

(1)突然,小鸟朝着窗外叫起来,发生了什么事了?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小节。

(2)小朋友们听鸟叫。一只鸟,两只鸟。你们听到了什么?(随机放上大鸟的画)

(3)这时候小鸟会说些什么?

(4)大鸟会说些什么?

(5)小朋友会想些什么?

(6)我想请小朋友找自己的好朋友,组成三人小组,商量一下,谁当小鸟,谁当鸟妈妈,谁当小朋友,看哪个好朋友小组合作好,很快就能分配好角色,看谁把刚才小朋友们想象的话都用上。

(7)请1——2小组上台表演。

5.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边说“我打开笼子,小鸟飞向蓝天,飞向大自然”边取出小鸟,放飞小鸟。

(2)小朋友,这时小鸟又会说些什么?小朋友还会说些什么?

(3)多么美好的一幕呀,人和动物相互理解,相互沟通,愿意读最后一节的小朋友一起捧起书,齐读。

5.拓展延伸。不但我们爱鸟,古今中外的许多诗人、音乐家也十分爱鸟,他们写了许多的诗,谱了许多优美的曲来赞美鸟。谁给大家介绍一下?课后,凡是对小鸟感兴趣的小朋友,回去继续读一些关于鸟类的书籍,说出值得赞赏的地方。

二、落实生本教育,打造高效课堂,要求教师把握好角色,归位于学生,创设和谐、宽松、合作、探究的轻松的学习氛围

语文学习重在体验感悟,必须有听、说、读、写、思、做的亲身经历,别人替代不了。如果教师垄断课堂,学生就难以进入他们该进入的角色,当然也就难以欣赏到孩子们争奇斗艳的青春烂漫。那么,以生为本就只是一句空话。作为教师,我们要相信,学生完全拥有自学的天赋和潜能,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掌握很多的知识,并能在自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在生本的课堂上,学生会非常投入,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合作、交流,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等,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更多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个个都处于一种积极主动学习的状态,在课堂上,他们可以发挥想象,积极思维,对事物都有着执着的探索精神。这种课堂,让学生充满了自信,让课堂呈现出精彩,学生活起来了,快乐起来了,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学到了新知识。

高效课堂以生为本 篇4

“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以生为本,探索高效课堂”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为适应课程改革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们申报了《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以生为本,探索高效课堂》课题。2010年7月经贵阳市教育局审批,正式立项为贵阳市2010年市级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筑教发〔2012〕84号文件公布)。2012年11月,经贵州省基础教育科研研究、教育教学实验领导小组审批,正式立项为“贵州省基础教育省级立项教育科研课题”(贵州省教育厅〔2010〕295号文件公布)。2010年9月开始全校积极开展了课题研究。通过三年扎实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与成效,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我校是世纪城社区内的一所公立初中学校。主要招收世纪城片区、金阳龙泉村、金阳二铺村的学生。这一地区的学生家长大多是个体户、农民,还有一部分是贵州省各县份买房在世纪城的住户。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家长的责任意识也不够。这样的生源现状决定了我校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文化素质不高。要想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赶上贵阳同等学校学生的水平,我们的教学就必须向课堂要效率。而我校作为一所2009年创办的新学校,年轻教师较多、有经验的老教师较少,全校老师平均年龄只有32岁。年轻教师活泼、富有创新精神,但缺乏教学经验。在常态教学中,“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现状在我们的课堂中依然普遍存在着。其典型表现为:三维目标的割裂、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活动的外化、教学层次的低下、预设与生成的冲突,等等。造成学生学习状态低迷,学习兴趣渐失,学习能力低下,主动精神与创造力缺乏。课堂上没有了生命活力的焕发与学习主体个性精神的张扬,课堂上感觉不到生命的挑战与学习者的内在愉悦。师生实际的精力付出与实际收效之比相差甚远,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十分严重。因此,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反思自我:该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因此我校希望通过进行课题研究,充分发挥老教师的带头作用,发挥团体优势,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成绩。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找、总结各门学科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些途径。有效课堂的研究重点是力图让教师通过有目的教学目标、有计划的策略、有步骤的实施让学生在教师教学一段时间后获得发展新知识的能力和自主探索的水平。让教师的有效教学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教学研究。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学研究的过程,教师的自身成长以及教学的乐趣都极大地依赖于教师的研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思考,集思广益,大胆地让学生发散思维,打开广阔的思维空间,直到让课堂成为一场盛宴。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2)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3)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各学科教学的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活教学课堂,体现“以生为本”。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我们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创设宽松、自然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学习的乐趣,进而产生学习的需要。能够主动有效地学习,就能激发其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现行的教材,有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较远,对于这些,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改编、整合、删减、增补。使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经验、体验建立联系,搭起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激起学生的联想和创意,真正地体会有效教学的真谛。文本知识只有转化成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才会使知识产生质的转变,真正地根植于学生心中,并在其头脑中成活起来。学生能将苦学、厌学变成乐学、好学,让学校成为他们的乐园。老师不再是简单的教授者,而是转变为引导者,学生也由接受方变为主动方,整个知识的学习过程由“单线传输”变为“双线互长”。

四、课题研究的研究方法

1.调查法(问卷及访谈):为了使研究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首先要了解我们的各学科教学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只有了解了问题的症结何在,才能使研究有的放矢。所以我们每个学科都会设计与学科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再对问卷进行认真的分析和 总结,最后确定研究的方向。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将以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培训、学习、体会、总结、改进,帮助老师们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高老师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最终形成一些提高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并能够进行推广。

3.比较法: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采用对比班级的方式进行研究。同一个年级,在不同的班级中采用不同的方式,并比较两者的教学效果,最终确定较好的教学方式。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中,我校将制定领导专项负责制和课题研究组组长负责制,明确责任;以教研组为单位,分组分工。以学期为单位,拟定阶段目标,定期开展研讨、交流,及时总结在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反思等。

五、课题研究的研究对象

为了体现可行性和具有代表性,便于在不同的学科推广运用,贵阳实验一中的各学科全体教师及初

一、初

二、初三年级全体学生参加此次的研究活动。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2010年4月——2013年9月),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准备阶段(2010年4月——2011年2月);实施阶段(2011年3月——2013年2月);总结阶段(2013年3月——2013年9月)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成立课题领导小组,明确分工任务,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组织全校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和研讨,签署课题研究承诺书,各教研组确定研究子课题。同时邀请专家进行课题研究培训。从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先后邀请市教科所张宇敏、雷颖善、叶明亮、龙林等专家对老师们进行《综合实 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学校教育科研课题如何选题》、《研究有效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科研优学 减负增效——关于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的思考》等培训。通过以上培训,使老师们提高了对课题研究的认识和能力。

(二)加强对各教研组课题研究工作指导、检查,开展教学研讨活动。1.开展教学活动月活动,构建高效课堂。

我校分别于2010、2011和2012年10月开展了三次“教学活动月”的活动,各教研组结合本组研究的子课题,组织老师们精心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总结教学经验,力图让教师 通过有目的的教学目标、有计划的策略、有步骤的实施,让每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发展新知识的能力和自主探索的水平,也为深入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储备思想认知和研究案例。每次活动我们都会邀请贵阳市教科所的专家、教研员或骨干教师对老师的课进行点评,将他们的点评进行录像、详细记录,并在教研活动中认真讨论备、教、批、复、改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在专家们的指点下,我们的年轻教师获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得到了迅速地成。在活动结束后,我们还将活动成果编订成册,积累经验。

2.成立教科处,充实课题研究领导力量。认真组织老师参加市级、区级培训和校际交流。3.完善资料,将课题研究融入常规教学工作中。

我校制定了贵阳市第一实验中学的《教研活动课题研究记录簿》、《教学活动课题研究记录簿》,将课题研究的计划、总结、反思、点评等环节,融入常规的教学工作中,使老师们在教学中进行课题研究,真正实现科研促教。

4.开展各种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从2011年8月至2012年5月,我校先后举行《新教师如何做好教学设计》、《课堂分析、诊断、评价的技巧》、《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反思》、《如何做一名职业化教师》、《读书笔记的撰写》、《如何做好新课堂教学设计》等十余次培训,并分三批将全校老师送到广州、成都等地的优质学校听课、学习。特别是2012年3月,我们邀请了市教科所的龙林主任对我校课题研究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帮助各小组进行反思和改进,进一步规范了课题研究工作的管理,圆满完成了课题中期检查工作。

5.开展了读书心得评比、教学设计评比、“送课下校”等活动,产生了如《贵阳市第一实验中学教学设计成果评价量表》等研究成果。

(三)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原则

1.初步形成了“以教促学”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1)经过各教研组的反复研究,我们对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作了明确的界定: 一是课堂组织的完整性。任何教学模式都是由一定的教学理念、主题、目标、程序、策略、内容和评价等基本因素组成,本身具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结构和一系列的运作程序,体现出理论上的自洽性和过程上的连续性。

二是课堂教学的操作性。教学模式是一种简化了的教学思想和理论,它通过某种便于理解的教学结构和易于操作的教学程序,把某些抽象的、纯粹的理论用比较具体的、形象的形式反映出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教学行为框架,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够理解、把握和运用教学理论。三是课堂形式的稳定性。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形成的教学结构和活动序列的结合体,它通过概括教学经验,去粗存精,抽取出重要的教学要素组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活动的普遍性规律,因此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

四是课堂过程的灵活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现有教学条件和师生水平的不同,我们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此外,教学模式是一定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教学模式也不断的吐故纳新,只有这样教学模式才能永葆青春活力。

(2)构建了课堂教学有效化形成的典型课型:强调教学准备的有效化,包括教学目标要合理、教学内容要精选、教学结构要优化、兼顾预设与生成;教学过程的有效化,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强调教师的调控作用,优化练习过程。

2.初步形成了有效课堂教学的“四有效”基本原则。

“四有效”基本原则即课堂教学需要有效的情境创设、有效的学生活动、有效的课堂体验及有效的习题反馈。

第一,有效的情境创设。

通过研究,教师们明确了有效情景的创设在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基本掌握了优化情景设计的教学方法:(1)设置有效情景要关爱生命、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认识特点、要贴近学生的兴奋点;(2)在情景设置中要注意渗透科学的探究方法、德育和学科法制教育等;(3)在有效的教学情景中,教师的提问必须要指向鲜明,才能实现有效提问。

有效情境创设的策略如下:(1)以学生的生活背景创设学习情境;(2)通过学生认知矛盾创设学习情境;(3)通过趣味实验及有趣的生活现象来创设情境;(4)通过学生活动创设情境;(5)通过科学实验,创设情境。同时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要考虑以下关系:(1)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的关系;(2)情境创设与学习者的特征的关系;(3)情境创设及可行性。

有效设问的策略如下:(1)新课授课前,要针对教材内容、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并结合生活现象精心设置问题,问题的设置方式要多样化,还可多创设问题情境进行问题设置。问题设置中强调关键词。(2)问题的设置面向全体学生,有层次感,环环相扣。(3)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4)对于一些问题,老师尽量不要留有标准的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应鼓励学生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帮助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

第二,有效的学生活动。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特点才能有效。

通过研究,我们总结出提高实验学科课堂活动有效性的方法:(1)实验前学生一定要明确观察内容,弄清实验操作步骤;(2)增强感性认识,提高观察的有效性;(3)统筹安排实验活 动,维持良好课堂秩序;(4)利用教师反馈的力量促进学生不断成长;(5)合理分配教学活动的时间;(6)注重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7)学生兴趣的激发是课堂有效的源动力。在课堂实验教学中逐步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提升学习的效率。

社会学科课堂活动有效性的方法: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学生活动设计的原则应该包括价值化、人文化、能力化、实践化、生活化、成长化、主题化、结构化、开放化和生成化。现有的学生活动设计中存在着:活动目标不明确、活动内容不全面、活动方式太单

一、整体设计不连贯、活动的设问不合理、活动时间不合理和活动参与不积极等问题。所以设计时应遵循以下规律:(1)创设和生成有价值的情境问题——提升活动教学有效性的前提;(2)师生间的互动和教师正确的引导——提升活动教学有效性的核心;(3)随时随地的调整活动的模式———提升活动教学有效性的保障。还设计出了许多新颖的学生活动形式。

第三,有效的课堂体验。

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体验,这种体验式的教学必须强调:(1)在课堂中,要突出以学生“自主体验”为核心,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2)要因材施教,全力以赴地帮助不同层面有困难或困惑的学生不断改进提高。(3)不再让学生按照所谓“标准答案”来欣赏,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对他人的作品加以评价,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及自己的理解,进行判断并接受。(4)在创作课堂上,可运用感知体验式学习,创设多元情境,有目的启发式提问,使教学目标融入任务情境之中。(5)当学生进行创作时,可运用尝试体验式学习,教师提供创意新颖的作品,进行审美刺激。(6)在进行创作构思时,教师可让学生分组交流,在交流中,调动经验,积极引发学生对以往的回忆,整理归类。

体验式学习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教师可以通过语言、问题或创设情景等形式引出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初步感知,明确体验学习内容和目标;第二步,教师首先通过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组织、自我体验、自我感知、自我发现、自我调控学习活动;第三步,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当时机,组织学生交流评议;第四步,学生根据交流评议的结果,进行自主性的反复思考和体验练习;第五步,总结学习方法,检验体验学习的效果,特别要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效,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学生产生新的动力。

在体验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断加以强化,以得到维持。例如,数学学科总结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1)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开始喜欢数学。(2)告诉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让学生保持学习数学的兴趣。(3)在课堂上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系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他们在学校里举行了“魅力数学大赛”,让孩子们参加七巧板的制作 比赛、图形设计比赛、应用题比赛,还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培优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四,有效的习题反馈。

经过研究,我们把习题反馈分为:

(1)超前性反馈:就是教师在课前要深入地研究学生,要研究哪些内容对哪些学生可能成为难点?哪些内容对哪些学生可能会“卡壳”?教师需要作怎样的帮助?预测到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前馈信息,从而使学生少走甚至不走弯路,使他们的学习偏差减小到最低程度。

(2)诊断性反馈:就是在教学新课之前(各种复习课之前)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巡视、提问、板演、小测验、讨论等),有目的地检查了解学生的旧知识掌握情况,从而确定新课是否可以按原计划正常进行。

(3)巩固性反馈

就是教师精心设计课堂习题,让学生当堂及时地巩固新知识,并促进新知识的应用与迁移。在学生做练习期间,教师及时收集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信息,并及时地将反馈信息进行处理,正确的及时肯定,错误的及时纠正,疑惑的及时剖析,缺陷的及时弥补。特别要注意加强对学习困难生的帮助。这种练习的设计应注意如下几点:①紧扣教材;②题型要多样化;③要有层次性和梯度性;④应以课本中的练习为主。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要出示反馈练习题的参考答案,以供学生自评、互评或教师讲评时参考。

在研究中,有的老师创造性布置了快乐的课后作业:学生每天思考:“今天你学到了什么?”、“对今天所学知识是否理解?需要老师帮助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你对今天的课有什么建议?”、“今天的作业中最值得骄傲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是什么?”、“今天课上对自己的评价如何?”。这五个小问题促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在学习上重视学习方法和思路,培养自律、自觉的学习习惯,也加强了师生的联系。

3.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各学科教学的方法。

通过研究,老师们总结出初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建构主义理论可以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构建新型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既是知识的建构者,又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者;而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其主要任务是为学习者建构恰当的学习情境,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信息。(3)建设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建设教学资源可结合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充分利用全球性、可共享的信息资源作为素材,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可以通过网络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教师也可以自行开发适用的教学资源。

(4)结合各学科特点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在基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信息技术要服务于具体的学科学习任务。教师应结合各自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体现新型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主要有:

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也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还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

作为交流工具: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兴趣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并赋予学生自由开辟专题和聊天室的权力,使他们在课后有机会进行充分交流。

作为个别辅导工具和提供资源环境: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运用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个别辅导式教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模式包括:讲解演示、操作与练习、对话和教学游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还有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才能实现“整合”效果的最优化:师生关系。人机关系、生生关系、真实与虚拟的关系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媒体的关系。

八、课题研究成果

经过三年各方面的的努力,我校的“有效课堂教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老师的教学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学生也取得了一系列的令人欣喜的成绩。

(一)理论成果和经验总结 1.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成果集一、二、三; 3.实践成果:

(1)教师获得的荣誉。

2010-2011学年度我校教师获得省级奖52项。学生获得县级奖9项,市级奖18项,省级奖10项,国家级奖4项。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我校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县级奖26项,市级奖12项,国家级奖1项。在金阳新区首届魅力金阳·教师风采中青年教学学科优质课比赛中,我校教师在八个学科的评比中,共获得一等奖8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2名。学生获得市级奖4项,省级奖23项,国家级奖2项。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我校教师获得县级奖3项,国家级奖3项。学生获得县级奖2项,市级奖6项,国家级奖5项。在2012年贵州省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设计评选活动中,我校获得一等奖13名,二等奖31名,三等奖33名共77篇。

2012-2013学年度,我校教师获得省级奖113人次,市级奖6人次,县级奖17人次。(2)教学辅助资料

在研究的过程中,很多组产生了适合学科教学和本校特点的教学辅助资料:如英语组有了校本分阶段复习材料:《七年级英语预习作业》、《八年级预习学案及期末知识大盘点(上册)》、《八年级预习学案及期末知识大盘点(下册)》、《九年级各单元知识盘点》、《九年级试卷册》及《九年级话题阅读训练》。

物理组的教师们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合理的改变,并自制了20多项教具创设实验情境:如“让桌子也唱歌”说明声音的产生、制作“土电话”说明固体传声、用“防水袋中的手机”说明液体传声、用直尺和儿童积木制成惯性演示器、用毛刷、砝码制成摩擦力演示器等。这些自制教具材料容易获得,也能够很清晰展示教学内容,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组的老师则总结出一些典型的实验课例:如“观察植物细胞”这一实验中,可先让学生自学“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然后找出每一步的关键动词,最后整个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可归纳为:擦、滴、撕、展、盖、染、吸七个步骤。再如“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中,有学生反映找不到血管,通过老师的观察,发现这其实是由于他们不认识血管造成的。所以老师在实验前就先让学生观看有关“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视频或展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血管的图片,这种的情况就避免了。

化学组对教材中的语言情境素材、实验情境素材进行分析,制作了表格,帮助老师们很好的利用在教学中。等等。

(3)学生获得的成绩

在取得这些令人瞩目的成果的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的学生在学科成绩上也取得了令人欣慰的进步:2011年我校学生万丽中考成绩为621分,2012年我校学生王丽敏中考成 9 绩为618分,使我校连续两年获得金阳新区中考成绩第一名。2011年中考学生总评分为415.7分,2013年学生中考总评分为466.6分,学校的教学成绩稳步上升。

九、存在的不足

实现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长期的追求。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培训和研究,老师们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研究的困惑和问题也是存在的:

1.本课题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的发展。

2.对学校课题研究的成果要加大宣传力度,力争课题组优秀教师多上不同课型的示范课,多与各兄弟学校交流,把我们的一些成果上传到网上,使课题成果更好的推广,造福更多的学生。

3.有效教学的研究主要是课堂教学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符合各学科教学特点的有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并落实到教学中去。

贵阳市第一实验中学课题领导小组

高效课堂以生为本 篇5

关键词:培智;课堂;生活技能

教学中,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因素,将生活实践融入课堂,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文中学,在生活中练,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下面,我以重庆市培智学校教科书生活与语文第二册《纽扣拉链》为例,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分层教学

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也就是说,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个性差异,明确合理地提出教学目标是教学效果得以保证的前提,因此,我们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应该根据班级学生不同智障程度,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教学。就我们班的学生来说,个体差异特别大,为此,在教学中,我尽量做到面向全体,根据学生的实际差异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比如,在认读方面,程度好的学生我要求他们能准确熟练地认读字词,朗读句子,而对程度差一点的学生只要求他们看着实物或者图片说出名称即可;在语言表达方面,程度好的学生要求他们自由表达,仿说句子,而程度差的学生则多采用激励手段,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启发开口说话。又如,书写方面,程度好的要求能独立准确地书写生字,而程度差的只要求描红或书空,总之,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尽量兼顾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由浅入深,步步深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关注每个智障生的学习状态,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

二、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有效方法

1.运用直观手段,引导有效学习

智力落后儿童的兴趣范围较单

一、狭窄,大多以物质兴趣为主,对形象、生动的材料感兴趣,而对抽象的文字材料不感兴趣。针对这些特点,我注重运用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比如在认识纽扣、拉链时,课前我收集了不同大小、形状、色彩的纽扣和拉链,并在课堂中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动手触摸等,让学生直观感知纽扣、拉链的颜色、大小及形状,再通过找找自己或同学身上的纽扣、拉链,使学生加深对这两个词语的印象;在识字教学中,通过直观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如识记“扣”字的时候,课件演示“扌”和“口”由分到合,“扌”是新认识的偏旁,“口”是学生熟悉的字,两部分一合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既激发了兴趣,又提高了学生识字的能力。

2.调动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

在智障学生的思维过程中,形象思维占绝对优势,而且他们的学习过程往往伴随着浓厚的个人情绪,贴近生活或容易掌握的,就学得积极主动,反之则消极被动甚至拒绝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在多重感官刺激中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教学中我以“看”“想”“说”为教学主线,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游戏:“变变变”“猜猜盒子里是什么”,律动:“小手拍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多感官参与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猜一猜、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说一说,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脑结合、手脑并用,使每个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学有所获。

3.创设具体语境,培养表达能力

智障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语言训练,更能激发学生主动说的欲望。在指导学生说句子这个环节,我通过出示几幅学生平时的生活图片,让学生用“我学 ”的完整句式来表达,学生看着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话题一下子就来了,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连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孩子也参与了进来。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句子的训练,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为他们将来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三、着眼学生的现实需要,提高生活技能

智障学生生活技能差,“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学校及教师更多考虑学生的终身发展问题,重视生活技能的培养。本课内容是“纽扣、拉链”,而扣纽扣、拉拉链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为此,在教学句子时,我在引导学生说句子的同时穿插了对学生生活技能的训练,让学生自己做扣纽扣、拉拉链的动作,并练习用“我在干什么”或“××在干什么”句式说话。在学生基本上学会了扣纽扣、拉拉链的动作后,我还组织开展了扣纽扣和拉拉链比赛,对动作完成较好的学生颁发了奖状。课堂上,孩子们充满学习热情,参与积极性非常高,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强化了学生的基本生活技能。

高效课堂以生为本 篇6

《以生为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课 题 实 施 方 案

银川市二十六中

杨 辉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及成因分析

(一)课题提出的现实意义

1、新课程是一场以教育价值观转换为特征的教育改革,其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过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标准提出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作为教学理念和实践的中介和课堂教学的基础也必须进行创新。贯彻和实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因此,本课题研究是在课程文化转型这一现实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展开的,是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的研究。

2、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倡导自主合作、体验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作为研究的重要目标,强调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自身的观察、反思等进行活动和相互交流、深化认识,在自主的参与和体验中,习得道德素质。而好的教学设计是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主要

因素。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一般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基本上是忽视学生情感的,以致学生被动地学、机械地学,很难形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新课程改革下,教学设计必须立足于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通常,在教学设计中主要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在教学目标设计上:①课堂教学设计还停留在传统意义上,只关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和冷落了对学生进行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②在课堂设计中,虽然既关注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又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但因没能以生为本,缺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2、在教学策略设计上:①还停留在对教师“如何教”(教学方式)的设计上,忽略对学生“如何学”的设计,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②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虽然对学生的“如何学”(学习方式)作了充分的设计,但对课堂生成和教师对学生的应有的引领缺乏充分的预设。

3、在教学过程设计上:①对教学环节和教学步骤的设计还局限在教师活动上,忽略了设计学生的活动以及师生互动活动。②虽然重视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但却停留在表层,甚至有的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体验和活动的实效性。有活动形式,却没有实质性效果。

4、在教学评价设计上:长期以来,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侧重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问题的正确与否都是老师说了算。

二、课题核心概念及界定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当前教学理论和实践共同关注的重要领域,也是一门新兴的具有技术特性的教学科学。教学设计是指在一定的课程观和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对教学过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系统思考、策划和具体安排,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实现在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及各要素所进行的系统的设计。从设计范围来看,它包括对一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也可以是指某个具体的教学活动环节和教学情境的设计;从教学设计的过程来看,包括课前进行的教学设计(或称预设性的课堂教学设计,相当于备课)和课堂教学中进行的设计(或称生成性的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好的教学设计一定是“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

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从学生学习实际和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为设计核心,重点解决学生 “学什么”“怎么学” “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并使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的教学设计。它考虑的是学生“如何学”。课堂中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学生来展开,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理论强调的是:学不等于教,教也不能代替学,但教必须促进学,要以学习者为焦点,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因此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展开设计。

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了解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把对外部的信息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行加工和改造,建构新的知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只有充分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活动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学活动才能发挥其效果。

既然是以生为本,必然应是在新课程背景下,这里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指本研究是在新课程理念、理论的指导和引领下;其二,指本研究是在新课改的现实、动态的实践背景下展开。与我国以往的教学改革不同,新课改实质上一次深刻的课程文化的变革。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申请了此课题实验。本课题旨在综合运用和借鉴现代课程教学论、认知心理学、系统论、教学设计理论、学习理论等多学科理论,并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课堂教学实践为基础,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应用性理论和教学设计的一般操作方式。以揭示教学活动过程、结构、方式与提高教学效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具体关系和规律,并形成若干学科的可供教师学习、借鉴的教学设计案例和指导性材料。以更好地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意识与能力。在新课程理念下,不断探索教育的有效途径,积累成功的经验,丰富理性认识,让每一次的课堂经历都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一部分。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过程中,正确认识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对象,基于学习者有效地设计教学活动,使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是对学生个体具有个人意义的内容,课堂的教学活动也应该灵活多样化,以适应学生的课堂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

2、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理念,利用学生潜在发展的优势,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体验探究中建构、体认、感悟、形成道德;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情趣,浓厚学习氛围;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寻求以生为本的和谐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多种智能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在自主自动中获取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育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享受。让学生在他们自己的世界中亲历与实践,使学生在生本课堂中,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得到真正锻炼,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3、改进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通过培训、探讨、实践,更新教学理念,完成角色转换,形成正确的课堂观、教师观、学生观,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以学情为“基”,研读文本,优化教学设计,变教案为学案,关注学生的“学”。力求从教师的教的方式来研究如何促进学生的学。教师要善于总结反思,形成系统的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策略。

(二)研究内容

1、以生为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性理论研究。

收集有关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结合新课程理念和有关理论对以生为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涵义、特点、理念、思路、内容、一般过程、与传统课堂教学设计的区别与联系等,进行理性分析和归纳,形成基本的理论框架,并在指导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

2、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和操作方法研究

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对现有七——九年级课堂教学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和归纳。形成若干以生为本的各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及操作方法。指导自己和同仁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和研究。并在思想品德课堂设计实践中不断验证、调整、丰富和发展。具体如下:

(1)开展对学生学情、教师教情的研究

调查了解本校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效果等真实情况;调查了解本校思想品德教师备课现状,分析存在的弊端、表现及其成因。

(2)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研究

教学设计综合了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在内的诸多基本要素,并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过程加以模式化。从学生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就应该从以上方面来设计教学,展开有序的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习者的能动发展。

(3)消除学生的实际水平与教学目标间的差距策略研究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确定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学生的实际是教师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现实依据。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具体的需要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分析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并且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如何。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教师才能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区分出知识的重难点,从而才能从教学的真实起点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

(4)教学设计具备一定的弹性的研究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以及预计目标与现实结果之间可能的差异,使教学设计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设计的教学方案要具有弹性,从而为学生的发展预留出空间。在问题的

设置上应该是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不断提高学生的潜能。

(5)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设计的研究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地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教学情境是教师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的创设的教学环境。教师应努力创设多样化的课堂环境,增加课堂的活跃气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挖掘教材之外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四、课题研究的思路、步骤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以系统论和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新课程改革为导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围绕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依托七——九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践,对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进行研究,以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3月)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

2、研究阶段(2011年4—2012年12)

(1)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本课题相关资料, 征集本课题组成员的意见,形成较具体、较完善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案。

(2)拟订实验计划,按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不断完善方案。

(3)学习相关理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各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现状,邀请专家作讲座,提出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初步设想。

(4)收集有关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成果,形成基本理论框架。

(5)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操作,作好个案记录及分析工作,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讨论、交流、反思及小结。在校内开出探索课,并选取优秀的课、论文在市、区汇报交流。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改善方法。认真分析数据、收集实验资料,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策略,提炼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

(6)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13年1月——2013年12月)研究资料,整理、收集优秀典型品德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并撰写研究报告。并将优秀课堂教学设计汇编成册,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不断学习、查阅相关资料,对有关教学成功经验的文章进行系统归类,并作比较性研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的教学经验为本课题借鉴。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了解本校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现状和学生学习活动现状及成因,分析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的环节,了解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评价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并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3、案例研究法:广泛收集与以生为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有关案例,或研究教师个人教学的案例,有针对性地积累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依据。也可研究学生个体在实验过程中的发展轨迹,对有代表性学生作跟踪研究并写出个案研究报告,并运用相关理论对其表现出来的现象和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揭示其特性,从中获得可以借鉴的结论。

4、经验总结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和分析,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认真撰写经验总结,使实验更趋系统化、理论化。

5、行动研究法:通过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分析与研究,制定出课堂教学设计的计划,开展实践与研究,并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研究同时重点写好教育日记(教学后记)、教学案例、教学随笔等等。

五、课题研究成员分工及可行性条件分析

(一)成员分工

总负责人:杨辉,中学一级教师,银川市金凤区学科带头人,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曾经参与过子课题研究,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意识,多次参加校内外各项参赛课,并撰写了有关教学论文和案例,受到同行们的好评。负责组织课题的实施,方案的起草、修订、收集,整理实验实施的有关资料并撰写阶段计划总结。

课题负责人:张炜,中学高级教师,银川市金凤区骨干教师,多年从事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教学经验丰富,曾经参与过课题研究,业务能力强,有多篇论文发表。负责课题的实施,整理实验实施的有关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其他课题组成员:马宝国,学校政教处副主任,中学一级教师,多年从事德育教育,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积累案例,成果展示。根据教学实际,制定具体实验内容、计划,并在实验班级组织实施。负责课题的实施,整理实验实施的有关资料,协助撰写阶段计划总结。

(二)条件分析

1、时间保证

本课题确立后,课题组成员将花费更大的精力,利用每周四教研组活动时间加强对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业务辅导和研究课题实施进展情况,每月对课题研究情况一次调研,布置研究工作,每学期对课题组教师的研究情况做一次总结考核,切实保证课题研究深入、有序的进行。

2、设备保障

学校在每个教室里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在每间办公室里配备了电脑,随时上网查阅资料,学校图书室有各种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供实验教师借阅,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六、预期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性报告

2、教师专题论文集(论文、教学随想、教学日记)

3、汇编初中各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4、汇编思想品德课优秀教学课件集(初中各年级,ppt形式)

七、主要参考文献

①《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教学行为策略》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③《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

光明日报出版社

以生为本,创建语文教学高效课堂 篇7

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创设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主动关心学生,融洽师生关系,对他们进行指导,无微不至的关怀,会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们感受到浓浓的温情,使得师生关系和谐温馨,创造了一个拥有正能量的学习氛围。同时使老师教学任务可以事半功倍地完成,学生可以轻松、高效率地完成自己的作业。一是师生关系是否融洽根本在于任课教师能否降低姿态与学生们进行真正的心贴心的沟通。首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学生好坏,区别对待学困生。对待学习上有难处的同学更要加倍关心,防止他们有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更不能因为家长经济状况区别对待学生。总之老师要为人师表,对待学生不能有亲疏远近之分。二是爱心教育的方针必须在教学课堂中贯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德智体美劳,而德居于首位。三是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去,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更要关注他们的思想走向,学会去尊重学生的思想信任他们。四是注重师生们之间的心灵沟通,不定期地与学生们进行学习与生活上的交流,了解学生们的近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二、启发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打造高效课堂

首先是从启发学生自身思维着手。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激发学生创新的氛围。教学中要从学生的思维方式入手,培养他们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课堂里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在教师的引导下续编故事。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们的创作潜力,更能活跃课堂气氛。

其次是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们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参与到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将课堂变为一个比赛现场,如遣词造句比赛、成语接龙游戏、朗读比赛等,大家试试看,看谁说得好!在比赛中教师记录每个人的特点优势技巧,结束之后分析对抗效果。最后将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推广在比赛中教学,让学生们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语言的技巧。同时也会对学生们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是意志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们迎难而上、追求遣词造句的语文精神,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老师们要细心分析每个人的进步与退步,按照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主要照顾每个学生的自尊心,让每个人都有享受成功的机会。

四是正确合理的教学评价调动对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教学的前提是掌握每个学生的语文基础状况,根据每个人的具体差异制定不同的培养方向,成绩的评价遵循三个标准,分别是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对学生们在听说读写训练当中的积极表现与优异成绩要进行表扬。努力构建轻松和睦的师生关系,打造高效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们的主人翁精神。

三、在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语文教学要突出难点以及重点、通俗易懂、层次分明。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增强趣味性与娱乐性,善于将情境化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教学中适时运用直观教学,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让学生们能够在一个轻松的氛围里接受语文教育,愉悦身心的同时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我们要牢记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去开展。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我们传授知识不能靠灌输,不能让学生被动地去接受知识,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积极的探究和建构来获取知识。因此,笔者认为语文课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为宗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语言实践中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

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要及时进行指导,让学生有独特的学习策略

教学任务重,时间紧。所以,老师讲的时间要尽可能减少,多引导学生勤于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阶段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不断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更有实效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挥调控作用,引导全体同学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从而极大地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又要尽量发挥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让学生始终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使他们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学习实际分好组,结好对子,给更多的学生创设参与机会,使学生们得到自主解决的训练和感受成功的体验。在学生写作教学过程中还要就关键问题和步骤进行适时的指导和引导,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以生为本,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篇8

关键词:以生为本;语文;高效课堂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拥有绝对权威,而学生只是知识的接收者。在新理念的引导下,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让课堂成为师生对话的平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以生为本,是一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追求答案的唯一性,未能给学生提供真正表达和表现的机会。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相同的文章在不同的学生眼里会有不同的理解,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角度不同,产生的看法也会不同,因此语文教师应本着真正的“以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其最大的自由和空间,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教师应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应意识到课堂的传授并不在于为以后检测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在于提供一种机会,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和点拨,结合已有知识分析问题,从而提出或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1.明确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合理的导语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课的开始,导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课堂导语要短小精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的设计应有悬念,能够触及重点,以便教师顺利引导学生进入教学,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2.灵活处理课堂教学,及时调控

语文是一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科,语文课堂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很多问题的答案都具有不确定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学生对于同一个文本就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既要以学生为主体,使他们充分理解、表达对文本的理解,又要合理把握教学阶段和教学时间,给学生留出想象和思考的时间。教师若能及时调控,灵活变通,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和教学实际,突出重点,精讲精练,并根据教学实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灵活处理预设与生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启发式教学,适时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角度、多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的能动性,让学生多思多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只有创设出富于变化、具有灵活性的启发点,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乐学、好学。

三、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1.高效备课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

备课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决定因素。但在实际教学中,多数语文教师把备课以抄写教案代替,而到了真正上课时,将课文与参考书上的教学目标相结合进行讲解,并未真正深入钻研教材、研究教学目标,在课前也未能充分搜集、整理和教学有关的资料和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因此,这就不能保证短暂的40分钟课堂高效进行。语文教学材料的丰富性,要求教师对所教内容潜心研究,共同探讨,去粗取精,简化教学环节的同时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保证教师能以丰富的储备知识和恰当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打造高效课堂。

2.有效的提问有助于实现教学的高效

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提问是语文课上重要的环节,合理有效的提问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自己分析文本或让学生依次朗读段落,就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法激活他们的思维,致使课堂气氛沉闷,自然也无法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能有计划地设置问题,教学效果就会好得多。如导入阶段提问,能够揭趣并引起思考;过渡阶段提问,能够关联教学流程,实现教学环节的自然转移;读前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诸如此类的提问,可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使其在乐中学、学中乐,逐步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以生为本,实现高效语文课堂,还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以及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教师对语文教学的不断钻研和对教学艺术的不懈追求。要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高效语文课堂,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探索和思考,如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观念还没有真正的转变,课堂管理水平还有待提升等。笔者相信,通过教师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带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峰,为学生打造出真正属于他们的学习天地。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周成平.給教师一生的建议[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周亚夫军细柳读后感下一篇:产品质量分析报告2015062